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于谦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于谦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于谦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于谦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于谦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于谦是明代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诗歌成果丰硕的诗人, 本文从于谦的思想特性、诗歌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以及于谦与台阁体的关系四个 方面对于谦的诗歌进行研究。于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实践 者,在其为官期问真正将儒学仁政为民的思想见于行动,成为一代清官,造福苍 生。尤为难得的是于谦注重经世致用,不为明代盛行的“理”学所束缚,在民 族危亡之时能以百姓为重,将明朝从几乎倾覆的危机中拯救出来。重视民生疾苦 的思想也影响了于谦的诗歌内容,其现存的六百多首诗歌作品中有大量关心百姓 生活,反映现实的作品,同时于谦也创作了大量的治军守边诗、行旅乡愁诗、咏 物诗、咏史诗和咏节序诗。由于深受明初复古习气的影响,于谦的诗歌呈现出风 格的多样性,其仿宋诗呈现出宋诗议论化、理趣化的特点,宗唐诗具有“清丽” 的艺术风格,乐府诗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的特色。在台阁体盛行的明初诗坛中, 于谦因其出仕时政治氛围转为和缓、为官多在地方、加之刘基为代表的越派诗风 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台阁体的独特诗风,在后人都认为不足道的明代诗坛中显 现出独特的光彩。 关键词:明代诗歌于谦复古台阁体 a b s t r a c t y uq i a n , a n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e s m a na sw e l la san a t i o n a lh e r oi nt h ee a r l ym i n g d y n a s t y , w a sa l s oaf r u i t f u lp o e tt i l i st h e s i ss t u d i e dh i sp o e m s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h i st h o u g h t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h i sp o e m s ,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o f h i sp o e m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0 氆c i a l e s es t y l e y uq j a nw a si n f l u e n c e d p r o f o u n d l y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b e c a m eap r a c t i t i o n e rw h o s ea c t sa l w a y sm a t c h e d h i sw o r d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b e i n ga no f f i c i a l 。h ec a r r i e d0 u tb e n e f i c e n tp o l i c i e s w h i c hw e r ea d v o c a t e d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a n dd e v o t e dt ot h e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s i n t e r e s t h ew a sg i v e nc r e d i tf o rh i si n c o r r u p t i b l eq u a i l t ya n db u i l tu pag o o d r e p u t a t i o n f r o mo r d m r y p e o p l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h e w a sn o tb o u n d e d b y n o d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h i c hp r e v a i l e di n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s t r e s s e do np u t t i n gt h e o r i e s i n t op r a c t i c e a san a t i o n a lh e r o ,h es a v e dm i n gd y n a s t yf r o mt h er i s ko fb e i n g a n n e x e db yh i mw h e nt h en a t i o nw a si nd a n g e r t h e r e f o r e t h ec o n c e r nw i t hp e o p l e s s u f f e r i n g sw a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h e m ei nh i sp o e m s i nh i sm o r et h a ns i xh u n d r e d s p o e m s 。