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天观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诗经天观念从横向上分析,可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义 理之天、运命之天四类,而物质之天始终不占主要地位,处于中心地 位的是主宰之天。周人的主宰之天实是一道德性之主宰,它沿着两条 方向发展,一是道德性之主宰必然惩恶扬善,因而逐渐向具有道德性 的义理之天演进,一是道德性主宰之天必然会造成人间世应该如何与 实际上如何之间的鸿沟,必然导致对道德性主宰之天的怀疑。由于天 神有人格义和自然义双重性格,在此一问题影响到天的神性和道德性 时,其人格性就无意要受到怀疑。一旦人格天受到怀疑后,自然性的 天就容易取而代之,同时也促成了运命之天的形成。这是诗经天 观念的大致轨迹,也是本文主要论证的思路所在。 本文若较之前人略有深入之处,可能在于以下几点: 一,前人论述诗经天观念,因其不是思想史著作,所以多将 它放在西周春秋或者更大的历史背景里叙述,所以多仅取其中几篇, 而最基本的工作,即对于文本的全面清理,似乎还很少人做过。大多 数思想史、哲学史著作中比较注重诗经天观念在周初、西周入春 秋这两个时段感兴趣,而对诗经反映的近三百年西周史天观念一 笔带过,缺乏基本的描述性分析。事实上,诗经作为先秦最可靠 的典籍,对于其天观念的讨论,无疑是一个稳固的基点。本文在此点 上做了一点工作。 二,前人对于诗经天观念的叙述,很难不牵扯到诗经的 年代问题。论者虽多不信诗序,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依据,仍多用之。 前提既已不确,则结论很难无误。本文以横向上的区分下加以纵向的 叙述,可能会略微精确一些。 三,前人所以注意到诗经天观念的分类,并注意到其有前后 相继的关系,但对于何以如此则甚少关注,或者说,多注意了政治方 面的外缘影响,而对主宰之天、物质之天、义理之天、运命之天四者 的相互间关系,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对此一问题作出初步解释。 四,本文的首要目的,是对诗经所反映出来的周人的天命观 作一尽可能近情的描述,另一目的,是凭借此一描述,与商颂所 反映出来的天观念相比较,从而对商颂的年代作一推断。 关键词诗经,物质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运命之天 a b s t r a c t d l l 如gt h ez h o ud y 螂颐e s p c c i a l l yi nw e s t 咖z h o u ( 1 0 2 7 _ _ 7 7 2 b c ) ) ,t h ei d c o l o g yo f t h et i 缸r e f l c c t c di n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s c o m p o s e d 谢t hf o u ri n d 印髓d e n ts y s t 塔:廿1 en a t i l r e ,t h cg o d ,m e d c c r e e ,a n dm ef a t c a m o n gt l l 鼯ef o l l rc o n c 印t s ,t h eg o dd o m a i n st h e o t h e r s 1 1 地m a i nc o n t e 玎惚a r ef o l l o w i n g : i nt h ef i r s t ,i 仃yt oi d e n t i 黟m ea g e so f m cp o e n l s i nm ch i s t o 秽o f c h i n e s el i t e f a t t l f 岛廿1 e d i 豁tp o e t 叮a n m o l o g yt h a th 锄d e dd o w ni st h e b o o ko f s o n g s a l n l o u g h 也es t a t 伽锄ti ns h i j it h a tc o n f i l c i 璐r c 、,i s c dt h e b o o ko fs o n g ss p r c a d 锄o n gs c h o l a 埽,m e 卸w h i l e ,d i s c u s s i o 邶a b o u t s o m eq u e s t i o n s ,s u c h 猫,t h et i m e st h a tp o e m sw e 他p r o d u c e d 粕dt t l et e x t o fs o n g sw 嬲c d i t c d ,d i dn o t 跚s p e n d r e l a t i n gt ot 1 1 ec u l t i l 】陀s y s t e mo f w 瓠t 锄z h o ud y n 舔吼t h ct h e s i sb 血g st or i g h tm e h i s t o 哆o fs o n g s c d i t c db yw a yo fi n v e s 堍撕n gt h ep o e mc r e a t i o nd u r i n g 钾e r yp 甜o do f z h o ud y n a s 姊 t h ,is i u pm c 砌e o f h i s t o f i c a ld a t a so f i 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 ” i nm y 枷c l e ,is 1 1 l l l m 撕z et h eh i s t o 哆o fs 砌y i n g f t t h cb o o k o f s o n g s ”i n h i s t o r i c a lw a y s h o w e v p o 鼬i sn o th i s t o 彤s t u d y i n g ”t h eb 0 0 ko f s o n g s ”i nh i s t o r i c a lw a y sm u s tp a ya t t e 埘o nt 0i t s 饥m l f i l l 玳= s s 蛆d r c l i a b i l i 够 t h c r ew 勰觚i d e n t 时b e t 、e e np o l i t i c a l 柚dr