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1 中文摘要 丰子恺曾翻译过日本大正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 苦闷的 象征 ,他认同厨川白村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提法,并称自 己的文章正是“二重人格的苦闷的象征” 。但是,厨川白村的文艺观 对丰子恺早期的文艺创作活动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学界仍是语焉 不详。本文拟通过对丰子恺与厨川白村二人文艺观的比较,探明二者 文艺思想的异同,也希冀从一个侧面揭示丰子恺独特的艺术人生观。 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文艺是苦闷的象征” 。论述正是厨川 白村所说的“人间苦”引发丰子恺的共鸣;丰子恺有关“人生的苦闷” 的阐释,即有明显的厨川白村印迹。而艺术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作用也 是丰子恺与厨川白村的又一共识之处。 只是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传统文 化的熏陶,使丰子恺对“苦闷”的理解与认识多了一种宗教情怀与儒 家文化的观照。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人生体验,他们对“文艺 与道德”这一问题的看法亦有所不同。第二章“艺术人生” 。尽管丰 子恺与厨川白村一样,既强调人的个性与主观性对文艺创作的重要 性,也注重艺术与人生二者之间的相关联系,并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 平衡。但是,厨川白村注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是人的心灵自 由与个性解放; 相比之下, 丰子恺更多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 以及普世意义上对芸芸众生的关护与怜爱。第三章“走出象牙塔” 。 厨川白村强调艺术家要“走出象牙塔” ,身处民族忧患时期的丰子恺 亦最终走出“象牙塔” ,毅然走向广场。虽然丰子恺没像厨川白村那 样在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方面表现得极为辛辣与尖刻, 但却更多地表 现出对人类的关爱与浓厚的人文情怀。 厨川白村的文艺观对丰子恺的文艺思想形成确有影响, 但丰子恺 对厨川白村并非全盘接收。特定的个人气质与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 成就了他的艺术与人生。 丰子恺的文艺创作活动总是体现着深深的人 类关爱与人文关怀,这是他与厨川白村甚为不同的地方。相比厨川白 村追求个性的舒展却忽视个体生命的价值, 以及对战争给人类造成深 重灾难的冷漠,丰子恺无疑是一种超越。 关键词:丰子恺; 厨川白村; 文艺观; 共鸣; 超越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2 abstract feng zikai translated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 written by kuriyagawahakuson, a famous writer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time of taisyo in japan, agreed with kuriyagawahakuson s idea that “ literature and art are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 , said that his articles were exactly “ the symbol of dual nature depression” . however, how much had kuriyagawahakuson s literary viewpoints influenced feng zikai s literary creation in his early stage? this question was seldom explored before, i d like to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literary viewpoints, and to show feng zikai s unique literary outlook on life through comparing their literary viewpoints. the first chapter “ literature and art are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 . this chapter states that it s “ bitters of life” said by kuriyagawahakuson that evoked feng zikai s sympathy and there was evident kuriyagawahakuson s stamp in feng zikai s explanations of “ bitters of life” . they identifi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function of “ depression” to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arts to people s spiritual freedom. however, feng zikai s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nur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ade him have a kind of religious feelings and confucian cultural care in his comprehension of “ depression” . furthermor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life experiences made them generate different views on “ literature and art and morals” . the second chapter “ artistic life” .