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绿色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良 好的调节作用,这是本文研究传统山水美学之于人的优存性的切入点。 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起源和文人的逃避有关。在政治动荡的年代,许多文人 士大夫选择远离社会、置身山水作为自己逃避社会束缚和政治压迫的手段,在游 山玩水的过程中开启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的先河。在传统山水美学的起步阶段, 文人士大夫登山临水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审美,但更是为了避难,确切地说是通 过山水审美来避难,所以,传统山水美学在初、中级阶段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 处于动乱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身心的救赎。 当古人通过山水审美获得自我拯救,山水审美式的生活就与世俗的社会生活 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历史的发展中,山水审美渐渐内化成一种山水情结融 入传统文化精神中去,并在直接观赏自然山水,读、写山水诗,赏、作山水画, 品、造园林等审美活动中与世俗生活达成一种和谐,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也 是最精彩的一部分。从此,山水审美成了文人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成了传 统文人“优存”生活的真实体现与写照。 关键词:山水美学;优存;自由;和谐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 e so ft h em o d e ms c i e n c ea n dp s y c h o l o g ys h o w e dt h a tt h ec o l o ro f g r e e na n dt h es o u n d si nt h en a t u r ec a nn o to n l yc o m f o r th u m a n s b o d yb u ta l s or e l a x t h e i rm i n da n dm a k et h e mf e e lp e a c e f u l t h i si st h es t a r tp o i n tt o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l i f e e x i s t e n c e t h eo r i g i n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o fl a n d s c a p eh a sac l o s er e l a t i o nw i t ht h e e s c a p e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i np o l i t i cu n r e s ty e a r s ,al o t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c h o s et og of a ra w a yf r o ms o c i e t yt ot h en a t u r ea st h ew a yt oa v o i dt h es o c i a lb o n d a g e a n dp e r s e c u t i o n t h e yb l a z e dt h et r a c ko f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o f l a n d s c a p ed u r i n gt h et o u r i s m 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p h a s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o f l a n d s c a p e t h ea i mt h a t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t r a v e l e di nt h eh i l l sj sf o rt h es a k eo f t h eb e a u t ya p p r e c i a t i o n ,y e ts t i l lm o r ei st oa v o i dt h es o c i a lb o n d a g ea n dp e r s e c u t i o n s ot h em a i nr o l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i st oc o m f o r tt h e 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b o d ya n dm i n d ,w h i c h w e r eh u r ti np o l i t i cl i f e m a n ys c h o l a r b u r e a u c r a t sg o tt h ec o m f o r tt h r o u l g ht h et o u r i s ma n dan e w k i n do f l i f es t y l ew a sf o r m e d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s t o r y c o n t r a s t e dw i t ht h e m u n d a n el i f e ,t h ea e s t h e t i cl i f ei nt h en a t u r ei sak i n do fd e s e r v e d l yb e t t e rl i f es t y l e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s t o r y , a e s t h e t i c so f l a n d s c a p eb l e n d e di n t o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s l o w l y t h es c h o l a r b u r e a u c r a t sm a n a g e dt og e tt h eh a r m o n y t h r o u g h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n a t u r e ,o fr e a d i n ga n dc o m p o s i n gp o e m s ,o fd r a w i n g a n da p p r e c i a t i n g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o fe n j o y i n