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晚唐书坛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书家群体一草书僧。众多僧人参与草书创作, 并凭借草书技艺,广泛与公卿贵族、文人士大夫交游,受到众多文人士大夫的礼 赞,获得很高的名声和地位,在当时大都有显赫一时的影响。同时有一些草书僧 走进朝廷,以草书侍奉君主,受到皇帝的恩宠。成为书法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书 法现象。因为草书僧在正史中多乏记载,存世作品也非常之少,后人对其作品颇 有非议,故这一特殊现象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进行 梳理研究,并将之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试图揭示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唐代书法,更深刻地探索唐 代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当代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亦有启迪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 一、对中晚唐的草书僧群体作一梳理,并分析他们的书法风格及源流、书写环 境、表现方式等,从而得出结论:在风格上主要受张旭、怀素的影响;书法表演 和题壁书法是其书法创作经常采用的形式,书僧们通过草书表演和题壁书法,能 够更方便更快捷地提高名声,扩大影响。 二、从草书僧与皇帝、与藩镇割据者、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多方交往,具体分 析草书僧的世俗交往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草书僧借草书与各阶层广泛交游而获 得名利的强烈功利性,另一方面亦可看出社会各阶层对僧人草书的推崇,刺激了 僧人草书的兴盛。 三、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禅宗的兴盛使得僧人用草书 作为参禅悟道的手段;僧人的功利性使得其用草书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朝廷及 文人的推祟刺激了僧人草书的兴盛;僧人草书符合了社会上尚异好奇的审美风尚; 僧人草书为当时的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四、僧人草书的缺陷使得其影响非常短暂:宋人对僧人草书的评价不高,以批 评居多:而宋人的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基本都沿用宋人的态度。 关键词:中晚唐僧人草书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c h i n am i d d l ea n d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ap e c u l i a rc o l o n yh a sa p p e a r e di ne a l l i g r a p h y c i r c l e s - 一c u m i v es c r i p tm o n k n u m e r o u sb u d d h i s tm o n k sw e r ei n d i t i n gt h ec u r s i v es c r i p ta n dt h e y m a d ef r i e n d se x t e n s i v e l yw i t hn o b l e s ,l i t e r a t ia n d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b yr i g h to f h a v i n gs k i l l so f t h e c u r s i v es c r i p t n l el i t e r a t ia n ds e h o l a f - b u r e a u c r a t sp r a i s e dt h e ma n dt h e yo b t a i n e dv e r yh i g i l r e p u t a t i o na n ds t a t u s ,m o s t l yh a v em u c h - v a u n t e di n f l u e n c ea tt h a tt i m e al o to fc u r s i v es c r i p t m o n k sc a n l ei n t ot h ei m p e r i a lc o u r t , s e r v e dm o n a r c h sw i mt h e i rc u r s i v es c r i p ta n dg o ts p e c i a lf a v o r f r o mt h ee m p e r o r t h a tb e c a m eav e r ys p e c i a lc a l l i g r a p h yp h e n o m e n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a l l i g r a p h i e s b u tb e c a u s et h e r ew e r ev e r yf e w r e c o r d so f 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 si n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o f t h ec u r s i v es c r i p t , a n dt h e i rw o r k st h a ts t o r e dg e n e r