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 瓤幻萝2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构成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代迅教授 作者:傅潇霄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构成。她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 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着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具体而言,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表现在:一、对人性的劣根性和弱点 的探索;二、对情爱的虚无和无爱的婚姻的探索;三、对人生虚无、渺茫、琐 屑状态的感悟;四、对中国女性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悲剧命运的关注;五、通 过自然中的荒凉意境和对色彩、音乐的独特感觉来映衬、强化人生的“苍凉”。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由多种因素构成:一是膨胀的物欲;二是变态的 情欲;三是不彻底的性格;四是个人的渺小和命运的难测;五是病态的社 会。 考察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可知中西糅杂的动荡社会是悲剧意识构成 的环境因素;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构成的文化 因素:个人生活的“体验”是作家悲剧意识的直接来源。 解读张爱玲的作晶不赡发现,她的作品显示出传统生命模式沉溺者的 内在“苍京”m m n 糟斗的言行中充满了内心的矛盾,悲悯苍生而又无可 奈何 张羹玲小说独特的悲剧意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关键词,张受鹰订龟剧蕃镇构磊 a s i g hd e e p i nt h em u n d a n e w o r l d o nt h et r a g e d ya n di t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z h a n ga i l i n g sn o v e l s a b s t r a c t m a j o r :c h i n e s em o d e m 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t e r a t u r e 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d a ix u n s t u d e n t :f ux i a o x i a o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t r a g e d ya n di t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 z h a n ga i l i n g s n o v e l s a l m o s ta l lh e r m a s t e r p i e c e s a r e t r a g e d i e s h o w e v e r ,s h ed r e d g e d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o ft h e t r a g i c f a t ei nau n i q u e 、a n g l eo f v i e w c o n c r e t e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t r a g e d y i nt h en o v e l si s r e p r e s e n t e da sf o l l o w s :1 p r o b i n gi n t oh u m a n i 够t h ee x c a v a t i o no f t h e i n f e r i o r i t y a n d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o fh u m a nb e i n g s ;2 p r o b i n gi n t o 2 a f f e c t i o na n dm a r r i a g e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t h en i h i l i t yo ft h el o v i n g s t o r i e sa n dt h em a r r i a g e sw i t h o u tl o v e ;3 p e r c e p t i o no f h u m a n 1 i f e _ 一 t h es e n t i m e n to ft h ev a n i t y ,v a g u e n e s s ,a n dt r i v i a l n e s s ;4 c o n c e r n i n g a b o u tt h e t r a g i c f a t e so fc h i n e s ew o m e nu n d e r t h e s p e c i a l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5 a p p l y i n g n u m e r o u s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i m a g e st oi n t e n s i f y t h eb l e a k n e s so fh u m a nl i f e w i t hh e ru n i q u ef e e l i n gt o w a r d sn a t u r e , c o l o r sa n dm u s i c t h e r ea r ev a r i o u sf a c t o r sf o rt h ep e o p l e st r a g i cf a t e si nt h en o v e l s f i r s ti st h ei n f l a t e dd e s i r ef o rm a t e r i a lw e a l t h ;s e c o n d l y ,t h e m e t a m o r p h i ca r d o r ;t h i r d l y ,t h e h a l f w a yc h a r a c t e r s ;f o u r t h l y ,t h e 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 i n v i s i b l ef a t e l a s t s ,t h em o r b i ds o c i e t y t h e r ei sa s t r o n gt r a g i c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 z h a n ga i l i n g s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t