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学位申请人: 翩争 指导老师姓名:鼢 尸 摘要 本文探讨红楼梦影视剧改编状况,首先简要回溯了改编的历史,并将所 改编的作品,分类为戏曲影视剧、红楼梦电影以及红楼梦电视剧三个门 类。本文第二部分从影视叙事特点的角度,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影视剧改编 作品。从情节看,6 2 版越剧电影侧重宝黛爱情;8 7 版电视剧较忠于原著,宝黛 爱情与家族兴衰并重;8 9 版电影则努力追求艺术品味,并把社会矛盾提到了重 要的位置。在分析人物处理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越剧电影中紫鹃角色的意义、 8 7 版电视剧中刘姥姥的形象以及8 9 版中电影贾母的定位。6 2 版越剧红楼梦 的情感性、8 7 版电视剧的史诗性、8 9 版电影的空灵性,也许是三部改编作品的 叙事个性。本文第三部分着眼的是影视改编的综合手段运用。其一,照应前文分 析到的重要人物,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深度剖析;其二,对照小说,阐述影视中服 饰造型的特点。其三,讨论音乐的创作作用及成败得失。本文第四部分从影视剧 的受众角度,分析影视改编作品与小说的接受方式以及接受特点的差异性,在通 过对受众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影视改编的受众认可度予以解读。最后引入 饱受争议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希望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影视改编综合艺术受众 t h s i s :a p a p e t a t i o n sf r o m ”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 s p e i c i a l i z a t i o n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 m e n t o r : 卫n 伽z ? m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vd r a m aw h i c hi sa d a p t e df r o m ”d r e a m o fr e dm a n s i o n s ”f i r s to fa l l ,i ti sab r i e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t r o s p e c to ft h ea d a p t a t i o n h i s t o r y a n dt h e nt a l ka b o u ta l lt h r e et y p e so fw o r kw h i c hw a sc l a s s i f i e da so p e r aa r t f i l m ,f i l ma n dt v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i l mn a r r a t i v e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r e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d a p t a t i o n si n c l u d i n gf i l ma n d t e l e v i s i o nd r a m a f r o mt h ep l o t ,t h eo p e r aa r tf i l mi n1 9 6 2f o c u s e so nb a o d a i sl o v e t h et vp r o d u c e di n1 9 8 7i sm o r ef a i t h f u lt ot h eo r i g i n a l ,w h i c he m p h a s i z e sl o v ea n d f a m i l y t h ef i l lp r o d u c e di n1 9 8 9t r i e s t op u r s u i ta r t i s t i ct a s t e ,a n dp u t ss o c i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t o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f r o mt h ef i g u r e s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 m e a n i n g o f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s ,i n c l u d i n gz i j u a ni nt h eo p e r aa r tf i l m ,l i ul a o l a oi n t h et va n dj i a m ui nt h ef i l m t h et h r e ea d a p t a t i o n sh a v ed i f f e r e n tn a r r a t i v es t y l e st h a t a r ce m o t i o n a l i t y ,e p i ca n du n w o r l d l i n e s s t h et h i r dp a r tf o c u s e so nh o wt ou s e u t i l i z a t e dm e a n si na d a p t a t i o n s f i r s t l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a n a l y s i s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 r o l e si nt h ea d a p t a t i o n sw