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明末社会进入“天崩地坼”的时代,全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这些 变化的外在释放形式和重要标志就是社会风气的变化。从汉朝开始,尤其是东汉后期士 林群体意识形成以来,士人以群体的方式关心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命运逐渐成为一种社 会公认的引领社会风气的方式。士人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群体,士人风尚不仅是整个 社会风尚的引导者,而且也是衡量当时时代风貌的重要尺度。处在明末社会转型时期的 士人在社会巨变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士风,虽然遭到了被扼杀的命运, 但其所蕴含的思想火花在晚清得以重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通过对明末社会巨变的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士风特征及其历史命运。 文章第一部分分析了明末的社会巨变,在经济领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领域,由于政治腐败,导致政坛黑暗;内忧外患的局面使明王朝 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明末士风的特征,即冲破传统、挑战权威、思想活跃;趋利重 商;黜虚务实、经世致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倡导新伦理。 第三部分探讨了明末士风的历史命运,明末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明末士风高涨, 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朝建立后, 由于扼杀了萌芽的新经济因素, 使得明末士风遭到摧残。 明末士风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气息, 在晚清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火种里依然可以感受 到明末士风的火花。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 第二部分对明末士风的几个主要 特征作了详细探讨和归纳,其中,趋利重商、追求自由、反对旧道德、倡导新伦理方面, 以前的论著探讨较少。另外第三部分关于明末士风的历史命运,前人多从对当时社会的 影响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其形成、被扼杀及历史重现的全貌比较详细的展 现出来,使人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其来龙去脉。 关键词关键词:明末 社会巨变 士风 启蒙 v abstract ente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people had to face the reality of a great chang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in all aspects had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se external reflections of changes were the conven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style and features. since the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group consciousness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s as a group concerning about the nation, society and destiny of the country had gradually become a socially accepted way of leading the reality of society. the intellectuals group led the social atmosphere; also, it was not only leading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whole socie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social style and features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s group formed the unique prevailing custom with a modern sense of enlighte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upheaval; although this prevailing custom had been the fate of being strangled, but its cultural thought was reproduc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at wa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concrete analyzing of the social upheaval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the first part elaborates the social upheaval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detail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emergence of capitalism germinate in the economic field; political corruption leading to national chao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besetting by enemie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had put the ming dynasty in a desperate posi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smashing the bonds of tradition, challenging authority, active thinking, mercantilism and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chasing profit, pragmatic spirit,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ity, pursuing freedom, opposing the old morality and advocating a new ethics. vi the third part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se distinct econom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had caused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peoples minds were very active at that time. ente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was strangled due to the arreste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factors.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ha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nlightenment, and it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thoughts of the reformists and the revolutiona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eek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several main features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some of them are rarely mentioned in the earlier writings, for example, opposing the old morality and advocating a new ethics. also, the predecessors had researched on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impact.