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魏禧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禧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禧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禧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禧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当1 小氟 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主t i 桶 日期:认q 年s 月如日 导师签名:撕彭 日期:加1 1 年厂月 p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童压溢卮! 旦堂生;旦= 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丧、:楠 日期洲年兰月l o 日 导师签名:嘞如 日期沙i 【年r 月。e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本文联系魏禧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思想,结合魏 禧的创作实践,对他的文学思想进行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魏禧所处的时代进行论述,从社会历史,思想概貌, 文学沿革三个方面展开,从整体上把握魏禧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文学特征。第 二章魏禧的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概述。第一节论述魏禧的生平及思想。魏禧生活于 明清之际,注重气节,思想受当时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以实学为主。第二节概括 魏禧的文学创作概述。以甲申国变为界,国变之前魏禧主攻时文,多发独特见识, 意气风发;国变之后,放弃时文创作,转向古文,风格渐趋平和,东南游历之后, 行为更趋流畅。魏禧诗歌创作晚于其散文创作,但仍有值得称道之处。 第三章论述魏禧的文学主张。第一节作者修养,魏禧要求作者必须立品,为文 之法在于积理练识,将文之法道辩证统一,同时强调作者要从实际出发提炼自己的 观点;第二节到第四节,从现存的魏禧有关文章,诗歌的理论与看法,提炼总结出 他对古文创作和诗歌创作的要求,即文学创作应当明理适用,抒写真意,诗歌应当 与历史相为补充。这些主张的形成即和当时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有关,也是魏禧在 中和了心学与理学观点之后得出的理论,即注重文学创作的实用性,又要求文学要 抒发自我真实情感。 第四章讨论魏禧文学主张在古文创作中的体现,将其古文创作大致分为三个主 题,探究古今治乱,褒贬人世众相,抒怀个人真意,结合魏禧的具体古文创作分析 其文学主张如何通过创作体现出来;第二节分析魏禧的古文风格,文学主张指导主 题的选择,而古文的风格必定与其主题有所关联,同时因生平际遇的变化也对风格 有所影响,本节便按照这个线索对其古文风格进行论述,概括其古文风格为纵横气 盛,质实恳切。 第五章论述魏禧文学主张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魏禧的诗歌历来不被人重视, 本节从主题,风格两个方面对魏禧的诗歌进行分析,辅以魏禧的诗歌创作,将其诗 歌主题概括为纪实民苦,感怀人生两个部分,其中感怀人生又包括怀恋故国,日常 感受,感怀真意三个方面,诗歌风格悲凉古朴。最后结余部分,总结魏禧的文学思 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魏禧;文学主张;古文创作;诗歌创作 a b s t r a c t w e ix ii s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r yw r i t e r t h i sc o n t a c tw e ix ia n dh i s l i f et h i n k i n go ft h et i m e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c r e a t i v ep r a c t i c eo fw e ix i ,t h i n k i n go fh i s l i t e r a r ys t u d i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w e ix ic h a p t e ro ft h ee r ai nw h i c ht h e 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 ,f r o mt h e s o c i a l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i d e o l o g i c a lp r o f i l e s ,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 w e ix if r o mt h eg r a s po faw h o l ee r ai nw h i c hs o c i a l ,i d e o l o g i c a l , 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e ix ic h a p t e ro f h i sl i f et h i n k i n g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v e r v i e w s e c t i o n id i s c u s s e st h el i f ea n dt h o u g h tw e ix i w e ix il