e i 百o u st h i y u 出t h e r e w 鹊印p a r c m l yau l l i v e 璐a la c c e p t a n c eo fg o d s ”p o w y e tw e r en e i 也c r p r i e s t s ,n o r 也eh o l ys 嘶p t l l r e s p e o p l ew o 曲i p p e dn a t u 豫lo b j e c t sa n d p h c n o m e n a ,a n c e s t o r st 0b eac r e a t o ro ft h eu n i v e r s e 觚dt 1 1 es 印r c m e m l e ro fh u m a ns o c i e 哆t h u s ,t oo b t a i np r o s p e r o u sl i f cp c o p l es h o u l d f 0 1 l o w s h a i 培d i sw i l l t h e z h o ud ) ,n a s t ym l c r s 姗o v a t e dt h e a f o r c n l e n t i o n e d c o n c e p tb yc o m b i n i n g t h ei d e a o f”r e v 黝c et o h e a v e n i t ,t h a t i s - f o l l o w i l l g g o d s ,w i l l w i m ”p r o t c c t i n g t 1 1 e p e o p l e ”) p r i n c i p l e ,n a l i l c l yp r o v i d i n gg o o d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t 0 m e p o p u l a c e f r o mt h es e r i e so fa n a l y s ,w ec a ns e et h a tt 1 1 es t y l e so f ”t h e b 0 0 k o f s o n 矿c h 觚鲥i n t h e 5 0 0 ) e 掷w c c 龃c l 砌y 僦m eh i s t o 巧o f t h es p 咖ga l l d 触m l m nd y n a s 哆i n t h ep 0 锄so f ”t h ec h 锄g i n g0 f f e n g 鲫d y 矿 t h en a l :1 1 】r ea n dt l l eg o d a r et h es u b s t a n t i a le l e m e n t s o fm e t i 强i n 也ed a y so f e a r i yd a y si nw r e s t 咖z h o u ,t l l e s et w oe l 锄e n t sw e r e i d 吼t i 矗c d b y 也e c o n c 印t o f 雠w | e n w 狮g s r t u 坞t h e n 也es y s t e m o f t h eg o db e g 嬲t ob ed a m a g e db yt h en a t i l r e 丘d m 也ed a t eo f b i a n d a y a ,a n dn l c r c w 弱a l s 0d 锄a g e di nt h ep 丽0 do f ) ( i a o y a i n t h et e m so f ( 如of 曲gt h eh e a v e 邶h a db e 胁f a l l 印a r t 锄db er e p l a c c d b y t h e d 涨a n d t h e n 舭m s i s 也e 毗缸a c e o f t h ec o n c e p t o f t h c t i 锄r e f l e c t e di n”耽eb o o ko fs 伽g s ” k e yw o r d st h eb 0 0 ko fs o n g s ,t h cg o d ,m cn a t u 心,m e d e c r c e m e f a t c 4 导论关于本文方法及材料运用的说明 第一节关于方法的说明横向还是纵向 研究诗经天观念1 ,有两种可以操作的方式,一种是以时间为序,从横 向上对诗经天观念加以讨论,这是最自然的一种方法,所以采取此法的人也 最多;2 另一种是从纵向上将 为个案有详细讨论,6 此不赘,仅撮要一提,作为以后讨论的 基础。 关于诗经年代,有以下几点: 一,诗经年代的判断的最大困难,在于作为诗经年代判断的多数史 料,其可信程度反不及诗经本身。 二,是以判断诗经 年代的首要标准,是诗经自身的内证。 三,但诗经自身的非史著性质,决定了仅以其内部证据,很难断定作品 本文所以采取。天观念”这样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而不是如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 收入青铜 时代 ,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9 月第1 版) 明确界定为天道或如楮斌杰、章必功( 诗 经) 中的周代天命观及其发展变化( 北京大学学报,1 9 8 3 年6 期,页s o 一5 8 转6 9 ) 界定为天命,是因为 天道、天命在本文中皆有特殊指定,而皆不足以涵盏诗经 天之意蕴请参见第一章诗经 天观念之 分类及几个概念的辨析。 2 重要著作有郭沫若前引书;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人民出版牡,1 9 5 7 3 月第l 版;任继愈 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 ,人民出版社,1 9 8 3 l o 月第1 版:论文有褚斌杰、章必功前引文。 3 重要著作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收入三松堂全集 ( 涂又光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唐君毅中 国哲学原论一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1 0 月第1 版;论文有蒋立甫( 诗经,中“天”“帝” 名义述考 ( 载安徽师大学报) ,1 9 9 5 年4 期,页4 ”4 4 0 转4 7 。) 