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朓山水诗探微.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朓山水诗探微.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朓山水诗探微.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朓山水诗探微.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朓山水诗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第一章从山水诗的内涵出发,从景物描写对象、抒情领域及情景 交融这三个角度,微观分析谢胱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这部分为:风云 之思谢眺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概括了谢氏家族山水诗“清”的总体特征,并从谢胱自身 山水诗的抒情方式、写作方法、选词特点及诗人游历的景物等细微因 素,仔细剖析谢胱山水诗有着清新风格的成因。这部分为:清新之风 谢胱山水诗的风格。 第三章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谢胱 山水诗对山水诗进一步成熟起到的桥梁作用,以求正确、到位地认识 谢胱山水诗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为:历史之桥谢胱山水诗对何 逊、阴铿的启发。 关键词:谢眺;山水诗;情;景;清新 a b s t r a c t s t 叭i n g 舶mm ec o m o t a t i o no fl a j l d s c a p el y r i c s ,m ef i r s tc h 印t e r e x p l o r e dm ea r t i s t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 a n d s c 印ep o e t 巧b yx i et i a o 厅o mt h e t 1 r e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 t h ed 印i c t e d o b j e c t , m ee m o t i o n a ld o m a i n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f e e l i n ga n ds c e r l e r yt h i sp a r tc o u l db es u m m a r i z e da s :a f l e t h e r e a lt 1 1 i n k i n g - t 1 1 ea f t i s t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 x i e s1 a n d s c 印ep o e 咄 b a s e do nt 1 1 eg e n e m lc l a r i t yf e 曲l r e si n x i e sf 眦i l yl a n d s c 印e p o e t 哆a i l ds o m eu 1 1 i q u ei m p e r c e p t i b l ef 犯t o r so fh i so w ns u c ha st h ew a y t oe x p r e s se m o t i o n s ,t l l em e t l l o dt o c o m p o s ep o e t r y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 s e l e c t e dw o r d s ,t 1 1 es c e n e i ) ro fp o e t 仃 w e l e de t c ,t 1 1 es e c o n dc h 印t e r a i l a l y z e dm er e a s o nf o rh a v 吨t h e 唧1 eo fx i e sp o e 仃y :c l a r i 吼n i sp a n c o u l db es 硼删z e da s :c l 耐t y t l l es t y l eo f x i e sl a i l d s c 印ep o e t 阱 t h et h i r dc h 印t e rt f i e dt oa n a 】) 珊出er o l eo fx j e sp o e 酊o nc h e m a t u r ef o n n a t i o no f1 蛐d s c 印ep o e t u 丘d mm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r e c e p t i o n a e s m e t i c sa i l dh i s t 鲥c a ld e v e l o p m e mi no r d e rt oh a v eac o r r e c ta 1 1 d m o d e r a t es t a i l d i n go ft h ep o s “i o na i l dr o l eo f e sp o e t r y t h i sp a ni s m a i n l ya b o u t :也eb r i d g eo fh i s t o r y m ee m i g h t e 啪e n to fx i e sl a n d s c 印e p o e n y t o h e x u na 1 1 dy i nk e n g k e y w o r d s :x i et i a 0 ;l a n d s c 印ep o e 研;f e e l i n g ;s c e n e r y ;c l a r i t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宝链欠夫耘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但支珠签字日期:鲫5 年乒月,8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教大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借阅。本人授权安彳亲姓孚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学位篓篡? 菱攀瑚械篡二名:,叶鲜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仁支棒导师签名:”f卅 签字日期:如岁年仁月萝日 签字日期:z 夕o 厂年4 月矿日 剐舌 ) 上 j l 刚青 山水诗是诗中的翘楚,诗体中的皇皇大系,它仿佛是中国文学花园里的一枝 奇葩,常年不衰,美不胜收。