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开端。他“以外化内”、中 西交融,运用西方先进的理论、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中国传统道家美育思想 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美育理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对我国近现代美育理论和实践 的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当前我国美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对美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混淆美育 与其他教育方式的差异,美育并没有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同时,美育因受 功利主义影响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王国维提出的美育 的超功利性和独立性,美育的直观性,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以及三者共同作 用,最终实现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目的等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思超功利性,独立哆健全人格,美的历程r t h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o fw a n gg u o w e i 7 s i m p a c t s0 1 1m o d e r ne d u c a t i o n a b s tr a c t :t h ea es t h ec ic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o fw a n gg u o w e i sis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c h i n es em o d e r n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h i st h o u g h tw asf o u n d e d o nt w od i f f e r e n tc l ! l t u r es :o n eisc h i n es et t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i ir e ,t h eo t h er ist h ew e s t e r nc u ltl i f e a sac h i n es ein t e l1e c t u a l h ew a sd e e p lyi m p r ess e d b ytr a d t h e o r y , m e t h o d s t h e o r y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h e nh ea b s o r b e di h e w e s t er n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i l h eu s e ds o m e w es t e r na d v a n c e dt h e o r ie s s c ie n t i f ict h i n k i n g t ocr i t i c iz es o m ec h i n es ea n c ie n tl h e o r ies a n df o r m e dh iso w r l t h e r ear es o m ep r o b le m sint h ec l l rr e n t l ya es t h e t ice d u c a t i o i l s p r a c ti c e s u c h a st h e1a c ko fu n d e r s ta n d i n gt h e p a r t ic u lar it y o f a es t h e t ice d u c a li o i l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l lt h ea es t h e t ice d u c a t i o na n d 0 t h ere d u c a t i o i l 3 1m e t h o d sisi n d is t i n c t t h ea e s t h e t ice d u c a t i o niss t i l l ap a r to fm o r a le d u c a ti o no rat o o lf orc arr y i n go u to t h ere d u c a ti o n a m e t h o d s t h ea es t h e t ice d u c a t i o nisn o ta sa s u b je c t ir lo u rt e a c h in g 2 t c ti v “ie s w a n gg u o w e ii n d i c a t e dt h ea e s t h e ti ce d u c a ti o nw a so fv is u a c h a r a c te r is t ic s u p e r l l t i l i tar ia n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ta n da es t h e t ice d u c a t i o n m or a le d u c a ti o i la n di n t e l1e c t u a le d u c a ti o i l w a s r e c i p r o c it y a n d in te r a c t i o n a l a 1 1t h es et h e o r ie sh e l pt or e l i z et h ea i mo fe d u c a t i o i lt o tr a i nt h e p e o p lew h o a r ew e l l d e v e l o p e d a t m or a l - # d u c a t i o n m o r a l e d u c a ti o na n di n l e l le c t u a le d u c a “o l la n ds oo l l k e yw o r d s :t h ea e s t h e t ice d u c a t i o l lt h o u g h to fw a n gg u o w e i s s u p e r u t i l i t ar ia n in d e p e n d e n t ,p e r f e c tp er s o n a l i t y ,es t h e t ic a lc 0 1 1r s e 声明户明 、q 一7 专13 j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 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 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 白蓬盘 日期:兰翌;:主:i ! 