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刘禹锡的“文章”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刘禹锡的“文章”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刘禹锡的“文章”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刘禹锡的“文章”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刘禹锡的“文章”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禹锡的“文章”论 摘要 作为中唐“古文运动 的一位不甚引人注意的人物,实际上,刘禹锡除了卓 有成绩的古文创作之外,他在文学思想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虽说并 不系统、全面,只是零散地见于他的文集中,但是有一定的思辨水平和思维深度。 本论文试图对其文章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理清其脉络与内涵,发掘其独 特之处。 本论文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正文前有前言一篇。前言简要介绍刘禹锡的 生平、刘禹锡集的版本流传情况,以及上个世纪以来学界刘禹锡研究概况,特别 是刘禹锡文章观方面研究成果的回顾,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准备 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梳理唐前及唐代的文章观,我们会发现,唐代文章观念的 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个过程:唐朝初年,文士们把一切文体都称为文章, 南朝时期形成的文、笔之分所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在此中断,中唐时期又有诗与 文分开的趋势,诗注重艺术特性,文则回到经、子、史不分的阶段。而在这个时 期,刘禹锡还是坚称文章是包括一切文体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 是一个历时绵长的、缓慢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回归、重复。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刘禹锡的诗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含蓄的风格。 因此,在这部分中首先谈到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说。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一的 命题,他明确指出了意境与象外的关系,这个探索是值得称赞的。这一理论的重 大贡献就在于,将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统一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不可否认,它 直接启发了司空图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以及“象外之象一、“味外之旨一、 “韵外之致 ,后来发展到宋代严羽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 中之象竹,到清王士祯的“神韵说”,直至近人王国维的“境界说 。其次,刘禹 锡的虚静理论与诗歌创作都恰恰反映了中唐诗人的创作思维特点,并对宋诗有明 显影响。因此,刘禹锡的诗歌理论与作品在唐宋诗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在“境生象外 和虚静说理论的指导下,刘禹锡的作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 自然隽永的风格。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刘禹锡文章写作的功利思想。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的文 章观差异很大,从他的“文章与时高下和“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的观点,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韩愈、柳宗元偏重于文章的艺术特性,刘禹锡则更偏重文章 的实用性。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刘禹锡写作的思想基础实质上是文章的功 利观。以忧患意识和入世精神从事写作是中唐文学的主要思潮,刘禹锡在这样的 一个文化大环境成长,受其影响很深,他的文章观和大部分作品都代表了这个时 期的精神。 第四部分从刘禹锡的中道观入手,对其文章观进行探索性的阐释。刘禹锡的 文章观是其中道观的具体体现,他的中道思想在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祭韩 吏部文中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其所谓的长于“论 文,很大程度上就 是借助了“中道 的思维方法;在对古今文问题的看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刘禹 锡中道观的影子: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过著名的“境生于象外 的 诗学命题,如果仔细考察其论述过程,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发现崇尚“中道 的思 维方法;在刘禹锡的观念中,“及物养民 的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成为 其文章观的重要构成之一;刘禹锡不仅自己的创作体现着“用中于民 的“及物 思想,在评论他人的文章时,也往往表现出中道的观念。 