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宗元辞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宗元辞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宗元辞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宗元辞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宗元辞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柳宗元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力 量,其诗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独特的成就,其辞赋创作独领有唐一代赋坛风骚,体现了 唐赋创作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他的赋名为其崇高的文名、诗名所掩蔽,故长期以来其 辞赋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与研究。再者,就赋这一体裁本身来说,受“一代有一 代文学观的影响,学界研究的重点在汉赋,对于唐朝的赋坛以及赋体创作重视不够,这 种研究倾向也影响到柳宗元的辞赋研究。 从辞赋发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辞赋在文体上得到了完备,而柳宗元的辞赋作品在体 式上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柳宗元的笔下,辞赋之各种体式兼备,且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在对柳宗元辞赋作品进行文体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辞赋的不同特点。在研究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永贞革新以及其个人遭遇的基础上,力图准确把握其所生活的时代环 境和贬谪经历对其人生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将其辞赋作品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力图展现其辞赋作品深刻的时代内涵和人文内涵。贬谪南荒十余载,给柳宗元造成身体上 和精神上的重创,他的悲剧命运导致了其辞赋创作中幽怨悲愤的情感基调。但是柳宗元却 并没有在打击面前沉沦,而是在痛苦中有奋争,在失落中有对理想的追求,其崇高的人格 散发出穿越千古的魅力。在展现自己命运的同时,柳宗元不忘社稷民生,对于现实社会仍 然抱着积极的态度,或是讴歌美好的品质,或是对不公的社会现实进行辛辣的讽刺,在柳 宗元的辞赋中,充满对现实人生的理性主义关照。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推动 者,古文运动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扭转了齐梁以来的颓靡文风,其古文创作 的指导思想和文体革新的创作实践对辞赋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柳宗元的辞赋无 论在语言等形式方面,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均具有创造性价值和成就。 柳宗元的辞赋大多作于其贬谪之地湖南永卅i 。而湖南是湘楚文化的中心,受楚国文明 以及楚文化浸润的永州一带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风物和富含悲怨意蕴的文化传统,对柳宗 元的辞赋创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柳宗元的辞赋创作做了新的诠释。 主要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是作为自然环境的永州对柳宗元辞赋创作内容和风格的影 响;二是永州的人文环境对其辞赋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柳宗元;辞赋;古文运动;地域文化 a b s t r a c t l i uz o n g y u a ni s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g r e a tw r i t e r , t h es t a t e s m a n ,t h et h i n k e r 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a s p e c t ,h i sp r o s eb e s t o w so nc o n c u r r e n t l yf r i e n d l y a st h el e a d e ro ft a n gd y n a s t yc l a s s i c a l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a n dc o n c u r r e n t l yn u c l e u s ,h i sp r o s ec r e a t i o nh a sa c h i e v e dg r e a t l y , t h eu n i q u e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m a ys h o wd i s d a i nf o ri ne n t i r et a n ga n de v e nt a n gd y n a s t y s l i t e r a r ya r e n a i td o e sn o tn e e dt os a yi nt h ep r o s ea s p e c t i n p o e t r ya s p e c t ,h eo n l yb yr e a s o no f 1 6 3p o e m so c c u p i e da ni m p o r r t a n ts p a c e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w