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华古文创作与盛唐儒学觉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l 。j , t , 、 嘎 目录 摘要i a 】 i s t r a c t i i i ! 者言1 一、李华研究综述1 二、古文与儒学渊源述略3 三、选题的意义及其价值5 第一章李华古文中的儒学表现7 第一节李华古文中的复古倾向7 一、形式上的追求7 二、内容上的体现1 3 三、思想上的拓展1 7 第二节李华古文中的儒学因子1 9 一、家族观念认同尊亲爱幼2 0 二、君臣关系重构谏君恤民2 2 三、儒家道统坚守重礼重仁2 5 第三节李华古文创作主张与儒学。2 8 一、以文为体,以文为用,体用合一。2 8 二、以情为文,融情于理,情理结合3 0 三、尊经立志,尽义守道,志道一统3 3 第二章李华古文创作与盛唐儒学 第一节强调儒学观念的自觉性4 3 一、自我心迹的描述4 3 二、言语行为的统一4 6 三、思想情感的发展4 8 第二节重视儒学教化的主动性4 9 一、辞晓义显以求儒学教化之普遍5 0 二、情真意切以存儒学教化之本性5 2 三、志高德重以示儒学教化之宗旨5 4 第三节追求儒学发展的功用性 一、崇尚“实用”之风 二、求达“文教”之功。 三、重视“义利”之观 第三章李华古文创作与盛唐崇重儒学倾向的建构。 第一节创作动因层面6 4 一、个人取向6 4 二、社会需求6 6 三、政治导向。6 9 第二节创作新变层面7 2 一、古文的求新求变7 3 二、古文与儒学互渗。7 5 三、儒文冲突与调适7 7 第三节创作影响层面7 9 一、横向比较影响同代古文家8 0 二、纵向比较影响后世古文家8 2 三、综合比较凸显崇重儒学思想8 4 第四章古文创作的发展与唐代儒学的繁荣。8 6 第一节古文创作的发展8 6 一、韩柳古文创作的高峰8 6 二、晚唐古文运动的延续8 7 第二节从儒学觉醒到儒学繁荣9 0 一、儒学觉醒的体现9 0 二、儒学复兴的绵延9 3 结语。9 5 参考文献9 6 写在毕业之际9 9 学术之路的蹒跚学步1 0 2 2 产 矿 , 一 一 气 一、 摘要 李华古文创作与盛唐儒学觉醒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位申请人张晓芝 指导教师黄大宏副教授 摘要 李华现存古文一百零八篇,在李华的古文创作中,表现出对儒学的极度崇敬。他大力推 行复古思想,与陈子昂遥相呼应,但侧重不同。李华通过复古手段,对古文创作的手法、内 容、题材等进行革新。他上承先秦两汉传统,创作了大量( 李华集有前集、中集和后集,当 时数量应该不少,因诸多散佚,已不得窥其原貌) 与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新型散文 古文。古文这种文体一经出现,唐代儒学便以其作为载体,通过古文创作不断体现唐代儒学 思想。以李华的作品为例,其创作中体现的儒学思想冈子超越同时代的各位文学家;他把古 文创作主张与儒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复古思潮的大力复兴,盛唐越来越重视对儒学的 继承和发展。李华这位重要的古文家,对盛唐儒学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李华绝大 部分时间身处社会上、下层的中间状态,而早期与上层社会交往甚密,晚年则又属于社会下 层的代表。所以李华身上有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子,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儒学 觉醒的起伏跌宕。李华的古文创作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 而是在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如此,他尊 崇儒家思想,行文中处处维护儒家思想体系。这不仅与个人有关,而且与盛唐崇重儒学也有 密切的关系。儒学发展到盛唐阶段,渐渐建立起一种机制( 体系) ,以儒学思想的复兴为己任, 上至高层统治阶级,下至文人百姓,都对儒学有所推崇。盛唐的尊儒崇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这就开启了宋代理学的先声。 7关键词:李华;古文创作;盛唐;儒学觉醒 , - , x 一 7 , a b s t r a c t ! - - ii m,一_ _ i l l i 曼皇皇曼曼曼皇 r e s e a r c ho nc l a s s i c a le s s a y so f l ih u a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w a k e n i n g 。t d y n a s t 1in a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e r a t u r ef r o mt a n gd y n a s t yt os o n g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h a n gd a h o n g a s s o c i a t e r o id a h o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x i a o z h i a b s t r a c t t h ec l a s s i c a le s s a y sw r i t t e nb yl i h u as h o wg r e a tr e v e r e n c e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h i c hi sf a i r l y d i f f e r e n tw i t ht h ee s s a y sw o r k e db yc h e n z i a n g ,t h e n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c o n t e n ta n dw r i t t e ns k i l l s o fc l a s s i c a le s s a y sh a v eb e e no nt h ew a y i n h e r i t i n gt