以上就是本文的大体框架,正文部分将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刘禹锡文章境生象外 功利主义中道 l i uy u x i st h e o r yo fa r t i c l e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t h eu n n o t i c e dl i t t e r a t e u ro f ”t h ea n c i e n tp r o s em o v e m e n t ”,l i uy u x ia l s o h a sh i so w no p i n i o no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a r t i c l et h e o r ya sw e l la sh i so u t s t a n d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m a y b et h e s ev i e w sa r en o ta ss y s t e m a t i ca sh a n y u s ,b u t t h e ya r et h et h o u g h t sw i t hd e p t ha n dh i g hl e v e l ,a n dh a v es o m ec r e a t i o n sa n d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o nc e r t a i np r o b l e m s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s t u d yh i sa n c i e n ta r t i c l et h e o r y , i no r d e rt oc l a r i f yi t ss k e l e t o na n dd e 印m e a n i n g s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e x c e p to n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 p r e f a c e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l i uy u x i sl i f e , t h ec i r c u l a t i o no fh i sc o l l e c t i o n , t h er e s e a r c h o nl i uy u x ii na c a d e m ys i n c et h el a s tc e n t u r y ;, , e s p e c i a l l yr e v i e w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t h er e s e a r c ho nl i uy u x i st h e o r yo fa r t i c l e a n dt h e np o i n t so u tt h et r a i no ft h o u g h t a n dm e t h o d sf o rt h i st h e s i s ,a n dt h ep r o b l e mr e s e a r c h e d p a r to n e :b yt a l k i n ga b o u tt h ev i e wo ft h ea r t i c l e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b e f o r e ,w e m a yc o m et o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a l ls t y l e sw e r ec a l l e da r t i c l e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 t h e c h a n g eo f v i e wc a u s e db yt h es e p a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 w e n a n d b i f o r m e di nt h e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w a si n t e r m i t t e d t h e n , t h es e p a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o e t r ya n d w e n b e c a m et h et e n d e n c ya g a i n , t h ep o e m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a r tc h a r a c t e r , a n dt h e w e n r e t u r n st ot h ep e r i o dw h e nc l a s s i c ,c o l l e c t i o no fe s s a y s ,h i s t o r yw e r en o t s e p a r a t e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s h o u l da l s ok n o wt h a tt h i si sal o n ga n ds l o w o c e s s , a n dn o tas i m p l er e p e a t , b u ta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r tt w o :e x p a t i a t i n go nl i uy t t x i sp o e t i c sa n dt h en a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v es t y l e f o r m e df r o mt h i st h e o r y h e n c e ,w em u s tr e