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 中介作用 摘要 当今,抑郁是导致大学生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它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 很多大学生深受抑郁的困扰不能自拔,因抑郁导致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加,因此应 该高度重视抑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抑郁的状况,分析大 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为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使更多大学生能更加健康的学习 和生活,本研究随机抽取6 3 9 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 使用s s p s l l 5 和a m o s4 0 统计软件,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抑郁三个 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第一,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父亲过分干涉,过 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依恋回避有显著的的预测作用;父 母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 方式对依恋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三,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四,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起到中介作用。其中,父母情感温暖、 理解的教养方式通过依恋回避来影响抑郁,同时它还能直接影响抑郁;父亲过度 保护的教养方式通过依恋焦虑来影响抑郁;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通过 依恋焦虑来影响抑郁,同时它还能直接影响抑郁。 第五,专业差异对抑郁的影响在统计上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理科生的 抑郁程度比文科生重。 第六,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维 度,在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维度,在抑郁维度的差 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中,重点大学学生的父母更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 养方式,而非重点大学学生的母亲更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非重点大 学的学生抑郁水平更高。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依恋,抑郁 t h em e d i a t i n gr b i eo fa t t a c h m e n t 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i n gs t y l ea n dd e p r e s s i o n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 ,s ,t l l es e c o n dl e a d i n gc a 邺eo fd e a lo nc o l l e g c 咖d e n t si sd e p r 懿s i o n w i l i c hh a sb e c o m eam 旬o ru 1 1 i v e r s i t yc 卸叩璐l c i l l i n o r e 觚dm o c 0 1 l e g es m d c i l 忸 a r eb o t h 硎、) l r i 廿ld 印】r e s s i o n ,b a dt l l i n gd u et o 蛳s i o ni n c r e s e w es h o u l dp u t o u rh e a r ti i li t i i lo r d e rt o 如n l l e rd e s c r i p t i o n 1 es t a t eo fm ed e p 忧s s i o 玛觚a l l y s em e i i i l p a c to fd e p l 璐s i o nm e c h a i l i s mf 1 0 rd 印r 锱s i o n ,m a | c o l l e g es t i l d 胁t sb e t t e r 觚d p r 0 讥d ef 0 r t h eb 嬲i so fi i e l :i t i o nd 印r e s s i o n ,m et l l 懿i se x p l o r cm er e l a 6 0 邶l l i p p a 掀l t i n gs t y l e ,a t t a 曲吼e n ta n dd 印r e s s i o nw i m 6 3 9c 0 1 l e g es t i l d e n t s 嬲s u t j e c t s ,n l e w a y so fl i t e r a t l 鹏r e v i e w ,q u e s t i o l l 芏l a n ,l es t a t i s t i c ss o 脚a r eo fs p s s1 1 5 锄d a m o s4 o t l 圮c o n c l u s i o i l so ft 1 1 es t i l d ya r e 弱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l y ,l ep a r e n t i n gs t y l e o fw a n n l 觚d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p _ “s h m e n t 锄d h a 砖i l l l e s s ,t l l e f a 吐l e rr e 撕n gs t y l eo fe x c e s s i v ei i l f 打c e o v e 印r o t e c t i o nh a v e s i 鲥f i c 锄tf o r e c a s t e d r o l eo fd e p r 髓s i o n sc c 】0 n d l y ,n l ep 鲫即t i n gs t y l eo fw 姗ma n dc o m p r e h e i l s i o nh a v es i 嘶f i c a n t f 0 】僦a s t e dr o l eo fa v o i d 锄c e ;t l l ep 锄抽n gs