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 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 研究生:何少聪 导师:朱寿兴教授 专业:美学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审美心理学 年级:文学院 2005 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上世纪 90 年代及今,美学界对东方美学投以极大的关注,国内学者和东方 各国学者开始回归东方美学传统,反思自身的传统美学的走向问题,欧美许多学 者也热衷于研究东方美学。日本作为首届召开国际美学会议的东方国家,其美学 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从研究成果看, 抑或是东西融合程度, 都走在东方国家前列, 当我们从往昔照搬西方美学理论的做法中获得反思的契机, 并致力于重新挖掘我 们五千年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美学资源,书写我们的美学史之时,作为儒家文化影 响圈的日本已在现代东西文化撞击中获得巨大启发,以西方哲学美学为参照系, 反观东方的哲学美学。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先生作为具有国际声誉的东方美学 家,毕生致力于东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研究,他立足于东方的传统文化和现当代 人类精神的现实需求,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为理论框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 日本的古典美学和近现代哲学美学, 并追溯及对日本影响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和 古典美学。 今道友信吸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并结合日 本和中国的古典哲学、古典美学,提出了与西方各位美学家不同的关于美的本质 的理论。他认为美是意识的、观念的存在,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过去关注客观事物 转移到人类精神层次的考察,从而将美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关于美学的研究对 象,今道友信从东方美学注重和合天人、寓教与乐的特点,避免西方美学的研究 对象多限于艺术美的缺陷,将自然、技术、人类的行为和精神价值纳入美学研究 对象的范畴,扩大了现当代美学研究的对象,使美学研究转向技术下的人类存在 状态的追问。在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追问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今道友信也对艺术 含义、艺术之美、现代技术、现代社会和艺术与美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在美的相位与艺术一书中,他用“相位”一词阐述了美的存在和存在的美, ii 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用空间的改变和季节的忘却来概括现代技术对艺术的影 响。 今道友信的美学研究方法卡罗诺罗伽, 重新诠释了美学的定义和美学的意 义。古典艺术大多都以美作为艺术的理念,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有些艺术要 与美诀别,因此,它将过去作为美和艺术的学问的美学分为美的学问和艺术的学 问,作为美的学问就是卡罗诺罗伽。卡罗诺罗伽(calonologia) ,是 kalon,no,nous,logos 这四个词的组合,依次相当于希腊语的美、存在、理性、 学问。在他看来,把美这种存在在理性上加以阐明的学问,作为接近存在于的东 西,美不单单是存在,而是把美作为超越了存在的闪光以至光辉来考察,在存在 之前放上了美这个词,它的真意是,意味着力求在理性上探索超越了存在的美的 价值的学问。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是 20 世纪西方影响最深刻的哲学和美学。 孔子的儒家学说则是对中国和日本产生持久影响的东方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如 何跨越遥远的时空将两种影响深远的哲学美学思想完美融合, 指导现当代人的审 美追求,已成为现当代东方美学家的一大心愿。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美学 为参照系,反观古老的孔子儒家学说、庄子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各个时代的 古典美学思潮,是今道友信美学的主要特色和主要成就,他致力于东西美学融合 的成功尝试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也会对东方美学的全球化提供了 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今道友信;美学思想;卡罗诺罗伽;存在主义;儒教化 iii on imamichi tomonobus aesthetic thoughts abstract since 1990s, the circles of aesthetics have cast an infinite attention to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and so many scholars of china and oriental countries have returned to the oriental aesthetic traditions, and reflect upon the tendency of this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bout which many occidental scholars are also wild. as the 1st oriental nation that has held international aesthetic conferences, japan has got its aesthetics going ahead of other oriental countries, regarded from either it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researching results, or the mer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hen we are still gaining chances by reflecting on copying the occidental aesthetic theories, focusing on reviewing our 5000-year long ethnical civilization and creating our own history of aesthetics, japan, as a part of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ircle, has got much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sets the occident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and reflects on the