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在划“”)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 此 处 所 提 交 的 博 士 硕 士 论 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 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 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在划“”) 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硕士学位期间,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 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ii 摘要 教育问题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现代教育中存在的积弊一直是全社会 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颜元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跟他的弟子李 塨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当时的哲学教育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他重习行的 “实学”教育理念为我们解决现代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文章之初,主要介绍了颜元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清初出色的思想家与教育家,颜元 经过为学三交的心路历程,即由深喜陆王心学到尊崇程朱理学而最终走向它们的对立面, 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的束缚,建构起一种新的理学形态的教育学说。即以“实文,实行、 实体、实用”为旨趣的实用理学教育学说。颜元以“实学”为宗旨,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教育哲学,指出宋明理学教育为无用之学。因应于“非气质无以为性”的人性论,颜 元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对“格物致知”命题的阐释,认为读书穷理不足以为学问,强调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致知,倡导“经世致用”型的理想人格的养成。文章的最后是对他的教 育哲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描述。 教育哲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整个教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又 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古代与近代,教育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教育实践、教育改革需要哲学作为指导,而教育往往是哲学思想的实验或实践,哲学的精 华是教育哲学,先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颜元的教育哲学没有发现总体概括的,本文将 对其进行总体的把握,补充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然后将颜元的教育哲学思想作一个全面 的阐述,从颜元的生平事迹,文化背景入手剖析他的功利思想萌发的原因,将颜元的教育 哲学思想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文献与比较相结合的方 法探寻其功利思想的特点,希望能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真实再现颜元的价值取向,同时又从 哲学的层面去解释他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教育哲学 颜元 实学 教育 iv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modern society important realistic problem, how to solve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 abuse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yan yuan was a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ortant thinker , educator and philosopher.he criticized neo-confucianism strongly with his disciple li gong, which created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istory at that time. he practiced learning education idea set an good example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activities of modern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w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yan yuan. as a brillian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yan yuan experienced changes for three times during his learning progress: from like lu-wang xin xue deeply to exalt neoconfucianism an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opposite of them, finally he broke through the bondage of idealist phylosophy of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 a confucianism education theory by a new form. that is real text, action, entity, practical to be the purpose of practical confucianism educational theory. with pragmatic for the purpose, yan yuan critiqued neo-confucianisms and lu-wang xin xue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o point out the neo-confucianism as useless learning. due to the non temperament had no thought of theory of human nature, yan yuan broke through the propositional explan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thinking “偏性”就是偏于仁义礼智中的 某一端的。 “偏性”就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四德之间的平衡性、协调性,其片面性总 会出现“过”或“不及” 。因此,圣人以外的人均属偏性之列,偏性逊于全性。造成“全 性” 、 “偏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禀气”不同。 “禀”得精英之气者,便是得理之全,得理 存性篇卷一,载清颜元颜元集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1 页,第 3 页,第 14 页,第 128 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 11 之正” 。便可以为“贤” 、 “为圣”; 禀得气之“浊”者,便是愚不肖。于是颜元提出了自 己对人性的主张在人性皆善基础上。 (2) “气质之性为善”的人性论阐释 人性皆善,气质非恶,恶由引蔽习染。这是颜元对气质性恶论的批判,颜元是性善论 者,他认为凡是认为性不善的都需要进行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宋儒程、朱方面, 因为当时他们主宰学界,不将他们批判倒,颜元自己的性善学说具体就不能确定,不能得 到世人的肯定。颜元认为,人之性纯,没有恶,他的性善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气一致论,是 对人性正确认识的结果。他认为,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之性就是天之道,就是物之则, 以性为有恶,就是认为天道有恶,而天道是不存在恶的。 人性皆善在颜元的人性论中有了深刻的体现,如此说来世上所存在的种种罪恶又是怎 么来的?在颜元看来,恶是由“引蔽习染”从而得来。他说“气质清浊厚薄,万有不同, 总归一善。至于恶则后起之“引蔽习染”也。 “引蔽习染”四字,是习斋先生自己的见解。 那么是有何寓意?“引”就是引诱的意思, “引蔽”就是把人向不正确的方向引导,从而使 其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习染” ,就是人被引到不正确的道路之后而不知自己反回正确的道 路,恶就是由此而来的。颜元说“贪溺昧,亦必有外物引之,遂为所蔽而僻焉,久之相习 而成。 ”也就是说,通过外物引诱某些人的恶劣品质就会由此而体现,它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后天产生的。颜元以衣制污染为喻,说:“恶何以生也?则如衣之尘触污,人见其失本 色而厌观也,命之曰污衣,其实乃外染所成。有成衣即被污者,有久而后污者,有染一二 分污者,有三、四分以至什百全污不可知其本色者;仅只须烦润涤浣以去其染着之尘污已 耳,而乃谓洗其襟据也,岂理也哉!是则不可谓之污,虽极蔽亦不可谓衣本有污,但外染 有浅有深,则润涤有难有易,若百倍其功,纵积秽可以复洁,如莫为之力,即蝇点不能复 素。 ” 恶由“引蔽习染”而来,亦可以变化,人改过迁善,犹之涤布去污,但人有主观能 动性,可以主动变化自身,这一点决非布帛可比, “人为万物之灵,又非布帛所可伦也。 布帛既染,虽故质尚在而骤不能复素。 “爞县当年有一吏妇,淫奢无度,已逾四旬,疑 其性成矣;不料丁亥年城破失旧田,她回归农村,朴素勤俭,完全同于农家妇女” 。在颜元 看来人可以改造,只要愿意改造,痛洗心向善,会重新变化。 但他同时也指出“习染重 者,不易反也。 ”一切问题并非可通过教育解决,必须辅之以刑罚。 ”系数年,而出孔子之 堂,又数年亦可复善” 。 存性篇卷二,载清颜元颜元集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存性篇卷一,载清颜元颜元集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朱义禄颜元评传中华书局,第 203 页。 12 三、颜元教育哲学探析 1.颜元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 (1)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之风的批判 所谓气,是生成万物的本原,数则是气化流行即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理就是这种变化 的内在规律。所以,“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 ” 颜元说:“为寒热风雨,生成万物者气也; 其往来代谢、流行不已者,数也;而所以然者,理也。 ” 。气与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离开气理就不能存在,而气需要理的支持,没有了理的支持,气也不会成为气,所以说它 们是缺一不可的。 “习行”教学法之所以受到颜元的重视 ,是因为他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 教学方法而提倡“习行”教学法这一学习方法。他觉得其与实践不相关联,无法正确的认 识事物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每天都在书房里久坐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是巨大的。当时的读 书人为什么呈现身体素质差,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其跟本原因就是由于宋代理学家们提倡 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这一错误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当时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人们认为这种 现象是很正常的没什么不对的,反而对有其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感到吃惊,认为他 们是读书人中的异类,是对读书的不尊重。颜元对他们这些看法很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情 况的产生,都是受“不务实学”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他认为应该注重锻炼好身体,努 力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整天就只知道坐着读书,并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身体素 质,如何去接受知识,提高教育的效率。他指出: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 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益自信其考前圣而不谬矣,后圣而不惑矣。 ”也就是, 一个人经常从事体力运动, 人的身体素质就会得到质的飞跃; 一个家庭经常从事体力运动, 一家人的身体素质就会普遍的提高;一个国家人经常从事体力运动,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就 会有好的身体素质。为了改变理学家把“学”全看在读和讲的教学方法上的教育弊端,把 “道”全看在书本内容上,颜元提倡“习行”教学法。 (2)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 先秦儒家道义论和墨家功利论的踪影包含在颜元的义利观之内,后儒完全不计功谋利 的观点是他所反对的,利是与义相一致的。