4 如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 ,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 ,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8 月第l 版;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一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l 。 关于更详细的文献资料,请参看附录二综合文献索引。 5 见所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收入粱启超国学讲录二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6 月第l 版, 页5 9 。 6 此文甚长,为防止隔断文意,故移为附录,但实际上此文关系到本文的几个根本问题,诗经年代的判 断,以及后文第六章关于商颂 的讨论。所以读本文者,请先读此附录。 6 所反映史实的唯一性,即是很难断定诗经的年代。 四,所以必须辅之以其它可靠史料,这些史料包括今文尚书、 春秋左传、 国语及逸周书的一部分1 ,以及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史料。 五,其他史料,包括诸子书,仅可作为辅助史料使用,没有前面所提到的史 料的支持,不可单独使用,今古文既成之后的史料,尤须慎重。 六,这里需特别提出的是诗序,诗序不可单独使用,它使用的条件是: “凡小序,唯诗文明白,直指其事,如甘棠定中南山株林之属, 若证验的切,见于书史,如载迟硕人清人黄鸟之类,决为无可疑 者。”2 除此两种情况之外,不可尽信。 七,但上面所提到的可靠史料,对于诗经年代的判断,大多只能推断到 一个比较宽泛的程度,因此对于诗经年代的过细推求,往往难得其真。精确 判断,反不及模糊判断更为精确。3 八,材料的匮乏,导致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否定性结论与默证的问题。 作否定性结论较之于肯定性结论更为困难,而依据匮乏之史料所作的否定性结 论,尤易被攻击为以默证为手段而不可信,如傅斯年谓:“今日不当执所不见以 为不曾有。”“以不见不知为不存不在,逻辑上之大病也。”“以不知为不有,以或 然为必然,既违逻辑之戒律,又蔽事实之概观,诚不可以为术也。”傅氏所说甚 是,但此一问题与其说是学理问题,不如说是方法的操作问题。默证固不足为法, 但在材料匮乏而又不得不作否定性结论时,默证实不可避免。对此我有两点可说, 首先,我们要最充分的占有史料,且尽量少做否定性结论;其次,在不得不作否 定性结论时,应明确了解,此一结论决非最后结论,应随时据新材料加以修改。 以上是关于诗经年代的说明。 诗经的年代既不可以被精确确定,因此本 文试图采取的办法,是从横向上对诗经加以性质上的区分,之后在每一类下 i 逸周书 的真伪与年代,请参看蒋善国尚书综述 第六编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3 月第 l 版4 3 4 4 6 。本文主要取世俘解 祭公解、芮良夫解 三篇。 。朱熹诗序辨说邶风柏舟) 条,光绪二十二年( 1 8 9 6 ) 上海同文书局古今图书集成 石印描润本, 收入诗经要籍集成 第六册,学苑出版社,2 0 0 2 年1 0 月第l 版,页3 9 7 高亨先生说:。三百篇的年代,是有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共约五百多年( 公元前1 帖6 至前5 4 1 年前后) 。 但是某篇作于周代哪个王朝,绝大多数无从考定,甚至那几篇是西周作品或东周作品,也无根据可资论断, 所以从时代上划分,比较困难,只能够出一个轮廓而已。”( 见所著诗经今注) 卷首诗经简述) 高先生 此说殆为学界共识,至今影响最大的游国恿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论及诗经 年代时说:。周颂 全 部和丈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 风 的大郝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除商颂 年代外。游氏此说 大致为学界所接受。本文不明确指出年代的作品,均以此为准。 4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年8 月第l 版,分见页8 l ,9 6 ,9 8 7 面,在纵向上明确可以准确断定年代的作品,以期可以勾勒出诗经天观念演 变的大略轨迹。这里要说明的是: 一,归在同一类的作品,不代表它们就属于同一时间,盖逻辑上的同一,不 等同于历史的同一事实上,从后面的讨论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作品 往往归在同一类别,而相近年代的作品也可以归到不同类别;甚至一首作品可以 包含不止一种天观念 二,因之即使有可以明确断代的作品,亦只代表其他作品的年代可能与之相 近,而不代表必然如此。年代的确定,不是义理问题,而是材料问题。 第二节关于材料运用的说明 关于材料运用有以下几点说明: 一,首先是关于 诗经本身。诗经历称难治,注本众多,本人学力不 足,不通音韵,对于各家说法只能以意断之,错误之处,甚至以主观的意见影响 到对文本的解释,都在所难免。王力先生在为向熹诗经词典作序时曾言道: “关于诗经的词义,当以毛传、郑笺为主;毛郑不同者,当以朱熹诗集传 为准( 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容许有例外) 。孔疏与毛郑龃龉之处,当从毛郑。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颇有新意,也可以略予采用。其他各家新说,采用时应 十分慎重,以免贻误后学。”2 所以本文之作,主要参用孔颖达毛诗正义 ( 阮 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 9 8 0 年9 月第1 版) 、朱熹诗集传( 宋 元人注四书五经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1 月第2 版)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 中华书局,1 9 8 9 年3 月第l 版) 。