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东北地区在清代有着特殊的地位。清初,满洲统治者为充实根本将 其开放,后又因担心汉人破坏当地自然资源、改变传统习俗、影响旗 人生计等原因而将其封禁。然而伴随内地人口增长,大量流民突破封 禁到东北寻求生路,而清政府则只能以禁而不严坚持其原有政策。清 末,面对内忧外患又将其重新开放,政策的曲折非全国其他地区所能 及。移民将汉文化带到东北,使东北得到了提升文化层次的机会,满 洲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均深受其影响,满 汉文化在各自保留一定特色的条件下逐渐融合。由于移民的数量远远 大于土著居民,汉文化相对于土著文化又是一种先进文化,移民文化 遂反客为主在此落地生根成为主流文化,满洲人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 道路上渐行渐远。统治者的那根敏感神经时时被牵动着,他们试图挽 回局势,却又力不从心。他们只能从事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着手, 即限制移民进入东北来防止风俗的变迁和风气的改变,而无法认识到 随着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封禁 东北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延缓了东北的移民规模与速度,影 响了东北的开发建设进程,使东北地区长期土旷人稀,为日后日本、 俄国侵占东北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严重后果恐怕是清政府始料难及 的。 关键词:清代;东北;移民文化;风俗变迁 a b s t r a c t t h en o r t h e a s tr e g i o nh a sas p e c i a lp o s i t i o ni nt s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e a r l yt s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m a n c h ur u l e rb a s i c a l l yo p e n e di t f o rt h ee n r i c h m e n t ,t h e ne n c l o s e di t b e c a u s eo fw o r r y i n ga b o u tt h ep e o p l eo fh a nb r o k et h el o c a l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 c h a n g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s t o ma n di n f l u e n c e dm a n c h u l i v i n g e t c h o w e v e r a c c o m p a n y i n gw i t hah i n t e r l a n dp o p u l a t i o ng r o w t h ,al o to fp e o p l eb r o k eo u to ft h e e n c l o s u r ea n dw e n t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t os e e kf o rt h ew a yo fl i v i n g ,b u tt h et s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c a n n o tb u tt oi n s i s ti tb yn o ts t r i c t l ye x e c u t i n gt h eo r i g i n a lp o l i c y f a c i n g i n t e r n a lr e v o l ta n df o r e i g ni n v a s i o n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h a dt or e o p e n e di ti nt h el a t e t s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o t h e rr e g i o n so f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d o n tc o m eu pt ot h er e i t e r a t i o n o ft h ep o l i c y i m m i g r a t o rb r o u g h tt h ec u l t u r eo fh a n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a n dm a d et h e n o r t h e a s tg e tt o p r o m o t e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o fc u l t u r a ll a y e r t h em a n c h up e r s o n s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l i v i n gs t y l e ,t h ec u l t u r ea n dt h et h i n k i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u s t o m sa n d h a b i t sw e r ei n f l u e n c e dd e e p l yb yt h e m ,t h em a n c h ua n dh a nt u r n e dt om e l tw i t he a c h o t h e rg r a d u a l l y , r e s e r v i n gc e r t a i n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i