日q舌 他( 指王国维) 是很有科学头脑的人,做 学问实事求是,丝毫不为成见所囿,并且异常 大胆,能发前人所未发,言腐儒所不敢言 一一郭沫若 教育,这一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本义不仅在于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而且 在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求真或向善,而忽略了立美。 实际上求真也好、向善也罢,它们的最终指向都是美,美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在 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美育的作用已有所认识,但他们只是把美 育看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手段,美育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到了近代,王国 维引进西方美育理论,提出了美育对于培养“完全之人物”具有独特的价值,从 而将美育与智育、德育并列,成为培养真善美之完全人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著书立说, 尤其是蔡元培的终身美育思想更是把近代美育推向高潮,以至于有些研究者认为 中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是蔡元培。陈望道在1 9 2 7 年出版的美学纲要中说: “中国之有美学,实以蔡元培先生提倡为最早。中国人素讲智、德、体三育;近 人更提倡群育、美育,而并称五育。美育即蔡元培所主倡。”此后,蔡尚思也认 为:“只要讲中国的美学,就不论理论与教育方面,均要首先提到先生( 即蔡元 培引者) 。”1 显然,这些评述都不符合实情。事实上中国近代的美学和美育 的发展,其草创之际唯王国维一人独行进退而已。王氏的许多美学( 包括美育) 论著,以及译介文字都发表于清亡之前约十年间,而蔡氏的相关文、论则发表于 民国建立之后,因此,尽管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 中国近代美育的真正起点应该从王国维开始。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被称为近代学坛上的 “大师巨子”,他以自己的学术实践,在历史、考古、哲学、美学、文学、戏曲、 文字等许多学科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陈寅恪对他的评价是“具有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陈氏认为这是研究学术最重要的素质,也是王国维取得卓 越成绩的根本原因。王国维最早把西方美育思想引进中国并用西方先进理论和研 究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状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他曾断言:“异日昌大吾国固有之 学者,必在深通西洋哲学之人,无疑也。“引王国维在学习西方理论时除了他自 历史人物第2 1 4 页 ”蕻尚思 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棠棣出版社19 5 0 年版第3 19 页 ”1 王国维静安文集论近年之学术界第9 3 9 4 页 l 身的心灵需求外,还有自觉的学术考虑。这种学术上的自觉使得王国维超过了先 驱和同辈,他把西方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运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取 得了独到的成果。例如,他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批判中 国传统文学中“喜剧大团圆”结局的单一性,指出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 尽管他的红楼梦评论一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他敢于批判传统,提出许多 创见性的观点,丰富了近代美学理论,其功不可没。 当我开始阅读王国维的著作时,便被书中深刻的话语所打动,被作者的睿智 所吸引,于是产生了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迫切希望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 当我继续研读王国维著作时,其深邃的思想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在聆听大师教 诲的过程中,我逐步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与态度令我高 山仰止。于是,我想写一篇研究王国维教育思想的论文,以遂自己向往之心愿。 我之所以选择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对我国当前的美育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而学术界对他的美育思想研究得并不充分,还 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因此,我想做一点开掘工作,从王国维美育思想中汲取 营养以培育今天的美育之树。在王国维的学术思想中,美学观点是颇有争议的部 分。 叶朗曾指出:“王国维在历史学、古文字学、戏曲史方面的贡献,大家都比 较公认,评价也比较一致,王国维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一般也都公认,但评价和 看法就很不一致。”其实,大家比较公认的是王国维在史学、诗学、文艺学方 面的惊人的考证功夫和高妙的治学方法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对他的历史观、 审美观,尤其是社会人生观多持或否定、或保留、或漠视的态度。王国维是处于 新旧体制更替的复杂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他难以摆脱传统文人面临的 仕与隐的两难困境。在王国维的生中处处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导致他的兴趣、 理想,不仅与现实发生冲突,也常与其天赋禀性不相适应。“欲为哲学家,感情 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同时,他“忧郁悲观 的天性”和“富于悲悯之心的情怀”,n 1 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同时造成了他的 学术理论中诸多的自相矛盾。 因此,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于王国维的政治主张、人生态度大多持批判观点, 以至于牵连到王氏在美育方面的主张与贡献也就被许多人所忽视,他当年发表的 诸多相关文章也长期湮没无闻,直到9 0 年代中期才被发掘梳理,刊布于世。