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魏晋北朝始终存在着考课制度。上计制度主要是对地方官的考课,是对两汉 的因袭和继承,在该时期仍然艰难维持着。巡行在该时期起着监察和考课的双重 作用,是考课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是在北朝,适应游牧民族建国汉化的特点, 巡行作为考课的作用更是史有明载。魏晋北朝适应州郡政权的军事化的趋势,加 强了对统兵领民双重身份官员的考课,扩大了考课的对象。 魏晋北朝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考课法,试图加强对官 吏的考课,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三国曹魏时期,明帝曹毅和齐王曹芳曾两次 诏令制定考课法,试图以法的形式加强对内外官吏的考课,但由于朝臣意见不一, 刘劭的都官考课和王昶的百官考课都没有实施。晋武帝泰始年间,杜预 受诏为黜陟之课,也没有实施。在大臣的建议下,西晋武帝和东晋元帝曾制定了 许多考课的单项法令,但是这些法令实施的效果不好。北朝考课尤其是北魏考课 创新颇多,成就较大。北魏的考课继承了以往汉民族政权考课的优点,同时杂以 拓跋鲜卑自身的特点,在孝文帝和宣武帝时多次制定颁布考课法。但由于考课实 施的效果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威信有很大关系,考课法要靠君主个人来强制推行, 北魏考课很快流于形式,考课法也就荒废不用了。尽管如此,魏晋北朝制定的考 课法仍具有积极意义。魏晋北朝是我国考课制度走向法制化的重要阶段,考课以 法的形式被制定出来,反映了此时期考课制度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魏晋 北朝考课法的制定是我国古代考课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隋唐考课制度产 生了重要影响。 考课的标准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最高统治者需求什么,就考课什么。曹魏 比较“能”,而忽视“德”:西晋晋武帝颁布考课郡国的五条诏书,其内容有涉 及到“德”者;西魏苏绰所制六条诏书中有“先治心、敦教化”者;北周时期更有 人主张用儒家的标准来加强考课。所有这些反映了考课中“考德”成分的加强,而“考 德”成分的加强反映了正统思想的重新确立,儒法两家的融合及全国统一趋势的明 朗化。考课应包括考绩和考德两方面。到唐时,“四善:十七最”的考课标准终于把 “绩”和“德”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魏晋北朝考课制度上计制度巡行考课法九品中正制 a b s t r a c t 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e x i s t e dt h r o u 曲w e i ,j i na n d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i e s s h a r i g j is y s t e m s , w h i c hw a si n h e r i t e df r o mh a nd y n a s t ya n d a i m e dm a i n l ya tt h e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s ,w a s s t i l lh a r dm a i n t a i n e d x u n x i n gs y s t e m ( g o i n go nat o u ro fi n s p e c t i o n ) ,w h i c hw a sa n i m p o r t a n tf o r mo f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 ,h a dd u a l e f f e c t so f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a s s e s s m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i n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y , i n t h ec o u r s eo ft h ef e d u a l i z a t i o no fx i a n b e in a t i o n a l i t y , 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o fx u n x i n gw a sc l e a r l yr e c o r d e di n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i nw e i ,j i na n d 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i e s ,i no r d e rt oa d a p tt ot h ei n c r e a s i n gm i l i t a r i z a t i o no fz h o u j u np o l i t i c a l p o w e r , 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e n l a r g e di t st a r g e t sb y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 d o u b l e s t a t u so f f i c i a l s i nt h en e ws i t u a t i o n ,w e i ,j i na n d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i e se n f o r c e das u c c e s s i o no f m e r i tl a w ,a t t e m p t i n gt