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诗论》与汉四家《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孔子诗论是楚国迁郢之前贵族墓葬的随葬品,属于孔门弟子或其后学记 录和阐释孔子诗说的文献。它的发现提供了汉代诗学分立之前的另一个 理论形态。本文以鲁诗、齐诗、韩诗佚文以及毛诗中一些代表篇目 为研究对象,探讨孔子诗论与四家诗在论诗方法、论诗内容、 论诗理论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具体地讲,在充分运用前人三家诗辑佚 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毛诗研究的成果,通过与孔子诗论比照,把握汉四 家诗的发展状况和理论特点。在考察清庙、文王、鹿鸣、关雎等 篇目的过程中,文章认为孔子诗论倾向于以“礼”说诗,强调礼乐文明 对人性情的改造,对美好品德的熏陶,对社会秩序的良好约束等。四家诗以 诗为用,关注现实政治,强调经世致用,匡危扶正,提倡为王道政治服务。 从这方面讲,四家诗虽然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通过孔子诗论与诗 大序中“诗言志”、“六义”、“四始”等问题的研究,指出二者具有相似的理论 模型。深入思考孔子诗论与诗大序之间的联系,可补充先秦 诗学一 些缺失的环节。四家诗对关雎乃至国风的重视,暗示它们诗学 体系的建立是围绕关雎而展开的。 关键词:孔子诗论;四家诗;诗大序;诗小序 a b s tr a c t o ) n f i l d u s p 0 c t j 娼i sab c o kb u r i e dt o g e t h e rw i t l l ( 、b u s 皿d b l e sb e f o 化t h ec o u n t r y m o v e df 如mt h ec a p i t a io fy n gi nw h i c h ( :0 n f h c i a nd i s c i p l e sr c c o r d c da n de x p l a i n c d c o n f u c i u s t h c o 珂a b o u tt h cb o o k0 fs o n 琴t h ed i s c o v e 珂o ft h i sb kp r o v i d e s a 玎o 【l l e rt b e o r yf o n nb e f b r ct b es e p a m t i o no fs t u d ya b o u tt h eb o o ko fs 0 n g si i lh a n d y i l a s ty t h cp a p c ri v e s t i g a t ct h ed i 丘b r e n t i a n o na n dc o n t a d0 ft h e mi nm e t h o d s , t l i c o r i e sa n dc o n t e n t s ,e t c ,b yr e 鞠a r c h i n gs o m en ;p 陀s e n t a t i v cc h a p t e r so fl us l l i ,o i s b i ,h a ds 1 1 i ,m a os h i s p e c i a l l y w 毫s u 伍c i e n l l ym a k eu o fa c h i e v e m c n t so b t a i n c d ho t h c r 绷也。传a b o u t 咖p i l i n g hs h j ,q is h i ,觚d h 缸s h i ,w i t h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r c a r c hi i lm s h i ,m p 砌w i mo ) n f i l c i 吣p o c t i c s w bm a l ( ec l e 缸a _ b 0 岫tt l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o r yf c a 魄s0 ff b u rs c h l s0 ft h ci ;0 0 ko fs b n g si nh a i l d y n a s t y l 丑y i n g 锄p h 船i so ni n v 鼯t i g a t i n gt h es 0 n g so fo i n gm i a o ,w e nw 抽g , m i n 厶g u a nj u ,c t c ,w cf m dt h a tc 0 n f l j c i 璐p d e t i c si n c l i n e st oc d 衄e n to nl h eb 0 0 k o fs 0 咀萨i nt c i 面so fp r o p r i c t i c s b yc o m m e n t i n go n 山eb ( o k0 fs o n g s ,i t 啪p h a s i z 酷 t h a tp r o p r i e t i 伪卸dc l 鹋s i cm u s i cc i v i l i z a t i 叩p l a y si m p o m n tr o l e m er e f o r m a t i o n o fh u m a nn 越u 嬲,m o b l do fl dm o 翘lq u a l i t i c s 锄d 硝c o n t r do fs o c i a lo 砌e r s ,c l c o nt h eo t h e rh 龃d ,e o u r h 0 0 l s0 ft h eb 0 0 ko fs o n 昌si nh a nd y n 鹞t yi n c i i n c dt o c m p l o yt h el ;o o ko fs o n z s t h e yp a ya n e n t i o nt od i r c c tp o l i t i c sa d r r e c tm i s t a k e s b ym e a n s0 ft h ci k i o