i v i n g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 f o c u s i n go ni n t e g r i t y , i d e o l o g yw a ss t a t e c r a f tb yt h es o c i a lt r e n d si nr e a ls c i e n c e b a s e d w e ix ii ig e n e r a lo v e r v i e wo f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oj i a s h e nc o u n t r yt oc o m m u n i t y , c h a n g e t h ec o u n t r yw h e nt h em a i nt e x tb e f o r et h ew e ix i ,m u l t i p l eu n i q u ei n s i g h t , h i g h - s p i r i t e d ; c o u n t r yc h a n g e da f t e rt h et e x tt og i v eu pw r i t i n g ,t u r n i n gc l a s s i c a ls t y l e ,b e c o m i n gc a l m , t r a v e l i n gs o u t h e a s t ,t h ea c tm o r es m o o t h l y w e ix il a t ep o e t r yo fi t sp r o s e ,b u tt h e r ei s s t i l lp r a i s e w o r t h y c h a p t e ri i i d i s c u s s e st h el i t e r a r yi d e a s s e c t i o nio f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 , w e ix i 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p r o d u c tm u s tb ee s t a b l i s h e d ,a st h et e x to ft h el a wi s t h ep r o d u c t k n o w l e d g em a n a g e m e n tp r a c t i c e ,t h et e x t o ft h el a wr o a d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 , w h i l e s t r e s s i n gt h er e a l i t yo f t h ee x t r a c tf r o mh i sp o i n to fv i e w ;i it ot h ef o u r t hf e s t i v a l ,w e ix i f r o mt h ee x i s t i n gr e l e v a n ta r t i c l e s ,p o e t r y , t h e o r i e sa n dv i e w s ,r e f i n i n g ,s u m m e du ph i s w r i t i n ga n dp o e t r yo fc l a s s i c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t h a tl i t e r a t u r es h o u l db er e a s o n a b l ef o r , a n d d e s c r i b er e a l m e a n i n g ,p o e t r ys h o u l db es u p p l e m e n t e d 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p h a s e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s ec l a i m sw a ss t a t e c r a f tt h a ta n dt h o u g h ta b o u tt h es o c i a l ,b u ta l s oi n t h e w e ix ia n dt h eh e a r tc o m ea f t e rs c h o o la n dp h y s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t h et h e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a tf o c u so nt h ep r a c t i c a l i t ya n da s k e df o rl i t e r a t u r et oe x p r e s st h et r u ef e e l i n g so fs e l f c h a p t e ri v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d v o c a t e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 c l a s s i c a lw r i t i n go fi t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t h e m e s ,e x p l o r ea n c i e n to r d e r , a n dd i s o r d e r , p u b l i cp h a s ea p p r a i s et h i sw o r l d ,t r u em e a n i n go fp e r s o n a ls e n t i m e n t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s p e c i f i cc l a s s i c a lw e ix ia n a l y s i so