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明文化与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明文化与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明文化与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明文化与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永明文化与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i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盈砭鑫曼壹 日期: 2 。1 2 :i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1 作者签名:聋鑫墨匀 日期: 2 1 1 :s :宰 摘要 我的论文主要论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萧齐建国初的八九年时间,采取了 一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别的一些因素,齐代社会的文 化空气渐渐浓厚,这为其后永明文化高潮豹到来作了准备。二、永明射期南朝社 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永明文学风尚的 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文学创作的生活化和世俗化倾向。三、永明文学活 动处在晋宋与齐梁两个文学时期的转折点上,它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在于:确立 了齐梁文学的基本特征,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开始了文学创作群体的 新旧交替以及文学活动地域格局的变化。四、永明文化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反过来它又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梁代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政治状况以 及社会风气等都与永明文化活动多少有关系。 关键词:社会风尚;文风转变;创作群体;文学地域格局;社会发展 2 a b s t r a c t m ya r t i c l ee x p o u n d e dm a i n l y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b e l o w :f i r s t ,i nt h e p e r i o do fe a r l yq id y n a s t y ,r u l e r sa d o p t e d s o m em e a s u r e st h a tw e r e b e n e f i c i a lt o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l t u r e ,b e c a u s eo ft h i sa n ds e v e r a lo t h e r f a c t o r s ,c u l r u r a la t m o s p h e r eo fs o c i e t yh a db e c o m e t h i c ka n dh e a v y g r a d u a l l y ,i th a dm a d ep r e p a r a t i o nf o rg r e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l t u r ea f t e r t h i s s e c o n d ,i nt h ep e r i o do fy o n g m i n g ,s o c i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o t h e r 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h a de m e r g e dp r o f o u n dc h a n g e s a n di th a di n f l u e n c e dm a r k e d l yo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s t y l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t h a dh e l p e dt ob r i n ga b o u tt e n d e n c yo fl i f ea n dp o p u l a r 1 h i r d ,y o n g m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w a si nt u r n i n gp o i n to ft w o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o f l i t e r a t u r eo fj i n s o n ga n dq i l i a n g ,i t si m p o r t a n c ew e r ei nt h e s er e s p e c t s : i th a de s t a b l i s h e de s s e n t i a lf e a t u r e so fq i l i a n g1 i t e r a t u r e ,i t h a d c h a n g e ds o c i a lp l a c ea n df u n c t i o no f1 i t e r a t u r e a n di th a db e g u nt h e r e p l a c eo fg r o u po fw r i t e r sa n dt h ec h a n g eo f t h ep a t t e r no fa r e ao f 1 i t e r a t u r e f o r t h ,y o n g m i n