g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n gg a r d e n s ,w h i c hi sa p a r to ft h eo r d i n a r yl i f ee s p e c i a l l yt h em o s tw o n d e r f u lp a r to ft h eo r d i n a r yl i f e a st h e n e c e s s a r yw a yl e a d i n gt h e i ri n t e r n a l l i f et o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l i f e e x i s t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n a t u r er e a l i z et h ei d e a l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k e yw o r d s :a e s t h e t i c so fl a n d s c a p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l i f e - - e x i s t e n c e l i b e r t y ;h a r m o n y 玎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 年月日 引言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以自然山水为对象的审美活动,山水诗、山水画、园林 建造等艺术形式作为山水审美的结晶成了现代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为国人提供了 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但在西方美学体系中,自然美是没什么地位的,在他们 的美学著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自然山水审美的否定、贬低和怀疑,这是笔 者选择山水美学作为论文题目的原因之一。 所有曾亲密接触、拥抱过大自然的人一定深有体会:那满山遍野的青翠,那 潺潺的水声、婉转的禽鸣,那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令人感到无比的清静和放松, 给人一种祥和而充满生机与诗意的陶醉之感,这种感受是我选择山水美学为自己 的论文内容的另一原因。在中国传统审美史上,与其他艺术审美不同,山水审美 只需要一颗诗意的心灵,是不名一文的人都承受得起的享受。在生产力不发达的 阶段,以最少的物质手段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才是人最应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是 最为人道、最佳的生活方式。传统山水美学作为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优存” 一词来概括最为贴切,于是就决定将传统山水美学作为自己的论文内容。但有同 学善意地劝诫我说这个题目不好做,殿为国内有关山水审美的文章太多了,不容 易做出新意,而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本文的研究可能毫无价值。但经笔者深入研究 发现,国内外关于山水审美的研究成果虽多,但无论是著述还是单篇论文多以传 统美学中的某个范畴为中心进行广泛的论述,山水美学只是部分地被涉及,而在 谈及山水美学的价值时,大多停留在对人身心的救赎阶段,而笔者认为,山水审 美除了救赎文人的身心,更为古人提供了一种可普遍获得的最佳生活方式,即“优 存”。 本文立足于传统山水美学之于古人的“优存价值”,选择中国传统山水美学 这一领域,系统探讨传统山水美学之于古人的“优存价值”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传 统山水美学中的体现。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优存”的内涵以及为什 么是“优存”,第二部分剖析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密码,第三部 分追述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之优存性追问的历史演进,第四部分剖析山水美学之于 人的“优存价值”的内在逻辑,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山水美学对当代人的启示。 第一章什么是“优存”以及为什么是优存 第一节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 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历史似乎就是人的一部奋斗史,但不懈奋斗所为何? 仅仅 是为了取得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权利吗? 似乎是,似乎又不是! 为获得肉体生存权 而奋斗长期以来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一重大主题,但我们又必须承认那只是人类发 展的初级阶段的行为! 诚然,没有肉体生命的存在就无所谓生命的意义,肉体生 存是人生的基本前提,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人类不可能永远徘徊在追求肉体生 存权的水平上,人类应该也必须超越那终日为生存而奔波并相互争斗的阶段,从 生存走向“优存”,实现诗意地栖居! 一切意义的探讨都必然涉及到生理与精神的双重层面,谁最好地处理了人的 生理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谁就触摸到了人的优存精神。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将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区别开来,他将人定义为“自为的存在”,将自然 定义为“臼在的存在- m 9 。“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是必然的,而“自为的存在” 却“是其所不是”或“不是其所是”,因而是自由的。就是说,自然的东西该是 什么就是什么,它是天然被设定的。而人则不同,人是存在先于本质,即肉体存 在先于社会本质。但人仅有肉体存在还不能说是人,他只有产生了社会行为,才 能说是人。人的肉体存在只是一种动物存在,它对于“人的存在”来说是一种“虚 无”,然后他通过他的行为显示他的本质,他做什么,他就是什么。萨特的观点 颇有独到之处,笔者认为,人首先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后才是自为的存在,即 人具有“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双重性。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 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于人死地。