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藻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藻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藻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藻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藻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藻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吴藻是清代女性文坛上颇具影响的词曲作家,著有花帘词、香南雪北词、香 南雪北庐诗i 杂剧乔影和散曲等。本文选取吴藻词作为研究重点,在前人成果 的基础上,力图全面考察吴藻词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从词的本体出发,深入探讨吴藻 词的主题意蕴与艺术风貌。 全文共分四章。引论部分对吴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旨在揭示新时期 吴藻研究的特点和意义。第一章,首先对吴藻的生平事迹与创作情况进行了简略考辨, 然后重点分析地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对吴藻词的影响。清代女性文学的繁荣是吴藻词生 成的重要背景,本章还从清代女性文学的概况、女性词人群体的崛起、女性结社和清 代女性文学的近代化特征几方面进行了详尽论述,力图揭示吴藻词产生的文化渊源与 时代氛围。第二章,从词的题材内容入手,着重论述吴藻前后期词主题意蕴的不同内 涵。吴藻词蕴含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本章从女性觉醒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忧患意识 和逃禅意识四个方面对吴藻词的主体意蕴加以解读。词中反映出的广泛的文学交游活 动也是吴藻词的重要内容,本章还对吴藻与碧城女弟子、其他文学女性以及文人士子 的交游进行归类论述,显示出清代中晚期社会对女性的社会交往所采取的较为开明的 态度。第三章,从词的语言、意象、风格、意境等层面出发,论述吴藻词的艺术风貌。 吴藻词的语言清丽多姿,不拘一格,兼具音乐美、绘画美和结构美。吴藻词意象丰富 多彩,表现出词人的精神特质。本章从梦、梅、雨、竹、酒、箫、剑七个意象切入, 全面分析了吴藻词的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情蕴。吴藻词兼采众长而自成一家,形成了婉 约与豪宕并举的艺术风格。吴藻词尤以真性情与真景物彼此交融,形成了意与境浑融 的情韵美,并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关注社会、历史和人生,拓展了女性词的主题意蕴和 艺术境界。第四章,对吴藻的其他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与评析。杂剧乔影 是奠定吴藻文学史地位的重要作品,本章进行了重点论述。吴藻的诗歌、散曲和散文 创作,情浓体美,意蕴深远,表现出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才华。结语部分,简要论述了 吴藻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吴藻; 花帘词;香南雪北词;主题意蕴;艺术风貌;杂剧乔影 a b s t r a c t w uz a ow a so n eo f 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f e m a l el i t e r a r yf i g u r e ss p e c i a l i z i n gi nc ia n dq u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h e rw o r k si n c l u d ec if l o w e rc u r t a i n ,c if r a g r a n ts o u t hs n o wn o r t h , p o e m f r a g r a n ts o u t hs n o wn o r t h ,o p e r ap r o f i l eo fq i a o ,a n do t h e rl i t e r a r yf o r m s 砸s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d e a l sw i t hc ib yw uz a o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y a i m i n gt os t u d yt h eo v e r a l l 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w h i c hl e dt ot h ec r e a t i o no fw uz a o sc i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t h et h e m e sa n d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 w hz a o sc i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c ii t s e l f t h e r ea r e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d e a l s 谢t ht h e h i s t o f i c a la n dc u r r e n ts t u d yo fw uz a o sc ia n dt r i e st os h o wt h ef e a t u r e sa n ds t u d y i n g p u r p o s eo fw uz a o sc i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砸z a o sl i f es