由于此三书在文中征引太多,所以不再一一 标明出处页数,而仅注明篇名以备查。 二,本文运用材料,有两个原则,第一是可靠性原则,所以诗经之外, 主要依据今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及逸周书的一部分,以及出土 的甲骨文、金文史料。本文今文尚书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 局,1 9 8 0 年9 月第1 版) ,春秋左传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 9 9 0 年5 月第2 版) ,国语用徐元诰国语集解( 中华书局,2 0 0 2 年6 月第l 版) , 逸周书用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 上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1 2 月第1 版) ,后面的讨论在征引这些材料时,如仅征 引原文,而于文字、训释无所辩驳,则不再一一注明。本人于甲骨文、金文皆属 。例如可参见后文关于大雅燕民 的讨论。 2 王力序向熹诗经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6 8 月第l 版 8 外行,只能征引二手材料,但仅在文字的释读上,注家的意见已不能完全统一, 所以只能详细注明出处,以减少出错的可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三,另一个原则是对材料的完全占有原则,所谓涸泽而渔。材料占有得愈完 全,所得结论愈可靠,但这其实仍是一个理想性的原则。以本文而论,讨论天观 念,笔者试图将所有诗经的天字均归纳加以讨论。但代表相同观念的其他字 眼,如帝,如时,是否也用该加以讨论? 本文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那些 类似题材却没有提到天的作品,这种天的缺位,本身即是一很有价值的问题,但 本文却没有来得及讨论。又如本文只讨论了诗经的天观念,与之时代相当及 相近的其他作品的天观念,无疑是一重要的参考,但本文也没有来得及加以展开, 因为没有做过系统的清理;书实在是需要一部一部来读的这些遗憾,只有留待 以后加以解决了。 第三节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较之前人或略有深入之处,可能在于以下几点: 一,前人论述诗经天观念,因其不是思想史著作,所以多将它放在西周 春秋或者更大的历史背景里叙述,所以多仅取其中几篇,而最基本的工作,即对 于文本的全面清理,似乎还很少人做过大多数思想史、哲学史著作中比较注重 诗经 天观念在周初、西周入春秋这两个时段感兴趣,而对诗经反映的近 三百年西周史天观念一笔带过,缺乏基本的描述性分析。事实上,诗经作为 先秦最可靠的典籍,对于其天观念的讨论,无疑是一个稳固的基点。本文在此点 上做了一点工作。 二,前人对于 诗经天观念的叙述,很难不牵扯到诗经的年代问题。 论者虽多不信诗序,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依据,仍多用之1 前提既已不确,则 结论很难无误。本文以横向上的区分下加以纵向的叙述,可能会略微精确一些。 三,前人所以注意到诗经天观念的分类,并注意到其有前后相继的关系, 但对于何以如此则甚少关注,或者说,多注意了政治方面的外缘影响,而对主宰 之天、物质之天、义理之天、运命之天四者内在理路问的相互关系,则似注意不 够。本文试图对此一问题作出初步解释。 1 如前引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5 7 3 月第l 版;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一先 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9 月第l 版;褚斌杰、章必功( 诗经) 中的周代天命观及其发展变化 ( 北 京大学学报,1 9 8 3 年6 期,页5 0 一5 8 转6 9 。) 9 四,本文的首要目的,是对诗经所反映出来的周人的天命观作一尽可能 近情的描述,另一目的,是凭借此一描述,与商颂所反映出来的天观念相比 较,从而对商颂的年代作一推断。但如前所说,年代的确定,不是义理问题, 而是材料问题,同时,作品所反映的观念,除与时代相关外,至少与作者之身份、 作品之体制这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这一努力,最多只能看作旁证而已。 l o 第一章诗经天观念之分类及几个概念的辨析 一,王国维以为,“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其首独巨。案说文:天,颠也。 易睽六三:其人天且剿。马融亦释天为凿颠之刑,是天本谓人颠,故象人形。” 而天之能被采用于周金以代上,大约即以人之上端表明其位置,着重 其指意,而用以称头顶上面的苍穹长空了。兼具自然及神明两义的天,也可见 天的本义中,自然义甚为浓重,当只能归于其原义即是自然义。”2 我们可以在下 文看到,天的神明义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自然义却呈逐步加强的趋势。周人 天观念之演进,实际上是天的自然义逐渐消解人格义的过程。 