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什么? 在海外新儒家看来,道德和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 之特质,据此,中国哲学也可以称之为心性哲学或道德哲学。这一判断虽然对中 国哲学的某些特点有所阐释,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中国哲学自身脉络出发,得 到的只是中国哲学的一些“碎片一。 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发现,自孔子以降,中国哲学各流派其实都在思考 “治 的问题。换言之,经世致用,是中国哲学的根本价值旨趣。中国哲学,从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治 之学。只有从“治 的立场思考和研究中国哲学, 才能更本真地对中国哲学有所觉解,才会把中国哲学从道德哲学的窠臼中解放出 来,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中国哲学。 经考察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史学与哲学都是研究“治一的学问, 只不过路向有所不同。打通西方学科人为的史哲分野,对史学著作进行哲学解读, 本就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 资治通鉴传统上被认为是一部史学著作, 但其中孕育的哲学思想正是我们认知中国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钥匙。 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治通鉴进行哲学解读入手,重新鉴别中国哲学特质, 扩大中国哲学的研究视野,以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哲学有所认知。 关键词:中国哲学;治;经世致用;史; 资治通鉴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仃a c t w h 扯 i sn 蟛n a t i 鹏o f 廿圮a l i n e 叫l o p h 妒 h 血co v e 娼c 嬲 n c o n f i l c i a n i 锄s 讥眠i ti sm cs t i l d yo f 龇瑚强l 时缸dm em 饥t a h 够n 讹内r e , 也c 嘶髂cp l l i l o s o p h yc 跚a l b e 托f c 仃e dt o 雒m em o r a l 蛳l o p h y0 r 岫m 僦a l 蛳l o s o p 虹舢如u g h 也i sj u 姆n e n t 弧也ec h i n 髂e 砸1 0 s o p h y 唧l a i n s i t s 曲锄撇t 谢s t i c s ,廿l eb i g g e s tp m b l 锄i sm a tt h e 麟p i 觚撕o ni sn o tb 勰e do nt h en a t u r e o fc ! l l i n e s ep h i l o s 叩h yi t s e l ,h i c hs 】1 0 w st h eo n e - s i d e dp a r to ft h e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坶 r e 蚴毗i n g 西i i 燃e 蛳l o s o p h y ,w ec 纽l 锄也a t 也e 鼬l so fm ec h i l l e p m l o p h ya 北m 1t 1 1 i 1 1 l 【i 1 1 9a b o u tt 1 1 eh a n n yi nm ew o r l d mo t l l 贸w o r d s ,吐l e f l l | 1 蹦t a lv a l u eo fc l l i 玎脑ep h i l o s o p h yi sh o wt om a k ec v 叼仙i n gi n c o r d ha 璐e t l l c :h i i 地p l l i l o s o p h yi s 也es u b j ti nq 巴s tt 0t h ek 叽n o l l i o 璐s t a t eo f a n 廿l i l l 铲i nm eu i l i v e 璐e b e i n ga w a o ft h ep o i n ! t w ec 狃r e a l l y 珊1 d 贫g 伽廿l e s i g n i 丘c 锄o fa l i l l 船ep h i l o s o p h yw l l i c hn o tj u s tb e l 0 i l 笋t o 吐地m o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 锄d 叩o l l r r e s e a r c h e y e s h 廿l ep e r s p t i v co f 船曲d 叩a lc l l i i l e 伽l t u 】嗡m ch i s t i d 黟锄dn l ep 1 1 i l o s o p h y a 聆b o 也r e s e a r d l i n g 也ck 毗m kh o w e v 也e i rm e t :h o d sa r e 心d i 盛h e n t t h r o l u g h m el l i s t 0 d ,w o r i 蹬,w ec 趾l 钧m m ei d e 勰o ft l l ep h i l o s o p h mn o tr e s t r i c t c dt i 圮 d i s t i n c 廿o no fh i s t o 巧觚dp l l i l o s o p h yi nw 伪t 锄i 既c e z i2 = l l it 0 n gj i 距i s 廿l e c h i i l 鼯eh i s t o 巧m 嬲t e 印i e c ew h i c hi n m c a t e sm ei d l o g yo f 廿l ep l l i l o s o p h 弘s oi tc a n b et l l eb r i d g ec o 皿c c 血g 血e ( m i i l e s ep o 蜥c a lp h i l o p h y 孤dt l l eh i s t 0 巧p h i l o s o p l ,n 圮p u 印o o fm em 鹪i si st os t u d ym en a t u r eo fm ep l l i l o s o p h 弘e x p 锄do l l r h o r i z o no fr e s 铭r c i l i n g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觚dr e c 0 印i z et l l ec h i n 伪ep h i l o p l l yi i l 也e n e w p 钉即l e c 石v e k e y肭:q 抵出h 咖h 嬲y ;h o w 幻m a k e 群卵确 n g i na c c o r d ; z iz h it 0 n gj i 锄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勿位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 日 期:迎笪:f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什么? 