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pdf_第1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pdf_第2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pdf_第3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pdf_第4页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论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四字格是汉语中十分常见的结构,四字格的形成和广泛使用符合汉民族自古 以来就形成的“以偶为正”的审美习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目前为止有关四 字格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因此对其范围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本文所研 究的是最广泛意义的四字格,即搭配相对固定,但具体使用中又具有一定灵活性 的,由四个汉字组成的组合或结构。四字格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成语,但四字格 和四字成语二者并不等同。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同西方语言相比,四字格 为汉语所特有,是汉语的特点,也是优势。外汉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不可避免。 优秀的译者不仅需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自己的母语,能选用译语中最合适最恰 当的表达手段再现原语原作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意义。 本论文正文包括六部分:一,绪论:介绍目前翻译界对文学翻译中四字格使 用的态度,阐明作者观点;二,介绍四字格的概念、特点及历史文化基础,四字 格与成语的关系;三,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使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四,结合 翻译实例,考察四字格在俄汉文学翻译中的使用状况;五,影响俄汉文学翻译中 四字格使用频率的因素;六,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使用的限度。最后是结语和 参考文献以及致谢辞。 本文力求通过研究大量翻译实例,并结合若干译本中有关四字格使用的统计 数据,从不同角度探讨四字格在俄汉翻译中使用的可行性、必要性和使用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问题,可望为更好地研究俄汉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四字格,文学翻译,发挥汉语优势 a b t 0 p e e e 町 y c t o f i q h b o ec o t i f f r a h h eh 3 耳饥h p e x e p o n m 由o s ,q a f f r ob c t p c q r o t c gb k h t a h c k o mj 1 3 蛐汜hh m e f f ri i y 6 0 碍1 0q 螂y 的o c h o b y “q f f l y l y x i i i i eh c q e t a ) ) s c e r 丑ah p e r i o t i h t a t y r c ryk h t a f l i i e bbn o c t p o e r h h 唧o x h h 蠡h o 皿oc h xh o p h e re l , h h o r oh o h h m a h i , l qt e p m h h a “y c t o 蠡哪ec , o q f f r a h h emq c t h p e xh e p o 咖巾o b b 皿a h h o 蠡 且h c c c p t a i m hc c n e 且y e t c sy c t o g i t i h b o e c 0 q 最i a h h eh 3n c n a p e x h e p o n i h o o bbh 1 h p o k o mc h 似c n ec n o s a , t e c r p y 蟹r y p a1 1 3n c m p c x 眦姗m , x o t o p a j l o t h o c h t e j l b h o y c t o f i q h b a hr h 6 r 温b枷埘踟o my i i o t p e 6 j i e h h h o p a 3 e o n o r t l z m h3 a t i h m a i o t3 h a q l 4 t e j i b h y l oq a c t bc p e 且hy c r o i ;i q n n u xc , o q c t a h h 蠡h 3 q e t b x p e xh e p o r a h o o b ,h o 巾p a 3 e 彻o r 田m hmq e t p e x c p o r a h 4 b o sh ep a b h m o r c a y c t o 小l t l m , i mc o q c t a h h q m 粥硪邢郴a e p o r n h o o s k 雄西啦,1 3 i d kh m e f f rc b o h 0 c 0 6 e h h o c t h r l oc p a b h e h h l 0c3 a n a 且h i d m h9 3 h k a m h ,y 口。