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别传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别传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别传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别传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别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y 6 4 2 9 1 ,l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叁骜 理垡:竺:! l :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粤一 丝望:竺! f 壁: 内容提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家体制不同的历史著述,纷呈迭出,形成了我国古代史学著述的 一个高峰期。和史学的发达起到来的是传记文学的繁荣。史传以外,又有杂传、散传、 专传等传记写作形式,集中代表了此期传记文学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 学术界对史传以外各体传记的分类历来意见不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典传记及别传 的概念进行了界说。 别传是魏晋时期散传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谓别传,是指那些离史独行的单篇人 物传记。别传在魏晋时期创作非常繁盛,本文是对魏晋剐传创作的一个综合研究。 本文从钩沉别传原始资料入手,对别传在魏晋时期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总体性的梳 理。第二章对别传何以在魏晋时期繁盛的原因进行了探析,从先秦史官文化传统、魏晋 学术思潮、九品中正的选宫制度等三方面对别传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 魏晋别传作为这一时期广为流行的历史写作形式和史学的晕要内容之一,有着其独 特的史学价值与艺术特点,本文第三章即是对其史学价值和艺术特点的论述。通过对别 传作默的研读揭示出别传所蕴含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别传与史传进行对比研究,对比 丁别传在事件选择、材料剪裁及叙事方式等方面与史传的不同,以见其史学价值:最后 从其叙事写人的手法来看,别传继承了前代史传中优秀的叙事经验,并进行了有益的实 践和发展,为后代人物传记的叙写和唐传奇中成熟的小说性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魏晋别传繁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a b s t r a c t s t h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i cw o r k sb yt h ev a r i e ds c h o o l so fl i t e r a t e si nt h ew e t ,t h ej i na n dt h en a n - b e t d y n a s t i e s ,n u m e r o u sa n dr e p e a t e d ,f o r m e das u m m i tp e r i o d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w r i t i n g si n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t h eb i o g r a p h yo ft h i s p e r i o d c o m e sa l o n gw i t ht h eb o o mo ft h e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a r ev a r i o u sb i o g r a p h i e si nt h ef o r m so ft h e z a z h u a n ,t h es a n z h u a na n dt h ez h u a n z h u a n ,w h i c ha l lr e p r e s e n t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b i o g r a p h yo f t h i sp e r i o d t h ea c a d e m i ah o l d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 so nt h ec l a s s i f yo ft h ev a r i o u sb i o g r a p h i e se x c e p tt h e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t h et h e s i s s t a r t sw i t ht h ec o n c e p mo f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b i o g r a p h ya n dt h e 口f e - z h “口h b i e z h u a nr e f e r st ot h eb i o g r a p h ys p r e a d s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i ns i n g l ep i e c et h a tc a n n o tb ef o u n di n 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a n d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f o r m so ft h es a n z h u a ni nt h ew e ta n dt h ej i n d y n a s t i e sw h e ni t r e a c h e di t s p r o s p e r i t y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 n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t h e b i e - z h u a no f t h i sp e r i o d t h i st h e