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保形势更加严峻。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 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效率的提 高及污染的最小化,从根本上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然 而,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发展循环经济所选择的 模式也就各不相同。武汉市青山区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其循环经济的 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走向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现程度。 本文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对区域循环经济发 展模式进行探讨。并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力求探讨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 模式,以期为其它地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首先,在综述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最新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循环经 济、区域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作了简单概述,指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接着,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如美国的循环 型企业模式、丹麦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德国的废弃物回收模式和日本的循环型社 会模式,以及我国辽宁省“3+1”模式,北京的“3+3+1”模式、上海的“政府、 社会、园区、企业”联动模式,并从中总结出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 启示。 然后,对青山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状况进行了概括,并运 用 swot 分析方法对青山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作了详细分析,得出优势、劣势、 机遇和挑战,为构建当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最后,结合国内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及青山地区的实际情况, 构建青山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三企、三园、三区”发展模式。并对企业 之间的产业链、园区之间的共生体系,社会层面的综合发展作了阐述和分析,且 提出保障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青山,swot 分析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resource-constrained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is even grimmer. recycling economy is a typ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using ecological rules to guide the human society, which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levels of proficiency and closed-loop material and energy u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the goal of resource recycling and conserv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pollution minimization, fundamentally easing the pressure on ou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achived. however, due to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economy bas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also varies. qingshan district, as our countrys recycling economy pilot projects of second batch, its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rend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two-oriented society”construction with wuhan city circle. regional economy, recycling economy,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theory as a guide, this paper approached the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qings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suitable for local development had be explored to refer other parts of recycling economy construction. first, on the basis of latest research on the recycling econom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gave a brief overview of relevant theories: regional economy, recycling economy,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and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then,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recycling business model, the denmarks ecco-industrial park model, germanys waste recycling model and japans recycling society model , and the “3+1” model of liaoning province, the “3+3+1” model of beijing,“government , community, park, enterprise” linkage model of shanghai. inspirations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had been summed up from the models. following, the author gave a general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base, and analysed the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basis in qingshan district with swot method,conclued 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provided the basis for buliding loc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last,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development models at home and abroad, reality of qingshan district,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qingshan district was constructed, known as “three firms, three parks, three-zone”model. the industrial chain between enterprises, the symbiotic system,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dimensions were descripted and analysied. also, the safeguard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district,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qingshan, swot analysi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湖北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阶段,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高能耗业占整个工业比重较大,不 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等问题。这使我国可持 续发展的多项指标呈现出反向增长态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主要瓶颈。 1一是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从农 村到城市,污染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我国七 大江河水系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干流地表水质有 48%的监测断面属于 v 类以下 水质,特别是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 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区域酸雨污染严重,65%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固体废弃物排放日益增加,垃圾围城现象突出。 中国资源节约报告(2008 年度) 显示,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 1000 亿元,同时,每年 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 2830 亿元。二是资源危机日益凸显。我国是资源较为匮 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只有 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我国能源也 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的 11%,原油占 2.4%,天然气占 1.2%, 但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水平的 1/2。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粗放,50%的自然 资源被当成废物处理,能源利用率只有 35%,与国外相差 10 个百分点。各类资源 消耗过快,国内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三是生态安全日益严峻。