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性别身份对大学生耐痛力的影响.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性别身份对大学生耐痛力的影响.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性别身份对大学生耐痛力的影响.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性别身份对大学生耐痛力的影响.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性别身份对大学生耐痛力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性别身份对大学生耐痛力的影响 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小勇 指导老师黄希庭教授 摘要 癞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任何人的一生都难免发生疼痛,疼痛是临床上患者最多、最 常见的主诉。大量研究证实,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倾向于报告疼痛的感受、疼痛报告的 频率更高、报告疼痛的水平更高以及疼痛延续的时间更长。实验条件下,男性和女性之间痛 觉感知和行为的差异可能主要来自于生理、社会和心理三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前人对关 于生理因素引起男性和女性之间痛觉感知和行为的差异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从社会和心 理方面进行的研究相对不足,探明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疼痛感知和行为的性别差异的影响可以 丰富性别差异方面的社会心理理论,同时也可以解释关于疼痛的一些临床症状,以至指导临 床上疼痛症状的控制。 本研究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切入,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的态度,并 以耐痛力作为因变量,在操作性别身份的条件下,考察大学生性别身份对耐痛力水平的影响。 认为社会文化对性别身份形成的影响,造成不同性别个体的性别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而导致 不同性别个体认知及行为方式的差异。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时候,个体的认知就会受这些社会 文化标准影响,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行为。 研究一目的在于从外显和内隐的角度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的态 度,采用疼痛的性别角色预期( g r e p ) 问卷对被试的外显态度进行测量,用外部情绪性s i m o n 任务( e a s t ) 内隐测量方法对被试的内隐认知进行测量;研究二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考 察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启动性别身份条件下耐痛力水平的变化;研究三同样采用重复测量实验 设计,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性别身份确认失败的条件下耐痛力水平的变化;研究四仅以男 性作为被试,考察其在自我确认动机水平降低的条件下耐痛力是否发生变化。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观念上,大学生一致认为,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疼痛敏感性水平和 报告疼痛的倾向水平较低而耐痛力水平较高;在关于疼痛性别差异的内隐认知测量中,仅男 性被试内隐认知效应显著,而在不同条件下对性别身份进行操作,发现男性被试的性别身份 对耐痛力水平有显著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 1 ) 在疼痛敏感性维度上,男性的疼痛敏感性显著低于女性;在耐痛力维度上,男性耐 痛力显著高于女性:在报告疼痛倾向维度上,男性报告疼痛的倾向低于女性;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 2 ) 通过相应的描述耐痛的形容词和描述怕痫的形容词,与男性代词和女性代词进行配 对呈现,发现男性被试不管是在反应时指标还是在错误率指标上内隐认知效应显著: ( 3 ) 关于疼痛敏感性、疼痛忍耐力以及报告疼痛倾向的外显性别差异的观念均与关于疼 痛的内隐性别身份测量结果无显著相关,这可能说明,人们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观念与关于 疼痛的内隐性别身份效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 4 ) 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条件下,男性被试的疼痛忍耐力出现上升趋势,而女性被试的疼 痛忍耐力出现下降趋势,但是实验前测后测耐痛力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认同水平对耐痛力 变化存在影响。