显然,找到中国哲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应该是理清中国哲学特质的一把钥匙。或者说,追溯到中国哲学的思考本源,就 是找到了中国哲学的根,找到了中国人价值取向之鹄的,儒家、道家、墨家、法 家等学派,只是从不同角度和方式对某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昂终 为解决此问题寻找到一条出路。 这个本源是什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先秦各学派都有所涉猎,其在论 六家指要中一语中的:“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 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此中之“治 ,并不应简单理解为“治理 、“统治一,而是一种“天下大治刀的状 态,即追求国泰民安,和谐生存。至于如何实现这种状态,先秦各学派则百家争 鸣,提出了不同的解决之道。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现实取向,复旦大学张汝伦教 授把中国哲学的特质归结为“实践性一,认为中国哲学可以归结为“实践哲学。 能否用“实践刀二字来概括中国哲学的特质在这里暂且不论,但显然,以“改造 世界 为根本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哲学的强烈现世关怀不谋而合,这才 能很容易为国人所接受和认可。 对中国哲学起源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为把“治刀作为中国哲学最高价值取向 张本。中国古代有所谓诸子皆出于王官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就依刘歆 七略分列诸子与王官之关系: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 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等等。章学诚在校雠通议中也说:“后世文字, 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 书掌 外史,礼在宗伯,乐在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有官 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 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 述文字。一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亦言:“是故九流皆出于王官,及其发舒, 王官所不能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义。力此“义 ,显然就是“治。虽然 “治 是天下所有人的理想,但既关心这一理想之实现,并能够从形而上之立场 对“治 之“理 提出建构的,却一定同王官有所关联。 近几十年来,新儒家认为,中国哲学究其实质,是道德哲学或心性之学,牟 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就说,中国哲学的特质“用一句最具概括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中国哲学当然关 注心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但这只是中国哲学为“治刀开出的一道药方,即按 照 所说,先以“诚其意 、“正其心一等方式实现“善其身 ,通过自下 而上的修为,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治国一、“平天下一。如果简单把中国哲学 归纳为“心性之学刀,就会极大缩小中国哲学的研究视野,造成对中国哲学的误 读。相反,通过追溯本源,重新认识到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是“治 ,这样才能 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困扰我们的哲学问题( 比如诸子研究被严重边缘化) ,更能 扩大中国哲学的研究视域。 既然“治一足中国哲学价值旨趣之鹄的,那么“治一有否明确的理想图景?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产生了争鸣。但有一点则是共通的,即都把 上古文献作为思想的资源甚至是出发点。庄子天下篇说六艺为百家所共习: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摺绅 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 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一章太炎亦曾 指出:“六经者,周之史籍。道墨亦诵习之,岂专儒家之业。 班固甚至说诸子九 流“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从庄子“旧法世传之史一到章学诚的“六经 皆史 和章太炎的“六经者,周之史籍 ,人们一直将六经看作历史,这就让我 们不得不对此一问题发微:中国传统哲学为什么有强烈的历史主义倾向呢? 这主 要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史并不意味着是“对过去发生之事的记录一, 而正如近代史学家金毓黼的说法,“史之初职,专掌官文书及起文书草,略如后 世官署之掾吏一。这就是说,史之所记,多为政事、政法、政令、政制、政典。 由于这些东西都与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有关,所以人们很容易将与此有关的文书 典籍都算为“史一:“易也者,卜筮之史也;书也者,记言之史也:春秋 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编之于竹帛,付之司乐者也。 雅、颂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也。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之故 府,而时以昭王者也。”六经即史,是先王经世济邦,实现天下大治之蓝本。