造 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王国维所持的审美教育观念既与千百年来的传统 思想相背离,又与当时的燃眉之需不相谋。但是,如果你作一番深入地研究,便 会发现,他的美育观对当前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o 转引自聂振斌著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辽宁大学出版杜1 9 8 6 年版,第3 i 页 ”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一章 一、王国维美学思想概观 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 善者,意志之理想。 一一王国维 ( 一) 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这种历史变动影响之深远是前 所未有的。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一个新社会变动的历史趋 势,决定了此后好几代中国人的历史命运,影响了我们民族一百多年走过的历史 道路与当下中国的现实处境。1 9 世纪中期以后,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起初,中国人以传统 艾化提供的价值与思维方式来应对西方挑战所带来的压力与困境,然而,原有的 思想已经不能应付中国的生存需要。旧的儒家传统已经失去了其对中国人思想的 支配力量与权威性。旧文化在应付西方挑战过程中的挫折,以及它所表现的无能 为力,使人们渐渐怀疑沿用祖辈习以为常的方式来解决自己面对的新问题的有效 性,但新的道路又在哪里? 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一批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 西方。肇始于鸦片战争的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激起并加剧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对抗与交汇,由此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蜕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化艰难曲 折的生成。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人出于救亡图强的 政治目的,致力于介绍、引进西学,并对中西方文化及精神加以比较。而王国维 却立志“决从事于哲学”,把精神的追求置于物质之上,他认为“生百政治家, 不如生一文学家。”“1 他注重从学理上分辨源流,探明西方思想的本源,并凭借 他对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和古典美学的精深造诣,努力打通中西思想,强调“化 和”中外之学,使它们“互相推助。”他大声疾呼: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 有用无用也。盛则俱盛,衰则俱衰。并由此提出了一种“能动”的中西二学“化 合”论,在学术研究中注重理性的力量,用理性批判传统经验,主动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文化知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注重 美育,认为美育是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避免鸦片毒害的积极方法,可以 说他是中国最早倡导审美教育并对其价值意义及主要功能特点做过深入思考的 人。 王国维文学与教育转引自刘刚强著王国维美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第1 2 8 页 ( 以下文中 引用该著作内容的,均只注篇名) 3 ( 二) 形成过程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中西交融、化合的产物。从他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的 学说到完成宋元戏曲史前后的十年里,他辛勤耕耘,先后撰写了近4 0 篇有 关美学及美育的论文,其中最著名的有孔子之美育主义、( 红楼梦) 评论、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叔本华与尼采、论近年之学术界、论哲学 家及美术家之天职、屈予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人间嗜好之研究、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在这一系列的美学论文中, 他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即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美的社会功用、美( 特 别是艺术美) 的创造与欣赏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论述,粗具体系,自成一家之 言,其中许多文章又都体现了他的美育观点。他研究美学( 包括文学批判在内) 约十年左右时间,其美学研究的方法,美学思想的性质、意义,在这十年间表现 出某些差异,以致形成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随着哲学而起,是理性探讨的结 果,是在探求人生真理过程中对美学原理的哲学思辨。由于受康德、席勒、叔本 华等人美学观点的影响,他多是从哲学和美学原理出发,对美的本质与审美范畴 作具体发挥,思辨性很强,无论是内容与方法,都明显地表现出西方美学传统的 影响。这一时期,他对美学的应用( 美育) 和文艺现状比较关心。但他对西方美 学思想并未很好的消化,故在理论上存在着某些自相矛盾之处;后期是随文学而 起,是寻求感性慰籍的结果,他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 诗词戏曲等) 的批评,表达其直观感受,很少与政治、教育相联系,他以审美的自由愉悦来解 脱现实所带来的苦痛,此时对文艺现状已经毫无兴趣,不曾置一词。显然,他后 期的美学思想少了前期那种明显的自相矛盾,但同时也缺少了前期那种对现实与 应用的关注。笔者更加注目于王国维前期的美学思想,因为它对于王氏美育思想 的形成,以及对当代美育的发展更具价值。 ( 三) 概观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包含于美学思想中,因此,欲了解他的美育主张,必先了 解他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思想独到精辟,本文只就其中几个重要观点加以阐述。 