认同水平较高的男性被试在实验前后测中的耐痛力水平的提升幅度显著,而 认同水平较低的男性被试耐痛力水平变化不明显; ( 5 ) 在性别身份确认失败的条件下,男性被试的耐痛力水平显著提高; ( 6 ) 在降低自我确认动机水平的条件下,男性被试的耐痛力水平变化完全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性别身份耐痛力自我确认自我增强疼痛的性别角色预期问卷外部情 绪性sim o n 任务大学生 i l t h ei m p a c to f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o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pain t o l e r a n c e m a j o r :b a s i cp s y c h o l o g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n a m e :w ux i a o y o n g h u a n gx i t i n g a b s t r a c t 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a r ec o m p o s e do ft h es e l fv i e w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s e xt h a te m e 曙e 矗o mt h er e f l e x i v ea c t i v i t yo fs e l f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o r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i nt e r m so f m e m b e r s h i pi np a r t i c u l a rg r o u p so rr o l e s t h ea u t h o rt h o u g h tt h a ts o c i a lc u l t u r ea b o u t s e xi n f l u e n e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 i tm i g h tc a u s et h e d i f f e r e n t s e l f - c o n c e p tb e t w e e nm a l ea n df e m a l ea n dt h e ng e n e r a t et h ed i s c r e p a n c yo fc o g n i t i o n a n db e h a v i o rs t y l eb e t w e e ns e x e s w ee x p l o r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c o g n i t i o na n d a t t i t u d e b e t w e e nm a l ea n df e m a l ei np a i n ,a n dt e s t i f i e dw h e t h e r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h a v ei m p a c t o n p a i nt o l e r a n c eo rn o tw h e n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w e r em a n i p u l a t e d f i r s tr e s e a r c hw a st oe x p l o r ee x p l i c i ta n di m p l i c i tp a i n sa t t i t u d ea n dc o g n i t i o nb y c o m p a r e dm e na n dw o m e n w eu s e do fg e n d e rr o l ee x p e c t a t i o n s o fp a i n ( g r e p )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e x t r i n s i ca f f e c t i v es i m o nt a s k ( e a s t ) a st o o l t oc o n d u c tt h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h ep u r p o s eo fr e s e a r c ht w ow a st ot e s t i f yw h e t h e r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 h a v ei m p a c to np a i nt o l e r a n c eo rn o t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a c t i v a t e d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 t h i r dr e s :e a r c hu s e dr e p e a t e dm e a s u r e s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e s i g n ,a n dc h e c k e di fg e n d e r i d e n t i t i e sc a ni m p r o v et h el e v e lo fp a i nt o l e r a n c eo rn o ti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f a i l u r eo f s e l f -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a l lo fs u b j e c t sw e r ec o l l e g em a l es t u d e n t si n f o u r t hr e s e a r c h w e c h e c k e d w h e t h e rp a i nt o l e r a n c ec h a n g eo rn o t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e v e lo fm o t i v a t i o na b o u t s e l f -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t h er e s u l t so fr e s e a r c h e sw a st h a t ,f i r s t l y , c o m p a r e dt ow o m e n ,a l ls u b je c t sw e r e l o w e rr a n k e dm e n sp a i n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w i l l i n g n e s st or e p o r tp a i na n dh i g h e rr a n k e d m e n ,sp a i nt o l e r a n c e o n l ym a l es u b j e c t s i m p l i c i ta s s o c i a t i o nt e s