f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h o wc r e a t i v e i d e a sr e f l e c t e d ; s e c t i o n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s t y l e ,w e ix i ,l i t e r a t u r e ,g u i d et h ec h o i c eo ft h e m ei d e a s ,w h i l e t h ec l a s s i c a ls t 3 r l em u s tb e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i t st h e m e b u ta l s ob e c a u s eo fc h a n g e si nt h e l i f eo ff o r t u n eh a v ea ni m p a c to nt h es t y l e ,t h i ss e c t i o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t h r e a dw i l lb e d i s c u s s e di ni t sc l a s s i c a ls t y l e ,g e n e r a la s p e c to fi t sc l a s s i c a ls t y l ea n df i t ,q u a l i t yr e a l e a r n e s t c h a p t e rvd i s c u s s e st h el i t e r a r yi d e a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p o e t r y w ,e ix i sp o e t r yh a s a l w a y sb e e nn o tt oa t t a c h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i ss e c t i o nf r o mt h es u b j e c t , b o mi nt e r m so f s t y l e ,t h ep o e t r yo fw 西x i ,s u p p l e m e n t e db yw e ix i sp o e t r y , t h et h e m eo fh i sp o e t r yw i l l b es u m m a r i z e da sd o c u m e n t a r yp e o p l es u f f e r i n gl i f er e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t w op a r t s ,w h i c h a l s oi n c l u d e sr e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l i f en o s t a l g i af o rh o m e l a n d ,d a i l yf e e l i n g s ,r e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 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r u em e a n i n g ,p o e t i cs t y l ed e s o l a t ep l a i n f i n a l l y , s o m eb a l a n c e ,s u mw 西 x i t s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 i r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w e ix i ;l i t e r a t u r es t a n d ;a n c i e n tc r e a t i o n ;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i i i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目录 第一章魏禧所处的时代 i i 1 第一节社会历史l 第二节思想概况2 第三节文学沿革3 第二章魏禧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概述 5 第一节魏禧生平思想5 第二节文学创作概述7 第三章魏禧的文学主张“ 8 第一节作者修养8 第二节明理适用- 1 1 第三节抒写真情13 第四节诗史互补”1 6 第四章文学主张在古文创作中的体现 1 7 第一节探究古今,褒贬人世,流露真意17 第二节劲健质实的古文风格2 3 第五章文学主张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第一节描写现实,感怀人生”2 6 第二节悲凉古朴的诗歌风格3 0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 6 3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魏禧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社会历史 万历中期之后,繁盛的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万历皇帝终日沉湎酒色,贪恋钱 财,不理朝政,二十八年不上朝,导致统治中枢瘫痪,宦官专权,朝中大臣也纷纷 自立门户,党派之争异常激烈。万历年间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接连展开的三大 军事战役,即平定哮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 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对明朝国力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财政出现危机。