h ea n c i e n te s s a y st r a d i t i o n ,h ew r i t e sal a r g e a m o u n to fc l a s s i c a le s s a y sw h i c hi sp a r a l l e lt op o p u l a rp r o s e sa tt h a tt i m e a sar e s u l t , c l a s s i c a l e s s a y s ,s u c ha sl i h u a sw o r k s ,c o m et ob e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t a n gd y n a s t y l i h u 盈 a l l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 , i m p r o v e sg r e a t l y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w o r k s i nm o s tt i m eo fh i sl i f e l i v i n gi nt h em i d d l ec l a s s ,h eh a sm a n yc h a n c e st o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c l a s s e so fp e o p l e ,s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c l a s s i c a le s s a y si se m b o d i e di nl i h u a sw o r k sw h i c hh a sd i s t i n c tf e a t li r e s a n ds t r o n ge m o t i o n s i na d d i t i o n , b e c a u s eh er e s p e c t st h ec o n f u c i u s ,h i se s s a y st r yt op r o t e c tt h e s y s t e m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m e c h a n i s mh a sb e e ng r a d u a l l yb u i l d i n gw h e ne v e r yc l a s so fp e o p l e d e d i c a t e st h e m s e l v e st or e v i v e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h i c hs h o wt h eg r e a tr e s p e c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i tap r e t e x to ft h el i x u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l ih u a ;c l a s s i c a le s s a y s ;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r e v i v a l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1 1 1 、 绪言 一、李华研究综述 绪言 李华( 字遐叔) ,盛唐著名古文家。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对李华的研究 极不充分,文学史仅限于简单论述,单篇论文研究则是力度不够,硕士和博士论 文均不见选题。港台方面,以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萧淑贞的李遐叔及其作 品研究为最早,又台湾硕士论文曹静娴的唐代萧李集团研究涉及到李华, 博士论文不见选题。下面分别以中国大陆和港台学术为例,分类总结有关李华研 究的相关论文。 ( 一) 大陆方面 单篇论文数量较多,角度各有不同,但力度深厚者很少。根据论题和论文内 容,姑且将其分为实证性研究、理论性研究、赏析性研究三种,列举如下: l 、实证性研究的论文: 交游考:李辉李华交游考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 0 0 6 年7 月第2 7 卷第4 期) ; 卒年考:汪晚香李华卒年考(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2 期) ;尹 仲文李华卒年考辨(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7 9 年2 月) ;唐华 全李华生卒年考( 历史教学,2 0 0 5 年第4 期) ;姜光斗李华萧颖士生卒年 新考( 文学遗产,1 9 9 0 年第3 期) ;谢力李华生平考略( 唐代文学研究一 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1 9 8 9 年) ;黄天朋李华生卒考( 一、 二) ;姜光斗李华世系仕履考 事迹考及其他:陈铁民李华事迹考( 原载文献,1 9 9 0 年第4 6 期,收入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4 月) ;李子龙李 华( 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 辨伪( 文学遗产,2 0 0 4 年第2 期) ;陈曙雯李 华与佛教关系考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7 年1 2 月) 。 这其中以尹仲文李华卒年考辨和李子龙李华( 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 序) 辨伪两文,用力较深,而陈铁民先生的李华事迹考更是对李华一生作 了较为详细的考证,用力不可谓不深。学界对李华的研究开始的较早,自七十年 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李华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李华生卒年及个人事迹的探求上。