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追源溯流的方法,分析了唐代以诗赋取士制度产生前,中国历史上以文才取 士标准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进而分析了这一标准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文共分三章,正文前的绪言对唐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进而阐 明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勾勒出唐前以文才取士标准形成的过程,依据历史事实、按照时间顺序将取士 标准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后有小结,概括这一阶段中作为取士手段的文才标 准中各类文体地位的升降。 第二章重点分析这一标准形成的原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与门阀士族之间力 量的消长为背景,重点通过记室一职与文学的关系的考查,揭示文学才能对门阀势力造成 的冲击。在当时国家统治意识形态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文学超过国家意识形态成为选拔人 才的重要标准,在门阀政治向中央集权制下官僚政治转型的过程中。文学承担了重要的历 史作用。 第三章分析以文才取士标准下政治与文学的互动。随着文学逐渐成为选士标准,文学 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央政权开始试图掌握对文学的评判权,南朝梁时期,文学创作开始 走向标准化。南朝文体辨析和文学理论的繁荣与这个创作标准化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唐 人则在对以文才取士标准的反思中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把文学创作等同 于入仕工具的倾向,中唐时期韩愈等人高举道统,提倡古文,彻底突破了当时中央选拔人 才的取士标准。 结语指出了当前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不足,本文认为不能忽略魏晋南北朝以文才取士标 准的存在而一味强调当时文人写作时审美意识的增强,表面上看当时诗文的政教功能在弱 化,实际上文学正在成为文人求仕的工具。魏晋南北朝在激烈的文学竞争中总结出来的创 作经验和逐渐规范化的以文才取士的标准是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正是大批唐 代文人超越了单纯以文求仕的竞争才导致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关键词:取士标准文学竞争创作规范化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a d o p t e dt h em e t h o do fr e t r o s p e c t i n gt h e 面g i no fj i ns h ie x a m i n a t i o n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h i s t o r ya n dr e a s o nw h y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sb e e ns e l e c t e d i sa s t a n d a r dt oc h o o s eo f f i c i a l sf r o m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s t e pb ys t e p f u r t h u r m o r e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s t a n d a r d st i m e h o n o r e di n f l u e n c eo n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t h e r ei sai n a - o d u c t i o nd i s c u s s b e f o r et h e t e x t ,w h i c hg i v i n gas u m m a r yo nt h ep a s ts c h o l a r s h i p s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i i l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p r o s p e r i t y ,a ts a m et i m e ,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a i m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w r i t i n gt h i sp a p e r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e a l i n g 、】l r i t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s t o r yh o w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sb e e n s e l e c t e da sas t a n d a r dt oc h o o s eo f f i c i a l s ,b a s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凼a n dt i m eo r d e r ,d i v i d e d t h eh i s t o r yi n t of o u rp h r a s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e a s o nw h yt h el i t e r a t u r eb e i n gai m p o r t a n ts t a n d a r dt o s e l e c to f f i c i a l s f r o mw e it ot a n gd y n a s t y ,i d e o l o g yh a sb e e nn o te s t a b l i s h e d ,a ts a n l e t i m e ,f o l l o w e dt h ee m p i r er e b u i l di t sc e n b a lp o w e r ,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e da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s t a n d