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幽 y11 7 r | | 9 l lr i l l 5 1 | i l l | 6 | lr|9itllrllll l l l 。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 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丕数逊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主造笙! 佥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1 3 期:c l 9 p ,j弋r _10j 辽宁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对清代殿试策问的研究有所涉及,并针对时务策的积极与消 极两方面有过系统分析。但均是介绍性的文字或资料汇编,并未将其选拔人才的功用 表现出来,也未能与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从制策与士子对策 两方面探究殿试策问与时政的关系。殿试策问始于唐武后时期,宋代渐成定制,经过 元明的发展改进,臻于完善。清承明制,清代策问沿袭前朝,更趋于时政性,问题也 越来越具体,涉及的问题渐趋广泛。直至清术,殿试策问一直是衡才取士的基本手段。 顺康雍殿试策问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发展演进到僵化废止的过程。康熙后期策问 开始流于形式,虽然同治、光绪时期做了调整但是仍未挽回消亡的命运,1 9 0 5 年废科 举以后,殿试策问也随之废止了。顺康雍时期3 3 科殿试,制策内容集中表现在吏治、 民生民食、风俗教化及河患与漕运等。其策问内容既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关注重点也反 映出三朝阜帝的为政风格。顺康雍1 3 科殿试状元卷,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对政 治决策都发挥了影响。然而,由于清中后期文化高压政策,应试士子为了仕途通达, 确保身家性命,对策谨小慎微,并未尽抒其意,更不会触怒圣颜。但是清代的科场舞 弊案,考官案却高于前代,由此更清楚地说明策问的渐趋僵化与腐朽。然而,清中后 期殿试策问的价值已经基本丧失。“法无尽善,法久弊生 ,策问同趋制度化也必然越 藻饰化。乾隆时期,士子的选拔多注重书法,并出现了应试范文。由此,出现了殿试 策问价值的大讨论。 虽然殿试策问形式,既不能对清朝政府的决策形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因为 政治上的诸多忌讳与考试形式本身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建言献策的主渠道,自然也就会 丧失制度设立者的初衷。但是它对清代人才的选拔,实学的倡导,以及社会信息及民 意的上传,清帝为政思想的下达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士 子的素养。 关键词:清代科举策问时政 ;i 顺糜雍殿试策问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a c a d e m i cc o m m u n i t yh a sa l r e a d yb e e ni n v o l v e di np o l i c yr e s e a r c h q u e s t i o na b o u t q i n gd y n a s t y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a l y s e s t h e 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a s p e c t so f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p o l i c y b u ta l li sa ni n t r o d u c t o r yt e x to r d a t ac o m p i l a t i o n ,i sn o tt h ef u n c t i o no fi t st a l e n t e dp e o p l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 ,n o rw i t ht h e p r e v a i l i n g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r e a l i t yl i n k e d t h i sr e q u i r e su st o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f r o mt h e s y s t e mp o l i c ya n ds c h o l a r se x p l o r eb o t hp o l i c ya n d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qa n d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 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e m p r e s sw u a s k e dt h ep o l i c yp e r i o d ,g r a d u a l l yb e c a m ec u s t o ms