o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o f f i c a l sa ta l ll e v e l sa n d d i r e c t i n g t h e s y s t e mo n t ot h el e g a l t r a c k i nc a ow e id y n a s t y , b o t ht h ee m p e r o r w e i m i n ga n dc a o f a n gi n s t r u c t e dt om a k e o f f i c i a la s s e s s m e n tl a w y e t ,d u et ov a r i o u s r e a s o n s ,l i u s h a o sa s s e s s m e n to nc e n t r a lo f f i c i a l sa n dw a n g c h a n g sa s s e s s m e n to n a l lo f f i c i a l sw e r en o tc a r r i e do u t i nw e s tj i nd y n a s t y , t h ee m p e r o rj i n w ui n s t r u c t e d d u y ut o d r a wu pt h eo f f i c i a la s s e s s m e n tl a w b u ti tw a s n ti m p l e m e n t e d ,e i t h e r i n n o r t h e nw e i d y n a s t y , 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 w a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n u m e r o u si n n o v a t i o n sa n d 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s y s t e m i nn o r t h e nw e i d y n a s t y i n h e r i t e d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o fp r e v i o u s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 w a sa l s om i n g l e d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n o m a d i cp e o p l e s ,s ot h eo f f i c i a la s s e s s m e n tl a w sc o u l db ef o r m u l a t e da n dp r o m u l g a t e d d u r i n gt h et e r m so ft h ee m p e r o rx i a o w e na n dx u a n w u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i t se f f e c t st ot h ep e r s o n a lp r e s t i g eo ft h ee m p e r o r , 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w a s c o e r c i v e l ye n f o r c e db yt h ei m p e r i a lf o r c e s h o r t l ya f t e r w a r d s ,t h es y s t e md r i f t e di n t o s u p e r f i c i a l i t ya n d w a ss o o nd i s c a r d e d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h eo f f i c i a la s s e s s m e n tl a w so fw e i j i na n d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i e ss t i l lb o r ef a r - r e a c h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w e ij i na n d 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i e sw e r e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 si nw h i c h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e d i i o ni t sw a yo fl e g a l i z a t i o n t h a t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w a sl e g a l i z e di n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p e r i o d c o u l dr e f l e c tah i r g hl e v e li n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p e h e n c e ,i tc a l lb ea r g u e dt h a tt h e f o r m u l a t i o no ft h eo f f i c i a la s s e s s m e n tl a w sw e r ei m p o r t a n te v e n t s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 a n de x e r t e d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l