万历四十八年( 1 6 2 0 年) ,神宗病逝,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 宗。他进行了一系列革除万历弊政的措施,诸如如废除万历朝的矿税,加强边防, 犒劳军士,提拔官员以补充朝中空缺等,但怎奈其仅仅在位一个月便病死,之后即 位的天启帝终日不理朝政,相较于万历帝的贪恋钱色,天启帝更钟意于木匠手艺, 是有名的木匠皇帝。如此的不务正业,也使朝政大权落入宦官魏忠贤之手,在魏忠 贤及其党羽的淫威下,朝政更加腐败,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1 6 2 7 年,朱由检继位,改元崇祯。同年,陕西农民王二率领陕北澄县饥民冲进 县衙,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崇祯三年( 1 6 3 0 年) ,李白成,张献忠加入起 义队伍,农民起义渐成燎原之势。崇祯九年( 1 6 3 6 年) ,关外女真族的领袖皇太极 称帝,定国号为“清”,经过一系列对明战争,于崇祯十五年( 1 6 4 2 年) 彻底瓦解 明朝关外的松锦防线,清军前锋直逼山海关。崇祯帝虽力图中兴,但无奈内有李白 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外有女真铁骑虎视眈眈,终究有心无力。崇祯十七年三月 ( 1 6 4 4 年) ,李白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李自成在进京之后,便与投降清朝的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最终由于清军的增 援而败北,之后逃出北京。一六四四年即清顺治元年,清军占领北京,之后进行了 一系列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南明诸政权的战争。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李白成兵败, 同年四月,清军占领扬州,因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的带领下顽强抵抗,城破之后,清 军屠城十日,史称 扬州十日 。五月,清军攻陷南京。六月,清廷颁布剃发令和 易服令,各地军民奋起反抗,拒不剃发换服,之后遭到清军的血腥镇压。顺治三年 ( 1 6 4 6 年) 十二月,农民起义军另一领袖张献忠兵败于清军,被杀。之后几十年间 清军又进行多次战争,康熙元年( 1 6 6 2 年)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遇害,康熙 二十二年( 1 6 8 3 ) ,清军攻占南明最后一个据点台湾岛,彻底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节思想概况 南宋时期,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主张理是自然社 会的根本,“至于天下万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朱熹认为要探究天理需通过“格物致知 之法,即通过探究外在的客观事物扩展 主体已有的知识,增加新的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凭空穷理,即通过格物 所得的知,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否则就无法检验知的正确性。与朱熹同时的陆九 渊则强调主体的精神即天理,天下万物之理皆存在于自己心中方寸之间,探寻的途 径便是“发明本心 。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等来穷极天理,而不是对外在事物的客 观研究。到了元代,朱熹的理学被确立为官学,明朝建立之后,官方同样确立了程 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理学思想并融入佛道思想提出心 学主张。王阳明主张心即理,, o h p 良知,天下不存在心外之事,心外之理,“都只 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性,不需外再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 每个人与圣贤并无差别,因为人心的质是相同的,人们在求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掘 内心本来之善,剥落后天来自外部之恶,便可穷究天理。王阳明认为朱子的格物致 知乃是将心与理二者分离,这样理与物皆在心外,而阳明之法则是心与理合二为一, 理与物皆在主体心中,主体认识客体,同时客体也在主体能动性之内。王阳明的心 学强调人心的重要性,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摆脱朱熹所讲的天理而发展自 我有积极的意义,但王阳明认定人的本心皆是完美的,导致人可以不通过对外在客 观事物的研究而只是在自我内心中发掘,这种思想发展到晚明便形成弥漫在社会中 的空谈心性的风气。晚明的文人既不研习六经史书,也不关心社会现实,沉浸在自 我内心之中,一味推崇心性,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明朝的灭亡,使得清初的思想家致力于探究其原因,矛头直指晚明以来空谈心 性的风气。清初学者顾炎武痛陈这种学风:“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 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 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 社丘墟。 清初学者纠正阳明心学只重心性的主张,强调客观研究的重要性,认为 研究应当和社会相联系,强调创新精神,不能摹拟古人,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 。