em e n t i o n e d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a n dn e x ti l l u s t r a t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s t u m e si nt h et vd r a m ab yc o m p a r i n gw i t hn o v e l ”d r e a mo fr e d m a n s i o n s ”t h el a s td i s c u s st h er o l eo fm u s i cc r e a t i o na n di t ss u c c e s so rf a i l u r e f r o 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 u d i e n c e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a n a l y s e sd i f f e r e n c e sa b o u ta c c e p t a b l e m a n n e r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e t w e e nt h ea d a p t a t i o n sa n dt h en o v e l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c l a r i f y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o ft h ea u d i e n c e f i n a l l y , t a l ka b o u tt h er e a l i t y s h o wc a l l e d ”h u m a ni n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a n dw a n tt oa r o u s eam o r ei n - d e p t h t h i n k i n g k e yw o r d s : 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t vd r a m aa d a p t a t i o n s u t i l i z a t e da r t sa u d i e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哆么名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眵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从电影技术舶来中国之日便已开始,迄今已有近一 个世纪的历史。由于红楼梦戏曲改编在此前已有较长一段历史,积累下不少 经验,所以最初的影视改编,是依托戏曲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的。宝黛爱情、尤二 姐进府、刘姥姥之入大观园、宝玉挨打、王熙风设毒计等经典情节,从戏曲舞台 又被搬上银幕,成为大众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其影响在一定程度 上超越了红楼梦作品本身,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力。对于 红楼梦影视改 编,研究者历来有所关注,并发表了许多见解,其中有的精湛,有些则失之偏颇。 凡此,都构成了我展开论述的主要参照的视角,这里先做一个简单的回溯与总结。 一是对红楼梦影视作品进行剧目梳理,许多研究者以目录整理的方式, 梳理改编文本、影视作品的篇目以及基本内容概述。1 9 2 4 年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 红楼梦改编作品,严格意义上,这应该被细分为戏曲电影。由于最初的改编 大多依托戏曲为底本,所以对于红楼梦改编的目录整理,最初就可追溯到对 “红楼戏一的整理。以清代“红楼戏为主要对象,并逐渐延续到当代。一粟所 编写的红楼梦书录1 是从版本与译本、续书、评论、图画与谱录、诗词、戏 影小说等门类进行整理,在戏曲的门类下著录了“红楼戏 曲目,其中除昆曲十 九种,亦记录了地方戏曲的红楼戏剧目。值得关注的是,在“书录一中列出了三 部关于红楼梦的改编电影,分别是黛玉葬花、红楼二尤、红楼梦( 卜万 仓导) 。而另一位研究者吴晓玲则从考证角度,对十部清代红楼戏成书、作者等 一一介绍2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3 著录有1 0 种清代“红楼戏 。当然,两人所 著录的戏曲剧目也有所不同,阿英将吴文中杨恩寿的媳姬封剔出,取而代之 的是吴兰徵的绛蘅秋。 由于红楼梦影视改编涉及到戏曲影视与影视剧两大类。因此,研究者也 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对于红楼梦影视目录加以梳理。饶道庆在 i t 电影中的戏曲因素4 列出了红楼梦戏曲电影1 1 部,涉及大陆及港台地 区,时间跨度则从1 9 2 4 年至1 j 2 0 0 3 年。其中,更是将戏曲电影分类为戏曲艺术片和 融入戏曲因素的歌唱片。高淮生、李春强整理了“影视改编作品略表 5 。与饶 文不同的是,他们将戏曲影视与影视剧放在同一表中,涉及1 8 部作品,空间地域 包括香港和大陆地区,时间跨度从1 9 2 4 年至u 1 9 8 9 年。但略表也有遗漏,如未记录 1 一粟: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1 9 - 4 1 3 页 2 转引胡淳艳:八十年来“红楼戏”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 0 0 6 年第4 辑,第3 0 0 页 3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 9 7 8 年版,第1 - 4 页 4 饶道庆:论 电影中的戏曲闪素,红楼梦学刊,2 0 0 7 年第6 辑,第2 5 9 - 2 6 0 页 5 高淮生、李春强:关于 影视改编的思考,红楼梦学刊,2 0 0 7 年第4 辑,第2 6 2 9 页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饶文中涉及的戏曲影片4 部,即粤剧片宝玉忆晴雯、情僧偷到潇湘馆、黛 玉葬花以及新版越剧红楼梦电影等。 