a t e r i n s u ia n d 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t a n d a r d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a s s e s s m e n th a v eg o n et h r o u g hc o n s t a n tc h a n g e s w h a tt h ee m p e r o rn e e d e dd e t e r m i n e dw h a tt h es t a n d a r ds h o u l db e c a ow e id y n a s t y e m p h a s i z e d a b i l i t y ”b u ti g n o r e d “m o r a l i t y ”h o w e v e r i nw e s tj i n d y n a s t y t h e e m p e r o r j i n w u p r o m u l g a t e d t h ef i v e i t e mi m p e r i a le d i c t ,p a r to fw h i c hw e r e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m o r a l i t y i nw e s tw e id y n a s t y s u c h u od r e wu pt h es i x i t e mi m p e f i f le d i c tw h i c h a l s oi n v o l v e dm o r a li t e m s n o r t hz h o u d y n a s t y t o o kaf u r t h e r s t e pb ya p p l y i n g c o n f u c i a ns t a n d a r d st o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a s s e s s m e n t a l lt h o s er e f l e c t e d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e n h a n c e m e n to fm o r a l c o m p o n e n t s i nt h em e r i t s y s t e m ,t h er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o r t h o d o x i d e a s ,a n dt h e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t e n d e n c y s o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 s h o u l di n c l u d eb o t ha b i l i t ya n dm o r a l i t y f i n a l l yi nt a n gd y n a s t y ,a b i l i t ya n dm o r a l i t y w e r e i n t e g r a t e dt o g e t h e r k e yw o r d s :w e i ,j i na n dn o r t h e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m e r i ts y s t e m ;s h a n g j is y s t e m x u n x i n gs y s t e m ;t h e m e r i tl a w 1 1 1 序言 考课也称考绩或考功,是对行政官吏的政绩、功过进行考察或考核的重要政 治制度,因而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人类文明史上,国家一经产生,考课制 度即随之萌芽。尚书尧典载“询有考言,乃言底可绩”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幽明”的规定,寄寓着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成为后世实行考课制度的理论依据。 战国时期伴随着各国变法,新型的官僚制度逐步建立,各国君主对各级官吏的考 课逐渐重视。该时期的上计制度就是一种早期的考课制度形式,它有具体的内容 和操作程序。秦汉时期仍沿用上计制度,并且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央和地 方多个层次的逐级考课形式。两汉考课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中央课郡、郡课县 为中央对地方的考课;二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长官课其属吏,为上级对下级的考 课。西汉时期,除皇帝有最高裁定权外,中央掌典考课的是两府丞相府和御史 大夫府。东汉时期,尚书台权限日重,在其内部有专门负责官吏考课的曹掾。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各族政权林立,战 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边疆民族内迁,短期内造成的民族间矛盾和冲 突不断,但也促进了民族融合;阶级关系和等级制度上出现了门阀士族,对于官 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魏晋时期州郡政权逐渐军事化,地方上出现了既统兵又领 民的双重身份官员。所有这些,都会对考课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学界对该时期考课制度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陈琳国先生的试论魏晋南 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张文强的魏晋北朝考课制度述略。,杨普罗的关 于魏晋官吏考课制度研究的两个问题。