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乐纬》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乐纬》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乐纬》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乐纬》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乐纬》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乐纬》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谶纬思潮是汉代思想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汉代的政治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已经认识到谶纬文献的重要性,开始了较为审慎和全面的研究。 但对专纬的研究却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对乐纬的研究,补全汉代音乐理论。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对乐纬的成书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以儒学的经典化、儒生的方士化为 线索,并将乐纬中的部分内容与当时流传的子书相比照,对乐纬的成书情况做 一番大致的推测。 第二章论述了从乐经到乐纬的传承过程。乐经韵存亡历来众说纷纭, 本章即试图对乐经的编订和流传情况做一次系统梳理。并注意到乐记在乐经 亡佚之后如何取而代之成为经典。而在乐记到乐纬的传承过程中,阴阳五行思 想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本章即以这一线索考察了乐纬对先秦乐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对乐纬文本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从乐源论、乐用论、乐器论 和乐律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在篇末附有乐纬中的史论与制度一节,讨论乐纬 中的其它内容。 第四章对乐纬的解乐模式进行研究。谶纬文献的独特性注定乐纬的音乐理 论与正统的儒家理论有不同之处。 , 第五章讨论乐纬对汉代政治的影响。作为谶纬文献的一部分,乐纬在汉代 的政治文化建设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本章以乐纬文本为主,参照其它纬书资源,考 察其中反映的政治问题。 另外,余论一节,论述了乐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乐纬;乐经;乐记;阴阳五行;天人感应 a b s t r a c t d i v i n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w a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h a nd y n a s t y , a n d p l a y e dad e c i d i n gr o l e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e n o w a d a y s ,a st h ei m p o t e n t s o fc h e n w e il i t e r a t u r eh a v eb e e nf o u n d ,s c h o l a r sb e g a nam o r ec a r e f u l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t u d y h o w e v e r 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so np a r t i c u l a ra r e ao fc h e n w e iw e r es t i l l n e c e s s a r y t h i s p a p e rt r i e st om a k eu pf o rm es h o r t a g eo f h a n sm u s i ct h e o r yb ys t u d y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 p a r t1 :i n t e n s i v e l yr e s e a r c ho nt h ew r i a e nt i m eo fy u e w e i ,b yc o m p a r i n gs o m ep a r t so f y u e w e iw i t hz h u z ip h i l o s o p h y , w i t ht h ec l a s s i c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n e c r o m a n c yo f 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a st h ec l u e p a r t2 :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h e r i t a n c ef r o my u e j i n gt oy u e w e i a si th a sa l w a y sb e e nag r e a t m a n yc r i t i c i s m so n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y u e j i n g ,t h i sp a p e ri s as y s t e m a t i ce f f o r tt oa r r a n g ea n d a n a l y z et h ec o m p i l ea n ds p r e a do fy u e w e i ,e s p e c i a l l