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 r 高等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践理性思考后形成的理 性认识、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高等教育理念是 高等教育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引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 意义上,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成败。所以,姆入研 讨高等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y 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 定,探讨了高等教育理念的成因。其次,在梳理了高等教育 理念发展的轨迹后,站在时代前沿,综合概括出当代中国高 等教育的五个主导理念:大众化和质量观、素质教育和教育 创新、多样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以人为本和民 主化,并剖析了宅国宣笠教直理念的当代特征及趋向。最后, 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价值和合理性进行了伦理辩护。 作者认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主导理念揭示了高等教育 真善美的本质属性,具有追求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价值取 向,有利于促进与社会、人以及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理念顺应时代要求,引导高等教育良性 运行,促进教育本质的实现,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目的价值, 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些理念,将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和健康 地发展。 7。 关键词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伦理辩护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r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v i e w p o i n t s a n di d e a la s s u m p t i o n sf o r m e da f t e rr e f l e c t i n go ni t sp r a c t i c e s a st h er e s u l t s o ft h e p r a c t i c e s o ft h e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o s ep r i n c i p l e s f i m c t i o nt o 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os o m ee x t e n t s ,t h e y p l a ya d e c i s i v er o l et oj t sf u t u r et r e n d si n 出i ss e n s e i ti sv e r yv a l u a b l et o c a r r yo u tr e l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o s eb o t l li nt h e o r i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ew h o l ep a d e r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o n ei st h ea n a l y s e sa n d d e f i n i t i o n so f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o n c e p t so f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t 1 1 e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n di nt h i sp a r tt h ea n 廿l o ra l s o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o f t h eh i 曲e r e d u c a t i o n p a r tt w 0i st h ee n u m e r a t i o no ff i v em a i n p r i n c i p l e so f t h a tf i e l dt h a ta r eb u i i tu p o nt h ed i a g n o s t i cf r a c t i o n i z i n go f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 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z i n go fi t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d i r e c t i o n s :t h ee x t e n to fe d u c a t i o ns c o p ea n dt h ee m p h a s i so ne d u c a t i o n q u a l i f i e s , i n n o v a t i o n sa n d q u a l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i n t e m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a l l w e l la sr e g a r d i n g h u m a ni n t e r e s t p a r tt h r e ei sa ne t h i c a la l g u m e n t s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e so f t h ev a l u e sa n d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o f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 t h ea u t h o ra r g u e sf i r s t l y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m a i np r i n c i p l e so f 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r et h er e v e l a t i o no fi t so w ne s s e n c eo fs t r i v i n gt ob e t r u e g o o da n db c a u t i f u l w h i c ho n eh a n dm g a r d t h ee d u c a t i o ne q u a l i t ya n d s o c i a li n j u s t i c ea si t s 砌t i m a t ea l m s o nt h eo t h e rt h e yh e l pt oa e c e l c r a t et h e h a r m o n i e sb e t w e e nt h es o c i e t y , p e o p l ea n dn a t u r e ,a n di nt h ee n dt h e yh e l p t or e a l i z et h ea 1 1 -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e o p l e s e c o n d l y ,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t h a t , u s tf o rt h ef a c tt h a t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r ca d v a n c e d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h e y w i l l h e l p t om o v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t o w a r d saf a v o r a b l ec o u r s ea n dt o f i q a r t h e r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 a le s s e n c ea ti a s t a n dt h i r d l y , f o rt h e r e a l i s t i c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a n d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o ft h o s e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a u t h o r c o n c l u d e st h a t 也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p u t t i n gi n t op r a c t i c eo ft h o s em a i n p r i n e i f l i cw i l lm a k et h ec h i n e s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o p e r a t ei nas u s t a i n a b l e a n d h e a l t h yw a y 【k e yw o r d s l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s ;e t h i c a la r g u m e n t s 2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 及其伦理辩护 一、引言 2 l 世纪是令人激动、欣喜而又目不暇接的革新时代。知识经济、全 球化、信息化、学习化、网络化引发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巨变,激发出 强劲的发展活力,也带来了社会诸领域的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特别是与知识经济相匹 配的高新科技知识成为最具潜力的资本。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一 部分,承担着专业知识的传播、高级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交流 与沟通等职责,随着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一方面,高等教育受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长远 的影响。