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山国的批判与想象蹇先艾小说的文化阐释.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山国的批判与想象蹇先艾小说的文化阐释.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山国的批判与想象蹇先艾小说的文化阐释.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山国的批判与想象蹇先艾小说的文化阐释.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山国的批判与想象蹇先艾小说的文化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 i 目录 i i i ipit ir l p ii ii i iiiiii y 18 8 18 5 2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绪论1 第l 章“一山成一省: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3 1 1 乡间的记忆:童年的山与水3 1 2 山水故事:人世间的艰辛5 第2 章现实烛照灵魂:蹇先艾小说人物的生命状态8 2 1 畸形与闭塞社会造就的生存方式9 2 1 1 对军阀的惧怕与盲从9 2 1 2 对鸦片与盐的依赖1 1 2 2 宿命与卑微: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1 3 2 2 1 底层人物群像的宿命认知与行为1 3 2 2 2 小知识分子群像的精神病变与尊严重塑1 6 第3 章方言与风俗:蹇先艾小说中的民俗世界2 1 3 1 方言2 1 3 1 1 生活语言2 2 3 1 2 民间歌谣2 4 3 2 风俗2 5 结语2 8 注释2 9 参考文献3 2 致谢3 5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3 6 r心州。 辱 :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山国的批判与想象 蹇先艾小说的文化阐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姜婷 指导教师王本朝教授 摘要 蹇先艾凭借着对贵州文化的深入挖掘,在乡土小说领域留下了大量颇具地域价值的文学 作品。他借助批判与想象的手法,以乔寓作家的身份书写着2 0 世纪初期的贵州现实。除了从 宏观上把握贵州山地文化的整体特性外,还通过分析人物的文化属性来提炼人物性格,不仅 让人物带上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塑造了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也将地域文化浓缩于人物身上, 从而得到具体展示。其小说的文化性在自然、社会和生命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化,将特定时期 的贵州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手法,对蹇先艾小说进行由表及里的文化阐释,以期达到挖掘 作品内在意义的目的。写作思路如下:第一章从蹇先艾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入手,分析作家在 早、中期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早期作品以童年生活为基础,折射出了蹇先艾 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热爱,以及儿童视角观照下的单纯心境;中期小说弱化了理想化色彩,逐 渐从乌托邦世界中走出来,开始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审视故乡的穷山恶水,并发掘潜藏于其中 的社会矛盾,这是作家思想发生转折的浅层次表现:第二章围绕着社会现实深入分析人物的 生存状态,展现人物卑微的生存方式和复杂的精神世界。本章选取底层人物和小知识分子两 大群像进行文化解读,从前者的宿命观念和后者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尊严的文化心理来对特定 时期的群体文化作出宏观的把握;第三章从方言和风俗两方面展现蹇先艾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延续第二章对贵州人生存状态的阐释,本章用民俗来继续深化山区人民狂放又守旧的性格特 点,并提升至群体无意识的高度,总括性地表现贵州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以及作家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展示山地文化的独特性。 关键词:蹇先艾自然环境生命状态民俗文化 忸: 气 _ i 一么 i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r i t i c i s ma n di m a g i n a t i o no fh i l l r i t i c i s ma ni l lc o u n t r yl c u l t u r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b o u tj i a n x i a n a i sn o v e l m a jo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o f c h i n a a u t h o r :j i a n g t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w a n g b e n c h a o a b s t r a c t w i t hg r u bg u i z h o uc u l t u r ed e e p l y ,j i a n x i