nt h em e a n t i m e b e c a u s et h ea m o u n to fi m m i g r a t i o ni sf a rl a r g e rt h a nn a t i v er e s i d e n t s ,a n dt h ec u l t u r e o fh a ni sak i n do f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t ot h en a t i v ec u l t u r e ,h e n c et h ei m m i g r a t i v e c u l t u r et u r n st ot h el o r df r o mt h eg u e s ta n db e c o m e se s s e n t i a lc u l t u r ei nt h i sa i ra n d s o i l ,t h ep e o p l eo fm a n c h ua r eg o i n gf a ra n df a ro nt h er o a do fk e e p i n gi t sr a c es p e c i a l f e a t u r e s t h a ts e n s i t i v en e r v eo fr u l e ri sa l w a y sa f f e c t e d ,t h e yt r yt os a v et h es i t u a t i o n , b u tl a c kt h ea b i l i t yt od ot h a t t h e yc a no n l yt a k et h em e a s u r eb yt h ef i r s tr e a s o no f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t h a ti sr e s t r i c t i o ne m i g r a n t sg e t t i n gi n t on o r t h e a s tt op r e v e n tf r o mt h e c h a n g eo fv o g u ea n dc u s t o m ,b u tt h e yc a n tk n o wt h a ti t sa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k e yt o a d o p tah o m o l o g o u sm a n a g e m e n tm e t h o da l o n gw i t h t h ev a r i e t yo fs i t u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s e a l i n gt of o r b i dg o i n gi n 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c a n n o to n l ya t t a i ni t sp u r p o s et o e x p e c t ,b u ta l s os l o wd o w nt h ee m i g r a n te x t e n ta n ds p e e d ,i n f l u e n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n o r t h e a s t ,a n dm a k et h er e g i o no fn o r t h e a s td e s o l a t ei nt h e l o n g - t e r m ,p r o v i d e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f o rj a p a na n dr u s s i as e i z i n gt h et e r r i t o r yo ft h e n o r t h e a s t ,s u r e l y ,t s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c a n ta n t i c i p a t et h e s es e r i o u sc o n s e q u e n c ea tt h e b e g i n n i n g k e yw o r d s :t s i n gd y n a s t y ;n o r t h e a s t ;i m m i g r a n tc u l t u r e ;c h a n g eo fc u s t o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起毪秀 日 期:扣占彳- 多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挞孽霭 指导教师签名:m 日期: 砌矗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引言 清代东北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东北 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移民文化是移民群体在迁入 地所留下及发展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痕迹。在清代,东北是一个原住 民本少,后逐渐由大量中原移民占主体的地区。因此,不了解清代东 北的移民及其文化,不仅无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研究清朝施政倾向的 基本走势,也就无法真正了解清朝边疆政策的多元化特点,当然也就 无法对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言行 举止等进行细致研究和深入探讨。 本文中所涉及的移民包括政策性移民、流人和流民三种。政策性 移民是指清政府鼓励人民到东北并带有奖励措施的有组织、有目的的 移民;流人则多是因反清斗争、刑事犯罪、文字狱、科场狱案以及官 员失职获罪等而被发遣到东北的带罪之人及其家人;流民是因人口增 长、自然灾害、战争等生活陷入困境,为寻找生存出路自发进入东北 谋生的人民。