当代高等教育已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轴心,成为经济和社会发 展新的“阿基米德点”,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纷纷成立,翻译了 一系列世界高等教育名著,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也目益丰富。不 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职能、理念、体制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还针 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研 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因其具有理 论的导向性和很强的现实性,成为高教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是因为,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 高等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1 。纵观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如果 说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理念有其自然生成性,那么,以1 9 世纪初洪堡创建 柏林大学为标志,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则开始对大学理念进行自觉地探索和 追求。当人类社会进入2 0 世纪尤其是下半叶以来,高等教育的理念与现 代高等教育发展就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1 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 改革,既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回应,又是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新 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客观上提出了理论上的要求,是否有一个科学、 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实践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导向性、政策性、 甚至根本性的问题。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研究成果颇丰,特别以 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及华东师大、北京师范大学等 校的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论文为最典型,如赵婷婷著论大学理想与社 会现实需要的矛盾、韩延明著大学理念探析、肖海涛著中国现代大 学理想、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睦依凡著大 学理念与校长治校、李曼丽著通识教育一一种大学教育观、王本陆著 教育崇善论、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 育反思与建构等著作,还有一大批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研究论文,这里 不再一一枚举。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高等教育理念进行了 透视和解析,有益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然而,前述研究取 高等教育外部视角的阐述多一些,而反观教育自身的内向思考较少;这些 研究重视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揭示关注 不够,从教育本质属性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多。值得指出的是, 王坤庆教授和王本陆先生的研究成果,从哲学视角和伦理学视角对教育的 理解和探析即宏观又深刻,使人从更高层次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此研究 方法给我们理解和深入探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以极大的启示。 高等教育问题极为复杂,需要我们取多角度的路径并进行多学科的综 合研究,这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因为,“每- - i 7 社会科学 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仅是社会系统中的特定因素或部分。从某一学科的观 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在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 中,对某些问题可以而且必须着重就- - i i 适当的学科观点进行深入研究,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但不要忘记同其他学科观点的联系。只有把多门学 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这 个意义上说,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是 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3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重 要的典型理念进行考察和伦理学视角的研究,主要考察高等教育理念在当 代的发展并探讨其目的价值和合理性,即回答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何以 形成? 这些理念的价值及合理性何在? 等问题。力求从高等教育本质属性 中求得合理的论证。当前,中国正处于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快速发 展提高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交错纷呈,有待整理和辨析。中国高等教育 理念面对全球大学及大学理念危机的挑战,能否在观念上走出“大学理想 的黯然,大学观念的落伍,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形象的扭曲,大学使 命的弱化,大学目标的混乱等”1 误区,确立弘扬大学精神、回归人的本质 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要问题。 所以,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进行考察和伦理辩护有着现实的价值。 二、高等教育理念的当代考察 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发展乃至消亡。 厘清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变,对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 理念的内涵是有益的。换言之,对这些问题的明晰是我们探讨当代中国高 等教育理念的理论准备和方法论前提。 ( 一) 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 理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其原义为“形式”、“通型”等。最早提出这 一概念的人可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后经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发 展,理念具有了“观念”、“类型”、“形式”、“本性”、“精神”、 “信仰”、“理想”、“宗旨”、“认识”等含义。归纳起来,理念大致 有以下三种理解:第一,理念即观念。康德所述及的观念为“纯粹理性的 概念”,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黑格尔认为观念是“自 在而自为的真理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我们通常把理念与观念、思 想等概念互换使用,原因在于没有把握理念( 观念) 和一般意义上观念的 区别。理念更具理性的色彩,更加抽象和概括;第二,理念即理想。认为 理想和理念均属于应然的观念形态,均表达了一种人们对某种事物价值、 目的、使命的认识和追求。有学者说:“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 想。”从学理上说,理念包括“实然”、“必然”、“应然”三种状态, 而理想则是“应然”的观念和思想。所以,理念应为属概念,而理想则为 其种概念。两者有互通之处,又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将两者完全等同是不 合适的;第三,理念即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认识。理念是主观对客观的反 映,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对事物的发展起指向和导引作用。“理念 是反映对象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所谓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 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 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3 然而,理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规律 的认识,还包含着事实评价和价值判断等,所以,此观点也不全面。 综合以上观点,理念应包括理性认识、理想追求、思想观念和哲学观 点四层意蕴,指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哲 学观点,也就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观念体系。概括而言,“理念是一种 精神、意识层面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 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 概括,是指引人们从事理论探究和实践运作的航向,是理论化、系统化 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1 l 、教育理念是什么 关于理念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育理念的分歧。