t o r ya n dw r i t i n gp r o c e $ $ a r e p r e s e n t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b u d d h i s mo nw hz a o sc i n 圮f e m a l el i t e r a r yf i g u r e sb o o m e di nq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b a c k g r o u n d sf o rt h ew r i t i n go fw uz a o c h a p t e rt w od i s c u s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t h et h e m e so f w uz a o sc ii nt w o p e r i o d s :t h eb e o n m ga n dt h em i d d i ep e r i o do f w h z a o w r i t i n g t h e r ei sas t r o n gs u b j e c t i v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h e rw r i t i n g ,w h i c hi si l l u s t r a t e df x o m f o u r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w o m e no ft h e m s e l v e s ,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s o c i a l p a r t i c i l ;l a t i o n , 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e x i s t e n c e ,a n da w a r e n e s so fs t r u g g l ef o rs e l ff u l f i l l m e n t c h a p t e rt h e ed i s c u s s e s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w uz a o sc ib a s e do nt h el a n g u a g e ,i m a g e , s t y l e a n d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w hz a o sc ii sf a m o u sf o ri t sb e a u t i f u ll a n g u a g ea n dd i v e r s e s t y l e 。f u l lo fm u s i c a la n da r t i s t i ca n ds t r u c t u r a lt a s t e w uz a l 0 8c ih a sp r o f o u n di m a g e s w h i c hr e f l e c tt h ed i s p o s i t i o no fw uz a o i nh e rw r i t i n g , d r e a m s ,w i n t e r s w e e t , r a 吐 b a m b o o ,w i n e ,f l u t e ,a n ds w o r da r ct h em a i n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 a l lt h i s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p r o f o u n de m o t i o ne x p r e s s e di nh e rw r i t i n g w uz a ot o o kf u l l 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o t h e rw r i t e r s m e r i t sa n dp u tt h e mi n t oh e ro w nw r i t i n ga n df o r m e dh e r u n i q u ew r i t i n gs t y l e c h a p t e rf o u rg i v e sab r i e f a n a l y s i sa n d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h eo t h e r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b yw uz a o 皿es p e c i a lo p e r ap r o f i l eo fq i a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l i t e r a r yw o r k st o e s t a b l i s hh e rr o l ei n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w r i t i n gi s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h e r e w uz a ni sa v e r s a t i l el i t e r a r yf i g u r ew h oe x p r e s s e sh e r s e l f b yc i ,p o e m s ,e s s a y s ,a n dq u h e rw r i t i n gi s f u l lo f e m o t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b e a u t i f u l n e s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 w uz a o 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f e m a l el i t e r a r ye r e a t i o na n dh a