o n g , y u a na n dm i n gt h r o u g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m p r o v e d ,g r e a t l yi m p r o v e d q i n gc h e n gm i n gs y s t e mi n 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f o l l o w e dt h ef o r m e r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 ,t e n d st ob em o r c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a n ds e x u a l p r o b l e m sa r ea l s om o r es p e c i f i ci s s u e si n v o l v e db e c o m em o r ew i d e s p r e a d u n t i lt h el a t e 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o n l y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h a sb e e na d m i r e da sab a s i c v a l u em e a n s k a n gy o n gs h u n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 ss y s t e m ,f r o m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ap r o c e s so fe v o l u t i o nt ot h er i g i da b o l i s h e d a s k e dt h el a t ek a n g x ib e g a nm a k i n g am e r ef o r m a l i t y , a l t h o u g hc h i h ,k u a n gh s up e r i o dw a sa d j u s t e d ,b u ts t i l ld i dn o tr e s t o r e t h ef a t eo fe x t i n c t i o n ,a f t e rt h e19 0 5a b o l i t i o no f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 ,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 a l s ow i l lr e p e a lt h e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 k a n gy o n gs h u n3 3f a m i l i e sd u r i n g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s y s t e mp o l i c yf o c u s e do np o l i t i c a lc o r r u p t i o n ,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a n df 1 0 0 d ,c u s t o m s ,a n de d u c a t ep a t i e n t sa n d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a n do t h e rr i v e r t h e 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i sb o t hr e f l e c t e d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f o c u st o w a r d st h e e m p e r o rf o r t h e t h r e ep o l i t i c a l s t y l e k a n gy o n gs h u n , 13f a m i l i e sa n ds u c c e s s f u l c a n d i d a t e sc h a m p i o nt h ec o n t e n t so fv o l u m e s ,al a r g ep a r t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h a v ep l a y e d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c u l t u r eo fh i g h - h a n d e d p o l i c y , e x a m i n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t oc a r e e r , t oe n s u r eh i sl i f e ,m e a s u r e st i m i d ,d o 辽宁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n o te x p r e s st h e i rv i e w s ,n o tt oo f f e n ds a ny a n h o w e v e r ,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f