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论述隋唐时期山东政治势力的兴衰变化过程。主要讨论了山东政治 势力在杨隋代周及李唐代隋过程中的作用、山东政治势力在隋唐两代政治地位的 发展变迁、山东政治势力与关陇集团的政治斗争等问题。并着重分析了隋唐两代 统治者上层抑制山东政治势力政策的具体原因及对山东政治势力的影响。通过对 山东政治势力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的了解山东政治势力本身的兴衰过程,从而 更好的了解隋唐两代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社会状况。 , 】 关键词:隋唐时期,山东政治势力,关陇集团,政治斗争 , s t u d yo f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i ns u ia n dt a n g d y n a s t m s 1o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od i s c u s st h e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r i s ea n df a l l 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a n g ei n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a c t i o n 廿l a t 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s u id y n a s t yr e p l a c i n gz h o ud y n a s t ya n dt a n g d y n a s t yr e p l a c i n gs u id y n a s t y , c h a n g e s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a t u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i n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so fs h a n d o n g 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a n dg u a n l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 m a i n l ya n a l y s i st h er e a s o n st h a tt h er u l e r s o ft h es u ia n dt a n gi nt h eu p p e ri n h i b i t i o np o l i c yt o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a n dt h e i m p a c tt o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w e c a nh a v e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r i s ea n df a l lo fs h a n d o n gg r o u pi t s e l f a sw e l la s t oh a v e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 f o r c e si nt h e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s h a n d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 , g u a n l o n gp o l i t i c a lf o r c e s ,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 目录 第一章绪论一一l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学术史的回顾一叫 第三节山东政治势力界说一q 第二章隋代山东政治势力一一8 第一节山东政治势力与杨氏代周 第二节隋代的山东政治势力 一、对在朝山东势力的打压 一8 1 0 1 0 二、对山东地方势力的控制一一15 第三章隋末唐初的山东政治势力 第一节士族的衰落与隋朝的灭亡 第二节山东政治势力与李唐崛起 第四章唐代山东政治势力 第一节唐代前期的山东政治势力 第二节唐代中后期的山东势力 结论 参考文献 ! i i 9 9 0 3 3 7 2 4 l l 2 2 2 2 3 3 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论述的“山东政治势力是对于山东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种 势力的一种概括性称呼,也就是指隋唐时期活跃在“山东”这一地域内或者从山 东这一地域出来的人们组成的各种政治势力。在学术上不乏关于地域性势力集团 的研究。在大分裂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由于地域性势力集团对当时政局的影响非 常大,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山东地域在隋唐以前的历史上一直都 是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区,因此山东地域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统 治基础,不存在与其它地域相对立的的地域性问题,那么我们在这里为何把“山 东政治势力”作为一个地域性的政治势力来研究呢? 这还要从北魏分裂以后山东 政治势力所处的历史背景谈起。 在政治层面,山东政治势力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大概从北魏的分裂开始。虽 然此前早就有许多地域性的势力集团,但是山东政治势力比较突出的出现在政治 舞台应该从此时开始,也j 下是因为关陇集团在此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此前威望和 实力一直很强大的山东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就有了越来越突出的表现,自此关陇、 山东两个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隋唐这一历史时期政治 局势的走向。