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李佩甫从没有获得过全国性文学大奖,但他却以其执着的创作追 求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李佩甫坚持传 统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自己创作个性和时代文学潮流有清醒认识。 其创作对同时期盛行的文学潮流有回应追随,更多是坚守和拒斥。在 近2 0 年的创作中李佩甫持续关注与挖掘三个方面的主题:乡村人性: 乡村基层权力运作;背叛的尴尬。其笔下反复出现四类人物:作为被 放牧的“羊群”出现的乡村百姓;以“牧羊人”面目出现的乡村基层 权力阶层:缺失现代理性精神、背叛民间真实利益的乡土知识分子; 处于附属地位、被捆缚状态的悲情女子。其艺术个性表现在其创作总 体呈现某种“重复”;其作品的叙事呈现出定的反讽特征;其小说文 体多采用纪传体的整体架构,而且分章分节、加注标题;其善于以“滚 雪球”方式延深主题、扩充形象、编缀成书。它更多体现出对中国传 统小说文体结构借鉴。 关键词:创作追求;创作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 a b s t r a c t l i p d - f uh a sn e v e rw o nn a t i o n a ll i t e r a r ym e d a l b u th eh a s b e e n o n eo fm o s t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m p o r a r y n o v e l i s t sb e c a u s eo f h i ss t e a d f a s tc r e a t i o n p u r s u i t a n d u n i q u e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l ia d h e r e s t o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a l i s m p r i n c i p l e s ,d e a r l y k n o w sh i so w nc r e a t i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a r t a g e t r e n d s t o a r t a g et r e n d s o ft h es a m e p e r i o d s ,h e f o l l o w s t h e mb u tm o s t r e s i s t s d u r i n g a l m o s t2 0 - y e a r s w t i t i n g s l ih a s p a i d 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r e e f a c e t s :r u r a l h u m a n i t y l e v e l ,p o w e rw o r k o fr u r a lb a s t i c s o c i e t y ,e m b a r r a s s e d c h a n l l e n g e f o u rt y p e s o f f i g u ea p p e a r i nh i sn o v e l s :r u r a l p e o p l e a s “f l o c ko fs h e e p ,r u r a l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 p e o p l ea s “s h e p h e r d s , r u r a l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h oa b s e n tm o d e r n k n o w l e d g es p i r i t a n d b e t r a y t h e i n t e r e s t o fr u r a l p e o p l e ,t y i n g f e m a l e sw h oa r e a t t a c h e d t o m a l e s l i s a r t i s t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 l i e si n t h e “r e p e a t ”o fc r e a t i o n s a s a w h o l e ,n a r r a t i v ei r o n y m o s to fh i sn o v e l ss t r u c t u r e s e n t i r e l y u s e b i o l o g r a p h y i c a l f r a mt h a t 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 c h a p e r s a n ds e c t i o n s , e s t a b l i s h e d l i t t l e t i t l e s i n h i s c r e a t i n gp r o c e s s ,t h e w a y o f “s n o w b a l l ”m a k e s u p h i s w r i t i n g s ,m o r e e x t e n d s h i sc r e a t i o n s u b j e c t s a n da r t i m a g e r y l i 。sa r t i c l e s m o r ed r a w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e t i o n a ln o v e l s k e gw o r d s : c r e a t i o n p u r s u i t ;c r e a t i o ns u b j e c t ;a r t i m a g e r y ;a r t i s t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 3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君勃 x 每 具| xb 引言 河南作家李佩甫以书写豫中平原而知名,但他并不是特别高产的作者,其小 说也以中篇居多。