a n a il e f tm u c ho fl i t e r a r yw o r kw i t hr e g i o n a lv a l u e i nt h el o c a ln o v e l sa r e a a n dc r i t i c i s mo fh i si m a g i n a t i o nt h ew a yt h r o u g ht ot h ei d e n t i t yo fj o e b l e n d i n gw r i t e r sw r i t i n gt h ee a r l y2 0 t hc e n t u r y ,g u i z h o ur e a l i t y a p a r tf r o mt h em a c r o t og r a s pt h e o v e r a l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b o r i g i n a lc u l t u r ei ng u i z h o u , b u ta l s o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 c u l t u r a lp r o p e r t yt oe x t r a c tc h a r a c t e r , n o to n l yt ob r i n gad i s t i n c t i v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c o l o r , s h o e h i 曲l yp e r s o n a l i z e dc h a r a c t e r s ,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e n r i c h m e n tw i l lp e o p l ew h oi no r d e rt o r e c e i v es p e c i f i cs h o w t h ec u l t u r eo fh i sn o v e l si nt h en a t u r a l ,s o c i a la n dl i f eo nt h r e el e v e l s g r a d u a l l yd e e p e n e d ,t of o r mas p e c i f i cp e r i o do fg u i z h o us h o wt h o r o u g h l y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t e x to ft h et e c h n i q u e su s e do nt h ef i r s tj i a nx i a na ic u l t u r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t h en o v e lo u t s i d et ot h ei n s i d e i no r d e rt oa c h i e v et h ep u r p o s eo fm i n i n gw o r k si n n e rm e a n i n g w r i t i n gi d e a sa r ea sf o l l o w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j i a nx i a na if i r s tn o v e lo f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a n a l y z i n gt h ew r i t e ri n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w o r kr e v e a l e d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e a r l y w o r k sa r eb a s e do nt h el i f eo fc h i l d h o o d 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j i a nx i a na io ft h ef i r s th o m eo ft h e i n f i n i t el o v eo fl a n d s c a p e ,a n dc h i l d r e nsp e r s p e c t i v em e r es t a t eo fm i n d ;w e a k e n e dt h ei d e a l m i d - n o v e lc o l o r , a n dg r a d u a l l yc o m eo u tf r o mt h eu t o p i a nw o r l d ,b e g a nt or e a l i s mv i s i o nf o rt h e h o m e t o w nq i o n g s h a n e s h u i ,a n dd i s c o v e rh i d d e ns o c i a lc o n f l i c t si nw h i c ht h i ss h i f ti nt h i n k i n gi sa s h a l l o ww r i t e r ,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a r o u n d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o fp e o p l e ,t os h o wp e o p l et h eh u m b l ew a yo fl i f ea n dt h ec o m p l e x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t h i sc h a p t e r ,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f i g u r e sa n ds m a l ls e l e c