s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i nl i t e r a r y k e yw o r d s :w uz a o ;c if l o w e rc u r t a i n ;c if r a g r a n ts o u t hs n o wn o r t h ;t h e m e s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p r o f i l eo f q i a o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 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垂垂盎日期:2 塑i 生五盆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辉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引论吴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吴藻是清代女性文坛上颇具影响的词曲作家,她的著作主要有花帘词、香南 雪北词、香南雪北庐诗、杂剧乔影( 又名 饮酒读骚图) 和散曲若干种。对 于吴藻的评述和研究,在她的杂剧乔影问世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在民国时期,吴 藻的研究一度成为女性文学研究的热点。解放后,吴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 地区。作为清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吴藻的研究在港台地区至今方兴未艾。新中国 成立以后,大陆地区的女性文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女性 文学研究才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并在最近十多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 吴藻的研究再次引起学人的关注,并渐呈上升趋势。回顾吴藻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 分为晚清、民国和建国以来三个时期。建国后的吴藻研究,以大陆和港台地区为界, 分别论述。 一、晚清时期 嘉道年间,吴藻以杂剧乔影使“见者击节,闻者传钞,一时纸贵”,引起了 时下名流的关注。乔影在剧场演出后,先后有四十多位名士才女为之撰写序跋、 题词评述,葛庆曾撰跋云:。余与其兄梦蕉游,得此读本。恍如湘江千顷,澄波无际”, 。才人沦落,古今同慨”2 。许乃毂题词云:“我欲散发凌九州,狂吟一写三间忧。我 欲长江变春酒,六合人人杯在手。世人大笑谓我痴,不信闺中先得之。扫眉才子吴蒴 香,放眼直欲空八荒。弹琴未尽纾激越( 自注:女士善鼓琴) ,新词每觉多苍凉( 自 注:著有花帘书屋词) ”,“传观尽道奇女子,亟付雏伶为奏技。雏伶亦解声泪俱, 不屑情柔态绮靡。许氏题词对乔影的感知悲慨淋漓。一部令古今失意者慨叹唏 嘘的知音之曲,使吴藻的剧作在读者与观众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为乔影 作序、题词的名士、才女有吴载功、齐彦槐、陈文述、郭磨、许乃济、李筠嘉、胡敬、 沈希辙、汪端、张襄、糍莲( 均香) ,归懋仪、徐钰等等。众人对吴藻杂剧的评论与 赞誉,为吴藻作品的接受和传播打开了重要通道。 乔影让吴藻声名鹊起,随之花帘词由陈文述、赵庆焙、魏谦升三人作序 并刊行于世。香南雪北词刊行时另有张景祁等人为之撰写序跋。这些序跋对吴藻 1 吴载功乔影竣。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 编。齐鲁书社,1 9 8 9 年舨,第1 1 3 0 页;又见续修四库全书 第1 7 6 8 册乔影 ,第1 3 1 页。 2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齐鲁书社,1 9 8 9 年版,第1 1 2 9 页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齐鲁书社,1 9 8 9 年版,第1 1 5 0 页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及其作品的评论成为吴藻研究的发端,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对吴藻作品的辑评,始于陈文述选辑的兰因集,后附吴藻所作散曲一套。陈 文述选录 碧城仙馆女弟子诗,收入吴藻花帘书屋诗9 首,卷首有陈文述的题词。 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收吴藻词1 9 首,前附述评,对吴词有极高的评价。沈善宝 的名媛诗话对吴藻的诗、词、曲多有论述,并保存了吴藻的部分诗、词和散曲作 品。 杭郡诗三辑选录吴藻诗1 8 首。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辑花帘词、 香南雪北词二卷,前附词人小传。此外,陈文述的 画林新咏以画家论吴藻, 亦有价值。 除了对吴藻作品的辑录和评述,在晚清诸多名士的著作中多有对吴藻的记述和评 论。如徐珂的近词丛话列。吴蒴香词似漱玉”条, 梁绍壬两般秋雨盘随笔、 两般秋雨盒曲谈分列。花帘词”与“饮酒读骚图”两条,对其生平与创作均有 评析。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吴藻词有详尽的评点。张德瀛词证卷六,认为吴 藻不独工诗擅词,在音乐和音律方面也显示了天赋之才1 。王蕴章然脂余韵卷四, 列徐灿、顾春、吴藻为清代女性词三大家,并将吴藻和纳兰性德并称清代两大词人2 。 俞陛云清代闺秀词话云:“清代闺秀之工填词者,清初推徐湘蔟,嘉道间推顾太 清、吴蒴香。湘蒴以深稳胜,太清以高旷胜,蒴香以博雅胜,卓然为三大家”s o 杭 州府志艺文分别在卷九、卷十著录了吴藻的香南雪北庐诗集和花帘词、香 南雪北词各一卷。 二、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吴灏辑历代名媛词选,书前题辞1 0 首,首次以论词绝句的形式评 析女性词创作,其中3 首分别评论清代女性词人徐灿、顾春、吴藻三人的词作。