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邹守益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学术界通常把邹守益、欧阳德、陈九川 等人列为阳明后学之修正派。本论文以本体论与工夫论为基本框架来阐释东廓 思想,在良知本体问题上,东廓信守师说,言“良知即天理”并以此为标尺, 一定程度上救正了龙溪、泰州之失;在此基础上,东廓进一步肯定良知之至善 义,救正当时混淆良知与知觉之话语,以提供吾人道德实践之先验根据,吾人 成德成圣之可能性才得以确保;东廓亦能把握阳明良知即寂即感之旨,反对双 江、念庵裂寂感为二、体用不一之说,提出“寂感无时,体用无界”的观点, 从而也就卫护了阳明的“体用合一”、“动静无间”的主旨。在工夫论方面,东 廓力主戒惧工夫,认为戒惧是致良知宗旨。因此,在东廓这里,戒惧是道德修 养的全部工夫,戒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消极意义,东廓还赋予它积极进取 之义,对戒惧说的具体实践一“知几”工夫也进行了阐述。同时,东廓认为, 无欲、主敬、不逾矩和默识都是戒惧工夫的具体展开 笔者力图将东廓放在整个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先生 的思想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更充分展示东廓的思 想风貌及其在阳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以求更全面窥探阳明后学展开过程的内在 逻辑,从而更清晰的把握阳明后学的得失。 关键词:王阳明;邹东廓;良知:戒惧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z o us h o u y ii so n eo ft h ew a n gy a n g m i n g si m p o r t a n td i s c i p l e s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a m e n d m e n to fg e n e r a l l yl i s t i n gz o us h o uy i ,o u y a n g d e ,c h e nji u c h u na n do t h e r sa s t h er e v i s i o n i s to ft h el a t ey a n gm i n gs c h 0 0 1 t h ep a p e rh a sp r o p o s e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 so fd o n g k u ob a s e so n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f r a m eo fo n t o l o g ya n dk o n gf ul u n o nt h em o r a lo b l i g a t i o n ,d o n g k u oa b i d e db yat e a c h e rs a y i n g ,w o r d ”i n n a t e k n o w l e d g ei si u s t i c e ”a n dt o o kt h i sa ss c a l e ,r e s c u e dl o s so fh a v i n gr e c t i f i e df r o m l o n g x i 啊z h o us c h o o l o n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d o n g k u oa f f i r m e ds u p r e m eg o o d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h e r ef u r t h e ro nt h eb a s i s ,r e s c u e d u t t e r a n c eo f m i x i n gu p i n n a t e k n o w l e d g ea n d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tt h a tt i m e t op r o v i d ea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o u rm o r a lp r a c t i c e d o n g k u ow h oa l s oc a nh o l d y a n g m i n g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b e i n gq u i e t d e c r e eo fb e i n gf e e l i n g ,o p p o s e d s h u a n g ii a n ga n dn i a n a nw h e nt h e yp u tf o r w a r d “q u i e tf e e l i n gi s t w o ”、 t h eb o d y a n df u n c t i o ni sd i f f e r e n t ”t h ev i e w p o i n t t h a th ep u tf o r w a r dw a s “t h ef e e l i n g n o t h i n gq u i e t t h eb o d ya ss a m ea sf u n c t i o n ”,i