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王居园的香火传承王居园的香火传承 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 姓 名:莫立芸 导 师:徐 莉 教授 专 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年 级:2005 级 摘摘 要要 在中国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 “客家”是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人既属于 汉民族的一部分,同时他们又以其独特的民俗、民风以及历史生成、迁徙、演变过程区 别于汉民族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从众多客学研究资料来看,引起研究者们兴趣 的主要集中在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几个学科视角下的史料挖掘与阐释,因 此“客家”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相异的内涵。然而,作为历史上生存型移民的客家 人在结束了长久漂泊不定的游走后, 他们的文化仍旧能以其内在巨大的张力立足于现代 社会,这是令人惊讶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这也就是广义教育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与体现。所以,关 注客家人的教育能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同时给我们以机会,从 “文化”的视野出发关照教育。尤其在以学校教育为主流认同的现代社会,文化传承背 景下的教育是何等的自在和鲜活。 本研究主要以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为支撑, 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在客家文化背 景下早期教育的特点。 研究选取了广西博白县宁潭镇下属的一个单一姓氏的客家村落 王居园为实地考察的对象,以此为个案研究王居园早期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特 征、客家文化及当地机构教育对其的影响等。本研究在具体的实地考察中,搜集了众多 文献、访谈、传说、故事,并以日记的方式保留了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论文中穿插了大 量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来展现王居园早期教育的形态,归纳 其中的特质,进而挖掘资料背后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归纳王居园早期教育的形态:其一,客家村落背景下的早 期教育;其二,宗族认同自觉下的早期教育;其三, “祠堂田野”式的早期教育;其 四,薄弱的机构教育。在前三个视角中包含了早期教育在文化背景与具体生活环境两个 方面的形态表现, 第四个视角基于主流文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交融而对其早期教育现状 进行探讨。论文重点分析了文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方式给王 居园客家文化带去的变迁。 影响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王居园中客家文化以及文化的变迁造就了其早期教 育最基本的文化背景。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其早期教育进行文化透视:第一,客家文化 的变迁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即客家文化在历史性的嬗变中建构了早期教育的选择,早期 教育在“主客”文化间的调适中推动着客家文化自身的陶炼;第二,以客家文化生活 为早期教育的主要形态,即客家文化传承构建了早期教育的显著特征,村落生活影响了 ii 当地人对早期教育的选择;第三,主流文化中的机构教育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即机构教 育打破了当地非机构教育的单纯格局,它改变了当地早期教育的观念,机构教育强化了 小学教育的功能却淡化了幼儿园教育的优势。 作者认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相对稳定的, 但随着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 变迁,王居园的早期教育也会从自在的状态逐渐融入到规范的教育体系当中,同时也将 在更大程度上接纳更多的教育选择。机构教育的质量在当地将继续其纵深方向的推进, 且更多的儿童会接受到这类教育。 客家文化在教育的推动下仍将继续以其自身强大的更 新能力向前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客家 客家村落 早期教育 iii wang juyuans incense succession a field work researching of a hakka villages early stage education name: mo liyun tutor:xu li major:principle of pedagogy research oritentation:preschool education grade:2005 abstract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culture in china,hakka is a peculiar colony.though they are a par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y are famous by their special folk-custom,folkway,history,migration and evolvement. in the numerous thesis of hakka, what have made people interesting most is to find and expla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is colony in those fields: folklore, anthropology, history,etc.hense, different studing has given us different connotation about hakka. however, what