( 宋) 朱熹:四书或问,朱子全书第六册,刘永翔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1 2 页 。( 明) 王守仁:于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页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长沙: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2 4 0 页。 2 潮。王国维曾说:“顺康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乱之后,志在经 世,故多为致用之学,求之经史,得其本原,一扫明代苟且破碎之习,而实学以兴。”。 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清初的学者对封建制度,田地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提出了有 益的改革方案,使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实践,一扫明末清谈的学风。 第三节文学沿革 明朝前期文坛占主导地位是台阁体,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台阁体大 都应制,题赠之作,缺乏开国之初的诗文所具备的洒脱豪迈而趋于柔靡。内容多是 歌颂帝王的丰功伟绩,描摹天子脚下的盛世和平,千篇一律,很难反映当时丰富的 社会生活,也无法从中体会到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情,文学成为了统治者的传声筒, 变成了关在笼子里学舌的鹦鹉。台阁体的兴盛必然使诗文创作失去个人特色,甚至 有脱离社会的危险,使诗文无法深入的生活中去而丧失了价值,这也引起的众多有 识之士的反思。明代中期的李东阳为扭转台阁体盛行以来在文坛上造成的萎靡不振 的风气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前后七子所倡导的复古思潮很大程 度上改变了文学依附于政治的局面,使文学不再是道德说教的工具,而具备了主体 地位。但是,前后七子过于注重为文的法度格调,将文章的创作局限在他们所推崇 法式中,使文学创作日趋程式化,为追求与古人相和的法度而渐趋模拟蹈袭,创作 了无生气。 晚明文坛的公安派立志扭转前后七子复古思潮在文坛上造成的拟古风气,公安 派的三袁兄弟受阳明心学影响,标举“性灵说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 调写作诗文应该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的思想,不能受到外界各种条条框框的影响, 更不能模拟抄袭古人之言。随之而起的竟陵派除了主张性灵之说外,还追求幽深奇 僻的艺术境界,主张在自我内心的沉淀中创作,这样才能更加真切的聆听内心的呼 声。在公安派,竟陵派的倡导下,明末文坛一片性灵之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人欲, 描写人欲,越来越多的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世俗化,穿衣吃饭,百姓日用越 来越多的成为描写的主题,追求欢乐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爱好,这也促进了晚明小品 文的兴盛,但这种欢乐在明末与觉醒的人欲密切联系在一起,公安派所倡导的随意 轻巧之风最终演变成了俚俗言说的积聚,毫无社会意义,而竟陵派则沉浸在自己所 营造的孤僻幽深的内心世界,脱离了时代。 清初的文坛以实用为文学的根本,众多文学家针对晚明以来文坛空谈浅俗,脱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9 7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离时代的创作文风,提出了文学要有用于社会,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不能空发感 慨,模拟抄袭。顾炎武明确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黄宗 羲说:“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认 为只要情感真挚,即使是市井百姓也可称为文人,将文学由雅推向了俗,由宫廷引 向了民间。清初的诗学大家钱谦益,由于其曾投降于清廷,丧失大节,虽后参与反 清之斗争,但终究在人生的历程中留下了污点,而是他自己懊悔不已,因此,他的 诗歌大多感时愤世,抒发自身的苦闷之情。钱谦益反对明代复古派一味的推崇汉魏 之文,盛唐之诗,肯定唐宋文章,宋代之诗的地位,认为这些都符合文学发展的规 律,是文学演变的必然结果,不能一味拘泥于汉魏之文而固步自封。钱谦益认为公 安三袁文章彰显性灵却流于肤浅,竟陵派追求脱俗于世却日渐幽僻,钱谦益在总结 前人的基础上主张要学习古人之精神,现时所用,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清初古文大 家侯方域,汪琬,二者都重视道的重要性,认为文章应彰显圣人之道,侯方域好谈 才气,认为文章应当首先表现自我个性,使文章才气纵横,之后再依法度。汪琬则 认为文章应以六经为根柢,对六经三史反复研习,探究其中义理,只有在文章之中 明确义理,文章方能传世。 。( 清) 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亭林文集卷四,见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9 8 页 国( 清) 黄宗羲:明文案序上,南雷文定前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 3 9 7 册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魏禧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概述 第一节魏禧生平思想 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诸生。