no r d e rt ou p h o l dt h ep u r p o r t o f “t h e f e e l i n gn o t h i n gq u i e t 、d y n a m i cs t a t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 ”b yy a n g m i n g o nt h ee f f o r t t h e o r e t i e a l l y ,d o n g k u oe m p h a s i z e dj i e j uk o n g f u ,r e g a r d e d i ta st h ep u r p o r to ft h e e x t e n s i o n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t h e r e f o r ej i e j ui st h es a m ea s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i t n o t o n l y i n c l u d e d n e g a t i v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b u t a l s oi n a c t i v eo n e “a w a k e n i n g o n e s e l f w a s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 j i e j uk o n g f u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d o n g k u or e g a r d e dn o d e s i r e s 、r e s p e c t f u l n e s s 、d oa sr u l e sa n d 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a sj i e j uk o n g f u t h r o u g hp r o j e c t i n gh i mi n t ot h ew h o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y a n g 。m i n gs c h 0 0 1 a n d t h el a t ey a n gm i n gs c h o o l ,ac o m p a r i s o ni sm a d eb e t w e e nh i si d e a sa n d t h o s eo fo t h e r d e c i p l e sw i t ha na t t e m p tt od i s c l o s et h e i ru n i q u et h o u g h t sa n ds t y l e s i no r d e r t op r y a b o u tt h ei n n e rl o g i co ft h el a t ey a n gm i n gs c h 0 0 1 k e y w o r d s :w a n gy a n g m i n g ;z o us h o u y i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j i e j u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智苣锋 签字日期: n 7 年心月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盔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帮丝年 签字日期:) , v - q 年( 月沁日 导师签名( 手写) 签字日期:m 年1 )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阳明后学与邹东廓之基本定位 陈寅恪先生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真是道出一千古真理。明代王阳 明( 讳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 4 7 2 1 5 2 9 ) 提出的“良知 说,是针对朱学析 心与理为二的问题提出的反省,纠偏了先儒支离外求之弊病,所谓“天下病实, 阳明救之以虚。自此,明代自王阳明之后,结束了南宋以来“此亦一述朱, 彼亦一述朱之学术格局,形成了以王学为中心的学术氛围。 阳明去世之后,阳明弟子无论在理论发明上,还是在讲学实践上,都极力 发明师说,从而使良知学流行于天下,成为中晚明的主流思想;而良知教的传 承在阳明身后也呈现了分化的状态,形成了众多派别。其原因和具体分派,学 界之说已备,笔者在此毋须赘述。但可以肯定的是,邹东廓是在这种思想背景 下发展和成熟了自己的思想。如胡庆道在重印邹东廓先生遗稿序中讲到: 阳明良知之说,扩象山之绪,专主于心,故数传而后,遂空谈玄妙,沦于禅 寂,而有末流任心之失,其与阳明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之旨,稍涉支离矣。若 先生承良知之学,独兢兢于戒慎恐惧,又常守克己复礼之训,不敢一息懈怠, 其言日:“无极之真,发于五典之彝,畅于三千三百之仪”,其持论精确无疵, 不独为阳明之功臣,而亦为千古儒学之嫡祧也。 由此可见,东廓在阳明后学中多以信守师说,补救阳明后学流弊的角色出 场。王龙溪( 讳畿,字汝中,1 4 9 8 1 5 8 3 ) 在书东廓达师门手书对先生评价 甘古 噎主同: 粤自哲人既萎,仪形日疏,吾党诸友各以性之所近为学,虽于师门大旨不敢 有违,未免倡为己见,以为发师门之所未发,听者眩然未能会归于一,是则吾 党之过也。