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will reveal the panorama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including its formation, fate of being strangled and historical reproduction in more detailed;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enable people to grasp the main conno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in its totality. key words: the late ming dynasty; social upheaval; intellectuals prevailing custom; enlightenment i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 论 明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说其特殊,不仅仅只是它处在改朝换代 的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正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在明末社会巨变这个大背景下,明末士人思想非常活跃,并形成了独特的士 林风尚,最为可贵的是,明末士风孕育出了近代化的启蒙思想,对传统思想已经 有了一个重要的突破。明末士人对生命的冲动、对人生的热情,敢于批判传统、 突破旧制的言行,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的精神,以及珠玑遍地、五光十色的 建树,使得他们在后世不断引起学人的关注。 近些年学术界对明末社会及士人的研究成果颇丰, 如: 赵园的 制度 言论 心 态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把明清之际士大夫在 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反应作为研究的对象。 罗宗强的 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 (南 开大学出版社) ,对明代后期士人的心态作了深刻的探讨。徐林的明代中晚期 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将研究视野投向了明代中晚期江南 的士人阶层。王杰的论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 ( 文史哲2001 年第 4 期) , 认为明末士人的经世实学思潮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并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产生 了重大影响。刘晓东的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 转化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 27 卷,第 5 期) ,认为晚明士人受商品经 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化,走上了世俗化道路。范立舟晚明人文精 神分析 ( 哲学研究2006 年第 9 期) ,认为晚明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与西方的 近代启蒙思潮是有着本质差异的。金其桢略论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体系 ( 江 南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对东林党人黜虚务实、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作了分析。刘春玲的晚明社会风气异变述论 ( 阴山学刊2005 年第 18 卷, 第 6 期) ,揭示了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原因就在于明末时代的特殊性,使得明末社会极 具魅力。多年来备受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建国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 题的正式提出,建国后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探究,中国明清停滞论,中国近代 化问题等,都涉及到了明末社会研究。所以说对明末社会的研究关系到中国早期 2 近代化的启动,即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形态的变迁。士人因肩负着承载 传统文化与传递社会文明的历史使命,使其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身处社会巨 变时期的明末士人敏感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革, 从士人群体的思想风尚中就能体 现出他们做出的反映。本文试着研究明末社会巨变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士风,以 期探讨士人群体的思想风尚对社会潮流发展的影响。 中国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至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这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 重大改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思想开放化、多元化,这较之以前有其 积极意义,但消极因素同样很多。如何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有利于社 会的和谐,推动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希 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讨, 能够对研究当今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风尚在引导 社会潮流方面的影响作用有所借鉴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明末主要指的是从万历到崇祯四朝, 而士风特征则延及到了清 初。 “士”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士人”指的是“士大夫”之 外的未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广义上的“士人”则是既包含基层士人,也包括通过 科举入仕的知识分子群体,本文讨论的士人即为广义的“士人”阶层。这些问题 在正式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交代清楚。 3 一、社会巨变 明末“社会巨变”除了具有传统改朝换代的动荡内容,还有新的因素,即新 兴经营方式的工商业、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巨变不 仅说明传统的改朝换代的时代到来, 而且预示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形态转变的 孕育期,即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开始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 (一)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初建之时,由于连年战乱的极大破坏,生产凋敝,商品经济并不活跃。 为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明太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减轻商税,规定“凡商税,三 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到明成祖时,继续推行轻税政策,成祖定制: “嫁 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 果非市贩者,俱免税。 ” 轻税政策能够刺激商人从事商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工商 业的繁荣。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作为改朝换代 的特殊历史时期, 其经济领域出现的根本性变革是以前任何朝代政权间更替所发 生的动荡与巨变都不曾具有的。经济领域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商业人口增多 1、工商业人口增多 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统治者继续奉行传统的重农政策。 经过长期的恢复和发展,到正德、嘉靖时期,不仅农业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商 品经济也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事工商业的人口也日益增多。 在松江地区,正德以前, “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 ,而到了嘉靖年间, 据时人描述,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 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 分去农矣”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外出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在东西洞庭地区,从事经商的人很多,顾炎武称“东西洞庭之民,鲜负农耕,多 业商贾稍有资蓄,则商贩荆襄商游江南北,以迨齐、鲁、燕、豫,随处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81, 食货五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975 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81, 食货五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975 页 明何良俊: 四友斋从说卷 13, 史九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11 页 明何良俊: 四友斋从说卷 13, 史九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12 页 4 设肆,博锱铢于四方” ,他们不仅热衷于从事商业,而且活动范围也非常的广 阔。浙江的宁波、绍兴地区,农民单靠在土地上务农不能保证生活自给,于是其 民“什七在外” ,这些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外出谋生,加入了从事工商业的 大军。福建地区由于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广大农民“身不有技则口不糊,足 不外出则技不售” ,不得不走出去寻找生路,导致民“什五游食于外”,这部 分人为生活所迫,为求生计,也多从事工商业。 随着经商人数的增多,一些地域性的商帮随之逐渐兴起,实力较为雄厚的有 徽商和晋商,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 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 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其中,徽商王箕“家资数百万,典铺数十处”,晋 商中的富户则“藏粟数百万石,皆窖而封之” 。拥有为数众多的店铺,甚至粮 食等货物都要用窖藏,可见这些商帮掌握着巨额财富,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 必然大为提高。一些商帮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经商方式, 如浙江的龙游(今浙江省龙游县)商人以善于经营珠宝细玩而著称, “龙游善贾, 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睛类较轻物,千金之货,只一人自赍京师,败絮、 僧鞋、蒙萁、蓝缕,假痈、巨疽、膏药皆宝珠所藏,人无知者,异哉,贾也” 。 龙游商人的经营手段的确高超,加上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到万历时 期,龙游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此外,这一时期著名的区域性商帮还有陕商、闽 商、粤商等,这些商人集团所从事的商业经营活动,极大的便利了商品大范围的 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城市的繁荣 2、城市的繁荣 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扩大以及从事工商业人口的增多,在此基础上,经济型 城市逐步发展繁荣起来。 南京在明初曾做过明朝的都城,人口数量众多,万历年间,由于人口的急剧 清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六册,转引自韩大成著明代社会经济初探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30 页 明王士性: 广志绎卷四, 江南诸省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70 页 明王士性: 广志绎卷四, 江南诸省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80 页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年,第 18 页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年,第 17、18 页 清计六奇: 明季北略卷 23, 富户王箕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672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553 页 明王士性: 广志绎卷四, 江南诸省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75 页 5 增长,对经商的店铺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大了,随着店铺的不断开设,竟然出现了 侵占官道的现象。北京是明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朝后期,这里的经济也出 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 “万国梯航,鳞次毕集,然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 射利,皆五方之民” 。山东临清位于运河沿岸,交通便利,人口有数十万之多, 是一个位于重要交通线上的商业中心, “东西南北之人,贸易辐辏” ,这里不仅 过商为数众多,坐商的数目也不小,万历前期,这里有“绸店三十三座布店 七十二座” ,仅绸布店就如此之多,可以想象,其他店铺亦不在少数。 在手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手工业专业城市和地 区,如作为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丝织业中心的苏州、杭州,制瓷业中心的景德 镇,矿冶业中心的佛山等等。其中,丝织业中心苏州“每漏下十余刻,犹有市” ,市场开放的时间很长,市民们“好费乐便,多无宿储,悉资于市”,城市商 业之繁荣可见一斑。 除大中城市外,这一时期乡村市镇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如江西樟树镇“在丰 城、清江之间,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 。 山东青州的颜神镇, 其工商业之繁荣甚至不次于景德镇。 有些乡村市镇规模之大, 甚至可以抵得上州县, “如直之罗店、闵行,浙之塘西、硖石等处,廛宅连云, 可当近边二三县” 。乡村市镇的大量兴起,固然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但乡村市 镇的出现又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所,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繁荣。 