o r l dw h e r eh u n d r e d f l o w e r ss t r u g g l eo nt h ec o l o r f u l i t sp r o s ep o e m sc r e a t e dp o s s e s sat a n gg e n e r a t i o no fc i f uw o r l d t ob ec o q u e t t i s ha l o n e ,m a n i f e s tt a n gt ob e s t o wo nt h ec r e a t i o nt h em a x i m u ml e v e l be c a u s eh i s c i f un a m eb e l o wh i sl o f t ya r t i c l en a m ea n dp o e mn a m e ,s oi t sp r o s ep o e m sh a dn o to b t a i n e d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p r o p e ra t t e n t i o n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s i n c el o n g f u r t h e r m o r e ,b e s t o w e do n t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i t s e l f , t h ev i e w “o n eg e n e r a t i o nh a dag e n e r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n f l u e n c e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r e s e a r c hk e yp o i n ti nt h ec h i n e s ec i f u ,a sw e l la sb e s t o w e do nt h eb o d y c r e a t i o nr e g a r d i n gt a n gd y n a s t y sc i f uw o r l dt ot a k es e r i o u s l yi n s u f f i c i e n t l y l o o k i n g f r o mt h ep r o s ep o e m sh i s t o r y sa n g l et h a tt a n gd y n a s t y sp r o s ep o e m ss t y l i s t i c a l l y o b t a i n e dc o m p l e t e l y , b u tl i uz o n g y u a n sp r o s ep o e m sw o r kh a sb e e nm a n i f e s t i n gt h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 i nl i uz o n g y u a n sw r i t i n g , v a r i o u sb o d i e sp r o s ep o e m s o b t a i n e dt h ef u l l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nc o n d u c t st h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t o t h el i uz o n g y u a np r o s ep o e m sw o r k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h a sa n a l y z e di t sp r o s ep o e m s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s t u d i n gl i uz o n g y u a n t i m ea n dy u n g z h e ni n n o v a t ea sw e l l a si te n c o u n t e r sp e r s o n a l l y , t r i e st og r a s ph i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i sr e l e g a t i o nw h i c h i n f l u e n c eh i mg r e a t l y p l a c e dh i sp r o s ep o e m sw o r ki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e n ,t r i e d h a r dt ou n f o l di t sp r o s ep o e m sw o r kp r o f o u n dt i m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t h eh u m a n i t i e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 o u t he x i l e st h eu n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t e ny e a r s ,a n dt h i sc r e a t e so nb o d i l ya n dt h es p i r i t u a lh e a v y l o s s e st ol i uz o n g y u a n ,h i st r a g e d yd e s t i n yc a u s e si ni t sp r o s ep o e m sc r e a t i o nh i d d e nb i t t e r n e s s 鲥e fa n di n d i g n a t i o ne m o t i o nm a i nk e y b u tl i uz o n g y u a na c t u a l l yh a s n o tp e r i s h e df r o n tt h e a t t a c k ,i nt h ep a i nh a se x e r t st h