二是关于红楼梦影视文本叙事的讨论,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方面。在 影视脚本的叙事主题、人物、结构、意境等问题上,研究者的角度与侧重点都有 所不同。主要在两个时期,对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研究和关注比较集中。其 一集中在8 0 年代后期,红楼梦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有北影厂拍摄的 电影红楼梦上映,一时间围绕这两部改编作品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二是2 0 0 0 年后,一场重新改编红楼梦电视剧的热潮卷土重来,学界不论是赞成或是反 对,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些相对集中的论文中,对于叙事问题的研究,大 抵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观点。 第一,从叙事的主题研究上,围绕着人生悲剧、爱情悲剧、文化悲剧等主题 展开讨论。8 0 年代末,谢逢松在红楼梦学刊发文 :电影 改编手记, 对其参与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的主题发表看法,认为“它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 封建社会的最大罪恶是毁灭天才! 舫6 沈天佑在电影 之我见中,认 为小说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一,应该在电影中得到更深开掘。对于 红楼梦 后部分的情节内容,他肯定了电影选择程本系统的艺术处理方式,认为这是摆脱 了之前改编红楼梦基本就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模式,试图从更为深刻的反 封建角度来改编电影。这些观点,与当时 红楼梦电影对主题的提炼其实是互 为因果的。而这部电影虽然对普通观众影响较弱,却得到了学术界的较多肯定, 也在情理中。新版电视剧重拍之前,纪健生在但愿真红不枯槁写在 电视连续剧重拍之前谈到“文本与文化 的关系,强调了其作为小说的文 本解读的重要性。但当他提出“改编作品应当是能够把读者引入关于意义的问题 中去 8 这样的观点时,其对阅读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理解为,改编,其实就 是对原著的重读乃至创造性的诠释。段江丽在从小说叙事到影视叙事的改编空 间一文中指出,“红楼梦是一部含义丰富的悲剧,但是不能简化为善恶对 立、或者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对立的悲剧,这牵涉到曹雪芹对家庭和人性的态度 问题。 9 她从总结6 2 版越剧 红楼梦的爱情主线,n 8 7 版红楼梦反封建 主题的考虑,由此对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主题该是怎样的悲剧所做出的理解 是,关于红楼梦的悲剧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明晰的区分,这是一种综合 的悲剧论。段文的观点,在讨论新拍红楼梦的主题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二,从叙事以及相关的版本看,围绕着情节结构、人物安排等内容,探讨 影视剧改编对于后四十回的取舍的成败,以及对新拍红楼梦叙事的建议,是 谢逢松:电影 改编手记,红楼梦学刊,1 9 8 9 年第2 辑,第1 0 7 页 7 沈天佑:电影 之我见,红楼梦学刊,1 9 9 0 年第4 辑,第3 2 1 页 。纪健生:但愿真红不枯槁写在 电视连续剧重拍之前,红楼梦学刊,2 0 0 6 年第6 辑, 第7 6 页 9 段江丽:从小说叙事到影视叙事的改编空间,红楼梦学刊,2 0 0 7 年第3 辑,第3 8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讨论的又一重点。何卫国在试论电视剧 改编版本选择的制约因素一 文中,认为不同版本的择取,关乎其主题、风格、情节、人物塑造等,对于纪健 生谈到新剧应以一百二十回为本,其认为“在红楼梦的传播中,高续是最成 功的。 1 0 他就新剧将可能选择的高续本,从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一角度来分析这 种选择。其文分析了8 7 版红楼梦电视剧采用探佚研究成果,强化了反封建的 教化内容,其实是当时特定意识形态背景下对红楼梦理解的结果。对于新红 楼梦的编剧,他认为,倾向于百二十回本是当下文化背景的自然选择。除了进 行8 7 版电视剧、新版电视剧与红楼梦小说版本选择的比较,另外较多的则是 8 7 版电视剧、8 9 版电影与小说的比较。丁维忠再次改编电视剧 刍见 中,就将影视红楼梦作为了比较的对象。他认为电视剧太过“拘泥于原著 ,这 点似乎与纪健生认为其过于拘谨不谋而合。不过,丁维忠也指出另一缺陷在于“挖 掘原著不够深 ,“弃后4 0 回而另编后十几集,作为原著改编,是个大问题。川1 这 些,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那就是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还是遵从 程高本的基本内容为好。 此外,还有从叙事美学角度,围绕人物刻画、主题意蕴等更高的“诗意美一 展开的讨论。对于红楼梦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学界对于其改编作品,比较关 注如何从影视表现中,处理好小说原著的美。管恩森在诗意美: 影视 改编的核心问题1 2 中谈到,丹青难写是精神,影视改编,需要从写实与写意, 入世与出世,求真与求美的三对关系中加以把握,而他认为善于借鉴戏曲的经验, 是影视改编精到传达内涵的关键。