3、货币制度白银化 3、货币制度白银化 商品经济发展,专业市镇的出现和城市的繁荣,为商人的活动开辟了更为广 阔的天地,而白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大量流通,又大大促进了商人财富的积累 和对财富的追求,并且为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初,统治者曾实行禁止使用白银的政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禁令逐 渐被打破了,白银在社会上的流通量大增,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到嘉靖、万历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 2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520 页 明神宗实录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壬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 6177 页 明神宗实录卷 376,万历三十年九月丙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 7073 页 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 经济研究系列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 (下卷)第二版,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 476 页 郑昌淦: 明清农村商品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552 页 明王士性: 广志绎卷 4, 江南诸省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85 页 明陈子龙等: 明经世文编卷 213,康太和: 拟应诏陈言以备安攘大计疏 ,中华书局,1962 年,第 2227 页 6 时期,白银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嘉靖四年(1525 年) , “令宣课分 司收税,钞一贯折银三厘,钱七文折银一分。是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 银矣” ,这时的农业和商业税收基本征收白银。万历年间, “自大江以南,强半 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当时 北方地区虽然是银钱并用,但主要是以白银为主,白银在全国的使用范围越来越 大。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的改革以后,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军饷官俸的发放,以及 民间贸易等都大量使用白银,至此,货币制度的白银化最终完成。之所以出现这 一情况,是和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所说的: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 人类劳动的化身, 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 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 ” 货币白银化对封建社会长久以来实行的劳役征发和实物地租、 赋税制度造成 了巨大的冲击,使国家政权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农民被土地的束缚程度 也有所减轻。货币白银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相较于原来社会上流 通的铜钱和官钞,白银更能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从而推动传统的小农经 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变,它引发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变迁,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生产中 的雇佣关系日益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如以制瓷业闻名的景德镇,万历时 期,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些佣工大部分是失 去土地的游民,他们无以为生,不得不受雇于窑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获 得佣值。 他们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 可以随时离开窑主, 而窑主却无权干涉, 可以看出这些民窑中的生产关系明显的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特点。 苏州地区 在万历时期使用雇工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蒋以化在西台漫记中论述道: “我 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 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 81, 食货五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965 页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卷 47,转引自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319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107 页 康熙西江志卷 146,转引自韩大成著明代社会经济初探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87 页 7 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飨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 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 雇工与雇主“相资为生” ,可以看出 他们之间的关系靠的是资本薪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可窥 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一斑,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嘉靖年间,盛泽镇人施复,以丝织为生,他织的绸质量上乘,非常畅销,所以生 活日渐富裕, “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屋居住,开 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了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的十分完美” 。施复由 原来自己靠技术谋生发展到雇佣他人为自己劳动,无论角色怎样转变,反映的则 是他处于一种已经具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的商品生产中的景象。 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年)巡抚曹时聘的奏疏中也可看出当时雇佣劳动的普遍现象,他说: “吴 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 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 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 机户占有原料、织机和机房等 生产资料,靠剥削机户的剩余价值为生,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 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同机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它是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成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转型的标 志,经济基础变革带来的影响遍及社会各个领域,使得明末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 迁,也是明末士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腐败黑暗的政坛 1、君庸臣贪 1、君庸臣贪 明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将决策和行政大权揽于一身, 加强了皇权。但这种体制显然存在明显的弊端,如果君主英明还好,倘若君主是 昏庸无能之辈,则难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事实的确如此,明朝中后期的 几位皇帝,无论是荒怠朝政的世宗、神宗,还是在位时期宦官把政、为害巨大的 熹宗,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比较出名的庸君昏主。 