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语注疏》校议.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语注疏》校议.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语注疏》校议.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语注疏》校议.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语注疏》校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论语注疏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历来倍受重视,现 在通行的阮刻十三经本论语注疏为公认之善本。但限于当时 的客观条件,阮刻本针对疏文所用的底本和校本都属于同一个版 本系统,以致该书颇有疏漏之处,或多或少不利于研究者的使用。 2 0 0 1 年1 2 月,线装书局影印出版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南宋蜀 大字本论语注疏,为我们研究论语注疏提供了新的资料。 蜀大字本与传世各本系统不同,渊源更早,更好地保存了其书原 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文献整理的角度,以阮刻本论 语注疏为底本,与大字本详加勘对,并提出一些意见,以期为 这部书的研究和使用者提供一份尽可能翔实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论语注疏:南宋蜀大字本;阮刻本;校议 a b s t r a c t :鄹他0 把s 盘“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 t h e 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 ( ( 语注疏) i so n eo ft h e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 t h et h i r t e e nc l a s s i c w o r 舾( 十三经注疏) m a n ys c h o l a r s h a v ep a i d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t oi t a l l t h r o u g h t h ea g e s t h e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t h e 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b l o c k p r i n t e db yr u a ny u a nh a sb e e nr e g a r d e d a st h eb e s t e d m o ns i n c ei t s f i r s te d i t i o na p p e a r e d h o w e v e r d u e t ot h el i m i t e d o b ;e c t i v ec o n d i t i o na tt h a tt i m e ,t h ee d i t i o n su s e dt ob ec o l l a t e db e l o n g e d t ot h es a m ee d i t i o ns y s t e m b a s e do nt h i sr e a s o n ,t h e r ea r e , s o m em i s t a k e s i ni t t h e s ef a u l t sw e r ei n c o n v e n i e n tf o rr e s e a r c h e r s u s e f o r t u n a t e l y , t h e m a j u s c u l ee d i t i o n o ft h e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d 厂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b l o c k - p r i n t e di ns h u ( 蛋 ) d u r i n g t h e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 w a sc o l l e c t e di nr o y a ll i b r a r yo fj a p a n h a sb e e np h o t o c o p i e db y 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r e a db i n d i n g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i ns e p t ,2 0 0 1 t h i se a r l i e r e d i t i o nr e s e r v e dt h eo r i g i n a le d i t i o n sm o d a l i t y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i se a r l i e r e d i t i o n w ec o u l dc o r r e c tl o t so fe r r o r si nt h ee d i t i o nb l o c k p r i n t e db y r u a ny u a n b a s e do nt h ee a r l i e re d i t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m a k e ss o m e a m e n d m e n t s t os l i mu p ,t h i sa r t i c l ei sw r i t t e nf o rs