本文主要研究这一群体在清入关到道光二十年( 18 4 0 年) 近二百年间进入东北地区后,他们的活动在当地造成的影响,对东北 土著民族的文化渗透,与其融合形成新型文化的过程。通过对外来文 化和土著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这一过程运动的规律与特点。其中清 政府对东北风俗变迁的政策性防范和干预也是贯穿本文的主要内容。 “东北”,现指我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 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是个历史形成的地理概念,其地域范围在各个 时期有伸有缩,现今的东北地区是历史上东北区的腹心之地,本文所 述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清末民初,政界即已有人开始对清代东北移民问题进行关注。如熊 希龄东北移民开垦意见书、王士仁哲盟实剂等,但多偏重于政 策研究,是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对策,而非学术研究的范畴。 2 0 世纪2 0 到5 0 年代,清代东北移民问题开始作为学术研究课题 出现于学人著述之中,一螳f j j 物开始登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汉 族开拓满洲史( 剑虹,尔方杂志l9l9 年16 卷1 期) 、满洲移民的 历史和现状( 朱楔,东厅杂志l9 2 8 年2 5 卷12 期) 、清代满洲的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封禁与开发( 魏崇阳,新亚细亚19 31 年2 期) 等等。这些著述一般 篇幅较短,且以论述探究汉人移民东北的原因及规模问题为主。值得 一提的是,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著、杨成能适译的东北开发史( 辛 未编译社,1 9 3 5 ) 出版后,对清代东北移民史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 的作用,一批研究著作相继出版。在众多著述中,刘选民的清代东 三省之移民与开垦( 史学年报卷2 第5 期,1 9 3 8 年) 、吴希庸的近 代东北移民史略( 东北集刊第2 期,19 4 1 年) 、萧一山的清代东 北之屯垦与移民( 东北集刊第4 、5 期,19 4 2 、1 9 4 3 年) 等篇最具 代表性。刘文关于东北开拓的历史概述论据充分,被何炳棣先生称之 为“东北早期移殖史最好的论文之一 ;吴文侧重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述, 开始采用西方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观点对东北移民进行研究;萧文则以 大量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清代东北移民对开发东北做出的贡献。 以上三文堪称民国时期关于东北移民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总体来看, 这些论著对东北关内移民的历史、现状及移民的重大意义等问题的研 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时势所限,他们主要是从解决难民的生 计、维护国防、开发东北的角度出发,没有对整个移民过程做深入、 细致地研究,更无暇对文化问题加以考察。 建国后的东北移民史研究由于受到国际形势、国内政局变化的影 响而时断时续,因而未获得持久和深入的发展。进入8 0 年代以后,东 北移民史研究得以重新复兴。专门讨论东北移民的著作影响较大者, 有李德滨、石方的黑龙江移民概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 8 7 ) 和 路遇的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 8 7 ) 。李、石二人著作主要考察有关黑龙江地区移民的史实;路著则 着力于山东移民东北的社会背景、人数、路线、移民的贡献等,两本 著作于文化方面之研究则笼统简略或付之阙如;李兴盛的东北流人 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l9 9 0 ) 将移民中的流人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 来加以研究,有专门章节介绍清代流人对东北文化的影响,值得借鉴; 除了上述专著外,一些通史性质的移民史、人口史乃至东北史、经济 史如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筇六卷( 福建人民出版社,19 9 7 ) 、中 国人口史第五卷( 复旦大学h 版社,2 0 01 ) 、杨余练主编清代东北 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l9 91 ) 、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 吉林文史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出版社,1 9 9 3 ) 等,也多有涉及东北移民问题,但限于其各自选题有 所侧重,同样对文化方面关注不多。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人口的流动迁移逐渐成为现实社会中的重 要问题,移民史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大量 论文对移民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但涉及移民文化者却 不多,所见有马平安、楚双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一一关于近代东 北移民社会的一点看法( 辽宁大学学报,19 9 6 年第5 期) 陈忠、王曦 昌东北文化的移民文化形态及其异化初探( 社会科学战线,19 9 7 年第6 期) 、王杉东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 0 0 1 年2 月,19 卷第1 期) 、刘君移民文化与黑龙江人形象 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0 3 年第3 期) ,这些论文所考 察之时间段多偏重于近现代,且多从宏观论述东北移民文化,未免有 空洞泛泛之感。