f e rt ol i uy u x i s j i n gc o m i n gf r o mt h e e x t e r i o ro fx i a n g f i r s ti nt h i sp a r t l i uy u x iw a st h ef i r s tp e o p l ew h op u tf o r w a r d j i n gc o m i n gf r o mt h ee x t e r i o ro fx i a n g a n dr e l a t e d j i n g w i t h “x i a n g ,w h i c hw a s ap i o n e e r i n gv i e w p o i n t h ec o n t r i b u t e dh i m s e l ft oc l e a r l y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t h a t i n t e g r a t i n gm e a n i n gw i t l l “x i a n g ”i st h ep r o c e s so fa r t i s t i ct h i n k i n g a l t h o u g ht h e t h e o r y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w a sn o tf i r s tp u tf o r w a r db yl i uy u x i ,t h i st h e o r yh a s b e e ni m p r o v e db yh i m , w h i c hd i r e c t l ye n l i g h t e n e ds i k o n gt u s “e x c e e d i n gt h ei m a g e , g r a s p i n gt h ec o r e a n d i m a g eo u to fi m a g e s f e e l i n go u to ft h et a s t e m e a n i n go u t o ft h er h y m e ,y a ny u s s o u n di nt h ea i r , s p i r i to nt h ef a c e ,m o o ni nt h ew a t e r , o b j e c t i nt h em i r r o r 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w a n gs h i z h e n st h e o r yo fr o m a n t i cc h a r mi nt h e 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w a n gg u o w e i st h e o r yo fm e a n i n g i nt h en e x tp l a c e ,l i uy u x i s c o n c e p to fz h o n gt a oa n dp o e t r ye x a c t l yr e f l e c tt h et h i n k i n gc h a r a c t e ro fm i d - t a n g , a n db e s i d e s ,i ta f f e c t sa p p a r e n t l yo np o e t r y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h e n c e ,l i uy u x i s p o e t i c sa n dp o e t r yp l a yac o n n e c t i n gr o l e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c o n v e r s i o nb e t w e e nt a n ga n ds o n g f i n a l l y , l i uy u x i sa r t i c l ed i s p l a y s au n i q u en a t u r a ls t y l e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t h e o r yo f j i n gc o m i n gf r o mt h e e x t e r i o ro fx i a n g a n d “v o i d - q u i e t n e s sp r o d u c e p o e t r y p a r tt h r e e :a n a l y z i n gl i uy u x i s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o fa r t i c l e l i uy u x i st h e o r yo f a r t i c l ew a sv e r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a to fh a ny u sa n dl i u z o n g y u a n s i tw a so b v i o u si n t h et h e o r i e so f “k e e p i n gu pw i t ht h ec h a n g i n gt i m e s a n d c h a n g i n gw i t ht h ep o l i t i c a l m e t a m o r p h o s i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w ec a nf i n dt h a t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w a sl i uy u x i sp u r p o s e 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c o m p o s i n gf r o mt h es e n s ea n x i e t ya n dt h es p i r i to fc o n c e r n i n gw i t h r e a l i t i e sw a st h et r e n do fd e p a r t u r eo fc o m p o s i t i o ni nm i