在颜元经济伦理思想中,通过尚书 、 周易 等典籍,证实人们向往功利效益的正当性: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其实,义中 之利,君子所贵也。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 ,过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 之学。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以义为利” ,就是 思考与表述的时候将义纳入了利的范畴进行,由此,说“利者,义之和也” ,包含着义在 内的综合体便是所得之利;与此同时,义中又有利,这样,将义与利统为一体。由此可见, 二者是有着内在统一性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应在进行理解与诠释时将义与利 存性篇卷一,载清颜元颜元集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定州王氏谦德堂 清颜元四书正误卷一,清颜元颜元集 ,第 163 页。 13 作为地位相等的概念。颜元所阐释的义与利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但要强调的是,此处的 利是“义中之利” ,即合乎人伦日常的利益,而非违反道德的不义之利。这里的道就是义, 而符合道义所取得的财富就是正当财富。利益和道德是联系在一起的,维系社会利益的条 件是实行道德,也会使行德的人感受到通过行德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回报。道德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是经济基础上的花朵。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利益应该给予支持和 鼓励,不应该去压制。人具有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无论是作为社会存在还是自身发展, 在合乎社会道德的前提下,求为己之利,是国家、社会应予以肯定和保护的。总起来概况 颜元的“利”有着多重含义: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是利,利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 达到了人变生活幸福美满,达不到人的生活就会变质,就像田地的耕种就是为了维持人的 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利;在利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义”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否则文明从何而来;符合道义的利是颜元针对个人功利观所作的结论,蕴 于利中而合于义的利,是君子所爱。所有的人不会仅仅停留于满足基本生存之利,更有着 向更好生活发展的欲求,而去追求更多的利,从而使生活更加富有,使的社会不断进步。 在逐利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会有不义之财的和不道德的牟利行为的产生,为 了使人的追求利行为得到规范,我们崇尚的利必然是“义中之利” ,这才是颜元提出这个 论点的目的。 颜元对功利论的强调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社会的功利才是真正的功利和最大的功 利,也就是“富天下” 、 “强天下”以“安天下”的社会功利观,即“行道所必用” 。 颜 元提出富强天下的纲领: “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 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 颜元在此由其提 出了“均田”二字,他认为“均田”才能是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去克服客观规律, 提高百姓对农田种植热情,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压力。均田扩大化在于垦荒, 也是均田的必要步骤,水利是粮食收获的巨大前提和保障,万物之源在于水,没有水便一 事无成,在靠天吃饭的时期,水利是尤为重要的。然后他又提到“举人才” ,是国家发展 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人才是指引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举例说明宋 明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文轻武, 为巩固自身政权统治者剥削武官权力, 导致国防落后, 通过八股取士走上仕途是每个人功成名就的主要途径,而对真正能保家卫国的军士却得不 到应有的重视。国防的持续落后于周边的国家必然是引起国家安全隐患源头,因此颜元认 为身强体健、文武兼备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颜元的以富天下、强天下为社会功利观,其目的是安天下。颜元这一想法是很正确的, 就是当前社会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所提倡的这一理想并非只是空谈,有真正能经世致用的 人才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颜元也是从其功利论的角度出发对人才进行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王次亭第十二 ,清颜元颜元集 ,第 663 页。 清李塨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中华书局,1986,清颜元颜元集 ,第 763 页。 14 了评判,而能对社会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是他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也是颜元功利 思想又项一重要内容。他说: “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 颜元强调应具 有“泽被苍生”的使命感,就是没有社会的要求、政府的要求、人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 认识,自觉主动的去投入到造福社会、造福人人间的具体行动中去。颜元称这为“吾儒分 内事” , “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儒者不费力,谁费力乎” ! 这些思想与其个人经历、学术 修养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对儒者的具体的要求,要达到这种要求才是一个儒者所 应该具备的,没有达到这个要求,那么儒者的基本条件就不符合,就不应该被称做一个儒 者,也不配当一个儒者。 (3)对八股取士与科举制度的批判 颜元站在实学的角度对八股取士制度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他说:“天下人之入此 帖括局也,自八、九岁便咿唔,十余岁便习训诂,套袭构篇,终身不晓习行礼、义之事,至老 不讲致君泽民之道,且无一人不弱不病。灭儒道,坏人才,厄世运,害殆不可胜言也。 ” 颜 元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世人去当官,去享受,而是对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进行解决。