s i ss t a r t sw i t hag e n e r a ls u r v e y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b i e - z h u a ni nt h ew e t ,a n dt h e 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o f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a n de x p a t i a t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i t sb o o m 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t h e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t h eh i s t o r i o g m p h e s ,t h el e a r n i n gt r e n do f t h o u g h t si n t h ew e ta n dt h ej i nd y n a s t i e s ,a n dt h ee l e c t i o ns y s t e mo ft h ed i u p i n z h o n g z h e n g ( a e l e c t i o ns y s t e mo f t h i sp e r i o d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p o t e n t i a lo f f i c i a l s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n a r r a t e st h eu n i q u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i cv a l u ea n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b i e z h u a n t h eb i e - z h u a n i m p l i e sb r i g h t t i m ec h a r a c t e r , a n d d i s p l a y s 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o f b i o g r a p h yp e o p l ei n t h ea s p e c to fs e l e c t i n ge v e n t s ,c l i p p i n g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n a r r a t i v ew a y s 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i o g r a p b y f i n a l l y , o nt h ee d g eo f t h ew a yo f n a r r a t i n ga n dd e s c r i b i n g p e r s o n ,t h eb i e z h u a ni n h e r i t st h ee x c e l l e n tn a r r a t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sf r o mt h ep r e c e d e n t ,w h i c ha r e i n s t r u c t i v e l y c a r r i e do u ta n dd e v e l o p e di n i t s e l e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sas t a b l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t h e b i e z h u a no f 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 sa n dm a t u r en o v e l i s t i cn a r r a t i n gi nt h et a n - c h u a n q i k e y w o r d s :t h e w e t d y n a s t y a n dt h ej i n d y n a s t y t h eb i e z h u a nb o o m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i cv a l u e 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2 刖舌 公元2 2 0 年曹丕称帝代汉立魏,至5 8 9 年隋灭陈,是为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 期。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国家长期处在战争不断,分裂动乱,政权频繁更迭的混乱 动荡之中。干宝晋纪总论对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想风气概括说;“学者以庄老为宗, 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荀得 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颦空为高,而笑勤恪:其倚仗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苇海 内。”= 7 此时,佛道办曰渐繁盛,鬼神迷信也大肆流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思想背景下, 史学著述逐步挣脱儒家经学的束缚,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前代史记和汉书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以及政权的动荡不安,使得各代统治者以史为鉴的意识明显 增强,史书撰作一时蔚然成风。部分文士出于“成一家之言”的愿望,撰史者也不少。 于是始有“两晋六朝,百学芜秽,而治史者独盛”的局面。各种历史著作遂次第而生。 隋书经籍志言: 及三国鼎峙,魏氏及吴,并有史官。