t i o n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m a g e so ft h ec u l t u r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t w o , t h ef a t eo ft h ec o n c e p tf r o mt h ef o r m e ra n dt h el a t t e ri nr e a ll i f ef o rt h ed i g n i t yo fc u l t u r a l p s y c h o l o g yt oc u l t u r a lg r o u p sf o ras p e c i f i cp e r i o dt om a k es u r et h em a c r o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d i a l e c t s a n dc u s t o m sj i a na if i r s tt w on o v e l ss h o wt h ef o l kc u l t u r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c o n t i n u e d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t a t e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g u i z h o u , t h ec h a p t e rt oc o n t i n u et od e e p e nw i t ht h ef o l ka n do l d f a s h i o n e d w i l dm o u n t a i np e o p l eo fc h a r a c t e rf e a t u r e s ,a n du p g r a d e dt oah i g hd e g r e eo fg r o u pu n c o n s c i o u s , a 1 1 i n c l u s i v et o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g u i z h o ui nt h ed a i l yl i v e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s t a t u so fh u m a nl i f ew r i t e r - d e p t ht h i n k i n g , f u r t h e r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u n i q u e n e s so fa b o r i g i n a l c u l t u r e - k e yw 。r d s :j i a nx i a na i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l i f es t a t 吣f o l kc u l t u r a l 翻 彳 i i i 毫 i 一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绪论 绪论 在2 0 世纪的中国小说领域中,贵州作家蹇先艾是以乡土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导言) 中说了如下一番话:“蹇先艾的水 葬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 爱的伟大,贵州很远,但大家的情境是一样的 u 。,强调了水葬的写实 主义风格,并在其中另收录了到家的晚上,肯定了他在乡土小说创作上的成就, 这为蹇先艾在现代小说林中立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推动力。不同于“半路出家 ( 如 王鲁彦) 或最终改道( 如许钦文) 的乡土小说家,蹇先艾在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上是比较坚持的。除了少数抗战小说以及讽刺小说外,他的小说基本上以贵州民 情作为考察对象,将2 0 世纪的贵州( 特别是老遵义) 生活与社会风气展现在读者 的眼前。3 0 年代,蹇先艾的小说创作进入成熟期,他逐渐成为乡土小说领域不可 忽视的一员干将,从早期的朝雾开始,他为3 0 年代文学相继奉献了一位英 雄、还乡集、乡间的悲剧、酒家、踌躇集、盐的故事、幸福 八部短篇小说集,为扩展乡土小说内容、丰富乡土小说创作手法做出了自己的贡 献。 目前围绕着蹇先艾小说的论述,多从乡土角度入手。评论者们以民俗与文化 作为分析其小说的主要切入点,结合乡土小说均具有的异域情调、还乡意识、文 化反叛性、反封建主题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等特点,对其小说进行了多方位解读。 丁帆在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中有感于蹇先艾作品中的民风描写,他说道,蹇先 艾的作品中,“既有那种乡愁之中对母爱伟大之歌哭和对乡间中人性戕害之冷酷的 人道主义的愤懑内涵,又充分地展示了那个边远地区风土人情的异域情调之 灰暗阴冷。 瞄。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一卷) 认为蹇先艾“由于坚持现实主 义严肃性和扩展现实主义深广度后来居上了,他在三十年代的小说成就是超 过了许钦文的。肯定了蹇先艾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成果;王鸿儒早年于1 9 8 6 年出版的蹇先艾评传也对作家创作中的地方风格和艺术追求做出了中肯的评 价。除此之外,钱理群、王卫英、陈悦、邓树强、易瑛、林非等学者均从乡土文 学的角度对蹇先艾作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阐释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心理方面作 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蹇先艾对于贵州来说是一个“侨寓作家 ,身在北京,心系贵州,他利用回乡 的短暂时间,将贵州现状糅合进小说里面来,经过回忆的加工和短期归乡旅行的 所见所闻写出了贵州民风很浓厚的小说。