i l 、美的本质观 美学虽然在1 8 世纪中叶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 - f 3 独立学科,但是, 从根本上说它仍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它是作为人们世界观组成部分的 审美观、艺术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n 因而,美学的发展还必须借助于 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美是超越利害关系之上的”,或者表述为“审美的无利害性”,这是德国古 典美学以及西方近代美学中的一个标志性的观点。王国维在接受了康德审美的 王朝闻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2 7 页 4 “超功利性”和叔本华的“美之普遍性”的观点后,指出美是“可爱玩而不可利 用者”。美是超功利、超现实的。“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 其中所谓“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就是美之为物而区别于它物的根本特性。美 是一种精神产品,只供玩赏,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而无益于衣食住行的物 质生活的需要,虽然也有些美的物品可以被“利用”,但是在欣赏它的美时,决 不会去计较它的实用价值。所以,美的对象与实用物品,审美活动与物质生产活 动,有着根本的区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独立价值。前者属于精神范畴,后者属于 物质范畴。它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形象“自身”,人们在欣赏美时,不会把该事物 对我是否有用作为评判美的标准,因此,美是超越利害的。是否超越利害关系是 美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也是理解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支点。 2 、美的价值观 与美的性质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美的价值问题。事实上,二者是密不 可分的:要说明美的性质,必然要涉及它的价值;反之,要论证美的价值,也必 然离不开对美的性质的分析。 王国维在论证美的价值过程中,首先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出发,在他看来, 社会是可怕的,人生是悲观的,人的生就是沿着意志欲望痛苦的轨迹 走完全部旅程的。人是不堪长期的、永无休止的忍受痛苦折磨的,那么,通过怎 样的途径,人才能避开痛苦,获得精神上、感情上的解脱呢? 在王国维看来,审 美的世界可以使人驱除苦痛。在他心目中,美成了块人生的净土,美可以使人 “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我之关系”,”1 美是没有功利目的,超越社会利害关系 的东西。“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解脱之道,而使吾济冯生之徒于此桎 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暂时之平和。”玎1 这里的美术即指美,王 国维认为美的价值在于使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苦痛,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 王国维在主张审美活动排除功利性,不汲汲于“争存之事”,即美“无与于 当世之用”时,更进一步提出了美的价值从长远来看具有“无用之用”,这里的 “无用之用”并不与前面的“无与于当世之用”相矛盾,美之所以在现实社会中 见效慢,作用小,这并不说明美真的毫无用处,美的价值在于它不但使人得“人 生之完全之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心性。 3 、审美观 王国维审美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便是“嗜好”。他说,凡益于生活之 事业亦趋而骜之,这些都可以称为嗜好。具体点说,就是在消遣、娱乐、游戏乃 至艺术等审美活动中,个体喜欢什么对象,习惯于什么方式,趋向于什么趣味,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王国维( 红楼梦) 评论 ”王国维l 论哲学家和美术家之天职 就表现出他的嗜好。王国维将嗜好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嗜好;一种是高雅 的嗜好。普通的嗜好是与生活之欲联系在一起的,嗜好者并不了解真正的审美的 价值,不过是用美来满足自己在竞争之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释放被压抑 的心灵,因此,这样的嗜好既可以满足生活之欲,同时又可以达到精神上消遣的 目的,他们“虽不解美术上之趣味者,亦于此得一种快乐”。“1 王国维又举例对 这一普通之嗜好进行了形象的分析,例如,审美者在观看戏剧中的能笑与敢笑, 以及观看悲剧后的能感且敢于鸣其感,都可以称得上普通之嗜好,因为此审美活 动已经超越了现实的、具体的利害关系和等级地位,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情, 体会在审美活动中的愉悦。至于“最高尚之嗜好”,王国维认为是对文学艺术的 审美活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审美也是一种精神的消遣,但是这是一种纯粹的嗜 好,是与生活之欲无直接联系的,纯粹超利害关系的高级的精神追求。在这种审 美活动之中,人才是真正的人,人才可以获得提升,从而达到高尚的境界。同时, 因为审美是超利害的,所以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具有独立精神的,他们不受物质 利益的束缚,在审美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因此,“最高尚之嗜好”是人们审美活 动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能使得人从普通、低级的娱乐、游戏发展到高级、 文雅的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呢? 这就需要借助美育的力量,因此,王国维由其 审美观的嗜好说引出他的美育论。 王国维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一位卓有贡献的杰出人物,郭沫若不仅称其为 “新史学的开山”;而且将其宋元戏曲史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并 称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 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后学。”1 王国维第个接触、引进西方的美学理论,并 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观点融合贯通,建立了颇具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美学体 系。毫不夸张地说:这位“新史学的开山”,同时也是“近代美学的开山”。