颜 元对生活的艰辛体会很深。因为其家境、其生活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由此对劳苦大 众深表同情。他认为,那种“从章句上用功” 、 “从念头上课性” 的教育对改变现实生活 状况是无能为力的。颜元极力宣扬自己的学说,是为了百姓的生计考虑。他努力把自己的 学说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计相结合,把教育教学从单纯的教化目的变为教化与培养民众的 生存能力同时进行,并且主要培养民众的生存能力。颜元是要通过办教育的方式方法,从 而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增加人们的生产知识,提高人们的生产水平,获取更多的收成, 使百姓生活富裕;反过来百姓生活富裕了,有更多的钱去促进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 “教 “与 “养”的良性循环,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因此,他不要求人人都成为通儒,只是要求学生掌 握更多实用的知识,只要能精通一门技艺即可。他说:“又想周公、孔子教人以礼、乐、射、 御、书、数,故曰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故曰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故性道不可 闻,而某长治赋、某长礼乐、某长足民,一如唐、虞之廷某农、某刑、某礼、某乐之旧,未 之有爽也。 ” 只要根据自己的性格,习得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真正使“学也必无 饥” 的目的得以实现。 颜元未涉足官场,原因有二:一是他觉得做官而失掉自己的独立人格。 他说:“问先,察貌,索结,登年,巡视,搜检,解衣,跣足,而名而应,挫辱不可殚言。呜呼!奴 之耶,盗之耶?无论庸庸辈不足有为,即有一二杰士,迨于出仕,气丧八九矣彼卿相皆从 此孔穿过,岂不见考试之丧气,浮文之无用乎,顾甘以此诬天下也!” 在颜元看来科举使士 人即使进了国家管理阶层,身上的锐气也已尽失,缺乏开拓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教门第十四 , 颜元集 ,第 673 页。 存学编卷二,清颜元颜元集 ,第 68 页。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教门第十四 ,第 673 页。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633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46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115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15 他要求学者首先要成为一个人,然后再为国家、天下做出贡献。即使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 之地,那么也不枉此生。 当然,颜元并非排斥“学而优则仕”,为民务实的官吏是他注重培养的。可以说,颜元 的这种务实的人才观,也构成了对科举制度的有力冲击。由于当时科考的内容主要是以程 朱理学为基础,是学习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平台,所以在考试中没有安排考自然科学知识。士 人们认为道德之途不是艺人术士能登的,从而产生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崇道斥艺的心态。颜 元对这种心态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吾观宋、明来,天下冗兵之患浅,冗儒之患深,群天下而 纳于之乎者也之局,食天下之食,误天下之事,政皆坏矣,兵亦因之。 ” 为改变这种局面, 颜元主张道艺兼顾,二者不可偏废。他说:“六德是成德,事急难做成。六行是施为处,急 难如法。先之以六艺,则所以为六行之材具、六德之妙用,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矣。 ” 他又道:“进退周旋无非性命也,声音度数无非涵养也,政事文学同归也,人己事物一致也, 所谓下学而上达也,合内外之道也。如此,不惟必有一人虚心以相下,而且君相必实得其用, 天下必实被其泽,人才既兴,王道次举,异端可靖,太平可期。 ” 由此可见,颜元正确认识到 了艺与德之间关系,认为艺精从而促成德成,只有有了高超的一技之长,才会使自己的德 行有质的飞跃。 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而是又进一步作出了论证,指出先学 “艺” 是为了 “下 学而上达也,合内外之道也”对学“艺”进行论证。肯定了它的的正确性,又说明了能通过 这个途径可以达到道艺的统一。 颜元对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进行了批判。因为当金国灭了北宋继续南侵时,朱熹这位 理学的集大成者,对金国的入侵无可奈何。典型刻画出了文弱书生形象的理学家。在朱熹 思想熏陶下选拔出来的士人们,是“仁孝”有余,而“勇武”不足,而且在他们思想观念中 存在着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还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并且影响民间,使民间 对金兵入侵的抵抗意识下降,从而国将不国,使得蒙古人顺利的占领了整个南方,促使整 个朝代灭亡。颜元说:“朱子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 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 乎?” 为扭转这种风气,颜元提出了“文武并重,兵学合一”的教育内容。指出一味习武 和习文的危害,也阐明了文武结合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主张“学校也,教文即以 教武”,而不应重文轻武。基于这层认识,在他自己教学时,坚持把军事课程列为学生的必 修课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成为文武兼备的国家栋梁。 2.颜元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 “真学、实学”的教育理念 真学就是要有真才实学,也就是要求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真本事,也就是 不许需要完全了解所有的职业、学科,有时候只精通一门,比精通许多都重要,做学问在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134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194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44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58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16 精不在多。实学就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要全面。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教育的好 坏是离不开的。