i e l do ff i a u di nt h e 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e x a m i n e rc a s e sw e r e h i g h e rt h a nt h ep r e v i o u sg e n e r a t i o n ,t h u sm o r e c l e a r l yb e c o m em o r er i 西d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a n dd e c a d e n t h o w e v e r , 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t h e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h a sb a s i c a l l yl o s tv a l u e ”l a wo fe n d l e s sg o o d m e t h o df o ral o n gt i m ew i l la r i s e ,”t h em o r ea n dm o r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e dp o l i c yc e r t a i n l yo f t h em o r ee m b e l l i s h m e n t s q i a n l o n gp e r i o d ,m o r et h a n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s c h o l a r st of o c u so n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p h a mv a n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u s ,t h e r eh a sb e e ns u c c e s s f u l c a n d i d a t e s ,t h eb i gp o l i c yq u e s t i o nw o r t hd i s c u s s i n g w h i l et h e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a s kt h ef o r mo f p o l i c y , n e i t h e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sd e c i s i o n - m a k i n ga n yd e c i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 ,e v e na sap o l i t i c a lt a b o oa n d 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o fm a n yf o r m so fi t s e l fc a nn o tr e a l l yo f f e ra d v i c e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i n t ot h e m a i nc h a n n e l n a t u r a l l y , t h o s ew h ow i l ll o s et h es y s t e ms e tu p 埘区n d h o w e v e r , t h es e l e c t i o n o fp e r s o n n e l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s c h o o lo fa d v o c a c y , a n dc o m m u n i t y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t ou p l o a d ,q i n ge m p e r o r sa l s oi s s u e df 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t h i n k i n go fac e r t a i n e x t e n t ,p l a ya na c t i v er o l e a l s o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i n c r e a s ei nt h es c h o l a r so fl i t e r a c y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f m a l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c e w e n ;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 p o l i c y , l i j 一 顺康雍殿试策问研究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 目录i v 引言l 一、殿试策问流源3 ( 一) 策问缘起3 ( 二) 清代以前殿试策问的发展3 ( 三) 明清殿试策问因革4 二、顺康雍殿试策问制度与内容5 ( 一) 清代殿试策问制度变化5 ( 二) 顺康雍历科殿试策问内容6 三、顺康雍殿试策问与时政之关系1 1 ( 一) 制策与时政之关系1 1 l 、各朝频率高发策题及时政基本问题1 3 2 、各朝出现的特殊问题1 6 ( 二) 士子对策与政治决策之关系1 9 ( 三) 题目拟定、对策与科场案之关系2 4 四、清中后期对顺康雍殿试策问价值之讨论2 5 ( 一) 士子对策及其素养之关系2 5 ( 二) 殿试策问价值之讨论2 6 结语2 8 参考文献2 9 后记3 3 i v , 辽宁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引言 有关清代时务策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的一个新课题。