这种特殊经历丰富了其小说的文化内涵, 自小远离故乡的现实给予了他更厚重的想象力,笔下的贵州因此变得更加清晰和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绪论 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 i 一 i 舅曼皇曼量曼蔓曼舅皇鼍舅曼皇寰曼曼皇笪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皇蔓曼曼曼曼曼曼蔓舅舅曼曼 苦涩,人道主义色彩也更加浓厚。因而,在他的小说中,读者看到的往往是身临 其境般的生活感受。如秋天、在贵州道上、映姐、盐巴客等小说均以 回忆或实地见闻为素材进行撰写,并多以刻画下层人民生活为主,展示了独特的 贵州文化与民间现状。立足于此,本文希望能对蹇先艾小说进行文化阐释并有所 收获。 文化就是一个群体之中或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特性,这种特性能够指导 这一群体的行为模式,使群体形成相近的生活习性和共同的民族信仰。在文化精 神囊括的范围之内,人们会用同一范式去生活和劳作,创造出不尽相同的物质和 精神财富。在蹇先艾的小说中,贵州文化透露出大山一般执拗、晦涩、朴实的气 息,有学者称之为“山地文化 h 。这种“山地文化”既无中土的雍容之态,亦 没有高原的奔腾之势,与其他地域文化比起来缺乏让人为之一振的灵气,但恰是 这种沉默而古朴的大山气质,才让贵州变得独特起来。贵州人民在含蓄的姿态中 默默经营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几个平常人,一些琐碎事 ( 鲁迅语) 便是贵州人 生活的最简要的概括,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事中渐渐消磨自己的生命。这种几乎处 于被遗忘的角落是在蹇先艾的小说中又重新被发现和放大的,蹇先艾用他质朴的 笔触描绘了大山的风貌与山民的悲哀,深沉地凝视着山地文化笼罩下的原始生命 蠕动的痕迹和不确定的未来。 2 毒 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1 章“一山成一省”: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 第1 章“一山成一省刀: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 清代谢圣纶在其作品滇黔志略中以一句“天以一山成一省 来感慨贵州 的巍峨群山。群山造就了闭塞的社会,为文化传播套上牢固的枷锁,蹇先艾的小 说大部分都反映了这个“一山一省”状态下贵州社会的文明风气。作家的前期作 品较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刻画,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断文明进程的弊端,为塑造 人物形象、批判社会现实作出了相应的铺垫;而中后期小说则着力挖掘黑暗现实 的社会成因,痛诉畸形的社会形态造成的文化封闭及其带来的恶性循环,以现实 主义手法书写社会形态,将目光从外在的自然转入内在的社会,逐渐完成了由表 及里的刻画过程。环境描写和社会描写相辅相成,共同将贵州山区独有的文化氛 围呈现出来。 1 1 乡间的记忆:童年的山与水 自古以来,贵州一直被遗忘在政治与文化中心以外,从尧舜时期的“南蛮 到今日的西南边陲,贵州始终跟随在东部文化长长的影子后面艰难爬行,却从未 能与之融合。究其原因,除了教育制度和社会风气的落后外,山山相接的自然因 素无疑也成为巨大的障碍之一,“天以一山成一省 的事实着实为文化的内外交流 设置了天然的屏障。姑且不论平民百姓,即使是走在贵州文化前沿的知识分子也 与外界产生着可怕的距离。具体来说,贵州的地理环境与周边省区,诸如云南高 原、四川盆地、广西丘陵等地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地形复杂多样,“有高 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河流阶地 等,其中“以高原、山地为主”, 它们所占的全省总面积达到8 7 旧。滇黔志略提供了云贵省的名称由来、自然、 教育、风俗、人物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在进行自然描写时,谢圣纶将其化在诗中: “雾暗良如夜,山幽洵是黔。崎岖万转竟,日行深谷中 四。“山幽 且“崎岖”, 尽管这是对清代时期贵州的反映,但直到今天,贵州仍旧形于山并止于山,甚至 用“山之子 来形容贵州与山的关系都不为过。群山为贵州提供了形成特定文化 氛围所必须的条件,贵州这才有了不同于巴蜀、齐鲁、荆楚文化的文化发展模式, 即前文所提到的“山地文化”。山地具有平原不可企及的古朴感和厚重感,但它的 执拗和封闭却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权衡“山地文化 的优与劣是项艰难的工作, 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贵州“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的闭塞足以为人所产生 畏惧感,但这“飞鸟不通 的山间却满是让人神往的原始人性:“夷之民方若未琢 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不可陋之的 乡民自然具有了如文中所述的淳朴人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山对生命空间的 局限却导致了生于斯的人们性格封闭的后果,文化的凝滞为封建文化的继续传播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1 章“一山成一省”: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 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贵州受封建文化的制约时间更长、 影响更深。