t y l eo fp r e 向矗n gt 0su _ b j e c t s ,t l l ef a t l l e r r c a r i n gs t y l e o f o v e 印r o t e c t i o 坞t h em o t h e rr e 撕n gs t y l e o fw a r i n ma n d c o n l p r 慨i o n h a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 e c a s t e dr o l eo fa n x i e 够 孤r d l ma v o i d a i l c e 觚da i l 】【i e t yh a v es i 鲥f i c 锄tf o r e c 嬲t c dr o l eo fd 印r 懿s i o n f 0 u m l l y ,协em e d i 撕n gr o l eo fa 仕a c i l i i l 锄tb e t 、) i ,e e np 锄斌i n gs t y l e 锄dd 印r e s s i o l l 7 n l ep a d 吼t i n gs t ) d eo fw 氆r i 劬锄dc o n l p i e h e n s i o nh a sd i l 鳅觚di i l d i l e c te f i ;e c t so n d e p r 髓s i o nt h r o u g h 孙,0 i d 柚c e ;廿l ef a m e rr e a r i l l gs t y l eo fo v 即r o t e c t i o nh 鹤o i l l y i n d i r e c to nd 印s s i o nt l l r o u g h 锄硝e t y ;t h em o m e rr e a r i i 培s t y l eo fw a r m l 锄d 伽卿i l m c h c i l s i o nh 鹤d i r e c t 觚di i l d i r e c te f r e c t so nd e p r e s s i o nn l r o u g ha 1 1 x i e 劬 f i m l l y p r o 凰s i o n a ld i v e r s i t ) ri l l 也ei m p a c to fd 印r c s s i o nh 觞r 船c h c das i 嘶f i c 觚t l e 砌i l l 讹c i hs c i e 田c es 眦a 地m o r es e v e r e l a na n ss t l l d c 】雠s s 纹m 晚m e 咖d 锄t so fk e ya n dc o m m o nm l i v e r s i t yf o c 啪i i ln 圮f a i l l e rr e a r i l 培 s t y l eo fw 锄t l l 锄dc o m p i e l l 锄i o 玛t l l em o t l l e rf e a r i n gs 聊eo fw a r m t l l 锄d c ( m l p r e l l e n s i o i l 蛔e c t i o na n dd e i l i a l ,d 印r 骼s i o nh a v er e a c h e ds i 罢皿6 c 锄tl e v d s t h e p a r e n t so fk e yu 1 1 i v i o r s i 锣s t u d 锄临u t l l er 昀d n gs t y l eo fm o r cw 雒m t l l 锄d c o m p l - e 1 1 锄i o i l ,r a t l l e rt 1 1 a nm em o 吐l e r so f 伽i 珈m o nu 1 1 i v e r s i t ) ru m er 谢n gs t y l e o fr 向e c t i o n 肌dd e l l i a l ,s t u d 伽晒自o mt l l ec o m m o nu i l i w 髓i t ) ro fd e p r e s s i o nf 0 c 懈o n h i 曲e rl e v e l k b yw b r d s :c o e g es t u d e n t ,p a n 亭n t i n gs t y l e ,a t t a c h m e n t ,d e p r e s s i o n l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趔厶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1 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抑郁导致自杀的恶性事件时 有报道。国际心理健康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抑郁在1 8 岁到2 5 岁的年轻人中 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这段时期的年轻人恰恰刚进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 样的紧张性刺激都同抑郁密切相关。不少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他 们必须面对陌生的人、新奇的想法、与性有关的问题,而且在生活中会出现各 种焦虑。研究表明多于1 0 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抑郁是导致大学生死 亡的第二位原因n 1 。、 国内外的大量学者对抑郁进行了研究,一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人 格、认知、归因方式、应对方式、自尊、社会阶层、社会支持、学校、年级、 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也是非 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子女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相互 作用的产物。由于父母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对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因此, 不同的父母会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 过程中的作用深刻而长远,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自我 概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依赖于父母的正 确地教养方式乜1 。从六十年代,b o w l b y 创立依恋理论以来,依恋风格对个体发 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子女的身 心健康和社会化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拈1 。