t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 i ne a s t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p r o v e dt h a t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h a di m p a c to np a i nt o l e r a n c e w h e n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w e r em a n i p u l a t e d s p e c i f i cr e s u l t si s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t h el e v e lo fm e n sp a i ns e n s i t i v i t yw a sl o w e rt h a nw o m e n s ,t h el e v e lo f m e n sw i l l i n g n e s st or e p o r tp a i nw a sl o w e rt h a nw o m e n s ,a n dt h el e v e lo fp a i n t o l e r a n c ew a sh i g h e rt h a nw o m e n s i i i s e c o n d ,m a l es u b j e c t s e a s th a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n o to n l yi nr e a c t i o nt i m eb u t a l s oi ne r r o rr a t e t h i r d ,e x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a b o u tt h ed i s c r e p a n c yo fp a i ns e n s i t i v i t y , p a i nt o l e r a n c ea n d w i l l i n g n e s st or e p o r tp a i nb e t w e e nm e na n dw o m e nh a dn o t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i m p l i c i t c o g n i t i o no n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o fp a i n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m p l i e dt h a te x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a n di m p l i c i tc o g n i t i o na b o u tt h ed i s c r e p a n c yo fp a i n s e n s i t i v i t y , p a i nt o l e r a n c ea n d w i l l i n g n e s st or e p o r tp a i nb e t w e e nm e na n dw o m e nm i g h tb ei n d e p e n d e n to f e a c ho t h e r f o u r t h ,m a l es u b j e c t s p a i nt o l e r a n c el e v e li m p r o v e d ,a n df e m a l es u b j e c t s ,p a i n t o l e r a n c el e v e ld e c r e a s e di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a c t i v a t e dg e n d e ri d e n t i t i e s b u tt h e r eh a d n os t a t i s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l e v e lo fg e n d e r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i n f l u e n c e st h ec h a n g er a n g e o f p m nt o l e r a n c e c o m p a r e dt ol o wg e n d e r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m e n ,h i g hg e n d e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m e n sp a i nt o l e r a n c ei n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f i f t h ,t h el e v e lo fm e n sp a i nt o l e r a n c ei n c r e a s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i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 f a i l u r eo fs e l f -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s i x t h ,m e n sp a i nt o l e r a n c eh a dn o tc h a n g e dw h e ns e l f - v e r i f i c a t i o nr e l e a s e d k e y w o r d s : g e n d e r i d e n t i t y ;p a i nt o l e r a n c e ; s e l f - v e r i n c a t i o n ; s e l f - e n h a n c e m e n t ;g e n d e rr o l ee x p e c t a t i o n so fp a i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e x t r i n s i ca f f e e t i v es i m o n t a s k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i v 学位论文题目: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标注。 