晋时,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 纪,其功臣及昊、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 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犹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 又 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 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自后汉已来,学者多钞撮旧史,自为一书,或 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 和史学的发达一起到来的是传记文学的繁荣,此期的杂传创作就集中代表了传记创 作欣欣向荣的面貌。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凡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 卷。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九部,一千五百三卷”。除极少数为汉人著作外,绝大部分 皆为六朝人所撰。 目前对隋志所列之杂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兰个方面: 其一,篇目的考订、辑校。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共列二百一十七部,一千 二百八十六卷( 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九部,一千五百三卷) ,清人章宗源据古书所记 朴出杂传类书目一百八十四种,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又补出三十五种。杂传亡佚 较多,清人对部分散佚的杂传作过一些辑佚的工作,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近来也有学者 对个别人物传记进行了一些辑校工作,如陈连庆 辑校( 收于中国古代历 史人物论集,东北师大学报编辑部1 9 8 0 年版) 。这些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其二,文学史性质的研究。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陈兰村、张新科 合著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和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都列专章对魏晋南北朝 杂传的发展概况作了综合性的论述。 其三,对六朝杂传与史传文学、唐传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程千帆先生在史传文 学与传记之发展一文中简明而深刻的指出:“而西汉之末,杂传渐兴,魏晋以来,斯 风尤甚,方于正史,若骖随靳。其体实上承史公列传之法,下启唐人小说之风,乃传记 之重要发展也。”张新科在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一书中对史传文学对唐前杂传的影响 作了细致的分析;熊明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一文也对唐人传奇在体制方面对六朝杂 传的承继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根据韩兆琦、陈兰村等人的观点,将史传以外的传记形式分为三类:杂传,主要指 单独成书的类传:专传,指一人一传,单独成书的中篇以上的单人传记;散传,指一人 一传,但不单独成书,以单篇流行,或散见于各家文集中的个人传记,包括传状、碑铭、 自序等作品。 魏晋时期散传纷起,数量非常多。其中的单篇人物传记绝大部分以“别传”名篇。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日:“别传者,别,分也,传文分别于正传之外,与之异处也。 主于续事正传,搜遗重录。源出东方朔别传,流有后世别传甚多。”。因此本文即以 “别传”代称那些离史独行的单篇人物传记。据笔者搜检,见于三国志、世说新语、 水经、文选等书注引和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 书中以及作家文集中的别传就有近二百种之多。 相对于如此繁盛的别传创作,历来研究者似乎都不甚重视,研究者的目光往往都集 中史传文学方面,对史传以外的传记涉及不多,别传更只是附着其间,言之较少。别传 是魏晋散传创作的莺要形式,撰作者和传主非常广泛一些文八作家也参与其中,或为 自传,或为他传。别传有着巨大的历史容量,在思想史、史料学和文学等方面都柯定 的价值。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研究、 本文从钩沉原始资料出发,从三国志、世说新语等书的注引和太平御览、 艺文类聚等类书中搜检出散存于其间的别传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概述别传在魏晋 时期的发展情况。 魏晋时期别传创作何以如此繁盛? 本文第二章从三方面做了分析:首先,先秦的史 官文化传统培育了人们良好的历史意识和自觉承传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前代 史书的巨大影响力以及魏晋时代社会的动荡引发了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以史为鉴”意 识的增强,史书创作繁荣:与此同时,官方对史家撰作的控制也日益严密,在这种风气 下,十人们对“或具一时之所得,或发史官之所讳,旁搜互证”,写起传记来。其次, r j 【e l 际兰、帐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0 映两人民教育版f l 。,l 9 9 1 年版,第2 3 2 贞 魏晋儒学衰微,玄学盛行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整个社会逐步走上重视人、重视人的 自然情性、重视人格独立强调个人价值,追求精神解脱的普遍趋势。别传以单个人物 为中心写人记事的写作形式正和这种时代需求相契合,自然能得到迅速发展。第三,曹 魏开始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为别传提供了创作动因和写作条件,一方面别传这样一种文 体形式适应了中正品评人物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物品评也为别传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人 物资料。