a r dw h i c hm a d et h eb l o o dh i e r a r c h yp o l i t i ct r a n s f o r m e dt ot h eb u r e a u c r a c yu n d e rc e n t r a l p o w e r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d e a l i n g 、v i t h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p o l i t i c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l i t e r a r y c o m p e t i t i o nl e dt o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s t a n d a r d i z e da n dl i t e r a r yp r o s p e r i t y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al o t 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h a v eg i v e nt h o u g h t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a oi r a d i t i o n ,w h i c h a v o i d e do n l yr e g a r d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st h et o o lo f t h ej i ns k ie x a m i n a t i o n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p a p e ru n d e r l y i n gt h c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f r o mw e it ot a n g d y n a s t y ,i nw h i c ht i m e ,l i t e r a t u r eh a sb e e nc h o o s e da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s t a n d a r dt os e l e c t o f f i c i a l s ,s ot h eo p i n i o nw h i c ht h i n ka tt h a tt i m el i t e r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j u s ta r tf o r a r t ss a k ei sn o t i m p r o p e r k e yw o r d s :s e l e c to f f i c i a l s s t a n d a r d ,l i t e r a lc o m p e t i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i z e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舍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 0 0 6 年5 月2 8 日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 0 0 6 年5 月2 8 日 绪言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是否促进了唐代文学繁荣的问题,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 一个热点,自宋代严羽明确提出唐“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以来。,这一观点就不断受 到质疑。明代王世贞、杨慎都认为“省试诗”中无好诗,从而否定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 促进唐诗的繁荣圆。 对这一问题真正科学系统的研究始于近代学者,其中陈寅恪的研究方法最具有启发 性,他不再通过“省试诗”做形式上的评判,而是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唐代政治、文 化背景,广泛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唐代社会风气和文人心态的巨变,通过研究唐代文人的生 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来研究他们的文学。陈寅恪以其深厚的史学积淀,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推 向了深入。 建国后程千帆继承了陈寅恪的研究方法,写出了文史结合的典范性著作唐代进士行 卷与文学,着重研究了科举制度下行卷这种风尚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对于唐代文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的,并非进士科举制度本身。而是在这种制度下所形 成的行卷这一特殊风尚。 程千帆切实解决了行卷与文学的关系,但是他将科举制度与行卷风尚断然分开显然有 失偏颇。八十年代傅璇琮推出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全面梳理了唐代科举制对文学的影 响,可谓是对这一问题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关于唐诗繁荣是否受到唐科举制以诗赋取士 的影响,傅璇琮认为: 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的格局,是在唐代立国一百余年以后而在这以前,唐诗已经经历 了婉丽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阶段,正以璀璨夺目的光彩,步入盛唐的康庄大道因此,那种 片面地强调唐代进士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刨作的繁荣,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4 7 页 o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0 1 5 页 o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第9 0 页 1 应当说,进士科在八世纪初开始采用考试诗赋的方式,到开宝时以诗赋取士成为固定的格局,正是 诗歌的发展繁荣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结果。 