学位论文作者:、小 签字日期:) 沙哆 年j 月够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酌: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敝储龇”伤钟签名攫章仁 签字日期: 矿口夕年j 月牛日签字日期:沙9 罗年j 、月日 1 前言 l 刖舌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经验:当一个小男孩摔倒在地上的 时候,大人多数情况下都会以鼓励的方式,让其要像一个“小男子汉”,要勇敢、 坚强,摔倒后要自己在地上爬起来,并不把身体上的疼痛表现出来;而对于小女 孩来说,大人往往会给予更多的保护,在大人的眼里,女孩子应该表现的比较娇 弱、敏感、积极表达自己的痛楚,这样才符合女孩的形象,如果小女孩表现得像 个“小男子汉 一样,人们往往会称其为“假小子。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社会文 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社会文化的规范实际上早己印刻在人们心灵的深处。 我们的行为几乎时时刻刻的受到这些社会规范的影响。 本研究涉及到的就是我们社会文化规范中关于性别的部分。性别的相关社会 文化规范被个体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后,不同性别的个体面对疼痛时态度和 行为表现是不同的。在相关的社会规范被内化为自我概念的理学研究中,首先就 设及到身份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问题。 1 1 关于身份的理论 1 1 1 身份的概念 身份( i d e n t i t y ) 的研究是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自我的重要领域。国外 不同的身份理论对身份定义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概念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各 种身份理论对身份的产生有不同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身份理论有两个:社会身份 理论( s o c i a li d e n t i t yt h e o r y ) 和角色身份理论( r o l ei d e n t i t yt h e o r y ) 。2 0 世纪5 0 年 代末,t a i f e l 依据社会知觉方式和对种族主义、偏见和歧视的社会认知提出了社会 身份理论( t a j f e l ,1 9 5 9 ;t a j f e l ,1 9 6 9 ) 。t u r n e r 和h o g g 等在t a j f e l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 社会身份理论( t u n e r ,1 9 7 8 ;h o g g ,1 9 9 3 ) 。社会身份理论认为,社会行为不能单从个 人心理因素来解释,要全面地理解社会行为,必须研究人们如何构建自己和他人 的身份( 赵志裕,温静等,2 0 0 5 ) 。其基本思想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 s o c i a lc a t e g o r y ) 来构建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即人们总是自觉地对社会群体进行分类并给予评价, 个体会在评价的基础上来确定自我的身份,最终把社会群体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 体,个体的言行总趋于与内群体成员的特征相一致,以此来区分自己身份与外群 体成员身份的不同( g o l d b e r g ,2 0 0 3 ) 。 s t r y k e r 在m e a d 的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s y m b o l i c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 ) 和j a m e s 的自我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角色身份理论( h o g g ,1 9 9 5 )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关注个体 如何与群体进行互动,以及在这种互动基础上个体如何获得自我概念( s e l f - c o n c e p t ) ( z h a n g ,2 0 0 6 ) 。与符号交互理论的关注点相似,角色身份理论假设,人们在不断地 与他人交往中获得角色,个体依据这些角色形成自我观念,同时,在特定的情境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中,个体会按特定的角色来规定自我的言行。实际上,身份的概念就已经阐释了 身份的形成过程。 1 1 2 身份的机制 t u r n e r 认为,自我确认( s e l f -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 是个体在许多场合中最重要的动机 ( b u r k e ,s t e t s ,& c e r v e n ,2 0 0 7 ) 。当身份在情境中被启动时,个体倾向通过情境中的 他人反馈来确认自身身份。角色身份理论借鉴了知觉控制论的观点,来解释身份 的确认过程( l e a r y , 2 0 0 3 ) 。身份的确认过程是由四个基本内涵要素构成的完整反馈 控制系统:( 1 ) 标准( s t a n d a r d ) ,也就是个体所具的与角色相联系的内涵和社会期 望的融合。正是由这些内涵和社会期望,个体才产生了内在的身份标准:( 2 ) 情 境中与其自我相关的信息的输入;( 3 ) 在情境中感知到的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和内 部的标准相比较;( 4 ) 作出该做的行为( m e a n i n g f u lb e h a v i o r ) ( b u r k e ,2 0 0 6 ) 。