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山东黄县商人在东北地区的经商活动.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山东黄县商人在东北地区的经商活动.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山东黄县商人在东北地区的经商活动.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山东黄县商人在东北地区的经商活动.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山东黄县商人在东北地区的经商活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 兰t 声主3 i : ,。 一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缝2 墨遥。指导教师签名:螬趁遂冱 e t 期:举l l 曰 e t 期:4 灿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摘要 山东商帮( 鲁商) 是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一,其经商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以来,山东半岛地狭人稠,灾荒频仍,农业收入不足以糊口,为了生存,当地人转 而经商,被称为胶东帮。而胶东商人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县商人。黄县即今天的龙口市, 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因地理位置特殊,黄县人多选择到东北经商。他们经营的范围遍 布东北三省,大到省城,d , n d , 屯子窝棚都有黄县人的足迹。他们在经商过程中讲究诚 信,肯于吃苦,头脑活络,经营有方,在近代东北商界中地位突出。 黄县人在东北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主要经营粮食、杂货、金融等行业,并逐渐由 行商变为坐地经商。山东人直朴单纯,豪爽诚实,讲求信用,良好的商业道德以及规范 的商业行为使黄县商人誉满东北。当时著名的黄县商人有天合利丝房的开创者单氏兄 弟,桦川县商会会长曲恩远,肇兴轮船公司的创始人李恒春等,他们通过努力在商界取 得了很大的成绩,客观上使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黄县商业与东北商 尘k 的繁荣。 关键词:东北地区;山东商帮;黄县商人 a b s t r a c t s h a n d o n g b u s i n e s sg r o u pi so n eo ft h et e ng r e a tb u s i n e s sg r o u p s o fm o d e m c h i n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c o m e sw e r ei n s u f f i c i e n t f o ri t s p u r p o s eb e c a u s es h a n d o n gb y l a n d o v e r - p o p u l a t e da n do f t e nh a p p e n e dd i s a s t e r si nm o d e mt i m e s ,l o c a lp e o p l es e tu p i nb u s i n e s s t os u b s i s ta n dw e r ec a l l e dj i a o d o n gg r o u p b u tm e r c h a n to fh u a n g x i a nw a si nt h ef r o n tr a n k i nt h i sg r o u p h u a n g x i a ni st o d a y sl o n g k 0 1 1c i t y , w h i c hi s o f fs o u t hc o a s to fc h i n a s n o r t h e a s t m e r c h a n to fh u a n g x i a no f t e nw e n tt on o r t h e a s tt od ob u s i n e s s t h e ya l m o s tv i s i t e d e v e r y w h e r ei n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c h i n a m e r c h a n to fh u a n g x i a n h a dt h e i rp a r t i nt h eb u s i n e s sc i r c l eo fn o r t h e a s tb e c a u s et h e yw e r eh o n e s ta n dl a i n i nt h er i g h tw a yi n b u s i n e s sd e a l s p e o p l eo fh u a n g x i a nw e r ee n g a g e di nv a r i e di n d u s t r i e s 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b u tt h e y e n g a g e di nf o o d s t u f f st r a d e ,s u n d r yg o o d sa n dp a w np r i m a r i l y a tt h a tt i m e ,t h eb r o t h e r so f s h a n w h ow e r et h ei n a u g u r a t o ro ft i a n h