惟丈( 按:指东廓) 终始笃于尊信,服庸良知之旨,如护命根,不 愧于屋漏,不离于须臾,不忍加一卮言以乱其宗。世有沿习即物穷理之说者, 丈以片言折之:“万物皆备于我,求理于身,未闻求于物也。反身而诚,圣人之 对阳明后学流派众多、分系繁杂的缘由以及具体划分,前人已有很多论断。详见:彭国祥良知学的展 开一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北京: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l 母贞;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江 苏: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l 呻页 圆邹l f 益集、蕈f 编校整理、江苏: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卷二七,胡庆道重印邹东廓先生遗稿 序,1 3 4 4 - - 1 3 4 5 页。( 注:为- r 叙述方便,下文引用邹守益集皆省略出版社和l :版年份) l 第1 章绪论 格物也;强恕而行,学者之格物也。”其言约而尽矣。 王龙溪认为东廓于阳明之学,不忍增添一词,修辞命意一惟师说之守,始 终谨遵阳明良知之说,有功于师门。对此,阳明的另一重要弟子陈明水( 讳九 川,字惟潜,1 4 9 4 1 5 6 2 ) 也持相同看法: 东廓悟处虽不逮龙溪,然亦不敢以己意立说,疑误后学,此学犹有赖焉。 明水认为东廓于本体体悟不如龙溪那般高妙,但是却能恪守师说,于师门 有功。可以说,这一评价还是比较符合东廓的思想实质。黄梨洲( 讳宗羲,字 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1 6 1 0 1 6 9 5 ) 避开学术思想的分歧,以学者出 生之地域为标准来划分阳明后学,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自己的主观评价。梨洲站 在“针砭时弊的立场上,对江右王门的评价最高: 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 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 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 在江右王门中,梨洲又最属意于东廓,认为先生是阳明的嫡传,谓“阳明 之殁,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梨洲的这一评价是沿袭了其师 刘蕺山( 讳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蕺山先生,1 5 7 8 1 6 4 5 ) 援“江右 以救阳明后学之失的立场而发。 按邓文洁公称阳明公为圣学无疑。及门之士,概多矛盾其说,而独有取于念 庵。然何独近遗东廓耶? 东廓以独知为良知,以戒惧谨独为致良知之功,此是 师门本旨,而学焉者失之,浸流入猖狂一路。惟东廓斤斤以身体之,便将此意 做实落工夫,卓然守圣矩,无少畔援。诸所论著,皆不落他人训诂良知窠臼。 先生( 按:指邹东廓) 之教,卒赖以不敝,可谓有功师门矣! 。 从东廓同门及后人对东廓的评价,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前人多认为东 廓坚守师说,毕生竭力发明良知之学。牟宗三( 字离中,1 9 0 9 1 9 9 5 ) 先生也以 “平实的继承良知之教”来概括东廓的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东廓主要在 以下几个方面谨遵师说,其一,从继承阳明思想的立场而言,东廓主张下学而 邹守益集卷二七、书东廓达师f - j t - 书正畿,1 3 5 4 页 明水陈先生文集卷一简筐蓉山,2 l 页 咧儒学案卷1 1 六 江右王门学案一,3 3 3 页 明儒学案卷十六江右工门学案一,3 3 4 页 明儒学案师说卷邹东廓守益,8 页 同奉学界也将东廓归属于“修正派”( 或可称为“中道派”、“稳健派“) ,详见:冈f 1 1 武彦王阳明与明 末儒学i :海:上海古籍 f j 版社2 0 0 0 年版;钱明先生在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中将邹东廓、刘师 泉等划为主敬派,认为其思想较为稳健、平实 2 第1 章绪论 上达的进路,以落实致良知的工夫,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良知本体所固有的道 德内涵,从而将本体与工夫打成片,确实体现了良知之教的精神。其二,从 其思想内涵而言,东廓在良知本体、戒惧慎独工夫、心本体的寂感体用如一的 思想方面,皆本阳明一贯宗旨。相对于龙溪主张“现成良知说,以及提出“良 知归寂”的聂双江( 讳豹,字文蔚,1 4 7 8 1 5 6 3 ) 、罗念庵( 讳洪先,字达夫, 1 5 0 4 1 5 6 4 ) 而言,先生确实没有提出特出或新意的观点。但是就具体工夫而言, 东廓之戒惧工夫,亦能推阳明致良知工夫之未尽之意。本文也以东廓为救阳明 后学之失而谨遵师说这一基本立场,展开对东廓哲学思想的研究。 1 2 研究现状与意义、方法 如前所述,前人多以“平实”、“谨遵师说的形象来描述东廓,虽然被评 价为不失阳明良知之旨,却以“补救阳明后学之失”的次要角色出现。第一, 在黄梨洲以地域分类的六大派别中,虽然江右王门人数最多,共九个学案,合 计3 2 人,但有关江右学派的研究数量却不多。学者多将研究放在浙中、泰州这 两个具有争议性的学派上。