将以上对理念的认识移 植到教育问题中,我们可以对教育理念做这样的理解:教育理念是指人们 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 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教育思想、理想和观念体系。教育理念 对教育实践具有根源性的渗透和导向作用。有人认为,我国教育改革最大 的问题是教育理念滞后,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抑制 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致使教育改革难以深化和突破。如果旧的教育理念 4 不打破,新的教育理念不确立,则教育改革难有起色,很难走出困境。朱 永新教授在1 9 9 7 年就提出:“华人教育理念具有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 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以及重整体而轻个体等基 本特征。”深刻地揭示了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特点和滞后性。叶澜教授 则面向2 1 世纪,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有与 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包括价值观层面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 性”,学生观层面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活动观层面的“双边 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一,有的学者还提出了 “全人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通才教 育理念”、“大众化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理念”、“国际化教育理 念”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亦不断深入,有利 于教育理论的发展。 可见,教育理念是一个较宽泛的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了我们对教育功 能、教育目标和任务、教师的职责、师生关系、教学任务的实施诸方面的 认识,对教育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教育理念不仅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和特征,而且蕴含着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了教育面向未来、超越一 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前瞻性特征。在此种意义上,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 教育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伦理价值,对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了 哲学的层次。 2 、高等教育的涵义 人类从事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 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中世纪以后才出现, 高等教育的概念则于1 9 世纪末瑞士邦联通过的邦联宪法中才被提及。 为什么高等教育的概念一直到1 9 世纪末才被提出呢? 考察高等教育的主 要表现形式大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 教育的较高层次,是人类社会发展至近代才出现的。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 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有关,同时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可以 说,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必将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及社会的 发展继续“与时俱进”。 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 ”,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约 翰s 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中高层次的教育”,“是 最高层次的学习阶段”。“。1 按照此观点,高等教育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 太学、书院皆属高等教育范畴。而我国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则认为: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 标”,高等教育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学科分化后才可能出现, “严格地说,近现代高等教育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形成的。”“”据此, 古代高等教育被排除在高等教育范畴之外,最多只能被视为高等教育的萌 芽或高等教育的早期实践。自近代以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 进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其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尤其2 0 世纪 下半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趋势日益突出,把高等教育理解 成是高层次精英教育、是传授和研究高深知识的机构、是正规学校教育的 一部分等观点经不起推敲,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实践中漏洞百出,于是 更新高等教育观念成为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经过多年的探讨,我国比较 公认的还是潘懋元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 教育”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是这样界定的,高等教育 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当然,这个定义也有局 限性,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概念必将不断地发展和充实。 所以,将高等教育视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对我们开阔视野,进一步 理解高等教育本质将是有益的。 ( - - ) 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演变 高等教育理念是人们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和理性思考后形成的对高 等教育的理性认识、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及哲学观点,它既是实然的又是 应然的,既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现实的理性认识,又是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合 理预想,反映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过程。深入理解高等教 育理念有两点我们必须注意:第一,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变与高等教育实践 发展是分不开的,高等教育理念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离开了丰富的高等 教育实践来谈高等教育理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第二,高等教育理念具有 应然的性质,它是高等教育实践的反映,但又高于实践,是对高等教育现 实的超越,是对高等教育规律和本质的揭示和更高层次的认识,具有前瞻 性和指向未来的特征,对高等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所以,研究 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变,必须要回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结合高等教育的 发展规律来把握。 高等教育实践与理念的演变 列宁说:“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 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回顾高 等教育发展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实践与理念的演变,把握高 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及其发展逻辑。 如果将古希腊视为大学的起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就是些“智者” 以“闲逸的好奇”追求知识而创立的学园,在这个萌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 充满了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高等教育为知识而知识,超凡脱俗,是 远离现实社会的“桃花源”。到中世纪,大学的宗教化使大学成了宗教的 奴仆,变成奴役人精神的工具,至到文艺复兴才摆脱了宗教的桎梏,走上 正常发展的道路。当我们考察近现代大学将近2 0 0 年的发展史时,可概略 地将高等教育归纳为三个阶段:以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为标志的高等教育阶 段,强调大学的学术性和创造性,提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等研究性大学的建立为标志,高等教育从社会的外围逐步进入 社会中心,大学从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有机体,与世隔绝的修道 院式机构,成为替国家服务,为企业、社区、民众服务的机构;二战以后, 随着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学通过造就适应劳动 力市场需要的人才,而成为社会的中心,时代的先导“”。