c h o l a r s r e f e r e n c eo f 、 t h p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 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k e yw o r d s :t h e 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 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m a j u s c u l ee d i t i o nb l o c k - p r i n t e di ns h ud u r i n gt h e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e d i t i o nb l o c k p r i n t e db yr u a ny u a n ;p r o o f r e a d i n g i i 刖吾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 的重要典籍,为十三经之一。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其 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教育、哲学、伦理、文艺、礼仪等方面,不仅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在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重要代表性:不仅在中国拥有持久广泛的影响, 在全世界也有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不绝,东汉末年,出现了郑玄的校注本,隋书经籍 志:“汉末,郑裔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郑玄 注本,影响很大,但五代之后不传。 魏晋南北朝时,集释、集注、义疏论语的著作有二十六部,一百五十九卷 ( 隋书经籍志) 。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集注本,他网罗汉 儒旧义,采择包咸、周氏、孔安国、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 且时下己意,较为集中地保存了论语的汉、魏古注。 南北朝时,又产生了皇侃的论语义疏,在何晏论语集解的基础上作疏, 即疏解论语正文,又疏解注文。广辑自魏迄梁诸家解说,皇佩义疏的首 要原则是不破何晏集解之说,其内容丰富、援据详博,并酌存异说,很有参 考价值。 至北宋,宋真宗咸平三年( 1 0 0 0 ) ,邢呙与杜镐、舒雅、孙爽、李慕清等校订 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正义,又重定孝经、论语、尔雅正 义,也就是说,论语注疏是在邢呙主持下完成的宋人新疏。其疏流传不废, 影响很大,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该书在刊定皇侃论语义疏的基础上加 工整理而成,增加了对论语内容的义理性论说和解释。宋元以降的论语 集解正义合刊本主要有三个系统: 一、南宋蜀大字本论语注疏十卷。版框高六寸二分,宽四寸三分,白口, 左右双边,半页八行,行十六字,注、疏双行二十五字,版心有刻工姓名,首经, 次集解,次疏,次释文。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以为是光宗时蜀中刊本。 此本行格疏朗,字大如钱,镌刻精妙,为宋刻之上品,现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二、南宋绍熙浙东庾司刻本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此本见于王文进文禄 堂访书记卷一著录,存卷十一至二十,“半页八行,行十六字,注双行二十二 三字。白1 3 ,板心下记刊工姓名,疏字作白文。宋补刻板心上记大小字数,下记 刊工姓名。卷中明补作白口,又卷十二第八页黑口。宋避讳至敦字”,此残本现 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十行本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注二十三字。版 框高六寸,宽四寸一分。白1 3 ,左右双边。板心上方有大小字数,下方记刻工名 氏。关于“十行本”的刊刻年代,前人著录主要有两种形式:钱大昕竹汀先生 日电抄云“疑本元人翻宋板”,顾广圻以为“元明间所刻,正德以后递有修补” ( 思适斋集卷七) ,国家图书馆和台湾中央图书馆均藏有元刊明修十行本。清 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即属于十行本系统。 由于时代变迁、旧本不易得等因素,阮元校刻的论语注疏早已成为首选之 本,阮刻本集历代学术研究之大成,可昭范后人。张之洞书目答问即说“阮 参见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论语注疏内顾永新所撰影印说明 线装二旧局,2 0 0 i 年1 2 月。 本最于学者有益”,新近整理出版的北大标点本论语注疏即以阮刻本为底本。 阮元校勘论语注疏时所用的底本是十行本,所用的明嘉靖间闽中御史李元阳 校刊本、明万历间北国子监刊本、明崇祯间汲古阁毛晋校刊本等参校本也均属于 十行本系统,而另外两个系统的本子是阮氏所未见到过的。 2 0 0 1 年1 2 月,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 书,其中多为孤本、初刻本。南宋蜀大字本论语注疏( 以下简称大字本) 就 是其中的一种。大字本刊刻时间较早。“书中敬、弘、殷、匡、恒、慎、敦等字 缺末笔傅增湘认为刻于宋光宗时期,岛田翰认为刻于宋宁宗时期。总之,要比 阮元所见到的本子要早得多。阮元所据的十行本,他本人认为是宋刻元明递修本, 其实是元刻明修本。” 