( 见 图1 ) 图1 身份;0 q - r 的基本模型 当个体在情境中知觉到的与自身有关的信息与个体内部的标准相一致时,个 体会感到愉悦;而当两者之间存在偏差时,个体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当知觉与 标准之间存在偏差时,个体就会进一步增强其该做的行为,来改变外界环境,从 而使个体感知到的和自我相关的意义与其内部的标准相一致( b u r k e ,1 9 9 1 ) 。比如, 个体认为自己具有高男性化倾向,但是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不能证明其高男性化 的倾向,这样感知与标准之间就产生偏差:这时,个体就会表现出更加男性化的 行为,来改变环境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力求再次感知的信息与内部男性化的标 准相一致。 2 1 前青 皇曼曼皇曼曼曼曼! ! 曼舅舅量曼曼寰曼曼量曼鼍曼曼皇曼曼皇i m , 量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皇曼曼曼皇皇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皇曼皇曼! ! 量量璺 1 1 3 性别身份 许多女性主义理论学者认为性别不是天生的,性别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 作所为( w e s t ,z i m m e r m a n ,1 9 8 7 ) 。但生理意义上的性别约束了我们心理意义上的性 别表现,正如e c k e r t 和m c c o n n e l l g i n e t ( 2 0 0 3 ) 所说,虬| 生别的表现对于每个人都是 可获得的,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有限制的,也因为此,生理上的性别和心理上 的性别才会融为一体。社会期望不同生理性别的个体以特定的方式表现行为。 高 男性化的男性和高女性化的女性会以社会对男性化和女性化界定为基础来表现自 己的性别身份。在美国,一个成功的高男性化的男子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坚强的、 自制的,并争强好胜的甚至有时是有暴力倾向的( k i m m e r l ,2 0 0 0 ) ;而作为一名成 功的高女性化的女性行为表现应该是有教养的、有外表吸引力的,并且是消极被 动的( w o o d ,1 9 9 3 ) 。 t o i l e r 和s u t e r ( 2 0 0 4 )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在女性被试中,男性化分数 与非传统的性别角色呈负相关,而在男性被试中,女性化分数与期望自己是女性 的分数,与对女性行为的正面态度分数呈正相关,高男性化分数与期望自己是女 性的分数呈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个人对性别身份的认同感会影响个体的性别 行为表现以及性别行为态度。当性别身份得不到确认时,个体可能会增强其性别 行为表现,以使外界的信息反馈与其性别身份相致。比如,如果某个女性可能 认为自己是“强壮 的,同时她也认为其他人也认为她是“强壮 的,她就会持 自己是“强壮”的行为表现。 1 2 关于痛觉受性别差异影响的研究 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说,痛觉受性别差异的影响是因为不同性别之间有着不同 的性别身份,而性别身份决定了个体在情境中关于疼痛的认知。 1 2 1 关于痛觉受认知影响的研究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知觉和认知现象。它是一种很难以适应的伤害性刺 激信号( 黄希庭,2 0 0 7 ) 。作为一种种系发生式的古老感觉,痛觉对保持身体的完 整以及个体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 k a l t e n h i t t s e r , 2 0 0 2 ) 。然而痛觉的难以适应这一 特性却又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任何人的一生都难免发 生疼痛,疼痛是临床上患者最多、最常见的主诉。 关于疼痛的实验研究也一直是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较早关于耐痛力的 经典研究是l a m b e r t 等人在1 9 6 0 年做过的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 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 压器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 程度。初测时,仅仅是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教徒 :而对犹 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时说:“据某一报告认为,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 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被告之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 余未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者认为,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主试的指导语激起了被试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 所致。 g o l d b e r g 等( 1 9 9 7 ) 也通过控制被试的认知导致了被试耐痛力的变化。经过第一 次耐痛力测试后,主试让被试完成了一些问卷的填写,之后半被试被告之,其 应对外在压力的能力良好,而另一半被试被告之其应对外在压力的能力欠缺。结 果发现,前一半被试第二次测试耐痛力水平明显比第一次测试提高,而后一半被 试两次测试成绩无明显差异。可见,认知上的变化会导致个体耐痛力水平的改变。 实际上,改变个体在情境中的认知而导致个体行为的变化的研究已经得到众多研 究的证实。 1 2 2 关于痛觉受性别差异影响的研究 在痛觉研究中,发现痛觉与性别差异有关。