正 如司马迁所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 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蔽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者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 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 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 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一唐代史学家 李延寿在论及史学的功能时一针见血指出:“斯盖哲王经国,通贤垂范,惩诫之 方,率由兹义。 六经之所以从普通的历史文献升格为“经 ,并不是因为儒学为“六经 赋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予了合法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六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实现天下大治的 先王之道,对六经的研读和理解,也就成为中国哲学必须首先直面的问题。从中 可以看出,只有站在经史合流的立场和观点,我们才能更透彻地认知中国传统文 化:立足于这一基点,我们才能意识到对资治通鉴:进行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成书之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有资于治 道一,立足点就在于“治一上;另一方面, :资治通鉴又是通过对从周威烈王迄 至五代一千余年有关“治一之历史进行考述和总结,得出一套更富有实践价值的 经世致用理论。这套理论主要由四方面范畴构成:才、礼、民、君。对这四个范 畴进行哲学研究和解读,就得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政治哲学体系。 对资治通鉴进行哲学解读,不仅在理论层面可以扩展中国哲学的研究文 本和视野,重新校正对中国哲学之理解;在现实层面也可以更真实地复兴国学, 让传统文化更真切地浸淫国人之心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经世致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价值旨趣 ( 一) 、“治一:被遮蔽的哲学特性 1 9 5 8 年,海外新儒家的4 个代表人物发表题为 中国文化与世界一我们对 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认识的宣言,将所谓心性之学定为 “中国之学术文化之核心所在筇。随着新儒家对中国哲学影响的扩大,很多人 以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就是心性之学。毫无疑问,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对于个人 修养有着极高的追求,重视人的内在修为。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哲学发展则 会发现,这种把中国哲学之特质定性为心性之学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对 先秦各学派都有一定的涉猎和掌握。在论六家要指中,他高屋建瓴地指出: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 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即把各哲学流派的观点都 归结为“治一各哲学流派均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人人乐其业这一理想,只 不过“同归而殊涂一罢了。换言之,中国之学问,便是研究“治 之学问,中国 之学者,便均具有济世情怀 中国哲学起源于孔子,孔子之儒学是一种富于理想主义和理性精神的社会伦 理思想,主旨便是“治:“孔子生当东周之衰,贵族阶级犹未尽坏,其时所谓学 者则惟礼耳。礼者,要言之,则当时贵族阶级一切生活方式也。故治国以礼, 行军以礼,保家、守身、安位,亦莫不以礼。 可以说,正是从崇礼这一信念出 发,奠定了孔子儒学的基础,“然孔子之知礼,则异于人。人之知礼者以应世, 而孔子则以矫世” ,孔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倾向。诗经是孔子教育 弟子最基本的一本教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认为诗 经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诗三百,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o ,但更强调学 习诗经应该对现实生活有所裨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 反对只做纯学术与爱好之思考:“子日:诵诗 o 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转引自当代新儒家 ,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9 年4 月第l 版,第1 7 页 o 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第1 版,第3 2 8 8 页 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第l 版,第3 2 8 8 3 2 8 9 页 o 钱穆: 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 然则其 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一吼子一生周游列国,其用意就是希望 能找到施展平生抱负的舞台o ,实践他心中那套理想的先王之道。 上册,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6 月第3 版。第1 0 3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复生,谁定之? 彼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者也。取予翕辟,何与无为清静; 刍狗万物,何与慈救慈卫;玄牝久视,何与后身外身;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 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夫不得言之宗、事之君,而徒寻声逐景于其末,岂易 知易行,而卒莫之知且行,以至于今泯泯也。一“老子,救世之书也一,“老子着 书,明道救时一“见学术日歧,滞有游迹,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一王先慎在 l :韩非子集解序中说:“( 韩) 非论说固有偏激,然其云明法严刑,救群生之乱, 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此则重典之用而张 驰之宜,与孟子所称及闲暇明政刑,用意岂异也! 