傅璇琮采用的研究方法最早由皇甫炷提出的o ,颇具代表性,即承认“以诗赋取士” 实施后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诗歌在内,但是对初唐诗歌逐步走向繁 荣是否受到了科举制的影响则要另当别论,皇甫烽的观点是唐进士科何时以诗赋取士,何 时对唐诗产生影响,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考证“以诗赋取士”出现的时间,傅璇 琮认为科举制确定用诗赋考试在天宝之际,因此初唐诗歌走向繁荣与“以诗赋取士”毫无 关系,虽然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如王勋成认为“以诗赋取士”在中宗时期就已经实 行了 ,但是他仍然采用了傅璇琮的研究方法,把重点放在考证以诗赋取士制度出现的时 闻上。 事实上这一公认的思维模式显然存在不足。因为任何一项国家制度都不是突然产生 的,“以诗赋取士”作为国家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必然有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陈寅恪在隋 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把隋唐礼仪、职官等制度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历史的发 展的眼光考察隋唐各项制度的渊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隋唐制度的流变。这种研究方法极 富启发性。我们要真正准确地理解“以诗赋取士”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必须要对这一制 度的渊源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准确的评价,进而探讨这- - n 度出现的原因。 曹道衡在研究南朝社会重视文学的风气时,列举了两条重要的材料,一是裴子野雕 虫论中说: 大明之代,实好斯文高才逸韵,颇谢前哲,波流同尚,滋有笃焉自是阁阎少年,贵游总角 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 二是李谔在上隋文帝革文华书中说: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 嘴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4 0 9 页。 。皇甫煌:唐代以诗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南京师院学报,。1 9 7 9 年第一期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 0 0 1 年,第3 1 9 页。 2 风俗江左、齐、粱,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徽,竞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攉士 利禄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惫茑于是闽里童昏,责游总卵,耒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 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 为君子 曹道衡据此分析说: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南朝有以诗赋取士的明文规定,至于正式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则始 于隋炀帝大业年闻,但早在此前的裴子野和李谔都把诗与取士联系起来,恐怕并非指应考时作诗, 而是指因诗而得进入仕途隋唐之以诗赋取士,实箨于这神南朝以来把诗文写作看成选拔官员 的重要标准的风气因此,南朝士人之致力于诗赋仓j 作,实与跻身仕途有很大关系。 曹道衡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在以诗赋取士成为制度前,存在着以诗赋选 官的“标准”。陈寅恪等学者不从魏晋南北朝找“以诗赋取士”产生的渊源,主要是因为 把这一制度看作是南北朝考试标准的改革,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官人法,考试作用不大, 南北朝后期北齐考试开始严格起来,出现大批落第考生,但是考试标准仍然是儒生试经义, 秀才试策文,与诗赋毫无关系。但是正象余秋雨所强调的那样, 在本质上这( 科举制) 是一个交官选拔制度,而不是文学创作才华和经典阐述能力的考查 制度。 因此我们不应从南北朝考试标准中找源头,而应该从南北朝选拔官吏的标准中找源 头,也就是说,是朝廷选拔官吏的标准最终影响了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考试标准, 初唐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可以证明这一点,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一文中写道: 君候受朝廷之寄,掌镕范之权至于舞泳浇淳,好尚邪正,宜深以为念也。伏见铨攉之次,每 以诗赋为先诚恐君侯器人于翰墨之问。求才于简牍之际,果未足以采取荚秀,斟酌高贤者也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页 。余秋雨;山居笔记 ,文汇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2 8 页 3 据骆祥发考证,本文大概是威亨二年冬,王勃参加吏部铨选时所作,这篇文章的写作 原因,是由于裴行俭向王勃索要诗文,作为提拔他的依据,而王勃则针对“铨擢之次,每 以诗赋为先”的选官标准提出了抨击回。这说明最晚至咸亨二年( 公元6 7 1 年) ,吏部铨选 即“每以诗赋为先”了。这种情况可以在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一文中可以得到 验证,据骆祥发考证,这篇文章作于6 7 6 年,骆宾王参加铨选裴行俭向他索要诗文时,骆 宾王呈上帝京篇,并附以本文对吏部的选人方法提出委婉地批评o ,由此可见,吏部铨 选早于进士科,率先以诗赋取士了。由于进士科举子必须先通过科举试后再参加吏部铨选, 因此,傅璇琮和王勋成都把吏部铨选放在科举制度后进行研究,从顺序上看确实如此,但 是从逻辑上看却恰好相反,因为科举制从根本上说是为国家选拔官吏的制度,因此,应该 是吏部的用人标准影响到科举考试。也就是说,吏部铨选“每以诗赋为先”的标准最终影 响了进士科的考试标准,因此,那种单纯考察进士科考试诗赋出现时问的研究方法是片面 的。 曹道衡提出以诗赋选官的标准虽然是从研究南朝文学的角度出发,但是对研究唐代科 举与文学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一“标准”说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南朝文学与 唐代文学间密切的联系。