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以分析《第四钢琴奏鸣曲》为例.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以分析《第四钢琴奏鸣曲》为例.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以分析《第四钢琴奏鸣曲》为例.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以分析《第四钢琴奏鸣曲》为例.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以分析《第四钢琴奏鸣曲》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中文摘要( 1 ) 英文摘要( 2 ) 引言 关于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 目前国内外对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技法的研究现状概述 关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四钢琴奏鸣曲的整体结构 第一章、多样化和弦的结构 第一节、传统和弦形式 第二节、传统和弦的改造 第三节、同级多态和弦 第二章、第四钢琴奏鸣曲和声进行方式 第一节、中心地位的i 级和弦 第二节、特殊地位的l i 级和弦一 第三节、主导性的和声动机 第四节、其他的和声进行 第五节、线性和声 第三章、模糊的调性 结语 注释 第一节、主和弦的变异一一( 3 7 ) 第二节、退居次要地位的属七和弦 参考文献 后记 ( 3 9 ) ( 4 2 ) ( 4 3 ) ( 4 4 ) ( 4 5 ) 一、l-、 ) ) ) ) ) ) ) ) ) ) ) ) ) ) ) 3 3 4 6 9 9 1 8 1 l 5 7 2 4 7 ( ( ( ( ( ( 1 1 2 2 2 2 3 3 3 - - ( ( ( ( ( ( ( ( ( ? 王 7 t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摘要: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是前苏联作曲家。在他毕生 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除了交响乐外,钢琴作品也是他重要的创作体裁。九部钢琴 奏鸣曲贯穿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第四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 9 2 4 年,即作曲 家的创作成长期。它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作曲家继承了西方传统音乐的一般法则, 而那些新颖、复杂的音响又体现作曲家对传统和声技法的突破。本文拟以第四 钢琴奏鸣曲为研究素材,以其和声技法为研究对象,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通 过对和弦结构、和声进行方式、调性中心的确立与调性模糊的手法等几个方面进 行研究,以获得对米亚斯科夫斯基和声特点的认知,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米 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风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四钢琴奏鸣曲和声特点 , a b s t r a c t :n i k o l a i 愀o v l e v i c hm y 嬲k o v s k y ,w h ow 雒a 矗珊o l l sc o m p o s e ro f f 0 姗e rs o v i e t u n i o n d u r i n gl l i s1 i f - e l o n g r e c ro fm u s i c ,h ew r o t em 锄yp i a n 0 m e l o d i e sb e s i d e ss y m p h o n y ;i l i n ep i a n os o n a t a sp e n e t r a t i o nl l i sc a r e e ro fm u s i c q n l ef o 叭hp i 柚os o n a t a w 嬲w r i t t e l li i ll9 4 2 ,i i u r i n gm eg r o w t l ls t a g eo ft l l e c o m p o s 既i t ss 仃u m 枷s t y l er 印r e s e n t s l ec o m p o s d s 跚c c e s s i o n 舶mt h eg 肌e r a l d i s c i p l i n eo fw e s t e n l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 m e a 聃恤1 e ,l l i sb r e a l ( t h r o u o 曲t 0t h e 仃a d i t i o n a l h a m o n y te c :i l l l i q u ec 锄em r o u 曲l l i sa d o p t i o no ft h eu l l i q u ea i l dc o n l p l i c a t e dm u s i c a l s o u n d i i lt h i sp a p eii n t e n dt 0u s et l l e 鹊t h e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 饭k 髂i t st e c l l i l i q u 鹤o fh 锄o n y 勰t h e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u s i n gt 1 1 em e t h o do f c o n c l u d i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i r 培, e x p