他从没有获得过全国性的文学大奖,但他却以执着的创作追求 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之。 研究李佩甫,研究其二十余年来呕心沥血写下的文字,其实是在探寻不同历 史时期带给他的乡村电忆。当然作为当代重要的作家,李佩甫也有以工人生活、 城市生活等为题材的作品,也从事其它体裁的创作如电视剧本。但由于它们只占 据作者创作整体的“冰山一角”,研究者的目光也往往对其浮掠而过。本文同样如 此。 关于李佩甫的专门研究者,并不是很多。从1 9 9 4 年到2 0 0 4 年关于李佩甫的 研究的学术论文大概3 0 多篇,其中大部分是对作者菜部作品作具体细致的创作阐 释、艺术评价;还有一部分是在评论者论述某个问题时仅仅负举证功能;只有一 小部分是以其整体创作为研究对象作总体论述。然而即使是对其作创作整体的研 究,大多仍侧重于其创作某个侧面、某种倾向的开掘,而很少作全面的论述。虽 然它们中有的学术论文颇具理论深度,观点新颖独到,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令人不免有意犹未尽之感。且由于它们多是散篇短制,很难在相当有限的篇幅中 展开多方位的论述,因而对作家李佩甫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旨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或横向扩展或纵向开掘,力图使其成为一部对 李佩甫创作作系统研究的学术论著。 一、创作中坚守与摸索 李佩甫,1 9 5 4 年生,许昌人。在乡下姥姥的瞎话中度过了孩提时代,中学毕 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插队,在知青返城的浪潮中再次回城。其后做过工人、文 化局创作员、刊物编辑等。李佩甫的经历并不比他同时代人更复杂,那段在他同 龄人看来不蠖回首的知青经历似乎也没给他留下太多好或不好的印象。相反,他 倒是以非知青的视角,描写乡土中国里的广袤平原,取得了当代作家中有目共睹 的创作成就。自从1 9 7 8 年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小说,如中篇小小吉兆村、 红蚂蚱绿蚂蚱、黑蜻蜒、送你一朵苦楝花、乡村蒙太奇、豌豆偷树、 无边无际的早晨、学习微笑、败节草等,长篇小说李氏家族的第十七 代玄孙、金屋、羊的门、城的灯等。此外还写过纪实文学申风梅及 电视剧本颍河故事、底色等,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飞天奖”等二十余 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英目韩等文字。上述列举的作品最早是a 9 8 5 年 问世的小小吉兆村,太部分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末。虽 然李佩甫1 9 7 8 年已经开始尝试创作小说,但由于影响不大,不能代表李佩甫的创 作成就与美学追求,因而不在本文视野关注之内。 n 创作中的历时演变 李佩甫创作范围从不超过豫中平原那古老的土地,其作品多以豫中平原上的 人事为依托,或通过人际纷争、官场纠葛反思人性和文化,或从人的现实处境出 发去探索生活的意义。自小小吉兆村起,李佩甫小说就f i 益显示出自己独特 的风格。红蚂蚱绿蚂蚱歌颂农民人性真善美,以其清新蕴籍质朴自然的风格受 到好评;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则从早期精雕细刻、客观描摹的艺术手法中 突破,摸索出新的叙事技巧,同时也走出前期作品善于把握小场景小格局的樊篱, 走向虽然还不太成熟、但业已成型的大叙事格局。李氏家族之后,作者把目光 从辽远的历史视阈中收回,驻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术的豫中农村现状。1 9 8 8 年 出版的会屋,表现了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农村旧有道德观念的解体以及令钱对 占有者的异化。送你一朵苦楝花( 1 9 8 9 ) 则试图运用思辩理性的方式剖析一个 软弱自私、碌庸怯懦的城市“乡下人”的灵魂与自我辩自。随着中篇小说无边 无际的早晨问世,传统现实主义再度回归,早期作品的美学风格也再度凸现, 那种表现于送你一朵苦楝花中浓厚的哲理思辩的色彩完全隐退。此后作者继 2 续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乡村,创作了一系列中篇小说,如黑蜻蜒、乡村蒙太奇 一九九二、丽匠王一九八八、田园、豌豆偷树。这一时期李佩甫 逐步形成相对稳定、趋于成熟的创作风格,即客观的细致描摹、冷静的叙述语调 以及居商临f 的审视视角。但到1 9 9 5 年,这一风格以及他一贯创作耕耘的乡村领 域、农民题材,却突然发生了转变。城市白皮书( 1 9 9 5 ) 不仅尝试运用新的叙 事技巧,而且直接描写了城市生活。其中大胆的假想、多层面叙事、类似意识流 的心理流向,无不显现与前期写实风格的天壤之别。但这一突破自己的努力似乎 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时隔三年,中篇小说败节草发表,李佩甫再次回到了 写实的路子,塑造了一个与李治国经历( 无边无际的早晨) 相似的官场人物形 象李金魁。接着就是羊的门( 1 9 9 9 ) 的问世。这是一部使作者跻身于当代最重 要作家的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就其题材而言,仍是描写平原的农村和农民生 活,艺术上不仅继续沿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其中己隐含了不少浪漫主义成分。 对平原乡土人物灵魂入木三分的刻画、对尖锐社会问题的剖析,以及冷峻的笔触 和反讽、悖论的修辞使用使这部作品在世纪术中国文坛上显得格外醒目。