es t r u g g l e ,l o s e sh a st ot h ei d e a lp u r s u e ,w i l lc a u s ei t sp e r s o n a l i t y t os e n do u tt h et r a v e r s i n ge t e r n i t yt h ec h a r m w h i l eu n f o l d so n e s e l fd e s t i n y , l i uz o n g y u a nd o e s n o tf o r g e tt h es t a t el i v e l i h o o do ft h ep e o p l e ,w a ss t i l lh o l d i n gt h ep o s i t i v em a n n e rr e g a r d i n gt h e r e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 , p e r h a p st h ee u l o g yh a p p yq u a l i t y , p e r h a p sc a r r i e so nt h ep u n g e n ts a t i r et ot h e u n f a i r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 i nl i uz o n g y u a n sp r o s ep o e m s ,f i l l st ot h er e a l i s t i cl i f er a t i o n a l i s ml o o k s a r i e ll i uz o n g y u a ni sa l s o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l e a d e ra n d t h ep u s h e r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f r o mi sj o i n e dt h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t h ec o u p l e i nt h eh i t c ho r a n g et ol i b e r a t e ,r e v e r s e dt h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i t s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i n n o v a t et h ec r e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a l s oh a sc e r t a i n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p r o s ep o e m s c r e a t i o n ,t h u s c a u s e sl i uz o n g y u a n sp r o s ep o e m s ,r e g a r d l e s si nf o r m s o r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a s p e c ta n ds 0 o nl a n g u a g eh a st h es p e c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l i uz o n g y u a n sp r o s ep o e m sm o s t l yw e r em a d ei ny u n g z h o u ,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h u n a n l st h e h u n a nc h uc u l t u r ec e n t e r , t h er i c hr e g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s c e n e r yl o c a ls c e n e r ya n d i sf u 儿o f g r i e fr i c h l vt h ec h uc o u n t r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sw e l la s a r e ac h uc u l t u r ei n f i l t r a t i o n sy o n g z h o ut h e r e s e n t f u li m p l i c a t i o n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t ol i uz o n g y u a n sp r o s ep o e m sc r e a t i o n ,w h e n h a s i m p o r t a n t l vp r o d u c e st h ef u n c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c r e a t e dt h e a r t i f i c i a lb r a n d n e wa n n o t a t i o nf r o m t h er e 矛o nc u l t u r e t sa n g l eo fv i e wt o l i uz o n g y u a n sp r o s ep o e m s m a i n l yl a u n c h e st h e e l a b o r a t i o nf 如m 觚0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a k e st h e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y o n g z h o ut ot h e l i u z o n g ”a np r o s ep o e m s c r e a t i o nc o n t e n ta n dt h es t y l ei n f l u e n c e ;s e c o n d ,y o n g z h o u sh u m 锄1 t l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t oi t sp r o s ep o e m s c r e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l i uz o n g y u a n ;p r o s ep o e m s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 ;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2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柳宗元辞赋研究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回学位期间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李扣仟 日期:矽p 箩。