北魏末年地方暴动频繁,北镇暴动是其中最大的一次,这些暴动对 中央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j 从此北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地方上形 成了几个较大的势力集团。这些势力集团中,高欢和宇文泰是其中最大的两个。 高欢在一系列的暴动结束后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魏孝武帝与高欢关系已 恶化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永熙三年( 公元5 3 4 年) ,孝武帝元修试图进攻高 欢不成,向西投靠据有关陇的字文泰于长安,而高欢另立孝文帝曾孙元善见为帝, 迁都邺城。从此国家分成了宇文泰、高欢两大势力集团。二者在相互厮杀的同时, 都拥立孝文帝后裔为皂帝,以魏的旗号相号召,史称建都邺城的政权为东魏,建 都长安的政权为西魏,北魏政权的历史到此结束。元修进入关中时带了不少山东 的文官武将和兵卒,从此这些随魏帝进入关中的山东人开始加入了魏帝和字文泰 之间的政治斗争中。 北魏从道武帝就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士人到统治阶层中来,孝文帝的改革更全 面彻底的执行汉化政策,对待汉族士族的态度更积极。正是因为北魏的大力的推 行汉化措施,山东地区没有南迁的士族开始慢慢接受北魏政权,想当一部分人加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入到了北魏的统治阶层中,甚至成为统治阶层利益的捍卫者,后来魏帝西迁关中, 大量的山东人士追随魏帝到了关中,且在侍奉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对魏帝还是比较 忠心的。以下有几条史料说明了随行山东人士对魏帝的忠心:及孝武西迁, 宽( 裴宽) 谓其诸弟日:“权臣擅命,乘舆播越,战争方始,当何所依? ”诸弟 咸不能对。宽日:“君臣逆顺,大义昭然。今天子西幸,理无东面,以亏臣节。 同书另一传记有类似记载:孝武西迁,侠将行,而妻子仍在东郡。恭阳郑伟谓 侠曰:“天下方乱,未知鸟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侠日:“忠义之 道,庸可忽乎。吾既食人之禄,宁以妻子易图也。 遂从入关。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遵循“忠义之道”的入关山东人士基本上都是支 持魏帝的。魏帝入关既给宇文泰带来了政治上的机遇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为以前魏帝就曾杀死过专权的尔朱氏,因此孝武帝在西迁不久就被宇文泰所弑 杀,宇文泰另扶植了南阳王宝炬为帝,成为宇文氏傀儡。在立了西魏文帝后,宇 文氏对元魏皇室还是很优待的,不仅没有大规模杀戮还有大量元氏担任高官,这 与东魏高氏对待原争室人员的政策大相径庭,这样对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东 入人士的支持,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对外在法理上保持了西魏的正统地位,取 得了对东魏斗争的政治优势。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西魏政权对山东士人的态度还 是比较温和的,所以从魏帝西迁开始有大量的山东人士陆续迁入关中。这些人当 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贺拔胜、独孤信、杨忠、史宁等( 军事将领多六镇武人) ,汉 族人士有王思政、郑孝穆、卢辩、卢光、崔彦穆等,这些人在西魏政权中多为中 级文官人员。 从魏帝西迁入关中的这些山东人士在以后的隋唐政局中都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因为山东这一地域占了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一地区一直都是政治、 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因此在西魏、东魏分裂以前的王朝中山东这一地区的政 治势力肯定也是非常强大的,在统一的王朝中几乎不存在针对山东政治势力的打 击排斥政策或措施,但是到了隋唐时期武功出身的关陇集团成为了统一王朝的统 治集团,社会文化占优势的山东政治势力在国家政治权力层面反而屈居之后,随 后便出现了山东政治势力与关陇集团几百年的政治纷争。因此对这一历史时期山 东政治势力的研究比以往更加突出的出现在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山东士族从魏晋 以来就形成了自己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又具有深厚的宗族乡里基础,是统 ,治阶级不得不重视的一只重要政治力量。隋末山东的各种地方反隋力量在推翻隋 王朝的斗争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且最后大部份都进入了唐王朝的统治集团之 周书卷3 4 裴宽传。 周书卷3 5 裴侠传。 此处引用姜望来魏周隋唐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一文的若干统计资料, 硕士学位论文 , 武汉大学历史系,2 0 0 5 年5 月。 2 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 中。自此关陇、山东两个相- 匠对立相互影响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隋唐这一 历史时期政治局势的走向。这一时期的山东政治势力在地域凝聚力方面和中央政 权对其的重视程度方面都超过了前后各个时期,此外这一时期的山东政治势力的 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它几乎影响到了了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通过对山东政治势力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的了解山东集团本身的兴衰 过程,从而更好的了解隋唐两代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社会状况。