它在文 学爱好者圈子之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位著名的政治学研究者称羊的门 是自己2 0 年来未读过的惟一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并从其专业的角度给予极高的评 价。羊的门之后,长篇小说城的灯( 2 0 0 3 ) 仍选用农村题材,但笔触也 伸进城市和兵营,其在羊的门已显示的浪漫主义特色,更突出地落实在小说 的女主人公刘汉香身上。人们快要以“革命浪漫主义”字眼来形容小说的后半部 了,但这未必是李佩甫的创作缺憾,假如我们不以8 0 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文学观 来看待的话。 综观李佩甫j 9 8 5 - - 2 0 0 3 年的创作,其间风格波动大体有三:一是李氏家 族的第十七代玄孙( 1 9 8 6 ) ,二是送你一朵苦楝花( 1 9 8 9 ) ,三是城市白皮 书( 1 9 9 5 ) 。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虽然采取现实主义的整体框架,却夹以 梦呓般的意识流手法( 如李二狗坐牢自言自语一章节) ,而意识流正是八十年代中 后期先锋文学探索的热点技法。送你一朵苦楝花虽然脱离李佩甫早期的写实风 格,但强烈的理性思辩色彩与自我剖析方式却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它在李佩甫的 作品中并非如昙花一现,而是暗流一般潜入其随后创作的底部,成为其作品的底 色。城市白皮书不论在创作题材还是艺术技法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革新,作者 7 # 萧九桑t 中阿转型1 l q 地方晚荫j ;成的剐度出菇,h i a p :哪。c e o r g c n u e u c c i n d e x 曲p 。 3 希图对先前形成的并已趋于成熟的创作风格作全新改变。某种程度上这是对流行 于八、九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潮流的追随,只不过是次不太成功的尝试。f 目 很快作者抛弃这次不成功的尝试,重返自己娴熟的创作轨道。 上述作品从小说的结构和布局大致t u 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小说,一类是性 格小既。所谢故事小说是指以写故事为主的小说,它一般都有个基本的故事, 或者况是围绕一个核心事件展丌。事件是这类小说的着眼点,事件的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是其结构形态,丽人物往往是附加的只起穿插作用。它所“模仿的不 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 是在行动时附带表现性格”岛。譬如小小吉兆村、车上没有座位、城市 白皮书等。性格小说后于故事小说的出现,它以写人物为主。其故事往往足零 碎的,是一个又个并列的大小不等的事件,它们之问既无联系,也没有因果关系, 而是围绕人物性格的展示而设置。譬如红蚂蚱绿蚂蚱、金屋、败节草、二f 的门、城的灯等。李佩甫创作方法比较稳定,他习惯于采用两种方法,一种 为贴近现实以精细写实、客规描摹为主,主要衷现在学习微笑田园乡村 蒙太奇画匠王等,另一种则在现实主义大框架中广泛引入夸张的浪漫主义手 法,如金屋羊的门城的灯等。显然后者给他带来更高的声誉。 其与时代文学潮流的关系 中国七十年代末后的文学被广泛而明确地划入“新时期”阶段,而探索、创 新是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八十年代文学界普遍具有的强烈意识,“不同知识背景和不 同年龄段的作家都努力追求从各个方面去获取激活超越性7 的创造力因素,追 求包括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段,从文艺观念到研究方法的全方位跃动。 它表现为挖掘曾被禁止或很少涉略的题材( 爱情、监狱、性、私人经验、琐幅生 活等) ;尝试某种美学风格( 悲剧、悲喜剧、“零度叙事”等) :运用新的艺术方法 ( 意识流、开放性结构、多层视角等) 。以1 9 8 5 年为界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大致 可分为两个阶段。1 9 8 5 年之前即八卜年代初,“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中固 文坛轮流髓场,它们的文学主题常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天,大多具有社会政 治“干预”的性质,涉及的问题与表达的情趣跟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羊的fj 版后,半佩甫的位旧行曾把该黛i 城市由嫂书褶对比,l 喻道:半佩甫过去足在峭 天氅披糟蓑衣爬山的r 蚰今却突然甩掉r 披着的东掰,赤身裸休地岛l 呼: 我就足这样的! ( 见我们的 “j 见代”和“小n :” :辩文学2 0 。o 年筇7 期) 4 雅半卜多德语,爿两方义论选,i 。j f = f 详文版i li9 7 9 年,帮5 9d l :j j lr 诚:中罔:计文学史,北京人学“;版钆19 9 8 年8 门,筇2 5 1m 4 1 9 8 5 年是文艺学的“方法年”,是多种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涌动并得以实践的一 年。于这一年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昭示了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的两个重要的 文学潮流:一是所谓文学的寻根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发表于1 9 8 5 年的作 品有爸爸爸( 韩少功) 、小鲍庄( 王费 乙) 等。同年7 月6 臼阿成的文化 制约着全人类发表在文艺报上,在此前后发表的有关寻根文学的重要文章 还有文学的根( 韩少功) 、理一理我们的根( 李杭育) 、我的根( 郑万隆) 等。