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乐府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乐府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乐府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乐府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乐府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乐府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乐府诗,人们又常简称为乐府,汉代本名“歌诗”,指由乐府采 集并演唱的歌辞。魏晋以降,由于音乐的散失,大部分汉魏旧曲不再 配乐歌唱,但在文学创作中 现厂一大批拟写旧题的乐府作品。它们 在性质上已经不属于歌辞的范畴,在诗歌分类体系中常常被视作“诗 之一体”。到了唐代,这种观念进一步凝结而稳固。 正是基于此种现状,本文以刘禹锡集和乐府诗集为文本 依据,主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力求做到资料的真、全、 准,通过对刘禹锡不同类别的诗歌比较以及与中唐自居易等人诗歌的 比较,从刘禹锡乐府诗的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来分析刘禹锡乐府诗 的特色。最后,本文在全面分析其作品的基础上,以期对刘禹锡的乐 府诗给以适当的评价。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别从乐府诗的发展流变和音乐体制两个 角度,来简单介绍刘禹锡乐府诗的创作情况。 第二、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其中第二章主要是从刘禹锡乐府诗 的内容方面着手,分别从他的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两个方面来加以阐 述。指出,刘禹锡旧题乐府往往采用了以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他对 当时社会的深切关注;他的新题乐府诗和部分旧题乐府诗则在世俗精 神的熏染下体现出向世俗生活贴近的倾向。 第三章主要从刘禹锡乐府诗的形式方面着手,重点分析刘禹锡新 题乐府诗歌在世俗精神熏染下的诸多变化。在诗人的笔下,乐府诗歌 随着题材的世俗化,表现手法也开始逐渐的沈尽铅华,向民歌贴近; 乐府传统的绝句形式,也开始出现一些变体,形成为一种独有特色的 专咏风俗的“竹枝体”;同时,由于风俗作为客观审美对象为中唐诗 人所瞩目,描绘所占的比重加大了,铺陈的手法,在描写某地多种风 俗的篇什中被广泛地采用,这带来了乐府组诗的繁荣;而受俗文学和 新音乐的影响,唐代的曲子词也开始发展起来,在刘禹锡的乐府诗中 就有几首这样的杂亩体诗歌。 第四章是对第二、第三章的总结评价,也涉及到刘禹锡乐府诗与 白居易新乐府的比较,最后指出刘禹锡的乐府许是旧题乐府的暮歌, 并下开后世词体之先声。 关键词:中唐刘隔锡乐府世俗 a b s t r a c t y u e f up o e t 呵w a sa l w a y sc a l l e dy u e f u ,w h i c hw a sa l s oc a h e dg e s h i i nh a l ld y l l a s t y t b e s ep o 锄sw 眦c o l l e c t e da n ds u n g b yt h ey u e m g o v 锄m e n ta tf i r s t s i n c ew 蜘i nd y n a g 吼s o m em 1 1 s i co ft h ep o e m s d i s a p p e a r e d 锄dal o to f t h c s ep o e n 勰c a nn o tb ed u b b c di nb a c k g r o u n d m u s i c 锄y l o r e ,b u ti nm ea r ts o m ep o c t sk 管t o 谢t es o m ew o i k st o i n l i t a t e 舳c hw o 磁so f n g s t h e s em o d e l e d 、o r bw e r ed i 搿b r e n tf 的m t h et e x t so ft h e 、帕i d so f n g s 1 nn l eq u a l i 忸t i v e 粕a l 埘so ft l l ep o e m s , t k yw e f e 如8 y sc o 璐i d 髓。d 勰“s i 蛳l l 矗如gl y r i e 呻s i nt h g d ”a s 锁m i sc o n e e p 娃o nb c c 锄e m a t u r ea l l ds t a b l e b 鹤e d 伽t h i ss i t l l a t i o n ,t h i st h 伪i st a k 船也ey _ u e 缸p o 啪$ w r i 仕髓b y l i uy u x i 嬲r e s e a 曲纶s b yc o m p 撕n g 训恤w l 蛳豫d i 舔籼tk i n d so f p o 锄sa s w e l l 鹬t h e p c 魄璐w r i t t 即b y b 丑i j u y i ,嘣h o w 骼粕o t h c r f 锄o u s p o e ti nm i d 一1 h gd y 腿s 哆w r cw a n tt oe