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就要立足于现实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符 合时代要求。就是这个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基本概念在颜元的教育哲学论中与其人才培 养观上,就是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实才实德之士。如今来说德才兼备才是最重要的。如 果只从才能上学,广博的知识、一技之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博专互应、一专多能, 才能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检验学识的标准。 颜元认为, 只有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才能发现自己的用处, 证明自己的学问有着相应的价值。 在当前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时候,我们更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把学校里学习 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要活学活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关于实践的目的价值,颜元 所使用的中心概念是“位育” ,颜元认为“位育” ,就是使天地得位,万物得育,生民蒙福,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就必须自发行动起来。去做“费力事” ,针对宋儒“不做费力 事”的主张 颜元说,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儒者不费力,谁费力乎! (2) “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论 主动是一个士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习不光是自己的事,同时关系到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不因事小而不为之,主动性应该从每个人做起,而不是看别人在做 而自己不做,学习间是相互影响的,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好的事情如 果被动,而不充分抓住机会是无法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去主动追求,才能发现结果是 美好的,追求过才不会因此而后悔。颜元在教育教学中,就喜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知识如果被动接受的话,那么知识就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被动接受知识容易造成思 想僵化,从而无法举一反三,无法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没个人所学知识的时间是有 限的。掌握知识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去掌握更多的知识,没有主动,这就 无从谈起,主动是收获知识的有效途径,主动能更好的发现知识的多面性,主动使士子摆 脱当时宋明理学造成的懒惰情节,达到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 颜元认为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就是在“动”中得来,并在“动”中得到检验 “习行”是颜元教学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教学主张。他在 35 岁时通过 实践感悟发现 “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习行”,为了体现他当时“习动贵行”的教学思想,他 将他办的私塾由“思古斋”改为“习斋”, 62 岁时又将其主持教学的“漳南书院”的讲学 堂名为“习讲堂” 。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对其学生强调“习行”是学习的最根本的方法。 他说:“读书无他道,只要在行字著力。 ”他所谓的“习行”就是在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 际,经过充分的实践去证明知识的可行性来获取实用的知识。颜元指责从汉到宋,学人们陈 腐的学习方法属于愚人。他说:“迨于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误 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人而加甚焉矣。他认为从汉学家到宋儒,他们的共同点就 存学篇卷二,载清颜元颜元集 17 是不重习行,也是他们的共同缺点。他认为让人静坐读书学死知识,这样的教育埋没了许 多人才。这种教学风气祸及社会学习群体 ,颜元对此表示深恶痛绝。他反对死读书、读死 书。他认为历史上有作为的能成为圣贤的人多是不读死书的。 “尧舜以前圣贤固不读书”, “古今旋乾转坤,开务成物。一言以蔽之,颜元认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习行”是必 不可少的途径。 “习行”就是学习与行为相结合。习是反复学,行是行动。从教学方法的角 度说,他也一反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静”,而强调“动”的教学方法。他说:“宋人好言习 静,吾以为今日正当习动耳。 ” (3) “济民、实用”的教育目的论 颜元的教育目的论,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济民” 。它的可贵之处,先进之处 都在此,就是为了解决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而办的教育,仅此一点,其特点便无与伦比。 颜元是一位平民思想家,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其“流注民物”的思想,反应在教育上, 也就是“济民” 。其一生致力于对民众的教育之上。颜元认为,设学立教,就是为了培养 人,那他为什么要培养人,他主要有如下认识,培养的人应该是“转世人”而不是“世转 人” 。世转人就是碌碌无为的人,这种人思想观念淡薄,没有个人主见,人云亦云,行为 做事没有自己的准则, 主要就是沉迷于八股考试, 奔波于名利场的人。 而颜元所培养的 “转 世人”却与之相反,这种人有自己的想法,对待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 张。颜元要求这部分人,也就是他的学生,做学问只讲是非,不讲异同。只要是就要坚持, 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不是,就是错误,不管多少人坚持也要反对,由此可见“世转人”属 于保守一派,而“转世人”则属于进步者、圣贤人、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培养“转世人” 的思想,与现代培养新型人才的观点是相通的,颜元当时主张培养儒者,也就是文武兼备 的人才。这样不仅能使国家兴盛,人民也能安居乐业。也是学而实用的有力体现。 (4) “实才、实德”的人才观 实才、实德指的是有真才实干和美德的先进知识分子,而不是只会空谈阔论的迂腐分 子。