surprised us is that hakka still establish in the mordern society by its paticuliar culture after a long time migr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hakka culture is a belt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now. and this is the abroad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expressing in the life.s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akka education will make us understand the paticularity of its culture, which will give us an opporunity to explain education from culture.and it told us that education under the succession of culture is how importan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at schooling is the maintream in the mordern soceity especially. this thesis takes the function schools theory of anthropology as the basis to open out the paticularity of hakka early educantion from cultures view.the researching takes the wangjuyuan village,which locate in the ningtan of bobai county,as a case to research their educational value,matter,method,particularity, hakka culture and local early schooling,etc.the field work has help this thesis collecting a lot of literature,interview data,legend,story.and the field work dailry keep the individual feeling and thinking.this paper holds numerous of those data which show us the wangjuyuan early educations modality.analyzing,explaining and discussing these data will give us the paticularity,meaning,and value of wangjuyuan early stage education. this thesis conclude wangjuyuan early stage education as four iv aspects:early stage educ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hakka village;the education of hakka culture self-identification;“clan hall-field”early stage education;unsubstantial schooling.the three of fore includ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early stage education in culture and habitation,the forth discussed the intercommunion betwee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hakka culture.the research focus on the influence between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ced education.in wangjuyuan,the hakka culture and its transformation gave the early stage education a basis of background.fristly,the tranform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fluence the early eduction choices and itselfs advancement.secondly,the hakka culture and village condition have decide particularity and environment of wangjuyuan early stage education.thirdly,the schooling change the local early stage education value not in kindergarten but in prim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consider that the core of hakka culture is steady.but as the tranform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wangjuyuan early stage education will come to the canonical system of education from natural condition.and the local children will have more choices to accept the schooling which will develope deeply.the hakka culture will continue its tranformation by educational advance. key words: hakka; hakkas village; early stage educa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 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 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莫立芸 日期: 2008.4.2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 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 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 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 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莫立芸 日期: 2008.4.2 导 师签名: 徐 莉 日期: 2008.4.5 1 一、绪论一、绪论 “香烟灯火”合称“香火”是祠堂庙宇用于祭祀鬼神的要物, 晋书单道开传 中: “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就是用“香火犹存”来神化佛法超脱的境界。