x p l o 碍t h cf e a t u r e s o fl i u y u 虹e f i lp o e i 粥矗l o m 也ec o 舯e n t 姐dm ea l t i 始c :f b 瑚t w oa s p c c t s 觚e ra l l ,w e h o p e t o8 c h 汹e 姐髓t i r e 心麟料o f l 沁x i y u e 如p o 鼬s 锄dg i v es o 瑚旧r e m 砌【so n l e i rs t a t u s t h i s 也e s i si sd i v i d c di n t of o 时c h a p t l 鹞c h 印t e ro n ei st h e i 曲o d u c t i o n 1 n 也i sc h a p t c r ,ab r i e fa c c o 毗to f t h e 如v c l o p 蛳砒h i s t o r yo f m e y - u e 如p o 曲呵a n di t sc o n i l e c t i o nw i t hm u s i ci sg i v e n c h a p t e r t w o a n d c h a p t e r t h r e ea r em c m 旬o r o f m i s t h e s i s c h 印t c r t w od e s c r i b e si nd e t a i lt h ec o n t e n to fl i uy r u x i y ,u e 向p o e m s 行o mt w o a s p e c t s i tp o i n t so u tt h a tl i uy | u x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1 、e 如p o e m sa l w a y st a k e s o m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o 叮a sm a t e r i a lt or e n e c ts o m er e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p r o b l e m , w h i l eh i sn e wy u e f hp o c m sc a 托m o r ea b o mt h es e c u l a rl i f e 。 c h a p t c rn r e ep u t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a n i s t i cf o 娜o fl i uy u x i y u e f l l p o e m sa n da i m st of i n d 卿n ec h a n g c so f 也e m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m i d - 1 h gp 两o d 、瑚at i i n et h a ti n d u l g e di t s e l fi ns 鳅l l a rp l e a s u r ca i l d s i n c et h ei n n e rw o r l do f t h ep o e t sw 鼬s od o s et o 也es e c u l a rw o r l d ,m e c u s t o mw a sb o u n dt oh a v ea 煳铷r k a b l ci n f l u c eo nt h e i rl i t e 妊由阳 c r e a t i o n t h a tw 勰m a i n l yr c f l o c t 甜o n 嬲p e c t s 嬲吐l es e l a rt 1 1 锄e s e l e c t i o n ,t h e 印p 舢c eo fs o m es p e c i 五cp o e 仃ys b d ef o c u s i n go n 也e c u s t o m s 勰m et h 眦,伪ef l o u r i s h m go fm o d u l 盯m i e f l lp 0 锄sa sw e l l 勰 t h es p r o u to f t h ec i l i u | x ih a dw 五位i m m eo f s n c hp o 啪st 0p r o m o t c l c f i n a l i 翟矗o n o f 龇c i c h a p t e ff o u fi st h es u 删瑚巧o fc h a p 自盯h oa n dc h a p t e rt h r e c , i n c l u d i n gs 唧c 伽垮嘶8 0 nb c t 、e l i uy u x i e 向p o e m s 强db a i j 吲s n m cn l 嚣i s 埘n t so u tt 1 1 a tl i uy 嘶如p o c m s 眦m e 印丑o g l l e o f m e t 喇i 硒n a l y u e f i l 肿弧s a n d t h cg i l i 幽f o f t h e n c w c i k e yw o r d s : m i d t 柚gd y n a s t y ,l i u x i ,y u e f l ip o e 衄y ,s e c i l l a rl i f e 绪论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中唐优秀诗人,一度曾是政治革新中的志士。 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正值唐王朝经安史之乱而日趋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统治集团中各种矛盾激化的时代。