o s e dm y a s k o v s k y sl l l l o ( 1 u et e c h l l i q u e so fh 觚n o n yt l l r o u 曲m et 1 1 0 r o u 曲 r e a s e r c hc h o r d 殉n j c t u r ef 0 肌,h 黝o i l i cp r o 伊e s s i o n ,a n dt h et e c l l n i q u 懿f o re s t a b l i r 培 n l ec 即t r eo ft o n a l i t y 觚dt h ec o n m s i o n t o n a l i 够t h i sw o r km a yl a yas o l i db 弱i sf o rn l e 向n h e r s t l l d yo f t l l ef e a t i l r 懿o fm y a s k o v s k y sh 锄o i l i cc r e a t i o ns t y l e k e y w o r d s :m y 鹤k o v s k y h a 册o i l i cc h 雒a c t e r i s t i c 2 一?j ,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引言 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过渡时期,也是 一个动荡的时期,伴随着改朝换代,整个音乐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思维 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趋势。“有着豪放大胆的陈述,纤细优美的润饰,幽思遐想的瞬间 和不受严格模式的约束的探索,有着把多种多样的素材集结在一起的大胆实践和多样化创新 的各种手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和声的领域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新发现,和 声的技法方面有多样的突破与创新,呈现出多个和声体系并存的局面。似乎每个 作曲家都在寻求新材料,探索新方法,创造新音乐语言。文森特佩尔西凯蒂说: “现代音乐的资源包括过去及现在极为广阔的素材,可用的技巧得到了丰富而明显的成果” 虽然存在着这么多的和声思维方式,但总体讲仍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寻找 新材料,创造新体系;另一种是使功能和声向极端方向发展,如改变和弦构造、 扩大调性范围等等,新古典主义正是采取了这种手段。前苏联作曲家尼古拉亚 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属于后一种类型。本文通过对米亚斯科夫斯基第 四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技法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从个例研究折射出处在这一时期 的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 一、关于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 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 1 8 8 1 4 2 卜1 9 5 0 8 8 ) 对我国音乐 理论学习者来说也许是较为陌生的,但是他在苏联音乐事业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 献和在苏联乐坛的地位并不亚于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 肖斯塔科维奇等一些著名音乐家。米亚斯科夫斯基是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音乐评论家、苏联人民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是杰出的苏联交响乐作曲家和众多 苏联优秀作曲家的培育者,教导者之一。作曲家一生创作甚丰,有2 7 首交响乐, 1 3 首弦乐四重奏、2 首大提琴奏鸣曲、2 首小提琴协奏曲、9 部钢琴奏鸣曲以及 数百首钢琴作品。 对于作曲家来说,这些作品成为了他音乐主题结构的特殊实验室( 很多乐曲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 治地位的和弦的各种形式。表明了作曲家的创作是在古典的范围内。并且有这样 一段描述“俄罗斯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不是力图以和音的尖锐和强烈使观 众感到惊异,也不是力图以果敢的笔触,华丽鲜明的色彩来吸引听众。在和声中表现出作者 冷静的热情,以及对于抑郁、安静和柔和色调的爱好。米亚斯科夫斯基在自己的和声语言里, 发展了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俄罗斯作曲学院派的传统,也表现出同外国作曲家如早期的勋伯 格,列格尔在和声上都有着积极探索的相似之处。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总的来说显示出优 雅,沉着和精心雕琢的特点”哪在尤霍洛波夫著,罗秉康、高燕生译:现代和声 中的古典结构一文中论述到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技法时以作曲家的第六交 响曲为例,陈述了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观念:“新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 关系,必须在古典的功能范围内体现出新的和声含义,作曲家将某一个和弦或者 音程的作用扩大到曲式的一部分,甚至扩大到一部作品中,这是和声个性化的重 要手段。 