l o t so f t h e mr e f l e c t e d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i e so f h i sa g ea n dh i sc a r ef o r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 sl i f e m e a n w h i l e ,y uo i a na l s ow o r k e d0 u tm l l n a o u sp o e m sw i t ht h e m 鹳o f t h ea r m ys t a t i o n e di nf r o n t i e ra n dt r a v e l e r sa n dt h e i rh o m e s i c k n e s s i na d d i t i o n , h e a l s om a d eu ps o m ep o e m sp r a i s i n gc e r t a i no 巧e c t s ,h i s t o r ya n dm o r a li n t e 鲥t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c u r r e n c yo fr e t u r n i n gt oa n c i e n ti n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h i s p o e m sp r e s e n t e dd i v e r s es i y l 鼯h i sp o e m si m i t a t i n gs o n gp o e t r yi l l u s t r a t e ds o n g p o e t r y sf e a t u r eo fa r g u i n ga n dr e a s o n i n gw h i l eh i sp o e m sf o l l o w i n gt a n gp o e t r y p o s s e s s e dt h ev i v i da n dg o r g e o u s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h i sy u e f up o e m s r e f l e c t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r e a l i s m a m o n gp a r n a s s u so f 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t h e0 伍c i a l e s es t y l ep r e v a i l e d , y uq i a n su n i q u ep o e t i cs t y l e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f r o mt h e0 街c i a l e s es t y l e i tw a so w i n gt ot h ef a c t st h a th ed e v e l o p e dh i sp o l i t i c a l c a “材m a i n l yi n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n dt h e n , t h ep o l i t i ca t m o s p h e r et u r n e dt ob e h a r m o n i o u s i t sw e l la st h ei n f l u e n c ef r o my u ep o e t i cs t y l er e p r e s e n t e db yl i uj i y 、i o i a n su n i q u ep o e t i cs t y l em a d eh i ms t a n do u tt h ep a r n a s s u so f m i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 w a sb e l i e v e dv a l u e l e 蟠 k e yw o r d s :m i n gp o e t r y , y uq i a n , r e t u r i n gt ot h ea n c i e n t , t h eo f f i c i a l e s es t y l e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 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吾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 今浙江杭州) ,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 1 3 9 8 ) , 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在任期 间,于谦咨访民情,兴利除害,政绩卓著。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担负起京师保卫战 的指挥重任,他指挥明军与蒙古军激战五日,最终克敌制胜,大败蒙古入侵者,将明 朝从几乎倾覆的危机中拯救出来。于谦是明代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民族英雄,也是一 位诗歌成果丰硕的诗人,其现存的诗作有六百二十二首,而且成就较高。 从1 9 3 5 年至今的研究来看,对于谦诗歌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关于于谦诗歌的研 究文章仅仅是简介性和赏析性的。目前对其诗歌较有价值的研究文章主要有:浅谈 于谦的咏物诗o ,于谦边塞诗论o ,于谦诗选o ,论于谦的诗歌函,明前期 文学奴性化语境下的于谦及其诗歌 ,论于谦山水诗中的“太行情结” 。 于谦 研究o 是于谦研究会于1 9 9 8 年1 0 月出版的一本研究于谦的论文合集,其中部分论 文对于谦的诗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内容涉及于谦诗歌在明代的定位,作品版本考略 等。