但是曹道衡并没有研究这一标准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事实上这一 标准并不是从南朝才开始出现的,如李谔在上隋文帝革文华书中就将这一标准提前到 曹魏时期, 风俗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 而曹魏时期的这种标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汉末鸿都门学建立有密切联系,也就 是说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个“以文才取士”的标准,这种标准不同于制度,它没有明 文规定以文取士,但是却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起作用,在这种标准中各种文体都起到逞 才的作用,而其中诗赋由于最适用于标准化考试而最终导致了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制 度的出现,在“以诗赋取士”制度消失后,这种标准仍然存在,后代即使考试经义,试卷 中表现出的文采是否优秀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重要标准。更有甚者,这种标准导致了“以诗 哪祥发:( 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 9 9 3 年,第1 0 l 页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6 6 页。 4 赋重士”的社会风气,诗赋是否写的好成了衡量士大夫文化品位的标准,这种标准一直影 响到近代,不会写诗赋者很难入士流,将文才等同于人才的观点已经深入传统士人的深层 心理结构。这都说明“以文才取士”标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远远大于“以诗赋取士”制度, 我们应该考察这个标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而考察产生这种标准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深 层次的原因。 研究“以文才取士”标准产生的原因,势必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学问密切的联系, 陈飞在研究唐代科举与文学关系时提出了“文学制度”的概念,由于唐代文学创作主体是 官僚士大夫集团,因此唐代政治与文学问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陈飞在分析这个问题时 已经开始研究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分析产生这一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一文学,说到底是政治的文人一一文学,研究“唐代科举与文学”,不仅不 能仅仅局限于。文学,而且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必须向着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政治文化 。背景”追寻而唐代的政治与儒家文化实为不二之一体;儒家文化的政治化或政治的儒家化,因 此,唐代制度在历史渊薄上可能是。承隋”的,但在精神实质上则是以“三代之治”为理想目标, 以汉魏尤其是西汉为实际取法榜样,以陈隋败亡为切近殷鉴,广泛吸取前代经验教训,而以我为主, 融合为一套高度成熟的。文德”政治简单地说,它是通过伦理和札乐的内外配合。使社会成 员的道德人格得到提高和完善,具有“真”的心地“善”的德行和。美”的形容。从而构成安定有 序的社会关系在“文德”政治的要求下,唐代科举制度的意图所向首先不是“文学”作品的 制作,甚至也不是官员“人材”的选拔,而首先是通过这个“文学制度”造就“文质彬彬”的社会 人格并展开和维持其“文质彬彬”的政治一一文化生活唐代文学就其。精神品质”而言,可 以是“诗”与“儒”的融合统一,而唐代科举制度正是遣就这种“诗儒”的精神品质的重要因素 m 但是我们考察一下唐代历史就会发现事实若非如此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社会充满 “轻儒”的倾向,而且文学与儒学之间的关系绝非水乳交融,而是充满了矛盾,通典 卷十七载刘祥道上疏: o 陈飞:唐代试莆考述,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1 6 - 1 8 页 5 儒为教化之本,学者之宗,儒教不兴,风俗将替夸庠序遍于四海,儒生溢于三学。劝诱之方, 理实为备,而奖进之道,事或未周但永徽以来,于今八载,在官者以善政粗闻,论事者以一言可 采,莫不光被纶旨,超升不次而儒生未闻恩及,臣故以为奖迸之道未周 又通典卷十七载刘蛲上书: 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夫德行者可以 化人成俗,才艺者可以约法立名,故有朗登甲科而夕陷刑辟,制法守度使之也陛下焉得不改而张 之! 至如日诵万官。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昔子张学干檬,仲尼日:“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又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夸舍其本而循其末况古之作文,必谐风雅今之 末学,不近典谟,劳心于卉木之闲,极笔于烟云之际,以此成俗,斯大谬也昔之呆诗,以观风俗, 咏卷耳则忠臣喜,诵蓼莪而孝子悲温嶷敦厚,诗教也岂主子淫文哉! 夫人之爱名,妇水之务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以德行为先,才艺为束,必敦德励行,以伫甲科,丰舒俊才,没而不 齿,陈蹇长者,拔而用之,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风动于下,圣理于上,岂有不变者欤! 同时唐代的文人对国家“轻儒”也多有不满,王勃在( i - 吏部裴侍郎启中就表达了 对国家轻儒重文的不满,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悲愤地写道:“纨绔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士人对重文轻儒的社会风气的不满,并非像陈寅恪所强调的那样,仅仅是 传统门阀对新进进士阶层的反动。,韩愈在进学解中以自己的经历抨击国家轻儒的现 实: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 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乏于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壤斥佛老补 苴罅满,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 可谓有劳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几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韩愈并没有门阀背景,他的看法正代表进士阶层内部的部分士人也对国家重文轻儒的 。