通过上述的参考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几位音乐理论家对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 和声共同观点:即传统和声的某些原则同创新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米亚斯科夫斯 基个性化和声语言。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第四钢琴奏鸣曲创作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成长 时期,战争和革命中的生活以及在l i 线时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的搜集,对作曲家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的文化环境上看,这个时期整个音乐思维的发展呈现出 多元化的趋势,作曲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探索新的和声语言,作为作衄 家“音乐实验的钢琴奏鸣曲,成为作曲家表达自己个性和声语言的载体。因此, 研究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四钢琴奏鸣曲,对于了解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 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笔者研二的学年论文中,通过对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分析,发现其 中确实有独到之处,例如:音响具有现代音乐风格,新颖、复杂又不失一致性; 对传统和声中的和弦结构以及其处理方式有了一定的突破,以及呈示段动机中的 和声进行方式是全乐章的和声进行方式的缩影等等方式。这些现象体现了传统音 乐的基因与2 0 世纪音乐的探索性和个性化特征的结合。 本文拟从第四钢琴奏鸣曲的多样化和弦结构、调性中心的确立方式、调性模 糊,功能如何扩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阐述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 5 气,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三、关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四钢琴奏鸣曲的整体结构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四钢琴奏鸣曲写作于1 9 2 5 1 9 2 5 年间,虽然在 之前早期的钢琴作品中,不乏旋律宽广优美,内容广泛的乐曲;但是在经历了巨 大的社会变革后,米亚斯科夫斯基以健康、进步的音乐为基础,在肯定传统作曲 技法的前提下,将音乐的思想性与技巧性巧妙结合,终于创作出悲剧性结局的第 四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奏鸣曲有着长大的规模,既充满着作曲家个人的激 情,又不失古典主义的严谨的发展;宏大的构思,严谨的曲式逻辑,新颖与传统 并存的调性布局与和声色彩的多样变化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恰当地融合,体 现了作曲家冷静的热情,以及对传统手法的独特运用。- 第四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总体分析 曲式主要调性中速度王晏和声避行 心 第一乐章 奏呜曲式c 屯 a 1 1 e 管。到蜘照蜮有活力,中等 i i 1 速度 第二乐章三部曲式 b e屯a n d a m en o nt r o p p oq 聊is 桶:b a n d ai i i 不太慢的行板 弟二尔草回旋曲式符c a 1 1 e 可oc o nb f i o 有活力的快板 插都i v 的核心和声 进行是i 一一i i 观察上表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l 、第四钢琴奏鸣曲以三个乐章写成,是1 8 世纪中期至1 9 世纪初期奏鸣套 曲的典型结构。同时三个乐章之间的排序也是符合古典主义的:第二乐章的速度 术语与前后两乐章形成了对比。 2 、从体裁来看,也遵守了古典风格:以奏鸣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三部曲式 构成第二乐章,回旋曲式构成第三乐章。 3 、从调性上看,三个乐章的调性也完全符合古典主义的布局原则:第一乐 章建立在c 调以及平行大调b e 调上,第二乐章建立在同名调b e 、b e 调上,第三 乐章在调性上虽然在一开始在艏调上,但是最后在调性上回归到了c 调上,保持 了与第一乐章调性上的一致性。 以下是第四钢琴奏鸣曲各乐章结构概况: l 、关于第一乐章 6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 圆圈回 r 广 r 1 m t + m t 2 + r e + s t + c l i 工+ i + + m+ d t + m t 2 + r c + s t + c l t + c o d a 1 1 13 4 5 67 0 7 58 51 2 4 cc f c 渔b e 第一乐章是一个主部双主题带尾声的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主部第一主题为乐 段结构,调性为c 调。动机陈述了全曲最重要的和声语汇:“i i i i i 。 呈示部第二主题是三段体的结构,调性在第二乐段处转至f 调,具有灵巧活泼的 性格。副部主题转到了平行大调b e 调上,沿用了卜一i i 的和声进行。 展开部是由呈示部材料发展而来。第一阶段是主题材料在平行大调6e 调上 的再现。第二阶段是呈示部第二主题材料的发展,围绕调式属音的旋律展开。调 性经历了多次变化,并且织体发生了改变,大篇的复调化织体,体现了米亚斯科 夫斯基的复调特征。第三阶段是一个引入回头的部分,以呈示部主题材料引入再 现部。 再现部主部第一、二主题是完全再现,副部主题在c 调上再现,体现了奏 鸣曲式中“调性回归这一原则。表情术语上也与主部主题一保持了一致性。经 过了一个尾声,结束了第一乐章。 