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强调了于谦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诗歌创作与个人品质之间 有着密切关系,其诗歌在反映现实方面成就较高。在肯定了于谦率直自然,不事雕饰 的创作特点时,研究者们也看到了于谦诗歌结构单一,缺少变化,有些语言缺少锤炼 的缺点。关于于谦诗歌的地位,不少研究者都肯定了于谦在明代诗坛中的地位,王其 煌在诗坛寂寞自长吟一试论于谦诗在明诗中的地位一文中更是把于谦看作明“台 阁体”诗风向前后七子诗风转变期中一位有成就的关键诗人。 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 程度上总结了于谦诗歌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但总的说来不够全面深入,在于谦诗歌 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于谦与明代诗坛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 由于历来对于明代诗歌的评价不高,相较于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的研究而言,明 代诗歌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在近年来仍是一个“冷门”。回研究于谦的诗歌,对于我们更 深刻地认识于谦,更客观地评价明代诗歌都有较大的作用。 o 王孝礼佳木斯师专学报,1 9 9 0 3 。 o 孙正文学术丛刊,1 9 9 5 2 。 o 林寒、王季选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再版。 o 钱国莲、项文惠江苏社会科学, 1 9 9 8 2 o 钱国莲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第4 卷第2 期,2 0 0 5 1 2 。 o 何方形古典今读,2 0 0 6 年1 2 期。 o 于谦研究会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8 1 0 。 o 于谦研究1 8 2 页。 o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第2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6 。 l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于谦的思想特性 于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的诗歌多为怀抱的自然展露,又是其人 格的体现。读他的诗,就须读其为人,才能觉出其诗歌内容的丰富,情感的真挚。巡 抚河南时于谦曾作开封府重修庙学记,论述儒家之道时宣称:“出则致用,得志则 力行其道;事与志违,则求无愧于名节,无愧于天地鬼神而后已。若然,则无负于圣 人在天之灵,无负于朝廷作人之化,而亦无负于天矣。”o 不计生命的得失,不计仕途 的成败,唯求无愧于名节,无愧于儒家的道义,这一番言论也正是于谦生平经历的写 照。综观于谦的一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贯穿始终,其思想特性可以从下面几点分 析。 第一节重名节,轻名利 于谦祖籍河南考城,后迁山西云中,再迁苏州。曾祖于九思,在元朝任广东道宣 慰使,后改任杭州路总管,罢任后,在杭州定居。祖父于文,洪武初年曾官工部主事。 父于彦昭,娶刘氏,不曾出仕。其父于彦昭一生排斥佛老,为人耿直又乐善好施,对 于谦的性格形成影响很大。少年的于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诗忆老婢中说:。我 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表现了其少年时苦读的经历。 良好的教育加之家庭的熏陶,使于谦形成了讲求立身出处气节风操的思想。 少年于谦就立下志向,要信守名节,其在读悟真篇中写道;“自是书生守名 节,莫惭辜负指迷人。” 其自号节庵,可见“气节”在其心目中占有极重的位置。于 谦一生之中还用大量的诗篇表现了对“气节”的看重。他在 小像自赞中道:“其 性虽僻,其情则真。所宝者名节,所重者君亲。”国在静夜思中云:“但令名节 不坠地,身外区区安用求。”o 于谦不仅讲气节,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明朝官俸很低,为官员设立如此低的官 俸是因为朱元璋认为“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仅仅是取得了为国家尽忠,为 百姓办事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出于牟利,他可以选择别的职业,或为农,或为工,或 为商。如果为士为官,则应当排除一切利己的动机。” 可一旦进入官场,文人们就不 得不面临另一种抉择。要么甘于清贫,用极其微薄的官俸养家糊口,要么就是走上贪 污之路。几乎很少有官员会甘于过苦日子,所以在明代官场贪污成风。太祖和成祖时 。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部类1 2 4 4 册,忠肃集卷1 2 ,3 9 1 页。 。忆老婢,同上忠肃集卷1 1 ,3 4 7 页。 o 读悟真篇,同上忠肃集卷1 1 。3 8 2 页。 。小像赞,同上忠肃集卷1 2 ,3 9 4 页。 。静夜思,同上忠肃集卷l l ,3 3 8 页。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第3 4 页,北京,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 2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由于对文人采取了严厉的监控,官员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但到了洪熙、 宣德年间,表面的繁华下却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腐败成风,贿赂公行,以至于“臣 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宣德三年( 1 4 2 8 ) ,杨士奇对明宣 宗说:“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 然于谦为官,一生清廉。