g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w a sr e s u l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o c i e t y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i th a dp r o d u c t e d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s o c i e t y t o o t h ec h a n g eo fs t a t u so fs o c i a ls t r a t u m ,p o t i t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a n ds o c i a la t m o s p h e r ei nl i a n gd y n a s t yw a sc o n c e r n a lo b v l o u s l y w i t hi t k e yw o r d s :s o c i a lc u s t o m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s t y l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g r o u p so fw r i t e r s ;t h ep a t t e r no fa r e a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s o c i e t y 3 刖吾 南齐永明年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文学创作发 生很大变化,对此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论文就是对永明文学进 行研究。因为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论文有时也涉及到了永明文化方面。 近年来,永明文学研究十分活跃,参与其中的有许多著名学者如曹道衡、刘 跃进、林家骊、胡大雷、杜晓勤等,产生了不少引人注目的论文和专著。尤其是 刘跃进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一书,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许多 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代表了迄今为止这领域的最高成就。已有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以下几方面:l 、“永明体”诗的声律应用以及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以刘跃进的专著、杜晓勤论文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为代表;2 、永明文学资料 的编排整理,以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赣文学编年史为代表;3 、永明文人 集团研究,以胡大霄专著中古文学集团、林家骊论文竞陵王西邸学士及活 动考略为代表。总体上看,永明文学研究的水平很高,具有视野开阔、史料积 累扎实、分析深入细致的特点。 很明显,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新的创获是不容易的。我的研究尽可能地探讨一 些别人没有注意的问题,以求对永明文学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现代文学理论常常使用“文学活动”这一概念,即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 活动加以认识,我对永明文学的研究主要也是选择这一角度。对于永明文化与文 学活动,我有以下几点认识:首先,永明文化与文学活动高潮是一个逐步形成的 过程,齐建元年间和永明初是它的准备时期;其次,永明文学活动上承晋宋文学, 又是齐粱文学发展的开端,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具有转折的意义:第三, 依据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永明时期文学风尚的转变既有文学自身的内在原因, 又是社会发展变化对文学活动影响的结果;最后,永明文学与文化高潮之所以出 现,是由于宋末齐初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反过来,这一文化与文学高潮 也对南朝社会发展、尤其是粱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粱代政治、社会 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而且应当从这里加以说明。我觉得,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 认真思考,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对已有的永明文化与文学研究有所深化和拓展。 我的论文采用了由几篇相对独立的专题论文组合而成的形式。这样做的目 的,是为了多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而尽可能避免重复别人已得出的结论。我觉得, 在目前这一研究领域成果很多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比较恰当的。 我的论文主要提出了这样几个新的见解:一、萧齐建国初的八九年时间,对 文化比较重视,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别的一 些因素,齐代社会的文化空气渐渐浓厚,这为其后永明文化高潮的到来作了准备。 二、永明时期南朝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 现为内部高门士族地位继续下降、低f i - z - 族和寒人地位上升,外部南弱北强的形 势继续发展;这种变化对永明文学风尚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文学创作 的生活化和世俗化倾向。