譬如蹇先艾的故乡遵义,它分布在大娄山南麓以北、武陵山以西地区, 群山环抱下的遵义就有着和整个贵州同质的特点,所以遵义尽管走在贵州文化发 展的前沿,但仍旧无法摆脱封建文化的桎梏这正是以山成省的地区所无法避 免的遭遇。因此,要体会贵州的山之文化,必先对山区的自然风貌做出一定的考 量,体会蕴含在自然中的文化因素。在蹇先艾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专属于贵 州的地理特征,体会蹇先艾对贵州那复杂而热烈的情感,因此其文既抒发了他的 “地无三寸平”的叹息,又表达了只有对故乡才具备的亲近情怀。总的来说,自 然风貌以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蹇先艾自六岁开始跟随母亲在遵义定居,黔北秀丽的风光为童年的他带来了无 数的欢乐和美好的记忆: “蹇先艾那时候跟母亲和姊弟们住家在老城北门,那里依山临水,前面有清澈 的小河,屋后是寂静的山林,郭外有田垅,山林里有许多名刹胜迹:净土庵、湘 山寺、桃源洞。在这个美丽的环境里,同游伴们捉乌、偷果子吃、钓鱼,自 然是蹇先艾童年时代欢乐的源泉;到林壑里探幽,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大自然的 美,也常常使他陶醉。”旧。 这便是蹇先艾离家多年后无数次梦回的地方,童年时期的美好印迹深深刻在他 脑海中,他将这种心情转化为创作源泉,相继写出了乡间的回忆、秋天、雪 暮等以孩童视角看待世界的小说。这些作品均创作于早期,作者自嘲因“没有 深入斗争生活”而使小说题材的范围流于狭小,所以对于这些最初的创作,蹇先 艾始终持着“练笔的态度。文中没有社会生活的五光十色,但对于童年中人和 事的最纯真的热爱和对下层人民懵懂的同情却透露在字里行间。因此,这时期作 家眼中的贵州山水格外令人向往,他的笔触也更加饱含深情。以1 9 2 5 年的短篇小 说秋天为例,作者在述说小姐弟俩出外划船,与仆人阿三发生小争执的故事 的时候,开篇便对环境作出了非常有意境的描写: “一个深秋的午后,天气依然困人。蓝天稀疏点缀着几片薄云,斜阳挂在天末, 偶然风惊窗帘铜环,我和姐姐轻轻地带上房门,携手跑下粉红砂石砌的台阶,踏 着茸茸青草的小路,向花园走去。这时没有一个人,只有袅弱的清风吹起池边波 纹微漾,小鸟在林间唱着悠婉的歌曲,看见来人,却翩然飞向竹篁中去了。 p 。 短短一段话将自然的静谧、美好与姐弟俩的纯真无邪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 出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般氛围,且赋予了性格顺从、憨厚的仆人阿三以自然美。 自然与人性互为衬托,将文章中儿童“纯 的心境拿捏得恰到好处。 与中后期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似的是,蹇先艾在这一类文章中也将现实主 义的眼光运用了进来,在乡间的回忆中,作者回忆的不仅是美好的家园,还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1 章“一山成一省”: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 有家园中被生活压迫着的恒儿一家。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是美的,然而却散发 出淡淡的悲凉:“金黄色的云霞在山坳里轻轻移动,我从跳蹬上跑了几个来回,疲 乏了,在柳荫下歇了半天,又脱了衣裤,下水摸鱼”u 。作为小康人家的孩子, 主人公不知何为烦恼,而同时遭遇着疾病和贫穷折磨的恒儿一家却在苦苦挣扎着 寻求生存的机会,这夕阳下的哀伤为读者所恻隐。从童年时起便对劳动人民产生 的强烈的同情或许是蹇先艾最终走向并坚定地只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原因,因 此,在后来的文章中,作者从童年中跳了出来,逐渐“努力地去接近现代的文化 和生活 u “,早期对贵州山水的亲近也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哀其不幸,怒 其不争 的复杂心态。 1 2 山水故事:人世间的艰辛 7 年愉快的童年时光很快过去,蹇先艾被父亲送至北京,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然而父亲在回乡途中不幸病逝,次年母亲也去世了,家庭的巨变让少年蹇先艾遭 遇了一场严峻的挑战,“从此我( 一个少年) 的生活便变得非常孤独与寂寞,思想 经常容易跑到悲观的路上去。这种苦难越发使我接近了文学。“。如果说家庭变故 是蹇先艾接近文学的契机,那么,他与生俱来的对文学的敏感特性则决定了他在 北京的生活将从此与文学交织在一起。父亲的去世离“五四 革命不过短短两年 时间而己,文艺界的斗争才刚刚开始,新文学运动的余热犹如一把火炬,照亮了 作家心中的圣地,他对文学如饥似渴的状态被激发出来。北京作为“五四 文化 运动的发源地,聚集了众多文化大家,他们各尽所能,各抒己见,在文艺界掀起 一波接一波的狂澜。这时还只是中学生的蹇先艾成为晨报副刊和小说月报 狂热的忠实读者,阅读兴趣逐渐从线装的古典书转移到新文学作品中来。他开始 尝试着创作诗歌与小说,第一篇小说人力车夫发表在北平益世报的副刊 上,从此他开始踏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写作技巧从稚嫩的乡间的回忆 到有所突破的水葬再到力透纸背的盐巴客,篇篇都书着下层人民的血与泪。 因背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哀伤,蹇先艾再也没有续写类似于秋天、雪 暮等风格的文章,这些篇章中由美好人性生发出来的对自然的赞叹是出于一种 孩童的眼光。儿童不经世事的心灵尽管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平,但依然充溢着对爱 和美本能的追求,自从接触了新文学,体悟到了现实残酷后,蹇先艾的小说则毅 然抛弃了那种畏畏缩缩、不痛不痒的感慨,这时再感受文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 则另是一番风景和滋味了。 