纵观高等教育的 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实践和高等教育理念相互适应和推动,其目的、功 能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见,农业社会 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理念是以认识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此时的大学完全 脱离社会,具有独立的个性,以“象牙塔”自誉。国家主义盛行时期的高 等教育,强调大学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提供服务,高等教育成为统治阶 级的工具和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其时的教育理念以政治论哲学为基 础。至工业社会,随着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的提高,高等教育日益世俗化、 大众化,大学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人才的加工厂,其时的教育理 念是以生产力论哲学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探索和创新知识 的功能凸现,大学成为社会知识、信息、人才、科技、文化最主要的策源 地和集散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并重的教育价值观,其时的高等教育理念则以知识论哲学为基础。可见, 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各自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反映,同时又导引着此 阶段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在数量、质量、功能、 形式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 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教育 机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有很快发展。以美国为例,1 9 0 0 年,高等 教育的入学率为4 ,入学人数为2 3 7 6 万人,高校总数为9 7 7 所,到1 9 7 0 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到4 0 ,人数为7 9 2 万人,7 0 年内高校学生数增 加了3 2 倍,高校数增加了2 6 倍。当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 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有的国家还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中 国家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已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第二: 高等教育的形式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 现了一批以训练专业技能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如美国的初级 学院、社区学院和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高等教育形 式,再加上终身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与界限越来越难 以确定,向两边无限延伸,高等教育的形式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第三, 高等教育的职能不断扩展。高等教育最初的职能是科学研究和培养社会需 要的高级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步入社会轴心,社会服务乃至国际交往的职 能加强,并直接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的扩展促进 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变。 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 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等高等教育理念已不能全面反映高等教育的 新进展。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如“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个 性化与人本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可持续发展”、“国 际化和多样化”等,传统高等教育理念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代高等 教育理念反映了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同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也预示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2 、高等教育理念演变的因素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演变受制于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概括说,高等教育 理念的演变离不开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矛盾,即社会发展提出的高等教育 需求同高等教育供给能力的矛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冲突和矛盾。具体 分析,影响高等教育理念演变的因素如下: 第一: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重要 部分,必然和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联系。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可 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必然接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 经济、文化对其影响更加突出。随着高等教育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增大,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 展,并间接地反映到高等教育理念中。如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 不仅开创了办学理念在先、实践在后的先河,也充分体现了“打破教会对 学术的垄断”的社会需求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大学自 治和学术自由”、“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等教育理念,即是当时德国社会 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成为最具潜力的资本,高等 教育的高回报激发出社会和个人更大的高等教育热情和需求,带动了高等 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大众化、国际化等新理念也相应提 出。可见,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既广泛、又长远,正回应了“实 践呼唤着理论”的观点。 第二:社会思潮。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科技、信息、思想的 发源地和交汇中心,高等教育理念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特 别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更 大。况且,教育理念本身就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有时还推动社会思潮的 形成。因此,教育理念同社会思潮具有同源性和包容性,两者相互依存, 互相促动。当代社会思潮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思潮、权益保护思潮、信息技 术主导思潮、多元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会创新思潮等,这些社 会思潮直接影响着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 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 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 任何认识都遵循一定的历史发展 逻辑,高等教育理念也不例外,其梯度递进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的 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逻辑,即一个时期的高等教育理念总是教 育规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一定阶段的教育理念总是以前一阶段的 理念为基础和前提,并随时代而发展和创新。如高等教育自治和学术自由 的理念,中世纪大学的自治仅是一种存在的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治的内涵随之变迁,不仅成为自为的大学发展理念,而且成为大学自身 的职责和使命。( 2 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 院校“享有作为自己权利与义务的充分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同样对社会 充分尽职尽责”。从这一理念内涵的发展亦可看出高等教育理念自身的历 史发展逻辑。 如果说,社会需求和社会思潮是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外在矛盾和客观 原因。那么,高等教育规律及自身的逻辑发展则是高等教育理念演变的内 在原因和主观条件。当然,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还依赖于人类理性认识水 平的提高,这是高等教育理念发展和演变的主体条件。 ( 三) 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特征 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不是对高等教育实践某一方面的反映或概括,也不 是从某一角度或侧面对高等教育进行的观察和认识,而是对整个高等教育 实践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全方位认识的结果,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认识、 理想和观念体系,是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宏观概括,揭示了当代 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理想和追求。