红楼梦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同时也 富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评价8 7 版电视剧是过于写实,缺乏空灵的诗意。小 说文本的意境以及诗化的表现,如何通过影片叙事表现出来,是研究者探讨红 楼梦改编的焦点。 三是关于红楼梦影视表演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演员塑造、演出服装、灯 光、道具、音乐等问题上。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曾经出现过为影评界、学术界 乃至观众较为肯定的精品,6 0 年代越剧红楼梦电影,8 7 版红楼梦电视剧, 8 9 版红楼梦电影,虽然其中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就影响力来说,这 三部作品较之其它作品有更多亮点。关于影视表演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三部 经典作品上,即便对于新拍 红楼梦的建议,在表演上也应多为从前三部作品 的得失中汲取经验。 首先就演员的角色塑造上,聂付生在论旧版越剧 艺术神韵的生成 1 3 一文中,就王文娟、徐玉兰等“如泣如诉的唱腔和出神入化的表演”进行了分 试论电视剧 改编版本选择的制约因素。红楼梦学刊,2 0 0 6 年第6 辑,第1 0 3 再次改编电视剧 刍见,红楼梦学刊,2 0 0 2 年第2 辑,第2 2 5 页 诗意美: 影视改编的核心问题, 红楼梦学刊,2 0 0 7 年第3 辑,第6 2 - 6 8 页 论l i j 版越剧 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 0 0 7 年第5 辑,第2 3 6 2 3 9 3 国 忠森生 卫 维恩付何页丁管聂 o l 2 3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析。他评价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外柔内刚 ,演员从小说与相关资料的阅读中, 与编导的研讨中,琢磨着戏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她塑造的黛玉,不仅仅是柔弱与 哀怨的化身,还运用了激愤的唱腔表达其不屈从封建压迫的坚强性格。对于徐玉 兰刻画的宝玉,以“宝玉哭灵 最为经典,唱腔中带有极度愤怒。他们的表演可 谓“出神入化 。对于越剧红楼梦电影中的表演,一直得到很大的肯定。而 相对而言,8 7 年电视剧与8 9 年电影的表演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刘凝芳在影、视 之比较1 4 中,对红楼梦电影中选择女扮男 装的宝玉,认为红楼梦电影选择女扮男装的宝玉是“一大败笔一。“电影中的贾 宝玉既无男孩子的活泼,亦无书中宝玉的灵气,举止涩滞呆板不说,那走路摆手 扭臀的姿势一看即知是个如假包换的女宝玉一。国还在形似还是神似坫一文 中,认为电影在选择演员方面有成功有失败,而“失败多于成功。除了同样否 定了饰演宝玉的演员选择,以及熙凤前几集的过火之外,他肯定了林默予刻画的 贾母智慧而富有人情味,赵丽蓉扮演的刘姥姥则展现了其土气、俗气、傻气,恰 到好处。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红楼梦得到的肯定大于否定。胡文彬先生在打 造影视精品,抵制戏说名著对重拍电视连续剧 的几点意见坩,谈 到8 7 版电视剧的表演,具有代表性,“扮演剧中人物的青年演员以他们的理解和 才华诠释了红楼梦博大精深的故事内容,再现小说的基本风貌,对传播普及红 楼梦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欧阳奋强扮演的贾宝 玉、邓婕扮演的王熙凤,以他们精湛的演艺才能和分寸得当的把握,赢得了广大 观众的认同。修 其次,就演出服装、灯光、道具、音乐等问题上,刘凝芳( 同注1 4 ) 一文中, 就8 7 版电视剧和8 9 版电影的服装、道具、音乐作了一定的分析。就服装,她认为 影视剧的服装都不错的,“但似乎电影的底色较电视略暗了些,不够生活化,戏 装的痕迹较浓。比较之下,电视里的似乎更得体 。就道具,“电视中所有道具 都是极精致的。真正做到了一桌一椅俱有来历,一花一草皆非乱设的地步。用得 最好的是鸭子,哀景用鸭子,乐景也用鸭子,不显单调 。对于电影中的道具, 她举了斗笠、绿玉斗为例,评价“显得马虎一些”。就音乐,“电视所以取得很 大的成功,音乐的功劳不容抹杀,总共十三首,含引子、插曲。首首都是精品, 并且恰如其分地与电视剧融为一体。 但“电影中的音乐就不如电视那么有吸 引力和感染力。主题音乐过于沉闷不说,用于陪衬的音乐也很一般化。”诸如此 类评价,通过比较来分析这些因素在影视表演中的体现。所不足的是,他们的分 析,在涉及色彩、声音与内容的联系方面尚不够辩证,例如说色彩明丽与暗淡, 1 4 刘凝芳:影、视 之比较,理论学刊,2 0 0 2 年第1 2 期,第7 卜7 2 页 ”国还:形似还是神似,红楼梦学刊,1 9 9 0 年第4 辑,第3 3 1 页 1 6 胡文彬:打造影视精品,抵制戏说名著对重拍电视连续剧 的几点意见,红楼梦学刊, 2 0 0 2 年第2 辑,第2 2 1 页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是生活化服装与戏装的差异,却不知,过于亮丽的服装,其实也是暴发户式的家 庭在使用的。所以,黛玉初进贾府,注意到一些用具是半新半旧,正符合世家贵 族的特点。 四是关于红楼梦影视接受的问题。孙逊先生在图像传播:经典文学向 大众文化的辐射1 7 中认为,图像传播可以分为静态的图像传播和动态的图像传 播两种。静态传播最早追溯到东晋,到了清代,红楼梦的刊刻与插图几乎同 时面世。红楼梦借助图像方式,迅速向大众文化渗透和辐射。动态图像传播 在古代主要表现在戏曲。而今则包括戏曲、戏剧和现代影视。这篇文章提示了作 为经典的小说红楼梦传播的多元化特点。李根亮在 的影视传播与 现代接受坞一文中,从动态图像的视野切入,从现代人的接受特点来谈了影视 改编作品的影响,他提到了几点,一是影视剧欣赏已成为现代大众接受红楼梦 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文本阅读与影视剧欣赏形成互动、互补局面。