当时官场之中,下级见 上级时如只带点土特产是不算什么的,于谦却认为这种行为也不可取,每次进京都是 两手空空,并作诗道:“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 间阎话短长。”国可见其自律之严。于谦一直过着极俭的生活,他的俸禄收入,常用来 救济贫穷的亲朋,而自奉俭约,衣不锦绣,食不兼味,所居仅蔽风雨。景泰帝为此将 西华门一处宅院赐给他,于谦“固辞不允”,便将朝廷赐给他的玺书袍锭之类藏于其 中,自己依然住在原来的旧屋内。 明史说他“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死无余 赀”。回 于谦在如此恶劣的官场氛围中仍能言行一致的重气节,是因其对名利的淡泊。其 在无题诗中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绲饱。胡椒八 百斗,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胺削民脂膏。国法纵不 及,公论安所逃。”固与重于泰山的气节相比,名利又何足道呢! “但令名节不坠地, 身外区区安用求。” 名利不仅无足轻重,而且会败坏一个人的气节:“钱多自古坏名 节。”o 于谦看淡了名利,也看淡了生死,“人生不满百,常为千岁计。图利与求名, 昂昂争意气。昼营夜复思,顾恐力弗至。一旦寿命终,万事皆委弃。” 人无欲则刚, 正是能看淡名利,于谦才保有了令人敬仰的节操。 第二节重成仁,轻杀身 子谦少年时代曾作过一首最为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 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前两句讲出处,后两句讲献身精神 和操守,这种甘为理想牺牲的精神,这种略带悲剧意味的责任感,反映出的是儒家积 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明知“道之不行”却要坚定不移地去“为”的热烈和决绝。从 这首诗作中,我们看到了于谦为了理想敢于杀身成仁的无畏精神。 o 纪录汇编卷二三古穰杂录摘抄,李贤著,丛书集成初编。 o 明史纪事本末卷- a 仁宣致治,陈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 o 入京,钱塘丁氏重刊大梁书院本于肃愍公集现存武林往哲遗著后编第1 9 2 0 册, 清光绪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 o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5 0 页,中华书局。 o 无题,忠肃集卷l l ,3 4 6 页。 o 静夜思,忠肃集卷l l ,3 3 8 页 o 醉时歌。忠肃集卷1 1 ,3 4 0 页。 o 无题,忠肃集卷1 l ,3 4 5 页。 o 石灰吟,钱塘丁氏重刊大粱书院本于肃愍公集同上。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家自于谦祖父就收有文天祥的画像,少年的于谦从小就对文天祥非常敬慕。叶 盛于少保文山像赞记载:“郎中张遂持文山像求题,像上有于少保赞辞。赞辞八 十八字,全文照录如下: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 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 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 我瞻遗像,清风凛然。上文又云:于公座侧,悬置此像,数十年,如一日。” 于 谦赞文天祥的“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弗苟而全”的节操也正是其自身 言行的准则。每言及忠死节事,于谦常常热血沸腾,壮心激烈。经过并州县豫让桥边 时,曾写下豫让桥怀古:“豫让桥边策马过,当年意气未消磨。人臣报主宜如此, 死不成功可奈何? 话到英雄末路,忽凉风索索。” 激情壮烈而又悲从中来。于谦 还有大量对古代仁人志士歌颂的诗篇,如商朝大臣比干、西汉名将韩信、名臣苏武、 唐代贤相宋璩、北宋铁面御史赵摔、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正是从这些志士仁人的身上, 于谦汲取了中华民族重气节、讲立身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成仁敢杀身的牺牲精神。 对于同僚中成仁敢杀身之士,于谦也是充满敬佩。闻知何知州衣携文天祥诗句 从容赴死,作者激情动荡,心生敬仰。在和何知州交趾死节韵写道:“自缘忠义 存心正,不惜从容就死难衣间别有文山句,千载令人拭泪看。”国唯其同心, 方能激荡,这种从容死难的态度何尝不是于谦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昵! 明永乐十九年 于谦同科进士刘球,官翰林侍讲,因为直谏触犯了大宦官王振。振大怒,把刘球下于 狱中,并吩咐太监马顺杀害刘球。“顺深夜携- d , 校至球所。球方卧,起立,大呼太 祖、太宗。颈断,体犹直。遂支解之,瘗狱户下。”固于谦敬重刘球,无惧王振的暴行, 曾作刘侍讲画像赞日:“铁石肝肠,冰玉精神。超然物表,不沈一尘。古之君子, 今之荩臣。才足以经邦济世,学足以尊主庇民。持正论以直言,遭奸回而弗伸。获乎 天而不获乎人,全其道而不全其身噫斯人也,正孔、孟所谓取义成仁者欤! ”o 所谓“全其道而不全其身”,“取义成仁”正是于谦自己的精神追求,于谦在夺门之变 中的选择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夺门之变中,有人认为于谦应在徐有贞、石亨等发动政变之前就将其阴谋粉碎, 但在此生死存亡关头,于谦却毫无动作,任由新君的处置,甚至临死前也不为自己作 。叶盛,水东日记第3 0 卷,2 9 7 至2 9 8 页,中华书局校点本,1 9 8 0 年,北京。 o 豫让桥怀古,忠肃集卷1 l ,3 7 9 页。 。 和何知州交趾死节韵,忠肃集卷1 1 ,3 7 8 页。 。明史第1 6 2 卷刘球传,4 4 0 6 页,中华书局校点本,1 9 7 4 年,北京。 。刘侍讲画像赞,忠肃集卷1 2 ,3 9 3 页。 4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言辩白。