大字本的版本形态与众本不同,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标题无“解经” 二字,传世各本作“论语注疏解经”,而大字本各卷题作“论语注疏”;二、大字 本分为十卷,与十行本、闽本、北监本、毛本等分为二十卷不同,而与唐石经、 皇侃义疏本等相合;三、大字本附有释文,为明以来诸本所无,阮刻本 也没有附入。 论语注疏由三级文献组成。阮元针对经文、注文、疏文,选择了不同的本 子来校勘。阮元对经文的校勘所用的参校本最多,也比较古老,比如有汉石经( 据 隶释所引) 、唐石经、宋石经等;针对注文的参校本也还有皇侃义疏本、 高丽本;而针对疏文所用的校本却只有闽本、北监本、毛本,别无他本。前文提 及,这三种本子和十行本属于一个版本系统,因此可以说,阮元对疏文的参校本 比较单一。通过与大字本的比对,可以发现阮刻本的错误为数不少,可据大字本 校定。 如公冶长篇“令尹子文”章疏文:“正义日:云皆齐大夫者,并见春 秋 ,故知之 云崔杼作乱者,左襄二十五年”案:引文中的“左”疑为 “在”的形误,“左”、“在”二字形体相近,极易牵混。上言“并见春秋”, 此处紧承上文而云“崔杼作乱”,办当据之于春秋。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云:“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言之甚详。且邢氏称引春秋左氏传 之文,皆称“左氏传”或“左传”,未见有以“左”代指“左传”之例。 季氏篇邢疏云:“阳虎出奔齐,在定九年。”亦其例,可参。大字本“左”作 “在”。当改。 又如阳货篇“饱食终日”章疏文:“夫子为其饱食之之,无所据乐,善生 淫欲,故教之日:不有博弈之戏者乎? 若其为之,犹胜乎止也”阮校:“之 之当是终日之误”案:“饱食之之”义不可通。盖因经文中有“饱食终 日,无所用心”之句,且置于疏文中,文理洽然,故阮氏确信“之之”当为“终 日”之误。然“之之”与“终日”字形相距甚远,且该句人所习知,恐不易讹写 混用。今据大字本,知此“之之”当作“之人”,后一“之”为“人”之形误, 阮氏涉经文臆断而误。这两个例子都是阮刻本显误,而大字本存其原貌的地方。 同时,大字本还可补阮刻本的脱文。如八佾篇“子语鲁大师乐章”疏文: “日乐其可知也者,言五音翕然盛也”案:“乐其可知也”与“言五音翕然 盛也”文不相连,有脱文。大字本“言”后,有“作正乐之法,可得而知也,谓 如下文。始作,翕如也者,言正乐始作则”之句,与“五音翕然盛也”正相 衔接。阮刻本脱此句,难以卒读,当据补。再如宪问篇“子日不逆诈章”疏 略论蜀大字本 的校勘价值,沙志利,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6 年第1 期。 v 文:。正义日:此章戒人不可逆料人之诈,不可亿度人之不信也抑,语辞也 言先觉人者,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所以非贤者,以诈伪不信之人,为之亿度口 口口口口人,故先觉者非为贤也”阮校:“是后九字模糊,亿度后五字模 糊”据大字本,前空缺九字为“宁能为贤乎,言非贤也”,其后五字为“逆知反 怨恨”,于文义甚切,可补阮刻本之缺。 另外,邢爵的论语注疏是在皇侃的论语义疏的基础上完成的,两者都 是在对何晏论语集解的基础上作疏,其原则都是不破何晏集解之说,邢 疏化用皇疏之意,有些遵循不变,有些甚至直接抄录,所以,论语义疏对论 语注疏无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引用皇侃论语义疏的 材料亦不在少数。 例如,宪问篇“或问子产”章疏文:“伯氏,郑大夫骈邑,地名没齿, 谓终没齿年也伯氏食邑于骈邑三百家,管仲夺之使贫,但饭疏食至于终年亦无 怨言,以其管仲当理故也”引文中的“谓”前误衍“齿”字,但置于文中文从 句顺绝无疑义,然而,查论语义疏,皇侃疏却作“没,终。齿,年也。”而 大字本亦作“没谓终没,齿,年也。”盖此处衍“齿”字。 再如,子罕篇“子疾病”章疏文:“女使门人为臣,是无臣而为有臣如此 行诈,人盖知之,是人不可欺,故云吾谁欺”依上下文义,邢氏之意当为“如 此行诈,无人不知”,故以“尽”字得其实,“盖”为“盎”形讹。皇侃论语义 疏至此亦云:“今汝诈立之,持此诈欲欺谁乎? 天下人皆知我无臣,则人不可 欺。”所谓“皆知我无臣”正与“人尽知之”同义,给邢疏的原貌能提供确凿的 依据。 论语注疏整理校勘方面的著作已经出版的不是很多,1 9 9 9 年北京大学出 版社出版了论语注疏的标点本,成果斐然。北大标点本即以阮刻本为底本, 然而,由于“整理的难度极大,参加人数众多”,且“工程浩繁”,“时间仓促”, 并没有吸取太多的研究成果,基本沿袭了阮刻本中的错讹,通过校勘阮刻本论 语注疏,也能够为北大标点本的修订再版提供一些参考。而对于大字本 论语 注疏的研究成果,因为条件所限,目前仅见到北大沙志利博士的略论蜀大字 本 的校勘价值( 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6 年第l 期) ,但他“只比较 了学而一篇”o ,然后观其大略形成论文,所以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内容值得 挖掘和研究。 本文的写作重点针对论语注疏中邢疏的异文,挑出其中差异较多,争议也 较大的条目,进行比较,甄别,力求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版本选择上,主要以 阮刻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南宋蜀大字本、正平本、敦煌论语集解本、 论语郑注本作为参考,同时运用相关的古籍,如左传、史记等进行补 充。 全文预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这部分将概述论语注疏一书的版 本及沿革情况,扼要地介绍论语注疏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现状,以及校勘研 究的方法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条列出需要讨论的条目,举出不同 的异说和异文,指出争论的焦点所在,最后举例、论证,进行校勘。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学、校勘学等方法对论语注疏进行研究,主要方法:一、 本校法:将两个版本对校,并对校勘成果采取校异同,辨是非的分析。