2 、关于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图 团固囹 a 8 + a ,8 + a 8 + r c 5b l l + b 1 6a ”1 2 + 1 1 e 5 + a 8 + a 8 b eb e 、一b e 第二乐章为有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呈示部的调性中心是6 e 调,音乐显得 游弋,乐思飞絮而潜藏着冲动;中部在平行大调b e 上展开,显得安静柔和。全 曲的调性极为简单,和声的动力来自于呈示部的综合调式与展开中部单一调式的 对比。 呈示部乐章的动机中陈述了:主和弦( b e 小三和弦) 含有多个变音的i i 级和弦主和弦( b e 小三和弦) 的和声进行。这个动机是作曲家对全乐章和声 材料及其和声进行所做的重要提示,并且与第一乐章的动机保持了一致性,同样 7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 是功能性与色彩性并存。 中部为重复关系的二段体结构,使用了单一调式乜大调,调性单纯, 明朗;和声材料很单纯,仅用了b e 调的主属和弦控制调性,音响效果空旷, 与呈示部密集的音响效果形成对比。 再现部采用动力性写法。在织体上发生了变化,第一乐段采用复调织体,将 主题动机中的旋律的材料展开,在四个调上同时模仿,形成了多重调式的叠置, 这些多重调式的叠置正是由综合调式发展而来的。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丰富 的模仿结构,是由于他力求围绕主导的音乐形象集中发展的结果,这也加强了音 乐形式的展开的作用。 3 、关于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图 i n t + 因+ r e + 同+ r e + i 司+ 匿丁卜r e + 医 + 同+ 5 + 阿r ei n t + a l + r e + lb l + r e + l c l + 略2 卜卜r e + 队2 l + p l + p 2 l + d 卜卜r e 1 5 2 93 75 45 97 5 8 28 5 12 014 0l6 0l7 2 群f撑f ccec b d cb eefac 囚+ r e + 圆+ 囡+ 回+ r e +困+ 囡+ r e+ 囡 l8 82 0 32 0 82 282 4 32 5l2 5 32 8330 7312 撑f cf 撑f cb e gcc 第三乐章是一个拱形结构并且以第一乐章副题为插部之一的回旋曲式。 叠部是二句式乐段结构,在抵c 两个调上展开,附加2 。音的i 级和弦开宗 明旨。主要要和声进行是6 i 卜一卜j 卜i 。 插部i ( b 段) 是一个建立在e 调上,半音化的旋律声部的材料;插部i i ( c 段) 是一个全新的材料,以断奏的和声音程为主,间插了大量半音化的声部进行: 插部( d 部) 采用的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的副题展开,核心材料为i 级、i i 级和 弦,在b e 、e 、f 调上展开。 全乐章结束在以c 为中心音的调上。材料和调性上都得以回归。 以上分析表明,该作品在结构形式上保持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构原则。 鸯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第一章多样化和弦的结构 “和弦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协和”与“不协和”观念不断演化的过程。 人 们听觉上对“协和”与“不协和 音响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和声理论将 音响协和的大、小三和弦作为中心,构建了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然而随着音 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协和和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曾被认为音响高度紧张 的减七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已经被人们的听觉所习惯;有时主七和弦也可以 用作终止和弦。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由大小三度音程叠置的和弦结构形式已经不能 满足作曲家表达的需要,人们必然在原基础上创建更多样的和弦结构形式。多种 结构形式的和弦应运而生。产生这些和弦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可以 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传统和弦的改造;第二类是依据新的结构原则构建和弦。 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四钢琴奏鸣曲中,存在着多种结构形式的和弦,除了继 续使用传统和弦外,还有其它结构形式的和弦,这使该奏鸣曲的音响复杂、新颖, 且富有特点。 第一节传统和弦形式 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是以三度叠置为原则、以大、小三度为材料而构成。三度 叠置和弦虽然使用了几百年,但在2 0 世纪的音乐中,仍然是重要的和常用和弦 形式之一。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四钢琴奏鸣曲中,三度叠置的和弦在使用数 量上占了一定的比例,分为以下3 种: 1 、三度叠置的三和弦 9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l ( m v l 叫) 落整越爹乏; l 一慝岛裂龌 鬟 u t 亏+ 呼亍咿 璺! 蒯器藿一;驿蠢: 一一 。!k 叠 ,忌一_ 只墨t 鼍 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四钢琴奏鸣曲中,常能见到三度叠置和弦。其中有 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及减三和弦。上例是第二乐章的开篇,三度叠置 的b c 小三和弦既是呈示部的起始和弦,也是终结和弦,还是阐明调性的方式。 