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both feng zikai and kuriyagawahakuson valued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 and subjectivity to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arts and life, and they made efforts in seek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however, kuriyagawahakuson stressed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pursuing man s spiritual freedom and character liberation, while feng zikai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humane care and love. the third chapter “ walk out of the ivory tower” . kuriyagawahakuson emphasized that an artist should walk out of the ivory tower .embedded in the nationwide miserable period, feng zikai walked out of the ivory tower” and into people s life. kuriyagawahakuson behaved very sarcastic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civilization criticism, while feng zikai put more energy in the theme of humanistic care and feelings. undoubtedly, kuriyagawahakuson s literary viewpoi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ng zikai s literary viewpoints. however, feng zikai found his own way in literary creation. unique personality and humanely religious feelings constituted his arts and life. there always stand deep humane care and love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kuriyagawahakuson. compared with kuriyagawahakuson s pursuit in the character extension while ignoring the valu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his indifference to the disaster brought by wars, feng zikai definitely surpassed kuriyagawahakuson. key words: feng zikai, kuriyagawahakuson, literary viewpoints, sympathy surpass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1 引言 厨川白村(1 8 8 0 - 1 9 2 3 )是日本大正时代的文艺理论家,曾就读于东京帝国 大学英文专业,专攻英国文学和欧洲近代文艺理论。东京帝大毕业后,厨川白村 先在日本第五高等中学和日本第三高等中学任教,后又执教于日本京都帝国大 学。在京都帝大任教期间,由日本文部省公派留学美国,归国后转向文明批评与 社会批评。主要著作除了苦闷的象征外,还有近代文学十讲 、 文艺思潮 论 、 出了象牙之塔 、 近代的恋爱观等。1 9 2 3年 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 震,厨川白村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不幸罹难,时年 4 3 岁。 在日本大正年间,厨川白村可谓名噪一时,他所撰写的介绍西方文艺思潮的 著作及其进行的社会评论在日本甚受瞩目。然而,遗憾的却是恍若过眼云烟,在 他去世后,很快就为人们所忘却。1 9 2 9年 5月日本改造社最后一次出版了他的 文集,以后从未再版,文学批评家也不再提起他。他在日本被遗忘得那么快,又 是那么彻底。即便就是今日,日本的文学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也少有提及他的名 字。 相对于在本国所遭受的冷落,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却在中国大受推崇。自朱 希祖将近代文学十讲第九讲文艺的进化译成中文并发表在 1 9 1 9 年 1 1 月 新青年六卷六号之后,厨川白村的诸多著作便相继传进中国,其中最为人所 熟知的莫过于苦闷的象征 。该书为厨川白村有关文艺创作的本质、文艺的表 现方法,以及有关文艺鉴赏、文艺的起源等问题系统阐论的专著,是厨川白村文 艺观的集中体现。在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并将其作为大学的课程讲义之后, 厨川白村与他的文艺理论在中国更是声名隆起, 并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新文学 的发展。他的苦闷的象征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产生具有启示作用,而 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风格提供了方向的选择。