第二,即使在江右王门之中,学者的视野范围内, 大多关注聂双江、刘两峰、刘师泉( 讳邦采,字君亮,1 4 9 0 1 5 7 8 ) 等人,因为 他们于阳明之学有所偏转。相比之下,被冠以“恪守师说 的东廓却被忽略, 这不可不说是阳明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就笔者所涉及的研究材料来看,对邹 东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港台、日本及中国大陆。在港台地区,唐君毅先生从工 夫论的立场,将王门后学分为两辙,一为“由工夫以悟本体”,一为“悟本体以 即工夫”,唐先生认为东廓属于前者,并认为东廓言戒惧,是承阳明而来,从不 睹不闻工夫见得戒惧本体,即本体即工夫,融合了季彭山( 1 4 8 5 1 5 6 3 ) 的“警 惕”义与龙溪的“自然”义。黄公伟在宋明清理学体系论史中,根据明 史、明儒学案等相关文献,将东廓的思想作一统整,对东廓的思想进行建 构。在学位论文方面,朱湘钰博士的论文平实道中启新局一江右三子良知学 研究,东廓思想为其中一章。在同本学界,冈田武彦先生在王阳明与明末儒 学一书中将东廓归于修正派之代表人物,根据针砭时弊的立场,对东廓的良 知本体,戒惧、主敬工夫进行了阐述。另外,吉田公平、木村庆二针等都从不 同方面对东廓思想的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且认为东廓并不一定是完全遵守 就目前学术界而言,相对于龙溪、双江而言,没有研究东廓思想的专著。前人大多将东廓放在派别罩面 总述,故小能凸显东廓本人思想的特色。即使在吴震先生的阳明后学研究一书中,也没有将东廓列入 个案研究。吴震阳明后学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3 第1 章绪论 师说,而是有所发展与背离,但由于条件限制,笔者没能见到这些材料。在大 陆,对东廓的研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张学智先生的明代哲学史以 戒惧作为东廓学的宗旨,对东廓思想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比较深入 的探讨。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描绘了东廓的生平与学行,并详 细的论述了东廓讲学和思想的特色。 笔者认为:邹东廓是最能体现江右学风的学者之一,其弟子宋仪望在邹 东廓先生行状中讲n - “先生早岁博极群书,自六经子史以及百家,一经诵习, 终身不忘。弱冠登第,即以文章气节命一时,然自虔台一见王公,遂尽弃旧学, 终身师事其说。另,从先生在正德癸酉( 1 5 1 3 年) 对学、庸起疑,也 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东廓先生精熟朱子学,并亲身体验才会起疑;二是, 先生对朱子学思路不符合,才促使他后来转向阳明学。先不论东廓思想有何代 表性或特色,就其契入良知教之机缘及学思历程,亦是难得的研究个案,可从 东廓契入良知教之机缘及学思历程中来研究王门诸子对良知学体证的学思历 程。在良知本体方面,东廓信守师说,颇契阳明良知即寂即感之旨,与双江、 念庵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在工夫论方面,东廓力主戒惧工夫,并综合了儒学史 上多种工夫之说,将“无欲”、“主敬”等功夫收摄到“戒惧”二字上来,认为 它们是本体的工夫,而非与本体相对的第二义工夫;在本体与工夫的关系问题 上,东廓强调两者的合一,认为戒慎恐惧并不是念虑思为上的工夫,而是必须 落实于良知本体上的工夫。因此,东廓批评了轻视工夫而专求直接悟入本体的 现成说:也批评了专以工夫为切要而轻视本体的归寂说;对虽然也强调戒惧工 夫,但将“警惕”与“自然”视作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的季彭山也持批评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东廓思想在大体上可以说顺适师说,但是面对不同 的时代问题,也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工夫论方面,东廓的戒惧于本体之工 夫推原了阳明未尽之意。所以,通过对邹东廓这一个案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 把握江右王门诸子在阳明第一代弟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对于阳明学本 身体悟的情况。同时,东廓广泛的创建和修复书院,并积极举办和参加各地的 讲会固,对阳明学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王门诸子的交往中,东廓既 善于接受他人思想的有益成分,又能坚守自己的观点,这本身不但对于东廓本 人思想发展有益,同时亦影响其他人思想的展开,所以从邹东廓的研究当中, 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阳明后学展开的内在逻辑。故笔者以为,有必要把邹 4 邹东廓集卷二七、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国了监祭酒前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追赠礼部侍郎谥文庄 邹东廓先生行状宋仪望,1 3 7 3 贞。为j ,叙述之便,下文简称为邹东廓先生行状。 