d - t a n g f r o mt h i sm a j o r b a c k g r o u n d , l i uy u x i st h e o r yo fa r t i c l ea n dm o s to fh i sa r t i c l e sr e f l e c t e dt h i s c h a r a c t e r p a r tf o u r :s t a r t i n gw i t hl i uy u x i sv i e w p o i n to fz h o n gt a o ,w ew i l li n t e r p r e tt h e c a u s eo fl i uy u x i st h e o r yo fa r t i c l e l i uy u x i sv i e w p o i n to f z h o n g t a o p l a y e d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h i sc o m p o s i t i o n e l e g i a ca d d r e s so f h a ny u :y o ua r eg o o da tp r o s e a n dia mg o o da td i s p u t i n g ,“d i s p u t a t i o n h e a v i l yr e l yo nt h ew a yo fz h o n gt a o t h i n k i n g l i uy u x i sv i e w p o i n to fz h o n gt a o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dh i s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r n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l i uy u x i sc o n c e p to fz h o n gt a oo b j e c te m b o d yt h ew a yo fm o d e r a t e t h i n k i n gi fw er e v i e wc a r e f u l l yt h ep r o c e s so fh i sd i s c u s s i o n ;c o n c e p to f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w e l l b e i n go ft h em a s s e s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l i uy u x i st h e o r yo f a r t i c l e ;l i uy u x ia l s oa p p l i e dt h et h e o r yo f z h o n gt a ot oc o m m e n to no t h e r sa r t i c l e t h i si st h eb a s i c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i st h e s i s ,f o l l o w e db yt h ec o n t e x t k e y w o r d s :l i uy u x ia r t i c l e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z h o n g t a o j i n gc o m i n gf r o mt h ee x t e r i o ro fx i a n g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 洼;翅澄直墓他霞墓挂剔虚明的:奎拦亘窒2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问五业签字日期:1 。a 容年z 月否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闫立业 签字日期:b 磊年易, e l 石日 翩擗瑚代) 刷磁毛 正目叼 签字日期:力吃严年月6 日 刘禹锡的文章论 1 j - 刚吾 刘禹锡是中唐时代一位值得注意的文学家。在繁荣兴盛的中唐文坛上,他与 当时各位文学大家都有密切交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不依附于任何一个流派, 独树一帜,多有创新。文章观发展到唐代,经历了一个曲折坎坷的过程:唐代初 年,把一切文体都归之为文章,南朝形成的文、笔之分所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在 此中断。中唐时期又将诗与文分开,诗注重艺术特性,文则回到经、子、史不分 的阶段。刘禹锡独特的经历、识见、才情和个性,使得他的文章观和文学创作颇 有新意。因此,探索刘禹锡文章观念的形成,理清其脉络和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1 ,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 7 7 2 ) ,2 唐武宗会昌二 年( 8 4 2 ) 去世。他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从小生活在江南。刘禹锡的仕途 大致是这样的:唐德宗贞元九年( 7 9 3 ) 年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 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 8 0 0 ) ,他先后在杜佑徐泗濠节度使和 淮南节度使幕中任掌书记,此后相继任京兆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和监祭使。唐顺 宗永贞元年( 8 0 5 ) ,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 ,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并判度支盐铁案 等,当年八月革新就失败,九月他被贬为连州刺史,十一月,在赴连州的途中又 被改贬为朗州司马。