彳i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柳宗元辞赋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 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 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 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 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 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穆抄华 日期:彬。c - ! 别磁轻粥谈 醐:芦吖。i 柳宗元辞赋研究 己i吉 丁i目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极为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代表一代思想学术和文学创作成 就的文化伟人n 1 。他在学术和文学两个领域均成就卓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和文 学财富。在柳宗元研究中,散文研究和思想研究的数量最为庞大,其次是诗歌研究,辞赋 研究颇受冷落。从总体创作情况来说,柳宗元的辞赋无法与其散文诗歌创作相比肩,但在 辞赋领域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特别是骚体赋受到古今研究者很高的赞誉。宋人严羽在沧 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2 j 明代的王文禄说:“柳赋,唐之冠也。 1 3 】林纾亦盛赞其辞赋云:“柳州诸赋,摹楚声,亲骚体,为唐文巨擘 ,“大非有唐诸人所及” 【4 】。今人对其辞赋的评价也很高,马积高先生认为柳宗元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在整个有唐一 代是首屈一指的 5 1 。孙昌武先生认为“他的辞赋创作乃是整个辞赋史的后殿,被认为是唐 代独擅骚学的第一人 1 6 】。总之,柳的辞赋上承屈赋、汉赋、六朝赋,具有较高的思 想性和文学性,特别是其骚体赋,直承屈原,是唐代特殊的文化现象。从赋体这一文体的 发展来说,柳赋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的寓言体赋,与他的寓言体杂文的创作, 使寓言成为独立的文体样式。他的讽刺小赋影响深远,晚唐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的 讽刺赋与其一脉相承,对宋元明清的讽刺赋也有很大影响。柳宗元在整个辞赋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对于柳宗元辞赋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深化对柳宗元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而且有 利于对赋体文学流变的研究。 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开始,柳宗元的辞赋才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从研究的文章看 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一是探讨其辞赋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如高海夫的柳宗元 散论、孙昌武的柳宗元传论、吴小林的柳宗元散文艺术等著作。二是研究其辞 赋对前代辞赋的继承和发展,如姚奠中的辞赋中的奇葩柳宗元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 一文,从柳宗元辞赋承受楚辞、汉赋、六朝赋、民间俗赋以及诸子寓言等影响方面,分析 了柳宗元辞赋的成就。这是2 0 世纪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关注柳宗元的辞赋,具有开创性。 此后的大部分文章从柳赋对屈赋以及楚骚精神的继承这一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对屈赋的 继承与发展,论者多着眼于柳宗元在遭遇与气质个性上与屈原的相似对其辞赋的影响,如 刘洪仁论柳宗元辞赋对屈赋的继承和发展( 载四) 1 i n 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1 期) 、 徐翠先 “深得骚学 说柳赋( 载山西师大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 。其次是从艺术上 对汉魏六朝赋的借鉴和创新,如胡函的柳宗元永州辞赋对屈赋和汉赋的继承和发展( 载 南都文坛2 0 0 4 年第6 期) 、于欲贤论柳宗元寓言杂文对六朝咏物赋的借鉴( 载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9 期) 。