池子华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 安徽人民出版社, 2 0 0 0 ) 中第三章第三节闯关东( 后以“闯关东 的历史与文化观 为题发表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 0 0 2 年第1 期) 则是从文化史角度研究 这一问题的少有力作。在东北移民问题上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完备的研 究是张士尊的博士论文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 4 4 1 9 l1 ( 已 于2 0 0 3 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著借鉴了社会学理论,全面剖 析了清代东北移民政策及其实施过程,并把东北移民与整个东北边疆 地区社会变迁联系起来,填补了东北移民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为今后 东北移民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或许由于篇幅所限,张著对于 移民文化的探讨仅限于宗教层面,这不免有未能完璧的遗憾,但同时 也为继续充实东北移民文化的研究留下了可能。正由于先前研究存在 着不足,说明这一课题仍有研究和拓展的余地,有待我们去认真、细 致的进行论证和澄清,以推动清代东北史研究走向深入。 一、清代东北地区的移民概况 ( 一) 开放一封禁一开放政策 1 、顺康时期 清朝初年,虽然政局不稳,战事频仍,但恢复生产为当务之急, 很快即被提上了政府的工作同程。尔北的丌放正是清初施行于全国范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围垦荒政策中的一环。清廷开放辽东实际始于顺治六年,此年顺治皇 帝有上谕一通,允许关内辽人“其有愿还故乡者听”。由于在实际 操作过程中无法对是否是辽人进行甄别,因而可以认为辽东事实上已 经对所有人敞开了大门。顺治八年,更进一步清晰的表述了开放辽东 的意向:“时山海关外荒地特多,八年,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 册报部,分地居住。 心1 而顺治十年出台的“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例 , 则表明了政府鼓励移民的态度,“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 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百名以下、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 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者,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民数 多者每百名加一级。1 此后在顺治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和康熙 二年、四年又多次出台政策,以授官加级,给匾旌奖鼓励招民开荒辟 田。 与招民开垦相适应,从顺治十年开始,清政府还在东北建立了行 政机构,设辽阳府,辖辽阳和海城两县。顺治十四年将辽阳府改为奉 天府,直辖辽阳、海城、承德、盖平、铁岭、开原等六州县,这是辽 河以东的情况;辽河以西康熙四年设锦州府,直辖锦县、广宁、宁远 等三州县。在辽东地区初步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事管理机构。 在这一时期,辽东移民活动比较活跃,移民数量和土地开垦数量 在顺治末康熙初达到高峰。直到康熙六年七月康熙帝“谕吏部,罢招 民授官之例,此项以官衔为奖励的措施才被取消,但此时并未明 令严禁移民出关开垦。愿往东北的民人,只要事先取得通行许可,“旗 人须本旗固山额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满文票:汉人则呈请兵部,或随便 印官衙门起汉文票 。过山海关门时,“旗人赴和敦大北衙记档验放; 汉人赴通判南衙记档验放。哺1 仍可出关。此法对民人出入关门,起 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基本没有影响流民东来。 1 1 】渍世祖实录卷4 2 ,顺治六年正月己卯页3 3 8 1 2 l 清朝通志,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版,卷八f 一,食货略,页7 2 3 3 。此记载又见清 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卷一,f h 赋一,贝4 8 5 8 ,其文略有不同:“是岁 以山沟天外荒地甚多,民人愿 l ;关垦地者,令山海道造h 圩撤部,分地居住。” 1 3 l l i l 今幽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第五t 一卷制部,馅,i 八一册之。八页 1 4j 清簪砒实录卷2 3 。康熙六年七月丁末,贝3 1 4 。占今削拍集成作康熙七年事;“康 熙匕:i 题准辽东招民授官例水著停止”见古今i 鳘f 书集成绛济汇编食货典,第五卜_ 二卷 制舟:,第六八一册之一。页 1 5 i ;畅寅柳边记略,收于龙江三记,黑龙江人民版f i 。1 9 8 5 年版,页1 1 4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康熙十六年以后,将边外长白山地区定为“发祥重地 ,规定:“兴 京以东,伊通州以南,图们江以北,悉为封禁。