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戴东原新理学思想探微——兼论其哲学体系诞生之背景.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最后的杰出的代表。在中 国学术史上,宋儒是“得其义理,失其制数”;而乾嘉诸儒又“得其 制数,失其义理”。戴震不满二者学术各有偏废,于是将“制数”与 “义理”结合起来,创建了一种融二者于一体的“新理学”。一方面, 戴震针对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存天理,灭入欲”的理论学说, 继承并发展了张载“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创造 性地提出了“体情遂欲”的政治哲学主张。同时,戴震也将“由训 诂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应用至其哲学体系当中,从而建构 起考据学与义理学相结合的“戴震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值得关 注的是,“由训诂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是戴震创立的一种 注重实证,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的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戴震建构“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过程当中,他通过对这一方法的 灵活运用,重新分析定义了儒家在天道,人性,人道三个领域中的 一系列传统哲学范畴,深刻地批判了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 在实践上的危害性,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封建社会反理学的进步 斗争。就戴震创立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身而言,它又具有 了三层代表意义。第一层,它代表了清代学术,尤其是清代哲学的 主要特征,即重考据、实证。第二层,它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 的最后的重要代表。第三层,它代表了正统的儒家哲学的回归与创 新( 即建立了戴震“新理学”) 。 关键词:戴震,训诂,义理( 道) ,“新理学” a b s t r a c t d a iz h e nw a saf i n a le m i n e n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c h i n am a t e r i a l i s t s i nt h e e i g h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 i n c h i n a sa c a d e m i c h i s t o r y , t h e n e o c o n f u c i a no fs o n g d y n a s t yw a s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l o g o s ,b u tl o s e p h i l o l o g y ”a n d t h ec o n f u c i a no f q i a n - j i ad y n a s t yw a s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p h i l o l o g y , b u tl o s el o g o s ”d a i z h e nw a sd i s s a t i s f i e dt h a tt h et w o a c a d e m i e se a c ha t t a c h e du n d u e i m p o r t a n c e t oo n e t h i n g t ot h en e g l e c t o ft h eo t h e r s oh ec o m b i n e dt h el o g o sw i t ht h ep h i l o l o g ya n ds e tu p h i so w n n e w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p h i l o s o p h ys y s t e m o n t h eo n eh a n d , h ei n h e r i t e da n d d e v e l o p e d z h a nz a i s g a s e s s e n c e t h e o r y o f m a t e r i a l i s md i r e c t e da t l o g o s e s s e n c e t h e o r y o f s o n g a n d m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h ec r e a t i v e l ys e t f o r t ht h e 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o f m e e tt h en o r m a ln e e d so ft h e p e o p l e d i r e c t e da t “k e e pl o g o s e l i m i n a t ed e s i r e o fs o n ga n dm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o nt h es s m l et i m e ,d a iz h e na p p l i e d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p r o b i n gl o g o st h r o u g hp h i l o l o g y ” t o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s y s t e ma n d s e tu ph i so w n “n e w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i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a td a iz h e n sp h i l o s o p h y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l o g yi s o n ew h i c ha t