orient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as an oriental aesthetician, the japanese imamichi tomonobu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 is established in oriental traditions and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human spiri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making the existential aesthetics of heidegger his theoretic frame, and has a profound and complete discussion of the philosophy and the aesthetics in china. imamichi tomonobu has absorbed the phaneroscopic aesthetics of husserl and the existential aesthetics of heidegger, and by combining the classical aesthetics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 which differs from those of western aesthetic experts. in his opinion, aesthetics stands for the 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ion, thus it has diverted peoples attention from objective reality to the spiritual level of human beings, reviewing aesthetics and existence as a whole. as to the objects that have been studied, imamichi tomonobu has avoided the defects that the western objects are always confined to artistic aesthetic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musement iv teaching, he has brought nature, technology, human behaviours and spiritual values into the scope of aesthetic researches. he has widened the field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 making it diverted to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ffected by this theory of “questioning technology” made by heidegger, imamichi tomonobu also ha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efinition of art, the aesthetic art, modern technology, modern societ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in the book aesthetics phase and art he explains the aesthetic existence and existential aesthetic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nd, by the ways of dimensional changs and seasonal oblivion, ha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modern technology to art. imamichi tomonobus working method, calonologia, has redefined aesthetics. most classical arts hold a concept that aesthetics is artistic;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ome arts have parted from aesthetics, thus calonologia, made by putting together kalon, no, nous and logos which respectively represent beauty, existence, rationalism and knowledge in the hellenic language, could now be regarded as an aesthetic discipline alone instead of a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nd art in the past. a precise and rational explanation is given to aesthetics as an existence; as a thing which close to existence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existence, but also a sparkling aspect to surpass the original. the root “kalon” put before “no” means that it is a discipline exploring the value of aesthetics which surpasses existence.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of heidegger has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among those of western worl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confucian school by confucius could have a lasting effect upon the orient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n china and japan. it is a great wish of modern oriental aestheticians to combine these two schools together. imamichi tomonobus way of research has go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that makes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of heidegger its reference frame and reviews the ancient confucian school. his successful attempt to combine occidental and oriental aesthetics has cast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upon the modern aesthetics in china and c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our oriental aesthetics. v key words: imamichi tomonobu; aesthetic thoughts; calonologia; existentialism; confucianliz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 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今道友信是日本当代著名美学家,曾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威尔兹堡大学 客座教授、国际哲学美学比较研究中心所长、原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等,是屈指 可数的享有国际声誉的东方美学家。