二是接受对象 图像化。三是审美接受行为渐趋被动。四是接受观念简单化。面对观众接受这个 角度,网络则形成了全新的传播和接受模式。卜喜逢在重拍 的网络评 论综述憎中,从最具传播性的网络入手,在“红楼梦中人 选秀的热闹之下, 采集了观众对于重拍红楼梦电视剧的看法,其中涉及两个主要方面:“对应 否重拍和“与重拍剧本有关的网络评述。此文所集录的内容,反映了选秀热 潮中,新一轮“红楼热 的情况。 总之,历来对 :红楼梦影视改编的讨论,主要就是以上谈到的四个方面, 即:目录整理、底本改编、影视表演以及观众接受等。前人的研究大多各有所便! 重,但是对于红楼梦所改编的影视剧,缺乏系统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当今天, 在视觉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力的时代,在经典文化不断受到大众文化挤压的时代, 如何通过影视改编方式,为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勾连起一条合适的通道,这 似乎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其意义,也已经超越了红楼梦这一部作 品的影视改编问题。本文最终立足于这个话题,对红楼梦影视改编问题的重 要层面进行分析,力图探讨一些较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教训。 1 7 孙逊:图像传播:经典文学向大众文化的辐射,光明日报,2 0 0 4 年5 月 1 8 李根亮: 的影视传播与现代接受,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第6 2 页 1 9 卜喜逢:重拍 的网络评论综述,红楼梦学刊,2 0 0 7 年第5 辑,第2 4 8 2 5 6 页 5 第一章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概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概况 红楼梦创作获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所引起读者的热烈追捧,也激发了其它 门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力求以直接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来演绎、充实小说 文字所提供的那样一个虚幻的艺术空间。这其中,既有通过静态的绘画方式如绣 像版红楼梦、红楼梦图咏等,来表现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经典场景; 也有通过舞台剧的改编,将红楼梦的故事人物,生动、直接地展现在读者面 前。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是仲振奎葬花一折,写成于 红楼梦初次刊印 ( 1 7 9 1 ) 年的次年,这是首次红楼梦戏曲的改编。据刘风玲论清代红楼戏 的改编加一文统计,清代红楼戏的存目为2 1 种,目前所见1 1 种,它们是收录 在阿英 红楼梦戏曲集的1 0 种以及褚龙祥的红楼梦传奇。 我之所以从戏曲改编切入到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是因为在以小说红楼梦 为题材而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戏曲似乎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戏曲是一种 古老的艺术样式,其在舞台上的演出不但远远早于现代技术社会的产物影视 剧,例如上述保留下改编剧本的红楼梦在舞台上的演出。而且,随着西方电 影技术的传入和运用,特别是当电影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拍摄空间大多 局限于一些小摄影棚,其所具有的布景简陋、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等特点, 导致了当时的电影拍摄,很自然地把舞台戏曲纳入到从内容到形式的拍摄框架 中。而在中国电影发轫之初,亦有“影戏论 之说,认为电影是戏剧的一个门类。 在这样的文化艺术背景之下,1 9 2 4 年出现了由梅兰芳主演,民新影业投拍的戏曲 短片黛玉葬花,是电影与戏曲的一次融合,可称之为“戏曲影视剧 。随着历 史的发展,电影以及以后的电视摄制技术越来越圆熟时,这种戏曲影视剧的样式 并没有被影视工作者所舍弃,并与非戏曲类的影视剧改编,同为 红楼梦影视 剧改编的一种主要样式。时至今日,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大致仍可分为红 楼梦戏曲影视剧、红楼梦电影和红楼梦电视三种样式。 从黛玉葬花至今,已有八十四年,据笔者统计,包括了三类改编的“红 楼梦影视剧至少有2 3 部。下面对这一发展脉络作简单勾勒( 具体作品略表见表 1 ) 。 2 0 世纪2 0 年代处在变革中的中国,电影制片开始兴起。据1 9 2 7 年1 月出版的 中国影业年鉴介绍,2 0 世纪2 0 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电影公司总数为1 8 0 家, 上海为1 3 0 家。2 0 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实验性的电影作品,而这些电影 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相当紧密,尤其是和戏曲有着莫大的联系。中国第一部电 影定军山于1 9 0 5 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 镜头前表演了最拿手的几个片断。该片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 0 和7 1 回,是讲三 刘风玲: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红楼梦学刊,2 0 0 4 年第4 辑,第3 0 3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概况 国时期蜀魏用兵之事。