t a c h e s 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ev e r i f i c a t i o na n dt h e t i g h t r e a s o n i n gf r o ml o g i c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a p p r p a c hw i t h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m e a n i n go fm o d e r n t i m e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 p h i l o s o p h yo f n e w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d a iz h e n h a dr e a n a l y z e da n d r e d e f i n e das e r i e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p h i l o s o p h yc a t e g o r i e si nt h e t h r e ef i e l d so fn a t u r e ,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i t yt h r o u g hu s i n gh i s o w nm e t h o d o l o g yi naf l e x i b l e w a ya n dh eh a dc r i t i c i z e ds o n ga n d 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o f a b s u r d i t y i n t h e o r y a n d h a r m f u l n e s si n p r a c t i c ed e e p l y , w h i c hh a da d v a n c e dt h ep r o g r e s s i v e s t r u g g l ea g a i n s t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o fo r rc o u n t r y g r e a t l y a s f a ra sd a i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o l o g y i s c o n c e r n e d ,i th a s t h r e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m e a n i n g s f i r s t ,i th a s r e p r e s e n t e d i i a c a d e m y 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p h i l o s o p h y 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n a m e l yt h et e x t u a l 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s e c o n d ,i ti st h el a s ti m p o r t a n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c h i n a a n c i e n tm a t e r i a l i s m t h i r d i tr e p r e s e n t so r t h o d o xc o n f u c i a n sr e t u r n 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p h i l o s o p h y ( n a m e l ys e t u p d a iz h e n s “n e w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k e y w o r d s :d a i z h e n ,p h i l o l o g y , l o g o s , n e w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m 引言和文献综述 戴震( 1 7 2 3 1 7 7 7 ) ,是我国清代1 8 世纪中叶集考据学家、自然 科学家、思想家以及进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最为杰出的代 表。戴震在学术上既反对朱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又极不满乾 嘉诸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 与方希原书) 。他之所以撰孟 子字义疏证,就是要将“制数”与“义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融 二者为一体的“新理学”( 有学者称之为戴震义理之学) 。本课题的 研究涉及清代中期中国哲学的总体特征,突现了戴震哲学思想体系 的全面特征及深远影响。正如胡适( 1 8 9 1 1 9 6 2 ) 所说,“戴震的哲 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戴东原的哲学) 。 章学诚( 1 7 3 8 18 0 1 ) 则评价其学说是“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所 未发”( 朱陆篇书后) 。而戴震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新理学”,原 因之一就在于他建立了一种研究哲学的新方法,即“由训诂而推求 义理”的新方法( 有学者称其为“字义疏证”法) 。这种哲学方法注 重实证,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是1 8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在哲 学研究领域中的投射。所以,戴震这一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又具 有了开启1 9 世纪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进步意义。而在当时,藏震的 哲学已不单纯是一种思辨的学说,而是具有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即 戴震的哲学将理论批判的层次落实到了政治批判的层次之上( 如戴 震在其伦理学著作原善三卷本中就以对现实政治的揭露与抨击 作为结尾) 。 