正 所谓“知人论世,李华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自当对其人其事有深入的了解 和探究。 2 、理论性研究论文: 综合角度论述:熊礼汇,刘燕李华的思想及创作(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 单一角度论述:罗忠族李华及其( 政事堂记) ( 娄底师专学报,1 9 8 5 年 第3 期) ;冻国栋读李华( 与外孙崔氏二孩书) 论唐前期风俗( 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5 年第3 期) ;张思齐在比较视野中看李华的骈文成就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3 月第1 期) ; 韩 赵殷尚“厅壁 记”的源流以及李华、元结的革新( 文献,2 0 0 6 年1 0 月第4 期) ;张思齐李 华赋的成就与特色( 东方论坛,2 0 0 7 年第4 期) ;张思齐李华涉史文章研究 ( 殷都学刊,2 0 1 0 年第3 期) ;唐文治李遐叔吊古战场文研究法。 以上几文,以张思齐和赵殷尚二文为精。张、赵二人对李华的研究,使得李 华研究更加深入。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将李华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角度。 九十年代至今,李华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文体创作和思想内容的探索上,张思齐 先生在李华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对李华古文所具有的突出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刻 的考查。 3 、赏析性研究的论文: 竺洪波中国古代的非战杰作读李华( 吊古战场文) ( 作文世界) ;黄 依林悲歌慷慨,唱叹有情读李华( 吊古战场文) ( 阅读与写作,1 9 9 7 年 第l o 期) ;李金荣差异与一致:文学鉴赏的两种认知模式由对李华( 春行 寄兴) 的不同评价谈起(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6 期) 。 赏析性论文是文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在越来越不重视情感赏析的当下,这两 篇具有赏析意味的文章,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俞纪东的李华和他的( 吊古 战场文) ( 发表于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五辑) ,是一篇考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 较为完美论文。 ( 二) 港台方面 有关李华研究的单篇论文不多,举其要者,罗列如下: 1 、杨承祖李华系年考证,东海学报第3 3 期,民国8 1 年( 1 9 9 2 年) 6 月,页5 3 6 6 。 2 、李少儒壮怀笔墨沉痛美词唐代李华( 吊古战场文) 与现代罗门( 麦 坚利堡) 联展,亚洲华文作家杂志第3 9 期,民国8 2 年( 1 9 9 3 年) 1 2 月,页1 2 3 1 3 7 。 3 、方介李华的圣人观,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第2 期,民国8 8 年( 1 9 9 9 ) 3 月,页1 2 1 。 2 ,- 绪青 4 、王德权李华政治社会论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风气的转折,国立政 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 6 期,民国9 5 年( 2 0 0 6 年) 1 1 月,页1 2 7 。 学位论文有:萧淑贞的李遐叔及其作品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民 国7 7 年( 1 9 8 8 年) ;曹静娴的唐代萧李集团研究,台湾逢甲大学硕士论文,民 国9 3 年( 2 0 0 4 年) ;赵殷尚的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及其散文研究:以萧颖士、李 华、贾至、元结为主,国立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民国9 2 年( 2 0 0 3 年) 。 二、古文与儒学渊源述略 古文最初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说文不作 几于不知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 古文有广义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指小篆以前各诸侯国所用的文字,狭义指古文经籍中的文字。这是古文字的 简单称谓,与我们所说的古文并非一体。那么“古文”二字是怎样用来代指文体 的呢? 古文作为文体名的称谓,发展得比较晚。原因是六朝时盛行绮丽、颓靡的 骈俪文一直笼罩文坛,使得文坛成为“雾花水月 的虚幻之境,文人身处浮艳奢 靡之境而不自觉。而统治者更是推波助澜,常常是带头“吟风弄月。正所谓“上 行下效”,致使文坛从上至下呈现出一片柔滑的女子之气。然而,这种风气在唐代 有了转变。唐初陈子昂主张发扬汉魏风骨,对骈体文进行抨击和打压,初见成效; 到了盛唐,李华、萧颖士、独孤及、元结等人,再次拾起陈子昂的衣钵,反对奢 靡的文风;再到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不遗余力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浮艳文风,通 过创作实践,与浮艳的骈体文进行抗争。因为韩、柳二人主张复古,追溯先秦诸 子散文,于是便将秦汉之文称为“古文”,把唐代流行的骈体文( “四六”) 称为“今 文”。这样,“古文”就正式成为一种文体名传播开来。