,程有为先生的北魏考绩制度试探和 杨钰侠的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 等。较之秦汉和隋唐,该时期对考 课制度的整体研究尚有欠缺,一些问题尚未弄清楚,诸如上计制度实施的如何, 巡行与考课制度的关系,考课法的制定及争论和实施,对统兵领民双重身份官员 。许昌师专学报( 哲社版) ,1 9 9 1 年第2 期 o 北京帅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8 8 年第5 期 o 甘肃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2 期 o 中卅1 人才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哲社版) ,1 9 9 5 年第1 期 的考课,及九品中正制与考课制度的关系等。笔者试对之进行探讨,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取“魏晋北朝”作为研究时段,其中“魏”指曹魏, “晋”指西晋。笔者之所以选择“魏晋北朝”,而略去“东晋南朝”,一方面是 因为这些政权均在北方,制度沿革上更具继承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东晋南朝考课 制度的史料较少,加之时间有限,不能全面展开论述之故。我们探讨魏晋北朝考 课制度,应以该时期各政权间的继承和创新为着眼点,以发展、进步和上升为主 线。 一、上计制度的艰难维持 ( 一) 上计吏的选派 上计制度产生于战国,秦汉时期继续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多个层次 的逐级考课形式。汉代考课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中央课郡、郡课县,为中央对地 方的考课;二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长官课其属吏,为上级对下级的考课。东汉时 期,各郡国上计的官吏有“上计掾”,“上计史”,统称为“上计吏”,有时也简称为“计 吏”。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考课工作一般是有序进行的。 经过汉末战乱,一卜计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但在曹操控制的广大北方地区, 仍继续沿用两汉以来的e 计制度,各郡县一般皆置计吏、上计吏或上计掾。如据 史料所载:刘劭,“建安中,为计吏,诣许”;韦诞“建安中,为郡上计吏”;孙该“年 二十二,上计掾,召为郎中”。【1 】82 1 “”8 司马懿,“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2 。 4 1 8 。2 “( 东) 郡举( 严) f 孝廉,( 李) 义上计掾”。2 3 4 8 8 “。“;夏候 淳“为陈留太守,举( 卫) 臻计吏”82 2 1 4 ”:鲁芝,“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2 8 9 0 “2 ”等等,均为其例。 曹魏政权建立后,有关上计吏的史料更多。魏明帝时,高堂隆为“犊民西牧, 年七十余,有志行,举为计曹椽”;8 2 5 2 4 ” 邓艾,c c 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 。2 8 “4 ”傅玄,“郡卜- 计吏,再举孝廉”。2 3 。4 7 2 + ”“齐王芳时,羊祜,“举上 计吏”;司马望,“仕郡上计吏”;司马肜,“以汝阴上计吏张蕃为中大夫”;魏舒,“年 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山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李胤“初 仕郡上计掾”。“”“邓艾为酬谢同郡吏父之恩,举其子与计吏”。【1 忙2 8 “。 2 高贵乡公时,仍不乏记载,如庾峻,“历郡功曹,举计掾,州辟从事”;陀埔5 0 “”皇甫谧,“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2 ”5 1 “”刘蹇“以计吏入洛”;【2 】”1 ”羊珊,“少举郡计,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2 】89 3 ”甚至在偏远的辽 东也有关于“计考”的记载,蒋济谏日:“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 职贡。”【1 捧1 4 “”“说明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每年都向曹魏政权汇报政绩。 西晋继承曹魏,继续沿袭两汉以来的上计制度。西晋有关上计吏设置的史料 较多,如晋武帝在泰始五年( 2 6 9 年) 曾颁布诏令,“申戒郡国计吏守相令长,务 尽地利,禁游食商贩。2 3 4 3 武“又赵至,“辽西举郡计吏,到洛,与父相遇”; 。9 2 “4 8 董京,t 初与陇西计吏俱至洛阳,被发而行”;。9 4 董。御韩邦“为新城太守, 坐举野王故吏为新城计吏,武帝大怒,遂杀邦”;卷2 4 ”暨传“愧“”徐苗,“武、 惠时计吏至台,帝辄访其安不”。2 ”“”各地方政权一般都设有上计吏,专门负 责本州郡的上计事宜。在特定的时间里(般是岁末) ,上计吏携本州郡集簿上计 于中央。中央则根据上计簿对相应的州郡地方长官进行考课。上计吏赴京应在元 会时,接受有关部门甚至是皇帝的质询。晋书王浑传记载了当时元会的盛况和 礼节:“( 晋惠帝) 尝访浑元会问郡国计吏方俗之宜,浑奏日:旧三朝元会前计吏 诣轩下,侍中读诏,计吏跪受( 今) 可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 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刑狱得无冤滥,守长得无侵虐。其勤心政化兴利除 害者,授以纸笔,尽意陈闻。以明圣指垂心四远,不复因循常辞。且察其答对文 义,以观计吏人才之实。又先帝时,正会后东堂见征镇长史司马、诸王国卿、诸 州别驾。今若不能别见,可前诣轩下,使侍中宣问,以审察方国,于事为便。帝 然之。”