通过与关陇集团 的对比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的政治势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第二节学术史的回顾 政治集团或是政治势力这一理论是陈寅恪先生研究隋唐史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隋唐史的研究过程中“关陇集团是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由于关陇集团是北 周到唐代的统治集团,其发展脉络清晰,资料相对详实,故对其研究的学者颇多, 成就相应的也较多,史学界对这一概念从概念界定到历史发展情况等方面研究的 已经非常透彻,而与之对应的山东政治势力从概念界定到历史发展状况史学界的 措意相对要少得多。关于山东集团的定义、成分、发展甚至该集团是否存在,学 界都存在争议。正是因为许多相关问题的不明确,加上资料相对的不足,故对该 问题的研究成果远不如对关陇集团的研究成果多。下面就概述一下近年来有关山 东集团方面的学术研究情况: 自从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集团( 武川集团) 和山东寒族、山东豪杰这几个概 念后,许多学者就开始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争议。关于该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当从 陈寅恪先生的隋唐政治史述论稿和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 等论著 开始,陈先生在这些著作中,首先提出了关陇集团的概念。他在此书中提出了“关 中本位政策 ,并以此政策作为隋唐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关陇集团相对应的山 东集团先生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论述,但是“山东寒族 、“山东豪杰等概念 的提出和研究说明陈先生对于山东集团是非常重视的,并且把山东集团与关陇集 团对应起来研究,这些都为山东集团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理论上的基础。有许多 学者对陈先生的有关山东集团观点进行解读和辨析。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的文 章陈寅恪“山东集团 辨析通过对陈寅恪相关论述的梳理和辨析得出结论: 山东集团中山东豪杰、山东士族两个层次在隋末唐初政治斗争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和地位。两个集团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地域歧视对政治运作的影响需要更加重 视。唐长孺、吴宗国整理的汪钱隋唐史论稿有几篇涉及山东集团的文章。其 中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认为高祖时偏重任用关陇集团 人士的政策,到太宗时便有了变化。以宰相为例,太宗朝共有二十八位宰相,山 3 青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东人占了近一半,儿十一人。并得出结论,太宗起用山东人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山 东地区的统治,防止类似于隋术的变乱爆发。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的陈会 风、梁琼的文章+ 山东士族与隋朝政治论略主要阐述了山东士族对隋朝政治的 影响。文章认为北周时期关陇集团施行“关中本位 政策,抑制山东士族,山东 士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支持杨坚代周立隋。隋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关中 本位 ,对关中和留在山东地区的山东士族予以打击和压制,严重削弱了他们的 地方社会基础,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隋朝末年,山东成为动摇随政权统治的重 点地区,山东士族成为覆隋兴唐的力量。郭永远、李娜的论唐太宗的士族政策 认为唐太宗的一系列士族政策,如争室婚姻中“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未尝 尚山东旧族”;修撰氏族志,并颁布诫励氏族婚姻诏等。这些政策的核心 目标是建立以李唐阜族为中心、并联合朝中大臣的新秩序,籍以扭转山东士族根 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姜望来的文章魏周隋唐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从王朝更替 着手,分析研究了山东势力与关陇集团的分合变迁等错综关系。史睿的北周、 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一文认为周隋政权强制将山东士族从其 家族乡里基础中分离出来,却因缺乏制度化的手段而受挫,造成山东集团与统治 集团的矛盾激化。初唐政权兼顾社会基础和官僚体系效能的平衡,编纂氏族谱系, 使士族的中央化进程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确立了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李皓 的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以及英国人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 史都从牛李党争的出身来分析,认为李党是山东士族的代表,牛党是关陇士族 的代表。虽然李党大部分是进士出身,但是两者的地域差异要大于阶层差异,牛 李党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两个集团的派系之争。综上所述,关于山东集团的研究基 本上是从概念辨析、与关陇集团的关系、统治集团的士族政策、政治活动等这几 个方面入手,在陈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细节的深入或发展。 