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辞赋.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辞赋.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辞赋.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辞赋.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辞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玄学与辞赋 摘要 内容摘要:魏晋玄学大兴,不仅左右着文人的性格行为,同时也深刻地影响 着当时盛行的辞赋创作。 魏晋玄学兴起于曹魏正始年间,但是其学术渊源则可上推至东汉末年。政治 黑暗、社会动荡是玄学产生的政治因缘;经学式微、名教危机是玄学产生的学术 因缘;士风演变、崇尚清谈是玄学产生的社会因缘。魏晋玄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 发展阶段:一是正始何晏、王弼阶段;二是正始阮籍、嵇康阶段( 竹林玄学) ; 三是西晋向秀、郭象阶段;四是东晋玄佛合流阶段。 玄学作为一种影响世风的哲学思潮,从汉末以来,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玄学影响下,魏晋文人放达不羁、任情适性,淡薄宦情、不婴事物,风姿超逸、 纵情山水,情趣高雅、怡情艺术。魏晋赋论也不同于汉代赋论,出现了不少新的 特点:重视赋体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自觉追求赋体文学的审美特性,赋作家内 心体验成为研究对象,辞赋抒情性特征得到充分发掘。 就内容而言,受玄风濡染的魏晋辞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阐释老庄哲学 命题的辞赋:借用老庄著作中经典意象的辞赋;虚拟老庄玄学人物的辞赋;以玄 学清谈中的标志性事物与范畴为描写对象的辞赋;描写玄学化的事物与场景的辞 赋。 在玄学熏陶下,魏晋辞赋的艺术风格也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它们是:玄学 化的情感意象,浓郁的思辩色彩,深情款款的抒情方式。与此相对应,辞赋创作 还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迷恋山水的 审美趣味,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总之,魏晋玄学主要从创作主体、创作理论、创作内容、艺术风格、审美情 趣等多个方面对辞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玄学辞赋影晌 魏晋玄学与辞赋 a b s 仃a c t c o n t e n t :i nw e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 ,m e t a p h y s i c sw a sp r o s p e r i n g i ta f f e c t sn o to n l y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b e h a v i o r so f t h ew r i t e r s ,b u ta l s ot h ew r i t i n go f f u m e t a p h y s i c so fw b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e m e r g e di nz h e n g s h ia g eo fc a o w e id y n a s t y , b u tt h ea c a d e m i co d g i nc a l lb et r a c e db a c kt ot h ee n do fe a s th a l l d a r kp o l i t i c sa n d s o c i e t yt u r b u l e n c ea r et h ep o l i t i c a lc a u s e so f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t l l e d e c l i n e d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a n dt h ee r i s i s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a r e t h ec u l t u r a lc a u s e s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e t h o s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a n dt h et a s t eo fi d l e t a l ka r et h es o c i a lc a u s e s m e t a p h y s i c so fw 颤j i nd y n a s t i e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d e v e l o p m e n tp h a s e s :t h ef i r s t ,t h ez h e n g s h ip h a s eo f h ey a ha n dw a n gb i ;t h es e c o n d , t h e z h e n 鲻h ip h a s eo fp u m aj ia n dj ik a n g a m b o ow o o d sm e t a p h y s i c s ) ;t h e “r d , t h ew b s tj i nd y n a s t yp h a s eo fx i a n gx i ua n dg u nx i a n g ;t h ef o u r t h t h ee a s tj i n d y n a s t yp h a s eo f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m e t a p h y s i c sa n db u d d h i s m a sa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i n f l u e n c i n gs o c i a le t h o s ,m e t a p h y s i c sh a db e e n 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s o c i e t yh u g e l ys i n c et h ee n do fh a nd y n a s t y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ew