事实上,中国学术界自戴震生活的时代起,就有不少学者对戴 震的义理之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清代学者章学诚著朱陆篇书后 是当时研究戴氏学术的代表作。近代学者梁启超( 1 8 7 3 1 9 2 9 ) 、胡 适等都对戴震的义理之学大加赞赏。而当代学者中魏长宝、何峰、 敬元沭、王杰、李开等都将戴震学术思想纳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这其中以王杰、李开为典型代表。王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戴震义 理之学的系列研究”系统,从戴震学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到戴震学 术思想的精髓,再至戴震学术思想的深远影响,无一不涉猎。李开 专著的戴震评传已收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戴震的生平、 学术以及影响都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海外学者中,以钱穆、余英 时为代表,对戴震学术思想的研究较为详实。余英时先生就从戴震 与章学诚的学术交往的独特视角( 论戴震与章学诚) ,在解读清代 学术思想史演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戴震学术思想全部特征的显现。 在国外学者当中,日本的村濑裕也比较有代表性。他从唯物主义和 道德价值两个方面对戴震的哲学加以分析论述。认为戴震不仅是中 国近世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如果将来要公正地编写“世界哲 学史”的话,也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其光辉的思维结晶也是毋庸置 疑的。简言之,戴震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代表了我国封建时 代反理学斗争的终结。戴震也不愧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最后 的重要代表。而戴震哲学思想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以及 所体现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即使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2 1 世纪的中国,依然闪耀着它独特的智慧和耀眼的光芒。 外篇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 今屯溪市) 人。生于雍 正元年( 1 7 2 3 年) 农历1 2 月2 4 日( 公历是1 7 2 4 年1 月1 9 日) , 卒于乾隆4 2 年5 月2 7 日( 1 7 7 7 年7 月1 日) 。戴震生活的时期正是 清朝的全盛时期。当时,清朝廷一方面加强武力镇压,大兴文字狱, 另方面又提升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并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以 笼络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形之下,的确有许多学者转向训诂考据之 学,形成清代学术代表之一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在整理古 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治学方法也具有近代启蒙之科学性。他们 推崇顾炎武( 1 6 1 3 - - 1 6 8 2 ) 为一代汉学的开山鼻祖,但大多数只继 承了顾炎武的治学方法( 如考证学上的归纳法) ;纵使出入于古代儒 家经典,貌似顾氏“经学即理学”之治学宗旨得以重现,但却已失 去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那种实质精神。( 顾炎武治经学是出于“明 道救世”的目的,并强调实地调查,他作历史考察也是为了解决现 实问题。) “乾嘉学派”中多数人有脱离实际的倾向,致使由顾炎武 倡导复兴的儒家智识主义(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s m ) 逐渐沦为迷失方向感的 文献主义( t e x t u a l i s m ) 。正因为如此,近几十年以来,讲中国哲学 史或思想史的人往往有意无意中流露出对清学的两点偏见:一,清 代学术史仅是考据学兴盛的历史;二,清代学术史即使有思想史或 哲学史的成份,那也只是宋明理学的余波而已,谈不上新思想或新 哲学。追根溯源,偏见的产生也可以说是清代学者,尤其是清代学 儒自取其咎。乾、嘉时代一般考据学家标榜“汉学”正宗,而贬斥 “宋学”为空谈义理。这样便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全体考据学家完 全不表现任何思想性( 所谓“义理”) 。诚然,清代考据学和宋、明 理学截然殊途,而且清代绝大多数的考据学家也尽量避免直接触及 思想问题,这自然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章炳麟( 1 8 6 9 - - 1 9 3 6 ) 曾语:“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o 反映的正是清代严酷的现实中,读书人只能转向文献考订,名物考 证,不敢触及思想禁忌,借以保身避祸的史实。然而,这并不等于 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8 月第7 页 3 说,清代两百年的学术研究,尤其是经学研究运动是盲目的以至于 完全为外因( 如政治因素) 所支配的。事实上,通观考据学从清初 到中叶的发展,我们将不难发现:清代考据学,尤其经学考据,其 实是继承了儒家“道问学”的治学传统而有可能发展为智识主义 (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s m ) 的。经学运动的内在理路确实可寻。清初顾炎武 有“经学即理学”的名论,而方以智( 1 6 1 1 1 6 7 1 ) 也提出“藏理 学于经学”的纲领。撇开思想的内容差异不说,清代考据学家大多 排斥宋儒之学空谈义理,不重考据,实乃尽废学。其实不尽然。此 在大儒,如朱熹( 1 1 3 0 1 2 0 0 ) 身上,即是一有力的反例。尽管朱 熹之“格物致知”论在认识路线是唯心主义的,但却是儒家“道问 学”传统的发展再现。