e l ia n dq u e n y u a n ,t l l ec h a i r m a no ft h ec h a m b e ro f c o m m e r c eo fh u a c h u a nc o u n t y , a n dl ih e n g c h u n ,t h eo r i g i n a t o ro fs h i p p i n gc o m p a n yo f z h a o x i n g ,t h e yw e r ef a m o u sb u s i n e s s m e no fh u a n g x i a n t h e yo b t a i n e d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b y h 矾w o r ka n dm a d e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a n dt h em a i n l a n dm o r ec l o s e l y t h em e r c h a n to f h u a n g x i a np r o m o t e dh u a n g x i a na n d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t h ec o m m e r c i a lm a r k e tp r o s p e r i t y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r e g i o n ;s h a n d o n gc o m m e r c i a lg r o u p ;m e r c h a n t o f h u a n g x i a n i i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j i 乏i i i 绪论1 ( 一) 学术史综述。1 ( 二) 选题意义与概念界定1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2 ( 四) 创新与不足3 一、近代黄县商人在东北的经商活动概况4 ( 一) 山东商帮的概况。4 1 山东省内商帮林立:4 2 行商和坐商6 3 胶东帮的兴起7 ( 二) 在东北经商的主要地域9 二、近代黄县商人的经营特征及在东北地区的主要经营类别1 3 ( 一) 行为特征及经营方式1 3 1 、行为特征1 3 2 、经营方式一1 4 ( 二) 黄县商人在东北经营的主要行业1 5 l 、粮食运输业15 2 、从事丝房、杂货业1 6 3 、经营实业18 4 、金融业1 9 ( 三) 黄县商人的代表人物1 9 三、黄县商人对东北地区商业的贡献及黄县市场的繁荣。2 3 ( 一) 东北商业的发展与黄县商人2 3 ( 二) 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与黄县市场的繁荣。2 5 1 、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2 5 2 、黄县市场的繁荣2 6 结语2 8 参考文献2 9 后记3 2 i i l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 一) 学术史综述 在研究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商帮的众多著作中,必然被提及的一个商会群体就是山东 商帮,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由登州、莱州和青州三府商人所构成的胶东帮。尤其莱州府 的掖县、登州府的黄县等商人,在整个东北地区的鲁商中更是居于顶级位置。 登州黄县百姓多以经商为主,因此该县虽是小县,但在近代却是个富县。据清代黄 县志记载,“境内人稠地狭,民多逐利四方”。黄县离京畿地区较近,地理条件优越, 水陆交通便利。黄县商人经商的范围涵盖了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地区。黄县商人的商业 触角也延伸到了海外,乘海路之便的黄县商人有的东渡日本,有的到东南亚各国,有的 远涉重洋。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地,都留下了黄县商人经商的足迹。 在商业思想上,黄县商人受传统的齐鲁文化,尤其是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的影响较大,在“诚信经商”、“重利更重义等口号下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人巨贾, 成为“鲁商”的典型代表。在历史上,黄县曾被誉为全国著名的商业之乡。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山东商帮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成果。张海鹏、张海瀛编著的中 国十大商帮,该书对山东商帮中的不同小帮派有所介绍,并且从经济方面探讨了胶东 地区尤其是黄县多商人的原因。2 0 0 9 年出版的由余同元、王来刚合著的关东鲁商对 关东鲁商的地域分布及经营行业有很详细的论述。官美堞1 9 9 4 年载于清史论丛的 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则引用了许多原始资料分析黄县人大量外出经商的原因、地点、 从事的主要职业和黄县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关系。此外程美秀的清代山东人在东北经商 述略( 载于北方论丛,1 9 9 5 年第6 期) 和论清代山东与辽东的海上运输( 载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6 期) ,也涉及到黄县商人在东北经商的些许情况。 