r i t e r sw e r ep r e s u m p t u o u sa n dd i s s i p a t e d ,w i t hu n c o n c e r nf o r 0 f f i e i a lb u s i n e s s e l e g a n ta n df o n do f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a n dk e e no na r t t h e o r y a b e u tf ui nw e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i sd i f f e r e n to ft h eo n ei nh a l ld y n a s t y i th a sn e w c h a r a c t e r s ,f o re x a m p l e ,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t oi n n e rr u l e so f f u ,p u r s u i to f 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f u ,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s p i r i t u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w r i t e r s ,s t u d y i n gl y r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f u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n t e n t ,f ua f f e c t e db ym e t a p h y s i c si nw j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 ,c a n 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k i n d s :t h ef i r s t ,t h ew r i t i n g sw h i c he x p l a i n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o f l a o z ia n dz h u a n g z i ;t h es e c o n d t h eo n e sw h i c hu s et h ea e s t h e t i ei m a g e so fl a o z i a n dz h u a n g z i ;t h et h i r d ,t h eo n e sw h i c hi n v e n tm e t a p h y s i c a lr o l e ;t h ef o u r t h ,t h eo n e s w h i c hd e s c r i b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i n g so fi d l et a l k ;t h ef i f t h ,t h eo n e sw h i c hd e p i c t m e t a p h y s i c a lt h i n g sa n ds c e n e s t h ea r ts t y l eo ft h ef ui nw j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s h o ws o m en e wc h a r a c t e r su n d e r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e ya r em e t a p h y s i c a ls e n s i b i l i t i e sa n di m a g e s ,s t r o n g t h i n k i n ga n dl y r i cs t y l e t h ew r i t i n go f f ur e p r e s e n t s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i n t e r e s tb e c a u s e 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f o re x a m p l e ,e a s y g o i n gl i f c ,c r a z ya b o u t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a n d a r t i s t i cl i f es t y l e i naw e r d m e t a p h y s i c si nw e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i n f l u e n e e st h ew r i t i n go f f ui nm a n y r e s p e c t s ,s u c ha sw r i t e r s ,w r i t i n gt h e o r y , c o n t e n t ,a r ts t y l e ,a e s t h e t i ci n t e r e s t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m e t a p h y s i c si nw j i j i nd y n a s t i e s ;f u ;i n f l u e n c e 魏晋玄学与辞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 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乒碰签字日期。,i ;7 = 年3 、月z 昭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磁盘,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片j 复 印、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反巾艋 签字日期:司年j 、月洳目 第6 4 页共6 5 页 名:纠件 导师签名:暑1 l 仰p 可、 签字日期:溯年j 为2 。日 魏晋玄学与辞赋 魏晋玄学与辞赋 导言 一、研究对象 魏晋玄学大兴,不仅影响着文人性格行为,也直接或问接影响着当时的 文学创作。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说“文变染乎世情”。辞赋作为魏 晋重要文体,在玄风浸润下,也显现出玄学色彩。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和文学 艺术两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剖析玄风熏染下的魏晋辞赋创作,系统梳理玄学 在辞赋领域产生的影响。 