这是一条重要的史料,它透露出如下信息:晋武帝曾在东堂会见各地地方 长官及其属官,地方军镇长官,询问政情,考课其治 惠帝在元会时曾令中书奉 诏询问各郡国计吏,其内容涉及到农桑、刑狱、举贤、风俗等,以此考课地方长 官,并且让有政绩者用笔陈述,以作为考课政绩的有效材料。同时还加强监察以 验证计吏所说是否属实。由此可看m 西晋的上计考课是上袭旧三朝,与两汉曹魏 的上计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武帝时期和惠帝前期实行上计制度很好理解,因这时的西晋政权是比较稳定 的,能够对地方官进行考课。即使在西晋术期,经过八王之乱,中央政权严重消 弱,匈奴之刘渊和羯族之石勒率众攻晋时,上计吏仍在发挥着联系中央与地方的 纽带作用和考课功能。如赵王伦“僭即帝位,大赦计吏及四方使命之在京邑 者,太学生年十六以上及在学二十年,皆署吏”;瞳5 94 “”张定“遣督护王该送 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瞳m8 6 “”张蹇世代坐镇凉州,此时 仍向晋廷上计和贡献方物实在难能可贵。晋愍帝时,“敦煌计吏耿访到长安,既而 遇贼,不得反”。2 1 。8 6 “”其他l l 郡由于天下大乱,卜计几乎停废。c 于时天下既 乱,所在使命莫有至者,轨遣使贡献,岁时不替。朝廷嘉之,屡降玺书慰劳。” 。1 h 6 ( 轨* , 魏晋时期,上计吏、上计掾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州郡或王国长官荐 举和委派,另一种是由州郡或王国长官临时辟召。上计的官吏则有“计吏”、“上计 吏”、“上计掾”、“计掾”和“计曹掾”等多种名称,我们可统称之为“上计吏”。上计 史的设置,无疑是沿袭东汉之制而来。 ( 二) 上计内容 。 魏晋上计的内容较为广泛,且多同汉制。据后汉书续百官志注引胡广日: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 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慰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 曹别责,以纠怠慢也。”。另据尹湾汉墓简牍所载,上计集簿的内容多于 胡广说的几项,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地区面积和行政机构:二是农业经济; 三是财政,即钱谷入出情况;四是民政,包括户 j 、赈济贫困、矜老幼、尊高年、 置三老孝弟力田以导民。1 曹魏时期上计的内容可见三国志魏书刘虞传的记 载:刘虞上表曹操提出,“岁课之能,三年总计,乃加黜陟。课之皆当以事,不得 依名。事者,皆以户口率其垦田之多少,及盗贼发兴,民之亡叛者,为得负之计”。 可见上计的内容汉魏基本是一致的,即都是户口、垦田、盗贼多少等几项,并以 此作为考课的依据。 ( 三) 上计制度与考殿最 上计的目的是考课,考课与上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考核官吏政绩,区分 优劣,上第为“最”,下第为“殿”。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日:“凡言殿最者:殿, 后也,课居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课居先也。”故秦汉考课官吏亦称“考殿最”。 在曹操统治时期,就有对地方长官考课即考殿最的记载,如崔林,“太祖定冀州, 召为邬长,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 崔) 林对”; ”4 “”张既“举茂才,除新丰令,治为三辅第一”“”5 “”:郑袤“出为黎阳令, 4 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瞳 4 4 “囊传张既、郑袤之例 是郡一级长官考课县一级长官的。 曹魏政权建立后的例子有:梁习为并州刺史,“政治常为天下最”。”1 5 8 ”。 解修,“魏琅琊太守、凉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瞳6 0 ”这是中央对州一 级长官的考课。杜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6 “毵传;颜斐任京兆太守, “京兆皆整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1 6 ”8 ”“”杜畿、颜斐两例是州 对郡一级长官的考课。 从“最”、“第一可以看出,曹魏考课仍区分为“最”、殿”,其中殿最分成“德政”、 “治”、“政治”、“丰富”等科目,而这些科目与上计的内容相应。“治”与盗贼多少有 关,“丰富”与“钱谷入出”有关,户口垦田的增加也必然在考殿最科目中有反映。 西晋沿袭曹魏,其上计内容亦与曹魏相同,即本州郡的户口、垦田、钱谷入 出、盗贼多少等几项。这些内容可从考殿最的名目中推测出来。有的官吏因增加 户口而获得好的考课等第。晋武帝时,陈颓“仕为郡督邮,检获隐匿者三千人,为 一州尤最”心”7 ”“”。有的官吏因开荒增加土地面积而得到好的考课,如泰始 五年( 2 6 9 年) ,诏日:“司隶校尉石鉴所上汲郡太守王宏勤恤百姓,导化有方, 督劝开荒五千余顷,遇年普饥而郡界独无匮乏,可谓能以劝教,时同功异者矣。 其赐谷千斛,布告天下”。眩”。2 6 。2 。西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粮食匮乏,元帝 为晋王,课督农功,诏二千石长吏以入谷多少为殿最。”眨2 6 ”3 有的官吏以 综合治绩( 如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 而获好的考课等第,如晋武 帝时,杜轸“除池阳令,为雍州十一郡最。呛”9 0 “8 御 同时,举贤纳才也是考课现职官吏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卫瑾上疏晋武帝:“今 除九品,则宜准占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 核在位之n t jh 离,诚令典也。3 6 1 “8 那么怎样看待“最”、“第一”呢? 我们先看汉代的情况。汉朽萧育传日:“( 成 帝时,萧育) 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而漆令郭舜殿,见责问。