我国生态 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完美循环,导致自然 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环境自净、产出能力 下降;森林、草地的生态功能衰退,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江河泥沙淤 积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加大;气候异常,突发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2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消费观。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3但循环经济在各地发展成效却各不相同,究其原因,一方 面是因为各地经济状况、环境基础的差异。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各地循环经济发展 模式各不相同。 4 5适宜的发展模式能够推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不相适宜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发展模式则阻碍了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现在的武汉市青山地区存在着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等问题。区内企业并非有 机的群聚,而是无机的杂合,不能形成产业链与产业代谢关系,经济效益差,同 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探讨关于区 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特别是针对武汉市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探讨重 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以期为其它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从区域经济、循环经济及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出发,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区 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针对武汉市青山区经济社会概况,探讨了青山地区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和运行问题,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为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适合青山区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青山区循环经济向 更好的方向发展,对缓减青山区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实现该地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 友好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 态学家 rachel carson(1962)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生物界以及人 类所面临的危险。 6 循环经济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boulding(1969)在其“宇宙飞船理论” 中提出的。boulding 指出,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 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 的早期代表。 7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meadows.d(1972)在其著作增长的极限中,警告 人口、粮食生产、工业生产、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增长都存在极限。 8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barry commoner(1972)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指出,要达到“从摇篮到 摇篮”的境界,须发展以生物和技术两种新陈代谢或两种封闭循环为内容的循环 经济。 9 t.cooper(1999)在期刊可持续产品设计上发表的题为“创造一种为可 持续生产设计服务的经济基础设施”一文中,首次提出“circular economy” 。 t.cooper 认为所有生产过程产生的和最终消费后弃置的废弃物都应当重新用于其 它产品或工艺的生产过程中去,并称将所有资源均纳入生命周期闭路循环的行为 为“circular economy” 。 viki sonntag(2000)提出企业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路线来解决替代 资源问题,同时应建立资源再利用循环供给系统,以此提高资源回收率。 10 m.mirata (2004)提出应减少使用非再生资源来减少资源投入成本和废物管理 费用,并循环利用具有较高价值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来提高经济效益。 11 kletzan d(2006)提出人类必须从传统的消费者主权模式转型到现代可持续消 费的模式。kletzan d 认为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基础是消费者责任。消费者要主动承 担转变不可持续消费行为的社会责任。 12 gibbs d(2008)提出工业生态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工业共 生系统,可以使企业之间实现废物和能源的相互利用,最终实现环境改善、经济 发展和地方再生产的综合效益。 13 近年来,知识经济成为国外经济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使得国外循环经济 研究又包含了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等内容。源头防治和全过程替代末端治 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 化为主线,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绿色理念为指导,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 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组合成一套系统的战略模式。 14这种理论转变表 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理论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微观企业层面到20世纪90年 代区域经济的新型工厂科技工业园区层面,进入到了21世纪宏观经济立法研 究阶段。 国外循环经济实践主要体现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美国杜邦公司的 清洁生产管理方式被视为循环经济在企业层次的实施典范。丹麦的卡伦堡产业共 生体系则被视为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层次 的深化。而日本人提倡的是循环型社会,旨在改变传统社会消费模式,倡导废弃 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总体说来,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呈现如下特点: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 认识较多,但对如何判定循环经济尚存在较大分歧;关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虽然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存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即生态工业园区偏好,尤 其缺乏城市或更大区域尺度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美 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由于这些国家发展水平比较高,使得许多发展中国 家和地区在借鉴其发展经验时存在发展阶段不衔接等问题。 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在 企业、园区和城市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 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 用和废弃物再使用的效果,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的四重空间中,其核心是区域,不论是企业、 产业园区,还是区域循环空间,区域始终是循环经济的地域空间载体,循环经济 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展开。 国外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实践研究,在微观上表现 为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绿色管理模式,在中观上表现为建立生态工业园和生 态城市模式,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循环型社会模式。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循环经济被作为环境保护的 一个专业概念在我国使用。20 世纪 90 年代初,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被广 泛传播,但却在 90 年代后期才被引入中国。循环经济概念被引入中国后,很快得 到环境保护部门和专家、学者及高层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循环经济在中国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对 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探讨;对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对发展循环 经济的措施和建议的研究等。 关于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探讨。解振华(2003)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展开了深入 的探讨。从循环经济的属性,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及循环经济的特征等 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 15马凯(2005)指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 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 本变革。 16 雷学勤(2007)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国 内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理解误区,提出循环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战略的观点。 17吴大华(2008)则从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特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征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在中国地区的不同内涵。 