酥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三联书店2 0 0 2 年版。 6 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整个唐代历史来看,唐太宗时期提倡儒学,令孔颖达等人修订 五经正义并将其作为考试标准,但是五经正义中显然缺少一个贯穿于其中的义理, 唐人只是把它看作背诵的文本,当时儒学在心性探讨方面远远落后于佛学。玄宗开元时期 面对高武时期吏治的腐败和社会道德的下降也曾有过一段振兴儒学的努力,张说、张九龄 担任宰辅时期,儒学与文学的关系一度比较和谐,但是当时的儒学也没有探讨人的心性问 题,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礼学o ,随着张九龄被罢黜,儒学再度衰微,儒学与诗赋的矛盾 在中唐以后日趋尖锐,所以,终唐一代,国家意识形态始终处于混乱状态,儒学作为国家 意识形态受到巨大冲击,这甚至造成了国家学校教育与考试标准的脱节。 历史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唐代不可能跨越历史进程去取法西汉,我们可以 把唐诗和汉赋做一个比较,汉赋是汉代经学的附庸,而唐代诗赋作为选士标准甚至超过了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要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考察“以诗赋取士”制度产生 前“以文才取士”的标准,不考察东汉以后儒学衰微,文才标准上升的历史背景就不可能 对唐代政治文化制度做出全面的评价,本文试图还原历史上“以文才取士”标准的发展历 程和原因,进而阐释这一历程中政治与文学的互动。 o 参见葛兆兆:盛世的平庸载于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9 页 7 第一章、以文才取士标准形成的过程 汉书艺文志载: 第一节、先秦两汉萌芽时期 、 先秦时期 传日: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官感物造带而,材知深美,可与图事, 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徽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日“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漫坏,聘问歌咏 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 作赋以风,成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于云,竟为侈 俪闺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杨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 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是指外交场合“必称诗以谕其志”,显示出一种文化 品位,并非指诗歌创作,但是这反映出当时诗歌与士大夫之间密切的联系,这种文化背景 对后来以诗赋取士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史记载: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 这条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宋玉等入继屈原之后开始辞赋创作,二、宋玉等人凭 借辞赋创作“见称”,成为楚王近臣。 除辞赋创作外,先秦诸子散文中显露文才的倾向也值得注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载: 8 楚王谓田鸠日:“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辫,何也? ”日:“昔秦伯嫁其 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农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 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入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殊玉,饰以玫瑰,辑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令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 言,入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 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楚王注意到墨子文章多“不辩”,这与战国时期游说之士铺张扬厉的文风有所不同, 田鸠因之指出了“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的问题,这恰恰反映出当时君主看熏文才,而诸 子普遍重视文辞的现象,其实,即使是当时反对华辞的法家也同样重视对文辞的修饰,章 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认为“韩非诸说,比事征偶,连珠之所肇也”,而焚书坑儒的始 作俑者李斯的谏逐客书,更被李兆洛称为“骈体初祖”,这说明战国时期华美的文采作 为表现士人才干的辅助手段开始受到广泛重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 二、 西汉时期 ( 司马相如) 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 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粱孝王令与诸生同合,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敷岁, 乃著子虚之赋 西汉初年,高帝、文帝、景帝都对文化事业关注不够,当时的文化重心偏向诸侯王, 吴王刘濞与梁孝王刘武都注意招揽才士,文学才能是其中之一,汉书邹阳传载: 邹阳,齐人也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 仕吴,皆以文辩著名 汉武执政后不仅振兴儒学,伺时注意招揽辞赋之士,将文化中心从诸侯王手里重新收 9 归中央,此后终西汉一代,以文学得官者屡见不鲜,汉书枚乘枚皋传载: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 