对于清代科举制度的 研究,一直以来,是清史研究领域或说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很受关注的课题之一。随 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开拓,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许多方面都有新进展。然而,就“时 务策 的研究来说,很早就已经被学界所关注。在上个世纪6 0 年代,商衍鎏就在自 己的著作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介绍了清朝科举中的策论考试。而王德昭在清 代科举制度研究圆中自然也没有漏掉这一内容。二者比较,前者内容丰富而具体, 偏重详述策问流程;后者则对明清科举之异同及晚清废止经纬,表述颇详。但都偏重 于介绍,并未对“时务策论 的内容以及操作中的一些具体而关键的环节作为一个专 题进行分析与研究。近年来,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 ,对廷试等方面进行了 考辨,并考察了某些制度在清代的变迁。随着邓洪波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的出 版,一些以殿试策问为主题的论著开始出现。有李维新: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 殿试对策观止 、杨寄林:中华状元卷大清状元卷 等几部著作。可惜仍均 是介绍性的文字或资料汇编,并未将之与选拔人才中的作用与八股文章进行比较,也 未能与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对于科举的考试策问的专题研究,主要还是论文的形式,近几年陆续刊出论文, 先后有张灿贤:古代殿试策问艺术简论、徐文明:论状元殿试对策的文体特征 ,两篇文章分别从艺术与文学的角度,说明殿试策问不但要表现出治理国家的才干、 博古通今的思辨能力,而且还要讲究艺术,懂得对策的文体要求,策问作为一种考试 文体,有其文学艺术价值。 邓洪波、王胜军:中国状元殿试卷及其价值 系统地探讨了状元殿试卷的价值, 认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尤其是科举制度皆可以从状元卷中得 到反映。此文虽未涉及状元卷与时政关系之细节,但已经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诠释状元 卷。杨安邦、韩锋: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承启与转折 ,张灿贤:殿试与 w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三联书店,1 9 5 8 年 聊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哪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沈阳l l 版社,2 0 0 5 年 哪邓洪波等: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海南出版社,1 9 9 3 年 掣李维新s 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 ,中州古籍“l 版杜,1 9 9 8 年 唧杨寄林:中华状元卷大清状元卷,山西教育l i i 版社,2 0 0 2 年。 张灿贤。古代殿试策问艺术简论 ,管子学刊 ,2 0 0 3 年,第3 期 徐文明s 论状元殿试对策的文体特征: ,山东理t 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邓洪波、:l 二胜军:中国状元殿试卷及其价值,湖南人学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9 杨安邦、韩锋;论米神宗殿试进士的承启与转折,南昌人学学撤,2 0 0 6 年1 月,第1 期 1 顺康雍殿试策问研究 ,章清:“策问”中的“历史”等,开始关注从策问内容来观其时政,如果说它 们是以某一科策问来折射彼时历史事件,那么陈长文:明代科举取士中的时务策研 究以登科录为中心,王怀娣:清顺治朝殿试时务策研究两篇硕士毕业论 文则分别以明清为研究断限,前者对明代殿试时务策问及其对策本身进行初步研究, 将有明一代乡、会、殿试中的时务策内容与明代政治相印证,结合士子的对策,从全 新的角度展现了明代的政治状况。后者则选取清顺治一朝,以殿试时务策、进士对策 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出现频率最高的吏治问题为中心,从此侧面展现顺治一朝的吏 治状况。此两篇文章,对笔者将要展开的研究启发意义很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 了阶段性的基础。清承明制,策问也概莫能外,王文对顺治朝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但对士子对策未作完整分析,统计还相当不足。