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香火延伸出了两层涵义:其一,从原意“祭祀物品”发展为对祠 堂、神鬼等的敬意,蕴含了典型宗庙文化的特质;其二, “香火不灭”隐喻家族子孙后 代接继有人,绵延不绝。 “王居园” 是一个单一姓氏的客家村落, 村里人常把自己死了以后让儿子 “接香火, 背灵牌”这类语言挂在嘴边,从他们憧憬“死后”的殷切之情来看, “香火”着实是一 个联系着家族命脉的词汇。它一边承载着祠堂的庄严,一边接续着后代的昌盛,教育在 其中就像一缕坚韧的纽带,以至于作者的研究不得不从“香火”出发。 (一)研究的缘起(一)研究的缘起 我的父亲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客家族群村落, 在他成年以前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被研 究者们称之为“东方吉普赛”人的故乡。1969 年,应城市招工的需要,父亲从博白县宁 潭镇的王居园村来到桂林,进入工厂工作,从此开始了与他的兄弟们截然不同的生活经 历。这个偶然又略带历史意味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一个家族历代以来血脉相依的文化传 统, 也让这传统以客家文化为根基和纽带更紧密地繁衍在另一个对他们来说全然一新的 世界。 1.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人的文化背景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家乡 12 年了,与他同时离开的老乡们大多都已结婚 成家落户桂林。在这 12 年的时间里,他们从青年时的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到成家后的频 繁往来甚至兄弟相称,俨然把一个客家群体生生移植在了这个离家五六百公里的地方, 我就在这个一半桂林一半客家的文化环境下渐渐长大。 “客家”在我的印象中就如同一 张柔韧而又充满张力的网,它把和客家有关的人物、情感、事件、语言、饮食、风俗统 统笼络其中,乃至时常我会受到“你要记住,你是一个客家人”的训教。不管事实如何, 客家就是这样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亲切,或明或暗地流淌在我的成长生命中。所以 当我打算把毕业论文的题目选定在客家文化背景下时,我想恐怕缘分至此。 2.个人的研究兴趣个人的研究兴趣 学习教育学的这些年来,对那些汗牛充栋“故纸堆”里的穷根究底让我身心疲惫, 回过头来不自觉已深陷囹圄。我无意于留恋如此书斋式的做学问,却也无从另辟“唯有 源头活水来”的蹊径,然而这种状态却无心插柳地引领着我在各门学科里磕磕绊绊。当 这些学科渐渐不再是横亘在固有思维定势前的壁垒时, 思考的左右逢源让我偏好上了文 化那“于无字句处读书”的精妙。尤其是前人对文化研究所擅用的研究范式、考察手法 以及解释功能,竟然让我有一种冷静峻拔,视通万里的兴奋,于是我决定要以文化为背 景作一个教育学方面的研究。联系到多年来所受到的客家文化的影响,我就把父亲曾经 成长的村落王居园作为我调查的对象进行了实地考察。 2 3.拥有合适的研究对象拥有合适的研究对象 王居园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从观念意识到物质形态。然而经过岁月的冲刷 这里的客家已经不再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客家研究纸面意义上的客家了。 这里的风俗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的退化和客家观念意识的共通,使这个村落如同扩散出来的水波纹,它的 客家意味既浓厚又浅淡,既是客家文化的缩影又是变迁。这个单一姓氏村落中的莫氏家 族就是在不断的文化冲击、变迁、凝结;再次冲击、变迁和凝结中传承着他们的宗祠香 火和客家文化。所以与其说他们对地域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不如说这个群体对他们的 家族有着更浓厚的依恋。这种归属感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纽带联系着彼此的血脉亲情, 同时这根纽带也联系着彼此在物质利益上的关系。在考察中作者发现,王居园的孩子大 多还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完成其早期教育的, 那么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早期教育目前在这 里呈现了怎样状态?孩子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这个问题使我决定着手对王 居园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二) 研究的思路(二) 研究的思路 从教育的广义意义上说,文化传承就是教育的表现形式。早期教育强烈地受到特定 文化环境和地域的影响, 深入对一个环境内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考察和剖析有利于从个 别的案例中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并形成作者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基本看法。 1.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流派的理论为支撑,选取了王居园村(这是一个纯莫 氏族人的单一姓氏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客家文化背景下该村儿童的早期教育状 况,进而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详细描述分析了能说明王居园村教育和文 化特质的人物、事件,进而达到探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对王居园所产生的作用。