辞赋的研究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逐渐繁荣,专著和论文不断增多,角 度各异。然而,从学术与文学之间关系入手,断代研究魏晋辞赋的成果并不 多见。不少论著虽然对此略有提及,但不够系统全面,也不够周密详赡,因 而这方面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从时间段来说,本文拟选取玄学盛行的魏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上起建 安元年,下至东晋术年;从文体来说,选取“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辞赋 作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辞赋这一种文体。 当然,辞赋一体的定义繁多,标准不一。其外延主要有以赋名篇者和设 论、七体、连珠等等。参照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另外, 参考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先唐赋辑补) 所辑篇目,魏晋存有赋作近千 篇。其中直接或者间接涉及玄学的辞赋为本文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赋体文学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备受冷落,被讽为“形式主义”,斥为 “宫廷文学”。8 0 年代以来,赋体文学研究逐渐繁荣,研究者和研究范围逐 渐扩大。然而,比起诗歌戏曲研究,赋体研究仍然相对冷门,可供研究的维 度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细掘的角度也有不少。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赋体文学研究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赋史研 参考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博士论文) d 陕西师范大学2 0 0 5 i 详参许结许结教授中国赋学研究讲授提纲 ( 续) 班v o l 】h t t p :n w g i i o x u e c o m d d x r l p e x u j i e 2 h t m , 2 0 0 4 - 9 7 2 0 0 6 - 3 一z o 第2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究。马积高赋史为开山之作。此后,又有郭维森、许结辞赋发展史,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王琳六朝辞赋史, 于浴贤六朝赋述论等。既有赋体文学的通史,又有断代史。其中,汉赋 研究最为繁盛。有姜书阁汉赋通义、龚克昌汉赋研究等等。第二,赋 学理论研究。主要有叶幼明辞赋通论、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等。第三, 赋的总集、选集类。总集类有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伏俊琏敦煌赋校注、 张锡厚敦煌赋汇,以及重新影印旧籍如陈元龙历代赋汇、祝尧古赋 辨体等。赋的选集类整理有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毕万忱等编著的四卷 本中国历代赋选、裴晋南等汉魏六朝赋选注、李晖等历代赋译释、 刘祯祥等历代辞赋选、黄瑞云历代抒情小赋选、张永鑫魏晋抒情小 赋选等。第四,赋的史料研究。主要有霍松林辞赋大辞典、徐志啸历 代赋论辑要和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 港台地区八十年代以来赋学研究也比此前繁盛。其代表论著有张书文楚 辞到汉赋的演变,张正体、张婷婷赋学,李日刚辞赋流变史,何沛雄 赋话六种、汉魏六朝赋家论集,简宗梧汉赋源流与价值之商榷、汉 赋史论、赋与骈文,曹淑娟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许东海庾信生平 及其赋之研究,黄水云六朝骈赋研究,陈韵竹欧阳修苏轼辞赋之比较 研究,廖国栋魏晋咏物赋研究,洪顺隆范仲淹赋评注,邝健行诗赋 与律调、科举考试文体论稿等。海外学者这一时期的赋学研究进展不大。 日本学者如清水茂、兴膳宏、藤原尚、中村昌彦、户仓英美、伊藤正文、林 田慎之助等虽多次参加有关赋学研究的国际学术活动,也发表了一系歹b 赋学 论文,但赋学论著,在近二十年似乎仅有户仓英美的诗人们的时空从 汉赋到唐诗。韩国赋学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安振高、李庆善、范善均、朴 现圭、金学主、金寅浩、金周汉、金周淳、李国熙、白承锡等发表赋学论文, 已经成为目前国际赋学一支不可轻估的研究力量。在欧美,自八十年代以来 真正致力于赋学研究而成就卓著者,当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康达维。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世界上赋学研究的四大区域即中国大陆、港台地区、 日韩、欧美由“分治”逐渐走向“融合”,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媒介是国际 赋学研讨会的召开。自1 9 8 7 年、1 9 8 9 年相继在湖南衡阳、四川江油召开全 国赋学研讨会后,1 9 9 0 在山东济南由山东大学主办召开了首届国际赋学研讨 会,其讨论主题由“汉赋研究”延伸到“魏晋赋研究”,文史哲杂志出版 第3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了论文专辑。1 9 9 2 年在香港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赋学研讨 会,新亚学刊集刊第十三辑即以赋学会专刊形式面世。1 9 9 6 年在台北由 台湾政治大学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国际赋学研讨会, 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印出版了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 9 9 8 年在江苏南京由南京大学主办了第四届国际赋学研讨会,讨论主题是“辞赋 历史与批评之展开”、“二十世纪辞赋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2 0 0 2 年在福 建漳州召开第五届国际赋学研讨会,论文集由文史出版社出版。