他的著作有美的相位与艺术 、 关于爱和 美的哲学思考 、 同一性的自我塑性 、 解释的位置与方位 、 东方的美学 、 东西哲学美学比较 ,此外还主编了五卷本的美学讲座丛书(包括美学 的历史 、 美学的主题 、 艺术的诸相 、 美学的将来 )等等。他主要从事东 西哲学美学的比较研究,对东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对美学的现状 与未来、 美与艺术以及现代文明中的美与艺术的处境问题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 法, 其看法对东西方美学的发展和融合, 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如今,国际美学界对东方美学投以极大的关注,东方学者和国内学者开始回 归东方美学传统,反思传统美学的走向问题, “首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和 “第 15 届国际美学大会”在日本召开,都充分说明了国际美学界对于东方美学 的重视和东方美学对于 21 世纪美学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时至如 今, 无论是东方美学自身的挖掘研究还是国际间的比较研究, 都成果尚微。 因此, 在全球化语境中振兴东方美学是新一代东方学人的共同责任。 东方美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是近几年的事。2000 年 7 月,在呼尔 浩特举行了“首届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2001 年,第 15 次国际美学大会在日本 举行,这是国际美学大首次在亚洲举行。大会在“21 世纪美学的共同主题”下, 决定在会上举行东方美学特别分组会议来讨论东方美学。至今,对东方美学研究 卓有成效的尚少;我国对日本美学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离应当有的期望值距 离还很远,对于今道友信这些具有国际声誉的人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国内 只是翻译发表了他的几篇论文,出版了他的几部著作,他的许多著作还有待翻译 出版。 已发表的研究他的美学思想的论文也不过十来篇, 且往往停留于评介而已。 显然,对今道友信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殊为必要。 2 一、今道友信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今道友信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日本的文化特色 (一)日本的文化特色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国家, 组成日本国土的岛屿通常被称为 日本列岛,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日本与韩国、 朝鲜、中国壤土相接、隔海相望;四周环抱着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海岸线曲折漫 长。日本 70为山地,平原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30;地形南北走向狭长,火山 纵横交错,形成连绵的山脉,并夹带大量的河川、湖泽、溪谷、瀑布。日本列岛 的位置在北纬 3146之间,其气候一般具有温和的特点。日本列岛在维度 上南北相差达 15 度,因而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北部属寒温带,中部大部分 地区处于温带, 南部则具有亚热带的特色。 日本列岛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 由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域,日本因此经常受到季风的影响。 同时,日本四面环海的环境,也受海洋气候的影响。以上种种因素形成了日本的 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温和;由于四面环海,季风 带来大量的水气不断流动回旋,日本列岛时常闭锁于朦胧莫测的雾霭之中。从西 南到东北,由于处于不同的气候区,动植物分布明显不同,而种类繁多。全国 87的土地面积被厚厚的森林覆盖,其中的 54是天然森林即原始森林。在日 本各地,一年四季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致,四季分明。生活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中的日本人,对自然情有独钟,并因而形成了敏感纤细的性格。 “日本人正是充 分吸收了这种自然环境和气候中的养分,形成一种温和而优雅的性格。这种具有 代表性的风土,这种具有特殊性的大自然,无疑成为孕育日本本土文化的基础之 一,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基本性格和原始好尚” 。 1 日本人对森林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 茂密的森林不仅为日本人提供了建筑房 屋的原始材料、各种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也为日本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的发展 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宗教信仰方面,日本自古以来的“万物有灵论” 、 “万物 有生观” 、 “精灵观念” 、自然之间的“生命平等观念”等等,都与森林环境结下 不解之缘。就像日本学者梅原猛指出的那样: “ 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信仰是 日本宗教思想中核心的信仰,是日本精神思想结构的支柱。 ” 2森林的存在对日 本人的审美意识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同林屋辰二所指出的: “古代人的思想 的特征,基本上是来自自然观方面。正如人们所说的草木会说话一样,过去可以 3 在普遍于人们周围的树木中发现精灵, 把它当作神灵的降临。在自然观形成的 要素中就有树木的存在。 ” 3森林和鲜花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呈现出缤纷变幻 的色彩和绰约绚丽的风情,使日本人对四季风姿的审美感受极其敏感,使“色” 和“姿”成为日本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原始美意识往往源于对自然及其表现 的色彩的本能反应,是对自然及其色彩的美的感觉。