民国 十七年,徐世昌晚晴籀诗汇刊行,收吴藻诗4 首,前附诗人简评。这一时期,梁 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谭正壁的中国女性文学史和女性词话对吴藻及 其创作均有精到的分析和论述。前两部文学史均辑录了吴藻的散曲一套,并说明原载 于陈文述编著的兰因集。胡云翼的 中国词史略,论及清女性词,推重吴藻一人。 胡氏认为,吴藻词颇受厉鹗影响,以温婉的女性风度出现,趣味为之一新,堪称清代 女性词家第一人。谢秋萍辑评的吴藻词是胡云翼主编的“词学小丛书”的一种, 成为吴藻词的第一部现代选本。书前有谢氏所撰吴藻女士的白话词,比较全面地 1 唐圭璋词话丛编 第5 册,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4 1 8 8 页 2 唐圭璋词话丛编) 第5 册,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3 6 页 钱仲联清诗纪事) 第2 2 册,扛苏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5 8 8 1 页 2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介绍了吴藻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文章认为吴藻词以鲜活、流畅的白话抒写一个温柔女 子的真性情,可与纳兰性德词相媲美。文中对吴藻词创作特点的分析颇具学术价值。 冯沅君的古剧说汇记女曲家吴藻对吴藻的词曲创作进行了概括的论述,评价公 允。文中引用马叙伦读书续记对吴藻词的评述,马氏认为吴词“亦断肠嗣响”, “使易安执笔,艳侧不能过此”冯沅君则认为吴词既具清疏哀婉、华美凄绝之境, 又具苏辛之风,词颇亢爽,以吴藻与朱淑真比较,。吴词的方面似乎比朱词广”2 陆 萼庭的 作者吴藻事辑,对吴藻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钩沉和辑佚,是2 0 世纪 第一部清代女性词人年谱。文章考证翔实,堪称民国时期吴藻研究最权威的著述。 三、建国以来 ( 一) 港台地区 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的吴藻词研究较大陆有长足的发展。主要研究成 果如,琦君的 芭蕉叶上听秋声吴藻,少翁的女词人吴藻饮誉文坛。戚宜君 的吴藻为清代词坛放一异彩,结合吴藻的家庭、身世、性情,分析吴词词风的变 化,认为吴藻词在数量和内容上均要比李清照的词精彩。万子霖的 清代闺秀四家词 述3 对清代四位著名女词人吴藻、贺双卿、顾春、秋瑾的词作分别进行了评述。 进入2 1 世纪,钟正道的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吴藻 中女 性作为他者之愁评析。文章从性别对立的角度考察吴藻花帘词之愁,认为 吴藻之愁不能归因于内在,而应归因于外在的。愁境”;认为吴藻词真实地呈现出一 名女性在压抑的情境中愁懑的心理状态。黄嫣梨的专著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 的清代知识女性,通过对徐灿、吴藻、顾太清、昌碧城四位女词人全面的考察,从 历史的纵向探究她们思想变化的轨迹。黄嫣梨的文史十五论还收入了她的清女 词人吴藻交游考。钟慧玲的清代女作家专题:吴藻及其相关文学活动研究,2 0 0 1 年由台湾乐学书局出版。这部著作收入吴藻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吴藻与清代女作 家的交游、 ,妇女研究论丛 ,2 0 0 2 年第1 期 4 参见陈水云( 2 0 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 ,2 0 0 2 年第l 期 3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 二) 大陆地区 在经过了3 0 多年的沉寂后,2 0 世纪8 0 年代,大陆的女性文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发 展期。随着一批女性文学研究专著的问世,清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 有关吴藻文学的研究,近年来渐呈上升趋势 严迪昌先生编著的近代词钞和清词史清代妇女词史略论吴藻词,认为 “吴藻是嘉道年间最有影响的女词人,有人曾举她与纳兰性德并称”,并认为吴藻词 对人生、社会和女性处境问题的思考与追求,思绪开阔,不局限于一般的离愁别绪。 邓红梅的 女性词史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女性词通史,其中三分之二篇幅论述 清代女性词。全书以徐灿、顾贞立、熊琏、庄盘珠、吴藻、顾春、秋瑾7 位作家为清 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全面揭示了清代女性词发展的轨迹。认为吴藻词在继承女性词 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全面的创新,在形式美的研炼和意蕴深度的拓展方面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邓红梅另有才清命薄,情浓体美清代一流女词人吴藻词简论, 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交流论文。文章切入吴藻词作的本体,从美学的角度 对吴藻的词情和词艺境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不同于港台地区多从文化外围和思 想内容方面对吴藻词所作的研究。 张宏生、张雁编 古代女诗人研究,收入钟慧玲的吴藻与清代女作家的交游 张襄、汪端。段继红的博士论文清代女诗人研究( 苏州大学2 0 0 5 届) ,以前 生名士,今生美人婚姻不偕的苦闷词人吴藻为题,对吴藻词的主题意蕴迸行了 深入的发掘。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大陆地区发表的吴藻研究单篇论文约有1 0 余篇。以发表时 间为序,论列如下: 彭俊彦的清代女词人吴藻读词札记1 ,认为清词家数量虽多,但有成就者 并不多,而吴藻词可算其中的风毛麟角。 王奕军的一洗人间粉黛羞浙江古代女剧作家吴藻2 ,从杂剧乔影入手, 论述吴藻文学的主题意蕴。 蒋哲伦的学近苏辛,嗣响易安:吴藻词简论3 ,认为吴藻词既有豪放沉郁的一 面,也有清空醇雅的一面,而在语言风格上更近易安体。