回“法家用意,在把贵族阶 级上下秩序重新建立,此仍是儒家精神。 圆 梁启超在比较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径时深有体会地指出:“中国学术以研 究人类现实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 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 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坐是之故,吾国人对于此方面诸问题之解答,往往有独 到之处,为世界任何部分所莫能逮,吾国人参列世界文化博览会之出品恃此。 ( 二) 、内圣与外王:需要重新审视的范畴 既然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哲学是以研究“治 为目的的学问。 那么为什么新儒家会认为“心性才是中国哲学的特质呢? 对于这一问题,必须 要做出一番梳理和解答。中国古代学者之所以没有用“治 来对中国哲学特质进 行概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他们认为这是不言自明,不需要加以特别指出, 大家关注的都是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治刀。中国哲学各流派均认为,天下大治不 是一个自发的演进的过程,是需要有品行杰出的人作为领袖,领导、教育和带领 百姓,这样才能保证国泰民安。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圣人一;而“圣人”取 得的功业,就是使得天下大治。换言之,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应该是内在道德 与外在功业的统一,这便是所谓的“内圣外王”。问题在于,“内圣 与“外王 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为透彻解答这一疑虑,我们就必须对中国哲学 史进行一番考察。 “内圣外王 之意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说:“古之人其备乎! 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 小人精粗,其运行无手不在。”拿“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固“古之人” 即“圣人一“配神明,醇天地以存内圣之德,“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o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 9 9 8 年7 月第l 版,序言 o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6 月第3 版,第1 0 5 页 国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第l 版,第l 页 囝郭象、成玄英:南华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9 8 年7 月第1 版,第6 0 5 页 o 郭象、成玄英:南华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9 8 年7 月第l 版,第6 0 4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成外王之功,明于。本末一、。小大一、“精粗一,“皆原于一一即所谓。内圣外 王之道 。 孔子虽然没有使用“内圣外王一这样的概念,但在他用了另外一对范畴表述 出一样的意思:“仁一与“礼 。作为外在规范性的“礼 ,其基础是发乎内心的 “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嚣孔子倡导礼治和德政,认为“如有王者,必世 而后仁一,为王之道就是以德施政,以礼治民。在“仁一与“礼一的关系上,孔 子并不是作纯粹形而上的玄思,空谈“仁 ,他只是认为,没有“仁 的根基, 就不是仁政,而是暴政,“礼 根本施行不了。强调“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 畴当然没错,但孔子是从“治一出发,为“礼修注入了“道德内核一,对二者关 系必须要有明晰之认知:“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对“外王 非但有很强的抱负,也 非常懂得如何实现:“鲁定公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 者不求有司。一“齐人闻而惧,日: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 矣。 口 孟子承接孔子。仁一的思想,明确地提出搿性善 论,认为人人生来就具有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之端, 称为“四端一。人只要扩充“四端一,就能发展原有的善性,完善自己的道德。由 于有了这个道德基础,孟子提出了“仁政一学说。仁政发自善心,有善心才能行 仁政。也正由于孟子过于强调内在之“仁一,这种偏向使得他的学说在唐宋以前, 并没有成为儒学中的显学。相比之下,苟子更侧重于“礼 ,他主张行“王者之 政,并强调“庶人安政 。当然苟子虽重“外王 ,但并非不讲“内圣,后来成 为内圣之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慎独,其首创者便是苟子:“君子至德,嘿然至 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也一 。苟子对“外王 之“礼 的研究,作了“尽伦、“尽制”的区别:“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 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 。“尽伦 是主观的,“尽制是客观的,只有兼 二者于一身的“圣王 才是主客观统一的体现。这是对“内圣外王 理想人格最 确切的解释。 经过咀上考察我们可阻发现先毒各派赁家确实对内在道德有很高的要求 但这种内在道德是为实现外在治理服务的。虽然也有如孟子者,在外在不如意后 走内在道德修为之路,“穷则独善其身 ,但其取向亦然是外在的 。“内圣 与“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 9 8 3 年l o 月第l 版,第9 l 页 o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第l 版,第1 9 1 7 一1 9 1 8 页 o 王先谦:苟子集解不苟篇第三 ,中华书局1 9 8 8 年9 月第l 版,第4 6 页 o 王先谦:苟子集解解蔽篇第二十一 。