二,朱熹曾对经传中的天字评论道:“要人自看的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 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3 朱熹此论虽非专为诗经而发,所说天三种意 义在 诗经里却均有体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天加以分类:“在中国文 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日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日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 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日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者,如孟子所谓 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日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 苟子天论 所说之天是也;日义理之天,乃指宇宙之最高原理,如 中庸所说天命之谓 性之天是也。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谓之天,除物质之天外,似皆指 主宰之天。“他在后来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对天的分类并无改变。5 很明显,朱 子所谓的苍苍者即是冯友兰所说的物质之天,主宰者即是主宰之天,单训理时即 是义理之天。冯友兰于朱子所说的三种意义之外增加了自然之天和运命之天,但 劳思光先生已指出物质之天与自然之天,实际上是一种意义6 这样冯友兰的分 类实际上是四种,大致包含了天的意义。但他说“诗书左传国语中 所谓之天,除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7 就诗而论,已非事实劳思 光指出 诗中已有义理之天,所举例证虽未必尽合,但说无可疑8 。徐复观先 1 王国维观堂集林) 卷二释天,中华书局,1 9 5 9 年6 月第l 版,页2 跎。 2 许倬云西周史 ,北京:三联书店,2 1 年1 月第l 版。页1 0 7 。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收入朱子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2 0 0 2 年1 2 月 第l 版。页1 1 8 。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收入三松堂全集 ( 涂又光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2 版,页2 8 l 。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收入三松堂全集,卷七,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1 2 月第2 版,页5 5 5 7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5 年l o 月第l 版,页3 0 9 。 7 同注4 5 同注6 书,页6 1 生指出诗中已有运命之天,并指出运命之天与主宰之天之别:“西周末,人 格神的天命既逐渐垮掉,于是过去信托在神身上的天命,自然转变为命运之命, 天命与命运不同之点,在于天命有意志,有目的性而命运的后面,并无明显的 意志,更无什么目的,而只是一股为人自身所无可奈何的盲目性力量。”1 总之, 诗里的天横向上可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运命之天四类。 三,冯友兰先生虽未明言天观念分类之标准,我们却可大致推断出其分类之 标准。其一,异己性,指是否能够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仅仅作为人类活 动的背景。物质之天具异己性,其他三类则无。这里需提一下的是天人感应。天 人感应大盛于汉,而先秦已有其萌芽,诗经中小雅十月之交属于此类。 表面上看,天人感应之天似乎应该属于物质之天,却对社会活动发生影响,实际 上此天仍是主宰之天,不过其以自然现象作为意志之表现罢了。详请参见第四章 第二节关于小雅十月之交的讨论。其二,人格性,主宰之天具人格性,其 他三类则无。其三,交通性,即人是否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把握天意。物质之天、 运命之天不具有交通性,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则有。其四,道德性,物质之天、 运命之天无道德性,周人的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则有。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商人的 主宰之神帝,是不具道德性的。 四,中国传统的天观念都重点放在天与人的贯通上,而很少对天本身有着无 功利的兴趣。牟宗三先生谓:。中国思想的中点和重点不落在天道本身,而落在 性命天道相贯通上,如是自不能不重视主体性,自不能不重视如何通过自己 之觉悟以体现天道性命天道相贯的天道。”2 唐君毅先生亦谓:“命之为物, 既由天人之际,天人相与之事而见,故外不只在天,内不只在人,而在二者感应 施受之交。”3 周人的天的主流,是主宰之天,而周人的主宰之天,实是一道德性 之主宰,它沿着两条方向发展,一是道德性之主宰必然福善祸淫,因而逐渐向具 有道德性的义理之天演进,一是道德性主宰之天必然会造成人阿世应该如何与实 际上如何之间的鸿沟,必然导致对道德性主宰之天的怀疑。由于天有人格义和自 然义双重性格,在神义论问题影响到天的神性和道德性时,其人格性就无意要受 到怀疑。一旦人格天受到怀疑后,自然性的天就容易取而代之,同时也促成了运 命之天。这是诗经天命观的大致轨迹,也是本文主要论证的思路所在。 五,诗经之天虽分为以上四类,但地位并不一样。始终占主要位置的是 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9 月第1 版,页3 4 2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 第2 8 册,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联经出版公司2 0 0 4 页2 6 。 3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一导论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5 年l o 月第l 版,页3 2 2 1 2 道德性的主宰之天,直至它的逐渐衰落,仍然是在其衰落中逐渐孕育了别种天观 念的诞生。