无论从演员、剧场、剧本、观众等哪个角度看,把戏曲改 编成为影视作品似乎是最自然不过的。首先,“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2 1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形式上体现出对其他艺术形 式的包容性。这种特征使戏曲能够让大众更加容易接受,具有比小说更形象化的 吸引力,从视觉、听觉带来多种享受。其次,舞台演出所制造的美的幻觉,以及 需要到一个集体场所来共同欣赏,使得欣赏戏曲和观看电影有很多相通性,并在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戏曲和电影融合的缘由。据记录,1 9 2 2 年香港相继公映的梅 兰芳主演的天女散花、春香闹学、牡丹亭记无声片,“附以该伶唱碟同 场播放,有色有声,如见其人,如观其剧。 兹 而红楼梦戏曲与电影的“融合 发生,如前所述,是在1 9 2 4 年,梅兰芳 主演的黛玉葬花成为红楼梦影视改编史上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影片只是 片段,并且由于处于默片时代,依靠梅先生的肢体语言展现黛玉形象,可惜其影 像资料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我们只能从程季华先生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描 述中来一窥其大略:“它比商务印书馆时期已提高了一步,服装、道具和背 景都比较调和,在黛玉葬花里更好地运用了一些电影摄影的艺术技巧。打 红楼梦的戏曲电影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至l j 2 0 世纪6 0 年代形成了一个高 峰。1 9 6 2 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投拍了两部成功的戏曲电影,即京剧尤三姐 和越剧红楼梦。而后者更是目前最为经典的红楼梦戏曲电影,系它与香港金声影 业有限公司合拍,虽是以舞台本作为底本,但又打破了舞台剧的时空局限。导演 岑范曾经在“导演阐述”中说道:“既要充分体现原著精神,又要保留和发扬舞 台演出的精华;既要是电影,又要是越剧。 他运用了拍摄故事片的手段来拍摄 戏曲影片。该片放映之后,在香港和上海都创下了卖座新纪录。 中国电视剧从1 9 5 8 年大跃进时代开始发展,随着电视剧日益流行,戏曲电影 也逐渐发展为戏曲影视剧,即通过电影和电视剧两种不同的艺术传播形式,对红 楼梦加以改编和创作。尤其是2 0 0 0 年以后,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传统 文化的保护也开始得到了重视。戏曲作为一门“活 的艺术,与经典小说结合产 生的影视改编作品频频出现。2 0 0 7 年,越剧红楼梦的“两朵金花 同时绽放,除 了纪念6 2 版经典徐玉兰、王文娟版的红楼梦之外,更是加入了时代的元素, 分别结合了新的情节内容、新的音乐表达。新版越剧红楼梦把原来仅限于舞台剧 的唱段全部恢复,近3 个半小时的片长堪称把“越剧红楼梦的精华文稿完整 重现舶,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史上最长的戏剧片。另外,将要拍摄的川剧、评 剧红楼梦连续剧,也许将迎来红楼梦戏曲片的另一个繁盛时期。 2 1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岳麓书院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8 页 篮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 一) ,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 9 9 6 年版,第1 0 7 页 2 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一) ,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0 4 页 2 4 参见今晚报,2 0 0 8 年2 月新闻 7 第一章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概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然,在红楼梦戏曲影视改编的同时,非戏曲类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也 在逐渐兴起。 如前所述,黛玉葬花是最早根据红楼梦改编的默片电影。而1 9 2 7 年, 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投拍的红楼梦尽管仍处于默片时代,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于 它用时装演古典名著。该影片2 0 本,时长约4 d 时,上映时反响强烈,当时发行 的红楼梦特刊,较全面记录了当时对影片的评价。创作者徐碧波的文友评价 其为“空前的稗史影片 ,新闻媒体称它“为国产影片中之杰出静。衢稍迟上映 在1 9 2 9 年孔雀电影制片公司拍摄的红楼梦。随着第一部有声电影l :歌女红牡 丹1 9 3 1 首次公映的轰动,1 9 3 6 年第一部有声红楼梦改编电影黛玉葬花 由大华影业拍摄完成。除此外,陆续出现了上海新华影片公司1 9 3 9 年摄制的红 楼梦,以及1 9 4 2 年伪中联的 红楼梦。而民国期间最有影响的 红楼梦 电影要数由周璇、袁美云、王丹凤主演的1 9 4 4 年版。据当时“华影 资料筠称, 这部影片“耗资千万元,摄制近一年 ,编导卜万仓“再三研读,并旁涉一切关 于红楼梦之论著。 片长压缩至1 4 本,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袁美云反串贾 宝玉,周璇则饰演黛玉,王丹风演薛宝钗。当时评论认为它“剧情过于简单, 老是处在三角恋爱的圈子中。静但对于导演镜头处理,以及三位主演的表现都是 肯定的。 战后,电影业开始逐步恢复元气,而民国时期上海和香港两地并肩发展的局 面也发生了变化。