18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吴季松(2003)研究了发展循环经 济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出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矛盾、降低污染、改善环 境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9 王茵 (2005)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我 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0解振华(2008)指出要把节约 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进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 持续发展。 21 对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和建议的研究。段宁(2004)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应明确指导思想、制定统一规划和战略;完 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制定和完善发展 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法规等。 22 董明涛(2006)从发挥市场价格机制方面提出了发 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23江吉星(2009)则从产权制度方面提出了解决环境污染外 部性问题、实行循环经济的对策。 24 具体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国内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某一个特定 的区域通常是行政区域去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王鲁明(2005) 在对青岛市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发展循环经济存 在的基础优势,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适合 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25 刘书俊 (2006)等根据循环经济发展 的政策制定及立法方面,就其必要性以及模式调整进行探讨,分析了发展工业循 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和实施等问题。 26肖华茂(2007) 、左红英(2008)等 根据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区域经济的特点,重点探索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运 行机制和和评价指标问题。 2728李瑞霞博士(2008)则对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进行了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构成要素及基本特点等对县域经济 发展的一般框架进行阐述,并从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角度对 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框架。 29迟兴 运(2009)则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方法,及关于区域循环经济稳定性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为企业、园区选择有效、稳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供 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保障。 30 湖北地区循环经济研究,则主要以湖北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主。研究行业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研究内 容涉及立法、实施、战略、对策、模式等。但总体上讲,湖北循环经济发展仍处 于初步阶段。 自 2007 年,武汉市青山区被确认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后,已经举 办了专门针对青山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论坛。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进入一个 全新阶段。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对不同体制、 不同区域下的各国区域循环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鉴别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共性和个性,阐明它们在经济运行 中的共同规律特别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形式,以及在不 同国家起作用的一些特殊规律。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青山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 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 状、研究内容、方法) 相关理论概述 区 域 经 济 理 论 区 域 循 环 经 济 理 论 循 环 经 济 理 论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基础分析 国 外 模 式 探 讨 国 内 模 式 探 讨 整 体 经 济 概 况 循 环 经 济 基 础 分 析 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发 展 模 式 构 建 保 障 措 施 发 展 模 式 定 位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并通过一系列真实数据、指标体系进行论证,为该地循环经 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本文从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国内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做现状分析,并在与国外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借鉴的基础 上,针对青山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而运 用到实践当中。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 1 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交待了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 究的思路、方法、文章结构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 2 章主要是相关理论基础的概述,主要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及区域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具体涉及理论基础、概念、原则、基本框架等方面。 第 3 章是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区域循环经 济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经验,为下面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提供借鉴。 第 4 章主要是对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基础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青山区自然 地理概况、经济基础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第 5 章主要是对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该部分也是本论文研究 的重点部分,主要探讨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构架及实现的保障措施。 第 6 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主要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出不 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4.2 主要创新点 (1)对国内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发展区域循 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2)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青山区自然、社会经 济系统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为该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3)按照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对青山区循环经济相关模式进行了 研究。首先,以重化工业为重点产业,按照生态效率的理念,结合产品生态设计、 生命周期评价和清洁生产等手段对武钢、武石化、青山热电厂等循环型企业的相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关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其次,以环保产业园、都市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孵化园为依 托对青山区区域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社会层面对青山区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第 2 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区域经济概述 2.1.1 区域经济涵义 经济学根据不同方法对经济运行层次进行划分,以空间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国 民经济、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这种划分 将区域看作空间资源经济的基础,要求区域资源具有近似性,而不把行政区划作 为考察的限制条件,它的经济性强于政治性、文化性,其相互联系是在一个空间 中进行分工协作,是在相互结合十分密切的条件下的经济协作关系。 2.1.2 区域经济理论 1、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是探索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寻求区域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 和特殊规律。 31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理论就是探索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 获得最佳效益。首先,要处理好区域资源的产业间配置。依据区情,选准区域主 导产业、协作产业和基础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 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其次,要处理好区域 资源的空间配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区域资源空间配置方式也不同。