山水诗的写作虽然有着千年的传统,但文人们对山 水诗历来缺少个公认的、科学的定义。近几十年,学术界开始注意这个问题, 并为给出一个人人满意的答案而努力探索。有人指出:“广义的山水诗,是泛指 古今中外模山范水的诗而言。它通过对大自然山山水水,草木花卉,鸟兽鱼虫等 一切现象的描写,所形成的借景抒情,情景合一的诗歌作品。”。此说对山水诗定 义得过于宽泛,与咏物诗不易区分。也有人认为山水诗是“各具性情的诗人和各 有气象的山水之情景交融的产物,是一种审美发现”。这个定义点出了山水诗的 本质特征和美学价值,但在实际鉴别中不好操作。 目前,我比较欣赏的是如下定义:“所谓山水诗,应该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 对象,以自然山水为其题材,它是写山写水,写出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不是只 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同时它既要描写出自然景观,又要表现出与自然景观 有关的人文景观,即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而是诗人化了的自然风 光”。这个定义可以说是对山水诗的最佳诠释。它包含以下几个内涵:一、山 水诗的写作内容是描写山水风景一个较大的自然环境,而非单纯咏一物;二、这 种山水风景应是独立的审美客体,对它的描写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既不是作者 抒发个人哲理的附庸,也非作为中国传统诗歌写作技巧之一的比兴手法而存在; 三、山水诗应是景与情两因素的结合,除物质内容外,还应包括一定的情感内容, 体现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志趣。对山水诗的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能有助于我们恰 如其分地评价和认定谢跳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山水诗表现的是娱目悦耳的物质自然,它必然会描绘出观赏对象的物态形状 特点,而且这种物性的特点会与诗人敏感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意绪相联系,在物性 和心灵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使客观的、不变的物性成为新鲜的、活泼的、 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令人关注的审美对象。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山水诗,首先 要明白的应该是山水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景物,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它们在山 。段跃庆:试论山水诗的义界贵州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一期。 。李亮:山水诗的界定和分类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1 年第一期。 。张秉戍:山水诗歌鉴赏辞典 中国旅游出版杜,1 9 8 9 年版。 1 谢脯山水诗探被 水诗史发展的历程中有没有变化这么一个问题。然后要清楚的是情与景怎样互为 依仗,怎样相得益彰,使山水诗呈现出生动感人的面貌来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一朵美丽的浪花,从巍巍的丰碑罩抽取一块垒 石山水诗人谢眺,通过对他山水诗的情、景、风格及传承等方面的分析,以 求在特殊案例中找出普遍经验,在恰如其分地评价谢胱山水诗的同时也更好地认 识山水诗。 谢胱( 4 6 4 4 9 9 ) ,字玄晖,陈郡阳夏( 今河南省太康县) 人。出身于豪门 士族,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又有“谢宣城”之称。谢 眺以诗名重于当时,传响于后世,其作品尤其是山水诗,意象生动,风格清丽, 音韵和谐,多为后人所推崇。在诗歌流变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贡献和不可或缺的 地位。 对谢胱诗歌的研究,古人多是寻章摘旬进行评点鉴赏,缺乏系统性,今人对 其诗歌价值的发现日益深化,但相对于其他大家来讲,其研究还是较为薄弱的。 笔者试图从微观方面分析其山水诗的特质,希望借此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的心 愿。 2 第一章风云之思 第一章风云之思 谢胱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回到人间景物描写对象的生活化 一、谢眺的朝隐之心与景物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 只有将类似事物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发现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特点 和原因。谢胱与他的族叔、山水诗的开山立派者谢灵运同为山水诗写作能手,并 称“大小谢”,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谢胱山水诗中景物描 写对象到底具有怎样的特征。 谢灵运真正写山水诗,是从他个人在政治上受排挤的起点赴任永嘉开始 的。从现存谢灵运的诗作来看,诗人至少在义熙八年( 4 1 2 ) 就开始创作了,那 一年他二十八岁,写下了答中书八章,而赴任永嘉时他已经三十八岁了。在 这整整十年中,他写的基本上是应制与酬答之作,几乎没有创作一首真正意义上 的山水诗。然而从永嘉开始,他的山水诗喷涌而出,诸如过始宁墅、富春渚、 初发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 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众多的优秀山水诗作都是在这一 年左右的时间里写成的。其写作的密度之大和成就之高说明了这种创作主题的转 变与个人经历并不是一种巧合:政治上的失意成为了他创作山水诗的催化剂。 