在实验上和临床上,女性比男性 有更多的疼痛体验,至少女性所报告的疼痛体验比男性要更多( b e r k l e y , 2 0 0 2 ; h o l d c r o f t ,b e r k l e y , 2 0 0 5 ) 但是也有有学者认为,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和生育功 能的特点,女性的耐痛能力更强( b e n d e l o u w , 1 9 9 3 ) ;而又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具 备坚韧的,男性化特质的男性更受欢迎,因此,男性会表现的更具耐痛能力( u n r u h , 1 9 9 6 ;r i l e ye ta 1 ,1 9 9 8 ) 。r i l e y 对前人关于痛觉受性别差异影响的报告进行内容分 析发现,关于疼痛阈限的性别差异效果量平均数为o 5 5 ,关于疼痛忍耐力的性别 差异效果量平均数为0 5 7 ,效果量显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疼痛阈限和耐痛力差异 显著,与男性被试相比较,女性在痛觉实验中,对疼痛更敏感。 大量研究证实,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倾向于报告疼痛的感受、疼痛报告 的频率更高、报告疼痛的水平更高以及疼痛延续的时间更长。b e m a r d e s 经过总结 得出:实验条件下痛觉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z a t z i c ka n dd i m s d l e1 9 9 0 ; f i l l i n g i ma n dm a i x n e r , 1 9 9 5 ;r i l e ye ta 1 ,1 9 9 9 ) ,其中,心理因素包括期望 (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 、情绪( e m o t i o n ) 和个体独特的过去经验等。生物因素包括荷尔蒙 水平( h o r m o n a ls t a t u s ) 、心血管反应(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r e a c t i v i t y ) 等。l e v i n e 和s i m o n e 认为,实验条件下,男性和女性之间痛觉感知和行为的差异可能主要来自于生物、 社会和心理三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切入,研究社会文化对性别身份形成的影响,造成 不同性别个体的性别自我概念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性别个体认知及行为方式的 4 1 前言 差异。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耐痛力会与性别之间形成特定的联系,比如,男孩 摔倒后,家长往往鼓励他要坚强,不要哭,要自己站起来,因为其是个“小男子 汉”,而女孩则不然。这些社会文化标准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一 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别自我概念,从而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时候,个体的认知 就会受这些社会文化标准影响,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行为。 1 3 关于痛党的性别差异态度的测量及其实验处理 1 3 1 关于痛觉的性别差异观念的测量 早期研究者认为耐痛力的性别差异源于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的知觉( s a n f o r d e ta 1 ,2 0 0 2 ) 。但是多数的研究中把性别角色定义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水平的操作性定 义并不能验证以上的观点( o t t o ,d o u g h e r , 1 9 8 5 ;m y e r se ta 1 ,2 0 0 1 ;s a n f o r de ta 1 ,2 0 0 2 ) 。 w i s e 等( 2 0 0 2 ) 把通过测量与疼痛相关的具体的性别差异观念代替了测量总体的男 性化和女性化指标,他的研究结果证实了s a n f o r d 等的观点。 当前与痛觉相关的性别差异观念测验主要为痛觉的性别角色期望问卷 ( g e n d e rr o l ee x p e c t a t i o no fp a i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g r e p ) ( r o b i n s o n ,r i l e yi i i & m y e r s e ta 1 ,2 0 0 1 ) 。研究者开发此问卷主要为测量关于痛觉敏感性、耐痛力以及报告痛觉 的倾向的性别刻板印象特征,此问卷包含三个维度:痛觉敏感性、耐痛力和报告 痛觉的意愿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有四个项目,通过自我、一般男性和一般女性之 间的相互比较来编写项目。经过验证,问卷测试结果证明关于痛觉敏感性、耐痛 力以及报告痛觉的意愿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存在的。w i s e 和p r i c e 等人( 2 0 0 2 ) 使用 g r e p 并结合痛觉敏感性实验研究,同样验证了关于痛觉的性别角色期望的存在。 如果说g r e p 是对关于痛觉的性别差异观念的外显测验,那么,当前尚未出 现关于痛觉的性别差异观念的内隐测量研究。在查阅相关性别刻板效应的相关研 究中,有人曾就关于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的内隐观念进行研究( k a w a k a m i ,s t e e l ee t a 1 ,2 0 0 8 ,n o s e k ,b a n a j ie ta 1 ,2 0 0 2 ) ,n o s e k 等人通过内隐测量证实了相对于艺术和 语言学科,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对数学存在内隐的负面态度,女性存在 内隐的关于数学的性别刻板效应。本研究借鉴关于数学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研究 方法,对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观念进行研究。 1 3 2 性别身份研究中的实验处理 多数的情况下,交往并不是整个人之间的交往,而是人们所具备的角色之间或 在群体、组织中的成员资格之间的交往,这也就是他们的身份之间的交往 ( l e a r y , 2 0 0 3 ) 。