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体现着时代精神, 并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 、科学性和认同性 高等教育理念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建立在高等 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能经得起实践检验,至少能经得起较长一段 时期教育实践的检验。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发展,具有与客观现实相适应的品质。同时,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 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被大多数人所广泛接受的普遍观念。因为,只 有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的具有普遍性的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并经过广泛论证 和实践检验后形成的观念体系才能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理念。所以,高等教 育理念的提出不仅要有高度认真谨慎的态度,而且要依赖于科学的论证和 集思广益,不仅要建立在广泛的实践和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且要 能广泛地求同存异被世人所认同和接受。否则,其科学性令人质疑,结果 是难以想象的。 2 、综合性和概括性 高等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践全方位认识的成果,所以,具有高度 的综合性。综合性不仅表现在涉及问题的广度,还表现在其辩证阐释了高 等教育涉及的各种关系。不仅表现为具有合理性和导向性,同时还表现在 防止其可能出现的消极倾向的论述中。不仅要尊重历史,注视现在,还要 展望未来,赋予教育理念较大的适宜性和前瞻性。如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 理念,既要继承其传统含义,又体现了时代特点和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 理念是一个观念的体系,每个具体教育理念的表达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和 其他理念有着各种联系,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揭示了高等教 育的本质和规律。高等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具有抽象 和概括的特点,对高等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包容性和创新性 高等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认识体系,根据社会条件的发展不断创 新,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高等 教育理念要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动态,吸收教育发展中的新经验和新趋势, 体现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当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的联系越加密切,高等 教育的国际化使世界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各国高等教育的对 话与合作成为文化领域交流的重要形式。所以,高等教育理念必须要有国 际视阈、普适性、包容性并指向未来,不仅反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趋势,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也能给予适当引导,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整 体性发展。 三、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主导理念探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国高等教育相 互影响,出现了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理念。中国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特殊的社会功能及在当代社 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顺 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实旋了科教兴国和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 主动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改革,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理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价值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 续发展。 ( 一)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历经建国后5 0 余年的曲折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积累了继续发展的经验。2 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获得重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各国经济交往和联系加强,全球人 才市场、教育市场的形成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已 影响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以及个人,也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的趋势,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 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将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已经加入w t o ,作 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将关系 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可能退出世界文化市场,也不 能等待被统治和强迫,只有溶入其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 怀,增加同异国文化的交流、学习与对话,才能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共 同发展的进程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2 、世界高科技革命 2 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 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成为新技术革命的标志。高等教育能否尽快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科技革命的人才,将决定着我国能否持续快速 地发展。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将目益突 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多少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从2 0 世纪8 0 年代,中 国高等教育界就开始探讨并确立了“全面发展”和“通才型”的人才培养 模式,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培养目标等。9 0 年代后,又进 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重点建设1 0 0 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 学科的“2 1 1 工程”,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措施,高等教育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 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近几年,我国在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观、价值观、人才 观、教学观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舆论的先导。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过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 制、投资机制更加灵活多样,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得以扩大,毕业生就业 市场初步形成。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还未真正落实,计划体 制的弊端仍然存在,对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认识不足,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 教育观念的革新仍待继续。 4 、国民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人民群众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在不断增长的高等教 育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 条件下,居民的教育消费额应占居民消费额的7 ,而目前居民实际教育 消费额比率为4 4 ”“,教育消费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从1 9 9 9 年,我 国高校连续四年扩招,学生入学率由1 9 9 8 年的9 8 提高到2 0 0 2 年的1 5 以上,大大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 际速度和国民重视教育的传统来预测,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将持续增 长,高等教育潜在的市场需求极大,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将在一段时间内 持续存在。