如, 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区域,一般采取据点式布局;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区域,一般采 取点轴式布局;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区域,一般采取网络式布局。 (2)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区 域经济空间布局具有不平衡性。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衡性的特征,那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不仅不能达到 预期目的,还会导致区域内效益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于时代的变 迁,各个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特定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 跨越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 (4)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地互动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地互动性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动力机制。人作用于地理环境,同时地理环境也反作用于人,只有二者达到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2、典型区域经济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的理论,有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经济布局理论、区域分工理论等。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典 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不平衡发展理论。对于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汉斯.辛格和罗斯拖都进 行了论述,但论述最为详尽的则是赫希曼。1958 年, 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 战略一书中,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指出了平衡增长的缺 陷,并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 发展一部分产业,并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2 关于不平衡增长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解释,即赫希曼的“连锁”和斯特里顿 (p.streeton)的“欲望合成代谢” 。前者认为应选择连锁效应大的部门进行投资, 而后者则认为应选择需求大的部门。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理论在现实中被称为倾斜战略。即从主导产业、主导地区 开始,再逐步扩大到其他产业和地区。这种理论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利用,加速 了重点产业和地区的发展。如我国的经济特区的建设战略都是倾斜战略的具体实 践。实践证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运用确实能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促进经济 的快速发展。 (2)梯度理论。梯度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等人的产品周期 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后来经过学者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创立了区域经 济梯度推移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事实上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而有地区技术经济势差,就存在着技术经济 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有条件的 高梯度地区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并逐步向二级梯度、三级梯度转移,随着经济 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 33 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现状。梯度用 数学公式表示为:梯度= y2-y1/x2-x1 = y2-y1/x 式中, y2 、y1分别代表对比地区和 中心地区的对比指标值;x2 、x1分别代表对比地区与中心地区的空间坐标值,或 距离特定点间的距离,用x 表示。 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变化状况,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 度图。如图 2-1,o 代表中心地区,a、b、c 分别表示指标水平;a、b、c 分别表示 处于 a、b、c 指标水平的区域。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图 2-1 梯度图 梯度理论应用在我国表现突出,不少学者把我国划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即 发达的东部地带、次发达的中部地带和不发达的西部地带。在实施区域政策时, 首先发展东部地带,再带动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的发展。 (3)大推进理论。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 在 1961 年完成了其代表作大推进理论的注解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 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 面高速增长。 34 大推进理论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是因为其理论的三个“不可分性”具备更可 信赖的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从哈罗德多马模型(g=i/k)中知道, 资本加速系数 k 越低,经济增长 g 便越大。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产出的因素很多, 这样就直接降低了资本加速系数,使得同样产出所需投资额减少。这主要反映在 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如电力、运输、信息等,这些投资建设周期长,但一旦形 成规模,要改变就比较困难。需求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主要指应尽量 避免投资诱发的需求连锁扩张在本地区被中断,以此避免单个投资项目的风险, 确保新投资者进入的可能。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主要指通过储蓄供给资金应 满足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否则储蓄的不足与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之间将形成储 蓄缺口,并难以打破。 总之,大推进理论就是在一定空间内相互关联的基础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 资,降低成本,扩张需求,产生明显的外部效果,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的良性循 环。 东 北 c b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2 循环经济概述 2.2.1 循环经济内涵、原则及特点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 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有不同的 特点: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 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运行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 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自然界中,对资源的利用是 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实现的是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以在自 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的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经济,它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 力的思想指导重新进行技术选择,优化资源配制。并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 清洁生产、资源定价、绿色消费等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的综合手段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这个不 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尽量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降到最低程度。 当然,随着循环经济的逐步发展,其内涵也在逐步深化、拓展。20 世纪 80 年 代,循环经济主要是主要是指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不同于传统的末端治理 方式)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升到产品意义上的循环再利用,2000 年以后出现了把产 品视为资产进行管理的循环再利用,这也成为循环经济的理想目标。 35 1960s 1980s 1990s 2000s 图 2-2 循环经济内涵演变历程 线型经济 末端治理 废物循环 服务经济 起步 深化 目标 生态效率与 减物质化水 平 时间 循环经济 产品循环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2、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发展观上的进步。根据 学术界的观点, 循环经济的重要活动中, 应体现 “减量化 (reduce) 、 再利用 (reuse) 、 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行为准则,即“3r”原则。如图 2-3 所示。 减量化原则(reduce) :在源头上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求用尽量少的 原料和资源,特别是要控制有害于环境的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在生产过程中,通 过减少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在消费中, 可以通过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减少对资源 环境的压力。 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的制造及包装等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 用。而不是只使用一次就废弃。在生产中,可通过设计使产品装置容易更换、拆 卸、组装,而不必更新整个产品。在生活中,尽可能对物品进行再利用或返回市 场体系,而不是作为垃圾扔掉。 