基础材料中的同治黄县志、东三省经济调查录、龙口市志、民国山东通 志东三省纪略、桦川文史资料、烟台文史资料、哈尔滨文史资料,以及东北 一些地区的地方志,对本文的行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二) 选题意义与概念界定 关于中国近代商人的研究,是从2 0 世纪6 0 - 8 0 年代开始的。章开沅、虞和平、马 敏、朱英等学者已经为近代商人和商会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们的研究视角多放在 全国性的商会或南方如苏州、上海等著名绅商团体之上,很少涉及到山东商帮的研究。 在中国十大商帮中,山东商帮虽然不是最著名的,但是这一商派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 朝鲜、韩国等地区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学术界对山东商帮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东北移 民问题的逐渐关注,作为东北移民主体的山东移民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近代山东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东北经商这一问题也随之进入了学者们的视角。但目前研究者们总是把山东商人作为 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并没有细分山东商人中的帮派。在山东商帮中,最著名的当属胶东 商人,胶东商人又分为登州、莱州、青州三个派别。登州府黄县商人与莱州府的掖县商 人的,他们乘地理位置和水路交通之便,扎根于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经商的山东商人 中,黄县商人与掖县商人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他们掌控着东北的许多商业团体组 织,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东北商业的繁荣。 但据笔者目前所搜集和掌握的资料来看,除了前述官美堞一文是论述山东黄县商 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外,至今尚未发现有系统论述近代黄县商人在东北经商的论著。学术 界对黄县商人在东北的经商情况虽有不少研究,但大多都是穿插在对山东商帮的研究 中,并没有汇集到一起集中论述。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一论题,在总结前人研究观点的 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以此能对黄县商人在东北经商的历史状况有进一步的 认识与了解。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黄县商人。黄县即今天的山东龙口市,该县东西稍广、南 北狭窄,北、西北、东北都濒海,县内地少人多。自明末清初始,当地百姓迫于生计, 选择外出经商,足迹遍布各地。到了民国时期,黄县商人因其经商时间长,经验丰富而 一举成为了胶东商人中的翘楚。 黄县商人在东北的经商地域、经营种类和商人性格等情况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 容。当时的辽东地区,特别是距黄县甚近的奉天、营口等便是黄县商人经营的一个主要 地区。黄县与奉天隔海相望,乘船二三日可达,距离较近的营口,如遇顺风一日夜便可 到达。此外还有东北的其他地区如大连、哈尔滨、长春等地,也是黄县商人重要的经营 地区。 本文的时间界定比较模糊,不能具体到确定的年份。因为黄县商人在明末清初之 时就有到东北经商的,只是在近代天灾人祸和经商之风蔚然兴起的环境下,商人越来越 多,所以本文主要论述近代的黄县商人。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本文的写作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拟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跨学 科的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学 术界的研究动态,防止只有观点分析而缺乏史料或只停留在对史料的罗列而缺乏深入 的分析,努力做到史论结合。 本文主体的基本框架为: 第一章,介绍了近代山东商帮的概况,分析了山东商帮中林立的小帮派,和在东 北地区胶东商人由行商到坐地经商的转化,及黄县商人在东北经商的主要地区。 第二章,以近代黄县商人的经营特征及其在东北地区的经营类别为中心。分三部 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以黄县商人为代表的近代鲁商的经营文化;第二部分,主要介 绍黄县商人在东北的主要经营行业;第三部分,介绍黄县商人中的代表人物。 第三章,以黄县商人对东北地区商业的贡献及黄县市场的繁荣为中心,分为两部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第一部分是开禁前东北地区的商业状况;第二部分为东北商业的发展与黄县商人, 主要论述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贸易的繁荣与黄县商人的关系;黄县商人与黄县本地商 业发展的联系。着重论述黄县人外出经商对黄县本地商业产生的影响。 ( 四) 创新与不足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很好的吸取了已有的成果,并尽量做到不做重复劳动。但是由 于作者功力浅薄,不敢奢谈创新之处,对此篇论文,本人比较满意的部分有二,首先是 详细划分了近代山东商帮中的小帮派,分为运河沿岸商人、济南府商人、章丘帮、胶州 帮及黄县帮;其次,分析了黄县商人在东北的经营范围及经营内容。 然而本文的不足之处很多。