根据 费孝通对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凌诺夫斯基的文化论的解释来看: 文化是人为的人为了要生活和生活得更好才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为了生活,是生活 得以运行的手段。1同时他在研究方法上倡导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因此作者在向导的带 领下采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实地考察方法, 从王居园村落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 分析,探讨其儿童早期教育的特点,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影响其教育发展的因素。 2.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 “客家”既是一个文化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族群概念,在不同的 领域研究者对客家的认识有着相对的差异。 要对客家环境下儿童的早期教育进行研究必 然需要对该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现状的考察分析。因此本论文结合使用了文献 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以期对王居园的儿童早期教育有充分的了解。 (1) 文献法) 文献法 1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50. 3 关于客家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大多散见于客学研究的各种专著和论文集中, 而且尤 其以赣闽粤交界的客家发源地为主要论述对象。根据王东在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 专著中的结论,客家人的教育发展是相对迟缓的。加之在目前的文献搜索中并未发现针 对广西客家教育的研究专著和针对广西具体村落或地域的深入调查, 而且此类论述也大 多集中于对历史文献的追本溯源, 所以需要通过更深入的文献查找和分析来了解客家人 的教育发展历程和背后推动的因素。 作者在研究中对王居园村及其所属的乡镇、县教育局等部门进行调研,搜集了包括 县志、教育志、莫氏族谱、村落图片等材料,这些文献材料有利于本论文在尽可能高的 角度看待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 (2) 访谈法) 访谈法 访谈法是教育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方式之一, 在本论文之所以的调查过程中除了王居 园少量的文字资料记载外,大量的材料需要通过访谈的方式来获得。作者在访谈中搜集 了大量的录音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很好的了解和探查到当地的教育状况, 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由于作者只能单方面听懂客家话,而无法熟练使用客家话进行沟 通,所以整个考察期间都由一位熟谙当地语言、风俗的客家人作为向导完成考察工作。 访谈分为随机访谈和选取特定对象进行访谈两种, 前者根据实地考察的需要随时对情景 中的王居园相关人物进行访谈,了解情况;后者则根据考察计划对相关机构工作人员, 王居园村落重要人物进行特定主题的访谈,深入了解其价值观念、教育方式、机构教育 发展等情况。 (3)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文化人类学领域在近代兴起的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强调对一个地域 的反复实地考察,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分析求证。本论文选择对王居园进行实地 考察,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 相同的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同一类型。同一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类型也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 ;尽管王居园并不是类似 于赣闽粤客家文化发源地的典型村落代表,但是它具备广西客家的特质, “同时我们也 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个牧业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农村” 。2因此,在 20 世纪 “人类学者将其精力集中于一种不同于过去的整体观, 他们不再提出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大理论,而是把注意力转向某一具体生活方式的充分表达” 。 3 所以本论文根据研究的客观需要选取了王居园作为考察对象。 它具备两个重要的特 质:其一,王居园是一个单一姓氏的自然村落,为莫氏宗族的分支之一,村落文化结构 相对单纯,属博白县,具备广西客家文化的特质;其二,王居园有两百多人口,分为三 2 费孝通.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7 3 (美)乔治 e 马尔库塞,米开尔 m j 费彻尔著,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判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44.见:徐莉.民族村落中的教师文化场视阈下教师发展的个案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6. 4 房宗亲,人口数量并不过分庞大,适合做为研究对象。此外作者寻找到了一个具备良好 教育水平并了解王居园的向导,帮助完成工作。 3.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 客家) 客家 客家的概念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学科内涵,目前“客家”大致有三个层面 的含义:其一,在人类学领域“客家”为一个文化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文化形态,包含 特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要素;其二,在民俗学领域“客家”主要为一个族群概念,指以 “客家人”身份自居的群体;其三,在历史学领域, “客家”为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 特定族群。 