可是,即使如 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个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 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的灵魂生活。”。人的 肉体性生命存在是脆弱的,如果没有思想和精神,人就和芦苇差不了多少,正是 精神将人与芦苇区别开来。但不同的人精神境界也不同,安东尼罗宾说:“你 ( 法) 萨特:存在与虚无,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 年第1 版,第5 6 5 页。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版,第13 6 页。 2 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心所感觉到的, 就是他所拥有的。人感觉到的越多,所拥有的也就越多,人的精神境界就是人的 生活境界,人的精神质量就是生活的质量,在获得肉体生存权的基础上,精神生 活质量的提高,才是优存的生活。 第二节超越生存之优存 “优存”是对审美活动价值的表述,指审美活动可以调整人的生存结构、优 化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促使人的生活向“审 美的生活方式”过渡。该词首见于中华美学史一书: 对人类理解自身曾做出划时代贡献的达尔文的学说,其核心是“适者生存”。 孰不知这以“适”求“生”,只是人类低层次的生物特性,是人与动物的共性:而 真正驱动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规律,则是基于“适者生存”的“美者优存”。 笔者以为,和美学密切相连的“优存”一词,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名 词,又是一个动词。 首先,作为一个形容词,它是对作为“审美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它准确道 出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即“审美的生活方式”的特征,即“审美的生活方式”是 优于其他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 其次,作为名词,它指一种生活方式,即“优存”= “审美的生活方式”。 最后,“优存”又是一个动词,其意思是“使之优化”,就是使人的存在或 生活方式向更佳的状态发展。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反对过于直接的功利心,但审美 活动又客观地会产生巨大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即改善人的生存 状念,使之日趋向最优状态发展。人类的前身类人猿遵循着“适者生存”这个原 则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斗争与合作的过程中站立起来,进而创造了人类文 明,可以说人类诞生的历史,就是类人猿演绎“适者生存”的奋斗史。但当人类 文明产生以后,人便成为生理与精神的双重存在,便不再也不可能单纯地满足于 “以适求生”( 生理生命) 的状态,而要在“以适求生”的基础上,走向一种超 越肉体存在的境界,实现“适者生存”的开拓与升毕,即“优存”。 张涵、史鸿文:中华美学吏,西苑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版,第1 页。 美是人类文明中更深层的东西,它脱胎于实用的母体,但又高于实用,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她以“优化”人作为“生理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为 目的,这才是美学自身的宗旨与价值所在。 第三节本文研究的意义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诗云: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叔本华认为,作为欲望主体的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痛苦,但当一种欲 望被满足后,马上就会有十种、百种,甚至上千种欲望接踵而至,人就继续会为 新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痛苦,因此人活着的历史,就是由无数欲望连缀而成的痛 苦的历史。欲望是类人猿在为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进化而来的,客观地 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保持了人的进取心,但当物质生产达到某种程度后,人 就不应该再沉醉于欲望的牢笼之中。人不髓没有追求,但沉溺于对物质的追求反 而会变成物的奴隶,人最终还是要回归精神的坐标,而在现实生活重,不同的人 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也迥然不同,因此,“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成了人生终 极意义评判的坐标。人生充满劳绩,但还要“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就 要立足现实并超越现实。尼采说过,上帝死了,人只能自我赎救,他又说,只有 审美的人生才值得一过;海德格尔说,只有一个上帝能够救渡我们,这就是诗( 审 美) :席勒认为审美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诚哉斯言! 德) 海德播尔:荷尔德林诗的婚释,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第1 版,第3 6 页。 4 然而,美学的诞生有一个萌芽、生长并成熟的过程,但其成长过程却并不总 是那么一帆风顺,在生命可能随时会被各种突发事件所中断的情况下,美往往要 依附于实用才能获得生存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学只能作为不自觉的隐性学科存 在。比如在西方,美学就曾长期是“理性”或“宗教”的婢女,其自身的独立性 长期被悬置、被质疑。而在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 政治体系的附丽,但传统文化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又使美作为人们的必需。中国封 建社会在不经意间为美学留出一份自由、独立的空间,那份空间正在自然山水之 中。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真正有独立性的美学思想和创造,主要体现在由鉴 赏山水这一最纯的审美活动以及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造等艺术方式所构成的 山水美学中。 中国的文人,在自然山水间找到了独立和自由,独立的文人又在山水之间创 生了独立和自由的山水美学。传统山水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部分。