三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柳宗元辞赋与其他同时代 作家的辞赋作品,如刘梦初的刘禹锡与柳宗元赋体文学比较( 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 0 0 4 年第1 期) 一文分析了两者辞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但从总的研究现状来看,对柳宗 元的辞赋缺乏整体的关照和多角度的研究。而黑龙江大学蔡云飞2 0 0 3 年的硕士毕业论文 柳宗元与中唐赋坛,从文体的角度研究柳宗元的赋体作品,把柳宗元置身于整个中唐 的赋坛,旨在以柳宗元为切入点来分析整个中唐的辞赋作品,对柳宗元的作品只是作了一 个大致的梳理。 本文的写作就是基于以上的研究现状,从文体的角度来研究柳宗元的辞赋作品。 一、柳宗元辞赋概述 在研究柳宗元辞赋之前,我们先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梳理。本文对于柳宗元辞赋作品 的研究以1 9 7 9 年中华书局版的柳宗元集为蓝本。此书以百家注为底本,并参照其它 本子,是学界公认的比较权威的版本。由于辞赋在文体归属上具有极强的兼综性和边缘性, 因而其文体分类缺乏一以贯之的标尺和原则,作家对自己作品的称名也比较随意,从而导 致确定某一特定文类的范围存在着很大难度。笔者在翻阅其它研究成果中发现,对于其辞 赋的具体篇什,学界并未形成定论。而具有代表性的篇什大体有以下几种:马积高在赋 史中提到柳宗元的赋作不到3 0 篇,但具体数量并未指明;高海夫在( o p 宗元散论中 认为柳宗元的辞赋作品为2 7 篇( 古赋9 ,天对1 ,晋问1 ,骚1 0 ,吊3 ,律赋3 ) ;吴小 林在柳宗元散文艺术二书中定为2 9 篇( 古赋9 ,天对1 ,问答3 ,骚1 0 ,。吊3 ,律赋 3 ) ;孙昌武的柳宗元传论中仅定为1 9 篇( 古赋9 ,骚1 0 ) ;郭建勋在其辞赋文体 研究中认为柳宗元有1 2 篇辞赋作品。此外的大多数研究者也只是笼统地点明柳宗元辞 赋的数量。笔者认为柳宗元的辞赋作品为3 3 篇,除去基本为大家所认可的柳宗元集 ( 1 9 7 9 年中华书局版) 卷二古赋9 篇、卷十八骚1 0 篇、卷十九吊文3 篇、卷十五问答3 篇、卷十四问对之天对以及外集卷上的律赋3 篇共2 9 篇外,卷十四问对中的设渔 者对智伯、对贺者、杜兼对3 篇也应列入。所以柳宗元的辞赋作品共有如下篇 什:卷二古赋9 篇: 佩韦赋、瓶赋、牛赋、解祟赋、惩咎赋、愍 生赋、梦归赋、囚山赋、愈膏肓疾赋;卷十八骚1 0 篇:乞巧文、骂 尸虫文、斩曲己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逐毕方文、辨伏神文、 诉螭文、哀溺文、招海贾文;卷十九吊3 篇:吊苌弘文、吊屈原文、 吊乐毅文:卷十五问答3 篇: 晋问、答问、起废答;卷十四问对4 篇: 愚溪对、设渔者对智伯、对贺者、杜兼对、天对;外集卷上3 篇律 赋:披沙拣金赋、迎长日赋、记里鼓赋,共3 3 篇。 下引柳宗元作品皆据此版本,只标卷次与篇名。 2 就广义的赋体文学而言,其正体有骚体赋、文体赋和诗体赋三类,其别体还有“七 体、对问等口1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形式多样,这几种体式在他的创作中都有体现。不同的 辞赋文体不仅在范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有各自的特征,在内容上也有自己 的规范。对柳宗元的辞赋进行辨体,即可以体现他辞赋作品的多样性,又可以为下文的研 究提供便利,便于在宏观上系统地把握其辞赋作品。 骚体赋专指那些汉代出现的以赋为名、以骚为体的作品。其文体特征为:一是体式上 拟楚骚,以“兮 字句为赋的基本句型;二是其表述方式不借助问答而直接陈述,全文弃 散用整,通篇用韵;三是内容上注重抒情,承自屈骚“发愤以抒情”哺1 。但是前面已指出, 辞赋在文体上的分类一直以来就比较模糊,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对于柳宗元的辞赋作品, 前人是以有无“骚”的特质来分类的。他的骚体赋在柳宗元集中列入“古赋”卷,而 把文赋列入“骚 卷。这种分类主要突出了柳宗元此类作品对离骚表现手法比兴传统 的继承。后代的评论者大都沿着这条线路来评价柳子的骚体文学。如旧唐书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经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 辈咸推之。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川叫按照以上的标准,在柳宗元的3 3 篇辞赋作品中,完 整意义上的骚体赋作品只有6 篇,即古赋卷中的佩韦赋、解祟赋、惩咎赋、 愍生赋、梦归赋、囚山赋。而这6 篇作品是继贾谊骚体赋后抒发自己被贬谪 的幽怨情感的力作。从内容上来说,他的骚体赋皆为抒写情感之作,作者或借景抒情,或 在叙事中抒情,或直接抒情,每篇作品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情感。 关于文赋的定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的概念。他认为文赋产生于宋代,注重说理, 徐师曾在其文体明辨中第一次提出文赋 注重自然,不注重音韵。近代学者也多沿袭 这个观点。马积高先生在其历代辞赋史料概述中这样界定文赋:始于卜居、渔 父及宋玉高唐等,以后的“七”体、“问答体 及“设论”体有韵者属之。他把文 赋分为汉大赋、骈赋、律赋、新文赋( 主要指唐代的文赋,其体与汉文赋同,惟语言较浅 显,无板重的描写) n 训。按照马积高先生的分类标准,柳宗元的文赋作品有新文赋和律赋 两类。而新文赋又是他文赋创作的主流,律赋创作不仅数量少,质量也算不得上乘。在赋 史中,马积高先生对新文赋有一个详细的界定:“这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而产生的种 赋体,因为它的语言基本上与唐宋古文的风格相似,只是大体押韵,成为所谓的押韵之 文,所以人们过去称之为文赋。这个名称是不妥帖的,因为唐宋古文家写的文赋, 实际上还是从宋玉和司马相如的文赋蜕变而来,只是语言风格较相如赋清淡,与宋玉风 赋、东方朔答客难之类相比,则并无多大区别。不过唐宋古文家的文赋,题材、主 题较多,构思变化也较多,所以我称它为新文赋。新文赋的出现,也是赋体的一种带有进 步意义的新发展。