育为之请,扶 风怒日:君课第六,裁自脱,何暇欲为左右言? 。萧育考课第六,非第六名, 当是第六等。右扶风辖县二十一,考课若排名第六,名次在其后者尚有县令长十 五人,右扶风似乎不应该说萧育“裁自脱”。据廖伯源先生讲,“考课第七、八、九 等为下第,足为殿;第一、二、三等为上第,又称高第,是为最”。h 1 魏承汉制, “最”和“第”办应指第一等,而非第一名。 综上可知,上计与考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上计簿是考课的依据,考课 是上计的目的之一。上计的重大作用,一是使最高统治者及时了解全国各州郡县 土地、人1 7 :1 、赋税及社会治安:二是能够提供各级地方官吏政绩好坏的依据,是 考核官吏和澄清吏治的重要手段。“考殿最”、“行赏罚”的依据,就是上计来的计簿。 通过上计制度,可以达到对官员考课的目的。 ( 四) 上计的主管部门 曹魏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置有上计、考课的主管机构,且分工明确。在 中央,尚书省成为中央行政中枢。尚书省下分五曹,二十多个曹郎。据宋书百 官志上载:“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魏世有殿中、 吏部、度支、库部、农部、民曹、二千石、考功、定科,凡二十三 郎。青龙二年置都官、骑兵二曹郎,合为二十五曹。”其中左民尚书下管民 曹、虞部、农部、驾部和水部五郎,度支尚书下管度支、库部、仓部和金部四郎。 哺4 2 5 ”及晋建立后,“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 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陀2 4 “ 曹魏时期受计、考课权在尚书省,由不同尚书曹分掌。每个尚书曹分管不同 的曹郎,由相关曹郎分别对之受计。据其职责可知,户口由民营郎受计,垦田由 民曹郎和农部曹郎受计,赋调由度支曹郎受计。而考课亦有专门机构负责。通典 卷2 3 考功郎中条云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晋书贾充传:曹魏时“拜尚书 郎,典定科令,兼度支考课。”而上引宋书- 百官志上载曹魏尚书有“考功、定 科”曹郎。可见晋书与宋书所载的“定科”即是通典所载的“定课”。唐 六典尚书吏部卷2 “考功郎中”条注引载:“汉宫仪曹郎二人,掌天下岁尽集 课。魏尚书郎曹有考功郎中人。宋、齐并置功论郎中,梁有秩论侍郎,并考功 郎中之任也。”西晋有无考功郎需要考究。晋书卷2 4 职官志载:“及晋受命, 武帝罢农部、定课,置赢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驾部、车部、 为三十四曹郎。”据王素先生考证,其中“车部”应作“考功”,西晋仍有考功郎。【“ ”勋可知尚书郎曹受计后,由考功郎中负责进行考课。 地方上亦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各州、郡亦置相应的属官,接受所辖下级郡、 县的上计,并对其进行考课。汉代州的佐吏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簿 曹、兵曹等,它们由“州自辟除”。魏晋之际,沿袭以前。宋书百官志载州刺史 6 属官“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主簿、两曹书佐别驾、西曹主吏及选举事, 治中主众曹文书事。西曹,即汉之功曹书佐也。”其中“功曹书佐”的职责是在长官 的领导下具体负责一州的吏员考绩、升迁等事务。 魏晋郡置太守、都尉,分主政、军,另置郡丞,为太守副佐。宋书百官志 云:“郡官属略如公府,无东西曹,有功曹史,主选举,五官掾,主诸曹事,部县 有都邮、门亭长,又有主记史,催督期会,汉制也,今略如之。”刘宋时期郡的佐 属多同汉制,曹魏时期更应如此。其中“功曹史”在汉代“主选署功劳”盯百官志五,地 位重要,被称为“郡之极位”n ”“。曹魏时期功曹史的职责沿前,即在长官领 导下,具体负责一郡的官吏考绩、升迁等事务,其作用不容忽视,三国志魏书袁 涣传:“郡命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关于功曹,汉宫仪云:“督邮、功曹, 郡之极位。”论衡- 遭虎篇云:“功曹之官,相园是也。”续汉书百官志注曰: “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严耕望先生指出:“功曹虽秩仅百石,然于守相自辟之 属吏中地位最高,且职统诸曹,故特为守相所任委,其权逾于丞与长史远甚。”3 。2 ”曹魏时期,甚至在县级官属中,也置有功曹史,“其余诸曹,略同郡职”。呻3 # 4 nf i ( 五) 北魏上计制度 在拓跋鲜卑封建化过程中,北魏政权基本稳定后,其考课官吏沿用了魏晋的 上计制度。中央根据计簿对地方官进行考课,以决定黜陟。太武帝太延元年( 4 3 5 年) ,拓跋焘下诏,要求“太守覆检能否,核其殿最,列言属州。刺史明考优劣, 抑退奸吏,升进贞良,岁尽举课上台。”“”“”“岁尽举课上台”,即利用上 计之时,将考察官吏的情况向尚书台汇报。“殿”为最下等,“最”为最上等,将地方 官吏层层考评,定出上等和下等,并存年底上计时汇报。 北魏上计的内容很广,除汇报地方经济、社会治安外等外,还包括地方官任 职的表现。魏书广陵王元羽传载,太和十八年( 4 9 4 年) ,元羽上奏说:“外考 令文,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州镇列牧守治状”,显然是为上计汇报用的。 有时皇帝还亲自向上计吏询问地方官的各种情况,如太和七年( 4 8 3 年) 孝文帝下 诏:“具问守宰苛虐之状于州郡使者、秀孝、计掾,而对多不实,甚乖朕虚求之意。” n 0 1 。7 “ 孝明帝时,灵太后“又亲策孝秀、州郡计吏于朝堂。m 1 。1 3 4 5 。 北魏州郡地方机构中设置有上计吏或e 计掾一职,说明上计这种考课方式在北魏 7 存在着。 综上所述,魏晋在地方上置有上计吏,通过上计对地方官进行考课,这是因 袭汉制;同时在中央则设立了专门的受计、考课机构,较汉代略臻完备。这表明: 魏晋政权通过上计制度对地方州郡县官员的考课是始终存在的,北魏在早期也较 重视上计形式考课官吏。 二、巡行考课与监察的双重性质 皇帝的巡行源于古时帝王的巡狩制。