茹啊b h ec 0 1 l e t a h h , qh 3 q e n , x p e xa e p o r a a d p o sc b o h c t b e h h b lk h t a 螽c 如m y 船硼够bn e p e s o 皿ecr r o c t p a r m x ,1 3 b l k o bh ak h t a l 4 c k h f ih e h 3 t t oy n o t p e 6 n e h h ey c t 墒i b 研( c o q c t a h h f l1 1 3 q e t b i p e xh e p o i t i h o o b b h c o l 砌l a j i h 由h i i i i p o 嘲瞄n e p c b o m m k h et o j i b k ob j i a 且e c t 珏h o 唧删b 删, q 3 m k o m ,h ohp o n 哪i m ,b m 6 h p a e t 唧轼0 皿舡l i eb i , i p a , k e h h , qp 娜r 3 b l k aa j i b o c h p o h 3 b e 且e h h j :ic q 即p 煳瑚h 中o p m uo p h r h h a n a j i a h h a x 朋c c e p 哟唧c o c t o h th 3c c m h1 m c t e 酋 1 b b c r c h h c r p a t k o e h 3 i i o ) k e h l i eu 0 3 h k h h y n o t p e 6 n e h h 且y c t o h m i b m x c o q f f r i l h h 兹l bq e t u p e xh e p o r a h o o sbf l h t c p a t y p h o mn c p c b o 皿e hp a 3 b g c h c h h e h 0 3 h i i i i ha s z o p a ; 2 o n p c r c n e h n c o c 0 6 c h h o c t hhh c o r o p n 鞠o - z y m , t y p h a 且o c h o b ay c t o i i q 啊b u x c o h e t a h h f i 髓q e n , l p e xh e p o 玎m 由o b ,a t a k 麓o t h o i i i c h i 砸i m f f 教i i yh h m h q b p a 3 c o r l o r h 3 m a m h ; 3 h 3 j i o ) _ _ c 删eh p h r 0 r h o c t hhh e o 面i 且h m o c t hy h o t p e 6 3 1 c h i i gy c t o f i m r q a x c o q c t a l h f ih 3q e 仰i p e xh e p o r n a 中o bby i h t e p a t y p h o mn e p e b o n e ; 4 a h a n h 3c o f f r o q h h q y n o r p c 6 n e h l 擅y c t o f i 【! i b i , i x c o q c t a h h f lh 3 q e t h p e x h e p o m h 巾o bbp y c c k o k h t 磁c _ o o mn e p e b o n eh ao c h o b ec t a t h c t h k h ; 5 ( b a r r o p t a ,b i i h q l o i i i h eh a 啦l c l 们叮y r l o t p e 6 n e h 聃y c r o f r m m a xc o q c r a n m * h 3 i i t i e t l , i p c xh c p o i t i h 巾o bbb h t e p f f l l f p h o mn e p e b o a e ; 6 b o n p o c uy i o t p e 6 i i c h h , qy c t o 洳m m , l xc o q e r a h h 螽3q e r t a p e xh e p o f m 砷o b ; 7 3 a g s i i o q e h h c h ao c h o b ch c c h c 且o b a h l 4 9m h o x e c t b an e p e s o 删i xn p h m e p o a h ao c h 0 c t 舶 t i c t h q e c k h x a h h b i xh oy n o t p e 6 n e h m oy c t o 翻h m a xc o q e t a h h i imq c t h p e x h c p o m h 巾o bbn e p e s o r a xo r i t o i dht o f o 般ex y o ) i ( c c y i b e h h o r on p o 耶b c 且e h 瑚b r a h h o 氲且h c c e l y r m m nb c c c t o p o h h ct p a k r y e t c sn p h r o r h o c t bhh e 0 6 姐i 且m o c r 暑h x y n o t p e 6 n e h h gbp y c c l 一娜a 螽c m h e p c b o 皿a x ,ho t m c q r r ) t c l gi 岫c h e f l m h ea c h e k l 阻 bh xy i i o t p e 6 b c h h h a b r o ph 丑r e f f i c s ,q r o , a h h a q 且h c c e l y r a u 聃o c j i y 瓤tc t h m y 】i o m kl l a m , h e i i m c m yh c c h e 皿o b a h h i oo c 0 6 e r m o c r e i :ip y c c k o r m t a i ;i c r , o r on e p c b o 皿a k j 嘲e b h ec j i o b a : y c r o f m h s o e c o q f f i a h h c粥 q e t 瑚p e xn e p o l 咖o o b , 7 m t e p a t y p h l , l l 窟n e p e s o a ,蛳k i 珥o h h p o 啪eh o t e h i i h a b ak h t a 蠡c k o f o9 3 b i k a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入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专、弋匪 日期: o 、佥! = ! 导师签名:橼 日期:c :l 。d 7 一c 0 _ o f 一绪论 2 0 0 6 年5 月2 7 日,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 奖”文学翻译组经多重甄选,最后交由余光中、白先勇,金圣华、王安忆、陆谷 孙审阅,终于选出了冠、亚、季军。