由于他在永贞元年参加了那场革新运动,招致 其大半生仕途坎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生当中有二十 三年是在贬所度过的。然而政治上的失意并未使这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有所懈 怠。相反,在逆境中,他积极从事诗文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刘禹锡集 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这些乐府诗受至后 世很高的评价,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 十六跋刘梦得( 三阁辞) 更 是评价说:“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翁方纲石洲诗 话卷二:“山谷又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然而整个 唐代乐府诗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刘禹锡乐府诗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竹枝词 为代表的部分诗歌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据统计,宋郭茂倩编篓的乐府诗集收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 2 9 0 首,作者5 7 6 人,而庸代作者( 2 9 0 余人) 与作品都在一半以上田,但是综观整 个乐府诗研究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唐代乐府的研究远不及汉魏六朝乐 府那么广泛深入,成果也自然不及汉魏六朝乐府那么显著。 造成唐代乐府研究相对薄弱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客观方面说,唐代乐府较之 汉魏乐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拟古乐府之外,还产生了新的乐府品类 见收于乐府诗集的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 。因此,唐代乐府不可能再 像汉魏穴朝乐府那样具有易为研究者把握的,相对单一的特征。不同品类的庸代 乐府在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这大大增加了研究者在唐代乐府界 定上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来说,研究方法上的偏差是造成唐代乐府研究薄弱的又 一重要原因。历代以来,乐府诗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即以 汉魏六朝乐府为正宗,以入乐为研究的先决条件,以姥来衡量唐代乐府,又很难 。刘禹锅著酮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见刘禹锈集) 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4 2 l 页 。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1 9 77 ,第2 册,第2 9 2 页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见谈龙录石洲诗话台订本人民文学出版杜1 9 8 1 年版,第5 6 页 。参见乇运熙、工国安著( 乐府诗集 导读,巴蜀书社1 9 9 9 年版 1 蜣得通。 整个唐代的乐府诗研究相对薄弱,而刘禹锡乐府诗的研究更是如此。收入乐 府诗集的刘禹锡的乐府诗有7 6 首之多,比较中唐其他诗人( 自居易9 7 首,元 稹3 5 首,张籍5 3 首,王建3 6 酋,李贺5 6 首,柳宗元1 6 首,韩愈1 5 首) 可谓 数量颇丰,然而,综观刘禹锡乐府诗的研究成果,专论刘禹锡乐府诗的论文甚少, 而相关论著也主要集中在对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的研究 上,这主要是收入在近代曲辞中的部分诗作,这周然是刘禹锡乐府成就的一 大方面,但却远远不能涵盖刘禹锡乐府创作的全部。因此,尝试打破历来乐府诗 研究“入乐”的观念,对刘禹锡的乐府诗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注重考察刘禹 锡乐府诗的“文学之价值”与“历史之价值”就成为必要。 2 0 世纪学界对乐府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唐代的乐府诗研究相对 较少。上个世纪以来,产生了陆佩如的乐府吉辞考 国,王易的乐府通论圆, 罗根泽的乐府文学史 ,杨生枝的乐府诗史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 学史 、萧涤非说乐府回,王运熙的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 , 王运熙、王国安合著( 乐府诗集) 导读 ,钟忧民的耨乐府诗派研究 等 著作,其中论及到唐代乐府的仅王易、罗根泽、杨生技、王运熙和钟忧民五家, 但前四家主要是从乐府文学史的宏观焦度入手,所以对具体作家的评述甚少,而 钟忧民则专论中唐的新乐府,更与刘禹锡无涉。 