圆详见:论文附录,东廓邹先生年谱简编 4 第1 章绪论 东廓拿出来做专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笔者立足原始文献,通过阅读邹 守益集以及其它关于邹守益的文献,理清东廓思想的内在理路,分析东廓思 想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本论文以本体论与工夫论为基本框架来阐释东廓思想,在良知本体问题上, 东廓信守师说,言“良知即天理并以此为标尺,一定程度上救正了龙溪、泰 州之失;在此基础上,东廓进一步肯定良知之至善义,救正当时混淆良知与知 觉之话语,以提供吾人道德实践之先验根据,吾人成德成圣之可能性才得以确 保;东廓亦能把握阳明良知即寂即感之旨,反对双江、念庵裂寂感为二、体用 不一之说,提出“寂感无时,体用无界的观点,从而也就卫护了阳明的“体 用合一”、“动静无间 的主旨。在工夫论方面,东廓力主戒惧工夫,认为戒惧 是致良知宗旨。因此,在东廓这里,戒惧是道德修养的全部工夫,戒惧不仅包 括传统意义上的消极意义,东廓还赋予它积极进取之义,对戒惧说的具体实践 一“知几 工夫也进行了阐述。同时,东廓认为,无欲、主敬、不逾矩和默识 都是戒惧工夫的具体展开。 第2 章学思历程 第2 章学思历程 2 1 契入良知教的机缘 邹东廓( 1 4 9 1 1 5 6 2 年) ,讳守益,字谦之,号东廓,学者称东廓先生。吉 安府安福人。明武宗正德六年( 1 5 11 )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南考功、太常少 卿、侍读学士、南京国子祭酒。隆庆元年丁卯( 1 5 6 7 年) ,追赠礼部右侍郎,谥 文庄。正德十四年己卯( 1 5 1 9 年) ,东廓问学于王阳明乃江右王门之领袖,为王 学在江右的主要传人。根据碑铭中记载,东廓幼年颖敏不群,读书废寝忘食, 早岁博览群书,自六经子史以及百家,一经诵习,终身不忘。弘治十五年壬戌 ( 1 5 0 2 年) ,先生十二岁从学于胡琏,力学精思,德器日粹,正德二年丁卯( 1 5 0 7 年) ,先生十七岁以春秋中江西乡试,正德六年辛未( 1 5 1 1 年) 先生登进 士,廷试及第第三,授翰林编修。后念易斋大夫,遂抗疏养病归,得许。正德 八年癸酉( 1 5 1 3 年) ,先生始归林下,四方人士来受学。一日,读大学中 庸,讶日:“子思受学曾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首揭慎独,何也? ” 积疑不释。正德十四年己卯( 1 5 1 9 年) 东廓二十九岁就质阳明公于虔台( 今江 西赣州) ,因论及格致之学,阳明乃尽语以致良知之说,反复辩论,先生幡然悟 日:“道在是矣。 释其所疑,遂称弟子。然通读文集,笔者发现与东廓描述自 己初闻良知之教的心路历程有所出入: 先师格致诚正之说,初闻于虔州,以旧习缠绕,未敢遽信。及质诸孔孟, 渐觉有合处,然后敢信而绎之。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东廓虽心契良知之学,但良知心学乃身心之学, 践履之学,东廓早年因未切身的体征与践履,故一开始并不能把握良知教的要 旨,而只是对概念的表面理解,只有经过实际的历练,东廓才逐渐透彻良知学 的宗旨。故东廓说初闻良知心学,不敢遽信。二是碑铭中记载东廓因幡然领悟 而遂称弟子,应该是说自此东廓因怀疑朱子格物致知之学,而正式转入良知心 学,从而确定了一生的学思方向。因为东廓与其同门或弟子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邹东廓生甲,笔者在正文中小予详细介绍,参看文章附录笔者所作的( 5 1 i 东廓先生年i 孚简编 。详见:邹守益集卷二七、邹东廓先生行状宋仪望,1 3 6 7 一1 3 7 4 页;邹守益集卷二七、东廓邹 先生传耿定向,1 3 8 2 一1 3 9 l 页:邹守益集卷二七、文庄府君行略邹德涵,1 3 6 6 页 邹守益集卷二七、邹东廓先生行状宋仪望,1 3 6 8 页 邹守益集卷一0 、复工东石时祯,5 0 0 贞 6 第2 章学思历程 所以说法有异,但并不矛盾。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自此东廓契入了 良知之学,且此后开示讲学以发明师说为己任。故王门的另一高第王龙溪这样 概述东廓的学思历程: 虽其前后所见不无浅深精粗之异,而修辞命意一惟师说之守,则先后反复, 未尝少有所变也。 、 先生之事先师,四十余年,于先师之学,终始发明,惟归一路,未尝别为 立说以眩学者之听闻。先生生平以翕聚同志为己任,东南学者之会以十数,每 会必如期先往,后期而归,虚受并包,务期奖掖,朋友有过,未尝显斥,微示 之向,而使人之意自消。辩论有未合者,未尝必其强同,稍为分疏,使自思得 之。 东廓之孙邹德涵在文庄府君行略中讲到: 先祖自闻学,四十余年,竭才于良知之学,未尝一日分其力于功名词章之 中。其启牖后进,未尝一日倦精神,志意未尝一日不与四海相流通。 笔者认为:以正德八年癸酉( 1 5 1 3 年) 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东廓尊信先 儒旧说,且造诣颇深。这从东廓在正德六年辛未( 1 5 1 1 年) 以廷试及第第三的 佳绩,授翰林编修就可得到证明,因为当时朱子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所有 士子必须熟读并精通其学方有及第的可能。然自此之后,东廓对朱子格物致知 之学产生疑惑,并久思不得其解,直到正德十四年己卯( 1 5 1 9 年) 东廓问学阳 明于虔台,方解决了在修学历程中的这一瓶颈,其思想也随着阳明的脚步登入 了心学的殿堂。 2 2 戒惧工夫之三变 东廓师从阳明之后,虽心契良知之学,但对良知本体与致良知工夫的证悟, 尚未纯熟。东廓曾论及自己工夫的三次变化l “戒慎恐惧之功,命名虽同,而命意则别。出告反面,服劳奉养,珍宅兆而肃蒸 尝,戒惧于事为也。