传说古时唐虞每隔五年要巡察诸侯所守之 境,称循狩。周制十二年一巡狩。周王在巡守过程中,即施行赏罚,奖勤惩懒。如 孟子告子下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入其疆, 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 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白虎通巡狩云:“巡者,循也;狩者,牧也,为 天下循行守牧民也。”可见,古时的天子巡行是集监察和考课于一体的,兼考课与监 察的双重职能。发现情况,及时赏罚。秦汉时期,皇帝巡行非常频繁,遍察各地政 情民风,这里不赘述。 从广义一e 说,皇帝巡行或遣使巡行是一种考课行式,同时又是一种监察形式。 曹魏时期,仍有皇帝巡行制。对于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皇帝一般要亲自巡行, 或体察民风,或鼓舞士气,或监督地方官吏,或考核官吏。魏文帝黄初五年,“天子 南巡,观兵吴疆。m 1 。1 8 。2 这是鼓舞士气,检查军事的。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载:魏明帝太和六年三月,“行东巡,所过存问高年鳏寡孤独,赐谷帛”。通典卷 5 4 礼十四日“魏明帝凡三东巡狩,所过存问高年,恤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 之风焉。齐王正始中巡洛阳县,赐高年力田,各有等差。”这些是察民风,观民俗, 宣扬王化的。“有古巡幸之风”说明曹魏时期的阜帝巡行仍具有古时监察与考课的功 能。 关于遗使巡行,起源亦早。汉代由刺史代表中央巡行地方,其事属监察,但 对地方官也可起到考核作用。汉代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狱”;1 。”“”“8 “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冈徒,考殿最,初岁尽诣 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1 2 6 “”i ”郡国则派督邮循行所属县, 亦有考核作用。如汉书韩延寿传曰:“丞掾数 _ i “直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 长吏治迹。延寿日:县皆由贤令长,督邮分明善恶于外,行县恐无所益,重为烦 扰。汉魏之际刺史逐渐地方化,许多刺史统军治民,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曹魏时 期刺史逐渐j 下式成为高于州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己起不到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 作用。魏文帝时的贾逵是一个特例: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载:“以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 摄。逵日:州本以御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状皆言严 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 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帝日:逵真刺史矣”。 文帝赞贾逵为“真刺史”反映了当时州刺史在法律上仍旧具有监察郡国的职能, 但在实际中由于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真刺史”是十分罕见的,已不能起到对地 方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改为以l 临时指派使者出巡的形式监察地方。西晋时,晋 武帝司马炎于太康九年( 2 8 8 年) 下诏日:“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而轻挟私 故,兴长刑狱,又多贪浊,烦挠百姓。其敕刺史二千石纠其秽浊,举其公清,有 司议其黜陟。”瞠”武帝”重新赋予刺史权利,让其纠察郡国长官的过失,类似 于两汉刺史之职责。刺史纠察,对于郡国长官的“黜陟”起到很大作用。 曹魏时期遣使巡行的史例有:魏文帝“遗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 举其罪。”【1 】”“”。“”文帝“( 黄初) 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 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 1 】巷2 “帝纪及高贵乡公立,荀频言于景帝曰:“今 上践阼,权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旺冲3 9 “”3 高贵乡公“正元 元年( 2 5 4 年) 冬十月壬辰,遣侍中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 者。7 1 1 8 4 。“。 上承曹魏,西晋也有大量遣使巡行。两晋时期,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大臣都 认识到了巡行的重要作用,把巡行作为检查地方官,加强考课的有效方式。晋武 帝曾多次令使匝持节循行,并赋予其很大的职权。泰始二年( 2 6 6 年) 春l r 月,“遣 兼侍中侯史光等持节四方,循省风俗,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瞳“”泰始四 年( 2 6 8 年) 秋七月,“遣使者候史光巡行天下。”吃”3 “泰始年叫,“( 侯史 光) 与皇甫陶、苟嵩持节循省风俗,及还,奏事称旨,转城门校尉,进爵临海侯。” 23 。4 5 8 史光6 咸宁年问“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2 】 。4 6 ”“”太康七年( 2 8 6 年) 十二月,“遣侍御史巡遭水诸郡。”