一1 霍松林先生也认为“唐人取汉代散体赋的散文句式和散文气势,而 去其罗列名物、堆垛双声叠韵形容词以及喜用生僻字词的缺点,用明畅生动的语言写景叙 事,抒情达意,遂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赋,可称为新文赋” 1 2 o 柳宗元的新文赋作 3 品共有2 1 篇:卷十八骚的乞巧文、斩曲几文、骂尸虫文、宥蝮蛇文、 憎王孙文、逐毕方文、辨伏神文、诉螭文、哀溺文、招海贾文, 卷四古赋中的愈膏肓疾赋,卷十九吊颂箴赞中的吊苌弘文、吊屈原文、吊 乐毅文,卷十五问答中的晋问、答问、起废答以及卷十四问对设渔者对 智伯、对贺者、愚溪对、杜兼对。就篇章来说,新文赋的数量居各体赋之 首。律赋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唐代进士考试诗赋的制度相联系。它大概形成于唐 中宗时,其特点是骈赋短小,开头就要破题,除基本上通体排偶外,还限定几个字作为韵 脚,后来逐渐定型,至晚唐限用八韵。唐代是律赋的定型亦是鼎盛时期,作品数量最多, 宋人编的文苑英华所收的一千多篇赋中,有三分之二是律赋。但是律赋多为应试的产 物,缺乏真情实感,因而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不多。柳宗元的律赋作品也不例外,柳宗元 集外集中的3 篇律赋披沙拣金赋、迎长日赋、记里鼓赋亦作于其进士应举 期间。 “诗体赋”这一概念是马积高在赋史中最先提出的,“是指由诗三百篇演变而 来,用诗的整齐的句式所作的赋,始于屈原的天问 1 3 o 柳宗元作品中的诗体赋均为 四言,有瓶赋、牛赋、天对、斩曲几文4 篇。 二、“南国缧囚”与柳宗元辞赋的情感主题 永贞革新失败后,意气风发、堪称时代政治宠儿的柳宗元由高官显美一落而成为国家 罪人、成为“缧囚”,贬谪生涯自此伴随他的后半生,他所有的人生轨迹也偏离了正途。 这种人生的巨变、地位的落差对他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而这 些思想情感的变动在他的辞赋作品特别是骚体赋的创作中有深刻的体现。通过本章的探 讨,我们可以清楚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他的贬谪生涯如何影响到他的辞赋创作,另一 方面是从他的辞赋作品中又是如何反映他贬谪时期的思想和情感心态的。他自3 4 岁贬出 京师,基本上是在贬谪地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被贬之后的柳宗元是痛苦的,他的痛苦又 是多层面的。这种痛苦不仅来源于与故土的离别,更来源于理想的幻灭,而痛苦又成为他 创作的原动力,在诗中、在给友人的书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是淋漓尽致地表达其 谪居苦闷的还是在其辞赋作品中,因为辞赋文体铺排的特点更适合情感的无遮拦的宣泄。 在柳宗元的3 3 篇辞赋作品中,在内容方面具有连贯性,又由于各种体式本身的特点, 在表达作者感情方面又体现出各自的特性。柳宗元利用骚体善抒哀怨的文体特点来抒发自 己的幽怨之情,又借助赋体的铺排、善于“体物 的文体特点从各个方面揭露和讽刺社会 世态人情,入木三分。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倾注的感情是一以贯之的。但具体的作品、 不同的题材又有不同的侧重,不同体式之间互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浑然一体。 4 ( 一) 政治理想的幻灭与高扬 柳宗元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文人。这样表述不是针对他所作出的成就而 言,而是就柳宗元本身对政治与文学的认识而言。作为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在贬谪之前, 他的人生理想主要表现为政治理想,即“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 安元元为务 ( 寄许京兆孟容书,柳宗元集卷三十) ,而认为“文章,士之末也 ( 与杨京兆凭书,柳宗元集卷三十) 。但是贬谪以后,政治上已经无所作为,只 好借助文章来申明自己的志向、寄托自己的情感。永贞革新正是寄托并可以实现他的理想 和抱负的一场政治运动,柳宗元在革新运动中是中坚人物,他少年得志,轻取高位,在仕 途上有着远大前程。在王叔文一派的政治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在顺宗一朝的诏诰制命 等文字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参与谋议,采听外事。“柳宗元是早负 高名的青年朝官,在社会上富有文名和威望,也确实能起到联络内外、引导舆论的作用。 而他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才干,又使他在朝廷的谋议决策中,居于重要地位。 n 钔。历史证 明,短命的永贞革新的确是有振奋朝纲的作用,在打击拥兵自重的强藩、压制干权弄政的 宦官、举贤用能、减免赋税、清除朝廷积弊及解除民间疾苦等方面的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 作用。但是,这样利国利民的事业却以失败而告终,有功者成为罪臣。柳宗元和志同道合 的朋友也落得被贬逐的命运,自此开始了后半生坎坷的人生之旅。这种结果是柳宗元没有 想到也无法接受的。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柳宗元从来没有质疑过,也从 来没有动摇过。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情况下,柳宗元都表现出了对自己理想的执着和信念的 坚守。 1 、对永贞革新失败的反思 在理想的旗帜不倒的前提下,在永州赋闲的日子里,柳宗元思考最多的不是对自己贬 谪命运的感怀伤逝,而是对革新失败原因的拷问。所以,柳宗元又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 这是他身上的伤疤,碰一下就会带动全身的疼,并让他想起他曾经受过的伤,但是穷究事 理的他却不能不给自己一个交代。客观原因总是无法避免的也很难改变的,而可以给以后 提供教训与借鉴的就只有主观上的失误。这种反思主要体现在他的骚体赋作品中。他反思 的表现之一在于自己的性格。柳子对自己性格批评的一个点就是有失中庸之义,即没有做 到通达权变,处事不当。佩韦赋借韩非子所载西门豹因性急而佩韦自戒一事来反思这 场改革。表面上作者虽说直道急切于事无补而推崇执中,实际上却是“有激而作。赋 的序言亦称,柳子读古书“睹直道守节者即壮之 。宗元即是直道守节之辈,故能引起心 灵的共鸣。