a t i o n sa r cv e r yf e w , s ot h ed e s c e n d a n t sq u i t e c e n s u r et ot h e i rw o r k sa n dt h es t u d e n t sh a sa l w a y si g n o r e dt h i s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t h i sp a p e r r e s e a r c h e si n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p h e n o m e n o nd u r i n gm i d d l ea n d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o fc h i n a , a n d p u t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n t os o c i a l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f o r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a t t e m p t st or e v e a lt h er e a s o n w h y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e x i s t s 1 1 1 er e s e a r c ho f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p h e n o m e n o nd u r i n gt h em i d - l a t e t a n gd y n a s t yc a nh e l pw i t h a l lo v e r a l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c a l l i g r a p h y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 p r o f o u n d l ye x p l o r e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c a l l i g r a r h ya n di t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c u l t u r e t h es t u d ya l s o h a st h ef u n c t i o no f e d i f i c a t i o nt oc a l l i g r a p h yr e s e a r c ha n di n d i t i n g t h i sp a p e rc a r r i e so nt h er e s e a r c hm a i n l yf r o ms e v e r a lf o l l o w i n gp a r t s : i a r e rp e c t i n a t i o no f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c o l o n yd u r i n g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a l y s e so ft h e i rc a l l i g r a p h ys t y l e s ,o r i g i n , c a l l i g r a p h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m o d eo fd i s p l a y i n g ,t h e p a r a g r a p hd r e wa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s t y l em a i n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z h a n gx ua n dh u a is u c a i l i g r a p h y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 w a l lc a l t i g r a p h ya r e t h ed i s p l a y sa d o p t e dm o s tf r e q u e m l y t h r o u g ht h e w a y so fc u r s i v es c r i p tp e r f o r m a n c e sa n dw a l lc a l l i g r a p h y , 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 sc a ni m p r o v et h e i r r e p u t a t i o nc o n v e n i e n t l y , s p r e a di t f a ra n dw i d e l ya n de x p a n db u d d h i s tm o n ki n f l u e n c eo fc u m i v e s e r f p t i i 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l 砒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u r s i v es c m p tm o n k sw i t h 廿1 em u n d a n ew o r l df r o mt l a t o a s p e c m w h i c h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w i t ht h ee m p e r o r , t h ev a s s a la n d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s h o wt h es 廿o n g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o ft h e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a n dt h eh i g hp r a i s e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s o c i a le s t a t et ot h e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 se x c i t e d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 m o n kc u m i v es c r i p t i i i d i s c u s st h er e a s o no fw h y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p r o d u t e d 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o fb u d d h i s mm a d em o n k su s i n gc u r s i v es c r i p ta saw a yo fa p p e r c e p t i o no fz e n t h e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o ft h e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o n km a d et h e mu s i n gc u r s i v es c r i p ta sat o o lo fo b t a i n i n g r e p u t a t i o n a n dt h ec a n o n i z i n gf r o mt h ei m p e r i a lc o u r te x c i t e d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m o n k c u r s i v es c t i p t m o n kc u r s i v es c f i - p tm e tt h es o c i a la e s t h e t i cn e e d so f s e e k i n gs t r a n g e n e s s n ( 功el i m i t a t i o no fm o n kc u r s i v es c r i p tm a k e si t si n f l u e n c eb r e v i t y t h ep e o p l eo fs o n g d y n a s t yd i d n te v a l u a t eh i g h l yt om o n kc u r s i v es c r i p ta n dm o s t l yw e r ec r i t i c i s m w h i l e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f r o ms o n gd y n a s t yh a dt r e m e n d o u s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b a s i c a l l yc o n t i n u e dt ou s et h es a m ea t t i t u d ea ss o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m i d d l ea n d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b u d d h i s tm o n kc u r s i v es c r i p t l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前言 唐代书法将楷书发展到极致,而唐代的草书亦有着相当高的成就。盛唐张旭 将草书推向了更加热情奔放、狂逸宏博的艺术境界,完全摆脱了书法实用的功能, 使书法成为了具育强烈抒情性的艺术门类。丽其颠狂的书写状态更是打动了士入 的心,赢得人们的盛赞。在张旭的影响下,中晚唐至五代狂草书家接踵而起,蔚 为大观,是草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这些狂草书家却大多为僧人, 时人称之为“草书僧”。并且这些僧人凭借着草书技艺,广泛与公卿贵族、名儒 文士交游,获得很高的名声和地位,甚至受到皇帝的恩宠,盛极一时。僧人草书 现象在中晚唐之前及五代之后都未再出现,成为中晚唐时期很独特的书法现象。 然而因为草书僧正史中多不载,存世的作品也非常之少,宋人对其作品又颇多非 议,故这一独特现象一直被后人所忽视。当代研究这一现象的文字较少,王元军 先生的方外僧的世俗情怀狂草书家怀素心态试解圆对怀素的世俗性心理作 了分析;晚唐御内供奉草书僧署光事迹探讨 对誓光的书法活动加以考察;另 有台湾黄纬中先生中晚唐的草书僧固对草书僧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的 研究成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中晚唐的草书僧群体人数较众,宣和书谱中列八人,而见于其他史籍的草 书僧更多。其草书风格大多受张旭、怀素的影响,追求狂怪诡奇的美学风格;而 其经常采用书法表演和题壁书法等创作形式,书僧们通过草书表演和题壁书法, 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提高名声,扩大僧人草书的影响。 草书僧凭借着草书的一技之长,广泛的与达官贵人及文士们交游,从而获得 士人们的吹捧和礼赞,更有部分草书僧以草书入内供奉,陪侍帝王。