词中口语和家常语的纯熟运 用,音韵节拍之浏亮、鲜明,显示出女词人的当行本色。 俞浣萍的 花帘词) 底有吟魂,认为吴藻的词作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为中 1 辽宁大学学报1 9 8 0 年第5 期 2 戏文) 1 9 8 2 年第5 期。 3 上海师大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 4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2 年第4 期 4 昊永萍:吴藻词研究 国妇女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浦汉明的 ( 乔影) 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的愤懑与呼号1 ,认为吴藻的杂剧乔 影,不单唱出了女性的心曲,更传达了预感封建社会行将灭亡、而又找不到光明前 途的有识之士共同的时代感受。 张宏生的 及其创作的内外成因2 ,认为吴藻及其杂剧乔影 中所体现的性别意识,无疑是对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社会角色缺憾所作的思考,也反映 了吴藻对才女的“名士化”所作的某种理解。文章从名士的内涵、名士的情结和名士 的氛围三方面入手论述了吴作意蕴的丰富成因。 薛海燕的论吴藻词曲特质及其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3 ,从吴藻不甘束缚、 崇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入手,分析其与社会思潮的相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吴藻独 有的精神气质在词曲创作中的表现方式。 阮玲的从梅花意象看吴藻的逃禅心迹4 t 将吴藻的词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 并通过不同时期的词作感受吴藻的生存状态和逃禅避世的心迹。 李保民的清代女词人吴藻的悲情生活5 ,将吴藻作品中浓郁的愁情仅仅归因于 爱情婚姻的失意,无疑有失偏颇。 徐峰的吴藻词曲创作中的女性觉醒意识,认为吴藻词曲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对 传统女性角色的背离和超越性别局限的个性解放意识,是她备受推崇的关键因素。但 文章忽视了吴藻作品中浓厚的美学因素。 岑玲的英雄儿女原无别读吴藻( 金缕曲闷欲呼天说) 7 ,从吴藻的一首 词切入,认为这首词以高卓的视野拓展了词境,因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而独具审美品味。 关于吴藻作品的整理与校注,目前仅有邓红梅的梅花如雪悟香禅吴藻词注 评一部。该书2 0 0 4 年7 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是继谢秋萍辑吴藻词之后 的第一部吴藻词选注本。全书选录花帘词与香南雪北词中的1 8 7 首词加以注 释,从艺术美和意蕴美的角度,全面评析了吴藻的词作。全书文辞细腻优美,惜对文 本的摘录偶有疏误。 王永宽、杨海中、幺书仪选注的清代杂剧选,收入吴藻杂剧 乔影。 续修四库全书辑杂剧乔影,提要对吴藻作品有详尽的论述。 1 青海社会科学 1 9 9 5 年第2 期。 2 南京大学学报 2 0 0 0 年第4 期。 1 南京大学学报 2 0 0 1 年第9 期 浙江师大学报 2 0 0 3 年增刊。 食品与生活2 0 0 4 年第9 期 6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 0 0 5 年第3 期 7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4 期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夏承焘、张璋编选 金元明清词选,选注吴藻词如梦令( 燕子未随春去) 张璋选编 历代词萃,选注吴藻词连理枝( 不怕花枝恼)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 典赏析吴藻词如梦令( 燕子未随春去) ,由蒋哲伦撰稿3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收入吴藻词3 首:行香子( 长夜迢迢) 、金缕曲( 闷欲呼天说) 、乳燕飞读 ,分别由蒋哲伦和欧阳忠伟进行赏析4 。程郁缀选注的历代词选,共辑注唐 至清末3 0 0 位词人的8 0 0 首词,包括明清9 8 位词人的2 2 1 首词作,其中选注吴藻词2 首。龚学文编著的闺秀词三百首也收入了吴藻的词作。关于吴藻作品的传播与接 受,也是吴藻研究领域的潜在空间之一。 纵观吴藻研究的历史,建国后无论大陆、港台学者,对吴藻及其创作的研究多集 中于思想内容、女性意识和文学活动等方面,对吴藻文学的艺术特质和美学特征探讨 不够深入吴藻作品的整理与校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邓红梅的吴藻词注评 一部专著,吴藻的大量优秀作品仍未校点、整理,吴藻的作品部分散存于同时代作家 的各类著作中,如沈善宝的名媛诗话、陈文述的西泠闺咏、 画林新咏等等, 仍有待辑佚吴藻是清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她本人及其创作的全面研究,必将 有利于探析清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迸一步促进女性文学研究全面、深入 的发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对吴藻及其创作的研究中,今天的人们所能感 受到的是时代的气息,精神的特质,更是文学的滋养、艺术的润泽。 