h e n ,h o wd i dt h e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c o m ei n t ob e i n g ? t h et u r b u l e n t s o c i e t y c o m b i n e d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i s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f a c t o r t h e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t h i r d l y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i st h ed i r e c t s o u r c e u n s c r a m b l i n gz h a n ga i - l i n g sn o v e l s ,w ec a nf i n dt h a th e rw o r k s r e v e a lt h ei n n e r “b l e a k n e s s ”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f em o d e s h eh e r s e l fw a s f i l l e dw i t hi n n e r m o s t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t h ec o n t u m a c i o u s d i c t i o n - - s o r r o w f u lt ot h ec o m m o n p e o p l eb u th a v en oa l t e r n a t i v e 3 t h eu n i q u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t r a g e d y i nz h a n ga i _ l i n g sn o v e l sl i f t s an e wf o l i oi nt h e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z h a n ga i l i n g n o v e l s t r a g e d y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4 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张爱玲的横空出世带给了人们无尽的论说和回味a 虽然t 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半个世纪过去了,“孤岛”上这突兀的奇迹却仍 能让我们凭着最古老的记忆”,感受“三十年前上海的月亮”。在一片寄寄的 黑暗中,回荡着她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 张爱玲( 1 9 2 0 1 9 9 5 ) 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女作 家。小说中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结集为 传奇) 、长篇小说十八春等。1 9 5 5 年,张爱玲经香港移居美国,9 5 年逝 于洛杉矶公寓。张爱玲的传奇是悲剧性的,她的代表作品也几乎都是悲剧。这 些作品不涉及政治、淡化历史,直指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世俗的生活方式。在 这些小说中,张爱玲对畸形社会和历史渊源有着深刻的探索和认识,一定程度 地把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媾和所缔造的文化畸形儿的特点作了传神 的勾勒。这些小说处处可以体现作家的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张爱玲以 独特的视角在因袭传统的基础上挖掘着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那么,什么是“悲剧意识”呢?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 悲剧性的文化把握。悲剧意识既把人类文化的困境暴露出来,同时又把人类文 化的困境从形式上和感情上弥和起来。( 1 ) 不同的文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悲剧意识。 在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反映出的悲剧意识 是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认知;对这种特殊的文化困境,既有暴露 又有弥和。 “我发现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两 者不能独立存在。”( 2 )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 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搭配,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 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 差的对照。”( 3 )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的这段话表明了她的写作态度和对悲剧的独特认 识。由此,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和探讨她的小说。张爱玲笔下的悲剧 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强调力和崇高,英雄和壮烈等强烈的对比。不是悲 壮,而是“苍凉”。t 苍凉”作为一种情绪主题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 每一个故事。 应该说,张爱玲的小说所具有的是一种普泛的悲剧意识。它不是人生的一种 形式而是人生的一种背景,成为惘惘地威胁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 它不必借助传统的激烈冲突的形式构架来运作,就已具有一切悲剧所必然有的 实质:在最终的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既显得不可一世,有挑战的意味; 又显得毫无意义,终归要沉寂。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的表现以及这种“苍凉”的悲剧意 识的成因。 一、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表现 1 、对人性的探索 张爱玲的小说中,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这种探索是对人的弱 点和人的劣根性的挖掘。人与人的真正关系是什么? 张爱玲选择了世俗的男女 关系加以考察。