他说: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 知是全体说。”。 “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 知愈广,其实只是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四 只不过朱氏治学总体“详于论敬而略于论学”罢了。若再往前追溯, 中庸即有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 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虽“道问学”居于“尊 德性”之后,但前者为儒家治学传统之一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由是言之,尽管清儒大多与为考据而考据的“考据学家”越来越划 不清界线,但他们之所以从事于经典考证,以及他们之所以排斥宋 儒的“义理”,外缘( 如前所提诸如政治环境) 只是原由之一,清儒 走向经典考据更多的却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儒学内部一种新的治 学发展要求的支配。走得较近的,承继儒家“道问学”之传统而走 向训诂考据,清代“朴学”蔚然成风。走得较远的,以“道问学” 的实证精神为治学方法,批宋儒,建新学。休宁戴震即是后一类之 中最重要之代表。 戴震一生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研究,对经学、语言 学有重要贡献,堪称一代考据大师。这在戴震生前已是定论。即便 【柬】纂靖德箱,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月第1 册第2 9 1 页 同上第2 册第3 9 9 页 嗍】李贽著四书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第2 4 页 4 是反对东原讲义理的时人翁方纲( 1 7 3 3 1 8 1 8 ) 对其考据学的成就 亦丝毫不吝溢美之辞: 近日休宁戴震一生毕力于名物象数之学,博且勤矣,实亦考订之一端耳。” 而当代学儒钱穆( 1 8 9 5 1 9 9 0 ) 对戴震在当时考据界的处境也有很扼 要的说明。他说: 东原以乾隆甲戊( 1 7 5 4 ) 入都。初见钱竹汀,竹汀叹其学精博,荐之秦慧 田,慧田闻其善步算,即日命驾延主其邸,朝夕讲论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 一门,以为闻所未闻。翌年夏,纪晓岚初识东原,见其考工记图而奇之, 因为付梓。是年,东原又成句股割圆记三篇,秦蕙田全载于通考。一 时学者推服东原,本在名物度数。国 可见戴震一代考据大师的名望在生前早已是堆砌得熠熠灿烂。 然而,戴震的学旨造诣绝不仅在于此。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 1 7 3 8 - - 1 8 0 1 ) 曾多次与戴震论学,虽二人思想时有龃龉,但前者实为戴 氏学术全体之知已。章学诚于书朱陆篇后有云: 凡戴君所学,深通训诂,究于名物、制度,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 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 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时人则谓空说义理, 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 固 章学诚在此提及的“时人”居然还不是戴震的泛泛之交,而是章与 戴共同的友人朱筠( 1 7 2 卜1 7 8 1 ) 。不仅如此,章学诚最敬重他的业 师朱笥河,但为了戴震的原善诸义理之作,而不惜与师抗争, 尤其可见章学诚推崇戴震学术真诣之灼见。戴震跳出当时考据学的 圈子,以训诂考据的实证方法,批判宋明理学( 主要是上升为官方 哲学的程朱理学) 于重新疏理儒家经义的扎实功夫之中,建立起一 种“由训诂丽推求义理”的新理学。实为清代考据风潮中一枝瑰丽 的思想奇葩。 这里着重引证评析的乃戴震论述义理思想的最重要的两部哲学 代表作原普、孟子字义疏证( 以下简称疏证) 。那么,义理 的创建带给戴震的兴奋与激情到底有多大呢? 戴震的学生段玉裁 余英时著论戴震- 9 章学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6 月第1 0 8 页。 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第3 1 9 页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6 年第5 7 页 ( 1 7 3 5 1 8 1 5 ) 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记先生尝言:“作原善首篇成,乐不可言,吃饭亦别有甘味。”又言: “作改元即位考三篇,倘能如此文字做得数十篇,春秋全经之大义举 矣。”回 “尝言”所记乃做原善成之情状。“又言”所记虽是最得意之考 据著作,亦未见如前者那般动情感。由此可见戴氏对原善这部 义理之作初得手的忘形珍视之情。而疏证这部戴氏毕生心血之 作,用“戴氏晚年定论”来形容亦毫不为过。戴震临终数月前曾书 信与段玉裁提及此书: 仆生平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 正邪,尽此“意见”误名之日“理”,而祸斯民,故疏证不得不作。 好一个“不得不作”的疏证正道出了戴震治学之宗旨在于“闻 道”。一方被时人尊为考据学泰斗而心有不甘,继而另一方创辟新理 学以“正人心之要”。看似壁垒分明的“汉学”与“宋学”在前者占 据上风的清考据学潮中,居然二者一统于一人之身,此绝非偶然( 何 况新集于一身的二者已不复原来之旧面目,而是二者融合的“由训 诂而推求义理”的新理学了) 。 在此,笔者着重要探讨一下戴震“由训诂而推求义理”的哲学 研究方法。“由训诂而推求义理”包含两个基本信息:一,方法论。 戴震的治学方法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得最明白: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o 这一方法论与宋儒“空说义理”截然殊途。训诂、考据是对要把“自 己的所谓理”普遍化合理化,强迫于万人之上的恣意独断论的形而 上学的反抗。与专横的形而上学相反,戴震采取以讲事实的真理性 的治学精神,深深地促进了他精力充沛的研究活动。虽然沉迷于训 诂对于义理的创建有所损逆( 有学者即称戴氏义理之学远逊于王夫 之哲学) ,但学者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在当时考据学风行的环境下, 对于像戴震这样经济上贫困,必须以自己的学问、知识作为唯一谋 生手段艰难地维持生活的人,只要不对当时那样的体制作出某种程 汤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5 月第4 6 5 页 同上第5 页 圃上第1 8 3 页 6 度的让步,也许就不可能找到确保自己生计的出路。