第三节山东政治势力界说 关于山东地域的界定,一般是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人认 为山东的“山 指的是崤山。虽然至今我们没找到确实的证据来确定是哪座山, 不过我们可以从文献中记载的山东人士的籍贯来推测出山东这一地域的大概范 围,用今天的地图来看就是指山东省全部,河北省全部,河南省全部的这片地区。 由于其西界是固定的,东界到海也是固定的,而南北界的范围就有些模糊了。在 这里我们研究山东政治势力的活动情况,由于而各种政治势力的活动范围又不一 样,且有的具有流动性,故而我们又可以把这一范围扩大到山西东部,安徽、江 苏北部这一地带。关于山东士族的分布陈先生曾指出:“自东汉末年中原丧乱以 4 隋唐山尔政治势力研究 后,学术重心自京师之太学转移至地方之豪族,学术本身虽亦有变迁,然其与政 治之关锁仍循其东汉以来通经义、励名行以致从政之一贯轨辙。此点在河北即所 谓山东地域尤为显著”。这旱陈先生认为河北即山东地区,也就是黄河以北太行 山以东这一带。关于山东豪杰的分布,陈先生认为:“冀、定、瀛、相、济、青、 齐、徐、兖诸州皆隋末唐初山东豪杰之出产地 。圆这些地方与我们上面提到的省 份地域基本一致。 在隋唐以庶族未崛起前,山东势力的主要成分就是山东士族,所以我们有必 要对山东士族进行一下阐述。由于隋唐以前活跃在政局的基本上是有势力的世家 大族,在确定山东士族的构成之前我们得先考虑一下士族的概念。从东汉开始地 主阶级内逐渐形成的豪族一般就称为士族,由于他们一般都累世做官也叫世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依照汉制制定士族,确立了当时士族的标准:官居三世, 现任五品以上者可列为士族。士族内部也有高低之分,北魏将士族区分为膏粱、 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六个层次固。东汉时期,也就是士族的刚形成时 期,士族基本上以势族为多,也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实力的大族。后来 随着势族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进入政坛,甚至长期把持政局,这样就形成了累世 做官的世家大族。孝文帝改革只是将士族的做官标准制度化。在门阀制度下,家 世名望是衡量身份的最高标准。只有那些祖辈有人做过大官,名望很高,而且世 代相传都做过大官的人,才能被承认入于士族阶层。士族中间也有等级差别,一 般说来,族人能长期保持上品官级的,为最高一层,称为“右姓 、“茂姓 。如, 东吴地区的朱、张、顾、陆四族;原在北方,后随晋东渡的王、谢、袁、萧四族; 山东的崔、卢、李、郑四族;太原王氏家族:关中的袁、裴、柳、薛、杨、杜六 族,都是右姓大族。其他大族虽然也在士流之内,但只能算在下一层了。这些士 族特别关心的是,如何永久保持自己优越的门第族望,保持政治上、经济上的特 殊地位。为了保持他们高贵的血统,他们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只许在同等 士族之间联姻,而绝对不允许与庶族地主联姻通婚。另外,通过编撰“家谱 的 办法,把士族的世系源流明确地记载下来,以备查考。士族为了标榜自己的特殊 身份,还发展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法规,在平时的生活中,士族一般不与庶族人 士来往。门阀士族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 地区的门阀势力发展强盛,出现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世家大族。其中影响较大的 世家大族主要有: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东海王氏、泰山 羊氏、高平郗氏、平原华氏等。隋唐时期的一些乡里、郡望的大族即使无官也被 称为士族。因此,士族的涵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隋唐两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7 l 页。 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 6 5 、2 6 2 页。 部分参考孙立群世族、士族与势族一文,历史教学1 9 9 7 年第2 期。 5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王朝的建立,以及科举制的实行等因素一个大族累世做官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甚至有些大族彻底与政治隔绝,只是凭借其社会威望和自身的家学传统来维持其 士族地位。这时的士族更侧重文化、礼教上的意义。 说完了士族,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山东士族的概念。山东士族是魏晋以来形成 的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指的是在山东之一地域内的门阀大族。陈先生对这一势 力集团的论述从唐代政治史论稿和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等论著 开始,但是一开始对山东政治势力的表述就非常模糊甚至有些杂乱。有学者对陈 先生的表述做过一些统计,大致的表述有很多比如:山东集团、山东士族、山 东旧族、山东高门、山东豪杰、山东武装农民集团、河北英俊、山东寒族、山东 系统、山东地域等等。对于这些称呼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统称的概念也有专指的概 念。像山东集团、山东系统、山东地域等明显是概括性的称呼;山东士族、山东 旧族,山东高门一般是指山东旧有的世家大族,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是山东寒族。 山东豪杰、山东武人,河北英俊专指隋末唐初的山东武装集团,这一点在陈先生 的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中有专门论述。 关于山东士族的特点,前面陈先生的一段话做了很好的阐述“自东汉术年中 原丧乱以后,学术重心自京师之太学转移至地方之豪族,学术本身虽办有变迁, 然其与政治之关锁仍循其东汉以来通经义、励名行以致从政之一贯轨辙。此点在 河北即所谓山东地域尤为显著。这句话指出了山东地区士族“通经义、励名行” 的风气,这也几乎成了山东士族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士族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十 分注重家法、门风和礼教。