首先,理论性不强,写作过程中总是感觉自己的理论 功底太差。第二,文采不足,不能将心中所想用优美精到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三,支撑 论点的资料略显不够。有关山东黄县的地方志搜集到的很少,还有一些不能亲眼看到, 有待日后加以改进和提高。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近代黄县商人在东北的经商活动概况 商帮亦称行帮,是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同籍商人的总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 数量增多,商人队伍亦随之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而自秦汉以来,封建社会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来保护商人的权益。在商业 往来中四处奔波的商人为了能在艰险的生存环境里更好的保护自己,便利用他们 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相互联系,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因而组成商帮。 清初形成的山东商帮就位列中国十大商帮之中。然而在山东商帮中帮派林 立,帮中有帮。山东商帮中以黄县商人为主的胶东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多在 东北地区活动,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僻乡村都有他们的足迹。 ( 一) 山东商帮的概况 1 山东省内商帮林立 明代以前,山东人的经商活动比较少见,明中叶以后,经商人数骤然增多。其中 缘由有四:一是山东地处黄河沿岸,干旱、水涝时常发生,有“十年九灾”之称;二是 清朝中叶以后,很少有战事发生,和平环境下,山东人口骤增。可本省耕地面积不足, 务农不足以糊口,为了生计许多人转而经商;三是京杭运河山东段竣通后,南北交通通 畅,在外地商帮的带动下,促使许多山东人抛却了儒家“君子不言利”的观念,兴起了 经商热潮;四是明清时期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对山东人经商起到了“催化 作用, 相继形成了一个个商帮。从清初到1 9 世纪中叶,山东商人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大致为 鲁西运河区、鲁中、胶东登莱地区和胶州及其附近的民船贸易港口。 运河沿线的商帮:明代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疏通完成,漕粮全部改由运河送往北 京。运河的畅通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运河沿岸地区成了山东的经济重心。比如临清、 济宁、聊城、张秋、德州等都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城镇,尤其是被称为“南北之咽喉” 的临清。临清在乾隆年间除街市贸易外,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店铺经营,城内有杂粮行店9 0 余家、典当百余家、旅店客栈数百家,另外还有布店、绸布店、盐店、茶叶店、纸店、瓷 器店、绒货店等。鸦片战争前,运河沿岸地区是山东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与此相应, 商人的密集程度也是全省最高的。1 8 5 1 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航运受阻,此后 山东段运河淤塞日趋严重。运河航运的衰落,使沿岸城镇渐渐失去了对商人的吸引力; 再加上咸丰年间太平军在这一地区引起的战乱,使此处更加萧条,本地商人的发展也失 去了根基。 济宁直隶州商人:济宁位于山东的西南部,是山东省西部贸易最集中之点,也是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1 7 8 5 年,卷十一,市厘志。 国民国临清县志,1 9 3 5 年,经济志,商业宣统聊城县志,1 9 1 0 年,卷一,方城志,风俗。转引自:庄维民近 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齐鲁学刊,2 0 0 0 年第4 期。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与河南省贸易的咽喉。清代中期时,该地每年仅“课程额征1 2 1 8 两有奇”。可见 当时济宁来往贸易之盛。济宁直隶州商人在山东商帮中人数虽不多,但颇有名气。主要 是济宁商人精明能干,善于经商筹算,他们基本控制和垄断了本地市场。势力一向强大 的晋商,曾试图将这座工商业十分发达的运河水码头控制到手,但在济宁商人的顽强对 抗下,只能转往他处另找商业市场。所以,当时人说“西客( 指山西商人) 利债剥遍天 下,济宁商人独不能容。 圆 济南府商人:济南府为山东省省会,政治中枢,下辖章丘、长山、淄川、周村等, 工商业自然十分发达。早在元代,济南就是山东省的繁华城市,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 说济南商人无数,商业经营规模巨大,丝织之富令人不可思议。在封建时代,商之大者 为盐商、当商、木商,济南商人经营当铺、盐店的为数不少,如东平县内“大商素以当 铺、盐店为称首,银钱号次之,此等较大营业,多系晋商及章丘、济南商人所经营 。 近代,山东有开埠城市后,济南商人有把视角转向沿海开放城市,1 9 世纪8 0 年代,济 南商人每年从烟台输入价值约2 0 0 万两的纺织品,并输出少量土货产品。 而济南城内 商业更加繁荣了。 章丘帮:章丘位于济南东部,境内山多地薄,因而外出谋生的商人特别多。