明末清初的社会变更使他充分认识到宋明理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空疏无用的事 实,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颜元认为“人才” 是治国安邦、兴国抚民的根本,他说: “学术者,人才之本也。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政 事者,民命之本也。 ” 由此阐明了学术、人才、政事、民命四者之间的关系。人才是由 学术产生,但人才方能创立与发展学术,由此来说人才是四者关系的中心环节。从而可以 看出颜元对人才及其社会意义的重视。经过事实证明依靠科举八股取士制度和宋明理学教 育,培养不出经世致用之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呢? 颜元提出“兴学校” 。他认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本源所在,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关 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要想兴国安邦,必须有一批治世良才,而要出良才,必须依靠教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398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18 育,而学校是教育的主要依托。人才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命运。在颜元看来,如果像宋明理 学那样教学只静坐读书,不与实际相联系,那么只能培养出无用之才,对国家没有丝毫用 处。由此颜元痛恨当时的教育,认为自汉以来便已走入文墨世界,只会在文字上做工夫, 在讲论上做工夫。这种把教育限制在读书作诗文上的结果是空疏无用的,对国家的兴亡没 有丝毫用处,这种教育是误人误国的。颜元是通过对明王朝灭亡的反思中而提出对过去传 统教育的批评。 19 四、颜元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颜元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在中国古时候,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后,主要教材就是儒家经典等伦理道德为主要 内容、以八股取士为培养方向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宋明以后,统治者在教育中大肆宣扬程 朱理学,从而确定士子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结果使大部分的士子缺乏了自身能力成为 了当时的教育的牺牲品。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当时程朱理学的教育传统和其教育方面产生的 经验教训,更好的对当时的教育事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研究古代教育家、哲学家的 哲学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使我们有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时间。而研究的重 要部分就是研究清初实学家颜元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教育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它与许多学术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张岱年先生指出:“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 古代思想家们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在综合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研究。大教育概念是他们所理 解的教育概念,其中包括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社会教化等意义上的教育问题。 他们往往从哲学高度对教育问题进行宏观把握。颜元正是在对人性论、义利观、理想人格 等问题进行诠释时,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 。 “人性皆善”是他的教育哲学基础。理论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使儒家一贯所注重人 性,这点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关注。人性论它可以让人们对教育的目的、作用、 内容以及价值等问题进行立场判定,是教育哲学所涉及的最基本的问题。宋明理学家将人 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其中天理之性是源于普遍天理的道德本性,它纯粹至善;而气 质之性则是禀受阴阳二气而成的具体的人性,它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欲即“恶”的 来源。理学家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恶的气质之性由浊至清、由恶而善。要达到此种教 育目的,必须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 颜元驳斥了宋明理学“性善气恶”的人性二元论, 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理气一体”的惟实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他的实学教育思想 中的人性理论进行阐发。颜元从理气、性形统一的一元论立场出发,提出“非气质无以为 性”的命题,反对理学教育哲学把理气、性形进行割裂、对立的人性二元论。 他指出:“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也。 ” 也就是这么理解没有气质,就没有 性;没有性而求形,亦是徒劳。也正因为如此,在颜元看来, 人的气质之性就是人性, 所谓 天命之性在气质之性以外,实为“无稽之谈” 。 颜元认为构成理气的各个部分都是善的所 以理气是一元的。颜元正面阐述了他的这个观念和看法。他认为孔子所说的性相近就是人 性都是善的。他说:“性之相近如真金,轻重多寡虽不同,其为金俱相若也。惟其有差等,故 不曰同;惟其同一善,故曰近 。将天下圣贤、豪杰、常人不一之恣性,皆于性相近 一言包括,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 ” 这里说明人皆可为善,人性都是善的,都可以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15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4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20 成为圣人,但是如何发掘是成为一个圣人的关键,人发掘的善有多有少,不同的人存在不 同的善,善的量有多有少,这就给成为圣人带来相应的难度。颜元通过气禀有偏胜、人之 质性各异的观点来表明每个人,每个个体在性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表达,其表 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性本善,差异非恶。