之后,面对唐代乐府研究薄弱的现状,一些博士论文开始对其进行探讨,具 有代表性的有李锦旺豹唐代乐府诗综论”和王立增的唐代乐府诗研究”, 两者都对唐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和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部分章节尚未 完成,具体到个别作家,又显粗疏。 通观整个2 0 世纪大陆的研究成果,尚没有出现对唐代诗人的乐府诲进行专 。陆佩如的乐府古辞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l 0 年版 。王易乐府通论) 上海:神州国光社1 9 3 3 年版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杨生技乐府诗史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杜t 9 9 5 年版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 。萧涤非萧涤非说乐府,上海t 上海古籍出版牡2 0 0 2 年版 。王运熊六朝乐府与民歌,上海:中华书局1 9 6 i 年版 o 乐府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 2 年版 。j 三运熙、壬国安台著( 乐府诗集) 导读,巴蜀书社1 9 9 9 年版 8 钟忧民( 新乐府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李锦旺庸代乐府 寺综论,浙江大学博j j 论文2 0 0 1 年 ”千立增唐代乐府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年 2 人研究的专著,倒是港台的学者对此稍有涉猎,如范淑芬的元稹及其乐府诗研 究o ,陈香的白居易的新乐府和张静华的自居易新乐府研究,前者对元 稹的乐府诗进行了知人论世的研究前两章论述元稹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叙其文 学思想渊源及诗学论见,第三章从内容与技巧两个方面分析元稹的乐府诗,以探 明其乐府诗之价值,末章则与自居易的乐府诗进行比较,进而肯定他在乐府文学 史上的地位。后两者只见到书目,所以不知其具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2 0 世纪学界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专著较少,研究成果更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出现,而涉及到其乐府涛的研究成 果更少。 萧瑞峰的刘禹锡诗论。,是“第一部对刘禹锡诗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考 察之学术专著”( 卞孝萱序) ,c 也可说是唯一一部专著) 该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就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注重在旧学中融入新知,对刘诗作出纵横交错、时空 合一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分析。著者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于对刘诗的创作个性的综合 研究,即从哲学抽象的层次,对刘诗进行多视角、多侧面的理论观照,从而构建 出一个独特的体系。全书设计为四个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板块,依次展示 了刘禹锡前后期创作的嬗变;刘禹锡的各体诗作;刘诗豹时代烙印、艺术风格; 刘诗的诗歌理论,以及刘诗的历史地位。 屈守元、卞孝萱合著的刘禹锡研究 一书则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刘禹锡 诗歌创作的专著,其中卞孝萤所著部分,运用详实的材料分析了刘禹锡诗歌创作 与晚唐诗人、宋代苏轼一门以及江西诗派的关系,论述了刘禹锡的诗歌在中国文 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历史地位。 吴汝煜的刘禹锡传论回在论述刘禹锡的创作的部分时,将其放在历史与 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进行比较与研究,既有作家的个体把握。又有同时代人的群体 观照。在将刘禹锡与韩愈、自居易、柳宗元、李贺等诗坛巨匠作出多方位的比较 与研究之后,得出刘禹锡是“自立于高手群中的诗豪”这一坚实的结论。 另外,卞孝萱、卞敏父子台著的刘禹锡评传 以及由游国恩、章培恒、 。范淑芬,e 稹及其乐府涛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8 4 年版 。萧瑞峰刘禹锡诗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屈守元、f 孝藿合著刘禹锡研究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吴汝煜刘禹锡传论,西安:陕西人民 i l 版社1 9 8 8 年版 。