思贻令名,必果为善;思贻羞辱,必不果为不善;戒惧于念 虑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全生而全归之,戒惧于本体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帝规帝矩,常虚常灵,则冲漠无朕,未应非先,万象森然;已应非后,念虑事为一以 邹守益集卷二七、邹东廓先生续摘稿序王畿,1 3 4 8 页 。邹守益集卷二七、寿邹东廓翁七帙序- e 畿,1 4 1 2 页 邹守益集卷二七、文庄府君行略邹德涵,1 3 6 6 页 7 第2 章学思历程 贯之,是为事亲事天仁孝之极。”。 一。 王龙溪在寿邹东廓翁七帙序中特别转述东廓自述的这戒惧工夫之三变: 尝曰:“吾始也戒惧于事为,已而戒惧于念虑,其后则乃戒惧于本体。夫戒 惧于事为者,检点形迹,所志末矣;戒惧于念虑者,虽防于发端,尚未免于生 灭之扰;若夫戒惧于本体,则时时见性以致于一。念虑者,本体之流行;事为 者,本体之发用。圆融照察,日以改过为务,无复本末内外之可言矣。”此先生 ( 按:指东廓) 之学也。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归纳出,所谓戒惧工夫之三变是,一、出告反面,服劳奉 养,珍宅兆而肃蒸尝,戒惧于事为也;二、思贻令名,必果为善;思贻羞辱,必不果 为不善;戒惧于念虑也;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全生而全归之,戒惧于本体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帝规帝矩,常虚常灵,则冲漠无朕,未应非先,万象森然;已应非 后,念虑事为一以贯之,是为事亲事天仁孝之极。下面笔者将一一详述之。 第一阶段,东廓戒惧于事为,只是就念虑处体认、事上检点,为善去恶, 改过迁善。此工夫可以说是宋明儒者最基本的道德实践工夫,这不仅是初学者 之实下手工夫,即使到圣人境地,亦只是此为善去恶工夫。但从东廓的自述中 可以看到,他所说的迁善改过之功,只是在事上用工,遏于已然。亦即此事为 善之时,吾人当为之,此事为恶之时,吾人当去之。很显然,东廓的这种工夫 完全是在心体之外的同常事务中实施,在此工夫之中,东廓没有体悟到良知是 道德实践的先天根据。就其事上点检的工夫理路,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此 时,东廓对于良知本体,并未从自家生命处体认,而只是概念性的知解,认为 良知是存有而不活动的本体,即承认良知的澄莹精明,但没有认识到其有自觉 扩充的能力即是说没有“先立乎其大”,其工夫终不是究竟工夫,即使极力扫除, 亦终无廓清之期。 经过实践与讲会,东廓逐渐体悟到必须从本体着手,可是鉴于前一阶段的 偏颇,东廓在第二阶段的进学中,又陷入的“比拟想像”的光景,笔者将在下 文详细阐述。 第二阶段:戒惧于念虑。彭国翔先生认为在阳明的语脉中,“念”有“本体 之念”与“私念 之分。“本体之念 是指良知心体的直接发用,是一种真诚的 o 邹守益集卷一七、书谢青冈卷,8 1 9 页 。邹守益集卷二七、寿邹东廓翁七帙序土畿,1 4 1 3 页 8 第2 章学思历程 意识;“私念则是脱离了良知心体的有善有恶的意念。笔者认为,如前文所 述,此时东廓已认识到必须从本体入手,因此这阶段的戒惧于念虑并非经验层 次的无穷尽的逐念克制,而是良知本体自知的善善恶恶,即“本体之念”。但 其工夫仍是行于意发之后,与本体终隔一层,即使本体澄莹精明,但没有真切 流行于日常生活之中,仍然发挥不了作用。如王龙溪说:“戒惧于念虑者,虽防 于发端,尚未免于生灭之扰”故此时东廓体悟的本体不过是“比拟想像”的光 景,只是反增一层障蔽。 经过自身实践与友人的指点,东廓工夫日趋成熟,认识到在事与念上克制, 虽极力用功,但与本体终隔一层。东廓在与友人的通信往来中,反复提及这一 占 j 归自青原,杜门静养,日见得从前测度想像自以为功,而不知反增一层障 蔽。今之空言而无实行者,正坐测度误之也。 病体视旧稍健。今春出馆崇福寺中( 按:1 5 3 5 年,详见年谱) 与门生儿子缉 理旧学,而郡之耆艾与四方之彦时造焉。乃知平日病痛,尚是比拟文义,想像 光景,自以为为学工夫,而不知于良知本体反增一层障蔽,乃欲持是以抗群论, 宜长者之不许也。 东廓在写给王龙溪的信中讲到,受龙溪指点,逐渐认识到以前的比拟想像 之功于本体有障蔽: 所论“学问惟是自信本心,终日变化云为,以直而动,乃见天则。种种意 解闻见,皆是闲图度虚凑泊,与本心原不相干。”旨哉,其言之也! 青原再会( 按: 1 5 3 4 年) ,同志四集,磨偏去蔽,甚有警发。始悟从前比拟想像,自以为功,而 反生一层障矣。然须实见本心,乃知此味。若以闲图度虚凑泊认作本心,则去 道愈远。此正吾兄师教铎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第三阶段,戒惧于本体据前文所引可知,通过友人的切磋、指点,东 廓认识到在事与念上用功,终与本体隔一层,须从源头活水( 即本心) 处用功, 方是致良知。到这里,笔者认为东廓对良知本体已有深切的体证。我们可以从 他与友人的通信中看出其修正后的良知观: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北京:三联书店f 版社,2 0 0 5 年版1 2 6 1 2 7 页 圆邹守益集卷二七、寿邹东廓翁七帙序,1 4 1 2 页 邹守益集卷一0 复陈明水惟浚,5 l l 页 邹守益集卷0 翰吕泾野宗伯,5 1 5 页。 邹守益集卷二、简上龙溪。6 1 7 6 1 8 页 9 第2 章学思历程 良知也者,天然自有之规矩也;致良知也者,持规矩以出方圆也。子务致 其良知,常精常明,不为自私用智之所障,则持规以为圆,持矩以为方,虽千 变万状,焯然有余裕。是故以急民事而耕敛省,以重民命而狱讼慎。以防奸而 吏胥清,以禁暴而盗贼除,以敦俗而礼制昭,以正人心而瘁序谨;无往非天德 之流行矣。 