人民文学出敝挂,1 9 8 3 年版,第5 触页 2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4 5 7 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9 0 5 页 4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9 8 3 页 6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第一章吴藻词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吴藻生平考述 一、生卒考略 吴藻,字蒴香,号玉岑子,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关于吴藻的生卒年,由于较 少文献记载,因此说法不一中国女性文学史、 清代妇女文学史和清词史, 对吴藻的生卒情况均不作说明。黄嫣梨、钟慧玲认为吴藻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建国以 来,大陆地区的各类研究著作,一般采用1 7 9 9 1 8 6 2 。笔者认同此说,论据如下: 据姜亮夫、陶秋英历代人物年表里碑传综表记载:吴藻,字蓣香,仁和人, 生于清仁宗嘉庆四年己未( 1 7 9 9 ) ,卒于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戌( 1 8 6 2 ) ,享年6 4 岁。 陆萼庭的 作者吴藻事辑,原载于1 9 4 8 年文史杂志六卷二期,是迄 今所见唯一的吴藻年谱,也是2 0 世纪以来第一部清代女性词人年谱。根据陆氏的翔 实考辩,吴藻词满江红题谢叠山遗琴作于嘉庆二十四年,是年吴藻2 1 岁,据 此上推,生年当在嘉庆四年。咸丰十一年( 1 8 6 1 ) ,太平军攻克杭州,吴藻去乡离家, 时过不久,吴藻离世;又马叙伦 读书续记卷一称吴藻为咸、同问人,作者据此推 定吴藻卒年约在同治元年( 1 8 6 2 ) ,时年吴藻6 4 岁。 据以上资料,吴藻一生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亲历了清王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进程。从吴藻的作品中,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清代中晚期社会的时代气息, 一位知识女性在社会的急遽变革中艰难而困苦的心路历程和无奈悲愁的生命状态在 吴藻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真实而细腻的展示。 二、生平事迹 吴藻。父夫俱业贾”其夫同邑黄氏,姓名已不可考,有关吴藻婚姻的具体情况 也无资料记载。从吴藻的作品来看,其间无一首为其夫而作,更无二人唱和之作,可 知夫妇并无相知之契。吴藻部分词作以哀婉清恻的笔调描摹深闺的愁情怨绪,如祝 英台近影:“最无那! 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书窗,依依伴行坐? ”黄 昏时分,人们最觉孤独、渴望温暖的时刻,作者却青灯相伴,形影相吊。她埋怨影子 不能怜惜自己,在极度孤独和无人能解的精神状态中,她甚至对生活产生了倦怠,“眼 粱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 ,续修四库全书) 第1 6 2 3 册,第“页 7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底眉头,无情有恨,问谁知道? ”( 连理枝) 。从花帘词的早期词作中可以看出, 婚姻中的吴藻常常在孤独和无奈中消解着自己对生命的热忱,她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充 满失望。至于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恨恩怨,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后来的人们己无从得知。 但早年吴藻的生活无疑是优裕的。经商的丈夫虽不能与她精神相契,却给才貌双美的 吴藻提供了相对宽容的生活空间。也许,这位商人丈夫对才情丰茂的吴藻是尊重和宽 容的;也许,商人重利轻别离,让独处深闺的少妇更添了几分幽绪和哀愁。总之,吴 藻的爱情生活中没有幸福的乐章,却只有永远也化解不开的愁情和哀怨。 道光九年( 1 8 2 9 ) 花帘词定稿刊行,时年吴藻3 1 岁。魏谦升为之作序。谓吴 藻。居恒于家事外,手执一卷,兴至辄吟”。可见青年时期的吴藻尚以文章为乐事。 道光十七年( 1 8 3 7 ) ,吴藻移家南湖。道光二十四年( 1 8 4 4 ) ,吴藻自编 花帘词以 后的词作,订为香南雪北词。作者自记:“十年来忧患馀生,人事有不可言者,引 商刻羽,吟事遂废,此后恐不更作,因检丛残稿,恕而存焉”,自此以后,吴藻遂扫 除文字,潜心奉道。据陆萼庭先生考证,吴藻的填词生涯约终止于道光二十年( 1 8 4 0 ) 前后。张景祁香南雪北词叙谓吴藻“中更离忧,幽篁独居”,“从孙黄君质文, 搜兰畹之剩枝”。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吴藻中年丧偶,也无后人与她相伴 终年。吴藻词作经太平军之役后部分散佚,后经从孙黄某搜辑重刊。 与兄姊亲友偕游而登山临水,与文艺挚友雅集而题赠唱和,是吴藻词作的重要内 容。也许在与文学知音的相知相契中,吴藻曾有所期待,但她终究恪守闺训,在青灯 佛经中参悟生命的终极。论者曾因她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向往、以名士自居的期许,以 及与女性知音的相惜相契,而推定吴藻有同性恋倾向。笔者不认同此说。对女性社会 角色的失望,以及对名士风度的向往,使吴藻在杂剧乔影中以名士自居。对于名 士行止的慕想与模仿是明清才女无奈的梦想,表现出她们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强烈不 满。对于女性才华的认可,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使众多的清代知识女性彼 此欣赏,楣知相惜。这种弥足珍贵的姐妹情谊与所谓的“同性恋”风马牛不相及。 在花帘词殿尾的数首作品中, 暗香嗣天竹花和俞少卿世兄作笔调清疏 空灵,情韵朦胧,语词含蓄,作者于此似有所寄托。 金缕曲送秋黔入都谒选是 香南雪北词晚期作品,陆萼庭先生认为作于吴藻搁笔之年。此时的吴藻已人过中 年,饱尝人生的忧患而逃禅于道义佛理,心绪渐趋静穆、平和。但在这首送别词中, 面对挚友的离别,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自我生命的伤惋痛彻心腑,“算往事,不 堪回首。阅尽沧桑多少恨,古今人、有我伤心否? 歌未发,泪沾袖”。