ko fs 0 n 牟,i gt h ei m p e r i a lp o l i t i c s f 0 rt h i s ,f o u rs c h 0 0 i s0 f t h ei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d y n a s t yh a v ed i f f e r c n tc h a r a c t e 塔,b 1 叭a ut h er o a d sl e a dt o r 岫孤g o m p a r e dr e l a t j v et h e o r i e si nc o n f l l c i u s p 0 c t i c s 而t hs h i 弋,舡比l l i ,s is h i ,l j u y i 邮b l e m si nm a j o rp r e f a c et ot b ei 蛔o ko fs o n g s ,、v es h o wm a tt h e yh a v e 如i l a r t h e o r c mm o u l d p o n d e r i n go v 盯t h er c l a t i s b i pb e t 、啪o ) 响c i u s p o e t i 话卸dt h e m 两o rp r c f a c et o b eb i ko fs 彻芦,湖p l e m e m h c 】o s so fs o m ol i f l l c s 主n 出es t u d j e s a b o u tt l l eb 0 0 k0 fs o n 举b e f o 佗q i i ld i ,n 觞t y t 1 1 ee m p h 笛鹊o ng u 柚j u 如dg u o f e n gi f 0 u r s c h o o i s0 f 山eb 0 0 k0 fs o n g s ,i m p l i e st h a tt h es y s t 哪s0 fs t u d ya b o u tt h e b o o k0 fs o n g s ,m o v i n ga r o u n dg 咖j u k e yw o r d s : c o n f i l c i u s p 0 c t i c s f o u rs c h l so ft h eb 0 0 ko fs o n 萨i nh 卸 d y n 笛t y t h em a j o rp r e f a t ot h eb 0 0 ko fs g st h em i n o rp r e f a c ct ot h e b 0 0 ko f s 0 n g s n 绪论 孔子诗论( 以下简称诗论) 是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市场收购的战国楚竹 书,是先秦诗学的重要文献,专家推测其为楚国迁郢之前贵族墓葬的随葬品。 虽然诗论命运多舛,经文物走私已多有残缺,但精华尚存,丰 充了传世文献 的缺失环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孔予诗论共2 9 支简( 按,另有两筒属它篇诗,故不论) ,计l 0 0 6 字, 内容为孔门弟子对孔子授诗言论的追记。陈燮君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 称其。将对中国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1 。 十九世纪末伴随着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以甲骨文为标志,出土文献极大丰富 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及传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入新时期以来,古文 献的大量出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学术史、文学艺术史研究的内容。其中,与 诗 经相关的古文献出土,为深入研究诗经历史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如1 9 7 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中发现的 诗经残简,就起到改变现 有诗经研究秩序的作用。双古堆诗经残简有1 0 0 余枚,内容包括今本国 风中的周南、召南、邶、都、 卫、王、郑、齐、魏、唐、 秦、陈、曹、豳等残片,计有残诗六十余首( 有的仅存篇名) 。小雅 有鹿鸣、四牡、常橡、伐木诸篇。简本诗经不属于齐,鲁、韩、 毛四家,很可能是未被 汉志著录而流传于民间的另一家。 汉书艺文志 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 易有数家之传”,后又著录“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脚。可见,所 谓“诗分为四”,当是指学官而言,而流落于民间者未必仅此四家。唐晏两 汉三国学案除整理出鲁、齐、韩、毛四派之外,另有贾谊、媛中翁、冯野王、 邓禹、冯衍、翟酶、宋均、冯豹、钟皓、苟爽、隗禧等人“不详其宗派”“1 ,说 踞汉人治诗、传 诗系统甚为复杂,在这中间,阜阳汉简的出土恰好说明 问题。可以作为文学史的一个补充材料。 1 1 】陈型君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解放日报) 2 0 0 1 年1 2 月“日 1 2 】参见李钧明古代简牍,文物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9 0 页 埘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恚,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7 页 州唐晏两汉三国学案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l l 页 1 与双古堆诗经残简相比,给诗经研究带来更大变化的当推孔子诗 论孔子诗论依次论及讼、大夏、小夏及邦风,与今本毛诗 的编次迎异,这极有可能暗示了战国中期以前诗的分类及地位和功用。