后乃得其孽子皋 皋字少孺,乘在粱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 与母居年十七,上书粱共王,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见谗恶遇罪,家室没入 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 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日:“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日:“臣 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汉书终军传载: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 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楫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 为谒者给事中 汉书王褒传载 王褒字子溯,蜀人也。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 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予侨、华龙、柳褒等侍诏金马门。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殿 富,数有嘉应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粱国龚德, 皆召见待诏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囊有俊材,请与相见,使囊作中和* 、乐 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呜之声习而歌之时,汜乡侯何武为僮子,选在歌中久之, 武等学长安,歌太学下,转而上闻宣帝召见武等观之,皆赐帛,谓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 当之! ” 褒既为刺史作颂,又作其传,益州刺史园奏褒有轶材上乃征褒既至。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 1 0 其意 上夸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 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日:“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 喜辟如女工有绮,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武比之,尚有仁义风谕,乌兽 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顷之,攉褒为谏大夫 汉书扬雄传载: 孝成帝对,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畸、汾黼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 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其辞日:是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 从,在属车问豹尾中故雄聊盛言车骑之众,参酉之驾,非所以感动天地,逆麓三神又言“屏 玉女,却虑妃”,以微戒齐肃之事赋成,奏之,天子异焉 可是说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凭借文才成为皇帝近臣的高潮,其中部分文人还 担当了皇帝的顾问和使臣,这批文学侍臣可以被看作是唐代翰林学士的雏形,但是当时他 们地位并不高,汉书枚皋传载: 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侣,为赋颂好嫂戏,【;之故得媒跌责幸,比东方朔、郭舍人等,而不得 比严助等得尊官 西汉末年,扬雄已经自觉地对文人以文学逞才而类似俳优的地位进行反思,开始专心 创作太玄,汉书扬雄传载: 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阅侈巨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 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炱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飘飘有凌云之志 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 也,于是辍不复为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传说: 三、东汉时期 传日:“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勃造嵩,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 以为列大夫也春秋之后,周道漫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 失志之赋作矣 可见东汉士人认为赋是古诗的嫡传,他们认同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的看法,并把自己的创作等同于“诗人之赋”,这样就摆脱了写赋类似俳优的窘境, 把赋的创作与士大夫文化品位联系起来,开始大规模地创作大赋,努力用“丽以则”规范 要求自己,除赋以外,各种文章写作也受到世人重视,东汉士人除通经入仕外,因文章显 者很多,后汉书班彪班固传载: 及( 窦) 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日:“所上章奏,谁与参之? ”融对日:“皆从事班彪所为”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 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口继夜每 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后汉书张衡传载: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园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 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后汉书文苑传载: 杜笃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时为御史大夫。