而被赐紫衣、 赐师号,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从草书僧与皇帝、与藩镇割据者、与文人士大夫三 个方面的交往分析可以看出,草书僧以草书广泛与各阶层交游而获得名利的强烈 的功利性,另一方面亦可看出社会各阶层对僧人草书的推崇,刺激了僧人草书的 。司空图有送草书僧归楚越 ( 全唐文卷八。七,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8 4 8 9 页) ;郭若虚图画见闻 志卷六“应天三绝”条中亦有“草书僧梦龟”之称( 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6 3 年,第1 2 0 页) 。 。发表于书法2 0 0 3 年第7 期 。发表于中国书法2 0 0 5 年第3 期 。收录于晚唐的社会与文化 ,淡扛大学中文系主编,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民国7 9 年( 1 9 9 0 年) 版 兴盛。文人与草书僧喔和的主要形式是赠诗和赠序,草书诗为草书僧书名的宣扬 起了很大的作用。 草书僧现象是中晚唐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上诸 多文化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更需要放到其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首先,中 晚唐时禅宗的兴盛,使得谈禅、说禅、入禅凡乎是当时的一种习尚。将禅意引入 艺术,是盛唐后中国艺术思想史的一个大潮流。而禅宗与草书的诸多契和性,使 众多禅僧利用草书来作为参禅悟道的手段,草书创作成为其内在精神的需要;其 二,王权对佛教的干预、佛儒的融合、僧俗之间的广泛的交往,使得草书僧具有 了强烈的入世思想,功利性成为其人格特征的重要方面。草书僧以草书作为获取 名利的工具,或与文士们紧密交结以获取书名,或以草书入内供奉,获得赐紫衣 等荣誉和利益。其三,尚异好奇成为中晚唐社会审美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草书 僧狂怪的行为、颠狂的书写状态、放纵恣肆的草书形态,迎合了这种社会审美风 尚,很自然受到人们的赏识。其四,盛中唐时张怀瑾等提出了新的书法美学思想, 而草书僧的草书为张怀灌的草书美学理论作了最好的诠释。 虽然僧人草书在中晚唐时期盛极一时,但是持续时间非常短暂,除五代仍有 几位草书僧受其影响外,似乎对宋及以后的书法未构成任何强有力的影响。而僧 入草书由于一味狂怪而走向卑俗,其自身的缺陷使得宋入对其评价不高。后世对 草书僧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宋人身上,而宋人大多以俗气、粗鄙视之。宋人的评价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对草书僧的评价大多沿用宋人的口径。 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唐代书法,更深刻地探 索唐代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当代的书法创作、研究亦有着启迪作用。 第一章中晚唐僧人与草书 有唐一代,国力强盛,书道繁荣。唐代将楷书发展到极致,而篆、隶、行、 草诸体皆有可观。然祝嘉书学史云:“唐代楷书,诚不足道,行草尚有可观。”。 其论唐楷虽失之偏颇,但论唐代草书尚不失公允。盛唐张旭将草书推向了更加热 情奔放、狂逸宏博的艺术境界,使草书完全摆脱了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强烈抒情 性的艺术门类。而其颠狂的书写状态更是打动了士人的心,赢得人们的盛赞。在 张旭的影响下,中晚唐至五代狂草书家接踵而起,蔚为大观,成为草书发展史上 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这些狂草书家大多为僧人。他们凭借着草书技艺,广泛与 公卿贵族、名儒文士交游,获得很高的名声和地位,甚至受到皇帝的恩宠,盛极 一时。 第一节僧人对书法的涉猎 四分律称“佛听学书,不得为好,而废道业。”佛教为了弘布佛法,十分 重视书法修养,书法作为佛教的外学,在初、盛唐除了日常应用外,主要用于缮 写传译的经卷和佛家所撰述的经文,还有抄写以做功德的经卷。因此僧人中善书 法者不乏其人。不过这种做法,尚停留在对六朝以来写经传统的自然延续上,尚 谈不上对书法艺术性的涉猎。 初、盛唐的的僧人书法多以行、楷书为主,主要用之于写经,善书的僧人也 多以行、楷名世。如怀仁,曾集王羲之书为圣教序:大雅,集王书为兴福寺 碑:行满,书有乙速孤昭佑碑,“书亦劲健有法”。;行敦,“作行书仪刑羲之 笔法,以书名于世”。;知至,“善正书,擅钟、王品格”固等等。僧人爱好书法已 成为普遍现象,其时书风也大多受唐前期崇尚二王的影响,其行为已融入当时书 法潮流之中。 而时至中晚唐,僧人书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张旭之后,怀素“以狂继 。祝嘉书学史,上海书店,1 9 9 0 年,第1 5 9 页 。赵蛹石墨镌华卷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影印,第6 8 3 册,第4 7 5 页 。宣和书潜卷十一,顾逸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4 年,第8 5 页 。张说蓝田法池寺二法堂赞序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 9 1 9 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1 9 8 4 年,第7 7 0 页 颠”,首开僧人狂草书风,其后产生了一大批善写草书的草书僧,如怀素、高闲、 誓光等等,大都规模旭、素,追求狂放颠怪的狂草风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第二节中晚唐的“草书僧”群体 中晚唐时已有“草书僧”之称,如司空图有送草书僧归楚越,郭若虚图 画见闻志卷六“应天三绝”条中亦有“草书僧梦龟”之称。 