王国 维的美学思想也为其美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6 二、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来源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e l 之学,未有西学不 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 能兴者。 一一王国维 王国维既是一位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精深,同时他又是位引进、 吸收、融解西方学术思想的先行者。他的美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 西方康德、叔本华、席勒的影响;一是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 一) 西方:康德、叔本华、席勒的影响 近代的中国历史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重要性 丝毫不会因为她的苦难、她的彷徨而减弱,她自始至终都面临着两种相互矛盾的 选择:一方面要反抗、赶走侵略、欺凌中国的西方列强,抵制它的思想文化的渗 透、腐蚀;另一方面,她又看到了西方的进步、富强,又促使她去亲近它,学习 它的科学技术、法律制度、思想理论和方法途径。中国近代美育思想正是在这样 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它通过“以外化内”的方式对民族传统进行整体的改造。 在西方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中,以德国的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最为突出。 王国维介绍了他学习西方理论的过程: “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 19 0 1 年一一190 2 年) ,癸卯( 1 9 0 3 年) 春 始读汗德( 即康德) 之纯理批评( 即纯粹理性批判) ,苦其不了解,读几 半而辍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 19 0 4 年) 之冬, 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其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汗德之 说得因之以上窥然其于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 悦神释也今岁( 19 07 年) 之春,复返而读汗德之书,嗣今以后,将以数年 之力研究汗德“ 王国维最初由康德开始接触西学,然而康德的理论艰深使他不能读懂然后 读了叔本华后,再读康德觉得容易得多了。康德对王国维的影响主要是美学、美 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如美育的性质、美育的范畴等观点,同时他又用这些基本理 论、研究方法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例如,王国维在接受康德的审美超利害性这一 观点时,指出,“生活之本质何?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 苦痛是也。”1 欲是无止境的,“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没完没了,既让人痛苦, 又让人厌倦,然而人又不能中止对欲的追求。所以人生,“如钟表之摆,实往复 ”王国维t 王国维遗书静安文集自序第5 册第1 页 ”王国维( 红楼梦) 评论 7 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1 由此可见,王 国维认为人生是痛苦不堪的,生活= 欲望= 苦痛,人就在其中挣扎。叔本华也说: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 息。”1 那么,如何解决痛苦、欲望呢? 壬国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吾人于此桎 梏世界中,竟不获一时救济欤? 日:有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窖相关系,而 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1 人生充满了痛苦,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 才能超然于利害之外,摆脱了功利、欲望的束缚。当人的生活之欲得到满足后, 又需要娱乐、游戏、审美等“嗜好”来消遣,“故嗜好之为物,虽非表直接之势 力,亦必为势力之小影,或足以遂其势力之欲者,始足以动人心,而医其空虚之 苦痛。不然,欲其嗜好之也难矣。”“1 所谓“势力”指人所具有的生存竞争的能 力、力量,为了满足生存之欲,人的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变成外在力量,他要求 胜、进取,这种欲望和冲动即为“势力之欲”。当势力用于生存而有剩余时,就 必须寻求消遣,即嗜好,它是一种习惯、趣味,又是人的一种趋向。 王国维的“嗜好说”是受到席勒“游戏说”的影响而产生的。席勒的审美游 戏说是由康德的超利害说、天才论发展演变而来的,他认为,审美是来自“游戏 冲动”,所谓“游戏冲动”,不同于目的性的功利欲望,而是人从事功利活动而剩 余的一种精力( 即“势力”) ,因而游戏是一种超利害的、自由的活动,它既不 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也不受理性法则的约束。因而人只有在游戏中才 是自由的、活的形象,这种形象也才是真正美的,游戏是一种自由、超功利的活 动,它本身是审美的。王国维接受了席勒的“游戏说”,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 “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 即席 勒) 既谓儿童之游戏存于用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故 其渊源存于用余之势力无可疑也。“”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人之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婉 垩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事也其势力无所发泄,于 是作种种之游戏,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唯精神上之势力独优而又不 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得终身保其游戏之性质。