yo nh o w y u e j ir e p l a c e dt h el o s ty u e j i n g a n db e c a m eac l a s s i c w h i l eo n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h e r i t a n c e ,y i n g - y a n ga n dw u x i n gt h e o r y 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c l u e h e r et h ew r i t e rt r i e st os t u d yh o w y u e w e ih a n d e dd o w na n dd e v e l o p e d t h em u s i ct h e o r yo fp r e q i n p a r t3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o l l a t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y u e w e i t h em u s i ct h e o r yi s o ft h e s o v e r e i g ni m p o r t a n c e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 s o u r c eo fm u s i c ,t h eu s eo f m u s i c ,t h ei n s t r u m e n to fm u s i c ,t h et o n e s y s t e mo fm u s i c ,a n da tt h ee n do ft h i sp a r t ,h i s t o r i c a l t h e o r i e sa n ds y s t e mo fy u e w e ii sa d d e d ,a n y0 也e rt h i n g sa r ed i s c u s s e dh e r e p a r t4 :r e s e a r c ho nt h em u s i ce x p l a i n i n gm o d e lo fy u e w e i t h em u s i c a lt h e o r yo f j e w e i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o r t h o d o x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 , b e c a u s eo f 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c h e n w e i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 e rw i l ls h o wu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p a r t 5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y u e w e io np o l i t i c a li nh a nd y n a s t y a sp a r to ft h ec h e n w e i 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h a dh u g ee f f e c to np o l i t i c a l ,y u e w e i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e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o t h e rw e i s h ur e s o u r c e s ,t h i s p a r t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p o l i t i c a lp r o b l e m s r e f l e c t e db yy u e w e i k e yw o r d s :y u e w e iy u e j i n gy u e j iy i n g - y a n ga n dw u - x i n gt h e o r y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堑圭盐遒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糊 地耻j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勘多南 2 国! i ! ,u 了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汉代音乐文献,较系统讨论乐理的,仅有传为河间献王刘德的乐记。其他则散 见于各类子书和史籍。其中,白虎通中有礼乐一篇,代表了汉人以“阴阳五行 和“天人感应的思维模式讨论乐理的思想倾向。白虎通的思想材料多来自纬书中, 礼乐一篇也多有与乐纬重合者。不过,迄今为止,学者们对谶纬文献的学术价 值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即使有人意识到谶纬文献中蕴藏的巨大思想资源,也仅从宏观 角度对其梳理,而未注意到谶纬思潮对汉代音乐思想的贡献。而对于专书乐纬的研 究,就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即以乐纬为主,兼及其它纬书中的论乐文字,讨 论汉人乐论的主要内容。 另外,在解释“六经”的纬书文献中,乐纬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不是说它的 内容特殊,而是说它所要解释的文本乐经在汉时已经亡佚,这与其它纬书文献 不同。故在审视它时,需要尤其注意。但乐纬的形成也不是完全没有文献根据的, 有人认为乐纬的文献根据是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和礼记乐记,这种 说法是有道理的,大司乐是对西周“乐教”的详细描述;乐记则在一定程度上继 承和发展了乐经的音乐理论( 详见第二章) _ o 姜忠奎就说:“乐纬宜与大司 乐乐记诸篇并行而合参也。 