水葬叙述了桐村人骆毛因为偷窃被执行村中“古已有之 的酷刑水葬 的故事。作者着力刻画的不是落后的风俗,而是风俗支配下的野蛮人性。自然描 写作为营造氛围的必要手段在文中运用得真实感人,没有人化特征的自然在故事 和人物的带动下变成了传达作者愤怒声音的活物,它们被赋予了灵魂,揭开现代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1 章“一山成一省”: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 文明观照下的愚昧乡村的残酷面目。文中主要进行了两处自然描写,第一处发生 在骆毛被押赴刑场小沙河的路途中,围观村民的冷漠、幸灾乐祸和骆毛报复 似的高声叫骂便是在一个秋风飒飒的环境展开的: “这是一个阴天,天上飞驰着银灰的云浪。萧萧的风将树叶吹动,发出悦耳 的一片清响。远处近处都蔓延着古柏苍松。路是崎岖不平的小路,有时也经过田 塍或者浅浅的山丘。”。 在骆毛走向死亡的路上,充满了“银灰 、“萧萧 、“崎岖的景物,它们照 见着骆毛人生的坎坷,以及走近死亡时还自称为“好汉的悲凉。这些静态的生 物才是落后、野蛮的“桐村文化 的最佳观察者,充满灰色调的画面与文章所要 着力抨击的风俗、人性相辅相成,营造出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凝重感。 当骆毛被执行水葬之后,作者展开了第二处自然描写: “天依旧恢复了沉寥的铅色,桐村里显得意外的冷冷落落。那黄金色的稻田被 风吹着,掀起了轻轻的很自然的波动远的山峰峭壁似的峙立着,遥遥与天海 相接。阖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寂寥的空气之中。”刮 冷落是大多数时期桐村的基本景象,难得热闹一回则仰仗于骆毛的死;“黄金 色的稻田往往用来传达秋收的喜悦之情,在文章中却被捆绑着死亡的主题;山 峰与天海相接给人一种悠长而古老的宁静,却是当一条生命逝去之后获得的宁静。 作者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中拟写了桐村人失去了血性的麻木性格。可怕的是,这麻 木不是个别人的个性特征,而是整个桐村的群体性格,正是这所谓的“桐村文明 将骆毛推向死亡,只留下骆毛母亲晚景凄凉的场面。这便是丁帆所感受到的“既 有那种乡愁之中对母爱伟大之歌哭和对乡间中人性戕害之冷酷的人道主义的愤懑 内涵,又充分地展示了那个边远地区风土人情的异域情调之灰暗阴冷 u 驯的 原始生活气息所带来的悲怆感。 从笔法和题材上来说,不难看出水葬中投射出的阿q 精神胜利法与围观群 众麻木不仁的影子,连作者自己也很坦诚地写道:“他( 指鲁迅) 的作品走到哪里, 我就跟到哪里,如果没有见到的时候,只要一听见人家讲起,就赶快去找来补读, 从来没有遗漏过一篇。把一个作家的作品读得久了的结果,对他的风格自然就会 熟悉起来 u 刚对鲁迅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受其影响,他的小说也带着一股 浓浓的鲁迅风。从这一层面来说,水葬还不足以代表蹇先艾个性化的场景表达。 谈及将自然融入主情做得天衣无缝的文章,恐怕还要首推谜这篇小说。谜 作于1 9 3 6 年,这时蹇先艾的写作手法已然非常娴熟。文章讲述的是官僚武区长和 小兵张德桂深夜赶路的故事,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间小道中,两人随意交谈 着,然而张德桂憨厚耿直的个性管不住自己的嘴,把平时不敢的说的话一股脑儿 都倒了出来,不时把理亏的武区长吓出冷汗,对张德桂恭敬有加,不敢多言,生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罩“一山成一省”:蹇先艾小说的自然风貌 怕自己命丧在其手中。最终两人平安到达目的地,武区长立刻便恢复了自己的官 僚嘴脸,许诺为张德桂寻个好差事,却暗中将张杀死在其“赴任 的路途中,从 此张的死成为了一个“谜”。在这条具有戏剧性的发展线索中,作者把武区长贪婪、 世故、残忍的军阀形象和张德桂老实、直率的农民形象刻画得各具特色,如果说 事件发展是文章的血脉,那么自然描写则扮演了升华人物灵魂的角色。 谜中的自然描写几乎均是与武区长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首为了突 出武区长开始害怕的心理,对夜间的景物作了如下描写: “月亮在灰白色的云翳中徘徊着,几颗疏星像钻石一样嵌在夜的天空。山谷中 再也听不见得得的马蹄声,天气已经快到秋凉了, - - j 习的谷风吹得满山的杂树飒 飒地乱响在朦胧的月光和星光下面,峻秀的山峰像几座黑塔排列着,悬崖下 的田塍仿佛一个格子很大的象棋盘。”u 在武区长心中,山仿佛是一只巨大的黑手,随时都有可能将他的生命吞没, 他的腿因此而“打战”,与其平日飞扬跋扈的行为形成对比。随着两人谈话的深入, 武区长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景物的映照下宣泄无疑: “快到鬼岩洞了。他们抬起头,便看得见那个凹进去的深穴,在朦胧的夜色里 掩映之下,像一个妖怪张大了血盆似的巨口等候在那里,岩顶的乱草就像那妖怪 的头发那里是乡下野坟最多的地方。”刨 这里的鬼岩洞便是小兵最终丧命的地方,武区长担心自己成为这个洞穴的野 鬼,而到头来他却成功地将路上被迫“委曲求全 的愤怒转化成杀人的借口,将 张德桂治死于此,这种杀人不问因由的荒谬结局便发生在贵州这片闭塞而封建的 土地上。谜中自然环境始终与人物心理相契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将下层 人民始终被官僚任意摆布的悲惨命运和上层官僚善变、猥琐的丑恶面孑l 展现开来。 除了谜和水葬之外,老仆人的故事中的善良风趣的仆人林福,老 年失子后不幸病逝,作者看到的只有“斜阳黄昏的“弥漫着悲愁的故乡 ;酒 家里的烟客们各自愁绪犹如“贵州、云南山顶上的氤氲瘴气 ;在贵州道上 的抬加班匠( 即脚夫) 们终日卖命于环绕在“崎岖鸟道,悬崖绝壁”的山路中 贵州旧社会的不平犹如连绵的大山一般随处可见,如此沉重的负荷令作者再也难 以唤起童年时期对湖光山色的美好回忆。 基于新文学的导向作用,蹇先艾的写作风格越来越“往下看 ,在“坚持现实 主义严肃性和扩展现实主义深广度”u 刘上一如既往,而现实主义题材的源头,则 大部分来自贵州。