词中作者引赵 秋黔为人生知己,对行人即将远去的祝福和悲凉孤寂的参悟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此后 8 吴永萍:昊藻词研究 不久,吴藻决意不再执笔,从此“扫除文字,潜心奉道”,在佛理禅境中求取内心的 宁静与平和。但杭郡诗三辑中所收吴藻诗作1 8 首,经陆萼庭先生详细考证,大 半作于香南雪北词之后,属吴藻晚年之作。 道光二十七年( 1 8 4 7 ) ,赵秋舱离世,吴藻亲手编订其香销酒醒词曲集,并 由魏谦升作序,于两年后付梓刊行。咸丰四年( 1 8 5 4 ) ,吴藻作 滋伯久不作诗,甲 寅秋,忽以一编见示,名攘臂吟,皆粤匪陷金陵后作也。凭吊苍凉,悲歌斫地,爰题 二绝,以志感慨诗二首。晚年的吴藻,潜心于佛理,于命于世皆无所争,甚至在岁 暮穷愁之际,能以“神仙小劫”白嘲自乐。但在战乱之际,这位昔日以。楚灵均”自 许的刚强女子,仍旧难免心潮澎湃,以诗志怀。 吴藻的爱情婚姻生活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缺憾和隐痛,但亲情和友情构筑了吴藻生 活的重要内容。有关吴藻和众多清代作家的友情与交游,形成了吴藻词作的重要特色, 本文将列专节探讨。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可以得知,吴藻虽出身商贾之家,但吴藻的家庭中并不缺乏 浓厚的艺术氛围。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悠久的地域文化渊源和重视家学与女学的文化传 统,极大地促进了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商业文化的迅速发展,促使明清时代的商人 与文人士子广泛交游,并形成了明清文化的一大特色。例如清代中期浙派领袖厉鹗就 曾坐馆于著名盐商马日珞、马日璐兄弟的。小玲珑馆”马氏兄弟皆“雅好诗文歌酒, 延厉鹗为宾客,刻烛投壶。结吟社唱酬多年。”2 据葛庆曾为吴藻乔影所作的跋文:“余与其兄梦蕉游,得此读本”3 。吴藻的 作品最初就是通过其兄吴梦蕉与文人名士的交游得以流传。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吴梦 蕉,则很难有乔影豹广为流传和名动一时。吴藻在香南雪北词中多次描述了 与长姊蘅香、二姊苣香、三兄梦蕉偕游的快乐情景,其间洋溢着浓郁的手足亲情。吴 藻词齐天乐有怀蓖香姊云:“恹恹睡起。正叠雪衫轻,盘云发腻。回首春游, 一杯残酒到婪尾”、“伊人去矣,纵按宫商,也应无味。只把凉箫,碧栏杆终倚”,往 日的欢聚更加衬托出伊人远去的冷落,寂寞的箫声传递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全词情浓 语畅,以细腻的笔墨层层深入,描摹出对二姊苣香的深情怀念。另如虞美人孟夏 偕兄姊僦居里湖赵氏山庄,作十日游。庄有楼西孤山镜水楼、洞仙歌二月初九日 偕蘅香大姊、苣香二姊、梦蕉三兄超山探梅、台城路皋亭桃花盛开,游 舫群集。午后偕蘅香、苣香买舟,由小港抵甘墩村等等。这些词前均有较长的 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 ,学# 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0 8 页 2 严迪昌清词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4 4 页。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齐鲁书社,1 9 8 9 年版,第1 1 2 9 页。 9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小序,以清新的散文描述兄妹四人相聚偕游、浅斟低唱的融融乐趣。婚姻生活中的缺 憾,在温和的亲情中得到了一点补偿。 三,创作概况 吴藻以词曲名世,主要有花帘词、香南雪北词各一卷,还有杂剧乔影 和部分散曲传世。词集和杂剧均有多种版本的单行本流传。杂剧乔影最早刊于道 光五年( 1 8 2 5 ) ,又名读骚图曲。又有道光六年( 1 8 2 6 ) 原刊大字本,前印饮酒 读骚图,题螺峰女士顾韶写。 花帘词最早刊于道光九年( 1 8 2 9 ) ,香南雪北词 最早刊于道光二十四年( 1 8 4 4 ) 。二词集又有评花仙馆排印本和香南雪北庐词合 刻本。吴藻的词曲同时被收入多种选集,如国朝正雅集、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均收入花帘词和香南雪北词, 国朝词综续编收入吴藻词1 9 首,续修四库 全书收入杂剧乔影( 据道光刻本影印) ,兰因集后附吴藻散曲一套,等等。 吴藻的诗作流传不广。杭州府志艺文九诗集类载吴藻著香南雪北庐集。 碧城仙馆女弟子诗( 1 9 1 5 年西泠印社聚珍版印本) 收吴藻花帘书屋诗凡9 首。 杭郡诗三辑选录吴藻诗1 8 首,多属晚年作品。据清人别集总目载,南京图 书馆藏香南雪北庐诗、词各一卷,惜笔者未见。另名嫒诗话中散见吴藻诗、 词、曲若干首。 第二节地域文化对吴藻词的影响 明清以来,女性文化日趋繁荣,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中国古代女 作家凡4 0 0 0 余人,其中清代女性作家约3 5 0 0 人。而在清代,仅江浙两省就有女作家 3 0 0 0 多人,著作约4 0 0 0 种。江浙地区女性文化的繁荣,与本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 渊源、人文景观、地域环境,以及骧溃以来城市化、商品化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密 切相关,相辅相成。生长于浙江仁和的吴藻,以其“父夫俱业贾”的家庭氛围,成为 清代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成就缘于个人的聪慧与勤勉,也更源于时代的机缘、 地域文化的浸染。 一、江浙地区重视女学的文化背景 随着明末清初江浙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妇女受教育、读书、出版和旅行的 机会不断增加。这一切都成为江浙一带妇女文学繁荣的必要条件。同时,大量女性文 i o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化群体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妇女文化的发展。