吴南屏在与筱岑论文派 书中曾简略将其归纳:“盖文体坏而后古文兴,唐之韩、柳,承八代之衰而挽之 于古,始有此名。 圆 由此可见,古文是与先秦诸子散文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先秦诸子散文涵盖 范围甚广,它包括儒家的“五经”以及论语、孝经等经部典籍;先秦史籍, 如逸周书、竹书纪年、汲冢琐语、世本、春秋事语、战国策、战 国纵横家书等;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先秦诸子,如孟 子、荀子、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 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尹文子、公孙龙子、慎子、鹗冠子、 孙子等著作。因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先秦诸子的“九 流十家”错综复杂的思想被儒家者所统一。其余各家只有少量著作传世,统治者 回 汉 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8 年,第1 页。 清 王先谦纂,宋晶如注,广注王氏续古文辞类纂,上海:世界书局,1 9 3 6 年,第3 7 6 页。 ( 一) 古文作为儒学的传统载体 古文作为与骈文并行的文体自唐代开始。然而古代诸子百家,虽没有“古文” 之名,但却有“古文 之实。所以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观班志之叙 艺文也,仅序诗赋为五种,而未及杂文;诚以古人不立文名,偶有撰著,皆出入 六经、诸子之中,非六经、诸子而外,别有古文一体也。”刘氏所言甚确,古文 既是出自六经和诸子,其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当与六经、诸子相一致。当然,后 世的古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与六经、诸子相同,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形式上 出现了一种“更变”。所谓“变”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用新的内容 阐释经典,或依据经典纠正违背传统思想道德的行为。“变”的只是形式,而思想 实质却没有变化。前已论述古文创作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内进行的,既然如此, 那古文就自然而然成为儒学传播的一种载体。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诗歌作为一种 最古老的文学创作方式之一,在后世也曾起到复古的作用,但它形式过于局限, 因而所表达的思想不能深入,更不可能浅出。较之诗歌这种传统的创作方式,古 文的优势明显:第一,句式的灵活性有利于表达思想;第二,篇幅有长有短,便 于描写、抒情、议论,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唐代古文运动以 前,古文就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宏富,足可体现 这一点。 , ( 二) 儒学发展依赖于古文创作 这一点要从唐代古文说起。首先,因为“唐以前无古文之名 ( 包世臣雩 都宋月台( 维驹) 古文钞序) 圆,直到唐代骈文之风肆虐,有碍于儒学发展,古 文才开始溯源秦汉,要求“复古”。所以古文与儒学渊源的最近链接是在唐代。其 次,唐代儒学衰微,古文家为了复兴儒学,从革正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进行改进,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文体来传播儒学思想。 唐代的古文是与儒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陈子昂倡导“风骨 以来,经过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1 3 页。 清 包世臣,安吴四种之二艺舟双楫卷十,道光丁未本( 1 8 4 7 年) ,第2 5 页。 4 绪青 几十年的发展,在开元、天宝年问,古文有了很大的发展,李华、萧颖士、独孤 及、元结等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们的古文创作是“古文运动”的先声,并为“古 文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导向。这里的思想导向便是崇重儒学。到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在总结前代古文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 主张,发起了“古文运动 。韩、柳的古文运动推动了儒学复兴,为宋元儒学的进 一步发展搭起了桥梁。 从散文发展史上来看,古文与骈文并驾齐驱,此起而彼伏。但是,就儒学发 展来说,古文与儒学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选题的意义及其价值 前人专家学者研究李华,研究角度大多集中在李华古文创作这单一方面,研 究角度稍特殊一点的是台湾逢甲大学曹静娴的硕士论文唐代萧李集团研究,主 要从以萧颖士、李华为首所形成的文人集团进行研究,内容涉及到文学、史学、 政治改革以及萧李集团对唐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这个儒、释、道三家并行的时代,儒学作为中国的传 统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足以和佛、道相抗衡。但是在初唐、盛唐,随着佛教、 道教被大力推崇,儒学渐渐处于边缘位置。虽然统治思想的主体依然是儒学,而 且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生活中、艺术上,儒学的地位却是十分尴尬。在唐 代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其艺术成就也达到了顶峰。 儒学在唐代的相对低迷,成为知识分子( 古文家、诗人) 心中的隐忧。