2 0 0 4 年,第 六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韩 国、日本等四十余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七十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研究赋体文学的硕士博士论文。有的按照题材风格 进行分类研究。如褚斌杰指导、蒋文燕著汉赋类别流变研究,龚克昌指导、 贡小妹著两汉魏晋游览赋研究,赵逵夫指导、伏俊琏著俗赋研究等。 有的按照历史时段分段研究。如龚克昌指导、刘培著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 龚克昌指导、武怀军著金元辞赋研究。而汉赋研究是热点,有霍松林指导、 高一农著汉赋专题研究,李炳海指导、孙晶著汉代辞赋研究,葛本仪 指导、唐子恒著汉大赋多音词研究等。 统观上述成果,我们发现专门研究哲学文化思潮与辞赋关系的论著并不 多见。笔者搜索到的论文有经学与汉赋的发展( 张涛) 、魏晋玄学与“竹 林七贤”赋作( 龚克昌) 、魏晋风度与六朝辞赋( 高光复) 等。而在笔者 看来,哲学文化背景与当时的文学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值得深入细致地研究, 于是决定以此为论题,以期能够为赋学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三、论文框架 本文分为上、下篇。上篇“魏晋玄学与辞赋创作概说”,分为:一“魏晋 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缘”;二“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三“魏晋辞赋 玄学因素的量化统计”。下篇“魏晋玄学与辞赋关系的多维透视”,分为:一 “魏晋玄学与文人性格”;二“玄风影响下的辞赋理论”;三“玄风濡染下的 题材内容”;四“玄风熏陶下的艺术风格”;五“玄风浸润中的审美情趣”。本 文尝试以此为逻辑框架,多角度剖析玄风熏染下的魏晋辞赋创作,系统梳理 玄学在辞赋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4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上篇魏晋玄学与辞赋创作概说 魏晋玄学起于曹魏正始年问,但是其学术渊源则可上推至东汉末年。“玄” 这个概念来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玄”是用来解释“道” 的。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云:“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葛洪抱秆子内 篇畅玄云:“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味乎其深也,故称 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可见“玄”包含幽深难测之意。“玄学” 一词则较为晚出。宋书何尚之传载:。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 聚生徒。”宋书雷次宗传:“( 宋文帝) 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 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 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薮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可见,直到剃宋时期, 玄学才立于学官。但是,玄学作为一种影响世风的哲学思潮,从汉末以来, 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和社会风气必然对当时的文学产生影响,魏晋玄学 与文学之问就存在着一种或隐或显的内在联系。厘清玄学形成的社会历史原 因及发展脉络,并以赋体文学作为观照对象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许能 够为人们研究魏晋文学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一、魏晋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缘 玄学正式产生于正始年阉。“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作为个文学 史的概念,它不仅仅限于正始十年( 2 4 0 - - 2 4 9 ) ,而是可以上溯至太和年问( 2 3 0 年前后) 。太和年间,正始名士的活动已有一定影响。三国志魏书卷九 记载;“南阳何娶、邓飚、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 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而此时正值建安文学杰出代表曹植辞世,标志着 文学史建安时代的结束。其下限则可以推至景元年间( 2 6 0 - 2 6 4 ) 。因为此时 玄学的领袖嵇康、阮籍离世,这不仅意味着正始玄学的结束,也标志着玄学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换言之,正始玄学从开始到结束前后长达三十余 第5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年。玄学作为一种与此前的汉代经学有着完全不同品格的全新学术思潮,它 之所以在此时粉墨登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 一) 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玄学产生的政治因缘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汉灵帝中平元年( 1 8 4 年) 爆发了以黄巾军领袖张角为首的大起义,地方割 据势力趁机而起,最终导致大一统帝国的完全崩溃。中央集权的汉帝国崩溃 之后,分裂格局形成,三国鼎立,互相牵制,混战不已。处在动荡乱世的有 志之士不断进行殉道式的探索和实践。在政治空前腐败的桓、灵二帝统治期 间,宦官专权,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杀害了杜密、李腐、范滂等一 百多名“党人”,一千多名太学生也因此受到迫害,永世不能做官。东汉党人 的行为体现了儒家忠君忧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作为儒家入格典范的士入却 死在他们用生命保卫的道义之下。比如范滂,面对中常侍王甫“共造部党, 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的指责,他回答说:“臣闻仲尼之言,。