移民之居住有禁,田 土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1 实 际上,对柳条边内外局部地域,诸如福陵所在地的天柱山、昭陵所在 地的隆业山、永陵所在地的龙岗山,以及长白山区和松花江流域,实 行了一定的封禁。 此后一直到乾隆初年几十年的时间里,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封禁政 策,在地域上有边内、边外的区别;边内又有陵寝、牧场、围场与其 它地区的区别,可以称为限制区内的局部封禁。在辽东移民开垦问 题上,既不采取积极的吸引移民的政策,也不采取严厉禁止移民进入 的政策,而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人丁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辽东移 民活动趋缓,小规模的零星进入代替大量的涌入。荒地开垦速度减缓, 开垦数量下降。 2 、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是对东北封禁强调最多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移民涌入 最多的一个时期。这看似十分矛盾,但事实上从东北招民开垦政策启 动之初,开发与封禁之间的矛盾就非常突出:顺治十一年辽东招民开 垦条例刚出台不久,清朝政府就在辽东北部修建了柳条边,康熙十四 年、二十五年、三十六年又对柳条边进行了展拓,对移民开垦进行必 要的限制。 但是这种限制并不能阻挡移民开垦的需要与热情,旗地与民地总 量都在迅速增长,旗人与民人争地的矛盾逐渐凸现,这种矛盾无疑会 刺激清朝满洲贵族作为外来统治者的敏感神经。因此,乾隆五年,首 先在“满洲根本之地 一一盛京地区采取了封禁政策,1 归纳起来主 要有: ( 1 ) 、加强对山海关的管制,除工商贸易、孤身佣作民人外,余 者一律不许出关。特别指出“其携眷者,概不放行”,从而确立了汉族 妇女不准出关的禁律,使出关民人难以长期在东北定居;( 2 ) 、“严禁 商船携带多人”,以防浙江、福建、山东、天津等地民人从海路进入辽 1 6 1 光绪j 。未延吉边务报告,长自从书初集,吉林文史;版札1 9 8 6 年版,页1 9 17 l 杨余约: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j l 版社,1 9 9 1 年版,灭1 6 4 f 8 l 清。;:凄录卷1 1 5 ,乾隆五年p q 月甲午,页6 8 8 6 9 1 5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东;( 3 ) 、在盛京地区严查保甲,凡无籍流民不愿入档者,“给限半年, 勒令回籍 ( 后因“寄居年久,迁徙艰难”妇1 将期限改定为十年。) ; ( 4 ) 、奉天空闲地亩,俱归旗人,禁止汉民开垦;( 5 ) 、“严禁凿山以 余地利”。除“供应陵寝煤斤,从前开过煤窑,不干例禁外,其余虽有 煤斤,永行严禁,不许挖取。 :( 6 ) 、重治偷挖人参之罪;( 7 ) 、整饬 盛京“宗室觉罗风俗 ;( 8 ) 、“出关旗人发与凭记以便查察 。 清廷在禁止汉族民人出关的同时,也积极清理奉省未入籍的民人。 乾隆六年,奉天府尹吴应枚提出了多达十一条的具体解决办法:愿入 籍者取保给照编入,不愿入籍者另编保甲,陆续给照回籍;游手好闲 之辈马上递解回籍,商贾工匠给照;旗人披甲当差者雇人耕种必须报 明领催乡保,门牌注明佣者姓名等等。n 们但是这种种看似严厉的政策 并未得到严格的执行,乾隆十五年,勒令盛京流民回籍的十年期限己 到。由于移民的反对抵制,官员的消极应付,乾隆帝只好“着再加恩, 展限十年。 但仍不忘强调“限期一满,定当严行治罪,决不姑贷。” 1 l 】 这之后,清政府开始将封禁的重点转向吉林,两相比较也从侧面反 映出对奉天封禁的放松或默许。乾隆二十七年颁布“宁古塔等处地方 禁止流民例 ,对进入吉林地区的流民进行清理,对于愿入籍交粮者设 法安置,不愿者驱回原籍。“仍令嗣后严禁私垦,并令边门官员实力查 逐,倘复有流民潜入境地者,严参议处。 23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 上谕军机大臣等: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于 满洲风俗攸关。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 集。若一旦驱逐,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 汉地相连,不便令民居住。今闻流寓渐多,着传谕傅森查明办理。并 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n 3 3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清政府定“严查只 身民人私赴奉天例 。认为只身民人“较携眷就食者更易作奸 ,规定 “嗣后如有藉称寻亲出口赴奉天并无确据者,不许给票。如滥给滋事, 发觉,即将给票官降二级调用。”表面上看这是对奉天封禁政策的更进 1 清高宗耍录卷12 7 ,乾隆五年九月,页8 6 3 1 清高宗爻采卷1 3 7 ,乾隆六年二月乙丑,页9 7 7 乾降韧l 渝档第二册,档案 “版社,1 9 9 1 年,乾隆十五年八月- 二l p q | l ,页4 7 2 1 清:昆 兕绪人清会典事例卷15 8 ,页5 6 6 3 清矗j ;:,? j 乏卷10 2 3 ,乾隆叫f 。一年十二月乙巳,页7 0 8 6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一步的强化,但事实上相对于乾隆五年时“携眷者概不放行 的规定, 已经有所放松。n q 然而,在如何对待封禁政策上,清政府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即一 方面极力限制、禁绝关内人民向东北迁移,另一方面又常常被迫承认 既成事实而驰禁,特别是遇到大的灾荒时,由于怕激起民变,还有意 解除禁令,部分地允许灾民出关就食。如乾隆八年的天津、河间等府 大旱,饥民无以为生,纷纷由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闯关北徙,各 关口官弁等,“仍照向例拦阻,不准出口 。面对贫苦流民“在原籍失 业离家,边口又不准放出的窘境,乾隆帝只好行文密谕边口官弁:“如 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 。