颜元还指出,人们无须去变化气质, 人性同善的前提下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本身并不妨碍人们成为圣贤。只要善于 发现每个人的不同质性,从而加以引导和培养,完全可以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成为各式各样 的行业的人才。颜元强调教育必须跟每个学生的特点相匹配,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 使其兴趣变成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内容需要跟学生的个人能力相 互结合,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哪些地方、哪些方面是他们的弱项,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长, 得到正常的发展,造就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颜元承认每个人的个性和素质都是各部相通 的,并提出通过取长补短来完善每个学生的学习,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 教育的功效起到了积极意义。 个人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善的一面的体现, 也有恶一面体现, 颜元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恶者是外物染乎性,非人之气质也” 也就是通过外物诱 导而产生的恶人恶行,而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越加厉害。颜元认为,“恶”不是先天 产生的,而是受后天影响形成的。不应该因为受后天而产生恶,并且将其认为人的本质就 是这样。他觉得只要努力去改正,后天的恶也会改变而成为善,坏人是可以变好的,恶行 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克服客观规律,人的本质是善,所以说即便 是大奸大恶之人,本然之善依然存在的,是否能变善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是不是想要去变善。 总起来看,颜元认为而形成恶念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周围的 生活环境,是使人产生善恶的客观条件,二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这种看法是强调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并且重视客观规律表现,说明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后天努力而达到改善自 己目的的重要性。 在面对义利这个重大问题时,颜元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思考,并且尝试着将学术重心向 功利方向进行转移。有关义利这个问题的讨论,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道不计其功”的观点,这一观点成为了后世义利的指导性思想,同时影响了儒家后来对义利 观的判断。颜元是从人们生活的功利性入手,明确指出人类生产生活带有明确的功利性,没 有功利性存在的人类活动几乎是没有的。他肯定了社会活动中每个人的利益关系,呈现出 一种不存在道德的价值取向。他还指出义利之间的关系犹如因果关系,因不能离开果,有 因就会有结果的。因此颜元重新对儒家的义利关系进行自我观点的描述,他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也就是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在儒学界主要主张义是第一位的, 颜元坚持义利统一,并将重心转向功利方面。因此在教育思想上就是他认为的教育必须重 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教育的目的则是“为天地造实绩”,使“民以安,物以阜” 。 为了达到目的,颜元从只教学生常识改成知识的合理运用一并介绍,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8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习斋先生言行录 ,第 163 页,定州王氏谦德堂 21 在第一位。通过教育,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好起来,让人民大众富起来。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同时也使人民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由此可 以看出颜元是一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义利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最出色的学者。 2.颜元教育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颜元教育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是 颜元抓住了当时教育的弊端所在,发现了那个时代的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时的教 育成为一个人功成名就的重要工具, 当时的教育方式极其落后,教出来的人才基本一无是 处, 是社会的蛀虫。 所以在颜元南游中州后, 发出感叹: “迨辛未游中州,就正于名下士, 见 人人禅宗, 家家训诂, 确信宋室诸儒即孔、孟, 牢不可破。口敝舌罢, 去一分程、朱方见 一分孔、孟; 不然, 则终此乾坤, 圣道不明, 苍生无命矣。 ”这是对朱程理学进行淋漓尽 致的批判。中国教育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两千年, 虽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但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正确的指出 这些, 即使没有真正解决它, 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虽然颜元的学术思想只再传至李塨, 但是钱穆先生却给予了颜元高度的评价:“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 习斋要为巨 擘矣。岂仅于三百年! 上之为宋、元、明, 其言心性义理, 习斋既一壁推倒; 下之为有清 一代, 其言训诂考据, 习斋亦一壁推倒。 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 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可以为习斋咏矣。 将颜元的教育现代的教育相互联系, 可以发现颜元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很多提示: 第一, 教育是不能脱离实际而存在的,一切是依靠实际来发展的。颜元通过对当时的学风 进行批判,由此看出他对当时的朱程理学的批判, 也就是学校的知识跟生活中所经历的差 别太大, 平时学习旧思想、旧理论, 但到具体的实践中, 就完全“从欲” 、 “从利”了。