所以,本文还试图通过对乐纬的个案研究,考察其对 先秦音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o 参见安居香山、中村璋八二人关于乐纬的解说。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 9 9 4 年,第5 0 页。 圆姜忠奎:纬史论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7 4 页。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乐纬成书考论 乐纬的最早记载,见于班固的汉书。汉书李寻传记载了李寻对曲阳侯 王根的劝谏,其中有“五经六纬,尊术显士 的说法。何为“六纬 ? 孟康注日:“六 纬,五经与乐纬也。 而张晏则说六纬是“五经就孝经纬也”。颜师古认同孟 康的说法,认为:“六纬者,五经之纬及乐纬也。孟说是也。固古来六经并称, 六纬所涉及当也与六经相同,所以“六纬应该包括乐纬,而不是孝经纬。 不知张晏之说所本为何? 李寻为成、哀时人,故可知六经之纬在此之前已经成型。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七就说: “尝思纬书萌于成帝,成于哀平,逮东京尤炽。按或问:纬起哀平,子以 为始成帝者,何也? 余日:张衡言,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初亦不省所谓。读班书李 寻传,成帝元延中,寻说王根日五经六纬,尊术显士,则知成帝朝已有纬名,衡 言不妄。衡又言,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 见尤其洞然。” 阎说认为纬书萌于成帝,成于哀平。但现在的学者,多以为纬书的成书年代应该在此之 前。如李学勤先生就说:“成帝时已有整齐的六纬,同五经相提并论,足证纬书有更早 的起源。近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埋藏于文帝时期,有的内容已有与纬书相似 处。哀、平之际,不过是纬书大盛的时期而已。 但与纬书相似,并不足以说明纬书 的形成就在文帝时期或文帝之前。这只能说明,纬书的原始材料形成很早。而乐纬 文本的最终形成,也可以说“六纬的形成,显然经过了后人的一番整理。那么,要讨 论乐纬的形成过程,有三条线索需要我们注意:其一是儒学的经典化;其二是汉代 儒生的方士化;其三是乐纬对汉代某些典籍内容的继承和征引。 一、由儒学经典化论乐纬文献的成型 六经的最终成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累积过程。其最早记载见于庄子天运篇: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 其故矣;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天下篇也说:“其在于诗、 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播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 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现在学 西班固:汉书李寻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3 1 7 9 页。 圆班固:汉书李寻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3 1 7 9 页。 恸关于“五经六纬”的解释,各家有很大不同。有以为“五经六纬”是指星宿,如刘颁、姚鼐、王先谦均认同此说。 但李学勤先生有( 汉书李寻传) 与纬学的兴起(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一文对此进行r 辩驳,此 处认同李先生的观点。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4 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普遍认为外篇出于庄子后学之手,故不能当作六经出现的最早证据。徐复观先生对此 则独持异议,认为天下篇是庄子所自作,但怀疑篇中“诗以道志 六句可能是 由读者旁注加入,也不能当作六经最早出现的证据。他认为将六经组在一起是出于荀 子门人之手,并得出结论说:“从经学的组成、形式方面说,则一直到秦始得完成。徐 先生的研究很有意义,但因无缘看到新材料的出土而使论断失于臆测。按郭店楚简六 德中已有对六经的记载:“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 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固据王葆壬玄先生研究,六德篇是公元前2 7 8 至前2 2 7 年间作品。故再结合天运篇的成书年代可知,六经并称至少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 开始了,而且并不像徐先生所说的是苟子门人最早将六经组在一起。另外,从先秦诸子 对各经的称引情况看,“经 在时人心中应当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儒学经典化的最终完成还是在西汉。不过,“六经 之说在此时却演变为“五经 , 原因是乐经的中途佚失( 关于乐经的散佚详见第二章) 。汉代典籍中有“六经 和“五经两种说法 。“六经”的说法完全是承袭前代而来,没有实际意义。关于“五 经 ,西汉初年,陆贾在其新语中就有“定五经,明六艺 的说法,说明五经之说 在当时已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但经学地位的最终形成还是在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之后 。 汉书武帝纪说:“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之设标志着经学 权威地位的确定,并使之成为知识分子晋身为统治阶级的最重要途径。汉书儒林传 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 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当一种学 术成为了利禄之学,大量知识分子就会对它趋之若鹜,无所不用其极。