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完成其原始功能后重新变成可利 用资源。这种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是原级再循环,如废钢用来生产钢铁,废纸 用来造纸;二是次级再循环,即用废弃资源作为其它产品的原料,如将钢渣用来 生产水泥,用建筑垃圾作为筑路材料等。 图 2-3 循环经济“3r”原则 3、循环经济的特点 动态性。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相对 于传统经济来说,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政策法规的依赖性。完善的法规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德国、日 本发展循环经济较早,立法也最全面,其成就也较为突出。 科学技术的支撑性。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循环经济 的重要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该技术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资 资源开采+ 进口 生产、制造、流通等 建设(城市化) 处理、循 环利用 消费、利用 出口 丢 弃 最终 处置 再循环(资源 化) 再利用(重复 利用物品) 减量化(提高效 率、源头削减)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环境无害化技术主 要是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 2.2.2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是与生物相联系的概念,是指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定空 间的关系状态。从静态上看,生态是生物与其所处的生存环境状态的一种表征; 从动态上看,生物可以随着其生存条件的变化反作用于环境。因此,生物与其环 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变化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 36 人们通常把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即生态系统。生态系 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和物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能量 的梯级流动和信息的相互传递形成的一个整体(如图 2-4 )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 系统,当外在条件处于稳定状态时,便不断地完善,直到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状态。 在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之前,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控功能,使生物圈处于良性 发展状态。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系统被迫发生 改变,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处于断层状态(如图 2-5) 。 图 2-4 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 图 2-5 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长远发展。而循 环经济能够对人类破坏过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新耦合。并根据生态学理论中 生产者 分解者消费者 非生命物质 生产者 分解者消费者 非生命物质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原理,建立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园区之间的共生体 系,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利用。 生态学原理说明不仅生物与环境之间可以可以达到均衡状态, 经济增长与资源 节约、环境保护之间也可以和谐共生。 2、经济学理论基础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 资源配置也由此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在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的的条件下,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 学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 资源经济学认为,经济的本质是人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存原料。资源包括社 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主要是人、知识、信息、科学、技术及积累起来的 资本和社会财富等,其最大的特征是积累性和可变性。自然资源则包括土地、森 林、草原、河流、湖泊、能源、矿产等,其中一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其本质特 征是有限性。与循环经济研究相关的资源经济学内容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和税收 对供求关系的影响等。 环境经济学则认为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不 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提供给劳动以资源,而 劳动则把资源变为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实 际就是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又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 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说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必须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又遵循自然规律。而一般情况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也可以说是经济效 益最大化,很少关心甚至根本不关心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所带来的如环境 污染、资源浪费等外部负效应。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使 企业生产投入降低,提高其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废 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使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终实现经 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能量转 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包括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 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 态经济协同发展等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及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生 态经济管理、生态经济史等内容。生态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环 境关系问题、生态经济效益问题、协同发展问题等与循环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其成为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之一。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随着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增强。可持续 发展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1987 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其担任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时向联合国提供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发展 构成威胁”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正式产生。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 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因此,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应 把环境建设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经济、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检测方案
- 2024工程硕士考前冲刺试卷附答案详解【培优】
- “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广州市海珠区事业单位招聘19人笔试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云南曲靖宣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招聘编制外工作人员10人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氢能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2025年湖北汉江师范学院招聘97人笔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贵州省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人防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 2024辅警招聘考试检测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排涝系统自动监控与报警方案
- 水磨钻施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广西林业局考试真题附答案
-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8700字(论文)】
- 2024年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真题
- 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北京二十一中、二十二中联盟校九年级(上)开学数学试卷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5
- 业务员新人培训课件
- 2025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新版2026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4课《 科技力量大》第1课时 科技改变生活和科技改变观念 教学课件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8部分:安全监测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