二、他校 十三经注疏整理说明,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北大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 略论蜀大字本论语注疏的校勘价值沙志利,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6 年第1 期。 v 法:根据本书引用他书的内容。用他书原文来校本书,以及其材料有为同时代的 书并载的,可用以参校,对其中差异较大者,进行“误者辨之,异者存之”。三、 考据法:适当运用四库全书、汉籍全文、四部丛刊等电子检索以及网络资源。 由于论语注疏的有些问题说法不一,整理起来量大,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其次,由于自身学养的限制,对异文、异说的判断上可能会出现偏差,肯定有阐 述不够精确、深入的地方。但笔者不揣浅陋,希望通过对论语注疏的校对, 找出其中的疏漏之处,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冀为论语注疏的研究和整理 工作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本文以中华书局1 9 8 0 年阮刻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注疏为底本。为了便 于阅读,依据北大标点本加以标点,凡所校订各条皆先列论语注疏引文,再 加按语提出本文作者的校订意见,凡校订之引文均标明其所属篇章,以便寻检。 v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薹型 日期:兰垦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塞坚 日期:兰基塑 论语序 1 齐论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一篇,其二十篇 中,章句颇多于鲁论,昌邑中尉王吉、少府朱畸、琅琊王卿、御史大夫贡禹、 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并传之,唯王吉名家( 论语序下同) 案:由邢疏上文可知,鲁论二十篇,齐论比鲁论多二篇,齐论当 是二十二篇。阮刻本误“二十二”为“二十一”,当据正。 又,“朱畸”,汉书艺文志作“宋畸”,汉书略载其事迹,如“宣帝 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日:此东海萧生邪? 下少府塞堕问状,无有所讳。”知 “朱”当“朱”之形讹。大字本即作“宋畸”。 2 传云:“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少节学 案:汉书夏侯胜传作“少孤好学”,大字本作“少能好学”。 3 始,胜每讲授,常为诸生日:“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 芥耳学经不明,不如亲耕” 案:大字本“俯拾”作“倪拾”汉书夏侯胜传亦作“倪拾”,颜注:“倪 而拾之,言其易而必得也。侥即俯字也。” 又,“亲耕”不切文义。“亲耕”一词多指帝王亲身耕种,有为民示范,表示重 农的意思。依古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自到田问耕作。礼记祭统:“天子 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t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天子亲耕,以共粢盛。”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故春亲耕以劝农。”汉书景帝本纪:“朕亲 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 耕藉母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月,壬寅, 公亲耕籍田。”皆是其例。而此处引文,汉书原作:“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归耕”于史籍常见,意指归家耕田,辞官回乡。如吕氏春秋赞能:“子 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 归耕于野,诸 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意甚浅显。结合上下文,知此处当 以“归耕”为是。 4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齐诗 案:汉书萧望之传作“好学,治齐诗”,大字本“学”后亦有一“治” 字,知阮刻本脱“治”字,当据补。 5 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钾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复坏 案:“音”汉书鲁恭王传作“声”,大字本同;而汉书艺文志作: “共王往入其宅,闯鼓琴瑟钟磐之音。”“声”与“音”略有区别,人唱出来的 是声,乐器发出来的是音。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据此,恐以“音”字为胜。 6 后汉儒林传云:“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吊鲁诗、 论语,举孝廉,除郎中 案:“昌鲁诗、论语”不成句,“昌”当为“留”的形误字。后汉书儒林 传:“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 习鲁诗、论语”洵为确证。 7 传云:“马融字季长4 a , - i - , ,萼帝九年卒于家” 案:考诸后汉书马融传,文作“延熹九年”,是。“延熹”为东汉桓帝年号 东汉年号无“延寿”,盏“寿”与“熹”形近易讹耳,大字本亦作“延熹”。 8 魏志云:“陈群字长文王肃字子邕周生烈,敦煌人此二人皆 为论语义说,谓作注而说其义,故云义说” 案:序中明言“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知引文误“三 人”为“二人”。