f 孝萱、卞敏父子台著刘禹锡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3 袁行霈等入所分别主编的三套中国文学史也部谈到了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徊 由于篇幅所限,所论都较简略。 刘禹锡的诗歌研究论文,直到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才大量出现。 其中,有相当多的论文是专门研究刘禹锡民歌体诗歌的,虽然有时提到乐府 字眼,也并没有真正从乐府这一角度着眼,论文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探讨刘禹锡诗歌与民歌的关系和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专论刘禹锡的竹枝 词。 前者较具代表性的有:陈祝义的学习民歌革新诗体读刘禹锡民歌体 诗有感。、李申的刘禹锡与民歌。、萧瑞峰的论刘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 。、方心橡的刘禹锡民歌体诗歌艺术初探。等,其中陈祝义文主要讨论民间歌 谣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影响;李申文除了探讨刘禹锡与民歌之间的关系,还对封 建社会的诗评家贬抑刘禹锡学习民歌的行为表示不满;方心橡文对刘禹锡民歌体 诗的艺术探讨更为细致一些:萧瑞峰文则将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总体风貌概括 为4 个特征,并逐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后者较具代表性的有:陈恩和的试论刘禹锡的( 竹枝词) 、蔡起福的凄 凉苦竹枝。、邓小军的刘禹锡的( 竹枝词) 、( 踏歌词研究国等。陈思和文 论述刘禹锡的竹技词,称赞刘禹锡“第一个在作品中唱巴人之声,用巴人之语, 咏巴人之事,在古典诗歌向民歌学习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蔡起福文则以刘 禹锡的竹枝词为主初步探讨了竹枝词的起源、内容、形式和影响,认为 “竹枝歌虽不是刘禹锡创,竹枝两字入文人诗词,也不是从刘禹锡始,但 采录改造竹枝之声辞,使之成为富有民歌特色的一种诗体,这不能不归功于他”, 而邓小军文则是将竹技词和踏歌词放在一起进彳亍比较,来探讨两者民歌 特色和诗人特色的一体化。 九十年代至今,对刘禹锡民歌体诗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细致,一方面继续对其 民歌体诗尤其是竹枝词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如刘铁峰的竹枝无限情 、 o 见文汇报,1 9 7 8 年2 月2 2 日 。见变艺论丛 第1 2 辑,1 9 8 1 年1 月舨 。见杭蝌大学学报x1 9 8 9 年第l 期 。见安徽师大学报,1 9 8 2 年第2 期 。见复旦学报,1 9 8 1 年第2 期 。见文学遗产,1 9 8 1 年第4 期 。见安散p m 大学报) 1 9 8 3 年第4 期 。见娄底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4 宁登国的刘禹锡和自居易( 竹枝词) 创作特色之比较”、卢燕平的论刘禹 锡( 竹枝词) 、冯小萍的刘禹锡( 竹枝词) 的艺术特色、”、高月的论刘禹 锡( 竹枝词) 的起源和发展、傅驰的刘禹锡夔州诗词写作特色论略。、靖 晓莉的刘禹锡仿民歌体诗创作探析”等:另方面,还有一类论文开始将刘 禹锡的民歌体诗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开拓了研究刘禹锡民歌体诗的新视角,如 吴在庆的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刘欢的论刘禹锡的民风民俗诗 、 赵继红的刘禹锡的民歌体诗与巴楚文化”、吴果中刘禹锡( 竹枝词) 与三 峡文化”等,可惜数量较少,成就有限。 总之,通观2 0 世纪至今的有关刘禹锡诗歌的研究成果,尚没有出现关于他 的乐府诗的全面系统的论著,这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开掘。 正是基于此种现状,本文以刘禹锡集和乐府诗集为文本依据,主要 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尊重资料的真实性,实事求是,力求做到资料的真、全、 准,通过对刘禹锡不同类别的诗歌比较以及与中唐自居易等人诗歌的比较,从刘 禹锡乐府诗的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来分析刘禹锡乐府诗的特色。在具体分析过 程中对其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加以适当的归类,既照顾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又兼 顾两者在题旨立意上的继承关系,并重点分析他的新题乐府在形式方面的创新意 义。最后,本文在全面分析其作品的基础上,以期对刘禹锡的乐府诗给以适当的 评价。 。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 0 0 4 年第2 期 。见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 0 0 3 年第2 3 卷第6 期 。见t 益阳师专学报 ,2 0 0 0 年第2 l 卷第l 期 。见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2 年第1 8 卷第4 期 。