明史载:“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日:亨等意耳,辩何益。”能挽社 稷于倾倒的于谦为什么会在自己命运生死交关之时任人宰割呢? 非不能也,而是不 为,这体现了于谦的自我牺牲精神。屠隆论日:“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主 势不俱全;身死则祸止一身,而两主亡恙。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 动,听英宗复辟,景庙自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已。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 全社稷者也。”圆可见于谦的自我牺牲乃是顾全社稷的安危,为了国家之安自身的性 命都可以舍弃,体现了其成仁敢杀身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重社稷,轻君王 在理学兴盛的明代,忠君思想是每一个文人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君王的个人 安危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文人们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取舍。历代文人中,为忠君而 不惜性命的人大有人在,但如于谦这样,能审时度事,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重社稷 而轻君王者,却是非常难得的。于谦重社稷而轻君王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力主立景帝 的事件中。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的恶讯传到北京,“京师震恐,人心惶惶。”瓦剌大军势 不可挡,并挟英宗以为奇货,频频骚扰边关。行军之时则拥英宗于队前,“至大同城 下索金币”,又“叩边城索犒军资”。 而明英宗为保全性命,也甘为所用,使明代边 将不能一心防敌。当时,边关频频报急,而北京“守备空虚;各营精锐,尽遣随征, 军资器械十不存一,疲卒赢马不足十万”,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急需另立新主,以 控制动荡局势。按照传统的皇位继承观念和明朝的祖训,理当册封英宗长予朱见深, 但他当时只有三岁,显然难以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挑起大任。为了社稷,于谦与诸大臣 决议请年富力强的英宗之弟朱祁钰继位,并疏请皇太后“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宜立 王为皇帝。”但当朱祁钰听到这一消息,却极力推辞。“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 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已任。” “谦飚言日: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正 是于谦的力劝,才拥立了景帝,粉碎了蒙古军挟英宗以勒索明朝的阴谋,也使军民更 加团结,安心抗敌。最终克敌制胜,大败蒙古入侵者,将明朝从几乎倾覆的危机中拯 救出来。 在理学神圣不可侵犯的明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于谦为什么会具有重社稷轻君 王思想呢? 这种思想的来源可追溯到其少年时代。少年时的于谦很喜欢唐代政治家陆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5 0 页,中华书局。 。谈迁,国榷,第3 2 卷,第2 0 2 5 页,中华书局,1 9 5 8 年,北京。 。明英宗正统实录卷卷二百四十八,1 8 1 页,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谈迁国榷卷2 7 ,第2 0 0 2 页,中华书局,1 9 5 8 年,北京。 。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4 5 页,中华书局。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贽的奏疏,进而探究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并钻研先秦、两汉和宋朝苏轼的著作,注 重学以致用。他在昼夜长短中说:“化何由而行,政何由而肃。思之有未得,还 将旧书读。职分所得为,一一在心目。”回体现了他的政治措施和政治怀抱。正是这种 经世致用的思想使于谦少了理学者的刻板,多了政治家的务实。 形成这一思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于谦爱民之心。于谦在为友人写的骢马行春诗 序中说:“春不在造化,不在品物,而在吾身心一转移运动之间尔。抑余闻之,是 春也,在造化为元,在人心为仁;其用则仁民爱物,其效则国治而天下平。”圆具有了 宽厚爱民的仁心,于谦更多地看到普通老百姓的疾苦。巡抚地方时,于谦曾在路旁见 到一位衣裳褴衫的老者,悲从中来,深感民生的艰难。他曾作诗路旁老叟:“路旁 遗老亦堪悲,问着仓皇只泪垂。恒产卖余无业次,比邻逃尽少亲知。衰残满冀升平日, 饥困仍逢旱涝时。见说朝廷宽赈恤,也来叩首拜思私。”o 这种由仁心而来的爱民之心 使于谦在漫长的为官生涯中一直以民生为重。入仕以来,于谦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等 职。于谦为官,志在抚民、锄殄,他在诗中云:“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岐在抚巡。” 园“寄语郎官勤抚字,循良衣钵要人传。” 从这些诗句中可见其为官的志向。在巡抚 河南、山西期间,他注重“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每遇河堤冲决,必令“厚筑 堤障”,每遇春荒,必发粮赈济饥民。 十八年的巡抚生涯也使于谦更多地接触了百姓, 了解了民生的疾苦。