自然是其美意识的本源,这 便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美的相位。森林的轻盈碧绿、秀美谐和,使日本人对身边的 自然产生了优美、 和谐之感, 以生命的充盈为美的本源。 常住于森林里的日本人, 面对房屋四周幽玄静谧的环境,面对变幻莫测的雾霭,面对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远 悠长的林间路并于其中穿梭,促成了日本日本人喜欢闲淡、静寂、幽玄的审美情 趣。这种审美情趣在文学艺术中体现为对空寂与闲寂的追求,也促成了美善同一 审美意识的形成。在森林文明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幽玄、风雅淡泊的艺 术风格。 “雪月花时最怀友” 。日本是樱花的国度。日本人爱花,最爱樱花,樱花是 其国花。日本人有赏花的习俗。每年春季来临,日本全国到处都是樱花烂漫。樱 花淡雅而不浓艳,素洁而不娇媚,质朴而不浮华,然而生命极其短暂,开放不到 一周,转瞬即逝。日本人以樱花喻美人,喻人生,一方面表达出对青春易逝、人 生苦短所抱有的惋惜与惆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要珍惜绚烂的一刻,在短暂的人 生中努力干一番事业,不要老来徒伤悲的情怀。这近似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美人迟 暮情结。 日本人还喜欢赏雪、 赏月, 喜爱那些融雪、 残月给人留下的哀伤与愁绪, 这就是日本人相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的“物哀” 。从语源学的角度考察, “哀”在日 语中原本是感叹词,由“啊”和“哟”这两个感叹词组成。于此, “哀”字已超 出了感叹的本义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里的“哀” , 除了感叹义之外,还有哀伤、怜悯、悲伤、吟咏、共鸣等意思。真正奠定“物哀” 这一美学范畴是源氏物语 。曾有学者统计, 源氏物语一书中出现了 1044 个“哀”字,其中有 23 是与“同情”意思相通,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人世与 惨遭不幸的人的哀愁与怜悯,因而,单用“哀”字已经无法精确完整地表达出由 爱怜所激起的复杂的情感,以及由之演变出来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理念。因此,江 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在 源氏物语玉小栉中从对“哀”的种种感动与 体验中去发掘美的含义,总结出了“物哀”这一日本特有的美学理念。总之, “物 4 哀”除了哀怜、怜悯、悲惨等一般含义之外,还有感动、同情、壮美等审美内涵; 它已从单纯的心理感受上升到艺术和审美的层面, 成为日本人特有的一种抒发悲 剧情感的艺术形态。 作为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文化理所当然受到海洋文明的影响。日本四面环 海,处于不同地球板块的交界处,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 繁,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毅力。要同狂暴、浩瀚的大海 作斗争,要在大海中捕鱼,谋取各种维持生活之物,必须有坚强的毅力的强大的 勇气。森林和海洋作为影响日本文化最重要的因素,造就了日本人民族性格截然 相反的两面。 对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 菊 与刀中描述得最为详尽,她指出: “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 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 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 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 ” 4这样的生存环 境与民族性格对日本的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在: “一方面,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 满了森林文化的优雅和谐的情调,另一方面,又不乏海洋文化的阴郁和深沉的审 美趣味;一方面,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另一方面,又崇尚激越 和狂热的情绪;一方面景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另一方面却又爱好滑稽和幽 默” 。 5 农耕文化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水稻种植是从中国长江流域和印 度支那传播到日本的,在弥生文化时代(约公元前 33 世纪) ,农耕已成为日本 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使日本人对自然节律的变化特别敏感, 有助于他们在自然中获得审美体验, 也使形成了其重自然天成而轻人工痕迹的审 美特征。农耕文明由于对自然大地和植物丰收的强烈依赖,常常将谷物的生长和 女性的生殖对等起来,形成生殖崇拜。农耕文明促进了对女性审美和对自然万物 审美的互相渗透,最终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生命美学风格。日本的环境决定了日 本艺术之道注重“顺应自然”的艺术精神,强调艺术技巧的完美自然,不留人工 痕迹,使技艺成为艺术美的重要指标。艺术以自然为对象,注重对自然变化的感 受和对生命的体悟,用自然形象表达心境,充满禅趣。 (二)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二)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5 日本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学习外来文化的潮流, 一次是奈良时期学习中国隋 唐先进的汉文化和技术;一次是吸收和引进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一次 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和现代科技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 科技。 日本民族的形成虽然也是各民族长期混合的过程,然而,日本原住民阿伊努 人和外来的蒙古人种、马来人种以及由中国长江流域迁徙过去的人长期混住,极 少发生民族冲突,民族的融合不是通过武力和政治的手段实现的,而是各民族之 间相互接受彼此融合的结果,如此形成了统一的大和民族。日本在国家成立前很 早的时候就完成了民族统一。以“中和”为贵的传统影响着日本的国民心理、国 民性格和文化特质,构成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质。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在 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下生活的日本人,与自然并非对立的。由此形成的追求和谐 的思维模式促成了日本对外来文化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有选择地吸收。 “与西 方、中国、印度相比较,日本像是一个软体动物,而西方等则类似乎哺乳动物类 动物,和马、狮子很相像,有骨骼而且很清楚。