唐宪宗元和九年冬天( 8 1 4 ) ,刘禹锡被召回到京城长安,第 二年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 8 2 1 ) 任夔州刺史,长庆四年( 8 2 4 ) 任和 州刺史。唐文宗大和元年( 8 2 7 ) ,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入京任主客郎中、 兼集贤直学士,大和三年转任礼部郎中,仍然兼任集贤学士。大和五年冬天( 8 3 2 ) , 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秋天( 8 3 5 ) 又改任汝州刺史,随即在大和九年 改为同州刺史。文宗开成元年( 8 3 6 ) 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五年( 8 4 0 ) 又改为秘书 监分司东都。武宗会昌元年( 8 4 1 ) 任检校礼部尚书,仍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 8 4 2 ) 七月在洛阳病逝。刘禹锡的个人经历基本上是这样的。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当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他却能自成一家, 其诗风兼有豪放与含蓄两个特点,白居易刘白唱和集中说:“彭城刘梦得, 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王夫之唐诗评选则说:“梦得深于影刺”。 他们分别指出了刘禹锡诗歌的两个特点。刘禹锡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从政治讽 谕、酬答赠别到民歌民俗、咏史怀古,在他的诗中均有表现。杨慎升庵诗话 说:“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刘禹锡的文名虽 然被他的诗名所掩盖,但也非常有特色。他曾回忆起柳宗元对他的评论:“昔吾 。卜孝苣先生认为刘禹锡的村tl :是随北魏拓跋氏南迁的胡姓匈奴刘氏,入籍洛阳。了葵的刘禹锡 中认 为刘禹锡为彭城人关十刘禹锡的籍贯问题i - 孝苗九生的刘禹锡评传中自详细论述 2 卜孝黄刘禹锡年阱北京:中。卢书局1 9 6 6 以下的时问均 l ;白此;i ;,就小1 l j 标注 1 刘禹锡的文章论 友柳仪曹尝谓吾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说明他的文章耐人寻味,意味 深长。刘禹锡的文章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唐故中书侍郎平章 事韦公集纪中记载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唯 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在哲学方面刘禹锡也很有建树,他提出的“天人 交胜 论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医学领域,他的传信方保存了许多古代 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方,是一部重要的古代中医药方集。刘宾客嘉话录由韦绚 编录,主要是记载刘禹锡评论当时名人士大夫的言行,是研究中唐社会政治生活 的重要史料。 刘禹锡研究综述3 : 1 版本情况:刘禹锡勤于著述,和好友白居易一样,他也很注重自己作品 的编录和保存。他曾经把自己和令狐楚、自居易、裴度、李德裕的唱和之作分别 编为 彭阳唱和集、汝洛集、洛中集、 吴蜀集等集子。在连州期间,他 又把自己的作品编为四十卷,两年后又选编十卷为刘氏集略,但这两个集子 现在已经佚失。新唐书艺文志记录“刘禹锡集四十卷 4 ,不过这并不是刘 禹锡自己编定的四十卷本。到北宋初年这四十卷也己经佚失十卷,宋敏求搜罗遗 文编为外集十卷,合原集三十卷,仍为四十卷。这样刘禹锡集就有三十卷本 和四十卷本两个版本传世。三十卷本有明刻本刘宾客文集,清刻畿辅丛书 本等,均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十卷本有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和外 集十卷,藏于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现在存有董康影印本,四部丛刊本 就是依据董本影印;宋代绍兴刻本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和外集十卷,藏于 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徐鸿宝影印本。此外有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 杭州朱氏结一 庐 剩余丛书本,是根据明抄本刊刻;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藏 于中国国家图书馆。1 9 7 4 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根据三十卷明刻本影印出版1 :刘宾 客文集,1 9 7 5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出版了 刘禹锡集,1 9 8 7 年上海古籍出 版社又出版了瞿蜕园先生的 刘禹锡集笺证,这两种都是以朱氏结一庐剩余 丛书本为底本的。1 9 9 0 年中华书局出版整理组点校、卞孝萱先生校订的 刘 禹锡集,它是以绍兴本为底本的。1 9 9 9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刘禹锡集笺证 中的校注、笺证及附录删去,由萧瑞峰先生作序,名为刘禹锡全集。2 0 0 3 年 岳麓书社出版了陶敏、陶红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也是以绍兴本为底本 的。 2 生平研究:2 0 世纪前期,只有子葵的刘禹锡对刘禹锡的生平作了系 3 1 e 中涉及的材料,部分采用隋店五代文学研究( i :) 几撅莽、张燕瑾生编,北京j i ;版 i :2 0 0 3 年3 月。 4 【朱】欧阳修,永祁新庸书 中华书局。1 9 9 0 ,第1 6 0 6 页 2 刘禹锡的文章论 年。