所以它是本文讨论的重心所在。相较而言,物质之天其始并不占主要 地位,而在主宰之天的逐渐衰落中,天的自然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将 在第四章第二节对之进行集中论述。 第二章周人道德性主宰之天形态之一:周颂之天 靡常之天 第一节关于与主宰之天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正式进入讨论之前,请先陈述几个与主宰之天相关的命题: 一,帝天之异同。可以同帝相比较之天,自是主宰之天。“帝与天常互用, 然称帝则表现此至高无上之神的人格性者特重,而天乃此一人格神所居住之世 界。“帝之人格义过于天,此殆为学界共识,但从功能义上讲,则并无区别。2 所 以本文在论述主宰之天时,帝亦并及之,不加区别。 二,另一个与主宰之天相关的概念是命。“命观念在古代中国思想中,有两 种意义,一指出令,一指限定。前者可称为命令义,后者可称为命定义,就命令 义说,此一词义应为命之本义。盖命字本从口令。且就古代文献观之,则尚书 及诗经雅、颂中常见之天命、受命以及相关诸语中,命字皆是命令义。 故就时间先后而论,取命令义之命观念,出现应极早。3 此种命观念,以意志性 为基本内容,无论就人或天而言命令,皆常假定一意志之要求。故命令义之命, 在古代资料中大半与人格天观念相关。”4 三,此外还有一个与主宰之天关系密切的概念:德。我们将在下面的讨论中 逐步展开。 第二节周颂之天年代之推断 一、周颂之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的作品有: l 时迈国语周语上载穆王时祭公谋父引此诗,称之为周文公之颂。 5 左传宣十二年楚庄王则以为是武王克商时之作,并未明言作者。二说并无 矛盾,或是武王克商时周公所作。 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9 月第l 版。页1 6 2 张荣明博士论文殷周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1 9 9 5 年页l l 。 3 劳氏此说甚确,参见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 ,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 ,刘梦溪主编,河 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页l l 4 7 之统计。 劳屉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i o 月第l 版,页7 2 。 5 徐元诰国语集解h 中华书局,2 0 0 2 年6 月第l 版,页2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 9 9 0 年5 月第2 版,页7 4 4 7 4 5 1 4 2 桓左传宣十二年楚庄王引为武王克商时诗武之六章1 。逸 周书世俘解第四十:“甲寅,谒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筲人奏武,王入, 进万,献明明三终。”集传:“篇内已有武王之谥,则其谓武王时作 者,亦误矣。”朱子以为此诗不作于武王生时,是因为他以“武王”为谥号,但 此点并非定论,即使有所谓王号生称之说。此说不始于王国维( 参见下吴天有 成命条) ,但自其以金文证成此说2 ,郭沫若倡之3 ,学界几奉为不刊之论,但 近年又有反驳者。黄奇逸甲金文中王号生称与谥法问题的研究、4 彭裕商谥 法探源5 ,至今尚难定论。 笔者对此一问题素无研究,缺乏判断能力,但个人倾向于接受王号生称说。 因为仅就此诗而言,若王号生称说不能成立,则左传、逸周书的记载即不 可信。我在这里似乎是因为自己的结论而选择证据,但其实不然。因为王号是否 可以生称,固是一重要问题,但如无其他证据,在判读诗经年代问题上却不 能作为独立依据。以此诗为例,如王号生称说不能成立,武王为谥号,则此诗字 当做于成王后,但下限难定。如王号生称说可以成立,但即有另一问题,即在我 们今天来看,武王固然可以是王号生称,但同时它更毫无疑问的是谥号,而诗中 的武王究竟是生称还是谥号,我们若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则我们无法下必 然结论因此,即令王号生称说成立,单以此点我们也无法断定此诗必然作于武 王生时这样,两种不同的说法对于诗经年代的判断其作用却是一样的,它 只能确定诗年代的上限,却不能确定其下限。 实际上,我的推论过程是,首先,左传、 逸周书的记载可信,则桓 必作于武王生时,而诗中已有武王之号,则其必是生称。所以王号生称说在这里 并不是我立论的证据,而只是一个可以与我的推论相印证的一个说法。至于我的 前提一左传逸周书的记载可信,此点是否成立,则是另一问题。 故将此诗系于武王克商时所作。 3 思文小序:“后稷配天也。”正义:“国语云:周文公之为颂,日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是此篇周公所自歌,与时迈同也。”案:今本国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 9 9 0 年5 月第2 敝,页7 4 5 2 王国维观堂集林) 卷十八适敦跋k “此敦称穆壬者三,余谓即周昭乇之子穆王满也何以生称穆王, 日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周初天子、诸侯爵上或冠美名,如唐宋诸帝之有 尊号矣。然则谥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诸王以后乎? ”中华书局,1 9 5 9 年6 月第l 版,页8 9 6 。 郭沫若金文丛考谥法起源 :“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五卷,科学 出版杜。2 0 0 2 年l o 月第1 舨,页2 2 6 载中华文史论丛1 9 8 3 第1 辑。 5 载中国史研究) 1 9 9 9 年第l 期 1 s 语无此文。周语上引此诗,并未言作者。但韦昭注云:“言周公思有文德者 后稷,其功乃能配于天。谓尧时洪水,稷播百谷,立我众民之道,无不于女时得 其中者,功至大也。”