见 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 不悟更以为党。”临死前面对自己的儿子,范滂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遗训:“吾 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后汉书范滂传) 这两句遗训道出了汉代正统经学之士的困惑和无奈。范滂之类的士大夫虽然 一生恪守忠孝仁义的行为准则,但却命运多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他 们走到生命的尽头而回首人生时,终于对自己笃信一生的孔孟之道产生了怀 疑恶固不可为,但是为善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呢? 痛苦与无奈之中 多少表现出了一种“善恶不为”的道家倾向。赵壹、张衡等人的辞赋亦显示 了乱世文人的愤激思考和超脱倾向。赵壹刺世疾邪赋寥寥数笔就将污浊 社会的种种情状暴露无遗,其直率的感情和犀利的语言极大地加深了赋作对 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张衡思玄赋归田赋写游仙、归田,借以排遭精 神苦闷。赋家身在仕途,却心向玄远,表现出乱世文人的超脱倾向。这些都 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出,动乱的社会现实已经为玄学取代经学准备好了合适的 政治土壤。 ( 二) 经学式微、名教危机一玄学产生的学术因缘 经学是两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自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来,经学便逐渐臻于鼎盛。士人们从入学到入仕,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都要严格遵循这种思想。它不仅仅是学术,也和政治结合起来,汉代处理政 第6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事多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经学虽然以其独特的政治品格适应了汉代中央集权 大一统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其自身的缺陷决定了 它不可能成为永久的致胜武器,经学衰微是历史的必然。事实上,经学的衰 微早在西汉末年便已初露端倪,“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就是谶纬泛滥,几 乎取代了今文经学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谶纬盛行首次将经学、 特别是今文经学的弊端暴露无遗,从而给经学以实质性的重创”。东汉中后 期,经学的衰势更加明显。经学衰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 经学局限性日渐显露,统治者对其崇信度也有所降低。汉代官办经学以利禄 为诱饵,大多数经生都把经学当作仕途的敲门砖。在这种情况下,经学之士 “不复以学阅为本”( 三国志董昭传) ,“章句渐疏,丽多以浮华相尚,儒 者之风盖衰矣”( 后汉书儒林传上) ,就成了必然趋势。而统治者对于经 学,也开始冷淡起来。汉安帝“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 后汉书儒林 传上) ,而桓帝崇奉老子和佛学,灵帝则别立鸿都门学,以书画诗赋技艺进 士。第二,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经学也随之衰弱。东汉后期外戚、宦官 专权,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经学信奉的纲常伦理相矛盾,必然会打击经学之士、 冷落经学。伴随着经学式微,是名教危机的出现。“所谓名教,就是以名 行教,也就是将正统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匪口立为名分、号为 名节,并施之于人格的教化。”。东汉后期,人们对日益虚伪的名教产生深刻 的怀疑。孔融就曾经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缶i c 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而 后汉书陈蕃传记载:“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 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 五子皆服中所生。”赵宣所谓“孝”居然全是假的,不过是为了求取功名做个 样子而已。实际上,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权者一边口称“名教”,一边不断做 出有违君臣名分的事情。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乃至军阀混战都是名 教虚伪最典型的表现。正是在经学式微、名教危机的同时,思想走向多元化, 诸子之学兴起。比如曹操就“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晋书傅玄传) 。 而士人为了在乱世中保全生命,释放精神痛苦,也大多选择老子、庄子的学 说,或者从周易中寻找“玄”理。汉末仲长统就曾经作诗云:“叛散五 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栖,游心海左。元气为 刘松来两汉磐学与中周文学 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12 4 5 李建中,高华平幺学与魏晋社会【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36 2 第7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舟,微风为拖。敖翔太清,纵意容冶。”( 后汉书仲长统传) 诗歌用素朴 无华的语言表现了随缘任性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老庄思想对文人的影响正在 日渐加剧。 ( 三) 士风演变,崇尚清谈玄学产生的社会因缘 面对昏昧黑暗的现实,一批批有志之士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汉末两 次“党锢之祸”,士人作为一个群体被镇压。一次次的抗争换来的是一次次的 死亡,士人开始了痛心疾首的反思。早在桓帝之时,李固就曾断言:“汉家衰 微,从此始矣。”( 后汉书李固传) 桓、灵之世,徐樨也说:“大树将颠, 非一绳所维。”( 后汉书徐樨传) 以此比喻汉朝将衰,单靠一人之力,无 法挽回。