山东士族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具体来说山东士族有 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深厚的儒学传统。大多数士族都有自己的家学传承,专治 某门儒家经典。第二、维系士族家庭人伦亲情的核心纽带就是儒家得礼法伦理传 统。山东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所谓孔孟之道就出于此,因此山东人行事, 上自朝廷之军国大政,下至民间之婚丧嫁娶,无不在“礼 的规范之下进行。礼, 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第三、追求仕途,为官基本上是士族阶层 一种普遍的追求,山东士族在这方面也很突出。第四、隋唐时期山东士族之家颇 多讲究家风礼法。“家风 一般说来就是士族家庭的精神文化传统。士族的优美 家风表现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想要家风传承不辍,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 措施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使其符合家族的伦理道德,故而家法与家礼是 必不可少的。“家法 是确定家庭成员中的赏罚规则,诫励诸子弟及族人、,仆妾, 使各安其分、各勤所事。“家礼 是对家庭或家族中各类成员的一种道德约束, 它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准则来完成的。家法、家礼主要是通过礼法的实施,劝善惩 恶,对家庭成员实行道德教育,使他们小则立身、治家,大则出仕做官、效力朝 仇鹿呜:陈寅恪“山东集团”辨析,史林,2 0 0 4 年第5 期。 6 隋唐山尔政治势力研究 廷,事事处处都要遵守_ 一定的礼法规范。w 第五、注重门第观念,这一点尤其表 现在山东士族对婚姻的严格要求。婚姻上的礼制化、高门化为山东士族平添了很 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优势,这一点在唐时期几乎成了山东士族维系声望和地位的 唯一支柱。 山东政治势力在隋唐以前基本上以士族为主,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庶族和部 分农民武装的首领也加入到了这一范围之中,这也就是陈先生在论述“山东集团” 时提到的山东豪杰、山东武人、山东豪杰集团、山东武装农民集团、河北英俊、 山东豪雄、山东寒族等概念。所以说山东政治势力的组成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唐代前期一部分庶族和农民武装首领与先前的山东旧族共同组成了山东政治势 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早先的农民武装首领及其势力慢慢被削弱直至消失: 山东旧族在中央政权的打压下虽然仍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势力己不如从前; 庶族势力在士族相对衰弱的情况下通过科举制、建立军功等方式慢慢崛起。不过, 在隋唐时期士族势力虽然在慢慢衰弱但是在山东政治势力内部最有实力且影响 最大的还是士族这一阶层,这也难怪隋唐两代中央政权对山东士族一直耿耿于怀 了。 此处参考了曲洋论文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历 史系,2 0 0 6 年4 月。 7 青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隋代山东政治势力 。基于山东政治势力在西魏北周政权中强大的政治实力,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政 治局势的发展变化,可以说隋代的建立,以及建立后的政策都与山东政治势力有 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隋代统治集团对实力强大的山东政治势力一直视为威 胁,故而对山东政治势力基本上采取打压的政策,这也导致7 其从朝中到地方普 遍的不满。隋末反隋战争中山东政治势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节山东政治势力与杨氏代周。 5 7 8 年北周武帝毙,同年宣帝即位,不到两年时间宣帝也病亡了,其子静帝 ( 宇文簧) 继立。由于宣帝早亡,其子静帝年幼即位,隋国公杨坚便以后父之身 份辅政。杨坚辅政不到一年就发动政变,建立隋朝,自己登上了皇位。隋文帝建 隋代周过程非常相对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以至年于清代赵翼写到:“古来得天 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 遂安坐而攘帝位。 能有这样的结果,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宇文氏的统治危机; 一是杨氏的苦心经营。 宇文氏的统治启于宇文泰,盛于字文护,而衰败主要由于周宣帝的荒淫无度, 败坏朝纲。宣帝即位后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并以此罗织罪 名残害他不信任的大臣。大成元年( 5 7 8 年) ,杀宇文宪。宣帝对待大臣的 暴行最后导致关陇集团纷纷背弃宣帝,转而支持杨坚,成为杨坚发动政变的支 持者。 杨氏的成功除了关陇集团的支持外,山东政治势力也是其重要的的支持力 量。山东的政治势力对杨氏的支持表现在关中山东势力对杨氏政治活动的支持和 山东地区对反扬暴动的不支持这两个方面。首先,从西魏到北周这一时间内入关 的山东士族屡受压制。宇文泰代周首先要打击的就是以魏帝为首的山东势力。当 政局稳定后当权者的关中本位政策又使得山东势力受到打压,关陇集团与山东势 力之间一直存有矛盾。自齐土入关中的山东士人,在这种政治环境中既没有较高 的政治地位,又失去了以前的地方基础,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对现有自身状况的不 满。因此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一直是山东士族的一个目标。当杨氏有夺权之意时, 他们便把这当成了一个机会,因此对杨氏的夺权活动采取了支持的策略。