本论文中的客家概念界定选取了曾祥委对客家所下的操作性定义。 “客”是历史学 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迁移运动中获得的一种身份。其一,对“主”而言,土著为主,外 来为客;其二对“先到”而言, “后到”为客。但是“客”与“客家”是两个概念。客 家必是“客”但“客”未必都是“客家” 。而“客家”则是民俗学的概念,是作为客家 学研究对象的特定族群,有如下六个特征: 其一,以客方言为母语; 其二,强调祖先来自中原,有纯正的汉族血统; 其三,服膺中原文化并以正统的继承者自居; 其四,有迥别于周边族群的独特风俗习惯; 其五,以闽、粤、赣三边地区为基本居住地,而逐渐向外扩张; 其六,有明确的客家族群意识。4 (2) 客家村落) 客家村落 客家村落指以客家人为单纯构成的,符合上述客家人基本特征的自然村落。本研究 所调查的具体对象王居园村就是由粤北肇庆逐渐搬迁至广西博白的莫氏宗族的其 中一支,其所属的宁潭镇为一个纯客家人聚居的乡镇。而王居园作为莫氏宗族的分支则 为一个单一姓氏的自然村落,村民皆为同一宗亲,目前有两百多人,共分三支。 (3)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从广义而言指从人初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 从狭义而言主要指上述阶 段的早期学习。在本研究中早期教育指以王居园不满八岁的儿童5为主体,构成的教育 实践的总和。具体内容包括文化的传承、生活经验的积累、各项能力的提高等。其中包 含了这些儿童所接受到的宗族教育、家庭教育、机构教育等,以及这些教育环境所给予 的文化熏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因此这里的“教育”是广义上的概念。 4 曾祥委.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3. 5 根据 1989 年 11 月 20 日第 44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18 岁以下的任何人均为儿童。但本研 究的对象针对的是早期的儿童教育,因此将大致范围划定在当地儿童入学前后,即八岁。 5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王居园村落中的儿童主要是在自然的生活和成长中完成其早期教育的, 尽管其间渗 透了一定程度的机构教育,但是机构教育相对于其宗族、村落和家庭对儿童所起到的作 用却相去甚远。在这里,文化的自然传承几乎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形式,本论文的目的就 是要揭示王居园儿童是如何在客家文化环境下接受教育,并最终完成其早期成长过程 的。进而探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归纳出其中的规律。 (2)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客家文化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可谓汗牛充栋, 作者认为客学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历 史资料和少数地区客家文化宏观上的概括梳理,而缺乏对实际生活情境的深入剖析。本 研究的意义在于将停留在纸面意义上的客家文化研究成果回复到一个具体的村落当中, 通过展现客家文化在特定时空中的表现形态而使其得到部分的复证, 把概括性的规律深 入到事实当中,为客家文化背景下的早期教育提供实地考察的实证材料,从而揭示王居 园客家人文教观念的选择特点。 就像费孝通在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中如是写道:“ 越是深入到个别的事实中去,越是能够看到概括性的共同规律”6。 把教育学的研究贯穿在一个特定的村落文化背景下, 是有利于从理论上寻找一个全 新的突破口来解释教育现象的。 而对教育现象的解释是教育学研究领域必须面对和解决 的问题。因为众多的教育理论对此类研究功能上的捉襟见肘,使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范 式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所以本研究另一个理论意义就在于从文化的角度、以实地考察的 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人类学意义上的“深描” ,从而由小见大地探讨教育在现实生活中 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规律, “从点到面” (费孝通语)地为教育研究增加视角上的探索、选 择以及解释方式。 不同的时空经历必然积淀下不同的心理特征, 这些相异的心理特征在共同的文化生 活中又会明显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共性, “客家”作为一个文化概念而言,这种共性是 深层次的。而本论文另一个着力点在于通过梳理王居园早期教育的观念、内容和具体方 法, 进而说明王居园目前的物质、 精神文化环境与传统典型客家文化存在着相对的差异。 从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能看到基于这种深层次精神文化共性下, 人们对现实所作出的选 择。进而为这个村落的儿童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使那里的儿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三) 文献综述(三) 文献综述 对客家文化中客家人教育的研究一直以来并不是客学研究的热点, 但大多客学研究 都会对客家人的文教观念进行专门阐述, 主要都以中国孔孟儒家传统教育观念为客家人 教育的基本依据。 少量专著如 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 (王东,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变迁角度来阐释的。 因此在目前的文献搜索中深入的研究并 6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68. 