苟 子儒效云:“ 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 小雅之所以为小 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 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是”乃。圣人之儒道”,过去认为这是关于诗 风、雅、颂的最早分类,而孔子诗论言“颂,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 犀,其歌绅而篪,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小 雅 , 少德 也,多言难,而恫怼者也,哀矣少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 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御则更早划分并阐述了各类诗的特点。 又如荀子大略云:。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 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汗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 以恩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啪苟子对于国风和小雅的 评价似乎也与 孔子诗论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这些都具有文学史的价 值。 长期以来,汉四家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孔子诗论的问 世,。给四家诗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荀子是先秦诗学向汉代诗学过 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刘师培认为四家诗远祖皆为子夏,近则出于苟子咖。夏 传才先生也指出:“西汉初开始传授的今文 鲁诗、 之 说则荀卿之世四家之诗,仍未分立嗣由荀卿弟子所记各偏各本所记相教授由是诗) 谊由合而 分。“见左童集卷一,刘师培全集,第3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杜1 9 9 7 年版t 第1 1 页 唧夏传才关于荀子传( 诗) 和阜阳汉简( 诗经) ,思无邪斋诗经论稿) ,学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7 1 页 2 皮锡瑞认为:“诗有正义有旁义,即古义亦未尽可信。朱子日:古人之 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盖古以诗、书、礼、 乐造士,人人皆能诵习,诗与乐相比附,人人皆能弦歌。宾客燕享, 赋诗明志,不自陈说,但取讽喻,此为春秋最文明之事。亦惟其在诗义大明 之日,诗人本旨,无不晾然于心,故赋诗断章,无不暗解其意,而引诗以证义者, 无不如自己出,其为正义,为旁义,无有淆混而歧误也。诗三百五篇遭秦而 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而诗义经燔书之后,未必尽传。”o ”清人辑佚 三家诗说,虽然把古籍中尘封的材料收罗殆尽,但由于三家诗佚文往往 仅存只言片语,对于作诗之义与引诗之义仍有些地方分辨不明。孔子 诗论未必尽脱断章取义的藩篱,有些篇目“一言以蔽之”的言说方式给我们对 诗义的把握也容易造成模糊印象,然其本质上都是依诗立论的。孔子 诗论不同于春秋外交场合的赋诗断章,也不阿于诸子著述中的以诗证言, 它通常一旦论及篇目,随即托出抑扬褒贬,这些议论往往建立在对整首诗“晾然 于心”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方面可以凭借孔子诗论隐藏在 文字背后的论诗者的思想揣摩诗义,另一方面诗论所反映出来的对 诗题旨的理解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将孔子诗论与四家诗相比,二者存在相通及联系的一面,但在论诗 方面又体现出很大的不同。进而言之,汉代诗学无论是今文诗还是古文 诗,对于诗义的界定均有各自的独特之处。由于文献缺失,今人很难澄 清汉代诗学以前完整的诗学面貌以及汉代四家诗与先秦诗学的 传承关系。然而,楚简孔子诗论发现以后,由于它补充了先秦诗学的必 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辨认四家诗说对先秦 诗学的继承, 也可以了解四家诗在恪守师法、家法的过程中对先秦诗学的修订和发展。 因此,比较 孔子诗论与四家诗说的异同对于研究 诗学的演进具有积 极意义。 自孔子诗论问世以来,学界对其与汉代诗学关系的研究重点集中在 毛诗序问题上,主要形成了闻接影响说“”、直接传承说“4 、兼容并蓄说“”、 【删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第2 页 j 1 1 j 李学勤先生在( 诗论) 说( 关雎) 等七篇释义 一文中认为:。无论诗序 还是毛传,都确实有 诗论) 的影子”( 齐鲁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第9 0 9 3 页) 相通观点还见于:方铭( 孔子诗论) 与 孔于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 ( 文艺研究 2 0 0 2 年第2 期,第3 3 3 5 页) ,傅道彬( 孔子诗论) 与春秋时 3 不同体系说3 四种意见。