那么附会经学的 纬书在此之后被大量制造也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了。陈粲先生就说:“盖谶之出也先于 纬。纬者对经而言。世主崇经,故方士之徒,移谶附经,于是乃有纬称。 o 文心雕龙正 纬亦云:“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可知,五经经典地位之形成,自不免给纬书之 附会提供了便利。但作为特殊情况的乐纬,又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汉 的音乐的研究情况做一番梳理,以找出其肯綮之处。 西汉初期虽没有乐经博士,但治乐者却颇不少。如制氏就是专治雅乐的,汉 书礼乐志说他“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 此处“不能言其义 ,是就乐理而言的,可称之为“乐义 。“世世在大乐官之制氏 徐复舰:中国人性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第3 1 7 - 3 2 0 页。 曾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8 4 7 页。 圆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增补本) ,北京:北京大学 i 版社,2 0 0 2 年,第1 3 l 页。 王傈王玄:论郭店楚简各篇的撰作年代及其背景,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沈阳:辽宁教育 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8 9 页。 徐复观先生认为:“五经一词,遂为两汉通用的名称。”( 徐复观: 徐复观论经学史- _ z 种,上海:上海书店出 版社,2 0 0 5 年,第4 6 页。) 此说良是,但汉代仍有称六经者,如汉书匡衡传说:“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 地之心,著菩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汉书礼乐志也说:“六经之道同归, 而礼乐之用为急。”当然例子还有很多,不再多举。 关于五经博士设市的具体情况,可参见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中武帝时代之五经博士一章。钱穆两汉经 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第1 9 卜1 9 9 页。 o 陈檠:战圉秦汉问方士考论,见于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台北:国立编译馆,1 9 9 1 年,第2 4 4 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尚且不懂“乐义,说明当时研究乐理的人才不多,多的是像李延年、张苍那样的精 通音律的人。当然也有专门研究乐理的人,如河间献王,汉书艺文志载: “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 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 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 浸以益微。力 这是对乐记成书的一段记载。其说确否,学界还有争论。但这却给我们另一条线索 汉代也有专研乐理的人才,像王禹就能“数言乐义。王禹也有弟子,汉书礼 乐志说:“至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之。 所谓宋晔等,当也精通“乐义 。汉书艺文志另有“王禹记二十四篇”的记 载,当是河间献王一派所传。这些人治乐,很可能会受阴阳五行思潮的影响,这大致也 是能推测出来的。另外还有一个证据,传说河间献王撰有乐元语一书固,书中有对 四夷之乐的解释:“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生也。南夷之乐持羽舞,助时养也。西夷之 乐持戟舞,助时煞也。北夷之乐持干舞,助时藏也。在讨论乐理时就融入了卦气思 想。这段话后来被直接引用到乐纬稽耀嘉和孝经纬钩命决中 。在一定程 度上,乐纬的形成跟这些人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王莽立 乐经博士才成为可能。按汉书王莽传: “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立乐经) ) ,益博士员,经各五人。 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 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 交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 可见,王莽时加立乐经博士之职。隋书经籍志载有“乐经四卷,四库 总目提要卷三十八云:“隋志乐经四卷,盖王莽元始三年( 公元3 年) 所立。 乐 经文本的确立,极有可能为乐纬的附会提供了依据。 而且引文还说明,除立乐经博士外,王莽也命人对图谶进行了整理,即所谓“皆 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 。可知,王莽对乐纬的整理也起到了很重要 的作用,任继愈等人就说:“据汉书王莽传,王莽征集懂图谶的人到朝廷,皆令 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这是想编成一部为朝廷所承认的纬书定本,把各种 分歧矛盾的说法统一起来。这个工作从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4 年) 着手进行,经过五年 的努力,到了始建国元年( 公元9 年) ,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 天下。 这四十二篇符命或为谶纬文献,如若是,乐纬文献很有可能也在其中。 国史记外戚世家:“李夫人早卒,其兄李延年以音幸,号协律。协律者,故倡也。”