千方万圆皆是良知本体之发用,三千三百皆是天德之流行,故东廓在这种 良知教的背景下,自然主张在本体上做工夫,而不应该在事上点检;而且认为 致得良知后,对本体没有增添,也没有减少一分,只是复其本来面目。东廓认 为良知不仅是明觉之本体,本自知善知恶,而且作为本体的良知切实的体现于 个体的道德生活实践之中,在日用常行中表达出良知本体固有的道德内涵: 少初徐子至自东乡,慨然切砥真性超脱之几,须从无极太极悟入。日:“某 亦近始悟得此意,然只在二气五行流运中。故从四时常行、百物常生处见太极,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见真性,方是一滚出来,若隐隐见得真性本体,而e l 用 应酬,凑泊不得,犹是有缝隙在。先师有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 前。了此便是下学上达之旨。一。 可见,三千三百皆从良知本体流出,但良知之精明本体也是在三千三百处 体现,至此,东廓将工夫与本体打成一片工夫为本体之工夫,本体为工夫 之本体,如东廓所言: 本体工夫,原非二事。( ( 大学之教,在明明德,下明字是本体,上明 字是工夫,非有所添也。做不得工夫,不合本体;合不得本体,不是工夫。 先言戒惧,后言中和,中和自用功中复得来,非指见成的。若论见成本体,则 良知良能,桀纣非吝,尧舜非丰,何以肫肫浩浩渊渊独归诸至圣至诚乎? 指其 明体之大公而偏也,命之日中;指其明体之顺应而无所乖也,命之日和。一物 而二称,犹称子之名曰山,称子之字日仰之。称名以召,则字在其中;称字以 召,则名在其中矣。 故致良知工夫,须舍得本体做。不得工夫,不合本体;合不得本体,不是 工夫。 可见在本体与工夫的问题上,东廓强调两者的合一,认为戒慎恐惧并不是 邹守益集卷四、赠南海方子之商河序,1 7 :2 页 邹守益集卷一五、冲幺绿,7 4 2 7 4 3 页 邹守益集卷一一、复高仰之诸友,5 4 9 页 邹守益集卷一一、再答双江,5 4 2 页 1 0 第2 章学思历程 念虑思为上的工夫,不是与本体相对的后天工夫,而必须是落实于良知本体上 的工夫,是本体的工夫。从这一点来看,东廓思想与其师阳明思想保持一致。 东廓在肯认良知本体精明灵觉的同时,也注重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实功。 认为人人具足的良知,如果受到私欲的蒙蔽,便不能彰显于日常生活中。故学 者须常雷厉风行、迁而改之,以复其本体之明,便是实致良知手段。故东廓说: “故尝谓乾乾不息于诚,所以致良知也;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皆致良知之条 目也。”笔者认为,东廓虽然已经完全体悟了良知教的宗旨,但源于补救越中 言论过高者,仍重视其“去私欲”的理路,以戒惧慎独为本体工夫。 东廓一生学思历程,笔者以为三个时间可为其探索之分水岭:一为正德八 年癸酉( 1 5 1 3 年) ,在此之前东廓膺服朱子学,且造诣颇深,而在这一年,东廓 对学、庸的首要工夫起疑,转而怀疑朱子格物穷理之学;二为正德十四 年己卯( 1 5 1 9 年) 先生二十九岁时,往虔台问学于阳明,闻良知之学,学问方 向为之改变;三为嘉靖七年戊子( 1 5 2 8 年) ,东廓自从学阳明以来,学问之大方 向上虽已确立,但对于良知本体与致良知工夫的证悟,尚未精熟,而在这一年, 先生卧病江干,当时讲学友人王心斋、薛中离、钱绪山、王龙溪偕来商究,先 生醒悟到,向来起灭之意,尚是就事上体认,非本体流行,从而确定了“戒惧 于本体”的究竟工夫方向,如此,东廓方入致良知教之殿堂。在须臾不离的用 功下,到晚年,其境界更臻完善。 2 3 晚年体用之圆融 2 3 1 体用无间的良知学之旨 经过此前一彻底翻转,东廓到晚年,言本体,则能把握良知即寂即感之旨; 言工夫,则独契“戒惧 工夫,此时的戒惧工夫己非往日戒惧于事、戒惧于念 的工夫,而是即本体即工夫,契合师门宗旨之入路。笔者以为,可从以下言语 中体悟出东廓此时所造之境: 夫良知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是也。指其寂然处,谓之未发之中,谓之所存者神,谓之廓然而大公; 指其感通处,谓之已发之和,谓之所过者化,谓之物来而顺应。体用非二物也。 邹守益集卷一0 、简董生兆时,5 3 1 页 第2 章学思历程 学者果能戒慎恐惧,实用其力,不使自私用智之障得以害之,则常寂常感,常 神常化,常大公,常顺应,若明净莹然,万象毕照,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矣。主静寡欲,皆致良知之别名也。说致良知,即不消言主静;言主静,即不 消说寡欲;说寡欲,即不消言戒慎恐惧。盖其名言虽异,血脉则同,不相假借, 不相衬贴,而工夫具足。 良知之本体,本自廓然犬公,本自物来顺应,本自无我,本自无欲,本自 无拣择,本自无昏昧放逸。若戒慎恐惧不懈其功,则常精常明,无许多病痛。 索居之虑,正是吾辈通患,然独知之明,即是严师。为其所为,欲其所欲,无 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便是终日在阳明洞中矣。回 东廓认为良知乃寂感一体,无分动静,本自完足,且只要良知能作得主宰, 自能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其次,认为吾人在体现良知时,可能会受到私欲的 干扰,故特别强调“复性”之功,主张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中,以良知之知善知 恶为尺度好善恶恶,进而为善去恶,直到复其澄莹本体。可见,万事万物为本 体流出,而本体亦是在万事万物中体现,体用是合一的本体为工夫之本体, 工夫为本体之工夫。从这一点来说,东廓秉承师训,体证到良知教的宗旨。 