他们主 要的经营地区为距章丘甚近的省城济南,“济南的章丘帮,历史悠久,势力颇大,在酱 菜、杂粮、布匹、绸缎、中药等行业中几乎形成了垄断的态势。在诸多老字号中, 影响最大的是瑞蚨祥布店。 闻名于天下的瑞蚨祥创建于清同治年间,资东是章丘旧军 镇的孟氏家族。该店早期以经营土布为主,后来增加了绸缎、洋布、广货、皮货等品种。 。 孟氏家族是章丘商人中的代表,从清末至民国,孟家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资本家, 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地都占有一席之地。 胶西帮:清道光年间,胶州为山东东部商品集散市场,通过由河道相连的民船港 塔埠头,货物转移于东、西、北各地,一时商贾辐凑,帆樯云集,故有“金胶州、银潍 县”之称。这一地区既然是商业繁华之地,当地商人自会凭借地利之便,活跃于胶西市 场。同一时期,地处莱阳与即墨交界河处的金家口( 金口) ,与胶州往来频繁,也为商人聚集 之地。“凡平、掖、栖、招之土产,江、浙、闽、广之舶品,胥以此为集散所 。在当地经 营贸易的商家主要有即墨帮、胶州帮、平度帮等商人。 胶州、即墨、平度相互毗邻, 商人间往来频繁,因而在跨地区贸易中,与胶东商人相对应,形成为胶西帮商人群体。 胶东帮:包括登州、莱州、青州三府的商人,因其集中于山东半岛环抱的胶州湾, 所以,也称为胶东帮。由于他们主要从事水运长距离贸易,联系的埠际、区际、国际市 场广阔,所以其经济实力较强,帮内商人众多,成为山东商帮的核心和中坚。关于胶东 帮在下一节中再做详细介绍。 o 直隶济宁州志道光,卷3 ,第3 3 页。转引自:朱玉湘著: 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5 5 页。 转引自:范勇著:中国商脉,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7 9 页。 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2 6 页。 国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9 6 页。 山曼主编:济南城市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l o 页。 民国莱阳县志,( 卷二,实业,商业) ,成文出版社,1 9 3 5 年版,第6 6 3 - 6 6 4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行商和坐商 明清山东商人,大体分为行商与坐商两种类型。即“负而贩卖,属于行动者日商, 设肆坐以行售者日贾 。也就是说:“商为行商,贾为坐贾。清乾隆朝以前山东人去东 北经商大多为行商,嘉庆朝以后坐贾逐渐增多。“满人入关后,清廷对商人到关外贸易 一直施行开放政策,鲁人入关经商者日众,乾隆十三年( 1 7 4 8 年) 仅在宁古塔( 注:今 黑龙江省宁安县) 、船厂( 今吉林市) 两地,山东、直隶等省贸易佣工即有三、四万人。 此时商贾大多行商,不携家眷,获利即归。嘉庆后东北部分地方开禁,在移民大潮下, 鲁商日渐增多,并定居于此。” 行商是指长途贩运批发商人。这种商人主要是利用车、船等运输工具,往来于产销 两地,或者是商品集散地,购得货物后往外地贩销。如同治元年( 1 8 6 2 年) 四月二十七 日,山东省登州府黄县商人杜柏茂等1 7 名驾坐“兴源号商船出洋,到奉天府营口装 载靛青、豆饼、元豆去上洋县发卖;又在该地装载黄表纸、洋毡、桐油等回山东。 山 东商人将本省沿海所产的鱼盐、山货、水果、柞蚕( 笔者注:古称野蚕、槲蚕。一种吐 丝昆虫,因喜食柞树叶得名。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 、丝绸、大豆等运往外 地,换回江南布帛丝绸,陕西药材和东北的粮食等。本省所产煤炭、矿石也都外运销售。 行商往来奔波,行迹不固定,根据商品需求关系,往返贩运,利用产销地差价,谋取利 益。行商“只与坐商打交道,不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 处于胶东半岛的蓬莱县,“北 面滨海,无可种植之地,西南绕山,统而计之,合境地少土薄,长年且不敷所用, 一遇凶歉,愈不能不仰食外省。”因此,胶东行商,每年都从东北三省由海路运粮,以 弥补本省粮食不足的现象。章丘县虽然“东南一带,皆成良田,广泽污莱;西北一带, 尽为腴壤,地六谷可植 ,但因地少人稠,如遇灾荒,也要通过行商“告籴于辽东”;即 是丰收之年,“亦多取给于莱( 芜) 、沂( 水) 。 行商这种根据需求关系,往返贩运, 利用地区差价,在谋取暴利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有 益的作用。 行商的经营方式是长途贩运,流动性大,地方官府不易管理和控制。在明代,朝廷 对行商的管理非常严格,行商出外经商,先要向政府交一笔钱,申请路引( 也叫关券) 。 取得官府批准,领到官府签发的凭证即“路引 后,方可远行,这笔钱就叫路引钱。对 于无引,或引目不符、持假引者,官府都给予逮捕治罪。明初,朱元璋就作出规定:“无 物引老者,虽引未老,无物可鬻,终日支吾者,坊厢村店拿捉赴官,治以游食,重则杀 身,轻则黥窜化外。 即使是老年人无引经商也不能放过。为此,除进行长途贩运外, o 李华:山东商帮,收录于张海鹏、张海瀛编著的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 9 9 3 年,第1 9 1 页。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 第四册) ,山东文献杂志社,2 0 0 2 年版,第2 5 2 3 页。 林文豪主编:海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l l 页。 囝范勇编著:中国商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8 0 页。 道光章丘县志卷六,礼俗志。转引自吴慧主编的中国商业通史( 第3 卷)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4 8 7 页。 