本文从 发生学和价值论的角度,从赏玩山水这一最纯粹的山水审美行为入手,研究以此 为起点和核心的中国传统山水美学,通过对中国文人士大夫如何以山水审美来解 决人生中诸多困惑与困扰的思考,来揭示“美者优存”的特性在中国传统山水美 学中的表现,达到对山水美学之于国人的“优存价值”进行局部的深度挖掘,以 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前山水审美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予以有益 的启示和指导。 第二章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密码 第一节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的构成 山水审美文化是我国传统审美文化中最辉煌也是最令人神往的一篇,它以 自然山水、田园景物为审美对象,或直接置身其中眼观其形色,耳听其声息, 体悟其性灵,获得畅神的审美享受,或艺术地再现或表现自然山水之美作为山 水审美活动的延续。它主要包括纯然的山水赏玩及山水诗、山水画创作,以山 水为题材的音乐艺术以及园林艺术等艺术品类和形式。 直接置身山水去欣赏、体悟是山水美学中最为纯然的一种方式,也是山水审 5 美的历史起点,更是山水美学之于人的“优存价值”的最为本真的逻辑起点,中 国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造等艺术行为都是因山水赏玩的踪迹而起的,所以 麻将欣赏山水这一活动归入传统山水美学的范畴中去,而这样一来,山水美学就 成了纯然的自然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统一体。 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造等艺术创造是古人与山水交往之后山水对文人自 然触发的结果,而作为结果,这些艺术行为又加深了观赏山水这一纯然的自然审 美的深度,这种纯然的欣赏方式深度的加深又进一步推动了山水诗、山水画、园 林建造等艺术活动的发展,传统山水美学就在这种欣赏山水和进行艺术创造的互 动中得到了高度发展。 第二节中国传统山水审美之于人的优存性的现代科学依据 要研究山水美学对于人的“优存价值”,不妨从自然山水中的声、色谈起。 现代科学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色彩与人的情绪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人体的肌肉和 血液循环在不同光色照射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反应程度为:“蓝光最弱,随着 光色变为绿、黄橙和红而依次增强。”。经光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黄色和 太阳一样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蓝色代表着沉静、平稳但暗含忧郁,而绿色的生成 来自黄色与蓝色的调和,它所代表的情感也体现了两者的中和。绿色介于热烈与 沉静之间,它给人的感觉是青葱、妩媚、青春、精力旺盛、安宁、凉爽和舒适, 使人想起森林、草地和流水,代表着一种平和、安定、满足但富有朝气与生命, 所以绿色对人有着镇定的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布瑞特曾做过一项试验,和色彩的联系更为直接:在3 组“压 力人”面前,分别摆上空荡荡的水族缸、养着小鱼的单调的水族缸和色彩鲜艳、 鱼群穿梭的水族缸。研究结果表明,在美丽的水族缸前的压力人,压力减少了 7 0 :在养着小鱼的水族缸前的压力人减少了2 0 :而面对空荡荡水族缸的人心 理压力不减反增。此结论给现代人一个重要提示:青山绿水的环境对人有镇定的 效用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有人把布瑞特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延伸,便成了一套 ( 日) 藤尺荚昭等著:色彩理学,科学技术丈献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笨6 8 页。 6 可行的大自然“山水治疗法”。 在西方近现代社会,紧张、焦虑曾是长期困扰人们生活的难题,也是许多严 重疾病发生的诱发原因。为了消除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的疾病,美国学者提出一 种罕见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录制下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一森林中清脆的鸟鸣, 溪水潺潺的流淌声,草丛间各种昆虫的鸣叫声等等,再把这些声音放给患者听, 竟出现了惊人的效果:病人渐渐安静下来,精神渐渐变得松弛,血压等生理状况 也逐渐恢复了正常。o 由此可见,本文讨论传统山水美学对古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优化是有重要的 科学根据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 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氢。 “水光潋 滟晴方好,出色空蒙雨亦奇,”一水护甩将匿绕,两山捧闼送青来。”。“明月 松问照,请泉石上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桃红复含宿 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 花红山鸟鸣。“日入林岛异,鹤呜风草间。“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蛙 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6 山是青的,水 是绿的,天是蓝的,象征着生命的绿色统治了一切,在那青山绿水问,有鸟鸣、 蛙声、蝉嘶和潺潺的水声,还有花香弥漫其中,置身于这样到处充满生机却又宁 静祥和的环境中,人的生理无疑会得到高度优化。“作为肉体性存在”的生命质 参见鹏翔:山水怡人之奥秘,知识窗2 0 0 1 年第2 期,第2 3 页。 参见鹏翔:山水怡人之奥秘,知识窗2 0 ) i 年第2 期,笫2 3 页。 自居易:忆江南。 李适:三日书怀因示百僚。 孟浩然:过故人庄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苏轼:题西湖*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王维:山居秋瞑* 。 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l l 王维:闲居。 12 郎士元:郢城西楼吟( 一作张继诗) 。 13 钱起:渔潭值雨。 14 杜甫:春望。 1 5 张籍:过贾岛野居。 16 辛弃疾:西江月。 7 量的优化,是“作为肉体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人的照个生命得到优化的现实 起点,本文提出只有当山水本身的形、声、色等因素的被发现、被观照、被纳入 审美领域,才算是山水美学真正的开始,原因就在于此。