大字本作“三人”,是。 9 注首不言包日、马日,及诸家说下言一日者,皆是何氏自下己言、改易先儒 者也 案:“自下己言”不妥,“吉”当为“意”字误。邢疏前云:“魏吏部尚书何晏集 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羞工虽童,为集 解。”又释文于“集解”下云:“何晏集孔安国、马融、包氏、周氏、郑玄、 陈群、王肃、周生烈义,羞王邑童,故羽之集解。”此二处皆云“下己恿”,信为 的证。大字本、文渊阁本皆作“下己意”。皇侃论语义疏云:“若先儒注非何 意所安者,则何偏为改易,下己意也”,可参。 学而第一 1 一日在母日说,在外日乐。( “学而时习之”章疏文) 案:大字本作“内”,是。“在内”与“在外”相对成文,“丙”当“内”之形误 当据正。 2 注“鲜,少也”( “其为人也孝弟”章疏文) 案:此处标马注起讫,马注:“鲜,少也。上谓凡在己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 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据邢疏标起讫通例,知引文脱“至少也”三字。大字本作 “注鲜少至少也”,甚确。 3 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也( “道千乘之国”章疏 文) 阮校:“里后。礼记- 王制有之字” 案:阮校是大字本“五十里”之后亦有“之”字。 4 马氏言名,包氏不言名者,包氏避其父名也( “道千乘之国”章疏文) 案:何晏注云:“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邢呙 于此处阐明何晏对马融直呼其名,而对包咸不称名的原因,其因在于何晏“避其 父名”故知引文“包氏”当“何氏”之误,大字本作“何氏”。 5 “泛爱众”者,泛者,宽博之语君子尊贤而容众,或博爱众人也( “弟子入 则孝”章疏文) 阮校:“浦镗云:或,疑故字误” 案:阮校甚确,大字本作“故”。“君子尊贤而容众”正是“博爱众人”的原因, 自当加“故”以衔接,否则句义隔断。皇侃义疏叙此云:“泛爱众者,泛, 广也。君子尊贤容众,故广爱一切也。”与此句例正同,可参。 6 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日“贤贤易色”也 ( “贤贤易色”章疏文) 案:“好色”与“好贤”对举,此一“者”字实属蛇足。大字本“者”作“若”, 其句读为“人多好色不好贤,若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义胜,当从。 7 园“子禽”至“求”( “子禽问于子贡章) 案:依文例,“之”后脱“与”字,当据补。 8 孔日:“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 “子日父在观 其志”章注文) 案:大字本作“父存”。孔安国以“父存”解释经文“父在观其志”中的“父在”, 且下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 注又云:“孝子在丧,哀幕犹若筮在, 无所改于父之道。”以上下文观之恐以“父存”为是。 9 人言不欺为信,于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 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复不欺,故日近义( “信近于义”章疏文) 案:细绎文意上言“信亦有非义者也”,后紧承而云“言虽非义”,似上下自相 枘凿。检大字本,则“言”为“信”字。“信虽非义”,则句义极明,且与上下文 贯通一气。阮刻本似涉下文“言”字而误。 l o 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惠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经文) 阮校:“皇本有王肃日但患己之无能知也十一字注” 案:大字本此章经文后有“王日:徒患己之无能”八字。论语宪问:“不患 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与此章内容相仿,其后有王注:“徒患己之无能也。” 可参。 为政第二 1 汉书天文志日: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 “子日为政以 德”章疏文) 案:考诸汉书天文志,文为:“天极星”。天极星,即北极星,如史记天 官书:“中宫,天极星。”又如,宋王禹偶补李揆谏改葬杨妃疏:“臣闻:天 极之后,有四星焉,盖后妃之象也。”盖“太极”二字常见,且“天”、“太”二 字易混,遂致错讹。大字本作“天极星”,是。 2 不即告孟孙者,初时意在草降,欲使思而得之也( “孟懿子问孝”章疏丈) 案:大字本作“简要”。 3 注“孔亍日”至“谥也” ( “孟懿子问孝”章疏文) 案:此处标引孔注起讫,孔日:“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故知引文衍“子” 字,当删 4 正义日:案史记弟子传日:“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六岁也 ( “孟懿子问孝”章疏文) 案:史记弟子传原文作:“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无“也”字, 且“齐人”二字为郑玄之注,邢疏误将郑注混入史记原文。 5 武伯懿子之仲孙彘也,问于夫子为孝之道( “孟懿子问孝”章疏文) 阮校:“之后,北监本、毛本有子字,闽本同底本” 案:大字本,文渊阁本“之”后亦有一“子”字,是。马注云:“武伯,懿子之 子仲孙彘也”,邢疏下文又云:“是武伯为懿子之子仲孙彘也。”皆有“子”字, 否则旬意不全。 6 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 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 “子 游问孝”章疏文) 案:“犬马”前疑脱“养”字。对于经文“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邢氏之说有二,一说为:人养父母不敬,则其人无异于犬马;一说为: 人养父母不敬,则无异于养犬马,即视父母如犬马。