与毛诗研究相比,孔子诗论与鲁、齐、韩三家 诗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曹道衡先生曾在读战国楚竹书( 孔子诗论) 一文中宏观论述孔子诗论与四家诗的关系“”,虽然比较深入,但论及范 围有限。陈桐生先生在专著( 孔子诗论) 研究中分别讨论孔子诗论与鲁 诗、齐诗、韩诗、毛诗的关系“,分类细致。其中,孔子诗论与鲁 诗的“四始”问题:与毛诗的“礼义对性情的约束和规范”及“美刺讽谏” 等诗教问题论述透彻,但针对齐诗、韩诗的对比研究则只限于具体作品。 鉴于此,本文打算就孔子诗论着重强调的篇目及。诗言志”等相关理论,与 汉四家诗进行一些补充的对比研究。 代的用诗风气 ( 文艺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第3 9 _ 4 2 页) ,晁福# 从王权观念变化上看上博简( 诗论) 的作者及年代 (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6 期第1 9 呲o o 页) 姚,j 、鸥、任黎明关于孔子诗论) 与( 毛诗序) 若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中州学刊) 2 0 0 5 年第3 期第2 0 卜2 0 8 页) 等就目前来看,竹 书诗论) 与毛诗序 之问存在着一定诗) 学渊潭基本能够被认可,多数学者并不完全否定二者之间 的联系 旧江林昌先生在上博竹简( 诗论) 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 毛诗序的关系一文中认为:。竹简诗论) 可能是失传了两干多年的子夏诗序 ”,。竹简诗论) 可能是毛诗序 的原始祖本”( 文学遗产) 2 0 0 2 年第2 期,第4 1 5 页) 又在由古文经学的渊源再论诗论) 与 毛诗序) 的关系) 中再次证明其观点 ( 齐鲁学刊 ,2 0 0 2 年第2 期第l o o 1 0 8 页) m i 陈桐生先生认为:。汉代诗 学有两大来源:一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北方诗 学,箕理论旗帜是以史 说( 诗,、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另一是以孔子诗论为代表的南方诗,学其特点是就( 诗 说诗,、 整体概括诗旨和倡导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模式汉代诗,学就是战国南北诗) 学的融合。( ( 孔 子诗论) 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2 1 0 一2 5 6 页) 哪郑杰文先生在上博藏战国楚竹书 的关系,文 中也赞同此说,他指出:。孔子诗论 与毛诗序,分属不同的说诗体系前者重情感后者重思想,尽 管在某些观点上有少量相近之处但差别是明显的不可等同视之更不能说后者承接前者而来。( 西 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5 期。第1 1 7 一1 2 】页) i u l 曹道衡读战国楚竹书( 孔子诗论) ,北京大学学报 2 0 0 2 年第3 期第4 5 _ 5 2 页 i l l 陈桐生 孔子诗论) 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2 2 5 2 5 6 页 4 第一章孔子诗论与三家诗 鲁、齐、韩三家今文诗为西汉显学,影响远甚于毛诗。东汉郑玄兼 采三家 诗说笺 毛诗,其说独行,三家 诗渐泯。清代中叶以后,伴随 着辑佚古书和今文经学的兴起,陈寿祺、陈乔枞、王先谦等大力辑佚三家诗 说,三家 :。履霜撵 者,尹吉甫之 小雅,、弁 。小弁,、考言 ,则言谗人之害也” 子伯奇所作也吉甫娶后妻,生子日伯邦, 巧言 乃谮伯奇于吉甫,放之于野伯奇清朝履 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宣王 出游,吉甫从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 于宣王王闻之日此孝子之辞也吉甫 乃隶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后妻 嘲楼茅左先生提供参考:宋欧阳修诗本义皇矣 :。七章言:天谓文王,霰怀尔明德深厚。”伊川程子 程氏经说 :。帝谓文王,予怀尔之明德”( 又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程氏日:天谓文王,予怀 尔之明德。”) 宋杨简慈湖诗传 :。帝谓文王,予怀尔之明德。束严粲诗辑 :。帝谓文王,予眷怀尔之 明德”等等也引用。怀尔明德”四字,与简文同估计时有所据似也可作补文参考参见孔子诗 论) 简序解析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簿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版3 0 一3 1 页 1 蚓孔子诗论 称“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似可与赵岐语参证陈桐生先生将其视作论大 雅生民 ,简文未倒篇名,故存而不论参见( 孔子诗论) 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2 8 3 页 7 。天保,其得禄蔑疆矣翼( 馕) 寡, 小雅天保 德故也” 。扶杜,则情喜其至也” 小雅杖杜 。吾以杖杜) 得雀” 王符潜夫论班橡,:。班禄颇而颀甫 小雅祈父 。祈父之贯亦有以也” 鲥。 “黄鸣) ,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 小雅黄鸟 病之乎? 。 徐干中论艺纪 :。先王之敢人之为君 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艺:一日五札二 日大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五日六书 六日九教敷六仪:一臼祭祀之窖二日 宾客之客,三日朝廷之容四日丧纪之客, 五日军旅之容,六日车马之客大胥掌学 小雅菁菁 士之版春入学,舍菜台万舞 ;秋, 者莪 。