三、永明文学活动是处在晋宋与齐梁两个文学时期的转 折点上,具有承前肩后的性质。从这个角度看,永钥文学活动起了三个方面的作 用:l 、变革晋宋文风,在一些关键方面确立了齐梁文学的基本特征;2 、提高了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学的 娱乐功能:3 、开始了文学创作群体的新旧交替以及文学活动地域格局的变化, 南朝后期若干重要的文学群体初步出现,荆州地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增 4 加。四、永明文化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梁代社会各阶层地位的升降变动、政治上的一些特点以及社会风气等都与永 明文化活动多少有关系。 永明文学研究原始材料偏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又很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为 了有一些新的发现,我确实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摸索。如果这一点努力能够得到理 解和肯定,这对我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齐初崇文政治与社会风尚的转变 本文所说齐初指齐建国至永明五年这八九年时间。永明五年,竟陵王萧予良 移居鸡笼山西邸,广招文士从事各种文化活动,文学创作从此逐步走向繁荣,产 生了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永明文学。相对而言,齐初的文学创作比较沉寂。但 是,对齐初文学形势进行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是其后文学繁荣的基础和准 备,是南朝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本文先来探讨齐初崇文政治与社会风尚 的转变问题。 齐初经历了高帝武帝两个皇帝。除了当朝皇帝,高帝时期在政坛有较大影响 的还有王俭、太子萧赜等人,武帝时期还有王俭、豫章王萧嶷、文惠太子萧长懋、 竞陵王萧子良等人。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像萧嶷在荆i 、i t 办学,子良召开宣佛 大会等,既是文化活动,同时也都可以说是真正的政治活动,是统治者以实际行 为对社会作出的示范和引导,是当时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研究的是齐初政 治的总体特征,着眼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合力整体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暂不涉及 它们之间的种种差异。 观察齐初政治,可以清楚地发现,它的一个特点是统治者对文化事业比较重 视。归纳起来,他们做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是推崇儒学,兴办学校。据通鉴齐纪一,高帝即位之初,便向当 时的大儒刘璩询问为政之道,并说:“儒者之言,可宝万世。”“3 又据南齐书刘 珊传,他曾打算任刘珊为中书郎,总明观祭酒,只是由于刘珊的推辞才未成。 王俭在宋末以儒学知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 高帝在宋辅政,他便倾意事奉,入齐后更得到高帝的重用,成为受命推行儒学的 主要人物。任萌王文宪集序说,当时“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皆取定饿 顷,神无滞用。”0 1 南齐书礼志收录了不少王俭和别人依据儒家经典议定 礼制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推行儒学转变风气方面起的作用。齐初统治 者在儒学方面的一大举措是开始制定五礼。礼志载,永明二年,当时另一个 著名儒士伏曼容上表请定礼乐,高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让王俭主持其事,设 置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因集前代,撰治五礼,吉、凶、宾、军、嘉也。” 0 1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历时二十余年,到梁天监十一年才告完成。统治者 这样重视儒学,东晋刘宋以来似乎还未有过。 出于倡导儒学的需要,齐初还大力兴办教育。据宋书文帝纪和明帝 纪,元嘉:十七年,宋和北魏发生战争,三月戊寅,“罢国子学”,从此直到宋 亡,国学没有重立,只在明帝泰始六年,立总明观作为代替。周一良先生说:“总 明观之设原以代替国学,赓续学术工作,而规模较小,其性质以研究编纂为主, 而非教育国子之地。”“1 可见宋末统治者对教育是不关心的。南齐书文学传: “国学久废,建元二年,( 王) 逡之先上表立学。”大约同时,刘善明也上表请立 【i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 下同) 4 2 2 6 页 1 2 j 萧统 文选,中华书同1 9 7 7 年版( 下同) ,6 5 5 页。 【3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 下同) ,1 1 8 页。 【4 1 周一良皆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7 年敝1 0 3 一1 0 4 页。 6 学校,制齐礼。建元四年,高帝正式下诏立学,而且它是作为本年第一个诏令发 布,显得十分郑重。据礼志,这次是“置学生百五十人,其有位乐入者五十 人。”“1 由于高帝死,九月丁巳,国学暂罢。其后永明三年春,武帝下诏复立国 学,置学生二百人。立国学后,当时一些重要人物都曾经亲临,以示重视。如文 惠太子于永明五年“临国学,亲临策试诸生。”萧子显说:“太子以长年临学,亦 前代未有也。州4 又如王俭,本传载其“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 姚思廉在梁书儒林传论中说:“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于宋齐, 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立不及十年,盖取文具。”