她关注世俗社会里的“软弱凡人”,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等来 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真实的人性,作品使我们看到了在古老腐朽文化、 物欲、情欲压抑和倾轧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和变态,人性变得恐怖不堪。由 此可见,张爱玲着力表现的是“人性恶”的一面自私、虚伪、冷漠、卑劣。 小说中的人几乎都是现代社会的“病人”。 “人性恶”最为彻底的表现英过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七巧作为麻油 店小户人家的女儿嫁入望族,对黄金的强烈嗜好和疯狂的占有欲使她泯灭了人 性中健康的情感而滑到了人性扭曲的底层,变成了一个迫害儿女幸福的变态者。 在小说的前半部,残疾的丈夫使曹七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得到满足。作为 一个健康的女人,由于性爱的极度压抑,她表现出对爱情的浓厚兴趣,不由自 主地想投入小叔子季泽的怀抱。天性好色的季泽虽有点动心,但碍于“面子”, “早就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终于横下心来一走了之。“七巧笑了一声 道: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就过上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 ”这无疑 给了曹七巧心理上一个巨大的打击和难以愈合的创伤。1 0 年后季泽找她主动表 白。这是七巧与季泽之间的最后一次感情纠葛。就在她这一生中,沐浴到幸福 光辉的刹那,机警的寡妇本能地害怕自己感情的再次受骗,七巧颇有心计的和 季泽谈起房子和田。“他难道是哄她么? 他想她的钱一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 个钱? ”对于七巧来说,爱是靠不住的,只有黄金才是最可靠的。她赶走了季 泽,但她的内心是矛盾的。七巧终于放弃了她一生一世中仅有的一次“爱情”。 从此,七巧便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恶性轨迹往下滑,一直滑到了人性扭曲的无底 深渊。爱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性本能过分的受到压抑,造成了七巧心理上的变 态。她无限制地压抑性欲,渴望发泄和报复,于是她对“性”过分的敏感。无 论何事,她总能往“性”方面联想,毫无顾忌的满口粗话,以此宣泄潜意识中 本能的冲动,甚至用更为变态、扭曲的方式以求得宣泄和心理平衡。深夜扣住 儿子以探测媳妇芝寿的隐私,“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她媳妇 的秘密宣布了出来,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长白与芝寿不和,渐渐又往花 街柳巷里走动。七巧把娟儿给他做小,并且变着方哄他吃烟。她所做的一切无 非是要从情感和肉体上占有自己的儿子,进而满足自己畸形的情欲,这是人性 人情变态的极至。女儿长安的幸福也在七巧的“手段”下残酷无情地破坏了, 只留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可以说,曹七巧情欲的扭曲本质上源自其自 身欲望上的受虐,她“一级一级,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三十年来,她戴着 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曹七巧扼 杀了儿女们的爱情和幸福,自己也悲剧性地走完了一生,成了“遗老家庭里一 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 傅雷语) 金锁记的确是我 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堪称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 张爱玲对欲望的沉沦和人性的扭曲作了淋漓尽致地刻画,同时她站在女性的角 度对七巧的人生寄予了最艰难的同情。这部小说对曹七巧的成功塑造,集中体 现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和曹七巧一样,沉香屑第炉香中的梁太太也是金钱的奴隶,为了满 足自己的情欲,人性变得冷漠畸形、恐怖不堪。梁太太曾是一个有钱人的姨太 太,她是“一个有本领的女人,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 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的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她通过各种手段让 投奔自己的亲生侄女葛薇龙沦为吸引年轻人的诱饵。而受过新式教育的葛薇龙, 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从“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的天 真自信,到“看看也好”的心境昏沉入梦,再到“咯拉一声”被姑母的老相好 套上金刚石镯子,她已清楚地明白自己“对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最后乔琪 的为人使她对爱的幻想破灭了,对爱的理想也崩溃了,葛薇龙不得不迈入最可 悲的结局“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葛薇龙的堕落,其实就 是人性在物欲、情欲、和女性虚荣的倾轧下,由善到恶的扭曲变形。 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自私”、 “虚伪”、“卑劣”的一面。佟振保留学英国,事业成功,“做人做得十分兴头”, “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后来,他寄宿在朋友王士洪家, - 竟和王的妻子王娇蕊恋上了。当对方一旦要和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 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 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 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畏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 是,他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可是,婚后, 烟鹂成了他眼中“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砸东西打妻子,尽情地发泄 着他的冷酷、变态。但在外面,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 着恶的本质。