士人的失望可见一斑,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他们感慨“人 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入生忽如寄,寿无金 石固”;发出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古 诗一十九首) 的慨叹。他们不再恪守所谓的儒家伦理,而是肯定享乐欲望。 “通儒”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字器服,多 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 入其室者”( 后汉书马融传) 。马融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同于迂腐古板、恪 守儒家礼仪的腐儒,他甚至可以一边欣赏美色音乐,一边教授弟子。建安士 入更加注重适性称情。比如孔融“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日:坐上客恒满,尊 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后汉书孔融传) 又如祢衡裸身击鼓辱曹操( 后 汉书祢衡传) 。及时行乐、率性而为,反映了汉末士人不拘小节、通脱自 由的一面。而统治者对于这样的变化,也持一种默许的态度:“魏文慕通达, 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 晋书傅玄传) 伴随着士风的演变,清谈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所谓“清谈”,既是魏晋士 人表现玄思的方式,也是他们品评人物的常见手段。清谈由汉末清议演变而 来。汉末清议是以人物品题为主旨,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辅助手段。两汉采 用察举征辟制选拔官吏,察举又叫作荐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 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 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因此乡闻清议起着极为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东汉末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 详参察举和征辟- 谢a i n 日一新浪b l o g e b o l h t t p :b l o gs m a c o m c n u 4 6 f e 6 6 0 1 d 1 0 0 0 1 e h , 2 0 0 6 - 0 6 - 2 4 2 0 0 7 - 0 3 一1 0 第8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 ( 后汉书党锢传) 。与宦官势力对抗的知识分子的“清议”,使得宦官不 能够随意任用官吏,连朝廷也不得不听取他们的评论,“随所臧否,以为与夺” ( 后汉书符融传) 。这种曾经极具政治色彩的清议到了东汉末年。有了一 些变化,人物品评由具体走向了抽象。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不少清谈性质的 人物品评,大都着意于空灵的审美特质,“重才情、崇思理、标放达、赏容貌” 。,而舍弃了政治性的内容,从而与玄学重“虚”的特点内在相通。以上种种 情况表明,玄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二、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玄学在东汉末年己初现端倪。汤用彤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溯自扬子 云以后,汉代学士文人即间尝企慕玄远。”。冯衍显志赋云:“大老聃之贵 玄守寂莫而存神”,“游精神于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处清静以养志兮, 实吾心之所乐。”仲长统“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 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h 居清旷,以乐其志”,并宣称:“安神 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后汉书仲长统传) 玄学起于正始何晏、王弼,晋书王衍传记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 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刘勰文心雕 龙论说云:“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 与尼父争涂矣。”玄学理论发展到东晋张湛便宣告结束,张湛主要玄学著作是 列子注,“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 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 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 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 张湛列予注序) 。可见张湛理论 上并没有很大的建树,大体是沿袭正始西晋的玄学路线,只不过加入了一些 佛学的内容。 作为社会思潮的玄学,其实在陶渊明身上也有所体现。陶渊明作为“古 今隐逸诗人之宗”( 钟嵘诗品) ,其作品必然会带上玄学色彩。其归去来 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 李择厚、刘纲纪冲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9 7 8 刘梦溪冲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z 】石家庄:j 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6 9 6 第9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其中就多少可 以读出一些玄学的意味。 关于玄学发展阶段的划分,早在东晋便已出现。东晋袁宏作名士传。 把曹魏正始以降的名士分为三个时期。名士传今己不存,世说新语文 学有“袁伯彦( 宏) 作名士传成”条,刘孝标注日:“宏以夏侯太初( 玄 、 何平叔( 晏) 、王辅嗣( 弼) 为正始名士,阮嗣宗( 籍) 、嵇叔夜( 康) 、山巨源( 涛) 、 向子期( 秀) 、刘伯伦( 伶) 、阮仲容( 威) 、王溶伸( 戎) 为竹林名士,裴叔则( 楷) 、 乐彦辅( 广) 、王夷甫( 衍) 、庾子嵩( 数) 、王安期( 承) 、阮千里( 瞻) 、卫叔宝 ( 玢) 、谢幼舆( 鲲) 为中朝名士。”