唐代的自居易读谢灵运诗写道: 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 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 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准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 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说出了谢灵运纵情山水的奥妙在于以此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慰藉政治失意的心 灵。政治上的失意使谢灵运趋于消极,将往日自负的情怀转向了我国永嘉、会稽 一带的奇山异水,宋书谢灵运传描绘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时说: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 埘睽山柬诗探镁 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诱惊驭,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谢灵运以这样一种极为夸张的方式向天下人昭示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程 度,彰显了他在政治上的极度苦闷,如用心理学的名词给性情激烈的他作个定位, 他绝对属于胆汁型一类。 “寻山陡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谢灵运有着这种丰富的探 险实践,称得上是一位不畏艰险的旅行家了。故他表现的山水景物也不外乎或是 重峦叠嶂,深林大壑;或是瀑布飞泻,溪泉湍奔。总之,是为了突出山水景物的 雄险奇峻的一面。 到了谢眺的时代,政治环境日益严峻,门阀士族越发衰败不堪。经过了两朝 更换,以往的荣华富贵远得只剩下人们话说当年里的那点影,再怎么飞扬的意气, 经过谢灵运等族人的生命的教训,也会变得平服下来。虽然在谢胱的内心,他还 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将无富教礼, 孰有知方性”( 赋贫民田)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岂不思抚剑,借哉无 轻舟”(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的句子,表现出来的心气还是非常高远的,但是 类似的诗句毕竟不多。谢胱的政治理想是被自己因紧张的时局及人际关系产生的 谨小慎微的心态压抑下去的。谢灵运是政治失意,故放歌自然,徘徊在庙堂与山 林之间。相对于政治期望值极高的谢灵运,谢胱的心态要平和不少,但他处于政 治权力的旋涡中心,却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对于谢眺来讲,在时代险恶的 处境中,他要做的主要功课是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生命的安全。出仕,他看到了前 途的坎坷与艰险;归隐,他又不能完全舍弃仅有的那点政治情结,同时性格中贪 恋利禄的一面也使他无法洒脱。在“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暂使下都夜发 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的仕宦之路上,谢胱终于感到了不胜厌倦,而这种隐 与仕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使他不得不以“朝隐”的态度来,希望自己以官员的身 份邀游在清山丽水中,为他心理上的胆怯与行为上的瞻前顾后求得两全之策。 “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谢眺正是如此,他在自己诗中 一再表明了这种“朝隐”的态度。他的始之宣城郡云:“下帷阙章句,高谈 愧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史。”“依掾史”是指他到宣城郡任职。谢眺对此 。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2 工下所引谢肮诗均出自此书。 。庄子遣遥游 彝象注 4 第一章风云之思 次任职标明了一种“疏散”、“萧条”的态度。此诗结尾时又日:“江海虽未从, 山林从此始。”所谓“江海虽末从”,即说人仍在官宦路上:所谓“山林从此始”, 即说“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将外任看作可享游山玩水之乐的途径。之宣城郡出 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游敬 亭山:“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这几句诗的意思和上面引用的庄子的 注是一致的。 因为这种“朝隐”的态度,所以谢胱大体上不像谢灵运那样专门到深山大壑 中去寻幽探奇,而是随时随地、随遇而安地观赏自然的美好。他的山水诗描绘的 大多是在官衙之中、道路之上、集会之时、分手之际、酬和之间当时所见的景物。 也就是说,谢眺对于自然景物的欣赏是同他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所写对象基 本上是常见的平淡无奇的山水景物,比起谢灵运诗中的那些有着原始生态的不带 人间烟火的珍泉幽石,谢胱笔下描绘的日常景物是富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山水景物的生活化是谢胱山水诗景物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 二、谢眺山水诗中景物描写对象的具体特色 从山水景物的生活化这一基本特征出发,谢胱在某些方面对谢灵运进行了突 破或者取得了超过他的成就。具体说来,谢胱的山水风物的刻画有着不同于谢灵 运的三个特色。 首先,自然景物的刻画与人文景观的描写往往交织在一起,和谐共处。谢眺 祖籍是陈郡阳夏,但他自小生活在都城建康,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写了一些关于 建康的山水诗。后来他去了宣城当太守,也留下了不少以官宦生活为题的山水诗。 在这些山水诗中,有白日照耀下的飞檐翘角,也有月色朦胧中的宫阙楼台;有微 风摇动的宫树,也有杂花盛发的郊甸;有掩映窗前的如鸟羽劳敞的竹叶,也有被 飒飒晚风吹过的冬日池塘里的枯荷。诗人把人文景观和天造地设山水景物的自在 多姿巧妙地融为了一体。