我们知道, 儒学在汉代称为汉学,至宋代被称为理学,而唐代似乎是一片空白,有些研究儒 学的论著,在论述汉学之后,直奔宋代,有唐一代近三百年,儒学竟只字未提。 有些论著的提法很全面,把汉代至唐代这一时期统称汉唐儒学,但是,在论述唐 代部分只涉及到韩柳等古文家,且所占比重在整部书中很少。这不得不让人质疑。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儒学不可能在经历了汉代经学之后便销 声匿迹,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毫无建树,而忽然到宋代便焕发生机。这几百年 是中国的唐代,一个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据现存的文献分析,唐代并非毫无思 想的一个时期,儒学在唐代以其独立的角色存在着。唐代儒学在整个中国儒学发 展史上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过程。在唐代,儒学与佛、道抗衡,不断凸显其中 国本土的重要学术思想,而且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古文创作传达出来的。初唐陈子 昂的“复古思潮 ,虽然是针对唐代诗歌的一次革新,但它对当时的古文创作也起 到了警醒的作用,初唐的古文创作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并试图改革,这便是唐 代儒学觉醒的先声。古文创作发展到盛唐,渐趋繁盛,于是盛唐古文创作便成为 唐代儒学觉醒的一个支柱,这其中有一位重要作家李华,他的古文创作较早 6 第一章李华古文中的儒学表现 第一章李华古文中的儒学表现 李华现存古文一百零八篇,在李华的古文创作中,表现出对儒学的极度崇敬。 他大力推行复古思想,与陈子昂遥相呼应,但侧重不同。李华以古文作为手段进 行文学复古,对古文创作的手法、内容、题材等进行革新。他上承先秦两汉传统, 创作了大量( 李华集有前集、中集和后集,当时数量应该不少,因诸多散佚,已 不得窥其原貌) 与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新型散文古文。古文这种文体一 经出现,唐代儒学便以其作为载体,通过古文创作不断体现唐代儒学思想。以李 华的作品为例,其创作中体现的儒学思想因子超越同时代的各位文学家;他把古 文创作主张与儒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复古思潮的复兴,盛唐越来越重视对 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李华这位重要的古文家,对盛唐儒学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第一节李华古文中的复古倾向 独孤及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说:“帝唐以文德寡佑于下,民被王 风,俗稍丕变。至则天太后时,陈予昂以雅易郑,圆者浸而向方。天宝中,公( 李华) 与兰 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 至) 勃焉复起,振中古之风,以宏文德。”吲接下来在论述李华古文 创作根源时说:“公之作本乎王道,大底以五经为泉源。”吲通过对李华作品的分析归纳,“抒 情性以托讽,然后有歌咏;美教化,献箴谏,然后有赋、颂;悬权衡以辩天下公是,然 后有论议,至若记叙、编录、铭鼎、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贬,非夫子之旨不书,故 风雅之指归,刑政之本根,忠孝之大伦,皆见于词”吲,给予李华在古文家中一个定位“于时 文士驰骛,飚扇波委,二十年间,学者稍厌折扬皇华,而窥咸池之音者什五六,识者 谓之文章中兴,公实启之” 。独孤氏集序对李华的论述不无溢美之辞,但也算是中肯。 李华之文的复古思想,独孤氏也已指出,而且将其复古的目的总结为“以宏文德”。李华的复 古在其古文创作中,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形式、内容和古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上。 一、形式上的追求 李华现存作品,分为赋、序、书、 诔文、行状和诗歌十五种不同的文体。 颂、赞、论、铭、传、碑、记、表、祭文、 除去诗歌,李华的古文文体达十四种之多。 回据文苑英华、唐文粹、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正藏等辑考,共得李华文1 0 8 篇,其中厨院新池记一文,非李华所作,已考定,不列于内。参看拙文( 尉院新池记) 作者新考( 四 川i 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1 1 年第2 期) 。 清:蕈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9 4 6 页。 清j 蕈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9 4 6 页。 清! 蕈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9 4 6 页。 清 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9 4 6 页。 7 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 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 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 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宋代陈骥在他所著的文则中,对左传一书所载的文体加以例述:“春 秋之时,王道虽微,文风未殄,森罗辞翰,备括规摹,考诸左氏,摘其英华,别 为八体,各系本文:一日命婉而当,二日誓谨而严,三日盟约而信,四日祷切而 悫,五日谏和而直,六日让辩而正,七日书达而法,八日对美而敏。