更重要的是, 也就不可能以其学问知识为世间作出富于深远价值的学术贡献。其 二,治学旨归。同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戴震写到: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回 由字通词只是手段,由词通道才是目的。在此戴震有志闻道之心昭 然若揭。所以当代学人余英时先生说,乾隆时代有两个戴东原:一 是领导当时学风的考证学家戴东原,另一个则是与当时学风相背的 思想家戴东原。 而无论是哪一个戴东原都由这一个“由训诂而推求 义理”的方法而统一到戴震创立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当中了。除 前面论及的外缘( 政治因素) 和内在理路( 儒家“道问学”知识传 统的逻辑发展) 引导清代考据学风以外,戴震何以投身这股学术风 潮而又能超越于此自成一家,系关联到戴震人生经历及由此所形成 的学术气质的疏理剖析。不如此,不足以说明原善、疏证两 书之不朽诞生。 戴震是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他的学问与性格在蒙学之初已见 端倪。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里叙述了学术史上有名的一段 故事“戴震难师”。据段玉裁记载: 先生是年乃能言,益聪明蕴蓄者深矣。就传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 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牵”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 1 i 豇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日:“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 ”曰:“宋朝人。”“孔予、曾子何时人? ”日:“周朝 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臼:“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然? ”师无以应,日:“此儿非常儿也。”o 盖其时戴震十岁而已矣。戴震就在这么年幼的时候,已经有了实事 求是的精神。从戴震疑“大学右经一章以下”的这一连串的发问, 可窥见他挖掘一个问题,直截深入,层层穷追的思维雏形。截震善 疑好问,非水落石出不肯罢休的思维形态,或许已经包含后来巨大 成功的逻辑因子。梁启超( 1 8 7 3 1 9 2 9 ) 曾对此评论道: “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 汤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5 月第1 8 3 页 余英时著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生活读书斯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6 月第1 0 3 页 汤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5 月第4 5 4 页 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 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即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 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而震 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建设之业固宜。”国 那时的戴震,年岁尚小,只能在书本上用功夫,所以总是在文字上 力求切实。每一个字都求了解透彻。先学了三年许氏说文解字, 后又取尔雅、方言等书及各种注解,细细研究;对每一个字, 不仅根据“六书”,而且直接与群经贯通。因此,他不仅学会了文字 学( 包括造字法、音韵、字义等多个方面) 并且对“十三经”的注 也弄熟了。而此时,戴震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年。他从这些切实的研 究中,还悟见一个道理:即经书的最高原理是“道”,但“道”的表 述必通过词( 辞) ,词( 辞) 又由字组成。戴震在丁酋正月( 1 7 7 7 年) 临终数月前曾与书段玉裁道: 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 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诘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奔 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为之三十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宙 虽然,“志在闻道”才是戴震学术之终点,文字训诂自始只是其学术 之起点,但是,文字训诂毕竟是“渡江之舟”、“登高之梯”。宋儒毫 无根据的漫谈义理,戴震决不认同。以为这是将自己的臆见附会于 经义而使之具有权威性和社会强制力的独断论,是与实事求是的治 学精神全然背道而驰的。当然,重视文字训诂在“闻道”路途上的 作用,才是戴震跳出许多拘拘小儒只知在文字圈内打转的人而 自成大家的关键。文字训诂自始只是戴震学术之起点,“闻道”才是 其事业之终端。由于当时人们只评价他的考据学方面,而对他的哲 学“义理”的论述,只认为是类似于宋明形而上学的空理空论,几 乎没有理解它。戴震对于当时的这种潮流乃至学问状况发出不满: 余于训诂、音韵、天象、地理四者,如肩舆之隶也。余所明道,则乘舆大 人也。当世号的通人,仅堪与余舆隶通寒温耳。o 即与当世之人们可能沟通思想的只不过在自己学问的“轿夫”方面。 粱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5 4 年单行本第2 5 - 2 6 页 汤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簸出版挂,1 9 8 0 年5 月。第4 5 5 页 日】村濑裕也著戴晨的哲学一唯物主义和道德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 6 2 页 8 这是作为一个思想家戴震的时代悲剧。