赋文通过对前人不同性格导致不同命运的比较,得出结论:“纯柔纯弱兮,必 削必薄;纯刚纯强兮,必丧必亡 ,刚柔并济方能获其终。纯柔纯弱则俯仰随人,纯刚纯 强则不能灵活应变,只有“守而不迁兮,变而无穷,既能坚守原则,又能灵活应变,才 可以“交得其宜兮,乃获其中 ,处事得当,收到预期效果。所以柳宗元反思革新失败的 原因就在于不懂柔弱之道,急躁突进而不懂迂回之功,最终以丧亡而终。而这又何尝不是 整个革新派的策略失误呢? 相关联的必然就是这一性格引发的在行为处事方面的不得当, 5 革新派以为“直道 是战胜一切阻力的法宝,认识不到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致于犯 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因而也就有了惩咎赋。那么这个“咎”到底是指什么呢? 对这 一问题的解读也引起了前人的不少曲解。如宋人晁补之曾取此首于其续楚辞,并作序 日:“宗元窜斥崎岖蛮瘴间,堙厄感郁,一寓于文,为离骚数十篇。惩咎者,悔志日: 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颇。后之君子,欲成人之美者,读而悲之。 u 副林纾所 谓“惟柳州之自叹失身,故追怀哀咎,不可自己”n 们,亦是此意。但是在文章第一段中柳 宗元明白地写道:“推变乘时兮,与志相迎。 偕行。万类芸芸兮,率由以宁。刚柔弛张兮, 不及则殆兮,过则失贞。谨守而中兮,与时 出入纶经。登能抑枉兮,白黑浊清。蹈乎大 方兮,物莫能婴。 由此可看出,柳子所悔之过还是自己不能刚柔并济,以致于处事不当, 过犹不及,而陷自己于困苦境地。他还说: “不顾虑以周图兮,专兹道以为服。馋妒构而 不戒兮,犹断断于所执。 他们把复杂的政治斗争看得太简单了。“苟纵直而不羁兮,乃 罹变而祸仍。历九折而九奔兮,固摧辕而失途。( 佩韦赋) 由此,他开始对自己志向的实现途径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在惩咎赋中颇能引起 误解的一句话是“惩咎愆以本始兮,殊非余心之所求? 处卑污以闵世兮,固前志之为尤 , 粗看好像是认为自己参与政治改革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但是联系全文以及柳宗元在永 州期间的表现来看,此处的“前志 另有说法。柳宗元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 和抱负的人,他跟一般的士人不同。中国的文人从一开始就是抱定了“学而优则仕 思想 的,在光宗耀祖的同时也能经世济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世济民的初始动机越来越淡 漠,当“仕成为文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为什么“仕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柳宗 元却是保留了那份初始的纯真的,也就是说他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具有古代圣贤们的为政理 想,从人的精神层面上讲是很高尚的。在应制举落第时,他给大理寺卿崔做的信中说:“有 爱锥刀者,以举是科为悦者也;有争寻常者,以登乎朝廷为悦者也;有慕权贵之位者,以 将相为悦者也;有乐行乎其政者,以理天下为悦者也。然则举甲乙科第,固为末而已矣。 得之不加荣,丧之不加忧,苟成其名,于远大者何补焉! ( 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 启,柳宗元集卷三十六) 可见登科第、做高官不是他的目的,取功名、为将相也不 是他所希求的,“行乎其政”、“理天下”才是他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在便产生了矛盾: 做官是一种手段,是“理天下 的前提条件。若不做官,那“行乎其政 、“理天下”就 只是空想,在其位方能有机会谋其政,理想之花要开在权力的土壤上;若不在位,理想也 就只能是乌托邦,永远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年少气胜的柳子那时是不以为然的,像很多 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一样,他认为有理想就有了一切。可现实的、人生的历练让他明白自己 年轻时的想法有点幼稚。贬官永州,使他与平民无异,脱离了权力的光环,他才发现他的 所有抱负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了。离开朝廷政治权力的中心,他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在生存都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谈何理想,又怎样“理天下? 于是他发出“处卑污以闵世 兮,固前志之为尤”的慨叹,贬谪的人生经历让他的思想成熟了。若身处社会的最低层, 就只有闵己、闵生的份,连闵世的资格都没有。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他以前想法的幼稚, 6 这是他在永州反思人生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也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与京城故旧的书信中 渴望得到援引的原因之一,不惜暴露自己的痛苦与无助,甚至让人觉得有点不齿。因为这 时他明白了,只有“复起为人一,自己“利安元元”的理想才能实现。 他的反思是一种理性的升华,在四面楚歌的境况下,他突破自我的障碍,去挖掘心灵深 处的痛苦。 。 2 、理想的坚守与政见的抒发 革新失败了,但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需要吸取以滋后人。执着的柳宗元不想回避痛苦 的过去,也没有放弃自己内心的理想。他坚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正确性,在荒凉可怖的南 蛮之地,在异域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带来的身体上的病痛之中,在两种文化背景的冲突下, 在由“超取显美的高官到罪不可赦的“流囚”的心理沉沦期,在嚣嚣嗷嗷的丑诋谤毁面 前,在险恶的政治处境下,他没有徘徊止步,而是冷静地思索,以祟为利,顽强地与不公 的命运抗争。