来自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张海燕 独占鳌头,获得翻译组冠军。前两届翻译组冠军皆空缺,因此此次张海燕赢得冠 军更显得引人注目。参赛原文的第三题是s a m u e lj o h n s o n 所撰p o p e 一文,该题 由台湾诗人兼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教授所选。s a m u e lj o h n s o n 是十八世纪文学 名家,p o p e 一文文情并茂、典雅富丽、雄浑洗练,参赛者若无国学根基,是很 难译出原文的精髓与韵味的。下面是英文原文首段及张海燕译文: t h es t y l eo fd r y d e ni sc a p r i c i o u sa n dv a r i e d , t h a to fp o p ei sc a u t i o u sa n d u n i f o r m ;d r y d e no b c y st h em o t i o n so f h i so w nm i n d p o p ec o m t r a i mh i sm i n dt oh i s o w nr u l e s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d r y d e ni ss o m e t i m e sv e h e m e n ta n dr a p i d ;p o p ei sa l w a y s s m o o t h , u n i f o r m ,a n dg e n t l e d r y d e n sp a g ei sa n a t u r a lf l e l d ,r i s i n gi n t oi n e q u a l i t i e s , a n dd i v e r s i f i e db yt h ev a r i e de x a b c r a n c eo fa b u n d a n tv e g e t a t i o n ;p o p e si sav e l v e t l a w n ,s h a v e nb yt h es c y t h e ,a n dl e v e l e db yt h er o l l e r 就文风而论,德莱顿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蒲柏则小心谨慎,格调统一。德 莱顿信马由缰,蒲柏中规中矩。德莱顿时而迅猛时而激烈,蒲柏无时不平缓通畅, 温和如一。观德莱顿文之一页,犹如田野一方,高低错落,自然天成,其花草树 木,郁郁葱葱,更使其姿态万千。蒲柏之文则似碧草一坪,柔如鹅绒,其平整有 序,刀割滚压。 译文语言简洁,结构工整,与原文相得益彰,确是佳译。译文最突出的特点 就是,全文中多用四字格,短短1 2 0 余字,除人名之外,四字格竞有近2 0 个之 多,然而读起来并不感觉别扭,相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十分有节奏感。香港 中文大学的金圣华先生曾以此篇译文为例在2 0 0 6 年第6 期英语世界上专门 撰文,文中多次提到该译文采用四字格的优势,“从而使译文显得精练简约、鲜 活灵动”,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该译文被评为冠军的原因吧。 四字格音调大多平仄相间,体现出了汉语音节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和音 乐美的特点。四字格搭配相对固定而又不死板,可以灵活使用,言简意赅,把 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概念,鲜明的形象,浓缩在精炼生动的词组中,具有很强 的表现力。关于汉语四字格在外汉翻译中的使用,历来翻译家、学者都有不同 的看法。很多翻译家认为四字格不宜多用,否则会将原文的细微之处抹杀,使 译文流于陈腔滥调,失去语言的新鲜感,失去译文应有的“洋味”。著名翻译家 冯办代在一九九五年翻译界的一场大辩论一文中就曾经说;“就四字成语 这一条,笔者就持相反的看法,认为译文应尽量少用为好。用多了,文字易显 呆板,流于油滑”有的翻译家则与其意见不同,认为四字格言简意赅,是 汉语的特色,当用则用。比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 - l 缀集里面有一篇译文 全文自始至终四字一句,语言简洁,句式工整,让人由衷佩服先生的国学修养。 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提倡使用四字格,他在语言文化竞赛论一文 中说:“如果能够发挥中文的优势,运用中文最好的表达方式( 包括四字成语) , 以少许胜人多许,用四个字表达原文十几个词的内容,那就好比在百米竞赛中, 只用四秒钟就跑完了对手用十几秒钟才跑完的路程,可以算是遥遥领先了a ” ( 许渊冲2 0 0 3 :1 7 7 ) 而董乐山先生却为此与许渊冲先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 在翻译通讯1 9 8 5 年第1 l 期中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发挥汉语优势, 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我不懂什么叫汉语优势,如果是滥用中文成语,什 么南柯一梦、黄粱美梦、寅吃卯粮等等,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成了中文 陈词滥调的堆砌,这就不可取。至于什么风流女皇、交上了桃花运也就 更是等而下之了。中文成语要用得恰到好处才是。” 外汉翻译中汉语四字格究竟能否使用或者怎么用,归根到底是与对翻译的性 质及评价翻译好坏的标准的理解紧密相关的。美国学者奈达博士说:“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奈达 博士专门强调:对等语不是同一语。