在他自身的意识里,始终把 真正具有坐轿的“大人”资格的学问,给予哲学方面。正因于此, 戴震才会“由训诂而推求义理”著成原善、疏证这样的“闻 道”之作。此二著的成书始末迂迥曲折,前后持续约二十载。“外篇” 在此仅略论二书成因。 原善定本三卷本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称完于1 7 6 6 年。此书虽就人性问题与宋儒程朱派有别,但对后者多为评论观点, 虽涉及现实政治批判,但总体仍属于学术论道的正常范围。疏证 脱稿予戴震卒前数月,其批判矛头直指程朱,语言尖锐犀利,已从 学术评论过渡到学术批判,最终上升至政治现实批判的层次。然其 实,戴氏学术与程朱渊源颇深,章学诫曾语: 戴君学术。实自朱予道问学而得之,故戒人以凿空言理,其说深探本源, 不可易矣! 。 而戴震在去世前一个月,书答彭进士允初书竟大声宣称“在仆 乃谓尽异,无毫发之同”,圆其战斗批判意图之彻底可见一般。从戴 震早年间问学于江永( 1 6 8 1 - - 1 7 6 2 ) 而笃信程朱理学;中年游扬州 识惠定宇( 1 6 9 7 一1 7 5 8 ) ,故于宋儒之义理疑之并对立;至晚年彻底 批判宋明理学而重新确立儒学价值系统,戴震新理学之建立是与其 毕生坎坷之经历以及残酷的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引起思想家最深刻之 反思而密切相关的( 外篇对此仅试作探讨) 。戴震出身于小商人家庭, 家境极苦。年轻时曾随父当过小商贩,后来靠教书维持生活。中年 时受豪强的迫害,曾到北京、南京、扬州一带,过了十年避难生活。 三十三岁避难北京,寄居徽州会馆,常常三餐不饱。四十岁中举人。 此后,六次参加会试,均落第。( 封建社会里,科举取士对一个读书 人来说意味几乎相当于全部,而戴震因与官方思想不合,在此途遭 受的打击尤为深重) 晚年,由纪昀( 1 7 2 4 - - 1 8 0 5 ) 等人推荐,进四 库全书馆任纂修官,校订天算地理等书。戴震在晚年虽然一度跻身 上流社会,成为汉学名流,五十三岁时,更是被乾隆赐为同进士出 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头衔。但戴震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基本上 是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渡过的。这使得他对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对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箍出版社,1 9 5 6 年第5 5 页 安正辉选著戴震哲学著作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3 月第2 2 6 页 民众的压迫性和已被官方化的程朱学对人性的束缚性,都有了较为 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对现实社会里争取生存的“卑者”、“幼者”、“贱 者”、“在下者”给予深切的同情并发愤写下原善、疏证这样 具有战斗性的文字为其合理的生存欲望激昂辩护。当其时,城乡人 民的生活由于资本主义新的生产要素的再度萌芽而激发了进一步发 展提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和整顿,尤其是以出口货物如丝、 茶、瓷器的产区安徽、浙江、江西等省,资本主义经济运作逐渐恢 复到明代极盛时期之繁荣。戴震生长在安徽茶业中心地休宁县,因 此很容易便与这个新的经济因素发生了关系。据戴震著戴节妇家 传云: 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为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o 因而他的族人多也是从商。他自己少年时曾随父亲当过小商贩,基 于此,戴震对一般市民阶层的要求有较深的了解,也能体会一般民 众的疾苦。早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社会的进步,但以封建纲常伦理 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的官方哲学却与此进步显现出 极大的破坏性和不协调性。在商业经济特别发达的徽州地区,“以理 杀人”的惨酷情景屡屡上演。徽商家庭的男子在外,女子守节。徽 州牌坊、节碑林立,全国罕见,就是明证。这正是“以理杀人”的 活生生的证据,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妇女。戴震亲眼所见纲常礼教对 妇女的追害,而这种迫害在当时的徽州府可谓比比皆是。这使得他 对人民的痛苦,尤其是妇女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痛苦之体会 和了解更加深刻,所以当他书写文章的时候,自然而然也将对人民 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批判流露于文字之中。原善、疏证带着作 者对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血泪控诉诞生了,实奏出了那个时代 社会批判之最强音! 本文试图在论述结构上采取内篇和外篇相结合的方式。内篇主 要讨论戴震新理学的思想内容。从对原善、疏证涉及的一系 列基本概念、范畴的分析入手( 主要是此二哲学著作,兼及戴震其 它哲学论著与学术专著) ,挖掘戴震在自然观、认识论,特别是从理 与欲的关系上,对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进行的较全面、系 统的批判。戴震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所谓“存理灭欲” 汤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5 月第2 5 7 页 1 0 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反映人民愿望的“理存乎欲”,“体情遂欲”的 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从而不仅建立起戴氏独特的新理学体系,而 且标志着宋明以来的反理学斗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外 篇的设置主要是对内篇所论内容的服务。在外篇里,实主要探讨了 以下两个问题:,儒家智识主义(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s m ) 的兴起与清代 考据学风的关系:二,戴震在第一个问题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外篇 中涉及的这两个问题将对内篇中论及的戴震“由训诂而推求义理” 的新理学思想的创建起到有效的论证作用。