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 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解于时故诗) 日: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 乐且有仪美育人材。其犹人之与艺乎? 既经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 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羞乎王公故 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 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 小雅无将 大车 。将大车 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 小雅湛露 。湛露 之益也其狁驰与? ” 小雅大田 。大母) 之卒章,知言面有礼” 王符潜夫论交际,:。夫处卑下之位 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谪于妻子,井囊讥于 士夫嘉宴不从礼,饯御不遽众,货财不 足以合好,力势不足以杖急欢忻久,交 小雅谷风 。谷风) ,背 情好,旷而不接,则人无故自废琉矣渐 蔬,则贱者愈自嫩而日引,贵人愈务党而 忘之矣夫以愈琉之贱而望日忘之责 此谷风 所为内催伤也” 尔雅释训) :。裒哀倥馈,怀报德也” 小雅蓼莪 。蓼莪有孝志” 郭注:。悲苦征役思所生也” 。关雎,之改( 怡) ,曷日终而皆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周道缺,诗人 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扎”本之衽席,关雕 作。史记儡林列 。两矣其四章则愉矣以琴瑟之悦,传 :。周室褒而关雎作”汉书杜 周南关雎 凝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钦传 :。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 情爱也关雎) 之改( 怡) 。则其思益矣”是以佩玉晏鸣关雎) 叹之知好色之 。好反纳干礼,不亦能改( 怡) 乎? ”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下将囊化 8 陵夷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冀以配上,忠 孝之笃仁厚之作也”刘向列女传魏 曲沃负传 。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 雎,豫见恩得淑女以配君子”王充论 衡谢短 。周衰而诗) 作,盏康王时 也康王德缺于房,大臣捌晏,敌诗柞” 嘉宏后汉纪) 载杨踢语云;。昔周康王 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夫人不鸣璜,宫 门不击柝,关雎 之人见几而作”后 汉纪皇后纪论) :。故康王晚朝关雎) 作讽”古文苑裁张超诮青农赋 :“周 渐将衰,康王晏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 缚彼关雕 ,性不双侣愿得周公,配 以窈窕防徽消渐,讽谕君父孔氏大之, 列冠篇首” 。樱木之时。曷日;终而皆贤于 周南穆木 其初者也”撂木) 之时则以其禄也” 。梧木 福斯在君子。 。汉广 之知。曷日:终而皆贤于 周南汉广其初者也”汉广 之智,则知不可得也” 。可得,不求不可能不亦智恒乎? ” 。孔子日: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 周南葛覃 蔡邕独断,;。葛覃 恐其失时” 民性周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淮南子嵌真训 高诱注:。恩古君子 周南卷耳 。卷耳 不鲡人” 官贤人,置之列位也” 周南兔置 。兔置h 其用人,则吾取” 。鹊巢,之归,曷日;终而皆贤于 召南鹊巢 其初者也”鹤巢) 之归则俪者”鹊 巢 出以百两,不亦有侮乎? 。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之治西方, 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 狱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 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甘 。甘棠之保( 报) ,曷日:终而皆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 之诗” 贤于其初者也“及其人,敬爱其树, 刘向说苑贵德) :。诗 日:蔽芾甘 其保( 报) 厚臭? 甘棠) 之爱, 2 l 召公”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传,日,自 召南甘棠 。吾以甘棠) 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 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比好其所主之召伯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 为;罂其人者亦然。”事,教不入邑中,舍于甘裳之下面听断焉。 