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 戏为满足,于是对自己之感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 之势力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而个人汲汲于争存 ”王国维( 红楼梦) 评论 2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 6 0 页 ”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 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 l 】 在人类的一切情况中能使人达到完美的,能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的,正是 游戏,并且也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也 才完全是人。成人的游戏产生了文学和艺术,这种嗜好是势力剩余的产物,其目 的是为了消除空虚的痛苦,求得人生的充实和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教育 是为了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王国维在接触西方美育思想时,受康德、叔本华和席勒的 影响较深,正是通过王国维的努力,西方的“美学”、“美育”思想开始为中国人 所了解,所接受。 ( 二) 东方: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是儒、道两家学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 位,但道家思想对封建文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谓在朝为儒,在野为道,从而 形成儒道双重人格,他们一方面希望做官,因而带有明显的政治依附性;另一方 面他们又向往自由,追求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他们处于一种看似坚固实则虚弱的 “夹缝”地位,一种与封建官僚政治若即若离的“边缘”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一 方面赋予中国传统文人以思想的自由和社会批判的权利,使他们能以独特的视角 来透视社会、思考现实;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愿望又难以实现,要么弃官归 隐,要么放弃自己的思想权利和道德良心。他们并不具有真正意义的思想上自由 选择的独立性。王国维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他在接受西方新学之前,已经 打下了深厚的中国旧学基础。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道家美学对现实采取一 种超越态度和批判精神,反对用仁义道德限制个体的审美自由,提倡自然无为的 “大美”。而这与西方美育的超利害观点较为贴近。以庄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一 一“至人”为例,它包含三个方面:其一,“至人”为最美。“至人”之美在于得 天地之“至美”,“游乎至乐”。“游”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由活动,“游乎至乐”体 验天地的“至美”,超越了人间实用功利目的,心胸无比开阔,精神境界大大提 高,人性复归为素朴纯洁,社会恢复美德风尚。不求实用功利目的,却能实现理 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其二,“至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大予物质上的追求。庄 子在论“形全精复”中着意突出精神之美,人最重要的是修养精神品德美,它可 以令人忘掉形体的残缺,这就叫“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以在追求“至人” 之美的过程中精神美尤其重要。其三,通过“坐忘”塑造“至人”之美。所谓“坐 忘”即忘怀于物,与自然之道混而为一。它要求主体的精神不受一切外在因素干 扰,摆脱一切物质形态的束缚,以至于达到忘我的程度,从而进入一种“心与物 游”、“物我两忘”的完全自由的境界。 王国维文学小言 王国维吸取了道家以自由为美的观点,提倡美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审美主体之 自由、独立精神,超越世俗观念束缚,达到人格的最高境界,把真作为美的本质 规定,因而得出审美教育必须超越现实的利害关系,这样的审美活动才是真正自 由的、美的活动。同时,王国维强调审美活动是属于精神范畴的,它应该超越物 质利益,美育应以培养人的品德美,精神美为根本。因此,得出了美育的本质在 于超功利性,目的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结论。 总之,中西方的美育思想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本质上是相通的。王国维融会 中西,贯通古今,既吸取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精华,又接受中国古代老庄观点的 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育观,为中国近代美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国维美育思想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 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 一一王国维 从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一切爱国志士为了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软弱受欺的 地位,前赴后继地进行探索。有的认为应该首先改革政治、强国富民,因而或从 事政治斗争或从事经济改革;有的认为应当首先改造国民精神,因而或从事学术 研究和文艺创作,或从事教育,以“教育救国”。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十分重 视对国民性的研究,试图从国民精神即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理想、趣味、思 维方式等方面,探索落后的原因。他通过中西比较,认为我们民族注重实际而缺 乏理想,注重应用和重经验而忽视科学和理论,安于现状而不敢同社会、自然抗 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发展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使全体国民都有高尚的 精神生活。因为人的精神不改变,人的素质不提高,中国只能永远落后。因此, 王鼠维提倡美育,主张用美育来解决国民中存在的精神空虚,寻求寄托的情感疾 病”,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他说: “感情上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必使其闲暇之时,心有所寄而后能得 以消遣,不寄于此,则寄于彼,不寄于高尚之嗜好,则卑劣之嗜好所不能免矣。”