“根”的含义模糊不清,但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颇有个性的演绎。阿成 对老庄思想和佛学有浓厚兴趣,韩少功则对富丽明快、充满浪漫情调的楚文化情 有独钟,李杭育找到吴越文化并“在文化背景上找语言”,郑万隆则热衷于表现“黑 龙江边的荒原的原始生活,贾平凹表现陕西商州文化,可见八十年代中期寻根文 学如火如荼,扶作品实践到理论探索都有较深入得展开。面河南作家李佩甫刚重 在开掘豫中平原的“许”地文化,“在时间中,我的平原已是瘢痕累累,颍河水也越 来越瘦了”。他在同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 1 9 8 6 ) , 重在通过追溯李氏先人的伟武之举探寻生存之本与生命活力之根,可以看出是对 盛行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潮流的某种回应,不过作者在回应时代文学潮 流的同时有所坚守。从引起文坛注意的小小吉兆村( 1 9 8 5 ) 始,他与同时期其 他作家描写农村改革的文学关注视点不同,当同时期其他描写改革的文学大多停 留于描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形势一片大好的层面如春妞的小嘎斯( 张一弓) , 作者出于敏感已开始关注改革进程中乡村少数农民个体与村长、支书( 基层当权 者) 之间的不和谐并试图开掘其深层原因。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在追寻生 命之根的同时仍在持续关注他前期发掘的问题郎农村的基层权力与个人的冲突。 另一是现代派的文学潮流,如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 徐 星) 、透明的红萝b ( 莫言) 、山上的小屋( 残雪) 、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 等都于1 9 8 5 年发表。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及“寻根” 等小说形态之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及九十年代创作的热点是所谓“先锋 文学”( 现代派文学潮流内) 与“新写实小说”。二者完全不同:前者十分重视“形 式”,将技巧性的叙述提高到小说本体的核心地位,而轻视“题材”的意义:后者 则关心题材的价值,着重表现人生的庸碌与困境,向写实的传统方法“回归”。先 锋文学作品如1 9 8 6 年发表的活动变人形( 王蒙) 、苍老的浮云( 残雪) 、狗 。牟慨甫:书目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牟佩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第2 0 6 负 5 目的粮食( 刘恒) 等,迷舟( 格非,1 9 8 7 年) 坚硬的稀粥( 王蒙,1 9 8 7 年) ; 后者也涌现大量作品如烦恼人生( 池莉,1 9 8 7 年) 一地鸡毛( 刘震云,1 9 9 1 年) 。在文学潮流涌动的过程中,文学刊物也推波助澜,1 9 8 9 年5 月钟山第3 期开始,专门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连展”,倡导新写实小说创作。1 9 9 3 年6 月花 城出版社推出“先锋长篇小说丛书”,收入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苏童的 我的帝王生涯、格非敌人、孙甘露呼吸、吕新抚摸、北村施洗的 河。它们都表现为异质因素不同程度的诱发和推动,由此引发感知内容、方式和 艺术方法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受到质疑,转而重视人的内 心世界的揭示与实存生活本身的记述,象征、意识流、变形和寓言等方法大量运 用,这一切显示出新时期文学与八十年代以前文学不同的总体风貌。 对于先锋文学潮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逐步探索,但收获不大。李氏家族的 第十七代玄孙就已经探索新型叙事技法“意识流”,城市自皮书更是从叙事 层面到写作技法作出全新尝试。至于新写实文学潮流,李佩甫的主流创作无论在 情节设置、题材处理、艺术技法、美学追求都与其有很大差异。李佩甫创作基本 遵循传统现实主义方法原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他仍然适用。传统 现实主义与新写实主义都主张写实,但对于“实”的观点有很大差异。前者总与 哲学意义上的“本质”相联系,主张文学所要表现和所能表现的对象是特定的, 实存并不能全部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因而它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存在迸 行选择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与“艺术提炼”“艺术加工”的创作方法相辅相成。 新写实主义认为现实生活中无所谓“本质”与否,实存的都可以进入文学成为其 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因而新写实主义蔑视深度,回避崇高:而传统现实主义则追 求把握生活本质,进而仰慕崇高,追求深度,即使它在自称回到平常世界时也在 竭力回避庸碌。总之二者最重要的区别也许不在是否写一份特定的生活,丽是“在 他们对这份生活的观察态度及判断上”回。新写实主义放弃了写作的“投入”姿态, 它们追求不带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零度叙述,不对表现或描述对象作价值判断。 李佩甫虽然是以乡土小说家闻名,关注重心与中心却不全是农民群体,而是其中 的“迷逸者”,所描述的也并非农民日常生活的程式化步骤。虽然他追求冷静客观 的描述与冷峻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但批判审丑的视角使他无法作到完全的“零 度写作”a “从前的作者总要在叙述者的位置上保持一种矜持与尊贵。他们固然也 。