现 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 并不是他们通过实践去感悟的,都是他们的老师教他们的知 识, 有的知识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有的连自己都不相信, 教育对于 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工具, 是一种能达到考上功名的工具, 工具用完了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由此可见颜元的教育理念是很先进的,对当前的教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因为我们当前的 教育就存在当时不少的缺点,就像学生学的如何跟毕业不会挂钩的、学与不学一个样,就像 现在, 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都是以拿证件为目的的, 通过取得这些证件来达到表现 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旗帜。当教育呈现这种模式时,教育就达不到选拔人才的效果, 就象 当年的科举制度一样。第二, 教育不应该功利化,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颜元衡量教 育的就是标准太功利化了, 对教育的判断没有相对只有绝对, 这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忽视基础教育教学, 教导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理学生活知识,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他并 没有发现,这就使理论跟实际脱机,对人的指导产生误导。在大学时,学生学习一门学科 前, 总会问学了这门学科有什么用,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啥帮助,是否跟自己的生活实际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22 能联系起来,并且这里的“用”的意思, 就是在职业中能直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与个人 生活收入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因此大学的教育开展的难度是相当难的, 但是各种职业资 格证书的考试却多如牛毛,这就是太侧重于“用”了,人民的想法都是很现实的,那种是 自己以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就去学习哪种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是否是正确的。 受时代的束缚, 还是很多的局限性存在于颜元的教育思想之中,正是因为这些局限, 导致他的思想影响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没有扩大化。首先, 在文、实之间,侧重于实,而轻 视文, 并且存在明显的排斥现象。文总归是历史上众多学家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遗留下来 的,虽然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也是当时学者获取前人经验的有效途径,而颜元切 断这一途径使当时学习的习惯得不到正常的进行,所以他在学术的推广上举步维艰,当时 人根本无法与之对话和相互理解支持,只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他。其次, 在知行关系上, 以行代知也有不足之处。如何获得知识, 这就需要有很大的跳跃性, 大胆的进行假设,自 己去亲身体验, 理论和经验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颜元的以行代知, 可以近似 “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判断, 但这也只是说知识在最终的意义上来源于实践, 并不排斥间 接的知识的直接运用, 并不排斥将已有的知识直接付诸于行。颜元以有用或无用作为判断 知识的标准, 其本身也有问题, 判断知识的标准并不是因为有用无用。 23 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颜元这个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交友,拜师,以及他在教育哲 学上的具体的做法的充分描述,主要讲述了他重人才,惜人才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教育理 念的充分描述,再就是讲他的通过主动实践去发掘正确的问题的教育方法论,还有他对所 学知识是否使用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再就是他对如何能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人才的正确定 为,文章的中间和最后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宋明理学、八股取士和现代教育进行比较,使我 们能够发展他的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不足,达到充分认识颜元教育哲学的真正目的,并且 能对他产生这种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知道他是为什么而产生这种想法的。 通过 1 年多对颜元的了解,之前阅读了颜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即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考试】
- 202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试题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试题一(研优卷)附答案详解
- 市场监督管理局房屋租赁合同5篇
- 小学生夏季饮食安全课件
- 2020-2025年一级建造师之一建市政公用工程实务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设计师求职自荐信
- 高三生活生命与安全课件
- 建德市中级经济师《中级金融》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
- 建筑类安全b证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车间安环环保工作汇报
- 新版个税培训
- 2025年锦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培训
- 车辆保险及理赔知识培训
- 2025年公共英语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私立医院薪酬管理与激励方案
- 体育舞蹈创编方法
- 2025至2030中国无人驾驶清扫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江苏南通市崇川区下半年招聘区城市建设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编外辅助人员10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业锅炉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