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撤 ,1 9 9 9 年第5 期 ”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6 年第l 朋 。见东北师大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见西北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9 见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0 年第1 8 卷第4 期 。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5 期 5 第一章刘禹锡乐府诗创作概况 第一节乐府之义界 乐府诗,人们又常简称为乐府,但最初却是两个既有关联又不相同的概念。 乐府是封建朝廷的音乐官署;乐府诗,汉代本名“歌诗”,指出乐府采集并演唱 的歌辞。但由于两者的关系如此密切,故“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名之日乐府” 。之后,后世文入模拟乐府恫题或自创乐府貊题的作品,囡其意仍在效法古乐 府,学其播调,学其风采,故虽不入乐,而其作风仍与诗赋不同,仍为“乐府文 学”。 在唐代,“乐府”一词的用法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乐府机关,二是指歌辞, 三是指乐府诗体。第一个含义属制度层面,自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第二 个含义主要是唐代的入乐歌辞,本文对刘禹锡乐府诗中入乐部分有所涉及,但因 多数音调失传,故不做深入论述;第三个含义,是指乐府诗体,这是本文研究的 重点。 唐代的乐府诗体,也可以表述为另一种说法;唐代作为“诗之一体”的乐府 诗。魏晋以降,由于音乐的散失,大部分汉魏泪曲不再配乐歌唱,但在文学创作 中出现了一大批拟写溜题的乐府作品。它们在性质上已经不属于歌辞的范畴,在 诗歌分类体系中常常被视作“诗之一体”,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就典型地体 现出这一点。到了唐代,这种观念进一步凝结而稳固。唐代写作乐府诗较多的诗 人如李白、孟郊、王建、元稹、自居易、刘禹锈等在自编的诗集或后人为他们所 编的诗集中,都把乐府诗单列成卷帙,说明他们意识到了乐府诗体的独立性。唐 人还有直接以“乐府”命题的作品,如薛淘的乐府、徐凝的乐府新诗、刘 言史的乐府杂辞、孟郊的乐府戏赠陆大夫十二等,也可以证明他们把“乐 府”看作是与徒诗不同的一种诗体。 刘禹锡是中唐诗歌大家,自居易称之为“国手”圆、“诗豪” ,明人杨慎推 。顾炎武只知录卷之二十八,岳麓书杜山舨1 9 9 4 年版,第9 9 3 页 。白居易醉赠刘= 八使君,见白居易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笫5 5 7 页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见白集卷六i 五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1 4 5 2 页 6 祟说:“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刘禹锡集三 十卷,外集十卷。集巾卷二十八、二十七收乐府两卷,共计诗1 0 8 首,又宋 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收刘禹锡诗总计7 6 首,与刘禹锡集相比,除 了部分诗作未收之外,还多收了贾客词、飞鸢操以及忆江南二首。考 虑到唐代乐府的特征乐府诗已成为“诗之一体”以及乐府诗集在乐府文 学史上的权威性,我们将这四首诗也一并列入刘禹锡的乐府诗。这样本文研究的 诗作总计为1 1 2 首。 这些诗歌,概括起来说,包括以下四类作品:一是拟写唐前乐府旧题的作品; 二是带歌辞性题目的唐代新题作品;三是在诗题、题材、形式、语言及叙述方式 等方面接受乐府传统的唐代新题作品。具体地讲,是指诗题以= 、三字为主,题 材以叙事为主,章法结构多用复叠层递,音调婉转,语言通俗,采用第三人称叙 述方式的作品;四是曾经配乐歌唱的乐府新曲。概括起来,第一类属旧题乐府, 第二、三、四类属新题乐府。 第二节刘禹锡乐府诗与音乐 唐代杜佑在通典卷一四六中记载:“清乐者其始帮清商三调是也,并汉 氏以来旧典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各予史籍清乐先遭粱陈 之乱而所存盖少,隋室以来日益沦缺。”学说明前代遗留的清乐在唐初宫廷中已逐 渐消亡。后来的学者基本上都认为旧题乐府在唐代是不入乐的。宋代郑樵通志 乐略序日:“今乐府行于世者,章旬虽存,声乐无用。”。元代吴莱在与黄 明远第三书论乐府杂说) 中说:“奈何后世拟古之作,曾不能倚其声以造辞而徒 欲以其辞胜。齐梁之际,一切见之新辞无复古意,至于唐世,又以古体为今体, 宫中乐、何满子特五言四旬耳,岂果论其声也? 他若朱鹭、雉子斑 等曲,古者以为标题,下则皆述别事,今反形容二禽之美以为辞,果论其声,则 已不及乎汉世儿童巷陌之相和矣,尚何以乐府为哉? ”回今人吴相洲略谈唐代 腰题乐府的入乐问题一文,认为“以往人们对唐人所作旧题乐府入乐的情况大 。扬慎著、王仲铺笺证升鹰诗话笺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2 9 9 页 。( 唐】杜佑 ,上海古籍f l l 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7 7 页 。