但密谕中又强调“不可将 遵奉谕旨不禁伊等出口情节,令众知之 ,“倘有声言令众得知,恐贫 民成群结伙,投往口外者,愈致众多矣,著详悉晓谕各边口官弁等知 之。“5 1 无独有偶,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山东大旱,大批流民云集京 师就食或往关外谋生,六月、乾隆帝密谕直隶总督说:“令各地方官遇 有贫民,详晰晓谕,今年关东盛京及土默特、喀喇沁、敖汉、八沟、 三座塔一带,均属丰收。尔等何不各赴丰稔地方,佣工觅食 。n 6 3 当 时,大批灾民聚集于山海关,十一月,直隶总督庆成奏请由山海关副 都统“分别查验”,逐一放行。乾隆帝火速传谕斥责说:“贫民携眷出 关者,自可藉资口食,即人数渐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 止耶? ”n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封禁在基本政策方面并没 有改变,只是因为中原地区日益严重的人口与生存压力,加之难以应 付的自然灾害发生所导致的更为严重的移民潮,也可以看出清代中期 社会问题对清政府产生的压力,“变通”只是一种无奈。 正是由于清政府移民政策的缺乏连贯性和实施过程中监管的阙如, 乾隆时期奉天民人土地开垦和人口增长都很迅速。乾隆十四年,奉天 地区人丁数为4 0 6 51 1 ,而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奉天的人丁已达到 8 216 6 7 ,增长了一倍多,大面积的荒地开垦已经基本告罄,奉天已从 1 清高宗实录卷10 2 8 ,忆降四十二年三月乙巳,页7 8 0 清高宗实录卷19 5 ,:晦八年六月丁丑,页5 0 8 清高宗实录卷1 ,1 0 8 。降五十七年七月辛阻,页9 2 4 7 清高宗实录卷1417 降五十七年f 一月癸丑,页1 0 6 0 7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人口输入区转变为人口输出区。n 耵 3 、嘉道时期 当持续百余年的康乾盛世成为历史后,嘉道时期的中国已是内忧 外患、天灾人祸不断,政府控制力明显衰退。与此同时,经过长时期 的休养生息,中国人口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在康熙三十九年或稍 后,中国人口达到了1 5 亿,乾隆五十九年达到了3 1 亿,道光三十年 达到了4 3 亿。n 们在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继续将拥有沃土千里 的东北地区严密封禁无疑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心不甘情 不愿,清朝统治者也只好采取一方面封禁,一方面开发的政策。封禁 与开放看似完全矛盾的两个政策在这一时期奇特的统一了起来。 嘉庆八年五月,嘉庆帝对东北重申禁令:“除只身前往之贸易佣工、 就食贫民,仍令呈明地方官给票,到关查验放行、造册报部外,其携 眷出口之户,概行禁止。即遇关内地方偶值荒歉之年贫民亟思移家谋 食、情愿出口营生者,亦应由地方官察看灾分轻重、人数多寡,报明 督抚据实陈奏,候旨允行后,始准出关。仍当明定限期。饬令遵限停 止。毋得日久因循。致滋弊端。心们七月,又谕军机大臣等,禁山东 民人渡海入奉:“饬沿海口文武员弁于所管地方实力稽查,勿许民人私 行偷渡为要。心八月,兵部据此拟定了新的“山海关出口章程 ,规 定“除携眷出口者永行饬禁外,凡只身前往者,由该地方官给票,到 关查验放行,原票令该民人自持,以凭进关时稽核。其贸易民人,如 在原籍贸易者,即由原籍领票:如在他处贸易者,即由贸易地方领票, 不得一概就附近之地方官请领。心2 1 次年二月,嘉庆帝又再次强调: “东三省为根本重地,原不准民人杂处,致碍旗人生计。是以内地贸 易之人不许在彼居住谋生。如有私自逗遛,尚当驱逐出境。 心33 嘉庆 十三年,嘉庆帝又批准了盛京将军富俊所奏的“严禁流民出口私垦章 程。认为“盛京地方设立边门,原所以稽查出入,用昭慎重。若任听 n ”参看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 j 社会变迁:1 6 4 4 1 9 l1 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页1 1 5 一1 2 2 1 1 9 1 参看何炳棣明初以降人u 及j 相关问题:1 3 6 8 1 9 5 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贞4 2 1 1 7 1 2 0 l 清仁宗实录卷1 1 3 ,熹庆八年五月乙未,页4 9 6 | 2 1j 清仁宗实录卷l 8 7 ,东氏八年七门_ l 炎申,页5 6 3 1 2 2 | 兵部为遵旨会议山海关笑章程事奏折,历史档案,2 0 0 1 ( 2 ) ,蜒6 8 1 2 3 1 清仁宗实录卷1 2 6 ,翥吠几年一:_ r 】癸酉,页7 0 0 8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流民纷纷出口,并不力为拦阻,殊非严密关禁之道。 规定“嗣后民人 出山海关至奉天属各处者,令由原籍起关照一张,填注姓名及前往处 所,到关验明放行;仍令在原籍起随身护票一张,填注所往地方,缴 官备查。如出山海关至威远堡法库边门外,令由原籍起关照二张:一 照山海关存留,一照边门存留。 心们增加了流民出关的难度。 虽然最高统治者屡次三番的强调封禁,但出关的流民仍然络绎不 绝。嘉庆十五年的上谕中透露了些许无奈:“流民出口,节经降旨查禁, 各该管官总未实力奉行,以致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数干户之 多。 并且清楚的认识到政策的症结所在:“总以该流民等业已聚族相 安骤难驱逐为词,仍予入册安插,再届查办复然。是查办流民一节, 竞成具文! 试思此等流民多至数千户,岂一时所能聚集? 该地方官果 能于入境之始认真稽察,何难实时驱逐? 且各该流民经过关隘处所, 若守口员弁果能严密稽查,何能挈族偷越? 各该管官种种废弛于此可 见。心副道光年间封禁情形更是每况愈下,道光八年,“盛京边外新添 户口至二、三万之多”心6 i ,道光十四年“山海关自准令贫民出口觅食 之日起,共放出四千六百余名口。”心 说明弛禁已成定局,而且此时 出关的贫民大多已深入东北腹地。