史载涿 郡范阳人卢贲,与杨坚有旧,“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 圆,卢贲于是就以武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二史札记校证i 卷1 5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隋书卷3 8 卢贲传。 口 8 隋唐山尔政治势力研究 力助杨孥夺取政权;山东士族的代表人物高颍为了杨氏曾表示不辞灭族、以死相 随。隋书崔仲方传载:“高祖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 焉。其夜上便宜十八事,高祖并嘉纳之。观众望有归,阴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 从之。 杨坚代周的关键人物郑译、赵哜办是山东入关士族。隋书郑译传载: “杨坚尝在永巷中私于译日:久愿出藩,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译 日: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乡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m 圆隋书高祖 纪上载:当周宣帝病危时,刘防、郑译等“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 军事”。固史书记载了杨坚与许多山东士人的友谊事迹,甚至杨坚的夫人都是山东 势力代表人物独孤信之女。也有学者考证杨氏出自山东寒庶,这些我们不必深 究,不过杨氏与山东势力深厚的关系和山东势力对杨氏的政治支持确实无疑的。 山东势力对杨氏的支持还间接表现在对反杨兵变的不支持上。北周大象二年 ( 5 8 0 ) 年六月,尉迟迥害怕杨峰专权对北周不利,于是公开起兵反对杨坚。七 月,青州总管尉迟勤( 迥侄) 协从尉迟迥一起反杨。迥所统治地区如相( 治邺,今 河北临漳西南) 、卫( 治朝歌,今河南淇县) 、黎( 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 、沼( 治 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 、贝( 治武城,今河北清河西北) 、赵( 治广阿,今河北隆 尧东) 、冀( 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瀛( 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 、沧( 治饶安, 今河北盐山西南) 及勤所统青、齐i 胶、光、莒等州( 均属今山东省) 皆从之,有 众数十万。荥州( 治成皋,今河南汜水) 刺史宇文胄、申州( 治平阳,今河南倌阳) 刺史李惠、徐州( 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总管司录席毗罗等,皆据州响应。这样大 规模的反杨兵变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分析其中原因,笔者认为得不到山东地区士 民的支持是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虽然相应尉迟迥的赵魏之士很多,但是除了 领有兵权的将领官吏外却很少见有当地的士族和民众参与,史载:“迥旧习军旅, 虽老病犹被甲临阵,其麾下千兵,皆关中人,为之力战 。 第二点山东人士对尉 迟迥军队的战事漠不关心。史载:“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颖与李询整阵,先 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迥大败,遂入邺。 从文中可知尉迟迥的军队在战斗时 有大量平民在观战,可以说是一大怪事。尉迟迥在山东起兵,如果能得到山东士 民的支持也不至于大量出现大量平民观战的现象,从而也不会因此被打败。于此 隋传卷6 0 崔仲方传。 、 - 隋书卷3 8 郑译传。 隋书卷1 高祖纪上。 , 袁刚的文章杨隋出自山东寒庶,文史哲1 9 9 9 年第6 期。 此段参考了陈金风、梁琼山东士族与隋朝政治论略一文的若干资料,山东师范大学 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 周书卷2 l 尉迟迥传。 , 周书卷2 1 尉迟迥传。 9 青海师范人学硕叶:学位论文 相反,杨氏在平叛过程中能够取得胜利得到了山东士族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之 一。杨氏平叛得几个大将高颍、李德林、李孝贞等都是山东出身的士族,并且还 有“河朔清流”之称的太原王劭不断制造符命来证明杨氏夺权的顺天应命。 第二节隋代的山东政治势力 杨坚摄周政而建隋朝,一些山东士族功不可没。因此,一开始隋文帝杨坚对 他们颇为恩宠。如隋书刘叻传载:“以防有定策之功,拜之大将军,封黄国 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臂。 前后赏赐巨力,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尉 迟迥等叛乱平定,高祖逾加亲礼,进郑译上柱国,恕以十死。朝中有功的山东出 身的大臣得到了重用,地方上朝廷对山东势力的政策也一度比较宽松。隋建立之 初,隋文帝以稳定为大事,用人既兼容并包、量才录用,同时又走抑制北周勋贵 的路线,并欲以此为标榜,招徕南方士族,加快平定南陈的进程。因此很多山东 士族得以在隋朝担任一些重要官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崔、卢、李、郑等山 东士族即使当朝权贵都得礼让三分。隋书杨素传载,杨素仰慕清河崔镰门第, 娶其女儿为儿媳,成亲之日,“公卿满座,素令骑迎僬,僬故敝其衣冠,骑驴而 至。素推令上座,德有轻素之色,礼甚倨,言又不逊,素忿然拂衣而起,竞罢座。 后数同,德方来谢,素待之如初。 但是少数有功人士的拔擢和对山东旧族的尊 重并不能说明山东势力在隋初就有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相反由于隋室奉行关 中本位政策的本意没有变,隋统治者对山东势力的态度根本上也不会有任何变 化。隋统治者对山东势力一度的温和政策过后,紧接着的就是一贯的打压政策。 这些政策既有针对在朝的山东势力也有针对在野的山东势力,现陈述如下: 一、对在朝山东势力的打压 。 隋初稳定政权的政策一度对山东势力比较温和,但是统治者不会容忍除了自 身以外任何一集团势力的壮大。随着隋朝政权的稳定,统治者限制打压山东势力 的政策又开始慢慢出笼。不论朝中还是地方,统治者对山东势力的打压可以说是 系统的、全面的。在朝中统治者先后利用朋党案、选举案、太子案等对朝中有山 东北京的官员进行打压:在地方通过派亲信将领控制、输籍定样等措施削弱山东 地区地方上的势力。