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 第1 9 8 0 页。 嚣史记张丞相列传:“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北京:中 华书局,1 9 5 9 年,第2 6 8 1 页。 关于乐元语的作者,可参见汉书食货志:“夫周礼有赊贷, 乐语有五均。”邓展曰:。乐语, 乐元语,河间献王所传,道五均事。”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1 8 0 页。 白虎通礼乐引,见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年,第1 0 9 页。 安居香山、中村璋a - 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 l 版社,1 9 9 4 年,第5 5 0 页和1 0 1 2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第4 3 l 贝。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由儒生方士化论乐纬作者的身份 曹胜高师说:“任何一门学问,一旦成为利禄之学,成为士入晋身之阶,自然导致 两个倾向:一是繁琐地解释他,二是疯狂地附会它。前者导致了古文经学的产生,将经 学引向艰深;后者导致了今文经学的形成,将经学引向虚妄。 各个学派为了维护自己 的利益,自然会不断攻击异己。这就形成了家法学派,如大至今古文之争,小至同一经 的不同解说齐诗、鲁诗之别等。但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又不断开拓,大量的附会流 行于两汉的阴阳五行观念和天人感应思想,以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其实当时很多学者 所论与纬书的内容几乎相差无几。如董仲舒、夏侯始昌、夏侯胜、眭孟、京房、谷永、 翼奉、李寻等人皆借阴阳灾异论礼乐制度。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就说:“汉兴推 阴阳言灾异者,孝武时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则眭孟、夏侯胜,元成则京房、翼奉、 刘向、谷永,哀平则李寻、田终术。此其纳说时君著明者也。 这就引出了第二条线索,即汉代儒生的方士化。知识分子的方士化起源甚早。邹衍 可视为最早之代表,史记孟苟列传说他“及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 大圣之篇十余万言”。他的学说屡被后代方士所称引,但多不能得其真传。史记封 禅书云:“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 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可见,邹衍确为一方士化的知识分子,其学说对汉 代影响至为深远,汉代的阴阳家、五行家均以邹衍学说为宗。秦代更以文学、方士相提 并论,史记始皇本纪日:“悉招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陈榘先生以为此 处之方术士是以儒学为文饰者,文学即儒学。这些都说明,儒家学说已经开始了与方 士学说的合流。 西汉前期,尚黄老而轻儒学,有很多方士化知识分子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如史 记淮南王安传日:“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为方略者 即是有知识的方士。汉武帝好方士,早已为世人所共知,而知识分子的方士化也在此时 成为主流。按中论历数篇言:“孝武皇帝招五经之儒,术数之士,使议定汉 历。”说明当时的五经之儒也精通阴阳星历之学。而且武帝手下很多文人也通阴阳灾异 之说,像东方朔,汉书东方朔传日:“时朔在傍,进谏日:愿陈泰阶六符, 以观天变,不可不省。孟康注日:“泰阶,三台也。每合二星,凡六星。符,六星 之符验也。刀故可知,夏侯湛称东方朔精研图谶, 不是没有根据。汉武帝时的儒学大 家董仲舒是集方士之学与儒学之大成的知识分子。汉书五行志说:“汉兴,承秦 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徐复观先生 认为董仲舒的学说是汉代思想之一大转折,并认为“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 国曹胜高:国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f 版社,第2 页。 圆陈檠:战国秦汉问方士考论,见于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台北:国证编译馆,1 9 9 1 年,第1 9 0 页。 王鸣盛称:“东汉以纬学为内学,如夏侯湛称东方朔研精图谶,蔡邕称郭有道探宗图纬,皆足也。”见蛾术篇 卷= “谶纬”条,续修四库全书1 1 5 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云:“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 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 董仲舒在儒家学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汉政治中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有 人说他为汉代的孔子,按王充论衡超奇篇云:“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 舒。”不过,董仲舒的文化地位是由他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董仲舒的特殊地位,对汉代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带动的学术思潮对谶纬文献的 成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董仲舒之后,很多学者都是既通经学又通谶纬之学。如 易家之孟喜、京房;春秋家之刘向、刘歆;诗家之翼奉、李寻等;有以为刘歆好古文经, 如何会精通谶纬。