张爱玲用讽刺的笔调冷冷地揭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 露出了他灵魂深处的卑劣、自私、虚伪和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 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茉莉香片也展示了一个人性扭曲、畸形、变态的富家子弟聂传庆的心 理历程。聂传庆是个阴沉而发育不全的青年。本应是人性成熟的时期,但心理 却发生着完全逆向的病变。在家里,生父把对生母的憎恨迁怒于他,后母鄙薄 他,使他的仇父恋母情结在心中滋长,对异性产生偏执仇妒心理。于是,他厌 恶天真少女言丹珠在学校里给他的温情,却有无法摆脱言丹珠给他亲近的诱惑, 精神陷入了恍惚变态中,在潜意识中,他对言丹珠有着“绝望的爱”。在环境和 精神的双重重压下,他变得自卑、自贱。猜忌、冷漠、自私、占有渗透在他的 心中,精神失衡,心理裂变,人性扭曲,自我意识错乱,欲罢不能的妒恨一心理 愈演愈烈,疯狂恐怖的杀机终于在一个圣诞夜爆发,他施暴毒打言丹珠,欲制 其于死地。聂传庆的变态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张爱玲用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着现代人,她独有的悲剧意识让小说中的人物 自觉不自觉地沉沦、堕落。中国“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多是将一切冲突 指向人与社会制度的对立,作家们认为:黑暗的社会制度是人世间一切不幸的 根源,人是不可指责的。而张爱玲提出悲剧根植于人性,人可理喻的人性是肮 脏的现实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人的一种普遍永恒的处境。这种对人性的认识深 刻地反映了作家主观的悲剧意识。 2 、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 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是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又一表现。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 “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的,也不打算尝 试,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 4 ) 因此,张爱玲的小说多是选择普通男女的情爱和婚恋故事为题材的。在这 些故事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在一场场情爱游戏中,到处 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腐朽的、苍凉的、肮脏的气味。在“男女问题”这条主线中, 张爱玲将笔锋指向了虚无的情爱和无爱的婚姻。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就是玩着“爱情”的游戏,因为一座城 市的沦陷,一步步从虚无的情爱走入了无爱的婚姻。与其说,这部小说写的是 “爱情”,倒不如说是一段颇为高级的“调情”“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 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 ( 5 ) ( 傅雷语) 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处处受到兄嫂的冷嘲热讽,过着屈辱的 生活。因此,她迫切想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 她绞尽心机要成为花花公子范柳原的合法妻子,无非是因为他有钱,她可以获 得终生的物质保障,正如作品所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安全”,“如果 她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和美丽所征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中还掺杂着家 5 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张爱玲塑造自流苏时,这段对婚姻追求动机最直 接的描写,已经让读者能隐隐感到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了。但是,张爱玲却让“一 座城市沦陷了”,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 文明的毁灭,感情才会升华,情和爱成了虚无的承诺。张爱玲成全了白流苏, 使她真的成为了范太太,成功地嫁给了让亲戚们羡慕的有钱人,她还可以衣锦 还乡而报复当年欺侮她是兄嫂们了。然而,张爱玲固有的悲剧意识使白流苏成 功的婚姻仅仅是一个“带泪的微笑”婚后,他们回到上海,没有兴趣再玩 恋爱游戏了,范柳原只是“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白流苏还是 “有点惆怅”的。 十八春中的几对婚姻都没有爱。曼桢和世钧真诚相爱,难舍难分,( 这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少见) ,但只因一点小小的矛盾就破裂了,他们终究也没有 逃脱悲剧的命运。曼桢陷入了一场由自己亲生姐姐设计制造的“阴谋”当中, 成了曼璐套住丈夫、锁住婚姻的工具。曼桢在受尽凌辱逃脱魔掌后,带着满腹 的辛酸和屈辱去找世钧,殊不知世钧已在无望中放弃了努力,匆匆地与自己不 爱的翠芝结了婚。翠芝也不爱世钧,她爱的是世钧的朋友叔惠。可命运成就不 了她,她无法跨越家世的鸿沟;革命的新派人物叔惠也不会接受来自i ! e l 式家庭 的千金小姐。爱成就不了婚姻,他们的婚姻是无休止的妥协。 心经中的许峰仪夫妇虽是因爱情而结合的,然而随着许太太青春的消 逝,他们的爱情也完结了,许太太悲伤地说:“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 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小寒的同学绫卿甘做可当自己父亲的许先生的情妇, 也无非是看上许蜂仪的钱和地位。他们或许有一点真心,但在“金镂衣”下, 他们的这点真心显得多么卑微,多么可怜! 张爱玲的小说中曾多次描写过结婚的场面。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无论中国 人还是外国人,婚礼总该是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但是,张爱玲却偏偏把婚 礼安排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举行。比如在年轻的时候里描写俄国姑娘沁西 亚的婚礼情景是:“俄国礼拜堂的尖头园顶,在似雾非雾的牛毛雨中,像玻璃缸 里浸着的蒜头。礼拜堂里人不多,可是充满了雨天的皮鞋臭。”婚礼仪式上的神 甫是满脸红肿的酒徒;新郎穿着半旧的西装,一直局促不安;只有沁西亚是美 6 的,可是宾客中的两个老太太却在交头接耳地争论她的礼服是租来的还是借来 的。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庄严、神圣和喜悦,只有一种难言的悲哀,为沁西亚, 为她的婚姻感到悲哀。其他如鸿鸾喜中的婚礼也是在雨天举行的。