生于明天启四年( 一六一四年) , 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 一六八一年) 。魏禧世居江西宁都,明亡之后隐居于翠微峰, 将自己的居住地点命名为勺庭,世称勺庭先生。与兄魏祥,弟魏礼都以文章著称, 有宁都三魏之说。当时有众多文人隐居于翠微上,品文论道,其中便有魏禧兄弟和 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璨共九人,世称易堂九子。魏禧的父 亲魏兆风是明末诸生,博学而多识,性格宽厚,不记人之过,待人真诚,喜好纵论 古今豪杰之士,与地方官员和文人都有交流,热心资助宁都当地公益事业。魏禧自 小聪慧,师从杨一水,郭天门等人,学习文法辞赋。甲申国变后,魏禧一家变卖田 地召集义军而抗清,在清兵占领宁都后举家隐居翠微山,其父更是剃发出家十余年。 魏禧的隐居生活面对重重困难,日常的生活需求只能靠自己开种田地来解决。 魏禧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为人重气节,于乱世之中坚守气节,坚决不与清廷合 作但却心系故国。魏禧认为隐居不能像伯夷叔齐,而是应该如太公垂钓于渭水,武 侯躬耕于南阳,虽为隐者,但深通时务,怀揣经世之心,以待有用之时。魏禧在隐 居中多次出游便是为反清复明而结交英雄豪杰。魏禧从三十九岁开始出游,前后大 约四次,足迹遍及吴门,广陵,高邮,金陵,杭州,昆陵,无锡等地,广结文人义 士,魏禧的游历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清初政治统治较为薄弱,在清军南下时饱受 其害的地方。至于游历原因,魏禧也有解释,他在与杭州汪魏美书中称:“禧 闭户穷山,垂二十年,恒惧封己自小,故欲一游吴越,就诸君子以正所学。 魏禧 在游历之后曾对当时海内局势有所分析:“方今之士,志弱者以天下事为难为,而 吾非其人;志疆者易视天下之事,不自知其不足,此海内人才所以萎靡鲁莽,溃散 而无成也。 叔子将当时之人分为两类,一类为志弱者,一类为之强者。前者表现 为缺乏自信,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是盲目自大。面对如此的社会环境,魏禧不禁感 叹道:“始信天下事本难为,知人不易,富贵功名不可悻,而向之厚自期待者盖妄 也。” 魏禧虽隐却时刻希望恢复故国,爱国之心可见一斑,他用自身行动践行了儒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2 9 3 页 o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中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5 0 3 页 彦(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中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5 0 3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家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 康熙十七年,余国柱,李宗孔,严沆举荐魏禧为博学鸿儒,魏禧以疾辞,并写 诗以明志,他在戊午十二月口占答杨友石诗中写道:“天寒作客殊草草,冰雪 堂中寒正好。自笑虚名累此身,无端风雪章门道。 以此诗表明心迹,可见其移民 心态。但随着清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魏禧通过游历结交义士以期反清复明的愿望 渐渐渺茫,于是,在康熙十二年之后,魏禧便不再外出,与兄魏祥,弟魏礼相守以 度过余生。 魏禧思想以实学为主,主张为学应当经世致用。魏禧由实际出发,认为天下之 法应当随时代而变,强调变法对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变法三个主要任务,一是论 策制科;二是限田制度;三是革除奄宦。魏禧认为八股取士制度使人们拘泥于古代 经典而脱离时代,所学亦是僵化之理,因此应当以论策取代八股,使人以四书五经 为本,同时阅览古今治乱之书,研习天下兵马财赋等社会常识,以实用为最终目的; 魏禧的限田制度则是从缩小贫富差距入手,田少者少交田赋,而地多者依次累积多 交田税,减轻贫者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变法之三革除奄宦,则是魏禧在考量过历 宦官乱国之后提出的变革之法,即减少宫嫔数量,天子按时召见大臣。此外,魏禧 对关乎封建统治根本的分封制度,亦有所论述。魏禧认为,分封制度应即重视分封 不可过广,应有世代嫡支之分,这样便可减少宗室之禄,减轻财政负担;又应当使 分封之地重视发展建设,与宗国紧密联系。 魏禧对晚明以来心学与理学的争论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复谢约斋书中写道: “朱,陆之说纷纭于后世,弟窃以为诚明明诚,朱,陆之学,原无异同,而异同特 生于其辫。息其辩而致其学,则朱,陆之门人可合而为一。”叔子认为,所谓的心 学与理学之辩论,大多为辩而辩,忘记了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如果从用世的角 度出发,便可将两家学说取长补短合二为一。同时,魏禧十分注重四书等儒家经典 的作用,在四书心镜序中说道:“四子书言学,言治参其半,古人未有能治其 身心不能治其国家天下者也。 留魏禧认为治理国家天下必须先治己心,而研习四 书,十三经等圣贤之书是必要的途径,但魏禧也并没有拘泥于古书,而是同时 强调人的主体性,一定要心存兴亡,才能更好的运用古书中所传达的圣贤理论,才 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人民,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强调客观研究与自我心性修养相结 合,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2 2 7 页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5 4 5 页 6 第二节文学创作概述 魏禧自幼习读诗书,受教于父兄师长,十一岁为时文,研读四书之意, 同时阅读诸子之书,史记,左传,唐宋大家等其他杂艺之文,博采众长,不单 学一家之言,同时创作中并不拘泥于孔孟之言,而是力求思维广博,由先人之己言 中结合现实推发其中隐含之意。