时至今日,人们在回溯和追踪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 把握五四新文学脉络并清理其创作范型所蕴涵的价值的时 候,都无法忽视或抛开厨川白村和他的苦闷的象征的存在。 与鲁迅几乎同时翻译苦闷的象征的是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享有盛名的 文艺活动家,丰子恺不仅精通书法、美术、音乐,而且文才冠群,文笔极佳。郁 达夫说过: “人家只晓得他(丰子恺引者注)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 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 1 丰子恺又是一名著名的翻译家, 出自其手的译著甚多,如日本的源氏物语 、 落洼物语以及俄罗斯的优秀文 学作品猎人笔记等。 苦闷的象征是丰子恺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译著,它于 1 9 2 5 年 3 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 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丰华瞻, 殷琦合编. 丰子恺研究资料 c . 宁夏人民出版社, 1 9 8 8 , 2 6 7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2 丰子恺何时着手翻译苦闷的象征 ,现已无法考据。但他接触此书的日文 版,应在 1 9 2 4 年 6 月 2 1 日以前。 1 苦闷的象征与丰子恺,并非仅仅是简单 的译作与译者二者的关系, 苦闷的象征对当时丰子恺文艺观的形成及其文艺 创作活动,应该说是有重要的影响。对此,丰子恺本人也直言不讳。在翻译苦 闷的象征二十年后,丰子恺在 读缘缘堂随笔 读后感一文中写道: “已 逝世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君曾经说过: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文艺好比做梦,现 实上的苦闷可在梦境中发泄。这话如果对的,那么我的文章,正是我的二重人格 的苦闷的象征。 ” 2 显然,丰子恺并不隐讳当年自己的文艺创作活动曾受厨川白 村的影响。 “二重人格的苦闷的象征”既是丰子恺自身文艺创作的动力所在,也 是他对厨川白村“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这一命题所进行的新的诠释和身体力行之 后的自我表述。 对丰子恺的研究, 很早即已开始, 甚至可以追溯到 2 0 世纪的二十年代。 1 9 2 5 年 1 2 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丰子恺第一部作品集子恺漫画 ,郑振铎、夏丏尊、 朱自清、丁衍镛、方光焘、刘熏宇六人作序,俞平伯作跋。这些序 、 跋作 者对丰子恺的艺术创作所进行的极有见地的评论, 即是丰子恺研究早期的经典之 作,至今仍被研究者视作圭臬。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对丰子恺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漫画、散文及文艺思想等方面。此间,因文艺阵营的政治 分野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声音。如左翼作家柔石在丰子恺君的飘然的态度中对 丰子恺的散文及护生画集多有批判之辞,而苏雪林的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 的散文则对丰子恺在特殊时期用“剪刀”剪破“世网”的思想表示理解。由于 种种客观原因,有关丰子恺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迷。六十年代后期起,台湾、香港 有关丰子恺研究的著述又陆续出现。如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 、台湾 杨牧编丰子恺文选卷头的丰子恺礼赞见于这个时期的研究著述对丰 子恺的艺术与人生多予好评。大陆方面的丰子恺研究,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 后。如石一宁的丰子恺散文思想简论 、姬学友的真性情涵万里天论丰 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徐型的儒学和佛学对丰子恺世界观的影响 、朱晓 江的追寻一道消逝的风景丰子恺文化个性成因等,重在对丰子恺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相关联系进行探析;张海华的丰子恺“直视”审美观解读 、朱朝 辉的丰子恺艺术思想的内涵则主要对丰子恺的艺术观进行研究;朱琦的简 之至者 缛之至丰子恺漫画意境成因试析 、成立的丰子恺的艺术理论与漫 画创作等,主要探讨丰子恺的漫画风格;褚宏文的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述评 及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则是对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进行剖析。 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尽管有关丰子恺的研究已然深入并广泛,可是有关丰 1 余连祥. 鲁迅丰子恺 苦闷的象征 j . 鲁迅研究月刊, 2 0 0 5 , 4 : 2 8 . 2 丰子恺. 读缘缘堂随笔 读后感. 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二)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 社, 1 9 9 6 , 1 1 0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3 子恺与厨川白村二者的比较却仍未受到关注。笔者只知,在这之前唯有余连祥撰 写的鲁迅丰子恺 苦闷的象征 一文谈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丰 子恺的艺术因缘。