婚礼中 的新娘:“半闭着眼睛”,“像复活的清晨还没醒来的尸首,有一种收敛的光”, 婚礼结束后,“新娘出去的时候,白礼服似乎破旧了些,脸色也旧了”,而结婚 照上的新娘“面目模糊”,“仿佛无意中拍进去一个冤鬼的影子”。这些都反映出 了作者对婚姻的悲观认识和阴沉心理。 透过这些不幸的婚恋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心灵深处的悲观。她用那 不动声色的笔触,让作品中弥漫着让你无法挥除的悲凉氛围,真正创造了一种 不是悲剧的悲剧:一切在未见刀光血影之中已经完成。 3 、对人生的感悟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她对人生的感悟上。张爱玲在少年时 代的作品我的天才梦中就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6 ) 透过 这句话,我们能够感受到张爱玲对人生的认识生命是美的,但又充满了爬 瘁和叮咬的烦恼,永远伴随着痛苦与不安。我们不能不惊叹这种刻骨铭心的生 命感知是如此强烈而久远地流动在作家的心灵深处! 这种世俗生命的无奈和“苍 凉”构筑了作家小说的悲剧意识,同时也成了作家不断言说的基调。 张爱玲的小说中处处穿透这这种悲凉的人生感悟。她笔下的人物生亦何欢, 他们的生命中流淌着永远不妥、痛苦的旋涡,生命指向了虚无、渺茫、琐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一步步走进了“鬼气森然的世界”,“似乎是魇 住了”,“中了邪”,再也走不出那充满“淫逸空气”的世界。她看到的生命是“无 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来只有无边的 恐怖。”生命在没有生气的死人世界里自顾自地走了,生命是痛苦的恒久,欢乐 的虚无。 第二炉香中蒙受着羞辱、鄙视的罗杰,心中一团漆黑,人生也是黑的 “黑暗,从小屋暗起,一直到宇宙的尽头,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 的影子也没有留过踪迹的地方,浩浩荡荡的和平,寂灭的屋里和屋外打成了一 片,宇宙的黑暗进到屋子里来了。” 茉莉香片中的性格孤僻、乖戾变念的聂传庆对外界的感觉是一片死灰: t t 太阳光暖烘烘的从领圈一直晒进去,晒到颈窝里,可是他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好像天快要黑了已经黑了。他一个人守在窗子跟前,他心里的天也跟着黑 了下去。” 在倾城之恋中,范柳原指着海边那段班驳的灰砖砌成的墙壁说:“这 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 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而 流苏,“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 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 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流苏并不觉 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 踢到桌子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张爱玲这举重若轻的结尾让 人读来一唱三叹,过瘾无比! 正是这淡淡的文气,让人怎能不感叹人生的苍凉 呢? 是啊,生、死、离别是不由人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 多么小! 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作为时代的失落者,他们为旧的生活方式封闭着,按照 旧的时钟生活,“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时代像影子似的沉没 下去。”他们无形中被时代抛弃了,无法摆脱所依附的那个阶级的衰败的命运, 他拽不住烟消云散行将失去的繁华,他们又不愿坠入红尘成为新人,像无头的 苍蝇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撞得粉碎,都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在强大的现实命 运面前,丰满而活生生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的、苍白而平庸服服帖帖的工具, 人不能建立自我完善的人格,人只知道自己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该怎 样活着。在命运面前,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人生盲目无知,人不能掌握 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人生的感悟,使张爱玲笔下的这些“软弱凡人,不及英雄有力”, 却正代表着人生的根本,没有悲壮,却向人们昭示着悲凉的无处不在。张爱玲 小说的悲剧意识,在这一点上,其丰富性和深刻性决不压于通常所谓的壮烈的 “大悲剧”所产生的悲剧意识。 4 、对女性的关注 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人物,表现出对女性的极大关注。 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 7 ) 她通过对于男性与女性、超人与神、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运思与选择,建立 了她的女性观,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创作观。她以女性的眼光,以充满同情的笔 调来展示中国女性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悲剧命运。她不仅在外在形态上而且从 女性的内心意识中把女人生命深处根深蒂固的悲剧性推上了新的高峰。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法国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娜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 性。在这本书中,波伏瓦提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成女人的”这一 著名论断。她认为女人的历史性、社会性压制了女人的自然性,使他们仅仅成 了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或曰“次性”。这一点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得到了较为 充分的体现。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不是追求自我的强人,而是在任何文化阶段中,女人 还是女人,l i l j :“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的“为谋生而结婚的女人。”( 8 ) 她们大 多数没有挣钱的本领,除了嫁人寻得一个供给衣食的丈夫之外别无出路。正如 花凋中写到:“女孩子的类型只有一种,嫁人做太太去。