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云:“灞涣望长安,河阳视 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 满芳甸。”这八句描写了楼台、江水和江畔洲渚在夕阳笼罩下的美丽景色。翼然 高耸的飞檐,反射着明亮的日光,参差不齐,历历可见。我们似乎可以见到楼台 的高大和屋顶色彩的鲜明,看到光和影随着落日光辉的流动而转移。晚霞铺展着, 变幻着,如五色的锦缎。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着,像一匹白练伸向天边。在这里, 谢胁山水诗探微 1 i 檐画角的城市景观与云霞、澄江、喧鸟、杂英之类的自然景色共处于一幅美丽 的画面中,互不相悖,相得益彰。再如他的直中书省云:“紫殿肃阴阴,彤 庭赫弘敞。缄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红药当阶翻, 苍苔依砌上。兹言翔风池,鸣佩多清响。”开头二句写肃穆深沉、宽敞明亮的中 书省殿庭,随后几句写风和日丽的美景,写精美的楼阁门窗、华贵的帘幕,再转 到了阶上的红药、石上的青苔,最后还写到了中书省官员们往来时身上玉佩发出 的清脆的声音,有着人的气息的渗入。前一例是在浩大的自然环境中错落了城市 景观,后一例则是在对园林建筑的描绘中融入了风、同、花、草等自然元素,两 者融合而无间。谢跳把关注点从谢灵运喜爱的入迹罕至处的景物,转移到入文与 自然交融的日常的环境中,他的山水诗中常常出现“闲阶”、“池榭”、“高城”这 一类表明官衙居处的词汇,在具体的以官宦生活为题的诗中,像冬日晚郡事隙、 高斋视事等,也有着大量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织的描写。钟惺古诗归 说:“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唯不堕清寒,愈见旷逸。”当即指此类山水诗。谢 眺“以山水作都邑诗”,可谓对山水题材的一大突破。 其次,田园景物进入了谢胱山水诗的描写领域。如宣城郡内登望日:“借 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毅泉。 威纡距遥甸,峨苗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在日暮时,诗人登高眺 望,以“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二旬领起,混混茫茫,十分有力。“山积”、 “溪流”二旬分写山与水。“积”字写出重重叠叠之状,“流”字写出了汩汩流淌 之况,动与静、深稳与活泼,互相映衬。“威纡”旬承“溪流”而言,“蟾苗”句 承“山积”而言,进一步写出眺望山水,目光由近而远。然后又由远景回到近景, 写桑树、柘树这类物象,田园风味隐然。再如和沈祭酒行园云:“清淮左长 薄,荒径隐高蓬。回潮旦夕上,寒渠左右通。霜畦纷绮错,秋町郁蒙茸。环梨县 已紫,珠榴拆且红。”谢眺先描绘了沈约家里果菜园的位置、路径,后又写到了 交错的菜畦、熟透了的梨子和石榴,这也是谢灵运山水诗中从来没有写过的具体 的f h 园景物。谢眺正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将田园的情调融入到他的山水诗中,从 而在描写对象上,又一次与谢灵运产生了距离。 还有,谢眺在描写对象上,从对山水风光的描绘扩大到对一切自然界物象的 描绘。其中谢跳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类更是有着特别的关注,诗中有着气韵生 第一章风云之思 动的平凡鸟类的描写。 谢灵运对深山老林中的寒鸟哀禽提到过几次,即便是写,刻画也不够仔细。 石门岩上宿云“鸟鸣识夜栖”,仅仅说“鸟鸣”而己。七里濑云“哀禽相 叫啸”,也只称为“哀禽”。他写到鸟类,多用“迷鸟”、“鸣禽”等这一类笼统概 括性的词语。此外,他也有“池塘生眷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海鸥 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描写动物较为生动之旬。 但鸣禽是怎样的形貌,“戏”和“弄”又是怎样的情形,这些具体的地方仍未写 出。虽然如此,这些吉光片羽的诗句却显示了山水诗的新气象,他的后人谢跳沿 着这些迹象,开拓出了新的道路来。 谢彤e 有山水诗共四十八首,其中写到鸟类的就有一十九首,约占了百分之四 十的份量。所写鸟类虽然有仙鹤、鸥鸟等往往和隐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和日常 生活有所距离的鸟类,但描写更多的却是大雁、黄莺、燕子、野鸭、鸣蝉、沙鸨、 田鹄、麻雀等日常生活审的常见之鸟。谢胱写到种种鸟类时,都是在辽阔的大背 景下,抓住鸟类的细微特征,刻画鸟类生动的形态,呈现出了与谢灵运山水诗中 的鸟类描写完全不同的风貌。 谢胱的春思云:“兰色望己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抬头远望,一片绿色,蓊郁四起。从烟草微茫中,忽然飘来巢燕、黄鸟的交鸣声。 “声”作动词用,格外渲染了诗人对鸣声的感受,也可见其林密树茂,只闻其声 不见其形。在春天绿色的世界里,双双对对的黄鸟互相嬉戏,“黄鸟”被满眼的 绿衬托得异常鲜亮,而这鲜亮的颜色与其宛转的歌喉配合起来,荡漾出了一片浓 郁的生机。 登山曲写黄莺:“天明开秀蚂,澜光媚碧堤。风荡翻莺乱,云行芳树低。” “翻”字刻画了黄莺的个体动态,“乱”字则描摹了众鸟的群体特征,把黄莺的 各种翻侧倾斜的飞行姿态想象成受风的震荡影响,写出了一片灿烂明媚的春光。 比起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与陈伯之书) ,景 致相近而更具生气的流动。 休沐重还丹阳道中写景云:“汀葭稍靡靡,江茭复依依。田鹄远相叫, 沙鸨忽争飞。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近处蒹葭柔弱,江荑依依,远处天外 数峰依稀可见。中间则是田鹄互相顾盼着,呼唤着,沙鸨在突然之间争相飞翔。 谢脯山永诗探徽 6 d 人每每称赞“云端”两旬发人远想,但若没有中问两句,未免有静物写生之感。 在近观与远景之间点缀以前呼后应呜叫的田鹄、忽然争先恐后起飞的沙鸨,一股 大自然的生气流动于高山低水间,境界顿时活泛起来了。 与此有相似的写景方式的还有和刘西曹望海台,其云:“往往孤山映,处 处春云生。差池远雁没,飒沓群凫惊。”孤山眷云之中,有远雁群凫。其状大雁, 不仅写其数量寥寥,写其距离之远,还写其渐行渐远,渐远渐没的结果;其状野 鸭,不仅写其数量之众,写其群飞之态,还写其群飞是由于受惊的原因。 试想一个漠不关心平常生活的诗人能够写出如此鲜明生动的日常之景吗? 这些生动的鸟类描写表明了谢跳是非常密切地关注着真实的日常生活的。这种描 写对象的生活化为他的山水诗带来了浓郁的生气。 