2 、三度叠置的七和弦 例2 ( m v i l 2 ) 董秉誓耋题:c :i , 例2 是一个分解的i 级七和弦,是省略了三音的大七和弦结构。第一乐章的 动机中,这个由i i 级增六和弦进行到的i 级七和弦有以下几个含义:从音响上看, i 级七和弦是不协和的和弦,与之前的i i 级增六和弦在音响上有一致性;从调性 上看,该乐章为c 小调,主和弦以大七和弦的面貌出现( 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的开始都是使用的这种形式的和弦) ,导致调性不够明朗;作为 动机,由i i 级增六和弦进行到i 级七和弦所表现出的不协和与调性的模糊,陈述 了这一作品特有的和声风格。 3 、高叠和弦 按照三度叠置原则而构成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为高叠和弦。传统 的高叠置和弦最早用于属和弦的高叠置,其功能意义明显,通常情况下仍然解决 到主和弦。此外,这些和弦常用省略音的不完整的形式。浪漫主义晚期,高叠置 和弦已被作曲家们所重视,但是不论不协和音延迟多久,最后总能找到解决的线 l o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高叠置和弦使用得更加广泛( 如拉威尔、德彪西等 作曲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 。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其使用特点之一就是与三 和弦一样有了独立的意义,不协和音不再必须是有预备和解决;有时其功能意义 仍被保留,色有时仅作为彩性和弦使用,成为近现代音乐中重要的和声材料。第 四钢琴奏鸣曲中大量使用了高叠和弦,并且带有变音,从而导致音响的复杂化。 例3 ( i v :i3 4 ) :懿岛一露七照务j 赢0 ;奢 at 。 h 讲- 肇寥溉燕_ 卜- 耋:o := 藿i i v 例3 中的级和弦是一个省略了五音的十三和弦,由于这个高叠的和弦将 五音与十一音省略,导致这个和弦的性质变的十分模糊。 第二节传统和弦的改造 一、复杂化的三度结构和弦 所谓的复杂化的三度结构和弦,即和弦仍以三度叠置的原则而构成,但和弦 结构中出现增减三度等非传统的三度音程的和弦,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有大 量的这类和弦,它们造成了不协和的音效,按照三度音程的分类,有以下两种形 式: 1 、包含减三度音程的和弦 在第四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包含减三度音程的i i 级和弦( 转位为增 六度。为了兼顾习惯,故按增六和弦来标记) 使用在乐章的主题的动机中,被赋 予了重要的意义。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4 ( m v il 叫) 纛毳耋露:c n 6 i , n 在本乐章的呈示部、再现部的主题动机中,都是以包含减三度音程的分解进 行的i i 级和弦引入主和弦,i i 级和弦的减三度音程成为“特征色彩。在连接部 和展开部中,减三度的音程还出现在其它音级的和弦中,对音乐的发展和统一起 到了积极作用。 例5 ( m v i ) 薅瞒 一满 憎瓣罐蝴_麟 在古典和声中,为了增强对属音的倾向性,往往降低重属和弦的五音,并将 降低的和弦5 音放于低声部,形成增六和弦;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作曲家不仅 在呈示部主题开篇使用这一和弦;而且在展开部中,通过增六和弦模进方式来搭 建转调的桥梁。 2 、包含增三度音程的三和弦 例6 ( m v i8m v m 8 ) 第一器重: 埔nlb n 3z 上例a 选自第一乐章第8 小节,分解和弦进行的形态,这一小节中,短暂的 移调两次,分别从c 调移到b b 调和b 调,均是调中的i i _ i 的和声进行。第一 个和弦是b b 调i i 级增六和弦,第三个和弦是b 调的b i i 级和弦,根音与三音形 1 2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成增三度,三音与五音形成减3 度,与第一个包含了减三度音程的和弦形成了色 彩对比。 上例b 选取自第二乐章第8 小节,该小节中第2 个和弦是一个附加了2 度音 程的包含增三度音程的i i 级和弦( b e 调) ,这个和弦处于呈示段的结尾,一i 卜i 的和声进行形成了变格终止。降级音“b f ,音形成了对主音更强的倾向,还原 a 音增强对i 级和弦的五音的倾向。还原的a 音与b c 音形成了减三度音程,还原 的a 音与b f 音形成了增三度音程,因此这个和弦同时包含有增减三度与增二度音 程,形成奇特的音响效果。 二、带附加音的三度叠置和弦 在保持原有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形态的基础上,添加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音,这 些音称为“附加音 ,这些和弦称为“附加音和弦”。附加音不同于和弦外音,是 和弦的组成部分,无需解决。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中,常使用带有附加音的 三度叠置和弦,附加音未改变原有的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与形态,却为和弦音带 入了不协和的因素,增添了和弦的色彩,和声浓度增强。按照附加音与根音的关 系,本节中将第四钢琴奏鸣曲中带附加音的和弦分为以下几类: l 、附加减五度音程 例7 ( m v i 2 2 4 一2 2 8 ) 例7 是第一乐章的终止。作为终止和弦的主和弦下方附加了减五度音程。这 个附加的j | j 6 f 音是i i 级增六和弦的三音,这个附加了减5 度音程的主和弦有了主 和弦与i i 级增六和弦合一的含义,使乐章结束在一个不稳定的“主和弦 上, 也与乐章动机中的l i + 6 i 和声进行形成呼应。 2 、附加大2 度音程 1 3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8 ( m v i i i 5 ) f 摧垂一 t 邑蚕霾墼蛙 , :附匀旧滢。的薹缀荨n 弦 例8 是第三乐章的叠部的i 级和弦。右手声部的群f 和弦附加了大二度音 ( 群g ) ,具有色彩效果。 