“3 在这种时代气氛中, 齐初立国学的意义就格外突出了。 与京城国学兴盛的同时,江左另两个重要地区荆州和会稽的文化教育也有发 展。据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建元二年夏,高帝次子、时任南蛮校尉、荆 湘二州刺史的萧嶷“于南蛮园东南开馆立学,上表言状。置生四十人。”1 又据 刘璃陆澄传,建元三年,武陵王萧晔被任为会稽太守,高帝特地任刘璩为会 稽郡丞,为萧晔讲授,“学徒从之者转众”“1 。还有刘俊传说,永明年间, 刘悛为司州刺史,也“于州治下立学校”。 其次,齐初统治者还大力组织文化活动,并以政治力量干预某些文化现象。 东晋刘宋时期,以吴声、西曲为代表的南方民歌十分流行,并为上层 社会所接受和喜爱。刘宋后期,民歌出现了浮靡化的倾向,如南齐书萧慧基 传说:“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1 有 鉴于此,宋舁明二年( 当时高帝已辅政) ,王僧虔上表请加以限制和规范。其中 说:“宜命有司,务勤功课,缉理遗逸,迭相开晓,所经漏亡,悉加补缀。” 这个建议被高帝采纳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是只有握有政权的统治者才能 做到的。 该表中还有一段值得注意:“又今之清商,实由铜雀,三祖风流,遗音盈耳, 京洛相高,江左弥贵。谅以金石干羽,事绝私室,桑濮郑卫,训隔冕绅,中庸和 雅,莫复于耘。”“它不仅否定了淫靡之乐,同时也承认“金石干羽”这类庙堂 雅乐不是人休闲时所需要的。这一思想,对稍后永明文学的创作实践有很大影响。 齐初由皇帝主持在群臣集会时进行的赋诗作文的活动,史书上共记载了六 次。这本来是平常的。但是在宋大明以后的二十余年中,史书记载的同类活动仅 有两次。两相比较,似乎也能说明齐初统治者对文化确实比宋末君主要热心一些。 当然在组织文化活动方面做得更多的还是竟陵王萧子良。从有关记载看,齐 初他主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古器文物的收藏。南齐书萧子良传说:“子 良敦义爱古郡罔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一是组织人力抄录 文章。同传说他“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这对保存文献、促进 f 1 1 萧子显南齐书 ,1 4 3 页 删同上,4 0 0 页 同上4 3 6 页 p 】媲恩座粱书) 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 下同) ,6 6 1 页。 【】同【1 】。4 6 8 页 t 6 j i g 1 1 ,6 7 8 页 r a g 1 ,6 $ i 页 i j g 1 ,8 1 l 页 州同【1 】,5 9 5 页 v o i n 9 同f 】,6 9 3 页 i t :1 同【l l ,6 9 4 页 7 文章流传是有益的。另外则是进行宣佛活动,其中特别有声势的是宣佛大会。虽 然不像后来那样频繁,但此时已经举行。沈约南齐竟陵王发讲疏:“永明元年 二月八日,置讲席于上邸,集名僧于帝畿。”( 又文惠太子也组织过类似活动,如 沈约南齐皇太子解讲疏:“皇太子于建元四年四月十五日集大乘望僧于玄圃 园。”) 他和文惠太子还召开众僧大会,辩论佛道优劣。无论这些活动有多少消极 面,它总归能说明统治者对文化的关注。 我觉得统治者的某些做法,还间接地对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例如招引文 士。高帝在宋末扩充个人势力时,就多方延揽人才,其中包括大量文人,如王俭、 江淹、张绪、檀超等。高帝是喜欢文学的,但从当时形势看,他这样做的主要目 的大概不是赏爱文辞。首先,不少文人兼有政治才干,或擅长文书写作,可以为 他的夺权斗争出力。其次,大量招引文人,恐怕还有提高威望、增加社会影响的 目的。文人中多有侨姓及吴姓士族,名气很大,把他们吸引过来,其政治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宋末的几个皇帝全都凶残暴虐,高帝武将出身,他大量招引文人, 就建立起一个好文崇礼的贤君形象,与宋末皇帝形成鲜明的对比。应该说这样做 是很高明的。其后萧嶷、萧子良等招引文士,同样首先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 是他们这样做,使文人得以进入社会上层,获得从事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客观 上对文化发展是有利的。 还有齐建国后对武人势力的抑制。宋末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很自然地造成 了武人数量的增加和势力的膨胀。南齐书李安民传说:“宋泰始阻来,内外 频有贼寇,将帅以下,各募部曲,屯聚京师。”“1 建元二年,虞玩之上检定黄 籍表,其中说:“自孝建以来,入勋者众,其中操干戈卫社稷者,十分殆无一焉。 勋簿所领,而诈注辞籍,浮游世要,非官长所拘录,复为不少。又将位既众, 举卸为禄,实润甚微,而人领数万,又四镇戍将,有名寡实,随才部曲,无 辨勇懦。”n l 武帝初即位,子良密启说:“宋运告终,戎车屡驾。寄名军牒,动窃 数等。故非分充朝,资奉殷积。”o ,从不同角度提到了这个问题。李安民、子良 都提出了一些抑制武人的办法,并被高帝武帝采纳实施。到永明时期,情况就改 变了。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载,武帝时“诸王在京都,唯置捉刀左右四十 人。”“1 长沙威王晃犯禁,差点被杀。诸王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抑制武人, 固然主要目的是保障皇朝的安全,但是武人的势力减小,相应地发展文化的环境 就改善了。 齐初统治者的崇文政策及其相应措施,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使齐初社会发生 了某些变化,主要特征是文化空气渐渐浓厚。这一点有如下几个标志。 标志之一,是读书向学人数的增加。 宋末国学废,维系教育事业的只有私人讲学,它们分散在京城以外的地区, 如始宁、京口等( 南齐书高逸传记载杜京产、臧荣绪在这些地方办学) ,规 模和影响难免受到限制。齐初国学立后,据上节所引两条记载合计,两次招生数 加上荆州学校的招生数即达到四百四十人;又南齐书刘璩传说:珊“儒学 冠于当时,京师士予贵游莫不下席受业。