6 不多见,而且这些论述大多散见于客家文化中的单独章节如广西客家 (钟文典,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广西客家研究综述 (王建周,广西师范大学,2005) 田 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 (曾祥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客家文化与妇女 研究 (谢重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少数硕士学位论文对客家教育进行了研究,如一个客家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 变迁以连城培田为个案研究 (陈华伟,福州大学,2003) 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 化生态研究 (赖龙扬,福建师范大学,2002) 。此外一些研究者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有 关客家教育的文章,如客家教育研究 (叶少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近代桂 东南地区客家教育探析以广西陆川乌石镇为例 (林开彬等,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 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以三江流域为考察中心 (周雪香,厦门大 学学报,2004) 、 客家教育与云南 (叶少玲,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客家人 的家族教育 (安国楼,寻根,2003) 永定土楼的教育文化意义 (林夏竹,华夏文化, 2005)等。 1.客家民系教育状况的相关研究客家民系教育状况的相关研究 王东在其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一书中以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的客方言群 为代表, 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追溯了客家地区学校教育的历史。 根据王东的论述: “赣 南、闽西、粤东北三个区域内的府学和县学大多数是在两宋时期建立起来的。与其他地 区,特别是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这一建置无疑是较晚的。 ”7而“赣闽粤毗邻地区 学校教育的长足发展开始于明代中后期客家地区教育发展的第一个表现, 就是各级 各类学校在明清时期的大量涌现” 。8王东把客家从历史上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第一 次大型迁徙9至明代中期之后其教育才获得了长足发展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明末清初以 来客家地区社会结构的转变”“随着客家人反客为主的身份性的转变,赣闽粤毗邻 地区传统的移民社会,也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迁,血缘家族开始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形式。基层社会组织的家族化,是明清时期客家地区学校教育发展与普及的最主要的动 因之一” 。 10 这项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各类文字记载把客家从迁徙到 落户,客家教育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来,并且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了客家 教育、文教观念发展变迁的原因,这对中国客家教育的历史尤其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向 商品经济变迁形态下的分析是击中要害的。该项研究的基本结论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尤 其是经济结构的转变是影响客家人生存策略的首要因素, 尤其当教育成为生存手段的时 候,由经济结构的转变发展而来的文教观念也就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客家人的教育了。 赖龙扬在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中认为客家区 域是客家基础教育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可以通过重 7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的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13. 8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的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2. 9这个结论由是罗香林在其客家研究导论中证明得出的。 10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的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7. 7 新建构客家文化来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正面影响。 此论文选取了福建永定县为个案调查对 象, 对永定一中的学生以及该县建国后团级以上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乡籍进 行调查,发现“即便是乡镇也存在显著的教育差异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传统 文化生态现代转型的效益不同,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结合得较好的区域,教育则发 达;原有文化生态受到冲击、发生变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不是很好的区域,教育则由先 进演变为落后” 。 11结论认为:第一,乡镇教育的差异性和教育文化生态的差异性是客观 存在的。永定县上世纪以来乡镇教育一直是不平衡的。有些乡镇教育历来发达;有些乡 镇教育历来落后;有些乡镇由发达转落后。第二,永定县乡镇教育文化生态,基本可分 为三类。一类以高破镇为代表,这类乡镇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得较好,传统的文 化优势并没丢失,又注入了新的先进文明的因子,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教育文化生态 得到优化。一类以湖雷镇为代表,传统文化优势在弱化,新的文化生态又没形成,传统 文化生态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破坏,失去原有的平衡,对教育冲击较大。