如道光六年,在“吉林舒兰、霍伦 等处,查有流民一千余户,男妇老幼五千数百余名口 。清廷下令驱逐, 吉林将军富俊奏请:“流民无籍可归,一时难令迁移,吁恳免于驱逐。 皇帝无奈之下只得下令“于吉林所属各厅,或盛京所属各厅州县,酌 分户口 ,妥为安插。心8 1 可见此时的清帝国已经无力阻挡流民汹涌而 入的潮流,流民已经越过柳条边,向吉林、黑龙江地区推进。 随着清朝社会危机的日益加重,政治腐败,经济困难,清朝传统 的东北封禁政策已经难以为继。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由于中 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东北南部的牛庄被列入开放港口名单 之中,殖民主义势力开始从南部向东北腹地渗透;而中俄瑗珲条约 和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东北北部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落入 俄国手中;同时由于关内的战乱和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东北的财政 嘉庆i 二年凡月t 辰,页6 8 5 嘉庆i 年 。一门下子,页1 7 5 道光八年l 月下了,页1 3 2 道光fp qf :三门乙凹,页7 7 8 道光? i :i :j 、,】乙卯,灭6 7 7 9 1 6 8 o 2 o 3 3 5 o 2 2 1 2 l卷卷卷卷卷录录录录录实实实实实由水由瓜七瓜冉小由不仁仁c且-c且旦清清清清清 !j l 拍 孙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也陷入困境。所有这些因素都迫使清朝政府改变传统的封禁政策,转 向鼓励向东北移民。咸丰十年,清廷下谕“吉林荒地,既可援案招垦, 别无违碍,于经费不无裨益,著即按照所奏办理。仍照旧章先取押租, 俟五年后升课,惟事属经始,务须办理妥协。心钉至此,清朝的东北政 策开始由部分封禁转向全面开放。 ( 二) 移民的祖居及其范围 清代东北地区移民来源范围较广,他们的祖籍遍布中华大地由北至 南的各个区域。 政策性移民在移民中所占比例最小,但因其有政府组织的背景, 所以史料记载往往丰富而翔实。如浙江人陈达德曾于顺治十一年,即 辽东招垦授官例颁布次年,率民户一百四十家移民辽东,“以功署辽阳 县事。”口们这一百四十家移民当为祖籍浙江之人,否则很难想象如此 之众会阖家跟随其来到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辽阳。再如辽阳府尹张尚 贤也积极响应招垦政策,亲自对寄居在登州海岛的辽东1 日民“示谕招 徕,随有广鹿、长山等岛民丁家口七百余名,俱回金州卫原籍。川3 然 这7 0 0 余人虽名义上为辽东i e t 民,事实上却来自山东登州。 流人是移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祖籍几乎遍布全国。顺治十六 年到达宁古塔的流人方拱乾指出,该地“华人则十三省,无省无人州3 2 1 。 流入张缙彦也曾谈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 秦、燕、赵之人。阳列甚至距离东北最远的烟瘴之地一一云贵地区也 有来到这极远寒边的,康熙时期的流人杨宾称,当时柳条边外“居者 非云贵流人,则山东、西贾客。 们另据日人稻叶岩吉的调查:辽东、 辽西一些汉户,称自己的祖先在康熙初年由山东、直隶、小云南( 贵 州) 、大云南( 云南) 等地遣拨而来。口5 1 流人中多文人名士,正如当 时粤东人在送别友人发遣辽东时的诗中所描述:“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凹6 1 正是这些才子文豪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进了 1 2 9 1 清文宗实录卷3 3 9 ,咸丰十年i - 二月,贞1 0 4 0 1 3 0 f 清1 杨镳辽阳州志,收于辽海从书辽沈书社,1 9 8 5 年版,页7 3 5 1 3 1 l 清世祖实录卷9 3 ,顺治 年几月丁亥,灭7 3 2 1 3 2 lf 清l 方拱乾绝域纪略,收十黑尼江述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页1 1 0 1 3 3 l 【清】张缙彦域外集六博用棋说黑龙i l :人民m 版礼,1 9 8 4 年版,贞7 2 1 3 4 】f 清】杨宾柳边纪略,收于尼江三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页9 0 1 3 5 】参看ff | 】稻叶岩吉满洲发达史,筚文希bj ,1 9 4 0 年版,页2 7 1 1 3 6 1f 清1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中+ 净扣硒i9 5 7 年版,! j 1 9 。据李兴盛先生考证此i 寺 l i t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东北,成为中原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同时他们在开发东北边疆、保卫东 北边境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入是清前期移民的构成主体,由 于乾隆以后流人逐步改发于“各省烟瘴之地 ,因此流人在移民中所占 的比例逐渐减少。 终清一代占移民主体的还是自发进入东北的大批流民,由于受到 当时陆路交通条件的限制,这些流民主要来自于与东北毗邻或路途相 隔不远的地区,如直隶、山东、河南、山西n 7 1 ;或者是有海路可通达 辽东各海口的地区,如闽、广、江浙、山东。o 引山东由于得陆海两路 之便利,成为进入东北的人口输出地最早、最多的地区。乾隆时蒙古 迸士博明希哲就曾在其所著风城琐录中指出:“奉天南滨大海,金、 复、盖( 奉天有金州、复州、盖州) 与登、莱对岸,故各属皆为山东 人所据。凤凰城乃极边,而山之陬水之涯,草屋数间,荒田数亩,问 之无非齐人所葺所垦者。 n 们这是指鲁东人多泛海到达辽东半岛进入 东北,而鲁西人多沿陆路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各地。