然后是敬堂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5 和刘禹锡年谱( 简编) 6 。 1 9 6 3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年谱一书,该书成为刘禹锡 生平研究中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文革期间,刘禹锡研究陷入停滞,直到七八十年 代才又重新开展起来。出现的著作有: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年谱 增订本) 和刘禹锡丛考,这两本著作在刘禹锡的籍贯、世系与出生方面有许多独到新 颖的考证,如他根据大量资料广泛考证,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的后裔、出生于嘉 兴等结论,使刘禹锡生平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引起一些争议。郭广伟针对 卞孝萱先生的结论,先后写了刘禹锡生地考辩刘禹锡氏族考辩刘禹锡“亲 故 考辩等一系列文章,进行质疑和争论。在刘禹锡的交游方面,瞿蜕园先生 在他的刘禹锡集笺证一书的附录中有一篇刘禹锡交游录。卞孝萱先生在 他的刘禹锡丛考中,详细论列了与刘禹锡有过交往的4 0 0 多人。 3 文学研究:刘禹锡以“诗豪 著称,他的诗歌最受人关注,因此这方面的 成果也较多。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中,比较重视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怀古 诗和乐府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l :中国文学史也比较重视刘禹锡的咏史诗 和民歌体诗,而且还注意到了刘禹锡少年时与诗僧皎然、灵澈的交往,认为刘禹 锡的。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一此外,卞孝萱与卞敏合著 的刘禹锡评传对刘禹锡的生平、文学、思想等进行了综合论述。 在刘禹锡的散文方面,由于他的诗名大于文名,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吴汝煜 先生的刘禹锡传论在最后一章论述了他的散文成就。卞孝萱、吴汝煜合著的 刘禹锡的末尾也有一节谈到刘禹锡的散文。吴汝煜先生还写了 9 ;7 0 年代;有闻军的 论刘禹锡的 政治诗1 0 ,苏者聪的论刘禹锡诗歌中的法家思想i i ,萧涤非 唐代法家诗 人刘禹锡1 2 :文革之后,对刘禹锡思想的研究重新走上了比较客观、科学的道 路,学界多研究刘禹锡与宗教的关系,有萧瑞峰论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1 3 , 杨鸿雁刘禹锡与佛教1 4 等等,另外孙琴安的刘禹锡诗中所涉及的道教1 5 也 山西师范学报1 9 6 0 年第4 期 扬州师院学报第1 7 卷,1 9 6 3 年5 月 唐代文学论从第7 辑,陕两人民出版社,1 9 8 6 南风第4 卷第l 期,1 9 3 1 年5 月 哲学研究1 9 5 7 年第5 期 北京大学学报1 9 7 4 年第6 期 武汉文艺1 9 7 5 年第l 期 丈史哲1 9 7 5 年第l 期 贵州义史从刊1 9 8 6 年第3 期 贵州人学学报 1 9 9 2 年第2 期 刘禹锡的文章论 值得重视。 5 文学思想研究:8 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 具代表性的有:刘国盈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1 6 、孙琴安刘禹锡的诗歌理论 r 7 、萧瑞峰刘禹锡诗论初探他、陈绪万刘禹锡文学观初探1 9 、王运熙刘 禹锡的文学批评2 0 、刘欢论刘禹锡的文学思想2 1 、许总雄豪之概与清峻 之美刘禹锡诗论2 2 、马现诚刘禹锡与佛教及其诗论2 3 、高林广佛禅 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2 4 、唐晓敏刘禹锡与韩、柳文学思想的差异2 5 、 龚玉兰l :刘禹锡的文学理论与禅之关系2 6 等。其中,刘国盈指出刘禹锡的写作 是以内容为主的,同时对文章的形式也很重视。此外,由于自身的经历坎坷、社 会环境复杂多变,刘禹锡也认识到文学与时代和作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最后, 通过对刘禹锡文学思想的分析,刘国盈认为在刘禹锡看来,要写出内容充实、形 式完美的文章,必须加强修养、博学多识、取长补短、锐意创新。同时,刘国盈 也指出刘禹锡文学思想中的不合理成分,如刘禹锡相信天才。王运熙比较全面地 阐述了刘禹锡的文学思想,他在文章中指出,刘禹锡认识到工、达、才、明的素 养是优秀的文人必备的条件;文章写作需以意为主,要围绕立意进行构思,立意 的高低决定作品的意境:好的诗歌语言是精炼的,涵义是深刻的,这样的作品只 有知音才能理解和欣赏,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认识的: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在此 基础上大胆创新也是刘禹锡文学思想的突出之处;刘禹锡对古文的一些看法也值 得注意,比如他认为文人的作品应该是有益于社会教化,表现自身进步的政治理 想,善于辩论、意味深长的文章是刘禹锡所欣赏的。 本文以刘禹锡的“文章一论为题,采用类似文化学的方法,跨文学、宗 教、历史、哲学等学科,主要讨论在中唐整体环境下,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文学 作品、思想主张等各个方面与其文章观的密切关系。