香港电影逐步从难民文化过渡n 6 0 年代的都市文化。邵氏影业、 “电懋 两大影业公司的竞争,就是以1 9 6 1 年抢拍红楼梦拉开火拼序幕。在 这一年,“电懋”公司启用张爱玲编写、易文导演的国语对白的红楼梦,被邵 氏影业拍摄的黄梅调电影红楼梦抢得先机。黄梅调为黄梅戏的旧称,1 9 5 7 年在港公演的内地影片天仙配引起轰动,香港观众痴迷于这种曲调。由此电 影公司抓住契机,1 9 5 8 年第一部香港黄梅调电影借亲配由长城公司推出。“邵 氏 1 9 5 8 年由李翰祥执导的第一部彩色黄梅调电影貂蝉创下了3 0 万港币的票 房。邵氏一直偏爱以传统戏曲、名著、传说改编电影,之后李翰祥执导江山美 人( 1 9 5 9 ) ,杨贵妃( 1 9 6 2 ) ,梁山伯与祝英台( 1 9 6 3 ) 等多部古装黄梅调 电影,于黄梅调电影可谓是驾轻就熟。这部邵氏影业的黄梅调红楼梦由当时 的影后乐蒂出演,声色俱佳,大获成功,使得邵氏对于红楼梦的改编的浓厚 的兴趣一直延续。 到了1 9 7 8 年,在香港出现了同时有五部红楼梦电影上映的情形。其中包 括金玉良缘红楼梦、新红楼梦、红楼梦断、红楼春梦和红楼春上春。 而这五部电影之中,只有邵氏再度重新演绎的金玉良缘红楼梦让观众印象深 2 5 杜志军:早期红楼梦电影研究的津梁红楼梦特刊的发现及其意义,红楼梦学刊2 0 0 3 年 第4 辑,第1 4 2 1 4 3 页 2 6 吴贻弓主编:| :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院比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5 6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概况 刻。该片由清纯佳人林青霞反串贾宝玉,张艾嘉饰演林黛玉,而李翰祥导演再次 执导这个题材的电影。该片获得了1 5 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术设计奖,以及2 4 届亚洲影展最佳服饰与最佳美术设计奖。该片风格较遵循戏曲的传统,但美术布 置却不同于舞台剧,也不同于一般香港古装剧的简陋,效果极为精致。不过,金 玉良缘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经是香港传统电影基本走到头的时候,因此主 线仍旧继承了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传统,也没有发挥李的特长。这从一段评论中 可以看到,即“剩下的只能是华美张扬的场景和服装了。一2 7 1 9 8 9 年,北京电影 制片厂六部八集电影红楼梦是红楼梦电影之中可圈可点之作。该片与同 时代连续剧不同,选用了当时已经颇有影响力的刘晓庆饰演王熙风一角,以及夏 菁) 反串宝玉,该片荣获了1 9 9 0 年第1 0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在编剧上 它依照程高本一百二十回本的情节,并在情节结构的布局上采用了环环相扣,又 各自统一的原则,将宝黛爱情作为贯穿,却将更深的社会主题埋藏在艺术之下。 在艺术创作上,它得到了学术界一定肯定,但是正如之前所言,其选择演员的争 议一直没能使观众完全信服与接受。 历来很多电影人都将电视剧视为通俗乃至庸俗,认为电影更注重艺术品味的 追求。电视剧则是电子革命的产物。在中国,电视播出大约在上世纪7 0 年代后期, 主要以新闻为主。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创作确实更加迎合大众化。不过就在近年 来,电视剧作为强有力的大众媒介,相比电影局限于影院的传播,给了给了观众 更加便捷的接受渠道,因此红楼梦电视剧的风行,以及最近热炒的“新红楼 梦”改编也情理之中。香港作为受到西方发达影像技术影响较早的地区,在1 9 7 5 年出现了第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此剧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由汪明荃饰演 黛玉,伍卫国饰演宝玉。香港佳视在1 9 7 7 年拍摄了 红楼梦,仍旧选用伍卫国 饰演宝玉。不可否认,香港电视剧是较早拍摄该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宝黛爱情主 题的局限使其始终难以成为佳品。而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红楼梦改编作品要数 8 7 版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3 6 集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成为了当代观众认识红 楼梦的重要途径。整体而言,该片围绕着宝黛爱情和贾府兴衰两条主线展开, 遵循了小说原著的精神。同时,也依据红学专家的建议,改写了该片后四十回的 情节。演员陈晓旭更是因为主演林黛玉一角,成为了无数影迷心目中的完美偶像。 短短3 6 集涵盖了曹雪芹原著之中精华的部分,在后半段剧情上舍弃高鹗的续作重 新编排。这部电视剧甚至引起了“红学”的新一轮热潮。其发挥出的巨大影响力, 至今也是任何一部红楼梦影视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时隔十年即1 9 9 6 年,台湾华视 用7 3 集的篇幅拍摄了红楼梦电视剧。这部长篇电视剧利用超长的巨制篇幅, 力图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小说的“原汁原味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年所兴起 的一场“红楼选秀热 ,目的是选择演员拍摄一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究竟 ”转引中华文摘中邵氏 :李翰祥的“幻想中国,一文,2 0 0 7 年第1 期,第4 2 页 9 第一章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概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部电视剧能否超越之前的作品,现在尚不知晓。