宋宣和书谱卷 十九列唐代草书僧八人:怀素、亚栖、高闲、蓄光、景云、贯休、梦龟、文楚。 并云:“昔刘泾尝作书诂,以怀素比玉,誓光比珠,高闲比金,贯休比玻璃, 亚栖比水晶,世以为善取况者;恨泾不见文楚,故未有定论。”。 怀素是草书僧中受到后人关注最多的一位,历年来对怀素的研究成果也颇为 丰富。朱关田先生怀素 考一文对其行状、交往作了大量考述。”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 今湖南零陵) 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 7 3 7 ) , 卒于贞元十五年( 7 9 9 ) 。 自幼出家,经禅之余,颁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早 年即以草书驰名乡里,后从邬彤学草书,邬彤乃张旭学生,由此习得张长史笔法。 宝应初年( 7 6 2 ) 始杖锡远游,寻访名师,干谒名公,结交时贤。先后得到吏部侍 郎韦陟、礼部侍郎张谓的赏识,得与士夫名流交游往来,许多人作歌序以赠之。宣 和书谱称:“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泉、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状其 势以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 以狂继颠,孰为不可。及其晚年益进,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 可 见怀素的草书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宣和书谱载,宋代御府藏其草书有一百 零一帖之多。 怀素是草书僧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自叙帖墨迹本l e t 说为怀素所作( 附 。见全唐文卷八。七,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8 4 8 9 页 。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人民美术出版杜,1 9 6 3 年,第1 2 0 页 。宜和书谱巷十九,顾逸点梭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2 页 。见书法研究1 9 8 6 年第4 期 。际翥的生卒年,影响较广的有两种t 一为生于开元十三年( 7 2 5 ) ,率于贞元十五年( 7 9 9 ) :一为生于开元 二十五年( 7 3 7 ) t 卒于贞元十五年( 7 9 9 ) 。朱关田先生怀素 考中认为后一说较为审慎今人大 多从后说 。宜和书谱卷十九,顾逸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4 7 页 4 图一) 。存世的怀素作品,墨迹有小草千字文、论书帖、苦笋帖( 附图二) 、 食鱼帖等诸种,另有刻帖藏真帖( 附图三) 、律公帖、四十二章经帖、 圣母帖、客舍帖、冬熟帖、大草千字文帖、高坐帖、醉僧帖等。 除怀素外,另有墨迹存世的草书僧是高闲。释高闲,大中年间僧人,生卒年 不详,湖州乌程( 今浙江湖州) 人。关于其生平资料,历史记载较少,宋高僧传 本传为我们提供了其生平的大致轮廓: 湖州开元寺释高闲,本乌程人也髫年卓跞,范露异才。受法已还,有聿f 坚 志苦学劳形,未尝少惰。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克精讲贯 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性 情节操,矗然难屈。老思归乡,终于本寺。弟子鉴宗,劾署无上大师,亦得阑之 笔法。闲常好将誓川白芝书真草之踪,与人为学法焉。 另宋高僧传中鉴宗传里亦提到高闲: 次有杭州径山院释鉴宗,湖州长城人也,姓钱氏时州开元寺有上都临 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闲善草隶,尝对懿宗御前书,甚高华望,宗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遂常讲习闲公亦示其笔法,渐得风毛焉。倏往谒 盐官浯空大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却复故乡劝人营福成通三年辛已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o 从上面两段资料,我们可以了解,高闲少时便显露出其异于常人的才气,出 家于湖州开元寺,后上长安,于荐福寺、西明寺等处学习经律。善草书,其书法 在当时颇有影响。宣宗曾召为内供奉,陪侍皇帝,为宣宗和懿宗都表演过草书, 并被赐紫农袍,加号十望大德,获得很高的荣誉。后圆寂于湖州开元寺。并有弟 子鉴宗得其笔法。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高闲的大致活动时间。韩愈曾有送高闲上人序赠之, 而韩愈卒于长庆四年( 8 2 4 年 。作此序时间不得晚于是年,距高闲入宣宗朝供奉 相隔二十余年。又从韩序中可以看出,其时高闲已小有书名,年龄应不会小于二 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叙帖) 墨迹本的真伪闻题历来争论不休,主要有“摹本说”、“伪本说一二说。 前者以启功先生为代表,见其论怀素 墨迹本) ( 载文物1 9 8 3 年第l z 期) ;后者以朱关田先生 为代表,见其怀素 考( 载书法研究t 9 8 6 年第4 期) 。最新研究成果( 借助高科技手段) 表明 该帖应为真迹而非摹本,至于是否怀素真迹尚待进一步考证可参见怀素 与唐代草书学术讨论论 文集,台湾中华书道学会、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中华文物学台2 0 0 4 年1 0 月发行 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7 4 2 页 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7 4 2 页 5 十五岁,则高闲生年至少应在7 9 9 年之前较为合理。