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龙头,主导着整个教育消费市场, 只有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快发展,才能尽快缓解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带动 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 二)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形成的现实主体,就高等教 育发展召开过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全球性会议,并通过会议文献和报告来阐 述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理念。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下列 会议及文献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 9 9 3 年1 0 月2 5 日至i l 月1 6 日在巴黎举 行的2 7 届会议,通过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资格的建议:1 9 9 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书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 件;1 9 9 6 年国际2 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书教 育财富蕴藏其中;1 9 9 7 年i i 月1 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 6 次全体会 议通过的关于高等教育教学人员地位的建议;1 9 9 8 年1 0 月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举办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了2 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 和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等。特别是 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是对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概 括,完整构建了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体系。 1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理念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理想及实 践等层面,可约略地概括为大众化、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人本化等。 第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是美国教育社会学 家马丁特罗于1 9 7 6 年提出的,他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 题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说(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 , 从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事实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 及的过程。他认为,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 5 时,高等 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 0 ,则进入普及化。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 为一大趋势,是知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公众接受高等教 育热情空前高涨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 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虽然各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进程会有差别,如美国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还 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 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 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6 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 治多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融合、 对话成了世界交往活动的主要趋势。高等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历 史地融入这一大潮,担负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职能,并呈现出国际化的 大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剧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各国融入世 界教育市场后,能更充分地共享世界高等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世界高等教 育的整体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平等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反映了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本质。世界人权宣言第2 6 条规定:“人人都 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高等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也就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虽 然英才主义和平等主义对教育机会均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基本目标是一 致的,那就是尽可能使更多的人获得相应的教育机会,并得到适合自己的 发展。将教育机会均等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广泛 认同和重视。目前,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难点是如何为弱势人群提供 机会均等的高等教育,并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世界各国 正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 第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多样化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不 同阶层人士入学的需求,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内容等由单一标准及形 式向多种标准和多种形式转化的现象。”“7 3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国 民高等教育需求迅速增加,入学人数猛增,单一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难 以适应这种形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体制多元化、结构多样化、专业设 置多样化和教育管理制度多样化。特别是先进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 大学、虚拟大学的出现,迫使高等教育必须超越单一体制的限制,充分发 挥办学实体的自主性。高等教育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要 保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高等教育的人本化。人的个性发展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 育活动的基本矛盾之一。围绕这一矛盾曾出现过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即教育着眼予人的个性发展和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的 要求的两种倾向。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关注人的技能发展,培养有用之才, 而忽视人的自由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导致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唯科学化 和工具化倾向。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再次成为大趋势, 以人为本成为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人本化的高等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和创造力的培养,促使人潜能的合理开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 格的培养,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解放和自由。 2 、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深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理念, 很多直接源于西方。如中国现代大学的创办者蔡元培、梅贻琦等,他们接 受欧美高等教育的熏陶,对西方高等教育理念有较深理解,并将之有选择 地应用于中国大学的改造中,创造了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辉煌。蔡元培 在改造旧北大时,极力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