综合三方面的因素,别传一体得以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 魏晋别传作为这一时期广为流行的历史写作形式和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 的史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由于别传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加之其撰作 者和传主的广泛性,别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格。相对于史传来说,别传由于受到的思想 束缚鞍少,在事件选择、语吉运用及材料剪裁等方面都与史传异趣具有一定的史学价 值。丽从其叙事写入的手法来看,其继承了前代史传中优秀的叙事经验,舞进行了有益 的实践和发展为后代人物传记的叙写和唐传奇中成熟的小说性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第一章概述 传记的产生源于人类记录自身的愿望,作为历史学和文学结合体的传记可以说是 人类生命的另一载体。世界各民族都很早就有了传记作品,到了公元前后的两个世纪中, 东方和西方相继出现了史记和希腊罗马名人传这样成熟的传记作品。传记一体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传记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而逐步发展成熟的。综观中外传记文体的发展,大 体都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先是有片断的传记资料,后有较完整的传记作品:先有他 传,然后才有自传;先有短篇传记,然后才有长篇传记;先有基本上用史学笔法写成的 传记,然后出现具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的传记作品。” 我国古代传记一体,出现较早。一般都将我国古睫传记的发展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先秦,传记的萌芽期;两汉,史传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杂体传记的繁荣期:唐宋至 明清,古代传记的发展和衰落期;戊戌维新到“五四”f i i i 后,新旧传记的交替和过渡期。 m 第一节古典传记概说与别传之界定 从“传”一字涵义的源流演变我l f a y 以一窥传记这一体裁历来发展演变的情况。传, 说文:传,遽也。据段注,传、遽可以互训。段按:“传者,如今之驿马。引申 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申之称皆日传,而传注、流传皆是也。”。可见“传”的本义是指 传车驿马,即指古代的一种快速的交通工具。后来展转引申之文字可以称作“传”。“传” 由一交通设施的名称引申为一种文体名称。章学诚文史通义传记: 周末儒者,及于汉初,遂以所见所属各笔于书而为传记。后世专f ? 学 衰,集体目盛,叙人述事,各有散篇,亦取传记为名,附于古人传记专家之义尔。 o 外篇永清县志列传序例又日: 传者,对经之称,所以转授训诂,演绎义蕴,不得已而笔之于书者也。左氏汇 萃宝书,详具春秋终始,而司马氏以人别为篇,标传称列,所由名矣。经旨简 严,而传文华美,于是文人沿流忘源,相率而撰无经之传,而唐宋文集之中,所以 。朱义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4 2 贸 。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及来文华传记通论分期人撤相 刷。 1 晓史斛,洼,上海古籍c 士i 版n ,1 9 8 8 年版第3 7 7 负 义尘通义陵汪中华书局t 9 9 4 年版,蚺2 4 8 负 6 纷纷多传体也 由此可见传”这一文体名称的演变情况,从最初的解释文意、阐述经典的文字发展 到史家传人叙事之“列传”,后继作者纷纷以此为名,而终成传记一体。此刻已是“沿 流忘源”,传记与最初解释经典,“转授训诂”的展转引申之意没什么关联了。 四库全书总目传记类日;“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 属。”四库全书从文章主体的角度出发对“传”和“记”的不同作了区分,“传”以 记人为主旨,“记”则以记事为重点。从我国传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分类似乎并不 是如此清晰,人物传记时以“传”名,时以“记”称,还有它如别传、小传、行状、叙、 志等名称。 一般认为我国的古典传记,实正式始于司马迁史记列传一体。吴讷文章辨体 序说中释“传”日: 太史z 刮史记列传,盖以载一人之事,而为体亦多不同。适前后两汉书、 三国,晋,唐诸史,则第相祖袭而已。厥后世之学士大夫,或值忠孝才德之事,虑 其湮没弗白;或事迹虽微而卓然可为法戒者,因为立传,以垂于世:此小传、家传、 外传之例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也有类似的分析: 按字书云:“传者,传( 平声) 也,记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自汉司马迁作史 记 ,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幂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 阴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 间以滑( 音骨) 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故今辨而列之,其品有四:一日史传( 有 正、变二体) ,二曰家传,三曰托传,四日假传,使作者有考焉。 曼、徐二人都认为司马迁史记列传一体开传体之始,由是以后,传记一体逐步发展 起来。也有人认为始于汉东方朔的非有先生传,顾炎武日知录批驳说:“梁任叻 文章缘起言传始于东方朔作非有先生传,是以寓言而为之传。”。真实性是传记 的一个重要因素,再从规模、影响和成就来考察,始于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更有说服 力一些。 司马迁史记列传一体,加之后来影响较大的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 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成为史传。所谓史传,即指存在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史 传”二字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包括上起虞夏,下至东晋的所有各体史书,概念 非常宽泛。而我们所说的“史传”通常是指汉代以后出现的以史记、汉书为代表 的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 。