袁宏把魏晋名士区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 和中朝 名士三个时期。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时代变迁,没有考虑到玄 学理论的一致性,而且没有涉及东晋玄学。统观玄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一是正始何晏、王弼阶段;二是正始阮籍、嵇康阶段( 竹林玄学) ; 三是西晋向秀、郭象阶段;四是东晋玄佛合流阶段。 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两者均以“贵无”为其理论支撑,所以 有的学者称其为“老玄”。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何平叔注老子始成, 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日: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因以 所注为道德二论。”而夏侯玄本玄论和钟会老子注也是阐释 老子学说的重要著作。 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如果说正始玄学是政治哲学,那么竹林 玄学则是人生哲学。何晏、王弼等人玄学理论主要是为了求得济世之方,而 阮籍、嵇康玄学理论则是为了探索理想人格本体。在名教与自然矛盾愈发突 出的情况下,竹林玄学显示了突出的斗争精神。嵇康养生论难自然好学 论、阮籍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基本都是以儒道之争、名教与自然之争 为其文章的结构模式。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释私论) ,完全可以 视为竹林玄学的人生宣言。他们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对山林田园充满向往, 放任不羁,表现出对仕途功名的厌弃。阮籍“青白眼”、大醉拒婚、刘伶纵酒 放达、脱衣裸形等等,无不显示出竹林名士傲俗放达的人生态度。 西晋玄学以向秀、郭象为代表。袁宏所歹l j 的中朝名士或以清谈著称,或 以行为狂放著称,或二者兼之,但没有玄学论著传世。例如王衍就是一位擅 长清谈的名士。世说新语赏誉记载:“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中朝 主要是指西晋元康年问 第1 0 页共6 5 页 魏晋幺学与辞赋 名士谈议,奇之,日: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 矣! 命子弟造之,日:此人,人之水之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一世 说新语德行注引王隐晋书;“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 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 大道之本。故去衣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 为达也。”与这些放达乃至放荡的行为相联系的,是玄学之士对政事的淡漠和 宅心事外。向秀仕晋,“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晋书本传) 。王衍身居 高位,然“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 晋书本传) 。乐广“与王衍俱 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 晋书本传) 。 袁宏没有提及的裴颇和郭象都是当世名士,其理论创述主要是在中朝元康年 问。裴颁作崇有论,批判放达之风,但是他也作有贵无论。向秀认为 万物自生自化,顺着庄子以用为体、体用合一的理论,论证了自然与名教关 系。儒家贵名教,道家尚自然,向秀综合儒道,必以自然和名教为一体。受 其影响,郭象庄子注提出“独化于玄冥”。中朝年间的元康玄学有着明显 综合儒道的意味,有的学者称之为“儒玄”。 两晋之交,尤其是东晋以来,玄佛合流为玄学发展的新变。玄学理论发 展到张湛,已经基本终结。张湛的列子注被视为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玄学 著作,虽然重复了贵无论和独化论的观点,但其著述有意识地引入了一些佛 学成分,从而为何晏、王弼以来的玄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东晋以来,僧 人名士化、名士僧人化业已成为风尚。当时名僧不但精研佛典,而且广泛涉 猎老庄易乃至儒家著作,造诣非浅。支遁注庄子逍遥游,见 解独特:“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支遁“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 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世说新语文 学) 。支道林已不再简单承袭魏晋玄学之说,而是力图以佛教理论重新理解 庄子逍遥游,故而让士人感到耳目一新。孙绰道贤论以支遁比向秀, 认为“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与此相对应,当时的士人也热衷于研究佛 学,如郗超、孙绰、许询、殷浩等即是如此。殷浩“见佛经”,就说“理亦应 阿堵上”( 世说新语文学) ,认为玄佛相通。此外,当时士人与僧人的交 往也十分频繁。像王羲之、谢安、殷浩、许询等人,就与支遁过往甚密。世 说新语文学记载了不少僧人与士人交往的故事。例如僧意和王苟予( 王 第1 1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修) 探讨圣人有情无情问题:殷荆州( 殷仲堪) 和远公( 释惠远) 探讨易 经。尽管玄学的发展在东晋没有多少理论创获,但其影响却仍然继续,并且 深刻地左右着当时的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谓“江左篇制,溺乎 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即为真知灼见。 三、魏晋辞赋玄学因素的量化统计 魏晋是继汉代以来,辞赋创作的第二次高潮。笔者据严可均全三国文 ( 另外,参考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先唐赋辑补) 统计,三国辞赋作家 约为4 0 人,西晋辞赋作家约为8 0 人,东晋辞赋作家约为6 0 人,赋作共计近 千篇。与汉赋比较,无论从数量和质量而言,魏晋辞赋都堪称翘楚。