她们不能有个人志 向、职业,甚至去学谋生的技能;但同时也有,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 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心经中的段绫卿都是视婚姻为职业的女人。 流苏强留住自己残留的资本3 0 岁左右的青春,与“狡猾精刮”的范柳原上 演了一出真真假假的戏。最后,一座城市的沦陷成全了她由情妇的险境升 为了合法的妻子,她可以心满意足地和范柳原“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的”! “结婚”是她唯一的出路。而段绫卿,一个受着大学教育的女学生,出于家庭 的压力竟轻率的宣布:“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某年龄的未婚 者在这个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她从未想过另外的生活,即使后来与 许先生私奔了,做了情妇,她也只能用这种残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婚姻的奢 9 望。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然而,在金 钱的诱惑下,她却甘愿“改良为娼”,和曹七巧一样做了黄金的奴隶。这些女人, 永远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和黄金的枷锁,摆脱不了悲剧的阴影。另外,我一直认 为,张爱玲在花凋中所写的三个女人郑川嫦、余美增、郑夫人其实就 是张爱玲认定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希望失望绝望。生命如 同一朵花,开了也就开了,但随即也就在生活中无可救药地败落、枯萎下去。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张爱玲和胡兰成。如果没有那段惊天动地、刻骨铭心的爱 与恨,在张爱玲以后的小说中,女人们或许另有一番天地。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还表现在自主权力的丧失。在中国传统 家庭里和传统观念中,女性是没有发言权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 的伦理观念和生存的依附性将她们的嘴牢牢封住。她们的命运控制在父母手里, 到死也无处言说。张爱玲小说的女主人公一般处于被屈抑的无言状态。曹七巧 “哭闹”着要多分家产,而最终还是被“欺侮”了;白流苏受了兄嫂的刁难, 争执了,也哭告母亲了,但还是被“赶”出了家门。 金锁记里的姜长安则形象细致地展现了一个少女一步步葬送青春欢乐 和生活梦想的生命历程和心灵轨迹。她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自主权力的丧失。 长安为了顾全面子,怕母亲去学校吵闹,她主动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她觉得她 的牺牲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 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 来。”她逐渐走上了她母亲的老路,抽鸦片,使小坏,飞短流长,步步沉沦。 因为要嫁人,留学归来的青年童世舫给她带来了一点“星光下的乱梦”,然而在 母亲的摧残下,爱情的流星一闪而过,归于沉沉的夜空。她想:“这是她生命里 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 它。”又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长安断了结婚的念头,断了梦想,也就 断了个性,断了生命,一步步走向死亡。表面上看,长安的选择是“主动”的 自我选择,其实是她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挣扎的“无力”和“无望”,她的内心充 满了哀怨和感伤,以致于自暴自弃。在这里,母亲成了封建专制家庭的施虐者。 应该说,张爱玲在苍凉的世情中,是出于同情和理解来创造出她笔下的女 性的。如她所说,除t - l f j ,其他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傅雷就此还建议 张爱玲“或者痛快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 来。,( 9 )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以男性意识为主的半封建社会,女人们 即使挣扎,也是徒劳。所以“明知挣扎无益,也就不挣扎了”( 傅雷语) 。她们 只有悲悯的无可奈何。因此,在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的悲剧冲突时,不能 看清社会和男权对于她们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就不能看清女性悲剧的真正原因, 不能体会张爱玲小说中蕴藏的悲剧意识。 5 、苍凉的意象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小说纷繁复杂的意象之中。中国文学富于 意象传统,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一个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它不是“再 现”( 外在景物) ,也不同于“表现”( 内在情意) ,它同时具备了客体的主体化 和主体的对象化的双重性质。张爱玲的小说文本透着难以抵挡的意象魅力。这 种意象美是一种“苍凉”,苍凉的悲剧意识和人生感悟。 张爱玲对自然环境特别地敏感,她喜欢通过自然中的荒凉意境来映衬、强 化人生的“苍凉”。“月亮”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 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 金锁记) 这里的语境巧妙地将时间的流动借助月亮意象而空间化了。对月亮的描写 不是单纯的物象本身,而是影射在它上面的人的情绪。同时,这段话也包含了 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朵云轩信笺”是传统文人常用的书写材料,“铜钱”是 中国旧时的钱币,月亮是旧时文人常常用来传情达意的物象。这里用“朵云轩 信笺上滴落的泪珠”比喻“三十年前的月亮”,以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物象寄托 了沉重的历史情怀,张爱玲通过借助“月亮”这一载体巧妙地完成了小说悲剧 意识的传达。 另一个在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是“雨”。因为雨给人的感觉总是冷清和 凄凉的。 金锁记中,长安和世舫在公园里遇着了雨。“长安撑起了伞,世舫为她 擎着。隔着半透明的蓝绸伞,千万粒雨珠闪着光,像一天的星。一天的星到处 跟着她们,在水珠银烂的车窗上”把雨看做星,天上的星星是美的,但看 得见却摸不着,这雨注定了曹七巧的女儿长安最初也是最后的爱不过是“星光 下的乱梦”。 倾城之恋中,流苏将那把鲜明的油纸伞撑开了横搁在栏杆上,遮住了 脸。那伞是粉红底子,石绿的合叶图案,水珠一滴滴从筋纹上滑下来。雨是流 苏与范柳原恋爱断断续续的背景。