“晋惠 帝元康五年( 2 9 5 年) ,六州发生大水,“诏遣御史巡行振贷”。 阻4 “。 9 晋武帝还以沼令的形式,规定了遣使巡行的法定地位。晋书- 武帝纪载: 泰始四年( 2 6 8 年) 六月,诏日:“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 所以述职宣风展义也。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 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次诏令涉及到巡行的十条内容, 以此来考察长吏是否有能。在晋书丰l 志上也有类似记载:泰始四年( 2 6 8 年) , 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日:“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n - - 伯述职,不然则行 人顺省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 长吏,申谕朕心,访求得失损益诸宣,观省政教,问人间患苦。”从上述两个史料 可看出:西晋循行是上承巡狩古义的,王者遣使巡行的重点是刺史二千石长吏, 且每年如此;同时规定郡国守相也必须巡行属县,时间是三年一巡行。 一些大臣也主张巡行,并把它作为考课方式。如石苞当上大司徒后,上奏晋 武帝:“州郡农桑未有赏罚之制,宜遣掾属循行,皆当均其土宜,举其殿最,然后 黜陟焉。糊3 “”晋武帝采纳了其建议。 既然郡国巡行属县,就要有相应的机构负责。晋书卷2 4 职官志载: 郡国除长官外,“又置主簿、主记室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 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员。”县的属官也有“循行功曹史”。其中“循行”、“循行 小吏”应与郡国巡行下辖属县有关。县的“循行功曹史”应是循行所属乡亭。 关于遣使巡行的意义和功能,南朝沈约在宋书裴松之传中有非常清楚的 记载。宋文帝元嘉三年,分遣大使巡行天下,班宣诏书日:“昔王者巡功,群后述 职,不然则有存省之礼,聘眺之规。所以观民立政,命事考绩,上下偕通,遐迩 咸被,故能功昭长世,道历远年。今使兼散骑常侍渝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 亲见刺史二千石官长,申述至诚,广询治要,观察吏政,访求民隐,旌举操行, 存问所疾。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俾朕昭然,若亲览焉。” 在诏书中有“昔王者巡功”,“礼俗得失,一依周典”,可知巡行是一种古制。昔丌的 王者巡功由于特殊的割据环境,改为遣使巡行,其意义和功能依然是访民风,察 吏政,监虚实,宣王化,安民心。虽然时代不同,但其基本点是没变的。可推测 三国曹魏时期的遣使巡行也应具有监察政绩、考课官吏的功能。 再来看看北魏巡行的情况。鲜卑拓跋部在与汉民族的交流交往中,积极学爿 汉族先进的文化,大大加速了其文明的进程,实现了拓跋鲜卑由部落邦国向封建 国家过渡的跨越式发展。在早期国家中,政权机构比较简单,对官吏的考课也采 1 0 取比较简单的方式皇帝遣使巡行州郡,考察地方官的品行、才能和成绩,以 定升降。这种方式是北魏最先实行的考课方式,早在道武帝拓跋珏时就已实行。 天兴元年( 3 9 8 年) 八月,“遣使循行郡国,举奏守宰不法者,亲览察黜陟之。” 普2 “其继任者继续采用巡行这种考课方式。如明元帝泰常二年( 4 1 7 年) ,“其 遣使者巡行天下,省诸州,观民风俗,问民疾苦,察守宰治行。h o h3 太“文成 帝拓跋溶太安初,( 4 5 5 ) “遣使者二十余辈循行天下,观风俗,视民所疾苦。诏使 者察诸州郡垦殖田亩、饮食衣服、闯里虚实、盗贼劫掠、贫富强劣而罚之,自此 牧守颇改前弊,民以安业。1 0 3 卷1 1 0 胄9 。孝文帝早期也多次遣使考课。延兴三年 ( 4 7 3 年) 孝文帝“诏以河南七州牧守多不奉法,致新邦之民莫能上达,遣使者观 风察狱,黜陟幽明。”太和五年( 4 8 1 年) ,孝文帝曾经亲自南巡,“所经,考察守 宰,加以黜陟。”h 们。7 “”即使孝文帝后期,有了完备的考课法,遣使巡行 仍是一种重要的考课方式。宣武帝即位之初( 4 9 9 年) ,即“分遣侍臣巡行郡国,问 民疾苦,考察守令,黜陟幽明。1 0 1 。8 ”。景明二年( 5 0 1 年) ,“又诏为使持节, 加侍中、行台,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赈给贫乏,兼采风俗,考论殿最, 事之得失,皆先决后闻。m 1 。4 1 4 2 “”孝明帝熙平二年( 5 1 7 年) ,“诏遣大使 巡行四方,问疾苦,恤孤寡,黜陟幽明。”n 们8 9 ”“ 巡行作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整顿吏治的手段,考课地方官吏的方 式,终北魏世一直存在着。这种考课制度的特点是不定期举行,范围也有限,实 施的效果与皇帝的个人意志有很大关系。因此巡行在北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考课 形式,曾发挥很大作用。当然也有许多巡行是观民风俗,问民间疾苦,宣扬王化, 并不具有明确专门的考课职能,但把巡行作为考课官吏一种方式的明确记载,是 在北魏时期。 北齐北周仍采用巡行的考课方式。如“大宁初,( 袁) 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 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1 3 m4 2 “鞋”“赵郡王为巡省大使,肃以迟缓不任职解, 朝议以肃无罪,寻复之。”n 引卷4 3 ”遣使巡行考课官吏在唐时仍发挥作用,“( 贞 观) 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1 2 3 卷6 1 职8 “ 从上可知,遣使巡行一般是由皇帝临时指派大臣到某地视察,目的是监察地 方,及时发现地方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并及时纠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