贵州“一山一省”的自然形状让他从最初的眷恋转化为对山民 的同情和悲愤,而这些穷苦的根源却不仅仅来自于闭塞的原始风貌,社会形态的 畸形发展才是滋生贫穷、疾病和压迫的温床。 7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2 章现实烛照灵魂:蹇先艾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第2 章现实烛照灵魂:蹇先艾小说人物的生命状态 乡土小说注重现实描写,将小说当做战斗的武器,这赋予了小说关注人生的 艺术自觉性。他们专注于农民和土地,对农村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均有着切身体 验。当他们带着一种主人公性质的感受再回望农村社会时,对现实生活的感触更 觉深刻。如台静农拜堂通过叙述汪二嫂半夜改嫁小叔子的线索将封建宗法制 农村无情的家长、可悲的妇女、懦弱的小男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许杰 赌徒吉顺中吉顺因赌博而家徒四壁无以为继,最后不得不典掉贤淑的妻子, 作家同情着人生被他人随意摆布的下层女性;许钦文在石宕中叹息着开山工 人为生活所迫,将生命悬于一线以求得家人一顿饱饭的悲惨命运;王任叔疲惫 者中运秧驼背尽管是个老老实实出力,规规矩矩生活的有骨气的苦力人,却被 冤案所累,最终沦为乞丐,作者用良心抨击着这扭曲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 彭家煌、鲁彦、黎锦明、裴文中等乡土小说家也都用锐利的眼光关注着广大农村 的生生死死、农村制度的愚昧和人性善良的泯灭。这些乡土小说家们因其对故乡 农村异常熟悉,在抒发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人文关怀、批判封建文化的腐朽无情 时做到了深而广的地步。 乡土小说流派热衷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为蹇先艾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道 路。蹇先艾既是乡土出身,亲眼目睹贵州社会的不平和黑暗,又怎能不追随现实 主义的主潮,为贵州人民痛心疾首、奋笔疾书呢? 尽管他并无自身的一套理论体 系,但他时时流露出对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推崇之情。综合他所提出的零散的观 点,可以将以下四点看做是他的主要主张:一是坚信题材是跑出来的,即作为作 家应积极体验人生,观察事物,方能写出好文章来;二是认为“作品是生活的记 录”;三是提倡用方言来达到白描效果;四是主张文法可以夸饰但不能远离实际。 由此可见,蹇先艾创作的宗旨便是“求实 ,无论是从题材、写作手法还是内容上 来说,都不可脱离生活实际,作家因此也特别倾向于国外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 契科夫和国内现实主义的泰斗鲁迅、叶绍钧、茅盾等作家的创作。他欣赏前者的 写作手法:“莫泊桑以故事情节见长构思精巧,善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激发起 读者的感情“我有点偏爱契科夫,他的短篇,形式短小,富于幽默和讽刺,有鞭 打,也有怜悯,意味深长。我在学习写小说时,也受了他一些影响。”w 坦诚地表 达对后者的敬重:“( 鲁迅) 的小说,短小精炼,的确做到了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叶绍钧熟悉江浙一带的中小 学教育界的生活,他的早期的短篇小说,讽刺旧社会,嘲笑小市民,对小人物深 表同情,文字朴实,注重语法、修辞,结构紧凑 m “,并将现实主义的观念运用 8 一 毛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现实烛照灵魂:蹇先艾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到自身的创作中去,所以笔下:“有破落的旗人,有丑态百出的大小官僚,有饥饿 线上的兵士,有彷徨歧路的草药贩子,有同受天灾年晦的道士和尚,有晚景凄凉 的采藕老人,有受命运支配的少女k “,笔触伸向社会中不起眼的各个角落。蹇 先艾作为乡土小说家,他自然秉承着写实的态度,用尖锐的目光来考察贵州社会 形态支配下的贵州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学是一个与恶 势力恶社会战斗的武器,并非公子哥j l # l q 的游戏消遣的工具。“。坚定地表明了小 说的现实主义立场,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和依据,也为今 天提供了史料之外的2 0 世纪2 0 、3 0 年代真实的贵州社会历史图景,具有不可替 代的补史之阙的作用。 2 1 畸形与闭塞社会造就的生存方式 蹇先艾所着力书写的社会现实表现在三个方面:军阀、鸦片和盐,它们构成 了2 0 世纪初贵州社会的主要内容,充斥在贵州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紧扣反封 建的时代主题,用血泪控诉着贵州畸形社会文明造成的贫困和不公。在他的作品 中,社会形态的畸形和复杂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闭塞结合为一体,共同阐释了近 现代贵州偏远山区闭塞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人民守旧麻木的生存方式。 2 1 1 对军阀的惧怕与盲从 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都以揭露军阀面目和军阀统治带来的灾难为主要内容, 如王统照的雪后以孩童视角来反映军阀混战酿下社会动荡的恶果、司令讽 刺了部队制度混乱、官兵贪图享乐的现状;冰心的一个军官的笔记借一位军 官之口发出对军阀之间不义之战的控诉、三儿再现士兵视贫民性命如草芥的场 景;徐玉诺的一个可怕的梦对兵祸中人们走投无路的状态的细致描绘、行路 抨击兵匪一气迫害百姓的黑暗现实这些作品共同表达了作家们对于军阀顽劣 特征的痛恨及其导致社会制度被扭曲、物质生活被破坏、人类良知被毁灭、文化 思想被专制的愤慨。