本文在材料上,力求做到既 重视大量材料的搜集与辨析,又注重其使用上的完整性,避免断章取义希望能 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对刘禹锡的文章观有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b 上海道教1 9 9 1 年第3 期 1 6 天津师院学报1 9 8 2 年第l 期 镇江师专学报1 9 8 6 年第2 期 哺杭州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l 期 悖人文杂:占 1 9 9 0 年第5 期 2 0 殷都学刊1 9 9 2 年第2 期 2o 延安人学学报1 9 9 4 年第4 明 2 2 苏州人学学报( 哲学利: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2 期 2 3 广两民族学院学撤( 哲学 i 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l 期 2 4 内蒙古f :会科学( 汉义版) 2 0 0 0 年第5 堋 2 5 绥化帅专学校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2 6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5 期 4 刘禹锡的文章论 1 发展至中唐的文章观 如果考察“文章 这个术语的来源,我们发现,“文”和“章最早连在一 起使用是出现在论语泰伯中称赞尧伟大功绩的时候:“焕乎,其有文章。 这里的“文章”很明显不是指文学创作,而是可以表明尧的身份和成就的东西, 以向人展示他的伟大之处,这也是“文章”的最初意思。关于“文”和“章”的 涵义,刘若愚认为它们是指用来明白展示的图案和用不同的颜色绘制的图案2 7 。 在论语里,“文章”还出现在别的地方,如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 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里的“文章”,是指孔子的言论和施 政主张。从更广的范围上理解,言论、主张和文学作品,都是可以展示个人的品 格和成就的工具,这就与最初的“文章”观念相一致了。到了汉代,“文 或“文 章”就是专指辞章,与我们所说的“文学”相差无几,“文学 则含有学术的意 义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笔之分,“笔”主要指应用文,“文一主要是指文学辞 章。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抒情特性一直受到重视。从曹丕与 繁钦书、应璩的书信,到江淹、鲍照、徐陵、庾信,他们对文学特性的讨论, 主要是感情表达和词语使用上。使用典故是为了让词语更含蓄典雅,词约意丰; 使用对偶和押韵是在追求词语的声律美。陈思称赞吴质的文采“晔若春荣,浏若 清风。 吴质赞扬曹植文采“巨丽”。卞兰称赞曹丕,说他的“典论及诸赋颂, 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陈琳赞扬曹植文章“音义既远,清辞妙句, 焱绝焕炳。一而曹植前录序中更明确提到好的赋应该是“俨乎若高山,勃乎 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搞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颂争流可也。一 就是说优秀的赋要气势宏大、清新自然。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建安时期的文 人是追求词采的华丽的。 从古代文论的角度来看,重视词采的华丽和情感表达,换一种说法就是指对 文和笔的区分。自西晋以来,文与笔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论,在文学界没有取得大 致认可的界说。我们如果收集两晋至梁、陈使用文、笔这两个术语的一切语句加 以审视,然后获得对这两个术语含义的详细解释,不仅不利于解释文、笔之分在 文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且可能引起更多的混乱。我们要做的是从中区分 出哪些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以便于更好理解文与笔的内涵。在这里,我们不得 不提的是萧绎金楼子立言中的一段话: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 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 :7 刘若愚,中困义学理论( c h i n e s e t h e o r i e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江棼教育j i :版 l :,2 0 0 6 年2 ,丁,第7 8 负 荔郭绍发,中国义学批评史( i :) 丌化文艺 1 i 1 版社1 9 9 9 年第5 贝 5 刘禹锡的文章论 已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荡摇2 9 这里非常明确,萧绎认为一切应用文章都属于“笔”。所有的应用文章,写 作技巧再好,也只是文字上的技巧而已,从根本上说它与“文 还是不同的。“文” 应具备的特点是要有词采之美、声韵之华,表达作者的哀愁思绪,并且能够激发 读者的感情,与之产生共鸣。萧绎从情感表达和词采华美两个方面区分“文与 “笔”,具备二者的是“文 ,否则就是“笔”。 萧绎这样来界定“文 的特点,是当时文章观念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主要问题不是对“文一和“笔”的区分,而是 这种区分所反映的一种全新的文章观念的出现。虽然萧统没有明白说明“文 与 “笔 的区别,但是从他的文选中可以看出端倪。 :文选的选录标准为“事 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3 0 不重抒情又缺乏文采的史传、诸子等就没有选录其 中。萧纲与萧绎对文、笔的理解稍有差别,但是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文学观念是 相同的。在萧纲看来,“文一与“笔”都是文章,他认为“笔”也应该具备情感 表达和华丽词藻的特点。萧统、萧绎、萧纲依据抒发情感和辞藻华丽判别文学, 是古代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逐渐认识 到文学的抒情和辞藻的特性,在文学独立成科前自觉从理论上表述文学的特征。 “三萧 以抒情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在文学观念上是一种进步。他们的这些认识, 反映了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学特性被逐渐认识,是文学独立成科在理论上的 表述和铺垫。