可以说日本接近于没有骨骼的类 似于海参那样的生物,原则上不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形体,经常变化形体,没有一 固定的形状,所以从外界看就极其难于理解了。 ” 6这就是说,日本文化最大的 特点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地变化。 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在他的著作历史上的科学中指出: “中国许多世纪 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 巨大了的影响,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其著作日本人中所 说: “日本人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字、词汇、艺术和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都源于 中国, 中国是他们的希腊、 罗马。 ” 。 公元前 3 至 4 世纪, 日本还没有国家和文字, 也没有开始农耕生产, 因此急需引进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以改变其 落后的状态。 对先进的汉文化的吸收和引进使日本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了铁器时 代。当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绳文时代之时,与之隔海相望的中国大 陆已经进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具有高度文明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日本 绳文时代晚期,中国大陆先进的文化通过朝鲜半岛陆续传入日本,与中国大陆最 近的九州岛地区很快学习和吸收了这些文化和技术, 从而催生了日本一个重要的 文化时代弥生文化。在九州地区出土了弥生时代前期的大量铜器,绝大部分是 6 来自中国大陆的舶来品和仿制品,而在近畿地区出土的弥生时代晚期的铜器,有 些还是中国大陆没有出现过的,其冶炼和铸造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充分 说明日本对中国传入的青铜制造工艺已经很好地消化和吸收。 公元 68 世纪,正值中国的隋唐时期,那时日本民族文化还处于落后的状 态,基本特征尚未确立,急需引用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生产技术,因此,日 本向隋唐先后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各种先进经验, 日本对隋 唐文化可以说是彻底地摄取。在日本的奈良时期(710794)及其前后,日本对 唐朝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达到了顶峰。当时,日本派遣唐使到长安学习唐朝的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佛教,以及冶铁、医学、建筑、水利、农耕等,不 少日本国民学习汉文、读汉典、穿汉服、住唐式建筑,甚至很多地方照搬唐朝的 各种典章制度,当时的首都奈良就是仿效长安修建的。儒学向对日本古代天皇制 国家提供了文化制度、政治制度、律令制度、史书典籍编撰制度等等。中国佛教 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对日本的武士道、建筑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的了悟生死 的超然直接影响了武士视死如归的效忠精神。 日本的许多寺院很明显地模仿了中 国的建筑,从日本充满禅意的房屋和室内装饰、茶道、香道、花道也可以看出禅 宗对日本人生活和精神的深刻影响。至今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均能使人 感到唐风犹存。中国文学艺术对日本的影响往往通过佛教传播的形式产生的。中 国诗学和艺术追求禅趣和意境的营造,注重作者和鉴赏者的体悟和联想的特点, 在日本诗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开拓。 中国诗歌和绘画追求幽远闲淡、 清净空灵的禅风禅骨、禅意禅趣在日本体现为空寂、闲寂、幽玄、恬淡、风雅等 美学风格。南禅的禅风、禅骨、禅意在日本作家鸭长明的随笔集方丈记 、吉 田兼好的随笔集徒然草中都得到了体现。日本的山水画是由模仿我国唐朝的 山水画而来的,铃木敬先生就说过: “奈良时期遗留下来的山水画也完全是模仿 中国的。 ” 7此外,日本肖像画的发达与中国宋代绘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日本 绘画大师雪舟在 14671469 年间在中国师从张有声、李在两位画家,在吸取中 国画的审美情趣、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三)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作为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是一个极其闭塞的国家。 17 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航海业兴起,积极开辟新大陆、 7 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西方列强非常渴望打开市场,而这时的许多亚洲 国家还处于落后的封建制社会,17 世纪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由于 经常受到西方国家的侵袭,德川幕府实行了严密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 国民与外国人通商贸易,对国外的船只来往也进行严密的管理,在这种严格的政 策之下,日本与外国的通商与文化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除了和西欧的荷兰, 亚洲的朝鲜、中国有比较频繁和良好的文化和经济贸易关系之外,很少与其他国 家来往。不过,政府和民间与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 西方文化传入日本严格说来应该是在 16 世纪之后,16 世纪中叶,葡萄牙首 先来到日本,随后西方各国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士在日本宣传基督教教 义,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于一直生活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日 本中下层人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基督教在日本迅速传开,信教群众迅速扩大, 基督教的自由、平等、自由思想逐渐深入人心。1716 年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宗吉 执政,倡导学习荷兰语,以天文学为主的西方自然科学在日本迅速兴盛起来,许 多先进分子也利用这个机会学习西方文化、科技,形成“南学”潮(日本受中国 “华夷观”的影响,将从南而来的葡萄牙、荷兰、意大利等外国人称为南蛮人, 将西方国家的科技称为“南蛮学” ,简称“南学” ) 。荷兰对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影 响最为巨大,荷兰人带来的造船、航海、物理、化学、医学等许多科技对日本产 生了巨大影响。日本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向荷兰学习的热潮,这个热潮被后人称为 “兰学” 。