曼讷,义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杜1 9 6 2 年版于北山校点,第4 9 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罗根泽校点,第1 5 3 员 。e l 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5 年版 史传以外,又有家传、小传、外传、别传、类传等流于史书以外的传记形式,一般 统称为“杂传”。 “杂传”一词,首先由刘宋王俭提出:“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 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日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o 这时,“杂传”还不是指一种人物传记的名称,它既属于经典志内,可能就是继刘 歆七略以后对当时解释儒家经典的杂书的称呼。萧梁阮孝绪校点经籍,作七录, 将典藉分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象”、“文集录”、“术伎录”、“佛法录”、“仙道 录”等七类。其中“记传录”一类,又分“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等十二小类, “杂传部”就处列其间。在阮孝绪的分类中,“记传录”与“经典录”并列,而“杂传 部”又与“国史部”、“伪史部”等并列础以确定“杂传”当是指那些离史独立的杂体 传记。这一分类观念到了隋书经籍志就更为明晰了,在“史部”目下,分“正史”、 “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 鬼 神附) ”、“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类。“杂传”类小序对杂传的源流、发展、内 容以及特点等作了整体性的介绍: 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 股肱辅弼之臣,扶义倜傥之士,皆有记录。而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史记 诎 传“夷齐”,汉书* 但书杨王孙之俦,其余皆略而不说。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b 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 、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 在正史。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 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 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叉 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未事也。载笔之士,删采其要焉。鲁、 沛三辅,序赞并亡,后之作者,亦多零失。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o 可见,“杂传”是一个相对于正史的类别总称,区别于正史,是史家的余流,“率尔而作, 不在正史”。杂传“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包罗非常广泛。从 人物类型来分,有先贤耆旧、地方人物、忠节良吏、高洁隐逸之士、仙道高僧,鬼神奇 异:从载体形式来看,又有以类相从的类传和单篇流传的传记两种;从篇名来看,有称 作“传”的( 如海内先贤传) 的,有称“录”的( 三辅决录) ,有称“记”的l 毋 斤俭记) ,还有传赞、序赞、家传等多种名称。所咀,这里的“杂传”之“杂”包捂 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杂”,是对正史以外人物传记的一个统称。 我困古典传记,除了上述史传和杂体传记两类与历史密切相关的两类传记样式以 。n - f :鲐帑志,第9 0 6 页 “隋书经籀忠,第9 8 2 负 外,还存在着如碑传文、诔文、自序等颇有传记特色的文体形式。 碑传文因其往往出自同时人之手,记述了死者的生平事迹,具有传记的性质。宋赵 明诚在金石录序中这样评述碑传文的史料价值: 诗书以后君臣行事之迹,悉载于史,虽是非褒贬,出于秉笔者私意,或失其实; 然至于善恶欠迹有不可诬,而又传说既久,理当依据。若夫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 金石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辞当时昕立, 可信不疑。 碑传文又包括墓志、碑文、行状等几种形式。墓志铭,“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殁则后人为之铸器以铭,而俾传于无穷,若蔡中郎( 名 邕) 集所载朱公叔( 名穆) 鼎铭是已。”o 但志和铭并非在所有的墓碑文中都会 出现,经常是有志无铭或有铭无志,也有既有志文又有铭文,兼有序文者。墓志文埋于 墓内,而墓碑文、墓碣文是刻死者功业于石上树之于外,葬者“为志以藏诸幽,又为碑 碣表以揭于外”。碑、碣因官品的不同而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它如诔文、祭文,或“先 述世系行业,而朱寓哀伤之意”。,或为“祭奠亲友之辞”。,其中有一些篇日记录死者 生平事迹,叙述感情真挚,亦可以视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自序文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始,后世作者颇多。自序文一般述其家世及 撰作意旨等,有一定的传记文学意义。 由上可以见出,我围古典传记数量巨大,体裁多样。对于史传之外的传记的分类, 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统称为“杂体传记”,不再细分,如乔象 钟、徐公持、吕薇芬选编中国古典传记前言。,榉干帆史传文学与传记之发展一 文;一是再分为杂传、散传、专传三个类别。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陈兰村土编中 国传记文学发展史均持此观点。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韩兆琦、陈兰村等人的分类观念,根据传记的存在形式平u 撰 作者的情况将古典传记做如f 的分类: 其一,史传。指那些存在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 其二,杂传。