曾文轩:1 2 0 世纪末中霄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丈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版,第1 0 3 负 6 喜欢写些身份低下的人,但他是作为旁观者在保持一种距离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描 写的他们总是把握和摆弄着人物,却不愿与人物平等,也不取消与人物的距 离。但他们总是用一种藏也藏不住的优越心理在解剖人物。而这类作品( 新写实文 学) 的作者却将自己降到与人物平等的水平上,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落差造成 的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有贵贱之分和人物总处在被审视地位的情况消失了。有些 作品干脆取消了叙述者的地位,而将自己合并到被叙述者身上,二者完全重叠( 王 朔的作品大部分如此) ”畸塞段关于新写实文学之前作品的论述完全适用于李佩甫, 他在创作中很少将作者与叙述者、叙述者与人物合并( 除去圆圈,叙述者与人 物和二为一) ,叙述者总是高于人物,处于非常显眼的位置。 尽管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各种文学潮流或新技法更替探新的层层迭起,但 李佩甫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刨作风格、自己固定的甸作主题与熟悉的创作领域, 就很少去作时代文学潮流的盲目跟随者。这表明作家李佩甫对盛行的文学潮流及 本人创作个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二者间保持着既不放弃探索又有所坚守的态 度。小说“应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不可模仿的声音”。,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使其小说在当代文坛有席之地。 二、关于创作主题的解读 作家本土的风俗人情、月光水色尽入作品,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豫中 风味,这是李佩甫作品呈现的总体印象。同时李佩甫又是地域性极强的作家,近 2 0 年创作范围很少超过豫中平原上颍河周边的方寸之地,其创作主题相对比较集 中,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审视人性 “土地是很宽厚的,给人吃给人住让人践踏,承担着生命,同时又承担着死 亡。土地又是很沉默的。从未抗拒过人的暴力,却一次一次的给人警戒”。出于对 土地的热爱与歌颂,早期的李佩甫倾力描写水渠田畴的自然美,那往往是一种逃 离尘嚣和纷乱的的静美,一种笼罩在安谧气氛中农村的古朴美,因而早期作品往往 含有隐逸冲淡的气氛,呈现出乡村“桃花园”似的景象。红蚂蚱绿蚂蚱以童年 的视角描写动乱时期饥饿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不着意展示那个饥谨荒唐的年代 ”哲文革f :2 0 世纪束文学j j i l 象研究,北京入学j i :版十 2 0 0 2 年1 月敝,第1 9 3 页 。米兰,昆德拉六十三个词- 见艾晓明编滓小说的智慧时代文艺 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1 1 页 7 灾难与心灵伤痕,却着力表现乡下人在险恶环境中的伟大生命力。如红蚂蚱绿 蚂蚱中的“瞎子舅”一生面对无穷无尽的黑暗,不曾受过上苍的丝毫眷顾,却慷慨 地收留路上遇到的外乡有孕女子并悉心照顾,又容她抱着孩子飘然而去;狗娃舅十 二岁就已挑起生活重担,不仅要照顾两个饿得眼巴巴的弟弟,还无私眷顾“我” 城里来的远房亲戚。淳朴的本性使乡民们天生就有一种关心别人的本能,这给 他们的生存涂上一层厚厚的人情味儿。与其他作家作品不同,如桑树坪纪事、拂 晓前的葬礼等,他虽然写到家族但没有家族统治的残酷,只有和谐融合,充满亲情。 因而即使在灾难的艰苦岁月里,他的乡村呈现的却是安定自足和谐的健康的人际 关系。在中篇小说无边无际的早晨中乡人朴素的情感被映衬的更加明显。李 治国生下来就没爹没娘,但他并没有成为乞儿,孤单飘零,而成了大李庄的“小 皇帝”,吃到哪儿住到哪儿,乡亲们不仅供给他吃住,而且还培养教育他,关键时 刻给他点拨。这些折射出农村的安详和乐氛围,反映出宗法农村自然经济的面貌。 作家礼赞农村的朴素人性、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如一位评论者所发现的那样,这 不仅与外省的反映文革时期农村生活作品不同,与河南的其它作家也不同,河南 的其它作家在反映农村生活时,着重反映农村的宗法统治的黑暗,“官本位”思想 的残酷。而李佩甫相反,反映的却是当官皆为民作主,一村姓一家人。这可能与 他的出生经历有关,他幼年时长寄乡下,醒事时已返回城市,所以乡村是他的灵 魂永久性的“度假村”。因而他对乡村乡人生活的描写与观察,是基于遥远的乡村 记忆,采用的是一种远距离视角。以欣赏的态度对美好的风俗人情、对劳动者的 质朴心灵进行开掘与描写,高扬人性善是他早期作品的重要主题。 李佩甫认为:“所谓神性是一种创造性,是一种生命再现形式”,“只有生命的 再生( 再创造) 才具有神性意识”,。所以“试图走向生命本质”,反映生命的原生 态,对生命力进行讴歌,这也是李佩甫对人性关注另一表现形态。在其作品中, 作者并不在于展示农民的痛苦,渲泄自己的愤懑,而是把痛苦作为锻炼生命的砧 石,是生命力爆发的契机,作家表现了农民在痛苦中挣扎,对痛苦的超越。红蚂 蚱绿蚂蚱中德运舅刚当上新郎官后,新媳妇却又上吊而死,亲事变成丧事。他 将巨大的痛苦埋在心底,一连在家中躺了七天,可第八天又背着老撅下地默默地 于活去了。黑蜻蜓中的二姐身世悲惨“一岁没爹,两岁没娘,三岁发高烧,烧 成了一个聋子”,九岁弃学,十八岁嫁到一个很穷的家,拼命劳动为儿子们盖房, 。何向m 车佩甫:t 甜话:文学与入柏神话,葬娘1 9 9 6 年第3 期,第7 1 更 8 - = 儿子却又在战争中牺牲。作者写到:“二姐一生都在苦做,苦成了二姐的生命本 身”。可得知大儿子牺牲在前线,二姐在野地上发狂地大叫,之后又原样坐下剥玉 米。类似的还有短篇香叶写农村妇女香叶在丈夫逃跑后坚强地背起丈夫留下 沉重债务,是人的生命韧性使本来普通的农家妇女笼罩上超俗的光芒。