第三类以合澳 为代表,这类乡镇大多处于偏远地带,远离县城,经济一向落后,文化牵引力较小,教 育文化生态处于边缘状态。12 叶少玲在客家教育研究中阐述了客家人崇文尚武的传统以及客家教育多年来的 发展规模和取得的教育成就。13安国楼在客家人的家族教育中追溯了历史上客家家 族教育的传统以及文化渊源。 14林开彬,农柳凤,黎琳,黄玉玲,周冬梅,冯光裕在近 代桂东南地区客家教育探析 中以广西陆川县乌石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客家教育的传统 和历史发展过程。15周雪香在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中以三江流域为考察中心阐述了 该地历史上的教育情况,并对三江地域的客家教育不均衡性作了原因探索。16林夏竹在 永定土楼的教育文化意义 中阐述了以永定为例当地土楼对教育的影响意义及其表现 方式。17叶少玲在客家教育与云南中阐述了云南境内客家教育发生发展的总体情况 和历史渊源。18 2.客家文化民俗学、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客家文化民俗学、人类学视角的研究 钟文典在其所著广西客家一书中通过族谱、档案、家族材料等文字记载,具体 阐述了广西区内客家形成的历史脉络、分布情况、宗祠、文化、风俗习惯等一系列客家 研究牵涉到的问题。尤其在第四章“广西客家的宗社情结”中将客家的宗社情况、宗社 观念、家族谱牒、社团、家庭组织情况和客家“兴学”的传统风尚结合论述,反映了客 家崇尚“文教”的族群特点。 11 赖龙扬. 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2 赖龙扬. 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3 叶少玲.客家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2) :7376. 14 安国楼.客家人的家族教育j.寻根,2003,6:122126. 15 林开彬, 农柳凤, 黎琳, 黄玉玲, 周冬梅, 冯光裕. 近代桂东南地区客家教育探析以广西陆川乌石镇为例j. 广 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4) :2328. 16 周雪香.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以三江流域为考察中心j.厦门大学学报,2004,6:5662. 17 林夏竹.永定土楼的教育文化意义j.华夏文化,2005,3:4648. 18 叶少玲.客家教育与云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3(3) :1922. 8 在王建周主编的广西客家研究综述一书中,收录了众多针对广西客家研究的论 文,涵盖了客家源流、语言、风俗、文教、民性、文化、宗法制度各个方面的内容,是 目前广西客家研究中比较全面的论文集。 曾祥委在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专著中以田野研究的视角对粤北始兴 县隘子镇官姓人群、粤东丰顺县汤坑、汤西、汤南、北斗、东联等镇进行了田野考察, 重点阐述了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 尤其是客家人的神明崇拜。 全书共六个部分, 分别为: 第一,客家族群渊源与界定;第二,客家祖灵崇拜与宗族社会;第三,客家神明崇拜; 第四,客家的经济、文化与民性;第五,客家的民性;第六,客家运动的当代价值。该 书不仅对客家的渊源进行了追溯和部分推定, 而且从客学研究的角度对客家研究提出了 学科取向的观点。针对客家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泛“客”论倾向;第二,地方本位; 第三,血统论影响;第四,研究方法的误区;提出客家研究的许多问题需要澄清和界定, 并指出“客家”的概念。19同时将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到客家研究中,通过对始兴隘子镇 的调查重点阐释了客家神明崇拜和民间盘古崇拜的文化内涵; 对丰顺县的调查以个案研 究的方式对客家人的生存策略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并最终对客家人的民性概括得出结 论:其一,取义不取利;其二,忠诚、服从、本分、知足;其三,缺乏市场经济所需要 的致获性因素。20这部作品打破了客家研究的固有形式,以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和田野考 察方法集中对客家兴起的赣、闽、粤地域进行考察和资料搜集并从客家族群生存现实的 角度论证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来源。 谢重光在其专著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一书中共分八章对客家文化传统中的妇女 进行了研究,这八章的标题分别为:第一章,多元一体的客家民系;第二章,客家社会 文化生活中的蛮夷之风;第三章,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第四章,宋明理学和蛮 夷文化传统交互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第五章,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客家妇女;第 六章,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与客家妇女生活;第七章,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湘苏 区客家妇女生活;第八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客家妇女生活。此书作者注重从史实、田 野调查资料以及学理上看待客家文化研究,对客家风俗习惯、文化风尚和历史事件、社 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客家妇女生活教育的发展变化。 在该书第六章中特别考证了客 家妇女在西方教会传教办学的近现代国内历史背景下, 不少客家女性深受其影响读书识 字,从而大大提高了客家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部分女性甚至走出了家庭走上社会。21在 第七章作者写到: “接受文化教育,并以山歌作武器进行革命宣传、抒发革命激情,是 苏区时期客家妇女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中央苏维埃政府还是各级苏维 19 曾祥委认为: “客”是历史学的概念,指人们在迁移运动中获得的一种身份。而“客家”是民族学的概念,是作为 客家学研究的特定族群,一般具有六个特征。