囝御制大诰续编验商引物第五,转引自王毓铨主编的 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 下第2 版) ,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4 5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绝大多数山东商人都是坐地经营,即为坐贾。 坐商或称“铺户,是指坐地经商的商人。坐商一般在大中小城市或乡村集镇,有 固定的地址,设有商铺和货栈( 或称货房) 等固定场所。这些固定资产,有的是坐商自 己的财产;还有些坐商“租屋设肆,以逐什一之利。坐贾的成分比较复杂,既有世 代开店铺者,又有从行商改为铺户者,有富民、小手工业者,还有军人、士夫、品官等。 坐商的生活相对稳定,主要经营各种商品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与消费者直接接触,通过 商品的“贵卖”,从中获取商业利润。坐商与封建官府直接打交道。诸如领取营业执照, 交纳营业税。当封建统治者有特殊需要时,还要负担多少不等的杂差、杂税等。 行商与坐商,一般( 也有例外) 不能直接进行交易,中间必须经过牙行( 或货栈) 。 因为封建政府规定:“商贾兴贩,不能不经行家之手。 行商将大宗商品运到目的地后, 按规定必须通过中介入,即所谓“投行 。如在掖县,当行商由海上从关外三省运来大 宗粮食,在一向为商舶棹聚之所的下营海口“停泊靠岸”之后,须将粮货“投行 。圆牙 行又要从行商和坐商交易之中榨取一部分利润,因此牙行与坐商、行商是相互关联,共 享商业利润的关系。 3 胶东帮的兴起 : 胶东地区的商业发展与商人是否活跃同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元代漕粮由海道 北运京师,山东沿海登州、胶州、密州等都是重要的海运码头和物资转运口岸,日本、 朝鲜商船也常来山东沿海贸易,因此元代这一地区的经济很是繁荣。明代永乐时,京杭 运河疏通,废除海运,漕粮全部由运河运抵京城,山东半岛由于海禁,流通受阻,经济 发展逐渐落后于内地。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山东半岛民人充分利用其地理之便,沿 海贸易迅速发展,乾隆以降原由运河北上的商品逐渐转为利用更加便利、低廉的运输手 段,即沿海路北上,运河商税开始出现征不足额的现象。而东部的胶州、黄县以及烟台 等后起的商业城镇则日渐繁荣,贸易量不断增长。随着东部沿海贸易的发展,山东经济 重心逐渐东移。 如上所述,胶东商人是指登、莱、青三府的商人。登州府处于山东半岛最尖端, 三面临海,海运交通方便。“舟航之利捷于他郡”,故“民多逐利四方”。 而登州府土地 多是盐碱砂碛之地。据登州府志记载,府境以内“无5 0 里之平壤,食货所资惟田 农拙业,而地狭人稠不足以更费,其山民务茧丝、海民竟渔盐,时有赢余,而险阻倍尝 焉。若夫操末业走四方者多营末富”。登州府在清末包括9 个州县, “服贾滨海之利, 九属皆资 。在登州九州县当中,以黄县商人名声最大。 西风凰出版社编撰:光绪增修登州府志l ,卷六,风俗,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 留张海鹏、张海瀛编著: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 9 9 3 年版,第1 9 3 页。 光绪登州府志卷六,风俗。转引自:许檀著的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9 0 页。 国凤凰出版社编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 8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l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7 页。 西包括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宁海州、文登县、荣成县、海阳县。 四凤凰出版社编撰:光绪增修登州府志l ,卷六,风俗,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县人多从事商业的原因是天灾频繁与黄县境内可耕地不足。明清年间黄县所在 的登州府,经常发生重灾大灾。福山县,乾隆十二年( 1 7 4 7 ) ,“至五月尽无雨,六月初 淫雨匝月,秋杪烈风拔木,禾稼尽扑 。黄县,乾隆十二年“夏,蝗仔生,食谷叶殆尽。 大饥 ;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夏,山东的诸城、福山、栖霞、文登、荣城莱阳等地发生 严重的蝗灾,蝗虫遮天蔽日而来,所过之处庄稼均被啃食殆尽,造成民间饥荒;乾隆十 四年( 1 7 4 9 ) ,“大饥,斗粟钱一千七百文,饿殍载道,卖子女者无算。”圆明清时期,山 东因为灾荒而逃亡的流民,绝大部分是生活所迫,到处流亡。如,道光十五年十月,“山 东登莱青三府民人,因本处年岁歉收,携眷赴奉天依亲就食前后约有八、九千人来 岁春融,即妥为晓谕饬令回籍,以免久留盛京,藉滋事端。 十六年,光禄寺少卿梁萼 涵奏:“山东登州府地居海滨,山多田少,上年秋收歉薄,现当春黄不接之时,无业贫 民率皆乞食于外。”光绪十九年二月,据称“山东登莱府属上年春夏亢旱,秋雨连旬, 宁海、莱阳、文登、荣城、即墨各州县被灾较重,地方官并不报灾,征收如故。贫民无 力自给,迤逦北来,乃投往奉天各海口,千百成群,致成饿殍。 另外,黄县北、西北、东北濒海,县之境南北狭隘,仅6 0 里,东西稍广,最宽约 9 0 里,总面积3 6 0 0 余万里,属小县,然而海岸线却长达1 5 0 余里,县境内多山,可耕 地面积很少。据官美堞在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中的统计,大体情况如下:“( 1 ) 清雍 正年间,地亩与人口的比例是每人4 7 亩( 大亩:此指官亩而言,县俗以三亩为一亩, 谓之大亩。) ,这个数字已低于当时当地正常情况下人均亩数。