此外,土地高度 集中、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仍也是导致山东流 民大量进入东北的重要原因。“山东人实为开发东北之主力军,为东北 劳力供给之源泉。荒野之化为田园,大半为彼辈之功。h 们 二、清代东北地区的移民文化 ( 一) 东北自然环境下的民众生活与移民生活 1 、东北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构成不 同。肃慎、夫余、高句丽、溅貊、秫羯、女真等少数民族都曾活跃于 白山黑水之问,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原住民。后来兴起的满族也是其 中之一,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组成是以女真族作为主体,包括赫 哲、吉里速、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族称。本文所述原住民是 在后金建立之后到鸦片战争之前的东北地区土著居民,即以女真族为 主体包括东北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满洲族共同体。 为康熙前期诗人丁介所作,惜未详i :处。伞诗见东北流人史,1 9 9 0 年版,页9 4 1 3 7 1 清高宗实录卷11 5 ,乾隆五年p q 月甲午,灭6 8 9 1 3 s i 清高宗实录卷3 5 6 ,乾隆f 五年正月乙卯口9 1 7 13 9 1 【清】博明风城琐录,收于辽海从书。辽沈i sf l ,1 9 8 5 年版,页2 7 4 1 4 0 1 关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东北集f q ,1 9 4 1 i2 ) 贝l2 0 1 1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这一时期东北原始自然资源尚未被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 富,山林川泽遍布着居住在那里人们的全部生活之资,民谚有“棒打 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此时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并未 在这里普及,传统的采集和渔猎业仍是女真人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 他们经常从事大规模的狩猎和有组织的采集活动,并受到统治者的特 别重视,努尔哈赤把“采参狩猎之人、耕田的农夫、筑城的工匠列为 后金应当善养的三大劳动力之一。 1 可见,采猎业对女真人的 重要性。 当时的采猎区域包括长白山、小兴安岭、锡霍特山以及其间的江 河湖泊,一年四季皆有采捕活动,朝出暮归或两三日而归,谓之“打 小围 ,秋季行“野鸡围 ,仲冬则组织“大围 。其采猎规模,或三五 结伙,或十百成群,人数多时竟达上千人。采猎品种繁多,有虎、豹、 熊、野猪、獐、鹿、狍、狼、猞狸、貂、狐、海獭、水獭、青鼠、黄 鼠、白兔、雉、皂雕、海东青、雁、明珠、人参、松子、榛子、木耳、 蘑菇、蜂蜜、木材等。n 2 3 其中人参、貂皮、东珠等是用以交换和进贡 的主要物品,是女真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方式济出关诗中一首布 塔哈乌喇题注中云:“布塔哈乌喇,珠江也。官岁采珠于此,采参于 山,采貂于野。并为东镇宝产。将珠、参、貂列为三宝。h 3 1 吴板臣 宁古塔纪略载:“土谚云:宁古三样宝,指人参、貂皮、乌腊也。 n 们在中原汉人没有大量进入东北之前,这里的物产资源尚能维持人们 的基本生活需求,农耕经济虽然也存在,但并不是主要的经济形式。 2 、东北地区移民的动荡生活 从清初到嘉道年间,东北各区的移民生活境遇并非相同,辽东地 区开发较早,已为汉人居住区,具备农业社会之规模,因此进入该地 的移民多从事农业活动,而且多为佃户,与中原地区差异不大。而吉 林、黑龙江地区则不同,两地多旗地、官驻、围场,是清政府封禁的 重点,关内人民潜入该区,没有居住权和认垦权,往往藉租、押、典 等方式依附于旗人,充当其佃户,以图取得长期耕作权,正所谓“流 1 4 i 转引自农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古林交史j f :版 i :1 9 9 3 年,页1 9 1 1 4 - 1 次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 9 3 ,牛。贝19 2 1 4 3 i 【i 占】方式济布塔哈呜喇, h 自张玉兴选沣清代尔北流人诗选沣,辽沈书社出版, 19 8 午,顶5 1 1 1 4 - 1 f ;t 彳】吴振睁宁古塔纪略,收于龙江兰纪,黑见,1 人民版i 1 :1 9 8 5 年,页2 4 5 1 2 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 民多藉旗佃之名,额外开垦,希图存身,旗人亦藉以广取租利,巧为 庇护 h5 1 。除此之外,就是从事私垦偷采、偷猎的非法入境者,这 主要是指在封禁时期蜂拥而入的流民而言。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沃壤千里,具有适宜开展农业的天然条件, 来到这里寻求生路的农民往往重操旧业垦荒种田。但当时的东北自然 条件极其恶劣,森林密布、虎豹成群、严寒酷暑被视为“绝域。从吴 板臣在宁古塔纪略中的如下描述可见一斑:“自初春至三月,终日 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 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 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向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 三袭裘,久居者则重裘可御寒矣。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引大学士高士奇也有如下记载:“过抚顺旧堡,败垒蓁莽中,居人十 余家,与鬼伥为邻。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