继而冯尔康发表康雍间殿试策问之 题目与时政 一文,使问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如果说王文是细致的研究顺治朝殿 试策问,那么冯先生此文就是宏观上把握了康雍间的时务策,并由策问题目分析康雍 二帝的性格与为政风格。 以上即是正面关注策问问题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大致情况。当然,关注策问考试流 于形式,已经与原有考试初衷相背离的现象批判,也已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冯广贺清 代嘉庆朝以前殿试偏重书法之弊及原因 一文,论述了当时不重实际而“以文为重 “文、字兼取 的阅卷标准是偏重书法弊端出现的必然。赵维平:清代殿试策对的 僵腐文化批判,旨在说明清代殿试策问和对策两方面,都严重存在厚古薄今,不 重时务、自高自大和言行分离的弊端,这种僵腐的文化现象对于认识封建社会必然灭 亡的规律有参考价值。 应该说,清朝的科举选拔制度多是继承而来的,确实也体现清朝统治者对科举固 有弊病期望改进的心态。策问就是所能够采取的制度改进方式之一。然而,正像康熙 皇帝所形容:“法无尽善,法久弊生 一样,策问是在清朝使用良好的一种考试方法, 在维护清初统治,补偏救弊,谘政决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久而久之, 流于积弊,成为一新的形式主义和内容空泛,套话、空话甚至是假话掺杂的故事。系 统而全面的研究仍然是索解这一制度生成与衰落的唯一方法,更是细致具体观察有清 一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艺术,还是历史学的角度, 正面还是反面都有必要对策问加以研究。准此,清代策问研究仍然是一个好的选题, 母张灿贤:殿试与 ,管子学刊 ,2 0 0 5 年,第3 期。 田章清:r 策问”中的“历史 ,复旦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锄陈长文:明代科举取士中的时务策研究以登科录为中心 i 硕十学位论文l ,河南人学,2 0 0 1 年 鲫王怀娣:清顺治朝殿试时务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l ,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年 留冯尔康: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 ,社会科学战线) ,2 0 0 8 年,第1 期 9 冯广贺:清代嘉庆朝以前殿试偏重书法之弊及原因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田赵维平:清代殿试策对的僵腐文化批判 ,殷都学刊 ,2 0 0 3 年,第1 期 2 辽宁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 尤其是清前期的策问,而上述研究的不足与缺憾使清前期策问研究有了进一步探讨的 可能。一 一、殿试策问流源 ( 一) 策问缘起 策问,文体名。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问难,征求对答,谓之“策 问 。对答者因其意图而阐发政论者日“射策 ,针对问题而陈述政事日“对策 。“策 问 由来已久,西汉武帝时就有“策问贤良 。但此皆非科目,亦不常举。三国“永 康元年,同有蚀之。诏举贤良方正之士,策问得失。” 继而隋朝开皇时期“时天下户 口岁增,京畿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议者成欲徙就宽乡。其年冬,帝命诸 州考使议之。又令尚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 。固但此时的“策问”仅是君主对贡士、 臣子的时政能力考核。尽管如此,那个时期的“策问”,根据所征引文献分析,可以 清楚地看到,是皇帝对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问策于臣下,但是也已经有明显的对人才 考察的意思,而且凡是采取此方式基本上都是对学生、或非职官者是否能任职,或是 否可以选拔进入仕途的“量才手段之一种形式。正是这种悠久的传统,最后历代相 沿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制度性的选拔人才方法。 ( 二) 清代以前殿试策问的发展 随着殿试的产生,又赋予“策问 以新的功用,成为较正式的一种考试形式。唐 朝“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又一 说法,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就有过殿前试人,但是此时的亲策进士,只是偶然事件, 太宗时期只此一次。 此时虽有殿试策问,但并未形成定制。又宋英宗时“以灾异风 俗策制举人 o 直至宋神宗“熙宁三年,亲试进士,始专以策,定著限以千字,旧特 奏名人试论一道,至是亦制策焉。 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宋初科举讲求的是“惟诗赋 之用 ,但随着宋代科举的蓬勃发展,促使殿试策问渐成定制。这种变化已经非常清 楚地说明,考试“文学以用来选拔治理人才的局限,已经被当政者所感觉。如何将 管理天下经世明通之人挑选出来并达于实用,或许是更为切近选拔目的的。对此,宋 辞海缩印本,第2 2 7 1 页。上海:l :海辞书 i i 版社,1 9 9 9 年。 