第二节多情之人山水诗开阔的抒情领域 一、谢胱山水诗的抒情特征 山水诗的成长是艰难曲折的,特别是发展扔期山水诗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就 历经了三重变化:东晋山水诗讲求无物无我,物我合一,诗中的主客关系是诗人 主体与山水客体在自然之道范畴中的统一;刘宋时期,诗人与山水之间具有的审 美主体与客体关系明确化,遂由主客统一转向主客分离;到齐梁陈及以后,山水 诗中的主客双方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即对抒情特征的重视。从统一到分离再到统 一,看似相同,其实已经不复原貌了,历史在这里呈现出了螺旋般的向上趋势。 在第二次的统一中,永明诗人改变了元嘉体的代表作家谢灵运“酷不入情”的缺 憾,走出了将山水诗分为前后两段的感受玄理的套路,进化为更为广泛的日常性 的人生对话。在此新变中,永明体诗人的杰出代表谢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且把谢眺与谢灵运作个对比,来直观感受两个不同时期山水诗的区别。 谢眺诗: 灞涣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 江静如练。喧乌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 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第一章风云之思 谢灵运诗: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惠归。出谷日尚早, 入舟阳已微。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 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睡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 推。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彤e 之诗写即将离开建康时登山回望的情景,抒发眷念京城的情感,是谢胱 出任宣城太守时所作。其中“静如练”之“静”写出了风平浪静,也写出了异常 柔和的晚照,因为如在强烈的阳光下,江面应是碎金万点,耀人心目,就不会让 人感到那么静谧了:“如练”则不仅道出了江面反射夕阳的色彩,而且向我们描 绘了夕阳下江水的那种丝绸般的柔滑之感。“余霞”两旬是诗人远望所见,“喧鸟” 两旬则是近景,“覆”写鸟儿之多,“满”写落花之盛,营造了一个热闹、斑斓的 世界。“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他是将京城看作自己的故乡的,离开故乡 的忧伤把乌黑的头发也催自了。诗中美丽的景物描写透露了谢彤e 对京城的眷念。 谢灵运之诗心平气和,心情愉悦,洋溢着一种自以为悟道以后的得意之情。 写景动静结合,在把握全局时又不乏“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这样的特写, 场景转换收放自如,取景与写景的手法是很高妙的。但是情与景缺乏一种相应的 联系,甚至可以脱离开来看。 由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谢胱与谢灵运在他们的山水描写中表现出了迥 乎不同的特征,一个动情一个冷静,一个主观一个客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 谢眺诗: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落日怅望) 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试与征徒望,乡泪尽沾衣。( 休沐重还丹阳道中)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送江水曹还远馆) 重树日芬苴,芳州转如积。望望荆台下,归梦相思夕。( 和别沈右率诸君) 谢灵运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苹,固柳变呜禽。( 登池上楼) 9 谢肺山水诗探徽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鱼钩易为曲。( 过白岸亭) 连嶂叠嵫蚂,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 在山水诗史上,生涯于晋末宋初的谢灵运与萧齐时期的谢跳并称已为历来学 术界的共识。除了他们都出于谢氏一脉,文名旗鼓相当外,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手 中,山水诗的发展都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点。然而,他们在诗史上的贡献却是不 一样的。 谢灵运山水诗是玄言诗从东晋到南朝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变。他以前的孙 绰、许询的诗中是山水依附于玄言,谢灵运诗中则是玄言依附于山水。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谢灵运是玄言诗的终结者。谢灵运独创了山水诗写作上的范式,其 山水诗的大量涌现,以及取得的与此相应的艺术成就,使山水诗的形式在他手里 得到了最终的确立。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诗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是写人迹罕至之处的登临性的游记之作,一方面固然是 出于“陆喜山水”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解因政治失意而郁结内心的浓浓 的失落感。他越是在现实中失意,就越是要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欲 通过征服自然来折射征服人间的雄心壮志。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有目共睹 的,即借山水寄托诗人自己的高标、操守,几乎没有任何现实情感的介入。这时 的山水还只意味着是单纯的审美活动中的客体,对于有着丰富情感的诗人主体来 讲,是分离的、遥遥相望的,此时的山水还不能承载诗人的情仇爱恨、喜怒哀乐, 最多也只是借以表达诗人想避世隐居、追求玄理的云淡风轻的感慨。后人在评价 其诗作时,指出了这一缺陷。南齐书文学传说:“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 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方东树也说:“( 大) 谢所以不 及杜,以无情事足感人。”