然按后汉书李通传云:“通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说。 这说明刘 歆也是通谶纬之学的。翼奉更是深受谶纬思潮的影响,他治“齐诗”时所讲的“五际六 情说 后来成为诗纬的主要内容,如古微书诗推度灾云:“逮翼奉受齐诗, 始得五际六情之说,以行灾异,而其术竟无传矣。汉志艺文亦不存其目。纬书所列推度 灾,则或齐诗授受之遗,惜其不著耳。 孙毂推测诗纬推度灾是翼奉在传授“齐 诗时所遗留的资料。这个观点很重要,说明诗纬的部分内容是齐诗学的学习资料, 这与礼记的性质差不多。那么其余纬书或许也与此相类似。这些人都是史有所载的, 那么还有一些史书所不载的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名利而大肆造作谶纬之书,也不是没有 可能的。 由上可以推测,乐纬的形成决不早于武帝之时,也决不晚于哀帝之时,很可能是在 王莽立乐经之后才完全成型。其作者当为方士化之儒生,后汉书桓谭传记桓 谭疏日:“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 可不抑远之哉! 注日:“伎谓方伎,医方之家也。数谓数术、明堂、羲和、史、卜之 官也。图书即谶纬符命之类也。李贤之注认为是那些“巧慧小才伎数之人 就是方士, 但他没有注意到这是桓谭激愤之言,因其反对谶纬思潮,所以就贬低谶纬文献的作者。 其实这些人还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非桓谭所说的“巧慧小才伎数之人 。崔述的考 信录提要释例就说:“先儒相传之说往往有出于纬书者,盖汉自成、哀以后,谶纬 之学方盛,说经之儒多采之以注经,其后相沿,不复考其所本,而但以为先儒之说如是, 遂靡然而从之。力这也说纬书的作者是所谓的“先儒”,正好为我们说纬书的作者是方 士化的儒生提供了证据。而这些制作乐纬的“先儒 ,可能是既受刘德等人的影响, 又受当时方士化思潮影响的儒生。 三、乐纬文献的继承性问题 纬书并不是一时形成的,它的形成经过了不断的知识累积。乐纬在其形成过程 中,就吸收了很多前人的知识系统和文献资料。如徐养原纬候不起子哀平辩所说: “易书春秋言灾异者多,故纬书亦多;诗礼乐言灾异者少,故纬书亦少。既比附经义, o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i -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8 2 一1 8 3 页。 宙可参见曹建国论文( 诗) 纬与汉代( 诗) 学关系论略,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2 0 0 3 年。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必剿袭古语,然后能取信于人。” 乐纬的整体面貌虽已不可见,但从现存的辑佚材料看,里面确有很多袭取先秦 典籍和时人论述之处。其中袭取乐记的内容最多,另有专章讨论,这里就不详论了。 袭取先秦典籍的,如乐纬动声仪中有“是以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天地盈虚,与 时消息”之语,就取自易经中风卦的彖词。当然袭取前人言语作为自己的证据 在古代典籍中本不足为奇。但通过纬书中对时人论述的引用,对我们判断各纬书的成书 时间还是有所启示的。如前文所论乐纬稽耀嘉对刘德乐元语的引用,可以推 测乐纬稽耀嘉的形成至少在刘德之后,毕竟刘德引用乐纬的可能性很小。 现在所能看到的乐纬篇目圆,也不是一时形成的。乐纬稽耀嘉在这三篇中 当是成书比较早的,至少比乐纬动声仪要早。盖乐纬动声仪中有“春宫秋 律,百卉必雕;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之 语,这出自刘歆的钟律书。 按隋书牛弘传引刘歆钟律书文亦与此相同。 风俗通声音也引有此文,但不言为刘歆语。而说此条见于乐纬动声仪的, 最早出自孙毂的古微书,其它各书如北史、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均作刘 歆钟律书,故以刘歆之说较早为确。如果不是孙氏误引的话,我们可以从此推测:动 声仪的成书在刘歆之后。刘歆作钟律书年代虽不可考,但据汉书律历志:“汉 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 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一 钟律书之作当在此期间。有人以为王莽期间还对纬书进行过一次系统得整理,那 么乐纬动声仪的成书大概就在此时。另乐纬动声仪有。诗人感而后思,思 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 不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之记载,亦见于王褒四子讲德论,载文选卷 五十一。王褒主要活动年代在宣帝年间,据有的学者研究,四子讲德论的写作在神 爵、五风年间( 前6 1 - 前6 7 年) 。 但四子讲德论此文前有“传日”二字,可知此 段为引用之言。李善注说此文是“乐动声仪文也 ,但不能据此即推断动声仪即王 褒所引之“传 ,或二者对此“传 均有引用也未可知。但有一点是很明白的,即动 声仪的原始材料形成很早,其最后定本是经过专人整理的。 曹建国先生在研究诗纬时,曾提出纬书中有共享资源和独享资源之说。 所谓 共享资源指各类纬书中共同探讨的问题;独享资源则是指仅见于某一专纬的内容,于其 它纬书中所不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乐纬中的“共享资源 亦有很多。如“八风 国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 2 页。 圆关于汉代乐纬的篇目,町以参见后汉书方士传注文:“七纬者, 乐纬动声仪、稽耀熹、汁 圈征也。”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2 7 2 1 页。历代纬书辑佚之作,如从孙毂古微书到马国翰 玉函山 房辑佚书都列乐纬三卷,故可知乐纬的主体部分就足这三篇。 对于钟律书的作者问题,王利器注风俗通时曾有考证。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2 7 5 页。 