汉书) 卷二十二二,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4 册,第1 0 4 5 更 。汉书 卷三十,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6 册,第1 7 5 6 页 的第一个繁盛期,它为后世的乐府诗定下了基漏。因此,相当一部分乐府诗的命 名与风俗有关。然而,在中唐之前,这些诗歌对风俗的描写并不深入,甚至看不 到风俗的影子,至中唐这一情况j 发生了变化。 与中唐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刘禹锡的旧题乐府中有部分诗歌体现出向世俗贴 近的倾向。他收录在清商曲辞中的贾客词和采菱行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在刘禹锡之前,乐府中早已有了咏商人生活的估客乐,乐府诗集卷 4 8 引古今乐录云:“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帝布衣时,尝游樊、 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使乐府令刘瑶管弦被之教习,卒遂无成。”。在 中唐以前,估客乐以及同一题材的贾客词等,多用来表达爱情与别绪, 如释宝月的估客乐: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商人的生活,描写最细致的也不过是陈后主的“三江结俦侣,力里不辞遥。恒随 鹚首舫,屡逐鸡鸣潮。”。中唐时,商人地位明显较前重要。“肃、代以后兵兴, 天下多故,官员溢滥,丽纲纪大溃。” 因此,卖官鬻爵的现象时有发生,商人的 地位也随之提高。例如穆宗长庆二年( 8 2 2 年) 三月,下诏对对各藩镇表示优容, “泊颁此诏,方阵多以大将文符鬻之商贾,曲为论奏,以取朝秩者,叠委于中书 矣。名臣扼腕,无如之何。”固“于是商贾、胥吏。争赂藩镇,牒补列将而荐之, 即升朝籍。奏章委积,士大夫皆扼腕叹惜。” 这使深受重农抑商政策传统影响的 中唐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估客乐等描绘商人生活的乐府旧题遂成为众人 选择的热点。写作背景的差异,使中唐的作品在写法上与以前的诗歌迥乎不同, 刘禹锡的贾客词即适应这一时代精神豹产物,着意向纵深方恕挖掘商人的特 有风貌。通过对商人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谋取暴利的黑暗面的揭露来达到贬斥商 贾的目的。试看刘禹锡的贾客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取熏轻。 “(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3 册,第6 9 9 页 。( 宋) 郭茂情编乐府诗集卷4 8 ,中华书局1 9 7 9 年舨第3 册,第7 0 0 页 。新唐书卷4 5 选举志 下,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册,第1 1 7 8 页 。| 日唐书) 卷1 6 穆宗本纪,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2 册,第4 9 6 页 。资治通鉴卷2 4 2 ,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1 7 册,第7 8 1 2 页 1 9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乌恩,藏镪盘龙形。 大褊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作者在题下小引中就揭示了诗文的主题:“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 或日: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而整部作品则写出了商人经商的全过 程。作品从商人的从商动机写起“所游唯利并”,接着写了商人为达到这一目的 所作的种种努力,先是抓紧商机“乘时取重轻”,接着是玩弄心计“侔悬衡”,甚 至是为了牟利不惜冒险航海远游去经商,这样他们成就的结果是家财万贯,妻女 装饰华丽,最后这些暴富起来的商人与官府相勾结,“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使农民生活在地主和官府豹双重剥削之下,变得更加贫匿了。 在刘禹锡的这酋诗中,作者对商人的行为是拖着批判的态度的,这虽是古代 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所致,对商人的认识不无偏颇之处,却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中唐的社会现实,对商人的生活作了一次比较如实的反跌,而不稃像以前的作 品那样,只是借着估客乐的题目来表现爱情,这是时代精神的结果,也是刘 禹锡自我努力的结果。 接着来看采菱行对风俗内涵的开掘。 采菱曲、采莲曲六朝已有,但长期是变相的艳诲,中唐前的 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2 6 2 页 。陈后主采莲曲) ,见乐府诗集) 卷5 0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3 册,第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