一些研究厨川白村文艺理论作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撰著,如山 田芳明的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学 ,亦只考察了鲁迅,以及田汉、郭沫若、 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还有胡风、路翎等“七月派”作家与厨川白村的关系。因 此,本论文拟探析丰子恺与厨川白村二人是如何看待“苦闷”与文艺创作二者的 关系,他们的文艺思想有何相关联系,又有何相异之处,并对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试加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的理论叙述多在阐述绘 画创作的相关文章中点明,至于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并未留下太多的专论。但 是,他的有关绘画的艺术见解同样可视为是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态度。毕竟,文学 与其他类型的艺术是有共通之处,与绘画作品更是相通。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即是文学和绘画可高度融合的明证与有力脚注;现代文学巨 匠鲁迅也说过: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 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 。 1 丰子恺亦是强调文学与绘画的相同 性,他说: “各种艺术都有通似性。而绘画与文学的通似状态尤为微妙,探究时 颇多兴味。 ” 2 总之, “无论何种艺术,创作的心理都出于同一的根源。只因发表 手段的不同,就变成演剧,舞蹈,诗文等艺术来。 ” 3 因此,在本论文 的叙述中引用丰子恺有关艺术创作的阐论应用于其文学方面,应是可行的。 1 鲁迅. 摩罗诗力说. 鲁迅全集( 第一卷)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7 3 , 6 5 . 2 丰子恺. 绘画与文学序言. 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二)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4 5 5 . 3 丰子恺. 艺术的创作与鉴赏. 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一)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1 7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4 第一章 文艺是苦闷的象征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力作。厨川白村在书中认为:文艺 是纯然生命的表现;是完全脱离外界的压抑与强制,能以绝对自由的心境表现个 性的唯一的世界。厨川白村进而主张: “生命力受抑压而生的苦闷懊恼便是文艺 底根柢,又文艺底表现法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1 厨川白村的这一文艺观点甚为 当时中国的诸多作家所接受, 并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 丰子恺即是其中之一。 第一节 苦闷的根源 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指出:人生的苦闷来自“创造生活的欲求”的 “生命力”与“强制压抑之力”的冲突与纠葛。在他看来,生命力是寻求自由与 解放的力,也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生命力如烈火般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熊熊燃烧, 永不凝固,永不停息。然而,这奔突的“生命力”与“强制压抑之力”的冲突与 纠葛却是作为“道德的存在物”的人类与生俱有的。这缘于人既有兽性和魔性的 一面,又有神性的一面;既有利己主义的欲求,又不乏爱他主义的冲动;既有自 由地使自己的本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又想用自身的道德约束将这样的本能压抑下 去。换言之,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善与恶的矛盾的聚合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灵与 肉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人类苦闷产生的根源之一。 厨川白村的这一观点是与他早期的著作文艺思潮论一脉相承的。在文 艺思潮论中,厨川白村写道: “灵与肉、圣明的神性与丑暗的兽性、精神生活 与肉体生活、 内在自己与外在自己、 基于道德的社会生活与尊重本能的个人生活, 这两者之间的不调和,是人类自有思索以来就有的苦恼烦闷的原因。 ” 2 厨川白 村主张的是灵肉二者的调和统一, 其所深恶痛绝的恰恰是灵肉处于对抗状态的冲 突。因此他在文艺思潮论之希腊思潮的胜利中,极力赞美古希腊人的生 活,认为古希腊人的人性是“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他对美国诗人惠特曼尤其 推崇备至,认为惠特曼之所以在死后得到西欧文坛的大加赞赏,原因就在于他主 张在灵肉调和的基础上对肉之美予讴歌与礼赞。 3然而厨川白村也清楚地认识到 灵肉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如果说文艺思潮论似乎还有可能使读者多少对灵肉 冲突的避免产生幻想和误读,那么,在苦闷的象征中,厨川白村则清楚明白 地指出: “精神和物质,灵和肉,理想和现实,中间不绝地发生不调和,不绝地 发生冲突和葛藤。 ” 4 1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1 6 - 1 7 . 2 厨川白村. 文藝思潮論. 厨川白村全集( 第二巻) m . 改造社,1 9 2 9 , 1 8 . 3 厨川白村. 文藝思潮論. 厨川白村全集( 第二巻) m . 改造社,1 9 2 9 , 8 6 - 8 7 . 