笃少博学,不修小节,不为乡 人所礼居美阳,与美阳令游,数从请托,不谐,颇相恨令怒,收笃送京师会大司马吴汉薨, 光武诏诸儒诔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美帝之,赐帛免刑 1 2 初,王莽末,沛国史岑子孝亦以文章显,莽以为谒者,著颂、诔、复神、说疾凡四篇。 建初中,肃宗博召文学之士,以( 傅) 教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毅 追美辛明皇帝功德最盛,而庙颂未立,乃依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由是文雅显于朝廷 车骑将军马防,外戚尊重,请毅为军司马,待以师友之礼及马氏败,免官归永元元年,车骑 将军窦宪,复请教为主记室。崔驷为主簿及宪迁大播军,复以毅为司马,斑固为中护军。宪府 文章之盛,冠于当世 李尤字伯仁,广汉锥人也少以文章曼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杨雄之风,召诣东 观,受诏作赋,拜兰台令史 崔琦字子玮,涿郡安平人,济北相瑗之宗也少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初举考廉,为郎 河南尹粱冀阐i 其才,请与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行政公文已经出现骈化的趋势。汉初贾谊,晁错等人的文章上 承战国诸予游说之士铺张扬厉的文风,文中骈句开始增多,而东汉时期行政公文中骈化在 加强,东汉时期左雄改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后汉书左雄传载: 雄又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日 四,不感,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寮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 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 东汉政府把官吏的行政公文写作能力作为考察标准是历史的必然,对大一统封建帝国 来说,政令的畅达十分重要,文书写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这次改制事实上要求全国的文 吏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文书写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增强官吏们辨体的意识,而为求 仕之人学习行政公文写作提供一个规范就是必然的了,东汉蔡邕的独断正是这样一部 作品,跃进认为:“从现存资料来看,有关文体研究的论著,当以蔡邕独断为最早。”。 当然东汉时考察的重点并不以文才为主,对文吏主要强调对行政公文基本创作规范的要 求,对经生来说是经学微言大义的阐发,文才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随着经学的衰微,这 种情况在东汉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汉书蔡邕传载: o 跃进: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本文载于( 文学遗产,2 0 0 2 年第五期 1 3 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 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致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特制鸿都 门下,熹陈方俗阊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邕上封事日:臣闻古者取士,必 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 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印位之视,先涉经术,听政余日, 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木而诸生竟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 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 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攘。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 酃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榘,章帝集学士干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 鸿都门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的以“书画辞赋”取士,这在当时威胁到以 经学为主的太学的地位,所以当即引起了重经学的士人的反对,这次冲突表明皇权与以经 学起家的文化士族矛盾的加剧,灵帝以文学限制经学实际与此有关,文学在两汉一直处于 弪学的附庸地位,而此时俨然与经学分庭抗礼,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四、 小结 先秦时期诸子著书游说已经注重对文才的锻炼,而诸侯也表现出对文才的重视,战国 f 舌期楚国宋玉等人凭借辞赋得到赏识成为楚王近臣。两汉时期,赋被认为是“古诗之流”, 逐渐成为士大夫必备的文化修养,同时是扬名入仕的捷径,东汉时期,官吏的文书创作能 力开始被广泛关注,并被列为国家考试项目,两汉公文创作中已经出现骈化趋势,蔡邕的 独断表明文入辨体意识的增强,初步显示出以文取士向标准化的发展,汉末灵帝立鸿 部门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以辞赋取士。 纵观先秦两汉,汉人认为赋是“古诗之流”,而诗歌创作还没有进入文才取士的标准 中,五言诗尚没有被士人所重视,汉末士人对鸿都门学的抵制,表明士大夫虽然承认辞赋 是士大夫的文化品位,但坚决反对辞赋超过经学上升为取士的首要条件。 第二节、魏晋发展时期 1 4 一、曹魏时期 李谔在上隋文帝革文华书中说: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 成风俗 汉末群雄割据,皓首穷经的纯儒在战乱中毫无用处,曹操强调“唯才是举”,文才是 其中之一,三国志卷十九载曹植与杨修书日: 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伟长擅名於青土,公斡振藻於海隅,穗琏发迹於大魏, 足下高视於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茸谓抱荆山之玉也吾王於是设天网以 该之,顿八绂以掩之,令尽集兹国矣。 