( 2 ) 到清末情况更严峻了, 清末黄县的实在征粮地是4 ,0 7 2 5 顷3 8 亩,人口为3 7 ,1 4 2 5 口,平均每口一大亩略 多,相距更大,仅能满足全县1 5 1 4 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当多数的人不得温饱, 需要觅食他方或者寻求其他生活出路。( 3 ) 到民国二十年左右,人均耕田面积就更可怜 了,从三市亩多减n - 市亩半。 灾荒和有限的可耕之地,使黄县人脱离了土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有不少 游民贩运卖货,变成了商人。“黄地狭人稠,有田者不数家,家不数亩。养生者以贸易 为计 。“逐什一以谋生,海运通道,商旅如归 。据统计,同治年间,黄县人“农 十之三,士与工十之二,商十之五”。“本富为上,末富次之。本富者不窥市井,不行异 邑,坐而待收,命日素封也。黄县地寡人众,惜地如金,沃土一亩价值五六十缗。家雅 有力莫不思殖恒产,虽有豪强五由兼并。然则黄多逐末之民,亦势使然哉。 工与 商加在一起,大约占全部人口的6 0 ,经商人口甚至超过务农人口,这在山东是很少见 的。 莱州府位于登、青二府之间,成南北长方形,辖平( 度) 、胶二州和掖、潍、昌 函乾隆福山县志卷一,灾祥。转引自张海瀛、张海鹏编著的中国十大商帮,第1 7 2 页 。参照章义和著的中国蝗灾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3 6 4 页。 国清宣宗实录( 第三十七册) 卷二七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6 年版,第2 0 6 - 2 0 7 页。 函清宣宗实录( 第三十七册) 卷- - a 零,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6 年版,第3 1 8 页。 清德宗实录( 第五十六册) 卷三二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7 年版,第1 6 3 页。 官美堞: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清史论丛,1 9 9 4 年。 o 康熙黄县志,康熙十二年知县李蕃序。转引自张海瀛、张海鹏编著的中国十大商帮,第1 8 3 页。 风凰出版社编纂:间治黄县志卷l ,风俗;卷三,食货志,巴蜀书社,2 0 0 4 年版。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邑) 、高( 密) 、即( 墨) 五县。其北端是著名的莱州湾,南部环抱胶州湾,海运交 通十分方便。莱州府最著名的商人是掖县商人,掖县“凭负山海,民殖鱼盐以自利 。 道光年间有人记载:“山左掖县一带,滨海之地,斤卤不毛,盐利最厚。 掖县除盐商 外,还有经营囤积粮食的大商人,“殷室富商,主客一辙。咸思囤粮规利,即非贩运出 境,而累百盈千,坐待翔腾”。 到清朝末年,“掖县巨商,在( 寿光县) 上口镇,收买 ( 棱布) ,陆运至京师,每岁约销八万匹。 青州府位于莱州府之西,西邻济南府,南接鲁南沂州府。青府州商人,主要集中在 生产煤炭等矿业而闻名的博山县。青州府除博山籍商人而外,寿光县多鱼盐商,“通鱼 盐之利,而人物辐辏”。道光年间,附近各县鱼盐商人当中,寿光商人最多。诸城县也 是依山靠海,商人也多贩盐致富。 总之,从以上登莱青三府商人的经营活动来看,清朝中后期,胶东商人在山东省商 人当中占据绝对优势。 ( 二) 在东北经商的主要地域 山东商人经商足迹东北至辽沈、吉林、黑龙江乃至俄罗斯,西北到张家口、包头, 华北到天津、京都,河南的郑州、开封,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汉口,芜湖、南京、苏州、 上海等地。此外也沿海路到达闽、广以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但因为特殊的地理 位置,山东人主要选择在距离较近交通便捷的东北地区经商。 鲁商在东北活动见于记载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曾有过“燕齐贾客,贩貂辽东 的记载。满人入关后,清廷对商人到关外贸易一直施行开放政策,鲁人入关经商者日益 增多,康熙四十六年( 1 7 0 7 ) ,玄烨巡行边外,“见各处皆有山东人,或行商,或力田, 至数十万人之多。 乾隆十三年( 1 7 4 8 年) 仅在宁古塔( 当时属于吉林省,现位于黑龙 江宁安县) 、船厂( 今吉林省吉林市) 两地,山东、直隶等省贸易佣工即有三、四万人。 此时商贾大多行商,不携家眷,获利即归。嘉庆后东北部分地方开禁,在移民大潮下, 鲁商日渐增多,并定居于此。在东北的鲁商中,黄县商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其商于外 者,辽东为多,京都次之。地距辽东数千里,风帆顺利,数日可至,倏来倏往,如履平 地,常获厚利。大贾则自造舟贩鬻,获利尤厚。于是人相艳视,趋鹜日众焉。 宣统二 年,“据营口报报导:鲁省苦工每年届春融之期,结队入东省并俄境西伯利亚各地,数 额颇巨,殆有络绎不绝之势,兹据确定统计,每年由烟台抵营埠者约二万人,由烟台抵 安东者计有六万五千余人,抵海参崴埠者五万余人,抵大连者四万余人,经由鲁省登州 栾家口抵营口者计有三万余人,抵安东者二万余。其余由龙口抵营口者约计十二、三万。 国胡朴安编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一卜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 0 0 8 年,第2 l 页。 王培苟:乡园忆旧卷三。转引自:范勇著的中国商脉,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7 8 页。 乾隆掖县志卷六,物产。转引自:张海鹏、张海瀛编著的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 9 9 3 年版,第 1 8 5 页。 