日本学者认为“兰学”以前的日本,科学思想是相当贫乏的, “日本古 来几乎没有称得上科学的东西,是兰学使日本人开始接触科学” 9。 兰学的研究不仅使日本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也使日本接受了西方文艺复 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的学者将“南学”作为中西文化优势在日本此消彼长 的分水岭,这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在 16 世纪以后,日本开始走上摄取欧洲文 艺复兴特别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的近代文化为主的道路。 1853 年,美国军舰驶向日本,迫使日本打开国门,从此,日本结束了 200 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随即迫使日本与之通商,并强迫日本签订了许多 不平等条约,日本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内忧 外患,日本有识之士逐渐逐渐认识到日本的落后,西方国家的强盛在于科技的先 进性,要想“攘夷”就必须“师夷” , “求知识于世界” ,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这 8 个历史时期最明智的选择。佐久间象山作为这个时期的有识之士,主张迅速打破 死守传统、禁锢自闭的思想,指出: “方今之世,仅以和汉之学识,无奈不行。 除非一定有总括五大洲之大经济不可。 ” 10并于 1854 年提出了“东洋道德,西洋 艺术,精粗不遗,表里兼赅,因以泽民物、报国恩”的主张。 11 “东洋道德, 西洋艺术” 、 “器械艺术取于彼, 仁义忠孝存于我” , 然后是 “和 魂洋才” ,即在保持日本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基础上,大力吸收西方近代 先进科学技术,使日本迅速走上近代化的进程,实现国家的强盛。素来以善于吸 收外来先进文化著称的日本, 把西方列强对的侵略视为灾难同时也视为向西方学 习先进技术的机遇,因此没有采取抵制的态度,而是充分发挥了大和民族具有包 容的胸怀,对西方先进文化技术抱有特殊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将西方文化技术 容纳到本国的文化中,为我所用。福泽谕吉说过: “文明有两方面,即外在的事 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使欧亚两洲的情况悬殊 的就是这个文明的精神。 不应单纯仿效文明的的外形而必须首先具有文明的 精神,以与外形相适应。 ” 12如果说这时的日本学习西方仅在于科技而拒绝政治 制度和人文思想,只学西方之用而排斥西方之体,那么 1868 年明治维新后,西 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人文社会思想都逐渐成为日本人学习的 对象。著名作家夏日漱石曾说: “维新前之日本人唯喜模仿支那,而维新后之日 本人则又欲专事模仿西洋。 ” 13日本明治政府宣布“求知识于世界” ,标志着 日本全盘向西方学习的开始。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 、 “文明开化” 、 “置产兴 业”三大政策,用政府行为鼓励西化。从此,整个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 卷入了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之中。日本效仿西方,开始了对本国的政治制度、经 济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日本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渐接近于西方,加上政 府提倡西化的生活方式, 西方人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融入日本生活的方方 面面。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资本主义 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接管,成为美国战争物资的加工厂,日本全 面引进和吸收了以美国文化和现代科技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科技, 在二 战前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自己的工业,在美国的扶植下改善政体,发展教育,逐步 成为现代化强国。 9 一部日本文化史就是一部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吸取了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儒家文化, 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作为日本主要文化传统 的日本式的儒教文化。新儒家认为日本是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影响的国度,也 属于中华文化圈,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是有道理的。由中国传入的佛教思想,也 对日本的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明治 维新后日本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然而日本原有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消 失,相反,西方的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逐渐日本化,传统的佛教、儒 教也逐渐日本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日本近现代的思想文化大系。 (四)日本近现代的哲学与文学艺术 (四)日本近现代的哲学与文学艺术 “日本近代哲学,一般是指从 1868 年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 年)这一期间的日本哲学。 ” 14日本现代哲学则是指二战后几十年的日本哲学。 日本近现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明治初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分不开的。 明治初 期的思想启蒙是指自明治维新(1868 年)至明治十年间,以“明六社” (于明治 六年成立的学术结社) 的启蒙先驱为代表所兴起的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近代 科技和人文思想的启蒙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启蒙在日本近代哲学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深远的意义,成为日本近代哲学的开端。明治维新初期的思想启 蒙思想家将近代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传到日本, 使处于德川幕府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人民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为日本走 上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日本思想启蒙的先驱者西周,受 幕府派遣留学荷兰,深受孔德、边沁、穆勒、维塞林等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并 将其传到日本国内,成为日本第一位实证主义哲学家,也是第一位比较系统地将 西方哲学引入日本的哲学家。