。这里所谓的“酷不入情”、“无情事足感人”,指的就 是这种景有千变万化,情却始终单一、缥缈的情与景不和谐不对等的状态。 其后的鲍照是最早把现实生活纳入到山水诗的写作领域中的。和谢灵运相 比,鲍照写景的途径与对象无疑要丰富得多,不但出现在登山临水之际,而且贯 穿于他整个的行旅、赠别甚至独自对景时的感兴之中,表现了山水诗描写对象的 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因为出身的贫寒与自身经历的坎坷曲折,和出身门阀士 族的傲气的谢灵运相比,鲍照在观照自然与人生时,更具有一种忧思的深度与广 o 南齐书) 卷五十二。 o 方东树:昭味詹言) 。 0 第一章风云之思 度,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创作能走出谢灵运构造的独立的山水世界,进入一个远远 要复杂、丰富、忧患得多的现实社会,从而将人世间无涯的痛苦和山水描写结合 起来,拓展了山水诗作的内涵和品性。对诗史而言,后者的意义也许要远远大于 前者。 如果说鲍照在突出山水诗的抒情性方面开了先河的话,那么谢眺在做这项工 作时表现更为峰决,效果也更为明显。自然山水对谢胱的意义更多的是现实生活 环境和情感感受的对象。同时,诗歌内在的发展机制也促使诗歌创作的文学性与 审美性在继续加强。对谢眺来说,自然山水都是有生命的活物,他的鉴赏山水, 仿佛是在和自然晤谈。这种观察自然的思路和将景物刻画与情感抒发有机联系起 来的对山水题材的处理方式,使他的诗歌由单纯写景趋向情景结合,与谢灵运局 部写景客观冷静的特点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浓郁的抒情性,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开 拓了新的道路,为山水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谢胱山水诗表现的情感类别 谢胱一生创作五言诗共一百四十二首( 包括七首联句诗) ,其中山水诗有四 十八首,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在谢胱的山水诗中关涉自然山水的题材的范围 空前扩大,超越了谢灵运寻幽揽胜的专题,扩展了鲍照的山水题材,普及到了日 常生活中的酬和赠答、宦游思归的混和题材,表现的景物是眼底之物,是身边之 景。谢胱深情款款,闲情间出,悲情常至,实为一情思独特的性情中人。山水题 材的泛化能更好地将多样的感情融入多样的山水景物中,有利于情感内涵的丰富 化,更加强调了山水诗的抒情性特征。谢胱山水诗表现的情感类别构成如下: 情感类别倦宦之叹览物之闲 家园之思l 临别之伤怀友之情 诗歌数量 1 5 首 1 4 首1 2 首5 首2 首 1 、倦宦之叹。 诗人处境的尴尬、两难使得他归隐的想法只不过是在诗里说说,发泄自己的 郁积之情罢了,我们用不着把他诗里的言语和他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对照起来,嘲 笑他的口是心非,且静下心来体会诗人内心深处那矛盾中的痛苦吧。宣城郡内 登望日: 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 溪流春毅泉。威纡距遥甸,蠼苗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怅望 谢腱山水诗探微 心已极,惝倪魂屡迁。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谁归鼎食盛,宁要狐白 鲜? 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 此诗前半写远眺所见之景,中间以“怅望心已极,惝倪魂屡迁”二句过渡, 由岁暮的景色生发出了凄清孤寂之感。后半写倦于仕宦,与发端所述到任已久暗 中呼应。“谁归鼎食盛,宁要狐白鲜”的反问句,比起“阜恩竟已矣”( 游敬亭 山) 来,语气更为强烈。诗人厌倦仕宦、向往归隐之情溢于言表,似己迫不及 待了。 如此者,还有和刘西曹望海台、夏始和刘孱陵、观朝雨、和沈祭酒 行园、暂使下部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将发石头上烽火楼、游敬亭 山、游山、将游湘水寻句溪、直中书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高斋视事、答张齐兴、移病还园视亲属等诗。 2 、览物之闲。 谢胱在鉴赏山水的过程中,与鲍照相比,心态要洒脱得多;与谢灵运相比, 情感也更为投入。从整体上看谢灵运、鲍照的山水诗,总是折射出其内心的某种 消沉、躁动或者忧患意识。而谢眺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山水诗是在很轻松、闲暇 的心情下写景状物的,表现的是文人特有的闲雅旷远的风致。如郡内高斋闲望 答吕法曹: 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 山瞑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惠而 能好我,问以瑶华音。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 金圣叹在他的“不亦快哉三十三条”中有一条日:“作县官,每曰打退堂鼓 时,不亦快哉! ”可见,官余的闲暇,历来是受文人出身的中国官员们的热烈欢 迎的。宣城郡内民俗淳朴,作为地方官,谢眺的任务不是很重,常常可以享受到 闲暇。此诗写高斋遥望所见所闻,令人心旷神怡。朝观鸟飞,暮昕猿吟,可知诗 人流连于此,无间晨昏。“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自然美的欣赏与宴饮乐舞 的享乐,融为了一体,整个的生活与自然风物交织在一起。“已有”、“复此”虚 词运用颇妙,自满自足、欣然得意之状,如在目前。“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 二句,看似寻常语,其实有我心悠然,无他事之足忧,仅为念君而劳心之意,既 写友情之真挚,更表现自己的悠闲自得。最后以“玉山”对“金门”,不仅是对 第一章风云之思 偶的需要,而且说自己如神仙中人,更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得意。全诗看似平平, 其实满含自足喜悦之情,又以平和自然之态出之。清人方廷硅评日:“清新中逸 气遄飞。”所谓逸气,就是由洋溢于诗中的那种轻快自得的情绪所形成的吧。文 人官员特有的那种悠闲在诗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类似的怀着悠闲之情写山水的,还有游东田、新治北窗和何从事、登 山曲、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和何议曹郊游二首其一、冬日晚郡事隙、出 下馆、春思、治宅等诗及往敬亭路中、纪功曹中园、闲坐、还涂 临渚等联句诗。 