以上外篇部分的文字姑 且算作笔者对本文标题以及内、外篇设置的一般必要之简要说明吧。 内篇 从经学的角度来看,经典的诠释者们一开始就预设了一套“真 理系统”,这套“真理系统”表现为在儒家经典中隐含着一种绝对普 遍的真理,戴震称之为“道”、“义理”。这种“真理预设”的思维方 式对于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由于它 往往是以寻求经典背后的“义理”为目的,容易流于断于已意的弊 端。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流弊,戴震建立义理之学所采用的原则,是 试图将义理之学置于严格的考据学基础之上,其治学的原则就是“由 训诂而推求义理”。原善三卷本的最后定本就遵循这一原则。1 7 6 6 年原善三章本之扩大本:三卷本正式完成,戴震在定本的卷首 即对原善三章本扩充给予说明: 余始为原善之书三章,惧学者蔽以异趣也,复援据经言疏通证明之, 而以三章者分为建首,次成上中下卷。比类合义,灿然端委毕著矣,天人之道, 经之大训萃焉。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 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o 此段“说明”亦说明:虽然戴震在当时就已经被广大学者认可为 考据学泰斗,但戴震并没有局限于为考据而考据,并没有把考据作 为终身的目标,而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过程、一个手段、一个前提。 其目的就是由文字考据,通过正确的推论方法,以寻求文字背后的 “义理”,同时为自己的义理之学寻找“经言”依据,以作为阐扬自 家“义理”的根本立足点。从而建立起属于戴氏“一家之言”的全 新哲学体系,即“新理学”。需要指出的是:戴震“新理学”( 也称 “义理之学”) 的建立是在针对性地批判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的程朱 理学的过程中完成的。学术史上盂轲批判杨、墨,后世又习闻杨、 墨、老、庄、释、道之言,学术史上( 亦是哲学史上) 的对垒永远 不会完结。韩愈曾有云,大意为:要得见圣人之道,必从研究孟子 始。极微妙的是,孟子宣扬“民贵君轻”,称赞上下易位的汤武革 命,“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故戴震疏证孟子字义,以 汤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5 月第3 3 0 页 百子全书,四书全译第2 版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 9 9 8 年1 月第2 8 7 页 1 2 特有的解释学的方式弄清儒道,检核宋儒理学,是有其选择性的, 也就是说,戴震是看到了孟子中包含的特有的思想成分而选择 之,疏证之。这也正是疏证一书采用孟子言论作为其“经言” 依据的原由。而从学术思想史的发展看,孟子辟杨、墨,韩愈辟老、 释,戴震批宋儒,又都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由于戴震所处的 商业经济繁荣的时代条件,又使他批宋儒的做法打上了早期启蒙思 想的新时代烙印。正如戴震公开谴责程朱理学是“害于政”、“害于 事”、“祸斯民”的“杀人”哲学,是统治者手中的“忍而残杀之具” 一般,可以说戴震新理学已不仅是单纯的思辨学说,而是上升到社 会政治批判,为“民生隐曲”辩护的现实层次。虽然这未必即是近 代西方社会所提倡的“民主”之人道思想,但至少是注意到人民一 切情隐的见解,对人必设身处地去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 阶层的生存、发展愿望,正因为此,原善、疏证才尤显伟大。 戴震“新理学”,又称戴震“义理之学”。这是一个有着相当严 谨完善的逻辑结构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天道、 性、人道。( 而“善”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天道、性、人道这一体系之 中) 每个部分又由若干不同的概念、范畴构成。戴震正是对这些 概念、范畴经由训诂丽重新诠释( 即定义与界说) 之后,再通过相 应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把这些概念、范畴贯通起来,从而使各个范畴 和论点之间都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层次和逻辑关系,其推理和论证也 力求细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学说的。如此一来,戴震采用的“由 训诂而推求义理”的研究方法又可以称作是一种真正的求实的“科 学方法”,颇具近代启蒙科学方法之意义。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在中 国思想学术史上,由于个概念所确定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推 移往往有所扩大或缩小,加上中国传统的经典诠释较笼统的特点, 对一个特定的概念范畴,往往是不同的思想派别或不同的思想家都 有使用它,因而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思想派别那里,就往往有不 同的含义,这是一种思想现象。戴震深知其中的奥秒,所以他能够 披着孔孟的外衣( 尽管这件外衣与他的学说有诸多殊异之处) ,发挥 自身在文字训诂方面的优势,极其坚定地创立了乃属戴氏家之学 说的“新理学体系”。盖因戴震批判宋儒理学之精神太过彻底,无怪 乎方东树( 1 7 7 2 1 8 5 1 ) 论著汉学商兑对戴震疏证竟有这 样的文字:“名为治经,实则乱经,名为卫道,实则畔道。”这样的 文字的出现除了学术思想分歧上的原由之外,恐怕戴震自身的论学 方法之内在精神与实际操作的不统一也是“难辞其咎”。但在戴震以 批判宋儒理学以至将批判的矛头落实到社会伦理政治层面的前提之 下,戴震这一理学新体系的建立不仅具有深厚的经学基础,而且具 有严密完善的逻辑推理系统以及成熟深刻的思想内涵。 安正辉选著戴震哲学著作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3 月第1 6 页 1 4 第一章天道系统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者乞助于程朱理学所倡导的“理欲之辨”,即 借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以镇压人民的反抗。