人的整个生命想获得最 优化的存在,这种从生理层面的优化作用必不可少。 在山水审美中,从生理的优化到精字申的优化之间是很容易被沟通的。“山光 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实,“山光”不只是悦“鸟性”,它更悦“人性”: “潭影”使诗人进入了佛家的空灵之境,“空故纳万镜”,在这种“空”与“不空” 的互动交流中,诗人得到了最醉心的审美愉悦,精神生命得到了优化。“绿水接 柴门,有如桃花源。”绿水和柴门更是将诗人直接带入了如置身“桃花源”的审 美境界。 人生在世,修身、齐家、建功、立业,任重而道远,功利世用是生命的主旋 律,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对功利的追求也容易走到其反面,即进取走向贪婪、 雄心变成野心、紧张导致焦虑- 很可能勾起并膨胀人的占有欲、征服欲、权力 欲、金钱欲、名望欲,与此结伴而行的则是情怀的不堪重负,入需要暂时放一放 那些严肃与重大的事业,抽身而出,将精神带入某种悠扬轻盈的审美境界,使之 得到小憩。 明人倪允昌说: 听瀑布,可涤蒙气;听松风,可豁烦襟;听檐雨,可止劳虑;听鸣禽,可息 机心;听琴弦,可消躁念;听晨钟,可醒溃肠。 在充满山光水色、泉声、禽鸣的自然中,置身其中的人就这样在对自然山水 之美悠闲的观赏与聆听中,生理得到的调养,心理也获得了滋润,复杂的社会带 给人那尘俗的蒙气、烦闷的胸襟、劳作的焦虑、蝇营狗萄的机心、浮躁喧嚣的欲 念、昏聩迷乱的心肠在这里得到净化与治疗,人的精神境界将得到提升。在过去 人的寿命普遍不长的时代,山水美学家宗炳活了6 8 岁( 3 7 5 4 4 3 ) ,郭熙活了 8 0 多岁( 1 0 0 0 t 0 9 0 3 ,董其昌活了8 2 岁( 1 5 5 5 1 6 3 6 ) ,这和山水对其生理和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倪允昌:光明藏 8 精神的滋润不无关系,山水审美对于人的优化作用可见一斑。 南朝作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道:“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干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山水自然对人的生理的抚慰对心灵的净化、升华作用由此可见一般! 第三节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文化密码 一、“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文化,一个是希伯来文化。 前者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传统。后者形成了神本主义的传统。虽然两 种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 征。”。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是从人的价值出发以认知自然来否定审美自 然,基督教文化是以对神的世界的无限肯定来贬低自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根本 没什么地位。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的态度,是难以发掘自然的审美价值的, 丽我们认为只有审美的爿是优存的,只有审美的自然才是关于优存的。 中西方的大自然中都不乏绿色和各种声响,为什么中国很早就生发了发达的 山水审美文化而西方却没有呢? 笔者以为,这和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紧密相关,“天入合一”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文化出发生、发展到发达的密码。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又是中国山水美学发生、 发展的护航者,同时也是中国山水审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天入台一”的根 源,在于中国古人对自然天然的亲和性。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 处于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加上由众多河 流造出的肥沃的冲击平原,他们很自然地将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相对西 方同时代的人,他们的自然条件显然要优越得多,因此也就更容易产生亲近自然 的情怀,这些是西方人所不具备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亮丽部分的山 水美学也与农业文明中的自然情怀一脉相连,中国山水美学的生发正是以这种对 。刘成纪:美丽的美学一一艺术与生命的再发现,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版,第 13 0 页 9 自然亲和的情感为基础的。 在人与自然相亲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化生发出一种起初带有些许神秘色彩却 极为精当的理论,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一范畴由来已久,从夏商时的 “神人以和”开始,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都各有其内涵各异的“天人合一”说, 其哼j 最主要的是儒家倡导的道德意义上的“以天合人”说和道家倡导的生命意义 上的“以人合天”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结合 道家、阴阳家等各派学说,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建构了他的“天 人合一”的宇宙观,此后,经过魏晋玄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佛教的影响,至宋明 理学,便形成了体系严密而完善、内涵丰富的“天人合一”的范畴。它既富于 思辨性,又有点神秘主义色彩兼有审美的因素;它既是人与天地自然从生理到道 德到情感意志的合一,是自然山水审美的内在机制,又是山水审美抵达最高境界 的表述;它既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审美的结果,同时也作为一种理论指导着中国的 山水审美文化,两者相得益彰的互动作用,使中国的山水审美得到了高度发展! 那么天与入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合而为一的昵? 用中国的传统方式来解释,那 就是气。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指出:“在希 膳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予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9 这种有 机宇宙哲学的根基正是气化哲学,在中国入看来,人与物都由气所化而生,人与 物都是有生命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与自然万物可以通过气达到“相互感应”、 “天入合一的浑融境界。”