主要指单独成书的类传即指那些或按人品、或按地域、或按性别操 行等以类相从的传记,如高士传、汝南先贤传、列女传、列仙传等,特点是 分门别类,自成一集。 其三、专传。指一人传,单独成书的中篇以上单人传记。如唐代慧立所著慈恩 三藏法师传。 立体叫辨叙说,第1 4 8 衄 。文体i “辨序说,第1 5 0 且 ”义仆l 坩辨序说- 诔,第15 4 负 文体明辨序说祭文第1 5 4 “ 。上二海文艺出版社1 9 8 2 年版 9 其四,散传,指成部的纪传体史书和类传以强的文学性强的各种单篇传记以及各种 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传状、碑铭、自序等。o 那些单篇的人物传记,又称“别传”。 别传一词,出自篇名。清王兆芳文体通释日:“别传者,别,分也,传文分别 于正传之外,与之异处也。主于续事正传,搜遗重录。源出东方朔别传,流有后世 别传甚多。”。也有人将“别传”作为类传、杂体传记的代称,刘知几史通杂述: 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 若刘向g 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别传也 这里,别传显然是类传的代称。从魏晋人物传记的创作实际来看,以“别传”名篇的传 记几乎都是单篇流行的人物传记,因此用“别传”作为魏晋单篇人物传记的代称是合适 的; 魏晋时期,别传创作颇为繁盛,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别传创作进行综合研究。 第二节魏晋别传的发展概况 公尤2 2 0 年曹丕称帝代汉立魏,至5 8 9 年隋灭陈,是为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j 期州 期。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国家长期处在战争不断,分裂动乱,政权频繁更迭的混乱 动荡之中。 魏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类似战国时期的相对自由的局面。汉末,儒家学说 的统治基础已在社会大功荡、大变革的时代风暴中遭受到了巨大冲击,儒学趋向衰落。 魏凿刚期老庄玄学盛行,十人崇尚清淡、行为旷达,表现出思想- l 的矛盾与痛苦。,一 絮晋纪总沦对魏酱时期的社会思想风气概括说:“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淡 者阻虚薄为辩,i 缅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狄节信:进仕者以葡得为贵,向哪居 正:当宫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其倚仗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藿海内。”佛道锋 家亦日见繁盛,鬼神迷信也大肆流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及思想背景下,史学撰述逐步 挣脱孺家经学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魏晋时期,在史学著述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别传作为一种新兴的传记形式,在此期 也是蓬勃发展。别传在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中属于杂传的范围。不过,其著录篇 嗣并不多,只古东方朔传、管辂传等几种。但事实上,别传一体在魏晋时期的创 作非常繁盛。章宗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所钩沉出的二酉余种杂传中,绝大部 分右l j 是别传作品。然而由于其散佚情况比较严重,今天我们只能从三国志、世说新 浯、文选、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和初学记等书的注引中见到这些别传作品。 ”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州北敦育出版社第3 负 4 0 1 自酥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陕两人民敦育版扑,1 9 9 1 年版,第2 3 2 哽 “严可均拿上吉三代蔡汉三国六朝文 尽管如此,其所存内容仍然十分丰富,据笔者从兰国志、世说新语、太平御览、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和初学记中粗略搜检,去除重复篇目,上述六书所引别 传的情况大致如下:按人物时代分,西汉四种,东汉十九种,三国四十三种,西晋三十 四种,东晋八十一种,共计一百八十一种。从上述统计可以发现,东晋时代的别传作品 最多,三国其次,再者西晋,东汉第四,西汉人物的别传数量极少。 魏晋别传多不署作者,现存这些别传中,作者可考的仅二十余种,二十三人。在这 些作者中,除一二人是三国时代人外,其余的都是两晋时代人,因此也可以为别传在 魏晋时期的发展提供一个旁证。在这二十余篇别传中作者与传主关系可考的有:钟会 为其母作母张夫人传,顾恺之为其父作传,嵇喜为弟嵇康作传,管辰为兄作管辂 传,傅玄为同族傅巽作传,曹毗为族祖曹肇作传,夏侯湛为外祖母辛宪英、表叔祖父 羊秉作传,陶渊明为外祖父孟嘉作传,陆机为姑祖父顾谭作传。作者与传主的关系或青 血缘,或为姻戚,或是同宗、同族。 作者与传主关系不可考或没有关系的有阎瓒的管辂别传。,何劭的王弼传、 苟粲传。,袁宏的山涛别传。,谢朗的王堪别传。,孙绰的孙登传9 、嵇 康传。,傅玄的焦先传o 、马钧别传。,江迪的阮籍序赞。,庾阐、葛洪分 别有郭文别传o ,此外还有署名吴人作的曹瞒传(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唐 书经籍志有曹瞒传一卷,吴人作。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传名曹瞒,又 系吴人之作,语皆质直,不为魏讳。”) 在这些作者与传主关系不可考的别传作者中,袁宏曾经撰写过名士传,水经清 水注称为“袁伯彦竹林七贤传”,世说义学篇称“袁伯彦作名士传成, 见谢公”,并谓其作分叙正始、竹林、中朝诸名士,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有名 七传,署袁仲则撰,或是误作。扶这一点来看,不能排除1 【i 涛别传就是其宅:i 传中一篇的可能。水经洛水注引孙绰高士传序称:“又在苏门山别作登传”。 所以,嵇康别传、孙登传也可能是其高士传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排除部分 别传作品原为某些类传中的一部分内容,但因后来流传时单篇独行的方式,所以仍将其 归入别传的范畴。 