把人民正 当的生存要求统统归结为“人欲”,斥之为邪恶;从而要求人们绝情 灭欲,屈从于所谓“天理”,实质却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戴震要推翻 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一面,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世界观上,即从天道 观上瓦解其立论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石。戴震的“理存乎欲”以及“体 情遂欲”的社会伦理观就是以其坚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 石。他针对程朱理学的“理先气后”、“理在事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天道观,通过对道、器、理、气、神、化、物、则、分理等范畴重 新进行界定,建立起一个与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天道观完全对立的有 着严密逻辑结构的睢物主义天道观系统。 第一节元气实体: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一、理 理是疏证的首要部分。戴震在疏证的前身绪言 和孟子私淑录中都没有把理单独划为一个部分,也没有列 为首篇,经过多次修改,至最后定稿时,才把它单独成篇,并放在 首要位置。从而,鲜明地打出了批判并推翻当时高踞堂庙的程朱理 学的战斗旗帜,表明了“论理”在全书中的重要性。 把“理”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戴震与程朱相若。但戴震所谓的 “理”与程朱所谓本体的“天理”截然不同。戴震反对程朱把所谓 “理”看作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天理”。国戴震批 判的方式是:仍借用“理”这一概念,对“理”做了不同于程朱的 新的诠释,也就是说,戴震在批判程朱“理本论”思想的同时,把 程朱哲学的最高范畴“理”还原为第二位的事物的条理、分理以及 不易之则。疏证卷上开篇即云: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日肌理, 安正辉选著戴震哲学著作选读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3 月第9 5 页 日腠理,臼文理;( 亦日文缕。理、缕,语之转耳。) 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 之条理。o 戴震对宋明理学“理”的批判是从分析“理”的语言学含义入手的。 戴震虽没有直接对“理”进行定义,但是从“理”运用于不同对象 物而具有意义上来说明其含义,同样有说服力。所以从物与物相互 区别的特征而言称为“分理”,从物在具体构成上的规则性特征而言 称为“肌理”、“腠理”、“文理”,从物与物、事与事之有规则或按一 定规则排列以相区分而不相紊乱而言称为“条理”。而其最为基本的 意义,则是“条分缕析”的“分理”。戴震提出的“理即分理”的思 想是他的一大贡献。即戴震既抛弃了程朱派的“道心即天理”又抛 弃了陆王派的“心即理”,而将“理”仅仅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 象本身的某种特征或性质。由此他全面否认了宋明理学把“理”( 尤 其是作为客观性的道德法则的理) 先验地置于人心中的主张。正是 基于这种理解,他才说:“古人所谓理,未有如后儒之所谓理者矣。” 因为朱熹及其后学者所谓的“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即使是天地 万物山河大地都沉陷了,“理”还照样存在,这样的“理”就成为永 恒的超时空的绝对存在和精神性实体而上升为第一性的东西了。在 戴震看来,这自然是本末倒置的谬论。所以戴震特别强调“理”的 实在性,即“理”是事物之“分理”,“理在事中”。戴震说: 凡物之质,皆有文理。灿然昭著日文,循而分之,端绪不乱,日理。故理 又训“分”。曾 戴震注意到从“分”去谈“理”的基础,这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哲学上反映的结果。只有在人类从事物的分析解剖有了一定成绩 之后,才能知道“分”与“理”的密切关系。中国唯心论者利用“天 人合一”一语,一直把世界规律的问题放在“合”的意义上解释。 于是,理成为世界条理秩序的组成者,理在万象事物之上超然存在。 戴震虽然也谈分合,但他更看重合中之“分”,以为“分”才是“理” 的基本原则,因而重视“分”,进而重视事物的剖析。他说: 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溺志钧点校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5 月第2 6 5 页 同上 国同上第3 5 7 页 同上第2 0 7 页 1 6 是故明“理”者,明其区分也。 譬天地于大树,有华、有实、有叶之不同,而华、实、叶皆分于树。形之 巨细,色臭之浓淡,味之厚薄,又华与华不同,实与实不同。一言乎分,则各 限于所分。国 这种重视“分”的态度,就是重视实际事物自有条理的态度。原来 “理”也就存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州安全员考及答案
- 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康复康复护理服务市场分析报告
- 泰安龙潭小学施工方案
- 2025年西安中招英语真题及答案
- 骨科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DB65T 4348.5-2021 草地退化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第5部分:高寒草甸类
- 4 写生身边的风景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美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沪教版
- DB65T 4480-2021 电梯困人应急处置导则
- 迪吧消防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质量综合知识题库及答案
- SB/T 10379-2012速冻调制食品
- GB/T 23902-2021无损检测超声检测超声衍射声时技术检测和评价方法
- 医疗保险学导论课件
- 大学物理第14章光的衍射课件
- 家长会 课件(共44张ppt) 九年级上学期
- 喷砂除锈防腐施工方案
- 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控制培训教材课件
- 福建省莆田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大班幼儿随访电访记录表内有内容
- 干细胞精品课件
- 太阳能路灯说明书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