明世宗崇信道教以致不理朝政,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 ,海瑞在治安疏 明蒋以化: 西台漫记 ,转引自万明主编,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194 页 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 18,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年,第 371 页 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 6741、6742 页 8 中对此予以抨击: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遥 兴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 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 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 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 曰: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才用也。 ” 嘉靖在位时期明朝的国势已经是日渐 衰落,出现了统治危机。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朝政废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有张居正全力支撑,危机略有缓解,但张一死,无人 能管束的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整日沉迷于酒、色、财、气, “二十年来,郊庙、朝 讲、召对、面议俱废” ,而且朝廷和地方出现官缺也长期不补,赵翼在廿二 史札记中对这一状况作了概述: “万历末年,怠荒日甚,官缺多不补。旧制, 给事中五十余员,御史百余员。至是六科只四人,而五科印无所属,十三道只五 人,一人领数职,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 督抚监司亦屡缺不补。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 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时攀执政舆哀诉。诏狱诸囚,以理、刑无人,不决,遣 家属聚号长安门。职业尽弛,上下解体,内阁亦只方从哲一人,从哲请增阁员, 帝以一人足办,不增置。 ” 这使得各级政府机构不能按照正常的机制运行而趋于 瘫痪。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 “明之亡,实亡 于神宗” 。天启皇帝更是不务正业,每天只爱做木工、漆匠这类活,且终年不 厌倦,由于他的荒怠朝政,致使其在位期间阉党乱政,为害巨大。 明末这几位皇帝虽然昏庸,却对敛财非常热衷,竭尽所能搜刮民脂民膏。明 神宗经常采用暴力及其他手段搜刮地产, 他封爱子朱常洛为福王, 赐田地两万顷, 因洛阳不足,又取山东、湖广的土地补充。明熹宗也常赐田给各王子,动辄数千 顷。明神宗为了满足自己奢侈荒淫的需要,不仅加重税收,还把国家的财富想法 设法转到自己帐下,以公充私。 明海瑞: 海瑞集上编,中华书局,1962 年,第 218 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230, 马孟桢传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6024 页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 廿二史札记校证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798 页 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 21, 神宗本纪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95 页 9 正所谓上行下效,明朝后期官僚贪污成风,统治者可以说是始作俑者。连一 代名臣张居正都“性喜华楚,衣必鲜美耀目,膏泽脂香” ,其他官僚自不必说。 崇祯末年, 由于辽东战事告急, 军费吃紧, 于是崇祯下令让大臣们拿出家资助饷, 可是响应的人却寥寥无几,但到明朝灭亡时,农民军向明朝的大臣们追逼赃银, 有很多人能够拿出几万两白银,可见这些官僚平日的“积蓄”之多。这一时期, 官僚贪污聚敛之风盛行, 明经世文编载,天启年间,御史崔呈秀公然索贿, 他规定“强盗,地方大害也,每名得贿三千金辄放;访犯,地方大恶也,每名得 贿千金辄放” 。官吏尽其所能的聚敛钱财,当时的局面是,从隆庆到万历,直 到明朝灭亡, “无官不赂贿,而人人皆吏士之为矣;无守不盗窃,而人人皆僮竖 之为矣” ,这一时期官场中形成了“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 的不良风气,为官清廉者反倒被视为迂腐无能。据统计, 明史循吏传总共 记载循吏 93 人,其中嘉靖以前的有 88 人,而嘉靖以后的仅有 5 人, 从数字的 对比中就可看出明末官场的贪风之盛。针对官场中贪污、讹诈之风的大肆盛行, 顾炎武无不感慨的说: “读孔孟之书而进管商之术,此四十年前士大夫所不肯为, 而今则滔滔皆是也。于是钱谷之任、榷课之司,昔人所避而居,今且攘臂而 争之。礼义沦亡,盗窃竞作。 ” 明末贪污之风的大肆盛行是政坛腐败黑暗的表现, 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剧了 明朝的社会危机,加速了其衰亡的进程。 2、宦官专权 2、宦官专权 宦官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产物,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主义, 其危害非常之大。宦官专权始自东汉,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指出: “东汉及唐、明 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 黄宗羲一针见血的指出: “阉宦之如毒蛇猛兽,数千年 来,人尽知之,乃卒至裂肝碎首者,何欤?则由于人主之多欲也。 ” 认为统治者 的穷奢极欲是导致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随着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宦官势 力也愈发膨胀。明太祖在位时期,宦官人数不过几百人,而且严禁涉政。成祖篡 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316 页 明陈子龙等: 明经世文编卷 494,中华书局,1962 年,第 5474 页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 日知录集释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 598 页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中华书局,1990 年,第 500 页 刘新芳: 论明朝中后期贪风的特点及其原因 ,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6 期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 日知录集释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 547 页 清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 5, 宦官之害民 ,世界书局,1936 年,第 67 页 清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奄宦下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45 页 10 权,宦官因立功而得宠,不仅人数逐渐增多,而且权力涉及到“掌印” 、 “秉笔” 、 “出使” 、 “监军”等领域,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神宗时,仅其在位前六年就新增 加了宦官六千余人。崇祯末年,宦官人数已经激增至十万。 宦官人数增多和势力膨胀对明末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作为内廷和 外朝的媒介,宦官几乎控制并且阻塞了行政与信息交换的通道。如天启皇帝酷爱 做木工活,经常是玩的兴起,沉迷其中,魏忠贤就专挑这个时候拿出很多奏章请 他审批,天启则总是不耐烦地让魏忠贤去处理,这正好给了他专权乱政的时机, 更使得政府的行政效率下降。其次,宦官为非作歹,四处害民,导致社会矛盾激 化。