“5 1 宋末玄学较流行,齐初则崇尚儒学, l q 萧子显南齐书5 0 7 页 1 2 1 同f i 】6 0 9 页 同【l 】6 9 7 页 【4 】同【1 】,6 2 4 页。 ( 5 1 1 1 1 ,6 7 9 页。 与玄学相比,儒学显然是更加注重读书学习的。从这一点说,齐初学习人数也远 比宋末为多。萧子显说:“建元肇运,戎警未夷。天子少为诸生,端拱以思儒业。 载戢干戈,遽诏庠序。永明纂袭,克隆均校,王俭为辅,长于经礼,朝廷仰其风, 胄子观其则。由是家寻礼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此焉弥盛。”可能有些夸 张,但作为对时代气氛的概括应该是准确的。 标志之二,是统治阶层中文官与武将的地位发生倒转,由此产生出仕者不乐 武职的倾向,并有不少武人后代转而从文。 宋书黄回传说:“太宗( 宋明帝) 以来,多因军功至大位。“在宋末的 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的也多是武人,如沈攸之、王敬则、张敬儿、萧道成等。通 鉴宋纪十六记杀苍梧王后大臣会议的情形:“道成须髯尽张,目光如电。( 刘) 秉日:尚书众事,可以见付;军旅处分,一委领军。道成次让袁粲,粲亦不敢 当。王敬则拔自刃,在庆侧跳跃日:天下事皆应关萧公! 敢有开一言者,血染 敬则刀! 粲欲有言,敬则呵之,乃止。于是长刀遮粲、秉等,各失色 而去。”。1 文臣之卑弱,武将之跋扈,于此可见。中下层士人中文人也普遍不受 重视。丘巨源在与袁粲书中揭露这种现象说:“罚则操笔大祸而操戈无害, 论以赏科,则武人超越而文人埋没。”“1 这种情况在齐初发生了变化。为萧道成代宋立有大功的王敬则建国伊始就出 为南兖州刺史,高帝将王俭提为右仆射、颁吏部,实际上总管朝政:一些重要人 事任命,连高帝都要听从他的意见。南史王敬则传记载,王俭与王敬则同 时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徐孝嗣“于崇礼门候俭,因嘲之日:今日可谓连璧。 俭日:不意老子遂与韩非同传。人以告敬则,敬则欣然日:遂与王卫军 同日拜三公,王敬则复何恨。”n ,三人的态度,主要是当时门阔观念的反映,但 与武入地位的下降似乎也不无关系。 由于这个原因,齐初出现了看重文职、轻视武职的现象。南齐书有不少 这方面的记载。吕安国武将出身,永明四年因病征为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安 国欣有文授,谓其子日:汝后勿作绔褶驱使。一”1 沈文季也是武将出身,讳称 将门,褚渊有意贬低他,称他“当今将略”,引得他大怒。”1 张欣泰“下直辄游 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世祖日:。将家几何敢作此举止! 一由于 武帝与他早年相交,后来照顾他,说:“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除 为芷员郎。嘲丘灵鞠领国子祭酒,说:“使我终身为祭酒,不恨也。”永明二年, 领骁骑将军,他“不乐武位,谓人日: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 士子风流,皆出其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途辙,死有余罪。”“”刘绘也是 “恶武事”。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大概就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喜好,而与一时风气 有关了。 不少武人的后代也转而从文。王敬则的儿子仲雄能诗、善弹琴,季哲也能诗, 两人都曾与谢胱唱和。陈显达教训儿子说:“麈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 【l 萧予显南齐书 ,8 8 了页。 【2 l 沈约( 宋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下同) ,2 1 2 5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4 1 9 8 页 州同i l 】,8 9 5 页 嘲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下同) ,1 1 3 0 页 t 6 】n 1 l ,5 3 8 页 m n 1 1 ,7 7 6 页。 r u n e ! 】8 8 2 页。 ”同【1 1 ,8 9 0 页。 9 逐。”“”从中也可见他的儿子的爱好。萧顺之之子萧衍从齐初直到永明末,基本 上是以文人的面目出现。柳世隆之子柳恽,也“少有志行,好学,善尺牍。”“1 后成了梁代的著名诗人。 标志之三,是文人生命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在宋末的战乱中,有些被杀的政治人物同时又擅长文学,如江夏王刘义恭, 还有许多文人被牵连,成为无辜的受害者。鲍照于泰始二年在晋安王子顼的叛乱 中被乱军杀害是人们熟知的。此外在宋末被杀的文人还有不少。现把宋末二十年 间被杀( 含被迫自杀) 的文人列举如下。( 认定其文人身份的标准是:l 、有诗赋 等文学作品流传者:2 、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文学作品者:3 、史书上讲其好 吟咏属文者;4 、从职业上可确知其为文人者。) 颜竣。大明三年被孝武帝诬陷与竟陵王刘诞通谋,下狱赐死。 贺弼。为竟陵王刘诞记室参军,大明三年谏刘诞反,差点被杀,后服药自杀。 羊瑁之。曾与谢灵运以文章赏会,又为竞陵王刘诞礼遇,刘涎叛乱平后,被 杀。 周朗。为庐陵内史,因事为摩武帝不满,大明四年,流放宁州,路上被杀死。 葡诜。为海陵王休茂侍读博士,大明五年谏休茂谋反,被休茂杀死。 沈怀文。因谏阻孝武帝酷虐及佚游等,引起孝武帝不满,大明六年被赐死。 江智渊。因谏阻孝武帝戏弄群臣,又议宣贵妃谥不合帝意,被责,大明七年, 以忧卒。( 此依宋书。宋略则说是自杀。) 刘义恭。泰始元年被前废帝杀死。 颜师伯。泰始元年被前废帝杀死。 袁颧。泰始元年参与晋安王子勋叛乱,次年失败被杀。 吴迈远。元徽二年,因从桂阳王休范叛乱,被族诛。 沈勃。元徽中被后废帝杀死。 袁粲。升明元年起事谋诛萧道成,失败被杀。 宗俨之。升明元年参加沈攸之叛乱,为其作文檄,事败被杀。 另外几乎被杀、由于各种原因幸免于难的还有: 谢庄。大明八年前废帝因怨恨他为殷贵妃作诔事,欲杀,有人劝先系狱折磨 一段时间再杀,明帝即位得出。 江淹。泰始二年在刘景素幕下受猜忌,被系州狱,上书自申得免。 