陕问之人旨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 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夫诗,思然后积,积 然后满,游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 9 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政毂 恶乎不行? 孔子日:。吾于甘棠,见宗 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顾安万 物,古圣之道几哉。”扬堆白虎通巡 狩 :。言召公述职亲税舍于野树之下 也“应劭足俗通义:。当农桑之时, 童为所烦劳,不舍乡亭,止于棠树之下, 听讼决欲,百姓各得其所寿百九十余乃 卒后人思其美德,爱其树而不敢伐, 诗甘棠 之所为作也” “绿表) 之恩曷日:终而皆贤于 邶风绿衣 其初者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 列女传母仪篇:。卫姑定姜者卫定 公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 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 。燕燕之情。曷日:终而皆贤于 之归于野,恩爱哀思,悲以感恸立而望 邶风燕燕 之,挥泣垂沸乃赋诗曰:燕燕于飞, 其初者也。”燕燕) 之情,以其独也” 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 及泣涕如蒂送去,归泣而望之又 作诗日:。先君之思,咀畜寡人君子谓 定姜为慈姑,过而之厚” 列女传贞颓篇,;。卫宣夫人者,齐侯 之女也嫁于卫,至城门而卫君死,保母 曰:可以还矣女不听遂入持三年 之丧毕,弟立,请日:。卫,小国也不 容二庖愿请同庖终不听卫君使人 诉于齐兄弟,齐兄弟皆欲与君,使人告女 女终不听,乃作诗日:我心匪石,不可 邶风柏舟 。邦柏舟闷”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厄穷而不 悯。劳辱而不荀然后能自致也言不失 也,然后可以济难矣诗,日:威仪棣 棣不可选也言其左右无贤臣皆顺 其君之意也君子美其贞壹,故举而列之 于诗,也4 王符潜夫论断讼k 。贞女不二j 0 以数 变,敲有匪石之诗” 邶风北风 。北风 不继人之怨” 张衡西京赋) :“乐北风j 之同车” 廊风墙有 茨 。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 。囡木瓜) 之报以嗡其悒者也木舞谊瓤书- 扎篇,引由余日;。苞苴时 瓜,有霹愿而未得达也”。( 吾以术瓜)有t 筐篚时至,则群巨附待,日:。投 卫风木瓜 得)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离志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 必有以逾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 好也上少投之剐下以躯偿矣弗敢 之而后交,人不可千也。谓报,愿长咀为好古之蓄其下者,其报 施如此。 王风扬之 水 。扬之水) ,其爱妇烈” 王风采葛 。采葛) 之爱妇” 王风兔爰 。有兔,不逢时” 郑风将仲 子 。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4 齐风东方 未明 。东方未明,有利词” 。猗嗟) 吾喜之。猗嗟) 日:四矢 齐风猗嗟 反以御乱吾喜之” 张衡西京赋,:。独俭啬以龌龊,忘蟋 唐风蟋蟀 。孔子日:蟋蜱) 知难。 蜱之谓何” 桧风隰有 苌楚 。曝有苌楚 得而悔之也” 。孔子曰:宛丘,吾善之”。宛丘 陈风宛丘 日:洵有情而亡望”,吾菩之” 。尸乌鸠,吾信之。鸬鸠 日:其义 刘向说苑反质篇) :。鸬鸠之所以养七 曹风鸬鸠 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万物者,一 一氏,心如结也,吾信之” 仪也” 汉书载有鲁诗的传承谱系,自赵绾、王臧以下分别有孔安国、周霸、 夏宽、鲁赐、缪生、徐偃、阙门庆忌等人,其中,瑕丘江公尽能传申公之学,韦 贤治诗事( 博士) 大江公及许生,传子玄成,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 帝,“由是鲁诗有韦氏学”。王式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山阳张长安、东平唐长 宾、沛褚少孙先后事式,“由是鲁诗有张、唐、楮氏之学”。韦贤、王式, 皆汉昭帝时人,可知其时诗之家法分立。昭帝以降,宣帝石渠奏议论五经 异同,由此章旬之学兴起。石渠会议虽未及诗,然此时鲁诗也有“章句” 之学。1 。述此意在说明辑佚的鲁诗说已经受到家法、章句的影响。 比较 孔子诗论与鲁诗,周颂三篇清庙、烈文、昊天有成命, 蔡邕独断分别解以“宗祀文王”;“成王即政,诸侯助祭”;“郊祀天地”的主 题,每诗分章别句。孔子诗论则强调这三首诗所表现的敬宗庙之“礼”, 秉承文王之。德”并断之以“吾敬之”、。吾悦之”的评语,“尚礼”与。敬德” 闭班固汉书 卷八十八儒林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8 3 6 1 1 页 例钱穆先生考洪适隶释汉武荣碑,、陈留风俗传,鲁诗 有韦君章句 、许氏章句明矣参见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第2 2 7 2 2 8 页 之情溢于言表。如评吴天有成命,其日:“贵且显矣”。国语周语下载晋 叔向聘于周,单靖公待之处处谨守周礼,宴语及吴天有成命,送归时,叔向 慨然:“异哉! 吾闻之日:一姓不再兴。今周其兴乎! 其有单子也。”又发议论: 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日。