1 人在感情方面存在的疾病、苦痛,必然寻求治疗、寻求摆脱,这种驱除疾病的方 法可以分为高尚和卑劣两种,人在选择过程中非此即彼,如果要使人人都选择高 尚之嗜好,那就需要荚育来引导。美育是针对人的感情的教育,是拯救国民精神 的重要途径。王国维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国民情感,净化国民嗜好,丢弃 社会上一切不良恶习,使整个国民精神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这对于改造国民 性,以图自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一) 美育的性质 王国维在孔子美育主义文中指出:“美育之超功利性、纯粹性是中西 古今圣哲的共识,不独为异邦之思想。西人历来有以美育助德育之说,而以席勒 大成其说。”而我国美育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他身体力行,提 出了自己的美育观点:“其教人也,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有论语为证:“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 孔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4 1 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诗乐等艺术教育呢? 王国维认为,因为美育是达到人格完满 旨宗 之 育篇,教毒伯政论去泰为维维语语国国论论王王 的必由途径。他在 - y l 子之哲学中又提到:“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 于欲知情意融合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于是 始之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在他看来, 孔予之所以将美育作为其教育的开端,是因为欲培养入的德性,必先使其好学、 乐学,这就需要从情感教育出发,“先涵养美情”,使之感受到其乐无穷,以致欲 罢不能,然后再渐渐与道德认知结合,并锻炼意志,使知情意三者有机地统一起 来,从而完成人格的发展。王国维反对把美育作为道德与政治的手段,主张美育 具有超越一切政治、道德、厚生、日用等等的独立精神价值,将追求“纯粹之知 识与微妙之情感”看作是人的最高本性:主张保持美育的超功利性,通过美育来 使国民获得最终的解脱;认为以文学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审美教育是哲学精 神、美学观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因而在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应予以 充分重视。 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不少人唯利是图,唯官是欲,只顾个人利益之得失和 升官发财,而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对此,王国维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指 出:“吾国下等社会之嗜好,集中于一利字,上中社会之嗜好,亦集中于此而以 官为利之表,故又集中官之一字。“”这已形成一股社会风气,针对这种现象, 政府不仅不加以积极的引导,相反却以官位奖励学问,更加助长了这股不良之风。 他说: “夫教员、医生、政治家、法律家、工学家之学,固职业的学问也。对此等 学问家,而以其职业上相当之官与之,则上得以收其用,而不得以尽其长。固非 徒奖励之为而已。但美其名日“奖励”、日 艮酬”,而混其报酬之之物曰“官”, 则于用人之目的已失,而其手段又误如上文之所批评。其理固人人之所易解也, 以职业的学问而犹若是,况于非职业的学问乎? ” ”1 王国维认为,以“官、利”奖励学术是“剿灭学问也”,这非但不能促进学 术的昌明,相反却是灭杀学术,它使人们为了追求“官、利”而不择手段,丧失 了道德与良心,导致学术走向穷途末路。在他看来,学术应当是超越政治和集团 与个人利益的独立的纯粹的事业。而“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 用者矣。”b 1 所谓“有用之用”是指官能欲望上的满足,功利目的的实现,这种 “用”是有形的、暂时的;而“无用之用”是指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净化, 这种“用”是无形的,但却是永久的。因为中国人不重视“无用之用”,缺乏精 神生活,从而导致国民产生吸食鸦片等情感上的疾病。因此,他主张:“感情上 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他提倡在学校实施美育,培养国民审美趣味,以 去除不良嗜好。尽管他的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中国近代美学史和 王国维t a 间嗜好之研究 ”王国维教育小言十三则 ” 国学丛刊序王国维先生全集( 初编) ,台湾大通书局l9 7 6 年版,第1 4 3 0 页 1 2 教育史上却是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强调:“美之性质,一言以蔽 之日: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美之物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 视为美时,决不计算可利用之点。”他承袭了西方把美分成优美和壮美两类,从 对美的分类着手论证了美育的超功利性。指出优美是“一对象之形式不关于吾人 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神之全力沉浸于此”:而壮美,“则是一对 象之形式越乎吾人知力所能驭之范围,或其形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觉其非人力 所能驭之范围,于是吾人保存自己的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 象之形式,如自然中之高山大川i 、烈风雷雨,艺术中伟大之宫室、悲惨之雕刻像、 历史画、戏曲、小说等,皆是也。”他说:“此二种,其可爱玩而不可利用也”。 在王国维眼中,美是一块人生的净土,纯洁而又纯洁。他把审美看成是绝无功利 目的可言,与社会人生的利害关系无涉。审美不过是人生经过种种搏斗后,受伤 的感情的暂时栖避地。是佛教徒们的深林古刹,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他认 为美育不能汲汲于“争存之事”,不能视为人生事业的“机括”、“手段”、工具, 一句话,即是说美育“无与于当世之用”。但是,从长远观点看,美育具有重要 的价值,它是“无用之用”。美育不但能使人得“人生之完全之知识”,更重要的 是它能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心性。因为美育的内容各种艺术作品,体现 了“忧生”、“忧世”的“全体人类之感情”。