光绪寿光县乡士志,商务志。转引自: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复印报刊资料( 经 济史) ,1 9 9 9 年第3 期。 清圣祖实录( 第六册) 卷二三零,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5 年,第3 0 3 页。 凤凰出版社编纂:同治黄县志卷3 ,食货志。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计共达三十五、六万之谱”。从以上资料看,清代登州府去东北谋生的确实很多,而 其中黄县人就是中坚,据估计黄县每年约1 0 ,0 0 0 0 人去东北谋生,他们大都是从黄县 的龙口乘船去营口,然后再流动到东北各地。 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受当时交通条件和开禁地区时间不一的影响,先到东北的山 东商人多分布在东北南部一带,后去东北的山东商人则逐渐深入到腹地。在辽宁省,黄 县商人集中分布在奉天( 沈阳) 、安东( 丹东) 、锦州、辽河沿岸等城市;吉林省主要有 长春、吉林市、桦川县( 今属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等地区有黄县商人的活动;在黑龙 江省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宁古塔( 今宁安县) 、墨尔根( 今嫩江县) 也有黄商的踪迹。 辽宁省:当时的辽东三省,特别距黄县甚近的奉天便是一个很好的去处。“黄县 地狭人稠,故民多逐利四方,往往致富。远适京师,险涉重洋。奉天、吉林方万里之地, 皆有黄民。在东北的大连、营口、奉天等主要城市中,多有黄县商人执商界之牛耳。 黄县与奉天隔海相望,乘海船二三日可达,距离较近的营口,如遇顺风一日夜可达。如 康熙年间由黄县单家村单文利、单文兴兄弟在盛京开设的天合利丝作坊,跨行经营,发 展迅速,清末民初鼎盛时期,其规模之大,货物之全,超过奉天城所有的商家。故有“先 有老天合,后有奉天城”之说。据奉天通志载自乾隆六十年( 1 7 9 5 ) 至民国十二年 ( 1 9 2 3 ) 百余年中,黄县人在奉天城各街以天、吉、兴、洪、裕五字为商号字头,共开 设主、分号十六处。“岫岩县的1 3 大家中,就有1 0 家是山东人,而黄县为3 家,他 们是石佛崖张姓、松树秧的葛姓、南胡口的郝姓,他们多经营油坊、粮食和杂货等。 山东黄县人李序园、李子初兄弟在营口经营西义顺丝房,他们联合在奉天、营口等地经 商的鲁商集资2 5 万元创办了肇兴轮船公司,于1 9 0 4 年在营口正式开业,其公司的船旗 为四周红色,中间是一橙黄平菱行,用以象征炎黄民族的船只。往返的山东人也“无不 搭附该轮以行”。 安东是当时东北重镇,鲁商在此不仅经营油坊、绸缎、药局、粮店、杂货等,还 经营货币汇兑,主要有政记、致和祥等商号,当时“各行商之占势力者则完全为山东帮”。 “光绪年间山东黄县丁氏家族曾在大连和安东分别经营振丰油房和翠丰油坊”。 锦州地 处辽东咽喉,也是清代前期关东沿海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关内外大宗货物的集散地。黄 县、福山( 今烟台福山区) 的商人渡海来此主要经营丝房杂货等业;在锦州西海口也有 来自龙口、烟台等地的运输船只来往。 辽河沿岸的田庄台( 今属辽宁省大洼县) 、盖平县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就有黄县 人活动于此。“黄县商人在田庄台开的元兴顺杂货铺,一直做到伪满时期。黄县遇家村 李可明,于乾隆年间到辽东做小本生意,在盖平县落脚。后创办义顺合粮栈。后因田庄 台货运交通贸易便利,遂在其地陆续开设义顺华、义顺增、义顺增、义顺魁等商号。1 8 2 2 西盛京时报,宣统二年三月十四日。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 第四册) ,山东文献杂志社,2 0 0 2 年版,第2 5 2 3 - 2 5 2 4 页。 国官美蝶: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清史论丛,1 9 9 4 年。 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六月三十日。 山东大学历史系在黄县的调查资料,转引自:程美秀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述略,北方论丛,1 9 9 5 年,第 六期。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李家又在营口开设西义顺商号。” 吉林省:在1 9 世纪6 0 年代末,长春成为东北中部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后,在1 0 年 的时间里至少接纳了3 万名商业性移民,鲁商在长春商人群体中占很大比重。清末长春 的大小商铺有1 2 0 0 余家,除银钱号3 0 余家为外省商人经营外,当铺、绸缎、粮栈等大 多为鲁商垄断,这些鲁商中又分为济南帮、黄县帮、蓬莱帮、掖县帮等。吉林市原称船 厂,嘉庆以后鲁商寻着垦荒者的“窝棚”而来,先是肩挑背扛、流动经营,继而建屋设 点,固定经营。吉林最早的百货店兴顺号、天和昶、怡合恒等都是黄、掖二县商人开设 的。 隶属于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 当时属吉林省辖区) ,在光绪年间清朝政府取 消了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后,人口迅速增多。桦川原只居住赫哲族几百人,开禁后不 到一年就达到上万人,到清末宣统元年( 1 9 0 9 年) ,建县时人口已达到3 万多人。在桦 川,黄县商人占据重要地位,“商人以山东黄县为多,约占全数的十分之七、八 。圆县 属镇佳木斯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