昊天有成命,二 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 直厥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继而逐句论诗: 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 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 宁也缉,明也熙,广也直,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始也, 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 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日成 吴韦昭注:“盛德,二后也,谓成王即位而郊见,推文、武受命之功,以郊祀天 地而歌之也。”可见,蔡邕所解与诗本义不误,而 孔子诗论评价“贵且显矣” 则更突现礼乐文明感召下欣欣向荣、秩序井然的表现,可与清庙、烈文同 理解为对周公治礼作乐功业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顺序方面,孔子诗论 论颂自清庙始,继之 烈文、吴天有成命。内容方面,三首诗秉承 文王之“德”、敬宗庙之“礼”的主题相一致。意义方面,“吾敬之”、“吾悦之”、 “贵且显矣”的断语相统一。这与鲁诗以“清庙为颂始”概括这类 诗主题的理论方法相通。据此推断,汉代诗学中的“四始”说不应是空穴来 风,而是有其传承的渊源。 孔子诗论对大雅文王的评价是: 文王吾美之文王【日】:吖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 理解此文句的含义可参照孔子诗论对皇矣和大明的品评,原因是这 三首诗同为大雅的篇目,又都颂美文王,内容统一。论皇矣,诗论日: “怀尔明德”,曷? 诚谓之也 i 捌国语,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1 1 4 一1 1 6 页 删朱渊请( 孔子诗论) 与( 清庙) ( 清庙) 考之一,曾专门研究孔子诗论对清庙 的评价 认为清庙 王德也,至矣,确实是对周公治礼作乐的赞美”,。治礼作乐。这是制度的根本:秉持文王 之德则是萌业起始这是孔子对清庙,意义的深刻理解”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 上海大学出 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l 一7 6 页 据今本诗经皇矣篇及表中濮茅左先生注所引的欧阳修诗本义、程颐 程 氏经说、杨简慈湖诗传及严粲诗辑,“怀尔明德”四字前均有“帝谓文 王”或“天谓文王”的字样。诗论论大明: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日:此命也夫文王 唯裕也,得乎? 此命也 笔者发现,孔子诗论论及文王时,总是把他与“天”、“命”、。德”联系在一 起。黄怀信先生指出:“孔子日: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是说他主要 赞美这两句诗,体现了他对诗义的精确把握,同时也体现了他的重德思想。”。“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孔子在表述其。重德”思想的同时,着重引用“天”、“命” 两个哲学概念,则更深层地体现出孔子的天命观。与论语参照,孔子关于“天” 的讨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之天”和“命运之天”两种: 1 、自然之天: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2 、命运之天: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论语雍也) 天生德于予,桓魃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何? ( 论语子罕) 吾谁欺? 欺天乎?( 论语子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论语宪问) 孔子诗论此处所提到的。天”都属于后者,即主宰命运的“天”。上引子 罕篇第一条, 正义日: 此章记孔子知天命也。子畏于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 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日:“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者,孔子以弟子等畏惧,故以此言谕之兹,此也言 文王虽已死,其文岂不见在我此身乎? 言其文见在我此身也“天之将 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者,后死者,孔子自谓也以文王 川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诗论) 解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1 5 页 1 竭杨伯竣先生将其划分为三种另有。义理之天4 ,参见论语译注 ,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0 页 1 3 既没,故孔子自谓己为后死者言天之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与知之 今既使我知之,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者,如予何,犹言奈我何也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其欲奈 我何,言匡人不能违天以害己也o ” “文”,指周代礼乐文化和典章制度。孔子言自己承天受命继承周代礼乐文化, 犹言文王承天受命代殷而立,其二者相通。 孔子诗论强调“文王在上,於昭 于天”,由此似可推知孔子论诗的深意。