后来,范柳原又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他。 雨仍是时断时续的恋爱的背景。 年轻的时候中,年轻的潘汝良爱着的俄国姑娘沁西亚结婚了。俄国教 堂的尖尖圆顶,在似雾非雾的牛毛雨中,像玻璃缸里浸着的淡青的蒜头。礼拜 堂里的人不多,可是充满了雨天的皮鞋臭虽是失恋的忧伤,却毕竟弥漫着 人世间的气息。这里的雨是潘汝良心境的体现,表达了他在理想幻灭后的失望 和苦痛。 心经中的雨可是火炽的雨! 小寒爱上了父亲,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 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陵迟! 雨从帘幕下面横扫进来。大点 大点寒飕飕落在腿上可追着小寒的仍是她的母亲! 这幅雨中的母女图! 在 变态的情欲下,许家人的关系像密密扎扎的雨交织不清。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佟振保回家拿雨衣,发现妻子和裁缝偷情,三人 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振保冷眼看着他俩。雨的大白嘴唇紧紧贴在玻璃窗上,喷 着气,外头是一片冷与糊涂”雨生出“大白嘴唇”,是自然的拟人化,也是 命运之神的象征,它是冷峻的,它目睹了房间里的一切,它知道振保有动怒的 理由,然而失去了动怒的资本,只能陷入“三足鼎立”的尴尬,“雨”在这里加 强了反讽的意味。 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的意象还表现在她对色彩和音乐的独特感觉上。怨女 中的银娣下决心跳出姚家火坑的那夜,不知何时睡着了,一会又被黎明的粪车 吵醒,“木轮辚辚在石子路上碾过,清冷的声音,听得出天亮的时候的凉气,上 下一色都是潮湿新鲜的灰色”。从声音听得出凉气,见得出颜色。正是这满目的 荒凉,预示出银娣后半生的悲哀。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面网上扣着的那个指 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正爬在她的腮帮子上,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 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便像一粒青痔”。不管是亮是暗,都给人以一种凄凉的感 觉。葛薇龙为了完成学业,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梁宅,拼命的管束着自己,可她 终究不能抵挡内心对美的企盼。她在梦中试衣时,不同的质料在触觉上引起的 反应使她像在昕不同的音乐:毛织品毛绒绒的像富于挑拨性的爵士乐;厚沉沉 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 阴阴地流便了全身。这种通感唤起的联想意象十分贴切地反映了葛薇龙对试衣 不胜徘徊的体味,同时传达出葛薇龙再也经受不住诱惑开始动摇以致堕落的讯 息,从而预示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 二、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1 、膨胀的物欲 构成张爱玲笔下人物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最基本的因素是物欲的膨胀。 其实,吃、喝、住、穿总是热门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是很正常的,无其可悲之 处。但是,如果人们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形成了一种强烈 的欲望,并逐渐膨胀,以致异化,这便往往会导致悲剧。 我们不能否定张爱玲在关注她笔下的这些人物是,首先还是从生存需求上 加以考虑的。在那个时代,人,特别是女人的本质生存在受着威胁,几千年来 一直如此延息。她们对生存存在着恐惧,那么,她们要走出的第一步便是解除 生存威胁。究竟怎么解决呢? 这里又存在着方式的差别。中国古代对于美女入 选进宫之事,有着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不愿进宫,宁愿嫁给普通人,只要能 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吃饱穿暖,就能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可以说,在 当时许多女子都倾向过这种精神需求大于物质欲望的生活;另一种倾向是极其 乐意进宫,因为进宫意味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以及显赫的地位,她们不惜用青 春、幸福甚至生命做赌注,赌赢了可能成为贵妃、皂后,荣极一时,赌输了便 白发终老,惨度一生。倾向于此的女子往往对金钱、地位等存在着强烈的欲望。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在试图解除生存威胁时,更多的具有后一种倾向的特征。 尽管她们不是像慈禧们进宫努力挣扎那样穷奢极欲,但无论是曹七巧、霓喜, 还是葛薇龙、白流苏,无一不是极力个人欲望的膨胀。张爱玲笔下的这些人物 在走出命运的第一步时,就初步显示了对物质、金钱的超出一般的欲望,这种 欲望一旦产生,便不断膨胀,以致异化,进而走向极端。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从嫁入姜嫁的第一天起,便开始了她追求黄金的生 活,戴上了黄金的枷锁。为了黄金,她痛苦地忍耐着残废的丈夫;为了黄金, 她吹破了最后一个满足爱情的希望;为了黄金,她亲手扼杀了儿女的幸福。第 一炉香中的梁太太,是“彻底的物质主义者”,“做小姐的时候,独排众议, 毅然嫁了一个年逾耳顺的富人,专候他死”,她的侄女葛薇龙也因贪图物质享受, 一步步“上瘾”,走向“物欲”的泥潭,不可自拔。连环套中的霓喜为了物 质、金钱,不惜一次次地出卖肉体,从一块块榨过油的“豆饼”里吸取着“养 料”;倾城之恋中的自流苏更是铤而走险,将自己押入一场爱情的赌局,等 等。这些人物,为了不断膨胀的物欲,可以出卖青春,出卖幸福,出卖肉体甚 至灵魂。她们对物质的需要已达到了一种异化的物欲,因此,她们注定要面对 苍凉而悲惨的结局,走向人生的不归路。 2 、变态的情欲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了对人的内部状态情欲的极大关注,特别 是变态的情欲。它是构成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独特因素。在变态情欲这方面 的挖掘上,张爱玲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张爱玲早年曾经大量阅读过西方文学作品,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 在中国,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弗洛伊德心理学便开始了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 之后,随着中国对各种西方思潮译介大规模的开展,中国文学领域对弗洛伊德 的译介和研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很大一部分中国现代作家有效的吸收 和运用了弗洛伊德的文艺思想。