高闲大中年间( 8 4 7 8 5 9 ) , 宣宗朝召入,又“对懿宗御前书”,则其由长安归乡的时间至少为公元8 6 0 年懿宗 上位后;而其弟子鉴宗于咸通三年辛巳出游名山,高闲应在此前授鉴宗笔法,则 其归乡时间应在成通三年( 8 6 2 年) 之前,因此其离开长安的时间应为8 6 0 年至 8 6 2 年之间。其卒年则无法确知。 名诗人张祜、陈陶与高闲友善,皆有诗盛赞其草书;张籍亦有诗送闲师归 江南赠之。宋董迪广川书跋云:“闲之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颠,在唐得 名甚显。莉宋陈思书小史云:“高闲善草书,师怀素,深穷体势。”北宋宣和 朝内府收其草书五原帖,行书中丞帖、雨雪帖三通。而其传世书迹仅有 草书千字文残卷真迹( 附图四) ,法帖中存其此斋( 附图五) 、正嘉( 附 图六) 二帖o 。 释誓光,字登封,俗姓吴氏。是著名史学家吴兢的裔孙,浙江永嘉( 今浙江 温州) 人。宋高僧传有传固,为我们提供了其生平事迹。誓光草书,曾受教于 陆希声,陆传授其“五指拨镫法”,其书乃大进。曾经北上长安,昭宗诏对御榻前 书,任御内供奉,并赐紫方袍。在京期间以草书与公卿文士往来相酬,时朝廷贤 臣文士皆赠其歌诗,并结成诗集。宣和书谱中所载录的送署光诗赞其草书的有 陆康、李误、陆希声、杨钜、崔远、张频、薛贻矩、卢汝弼、司空图、吴融、卢 知猷等十一人,皆为当时的名士大臣,可见其草书在当时的声誉之隆。宣和书谱 评其“潜心草字,名重一时观雷光墨迹,笔势遒健,虽未足以与智永、怀素 方驾,然亦自是一家法,为时所称,岂一朝夕之力欤f ) , 后谒华帅韩建,韩建向 朝廷荐号广利 。而据崔远诗送广利大师归江东。中有句:“盛夸新赐大师名”, 诗后又署:“中书侍郎平章事崔远乾宁四年季夏二十九日书”,便可确知在乾宁四 年( 8 9 7 ) 誓光刚刚获得广利之号,便准备归回故里了。后又谒武肃王钱氏,深受 礼遇,但终因不惬王情,乃归隐甬东。有弟子从环,温州僧正智琮得其笔法。卒 概 m 黻 页氧娜蛳粉 一 一一 一一一一一 。 一 一 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 一一一一 一 一 一一一一 后四明太守“躬为丧主理命令葬”,可见其声望之高。卒后三年火化,其时为后唐 长兴年间( 9 3 0 9 3 3 ) ,据此可知其卒年约于9 2 7 年至9 3 0 年之间,后唐天成年间。 今存全唐诗尚收录吴融、罗隐、陆希声、司空图等酬赠誓光大师的诗篇。 惜其作品现已不存,宣和内府收藏其两件草书:千字文、赠登第等诗。 释贯休。生于唐太和六年( 8 3 2 年) ,卒于梁乾化二年( 9 1 2 年) 。俗姓姜,名 休,字德隐,亦作德远。前蜀婺卅i 兰溪( 湖北蕲水) 人。工草书,作字尤奇绝。 而除草书外,更为中晚唐时期重要的诗僧与画僧,诗、画、书名皆流传于后世。 因此关于贯休的生平资料记载较多,唐才子传、宋高僧传、宣和书谱、宣 和画谱、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其主要活动比较集中于一生的中晚期,行迹广泛, 云游四方,广泛与各地的高僧、文士、官宦交游,在其诗集中存下的较多的应酬 诗作。亦奔走于藩镇间,投靠一方霸主。贯休曾先后投谒过吴越武肃王钱氏、荆 、r l 害d 据者成油。天复间入蜀投王建,受到王建厚遇,留其住持东禅院,赐号禅月 大师,后卒于成都。 贯休的艺术成就就首先表现在其诗歌上,有诗集西岳集、禅月集。前者 为贯休在江陵时的自编诗集,吴融为之作序:而后者为其弟子县域应众人之请编 集而成。而其绘画同样为人所重,善画罗汉,神姿怪绝,世称妙品,“诗名画手皆 奇绝,总在人间为第一”,。其绘画成就诸书中多有记载。 贯休善草书,其书好事 者谓之姜体,。可见风格之独特,自成一家。其草书在当时影响也很大,如时人张 格评之“书似张颠直万金” ,齐己诗云“右军书画神传髓” 。宋黄休复益州 名画录称“贯休善草书,时人比诸怀素云。”。书小史谓贯休“工草隶,南 士比之怀素。”。然而其书法却绝少流传,今仅能见到其十六罗汉像上的一些 模糊的篆字,不足以代表其书法成就。而贯休在草书外,亦工篆隶,欧阳炯称其 是“大小篆书三十家” ,贯休寓居庐山东林寺时,曾经用篆隶题诗于东林寺, 。参见宋高僧传卷三十、北梦琐言卷二十、唐诗纪事卷七五 。欧阳炯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见全唐诗卷七六一,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8 6 3 8 页 4 可参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下(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 ( 人民美 术出版社1 9 6 3 年版) ”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7 4 9 页 4 张格寄 簟月大师,见全唐诗卷七六o ,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8 6 3 0 页 4 齐己荆州贯休大师旧房) ,见全唐诗卷八四四,中华书局,l 9 6 0 年,第9 5 4 0 页 。黄体复益州名面录卷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第i 0 7 页 。陈思书小史,载四库艺术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l 年,第2 8 0 页 9 欧阳炯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 ,见垒唐诗 卷七六一,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8 6 3 8 页 7 侍御史黄滔曾有东林寺贯休上人篆隶题诗纪之。 释亚栖,洛阳( 今之洛阳城东,洛水北岸) 人。生卒年已不可考,但据其昭 宗光化( 8 9 8 - 9 0 1 ) 中曾对御前草书,可见其与署光、贯体约为同时期人。