4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9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5 如果说灵与肉的冲突是人类的宿命,是与生俱来无以逃避的,那么,更为不 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冲突已然远远超越个体生命 的灵肉范围之上。人类作为“社会的存在物” , “有内部涌起的个性表现的欲望, 对方又有外面迫来的社会生活底束缚强制。 这两种力之间的苦闷的状态就是人间 生活。 ” 1 人们承受着来自内部灵与肉不可调和的冲突,更承受着来自外界的社 会压力。人既是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其生活也必然会受社会这一强大而又无情 的机器的迫压与强制。尤其在近代, “制度,法律,军备,警察等一切制压机关 底完备,一方面又有可怕威吓底存在” , 2 人们放弃了个性张扬的自由生活,成 了法则、机械、因袭的奴隶。 “人类完全为这种环境所左右,面对这种冷酷无情 的不可抗力,我们是完全失去自由的人。 ” 3 但是,有对生命的压抑,就必然有来自生命的反抗。生命的反抗乃是一股强 大的力量,生命力如同火车锅炉里的蒸汽,是“全然断绝利害的关系,脱离道德 和法则底轨道,差不多是一种时时想盲目地突进且跳跃的生命力” , 4 它不断顽 强抗争着来自外界的压力, “生命力越旺盛,这冲突和葛藤当然越激烈。 ” 5 来自 外部的压制与发自生命内部顽强的抵抗,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虽然孕育了生命力 与创造力,却也成了人类痛苦的渊薮,也就是所谓的“人间苦”的由来。 厨川白村在“人间苦”的阐说中援用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弗洛伊德将人的心 理历程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对其中的“潜意 识” ,弗洛伊德主要将其归结为性本能,称之为“利比多” (l i b i d o ) ,认为这是 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只是,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欲, 往往是与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以及主流审美取向相悖逆, 因此总是受着超我的良 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强行压制,被摒斥于意识领域之外,从而造成心理压抑,人 的苦闷即由此而生。相对于弗洛伊德,厨川白村虽然同样认为人的欲望被压抑是 苦闷形成的原因,但他并没有将此完全归结为性欲。他认识到弗洛伊德理论的泛 性论倾向及其理论的局限性,指出: “我所不能不反对的,是他底要把一切归根 于唯一的性的渴望的偏见,但据我一人的意见,信为像本书开头所说似 地把这当作最广的意义的生命力底突进跳跃为妥当。 ” 6 在厨川白村看来, 生命力具有广泛的内涵,不仅有着对性欲的本能诉求,还包含着要求展现个性、 创造生活的欲求。而压制生命力的也不仅仅是社会传统道德规范,还有来自现实 社会的法律、法则的压迫与威慑,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痛苦。厨川白村突破 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倾向, 他所说的压抑而生的冲突也从个人内部的冲突扩伸为 1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5 . 2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6 . 3 厨川白村. 近代文学十講. 厨川白村全集( 第一巻) m . 改造社, 1 9 2 9 , 1 1 7 . 4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3 . 5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9 . 6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2 0 - 2 1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6 个人与社会外界生活的冲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 “人间苦”是厨川白村美学主张的一个主要概念,也是苦闷的象征一书 的关键词汇。 苦闷的象征之所以引起丰子恺的关注并成为其正式出版的第一 部译著,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厨川白村书中有关“人间苦”的叙述为丰子恺所认 同并引发了他精神的共鸣。在 1 9 3 0年发表的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 育艺术论 中,丰子恺写道: 原来吾人初生入世的时候,最初并不提防到这世界是如此狭隘而使人窒息的。 只要看婴孩,就可明白。他们有种种不可能的要求,例如要月亮出来,要花开,要 鸟来,这都是我们这世界中所不能自由办到的事,然而他认真地要求,要求不得, 认真地哭。可知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孩子渐渐大起来,碰的钉子也渐 渐多起来,心知这世间是不可能应付人的自由的奔放的感情的要求的,于是渐渐变 成驯服的大人。自己把以前的奔放自由的感情逐渐地压抑下去,可怜终于变成非绝 对服从不可的“现实的奴隶” 。这是我们都经验过来的事情,是谁都不能否定的。 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即依然是儿时的心 灵,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的怒放的炽盛的感情的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 生罢了。这种感情的根,依旧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后的我们的心灵中。这就是“人生 的苦闷”的根源。 1 不难发现,丰子恺的这段对“人生的苦闷”的阐述大有厨川白村的痕迹于其 中,从叙述手法到文字风格,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不无似曾相识之处。 “自由奔放的感情的要求” 、 “狭隘而使人窒息”的“世界” 、 “人生的苦闷”分别 对应厨川白村的“生命力” 、 “强制压抑”的“社会力”与“人间苦” 。 “自由奔放 的感情的要求”被“压抑下去” , “深深地伏在” “我们的心灵中” , “屡被磨折, 不敢再发生” ,成为“人生的苦闷的根源” ,这种思路也正是厨川白村所依据的并 加改头换面的弗洛伊德的性压抑学说的基本脉络。 所不同的是, 厨川白村强调 “人 间苦”来自灵肉的冲突以及时代、社会对“个性”的压抑,而丰子恺对灵与肉的 冲突完全没有涉及,只强调“人生的苦闷”来自社会对“自由奔放的感情的要求” 的压抑与折磨;厨川白村的“人间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丰子恺的“人生的 苦闷”则意涵更显宽泛。 从上文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育艺术论 的记述可以看出,丰 子恺之所以将儿时自由奔放的情感于长大后受世智的压抑而未能继续自由舒展 视为人生苦闷的由来,是因为在看丰子恺看来, “成人”与“儿童”是一对相对 矛盾的概念。成人虚伪、冷酷、实利,儿童则天真、热情、好奇、不通世故。丰 子恺对儿童天性绝无保留的褒爱既是儒家“仁者爱人”精神的传统体现,也是佛 1 丰子恺. 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育艺术论. 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二)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 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2 2 5 - 2 2 6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7 教悲天悯人思想的本质再现。佛教认为,众人先天生具至纯至洁的“清净心” , 即“佛性” ,佛说“心性本觉” “自性本自清净”, 1 故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成佛。 这种“佛性”尤其集中体现在儿童身上,因为童心恰是至纯至真,是最初一念之 本心,没有受到世俗尘埃的蒙蔽。佛教五行中的“婴儿行”即是希望人能立足于 个体人格的自我修持,始终不渝地保持童心的那一份真纯。深谙佛学的丰子对此 岂有不明之理,他曾借孟子之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2 将“童 心”称作“赤子之心” 。他笔下的儿童世界也正是一方不受尘俗习染的净土。虽 然人们明白,那多半是个理想的乌托邦,但它毕竟代表了作者充满人类关爱的普 世思想,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无论童年生活多么幸福无忧,毕竟要面对时间流逝 的现实,天真无邪的儿童终究不得不进入充满虚伪狡诈的成人世界。这让追求自 然本真的丰子恺苦闷不止,丰子恺所谓的“人生的苦闷”正是缘于此。稍加比照 即不难发现,丰子恺的“人生的苦闷”与厨川白村的苦闷是有所不同的,不可混 为一谈。丰子恺的苦闷是带有浓厚宗教情感的,它包含着对世相无常的感伤,以 及对纷繁俗世的失望。 丰子恺 1 8 9 6年出生在浙江崇德县石门湾,自幼受到家庭佛教思想的影响。 1 9 1 8年,他所崇敬的老师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出家后,他“更与佛教结下不解 之缘” 。 3 佛教对人生的价值评判是本质上人生是痛苦的,佛教的“四圣谛”之 “苦谛” ,即指包括人在内的众生的生命就是苦。这种“苦”泛指精神的压迫性。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丰子恺对此深有体悟,以至在阿难中感慨“堕地立 刻解脱” 。 4 在人生的痛苦中,丰子恺体味最深的当是“无常之恸” 。敏感善思的丰子恺 是一位积极的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探求者,自幼对自然与生命有敏锐的观察力 与丰富的感受性。幼年时邻家孩子透过墙壁隙缝塞进的一根鸡毛,于是便引发了 他对“空间”的思索;至年龄稍长,对所谓的“空间”与“时间”他总是质疑不 断,以致经常失眠。这种质疑导引了他深入到对生命本质的探究,终究让丰子恺 感悟到人世的无常,并对人生感到疑惑与悲哀。他本以为长大后自身能从这疑惑 与悲哀中获得解脱,然而, “非但依旧不能解除,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 深了。 ” 5 一直到后来,他对于无常的悲感,仍是时而可自觉超脱,时而又不免 沉溺其中。 “无常之恸”终成丰子恺一生散文创作挥之不去的主题。 恰恰是丰子恺在成人世界寻求不到理想的寄托, 于是他便转往儿童天地去消 解“人生的苦闷” ,这也是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多见儿童题材的重要原因。这也就 1 祁志祥. 佛教美学 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7 , 8 0 . 2 孟子. 孟子离娄下 m . 广州出版社, 2 0 0 1 , 1 4 7 . 3 丰陈宝, 丰一吟. 丰子恺年表. 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三)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8 3 3 . 4 丰子恺. 阿难. 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1 4 8 . 5 丰子恺. 大帐簿. 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1 5 7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8 使丰子恺能以更淡定与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闷” 。在这点上,丰子恺与厨 川白村是很不一样的,后者颇显激越和热烈,前者则更是平和与恬静。 应该说,确实是厨川白村“人间苦”的阐论引发了丰子恺的共鸣,并且丰子 恺也厨川白村式地就“人生的苦闷”妙尽玄言。从这意义上说,丰子恺与厨川白 村有共通的一面,至少可以说,丰子恺向厨川白村靠近过。但也就不过如此。情 感体验的不同, 还有文化的差异, 加之宗教信仰的关系,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对 “苦 闷”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完全在一个层面之上的。