三国志卷二十一载: ( 陈) 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日:“卿昔为本初移书,但 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阮) 孺少受学於 蔡邕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书记,璃终不为屈。太祖并以琳、孺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 国书檄,多琳、瑶所作也 三国志卷十四载: ( 刘) 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建安十年,与松 俱至太祖大悦,谓放日:“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 ”乃以放参司空军事, 历主簿记室。出为部阳、被栩、赞令 同时曹操在定夺继承人的问题上文才也起到重要作用,三国志曹植传载: 檀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虞、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虞少有才 姿,博学涪闻韧辟公府,建安中为黄门侍郎廉尝从容谓太祖日:“临曹侯天性仁孝,发於自 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愚 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欲以劝动太祖太祖答日:“植, 吾爱之,安能若卿言! 吾欲立之为嗣,何如? ”虞日:“此国家之所以兴衰,天下之所以存亡, 非愚劣琐贱者所敢与及虞阐知臣莫若菸君,知子莫若菸父至於君不论明暗,父不闻贤愚,雨 能常知其臣子者何? 盖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尽非一旦一夕况明公加之以丕哲,习之以人子 今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於须臾,垂之於万世者也庹不避 斧钱之诛,敢不尽言! ”太祖深纳之 由此可见,当时文才与政治关系十分密切,孙明君在建安风骨再解读。一文中把 建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分界点在建安九年,这一年曹操攻占邺城,开始有了自己的大本 营,建安前期创作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风多慷慨悲凉,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建 安风骨,诗风上承东汉末年古诗自由抒情的传统,而后期则进入“怜风月,述恩荣”的阶 段,文学史上多将其归纳为文学审美自觉,相对忽略了当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 自谓抱荆山之玉”的以文逞才的局面,以当时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密切联系来看,文学宣扬 政教的内容逐步减少,但是不能将其片面地视为审美自觉,事实上以文学逞才扬名的功利 性在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五言诗创作受到文人广泛重视,突破了汉代文人重赋不重诗 的局面,文心雕龙明诗篇载: 暨建安之初,五吉腾踊,文帝陈恩,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 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此其所同也。 建安后期出现大量的宴会诗、斗鸡诗、咏史诗和咏物诗,以斗鸡诗为例,曹植、刘桢、 应砀都有创作,这种诗歌基本上以逞才为主,联系上述丁虞与曹植的密切联系,当时曹丕 与曹植多接纳文人实有政治目的,如果能令“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 为之死”,那么自然在王位继承权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事实上,五言诗创作在建安文人手 中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向,建安以前,以古诗十九首为例,五言诗多自由抒情,不事 雕琢,浑然天成,而建安时期五言诗实际上进入了文人逞才的范围,开始转向对偶精工, 。本文载于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1 6 辞采华美, 这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鲁迅认为 这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之一,而当时的文学创作则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是从文才与政 治密切的联系来看,当时大多数士人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利禄而艺术,因此所谓文 学自觉说的超功利的基础并不存在,东汉末年人物品评风气大盛,这成为选拔人才的一种 方式,掌握了品评人物的标准,实际上就掌握了选拔推荐官吏的标准,曹魏九品中正制正 是在这种风气下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初衷是想把对人才的评判权由士大夫手中收归中央, 曹魏政权既然把文才看作是人才标准之一,那么必然要掌握对文才的评判权,曹丕认为 “文入相轻,自古而然”,他自诩为君子,“盖君子审己以度入,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 文”,论文其实是曹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谈文章写作的,同时,曹丕显然注意到通 才难得,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相对擅长的文体,就势必涉及到文体的讨论,曹丕将文章分为 四科,正是当时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几种文体,曹丕虽然讲“诗赋欲丽”,准确 地把握了诗赋的特点,但是这里显然没有要确立纯文学概念的意图,曹丕虽然将文学地位 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对曹丕政治意图的分析而片面地将他说成一 个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东汉设立鸿都门学后,引起当时儒生的强烈反对,因为文学对 经学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曹魏既然重用文才之士,就必须调节儒学与文学的矛盾,证明创 作文章的合理性和崇高性,同时,曹丕也注意到不能仅仅以文取人,他在论文中试图 将文才和道德统一起来,因此他特别推崇徐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