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作 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作者在从事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效用,必然采取与之 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篇幅、组织结构等,这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 各具特征的文学体裁。 各种文学体裁是在作者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与作品的思想内 容一样,受着社会历史的制约,并且受着语言发展、作家创作才能等各种因素的 影响。 李华等盛唐古文家,开拓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新局面,一方面是散文语言的革 新,同时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如传统的碑铭文、论说文、 传状文、哀祭文、杂记文等,在李华的手中都有不断的创新。在序跋文中,李华 开拓了赠序文体。在汉赋、骈赋的基础上,发展出兼具古文风格的文赋。更重要 的是,李华运用构思、修辞,以及谋篇的技巧、音节的顿挫等各种手法,极大地 增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性。唐宋散文上继周、秦、汉,下启元、明、清,是 我国古代散文文体臻于完备而极为发达的时期。 李华的诸多文体中,以赋、序、厅壁记最具特色,从形式上的变化能够窥探 出李华古文创作手法的新变,从而把握李华古文的复古倾向。 ( 一) 赋体的复古和新变 李华的赋不多,仅存世四篇,望瀑泉赋、含元殿赋、哀节妇赋和木 北齐 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 增补本)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3 7 页。 刘勰著,范义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8 年,第2 2 2 3 页。 宋 陈骥著,刘彦成注译,义则注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8 5 页。 8 第一章李华古文中的儒。亨! 表现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舅曼曼苎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蔓n , , 曼曼曼曼曼 兰赋。从仅存的四篇赋可以窥探出,李华的赋还存有俳赋、律赋的特点,依然注 重骈偶和用韵,以含元殿赋为代表。赋中云:“嶷兮我我,巨鳌戴仙山而出沧 波;划兮煌煌,烛龙折穹穴而临北方;排层城而廓帝居,豁间阖而面苍苍,左翔 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夹双壶之鸿洞,启 重闺之呀艴,趋堂涂而未半,望宸居而累息。 对仗如此工整,辞藻如此华丽, 与汉大赋如出一辙。但李华的望瀑泉赋、哀节妇赋和木兰赋中的语言 趋向散文化,更接近于古文。李华的赋可以归为文赋。 文赋一般不排斥骈偶句,如李华望瀑泉赋中的“凝黛色之深明,噫林岭 之岑寂,何神造之杳冥,跃腾泉于山脊”,“玉绳缒于寥天,银河垂于广泽,春风 雷兮蓰霜雪,穿重云而下射,白龙倒饮于平湖,若天地之初辟”;哀节妇赋 中的“哀风起为连波,病气结为孤云;凫雁为之哀鸣,日月为之蒙昏” 。这些骈 偶句在行文中偶尔用之,但却不像俳赋那样一味追求声色的华丽。文赋在用韵上, 也较为自由。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掺用大量的长句,除连接词外,还使 用“之”、“也”、“乎”、“哉”、“矣”、“焉”等虚词。在谋篇用句上,它吸收了当 时古文的章法、气势。比起两汉的辞赋来,它虽然也有铺陈的特点,但克服了喜 欢用僻字和堆砌辞藻的毛病。李华的赋,除去含元殿赋有歌功颂德的嫌疑, 其他三篇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和审美性。哀节妇赋和木兰赋两篇,用赋的手 法记载当时发生的社会现实,叙事性强,给人一种真实亲切之感。而望瀑泉赋 通过对瀑泉寥寥几笔的描写,将其特点真实呈现出来,其审美视角不言自明。 文赋往往会流于说理,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指出:“文赋尚理,而失 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丽矣。 鲫但李华赋的创作却不是如此, 他的写景形象生动,文字清新流畅,既富有诗意,又贯穿着古文的气势。现举李 华的木兰赋为例: 沂长江以遐览,爱楚山之寂寥。山有嘉树兮名木兰,郁森森以苕苕。当圣政 之文明,降元和于九霄,更稷渗之为虐,贯霜雪而不凋,白波润其根柢,元雪畅 其枝条。沐春雨之濯濯,鸣秋风以萧萧。素肤紫肌,绿叶缃蒂;疏密耸附,高卑 荫蔽;华如霜雪,实若星丽;节劲松竹,香浓兰桂。厌杂植于人间,聊独立于天 际,徒翳荟兮为邻,挺坚芳兮此身,嘉名列于道书,坠露饮乎骚人。 至若灵山雾歇,蔼蔼林樾,当楚泽之晨霞,映洞庭之夜月,发聪明于视听, 洗烦浊于心骨,韵众壑之空峒,澹微云之灭没。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复 啼。窗深林以冥冥,覆百仞之玄溪。彼逸人兮有所思,恋芳阴兮步迟迟。怅幽独 宋 李叻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1 6 页。 宋 李叻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1 6 3 页。 宋 李叻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4 3 7 页。 明 吴讷, 明 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0 1 页。 9 吾闻日:人助者信,神听者直。则臧仓谮言,宣尼失职,出处语默,与时消 息。则子云投阁,方回受殛。故知天地无心,死生同域。纭纭品物,物有其极。 至人者,委性循于自然,宁任夫智之与力也。虽贤愚各全其好恶,草木不夭其生 植。已而已而,翳蔽不可得。 从这篇文赋中我们可以看到,旬式以散句为主,也掺杂着四六句式,押韵句 式也较为灵活,有的句旬押,有的隔句押,有的三、四句才押。