中华书局1 9 8 8 年9 月第l 版,第枷页 “故孟子所谓礼者,已非孔子之礼,而其意则犹是孔子之意也惟其对于政治生活之意见,国君好货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一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其根源就在于“列强纷争,天下未定,百家竞起,各欲 揭其主张以为一世之蕲向一,把“外王一从理想变为现实是各派儒家的基本预 设。 学界普遍认为,从宋明理学开始,“内圣一的价值旨趣开始高过“外王一,“心 性一研究开始成为中国哲学之特质。余英时先生曾指出:“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 理学家因专情于内圣之学的建立,对实际政治似乎抱着一种可即可离的意志。 就宋代儒学史而言,南宋理学的兴盛也好像标志着一种内向的发展趋势。一不过 只要我们回到这段历史语境之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理学对“内圣一的强调,并 不是以否定“外王 为基础。所谓理学,主要即指“内圣之学一,强调对儒学“义 理的研究与构造,“讽诵遗经,参考旧闻,以求圣贤立言本意之所在一看似理 学家钟情于埋首于书斋,对入世采取消极之态度,但其精神实质,则是在以向内 寻找的方式求解出“外王 之道。余英时通过对宋代儒学的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 宋代儒学的原始要求是根据“三代的理想重建一个合理的秩序,理学起于北宋, 至南宋而大盛;它所发展的则是儒学中关于“内圣 的部分。它赋予儒学以新貌, 但并不是对儒学几本旨趣的颠覆:“就儒学本身言,理学鞭辟入里,代表了一 种内向的发展。但理学之所以在第三阶段获得许多人的信奉,则因为它提供了下 面这个有说服力的承诺:只有在内圣之学大明以后,外王之道才有充分 实现的可能。因此它虽似内转,却仍与北宋以来儒学的大方向保持一致。用董仲 舒所引的古语说,即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西方谚语说,即后退是 为了- 跳得更远。 “理学的直接目的虽在于成就个人的内圣,但内圣的 最终要的集体功用仍然是为了实现外王的事业,即重建合理的政治、社会秩 序。否则纵使人人都成就了道德,也不过是孟子所谓独善其身而已。所以南 宋理学家仍旧念念不忘要回向三代。”陆九渊曾明确提出:“儒者虽至于无声、 无臭、无方、无体,皆主经世。 朱熹晚年曾说:“某于大学用工甚多。温 公( 司马光) 作通鉴,言臣平生精力,尽在此书”,某于大学亦然。 “如果理学家仅仅以内圣自限,则当时视为孔门心法的中庸应该比 大学具有更优先的地位,为什么朱熹非置大学于四书之首不可呢? 这是唯一的经典文献,在内圣与外王之间提供了一往一来的双轨通道。 明代的阳明心学是对宋代理学的修正,强调“心即是理 、搿心外无理一、“致 好色,则日与民同乐。后车数十乘传食诸侯,则日不足为泰,固犹是儒家传统本色尔”见钱穆:国 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7 月第l 版,第4 9 页 o 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 年8 月第l 版,第3 4 页 o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4 年8 月第1 版,第4 0 0 页 o 余英时: ,引自南齐书,中华书局1 9 7 2 年1 月第l 版,1 0 3 7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惩诫之方,率由兹义。一。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之大背景下,。史一与搿哲一非两个问题,而可合二为一, 除了因为“史嚣、“哲一都在研究“治一的问题,更为关键的一点,即从学术渊源 而论,则“哲一出于“史一 钱穆先生通过对中国思想史之考察,得出结论,中国诸子百家皆出于儒家, 即归宗于孔子:“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则墨源于儒艿,而“以下战国学 派,全逃不出儒、墨两家之范围 “极端右派,则为后起之法家。极端左派, 则为后起之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皆属右。道家、农家、名家,皆属左。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指出儒家之特点:“儒者以六艺( 经) 为法。 班固在分析各哲学流派时有一个精辟判断:“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 而已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 经之支与流裔。”换言之,六经是中国各哲学流派的共同源流,那么六经同“史 有何关系呢? 章学诚先生一言以蔽之:“六经皆史也。古人不着书,古人未尝离 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日:诗、书、礼、乐、春秋,则 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焉。一 国学大师 章太炎确言道:搿六经者,周之史籍。搿易也者,卜筮之史也; 书也者, 记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6 月第l 版,第2 l 页 o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 9 8 3 年l o 月第l 版,第9 3 页 o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l 版,第9 8 页 柳翼谋: 中国文化史,转自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9 9 7 年7 月第l 版,第3 1 5 页 o 李保泰:廿二史札记序) ,中华书局1 9 6 3 年5 月第l 版,第3 页 1 i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他们把仁义( 道德) 礼乐看作体或本,而以政与刑得实际措施为用 或末;前者是历世不可变的,后者则必须因时制宜一“宋人讲学问也 可分成两派:一派像王荆公,他是经学一派。像司马温公,他是史学。经学可说 是等于孟子之所谓法先王,史学派可说是等于苟子之所谓法后王。经学派 总是偏重理想、多议论,王荆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史学派重实际、重经验,司马 温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可说经学家常看重制度,要摆出一大套来,因为他喜欢 理论,而史学家则多重人事,人事和制度是两回事。 