他首次将“philosophy” 译为“哲学” ,并首次将 哲学分为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本体论和哲学史七大分支, 因此成为日本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的鼻祖,也是日本近代美学的开创者。我 国现在所使用的“哲学”一词就是从西周这里引进来的,我国的哲学、美学学科 也是借鉴日本的哲学和美学建立起来的。 与西周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还有津田真道、 福泽谕吉、 井上哲次郎、 大西祝、 加藤弘一、西田几多郎等对日本哲学影响巨大的哲学家。津田真道和西周一道留 学荷兰,在哲学上致力于传播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观。启蒙运动先驱中著述 10 最多、影响最深的思想家是福泽谕吉,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 ,他注重实学与 经验学科,大力宣扬西方“天赋人权说”的影响,倡导平等民主、独立自由和社 会契约论的思想,他的文明论成为日本建立资产阶级文明国家的理论纲领。 15 井上哲次郎和大西祝是日本学院派唯心主义哲学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 井上的学 院派哲学首次在日本提出哲学本体论现象与实在, 即思维与存在的的关系这个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与井上不同, 大西站在批判主义立场上, 对东西各种思想比较、 判断于与批判,在批判中寻求“东西文化综合”的支柱,因而,将先前主要移植 西方哲学的启蒙运动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他也由此被称为 “日本的康德” 。 16 “日 本学院派哲学在创立期以井上哲次郎和大西祝为代表的对立给予了后来的日本 哲学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 17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代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哲 学被日本哲学界公认为“独创哲学” 。 “西田哲学”与神道教、儒教、佛教等日本 传统哲学相比,带有近代哲学的特点,但与西方哲学相比,又具有自己特色,带 有东方哲学特点。是用西方近代哲学来装扮日本固有哲学,把东方佛教思想与西 方哲学思想结合起来的一种哲学” 。 18“实际上,西田的哲学不过是现代哲学唯 心主义的东方形态而已” , 19然而,西田哲学为日本神、儒、佛传统哲学与西方 近代哲学的吸收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治初期的思想启蒙运动通过介绍和移植西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唯心主 义等近代哲学,改造神、儒、佛为核心的日本传统哲学,形成真实反应近代日本 人精神追求、适合日本社会发展需要的日本近代哲学。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哲学 家始终面临着如何如何认识和处理东西方哲学冲突的问题, 面临着是机械地照搬 西方哲学还是愚顽地固守传统哲学不变的抉择, 日本知识界最终选择了积极导入 西方哲学和文化,改造日本传统哲学的道路,大胆尝试。尽管近代日本哲学的这 些努力仅仅是“和洋折衷” ,东西方哲学的融合还停留于表面,并未臻于成熟, 但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深刻的启示: “东西方文化综合的课题不在 于使西方哲学的逻辑和东方的心并存于一个体系之中,而在于兼取东西文化之 长,重新创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新的哲学” 。 20 二战后,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不断地引进和吸收美国和西欧先 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文思想。各种人文学说传入日本,与日本得的传统思想相互碰 撞、融合,呈现多元态势,其中,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潮对在二战中遭 11 受重创的日本的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近现代哲学移植国外哲学、东西方哲学交融的特点,在文学艺术中也明 显的体现,这时期日本的文学艺术的无论是在主题和创作技巧上,还是在文学观 念和审美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上,都体现出了国外各种人文学说对日本的影响。坪 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批判了只注重小说得的社会功用而忽视审美价值的旧文学 观念,将小说视为第一文艺,肯定了小说是一种具有其独立的价值艺术形态,建 立了写实主义文艺理论。二叶亭四迷的写实主义小说浮云就是从这里得到启 示创作完成的。 “先驱们为更新文学观念,为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 文学,以及为其后引进西方各种主义的文学形态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都有助于 推动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 。 2120 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自然主 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存在主 义哲学等传入日本文艺界。自然主义的导入,使日本文学增添了自然科学的精神 和追求自然真相的现代气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意 识流在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中大量运用,被称为“新心理主义” 。伊藤整的神 圣家族运用新心理主义创作手法,主要从心理探索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得的孤 寂和精神上的迷惘。 二战的彻底惨败和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使日本许多人对日本 的前途命运感到绝望和迷惘, 许多人在对历史的创伤和无法把握的个人命运的思 索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闷与彷徨, 这给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宽广 的空间。 “近现代日本文学史,无疑是受西方文学重大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但它不 是一部纯西方现代文学的变迁史,而是一部东西(方)和洋文学的融合史” 。 22和 洋文学理论在冲突、并存中走向融合,尽管日本文学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学的创作 技巧和美学理念 ,但是日本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