此时的魏禧专攻时文,从古代的经史议论中取其精 华而用于当世。但甲申国变之后,魏禧应故国灭亡的悲痛而放弃时文写作,专攻古 文辞。力求摒弃议论中的繁杂之处,发掘文中深藏的意义,使其明现出来。文风雄 健,气势纵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魏禧隐居山中,心态日益平和,而古文创作也 更加注重感情的抒发,之后出游吴越,东南沿海的风土人情,又使其文章在重情的 基础上更加注重行文的起承转接,文章读之千回百转,但由于复国希望日趋渺茫, 魏禧在创作中更多的流露出无尽的悲愤无奈之情。魏禧的创作经历变化,但始终追 求适己之意,魏禧说道:“吾之言善,天下从而见之;吾之言不善,天下亦从而见 之,适吾之意而天下洞然于吾心,吾何求耶? 虽然魏禧论文要经世致用,但魏 禧更在乎为文要表现自己,不能以别人的喜怒爱憎而改变风格以求全于他人。 魏禧成诗,在易堂九子中当属最晚。彭士望为其诗集作序中说:“易堂为古文 词,邱邦士最先成,易堂为诗,魏叔子最后。 魏禧早年诗歌创作并不多,但自游 历东南,交友日广,魏禧诗作数量渐多,因此,魏禧的诗歌多为游历之时而作,另 有部分为隐居翠微山中所作。四言,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古诗无所不备。魏 禧在诗歌实践中极为认真。自十四为诗,写作不工之作便舍弃,经常与同堂之人交 流,互相促进。魏禧身处宁都,历史上的江西诗派即出于江右,并盛于一时。宁都 有诗国之称。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首,诗派作诗多尚杜少陵,主张夺胎换骨,点石 成金。魏禧并未亦步亦趋追随江西诗派。其尊尚理识,将古代诗歌文法与抒发情感 结合起来,并不追求模拟汉魏盛唐的诗歌风格,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要求在学 法古人的同时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而不是做古人的仆人。 魏禧的古文体裁主要涉及政论文,传记文,杂记文,还包括一些书信,墓志铭, 序跋等,而诗歌更是涵盖了四言,杂言,五言,古诗,律诗,绝句,赋等。魏禧著 作有文集( 外篇) 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文集( 内篇) 二卷, 拟奏疏一卷,尚书余一卷,左传经世钞十卷。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2 9 页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下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1 1 9 7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三章魏禧的文学主张 第一节作者修养 魏禧重视作者修养,认为作者首先必须“立品 ,魏禧在答蔡生书说道:“文 章之本,必先正性情,治行谊,使吾之身不背予忠孝信义,则发之言者必笃实而可 传。 只有作者使自己的言行,性情符合忠孝信义,所作的文章才会令人信服而流 传下来,忠孝信义正是封建道德所要求的。可见,叔子的思想并未脱离封建思想这 个大的体系,仍旧深深植根于文以明道的土壤中。这点既体现了魏禧作为封建时代 的作家,无法脱离封建的伦理道德,也说明当时社会动荡,纲常败坏,急需用古之 圣贤之德重建秩序。魏禧在答南丰李做媒书中说道: “今天下不乏卓颖之人,方其少年,焰焰然若火之始盛。继而志衰于嗜欲, 气夺于祸患,心乱于饥寒,行移于风俗,学术坏于师友,及至强立之年,则萎靡沉 溺,而向时之志气熠乎若死灰之不复燃。 可见即使少负才学,如若不重视自身修养,放浪形骸,终将泯然于众人矣。同 时文章又是作者精神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态度的展现,因此,必须从根本入手,从 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正所谓修辞立其诚,以诚为自己的本源,去休养,去 体悟,然后方可创作文章。在立品的基础之上,魏禧认为出色的作者需要具备三资, “日记览之博也,日见识之高也,日历年之久也。 作为一名合格的作家,必须博 览群书,经史兵法,诸子百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学习,这样,当自己具备了 扎实丰厚的理论基础的时候,作文则必然会像泉水般喷薄而出;学习圣贤之言,并 不是说死记硬背,照搬抄袭,而是要在圣贤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发出新的观点, 这种新的观点不是旧有的成见,更不是世俗的流传,而是自立于圣贤之道,有用于 世的真见识:所谓历年久,这是魏禧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一 天一天坚持不懈的阅读,实践,将二者统一,有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便能促成思 想的变化,产生出属于自己又不脱离时代的真知灼见。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2 6 4 页 o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2 7 1 页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4 3 6 页 8 在立品的同时,魏禧非常重视作家日常的积累与实践,即肯定先天的才气,但 更强调后天的学习,魏禧在答施愚山侍读书中说道:“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 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练识。