另一方面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抑郁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临床抑郁患者,对 于非i 瞄床抑郁群体的研究则较少,对于非临床样本中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则少 之更少。 有研究者对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城 市学生,非重点大学高于重点大学,女生多于男生;重点大学新生父母情感温暖 得分高于普通学校新生,而父母偏爱、父母过度保护、父母拒绝得分低于普通 大学新生h 。 1 1 概念界定 1 1 1 抑郁 1 1 1 1 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 s m _ i v ) 关于抑郁诊断的标准,只 有下列九种症状中至少出现五种,且持续时间在两周以上时方可认定为抑郁: 1 压抑的心境;2 丧失活动的兴趣,或者无法从活动中获得乐趣;3 食欲、体 重明显增加或降低;4 失眠或睡眠过度;5 注意力不集中;6 疲倦或乏力;7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不必要的内疚,或者感到自己一无是处;8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9 想到死 亡或自杀引。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次修订版( i c 旷1 0 ) 中提到:典型的轻度、中度和 重度的抑郁病人,通常有以下症状:1 心境低落;2 精力降低;3 活动减少: 4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5 注意力不集中;6 稍做事情即感到疲劳;7 睡眠障碍; 。8 食欲下降;9 自信和自我评价降低;1 0 即使在轻度抑郁中也有负罪感或无价 值感;1 1 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都有且不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1 2 伴随着一些 躯体症状,如早上抑郁更严重些( 早醒)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体重减轻、 性欲减退。 国内诊断抑郁症主要依据d s m - i v 的诊断标准。 1 1 1 2 分类 d s m _ i v ,i c d 1 0 依据抑郁症状出现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可把抑郁分为轻度 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包括以上症状中的两个或三个,病 人通常心情沮丧但能够从事大部分活动;中度抑郁包括以上症状中的四个或更 多个,在进行日常的活动中有很大的困难;重度抑郁包括以上症状中的绝大部 分,且心情沮丧、自我评价过低、自罪观念、无价值感、自杀的想法经常出现, 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躯体症状哺1 。 钱铭怡( 1 9 9 5 ) 按抑郁的程度进行区分,抑郁可分为精神性抑郁症、神经 性抑郁症、抑郁状态等不同类型。精神性抑郁症一般均有内源性致病因素,主 要指机体生化因素引起的生理异常及其导致的遗传后果。精神性抑郁症具有精 神病的基本症状,患者对情境和自身处境不能做出如实的判断,并产生偏离社 会常规的行为或行为适应不良,属于异常的范畴。神经性抑郁症主要是外源性 的,由环境一认知因素引起。神经性抑郁症常常伴有焦虑,这是由于环境对个 体的压力引起的应激所导致的。当个体感到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不能加以改变或 控制时,焦虑就会转化为抑郁,从而形成神经性抑郁症。抑郁状态则为人们日 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忧郁心境和兴趣丧失两大核心症状h 1 。 1 1 1 3 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 0 2 0 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对人类死亡和残疾的第 二大威胁,仅次子心脏病嘲。最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的终身患病 率为1 7 西1 。1 6 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可能会罹患抑郁n 们。美国高校健康协会 一国家高校健康评估协会( a c h a n c 姒) 指出从2 0 0 0 年到2 0 0 4 年的四年期间大 学生患抑郁的比率提高了4 6 。2 0 0 4 年春天,一个跨国的7 4 所高校的4 7 ,2 0 2 名学生研究中发现,1 4 9 的学生报告说他们曾被诊断为抑郁,而2 0 0 0 年春天 的报告的数字是1 0 3 。在1 4 9 的样本中,多于1 4 的学生当前在接受抑郁的 治疗,多于1 3 的学生正在服药治疗抑郁。男性中的4 0 ,女性中的5 0 报告他 2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们曾经得过抑郁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 。 我国抑郁的发病率已达3 - 5 ,超过2 6 0 0 万人罹患抑郁羽。从近年来些 有关学生群体的抑郁研究可以看出,与普通人群相比,我国的学生尤其是大学 生群体的抑郁水平是比较高的。c h a r sd w ( 1 9 9 1 ) 应用叻i 问卷在香港中医学生 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抑郁流行率约为5 0 ,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 n 割。刘贤臣等 ( 1 9 9 7 ) 采用s d s 对5 6 0 名医科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抑郁患病率为1 7 3 2 n 射。 梁执群( 1 9 9 9 ) 等对山西省5 所高校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发现抑郁患病率为 2 1 5 n 钔。同年,杜召云采用与c h a r sd w 相同的方法与判断标准调查山东省两 所学校的1 5 9 7 名大学生,发现学生中轻度抑郁有4 2 1 u 引。 从上面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国内由于抑郁测量工具以及样本的不同得出 的抑郁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别。 1 1 1 4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 1 ) 生物 关于抑郁的生物学因素,目前有许多生物学理论。一般可分为遗传、生化 和神经内分泌等几个方面。生物学理论探讨抑郁的原因有两方面的资料,一是 行为遗传学研究抑郁遗传性和神经递质失调的结果,二是双相抑郁( 也称为躁狂 抑郁症) 的遗传性研究证据比单相抑郁更为充分n 刀。 ( 2 ) 心理 久移和以匆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抑郁大多袭击的是易感个体, 国外对外倾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p a u la f r e w e n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社会依赖性、完美型或自责型、控制型以及抵御分离型的人格特质易抑郁n 引。 c h i o q u e t a 的研究表明抑郁与内向型个性相关,而有的研究没有发现这种相关。 c h i o q u e t a 等人的研究表明神经质和内外向能显著预测抑郁n 们。m a c l e o d 和 c r o p l e y 研究发现抑郁者对未来事件有更多消极的估计啪。亢莉的研究得出, 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类型是内倾不稳定型,他们比较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对外 界不良刺激反应敏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不善于与人交流、遇事容易焦 虑、紧张,情绪控制力较差、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容易陷入悲观和忧郁 的情绪。相反,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心理活动更多地指向外部事物,活泼、 开朗、善于社交、情感外露、不良情绪容易得到宣泄,容易抵御抑郁的侵袭口。 约囱卿移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方式在正性、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 间起中介作用。当面临消极的生活事件时,有抑郁症状的人易把负面结果归为 内部的、稳定的、总体的原因,而把正向结果归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 原因呦】。朱跃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也证明了这点,抑郁与多维度一多归因量表 的能力、背景、运气正相关,而与内控的努力无相关幽。王纯等人的研究发现, 中国大学生抑郁者具有对负性事件宿命性、普遍性和持续性归因、无望感和低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自尊的特点船钔。 应矽方茸应对方式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引起了密切的关注,研究旨在帮 助个人能积极的应对负性事件瞵1 。张月娟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对生活事 件以及应对生活事件的自我资源和能力作出消极悲观的评价,进而使个体倾向 采取诸如自责、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而陷入抑 郁情绪状态。从压力到抑郁情绪可分解为这样的逻辑过程:负性生活事件,激 活负性的自我认知,负性的自我认知引发消极的应对行为,进而导致抑郁情绪 瞳6 1 。d o n a l dd a u g h t r y 等人研究了男女在应对抑郁时的不同策略:女性通常请 求专业帮助,而男性通常采取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的策略心7 i 。 自事数据统计显示,抑郁者和非抑郁者在自尊特征上没有差异,但是抑 郁者对自尊更不确定,这种对自尊和将来事件的不确定性易提高抑郁的水平汹1 。 蔡华俭从自尊的类型来考察自尊和抑郁的关系,经研究发现,抑郁状态的个体 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内隐自尊和外 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四1 。 ( 3 ) 社会 c o y n e 认为,在生活事件与抑郁症之间,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在起着较为复 杂的影响,其中以社会支持最为明显啪1 。李伟等考察了3 9 4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 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探讨了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高压 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 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即使压力感较低, 如果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抑郁、焦虑也相对较多1 。m i s r a 等人建立了一个 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生活应激( 1 i f es t r e s s ) 、理论上的应激( a c a d e m i c s t r e s s ) 、知觉到的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低水平的社 会支持和高生活应激可以预测高理论上的应激,而高理论上的应激可以预测高 应激反应和抑郁啪,。 ( 4 ) 家庭 大学生的抑郁状况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文化程度、 家庭环境和父母情感表达显著相关。在众多的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情感表达、 家庭冲突和家庭月收入可能是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引。a 1 l o y 研究了归因方式与家庭的关系,结果显示,使用消极归因方式的大学生的母亲 多有抑郁病史或抑郁状态,这就有基因遗传的风险和从父母那学习认知方式的 风险,这种学习可以是直接模仿或者从父母的反馈中学习。后来,他们又进一 步研究发现,使用消极归因方式的学生的母亲本身有较高的负性认知和推理方 式,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接纳和温暖。父母在对待孩子的生活应激事件时, 都表现出较不稳定的归因反馈以及负性反馈,这些都预示了孩子将来易患抑郁, 4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尤其是可能会患无望型抑郁1 。 ( 5 ) 学校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陈尧菊经过访谈发现,理想 中的大学生活和现实的差距、学习期望目标和学习成绩的差距、对大学学风、教 风、考风的不满意、自我实现与就业竞争的激烈冲突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多重矛 盾和专业思想不稳定也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口朝。