( 谭载喜1 9 9 9 :1 1 ) 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 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 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 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 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 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 出来。”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是语言形式方面 2 的,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意义的移植。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家尤金奈达博士说: “t r a n s l a t i o nm e a n st r a n s l a t i n gm e a n i n g ”【翻译即译意】。许钧也说:“意义既是 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具体到文学翻译,当前文学翻译是一种艺 术活动的提法在研究界几乎已经达成共识。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创造。而文学翻 译虽然对原作具有依赖性和从属性,但依然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文学翻译的 本质属性是艺术性,译作的语言应是文学语言。”( 郑海凌2 0 0 0 :3 9 ) 换句 话说,译者应该用文学的语言来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掌 握汉语的语言特点,充分利用汉语中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手段,发挥汉语的 优势。众所周知,汉语与西方语言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远不及西方语言 之间的相似性,要在汉译过程中做到尽可能的忠实就需要更大的努力。翁显良教 授在翻译通讯1 9 8 2 年第l 期中说:“英译汉应该因汉语之宜,或分或合,或 伸或缩,灵活处理,充分发挥我们在运用本族语方面所固有的优势;这样才有可 能做到译文与原文二者艺术效果大致相同,这样才是忠实于原作。”又说:“原著 的艺术性越高,越要发挥汉语的优势”。“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其成败关键, 在于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近似之效。不得作者之志,当然不可以自由: 不可自由而自由,那是乱译。既得作者之志就不妨自由;可自由而不自由,一定 会影响汉语优势的发挥,得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汉译的技巧,说到底,无非是 摆脱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而自由运用汉语再创作的技巧。”针对外汉互译中如何 使用译语的问题,当代翻译名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发挥译语优势论”,基本观 点就是:译者应该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 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 许渊冲2 0 0 3 :2 5 2 ) 笔者认为,四字格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体现了汉语 的特点,与其他语言相比,为汉语所特有,是特点,也是优势。四字格在汉语中 的形成、发展和广泛运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作为汉语瑰宝, 四字格在外汉翻译中的使用可行而且必需。翻译的任务就是利用译语的表达方式 传达原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合理使用四字格能体现汉语的独特优势,给译文增 添独特的修辞效果。译文中四字格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度,滥用四字格也会使译 文过度归化,造成原语信息不必要的损失,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四字格 盼特点和优势,才能成就好的译文。本论文拟通过对四字格概念、特点和文化基 础的介绍,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联系“发挥译语优势论”,探讨在俄汉翻译中 正确合理地使用四字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四字格使用的限度,希望能为译者 在俄汉文学翻译中恰当使用四字格提供一定的参考。 4 二、四字格概述 1 概念及特点 对于四字格的定义和界定,我们汉语学界至今尚无定论。许多学者都持有 自己不同的看法。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说:“现代汉语里 有大量的四字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它的结构上的特点是:一,分前后两 段,两段的结构相同;二,前后两段的意思或者平行。或者对称;三,一般不 能单用的语素在四字语里当单词用。至于每个两字段的内部结构,那是各种类 型都有。这是大多数四字语的情况,有少数不分前后段,或者分段而不对称”。 吕叔湘先生主要是从四字格的内部结构来理解。刘春景认为:“所谓四字词组, 也称四言词组,它既包括结构严密,不能拆开的四言成语,也包括任意组合而 成的所有非成语的四字词组。”( 刘春景1 9 9 8 :8 9 ) 而徐耀民则认为:“四字词组 作为成语的一部分,它属于严式成语”。( 徐耀民1 9 9 7 :1 1 ) 潘文国认为:“汉语 里存在着大量凝固的四音节结构,有的是成语,有的是不是成语还很难说,例 如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糊里糊涂,乱七八糟等。