即作者需“积理 ,需“练识”,通过积理练识提 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开阔自己的人生阅历。 何谓积理? 魏禧在宗子发文集序中做了详细的解释。魏禧认为,当今天下 治学于古文者众多,但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好古者 ,一是“师心自用”者,前者 株守古人章法,无所创进,犹如优孟之衣冠;后者则自恃天资超群,关起门来造车, 皆是纸上谈兵。这样两种人都无法达到古之圣贤的高度,只是沽名钓誉。因此,魏 禧针对二者提出:“养气之功在于集义,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魏禧认为,自六经 四书创作以来,文章之题材格调经历了周秦诸子,两汉,唐宋等大家之手已经无所 不备,想独出格调看似已无可能。但魏禧指出:“然文章格调有尽,天下事理日出而 无穷,识不高于庸众,事理不足关系天下国家之故,则虽有奇文与左,史,韩, 欧阳并立无二,亦可无作。 因此,虽然文章之格调早已穷尽,但天下事理却每天 都在变化,作文者需要积累的便是这每日关乎社会民生之理。 魏禧并不提倡那种临文之际的穷思苦想,为了一字一句而愁白了头发。而是希 望作文者能够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亲身经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市井歌 妓逆贼,还是婢女乞丐米夫,都有值得思考的道理在里面,生活就是创作做好的素 材,不应以事件大小来判断其所含之理的轻重,这里魏禧举了一个例子,日常生活 素材的积累就像是富人积聚财富,无论是金玉布帛,还是木屑粪土,都拿来贮藏, 刚开始也许有些东西用不到,但当真正需要的时候,粪土的价值也许会同金玉相等。 叔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广泛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也许有些大而无当,但却真切的 指出了生活对创作的重要性。同时,叔子还指出了体验生活时应具备的态度,“人以 涉世为涉世,故委屈周旋,辄生厌苦,不知涉世处,即是自己做学问处。”固魏禧认 为,涉世与做学问是相通的,不能因为世间的繁杂而逃避,就像在做学问是遇到难 题而退却一样,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周详,谨慎,谦和。在生活中体 悟学问,在做学问中反思生活,这样才能感觉不到烦躁和劳累,才能更好的积累写 出传世之文。同时,叔子也认识到了积理与立言的困难所在, “天下事理,自然而已,故无言者本也。而以明理立教,记事道情,有勃然郁 回(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2 8 9 页 ( 清)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4 1 1 页 ( 清) 魏禧:魏叔予文集( 上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4 1 2 页 回( i f f ) 魏禧:魏叔子文集( 下册) ,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第1 0 7 2 页 9 于中,不得不发于言者,故文非不得已则不必作,知此而文之可作者日鲜矣。天下 事理,易简而已,故辞寡者本已也而情与理有必待反覆曲折而始明者,故应作之 文非不得已不可长,知此则文之长者日鲜矣。吾尝私志于是,然文笔日多,议论日 繁,信乎立言之难也。”。 这里魏禧从日常之理的自然简明得出了文章必要有感而发,必要简明贴切,但 理辞的矛盾,言意的差别使他感到虽然可以把握日常之理,但是要贴切的将其传达 出来,确实比较困难和令人困惑的。因此,在“积理 的同时,还需要“练识 。 所谓练识,魏禧在答施愚山侍读书中解释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 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 圆这就是强调要有深厚的知识作为基础,深入细 致的研究分析,以得到理论的精髓,而不是浅尝辄止;对于时事的把握,则使自己 更能了解当世所需,不会好高骛远,作文行事事半功倍。叔子将练识比作炼金,金 子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使杂气散尽而精光散发。可见叔子对于单纯追求文章之 奇,哗众取宠的狂生小儒是非常不满的,他所追求的是“至醇而不流于弱,至清而 不流于薄也。” 对于所练之识,叔子也讨论了得起之道,他在目录中说道;:“造 识之道有三,日见闻,日揣摩,日阅历。 即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多读古人之书,了 解有关各地的知识,增加见闻;揣摩则是指遇事要多思多想,经过严密考虑之后再 付诸于行动;阅历是指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三者之 中,叔子更为看重阅历,因为见闻揣摩多是对常情常理的积累推敲,但天下是变动 不居的,并没有常法可守,常理可推,因此,自己阅历的宽窄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识 的创造。这里,叔子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发了在造识过程中阅历的重 要性,不能墨守陈规,随着实践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 作者立品,积理,练识的目的便是创作经世致用的文章,因此需提炼自己独 特的观点,而不能人云亦云。魏禧认为作文之时有三不必,二不可,“前人所已言, 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作也。巧文深刻,以攻前贤之短而不中 要害;取新出奇,以翻昔人之案而不切情实,此二不可作也。 上述五病,都是缺 乏自我心中定力所造成,胸无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