圆明清之际的经世大儒更是 如此,王夫之在哲学和史学方面都有所建树;顾炎武“遍览二十一史,明代十三 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于民生利害者,分 类录出,旁推互证 圆:全谢山论( 黄) 梨洲学术也说:“公谓:明人讲学,袭 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底,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 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 司马迁之史记之所以被称为二十四正史之首,在于他的文字记载详实, 纪传体又为史学一大创见,更在于他写史之旨趣十分高远:“欲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 钱穆先生对此评价极高:“人事同天道中间的 这个分际何在? 而在人事中则还要通古今之变怎么从古代直变到近代, 中间应有个血脉贯通。此十字可以说乃是史学家所要追寻的一个最高境界,亦可 说是一种历史哲学。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 人也有历史哲学,应该不是一套哲学,而仍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一套 思想来。即如说究天人之际明古今之变,这才是中国人的历史哲学。 不仅是六经和史记,中国之史学著作无论是叙史、论史还是考史,究其 大方向,始终强调从史学之立场“史以载道刀。就论制度之史书而言,在一般人 看来,此种图书无非是对历代制度的一番搜罗和摘述,作工具书之用,有何高远 意向? 但李翰在为唐代杜佑所作通典作序时说:“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 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今之宜,穷终始之要,始可以 度其古,终可以行于天下。 朱熹也非常推崇通典,主张在当时考试科目中添 开此一门,说杜佑通典是一部“是今非古之书”a 钱穆先生总结道:“倘使仅 为史学而讲史学,这决非真史学。 真史学者,有其哲学旨趣作根基也。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摒除西方学科分类的影响,那 么就中国哲学与史学而言,实则为一而二,二而一之事,对二者强行分割,显然 有悖于国学之本意。对史学著作进行哲学研究,寻找到其背后的哲学价值,非但 m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4 年8 月第1 版。第4 i l 页 o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9 月第l 版,第2 2 7 页 o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第1 版,第6 4 页 o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第l 版,第5 3 页 o 司马迁:报任安书,转引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9 月第l 版,第1 5 5 页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可能的,而且也应该成为中国哲学研究所努力的方向 ( 二) 、资治通鉴的主旨就是经世致用 资治通鉴这部书是由北宋司马光奉诏编集,其动因就在于“每患迁、固 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入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臣 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回。宋英宗特许司马光可以自选助手,借阅皇室珍藏 图书,并规定无论司马光改任何官职,这套写作班子可以跟着他走o 。经过司马 光同他的几位主要助手1 9 年的努力,终于写就了这套恢弘巨著。按照司马光自 己的说法,他“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 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撼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o 。宋神宗“以监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赐名日资治通鉴,且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温公之意,专取关国家盛衰,繁 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一固。可以说司马光“之精力,尽于 此书一。 正因为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有资于治道 ,其所选用史料之的 标准便主要集中在要对“治 有所裨益,即“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 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 翟一 舟, 资治通鉴从一问世起,就获得了极高地赞誉。这当然由于本书在考史、 。着史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被誉为“孔子春秋以及左传以下第一部最成 功最像样的编年史。以后的史家,特别看重此书,所以常称两司马,一个是 司马迁,一个是司马光。 o 然而更重要的则在于,由于此书直指“治这一核心 问题,所以它把史学经世致用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正因为有了这部书,历 史和治世的关系问题,被前所未有地加以讨论和重视。宋神宗在御制资治通鉴 序中,就清楚地指出了史书对政事的鉴戒作用:“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日: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 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 回“其 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 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1 版,第9 6 0 7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1 版,第9 6 0 7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1 版,第9 6 0 7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l 版,第2 8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l 版,第9 6 0 8 页 o 司马光: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l 版,第3 l 页 o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9 月第1 版,第1 7 5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l 版,第3 3 页 1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一“苟卿有言t 欲观 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 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普任,恭 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 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安全,厥有履霜之渐一圆王盘则从士大夫的角度指出: “善乎孟子之言日:尧、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务也。