文中运用了若干 对偶句,有的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有的是情感的抒发。李华的此篇赋,不像俳赋 那样肆意地追求声色和形式,更多的是注重内容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不露雕 琢造作的痕迹。 ( 二) 序体的继承与开拓 李华的序文十四篇,分为集序、赠序两大类,尤以集序最具价值。其古文思 想大部分保留在仅有的几篇序文里,如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扬州功曹 萧颖士文集序和杨骑曹集序。关于内容上的复古思想详后,这里仅从形式上 探求李华的复古手段。 集序,即序跋文。李华的集序与传统序文的相同之处在于,继承了传统序文 的写作形式,介绍写作的缘由,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相似;表达自己的文学 观点,与刘向的战国策序相似。介绍写作缘由有叙述的性质,表达文学观点 又有议论的性质。所以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序文“其为体有二:一日议 论,二日叙事”。 而李华的集序则是将叙事和议论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集序既近似于论 说文,又近似于记叙文,而且在集序中又具有抒情色彩,很有杂记文的特点。李 华文笔流畅,似有随意拈来之感。杨骑曹集序以议论开篇,直表观点;接着便 是介绍杨极( 骑曹) ,笔法简约而不简单;最后点明写序的原因,感情真挚而不做 作。另外,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和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两篇,结构 谨严,层次清晰,对文集主人一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可补史传之缺。有关文集 主人的论述,均从其家事记起,有史书的味道。如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 宋 李畴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6 6 4 页。 。 明 吴讷, 明 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3 5 页。 1 0 第一苹李华古文中f 勺儒7 7 :表现 记崔沔:“帝唐文行大臣,太子宾客,赠礼部尚书博陵孝公崔氏,讳沔,字若冲, 安平公恺( 按:误,当作噎) 之少子也。叫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记萧颖士: “以文学著于时者,日兰陵萧君颖士,字茂挺,梁鄱阳忠烈王之后,曾祖某官, 大父某官,考讳某,莒县丞,咸有德不至尊位。”杨骑曹集序记杨极:“宏( 弘) 农杨君,讳极,字齐物,隋观德王之后。祖正基,鲁王府咨议;父殉,永平令, 得进士举,邦族高之。君幼孤,事继母以孝闻。” 随后或叙其官职生涯,或对其 进行品评。 李华的集序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没有较多的变化。但从李华的文笔可以看 出,他试图在情感方面对集序进行开拓,使其接近小品文的特点。形式上的不完 全复古,说明李华倡导复古而不泥古;对形式的继承和开拓,说明他勇于革新, 敢于创造。 赠序是专门为送别亲友而写。这一类文体是和集序合为一类的,直到清代的 姚鼐编古文辞类纂,才把它单独列出,称为赠序类。姚鼐认为赠序文,是古代 “君子赠人以言”的遗意,跟序跋类的序文性质上不同。 赠序之作,晋代傅玄有赠扶风马钧序,潘尼也有赠二李郎诗序等,但 这一文体的盛行,却在唐代。古代文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常常设宴饯别,在 别宴上又往往饮酒赋诗,诗成,则由在场的某人为之作序,后来发展到虽无饯别 聚会或赠诗,送别者也写一篇表示惜别、祝愿与劝勉之词相赠。李华的集子中, 赠序有十篇之多,几乎占李华文集的十分之一。李华的赠序文短小精简,情采不 多,但却风格清爽,富有一种真实之感。他的赠序文虽没有李白的飘逸,但却风 格独特。形式上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美,手法上也不特别注重技巧,纯是一种率 性而发之言。李华的赠序主要是送别序,共有八篇,每篇只有一二百字,如送 薄九自牧往义兴序共1 0 8 字,送房七西游梁宋序共1 1 5 字。篇幅短小是李华 赠序的一大特点。赠序虽短,但所包含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李华的集序、赠序,力图在形式上另辟蹊径,将短小精炼引入文章创作,并 积极推行,这对后世赠序创作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以李华的送薄九自牧往义兴 序与韩愈的送董邵南序为例,从形式上把握二人的相似性。送薄九自牧往 义兴序文日: 中明检而能旷,年迈体衰,而人罕知之。阳羡山深水阔,海隅幽阻,而人罕 知之。以中明之玄姿默识,阳羡之清漪秀石,人乎哉? 清乎哉? 之子所以为贵也。 诗者辅佐情怀,其旧俗则泰伯之让德,延陵之高风,因是而阻王孙,缘物而兴之, 宋 李防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3 6 1 3 页。 宋 李叻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3 6 1 5 页。 宋 李叻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3 6 1 5 页。 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 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 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圆 从形式上来看,李华的送薄九自牧往义兴序是赠序中的佳作,文章不长, 但寓意深刻,含蓄婉转。李华文章的短小精炼被韩愈所继承,成为一种集叙事、 说理和抒情三位一体的新型散文。