f u r r ,w e s t e f e l d ,m c c o n n e l la n dj e n k i n s 的一项调查,以1 4 5 5 名学生作为被试,他发现由于学业、 孤独、经济拮据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抑郁状态啪1 。 1 1 2 成人依恋 早期关于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依恋和儿童依恋领域,随着研究的深 入,不少学者开始对成人依恋进行探索,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研究,所 以重点介绍成人依恋的理论。 1 1 2 1 概念 b o w l b y 提出的依恋理论最早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他相信依恋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依恋理论是终生发展的理论。 在依恋理论中的一个中心发展性假设是早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随后恋爱关系 模式的原型,这是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的见解口刀。b o w l b y 曾对依恋定义的描述 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 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 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啪1 。 h a z c l l 和s h a v e r 最早将这种假设用于考查成人依恋 关系的研究中,并且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及各种类型的比例与婴儿的非常相似, 之后出现了大量与成人依恋有关的研究呻1 。b e r 腿n ,s p e r l i n g 认为成人依恋是 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 。我国的吴薇莉定义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 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h 。 1 1 2 2 类型和维度 依恋是个抽象的概念,通常用维度和类型来研究不同的依恋间的差异,不 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角度。 a i n s w o r t h ( 1 9 7 8 ) 运用陌生情境测验,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 将婴儿依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 s e c u r e ) 、回避( a v o i d a n t ) 、焦虑 ( a m b i v a l e n t r e s i s t a n t ) 。在成人依恋的分类上,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大多直接 利用儿童依恋中的三类型模式,自m a i n 及其同事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后,人们 研究的焦点由婴幼儿转向成人。h a z e n ,s h a v e r ( 1 9 8 7 ) 编制了一个由三段文字 构成的自评量表用于测量成人依恋,将成人依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矛 盾型和回避型。 5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后来运用较广的是b a r t h o l o m e w 和h o r o w i t z ( 1 9 9 1 ) 提出的四类型模式m 1 , 这个模型结合了b o w l b y ( 1 9 7 3 ) 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 包括自我的内部模型和 他人的内部模型) 的思想,自我模型以“对亲密的焦虑以及依赖于他人以获得自 尊”为特点,而他人模型以“对他人的回避”为特征,两个维度的高低产生了 四种依恋类型。如图1 1 所示h 引: ( 1 ) 安全型( s e c u r e ) :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认为自己是值 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 。 ( 2 ) 焦虑型( p r e o c c u p i e d ) :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于依 赖,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这种类型的 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人际关系对自我 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 。 ( 3 ) 回避型( d i s m i s s i n g ) :此类型崇尚独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 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此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 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对自我是积极的,对他人是消极的) 。 ( 4 ) 恐惧型( f e a r f u l ) :此类型的特征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这 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对自我和他人 都是消极的) 。 他人模型 ( 回避维度) 积极( 低) 消极( 高) 自我模型( 焦虑维度) 积极( 低)消极( 高) 安全型( s e c u r e )焦虑型( p r e o c c u p i e d ) 回避型( d i s m i s s i n g )恐惧型( f e a r f u l ) 图1 1 依恋的类型和维度关系图 f r a l e y 和b r a n n e n ( 1 9 9 8 ) 等人开始采用维度来研究成人依恋,他们和 s h a v e r 编制的e c r 量表是第一个采用维度进行记分的量表,而他们进行的其他 研究也表明,连续的维度方式来研究依恋要优于分类的类型方式,所以本研 究采用了依恋的维度进行研究。 