当土木之变后,于谦非常清楚地了解国破家亡将给百姓带来的灾 祸,当此危难关口,他首先要虑及的是国家的安危,正如他力劝景帝之言“臣等诚忧 国家,非为私计。”o 可以说,正是具有了政治家务实的思想和爱民的精神才使于谦跳 出了理学的束缚,在危亡之际根据客观情况作出了最有利于国家的选择。 第四节功成身退 于谦一生气节自律,以儒家积极入世为其人生准则。但当事与志违之时,往往心 生感慨。从于谦的生平及其诗作中,我们能窥见其内心深处的出世之情。 于谦出身于美丽的杭州。空灵的山水赋予了他过人的才干,也给予了他一种隐士 文化的气息。面对一湖静水,生活于西子湖畔的文化名人们更多了一份超尘脱俗的高 洁。于谦一生宦海浮沉,对故土一直怀有深厚的思念之情。他在梅花图为严宪副题 昼夜长短,忠肃集卷1 l ,3 4 3 页。 骢马行春诗序,忠肃集卷1 2 ,3 8 9 页 路旁老叟,忠肃集卷1 1 ,3 7 4 页。 二月初三日出使,忠肃集卷1 1 ,3 7 4 页。 过中牟鲁公祠,忠肃集卷l l ,3 5 6 页。 行状,忠肃集附录,3 9 8 页。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4 - 5 页,中华书局。 6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写道:“我家住在西湖曲,种得梅花绕茅屋。雪消风暖花正开,千树珑璁缀香玉。 有时抱琴花下弹,有时展易花前读。浩然清气满乾坤,坐觉心胸绝尘俗。一从游宦来 京师,几度梅花入梦思调和鼎鼐愧无功,何时却踏西湖路。”故园如梦,却在 纷杂的尘世中成为诗人心目中的一方净土,字里行间,透出了于谦对断绝尘世纷杂生 活的喜爱。 在于谦喜爱的古代名人中,我们也可见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他在寒夜煮茶歌 中道:“玉川子,贫更狂。书生本无富贵相,得意何必夸膏粱。” 此处的玉川子是指 唐代诗人卢仝。卢仝是隐士,家贫,性高古介僻,酷爱积聚图书。于谦在晚唐诗人中 独标举卢仝之名,是有深意的。此中深意在赞扬陶渊明的诗句中就更为显白了。其作 渊明像道:“杖屡逍遥五柳庄,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 节香。” 于谦对五柳先生的喜爱,不唯在其品性,也在其逍遥的生活。于谦在孤云 篇中写道:“孤云出岫本无心,顷刻翻成万里阴。大地苍生被甘泽,成功依旧入山林。” 回此诗化用陶渊明的 归去来辞句“云无心以出岫。”作者以孤云自拟,寄托怀抱。 孤云之志,不随世俗浮沉,他只望化为雨,泽及万民苍生。功成不望有报,恬淡自处, 仍归山林。在自叹诗中云:“揣分宜退休,非惟慕奇特。早赋归去来,庶免清议 责。”固自叹任重才薄,年岁渐增,为君为民,劳而少功,不如及早告退,免被讥议。 仕途受挫也加深了于谦功成身退的想法。于谦一生不慕荣华,以泽被苍生为己任, 但在明代的官场中,性格的刚正不阿使于谦在官场上屡屡得罪权贵。随着对英宗及宦 官有节制力量的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等正直老臣的或死或衰,阉党势力日趋强大。正 统七年后,王振开始把持朝中大权,这是“明朝宦官专权的开始。” 时任山西、河南 巡抚的于谦也受到了王振的迫害。明史载:“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犹太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o 景泰时,于谦也 多次被人谮毁,幸赖皇帝的信任而不疑。仕宦之途的不得意,也使于谦更多的体会到 岁月无情。他在见白发偶题中写道,。贪得由来戒迟暮,何须辛苦事功名。” 由 新生白发而忽悟人生短暂,对少年时代就辛苦以求的功名也产生了怀疑。长期在外为 官,使于谦对家人故园更多了一份思念,感觉自己如漂泊不定的杨花。其诗杨花曲 梅花图为严宪副题,忠肃集卷1 1 ,3 4 6 页 寒夜煮茶歌,忠肃集卷1 l ,3 4 8 页。 渊明像,忠肃集卷1 1 ,3 8 5 页 孤云,忠肃集卷1 1 ,3 8 5 页。 自叹,忠肃集卷l l ,3 5 3 页。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王振”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4 4 页,中华书局。 见白发偶题, 忠肃集卷l l 。3 6 5 页。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一生漂泊无定踪,一似杨花趋暖风。今朝马足西边去,明日车轮又向东。可 怜不识归来路,一去江山千万重。杨花本是无情物,懊恼人生在客中。”深切地表达 了这一情感。 、 故园和亲人的召唤加之年岁的增加,使于谦功成身退的思想愈加强烈,在京都任 兵部左侍郎时,于谦作漫书道:“碌碌浮生五十年,追随无计息尘缘。放怀顿觉 寰区窄,揣分应惭雨露偏。禁阙疏钟催早起,客窗寒月照孤眠。可能归去西湖上,相 逐渔翁踏钓船。” 在感激皇恩高厚要奋发为国办事之时,于谦也深切地感到年已半百, 碌碌浮生,尘缘难消,创业无计,因此归去之思愈加强烈,进取和遁世的思想矛盾, 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还京述怀里,于谦写道:“好在故园三亩宅,功成身 退是男儿。” 在初度日中说:“修短荣枯天赋予,一官随分乐清贫。” 这样的诗 句在于谦的诗作中虽不占多数,却也表现出于谦性格中的另一面。 第二章作品结集情况及诗歌内容 第一节作品结集情况 于谦思维敏捷,为诗文有才气,一生所著颇丰,其诗歌作品在生前就受人喜爱, 广为流传。天顺元年丁丑( 1 4 5 7 )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乱幽杀景帝,于谦亦被诬以“意 欲谋逆之罪”惨遭杀害,“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这场动乱造成了于谦 诗文的颇多散失。其子于冕在于谦行状中说:“为文有奇气而主于理,诗词清逸 流丽,人争诵之。在江西时和祭酒胡顺庵山居十咏,在河南时周献王索和冯海粟梅花 百咏诗,皆挥笔立就。尤长于奏疏,自号节庵,有节庵诗文稿行于世,恨遭变故, 仅存十一于千百耳。” 据倪岳的青溪漫稿记载:“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节庵诗 文稿、奏议各若干卷,祸变之余,盖千百中之十一耳。”o 至成化初年,“冕赦归,上 疏讼冤,得後官赐祭哟,于冕才得以重新对于谦的作品作出整理。成化十二年( 1 4 7 6 ) , 于冕编 先少保存稿,成稿后由南京大理寺少卿夏时正为序,更名为节庵先生存 稿。 