范云。升明元年为沈攸之俘获,被逼迫入郢州送信,有人要杀他,因柳世隆 援救得免。 萧道成。升明年间险被后废帝当箭靶射杀,左右入智救得免。 以上被杀十五人( 含鲍照、贺弼、江智渊) ,几乎被杀四人。齐初被杀文人有 二人: 谢超宗。张敬儿女婿,张敬儿被杀,有怨言,加上平时比较轻狂,被流放越 州,到豫章,赐死。 丘巨源。永明二年,萧鸾为吴兴太守,他作歉胡诗,有讥刺语,被杀。 谢超宗、丘巨源二人,可以说自身多少还有一点取死之道,而宋末像鲍照、 萄诜、王景文等都是无辜遇害的。两相对照,齐初文人生命安全的程度是大大提 高了。这当然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这也许只是一个很表面的事实,却不能不说 是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删同【1 1 。4 9 0 页 【1 1 姚思壤粱书,3 3 1 页 1 0 标志之四,是齐初部分文人职务的逐渐变化。 我们来看下面一些文人在宋末齐初担负工作的变化情况: 王俭。萧道成宋末为太尉时引为右长史,“专见任用”,为萧道成代宋出力, 像讽示朝廷授萧道成为太傅,就由他出面。禅代之际,“俭为佐命,礼仪诏策, 皆出于俭。”入齐总管朝政,主要致力于创立礼仪剖度,推崇儒学等。 江淹。禅代之际,为萧道成起草大量文书。沈攸之反,道成问:“天下纷纷 若是,君谓何如? ”他答了一段话,分析时势,俨然是一个商级谋士。建元初, “参掌诏策,并典国史。”永明初,“掌国史。” 刘习献。建元元年,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后欲用为中书郎,总明观祭酒, 不就。武陵王为会稽太守,刘珊任郡丞,为其讲授。 沈约。宋末为蔡兴宗征西记室参军,厥西令,尚书度支郎等职。建元元年为 襄阳令,后回建康,任太子步兵校尉,校四部图书。永明五年春被敕撰宋书。 周龋。宋末为萧道成作答沈攸之书。建元初,为山阴令,曾上书子良言滂民 疾苦。建元二年回京为太子中军录事参军,后为太子仆,兼著作,撰起居注。转 国子博士。 伏曼窑。宋末为南海太守。齐初为通直散骑侍郎。永明初,侍太子讲,又受 王俭命与人共撰丧服义。 可以看出,在一开始,这些人做的都是为当前政治直接服务的工作,随着时 间的推移他们先后都担任了与政治比较疏远的纯文化性的工作。这无疑和整个 社会风气的变化是有关的。 标志之五,是齐初文人向京城集聚的趋势。 京城建康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在齐初七八年中,由于各种原 因,形成了文人向建康集聚的现象。下面是统计结果( 认定文人身份的标准同上, 难以确定行踪的不计) : 始终留在建康城的十七人:谢肚、傅昭、萧琛、伏曼容、陶弘景、檀超、张 绪、蔡撙、庾果之、何点、何胤、范述曾、王搞、徐勉、陆果、陆健、王僧孺。 曾从建康到别处,又在永明五年前回来的有十九人:王僧虔、何昌寓、江淹、 刘绘、丘灵鞠、王亮、乐蔼、庾荜、萧锵、王逡之、周颓、谢胱、孔稚琏、张融、 刘珊、贺埸、萧子隆、贾渊、江数。 出建康未回的有五人:丘仲孚、何求、卞彬、丘巨源、谢超宗( 后二人在外 被杀) 。 从外地到建康的有五人:沈约、宗夹、范缜、刘祥、张充。 总计到永明五年,出五人,进二十四人。 文人向建康的集聚,一方面使他们可以依托京城较好的物质条件从事文化创 造,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相互交流、以至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成为可能。所以, 不能说京城文人多了,外地文人相应少了,总的数字不变。应该说,文人集中以 后,齐代的总体文化实力大大增强了。 永明文学风尚转变的社会原因 南齐永明年问,是南朝文学风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永明文学以其与晋宋 文学显著不同的特色,成为齐梁文学的的起点,对此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这种转变,是由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揭示出永明文学风尚转变的社会原因,显然是南朝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 打算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永明时期在文坛上活跃的作家很多,留下作品较多的有沈约、谢跳、王融等。 王融于永明十一年被杀,谢胱永明以后还活了六年,于永元元年被杀,沈约则活 到了梁代。在永明以后,沈谢二人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本文的研究只以 他们永明年问的作品为主要依据。参照现有二人的多种作品系年,这是可以做到 的。 提起永明文学,人们往往强调它在涛歌声律方面的贡献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这似乎不大全面。与刘宋时期相比,应该说永明文学创作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 在我看来,永明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一是题材思想的生活化和世俗化倾向,二 是对柔婉、流美、平易的艺术风格的追求。 据现存作品看,永明文学大体有以下几个题材类别。一、咏物之作。如谢胱 杂咏三首( 分咏镜台、灯、烛) 、咏风,王融咏梧桐诗、咏女萝诗; 还有凡人同时咏物,如沈约、谢胱、王融同咏乐器,谢眺、王融、柳恽、虞 炎同咏坐上所见一物,沈约、谢跳等同作高松赋、榻树赋。二、鼓吹曲 辞。沈约、谢跳、王融等同作有芳树、临高台、巫山高等。三、文人间 交往应酬之作。如王融与范云、与何点的唱和;永明九年春谢胱任随王子隆文学, 西上荆州,沈约、王融、范云等与他临别作诗相赠,是一次比较集中的这类题材 创作。此外还有一些谢子良子隆赏赐的生活小启,也属于这一类。四、宣扬佛道 之作。如王融法乐辞、努力门诗、大惭愧门诗、净行颂三十一首,沈 约、王融、范云同作游仙诗之类,沈约南齐竟陵王发讲疏、南齐皇太子 发讲疏也属这类作品。五、表现男女情爱之作,包括少量含有艳情意味之作。 如谢眺王孙游、玉阶怨,王融少年子、阳翟新声等。六、药名、星 名等文字游戏诗。在此之前咏物赋很多,咏物诗很少,永明时期则是咏物诗大量 出现:它们与以往咏物之作不同,主要咏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用物,只是对物作客 观描写,没有寄托,也没有强烈的情感注入。