1 1 2 3 内部工作模式 b o w l b y 提出,在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依恋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控 制系统,他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式( i n t e r n a lw o r k i n gm o d e l ,i 删) m 1 。他认为,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婴儿每天 在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发展为一种内部 工作模式,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m 1 。与b 0 、棚) v 的观点相一 致,b r e l 量瑚t o n ( 1 9 8 5 ) 认为内部工作模型是婴儿依恋经验与青少年以及成人依恋 经验问存在连续性的主要来源,这些模型产生于早期的抚育经历,这些模型代 表了个体通过与这些模型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经验的、已经建立的认知系统m 1 。 6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贝斯基和其同事发现,形成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其内部工作模 型不同,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多地记住了积极的体验,而不安全型儿童更多地 记起了消极体验。后来的研究也发现,具有积极的自我和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型 的安全型儿童比那些工作模型不是那么积极的儿童表现得更为自信,在青少年 阶段的成绩更好,社会技能发展得更好,对同伴的表征更为积极,有着更为亲 密和支持性的友谊嘲。 1 1 2 4 测量 ( 1 ) 访谈类测量工具 成人依恋访谈( a d u l ta t t a c h i l l e n ti n t e r v i e w ) 、当前关系访谈( c u r r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 t e r v i e w ) 、依恋访谈( 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 、l 司伴依恋访谈 ( p e e ra t t a ch i i l e n ti n t e r v i e w ) 等属于访谈类测量工具。关于这类成人依恋的 测量工具,大部分是测量成人对童年事件的回忆。访谈式测量工具一般设置一 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个体对早期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 的分离等经历进行回忆和描述,并对这些经历在个人发展及个性形成中的影响 做出评价。依据这些描述和评价发现个体依恋的一般表征,并通过个体当前对 过去经历意义的解释,记录个体有意识的表述和无意识的依恋表达元素h 。 ( 2 ) 自我评定问卷 常用的有成人依恋问卷(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成人依恋类 型(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s t y l e s ) 、成人依恋量表( a d u l ta t t a ch i i l e n ts c a l e ) 、关 系问卷( r e l a t i o n s h i p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r q )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 e x p e r i e n c e s i nc 1 0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n v e n t o r y ,e c r ) 。它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成人的依恋 类型做出鉴别。目前自评量表大部分都是在h a z a n ,s h a v e r ( 1 9 8 7 ) 基础上编 制成的。在自评量表中,人们使用维度来划分依恋类型。自我评定问卷中最典 型的是b r e n n a n ,f r a l e y 的e c r 和b a r t h 0 1 0 m e w ,h o r o w i t z 的r q ,它们都是两 个理论维度,在b a r t h o l o m e w 的r q 中将其命名为自我工作模式和他人工作模式, 在b r e n n a n 的e c r 中命名为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这类测量工具易掌握、易操 作。 1 1 3 父母教养方式 1 1 3 1 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 p a r e n t i n gs t y l e ) 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对子女的态度以及 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 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 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咖1 。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实质是内部各成 分间的对比关系不同( 或占主导地位的成分不同) 瞄。 7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1 1 3 2 类型和维度 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多从单纯类型论 角度界定父母教养方式。进入9 0 年代后,则从系统论思想出发,企图深入探 寻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强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整体把握父母教养方 式这一综合体嘞1 。