汉赋多 涉及帝王的富苑、游猎、宴飨、娱乐等内容,热衷于夸饰大一统帝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艺术;而魏晋辞赋的视线则转向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同时注 意描写刻画人物情感,表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内容与风貌。 概括起来说,魏晋赋作内容主要有:第一,政治言志辞赋。魏晋抒情小 赋大大增多,这些辞赋除了抒发作者报国壮志和政治失意的苦闷之外,还常 常表达出遁世隐居、寄情山水的情志。第二,歌颂进步战争,揭露黑暗社会 现实的辞赋。有些魏晋辞赋对于社会现实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超过了汉赋,感 情显得更为深刻、真挚。第三,登临揽胜、咏物抒怀,表现山水自然、文化 艺术的辞赋。这类辞赋多以山水、草木、鸟兽、昆虫、器物为描写对象。魏 晋是文学自觉、个性自由的时代,文人对于大自然和文化艺术的关注,彰显 了他们对个体审美意识的重视和对政治功利的淡漠。第四,表现妇女题材的 辞赋。这类辞赋大大超过汉赋,而且往往写得细腻婉转。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赵翼题元遗山集) ,三国两晋辞赋的繁荣 显然与当时社会动荡、作家内心情感复杂、辞赋发展自身规律等因素密切相 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玄学作为当时主要的哲学思潮,它对辞赋的影响也是 不可小觑的。以下将采用表格形式列出魏晋辞赋中带有明显玄学意味或玄味 字眼的篇目,以便从数量层面展现玄学对辞赋的实际影响。 第1 2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时代作家 赋名赋句 出处 ( 赋作( 序 序号) 号) 三国曹丕登城望旧馆而言旋,永优游而无为。全三国 11 赋文卷四 2玉殃 嗽丹水之炎波,荫瑶树之玄枝。包全三国 赋黄中之纯气,拖虚静而无为。文卷四 3 曹植玄畅匪逞迈之短修,取全真而保素。全三国 2 赋 文卷十三 4 感节匪荣德之累身,恐年命之早零。慕全三国 赋归全之明义,庶不忝乎所生。 文卷十三 5九愁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 宁 全三国 赋 作清水之沈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文卷十三 愁戚戚其无为,游绿林而逍遥。 6 宝刀有皇汉之明后,思潜达而玄通。全三国 赋 文卷十四 7 九华对渌水之素波,背玄涧之重深。体全三国 扇赋虚畅以立干,播翠叶以成阴。文卷十四 8神龟 安玄云而好静,不汪翔而改度。 全三国 赋文卷十四 9蝉赋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全三国 皓皓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文卷十四 尚其洁兮! 1 0九咏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 宁全三国 作清水之污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文卷十四 l l髑髅夫死之为言归也。归也者,归于道全三国 说也。道也者。身以无形为主,故能文卷十八 与化推移。阴阳不能更,四节不能 亏,是故洞于纤微之域,通于恍惚 之庭。望之不见其象,听之不闻其 声。挹之不冲,满之不盈。吹之不 第i 3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凋,嘘之不荣。激之不流,凝之不 停。 1 2 释愁吾将赠予以无为之药,给子以澹泊全三国 文之汤,刺予以玄虚之针,炙子以淳文卷十九 朴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予以 寂寞之床。使王乔与子携手而游, 黄公与子咏歌而行,庄生为子具养 神之馔,老聃为子致爱性之方。趣 遐路以栖迹,乘轻云以高翔。 1 3阮籍东平 彼玄真之所宝兮,乐寂寞之无知。全三国 3 赋测虚舟以遑思兮,聊逍遥于清溟。文卷四十四 谨玄真之谌训兮,想至人之有形。 1 4 清思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全三国 赋可闻,非声之善。文卷四十四 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 可以睹窈窕而淑清。 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飘恍 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 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 1 5达庄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 全三国 论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文卷四十五 内,故万物生焉。 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也;自 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人生 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 阳之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 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 之所以驭者也。以生言之,则物无 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天。自 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 则万物莫不大。殇子为寿,彭祖为 第1 4 页共6 5 页 魏晋玄学与辞赋 天;秋豪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 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也。 1 6 大人先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 全三国 生传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文卷四十六 聚,不常其形。 是以不避物而处,所睹则宁;不以 物为累,所迪则成。彷徉足以舒其 意,浮腾足以逞其情。故至入无宅, 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 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 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 所以炽也。 1 7嵇康琴赋悟时俗之多累,仰箕山之余辉。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