在王国维看来,中国的积弱积贫, 中国国民性的落后、愚昧,“其最终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慰籍,一言以 蔽之,其原因存于感情上而已。”对于国民无希望、无慰籍,这种感情上之疾 病,王国维认为不是政治手段、道德说教所能治疗的。其灵丹妙药便是美的事物, 诸如雅刻、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则无以过之”。【2 l 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 欣赏,以陶冶美好的感情,进而去除情感上之疾患。他说,艺术“所志者,真理 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或记号表之者,天下 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今夫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 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学、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 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也。”王国维认为, 以美为事业的人他们所体会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超越物质、政治等一切 功利目的所带给人的快乐。那么,如果以美的原则运用于教育之中,来引导的教 育,必然也会使处于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体会到的无比快乐。在文学与教育一 文中,他指出“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精神方 面的影响要远远高于物质方面的,由于国家不重视国民趣味的培养,必然得不到 精神方面带来的收益。“夫吾国人对文学之趣味既如此,况西洋物质的文明又有 【1 1 1 2 王国维去嚣篇 1 3i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滔滔而入中国,则其压倒文学,亦自然之势也。夫物质的文明,取诸他国,不数 十年而具矣,独至精神上之趣味,非千百年之培养,与一二天才之出。不及此, 而言教育者,不为之谋,此又愚所大感不解者也。”【1 l 王国维认为,物质上的富 足,国力的强盛,这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但精神上的培养,国民素 质的提高不是可以短期完成的,它甚至需要千百年的时间,而精神上的发达则比 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如何培养国民真正高尚的精神趣味? 王国维认为,尤其要 提倡审美教育,美育应当是神圣的、独立的、纯感情的领地,在这块领地上接纳 那些饱经风霜,备受意志摧残的人们作暂时的栖息,这种“审美超功利”的观点 在他那里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他又认为美育可以疗救感情疾病,醇化 社会风气,消弥人类的“鄙吝之情”,作用之大令社会精神领域中的政治、道德、 法律等都难望其项背。 王国维之所以极力宣扬美育的超功利观和独立价值,是因为在动荡的社会变 革中,人们具有太多的功利心,而缺少超脱感,所以他主张审美活动要排除切 功利意念,以美育来拯救国民,拯救国家。他的美育思想是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政 治改良,提倡教育救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王国维,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已属难能 可贵矣,但是他主张完全与政治分离的绝对独立的美育是不现实的。 ( 二) 美育的功能及地位 对美育的功能,古今中外一些美学家、教育家,常常走向两种极端。一是忽 略美育自身的特点,从政治需要出发,把美育当成政治和道德的附庸。二是过分 夸大美育的功用,认为美育可以代替一切教育,甚至可以完成政治、道德领域内 的根本任务,如“五四”之后,有人提出:救济贫穷莫善于美,提高富强也莫善 于美。因此,要以“美治主义”为切事业组织上的根本政策。这显然夸大了美 育的社会职能,它同样没有正确认识美育的价值。王国维则与以上两种片面的观 点不同,他根据自己对近代教育学的理解,把美育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加以考察, 提出美育不应该被看成是德育和智育的奴隶,而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 美育可以成为德育和智育实现的手段,但是它是以自身的独特形式美感性和 直观性去完成这一任务的,如果将美育当作德育的随从,那么美育就会被取消。 这就是说,美育除了作为德育和智育的手段,即利用美感的形式进行科学、道德 教育之外,它还具有男外一种存在价值,即它可以发达感情,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王国维既认识到美育自身的作用,同时又不忽视它和其他教育方式相辅相成 的密切关系,从而准确地揭示了美育的功能和价值。王国维对此有这样的表述: “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 王国维文学与教育 4 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而入于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孔子言志,独 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遍学之一科,及近世希 痕林、歇尔列尔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由此可以得知,王国维概括了美育的两方面功能:其一,“使人之感情发达”, 美育是发达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可以陶冶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解决人 的精神领域的痛苦;其二,美育可以成为德育、智育实现的手段,同时三者相互 作用,达到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目的。王国维为什么认为美育具有作用于人的 感情方面的功能呢? 这是受康德和叔本华思想影响的结果。康德把人的知识说成 是对事物的一种判断力,而人的判断力又一分为二:一为逻辑判断,一为鉴赏判 断。逻辑判断是纯知识的判断,鉴赏判断则为审美判断。他认为,审美判断依靠 的全在于“表象”,他说:“这表象是完全连系于主体,并且在快感或不快感的名 义下连系于主体的生活情绪,这就建立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判别力和判断力,但并 无助于认识,而只是在主体里使得一定的表象和那全部表象能力彼此对立着,使 得心灵在情感里意识到它的状态。“”叔本华说得更直截了当:“直观的认识和理 性的认识或抽象的认识根本是相对立的,在前者范围的始终是理念,而后者却是 认识格律所指导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