。所以说,以气化哲学为根基的“天人合一”既是这种 哲学的系统化结果,又是传统自然山水审美的哲学根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参见姚君喜: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美学意义甘肃社会科学i9 9 9 年第5 期, 第9 页。 (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3 卷) ,科学出版社19 9 0 年笫1 版,第3 3 7 页。 陈德礼: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 7 年 第6 期 钟嵘:诗品序。 乐记- 乐本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春秋代序,阴阳舒惨,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 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璋捉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 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都陶之心凝;天 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人与自然万物一气相通,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发了古人的情感活动,而这种 情感活动更进一步促使人向自然亲近,通过欣赏自然山水,人得以进入“天人合 一”的审美境界。 二、“天人合一”与“异质同构” 毋庸讳言,中国“天人合一”的理论,其神秘主义气息是较为浓厚的,因为 它起初毕竟是古人凭着直觉生发、演进而成的,而且在历史上曾在某种意识的导 引下,被过分地生拉硬套过。然而,除却那些被生拉硬套出来的关系,人与天地 自然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颇不易理解的对应,近现代西方的科学试验f 为中国古 人的“天人台一”理论提供着越来越多的科学依据,使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再 那么神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西方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 论。 按照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和人的情感 发生关系,主要在于它们二者都存在着一种力的结构同形关系。自然和艺术形式 之所以有了人的情感性质,是因为它们都内含着一种力的式样,这种力的式样与 人类情感生活中包含的力的式样是完全相同的。阿恩海姆所说的力的式样,是指 人的大脑力场,他通过很多实验分析,认为人的大脑存在着一个力场,这种大脑 力场包括生物的、有机体的、物理的、神经的和精神的总体,正是这种力场便人 感受到了外部事物的形状及情感性。故而,正由于这种力的式样的同构性,人才 对无生命的自然、艺术等无机物发生情感的同构性,人才对无生命的自然、艺术 等无机物发生情感上的关系。 陆机:文赋 刘勰:文雕龙- 物色 北宋郭熙讲到如何作山水画时谈到自然山水和人的情感的联系,他说:“春 山阴云连绵。人欣欣;夏山佳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 霆豁塞,人寂寂。”。沈灏说:“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如定。” 。恽恪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春山、夏山、秋山、 冬山因季节的变化,自身的力的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在不同时节置身山中 进行观赏的人受自身周围力场的影响,做出相应的反应。再比如高峻、雄浑的大 山和儒家的“仁”有着某种力的暗合,而俊美、秀丽的山水则和庄老的瑰丽绚烂 有共同之处,又和禅宗的“空”、“静”一脉相通。 所有一切证明,中国人和自然山水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情感的脉络,自然在 一端轻轻地抖动一下这根脉络,人就相应地发生情感上的活动。阿恩海姆的“异 质同构”理论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理论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两者穿透时空达 到了默契。西方人的科学试验如此准确的印证了古人直觉的准确性,让人惊叹! 但“天人合一”本身还不是审美的,它还只是人与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发生生理 和情感联系的基础,人与自然山水之阍优存价值的发生和演进还有待于审美这一 桥梁的联接。只有当人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通过欣赏山水的形、声、色等感性 形式获得体适、心怡的审美享受,并最终通过气最终达到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 融为一体,即所谓“心物为一”,进一步达到“神与物游”的最高审美境界时, 才是真正的山水审美。 第三章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之优存性追问的历史演进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天然的肠胃工厂,使人可以和其他物种一样存身其中。 但美学之所以为美学就是因为审美是超越了纯生理享受的享受,所以自然山水要 体现出其之于人的“优存价值”,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 山水自然从“衣食父母”变成被欣赏的对象,成为人类诗意的栖居地就必然有一 个历史的演进过程,那么这种“优存价值”是怎么演进并体现出来呢?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沈灏:画麈 恽恪殴香馆画跋。 1 2 第一节山水色相审美属性的展现 山水美学之于中国人的“优存价值”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梯度,即从对肉体性 存在的优化到对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是和山水美学本身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连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追寻山水美学优存性的历史演进轨迹,还需顺着山水美学的发 生、发展轨迹进行探究。 一、山水色相展现的初期阶段 和世界其他民旗的先民一样,中国古人最初对自然的关注方式大都倾向子神 性的把握,他们认为万物是有灵的,山水自然被披上神性的光环成为人类顶礼膜 拜和敬畏的对象,但这显然还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把握。