以下我们详细分析统治者打压山东势力的举措。 ( 一) 朋党案 虽然隋初对一些有功山东士人加官进爵,但是隋王朝骨子里的关中本位政策 还是一如前朝。隋代以及以前入关后的山东士人仕途上往往很坎坷。以“随驾入 。 隋书卷6 9 王劭传。 l o , 隋唐山尔政治势力研究 关的十八文士”而言,他们这些人中;除李德林以外,不是被罢免,就是被除 名,或者任命其不愿做的官职。其中比较有彳气的卢思道因为有起兵反对关中政 权的前科,也就决定了他“官涂沦滞”,不会得到重用。其入周后所作孤鸿赋, 以“实禀清高之气,远生辽碣之东”的离群孤鸿自况。圆曾仕北齐的辛德源,由 于他与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 ,竟被人奏告“潜为交结,恐其有奸计 ,“因此 被谪令从军讨南宁,岁余而还” 。薛道衡因所谓的“山东朋党事 被“除名, 配防岭表”,最后因一句“向使高颖不死,令决当久行 固,隋炀帝强令其自杀。 当初入关时仅仅“载书数千卷 的陆爽,因为曾建议以春秋之义为皇太子诸 子命名,死后仍被隋文帝追怒,下令“其身虽故,子孙并宜屏黜,终身不齿 。 为了升迁不惜私下告发一同入关的旧齐人士的李孝贞 ,亦自叹宦意人情,一 时尽矣,最后仍不免遭到隋文帝的“谴怒 。就是最受重用的李德林,以他的才 能,以及对隋朝的忠诚与贡献,虽“运属兴王,功参佐命,十余年间竟不徙级 o ,这些都与山东士族的出身,受到以争室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中人的刻意打压有 关系。 隋文帝时发生的所谓“山东朋党案”,事发于开皇十二年,事情的起因源于 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之子苏夔关于音律的争议,由于苏威威望较高,于是 朝士多附同苏夔之议,何妥不服,于是就奏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 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经“宪司 核查属实,上 述人等皆免官,“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凹。此次朋党,史籍虽然没有明言 记载为山东人所结,并且为首的苏威乃是京兆武功人,系西魏名臣苏绰之子,应 该属于关陇集团,对垒的何妥自梁入关,也不属于关陇集团。但是受牵连的卢恺、 薛道衡等确为山东人,范阳卢氏更是山东第一流高门。值得注意的是,隋书 本传称卢恺得罪的原因,在于他以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期间,“与薛道衡j 陆彦师等甄别士流 ,而“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故涉党固之谮,遂及于此- ( 祸) 。陆彦师为魏郡临漳人,齐灭亡后入周,在北齐时号称“友悌孝义,总萃 一门 。所以说此次朋党事件,虽起因于音律历法之争,实质内容还在于用人, 特别是用人的原则,而用人的原则又关乎关陇集团的切身利益,朋党只不过是朝 廷打压这些山东士人的借口罢了。 隋书卷5 7 卢思道传。 隋书卷5 7l :卢思道传。 隋书卷5 8 辛德源传。 隋书卷5 7 薛道衡传。: 隋书卷5 8 陆爽传。 隋书卷5 7 李孝贞传以及同体李德林传。 隋书卷4 2 李德林传。 隋书文帝纪、音乐志以及苏威、卢恺、房恭懿诸传,皆有记载。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隋炀帝时发生的朋党案据旧唐书载:隋炀帝大业初年,通事谒者韦云起 上疏奏称:“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 党。不抑其端,必倾朝政,臣所以痛心扼腕,不能默已。谨件朋党人姓名及奸状 如左。 于是隋炀帝令大理寺审理,“左丞郎蔚之、司隶别驾郎楚之并坐朋党, 配流漫头赤水,余免官者九人。圆 隋朝两次朋党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关陇集团对朝廷内部的山东士人的一次 清洗,它进一步证实了周隋政权对山东士人的警惕和敌意。这种“结党”的事应 该在士族之间是一种常有的事情,有联系的士人之间( 婚姻关系,经学传承关系 等) 、文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互相交往是一种常有的事,如果以此为罪,则无人 清白。与山东士族相比,对于江南士族隋统治者的政策则要宽松许多。史载:“常 吉日良辰,与琅邪王褒、彭城刘毂、河东裴政、及宗人( 庾) 信等,为文酒之会。 次有刘臻、明克让之徒,虽为后进,亦中游款”。固再有:“陈宣帝第十六子也 武德元年,授黄门侍郎。二年,兼纳言。四年,拜侍中。江南名士薄游长安 者,多为荐拔。? 参预庾季才文酒之会者,均为入北南人,旧陈宗室陈叔达大量 提拔故国名士,这应该都是犯忌讳的事,但没有听说当时有人攻击他们结党。再 者、关陇集团作为一个有一定凝聚力的势力集团,若论朋党,无出其右。由此看 来,朋党案作为朝廷打压山东士人的借口,一目了然。 ( 二) 选举案 隋统治者对山东势力的打压还表现在当权者与山东士人在选官用人上的分 歧,这与唐代的朋党关于选举的分歧有些相似。说到选举就是指选官和科举两部 分,下面我们细数一下隋统治者在这两个方面对山东势力的抑制措施: 首先选官上的矛盾就是隋制一般是“官无选浊”:而山东士人一般主张区分 士庶。因为关陇集团内有许多新兴的军功起家的人物,他们一般没有显赫的士族 基础,故而在选官上从本阶层立场出发,他们主张不分士庶。山东士人与此相反,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主张以士庶作为选官的标准之一,例如开皇初年,陆彦 师 任吏部侍郎,有鉴于“隋初周制,官无选浊”,故“颇甄别于士庶 。 这样无 疑会给有着显赫出身的山东士人加了很多筹码。 j 隋书卢恺传载,卢凯在开皇中期以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时,被控荐用 尉迟迥党羽房恭懿,所谓:“降天官以为私惠 ,被除名百姓。本传亦云:“自周 旧唐b 卷7 5 韦云起传。 隋书卷6 6 郎茂传,载“恒山赞治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与韦云起传 所载有出入。 隋f 5 卷7 8 庾季才传。 旧唐丰孝卷6 1 陈叔达传。 陆彦师,字云房,魏郡临漳人( 今河北最南部) 。祖希道,魏定州刺史。 隋f s 卷7 2 陆彦师传。 1 2 l 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 氏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潜, 遂及于此。