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领域论争峰起,即使在新文学内部,论争也时有发生。 鲁迅和林语堂,这两位2 0 世纪中国文坛上各具特色的作家,在1 9 3 0 年代就曾为小品 文问题进行过为期三年的论争。此次论争不但在小品文创作问题上双方意见相左,由 此也引发了不同的文学观、文化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冲突。由于1 9 2 0 年代两人曾为“语 丝 同仁,有过深厚的友谊,使得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与其他文学流派间的论争相比, 呈现出持续时间久、涉及面广的复杂性。 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细致梳理鲁迅和林语堂关于小品文论争这一过程,着重 分析论争过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探究发生争论的深层原因。通过梳理两人的论争过 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比较不同的文学观念及创作实践、文化观念、政治思想等方面 的差异,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两人的的关系以及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有更 加准确的定位。这不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鲁迅、林语堂两位作家的认识,同时也会为 了解中国散文“言志派与“载道派”的创作实践提供某种参考。 关键词:鲁迅;林语堂;小品文;论争 a b s t r a c t b e t w e e nt h e1 9 2 0 sa n dt h e1 9 3 0 s t h ec o n f l i c t i nt h ef i e l do fl i t e r a t u r ew a sv e r y f r e q u e n ti nc h i n a 1 f 1 1 ed e b a t eo f t e ne n s u e de v e ni fi nt h ei n t e r i o ro ft h en e wl i t e r a t u r e l u x u na n dl i ny u t a n g ,w h ow e r eb o t hf a m o u sf o rt h e i ro w n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f i e l d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n19 3 0 s a l s oh a da r g u e da b o u tt h ei s s u eo f e s s a yf o rt h r e ey e a r s t i l i sa r g u m e n th a db r o u g h t ag r e a td i s t u r b a n c en o to n l yi nt h ef i e l do fh o wt oc r e a t ea l le s s a y , b u ta l s ow e n td e e pi nt h e i d e a l 埘o f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w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d i f f e r e n tv i e w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u l t u r ea n d l i f e a st h e yw e r ec o l l e a g u e si nt h em a g a z i n e “y us i ”t h e yh a dd e e pf r i e n d s h i p t h a tm a d e t h e i rd e b a t e so fe s s a ym o r ee v e r l a s t i n ga n dm o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d e b a t e s a m o n go t h e rs c h o o l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i n t e n s i v e l ys o r t so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b a t eb e t w e e nl ux u na n d l i ny u t a n gb a s i n g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o ft h a tp e r i o d i t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p r i n c i p a l p r o b l e m sw h i c ha r ei n v o l v e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b a t ea n dt h e ne x p l o r e st h ed e e p s e a t e d r e a s o n st h a tw h yt h ed e b a t eh a p p e n e d t om a k es u r e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n dt h e i rp o s i t i o i l si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r ew e l lp l a c e di nt h en e wp e r i o d ,w ec a nc o m p a r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 i r v i e w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u l t u r ea n d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i na no p e nv i e wt h r o u g ht h e i rc o n t a c t p r o c e s s t l l i si sh e i p f u ln o to n l yi nd e e p e n i n g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l ux u na n dl i ny u t a n g b u t a l s oi nl a y i n g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s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c r e a t ep r a c t i c e so f t h ea m b i t i o ns c h o o l ” a n dt h e t h em o r a ls c h o o l ” k e y w o r d s :l u x u n ;l i n y u t a n g ;e s s a y ;d e b a t e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 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 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它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 名,彳 ,、q 日期:沁哆年月勿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 校享有以任何形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 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青岛大 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囹。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论文储躲最字 等1 楼名;氨闻 日期:卅年月加日 一辛硐叫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引言 在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和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代表了两种 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同时,两人也是2 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关系特殊的作家,不仅因为 在中国散文史上都有不同的贡献和地位,更因为二人两次相得两次疏离的复杂交往过 程以及这一次持续了三年之久的关于小品文的论争。 