同年,。又辑公行状、碑铭、祭文、挽诗为旌功录,程敏政为序。” 。除 o 杨花曲,忠肃集卷1 l ,3 3 7 页。 。漫书,钱塘丁氏重刊大梁书院本于肃愍公集,清光绪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 o 还京述怀,忠肃集卷l l ,3 5 6 页。 。初度日,忠肃集卷l l ,3 6 0 页。 o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4 6 页,中华书局。 o 忠肃集附录。3 9 6 页。 o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倪岳青溪漫稿卷二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 o 明史卷一百七十,中华书局。 o 丁丙辑武林掌故丛编第2 3 集丁丙于公桐墓录卷7 ,光绪戊戌刊本。 钱塘丁氏重刊大梁书本于肃憨公集拾遗卷。 8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于冕对其父作品的整理外,成化十二年,李宾整理的于公奏议也是对于谦作品 的最重要的保存。呵惜的是这两种刊本都未能流传下来。 嘉靖六年( 1 5 2 7 ) ,王定斋收集于谦各种作品,合成河南大梁院本于肃愍公集, 光绪二十五年( 1 8 9 9 ) 由钱塘丁氏重刊,这也是现今保存于谦诗歌作品最多的一种刊 本 。天启元年( 1 6 2 1 ) ,孙昌裔将于谦的部分诗文及于冕的旌功录合而辑为于 公文集,“天启酉辛孙昌裔刊本,即从公子应天府尹冕编辑本出也。”o 。 至乾隆四十六年( 1 7 8 1 ) 修订四库全书时,对于谦的作品又作出了较全面的 整理。据钱塘丁氏重刊大梁书本于肃愍公集拾遗卷载:“天启间,杭州知府孙 昌裔得公奏议诗文合梓为全集十二卷。又重编旌功录,列于后为附录四卷,里人李之 藻为序。此即四库馆著录十三卷本,盖合附录为一卷也。”回四库全书本忠肃集 提要称:“此本前为奏议十卷,当即李宾所编,后次以诗一卷、附录一卷。” 可见四 库本的忠肃集主要依据了孙昌裔本的于公文集,而孙昌裔本的于公文集 中的奏议部分主要来自于李宾本的于公奏议。 除了上述刊本外,现有存本中较有价值的于谦作品集还有:l 、明代刻本的徐文 长评于节庵集,有嘉业堂藏印,共有奏疏四卷、文一卷、诗三卷、补遗一卷。2 、李 卓吾评于节庵集八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存 三异人文集。3 、于忠肃公集 四卷,存乾坤正气集第5 l 、5 2 册。 在现存的于谦的作品集中,以河南大梁书院本的于肃愍公集和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的忠肃集保存的诗歌作品最为完全,这两种刊本也有诸多不同。河 南大梁书院本于肃愍公集共十卷:诗文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无奏疏。其 中诗6 2 2 首( 包括杂体7 2 首、五律6 1 首、五绝5 3 首、七律3 4 6 首、七绝9 0 首) , 文4 0 篇,附录收李宾奏议序、程敏政旌功录序,李梦阳于公祠重修记,水 东日记二则及祭于谦之诗文。现存于武林往哲遗著后编第十九、二十册,共十 卷,共收录诗六百二十二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部类1 2 4 4 册的忠肃 集,共十三卷,其中奏疏十卷、诗一卷、文一卷、附录一卷。共收录诗四百十八首, 包括杂体6 2 首、五律4 6 首、五绝4 6 首、七律1 9 5 首、七绝6 9 首。与忠肃集相 比,于肃愍公集虽没有收录奏疏,诗歌却多了2 0 4 篇;其中杂体诗多1 0 篇,五律 。丁丙辑武林掌故丛编第2 3 集丁丙于公祠墓录卷7 ,光绪戊戌刊本。 o 钱塘丁氏重刊大粱书院本于肃愍公集现存武林往哲遗著后编第1 9 2 0 册。 o 丁丙辑武林掌故丛编第2 3 集丁丙于公祠墓录卷7 ,光绪戊戌刊本。 。钱塘丁氏重刊大梁书本 于肃愍公集拾遗卷。 o 忠肃集第2 页。 。参考项文惠于谦作品版本考略,见 于谦研究1 8 9 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8 年1 0 月版。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1 5 首,五绝多7 首,七律多1 5 1 首,七绝多2 l 篇,文多2 4 篇,两者附录完全不 同。从内容上看,两者所收诗歌大多为于谦巡抚晋豫时所作。 第二节诗歌内容 一、勤政忧民诗 在于谦的诗作中,勤政忧民的作品是其诗作的一个主要部分。于谦一生,大部分 时间出任地方,有较多的机会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永乐二十年,于谦被选授为山西 道御史,第二年,奉命出使湖广,犒劳官军,兼带招抚川贵瑶壮。宣德三年( 1 4 2 8 ) , 于谦被任命为江西巡按。宣德四年( 1 4 2 9 ) ,三十二岁的于谦被任命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单车赴任,遍历所属各地,兴利除弊,至正统十二年( 1 4 4 7 ) 于谦恢复兵部右侍 郎职,留部理事,于谦在巡抚任上已有十九年。明朝开国之初,曾经有一段短暂的较 为缓和的阶段,到英宗正统年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赋税加重,徭役频繁,富者田 边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漫长的地方官的经历,使于谦看到了明朝农村的凋蔽,感 受到了民生的疾苦。 于谦的忧民诗表现出其对农村生活的真实了解。如其收麦诗云:。大麦收 割早,二麦收割迟。带青摘穗不候熟,老稚藉此聊充饥。”描写了水早频繁,作物歉 收,农民只有“带青摘穗”的情况。采桑妇中说“低树采桑易,高树采桑难。日 出采桑去,日暮采桑还。归来喂叶上蚕箔,谁问花开与花落。二眠才起近三眠,此际 只愁风雨恶。” 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采桑妇养蚕辛劳的过程。这样的诗句,非能深入 其中者不可为也。 