即以客方言为母语;强调祖先来自中原,有纯正的汉族血统;服膺中 原文化并以正统的继承者自居;有迥别于周边族群的独特风俗习惯;以闽、粤、赣三边地区为基本居住地,而逐渐 向外扩张;有名曲的客家族群认同意识。 (曾祥委:田野视家客家文化与民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 13 页) 20曾祥委.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67268. 21谢重光.客家文化与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60264. 9 埃政权,对于妇女的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都给予高度的重视” 。 22以家庭为服务主体的客 家妇女在近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教育机会, 这是与客家文化熏陶所全然不同的教育 方式, 其直接原因就在于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这是这项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客家文 化研究的重要片断。客家人的教育至此以冲破了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传承,进而延伸 到了社会公共教育体系中。 由董励著并编入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客家一书从客家的源流、民性、语言、妇 女、经济、文化、民居、习俗、饮食九个层面对客家文化进行了阐述,从更广泛和相对 统一的高度构筑了客家人具体生活细节。 丘桓兴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从客家民系、民居文化、饮食、节日、人生礼俗、 语言、山歌、海外华侨、著名人物、客家精神十个方面勾勒了客家人群的共同文化特征, 被编入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罗勇、林晓平、钟俊昆主编的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收录了客家文化特 质、精神研究的众多论文,大多从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宗族认同、文化结 构、风水文化等软性的、精神的立场阐述了客家文化各个层面的特性。 陈华伟在一个客家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变迁以连城培田为个案研究硕 士学位论文中选择了福建龙岩地区的培田村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村落进行了社会学考 察,从培田客家传统社区的文化角度研究其现代性变迁。该研究对培田的风水、建筑、 家族谱牒、祭祀信仰、耕读文化、商业文化、旅游开发、社区管理、培田女性、重大节 日、青年恋爱、文化嬗变进行了全面的田野展演,将各个层面的现状和变迁进行了提炼 概括。结论认为:培田的文化发展变迁是对客观条件“均衡适应”的外在表现,是历 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体现了如今“耕、读、仕、商”的新的文化传 统。同时作者在研究的具体结论中提出:哲学的层次与具体生活层次是有很大差别 的更多的时候,人们是从实用、方便的切身利益出发,在特定的时空中,根据实际 的、 切身的经历和遭遇的事件对自身留下的 “感觉” 或者是 “性格” 来做出行动选择 所以,在微观的社会层面, “事件与经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 着人们的情感、 行动和选择, 进而塑造着人的心理和性格, 培育更新着社区的文化精神。 23 陈谟志、黄征旺在博白客家源流初探一文中对广西博白客家人的历史、血统、 语言和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论述,结论认为:其一,博白客家人的祖根在中原;其二,博 白的新民话就是客家话;其三,博白讲地老话的人不是客家人。24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来看,目前对客家及其客家教育的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 研究区域集中在客家文化发源并成型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典型地区,对客家发源地 22谢重光.客家文化与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89292. 23 陈华伟.一个客家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变迁以连城培田为个案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3. 24 陈谟志,黄征旺.博白客家源流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1999,1:7983. 10 辐射的和后期客家人迁徙的周边地域包括广西客家聚集群落缺乏研究和考察;第二,此 类研究大多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客家学的面貌出现,缺乏更多客家区位文化背景下 教育学研究的论著,因此相关客家教育停留在文字资料层面的历史追溯较多,实地考察 的材料则凤毛麟角;第三,由于对于客家族群和区域的研究主要以人类学、社会学和客 学等学科为主,所以在内容上大多进行的是对客家文化风貌的整体论述,深入至具体村 落具体人物事件中的田野研究相对匮乏,因此研究上的交叉和重复很常见;第四,在对 客家区域背景的研究中,田野调查是应客学发展需要的身份被引入的,由于对该方法的 评价在客学领域仍旧莫衷一是, 所以对客家教育研究的方法定位和研究落脚点缺乏清晰 的教育学研究方向。 11 二、王居园客家源流和文化二、王居园客家源流和文化 客家的历史源流造就了客家民系独特的文化风情,考究其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 理解客家文化的形成背景、特质以及对其未来的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是研 究客家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料。 (一)王居园客家源流(一)王居园客家源流 广西客家民系主要来自广东,大致是于明末清初陆续迁入广西的。王居园村地处广 西客家人聚居地博白县,从建立至今已有 160 多年的历史。客家的历史背景和客家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