父母教养方式有多种分类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 p m s y m o n d ,1 9 3 9 ) 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 基本维度;鲍德温( a l b a l d w i n ,1 9 5 功划分为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干 涉两个维度;西尔斯等人( r r s e a r s ,1 9 5 7 ) 划分为温暖和宽容严格两维度; 沙弗( e s s c h a e f e r ,1 9 5 9 ) 划分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柏科 ( w c b e c k e r ,1 9 6 4 ) 划分为温暖敌意和限制宽容两维度删。鲍姆瑞德 ( b a u 眦i n d ,1 9 6 7 ) 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要求和责任,并由此组 合形成了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漠不关心型等四种教养方式碍引。岳冬梅 ( 1 9 9 3 ) 等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 m b u ) 进行修订,得出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 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 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 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嘲3 。陶沙等( 1 9 9 4 ) 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 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七个维度来看待幼儿母亲的教育方式嘶1 。林 磊( 1 9 9 5 ) 则选择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 性七个教养方式维度,将教养方式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 和积极型嘶1 。杨丽珠等( 1 9 9 8 ) 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 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畸7 1 。 1 2 相关研究 1 2 1 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的相关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抑郁障碍病人存在诸多不良的教养方式,其不良的教养方式 易造成家庭亲密度降低呻1 。李旭、钱铭怡的研究发现抑郁的儿童或成人都具有以 下家庭教养的模式:父母对子女多拒绝、多敌意、多批评、缺乏关注和情感的温 暖。此外,在西方,父母的过度保护也是一种与子女抑郁相关的不良教养方式。国 内有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更多地采用关心少而管柬多的教养方式;父母 缺乏对子女的关心,而有较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行为唧1 。a n t i av u l i cp r t o r i c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父母的拒绝行为对子女抑郁和焦虑的出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洲。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 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 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 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 8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问的中介作用 严重程度越低阳。l a t ak m c g i n n 发现父母对孩子少关心、多控制、虐待和忽视 的早期经历同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通过认知方式的中介作用,父母虐待、 忽视孩子越多,孩子的抑郁症状越严重哺2 1 。 1 2 2 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的相关研究 照料者的抚养行为所提供给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儿童形成不同类型的依恋起主 导作用哺3 1 。m a r i ac r i s t i n ar i c h a r dd em i z i t 研究得出,父母对子女的接受有利于儿 童的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和乐观态度的形成,进而可以防止抑郁的发生。因此,在 儿童的发展阶段,父亲密切关注儿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嘲1 。d ew 0 1 f em s 对4 0 0 0 对亲子被试的数据进行元分析发现,母亲敏感的养护行为与婴儿对他们的依恋之 间有中等强度的相关引。父母对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 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嘲。j o a nc t u r n e r 观察儿童早期的分离经历,认为 依恋理论可以构建一个恰当的框架,儿童生活专家( c h i l dl i f es p e c i a l i s t s ) 可以据此分清亲子之间的关系以使儿童幸福的成长。认清安全型、回避型和拒绝 型的依恋类型能够了解儿童生活状况并进行适当的干预以满足儿童和家庭的具 体需要障 。s a r a hj s c h o p p es u l l i v a n 考虑到了性别因素,发现父亲和母亲对 待儿子同样敏感,然而父亲不如母亲对待女儿敏感,母亲对待女儿比对待儿子更 敏感。虽然在同样的家庭背景下,母亲和父亲对待女儿和儿子同样敏感,但是女 儿能够同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恋类型,然而儿子却不能。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 父亲对于不能与母亲建立起安全依恋类型的儿子更敏感删。 1 2 3 依恋和抑郁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成人的早期依恋经验,对其日后的人格 和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抑郁、恐惧与焦虑、不当的性行为、无法与 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等都与成人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有很高的相关删。 