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红楼梦影视叙事 第二章红楼梦影视叙事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基本依托。由于从小 说到影视剧,展示情节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是通过文字来叙述故事的方 式,其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读者也往往需要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想 象来把这种间接的、潜在的形象感受复现出来。而在影视剧中,则是声音和画面 塑造了具体形象形成对观众感觉的直接冲击。而且,观看影视也不同于观看小说, 很少会把某一个片段来回放许多次以细细回味。诸如此类的不同特点,使得将小 说改编成影视剧时,在情节的取舍乃至改写上会有许多的考虑。因而,作为名著 的红楼梦从纸面搬上银屏,一方面需要对于原著情节的“忠实,另一方面 也要照顾到影视剧的特性。小说文本到影视剧剧本的转换成果,是用一种新的媒 介传达体现的。改编的过程是由“纸一到“屏 ,通过影像艺术的视听表达,在 手段上发挥影像的物质性优势。从传播到接受,影视剧与经典文本红楼梦之 间转换的“度 ,是本文在分析影视剧具体改编内容时所要讨论的重点。 如前章所述,在红楼梦所经历的改编的8 0 多年中,无论是影响力还是 作品本身的优劣,有三部改编作品,即6 2 版越剧、8 7 版电视剧和8 9 版电影是 最为成功的。而又恰恰代表第一章所划分的三种不同类别。在此,我就把它们作 为影视剧改编作品中的精品典型来予以讨论。 一、情节的铺展 1 ,6 2 版越剧 红楼梦电影宝黛爱情的主旋律 6 2 版越剧红楼梦电影是以徐进所作的红楼梦剧本为依据的。整部 电影片长1 6 0 分钟2 3 秒。在叙事的过程中,以宝黛爱情作为整部作品的主线, 围绕宝玉、黛玉两人展开故事的同时,宝玉和宝钗的感情纠葛,大家庭中的其他 人物关系或者是作为黛玉与宝钗人物的对比或者是作为故事的背景出现。全剧的 情节,可以通过一个箭头表格进行梳理和归纳:黛玉进府一识金锁一读西厢 一“不肖 种种一笞宝玉一闭门羹一葬花试玉一熙凤献策一傻姐泄密一黛玉焚稿 一宝玉成亲一哭灵出走。( 具体情况见附表2 ) 该剧情节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从越剧本身特性来看,选择反封建反传统的“爱 情 作为主线,是很自然的。因为越剧擅长演绎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如梁山 伯与祝英台即是一例。越剧特具的那种细腻、委婉、深情的唱腔,对于红楼 梦中宝玉、黛玉的感情特质的把握可谓驾轻就熟。影片情节以此为主线,将其 它线索大砍大削,剩余内容基本围绕着主线而展开,凸显了宝黛之爱的既缠绵又 激烈。不但使人对宝黛之爱产生了深刻印象,也加深了对越剧这一剧种特质的认 第二章红楼梦影视叙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 影片一开场就是林黛玉进贾府。她从轿中走下,渐渐地穿过贾府大院,借鹦 哥一句“林姑娘来了! ,点开了黛玉与贾府众人的相见。在小说中,黛玉进贾府 已经是在第三回,而其叙述与众人相见的过程,是先与贾母、王夫人、王熙风相 见,与贾母、王夫人等吃了饭以后,换了一个场合,方才讲到宝玉,讲到宝玉与 黛玉的相见。而在越剧电影中,则改成了黛玉是与贾府众人初见面时,宝玉便从 外面归来,马上见到了黛玉。这样的改写,一方面固然是电影时长决定了见面的 节奏应该更为紧凑。但是另一方面,也是跟越剧电影确立的宝黛爱情的主线有关, 所以较早推出主人公,让他们互相见面,彼此一见钟情,就十分必要。因此,在 宝黛相见之时,两人的眼神先是一个交集,镜头给到宝玉时那么一“停纾,黛玉 回头之一“顿,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将小说中的含蓄叙述加以直露化直白化,让 观众迅速清楚了一目了然二人的情意。 相比黛玉进府颇感清冷的铺排,宝钗的出现则选用了热烈的红色布景来衬托。 宝玉黛玉一见如故,嬉笑打闹的场景一过,便是宝钗进贾府。这里,“鹦哥再 次开口,“林姑娘来了。不过马上被纠正为“这一回你可叫错了,是宝姑娘来了 呢。一这样,编导设计出的鹦哥两次开口,就很自然地把黛玉和宝钗联系了起来, 并为以后感情发展中的三角关系作了铺垫。不但有鹦哥开口的设计,影片中为了 显示黛钗之间身份的对比,还有其它细节上的烘托。如其中提到黛玉去吃药,正 巧旁听到周瑞家的谈话,“宝姑娘家里有田地,舅舅在京做官,你看,可不像林 姑娘那样。”当然,小说中,黛钗之间,有着许多细节上的对比,但越剧电影中 或者编导自己作了重新处理,或者作了适当取舍。例如小说中送宫花一事,正可 以见出接受宫花不同人的性格态度,这一事件,在越剧剧本中也还保留着,但在 搬上影幕时就被略去了,其原因大概与宝黛爱情的主线关联度不大。 正因为宝黛爱情即所谓的木石前盟是影片的主线,而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那种 金玉良缘又是始终与木石前盟相对照的,故此,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对照关系 也必然成为影片中无法忽略的部分。越剧影片在正面表现这方面内容上,做了较 大思考。 比如,影片中宝玉和宝钗从“识金锁到屋里面下棋,气氛的安排是比较安 静的。而黛玉的介入,似乎就动摇了这种表面的宁静。相比,黛玉和宝玉嬉笑打 闹,两小无猜的无邪与欢快,从细节的挑选上又是刻意为之。木石前盟得到第一 次清晰表现的,是在影片情节的第三段落“共读西厢 。在小说原文,这个情节 出现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小说中写道,宝玉在三月中旬,早饭 后拿着会真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一块石头上坐着看,恰好黛玉担着花锄来 了。小说中将“读西厢”和“葬花 放在了这一回的上半部分,并非小说叙述的 重心。而影片中,则可以看作是宝黛之情从两小无猜到心心相印的新的开始。所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红楼梦影视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