1 亦以为此诗为周公所自作,可见韦昭所见本或亦载此文 姑系于此。 4 吴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案:此诗年代之判定,有三个要素,二后何指;成王何指;成王如指周成王, 则为生称还是谥号。二后自毛传释为“文、武”后,并无疑问。成王,郑笺云: “成此王功。”集传驳之日:“国语叔向引此诗而言日: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以此证之,则其为祀成王之诗无疑矣。”通释 亦云:“二后指文武,则成王自指周成王无疑。叔向日:夫道成命者,而称昊 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盖谓成王不自谓能受天命,而日文武受 之,故以为让于德。若不指周成王,则二后受之何谓让于德也? ”朱子、马氏所 引叔向之言均见于国语周语下,以此证成王为周成王,可信。但朱子以为 “其为祀成王之诗无疑矣”,又认为“此康王以后之诗”,在于认“成王”为谥号。 此点却不是定论。通释:“颂作于成王之时,成王犹召南诗称平王,象其德而 称颂之,非谥也。”即使通释平王非谥号之说成立,亦不能证明此诗之“成 王”就一定不是谥号而是生称( 参见上桓条) 。我们并无其他证据证实此点, 所以只能折中两家之说,认为此诗不早于成王 又按:5 逸诗支亦当为周初之诗。 国语周语下载武王克殷时所作 诗支;“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 6 睢此诗历来以为周初之诗。小序:“稀大祖也。”笺:。大祖,谓文王。” 正义:“大祖谓祖之大者,文王虽不得为始祖,可以为大祖也。”通释:“诸 侯以始受封之君为大祖,正与周以文王始受命之君为大祖同义。此正义所云大 祖谓祖之大者,文王虽不得为始祖,可以为大祖也。”但亦有以大祖为后稷者 2 ,又有据尚书洛诰“烈考武王”之说,定此诗之烈考为武王,皇考为文王。 3 但旧说恐不可信。诗有天子一词,陈梦家:“由天之观念的发生,而有天 命、天子。他们之兴约在西周初期稍晚时。西周初期金文,多称王而没有天 子天令,帝还存在。西周初期稍晚,才有了天令即天命,王 1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 0 0 2 年6 月第1 版,页1 4 。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引陈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i o 月第l 舨,页1 1 6 7 3 同上书,页1 1 6 9 。 1 6 与天子并称。”又引金文证明康王时已有天子观念。“西周中期以后,金文的 扬天子休已极普遍,代替了早期的扬王休。”1 马银琴亦谓:“天子一词, 在可靠的周初文献中没有出现,武王时诗时迈仅云:吴天其子之。西周 初年铜器铭文只称王而无天子,至康王末年的刑侯簋、麦方尊二器始有天 子之称到昭穆时代,天子一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铜器铭文中。据此可知,康王 末年才开始出现,至昭穆之世开始流行的天予一词,不会出现于珏周初年的 诗歌中。”2 案:诗经中“天子”一词见于十三首诗,其中可以明确确定其年代的有 六月,燕民、 江汉、常武,均作于宣王朝3 , 节南山、雨无正,作 于幽平之际( 参见下文相关诸条) ,可证“天子”此一标准或可信据。马银琴又 据烈考一词,参照金文定此诗为穆王时作品,或可信。4 但诗末言“既右烈考, 亦右文母。”毛传释“文母”为“大姒”,不利于此说。通释:“烈考、文母皆 美大之称,不因文王谥文而始称文母,则王尚书经义述闻已辨之矣。”马说 是,姑系此诗于穆王时。 7 敬之小序:“群臣进戒嗣王也。”小序未言嗣王为谁自诗序以来, 即将闵予小子、访落 、敬之、小毖作为一组,以诗意考之,可信。闵 予小子笺云:“嗣王,谓成王也”历来说诗者多同之,所争者不过其时周公已 摄政否。 案:此组诗定于成王时,最关键的内证在于访落中的“率时昭考”一语。 昭考一词诗经凡两见,此诗之外,尚有载见“率见昭考”,毛传:“昭考。 武王也”,诸家多从此说以“昭考”指文王,最有力的证据有两条,通释均 加以征引:“书酒诰称文王为穆考,则武王次居昭矣。又僖二十四年左传: 管蔡郧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以文所生为昭,武所生为穆,则益知文为穆,武为昭矣。” 今人李山则认为昭考不当指武王,主要理由在于首先“西周王室父死子及的 宗法君统之制根本无须昭穆之制。”所以“穆考称文王,未必就意味着武王一定 要称昭考。”其次先秦典籍文献及金文中从未见以昭考称武王者。最后一条证据 是逸周书祭公解有穆王呼昭王为昭考的文献证据。6 李山所论有一问题,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 9 9 8 年1 月第l 版,页5 8 l 。 2 马银琴博士论文西周诗史 ,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 0 0 0 年。页t 0 3 。 3 分别参见陈子展诗三百解题)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l o 月第l 版,页6 6 3 ,l 7 ,1 0 8 4 ,1 0 9 0 。 4 同注2 。 5 见所著“诗经) 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 9 町年6 月第】版,页1 6 卜1 6 9 1 7 如此处昭考无关于昭穆制度,则昭考当为美称,如访落笺云:“昭,明,”非 是专称,如是则虽有穆王呼昭王为昭考之例,但仅此一见,不足据以为昭考为昭 王之专称。我对昭穆制度所知甚浅,不敢置喙,但欲从另一角度证明李山之说可 信。 昭考一词,甚为罕见,除诗经两见外,所见者有为李山所征引之逸周 书祭公解:王日:“呜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 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付俾于四方,用应受天命,敷文在下。我亦维有 若文祖周公,弘成康昭考之烈。” 