对于地处偏远一隅的贵州来说,这样的状态则更为持续、破 坏强度更深。传统小农经济的耕种方式决定了社会文化只能走向狭隘、封闭的道 路,贵州下层人民因此而形成了对统治阶级迷信与盲从、对自身价值轻看与忽视 的恶性观念。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统一、民众自满自足的陋习孕育出一个个社会的 畸形儿,民众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别人”:或是统治者,或是群众领袖,以期获 得改良社会,改善生活的结果。既将自身封锁在封建牢笼中,又给统治者提供了 思想奴役的合法心理环境,最终造成社会闭塞、大众守成、非迸非退、安于现状 的可悲后果。对于2 0 世纪初期的贵州来说,以小农经济耕种为主的生产方式、军 阀从上至下建立起的社会制度、封建子民逆来顺受的人文意识,无疑是构成阻挠 贵州文化发生转变的三大障碍,从客观因素来说,军阀统治则首当其冲。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2 章现实烛照灵魂:蹇先艾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贵州军阀的统治最早可追溯到1 8 世纪初,自云南军阀头目唐继尧“督黔”开 始,贵州正式进入了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不管是外部的军阀入侵,还是贵州内 部各派系的争权夺利,均给贵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贵州是地方军阀和国民党 反动派统治得最久的一个省份,官绅勾结,压迫剥削,军阀横行,抓兵派款,横 征暴敛,民穷财尽,卖儿鬻女,解放前劳动人民一直过着苦难重重的地狱生活。 “刈除却唐继尧不时对贵州政治插足外,贵州本土军阀的交替掌权基本上发生在兴 义系和桐梓系当中。贵州辛亥革命于1 9 1 1 年1 1 月取得胜利,军政府同期成立, 但军政府在成立不足半年的时间后随即被唐继尧及其跟随者兴义系首领刘显 世颠覆。在他们的控制下,川、滇、黔三省间的战火不断被挑起,军阀特有的对 政权的渴望和对领地的贪婪导致三省的战争连绵不绝,即使贵州军阀内部,也时 时处于人心不合的分裂状态,加之地方首领的野心不断膨胀,都导致了大小战争 的频繁发生。1 9 1 3 年桐梓系成功登上统治贵州的“宝座”,尽管派别不一,然而贵 州军阀所共有的暴戾性和腐败性却从未改变过。他们除了自卫领地外,还四处征 战,企图获得更多的统治权和更高的经济收入。而桐梓正是隶属于遵义,遵义是 除了贵阳后经济优势与政治优势最为突出之地,因而历来成为兵家虎视眈眈的一 块肥肉,这为遵义遭受无穷无尽的灾难提供了前提与合理的借口。遵义人民所受 到的奴役持久而深重,蹇先艾以此为背景,对军阀统治下生灵涂炭、烽烟四起的 人民生活环境与现状进行了写实的描绘。在他的作品中,时代转换的大背景和人 物在这背景下呈现的文化心态显得尤其深刻和贴切。胜仗以一个小兵为对象, 展示了人性逐渐沦落的可悲历程:美丽的梦描述着一对普通老夫妇在军阀征战 之期起起落落的心理状态;初秋之夜写出了官僚附庸风雅、丑态百出的阶层文 化特征;到镇溪去呈现了苦力者自我贬斥却又渴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面貌。 综合来说,这些文章都指向两个核心:军阀或贫民的心理状态。它们或表现军阀 膨胀的统治观念,或表达小民的消极顺从观念,均是侧重于一个主题。灯捐一 文的出现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既提取了军阀阶层恣意妄为的精神状态,又刻画 了贫民盲从官僚的传统观念。 灯捐讲述的是一个因灯捐而导致官僚与贫民正面冲突的故事。魏二哥两 口子靠卖臭豆腐果讨生活,尽管老实本分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却仍旧穷困潦倒, 朝不保夕。焦委员及其走狗张瑞上门收灯捐,不仅将这家人赖以求生的豆腐摊子 踹倒,还极尽威胁之能事,最终逼迫魏二嫂交出了灯捐。文章着重描写了人物的 语言和神情,焦委员在豆腐摊被踢翻后“老鼠眼魁了一魁,看见穷婆子那种慌乱 的滑稽的神气,几乎要笑出来。“。张瑞听对方说没钱上捐时只管“用右手去拖那 个野蛮的男人:起来,不要巴倒门枋恶,跟老子外头说去! ,“交捐! 交捐! 嘴巴说烂了也没得用! 尔妈这比不得要烂账! mu 则将焦、张二人飞扬跋扈的官僚 l o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现实烛照灵魂:蹇先艾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作态刻画得生动传神。而转笔写道魏二哥两人时,则更多了一层意味。魏二哥起 初只管躺在床上抽烟,漫不经心地让魏二嫂回绝,当他冷不丁回过神来,发现收 捐者已冲进屋内时,顿时“牙齿上下敲打着,眼光从委员身上扫过去,半天才喊 出两个曼长的字来:老爷堋“,既同情魏二哥夫妇被奴役的地位,又痛心于他 们与生俱来的惧官心理。然而,俱官并非少数民众所具有的政治学特点,也非贵 州仅有的心理状态,而是整个中国持续了千百年之久的文化现象,它普遍存在于 中国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还是边缘地区,这种现象无一不呈 现出让人惊惧的生命力。这种近乎于“长官迷信 的文化魔障固然是为具有分散 特点的小农经济制度所促成的,但政治频繁更替,历史不断演化的事实却提供了 这个文化魔障继续成长的新的土壤。蹇先艾借作品来阐释了贵州军阀战靴下被践 踏的土地是流着怎样的血,是身体的血,更是精魂的血1 2 1 2 对鸦片与盐的依赖 军阀统治时期的贵州,经济大幅滑落,农业搁置,生产方式相当混乱。一方 面因为战争频仍导致了农民居无定所,土地被盘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另 一方面则源于军阀和地主对本地财政的中饱私囊,索取无度。长期遭受军阀蹂躏 下的贵州,其人民生活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更有效增加自身的财政收入, 维持日益增长的军饷开销,贵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