宣和 书谱立其传: 经律之余,喜作字。得张颠笔意。昭宗光化( 8 9 8 9 0 1 ) 中,对殿庭草书,两 赐紫袍,一时为之秉。每论张颠云:世徒知张之颠,而不知实非颠也观其自 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则果颠也耶? 此亚栖 所以独得而世俗未必知也。o 其曾两次受赐紫袍,可见昭宗对其草书喜爱尤深。葆光禄日:“亚栖书骨 气不及髻光,而道媚过之,二人俱应制,其踪海内皆盛。” 李日华云:“亚栖书开 元寺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亦是晚唐奇迹。”。而北宋宣和朝内府收藏其草书 就有十五件之多,足见其草书声誉之隆。有诗对御书后一绝、赠英禅师二 首,并有论书一篇,论书法之变,可窥见其书法思想。 释梦龟,唐昭宗时僧人。宣和书谱卷十九云:“莫知其系,天复中( 9 0 1 9 0 3 ) 寓东林寺。作草书奇怪百出,虽未可语惊蛇飞鸟之迅,而笔力道劲,亦自是- - f 3 之学。” 释可朋观梦龟草书诗云:“画壮倒松横洞壑,点粗飞石落空虚。兴来 乱抹亦成字,只恐张颠颠不如。”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梦龟有弟子,释晓 峦“工草书,得张颠笔意”。o 北宋宣和朝内府收其草书有十一件之多。 释景云,中晚唐僧人,生卒年不详。工诗,善草书。全唐诗存诗三首。宣 和书谱云“幼通经论,性识超悟,尤喜草法。初学张颠,久之精熟,有意外之 妙。”论所书将箴云:“左盘右蹴,若浓云之兴,迅雷之发,使见者惊骇。斯 盖不独形于字画之间,抑又见其写胸中之奇也。”。 释文楚,元和( 8 0 6 8 2 0 ) 年间人,生卒年不详。宣和书谱云其:“性乐岑 寂,惟喜作草书,学智永法,颠沛造次,不忘於怀,久而摆脱旧习,有自得之趣。 在元和间,所书千文,落笔轻清,无一点俗气,飘飘然若飞云之映素月,一见 。全唐诗卷七0 六,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8 1 2 9 页 o 宣和书谱 卷十九,颇逸点校,上海书画出版杜第1 4 8 页 。陶宗仪说郛卷一百十七下,四库全书,第8 8 2 册,第7 0 0 页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二笔卷四,四库全书,第8 6 7 册,第6 3 6 页 o 宣和书谱卷十九顾逸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1 页 。陈思书苑菁华,载四库艺术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7 5 页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七,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8 3 1 页 。宣和书谱卷十九,顾遍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0 页 8 使人泠然,有物外之兴,岂其书足以洗人之心如是耶! ”北宋宣和朝内府收其 草书千字文一件。 除以上诸僧外,见于史籍的善草书的僧人还有: 释鉴宗:高闲弟子。俗姓钱。湖州( 浙江吴兴) 人。咸通中,住径山净侣 云集,声誉远著。宋高僧传云:“闲公亦示其笔法。渐得风毛焉”、“( 高 闲) 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亦得闲之笔法。”固 释怀恽,唐玄宗时僧人。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云:“怀恽草书似际素。”。 王世贞弁州山人稿续稿云:“陶阐法师碑,僧怀恽撰及书,颇亦能为其家 言,笔法尤圆,微有圣教遗意。”。 释遗则,俗姓长孙。宋赞宁宋高僧传云:“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 营。始从张怀瑾学草书,独尽笔妙。”o 释怀涪,唐昭宗时期人,善草书。北梦琐言逸文卷一记其:“秭归郡草圣 僧怀涪者,不知何处人。唐乾宁初到彼,知来藏往,皆有神验。爱草书,或经或 释或老,至于歌诗,鄙琐之言,靡不集其笔端。”宋高僧传亦有其传,云:“其 为僧也,憨而且狂,涪且能革圣,笔法天然,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 以至歌诗鄙俚之词,靡不集其笔端矣。” 释洪堰,书小史称其博学儒释,风姿秀整,能讲唱诗篇,草隶皆极精妙, 时人以其貌、义、诗、书,谓之四绝。o 献上人,唐代僧人,与孟郊同时,工草书。书史会要谓“献上人工草书”。 孟郊有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诗云:“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将书云霞片, 直至清明巅。手中飞墨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回旋。骤书云霪需, 洗砚山晴鲜。忽怒画蛇虺,喷然生风烟。江人顾停笔,惊浪恐倾船。” 修上人,唐代僧人。书史会要谓修上人“工草书”。史邕有修公上人草 书歌:“真踪草圣今古有,修公学得谁及否。古人今人一手书,师今书成在两手。 。宣和书谱卷十九,顾逸点校,上海书面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1 页 。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7 4 2 页 。陶宗仪书史会要朴遗,载四库艺术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第8 0 5 页 。王世贞彝州山人稿续稿卷一六七。四库全书,第1 2 8 4 册,第4 1 0 页 。赞宁束高僧传卷十,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2 2 9 页 。赞宁柬高僧传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5 6 2 页 。