2 3 2 学、庸合一之旨 据耿定向记载,自正德十四年先生拜教阳明,请教大学、中庸合一 之旨问题,阳明告之日:“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 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 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独也。大学中庸之旨,一也。”先生豁然悟, 遂肃执师事焉。但东廓自述:“先师格致诚正之说,初闻于虔州,以旧习缠绕, 未敢遽信。及质诸孔孟,渐觉有合处,然后敢信而绎之。 其不同原因,前文 已述,在此不再赘浼。即说,东廓在得到阳明的解答之后,并没有放弃对这个 问题的思考,而是要自己亲身体证得知,直到晚年,他仍在中庸上苦一t l , 钻 研。这也表达出先生锲而不舍、贯穿始终的学问性格。 据东廓邹先生传载:丁巳(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 5 5 7 年) ,会白鹭, 。邹守益集卷一0 、复黄致斋使君,4 9 6 页 圆邹守益集卷一0 、复“臁们郡守,5 1 2 页 邹守益集卷二七、东廓邹先生传耿定向,1 3 8 2 一1 3 8 3 页 邹守益集卷一0 、复f 东石时祯,5 0 0 页 1 2 第2 章学思历程 学使王敬所率生儒以千计听讲,先生发明学庸合一之旨: 大学以家国天下纳诸明明德,中庸以天地万物纳诸致中和。天地万 物者,家国天下之总名也;中和者,明德之异名也。明德即性也。明明德、亲 民而止至善,安焉谓之率性,复焉谓之修道,而本本原原,不越慎独一脉 故自其独知之真切,乐行忧违确乎不可拔也,命曰思诚;自其忧乐之精明炯乎 不可昧也,命曰致知;自其忧乐之所在森乎不逾其则也,命曰格物。物不逾其 则,则知复其精,意复其真。夫是以忿健好乐无所滞而心得其正,命之日中; 亲爱贱恶无所辟而身得其修,命之日和。立中达和,溥博而时出之,以言乎家 庭日齐,以言乎阎里日治,以言乎四海九洲曰平,以言乎天地万物则备矣 世之豪杰,孰不欲位育之运诸掌也,而欠却中和;孰不欲中和之体诸躬也,而 欠却戒惧。是仆根而蕲茂,涸源而蕲流,闻见日博,测度日切,摹拟日精,而 至善日远矣。哪 笔者将东廓对学庸“合一之旨 作以下三点分析,东廓早年从格物、 慎独孰先孰后的问题起疑,转而契入良知教,通过己之生命处切实体贴,到晚 年,重申学庸合一之旨凝于“慎独 之说。一、言本体:东廓谓“中和 即“明德之异名也”,即是说“明德”即“中和”,即性,用中庸之义解大 学之旨。至此,东廓将已发未发皆纳入良知学说,同时以天命之性言良知,将 天地万物、家国天下纳入良知的话语中;二、言工夫,东廓认为要致得大学“止 于至善”的境界,必须通过中庸所提出的“戒惧”、“慎独”工夫。如东廓 说:“孰不欲中和之体诸躬也,而欠却戒惧则“至善日远矣”,可见东廓力主 戒惧,认为戒惧是致得良知的“不二法门 ;三、在论证学庸如何合一 时,东廓力主戒惧,认为“明德”、“亲民”、“止至善 以及“率性 、“修道”, 皆源于“慎独一脉。由此可见,这与阳明将训“慎 为“致、“独”为“良知”, “慎独”即“所以致良知”的观点相比,有其独特性,但是其思想中所建构的 心性论,并没有超出阳明“心性不分”的范围,可见东廓这思想也是本自师 说。 邹守益集卷一六,白鹭书院讲义,7 5 4 页 第3 章良知本体 第3 章良知本体 3 1 阳明良知之义 在论述东廓的良知说之前,先略述阳明的良知之说,以呈现师徒二人体证 良知的异同之处。 阳明的良知概念源于孟子“不虑而知之说。孟子尽心上有云:“人 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章无不知爱其 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在孟子的话语中,“良知 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本然之善”( 朱子 语) ,这种“本然之善自然的流行于日用生活中,吾人当下便知、当下即能。 显然,孟子所谓的“良知”意义是一种道德判断能力。但是在孟子这里“良知 概念没有得到系统的展开,故也留给了后人进一步阐述的空间。陆象山直承孟 子思想,提出“吾心之灵,吾所固有的心即理思想。到了阳明那里,“良知” 成了阳明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以此良知统摄本心、理、格物诸问题,良知 即是心,良知亦是理,格物亦在良知下完成。吴震先生认为阳明的良知概念的 基本涵义有二:( 1 ) 良知是心之本体;( 2 ) 良知是是非判断之准则。笔者认为 吴震先生之总结言简意赅,符合阳明良知本义。故笔者依此理路来疏解阳明良 知之义。 阳明所谓良知,是心之本体,并以“良知 二字综括了孟子所讲的“四端 之心,阳明日: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 了万事万变。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在此,阳明是将孟子所讲的“是非之心,智也 、“善恶之心,义也 二者 一并收摄到良知上来讲。由此可见,阳明继承了良知即是心之本体,又是道德 法则这一孟子学的原理,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而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 他一些不得。 o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5 9 页 o t 阳明伞集卷三传习录下,l l l 页 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9 2 页 1 4 第3 章良知本体 作为道德判断之标准的良知,是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