3 、附加倍增4 度音程 例9 ( m v i 4 3 、4 5 ) * f + 5k 例9 中有两对和弦:附加倍增四度音程的增三和弦( b g 、b c 为根音) 与增 六和弦( f 、b b 为根音) 。位于增六和弦前的和弦从其功能上来看,是增六和弦的 “倚音和弦”,从其色彩上看,与增六和弦形成了色彩的对比。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音乐中,多样化的附加音的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和声色彩化 倾向,附加音和弦的使用使听觉上对和弦的本原结构产生错觉,这也许就是米亚 斯科夫斯基所想达到的效果。 三、复合和弦 在近现代的音乐中,和声纵向结构的一个新的发展是使用复合和弦,它是由 不同和弦同时作纵向结合而构成。复合和弦通常分布在不同音区的两个层次上, 其和声音响更为复杂,色彩更加丰富。因此,复合和弦常常成为一些近现代作曲 家的和声材料。在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奏鸣曲中,也使用了复合和弦,按其形式可 分为以下三种: l 、与持续音或持续和弦结合的复合和弦 “持续音或持续和弦与上方的其他和弦结合而构成复合和弦。这是一种最早的复合和弦 1 4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 例1 1 ( m v i5 卸 例l2 ( m v i 3 4 _ 3 5 ) 例1 1 中的和弦结构十分复杂,从整体观察,两个层次的和声进行都呈现出 线性状态。从纵向看,有些和弦已难以辨认,它们是因多声部为半音运动,又因 两个层次的进行方向相反,形成了临时组建的“和弦,因此,这两个层次成为 复合的线性进行。 例1 2 是第一乐章在例1 l 的基础上发展,两个层次保留了原有的形态关系, 在下方又增加了长音,因而出现了三个层次的复合。 3 、两个和弦的垂直复合 例1 3 ( m v i i i3 4 2 3 4 3 ) o ,: 一- 一 7 i # 7fi 、_ 气、一 r _ : l 7 一一一一一,叫_ c :i b 例1 3 取自第三乐章的终止之前,i 级与降i i 级和弦复合,节奏相同。层次 分明,形成了非严格的对称形式。 1 6 j,、j-i、, 武汉音乐学院硕上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1 4 ( m v 3 0 _ 一3 1 ) 噱:ii ii i 例1 4 是第二乐章的中部,低音声部是主和弦的分解,右手旋律声部是b e 调 的省略五音的i _ i 卜i 的和声进行。 四、混合和弦 “将两个和弦各音混合排列,即成为混合性质的和弦。这种和弦在排列时并无一定规律, 其音程组合复杂。”如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动机,和弦 由i i i 相继而行,而至该部分结束的和弦则是将这两个和弦混合排列,成为一 个结构复杂的和弦。 例1 5 ( m v i1 0 、l 、2 ) z 聃 这是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的终止和弦,它由i i 级和弦( d 虾b a ) 与i 级七 和弦( c b eb ) 混合排列的和弦。这个终止呼应了动机中的i 卜i 的和声进行。 在该作品中,除了上述和弦外,还有“四度叠置和弦 。 1 7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1 6 ( m 1 5 ) 方证蕾曩h 叠 槭 。垒,萋豢貔强荛,瘩豢妻一,毫善亡象一参 ”,o iri妒 一靠够零一。 雾卜暑陌覃荔一 :嚣- 麓,烈缝曼三嚣是未髯d 一;趱罗| ;囊羹, 例1 6 a 是第二乐章呈示段的主题句,半终止在以b a 为低音的四度叠置的和 弦上,为乐章中部的四度和弦的出现做了铺垫。 例1 6 b 取自第二乐章的中部,旋律声部的各音均配有四度叠置和弦,构成平 行的四度叠置和弦。这些和弦均无独立功能,只能看作是“带状 旋律。 第三节同级多态和弦 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和弦:一般情况下仍然按三度叠置方 式排列,但是与古典时期的三度叠置和弦却有很大不同。表现在:和弦的各音都 是可动的,即可以升高半音,也可以降低半音。和弦排列时,升高和降低的和弦 音可以并置,包括同一和弦音的本位音与变化音的并置排列。因此,同一级和弦 便出现了多样性结构形态,故称这种和弦为“同级多态和弦 。 米亚斯科夫斯基将多态的和弦音安排在同一时间,相距较远的声部出现。形 成了大小三度并存,包含小2 度或大七度的极不协和音程的和弦结构。 例1 7 b e 小调:n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1 7 是从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呈示段抽取出的级和弦,它们 的形态多样。这些变音包括:降低i i 级和弦的根音( 小调不能升高根音) ;升高、 降低三音;升高五音( 小调不能降低五音) ,可以说,极尽了变化之可能。这些 含有变音的和弦总是与半音进行相关,产生高度半音化和声效果。 例1 8 ( m v l 叫) 例1 8 第一小节的i 一一i 的和声进行是该乐章开宗明义的“动机性”和 声,它在全曲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这将在第三章论述) 。在这个动机中,右手的 b f _ - b a _ e 音与左手的卜们三音并置出现,这些同级的半音( b ffb aa ) 造成了和弦中包含了减8 度,减六度等非传统和弦的音程,形成极端不协和的音 响。在声部连接上:在该动机i i i i 进行过程中,展示了多个半音化声部; 四个声部都以半音进行,分别倾向于主调的稳定音级。这一密集化的半音化和声 进行,不仅仅是对主调稳定音级的强调,同时,也暗示着半音化进行将成为全曲 和声连接的基本方式,还昭示着这一作品基本格调:即强调变格的和声进行,突 出半音化音响。米亚斯科夫斯基赋予级和弦重要的地位,并极大地扩大i i 级 和弦包容量,这表现在:一是使用高叠置的和弦形式,多用七和弦、九和弦,将 调式中的大部分音级吸纳到i i 级和弦之中;二是将大量的变音吸纳进来,极大 地扩大了调式功能。 早在传统音乐中,同主音大、小调的综合,扩大了主音统治的领域。由此启 发作者根据上例“和声动机 做出大胆地设想:作品的调性为降e 调。