竟陵王萧子良以佞佛著名,但从他 与沈约、王融、范云同作游仙诗看,他并不完全排斥道教。宣扬佛道的作品是当 时佛道活动兴盛的产物,它们有些显然是为向广大社会阶层的人们宣传宗教教义 这一目的而作。爱情题材作品在以往士族文人作品中不太多,永明时期文人相对 集中地创作这类作品,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三类作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 活关系密切。这三类题材,再加上交往应酬题材,占了现存永明时期作品的绝大 部分。另一方面,刘宋比较常见的游览行役、抒情言志之作,此时基本上没有。 从这一方面看,永明文学生活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1 2 刘宋时期不少作品表现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 认识和感受,通过创作倾吐出来,尽管对这些思想感情本身可以作出不同评价, 但是这些作品普遍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则是无可怀疑的。从谢灵运的 作品可以看出,他常常在苦闷中寻求心灵的平衡与超脱;鲍照拟行路难等诗 文,慷慨激昂,充满一股勃郁不平之气,使读者无不受到感染:江淹自称“恨人”,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他的赋都作于宋末,浓厚的抒情色彩是它们的显著特征。到 了永明时期,情况有了改变。各类题材的作品,有些赞美所附诸王,表达自己的 感恩戴德之情,如沈约和竟陵王抄书诗:“教微因弛辔,维峻属贞期。义乖良 未远,斯文焕在兹”m 、谢胱咏墙北栀子诗:“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 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除此以外,大多数都是表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 小的悲愁喜乐,如相思、望归之类的普通人情,而且很多是代第三者立言。沈约、 谢胱有拟宋玉风赋,鼓吹曲辞巫山高、临高台、有所思题目来自汉 乐府铙歌:铙歌原辞多不可解,但有所思这一首可解,把拟作与原作 对比,思想感情的高下深浅是一目了然的。总之,在永明时期,文学作品不再是 包含作者个人的深刻思想和强烈感情的载体。与此前相比,永明文学的基本思想 感情是平凡的、浅俗的。 与题材思想的变化相应,永明文学的总体风格也趋于柔婉。以女性爱情为题 材的作品自不用说,其他作品也大体如此。在此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松树一直是 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审美形象,如论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刘桢 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然而沈约、谢胱作的高松赋,却赋予了它婉 丽清雅的美学特征,如谢赋中说:“望肃肃而既闲,既微微而方静。怀风荫而送 声,当月露而留影。”。1 从几首拟汉铙歌的鼓吹曲辞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 一点。 颜氏家训文章中记载了沈约提出的有名的“三易说”。作为永明时期 的代表作家,沈约的主张不仅是他个人的,也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风气。永明 时期的文学创作的确显示出平易清新的总体面貌。它们通常内容单纯、篇幅简短, 咏物诗、鼓吹曲辞多数是五言八句,还有大量的五言四句体小诗;尤其在语言方 面,它们大都比较浅显流畅,不像刘宋时期的奥涩。梁书萧子恪传载萧子 云称沈约所撰郊庙歌辞为“浅杂”,诗品中说王融、任舫等“辞不贵奇”,都 指出了这个特点。在这方面,沈约显得更突出一些。如他的临高台:“高台不 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竞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 不可见,何用解人忧。”“1 全篇无一难字难句,内容一读便可以了然。是体现永 明体诗乎易特色的典型作品。 至于因声律的讲求而使永明文学具有圆转流美的风格,学者们已有充分论 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永明文学新的艺术风格与它的生活化世俗化倾向是互相联系的。这种风格的 形成原因之一,便是吸取了通俗文学与文化的营养。四声的发现受到了萧子良组 织的宣佛活动中演唱经呗新声的启示,它为诗歌声律的探讨创造了必要条件。永 明新体诗在审美特征方面受到吴声、西益民歌的影响,也是学者们的共识。 谢胱论诗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大子夜歌云:“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 【i 先嘉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下同) 1 6 4 2 页 同 1 i 1 4 3 7 页 曹融南谢宣城粜校注,上海古藉出版挂1 9 9 1 年版( 下同) ,1 8 页 c l n 1 1 1 6 2 0 页。 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两者有相通之处。晋来时期的士族文学是没有 这种现象的。反过来说,永明文学流美平易的风格,也使它们更容易为社会上具 有基本文化素养的人欣赏接受并学习。诗品说沈约作品“见重闾里,诵咏成 音”,可以证明。 在永明文学中,几种文体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诗和小启的创作比较兴盛,而 赋的数量则相对减少。据严可均全宋文、全齐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 北朝诗中的材料统计,宋六十年,有赋1 0 4 篇,平均每年l7 3 篇:齐建元永 明共十五年,有赋1 4 篇,平均每年0 9 3 篇。又宋存诗约4 7 4 首,诗赋之比为 4 6 比l :齐建元永明存诗约2 9 5 首,诗赋之比为2 1 1 比1 。