此处引文为后一说,故应有 “养”字。若无“养”字,则两说几混为一谈。大字本正作“何以别于养犬马”, 斟酌文义,当以有“养”字为安。 7 正义日:此章言为师之法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 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 “温故而知新”章疏文) 案:大字本“知”后有一“者”字,是。“素所未知者”为“所者”结构, 构成名词性结构,充当“学使知之”的承前宾语,与上文“旧所学得者,温寻使 不忘”句例相同。 8 夫子答之日,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享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子贡 f q 君子”章疏文) 案:大字本“言”作“行”,是。孔注:“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故邢疏的 意思是:先行其言,其后以行相从,言行相副,是君子。若按照阮刻本的理解是: 先践行,后言说,这固然也能说得通,但却与孔安国注不符,依疏不破注例,当 从大字本。 9 注旱忠信为周 ( “君子周而不比”章疏文) 案:依标注文起讫文例,此“日”字不当有。大字本、文渊阁本皆无“日”字。 1 0 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学而 不思则惘”章疏文) 案:此“往”字恐衍。邢疏上文云:“既丛! 匝学,则自思其余蕴。若虽丛匝学, 而不寻思其义,则惘然无所得也。”皆无“往”字。大字本亦无“往”字。 1 1 包日:所行有政道,与为政同( “子奚不为政”章注文) 案:皇侃义疏本作“即是与为政同耳”0 文选闲居赋注引作:“即与为 政同也”。大字本“与为政同”前亦有一“即”字,阮刻本恐脱。 1 2 正义日:云“大车,牛车”者,冬官考工记:“车人为车,大车崇九尺” 郑注云:“大车,平地栽任之车,毂长半柯者也”其驾牛,故酒诰日:“肇 牵车牛,远服贾用”故日:“大车,牛车也”( “十世可知也”章疏文) 案:“其驾牛”于义不通,“其”后当脱“车”字。邢疏上文:“大车无鞔则不能 驾牛,小车无规则不能驾马,其车何以得行之哉? ”亦言“其车”,可参。大字 本、文渊阁本“其”后并有“车”字,是。 1 3 然王者必以此三月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细微,又是岁之始生,王者继天理 物,含养微细,又取其岁初为正朔之始( “十世可知也”章疏文) 案:阮校:“闽本、北监本、毛本作微细。”大字本、文渊阁本亦作“微细”, 又其下旬云:“含养微细”,疑此处“细微”误倒。 八佾第三 1 襄四年左传:“魏绛云:诸夷必叛”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 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夷狄之有君”章疏文) 案:考诸原文,左传作“诸华必叛”。杜预注:“诸华,中国。”包注:“诸夏, 中国。”与下文“华、夏皆谓中国”相合。可知“华”涉下文误作“夷”。 又“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大字本作“华夏皆谓中国也,中国而谓之 华夏者”。旬意似更相连贯,于义为胜。 2 “其争也君子”者,射者争中正鹄而已,不同小人厉色荤臂,故日:“其争也 君子”(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章疏文) 案:“援臂”于文献中稀见,其意约为牵引胳膊,似不合文义。大字本作“攘”, 义胜。汉语大词典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老子: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贝0 攘臂而扔之。”史记苏秦列传:“韩王勃然作色, 攘臂嗔目,按剑,仰天太息日: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六书故:“攘, 如阳切,援袂出臂也,孟子日:冯妇攘臂下车。诗云:攘其左右。”引文正 形容小人有所争的激奋貌,故以“攘臂”为宜。 3 杞、宋二国享夏殷之后也( “夏礼吾能言之”章疏文) 案:包注云:“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后也”,据此,知邢疏引文“言”当“名” 误。大字本、文渊阁本“言”皆作“名”。 4 孔子既答或人以不知谛礼之说,若不更说,恐或人以为己实不知,无以明其 讳国恶( “或问谛之说”章疏文) 案:大字本作“以己为实不知”。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章:“正义日:此 章劝人学也。恐人丝垦盏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日: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 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与引文句例相同,可参。 5 言与其趣于闲静之处,宁若趣于急用之灶,以喻其求于无事之近臣,宁若趣 于急用之灶( “王孙贾问日与其媚于奥”章疏文) 案:经文:“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有两层涵义,其一、指“闲静之处”; 其二、还有“尊贵之处”的含义,故用以喻“无事之近臣”。引文作“闲静之处” 仅仅申其一层意思,恐不妥。大字本、文渊阁本作“闲静之奥”,与下旬“急用 之灶”正相对应,是。 又,“以喻其求于无事之近臣,宁若趣于急用之灶。”“其”前缺一“与”字,此 不言而明,当据补。 6 王孙贾时执国政,举于二句,佯若不达其理,问于孔子日:“何谓也? ”( “王 孙贾问日与其媚于奥”章疏文) 案:阮校:“浦镗云:于疑此字误。”阮校甚确。依文义作“此”为宜, 当据改。大字本、文渊阁本皆作“此”。 7 庶民无甜礼,因田猎分禽则有主皮者,张皮射之,无侯也( “子日射不主皮” 章疏文) 案:大字本、文渊阁本作“因田猎分禽则有主皮,主皮者张皮射之,无侯也。” 