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 人较早地告别了神性的把握方式,开始向审美的把握方式过渡。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后 人将此归纳为“比德”的观照方式。孔子的话微言大义,他只是将智者与水、仁 者与山联系到一起了,但实在是太过简洁。我们不妨来看颇得先秦儒家真传的韩 婴对此的阐述,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儒家的比德观照方式的特征,他说: 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遭小间,似有智者;动之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 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 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关于“仁者乐山”,他说: 夫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 生万物而不私焉。出云道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 这种从道德功用层面上观照自然山水的方式,将自然山水的某些特征比附于 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山水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自 然山水成了人的某种品格或人生理想的象征。这种观照方式,显然“是在一种主 论语雍也 韩诗外传卷三 韩诗外传卷三。 1 3 观意图的主使下对对象事物的有意误读。这种主观意图就是为构建儒家的伦理 体系服务。这样就意味着:自然山水等景物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它所比附的 道德伦理品格,而不在于其本身的审美特质,自然山水的价值就是其所被比附的 道德情操的价值。以比德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迈出了人类自然美欣赏史上关键 性的一步,但距离自然美的本质的掌握还是比较遥远的,因为自然山水本身的形 式美并没有获得独立性。 庄子对自然采取了与儒家完全不同的观照方式。庄子书的主要目 的是帮助人们摆脱物欲的役使,役物丽不役于物,使人们的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 以返回人性的坦途。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形成庄子思想的人生与社会背景的, 乃在危惧、压迫的束缚中,想求得精神上的彻底自由解放。”。但纽读庄子就 可发现,庄子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对刨生天地的“道”的思考上,“道”生一、生 二、生三、生万物,是世界的本源,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具体体现。“天地有大美 而不言”,天地之大美”指的就是“道”,“道”不仅高于一切,是世界的本体, 也是审美的本体,所以在庄子美学体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道的光辉而不是由水 自然的色相。他要与“道”合一进行逍遥游,而庄子本人天才式的超迈,使他有 能力一跃跨过自然的外在的“象”进入对道的直观中去,从而进入逍遥游的审美 自由境界。但对一般人来说,这种超越自然色相而直抵逍遥游的境界并不容易达 到,所以说庄子对山水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自然作为仅次于道的地位纳入 人的视野。正像孔子在山水身上找到了“仁”、“智”的道德属性一样,庄子在自 然山水的背后找到的是道。7 l 子和庄子,一个是过于注重人事而无意于山水本身 的色相,一个是过于超迈而跨越了山水本身的色相。审美固然不能只是耳月之悦, 但也不能是完全可以脱离审美对象的纯精神活动,所以说自然山水感性的一面在 孔子、庄子的时代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没有展示出来,这需要契机! 刘成纪: l43 页 徐复观: 庄子 美丽的美学一一艺术与生命的再发现,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版,第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卷)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9g - g1 版,第3 9 0 页 外篇,知北游。 1 4 二、自然山水色相审美属性的展现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山水美学要展现其 优存性,似乎也注定要在某种艰难的情况下展开,以辨证的眼光看,正因为苦难 的存在,才突显了美学的优存价值,山水的色相正是在一种苦难境遇中被自觉纳 入文人的视野的。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褶慧,最浓于热情的一 个时代。”。宗自华又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 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其实,中国人对内深情地发现从庄子就已经开始 了,而且一下子就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所以笔者认为,晋人之于山水美 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对自然山水形、声、色的发现、关注与审视,而且这种发 现具有时代的普遍性的,并不是个别人的发现。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按不暇。若秋冬之季, 尤难为怀。”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 其上,若云蒸霞蔚。” 王羲之日:“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王司州( 修龄) 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日:q 唯使 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山水美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宗炳说“山水,质而有灵趣”,“山水以 形媚道”。与他同时代的人也“以玄观山水”,发现了山水感性中宜人的一面, 把道从抽象往具体落实,道为体,山水为用。宗炳指出“山水以形媚道”,从对 山水的形、色、声的观照为起点,通过对形质的审美观照达到由有限到无限、由 感性到畅神的审美境界。到此,山水才由庄子罩的虚灵化落实到情致的层面,但 这种落实决不是山水美学的倒退,而是山水美学得以完全独立的另一里程碑式的 进步。