陈思书小史。载四库艺术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籀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8 0 页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第7 1 8 页 o 全唐诗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4 2 4 9 页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载四库艺术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第7 1 8 页 9 书时须饮一斗酒,醉后扫成龙虎吼。张旭骨,怀素筋,筋骨一时传斯人,斯人传 得妙通神。攘臂纵横草复真,一身疑是两人身。”o 除了以上所列的僧人外,或许还有更多的僧人从事着草书创作活动,只因地 位不显而不能为世人所注意。即使象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正史中都没有记载。 因此应当有很多草书僧未能留名于史籍而湮没于历史中。可见中晚唐有为数众多 的一批僧人进行草书实践。 第三节草书僧的风格源流及创作方式 一、草书僧的书法风格及源流 草书僧中除怀素有较多多作品存世外,其他僧人则罕有书迹存世,目前所见 仅有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一件,不能反映僧人草书的整体面貌,因此我们无 法从实物中切身感受僧人草书的总体风格特征。但从众多的草书歌序及草书僧本 人的书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张旭、怀素的风格对他们的影响之大。 草书发展至盛唐,出现了张旭。张旭生性放荡不羁,吕总续书评云其“立 性颠逸,超越古今”。,蔡希综法书论认为其“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张 旭凭着其颠逸狂放的性格,将草书推向了更加热情奔放、狂逸宏博的艺术境界, 完全摆脱了实用表义的功能,使书法成为了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艺术门类。其如痴 如狂的书写状态更是打动了士人的心,赢得人们的盛赞。广川书跋中说:“方 其酒酣兴来得于会意时,不知笔墨之非也,忘乎书者也。反而内观,龙蛇大小, 络结胸中,暴暴乎乘云雾而迅起,盲风异雨,惊雷激电,变怪杂出,气蒸烟合, 倏忽万里则放乎前者,皆书也。岂初有见于豪素哉! ”非常精彩的写出了其书的 意趣境界。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其狂草受到王公大人的欢迎。 其后,怀素豪迈的个人性格、狂放的艺术风格、颠狂的艺术表现与张旭有着 很大的相似,故广川书跋云其“以狂继颠”。他拜张旭的学生邬彤为师,向邬 噔曼! 兰塞! ,i 塑四库甍查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7 2 页 吕总( 续书评,收录于t 书苑菁华卷五,第4 8 页 蔡希宗法书论,收录于书苑菁华卷十二,第1 2 0 页 董迪广川书跋卷七张旭千字,四庠全书,第8 1 3 册。第4 1 5 页 全唐诗卷二一六,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2 2 9 5 页 l o 彤学习笔法,而从邬彤那里间接地得到了张旭的书学思想。如陆羽僧怀素传 中记:“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震,j 赢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 凡草圣尽于此。一陌素不复应对,但连叫数十声日:得之矣! ”。张旭的“孤蓬自 振,惊沙坐飞”启发了怀素,使其“观夏云”而得草书三味。除邬彤外,怀素亦 向颜真卿请教过,而颜真卿亦为张旭的学生,从中也接受到张旭的影响。怀素师 法张旭,“以狂继颠”,终为自家体势。广川书跋云:“旭于草字则度绝绳墨, 怀素则谨于法度” ,道出了二者的特色。张旭狂草的历史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对二 王草书的t 破,而怀素狂草书的历史意义则更多地体在对狂蕈形式法度的立。 狂草经过张旭的开创,怀素的努力而渐趋成熟起来。 而怀索之后的草书僧则大多继承了张旭、怀素的草书风格。如高闲“善草书, 师怀素,深穷体势”( k 书小史) ;髻光“其飘逸有碾旭之妙”固;亚栖“经律之余, 喜作字。得张颠笔意”( 宣和书谱) ;景云“初学张颠,久之精熟,有意:9 1 - 2 _ 妙” ( 宣和书谱) ;怀恽“草书似怀素”( 书史会要) ;修上人“张旭骨,怀素筋, 筋骨一时传斯入”( 史邕诗) :贯休“善草书,对入比诸怀素云”( 益州名画录势) 。 由此不难看出张旭、怀素风格对草书僧的影响。 草书僧受张旭、怀素的影响除因为张旭、怀素开一代狂草风气,将草书发展 至极至,而备受世人瞩目、盛极一时之外,还与他们的作品比较容易见到有关。 张旭与怀素多喜题壁、题屏风,因此草书僧见到他们真迹的机会则比较多,如贯 休便有观怀素草书歌。而二王等经典法帖经过皇室的极力搜求,流传于社会上 的己不多,而僧人更是无缘见到。所以草书僧受比较容易见到且盛极一时的张旭、 怀素书法的影响,亦是情理之中事。 张旭、怀素对草书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颠狂的创作方式。张旭多于酒酣之时作狂草。借酒使自己进入酣畅狂 放的创作状态,从而使得天性流露予笔墨之中。其创作行为亦毫无顾忌,或以发 濡墨作草,或“脱帽露顶王公前,擢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诗) 。而怀素比之有过 之而无不及,“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颠。怀素颠,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