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在张爱玲的创作主题和技 法中发现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创 作直接或间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了弗氏理论。 1 4 弗洛伊德对“人作了全新的阐释。在两性方面,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分 析学说里说:“性本能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组合的,性变态则 是这些因素相互分离的结果,变态原是正常人的和谐行为丧失了其融合性的 结果。,( 1 这一点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她自觉地以情欲来解释人生的一 切饥渴和挫折。 张爱玲在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和变态心理理论的影响下,对人物的性心理 和变态心理进行了正面的刻化。第二炉香女孩愫细纯洁得没有一点性意识, 她不知不觉地用她变态的心理和举动亲手扼杀了一个正常而健康的男性;张爱 玲冷静地陈述了一个当时文坛也算出格的事实:对一个健康人的性的扼杀,实 则便是对生命的扼杀。在心经中,不正常的恋父情结,一次又一次地毁了 许小寒健康的爱情;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扭曲的情欲更是达到了极至。 如此种种变态的情欲,无疑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了极具杀伤力的作用。 那么,七巧们变态的情欲是怎么产生的昵? 首先源于人物情欲上的受虐。 可以说,正常人身上各种有关性的和谐因素遭到破坏便会产生性扭曲,而情欲 上的受虐会使其中一些因素受到压抑,其压抑到一定程度,便会失去和谐性, 无论是欲望还是情感,如果长期受到压抑,不能正常发展,便会产生性变态。 性变态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主动性的攻击,即“自虐”和“虐人”。自虐是选择 自我牺牲和毁灭;虐人,是把攻击的目标转向别人,这是较为严重的性变态。 曹七巧就是虐人的典型代表。她年轻时情欲上受虐,从而产生性变态倾向,它 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使儿子、女儿、媳妇都成为她变态情感的牺牲品。当然,怨 女中的银娣、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等也是如此。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由于变态的情欲而最终发展到虐人程度的人并不多, 占多数的仍是“不彻底”的自虐之人。正如张爱玲所说:“极端变态和极端觉悟 究竟不多,时代是那么沉重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下来,可是疯狂 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不 彻底的人物。”n d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只能选择自我牺牲,以维持她不切实 际的爱情;心经中的许小寒不健康的恋父情结的最终结局也只能是自我毁灭。 3 、个人的渺小和命运的难测 如果说极端的物欲和“隋欲”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扭曲和理想的沦丧, 那么更可悲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无从把握和别无选择。个人的渺小和命运的深 不可测是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悲剧构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些人物的悲剧不同 于一般的来自外在的苦难与冲突,更多的由于人物自身的弱点人的意志力 脆弱无力的,对于物质的诱惑与情欲的主宰,人的努力终归于失败。 张爱玲曾多次提到,诗经中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是她看来最悲哀的一酋诗。在倾城之恋中,她借范柳原之口表达了 自己对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 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 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 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作得了主似 的! ”这虽是范柳原为自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开脱,却也是他真实而沉痛的人生 体验。这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极 高极高,望不见边”,它代表着一种个体生命无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左右着 凡尘俗世中奔波的人们。张爱玲并没有把范柳原这个风流浪荡的花花公子写成 恶如魔鬼的流氓、恶棍,反而在作品中多次暗示这也是一个痛苦、孤独的灵魂。 而白流苏的结局看似一个例外的“大团圆”,但这个“圆满”的收场却是命运对 人力的最大嘲讽白流苏绞尽脑汁要成为范柳原的合法妻子,但精于世故的 范柳原只要情妇不想结婚。白流苏绝望了。但香港战事爆发了,战争的炮火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请你给青蛙一个吻课件
- 误吸的评估及处理
- 红酒杯知识培训方案模板课件
- 2025【合同范本】设备租赁合同
- 2025养殖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合作合同协议范本
- 红色会说话课件
- 欧洲文化的演进史脉络概览教案
- 2025企业员工试用合同
- 诗经二首课件介绍
- 学前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薪酬激励与职业发展研究报告
- 小学朗读教学课件
-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WST840-2025学习解读课件
- 皮肤干细胞研究与应用
- 玄麦甘桔颗粒讲解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
- 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课件
- 西藏公务员真题2025
- 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
- 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汇报
- 2025年秋季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校长讲话:四重人生境界一颗育人初心-新学期致每位教书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