古代乡射礼共射三次,第二次以射中皮质的箭靶为主,故称“主皮”。阮刻本“主 皮者”前恐脱“主皮”二字,当据补。 8 周礼天官司裘职:“王大射,则共熊侯、虎侯、豹侯,设其鹄”( “子 日射不主皮”章疏文) 案:周礼原文作“虎侯、熊侯、豹侯”。大字本、文渊阁本并同,阮刻本颠倒 顺序,当乙正。 9 杜预春秋释例日:人君者,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故自非机事,皆委任 6 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章疏文) 案:覆检春秋释例原文,文作“委心”,“委心”意为“倾心”。如史记淮 阴侯列传:“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新唐书窦建德传:“不如委一1 5 请命, 无为涂炭生民也。”此处当涉上文“远细事以全委任之责”的“委任”而误。 l o 乃所以考巳然,又恶其审听之乱公也,故显众以断之(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 羊”章疏文) 案:此处引据杜预春秋释例,其文作“密听之乱公”,“密听”犹言偷听。如 后汉书彭宠列传:“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子密听其语,遂不敢解。” 引文中“密听”与“显众”框对而言,文义契合。大字本、文渊阁本皆作“密听”, 甚确。 1 1 事敬而礼成,瞄故告以特羊(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章疏文) 案:春秋释例无“以”字。大字本、文渊阁本亦无“以”字。阮刻本误衍 当据删。 1 2 张、包、周本以为哀公问主于宰我,先儒或以为宗庙主者,杜元凯、何休用 之以解春秋,以为宗庙主,今所不取( “哀,2 - f - 社于宰我”章疏文) 案:大字本、文渊阁本作“亦为”,于义为胜。阮刻涉前文“以为宗庙主”而误, 当据改。 1 3 以乡饮酒,是乡大夫之礼,于房户间,燕礼是燕己之臣子,故尊于东楹之西 ( “管仲之器小哉”章疏丈) 案:疑“于房户间”前脱一“尊”字。其下文言君臣之礼则“尊于东楹之西”, 两君相接则“尊于两楹问”。此处叙乡大夫之礼,依文义,“于房户间”前当有“尊” 字。大字本正作“尊于房户间”。 1 4 宾筵前受爵,饮毕,反坫虚爵于坫上,于西阶上拜( “管仲之器小哉”章疏 文) 案:“反坫虚爵于坫上”不成句,“坫”当为“此”误。下文“主人受爵,饮毕, 反此虚爵于坫上”亦作“反此虚爵”,可证。大字本、文渊阁本皆作“此”,是。 1 5 经丈: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邢疏:日“乐 其可知也”者,言五音翕然盛也( “子语鲁大师乐”章疏文) 案:“乐其可知也”与“言五音翕然盛也”文不相连,有脱文。大字本、文渊阁 本“言”后,有“作正乐之法,可得而知也,谓如下文。始作,翕如也者, 言正乐始作则”之旬,与“五音翕然盛也”正相衔接。阮刻本脱此句,难以卒读, 当据补。 1 6 “仪封人请见”,卫国仪邑典封疆之人请告- ? - j l 子从者欲见孔子也“从 者见之”者,从者,谓弟子随孔子行者既见其请,故为之绍介通使得见也“出 日:二三子何须忧忠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乎? ”者,仪封人请既见夫子,出门乃 语诸弟子日:“二三子何须忧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乎? ”( “仪封人请见”章疏 文) 案:依文例,“仪封人请见”后当有“者”字,阮刻本误脱。 阮校:仪封人既请见夫子,各本并误作请既,今订正。”然此“请”字似 属蛇足。上文云:“既见其请,故为之绍介通使得见也。”作“仪封人既见夫子” 则句意已足,无须再加一“请”字。大字本作“仪封人既见夫子”,于义为胜。 1 7 摹书草攀云:“萧韶九成,凤凰来仪” ( “子谓韶”章疏文) 案:大字本作“案虞书益稷”,是。 1 8 书序云:“昔在帝免,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孔安国云:“若使摄,遂禅之” 案:“若使摄”不成旬,检尚书序,孔注中“若”为“老”字,当据正。 里仁第四 1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者,言世不修仁也,故日有人能一日之间用其力 于仁道矣乎? 言人诚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 “我未见好仁者”章疏文) 阮校:“浦镗云耳当乎字误” 案:阮校非是。若作“乎”字,则“有人能一目之间用其力于仁道矣乎? ”与下 旬“人诚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乎? ”句意、语法结构完全一致,无疑于叠床架屋。 孔安国注:“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知引文“耳”字不误,“诚能”当 “无能”之误,大字本、文渊阁本并作“无能”,是。 2 “不患无位”者,言不忧爵位也( “不患无位”章疏文) 案:大字本“不忧”之后有“无”字。“无”字是否有,并不影响本句大意,但 引文在解释“不患无位”,似以对译为“不忧无爵位”为宜。 3 正义日:言孝子在父母丧三年之中,哀戚思慕,无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 为故也(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章疏文) 案:“母”字误衍。经文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言未及“母”。皇侃义疏 论及此处:“子若在父丧三年之内,不改父风政,此即是孝也。”且此章与学而 篇“父在观其志”章文字重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都未谈及“母丧”,可参。 4 云“同志相求”者,周易乾卦文言也( “德不孤必有邻“章疏丈) 案:“也”前脱一“文”字。“同志相求”,为周易乾卦文言之文,自当 标“文”以明之。如上文“方以类聚者,周易系辞上文也”,亦有“文” 字,可参。 