3 、家园之思。 在谢胱山水诗抒发的各种情感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的当属家园之思。在谢眺 出守外任时,他对于自己的家乡故园是魂牵梦绕,时刻相思的。如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瞻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 朝夜起寒色。谁识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此诗写游子思乡,登高临望。三至六句即台上所见景色。孤鸟还巢,表明是 黄昏时分了,那是晟容易惹起愁思的时候,何况鸟有巢能归而人有家却不能回, 他乡游子,情何以堪。从高台上放眼远眺,但见不知尽头的连绵青山笼罩于苍茫 的雾霭中,越发兴起游子乡路迢迢无由归的哀怨。“四面”旬写楼台之高迥,楼 高则四面来风:“朝夜”句写秋意渐浓,秋深则景象萧瑟。岁暮独上高台,此情 此景,分外会让人联想起寒草淡烟之衰飒,风铃雨铎之凄清。结尾的“谁识”二 字,愈加见出了游子的孤独。 其他的包括:望三湖、京路夜发、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落日同何议 曹煦、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和宋记室省中、后斋迥望、和别沈右率诸君、 和王长史卧病、落日怅望等诗及侍筵西堂落日望乡等联旬诗。 4 、临别之伤。 如果说思乡是相对抽象的,象征性浓一些,那么描写在送别这个特殊时刻的 伤感则更为具体些,实质性也较强一些。“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己矣”。对于中国 文人来说,离别是一件让人不堪忍受的事情,也成就了文学创作的母题之。在 谢眺不长的仕途中,奔波的次数虽不多,但对于感情细腻的诗人说来,无异于一 次次的伤害,他又特别善于感怀,在与友人离别时,往往将惜别之情播散于自然 谢脯山水诗探徽 山水之中。这类送别山水诗有:送江兵曹檀主薄朱孝廉还上斟、送江水曹还 远馆、新亭渚别范零陵云、临溪送别等。 比较特别的是与江水曹至滨干戏这首诗: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蹲赏。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花枝聚如雪, 芜丝散犹网。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对壤。 在山中升起明月的时候,诗人和朋友在城郊江滨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远 处的山非常的青翠,像上了很多重色似的浓得化不开;萦折的江流伸向远方,望 不到尽头;花朵盛开着,如雪花似的洁白耀眼;青草像一张大网,散漫到遍地都 是。“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对壤”,这时诗人知道朋友将要远行了,故劝慰朋友, 也告慰自己,说分别后若能两地思念就够了,何必要叹息两人不是在一起呢? 诗 人以豪放之语冲淡了分别的哀愁,将普通的离情别绪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初 唐诗人王勃,也曾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 杜少甫之任蜀州) 的诗句,写到了类似的情景,被广大受众大加赞赏,推崇备 至。而谢胱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真是可惜。 5 、怀友之情。 让我们把离别时的哀伤与离别后的痛苦作一个形象性的对比吧:如前者感觉 是用鞭子赤裸裸地直接地抽打诗人多愁善感的心,有着难以忍受的尖锐的疼痛的 瞬间;那么后者则无异于重复体验鞭痕留下的伤痛,缓慢,但是长久。诗人在离 朋别友之后,困惑和伤感时时萦绕在他心头。于是,他在看山观水的过程中,会 不自觉地怀念起朋友,抒写出心中对朋友们的深深眷念之情。和何议曹郊游二 首其二: 江皋倦游客,薄暮怀归者。扬黔浮大川,惆怅至日下。霍靡青莎被, 潺谖石溜泻。寄语持笙簧,舒忧愿自假。归途岂难涉? 翻同江上夏。 日暮时分,诗人在江边游玩,他看到在浩大的江面上有龄船浮动,自然生出 了倦游怀归的伤感,直至太阳下山了才觉醒过来。晚风吹拂着青莎,石头问的泉 水发出了潺谖的流动声,在这么寂静清幽的时刻,诗人想以音乐来愉悦忧心,更 想马上返回,与这位姓何的朋友一同欣赏江上美丽的夏景。 和刘绘入琵琶峡望积布矶一诗也是写诗人被山川美景勾起了对朋友的思 1 4 第一章风云之思 念,期待来日与朋友同赏美景的愿望。 第三节灵妙之心论谢眺山水诗的情景交融 正如明代谢榛所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与景是山 水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情景交融是山水诗的重要内涵之一。惟有情景交融,山 水诗的意境才能生成,而意境的有无是品评山水诗高下的重要标准。谢胱高出谢 灵运的关键地方正在情景交融上。在如何使情与景达到妙合的问题上,谢胱作出 了多方面的努力,在此,我们主要从其山水诗灵活的情景生发方式和带有个人独 特生命体验的意象这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灵活的情景生发方式 谢灵运虽然开创了山水诗一派,但他对这种新诗体的把握并非驾轻就熟。首 先,他的诗一般是纪游式,移步换形,如导游图似的对山水进行全方位描摹,对 景物一一罗列,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造成情与景的分离。其次,他还未摆脱玄 言诗的影响,山水与玄理杂糅,形成记游写景兴情悟理的固定模式, 不擅长使抒情说理与写景密切融合,这也使他的山水诗产生了情景分离的弊病。 谢胱对山水诗的一大贡献就是打破了谢灵运僵化的记游写景兴情 悟理的固定模式,以一种灵活的随意的方式因景因情地写作山水诗。那么, 让我们来看看谢跳他具体是以什么样的情景生发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的。 1 、由景生情。 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有时所见的景物、 身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情感和想法是会有极大的影响的。