对于这些结构究竟是看 作词还是短语是有不同看法的,用过的一些称呼有固定词组、固定短语、固 定结构、四字词组、四字短语、四字格、四字语等等”。( 潘文国2 0 0 2 :2 5 8 ) 可见,对汉语这种四音节结构不管是称呼还是界定都存在争论,正如冯胜利在 其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一书中所说:“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一个单一 的( 词法或句法) 标准来规定四字格的定义。”本论文一律采用四字格这一称呼, 而界定范围则采用广义,既包括四字成语,固定四字词组,也包括临时组成的 非固定的四字词组。 2 文化基础 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从诗经 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到孙子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孟子的“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等,都是四言句。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 的前赤壁赋,其中一些精彩的句子也都是四言句。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四 音节好象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经里诗以四 5 言为主。启蒙的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 是四言。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四字格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也有一定的 哲学基础。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万物。“四”在古人眼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四象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八 卦也是从四象衍生而来。不仅汉语的词有四字格,而且古代的诗词绝大部分都 是四句,“四象是最稳定的结构,所以古诗、绝旬都采取这种结构”( 马秉 义2 0 0 0 :7 1 ) 四字格在汉语中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也同汉语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潘文国教授的理论,“音义互动是汉语组织的最根本规律”。按照音义互动 理论,“汉语的节奏在汉语的组织中起着至少不亚于语言的关键作用。语义与节 奏的互相配合与协调、语义与音节的双向运动( 即所谓音义互动) 是汉语组 织的根本动力”。( 潘文国2 0 0 2 :2 4 6 2 4 7 ) 那么为什么汉语中会存在如此之多四 音节结构呢? 他认为,“四音节可以说是汉语节奏运行的最简单形式”,“这种形 式使人感到一种满足与稳定”,“四字结构仍是汉语最稳定的形式,特别是一句 话的结尾,如果是四字机构,就给人一种稳定感”。( 潘文国2 0 0 2 :2 5 8 ) 据此潘 文国认为,有时明明一个单音节、三音节,甚至双音节可表达的意义也要凑成 四音节。单音节的例子,比如:黑一黑咕隆咚,酸一酸不拉叽,这种构造客观 上也使词语更加生动;双音节的例子,比如:高兴一高高兴兴。糊涂一糊里糊 涂,干净一一千二净:三音节的例子,比如:老夫妻一老夫老妻,无拘束一无 拘无束,意义上本来只需要三个音节,实际上却用了四音节,其中节律起了重 要作用。并且他认为,对偶性也是汉语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偶性也是节奏 的需要超过语义的需要。爱用骈偶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喜欢对称美,讲究对偶、 对称、对仗,以偶为佳,这是汉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汉语的一 些词汇中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好事成双”、“双喜i 瞄l - j ”,“成双入对” 等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别重视骈偶的作用,专门写了一篇丽辞篇, 其中说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生文辞,运裁百虑,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汉语的构词成篇无不重视骈偶的作用。四字格正好符合 了汉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审美标准和思维习惯。它是唯一字数较少,既能 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结构形式,满足了汉语追求节奏感和稳定感的要求 6 3 语言特征 四字格的基本语言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一是它的语音特征:四 字格由四个汉字组成,有四个拼音音节,有的四字格的音节抑扬顿挫,错落有 致,和谐悦耳,四调齐全,如:风调雨顺,心领神会,处心积虑,多愁善感; 有的逢奇数的词和偶数的词音调各自相同,如;名正言顺,本末倒置,玉石俱 焚;有的利用叠音词制造和谐的音响效果,如:浑浑噩噩,兢兢业业,踉踉跄 跄,轰轰烈烈等;其二是四字格的词汇结构特征:不少四字格在用词上都讲究 词性的对称,有的前两个词与后两个词的词性相同,如:粗心大意,慷慨激昂, 汹涌澎湃:有的四字格的两对奇偶数词的词性对称,如:精疲力竭,察言观色, 道听途说,断垣残壁:有的四字格则不讲究词性的对称,只注重用词精练,如: 趋之若骛,所向披靡,偏安一隅,唾手可得j 谈虎色变,杯弓蛇影,等等:其 三是它的语义特征,由于四字格内涵丰富、语义精练、表达力强,故而倍受青 睐,正是由于四字格丰富的逻辑语义关系,比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联合关 系等,使得它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4 成语与四字格 说到汉语四字格,有入可能会将它与汉语四字成语相提并论,根据相关统计, 四字成语占了成语总量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使用的四字格也确 实多为四字成语。