又见于国语晋语九:卫庄公祷,日:“曾孙蒯聩以谆赵鞅之故,敢昭告 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灵公,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 无陨惧,死不敢请。” 此事又见于左传哀二年:卫大子祷日:“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 祖康叔、文祖襄公: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 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左传哀二年虽未言昭考,但所言与晋语显为同一来源,尤可注意者 在于其所祷先祖顺序为皇祖、烈祖、文祖,与晋语相同,是亦应接以昭考。 此两则材料来源一致,有此巧合犹可说,可怪者在于逸周书所提及先祖顺序 亦与之完全一致,为皇祖、烈祖、文祖、昭考。此几种名称的含义或如晋语 韦注所言为美称1 ,但顺序如此固定,或为当时一种习惯称谓。由于昭考见于文 献者仅此数例,我们只能据此推断,或可得出如下结论:皇祖、烈祖、文祖、昭 考为周人提及先祖的一种固定顺序,所以当周王以昭考述及其父时,实以间接提 及皇祖、烈祖、文祖。周人之皇祖为文王,上引三条材料均可证明。如此说成立, 则此诗不可能作于成王时,至少当于康王以后。称昭王为昭考既有逸周书为 证,姑系于穆王时。 不能准确断定其年代之诗有: 8 清庙小序:“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笺 云:“成洛邑,居摄五年时。”不知所据。 9 维天之命小序:“太平告文王也。”后世学者据序说将此诗或定于周公 居摄五年,或为居摄六年。2 其实除小序外,并无其他更可靠之证据。集传:“此 韦注:“皇,大也;烈,显也;文,言有文德也;昭,明也”徐元诰霄语集解 ,中华书局,2 0 0 2 年 6 月第l 版,4 5 0 4 5 1 2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引陈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第l 版,页1 l l 卜l l l 4 。 1 8 亦祭文王之诗。”不确定其具体年代,较为审慎。 1 0 天作小序:“祀先王先公也。”马银琴据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 载武王克殷后,“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 殷罪”,此诗有大王之名,故当作于克商以后。1 但下限难定。 1 l 我将小序:“祀文王于明堂也。” 第三节周颂之天之分析 周颂主宰之天凡十一处。下面试从1 周人对于主宰之天的称谓及性质判 断,2 主宰之天与周人的关系即天意于人间世之表现,3 天人交通之途径,4 周 人对于天意之解释亦即天意之根据,5 周人对于主宰之天的态度五个方面进行分 析。 1 周颂中周人对于主宰之天的称谓及性质判断: 1 1 周颂中周人对于主宰之天的称谓有吴天: 吴天有成命:吴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有皇天: 雕;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王风黍离毛传:“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吴天。”正义 引李巡日:“皇,君也,故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吴,大貌,故言其混元之气吴 吴广大,则称吴天。”均是美称。 1 2 周颂中周人对于主宰之天的性质判断有无穷: 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毛传引孟仲子日:“大哉天命之无极,而美周之礼也。”集传:“不已言无 穷也。” 有显: 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毛传:“显,见。”笺云:“显,光。天乃光明,去恶与善。”通释:“天 维显思谓天道之显赫。” 有高高在上: 马银琴博士论文西周诗史 ,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 0 0 0 年。页6 6 。 1 9 敬之:无日高高在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办园如何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提升竞争力
- 停车场合作合同(标准版)
- 通讯设备采购合同(标准版)
- 城农村租房合同(标准版)
- 丽水安全培训课件
- Ditolylguanid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Dibutyl-phenyl-phosphate-生命科学试剂-MCE
- DDOH-生命科学试剂-MCE
- 变压器配电箱故障应急预案
- 化学品(溶剂、清洗剂、油漆)泄漏应急预案
- 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
- 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专题讲座课件
-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务》研学旅行指导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幼儿园小班语言大老鼠找小老鼠课件
- CJJ166-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 DZ∕T 0401-2022 矿山地质工作规范
-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必修教学大纲
- 化肥欠款协议模板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电子课本
- “对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课件
- PLC电气控制设计污水处理系统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