国任继愈主编: 学关系论略,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2 0 0 3 年, 第2 9 1 2 9 2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 见于易纬,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 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间阖风至。立冬,不周 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此类说法亦被乐纬所吸收,乐纬动声仪说:“大乐 与条风,生长德等。 宋均注云:“条风,条达万物之风。 此说又见于淮南子天 文训。淮南子地形训中则另有不同之说:“何谓八风? 东北日炎风,东方日条 风,东南日景风,南方日巨风,西南日凉风,西方日飓风,西北日丽风,北方日寒风。 这是继承吕氏春秋有始而来。由此,汉代关于八风的解释当有两个版本, 乐 纬和易纬继承了前者,故这个说法可看作是汉人的通识。所以,曹先生“共享资 源 之说所涉及的内容,不仅限于纬书当中,还可拓展到西汉整个思想界。 汉代思想界弥漫着神学色彩,早已为世人所肯定。这种思潮最可见于伏生尚书大 传和董仲舒春秋繁露,所以谶纬文献中很多论述都是直接袭取两书。钟肇鹏先生 就认为乐纬稽耀嘉中“禹将受位,天意大变,迅风雷雨,以明将去虞而适夏也” 之文是袭取尚书大传的。乐纬中还有很多文句都出自春秋繁露,如: 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周之德,阴德也,故以姬为姓。( 乐纬稽 耀嘉) 故帝使禹皋论姓,知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知周之德,阴德也,故以 姬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书子,周王以女书姬。故天道各以其类动,非圣人庸能 明之! (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乐纬稽耀嘉)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 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 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先王之德泽在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 乐纬稽耀嘉) 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 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有一点很可注意,乐纬中出自春秋繁露中的文句,都是稽耀嘉中的佚 文。这对判断稽耀嘉的成书年代,及其佚文外的另外一些内容都有提示作用。所以 说, 稽耀嘉的成书年代在三书中可能是较早的。 叶图征的成书,极有可能在汉宣帝五风年间前后。因为叶图征中有大量讨 论“五凤祥瑞的内容( 具体内容详见第四章) 。这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西汉 有大量关于凤凰祥瑞的出现。其最早记载见于汉昭帝始元三年( 前8 4 年) ,其余则都 出自宣帝年间,刨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有“两汉多凤凰一条曰:“两汉多凤凰, 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 东北口炎风,东方日滔风,东南口熏风,南方口巨风,两南口凄风,西方口慝风, 西北曰历风,北方口寒风。”此说与淮南子坠形训中有个别字不同,但能看t t j 是出于问一系统。参见诸予集 成本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1 9 8 6 年影印世界书局本,第1 2 5 - 1 2 6 页。 圆钟肇鹏:谶纬论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3 8 页。 圆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5 6 0 5 6 1 页。 鲫何新曾有统计。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光明u 报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1 6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最多者,西汉则宣帝之世。 汉宣帝改其年号为“五风”,就是这个原因。而作为当 时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谶纬之书大肆宣扬这种祥瑞也是很有可能的。 乐纬的最终成书很可能在光武帝中元元年( 公元56 年) 。后汉书光武帝纪: “是岁( 中元元年) 宣布图谶于天下。 因为光武帝迷信图谶,曾组织过专人对纬 书进行过整理。当时很多博士都参加了这次纬书的整理,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日: “薛汉字公子建武初,为博士,受诏校定图谶。又日:“建武二年,帝以敏 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任继愈等人也说:“这次编纂 的指导思想是删汰为王莽作宣传的内容。这一次大概是编成了八十一篇的纬书定 本。 如果此说可信,那么光武帝时校定图谶的工作,对乐纬的最终成书也是功不 可没。最起码,他们对乐纬进行了删定的工作。 综上,乐纬中所包括的三篇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上是可以判断的。而乐纬 的成书也必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当时社会下层的方士化的儒生。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乐经到乐纬 以阴阳五行观念为线索 一、乐经消亡与乐记的形成 乐经作为六经之一,对先秦贵族子弟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流传过 程中,乐经并没有保存下来。