【明】王犬之;读通罄论卷2 1 ,高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 剐【晋l 陈寿l 三国志卷3 1 ,蜀书一刘二牧传第- - ) ,第8 6 6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 锄【庸1 魏征:隋书卷2 4 ,志第十九,第6 8 2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 四【唐】杜佑:通典卷1 5 ,选举三历代制下人唐,第1 8 1 贞,湖南。岳麓书社,1 9 9 5 年 锄吴宗困: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入学l l l 版社,1 9 9 7 年 。【元】脱脱:米史卷1 3 ,奉纪第1 三,北京s 中华书局,1 9 7 7 年。 四i 元l 脱脱:朱史 卷1 5 5 ,选举一科目上 ,第3 6 1 9 页北京t 中华书局,1 9 7 7 年 f 3 顺康雍殿试策问研究 哲宗时即表明“亲策进士,所问灾异、亲伐、官冗、财费之类,皆今日急务,不可以 已,而议者独疑以为定例,人可预造,何哉? 即其并不是因为定例才把“策问” 当成必考科目,而是关乎时务。由此,证明了策问与时政不仅早有关系,而且还是当 政者对当前急务甚是关注的主要形式。元明承袭前制,并逐渐完善,使其更加制度化。 元史有载“以初七日御试举人于翰林国史院,定委监视官及诸执事。初五同,各官入 院。初六日,撰策问进呈,俟上采取。 圆寥寥数语即言明殿试规制及“策问 最初的 拟定过程。即纵使不是君主亲拟也一定要经过他过目并最后定夺。明代更是赋予殿试 策问以制度性,会典有载:“上亲策于庭。第其高下策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 一千字以上。 有明一代,殿试策问一直是科举取士的一个重要程序。 ( 三) 明清殿试策问因革 清承明制,清代殿试策问基本沿袭明代,试卷及对策格式没有变化,只是制策 字数逐年增多而已。太祖洪武时期制策简洁,一般只有1 0 0 余字,后逐渐增多,到清 末已经达到一千余字。制策发问形式也基本一致。下面就永乐十六年戊戌科和康熙五 十二年癸巳科制策做一比照。制策都是先说唐虞三代“唐虞之世,治道彰明,其命官 咨牧,载之于书,有可见己。成周之官,倍蓰唐虞,备存周礼,其详得而数之。刀 “书日:儆戒无虞。又日:制治未乱,保邦未危。今国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朕 惟唐虞成周之隆,君臣所以动色咨儆者,岂过虑欤? 这实际上是考应试者的经学。 再说后世汉、唐、宋的情况,“汉承秦弊,去周未远,可以复古,何故因仍其1 日而不 能变欤? 唐因于隋,宋因五季,亦皆若是,有可议者。一 “故李膺按部而贪墨为之 解官。杨绾登朝而勋旧为之彻乐。 o 这实际上是考应试者的史学。最后说“朕自即 位以来 ,“今天下之广,生齿日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 而一,风俗何由而同? “今吏道未尽澄清,官邪未尽振肃,其亦倡率之道,有所 未至欤? 凹这是考应试者对当今时务的见解。 直至崇祯朝,策问的策题样式几乎是清朝直接效法的基本模式。其中崇祯朝野 纪有:“殿试故事,内阁拟策问二条,请上点用其一,鲜所窜改。是科,问知人安 民,上更其大半日: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 复古道,何术而可? 敌本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 目今 【宋l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 1 5 ,。哲宗元佑三年” 蕾【明1 宋濂:元史卷8 l ,选举一,第2 0 2 5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 【明l 申时行:明会典 卷7 7 ,科举通例) ,第4 4 8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 西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 ,第5 8 7 页,j :海:i :海教育f l :版社。2 0 0 6 年 o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人全 ,第1 4 8 0 页,上海:上海教育;l :版社,2 0 0 6 年 9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人会 ,第5 8 7 页,上海:上海教育:i :版社,2 0 0 6 年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 ,第1 4 8 0 页。上海:i :海教育 l j 版社,2 0 0 6 年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人拿 ,第5 8 7 页,1 :海:i :海教育:i :版社,2 0 0 6 年。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人全 ,第1 4 8 0 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 4 辽宁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三协关宁以及登津等处,各宿重兵,防敌也。敌不死,兵不可撤,饷不可减,今欲灭 敌恢疆,如何作用? 此条不仅言明清承明制,更重要是其道出明末的时政大问题一 一边患严重,王朝岌岌可危。清代策问更趋于时政性,问题也越来越具体,涉及的问 题也相当广泛。清朝前期政治与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加之满洲贵族统治者为顺应中原 文化,减少民族矛盾对立的需要,注意汲取汉族读书人的智慧与才略,在科举考试中 问策咨政自然成为重要为政手段。 