从以上对别传作品所记人物年代及部分可考订作者的别传作品的统计分析,刚以作 魏志卷二十八方伎传注引 晋书劭本传,魏志传注引 世说注引 世说往引 水经洛水注 文选卷二十一洼引 魏志卷二十九方伎杜夔传注弓 魏志卷二f + 八注引 晋二:_ 5 卷八十三奉传 见晋书卷九卜四郸文传 这样一个推论:别传这样一种人物传写形式主要是广泛流行于魏晋年代。史书和类书的 注引情况或许也可以作为对这一推论的佐证: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刘孝 标注因为时代的限制,引用材料分别至西晋末和东晋来年。太平御览所引用材料的 范围从上古到隋唐以后而其所引以“别传”名篇的人物单传却没有一种人物所处时代 是东酱以后。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的情况也是如此。 而南北朝时期的别传作品似乎很少,在作家文集中可见的也只有寥寥几篇,汉魏 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见引的只有萧统陶靖节传,江淹袁叔明传、自序传,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王僧孺太常敬了任府君传等,l 篇。 对比之下,更可见魏晋时期别传创作的繁盛。 第二章魏晋别传的繁兴原因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序寻溯杂传源头云:“古之史宫,必广所记,非独人君 之举。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士、列仙、列女 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 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隋志序将杂传的源头 放到了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和周官司寇所掌“盟约”之类及间胥之乡大 夫所记,而将杂传“始作”落实在刘向的列仙、列女上。四库全书总目对杂 传之本源的看法,不同于隋书经籍志,其史部传记类序言:“纪事始者,称传记始 黄帝此道家野言也。究厥本源,则晏子春秋是即家传,孔子三朝记其记之权 舆乎。”四库全书以为晏予春秋和孔子三朝记是杂体传记的源头。而对于别 传,有人将这些单篇的人物传记溯源至先秦、秦汉时期的穆天子传和燕丹子等 叙事文。 无论足晏了春秋、孔了三朝记,还是穆天了传,都具有融求人物苦沦、轶 事的传l 己文学因素,从这一点来看,视其为别传的源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准确。隋书经籍志称杂传创作是“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焦虼国史 经籍志亦云“史不及书,则传记兴焉”、“传记,列传之属也”。程千帆先生的阐述更 为详细: 盖有司马氏创立列传,叙事之法,已进以人物为中心。其问或以一人为一传, 或合数人为一传,而其性行同类者,则更以品汇相从,又或取子书成法,以为自序、 故较而论之,则有专传,有合传,有类传,有自传。后世杂传之体,初不出此四者 之外。斯其原本马迁列传之明证。 程先生所说杂传之四体:专传、台传、类传、自传,属于别传范畴的应该就是专传和自 传两类。别传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单篇人物传记源出十史传的看法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前文对现存别传作品的统计可以看出别传是在汉魏之际逐步必起至魏晋而日炽, 历史文化传统、时代环境、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潮对别传的繁兴产生了茕要的影响。 第一节史官文化传统与别传 先秦的史官文化传统培育了中国士大丈良好的历史意汉和自觉承传民族历史文化臆产 的文化精神。 生u 熊i w 六刮杂传概论一义 当程r 呲止传戈学r i 传记之冀燧,) l 自 川堂文聂,齐鲁斟j :1 9 8 4 年版,算1 6 2 一i 国语楚语下云: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 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目观,在女日 巫。 又 及少嗥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 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 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通天。其后, 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 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 为司马氏。 史记太史公自序亦有类似记载: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 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算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 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申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4 具有非凡能力的巫觋在远古时期是沟通天地、人神关系的使者:少睥之衰缺乏巫觋 类的精英,神民莫辨,天地混淆:到颥顼之酬,命霞司天、黎司地,天地、人种之路隔 断,薏黎氏世叙天地,至周宣王时,其后人失其官守,以诸侯而为大司马。 这里自然有司马氏为以史为任而自述其家世的因素,其中却也显现出一条史官职守 的发展路线:远古先民时期,巫觋掌握着天地人之间的沟通,殷商时期,有专人司天地, 至周而为史官,由巫到史。 周代史官职责总体上开始关注现实,由究“天道”向讲“人事”逼近,也开始实践 今天意义上的史学活动。史官文化总体上压倒巫官文化,最终覆盖乃至取代巫官文化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语楚语上( 第5 2 8 页) 记载了申叔时的一段话: ( 楚庄王) 问於中叔时,叔时日:“教之春秋* ,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 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 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 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 ,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 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 ,使知族类,行比义 焉。