公冶长第五 1 云“佞人口辞捷给,数谓人所憎恶”者,案左传云:“寡人不佞”服虔 云:“佞,才也不才者,自谦之辞也”( “雍也仁而不佞”章疏文) 案:此处引用孔安国注,孔注:“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恶。”知引文“谓” 当“为”之误,当据正。 2 其赋法依“九夫为井,四丘为甸,句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 牛十三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也( “盂武伯问子路仁乎”章疏文) 案:覆检周礼原文,“十三”当“十二”之误,大字本、文渊阁本并作“十 二”,是。 3 匡) 宰予至毋毒( “宰予昼寝”章疏丈) 案:此处标引经文起讫不当与经文有异,当作“宰予”至“改是”。 4 然宰我处四科,而宰我深责者,托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 “宰 予昼寝”章疏文) 案:“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句义不通。大字本、文渊阁本“卑”作“耳”,“卑” 为“耳”之形误,句读作“托之以设教耳,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于文为胜。 5 释宫云:“镘谓之枵”郭璞云:“泥镘也”李巡日:“镘一名朽涂土之 作具也”( “宰予昼寝”章疏文) 案:沈廷芳十三经正字云:“涂工之作具也。工误土。”甚确。“土” 当“工”之误,大字本亦作“涂工”。 6 子路于夫子之道,前有所闻,未能及行,唯恐后有闻不得并补也( “子路有 闻”章疏丈) 案:“未能及行”于义不通。经文作“未之能行”,疏文似当为“未及能行”,皇 侃论语义疏:“若未及能行,则不愿更有所闻,恐行之不周,故唯恐有闻也。” 可参。大字本作“未及能行”,是。 7 正义日:云“皆齐大夫”者,并见春秋,故知之云“崔杼作乱”者,左 襄二十五年( “子张问日令尹子文”章疏文) 案:“左”疑为“在”的形误,“左”、“在”二字形体相近,极易牵混。上言“并 见春秋”,此处紧承上文而云“崔杼作乱”,亦当据之于春秋。春秋襄 公二十五年云:“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言之甚详。且邢氏称引春 秋左氏传之文,皆称“左氏传”或“左传”,未见有以“左”代指“左传” 之例。大字本“左”作“在”,当从。季氏篇邢疏云:“阳虎出奔齐,在定九 年。”亦其例,可参。 9 8 足,成也谓巧言令色以成其拳,取媚于人也( “子日巧言令色足恭”章疏 文) 案:大字本无“取”字,“恭”后有一“也”字,文为“巧言令色以成其恭也, 媚于人也。”亦可通。 9 正义日:汉书艺文志文考也( “子日巧言令色足恭”章疏文) 案:阮校:“各本也上并误衍者字”,是。大字本“文”后亦无“者”字。 1 0 言十室之邑虽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学也? 言亦不如我之好 学者也,义并得通,故具存焉( “十室之邑”章疏文) 案:此处“不如”恐为“有如”之误。对于经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邢疏有两种解释。第一种理解为“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引 文为第二种观点,自当有别于第一说,应为“有如我之好学”。所谓“安不如我 之好学也? ”这一反问,即是对“有如我之好学”的最好阐释。阮刻本似涉上文 “不如”而误,大字本正作“有如”。 雍也第六 1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者,鲁君哀公问于孔子日:“弟子之中,谁为乐于 好学者?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章疏文) 案:阮刻本以“谁为乐于好学者”对译“孰为好学者”,无端生出“乐于”二字, 把“好学”解释为“以好学为乐”,恐非确。大字本、文渊阁本作“好乐于学者”, 于义为胜。 2 昭三年左传:“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 四,以登于釜。杜注云:“四豆为区,区十六升四区为釜,釜六斗四升”( “子 华使于齐”章疏文) 案:阮校:“浦镗云斗误十”甚确。一斗为十升,一区为十六升,即一斗 六升,与杜注下文“釜六斗四升”旬例相同,但“斗”、“十”形近,故易牵混。 大字本、文渊阁本皆作“斗六升”。 3 正义日:此章复谓冉雍之德也( “子谓仲弓”章疏文) 案:孔子品论弟子,邢疏往往用“称”、“评”、“评论”当之。如公冶长篇“子 谓公冶长可妻也”章疏文:“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德行纯备,可纳女与之为妻也。” 同篇“子谓南容”章:“正义日: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也。”先进篇 “柴也愚”章:“正义日:此章孔子历评六弟子之德行中失也。”引文中“谓”字 于例不合,大字本、文渊阁本并作“评”,是。 4 孔日:不欲为季氏宰, 垂使者善为我母辱,说令不复召我( “季氏使闽子骞 为费宰”章注文) o 阮校:“案释文出语字,云鱼据反,是陆氏所据本亦作语” 案:“话使者”,皇侃义疏本、文渊阁本、大字本作“语使者”,是。然“说 令不复召我”恐不妥。大字本无“焉”字,句读作“语使者善为我作辞说,令不 复召我也”,甚确;又下文邢疏叙此作“故语使者日:善为我作辞说,令不复召 我也。”可为确证。知引文“焉”字衍,“辞”前又脱一“作”字,遂使句意扦格 不通。 5 正义日:此章叹颜回之贤,故日:“贤哉,回也! ”( “贤哉回也”章疏文) 案:“叹”后疑脱“美”字。下文云:“叹美之甚,故又日:贤哉,回也! ”正因 彼处言“叹美之甚”,则反证此处当作“叹美颜回”,前后方可呼应。又孔子褒奖 人物,邢疏往往以“叹美”二字蔽之。如泰伯篇“大哉尧之为君”章邢疏: “正义日:此章叹美尧也”:先进篇“孝哉闵子骞”章邢疏:“正义日:此章 叹美闵子骞之孝行也”:同篇:“子夏闻言即解,故叹美之日:富盛哉! ”皆其例。 大字本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