在这罩苦 难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的态度,坚韧地面对并超越苦难,是人 本质力量的显示,是它们使人笼罩上人性的光辉。李佩甫的作品中很多人身残志 不残,能够自食其力,如瞎子福海( 红蚂蚱绿蚂蚱) 、结巴来喜( 乡村蒙太奇) 、 二拐子( 画匠王) 虽身体有缺陷却活得富有生气,富有活力。王文英碗豆偷 树眼睛有病,却爱护孩子,视教书为自己的生命,不惜以残疾之躯换回几十个 孩子的生命。在这里“作为人的参法则是一样的但通过原则的过程却不一样,虽 然说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对过程的体验决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只要生活过,每一 种生命都有过辉煌”。对生命原生态的描写是其作品表现的重要方面,它是与作 者早期高扬人性善的创作主旨相关连的, 如果说在8 0 年代中期,作者写农村人的朴素与坚韧,重在张扬人性善,那么 在8 0 年代后期至9 0 年代初他则以审丑的视角写下一系列重在剖折人性恶的作品, 如豌豆偷树、画匠王。农村一方面他作为精神的“桃花源”地,既以其坚韧 的个性、质朴的乡情感动过他,也赋与他创作的灵感与动力:另一方面,出于对 人性层面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观察并描写村民身上的顽疾。自私、嫉妒、目 光短浅。乡村蒙太奇九九二是农村人性恶的全面展示,有喜新厌旧的农 村青年、绝望自杀的女子、卖假药丸的农村汉子、嫌弃妻子老相的丈夫、呼朋唤 伴哄抢保松家果树的全体村民。金屋中先前质朴的农村人已在金钱的冲击下, 或寻死或出走或发疯或沦为赌棍、敲诈犯,而画匠王既有向村妞儿下跪的村 长,将妻子卖给弟弟的兄长,也有为鸡毛蒜皮争殴不休的寻衅滋事者。显然这些 既是人性中恶的成份的全面展示也是人性消极面被外来因素的全面诱发。 总之,李佩甫对农村生活的认识与描写,是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符合对事物 的认知逻辑。如小风所说“他为人处世清醒的很,既懂善,也识恶,谁也骗不了 他” 。他既眷恋着儿时关于乡村的美好记忆书写农村人性善,又出于辨证地理 性思考揭示批判人性中丑恶成份,这成为李佩甫早期作品中较显眼的主题。 d 李佩射:泡“瓣豆”,中篇小说选刊,1 9 9 2 年第4 期,第5 8 页 小风:老实人,却不是弱者t ( 小说家1 9 8 7 年第6 期,第1 2 5 页 9 口农村基层权力的深度揭示 李佩甫对豫中平原乡村社会的书写展现是通过日常生活场和特殊的官场两个 领域来完成的。综观其创作总体,前者并非他持续关注与创作的重心,也不构成他创 作的独特性。因为自“五四新文学以来,民俗化的乡村生活始终是乡土小说家 注目的焦点与描写的对象。然而基于对乡村基层运作的熟悉和敏感,对基层权力 的书写构成作者文本中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它们达到相当的深度,并形成了作 者独特的创作个性。 对此表现最突出的是羊的门。不过对作者而言,这并非对基层权力的首次 书写,他在1 9 8 5 年小小吉兆村就已将这一问题纳入关注视野。他对基层权力 的书写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直接描绘某个主人公官场活动的沉浮展示, 如羊的门、败节草、天边无际的早晨:二是间接描绘,在书写其它乡土生 活场景中,作家有意或无意偏离原有的创作主旨对其加以描写,如豌豆偷树、 金屋、李氏家族、城的灯等。李佩甫这类小说的基层权力主体一般都是 具备一定知识的男性,有的略通文墨,如呼天成、杨书印等;也有的受过高等教 育如李金魁、呼国庆,但他们都具有对权力孜孜不倦的追求态度,都能先天性地 领悟中国传统权术文化的精髓。 “基层”是对县以下所有层级的行政组织的总称。不过李佩甫对于权力的书 写也涉及到了基层以上,然而,作家浓墨重彩的描写范围仍是乡村基层的权力场, 而且他笔下的当权者基本都活动于基层,即使他们离开基层,但作家仍侧重于描 写他们的基层仕途活动。 法镥目社会权力运行的合法方式一般包括权威与说服,但二者是相当不同的, 包括强度不同,效力不同。因为“在权威中,不是意见的内容,而是它的来源, 即使人可以感觉到说话人的身份、资源和个人品质引起遵从”o 。所以权威似乎是 无须论证的真理,它是由权威者直接指向权威服从者的单向流动,具有最大的生 效力:说服则是被说服对象对说服者意见的自由接受,因而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 流通。显然与前者相比说服强度有限。 但权威和说服作为权力运行的正当方式在乡村基层社会却很难得到直接应 用,它们或须迂回曲折或明显失效。这一方面是由于基层权力自身的特征。基层 权力并不完全体现在静态的发号施令上,而更多须直接起效于具体事物,使静态 。( 荚) 丹尼斯朗: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z 0 0 1 第4 2 页 1o 的t r 令”转化为动态的“行”: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务琐碎繁杂。基层权力阶层对 施政对象是无须经中问环节的全方位的管辖,既包括传达上级命令指示,也包括 管理百姓的日常生活。加之现阶段乡民文明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基层权 力运作单靠上述方式很难正常维持。 李佩甫笔下的基层当权者“成功”地运作权力主要是倚重权威而非说服,普 通乡村百姓在急难之时也往往将救助的对象选择在权威人物身上。小小吉兆村 中吉山根刚买的新卡车翻入深潭,村人的求助意识中首先闪现的在村中“十年不 倒”的铁杆人物吉昌林,而非有知识、有理想、讲民主的年轻新支书吉学文;金 屋中扁担杨村民把对杨如意华丽房屋的不满与愤恨的宣泄口寄托在他们心中的 权威人物村长杨书印身上;羊的门中正是基于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和对权威人物 即将消失的失措无助,呼家堡全体村民肯为呼天成学狗吠叫。