韩愈的赠序与李华同出一辙,他的送董邵南 序也只有1 7 5 字,但却传达了很多思想,这也正是韩愈“文以载道”理论的实 践。形式虽不重要,但通过序体文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能够分析出序体文所具 有的独特的时代特色。 ( 三) 厅壁记的新样式 韩国赵殷尚有“厅壁记 的源流以及李华、元结的革新一文,文章较为系 统地讨论了厅壁记产生和发展。赵文说:“所谓厅壁是官府的墙壁,而写在它 上面的文字则称为厅壁记,或厅记、厅壁题名记,其内容主要记述官府 的由来与现状,以及历任官员的姓名、经历、政绩,以为纪念并供后任官吏参考。 据赵氏所考,“厅壁记”这种文体最早出现在唐代。其考所根据的材料是唐以前 的总集和别集,均没有厅壁记这一文体的记载。随后具体考证其出现于开元末或 天宝初,并引用唐代吕温和封演对厅壁记描述进行论证。赵文所考厅壁记这一文 体始于唐代应无大误,但关于这种文体的写作方式却早已存在。只是这种文字并 不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是官府文职人员的工作,他们对在任官员的行为进行记 载,有种史官记录史实的性质。但发展到唐代,文人与官员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 切,通过唐代的“行卷”之风就可以窥探一二。文人为自己所交往的官员记述政 绩,当然,也包括追述历任官员的政绩来勉励现任官员,李华的厅壁记即有这一 类型,如寿州刺史厅壁记: 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三江在焉。汉文帝封淮南王长子安为王,都寿春,即 此州也。两汉扬州刺史治于此州,埠坛犹在。后魏卢潜为扬州,亦镇于兹,潜有 宋 李畴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3 7 2 7 页。 圆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伞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6 0 2 页。 韩国 赵殷尚,“厅壁记”的源流以及李华、元结的革新,文献,2 0 0 6 年第4 期,第3 l 页。 1 2 第一章李华古文中的儒学表现 惠政。时人比之羊祜,厥后州境,或南或北,随人推迁。 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寿春郡在淮南,隶扬州,其风俗山川1 ,可得而知 也。某年,以兼侍御史、扬州司马独孤问俗为寿州刺史,公有德政理外如内,易 不遗物,周不害通。忠孝简于王室,廉平闻于天下。刚克以顺,柔谨而肃。公理 州三年,迁御史中丞,镇江夏,工部郎中楚州张纬之,代公为州牧。某部郎中韦 延安,代张典此州。佥有政闻,故书其事,以慰楚人之心。 形式上述古,使得行文脉络清晰,短短二百余字,却蕴含大量信息。李华的 其余几篇也是如此,若隐去题目,单单从形式上判断,似与史书无异。既有史书 性质,当然有其史料价值。再加上李华与众不同的风格,优美独特的文笔,厅壁 记便呈现出一种耳目一新的样式。 其实,在李华之前,杜颁、孙逖等都曾写过厅壁记。但是他们的厅壁记似有 谄媚之语,没有太多的文学价值,而且语言艰涩,没有美感。赵殷尚也说“除了 首创之功,则毫无意义可谈”圆。李华有十二篇厅壁记,与之前杜、孙等人创作的 厅壁记不同的是,李华在形式上引入古体文的写作方式,有实质内容,有大胆议 论。厅壁记在李华这里产生了新的样式。例如,李华的著作郎厅壁记、中书 政事堂记,对著作郎、中书政事堂的源流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是李华的厅壁 记不仅局限于此,他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及社会问题。当然这些是属于内容 上的开拓,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方案设计部门职责分工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3章 磁场 习题课4 带电粒子在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说课稿 粤教版选修3-1
- 镁冶炼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分析报告
- 灌排泵站运行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摄影器材企业人才策略研究
- 橡胶带在户外广告牌固定材料中的耐风性能
- 木片玩具安全规范解读
- 机房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全案
- 口碑好装修材料施工方案
- 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 2024年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例文(四篇)
- 江苏省江阴市河塘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阶级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 小学英语词汇量小学英语词汇大全(约1000词)(按字母顺序)修改版
- 2024年道路交通(驾驶员交通法规及安全)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数字产品检测与维护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乡村旅游探究的文献综述4200字】
-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 城市供热管网抢修与维护工程技术规程
- DB2104∕T 0011-2022 地理标志产品 清原龙胆
- 《电动汽车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技术规范》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安全注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