右手声部 的i i 级音为降i i 级音;左手声部的i i 级音为本位音,而级音为升高音级,右手 声部的主音与降i i 级产生弗里几亚二度;左手声部的主音与升高i v 级产生利底亚 四度。如此,将两个弗里几亚调式与利底亚调式加以综合,i i 级和弦的和弦音在 两个调式之间相互借用,使和弦中就有了包括减三度、减八度( 增一度) 等音程, 这种特殊的综合调式为同级和弦提供了多样化结构的可能。 1 9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降芸翕竺量翥萎;圈圈圈圈圈囝圈图降e 利底亚调式:幽uuu 剀uu 幽 调式音级:i vi 米亚斯科夫斯基富于个性的和声根植于传统和声的土壤之中。这体现在他 的和声材料来源于传统,而他所做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综合调式并不是新鲜 事儿,而改变综合调式的种类,并对它们做特殊的处理,则能产生新的“语词 形式。将调式综合起来是一种尝试,而用融合观念处理综合调式则是大胆地创新。 就和弦结构而言,米亚斯科夫斯基虽然沿用三度叠置和弦,但减三度、减八度音 程的加入,已使和弦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和弦中的变音,影响着它的走向。 武汉音乐学院硕上学位论文唐珊珊 第二章第四钢琴奏鸣曲和声进行方式 “十五世纪开始出现的以三个主要功能( t 、d 、s ) 为模式的终止形态,( 以s d _ t ) 的序进方式,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中已被确定为和声构成的规范框架。这种序 进方式已不止是体现在终止式中,而且几乎是无处不在地统治着全部和声的整体运作。在代 表稳定的主功能和弦外,由于泛音内涵的原因,人们自然的感到属功能相比下属功能更具对 主和弦的支持力,所以属主和弦的进行称为多声音乐创作中最原始、最简洁但是又是最 富有动力和纯朴情趣的和声描述。 古典时期的任何一部作品的和声进行都可以浓 缩为“卜_ 、,_ i 。所以说,当时的作品中所使用的和声语言尽管有不同的表 现形式,仍然被约束于一个定型的框架中。 到1 9 世纪2 0 年代左右,由于浪漫主义思潮逐渐深入,人们追求创作上的革 新和自由,开始试图摆脱古典的传统观念,意识的禁锢,以使思维和个性获得解 放。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观念在和声进行上的体现就是:在功能体系的范围内, 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功能进行被弱化。 到了2 0 世纪,音乐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第四钢琴奏鸣曲创作 的这个时期是晚期浪漫主义到现代音乐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米亚 斯科夫斯基的和声思维不仅体现在和弦结构的多样化中,也体现在和声进行方式 之中。 第一节中心地位的i 级和弦 第四钢琴奏鸣曲是一部有调性的作品,但是,其中有着大量多样形态的 和弦存在,以及大量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导致和声的复杂化以及调性模糊。因此, 如何显现调性,如何突出主和弦的中心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该作品中,由于 传统和声中的v i 关系被大大弱化,用来表达调性的方式依赖于主和弦所处的 曲式部位开始与终止,以及下属功能对主和弦的“导向。 一、呈示部中的i 级和弦 l 、呈示部主题中的i 级和弦 三个乐章的共同特征就是在乐章的开篇,就在动机中使用了i 级和弦 2 l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1 9 第一乐毫 主题: 第三乐宣 叠部主题: 第一乐章建立在c 调上,由类似于装饰音效果的i i 级和弦引入,省略了三 音的i 级七和弦在乐章开篇陈述调性,然而,由于七音的加入,给主和弦带来不 稳定的因素。同时,这个i 级七和弦也提示了全乐章的音响特点:以不协和音响 为主。 第二乐章建立在b e 调上,开篇的i 级和弦是一个传统的三度叠置的主三和 弦,音响协和、调性清楚。 第三乐章建立在杼调上,i 级和弦由4 小节的引子引入,右手声部是五音旋 律位置,附加2 。音的i 级柱式和弦,左手声部是有和弦外音的分解式的i 级和 弦。 2 、呈示部主题终止的i 级和弦 lj飞- 章 乐段: 1 1 1 不题第呈主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2 0 第一球重 主题终止 第一乐章 呈示段 终址 习簇笨菩鹭竞罐零零o 。 rjl m j -_- 一歹r 歹与 嚣笺。k警;,i 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主题结束于混合的i i 级、i 级和弦上,这个终止和弦虽然 结构形态复杂,处在主题乐段终止的这个位置,表达了对呈示部开始i 卜i 的 回应和对调性的明确。第二乐章的呈示部主题仍然结束在三度叠置的i 级和弦上, 音区与动机相比移低了8 度;第三乐章的叠部因为转至c 调,所以结束于c 调主 和弦上,右手音区移低,仍然是附加2 度音程的i 级和弦,左手声部是带有和弦 外音的分解和弦。 综合上面对呈示部主题动机和终止的分析,我们发现,i 级和弦在开篇和终 止中的使用,具有明确调性的作用,形成一个“首尾合应的结构。i 级和弦音 不仅在呈示部中仍然处于最重要的曲式位置,在音乐的展开部和结束部时同样被 作曲家加以强调。 二、展开部和结束部的i 级和弦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例2 l 翁 第掰 中毒 第三乐毫 箍帮i : 第三承簟 插部i i 慰乏。净蓄公:互。誉譬鼍 彰77 7 小7 7777 拿i 拿 j!lk r -f -u 一 - 岛群 z 缸盘黑 烈曩茬睦身基型素 柏 第一乐章所使用的和声材料非常集中,呈示部主题的和声进行模式在展开部 和再现部中同样适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开始都明确了i 级和弦。第二乐章的中 部使用的是单一调式,旋律声部是附加经过音的i 级音,低音声部是i 级分解和 弦。第三乐章由于是回旋曲式,插部较多,但是每一个插部的开始都使用了i 级 和弦,只是i 级和弦的形态各不相同而已。 