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5 5 9 贞5 6 2 页 【:拇古格出版f l , 9 9 7 年版,第2 4 7 7 贝第24 8 3 砸 在申叔时看来,除了诗、札、乐具有“导广显德”的教化作用之外,出于 史宫之手的春秋、故志( 记前世成败之书,据韦昭注) 、训典等,也都具 有“耸善而抑恶”,“昭明德”和“明其德”的垂训功能。对史官文化已经逐渐用道德 化的解释来代替原先的宗庙祭祀的仪札特征。孔子对周代史官文化进行道德化解释并予 以了彻底改造。经过孔子的这一改造,赋予了史官文化以“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 o 的经世匡时意识和惩恶劝善的道德评判价值。 史官文化的另一个明显表现就是神话的古史化。神话作为巫官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 分,被历史家加以改造,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神话中的人物全部被纳入编排到帝王的 世系、潜系中,从而形成了三皇五帝的接受承传系统。”。 先秦时期的史官文化虽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活水源头,但是,殷、周、春秋以来的 史官,却不以著书为专职。真正意义上的史书编纂,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即便是到 了史书编修成就很高的汉代也是如此。汉书司马迁传载:“太史公( 司马淡) 既 掌天官,不治民。”后汉书百官志亦有明确记载。据司马彪注日:“太史公掌 天叫、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有祭祀、连、娶之事,掌奏良口及时节禁忌: 凡围有瑞脚、灾异,掌记之。”汉代的太史令并没角著述史书的职责,司马氏父了著 述史记,是出于他们对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自觉。汉书司马迁传: 太史公( 司马迁) 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 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 书 “礼乐 之际。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这种渊源于先秦史官文化,但总体上超越了先秦史官文化的崭新的历史意识,是一种对 承传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负有高度自觉精神的新型文化心态。9 西汉王朝的一度覆灭,汉王朝统治的最终崩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两晋南北 朝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政治的动荡不安和江山的不稳固使得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足知 识分子阶层,“以史为将”的意识都大大地加强了。读史、修史、著史一时萧为风气。 吴主孙权称自己“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俦、国语, 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束,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欲使蒙、钦读 之。又让其子孙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 除了社会的激烈剧变,政权的动荡引发了统治者及知识分子阶层“以史为鉴”意识 的增强外,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史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远 的历史影响激发了文人学者写史作传的浓厚兴趣。魏晋南北朝史学异常繁荣,梁启超曾 史记太史公自序 。e 末史官文化的演进 1 雷家骥胡汉垡唐初的历史脱惫1 j 意识,+ s h 文献出版f t t 9 8 7 年 。三国忐吴书吕颦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忠- 曼* - 孙登传 言;“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自兹以上正,蔚为大国,两晋、 六朝,百学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犹著。”。隋书经籍志史部的浩繁著录有 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而官方对史家撰作的控制也且盏严密。吴谢承的后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蔡邕在王允坐,闻( 董) 卓死,有叹息之音。允责邕日:“卓,国之大贼,杀 主残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 卓爱天诛,而更嗟编? ”便使收廷尉。邕谢允曰:“虽以不忠,犹识太义,古今安 危,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 征瞽之词,谬出惠八,愿黥首为刑 以继汉史。”公卿惜邕才,成共谏允。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傍书,沉 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邓,不可令佞臣纸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爱谤 议。”遂杀邕。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一方面,统治者对修史的控制愈来愈f “格:另一方面,优秀 史书的巨大影响力已被人们充分认识。 从东汉明帝时代起,史官开始逐步以修史为专职。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云: “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又杨予山为郡l 计吏,献所作哀牢传为 帝所异,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也。”。除兰台之外,东汉章帝章 和元年( 公元8 7 年) ,政府又在东观收藏图书,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