b u r k e ( 1 9 8 0 ) 假设,任何一个身份总是与其相对应的身份相互关联。 比如父母的身份对应于子女、教师的身份对应于学生、医生的身份对应于病人。 两南大学硕十学1 1 f 7 = 论文 当一个人在交往中表现出一种身份,与之交往的人肯定表现出与之相关联对应的 身份。其实,这也就是说,当情境中两个相对应的身份同时出现时,它们才比较 容易被表现出来。k u t 等( 2 0 0 7 ) 通过让被试通过角色扮演的知名电子游戏来启动被 试的角色身份,分别创造了英雄式的角色身份情境和懦弱的角色身份情境,从而 考察了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痛觉特点。他们的研究证实,在启动英雄式的角色身 份的情境下,被试的耐痛力提升,而在启动懦弱的角色身份的情境下,被试的耐 痛力出现下降。可见,k u t 等启动两种角色身份是有效的。p o o l 等( 2 0 0 7 ) 考察了性 别标准和群体认同对耐痛力的影响,他们首先让被试完成耐痛力的性别标准问卷, 然后测量了被试的性别认同,之后对被试的耐痛力进行测量,其实耐痛力测量之 前来完成相关的问卷也是启动性别角色身份一种实验处理,问卷中的相关项目是 男性和女性进行对比的认知情境,同时又把这种情境与自身相联系起来,这种条 件下,被试的性别身份得以启动,从而对后继的耐痛力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在刻板印象的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采用的相似的方法来启动刻板印象。性 别刻板印象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个体性别身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被个体认同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际上成为性别身份的一部分。在相关性别差异的实 验中,一些研究者都从性别的刻板印象入手,通过操作性别刻板印象来研究心理 上的性别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q u i n n 和s p e n c e r ( 2 0 0 1 ) 曾研究过性别刻板印象对女 性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他们的实验设计中,通过指导语来给予控制组和实 验组不同处理,在实验组中,告诉被试:前面的测验结果表明测验成绩无性别差 异,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在测验中的表现基本一致。控制组的指导语中并没有 这旬。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处理可以有效的启动性别刻板印象,并对实验 结果产生影响。k i e f e r 和s e k a q u a p t e w a ( 2 0 0 7 ) 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实验处理,效果明 显。d a r - n i m r o d 和h e i n e ( 2 0 0 6 ) 曾让女性被试阅读关于数学天赋的性别差异的科 学研究报告,结果表明:不同的科学报告内容对女性被试在后继的数学测试中的 表现产生影响。 借鉴以上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设计了相似的启动性别身份以及降低自 我确认水平的实验处理方法。 1 4 理论解释及研究假设 角色身份理论( r o l ei d e n t i t yt h e o r y ) 的创建者s t r y k e r 认为,个体会在社会中 扮演了各种不同角色,个体会把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内化为各种自身具备的身份, 个体扮演多少的角色就会形成多少相应的身份,所有身份的整合就构成了个体整 个自我,而个体的自我也是在各种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出来。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有着不同的标准,比如,男性被赋予了坚强的、沉稳的,坚定的特征,而 6 1 前言 女性被赋予敏感的、温柔的特征。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同性别的言行标准 通过社会认同( s o c i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方式被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从而形成性 别身份。男性和女性以各自的标准规定自身的言行。因此,关于疼痛在言行上表 现的性别标准,男性和女性存在相同的观念。 假设一:无论在外显角度或者在内隐角度,男性和女性对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存 在相同的态度。 j a m e s 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少个不同的角色,个体就存在多少个不同的自 我。社会结构是复杂的,个体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 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身份,因此个体认同的身份是多重的、复杂的,个体可以同时 拥有多重身份( m u l t i p l ei d e n t i t i e s ) 。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启动不同的身份。身份在 一定情境中被启动,从而产生相应的自我确认( s e l o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 动机,指导个体 在情境中的言行举止( 吴小勇,黄希庭等,2 0 0 8 ) 。上文已提到,认知上的变化会 导致个体耐痛力水平的改变,那么,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条件下,个体会以性别的 社会标准来指导自身的言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耐痛力。 