大抵士君子之学,期于适 用而已;驰骛乎高远,陷溺乎异端,放浪于词华,皆不足谓之学矣。易日: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说命日: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若此者可谓适用之学矣。士之生也,苟无意于斯世则已;如其抱负器业,未 甘空老明时,将以奋发而有为也,其于是书,可不熟读而深考之乎! 一 宋元之际 著名学者胡三省用一生的时间为资治通鉴作注,他异常清晰地把经、史、治 三者的关系勾勒出来:“世之论者率日: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 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 史可少与! 一正因为如此,“为人君而不知通监,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 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监,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 知通监,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 知迹古人之所以得,监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 由于资治通鉴以经世致用为主旨,在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在 野之士人,大凡把治世安邦作为理想追求,都对此书评价颇高:理学大事朱熹说: “温公之言,如桑麻谷粟 。金世宗曾对宰臣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 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 明朝胡应麟说:“自司 马之为通鉴也,汉唐而上昭昭焉;自通鉴之止司马也,宋元而下泯泯焉。 康熙帝说,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曾国藩曾说“窃以为 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哲衷至当,开拓心胸 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必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四库全书对资治通鉴 的评价为:“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一,“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一清代王鸣盛 则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o 王夫之在读通鉴 论中总结资治通鉴之意义:。其日通者,何也? 君道在焉,国是在焉, 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 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日通 也。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入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1 版,第3 3 页 雷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l 版,第3 3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第l 版第3 l 页 o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非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心得体会三篇
- 高壁垒的成长赛道受益于自主可控与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
- 仓库巡查记录表
- 保定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导则要点
- 吞咽障碍康复管理指南考核试题
- 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2025年图形设计师人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商业推广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激光工程师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项目财务专员人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山镇选聘专业化管理大学生村文书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养老地产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安康杯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吊绳的施工方案
- DB33-T 1455-2025 涉企增值服务工作指南
- 藏族简介课件
- 厦门弘爱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樊登可复制系列:可复制的沟通力 可复制的领导力(套装共2册)
- 《商法总论》课件:商法概论
- 初中生物实验室标准仪器配置及初中生物实验器材清单
- YY/T 1267-2015适用于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的材料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