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后来者最 终超越了先行者。 第二节 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 苦闷的象征认为: “生命力”与“强制压抑之力”有如奔流与磐石,是 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生命力的飞跃,恰与它所承受的压抑之力成正比,压抑愈 强,生命力的爆发性与强度愈强烈,由此而生的苦闷懊恼也就愈浓烈。面对生命 力与强制压抑之力的冲突与纠葛,厨川白村坚持不应妥协或退却。相反地,他认 为: “假使没有异方向的两种力量相触相打的葛藤(s t r u g g l e ) ,我们底生活,我 们底存在,早已根本失其意义了。人生底深的兴趣,要不外乎强大的两种力 量相冲突而生的苦闷懊恼底所产。 ” 1 厨川白村肯定由苦闷产生的精神痛楚的审 美价值,甚至以“苦闷”解释文艺: “我们历尝这苦闷,历逢这悲惨的战斗,而 向人生的路上进行,有时呻吟呼叫,有时嗟叹号泣;又有时歌唱战胜的光荣而沉 醉于欢乐和赞美中,这等时候的放声就是文艺。 ” 2 分析起来,厨川白村这一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物之 哀”审美意识的影响。滥觞于源氏物语的悲情叙事奠定了日本主流文学凄婉 的美感基调,这种极富阴柔之美的哀怨低沉的审美传统绵延流长,已成个人伤感 情怀抒发的最佳乐音。即便在明治以后的日本文学,也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纵使是被认为充满战斗精神的普罗文学,给人的感受也是忧郁悲伤的。日本大正 年间无产阶级作家对旧世界的声讨, 更多的可看做是浸透着泪水难于平复的心灵 忧伤的倾诉。 厨川白村生在京都的一个豪门望族,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还在厨川白村上 小学的时候,家里就为其延聘当地最负盛名的老师吉冈嘉藏,由吉冈嘉藏单独教 授厨川白村。从此,厨川白村便在每天放学后到吉冈家聆听吉冈为他讲述学校课 程外的知识与日本的历史。 3 到了中学时代,厨川白村已对源氏物语等日本 古典文学作品爱不释手。可以说,优越的家庭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背景让厨川白 1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1 . 2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2 2 . 3 野口美枝子. 厨川白村. 文学遺跡巡禮( 第七十三回) c . 光葉会, 1 9 3 8 , 3 7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9 村从小接受了日本文化及文学的熏陶。与诸多日本人相同,滥觞于源氏物语 的“物之哀” ,表达灵魂受创之后的悲痛乃至于悲愤的伤感情怀,一种从精神痛 楚中产生的审美体验已融入他的血液。笔者以为,这当是厨川白村对苦闷这种精 神痛楚的感受尤其丰厚沉实,尤其深刻的重要原因与可能条件。 另一方面则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关于文艺创作与鉴赏心理的论述,有许 多他是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的。 ” 1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不见容于社会理性, 被压抑在意识领域之外,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 的满足。 当检查作用放松时, 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 因而成梦。 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于是便以象征的方式迂回变 现在睡梦中。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相似的观点。在 他看来,文艺创作是以某种受压抑、未满足的欲望为原动力的,是自我无意识愿 望在想像中的满足,亦即表现出一种“个人的白日梦” 。他还将文艺创作归结为 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转移苦闷并将其升华的文化现象。 厨川白村虽然反对弗洛伊 德学说的泛性论倾向, 但是对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却是基本赞同的。 他明确表示: “想满足欲望的力和反对方面的压抑力相葛藤冲突而生的心的伤害,伏在无意 识界里:对于这论点至少使我在文艺的见地上没有对富洛伊特提出异议的余 地。 ” 2 并且他主张: “生命力受抑压而生的苦闷懊恼便是文艺底根柢,又文艺底 表现法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3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不仅意味着苦闷是文学的驱动力,还意味着书写苦闷 是文学的使命。 厨川白村一再强调, 作家只有将自己的内心深深地更深深地穿掘, 将潜藏在潜意识里的苦闷形象化、表征化,象征化,那才可能成就伟大的文学。 优秀的文艺,应是抛弃一切虚伪和敷衍,最认真、最诚实地表现出苦闷的创作。 只是,正如厨川白村的学生矢野峰人所追忆的,厨川白村是“意志坚强永不服输 的人” , 4 他为“苦闷”注入抗争的因素,甚至将痛苦看作激活人类精神的一剂 良药,认为“因为有生底苦闷,有战底苦痛,所以人有生的价值。 ” 5 而表现苦 闷的文学也因此获得了昂扬激越的生命力。他反对抒写无病呻吟式的伤感情怀, 要求表现两种力冲突状态中挺立的生命的刚力,明确指出“文艺决不是俗众的玩 物,因为它是严肃而沉痛的人间苦底象征” 。 6 厨川白村如此的文艺观对中国现代作家尤其是“五四”时期的作家所给予的 影响是巨大的。鲁迅、郭沫若、田汉、胡风、路翎等人无不深受厨川白村的影响; 钱杏邨、许钦文、向培良、石评梅、徐懋庸等作家也或多或少为厨川白村所打动。 1 矢野峰人. 读苦闷的象征. 转引自王文宏.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m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0 0 3 , 2 6 4 . 