从类型上说,成人依恋与抑郁确实有相关,安全型依恋类型同抑郁呈负相 关;不安全依恋是抑郁的预测因素:恐惧型和先占型依恋与抑郁有正相关,而 回避型依恋则与抑郁无相关;成人依恋影响抑郁的机制在于其内部工作模型: 消极的自我模型,即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是产生抑郁的重要因素。先占型依恋和 恐惧型依恋与依赖性抑郁倾向和自责性抑郁倾向相关盯州7 1 倒。 从维度上说,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依恋焦虑 和依恋回避的个体使用了不良的应对问题的策略才最终导致负性情绪( 抑郁和 焦虑) 倒。 1 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 3 1 从现有文献看,以往学者都是对三个变量中的其中两个进行的研 究,未有学者对三者进行研究。 9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抑郁三者的关系。通过三个变 量的研究结果分析得出,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可以形成低回避、低焦虑 的依恋模式,从而能有效防止大学生抑郁的发生,并为大学生抑郁发生的理论 研究提供资料,指导高校的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1 3 2 当前关于抑郁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临床抑郁患者。 目前,因抑郁导致大学生自杀、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基于此,本研究随机抽取6 3 9 名非临床抑郁群体( 在校大学生) 来探讨影响大 学生抑郁的因素,从而使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对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更 有针对性。 1 3 3 当前对于抑郁的治疗通常只针对抑郁的患者本人进行。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的交往模式比较固定,个体的心理问题有些是在家庭 情感和交往模式中自然形成。因此,要改变个体的心理、行为问题,从整个家 庭的情感和交往模式方面进行干预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 治疗大学生抑郁群体。 1 4 问题提出 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被试,把落脚点放在父 母教养方式、依恋和抑郁三者之间的关系上。 1 4 1 研究目的及假设模型 1 4 1 1 探讨大学生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的理 解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 1 4 1 2 进行大学生抑郁的调查,比较抑郁的大学生和非抑郁的大学生在 性别、专业、年级和籍贯等方面的差异。 1 4 1 3 对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就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特点和抑 郁程度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燹母教养嚣鬣i i i i 。乍酮露j 搿鬻雾 瓣_ 誊一鼻 一 譬 一。一”。 口 避 父亲教养方式拥懿7 。磊荔 焦虑 黝爹缪臻黪薹薯篝黪 母亲教养方l = 图1 2 研究的假设模型 1 0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1 4 2 研究意义及价值 在研究理论上,从现有文献看,有大量的学者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的 关系,依恋和抑郁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的关系,但是,还没有人把三 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对 子女抑郁的作用机制,充实抑郁病因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的心理咨 询和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研究实践上: 首先,指导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通过前面的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可以得出,抑郁是人群中最普遍的精神障碍 之一。抑郁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有效地预防抑郁的 发生,是当代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这一点,本文从抑郁的 两个影响因素出发来探讨抑郁。通过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学生抑郁发生的理论研 究提供资料,进而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社 会价值。 其次,指导父母教养子女的正确方式。 从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今后的依恋模式产生 重要影响,而大学生的依恋又与抑郁的发生息息相关。通过实证方法所得到的 结论对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进行指导,使父母意识到哪些教养方式是正确的以 及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大学生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减少 大学生抑郁的发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毛 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假设 假设1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依恋有显著的影响。 假设2 :大学生的依恋对抑郁有显著的影响。 假设3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抑郁有显著的影响。 假设4 :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大学生依恋影响抑郁。 假设5 :性别、学科、年级和籍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