再看论语关于“命”的讨论m 】: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五十而知天命 ( 论语雍也) 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 论语宪问) ( 论语尧日) ( 论语为政)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 论语- 季氏) 孔子论“命”,都是有关于人事,除上天主宰的命运,多指天赋道德使命。上述 宪问、尧日、季氏涉及“命”的范畴都与天赋道德使命有关。 论皇矣,诗论日: 。怀尔明德”,曷? 诚谓之也 论大明,诗论日: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日:此命也夫文王 唯裕也,得乎? 此命也 从语义表述上看,孔子诗论中“天”、。命”、。德”的思想与 论语一以贯 之,鲁诗虽与诗论相通,但体现不出孔子诗论的哲学意蕴。 “仁义凌迟, 鹿鸣刺焉”是鲁诗关于鹿鸣题旨的鲜明论点,区 别于齐、韩、毛三家。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卷七评: 左传明云鹿鸣所以燕嘉宾也,鲁诗之失与关雎同吕元 例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1 3 页 m j 杨伯竣论语译注 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儿页 1 4 钧氏谓弹弦讽谏乃陈古以讽,非谓二诗作于衰周,其详已见关雎。” 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卷八案语云: 左氏襄公二十九年传:吴季札现于周乐,为之歌小雅日: 。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不怒,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今 观荀卿司马迁论小雅之诗,语正与此相合,申公之学传自荀子,子 长之说本于中公,然则鲁诗以鹿鸣为刺,其说不为无据矣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四也认为齐、韩、毛义合,解释说: 鲁说最先以为刺诗,乃相传古训,即思初之义也淮南诠言训 乐之失刺高注乡饮酒之乐歌鹿鸣,鹿呜之作,君有酒肴, 不召其臣,巨怨而刺上者,非也是虽用鲁说,而意以怨刺为不然潜 夫论班禄“忽养贤而鹿鸣思”,与马蔡说同,琴操用鲁 诗咖 二。 综合三家意见,可得出以下认识:一,左传载鹿鸣古义有二。其一为“鹿 鸣,所以燕嘉宾也”,齐、韩、毛承袭之;其二为季札观乐评小雅“思而不 贰,怨而不怒,其周德之衰”,被苟子传承,鲁诗本之。二,淮南子诠言 训高诱注虽用鲁说,其“怨刺之意”却有偏差,鲁说鹿鸣意在讽谏在上位 者不能养贤。 汉书楚元王传云:。( 元王)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 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申公之学出自苟子可考苟子大略云:“ 小 雅不以于汗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疾今之政”暗示“周道衰微”,史记以“鹿鸣为小雅始”概括一类 诗旨,又以“仁义凌迟,鹿鸣刺焉”点明其主题,与大略观点一致,这 是鲁说本于苟子的又一例证。孔子诗论论鹿鸣“以乐词而会,以道交见善 而效,终乎不厌人”,是顺承左传。鹿鸣所以燕嘉宾”的古义,并且它侧 重以“乐词”会,以“道”交,最终达到。不厌人”的目的,其思想方法与国 语周语下叔向品评吴天有成命相似,侧重君臣之“礼”。孔丛子记义 载孔子论诗,。于 鹿鸣见君臣之有礼”呻1 可与此互证。 1 3 5 l 范家相三家诗拾遗,诗经要籍集成) 第3 8 册学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0 6 页 1 州陈寿棋、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 ,诗经要籍集成 第3 9 册学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页 1 3 7 l 王先谨诗三家义集疏) 诗经要籍集成 第4 1 册,学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7 7 页 孔丛子记义 山东友谊书社1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学经典传承:古诗文教学方案
- 市场渠道合作合同规范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教学参考汇 李奕轩 模块1-9 商务应用文写作基础-大学生实文书
- 早读课件教学课件
- 早期阅读遇见春天课件
- 纪检业务知识培训课件会
- 纪念白求恩课件文库
- 早产儿陪护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日语J.TESTN2级试卷:日语能力考试全面训练
- 2025年美容师(美容美发)理论知识考核试卷
- 30题解决方案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计算技术
- 设备技改方案范文
- 2024年石油石化技能考试-甲醇装置操作工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肋间神经病的护理查房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及答案(修正版)
- 医药代表销售技巧培训 (2)课件
- 物业保安、保洁项目投标书
- 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
- 顺丰同城管理制度
- 妊娠期阴道炎的健康宣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