2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2 0 . 3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1 6 - 1 7 . 4 矢野峰人. 先生片影. 稲村徹元監修. 近代作家追悼文集成 c . 株式会社書房, 1 9 8 7 , 5 3 . 5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1 . 6 厨川白村著, 丰子恺译. 苦闷的象征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2 , 2 4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10 中国“五四”作家接受厨川白村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 五四一代的精神 气质与创作取向,深深地契合于厨川白村的文艺观念,这是厨川打动中国作家的 根本原因。 ” 1 亡国的危机、启蒙而不可得的彷徨、文化上的漂泊无依“五 四”落潮后的中国文坛正弥散着浓郁的苦闷气息,作家时常感受沉重的时代苦闷 与无法宣泄的忧愤。1 9 2 2年 8月茅盾在一篇题为青年的疲倦的文章中曾用 “疲倦”一词概括当时中国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现实中苦闷彷徨的广泛存在。尽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可以怨” 、 “不平则鸣” 、 “发愤抒情”等感性认识,但也仅 止于此,并未上升到理论的维度。这使得当时文人接触苦闷的象征时,都有 某种找到文学最佳表达形式的兴奋与共鸣。王向远在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艺 理论中指出: “ 苦闷的象征则以明晰透彻的逻辑语言,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感 受找到了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的依据。 ” 2 上个世纪 2 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丰子恺同样为厨川白村这个文艺观点所折 服。他在乡愁与艺术对一个南洋华侨学生的谈话 (1 9 2 7 )中写道: “幽深 的,微妙的心情,往往发而为出色的艺术,这是实在的事情。例如自来的大艺术 家,大都是怀抱一种郁勃的心情的。这种郁勃的心情,混统地说起来,大概是对 于人生根本的,对于宇宙的疑问,表面地说起来,有的恼于失恋,有的恼于不幸。 历来许多的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诗人,其生平都有些不如意的苦闷,或颠倒 的生活。 ” 3 他并且认为,越是大艺术家,对人生的苦闷越是敏感,越能成就伟大的艺术 作品。在丰子恺后来的创作中,更是多次用到了“苦闷的象征”一词。例如中 国绘画的繁荣中他说: “我想,也许是日本艺术论者厨川白村所说,艺术是苦 闷的象征之故。环境混乱,生活不安定,人心中的积郁无从发泄,便向绘画艺 术的自由天地中去找求生趣。于是绘画便繁荣起来。 ” 4 蝌蚪中又道: “这是 苦闷的象征,这象征着某种生活之下的人的灵魂。 ” 5 不仅如此,丰子恺还借用 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来分析文艺作品。在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一文中分析法国 作家莫泊桑的名著项链时指出: “这人世的可笑的悲剧,引起了莫泊三的苦 闷,他的无意识心理就借这件事象作为暗示他心中的苦闷的工具,创作出这人间 苦闷的象征的n e c k l a c e 来。 ” 6 这里的思路、表述与厨川白村的理论同出一 辙。 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 文艺则是苦闷宣泄的乐园。 厨川白村认为:“除 1 山田芳明. 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学 d . 中国国家图书馆, 2 0 0 2 ,8 . 2 王向远. 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j . 文艺理论研究, 1 9 9 8 , 2 : 4 1 . 3 丰子恺. 乡愁与艺术对一个南洋华侨学生的谈话. 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一)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 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1 0 0 . 4 丰子恺. 中国绘画的繁荣. 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三)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1 5 9 . 5 丰子恺. 蝌蚪. 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2 5 1 - 2 5 2 . 6 丰子恺. 艺术的创作与鉴赏. 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一) m .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2 7 . 丰子恺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11 了不堪于这苦闷或绝望之极,因而否定了生而赴自杀的人以外,一切人间都是企 图脱却这苦境,拔去这障碍而突进的。 ” 1 在人们为“生”所努力进行的种种创 造活动中, 唯有艺术是一方净土, 能够绝对无条件地专营纯粹的创造生活。 他说: “内心中焚烧似的欲望被抑压作用的监察官阻止了,其间所生的冲突葛藤,就是 造成人间苦的。得解脱我们所常常受着的内的和外的强制抑压,而用绝对的 自由来行纯粹的创造的唯一的生活,就是艺术了。能使生命底根柢里发出来的个 性的力,宛如间歇泉底喷水似地发挥的,人生中唯有艺术活动。 ” 2 在这一文艺观点上,丰子恺与厨川白村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早在翻译苦闷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