二、顺康雍殿试策问制度与内容 清代殿试专试以制策,考官出题,是“策问,贡士回答是为“对策”。试卷由礼 部制备,殿试前一日,读卷官密拟策问题进呈钦定。策题以书面形式由礼部散题于诸 贡士,内容多关于当朝时政,故又名“时务策” ( 一) 清代殿试策问制度变化 清代殿试策问始于顺治朝,经过康雍两朝改进,乾隆朝臻于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同光以后,又做了一些调整,直至清末殿试策问僵化废止。 清朝入关后即仿效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但是,实行殿试稍晚。“顺治元年。诏以 三年夏四月初一日殿试。初五日传胪。二年定。殿试用时务策一道。 殿试时间与地点。清初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后改三月会试,四月 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改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十传胪,二十六年定四 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遂为永制。殿试初试于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礼部 梁上国等请试于太和殿之东西阁陪下,遇风雨试于殿东西两庑。“十五年议准,自元 年以来,会试中式举人,俱在天安门外考试,嗣后改于太和殿前丹墀考试”雍正元年 殿试在十月二十七日,时天甚寒,因命试于殿内,令鐾仪卫军校代携考具,并赐食物 与炉火,策士列坐殿内盖畴于此。乾隆五十四年始试于保和殿,后沿为例。 策问的文体与字数亦有变化。清初策文沿袭明制,多用四六骈体,顺治四年丁亥 科令策中勿用四六,不限长短。勿得预用套词,拘泥旧式,六年己丑科再申前禁。康 熙四十二年令较定前后名次,必须凭文论定。乾隆二年又禁用颂联。清初顺治二年定 殿试用时务策一道,策题二三百字,内所询仅二三事。康熙以后策题长至五六百字, 分列四项。虽“殿试用时务策一道 ,但实际这一道策题经常包含几个策问,甚至涵 盖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在试卷与对策格式方面的大致情况是,为了以示公平及策问试卷的严谨划一,试 卷与对策有一定的格式规定。第一开前半页写履历三代,文为应殿试者姓名、年龄、 籍贯、应试途径。下面注明三代姓名,已仕、未仕。对策起收有一定格式,起用【臣 对臣闻】,收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傈陨越之至。臣谨对。儿臣1 【清l 昆冈t 钦定人清会典事例卷3 6 1 第9 8 4 4 9 8 4 5 页 5 顺康雍殿试策问研究 字旁写,不写题目,不许点句钩股,禁止添注涂改,低二字写,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 用。制策开始,一般以皇帝的口吻先就所涉及问题做出解释。如:当前该问题的现状, 已经或未曾采取过措施,向士子征求对该问题的看法及解决之法。例:康熙九年,对 取中的二百九十九人进行殿试,策问:“制日:朕惟帝王诞膺天命,抚御四方,莫不 以安民兴贤为首务今欲家给人足,以成丰亨乐利之休,何道而可? 兴贤育才,愿 以为民,今既崇经学,以正人心,重制科,以端始进。乃士风尚未近古,以致吏治不 清必如何而能返械朴作人之盛,以几时雍之化也。 “尔多士志学已久,当有确见 于中。其各摅夙抱,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 对策则是策冒文四行八行无定式,后 则相沿用十四行,策尾文六行或八九行。策冒部分第一段总概制策,第二段赞扬盛世, 称颂帝王;策文为试题四道,士子分别作答;策尾仍然是称颂帝王。是年探花徐乾学 对策:标题为“御试吴天舆圣人皆有四府其道何如。 正文是“臣闻天不言而岁功成, 圣人法天,而王道备其理一而已矣。 盖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时人事互 为经纬者也顺时行令,温肃舒傣,各协其义”“盖事至於成而善恶著焉,善恶 著而赏罚行焉。春秋者,圣人以是非为赏罚”。“则阴阳五行其性,则仁义礼智其道 资人事而圣人之所以为心,帝王无殊道,古今无二理,以人合天欲之斯至之矣。我阜 上膺首出之隆,际贞元之会,睿学渊深,直契造化,与天同体之功用。有不待拟议而 自合者,谨述其概以对。 圆从中不仅看出殿试策问的答题有一定模式,还表明士子以 四书五经为答题的理论依据,旁敲其时政,以期帝王法先人而行当时之事。乾隆四年, 又进一步严谨答题范式,谕:“不必限以字数,惟最短者亦必以千字为率。 士子必 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策题,对策毕,“受卷掌卷弥封等官,俱於庑檐下收封,用箱盛 储送进,候分派读卷官阅。一回 ( 二) 顺康雍历科殿试策问内容 顺康雍三代历科殿试制策摘要一览表 制策时间公元策问主要内 时务摘要 容 顺治三年丙 1 6 4 6 革弊求新、今恐在朝各官,因仍敝习不能力改前 戌吏治、求贤、非,所关治乱,甚非细故,必如何而后 满汉关系可尽革其弊? 吏治既坏,民心同离,奸 狡计行,善良被陷,斯亦向来有司之痼 疾也,必如何而后能使官方清肃,风俗 西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人伞 ,第1 3 8 9 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 。徐乾学:憔同文集 卷1 7 ,四库存日奉,集2 4 3 毒 清 昆冈:钦定人清会典事例 卷3 6 1 ,第9 8 4 7 页,台北:台湾新文丰 l 版公司,1 9 7 6 年。 