他把内心的脆弱、伤痛深藏起来,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 信念。而有的论者认为,柳宗元的骚体赋作品都是情绪比较消极、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的 作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在他的骚体赋中,他历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看似悲观失 望中却仍不忘对理想的坚持,感情的基调还是向上的。“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颇。一 “死蛮夷固吾所兮,虽显宠其焉加? 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为何? ( 惩咎赋) 表达了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在“七体 的晋问中,他借与友人吴武陵的问答,表 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特别是提出“民利 、。民自利等比较进步的政治观点。“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儒家出世情怀没有影响到柳宗元,在贬永州期间,身为流囚 身份却仍心系天下。他的骚体赋从正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坚持和固守,但在他的新文赋作 品中,这种思想却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对贺者、答问、起废答、愚溪对诸篇新文赋中,在对社会不合理 现实的冷嘲热讽和批判中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展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对贺者写于贬 谪初期。柳子借京师来人对自己的误解而阐发自己对于贬谪的悲愤心情。京师来人欲唁柳 子,发现其貌浩浩,没有自己想象中的悲痛欲绝之貌,遂贺之。但柳子的浩浩实乃戚戚之 忧也。柳子认为沉溺在个人的伤痛之中与事无补,虽然自己“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 之哀,过乎恸哭”,但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奉宗祠 的愿望,只能坚强地活下去,在 困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济世之志。答问等借对现实的不满与嘲讽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柳宗元的另一部分文赋作品,表述了自己的政治观念。晋问是模拟汉大赋的“七 体 之作,办是柳宗元辞赋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文章借柳子与好友吴武陵的对话,盛 赞了晋地风物,不仅包含着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思,也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文章提出了 “民利 与“民自利”的问题,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用世愿望。 ( 二) 人生忧患的悲剧意识 我们不能否认,昙花一现的永贞革新既把柳宗元推上人生辉煌的最高峰,又把他推下 悲惨命运的悬崖。永州革新的失败成为柳宗元命运的分水岭,从朝廷的宠儿一落成为实际 7 上的“流囚 。长达十年的放逐生活,北归无望,让柳宗元落入痛苦的深渊。他的痛苦只 能发诸于文字,他毫无顾忌地描写他的痛苦,把伤口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从他在永州 期间的文学作品来看,不论是诗歌、书信、杂文类的各种作品都有他的这种感情的强烈抒 发,而在他的辞赋中,更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1 、哀怨幽愤之情的抒发 柳宗元是一个坚强的斗士,但他的心灵也有脆弱的时候,他也有退缩的时候,但这些 只是他思想的一个小波动,风平浪静后还是有一个坚强的灵魂。适当的软弱未必不是另一 种形式的刚强。人,毕竟是血肉动物,一定程度的示弱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而他的 骚体赋创作就成为他发抒牢骚、慰藉自己受伤心灵的方式。 柳宗元作为一个罪臣贬谪永州,他的处境是极其艰难的。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陌生的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冲击。永州地处亚热带,对于一个在北方生活 的人来说,炎热的天气、潮湿的环境、遍地的毒蛇恶物、弥漫的瘴气都能伤人于无形,但 饮食、起居、语言等生活习惯的不同比自然环境的恶劣更能引起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他 就像被流放到一个孤岛上一样,由于水土不服而身体状况很差,“残骸余魂,百病所集, 痞结伏积,不食自饱 ( 寄许京兆孟容书,柳宗元集卷三十) j “余囚楚、越之交 极兮,邈离绝乎中原。壤污潦以坟洳兮,蒹蒸沸热而恒昏。戏凫鹳乎中庭兮,蒹葭生于堂 筵。雄虺蓄形于木杪兮,短狐伺景于深渊。仰矜危而俯栗兮,弭日夜之拳挛”( 惩咎赋) , 而这些毒虫、疾病又是能直接伤人性命的。在他周围到处都布满了死亡的陷阱,但这些都 是可以忍受的。 其次就是要面对自己沦为流囚的命运,以及政敌们的诽谤和攻击和旧友们的漠视。但 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屈服、没有沉沦。当然,柳宗元并不是一个完人,他在心 理上也有缺陷,他也脆弱过、消极过,但这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在坚贞理想的支撑下, 在对昭雪的渴望中,他没有被压垮。创作骚体赋成为他宣泄感情的手段,他把自己的愤懑、 忧伤、不为人知的痛苦抒发出来,以求得心灵的平静。 对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