对此,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不过,乐经虽已丢失, 但它对于音乐思想的某些论述却被保存在乐记之中。在乐记继承乐经音乐 思想的过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 乐经之佚失,在学术史上为一大公案。有人以为乐经亡于秦始皇的焚书坑 儒,如宋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说:“古者以易、书、诗、礼、乐、春 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今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 四库全书总目乐类也说:“沈约称:乐经亡于秦。 有人则以为春秋之时礼崩 乐坏,以六代古乐为代表的雅乐系统受到“郑卫之音 的冲击,而导致雅乐不再被人喜 欢而丢失,如清朱彝尊经义考:“朱载靖日:古乐绝传率归罪于秦火,殆不然也。古 乐使人收敛,俗乐使人放肆,放肆人自好之,收敛人自恶之,是以听古乐惟恐卧,听俗 乐不知倦,俗乐兴则古乐亡,与秦火不相干也。 更有人以为本没有乐经,乐经 在诗和礼中。如清邵懿辰礼经通论云:“乐本无经也。乐之原在诗 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 对此,周予同先生总结说:“依今文学说, 乐本无经,乐即在诗与礼之中。依古文学说,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 亡失。 两说论点不同,但今文家说虽新而失之于妄,古文家说虽旧却较为稳妥。对邵 懿辰之说,夏传才先生已辩其非。另外,他还认为乐经并不是只有乐谱而没有文字。 夏先生持论言之有据,足以发前人之诬。笔者赞同夏先生观点,以为乐经确实是 存在的,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失传了,其失传原因详见下文。 乐经的编纂,当是对上古三代音乐教育的总结。早在舜时,即有乐官夔负责“胄 子 的音乐教育。尚书舜典中记舜之言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舜的这番话,即可视为对上古乐教理论的系统总结。其涉及的范围有乐德: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乐言:“诗言志,歌永言;乐律:“声 依永,律和声;乐用:“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另外还有乐舞,即夔所 言之“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与周礼春官宗伯所记之负责国学教育的大 。周予同: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i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0 9 页。 国夏传才:十三经讲座。桂林:广话帅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司乐的职责相类似:“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 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j ! 蔓、大武。 另有乐师所掌之乐仪,即“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教乐仪,行以肆 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 乐师也是负责教导国子的,只不过所掌为“国 之小事用乐者 (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 ,当为大司乐之属官。朱熹也有类似的 意见,认为大司乐之教是夔典乐事的遗留,历代职官表卷十:“朱子谓大司乐之教 即是夔典乐事。今故录舜典,系之周官大司乐前,以明三代相承,实本虞廷旧制 也。由此可知,由舜时至于西周,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有其相似性和继承性。只不过 西周时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了而已。仅以乐舞为例,西周时就将自黄帝而来的六代乐舞 ( 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漫、大武等) 作为“国子 教育的必备科目。 孔子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论语为 政) 这种情况,不独周礼,于周乐亦然。 说西周有一套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还可从国子教育不同阶段所传授的内容不同看 出。当时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有“大学、“小学 之分,按大戴礼记保博篇云: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其中就外舍所学的“小艺 即“六艺”,按“六艺 之说,即周礼地官大司徒 所云:“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也日:“养国 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 数。可知贵族子弟束发之前的学习当偏重于技术层面,属于基础性教育。这里的“乐 也当偏重于对音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束发之后,进入“大学 所学的“大艺 当为 “四术 ,即礼记王制所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 造士。 这里的“乐 的学习就与“大司乐 所教的内容相似,更偏重于文化层面,即 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思想的学习。这点在礼记中也能找到证据,礼记内则说:“十 有三年,学乐,诵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