然而,四字格与四字成语并不完全等同。从范围上来说,四字 格的范围比四字成语的范围要大。因为在汉语里,四字格可以指四字成语或四字 熟语,也可以指固定的非成语四字词组以及临时构成的四字词组。从结构上来说, 四字成语和四字熟语具有较强的稳固性与习惯性,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其内部成 分与结构( 当然,这里应当排除两种情况:一是四字成语的异体形式,如:异曲同 工同工异曲,失之交臂交臂失之,不自量力自不量力;二是为了修 辞上的需要而进行的成语翻新与改造,如:知难而退一知难而迸) ,而四字格则 相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可塑性,可以起到四字成语一样的表意作用。成语由于 其结构的相对固定性和成型性,内部的字词基本不能替换,而四字格则不然,有 很多四字格只是临时搭配,可以因使用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另外还有很多的四 字格语型,比如“不之”、“不不”、“风雨”、“而”等,这 类语型有很强的造词能力,使用者可以借助这些语型临时搭配自己需要的四字 7 格。“汉语成语精练紧缩,具有简洁性;组成固定,具有定型性;汉语成语的意 义往往是比况说理,造成比喻的形象烘托,因而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闫德胜 1 9 9 2 :4 1 )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成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古代的历史典故, 因此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民族文化色彩,比如“围魏救赵”“八仙过海”等,也 有一部分来自人们日常生活实践,通俗平易而与人民日常生活用语水乳交融,如: “精神抖擞”,“取长补短”。与其他四字格相比,四字成语的历史文化色彩更加 强烈,因此在外汉翻译过程中使用时需要更加慎重。 3 三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使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 文学翻译对译文语言的要求决定了四字格的使用是必要的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现代汉语词典)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用语言所造形象以反映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对文 学而言,语言是它塑造形象的唯一材料。高尔基在谈到文学和语言两者的关系时 指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说: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文学之所以有别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 学,文字上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它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奕奕有 神j 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的各种环境,给我们以一种仿佛可触可摸,人物、景象 历历如在目前的感受。”由此可见文学对语言的要求。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 文学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科技翻译以实用为最终目的。从文学翻译的价值和读者 的接受程度来说,文学翻译的语言也必须是文学的语言。1 9 3 3 年林语堂在论 翻译中提出,翻译应当遵循三个标准,即“忠实、通顺、美”。他说,翻译诗 文小说之类,则“于达用之外不可不注意文字之美的问题”,“翻译于用之外,还 有美的一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而丁棣认为, 至于文学翻译,“可读性是检验翻译质量和价值的首要原则”。( 丁棣2 0 0 1 :2 7 ) 当前我国文学界和翻译界有研究者致力于建立翻译文学,使翻译作品和译者在本 国文学史占应有一席。然而,具体到什么才是翻译文学,学界却是见仁见智了。 郭延礼认为:从科学意义上讲,所谓“中国翻译文学”应当是指中国人在国内或 国外用中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郭延礼1 9 9 8 :4 ) 按他的说法,所有的文学翻 译作品都属于翻译文学。这可以看作广义的界定。而许渊冲对翻译文学的界定则 要苛刻得多,“在我看来,英译中要达到杨必名利场的水平,法译中要达到 傅雷译作的水平,才可以算是翻译文学,译者才可以算是名家,因为他们的译作 可以和创作并列于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许渊冲1 9 9 6 :5 ) 这可以算作对翻译 文学相对严格的界定。优秀的翻译文学,意义和价值不下于创作,是世界文学和 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煌天1 9 9 8 :7 1 2 ) 事实是,大多数文学翻译的出版 物,离文学的要求甚远,难以纳入翻译文学的范畴。然而,这并不妨碍“文学翻 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即翻译作品本身应该是文学作品”( 许渊冲语) 9 ( 马红军2 0 0 6 :3 7 ) 。 