这正是乡民对权威 的依从,也是采用权威方式运行基层权力的必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对于 另一运行方式说服在乡村基层运作中的现实有效性与具体可行性是种自觉 有意识的理性思考,而非处于自发状态、因其创作的主题设置偏好而作出的有意 图解。金屋中通过善谋权术在村中颇有威信的年轻人物李大有与具有新型理想 却屡屡受挫的年轻人李宝成的对话,揭示二者采用的方式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不同 以及后者失败的根由在于试图采用纯粹的说服方式透明运作乡村基层权力。无边 无际的早晨中以大段文字叙述“国”下乡抓最难做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 可前任为此筋疲力尽却不见成效的原因,仍是手段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作者不 无同情地叙述前任乡党委副书记老黄为此宣讲计划生育政策累得口干舌燥,绘制 大量人口爆炸宣传画挨村宣传累得头晕眼花,甚至哀求村人“不要再生了”,却只 赢得村人的哄堂大笑和上级的撤职处分。作者的叙述昭示其对现实存在的分明的 判断。 不过即使那些“成功”的当权者并不是单纯采用权威的方式,基层权力运作 过程中还包含其它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在李佩甫笔下,基层当权者普遍自觉或不 自觉地选择一种曲折迂回的权力运行手段操纵。“任何影响他人反应的蓄意而 成功的努力,只要他未将所需的反应明确告诉该人,就构成操纵” 。的确,虽然 权威是最具魅力的权力运行方式,其笔下的权力一族中的“成功者”也多采用权 。黄艳努:试论李佩甫笔下的基层权力,台肥学院学搬2 0 0 4 年第8 期 。( 美) 丹尼斯朗: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 第3 4 页 1 1 威的方式,但他们所倚赖的权威并非是不经人为操作而自然形成,而是沦为权力 者操纵之下的玩偶。如羊的门呼天成开“斗私会”、游街惯偷孙布袋、将活人 的段指摆上“光荣台”、建立整齐划一的“地下新村”等系列似乎是一心为公的公 共活动背后无不隐藏着树立自己权威的个人动机。金屋中的杨书印、小小吉 兆村中的吉昌林则更多表现在以行使村中公共活动来掩盖自己树立权威后排斥 异己的无法诉说的隐衷。即使不以树立个人权威为突出目的的操纵也是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从这块土地走出去又返回来的昔日“黄土小儿”身上。如无边无际 的早晨的李治国、败节草的李金魁。李治国采取官话官说的斥责,并且将本 属公共事件的修路平坟置换为乡亲们给与不给自己“面子”的私人人情。在这种 貌似公正的表象下,李治国恰恰是利用私情操纵村民按他的意志行事。败节草 中的李金魁有意利用说话“结巴”给人的“诚恳”态度、“质朴”风格暗中收买人 心,为自己官场升迁铺路。 总之对操纵的使用,虽使得基层权力在某阶段的运行颇收成效。但由于操纵 发生的基础是在受者不知情、而旖者却有着明确的行动意识的前提下,这使得当 权者的施权目的性质难以界定。呼天成、杨书印尽管树立的是包着遮羞布的冒牌 权威,但也在不同程度上规范了民风;而李治国、李金魁一心为公背后似乎还是 个人权力欲望的的急剧膨胀。 由于基层权力的高度集中性,基层政务的琐碎繁杂,以及施者和受者在生活 空间上的几乎零距离,造成施者和受者权力关系上具有较高的非对称性。摄重要 的是当权者利用村民弱点进行操纵的手段,使得些有自主意识不甘遭受蒙蔽愚 弄的村民屡屡抗争。因而李佩甫笔下旋者和受者构成的基层权力关系往往处于高 度紧张对立状态。这体现在基层当权者不管是一心为公,还是心怀私欲,都不断 遇到挑战。败节草、豌豆偷树里十几岁的孩子李金魁与王小丢都敢于采取孤 注一掷的自虐式讨债方式逼迫村长让步。金屋里的杨如意幼年因为“带肚儿” 的身份遭受村民欺侮,成年后的杨如意挣到钱马上在村里盖了一幢金碧辉煌的大 房张扬,以报复曾经瞧不起他的村长以及全村村民。羊的门呼家堡呼天成似乎 已可以一手遮天,但却因为与秀丫的暖昧关系受到其夫孙布袋几十年如一日的监 视;而且在其六十大寿那天村民刘庭玉公然反抗毅然脱离呼家堡。 另外李佩甫笔下的基层当权者很少遇到物质形态的腐败,包括一切有形的钱 财物。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大多地理环境偏僻、远离都市繁华,某种程 12 乏降低了腐败可a 性。在非物质形念的一类,即女性面前,他们却有意无意丧失 了抵抗力,女性成为基层权力普遍的腐败滋生物。李金魁为宫后与初恋情人李红 i 】l - i ! e l 情复燃;呼天成与秀丫有说不清的暖昧关系,呼国庆与谢丽娟藕断丝连:而 李治国虽然在现实中没有受到性诱惑,但是他对于矫揉造作的城市妻子充满了厌 恶,在精神1 :是永远反叛妻予,丽皈依于像梅姑那样美好的乡村女性的。李佩甫 笔f 的这些基层当权者在情欲面前的不能自拔,显然与他们的幼时的生活环境即 乡村社会两性关系的道德约束相对宽松有关。 李佩甫对基层权力的书写抓住了乡土小说新的叙事兴奋点,开拓了当代乡土小 说的叙事空间,为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审美意象,这是其小说对当代文坛的独特 贡献。但过度醉心于权力使得他显现某种价值迷思:一面是对于基层社会权力场 的落后和不合理有所批判,另面在描写过程中却又不自觉地流露出迷恋状态。 固背叛的尴尬 李佩甫笔下的“乡村”,是以“城市”的存在为背景、并承受“城市”压力下 的乡村。他的作品人物大部分都生活在乡村,或是从乡村出来的城市人。他们总 是游离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有的逃离迷失,有的出走失落不愿归乡,有的借财富 换取新身份希图返乡洗去往日的耻辱而以失败告终,有的盘踞乡村却通达城市。 借用结构主义符号学可以揭示李佩甫小说中二项对立的层面,这些二项对立 是:乡村城市、承受解脱、土地天空、留守逃离、德行罪 孽、认命挣脱、现实幻想、自生自灭生命意志。固 那些乡村逃离者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对生活的欲望远远大于周围的人, 丽他们的父辈在乡村中的地位大多卑微低下。王小丢的父亲见人只会点烟、讪笑, 杨如意的养父罗锅来顺靠村人的乞怜将他带大,李金魁的爷爷的头经常被队长捋 的团团转,冯家昌父亲是倒插门,被村人蔑称为“老姑父”。他们没有能力改变他 们在乡村的低微处境,于是背叛土地、背叛祖宗、父母、乡亲,别无选择远走他 乡。