西 清】昆冈:钦定人清会典事例 卷3 6 1 ,第9 8 4 5 页,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6 年 6 辽宁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还淳,以致太平欤? 顺治四年丁 1 6 4 7求贤、革弊知人实难,必如何而后真才可得欤? 明 亥求新、足饷季弊习,迄今犹存,必如何而后可痛革 与累民之关欤? 将欲减赋以惠民,又虑军兴莫继, 系必如何而后能两善欤? 顺治六年己 1 6 4 9 满汉未合、今欲联满汉为一体,使之同心合力,欢 丑 地荒民逃,然无间,何道而可? 今欲休养生息使之 赋税不充复业力农,民足国裕,何道而可? 顺治九年壬 1 6 5 2 治世之道、朕闻至治之世讦讼无人刑罚不用,是岂 辰( 分满汉)用人听言民之自然息争欤? 抑抚道各官、贤良之 所致欤? 念治天下之道,莫大乎用人听 言。今欲立辨不惑,将遵何道? 顺治十二年 1 6 5 5 求贤、吏治、如得贤才,则寮采奋庸? 欲重新整顿, 乙未 盗贼剿抚、大破积习何道而可? 盗贼剿抚,未尽合 ( 分满汉)经世致用乎机宜,而小民之安枕无日,其故何 欤? 顺治十五年 1 6 5 8风俗教化 休养多方而闾阎未宁干止,明慎用刑之 戊戌念虽切,而白干法网者犹多,岂人心之 尽不古若与? 抑奉行者未得其实也? 君子怀刑,小人亦耻犯法。何道而可? 顺治十六年 1 6 5 9 吏治、风俗大臣不法,则小臣不廉,兹欲使正己率 己亥教化 属,实心任事,何道而可? 何以兼尽扰、 以称循良教化为朝廷首务? 顺治十八年 1 6 6 1 因革损益、何以酌定章程,以为万世之规欤? 何以 辛丑吏治,民生、示激扬,以奠民生欤7 风俗淳漓,由人 风俗教化、心邪正,何以使之朴诚,以敦教化欤? 奖惩凡行问功罪,宜如何清叙,以昭劝惩 欤? 康熙三年甲 1 6 6 4 民生、吏治、今欲诞敷教化,使天下蒸蒸,振兴为善, 辰刑法其道何由? 何以使贤否不淆,激扬成当 欤? 何以使庶狱平允,从欲以治欤? 康熙六年丁 1 6 6 7 求贤、吏治、国家简任贤良,以共襄治化,必如何而 未 民生民食后用当其才,人称其职欤? 迩来贪风未 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遂致不肖有 7 顺康雍殿试策问研究 司,私派横征,民生益困,何法而可革 其夙弊欤7 康熙九年庚 1 6 7 0 安民、求贤、今欲家给人足,以成丰亨乐利之休,何 戌吏治、治河道而可? 何以简用得人,使才称其职, 庙堂著亮采之功,封疆有干城之效欤? 欲使大法小廉,遵功令而修职业,以争 自濯磨,将何术之从欤? 何以修浚得 宜,而天庾藉以充裕,俾国收其利,民 不受其害,其必有道以处此? 康熙十二年 1 6 7 3 刑狱、工赈、何以使民气无冤而谳法克当欤? 积贮 癸丑积贮足民、乃天下之大命,乃常平之设,多属虚文, 解禁一遇荒歉即需赈济,而奉行不实,其何 以使利兴弊革欤? 今欲竦禁网以昭悖 大,缓催科以裕盖藏,抑何道之从也? 康熙十五年 1 6 7 6 风俗教化、告讦时闻,未能率迪于仁让,其故何 丙辰孝廉、军需欤? 岂亲亲长长之谊素未讲究欤,抑司 与累民教者之训饬未备也? 何道而使上有裨 于经费,下无妨于修养欤? 康熙十八年 1 6 7 9 吏治、垦荒、乃龚黄之绩未闻,而贪黩之风如故,或 己未开矿吏道杂而多端,激扬之法未善欤? 劝农 垦荒之令屡下,乃地利未尽,污莱尚多, 抑有司奉行弗力耶? 铜不足用,有以开 采议者,有以禁民耗铜议者,果行之可 永利乎? 或二者之外,别有良策欤? 康熙二十一 1 6 8 2风俗教化、民心日偷,浇漓益甚,何以使孝友之行 年壬戌治河笃于门内,奢淫之习绝于里闸欤? 少长 无相凌竞,果何道之从欤? 使实意讨 究,修浚得宜,上不梗运道,下不病民 生,必有策以处此? 康熙二十四 1 6 8 5 垦荒、孝廉、垦荒之令时举,率作兴事者素矣,其果 年乙丑风俗教化争趋本业否欤? 自积习浮靡,人鲜门内 之行,士昧一介之操,今欲使束修砥节, 何道而可? 以凡为士者,从事虚名而未 敦实学也,咸令惕然知返,著诚去伪, 8 辽宁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抑何术之从也? 康熙二十七 1 6 8 8吏治、解禁请托之习未除则情面难破,喜怒之私未 年戊辰通商、立法化则毁誉易循,何以使殿最惟明,黜陟 允当欤? 商贩通行,远致外方物产,以 阜吾民,其间果有利而无弊,可悉指 与? 立法务规其久,何以区画尽善,万 世利赖,可永行欤? 康熙三十年 1 6 9 1 边疆治理、念归怙冒之中,则怀柔远人,所以扰绥 辛未军屯、治河、安全俾其永沾德化者,何道而可? 其广 经世致用储备、勤训练,以为久安长治之计,抑 何术之从也? 比年河工修浚,渐底安 澜,何以使堤防永固,漕挽讯通? 康熙三十三 1 6 9 4 民生民食、被恩之地灾诊旋告,闾阎尚无起色,其 年甲戌治河、教化、故何欤? 黄运两河,所关綦重。今虽修 吏治筑奏绩,已底安澜,何道而俾永固无虞 万世利赖与? 兹欲厘剔振兴、以广械朴 作人之化,何术之从与? 康熙三十六 1 6 9 7 边疆治理、何以抚循绥集,使窜匿者不致于仳离, 年丁丑吏治、治河向风者得遂其食息欤? 今欲使大法小 廉,人怀恐惧羞恶之心,共励羔羊素丝 之节,其何道之从也? 何道而疏浚得 宜,悉免泛滥之患,堤防孔固,永无溃 决之虞,使国计民生均有攸济欤? 康熙三十九 1 7 0 0 吏治、民生、兹欲令大法小廉,民安物阜,渐几于淳 年庚辰治河庞之治,何道而可? 何道而令河务大小 臣工,实心经理,浚筑合宜,平成早奏, 俾粮艘无误,民居永奠以释朕宵旰之忧 欤? 康熙四十二 1 7 0 3吏治、施政岂非务综核则人受烦苛之扰,尚宽平则 年癸未理念、孝悌人蒙休养之福,其何法以激劝之欤? 今 之义、刑狱欲使家敦孝弟,户励廉隅,宜何术之从 也? 兹欲听狱之吏,体朝廷好生之心, 心归平允,以渐臻于刑措,何道而可? 康熙四十五 1 7 0 6吏治、民生俾小民安食息之常而无狱市之扰,宜何 9 顺康雍殿试策问研究 年丙戌民食、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