其次,宋代产生了 一些重要的赋家,如谢灵运、鲍照、江淹,还出现了一些名作,而建元永明年间 都没有;据学者研究,江淹的赋都作于宋代,入齐转而作诗,创作了著名的杂 拟诗三十首等。与赋相比,短小的诗是更为快捷方便的文学样式,显然更适合 文人日常聚集时创作。生活小启的大量出现,也是此时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宋 代谢灵运、谢惠连、颜延之、谢庄等的集子中没有一篇启,鲍照有8 篇,江淹在 来时有6 篇,其中属于生活小启的分别为4 篇和2 篇,共6 篇。文心雕龙奏 启说:“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把这种文体用于致诸王并述生活琐事,始于 鲍照、江淹,而盛于永明年间。沈约、谢胱、王融的生活小启现存1 1 篇,只有 谢跳为王敬则谢会稽太守启1 篇与日常生活无关。因此,文体地位的升降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的生活化世俗化倾向。 要探求永明时期文学风尚转变的社会原因,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经过排比有关史料,我觉得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一、从刘宋后期开始, 属于低门士族的武人群体地位大大提高,到永明时期,由于各种条件,他们的后 代很多转而研习文义,参加文化和文学活动:二、高门士族的地位处于继续下跌 的趋势中,他们更加普遍地进入文化活动领域中谋求发展;三、以吴* 沈氏为代 表的南方武力豪族完成了向文化家族的转化,同时原南方士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 比以前大为活跃;四、就南北对峙的形势说,南弱北强的状况更加明显。这几个 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从东晋后期以来,北府兵将领兴起,门阀士族地位下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 趋势。另一方面,建元永明年间武人地位的提高还有特殊的原因,这就是宋齐禅 代之际的战乱。宋书黄回传:“太宗以来,多因军功至大位。”明帝刘或杀 前废帝即位后,各地诸王纷纷举兵反叛,战争持续了大半年,涉及了东起会稽、 西至荆州的广大地区;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叛乱;四年,建平王景素叛乱;升 明元年,沈攸之在荆州叛乱,同时司徒裳粲等在建康举兵谋诛萧道成,事败被杀。 再加上与北魏的战争,宋末十余年中,大大小小的战乱没有停息过。无论中央朝 廷还是地方势力都要依仗武人的力量,很自然地,武人的地位提高了。 宋书邓琬传载,郦琬等拥子勋反时,“时( 刘) 胡等兵众强盛,远近 疑惑。太宗欲绥慰人情,遣吏部尚书褚渊至虎槛选用将帅以下,申谦之、杜幼文 因此求黄门郎,沈怀明、刘亮求中书郎。建安王休仁即使褚渊拟选,上不许,” 0 1 南齐书垣崇祖传载崇祖上书明帝,称欲收复淮北,“第名位尚轻,不足 1 i 沈约宋书,2 1 2 6 页 c :i n h 2 1 4 ( 页 4 威众,乞假名号,以示远近。”。1 明帝于是任他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二郡太 守。通鉴宋纪十六记杀苍梧王后大臣会议的情形:“道成须髯尽张,目光如 电。( 刘) 秉日:尚书众事,可以见付;军旅处分,一委领军。道成次让袁粲, 粲亦不敢当。王敬则拔白刃,在床侧跳跃日:天下事皆应关萧公! 敢有开一言 者,血染敬则刀! 粲欲有言,敬则呵之,乃止。于是长刀遮粲、秉等, 各失色而去。”“1 这三则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武入跋扈、文臣卑弱的现实。 丘巨源在与袁粲书中也揭示这种现象:“罚则操笔大祸而操戈无害,论以赏 科,则武人超越而文人埋没。“ 在宋末动乱中得利最大的是萧道成,他出身北府兵将领,利用当时的形势, 最后代宋登上皇位。入齐后,萧道成及其子武帝萧赜采取了抑制武人的措施,它 们促进了武人后代转向文化。 宋代刘氏皇族原本文化程度不高,建宋后获得了习文的优越条件,不少人爱 好文学,出了刘义庆、刘铄等作家。由于宋皇族的自相残杀以及萧道成代宋时的 屠杀,这一家族基本绝灭,只有文帝子刘昶逃魏,得以幸存。因此在入齐后,这 一家族在文化上的影响也就完全消失了。 齐建元永明年间,皇室中出了文惠太子长懋、竟陵王子良、鄱阳王锵、随王 子隆等好文者。萧子良招集文士,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西邸文人集团;萧长懋、萧 子隆也组织了文人集团。豫章王萧嶷没有文学才能,也招集文士、兴办学校,在 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作用。这是从武事转向文化的最大的一个家族群体。 除了皇族成员外,许多原先武人的后代也在文化活动中出现。现把史书中的 有关材料略述如下: 北府兵将领出身、萧道成族弟、齐佐命功臣萧顺之,其子萧衍从小习文,“少 而笃学,洞达玄儒。”在永明年间主要以文人身份出现,如沈约梁武帝集序 所说“爰始贵游,笃志经术。究淹中之雅音。尽曲台之奥义”云云,为“竟陵八 友”之一。 北府兵出身的著名将领刘动,宋木在桂阳王叛乱中战死,其子刘绘擅长骈文, 先后入萧嶷、萧子良文人集团,是永明时期的重要作家:刘绘之兄悛,曾任萧子 良司徒府左长史,为其文人集团成员;弟殃也能诗,存上湘度琵琶矾诗一首; 弟嫫,史载“好文章饮酒”。”1 北府兵将领到彦之,孙子到撼两次任萧子良司徒府左长史,为其文人集团成 员。 宋齐著名将领柳世隆,其子柳恢“著仁政传及诸诗赋,粗有辞义”“1 , 柳恽永明中入萧子良文人集团,后为粱代著名作家。 王敬则子仲雄、季哲都能诗,曾经与谢彤5 唱和。 此外,兰陵萧氏曾在竞陵王西邸活动的还有萧琛、萧文琰、萧颖胄等。 由于王俭、褚渊为萧道成代宋出了力,二人入齐后受到尊崇,都任过尚书令 等要职。但是就高门士族整体而言,仍然延续了刘宋时地位下降的状况。高帝以 江谧掌吏部,敕日:“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 武帝重用寒人茹法亮、刘系宗等,他们的权势很大。王俭曾说:“我虽有大位, 1 3 1 萧子显南齐书,4 6 0 页。 ( 1 1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1 9 8 页。 f 2 l 萧子显南齐书。8 9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