大宦官魏忠贤当政时, “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 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京城遍布魏忠贤的爪牙,诸如写状词或小范围的 密谈,都会密报给他,若是谁触犯了魏忠贤的忌讳,则性命不保。在这种朝不保 夕的恐怖环境下,人人自危,使得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激化。再次,宦 官集团进行党争,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东林党人多是一些忧国忧民的有 识之士,主张调整并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且有很多挽救危机的积 极努力,他们对宦官专权自然是深恶痛绝,因此宦官集团与东林党之间的党争可 谓旷日持久,直至明朝覆灭。明熹宗时,宦官“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 遍置死党” ,陷害忠良,排除政敌。魏忠贤掌权后,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中 的东林人士被罢免一空,如杨涟、左光斗等很多士人更是被残忍的杀害。党争削 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用梁启超的话来总结,当他们“吵的乌烟瘴气的时候,张 献忠、李自成已经把杀人刀磨得飞快,准备着把千千万万人砍头破肚;满洲人已 经把许多降将收了过去,准备着看风头捡便宜或入主中原,结果几十年门户党派 之争,闹到明朝亡了一齐拉倒” 。可见,宦官擅权乱政,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3、真才之士仕途艰难 3、真才之士仕途艰难 面对明末内忧外患的时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忠烈之士 纷纷建言献策,提出改良主张,以图挽救明王朝的命运。怎奈奸臣当道,宦官专 权,政治腐败,许多有才之士轻则被贬为民,重则下狱,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东 林人士杨涟落得个“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仅以血溅衣裹置棺中” 的悲惨结局。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305, 宦官二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7820 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305, 宦官二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7822 页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三联书店,2006 年,第 3 页 丁易: 明代特务统治 ,群众出版社,1974 年,第 393 页 11 残酷的政治迫害大大挫伤了士大夫的积极性, 也使得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发 生了变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许多士大夫从失望走向绝望,或者沉默 观望,以求明哲保身,或者辞官而去,远离是非,首辅李廷机前后递辞呈达 120 多次,未获答复,最后不辞而别。 明末的几位君主多不理朝政,亲小人而远贤臣,且多疑猜忌之心颇重,使得 许多对朝廷忠心耿耿的真才之士不得重用, 或者用而掣其肘, 甚至遭受灭门之灾。 袁崇焕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唐甄在其著作中曾议论道: “是岂亡国之君哉!而 卒至于亡者, 何也?不知用人之方故也。 当是之时, 非无贤才也。 袁崇焕以间诛, 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 而枉陷于死。 ” 未尽其才,身却先死,真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那些真才 之士的悲剧,更是朝廷的悲哀。 明末重义气、轻是非的清议之风对真才之士的仕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 在朝廷用人问题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官员任免往往不看重真实才能,却一味追究 士大夫的一些小把柄和只言片语, 很多有才能的士大夫就是受清议的影响招来横 祸。一代名将袁崇焕临上前线之时,因为担心士人的议论而忧心忡忡,他在奏疏 中写道: “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 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有真才实干未必受到重 用,而即使受重用,还有可能因士人的议论而不得志,而且越是位高权重越容易 遭到觊觎,何良俊在其著作中说到: “夫权威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 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 政治环境险恶,人才入 世多难,单从这一点来看,明王朝的覆灭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人生理想,如“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即是封建士人学习的楷模。可明末的士人 纵有“致君于尧舜” 的理想,但身处乱世,宦海险恶,随时可能有灾难降临, 所以他们宁愿隐于清幽的深山寺院,独善其身,从而逃避仕途的不测。 清唐甄: 潜书任相 ,中华书局,1963 年,第 122 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259, 袁崇焕传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6713 页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 7,史三,中华书局,1959 年,第 59 页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 19, 礼志上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580 页 12 (三)危机四伏的社会 1、官府暴敛与豪强横行 1、官府暴敛与豪强横行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贪污成风,以皇帝为首的各级官府横征暴敛,搜刮民 脂民膏。明神宗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向全国各工商业城市派出了大批宦 官充当税监和矿使, 明史载, “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 宝文毳锦绮山积” 。税监广设关卡,加征商税,从茶船市舶乃至米盐鸡豕都要 征税。而矿监则随意勒索, “矿不必穴,而税不必商,民间丘陇阡陌皆矿也,官 吏农工皆入税之人也” 。只要矿监乐意,就可以处处有矿、人人缴税。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和他的爪牙尚且如此,各级官吏可想而知。地方官吏 和豪强缙绅千方百计的兼并土地,如浙江奉化县乡官戴澳侵占的土地数额,如按 照规定纳钱粮之税,竟然“占全县两万两之半” 。崇祯初年,河南的缙绅豪势 之家, “仆吏多至数百,奸民乘势投献,百姓受其鱼肉” 。各地大官僚和豪绅地 主,凡是“位三公者,货贿山积,金玉成丘,乃大致宫室,夺民之廛以益台榭, 毁坟墓以为陂池,怨腾众口” 。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 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崇祯年间,辛升曾上言: “仕进出身,自非齐民敢望项背, 乃高门大阀,仆从如云,田连阡陌而不知休,窖藏金钱而不知止,杀人于寸幅之 中,破家于立谈之顷。 ” 破产的农民无以为生,只得沦为奴仆和佃户,遭受奴役 与剥削,活得艰难而生存没有保障。 官吏豪强横行乡里, 欺压百姓,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著作中对此作了描述: “前 明一代风气,不特地方有司,私派横征,民不堪命。而婿绅居乡者,亦多倚势恃 强,视细民为弱肉,上下相护,民无所控诉也。 ” 由于吏治败坏,官吏豪绅倚仗 权势,鱼肉乡里,他们官贵相护、以富欺贫。百姓纵有冤情却无处申诉,如乡绅 杨十奇、储次、董二等人横行乡里, “侵暴杀人” 达二百多名,居然不受法办, 即是典型的例子。 百姓在官吏豪强的压迫下, 过着悲惨的生活, 正所谓官逼民反,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120, 福王常洵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3650 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237, 田大益传 ,中华书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