李佩甫笔下的乡村出走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乡村参军、招工、上大学 等乡村举荐认可的方式离开的,如李治国、哥哥、杨金令、呼国庆;另一则怀着 仇恨、屈辱绝望出走的,如杨如意、麦玲子、小妹、李满风等。前一类人是乡人 的荣耀,而另一类人在乡人眼中成为罪孽,是异端。因而就背叛的狭义而言,后 。方向真;背叛的尴尬,中州大学报2 0 0 2 年4 月,第2 1 页 。都是车佩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 一类人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背叛者。后一类乡村背叛者分又可分两类:一类是 小妹、麦玲子、李满风。它们本着灵魂极度饥渴带来的青春骚动或觉醒了的个体 意识,作出对这块土地固有道德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彻底决绝。小妹的形象发人深 思,她宁愿选择灵魂的放逐和肉体堕落也绝不回头,传达同对这块土地( 与“绵 羊”性格截然相反的叛逆基因) 义无反顾的绝望情绪。她的出逃并非单单针对乡 土生活的苦难,而足针对着属于某种更深层次的乡土整体生存方式的东西。“哥, 我不想活了”,这句话蕴含着她对这块土地固有生存的全部评价。麦玲子无疑是面 临不同生活方式的刺激和诱惑,因灵魂极度饥渴带来的青春骚动而走上反叛道路 的人。同样是没有明确目标的叛逆欲望,但仍以对这块土地天经地义的生存方式 的否定为根本。李满风则有明确的追求目的,是觉醒了的个体意识对传统道路的 叛逆;第二类是杨如意、李大有( 李氏家族) 等,超越了暗中作对或单纯的道 德反叛模式,而把自主的反叛上升到同这块土地的传统道德和受传统道德模式保 护的权力一族相决斗。就反叛程度排序,可以从李二狗到杨如意到李大有,双方 之f f l f 的公开决斗愈演愈烈、愈自热化。李二狗没能认识到他真正的敌人,而且身 上还沉积着被权力阶层异化的畸形的面子观。杨如意则把李二狗的反叛推进到一 个波澜壮阔的新阶段。他备受村人的轻视,有比李二狗更强的做人意识,他作为 挑战者的眼光和气魄远非李二狗能匹肩。李大有则具有杨如意绝不妥协的斗争决 心但更注重斗争的策略性。 放逐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即是反叛的代价。背叛土地、乡情注定遭遇尴尬 的两难处境,即是背叛的尴尬。这是一种悖论,欲获取生存的空问和自由,却又 得经受惶惶无系的痛菁,挣脱了乡村土地的束缚,却又得承受道义上的拷打。因 而他笔下的这些反叛者形象又是极其孤独而苍凉的,大都是一种充满阴郁的,找 不到真正精神归宿的个人主义者,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任何温馨的记忆和 追求,只有一双孤狼一样冷漠而轻蔑的目光打量着刷围的一切事物。这其实包含 着作者对他们命运的一种深刻的理性洞察。因为作为一个理性极强的作家,他清 楚他的反叛者在这个社会上所处的孤立无援的处境。他们在反叛这块士地固有生 存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过程中,通常是从内到外都得不到任何有效支持的。从内部 来说,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乡七体制本来就是作为欺凌他们、压制他们的异已物而 出现的,像小妹的家乡之刘于小妹、扁担杨之对于杨如意,原是他们要摆脱要反 叛的对象,自然不会给他们提供任何何效的物质或道德支持。从外部世界来说, 他们所获得的也只有失望。由于这里乡土外面世界的秩序和乡七里面世界的秩序 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当里面世界无法给他们提供平等的个人权利时,外部的世 界也同样不会给他们提供这种权利,甚至因为他们先天的出身卑微更受歧视。所 以当小妹出逃到外边的世界时,外部世界迎接她的只有流浪,以至于不得不为一 碗饭而出卖肉体;当李二狗在外边办公司时,形形色色的城里人都把他视为一个 可心随意支取的提款机,并安排进一系列吃闪饭人物来瓜分他的钱袋,肖到把他 送进大狱:杨如意虽说在外面曾获得了某种成功,但也感到了人生或巴结或撕咬 过程中的极度身心疲惫。像小妹那样从里边世界反抗到外部世界,无非是从一种 呆板压抑( 乡村) 进入到另一种歧视压抑( 城市) 中去,只不过这另一种的压抑 和歧视被外部的五颜六色包装着。它提供给人的只有虚幻的色彩而非真j 下的归宿, 所以小妹只能始终是在盲目地流浪和寻找,不可能有任何确定的、真正的目标。 像杨如意这样从外部世界杀回里面世界,也不过是靠在另一种歧视和压抑的外边 世界赌挣的资本而已。唯一形成他们最根本的价值支撑的只能是一种生命深处孤 独的反抗本能。 三、灰色人物画廊 被放牧的羊群:乡村百姓一族 农民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同序列聘任管理办法
- 业务订单处理管理办法
- 规划艺术作坊管理办法
- 调度中心消防管理办法
- 上海项目团队管理办法
- 贡井区项目管理办法
- 专项工程招标管理办法
- 菜园子种植管理办法
- 规模猪场饲料管理办法
- 专业分包物资管理办法
- 翻越您的浪浪山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课件
- 姜黄素合成路线
-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试题及详解
- 安全教育:不私自离开幼儿园
- 泛光施工招标文件
- 刑法各论(第四版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整套教学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第7章:方差分析课件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21年版) 6-18-01-07 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
- 办公楼加层改造施工组织设计(100页)
- DS6-K5B计算机联锁系统介绍文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