文学翻译应该成为翻译文学这一崇高目标就对译作的语言提出了相当高的 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过程中就要努力在译语中寻找完美的语言形式。这 应该是文学翻译成为翻译文学基本的,也是首要的要求。那么什么口q 完美的语言 形式昵? 他认为,联系内容,针对译文语言形式来说,有四项要求:准确、鲜明、 生动、自然。所谓“准确”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译文此举传达的信息必 须和原文信息相符;第二层意思是说译文词句对事物的描写必须恰如其分。所谓 “鲜明”就是分明而确定,不晦涩,不费解。所谓“生动”就是有文采,绘声绘 色,包括在可能的范围内绝对地或相对地重现原文的音乐性。所谓“自然”就是 符合译文语言习惯,“不因译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钱钟书语) 。 ( 张今2 0 0 5 :1 2 1 ) 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四字格简洁、工整、凝练,但却有很强的 表现力,如果用的恰当好处,往往能使译文更加生动准确,形象感人,增强译文 的可读性。 试看下面的例子: i i o 口lj i e r k h m2 i y h o b e h h e m3 h o f i h o f ob e t p a0 h ov 1 3 a p a r h b a a oh ,n o x p h b a s c b m c n g o 谊p a 6 b i o ,o c h e h h t e h b h o 印n d0 1 叩啪m e 螽c o 珊i h e ,y n b i 6 r n o c br o n y 6 0 m yh e 6 y t b l c r t l a m hc e p e 6 p a n m xy n b l 6 0 x 在热风的轻轻的吹动之下,它在抖动,一层细密密的皱纹。耀眼的反映着太 阳的光彩,盖住了它,而几千个银光灿烂的笑涡向着蔚蓝的天空微笑着。 熏风习来,海面泛起层层细波,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使人眼花缭乱, 象是千万张面孔,对着蔚蓝的天空微笑。( 蔡毅1 9 8 9 :7 6 7 7 ) h h o r 珏aho hj r p , k a kn o n y r a l ;i ,n o p h r a c tm e l r a r l c l b o ;m c i j 【a h i i i ic a y m a c r h 芦珏面如钾卫3 h a q ,i i 0 曩骝珥嘲锄c n o b a - - n a l ik o m h a t h o i ic 0 6 a s hh t r r oc a x a p o m 肋c 硼j i f k ob m 3 b a t byh 背面孤翰孵酷涛删 有时候,他也会像鹦鹉学舌似地高声指责市侩,市侩听到了,付之一笑,因 为他们知道这些慷慨激昂的话不过是看家狗的乱吠,只消稍加爱抚,就不难使它 摇尾乞怜。( 龚人放2 0 0 0 :2 2 ) 一c3 t 0 r o 且瑚k a l i h hbp o th e 3 b m y ! 一j 习彻c k a 3 卸b a m q “打今儿起,我一滴酒也不沾了! ”凡尼亚瓮声瓮气地说。( 龚人放2 0 0 0 :1 1 9 ) l o a b r e o p hb c e 眉蛆艺田一口c o p o x a y 穿p a c x n a m 磁c g , r y h c e mh ek i i b l i 、f r 那时候大臣一个个神气活现! 脑满肠肥你向他鞠躬,都不屑点个头理你。 ( 李锡胤1 9 8 3 :6 3 ) 2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原则决定了四字格的使用是可行的 翻译是- - f 7 艺术,创造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文学翻译必须要忠实,它无法 脱离它所依附的文本和文本所反映的现实,忠实是翻译的首要标准。但是,“好 的翻译等于创作”( 郭沫若语) 。加切奇拉泽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 形式,在这里它同原作在创作总要表现生活现实这一功能相似。译者按照自己的 世界观反映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原作中的艺术真实。”( 吴克礼 2 0 0 6 :3 2 3 ) 这可以看作是加切奇拉泽对文学翻译的定义,这个定义也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郑海凌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 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 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 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郑海凌2 0 0 0 :3 9 ) 罗新璋将文学翻译分为“译而不作” 和“译而作”两类,前者忽视乃至否定文学翻译需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也需要 译者的艺术个性,后者则突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他强调,文 学翻译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的创造。文学翻译的性质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 体性就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不违背原文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自身对原文 本的理解,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对其进行阐释。 