如观朝雨曰: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漾如薄雾, 散漫似轻埃。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戟翼 希骧首,乘流畏曝鳃。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剪北山 莱。 诗人思考仕隐的道路问题,流露出对于仕途险恶的恐惧、厌倦心理。诗的起 首“朔风”二句给人气势飞动之感,一下子就攫住了我们的心。“百常观”、“九 。谢棒;四溟诗话 卷三 。吴均:与朱元思书) 谢眺山水诗探微 成台”极言其高,从而在我们眼i j i 展现一幅阿洒高台的寥廓景象。“空漾”二句 体物细致,显得迷迷蒙蒙,有纵深感。六句景物描写顿时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清凉 的世界里。此时观雨的谢胱,耳目清净,暂时在心理上与现实拉开了距离,似乎 像古人那样看得通透了。他想到做官、升迁固然是好事,但“乘流畏曝鳃”,仕 进途中埋伏着种种风险。“动静无兼遂”,为了身心的安宁就得放弃仕进,于是 他似乎下定决心,要辟除草菜,退隐归山了。谢跳的想法无疑是真实的,但可惜 只是一时的晓悟罢了。大概是因为这个清凉的雨的世界,使得人万虑俱息、俗念 顿消。看来环境、气氛对于一个人的念头不是没有影响的。而从诗的艺术表现来 看,晓雨清凉的景物描写引发出了后面心情的表达+ 具有由景生情的特点。 2 、由情生景。 谢挑山水诗中比较多的是由情生景。他以情感的移入来写山水,诗人悲则山 水悲,诗人喜则山水喜,情与景达成了同质对应的关系;或以乐景写哀情,用自 然山水的美好动人,来对照人间的离愁别苦,山水愈美得无情,离情也愈加凄苦、 悲切,情与景缔结了反质对应关系。 首先,来看情景的同质对应关系。 美学家朱光潜说: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 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 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 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朱光潜所说的“移情作用”正是造成情景同质对应关系的原因。我们且看谓十 跳的临溪送别: 帐望南浦时,徒倚北梁步。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荒城迥易阴, 秋溪广难渡。沫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 溪边送别,凉风初起,树叶微颤,目已西坠,晚霞渐隐。这样的场景本就容 易引起人的伤感,更何况是要为朋友送行。离别时的“移情作用”在此表现得很 明显:因为送别时心情的阴霾,诗人眼中的城是荒凉的,天是阴暗的,似乎也呈 现出惜别的哀伤,而溪广之难渡,则像是在挽留朋友再稍稍地停留。当此时也, 。朱光潜:谈美)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2 月第l 版,第3 5 页。 1 6 第一章风云之思 诗人想到朋友将餐风宿露,仆仆风尘,不由得泣涕流泪了。在此,山水景物既是 惜别之情的载体,同时也是滋生惜别之情的主体,情与景有着同质对应的关系, 是浑然一体的。 又如他的之宣城出新林涌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 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 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此诗是谢胱出任宣城太守途中所作。宣城在京邑( 今南京) 西南,江以入海 为归,故日“归流”。诗人溯江而上,瞻望前程,但见去路悠悠;可回望京城, 连滔滔江水也在奔向自己的归宿。以归流江水反衬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愁怨已是 明了。“天际”二句写江天辽阔、云水苍茫景象,可谓妙绝。极目远眺,天边的 点点归舟,云中的隐隐江树,均在可见和不可见之中,故用“识”、“辨”二字, 非常贴切。“归舟”是归向京城。实际上那艘船是归家呢还是远离家乡来到京城 昵,诗人并不知晓,但是在他眷念家国的心目中,那定是归,而自己却是背道而 行。在这自自然然、毫不雕琢的诗句中,流露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对此,王夫之 有段著名的评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 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司马长卿 谓读千首赋便能作赋,自是英雄欺人。” 既赞谢眺情景能够高度融合,又指出了 情感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 其次,来看情景的反质对应的关系。 这类情哀景乐、情乐景哀的诗,王夫之曾以诗经的采微中的诗句为 例,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情况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情景交融,但也并不 说明情与景可以互相分离。景对于情仍能起到很好的反衬作用,仍然是以情为主, 景是为情服务的,只是服务的方式不同罢了。谢胱的有些山水诗即属于这种情景 反质对应的情况。如他的送江兵曹檀主薄朱孝廉还上国: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安知慕归客,讵忆山中情。香风蕊上发, 。王夫之:古诗评选 卷五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 谢胜山水诗探徽 好乌叶问呜。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起先四句叙事,“慕归客”、“山中情”皆诗人自指,说三位朋友携手同去, 独留自身一人于此,有怅恨之意。朋友是无法挽留的,自然界却好像不理解诗人 的痛苦,依旧是那么的生气勃勃。“香风”二句写眼前之景:鲜花怒放,清风拂 过,有暗香袭来,鸟儿也在树间啭啭成鸣,以求其偶。鸟语花香,自然景色是如 此的美丽,可在这个本该是结伴踏青的时光,朋友们却要离己而去,自然界的欢 欣与离别时的黯然心态对比来写,使离别之情显得更加的无可奈何。在这样一种 情感的铺垫下,诗人再说“独此夜琴声”的苦境,写此后自己独处时睹物恩人的 落寞,将情感进一步推向了凄凉。 再如和刘绘入琵琶峡望积布矶日: 昔余侍君子,历此游荆汉。山川隔旧赏,朋僚多雨散。图南矫风翮, 曾非息短翰。移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