对“文 和“笔 的区分也是文章概念辨析的最初探讨。 随着对文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到了南北朝时期,新的文学观念逐步形成。若 是沿着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会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观 念。但是,由于社会的巨大变迁等种种原因,这种发展趋势在唐代发生中断。唐 代初年,文人对文学的认识出现回归,重新回到文、笔未分之前的“文章”概念。 陈子昂说“文章道丧五百年矣一,3 1 他所说的。文章”包括一切文体。李阳冰草 堂集序称李白“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一就是对李白的诗、文而 言,并不是仅指他的诗歌。贾至 工部侍郎李公集序说:“三代文章,炳然可 观。一也把一切文体包括在“文章竹之内。萧直为其弟萧立所编的文章集录 包括诗、赋、赞、论、表、启、序、颂、铭、诔、志、记等各种文体,独孤及萧 府君文章集录序称萧立“夫子之文章,深其旨,直而不野,丽而不艳”。独孤 及李公中集序称李华: 天宝中,公与兰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勃焉复起,振中古之风,以宏文德 公之作,本乎王道,大抵以五经为源泉。抒情性以托讽,然后有歌咏;美教化, 神郭绍燃,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卷1 :海古籍i i i 版季i :,2 0 0 3 年5 月。第3 4 0 硬 如i r d 1 :,第3 3 0 贝 3 1 州i :,第5 5 页 6 刘禹锡的文章论 献箴谏,然后有赋颂;悬权衡以辩天下公是非,然后有论议;至若记序编录铭鼎 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贬,非夫子之旨不书故风雅之指归,刑政之本根, 忠孝之大伦,皆见于词于时文士驰骛,飙扇波委,二十年间,学者稍厌折杨皇 华,而窥成池之音者十六五,识者谓之文章中兴 这里所指的“文章 ,也是诗、文并包的,这种诗文一统的“文章 观念也 是当时有识之士的一致看法。李舟独孤常州集序和崔恭梁萧文集序中所 谈到的“文章 也是这样的意思。即便权德舆在兵部郎中杨君集序中把诗和 文分开,但是实际情况是,他还是把一切问题称作文章的。梁萧包府君集序 谈到“文章之道的时候也是诗、赋合一;独孤及集序称独孤及“承文章颠 坠之运,振起一代文风。 但是收集了他的赋、颂、论、记、议、碑、序、祭文 等等,涵盖了有韵无韵的多种文章类型。在柳冕的观念中,“文章一更是指一切 文体, 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公书中将诗、文总称为“文章 ,与滑州卢大夫 论文书、与徐给事论文书、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中的“文章”,也都是这 样的用法。顾况的 文论中的“文 包括所有文体:独孤郁的文辨也是如 此。从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 包括一切文体是初唐文人普遍、 流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文一就消除了魏晋以来诗文发展已然分流的文体 的差别,而且抛开了文、笔之分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学取向。虽然萧纲也把诗文、 诗笔统称为“文章,可是他反复强调“文章”的文学特性,他所说的“文章 与萧绎文、笔之分中的“文 比较相似,也与萧统文选中的“文刀更为相近, 但与唐代古文家所说的。文章 大不相同。三萧强调的是文学要抒发情感,唐代 古文家则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 唐代古文家不再对文笔进行区分,而是把一切文体总称文章,不管其是否有 韵。不得不说,从“文学一观念整个发展过程来看,这的确意味着回归。当然, 文学观念的这种转变对诗的发展影响并不大,只是极大影响了。文 的进一步发 展。南北朝时期对文、笔进行区别,当然不是为了区分诗和文,而是要把文学与 非文学区分开来,主要是把应用文划出“文的范围。在唐代,普遍性的文学观 念的复归,目的就是要把一切问题总称为“文章 ,重新回到文学独立之前“文” 的含义上。 大部分唐代文人把文学回归到文、笔不分的“文章”的概念上,他们的根本 目的是发挥文章的功利作用,使其有补于时政。与此同时,他们却必须面临着一 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这就是诗歌发展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我们知道,自魏 晋以来,诗歌越来越强调抒情、强调形式的美,如声律、事典、词采等。也就是 说,在诗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学特性的已经被认识。但是在唐代繁荣的诗歌创作 面前,不可能完全否定文学的艺术特性。所以,从表面上看,观念上复归到无所 刘禹锡的文章论 不包的“文章”,事实上却存在着诗、文分开的暗流。诗向注重艺术特性的方向 发展,而文向与经、史不分的方向发展。 在唐代,有一部分作家否定诗的艺术特性,柳冕就是代表人物,他反对诗歌 抒情状物。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 至于屈、宋,哀而以思,流而不反,皆亡国之音也于是风雅之文,变 为形似;比兴之体,变为飞动;礼义之情,变为物色,诗之六义尽矣。何则? 屈、 宋唱之,两汉扇之,魏晋江左,随波而不反矣 与徐给事论文书: 虽扬马形似,曹、刘骨气,潘、陆丽藻,文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 也 被柳冕大加否定的,正是诗歌应该具备的抒情状物的特性。所幸的是,柳冕 这样的文学理论并没有对诗歌的发展产生太大影响,与柳冕同时的不少诗人、诗 评家,他们还是坚持诗歌的特性的,朝着诗歌正确的发展方向继续前进。在柳冕 之前,殷瑶的诗论,王昌龄的 诗格3 2 ,皎然的 :诗式,他们都是在理论上 对诗的特性进行探讨的很好例子。 不仅在不同作家有观念认识上的差异,在同一个作家身上也存在着文章观念 认识上的矛盾。顾况在文论中说:“周语略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