角色身份理论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特定角色身份的启动取决于与此身 份相对应的身份出现与否( b u r k e ,1 9 8 0 ) ,比如,老师只有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老师 这个身份应该表现出的言行;社会身份理论认为,只有在外群体成员出现的条件 下,个体才以内群体成员的标准来表现自己。两个理论都认为,只有在社会比较 (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 的情境下,身份才被启动。研究者认为,性别身份的启动同 样也需要一个社会比较的情境,也即,只有在与异性进行比较的时候,性别身份 才会被启动。 性别身份的启动会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耐痛力水平。而且不同个体的性别身 份认同水平会对耐痛力水平的变化产生影响。 假设二: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条件下,男性的耐痛力水平会高于性别身份未启动条 件下的耐痛力水平,女性的耐痛力水平会低于性别身份未启动条件下的耐痛力水 平。 假设三: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条件下,高性别身份认同的男性耐痛水平提高的程度 高于低性别认同的男性;高性别身份认同的女性耐痛水平降低的程度高于低性别 认同的男性。 启动特定身份后,在自我确认动机的支配下,个体对自身的身份进行确认。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当个体在情境中知觉到的与自身有关的信息与个体内部的标准相一致时,个体会 感到愉悦;而当两者之间存在偏差时,个体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当知觉与标准 之间存在偏差时,个体就会进一步增强其该做的行为,来改变外界环境,从而使 个体感知到的和自我相关的意义与其内部的标准相一致。 假设四:在性别身份确认失败的条件下,男性会进一步增强其耐痛行为,耐痛力 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女性则进一步降低自身的耐痛力水平。 一旦性别的某一特定的自我确认动机水平被降低,即使性别身份被启动,个 体可能不再以这一特定标准来指导自身的言行。n i m r o d 和h e i n e ( 2 0 0 6 ) j 正实,在降 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条件下,女性的数学测试分数明显提高。这也就意味着, 当耐痛力不被作为表现男性化特征的标准时,在启动性别身份的条件下,个体耐 痛力水平可能不会出现改变。 假设五:在降低自我确认动机水平的条件下,男性耐痛力水平不会因性别身份的 启动与否而发生改变。 1 5 研究的意义 在理论上,研究性别身份对耐痛力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耐痛力的性别 差异的内在原因,从而使我们可以从性别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认识耐痛力的性别差 异,为已有的关于文化和心理因素来认识耐痛力存在性别差异的现象提供科学的 依据。同时,通过性别身份来研究耐痛力也拓展了身份理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 验证相关身份理论的正确性。 在实践上,假如研究假设成立,那么本研究为临床上的疼痛表现提供了一个 解释途径,让研究结果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运用,提升临床医学工作的效果;同时, 也可以利用本研究结论,为某些社会活动提供指导,比如,军人的训练中就可以 依据已有的结论提升军人对痛苦的忍耐力。这对人们某些特定社会活动的完成以 及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8 2 研究一:在外碌和内隐条件下男性和女性对关丁疼痛的性别标准的态度 2 研究一:在外显和内隐条件下男性和女性对关于疼痛的性 别差异的态度 2 1 实验假设 无论在外显角度或者在内隐角度,男性和女性对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存在相 同的态度。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对象选择 在各年级随机选择7 0 名大学生,其中男性4 6 名,女性2 4 名。 2 2 2 研究工具 采用r o b i n s o n ,r i l e yi i i 和m y e r s 等编制的疼痛的性别角色期望量表( g e n d e r r o l ee x p e c t a t i o n so fp a i n ,g r e p ) ,研究者在翻译问卷基础上,再请英语专业人员 进行校对,之后依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对问卷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删减。 e a s t 是h o u w e r ( 2 0 0 3 ) 在i a t 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 方法,它结合了i a t 和h o u e w e r 提出的情绪性s i m o n 作业的特点。下面用性别刻 板印象为例来介绍e a s t 的实验程序。 在对性别进行的标准e a s t 实验程序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都用白色、蓝色 和绿色呈现。被试依照所呈现的白色词汇的归因属性( 积极或消极) 做出判断, 并分别做出反应( 比如按左键或右键) ,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 左 键) 或者消极( 右键) 的意义;对于彩色目标词汇( 蓝色或绿色) ,男性和女性的 词都用蓝色或绿色的彩色词汇呈现。被试则依据其颜色反应,看到蓝色( 无论是 男性的词还是女性的词) 按左键,看到绿色( 无论是男性的词还是女性的词) 按 右键( 如表2 所示) 。实验后记录被试对不同颜色词汇的反应时,不记录白色词汇 反应时。比方说,当彩色词汇女性和白色词汇积极的性质一致,且个体对这两个 词汇共同按键做出反应时个体反应较快,据此可以推断出个体对女性的联想与判 断。此外,e a s t 还可以同时对不同目标对象做出评价,只需在实验中设计彩色词 汇来包括这些不同态度对象,因此e a s t 又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