人与道通过对山水形色的观照得到了沟通,人们不再像庄子那样直接超越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l9 8 1 年第1 版,第2 0 8 页。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 8 1 年第1 版,第2 15 页。 剃义庆:世说新语t 言语。 1 5 山水的形式而直达对道的观照,而是强调山水通过其外在的形、色、声展现、体 现道,体现一种审美的灵趣,这对山水自身美的展现是个划时代的推进。 至此,山水不再是社会美的附庸和陪衬,也不再是“见道不见山水”的形而 上的观照,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人通过对这一审美客体的观照进入“优存” 的审美境界。 谢灵运云: 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 已微。林壑敛瞑良,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迳,愉悦 惬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遭椎。 林壑、瞑色、云霞、夕霏、芰荷、蒲稗还有蜿蜒的山径,自然山水以其宁寂 而不乏生机的色相使人感到愉悦、快娱以至于使游人忘归,至此,山水美学对于 人的优存性也正随着山水色相的展开而徐徐展开。赏玩山水作为山水美学的一部 分,其独立性得到了认可,并且它由于有着道家的哲学做根基,在短时期内就得 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此,伦理化的山水变成了情感化的山水,景与情不再受伦 理的直接干预而是交相融合;优美的山水以其感性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 给予“山水”以深度和灵魂,道不再完全高蹈于自然山水之上而是交互作用于人, 山水美学的之于人的优存价值基本上得到了全面体现。 第二节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优存价值生成过程中的隐痛 我们之所以说山水美学的之于人的优存价值是基本上得到体现,是因为在此 阶段,山水审美的确给该时代的文士带来了不少慰藉,使他们的生命得到优化。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文士在进行山水审美的过程中,理性思考和克制 还是相当明显的,即它主要是借文人自救的机缘铺展来的,被主体意识到的自救 色彩还相当浓厚,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写道:“苟( 指苟爽) 以“悦山乐水”,缘 “不容于时”;统( 指仲长统) 以“背山临流”,换“不受时贵”。又可窥山水之好, 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己之慰藉。”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 9 8 4 牟第2 版,第9 6 页。 1 6 同样,阮籍“登临山水,终日忘归”。,嵇康“息徒兰圃,袜马华山,流硒 平皋,垂纶长)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9 也都是在动荡丽污浊的现实中主动, 从另一角度说也是被迫抽身而出的逃避。他们进入山水的本意是为了避开纷繁复 杂而残酷的政治争斗,所以,此时的山水主要还是作为一种避难、自救的手段进 入文人的视野的,而作为避难和自救途径的山水,当知识分子刚刚遁入其中时, 难以完全消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遭到现实打击后的痛苦,这 种痛苦仍不时会在他们内心掀起波澜。方面纵情山水,快意人生;另一方面又 忘不了社会,忘不了曾经入世救世的理想,忘不了因理想在现实中遇挫而起的痛, 徘徊于是出世还是入世的矛盾中,是进亦优,退亦忧,真是“欲说还休”。所以 我们必须承认遁入山水和知识分子的生括在当时还是对立的,两者没能在事实上 达成水乳交融的谐和状态,也就是说自远古起积淀在入内,0 深处喜山乐东的情壕 只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偶然被激发,但内在喜好倾向仍没有普遍转化为 种自觉的内在渴求,尽管就宗炳等少数人来说已经完成了这种自觉的转化、完全 的交融,但与宗炳同时代的人能像宗炳那样纯粹出于对自然山水发自内在需求、 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而在山水中“神与物游”的只是少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招聘退伍军人10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水务大龙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张家界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3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福建福州平潭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员工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五建建设集团第二批招聘3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三明市属国企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工程大学硕士专职辅导员招聘8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宁波市余姚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招聘拟录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南阳西峡县宜居城镇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第六号)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雨季行车安全培训
- 2025年青海海东通信工程师考试(通信专业实务终端与业务)高、中级考前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浙江省档案职称考试(档案高级管理实务与案例分析)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景区接待培训课件
-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改版教材)
- 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招聘社区工作人员120名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桑叶收购协议书
- 2025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能力测评题库(附答案)
- 儿科哮喘护理个案
- 电力设备质量管理方案及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