试看下面的例子: 0q e m6 mp a 3 r o b o ph h6 i , t r l ,o hb c c f , r ay m e a 血掣w 够墩孤五c f o :l l i j i a 皿p e 珏0 h o i i i a m i h o m3 a b o 丑e , o hr o s o p h j iho 皿o 嗡耳即日o m3 a b o 四t e ;r o s o p n j m 删0 x o p o m n x c 0 6 a k a x ,h3 e c bo hc 0 0 6 m a no q e h b , r e j i b l l b l e3 a m e q a t i l l q , t p a m 删朋k a c a t e j i b h o c e 两盼b 蹦,i i p o h 3 b c 压c h h o r o k a 3 c h h o i o n 部姗o n 。 o h l l o i g l 3 f u ,1 oe m y 蜀鲥动缸如e c 删h 哪e 矗c m i en p o n e m m ;6 u a oj i hp a c c y t z 呱e x h eo6 刚i 酗僻i o 螽m - p e hb6 n n b a p , a a o 螽a r p e 册胆强盯o ga p m 删c a ;r o 矗o p m m 删0 即6 p o 糊,ho 且0 6 p o n e t e a ap a c c y - 擞a a no h o q e h bx o p o 珏o , 且a 麓c cc oc j i c 3 a m hh a 皿a 3 a x ;0 6 瑚强日郎i 船 r o p 婀c r ob h h a ,hbr o p 删e mb h h e 3 h a j lo h 正驴i 口喝0t a m o 疆咖i i 五h 郫m 唧l l n 国x q h h o b h h k a x ,hoh h xo hc y 删j it a k ,髓k6 y 巧r o6 mc a m6 埘i t l h h o b h h k o mh h 职c m o t p i i i h k o m 1 1 不管谈到什么话题,他总是能够应付裕如:谈起养马场,他就谈养马场;谈 到良种狗,他对此也能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如果谈论到税务厅起诉的一桩案件, 他又能够表示出,它对于法庭里的那套把戏也并非毫无所知;话题转到打台球, 他对打台球也不是一窍不通;讲到美德懿行,他对美德懿行又谈得娓娓动听,眼 睛里甚至含着热泪:讲到酿制烧酒,他对酿酒也讲得头头是道;讲到海关监督员 们和海关官员们,他也能把他们评论一番,仿佛自己自己曾经当过海关监督员和 海关官员似的。( 满涛1 9 8 3 :1 5 ) 。不论谈论什么问题,他都能奉陪:谈起养马场,他也能跟你谈养马场;说到 好狗,他也能发表一些颇为中肯的看法;议论税务局追查的案件,他也能表明自 己对司法界内幕也并非无知;闲唠台球在台球方面他也不外行;讲到慈善事 业,他对慈善事业也能发表一通很好的见解,甚至眼里还噙着泪花;提到造酒一 一他在这方面也很在行;扯到海关稽查和官吏的时候他评论得好象自己就在 海关当过稽查和官吏。( 陈殿兴1 9 8 7 :3 0 ) 原文是一个排比句式。比较前后两个译例,满涛创造性地运用了“应付裕如” “毫无所知”“一窍不通”“娓娓动听”“头头是道”五个四字格,不但将原文的 连贯气势和匀称结构准确地体现出来,而且以这五个四字格的修辞色彩将乞乞科 夫圆滑的个性蕴含其中,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3 发挥汉语优势与四字格的使用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和对译文语言的要求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 译语的特点,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做到对原文本最大程度的忠实和提高译本的 艺术价值。提到“发挥汉语优势”,很多人立刻想到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许先生蜚声中外,他的许多译作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在丰富的 翻译实践基础上,许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其中广为人知但是也引起了极 大争论的就是“发挥汉语优势论”。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最先是许渊冲先生在 1 9 8 1 年翻译通讯第l 期中提出来的,文章认为外译汉时需要发挥汉语优势, 并在翻译通讯1 9 8 2 年第9 期又发一篇文章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作 进一步阐发,不仅外译汉时需要发挥汉语优势,汉诗英译时也应该发挥英诗音韵 格律的优势。在文中他解释说,忠实通顺是翻译的必要条件,而扬长避短却是翻 译的充分条件,就是说,译者越能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译作就越好。郭沫若在 关于翻译标准问题一文中说:严复的“信达雅”确实是必备的条件,三个条 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是信达之外,愈雅愈好。他解释说,“雅”不是高深或讲 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渊冲的“发挥汉语 优势论”应该是对严复的“雅”的进一步阐发,发挥汉语优势的目的就是要提高 中文译本的艺术价值。许渊冲的理论在学界引起了争议,将学界分为支持一方和 反对一方两个阵营。争论双方各抒己见,各有理据,但也不乏片面与偏激。正是 学界空前的争论使“发挥汉语优势”这一观点更加客观全面,争论的目的也正是 去除芜杂,保留菁华。笔者认为,除了争论双方翻译观念的不同,比如归化异化 等,引起争论还有两条重要原因:一,它跟许渊冲另外一条理论“竞赛论”紧密 相关,很多人不同意许渊冲的“竞赛论”,所以基本上也就否定了“优势论”,比 如陆谷孙先生就说,“我把翻译看作二度创作,把翻译家看作穿紧身衣的作 家我不喜欢那种挣脱紧身衣,恣意满足译者一己表达欲的翻译;我更 反对发挥译语优势,以译本和原著竞赛”二,对“发挥汉语优势” 这种表述方式的理解出现偏差。许渊冲用“优势”二字有些词不达意。后来许先 生曾给自己的理论作了解释,“中文我说发挥译语优势,但英文并没有用什么 a d v a n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