三、乐章结束时的i 级和弦 2 4 武汉音乐学院硕上学位论文庸珊珊 例2 8 ( m v i i8 ) h i 第二乐章呈示段的终止是i 卜i 的和声进行,i i 级和弦包含了增三度、减 三度等不协和音程,多重变音分别以半音倾向到主和弦的根音、三音及五音,各 声部同样充斥着线性化的进行。 3 、乐章终止处的i 卜i 和声进行 例2 9 ( m v i2 2 4 - - 2 2 8 ) 第一乐章结束在附加减五度的主和弦上。这个和弦可看作是i i 与i 的不完全 的混合形式。 例3 0 ( m i i i 9 4 一1 0 0 ) 删,一k3 k 一 l : “车。警专疑霉e ”霉矧瞄譬 7 罅伊1 霉一 - 五 f 兰 一。一淫 r 。:借7 7 - 7 甄i 。摹。i - :i 一一 攀蓼舞饕。一 i 蜜警酶 叫陇呻一 一 b = hl 第二乐章终止处的和声进行与呈示段的终止一样,只是将音区提高,和声进 行仍然是i i i 的和声进行,以线性化的连接方式为主。 iil_,、jji、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c :bi ii bi i 二i 心爱一 r “童* 一 霉客警i 1 褥 , 1 例3 2 是第三乐章的插部,插部建立在b e 调上,主音在低音声部持续,每一 小节的和声进行都是卜一i i 的进行,并且每小节的i i 级和弦构造各不相同:b i i 级和弦( b f ab c ) 、i i 级和弦( f b cb a ) i i 级和弦( f ac ) 、i i 级和弦( f ab cb a ) 形 成了色彩上的对比。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二、i i 级和弦的色彩渗透 在第四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有这样一类和弦,它们处在曲式的连接部 和展开部中,有时这些部分的调性不明确;因而和弦的音级无法划分。但是,这 些和弦有着与i i 级和弦结构形态相同的因素,比如减三度( 增六度) 等音程。笔 者认为,这是i i 级和弦的色彩渗透。 例3 3 乐 臼幅1 巧l 约l u h 岳 - 甘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e x p : ccfb abb e d g : b e 弋。g4 c ab b f6 de e g c 产bbeadg r 印 ccfacc 在呈示部中:连接部在c 调上短暂停留后,先到达f + 6 和弦,再在6b + 6 和 弦上停留,最后转至b e 调。、主部主题与副题的调性中心虽然是平行大小调的关 系,调性关系非常传统,但是并没有通过共同和弦转调,而是通过被i i + 6 和弦 色彩渗透后的f + 6 、b b + 6 和弦做下方5 度的连续进行,b b + 6 和弦是b e 调的降五 音的属七和弦,所以这个+ 6 和弦的连锁进行可以看做b e 调的i i + 6 _ _ v + 6 一 i 。 在连接部中,调中心变化非常迅速,在一个小节的g 调上停留后,出现的i i + 6 和弦色彩渗透和弦分别是:c + 6 、 f + 6 b b + 6 、b + 6 、e + 6 、a + 6 、d + 6 、g + 6 和弦,同样也是向下方5 度的连锁进行,最后一个和弦引向了主调的属音上的增 六和弦上,为最后的调性回归做准备。 因此,第四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i 卜i 的和声进行不仅具有调性意 义的和声进行,同时还具有对和弦结构形态、音响色彩的主导作用。 第四节其他的和声进行 一、和弦与其他和弦的连接 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i i 和弦在曲式重要结构处多解决到i 和弦,在结构内 部时,i i 和弦也会与其他和弦连接。 1 、b i 卜- i i 例3 4 ( m v l 4 _ 一5 ) 例3 4 中,b i i i i 是延长功能的和声进行,每个和弦的结构不同: b i i r 1 3 一i i ( 并置的升三音与降三音,并置的五音与降五音) :即便是同级 3 2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和弦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如b i l 9 与i i 。和声色彩及其色彩的变化成为音乐表现 的主要方面。 2 、i 卜一i i 卜i 例3 5 ( m v il 5 ) 工 第三乐章的引子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进行,双手的两个声部以硒音( 撑f 调i i 音) 为轴倒影进行,至第三小节停留在( g 纳df ) 艏调的i i 和弦上,这个同时 包含了减三度和增三度的和弦在充当了两个小节的和声背景后,先引入i i i 和弦, 再引入主和弦。其实还是相当于直接进入主功能。 3 、b i 卜玎- - 一b v 例3 6 ( m v i 1 俨一1 1 ) i 线性和声 b i i _ i i 见于第三乐章叠部l 卜1 2 小节处,左手的低音声部半音 化下行,右手声部b i i 与n 级和弦形成对比,然后引入级和弦。之后左手声 部隐伏全音下行,右手声部半音化进行,至1 4 小节方才出现i 级和弦。 u 和弦与其他和弦的连接虽然方式也比较多,但是如果将其进行浓缩,仍然 3 3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 是i 卜主功能和弦的进行,因此i 卜i 的和声进行是全曲最重要的和声进行。 正如人们对不协和音响的逐步适应一样,某些意外进行由于不断的广泛使 用,就使我们习以为常了。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也是如此。i i _ i 的和声 进行由于作曲家的强调性的使用,已经成为该作品中的和声程式,同时它是该作 品和声个性化的体现。 第五节线性和声 在和声的纵横关系中,“如果着重强调的是横向的功能,讲求声部运动的方向和形 式,以逻辑化运动的声部线条作为和声结构的出发点,便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功能和声的思维 方法。这种和声方法,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