作为读者、作家、画家、 教师和旅行者,这些女性既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消费者,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 模式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 ( 一) 家学传统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文学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往往- - f - j 风雅,且才女 辈出。最著名的当属明末清初吴江叶氏和沈氏家族。沈宜修,字宛君,是吴江女性文 坛的中坚人物。以沈宜修为中心,叶、沈两大家族形成了一个家居式的女性文学社团。 这个社团的成员包括沈宜修的女儿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叶小繁,以及她的 姐妹、兄嫂弟媳、侄女、姑母和族姑等约1 5 人在女儿和妻子相继逝去后,叶绍袁 将妻子与子女的作品编成午梦堂全集,坊刻出版,流芳后世。 吴藻生活于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历经四个朝代。六十四载。这一时期由晚明在 吴越兴起的重视女子教育的风气已风行全国,吴越一带尤为先行。其间闺塾盛行,女 子教育的内容由单纯的礼教、闺典扩展为包含文学、艺术能力的培养等较丰富的层面。 在吴藻生活的时代,她的家乡杭州的才女文化方兴未艾。与吴藻交往密切的梁德绳, 字楚生,浙江钱塘人,为工部侍郎梁敦书之女,兵部主事许宗彦之妻。其女许云林, 是吴藻的闺中好友,曾与顾春、沈善宝等人结成全国性的诗社“秋红吟社”。许云林 季女孙静兰是一位天才女孩,深得外祖母梁德绳的宠爱,不幸于十二岁夭折。梁德绳 伤恸欲绝,因梦绘昙影梦痕图,作哭外孙女静兰七言绝句二十首,又请吴藻 为图题词。吴藻因作洞仙歌县影梦痕图。汪端,是吴藻的文学挚友,著有自 然好学斋诗钞,并编选明三十家诗选。因父母早卒,汪端由姨母梁德绳抚育成人, 十八岁嫁与碧城陈文述之子陈裴之,夫妇唱和,- - 7 风雅。透视这种家庭妇女文化的 繁荣,可以看出,家学传统是明清女予受教育的主要方式。 吴藻出身商贾之家,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称其“两家无一读书者,而独里 翘秀”1 ,然而此说并非确论。据葛庆曾为吴藻 乔影所作的题词:“早识大家矜绝 调,每从小谢读清词( i w 梦蕉) ”1 。葛氏以。小谢”喻吴藻的兄长梦蕉,可知梦蕉也 是一位才士。以词曲名世的赵庆熔在其香销酒醒集中也有大量与吴梦蕉、梁绍壬、 魏谦升等人的记游之作。吴藻在香南雪北词中多次描述了与长姊蘅香、二姊苣香、 三兄梦蕉偕游的文人雅趣。沈善宝的 名媛诗话多次记述了与吴藻姐妹的文学聚会, 另沈善宝 秋日感怀四首其二“同岑更喜同声应”句下自注云;。项绲卿、吴蓖香 二夫人,兼善词画。”2 可知吴蓖香也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知识女性,只是没有吴藻的成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齐鲁书杜,1 9 8 9 年版,第1 1 5 1 页 2 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 ,学林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9 7 页 1 1 吴永萍:吴藻词研究 就突出而已。吴藻词苏幕遮听蓖香姊弹瑟之“指下泠泠,一片悲风绕”、。二十 五弦,弹得天应晓”,将蓖香高超的琴技与内心的悲苦描摹得出神入化。富足的商人 家庭在吴藻生活的时代已完全具备了成就名士才女的文化氛围,吴藻的家族在浓郁的 名士氛围中尽显江浙地区重视家学和女子教育的文化传统。 ( 二) 随园与碧城女弟子 明清女性文化的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内外成因,明清以来追求个性解放的文艺思潮 和提高女性地位的社会意识是江南一带才女辈出的重要因素,文人名士的提倡和推举 有力地促进了女性文化发展的进程。面对女性文化品位的提高,明代诸多文人在其论 著中纷纷提出了充分肯定女子才智、主张两性之间平等、和谐相处的见解。如李贽的 焚书答以女学道为见短书,冯梦龙的智囊补闺智部总叙和陈继儒的祈 嗣真诠等等。清代大儒阮元在诸多方面卓有建树,他对妇女文学的倡导积极推进了 女性文化的繁荣。在嘉庆三年编定的淮海英灵集中,阮元以壬集收闺秀诗作4 0 余家,其两浙耩轩录收录江浙两地女诗人1 7 0 余家。在清代极力倡导妇女文化的 学者中,随园老人袁枚和碧城馆主陈文述广收女弟子、开办女子诗会、刊行女弟子诗, 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袁枚不仅在实践中极力推举和奖掖女弟子的才学,在理论上尤其推崇女子诗才, 并与宗经的文学传统相贯通。其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云:“俗称女子不宣为诗,陋 哉言乎l 圣人以 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1 。这一论述 从儒学的范畴充分肯定了妇女文学的合理性,不仅提高了女性文学的品味,也有效地 提升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作为阮元的弟子、袁枚的晚辈,陈文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倡导女子教育的 优良传统。在吴藻生活的时代,陈文述是继袁枚之后,推动清代妇女文学最有功者。 碧城仙馆女弟子就是继随园女弟子后,又一个大型的女性文化群体。据陈文述颐道 堂全集颐道堂戒后诗存言:“余女弟子三十余人”。然据钟慧玲考证,碧城仙馆女 弟子约有“人,且多为江南仕女。吴藻早年久闻陈文述文名,高阳台上陈云伯先 生谨次见寄原韵即以代柬云;“怅何时、立雪闲阶”、。兰姨琼姊瑶清约,待明年、 拜识芳徽”。词中期望名列碧城仙馆的忻慕之情溢于笔墨之间。道光六年( 1 8 2 6 ) 。吴 藻二十七岁时奉母至吴门,终于有了与碧城女弟子的文酒之会,并师从碧城仙馆门下。 碧城女弟子首次以群体面貌出现于道光六年出版的兰因集中,收入十位闺秀 为西湖三女士修墓而题咏的诗作。吴藻撰 南曲仙吕入双调,题为“云伯先生于西 袁枚随同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