可见卢恺的罪过有两个,一个是违反了隋朝“官无选浊”的选举原 则;还有一个明显的罪状,就是将“不当仕进”的“尉迟迥之党”、山东士人房 恭懿“曲相荐达”为官。这两罪个其实就是一个“罪”,那就是与统治者对待山 东势力的政策相左。参据前引房彦谦碑、传,彦谦于开争七年因刺史韦艺固荐入 朝,“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 ,而且越资! 擢授”,据以上信息我门可以推测卢、 陆主选期间曾大量起用山东士人,应该确有其事。按范阳卢氏为山东第一流高门, 卢恺的首要罪名是荐用了“尉迟迥之党”。卢恺荐用的房恭懿即属清河房氏,卢 恺、薛道衡陆彦师之甄别士庶,恐怕主要就是启用山东人士。因此“荐用尉迟迥 党羽”是个借口。这是对朝廷山东士族的又一次清洗,它反映了关陇勋贵集团对 于山东士族的警惕和压制。而此“清浊”的核心,其实就是不合隋朝欲限制山东 士族的主旨。卢、薛、陆都是山东人,卢、陆主持吏部选举,用人之际,甄别士 庶清浊,仍是秉承孝文帝改革以来的门阀制度原则。众所周知,孝文帝改革的遗 产基本上为山东的东魏北齐所继承,关中政权,自西魏苏绰以来,下至周隋,选 举“不限资荫,唯在得人 ,即上引“选无清浊 、“官无清浊”。按“周代公卿, 类多武将 圆,卢、陆二人的选举方针,对山东文士更为有利,所选用者想必多 为山东士人;陆彦师传称他用人“颇甄别于士庶,论者美之 ,这些赞美者想 必也多为山东士人;此次事件“知名之士坐得威罪者百余人 ,其中多数亦当为 。 卢、陆所用之人,即山东士人。总之,这次事件的焦点在于用人,从用人的主持 者,用人的方针,以及所用的人来看,这次事件的地域针对性是明显的。 。在选拔人才方面,隋统治者也对山东地方势力亦颇为压制。在这方面科举取 士的逐渐实施对山东旧族打击还是很大的,史载隋朝凡“齐朝资荫,不复称叙, 赫贵高门,俱从九品释褐。5 2 8 年初期,隋文帝命令“真良有才望者”担任 官职。5 8 7 年,他又命令各州每年选派三人进京等待任命。这项政策规定选官以 周为单位,大小州都一样,人口数目较多的山东地区并无优势。后来隋统治者陆 续开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隋炀帝上台后于大业三年夏四月甲午下诏日:“文 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十科举人”固,从此科举制正式实行,于是乎士尤 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份矣! 隋朝的这些人才选举政策削弱 了士族把持选举的特权,使一部分庶族有了参与科举选官的权力,这无疑进一步 严重打击了包括山东士族在内的旧士族,因为世袭性选官特权是山东士族得以保 周书卷2 3 苏绰传。 隋书4 6 张煲传。 金石萃编卷4 3 房彦谦碑,l 4 页,中国书店,1 9 8 5 年。 隋节卷3 帝纪第三。 新唐书卷1 9 9 柳冲传。 1 3 黼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持其地位的重要因素。此外隋统治者还取消了州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将 这一权利交给了吏部,开皂十八年,隋文帝“命京官盘品已上,总管、刺史,以 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将选官的权力收归到了归中央。“新体制以最 大的决心去结束官员生涯中世袭特权的统治和推行考核官员表现的新标准。” ( 三) 太子案 许多资料表明,太子杨勇与山东政治势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可能与太子 勇想拉拢一部分山东势力为自己顺利登位有关,而在太子勇被废这一事件中,有 相当一部分支持太子勇的山东出身的官员被牵连。借太子勇事件趁机打压山东势 力应该是隋文帝针对山东势力的又一措施,同时打压与太子勇有关的山东士族也 为隋文帝废长立幼扫除了障碍。 杨勇是隋文帝的长子,在北周时,曾任洛州总管、上柱国、大司马,统领 禁卫等,已有很大的权力,随开皇元年被立为太子,很多军国大事以及尚 书以下官员的死罪他都可以参决,朝廷讨论国政时,他总是能提出很多的 建议,比如有次隋文帝想迁山东冗民充实北部边塞,太子勇有一段谏词日: “窃以导俗当渐,非可顿革,恋土怀旧,民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有齐 之末,主暗时昏,周平东夏,继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仄家乡,愿为 羁旅。加以去年方逆乱,赖陛下仁圣,区字肃清,锋刃虽屏,疮疾未复。若假以 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虽北夷猖厥,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 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臣以庸虚,谬当储贰,寸诚管见,辄以尘闻。 固隋文帝听后觉得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段谏词建议不要迁徙山东冗民北 部实边,有为山东人求情的色彩,可能有拉拢民心之意。史书记载太子勇曾经担 任过洛州总管、东京小家宰等官职,这些官职统领的都是旧齐故地,太子勇可能 由此与山东地方势力的联系较多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山东地方势力( 包括民 心) 的支持。 除了赢取山东地方势力的支持外,太子勇还与一批山东出身的官员有着密切 的关系。这些官员中高颍最德高望重,对太子勇的支持也最大。高颍的儿子表仁 娶了杨勇的女儿,在朝中高颖自然被视为太子勇一党。隋文帝帝曾试探高额 说:“有神灵告诉晋王妃说,晋王一定要统有天下,你看怎么办? 高颍跪 倒在地,回答皇帝道:“谁长谁幼,是有次序的,这怎么能够废呢? 从中 我们既可以可以看出高颍的儒家传统思想也可以看出高频还是支持太子勇 的。卢贲也曾誓言效忠太子,史载:“兼太子左庶子私谓皂太子日:贲将数 渴殿下,恐为上所谴,愿察区区之心。后来太子勇在其犯事时曾为卢贲及刘吭、 隋书卷l 帝纪第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8 5 页。 隋书卷4 5 文四子房陵王勇传。 1 4 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 郑译等人向隋文帝求情。再如长孙览,隋文帝曾对他说:“联办知公至诚,特付 太子,宜数参见之,庶得渐相亲爱。柱臣素望,实属于公,宜识联意。“d 从中我 们也能看出他与太子勇的关系。总之有山东背景的大臣与太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