正是出于对百姓疾苦的真实了解,于谦才更真切地体会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在其 诗歌中表现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其悯农诗道: 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女年十余,赤脚蓬头衣蓝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燕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 。 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 开头四句写农家的勤劳生活,五至十句形象地描写农家少女担负过重的劳动,十 一至十四句写一家人以野菜充饥的困苦生活。结末,诗人大声呼吁:县官当抚摩! 这 。收麦,忠肃集卷1 1 ,3 4 4 页。 罾采桑妇,忠肃集卷l l ,3 3 7 页。 悯农,忠肃集卷1 i ,3 4 4 页。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样的诗句,情真意切,有感而发,体现了于谦对农家困苦生活寄予的无限同情。 他在田舍翁中感叹: 田舍翁,老更勤,种田何曾辞苦辛? 鸡皮鹤发十指秃,日向田闻耕且锄。 雨赐时若得秋成,敢望肥甘充口腹。 可怜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 一位鸡皮鹤发的老翁,虽然整日在田间耕作,最终只能有一盂粥的所得,诗句犹 如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摆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忍睹,展现了明初农村真实的社会画 面,也体现了于谦仁爱为民的胸怀。 作为地方父母官,于谦以苍生为业,勤政为民。其出使江西时曾在二月三日出 使中道:“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歧在抚巡。自揣匪才何以济,只将衷赤布皇仁。” o 表明自己要对当权的贪官暴吏加以诛灭,对道路旁满是的饿死者予以抚恤。自己虽 不是干才,也只是将一片忠诚来散布皇上的仁德了,明确地提出了自己毕生所力行的 政治主张。明史载:其“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 者二十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 牛种。”国当百姓生活发生困难时,于谦如亲历其困,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百姓生活的 担扰。由于山西、河南地区雨水不足,百姓多靠天生活,夏日久旱,盼雨祈雨就成了 于谦极为典型的诗歌心态。他也感到自己对于雨有不同于常人的心态,在雪斋之夕 闻檐溜有声因赋中他这样写道: 人皆愁听客中雨,我独喜闻窗外声报国常怀丰稔念,关心不是别离情。 沾濡最爱滋群品,点滴何妨到五更。倏起披衣成兀坐,焚香读易到天明。 客中听雨往往让人倍感孤寂,于谦却自诉闻雨而喜。因为想到雪水消融对农事有 好处,给常人带来忧愁的雨声此时却如天籁之音让作者倍感欣喜。“报国常怀丰稔念” 是全诗的主旨,它比乡思在诗人心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雨声入耳,倚枕难眠,爽性 披衣起坐,焚香读易,送走种种杂念,度过这个不眠之夜。全诗在一愁一喜的对 比中表现了作者报国爱民、为国忘家的情怀。 于谦喜雨诗篇目众多,几乎可成一个单列性题材,如喜雨行、喜雨( 雨洗乾 田舍翁,忠肃集卷1 l ,3 4 0 页。 二月初三日出使,忠肃集卷l l ,3 7 4 页。 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4 5 4 3 页,中华书局。 雪斋之夕闻檐溜有声因赋,忠肃集卷1 1 ,3 5 8 页。 l l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坤净) 、望雨无寐晓起偶题、次日阴云密布不雨复散、喜雨二首、 喜雨( 日 入千山黑) 、雨后散步、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望雨、晋祠祷雨晓行、 祈雨蔬食、新城请水祈雨有应。有时,雨水久不降临,于谦会因此自责,其诗 入春狂风大作,加以久无雨雪,因以自咎云:“抚巡失政固予罪,窃禄偷安心独 傀。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憔悴。”回他甘愿一身受灾咎,希望苍生免受憔悴, 忧民之思跃然纸上。 于谦关心民生,对吏治之弊进行了愤怒的揭露和鞭挞。其村舍耕夫云: 倚门皓首老耕夫,辛苦年年叹未苏桩木运来桑枯尽,民丁抽后子孙无。 典余田宅因供役,卖绝鸡豚为了逋。安得岁丰输赋蚤,免教俗吏横催租o 通过孤单的老农民的痛苦处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对百姓的压迫。子孙都抽去当 兵,桑柘都征发去作护堤的材料,还要白发的老农出工,逼得他典了田宅,卖了鸡豚 来供役还债。诗人同情受难的农民,揭露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每写到官吏贪污不法,置民于水火的行为,于谦都充满愤怒。他在荒村中写 道: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偾,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官府内,不肯报灾伤。 这首诗通过老翁家破人亡的遭遇,描绘出农村的荒凉境况,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 会的尖锐矛盾。牧民者置农民生死于不顾,不仅“不肯报灾伤”,还逼使老翁出卖幼 子来抵偿粮税,这是对腐败官吏的直接控诉。 与其它控诉腐败的诗作不同,于谦是以一任地方主官的身份来看待官员的腐败, 他所揭露的并非整个明朝官场,而是指出吏治中的不足和错误,希望有关官吏能够以 苍生为业,兴利除弊。所以,于谦对明朝的吏治之弊没有报着不可救药的彻底否定, 而是时时告诫官吏:“有司牧民当体此,爱养苍生如赤子。” “所期民物阜,此外复 何如? ”囝“惭无德泽被苍生,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 对官吏的鞭挞和希望也正是 于谦怀民、忧民思想的表现。 二、治军守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