新时期以来,关于鲁迅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也不断深化。 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则经历了一个逐步摆脱意识形态束缚,走出社会政治与阶级分析的 单一视角的过程。一段时间里,两者的比较研究也受到对林语堂定位的影响,多描述 一个“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与“一个资产阶级的文人的对话,片 面强调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所造成的相异的文学倾向。虽然1 9 8 0 年代开始,这些从政 治角度看文学的狭隘观念得到了纠正,能够公正客观的讲述这段文学史,但是有些学 者又割裂了史实与分析研究的联系,或者梳理两者相得相离的交往过程,或者从文化 背景、启蒙教育、文学观念的异同等方面分析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的原因,并 没有在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中看待渐渐显现的差异。 关于小品文的论争是双方关系当中不能不提的一笔。这场论争,不但是双方由朋 友走向论敌,由文学观念的差异走向政治立场的对立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同时也通过 论争将两人不同的人生观、思想观、文化观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1 9 9 0 年代至 今,随着对林语堂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于这场小品文论争的研究也较为够公正客观了。 有很多学者注意到了他们的小品文创作的差异,也对这些差异及其内在原因做深入的 探究,但没有将这些研究放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待。 因此,本人力图对鲁迅和林语堂在1 9 3 0 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作一全面系统的研 究,条理清晰地梳理这一过程,将论争涉及的主要问题逐一展现,在详尽的占有材料 的基础上对重要史实及作品进行分析,深入细致地探究造成这次论证的深层原因,进 一步考察五四以后,中国散文的“言志派 和“载道派 关于文学与政治的不同理解, 同时考察“语丝派 的集结与分裂,以及新文学内部不同作家的人生追求和文化选择。 我相信,这种考察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研究动态 目前对于鲁迅与林语堂的小品文之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幽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默文学。研究者普遍承认作为幽默大师,两者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都认为幽默文学具有一定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张贵贤在 鲁迅与林语堂幽默观之比较中说,“鲁迅和林语堂在客观上都倡导幽默文学创作, 并将幽默作为反映生活,干预生活,批判社会的武器,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林语堂先生在论幽默中说幽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狭义的幽默是与 郁剔,讥讽不同的。但他对幽默在理论上的理解其实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即包 含了一些讽刺,滑稽的幽默,而其创作实践则更倾向于纯幽默,提倡的也是 纯幽默。鲁迅先生对幽默在理论上的理解是狭义的,而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幽默因 素的外延要大得多。u j 他认为鲁迅的杂文为人所称颂的根本原因是对社会现实的犀 利的批判,而林语堂的创作也有一些批判,只是并非锋芒毕露。潘峰则在试析鲁迅 与林语堂的幽默观审美差异中分析了造成对于幽默不同理解的原因,审美追求上的 差异是他们择取外国幽默理论、汲取哲学文化思想的不同所造成的,鲁迅主要是从审 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上去理解和创作幽默文学,林语堂从审美趣味、审美感 受等方面研究和完善幽默文学的主张。不同的家乡本土文化促使他们在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和异域文化的汲取和扬弃中形成了个人的独特的人生观、文学观,这使得鲁迅提 倡的幽默倾向于社会批评以激发人民斗志,与时代精神相吻合,而林语堂提倡的是闲 适幽默,抒写性灵,软化人民的革命斗志,与时代精神不协调。施建伟在幽默:林 语堂和鲁迅之比较中认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鲁迅的幽默观的出发点是“破 ,鲁 迅始终把幽默当成是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手段,所以对鲁迅来说是“幽默的艺术 , 林语堂幽默观的起点是“立 ,他把幽默看做是人生的一部分,认为幽默无所不在, 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生活的幽默化,艺术的幽默化,是林语堂的终极目标,因此, 对林语堂来说是“艺术的幽默 。曾镇南在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一文中认为, 在1 9 2 0 年代,鲁迅对幽默的理论主张并无反感,反而颇多同情和支持,不但在某种程 度上与他当时的友人林语堂同声相应,而且对幽默的美学特征有所研究和发挥,而到 了1 9 3 0 年代,两人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主要表现在:一、关于幽默存在和风行的 前提,二、关于幽默的泛滥和恶性发展的结果,三、关于幽默与讽刺的联系、界限与 转化。 其次,两人关于小品文的争论还集中在性灵、闲适的小品文风格和辛辣讽刺的杂 文风格,主要是通过1 9 3 4 年到1 9 3 5 年间,文学界围绕着袁中郎展开的一场争论中体 现出来的。陈漱渝的“相得 与“疏离 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及其文化思 考中,将两人的分歧归纳为两点:一、对林语堂提倡的“性灵”,鲁迅是反对,因 为他认为没有超然于社会之外的“性灵 ,只有带有社会的“性灵”,也反对那种与 穷苦大众的命运不相关的喜怒哀乐。二、对于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的“闲 2 引言 谈 ,鲁迅与林语堂之间并无分歧意见。张芸在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 的异同比较一文中则认为,鲁迅杂文和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 倾向,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并把两人的小品文创作放在“相濡 以沫,同气相求”的“语丝社 时期和“相得与疏离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时期 两个阶段进行比较。而金志华、薛毅在两种个性主义:分野与冲突论鲁 迅对“闲适 “幽默 的批评及其它中,否定了将两人对这一问题的分歧作为一次 “论争 ,因为“林语堂等并没有对鲁迅的主动出击作出强烈的反对反应,而是我行 我素,仅有的一些反应与其说是针对鲁迅,还不如说是针对左翼青年的。”i l l 认为鲁 迅反对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的原因是:这一提倡在客观上适应了蒋介石政府的客观需要, 起了麻醉读者,中伤革命的有害作用。 三、研究内容 全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整理鲁迅与林语堂关于小品文论争的起因和过程。论争有阶段的不同,在 史料分析基础上,简单概括出在每一阶段双方的主要观点和言论,以及代表各自意见 的主要作品,以鲁迅对林语堂创作的兰本杂志的态度为界限,划分成论语、人间 世、宇宙风三个阶段。 第二章讨论论争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作品的研究、社会背景的分析,梳理出论争 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幽默文学,两人都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大师,但是对于幽默的 认识理解有差异,而且在创作中各自实践着自己的理论。其次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风格, 林语堂推崇晚明小品文以及公安竟陵派性灵闲适的写作风格,并且认为这是幽默文学 的根基。而鲁迅的著述引用、涉及了大量的中国小品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他 并不认可林语堂把小品文等同于晚明小品,对当时的小品文、林语堂所理解推崇的小 品文、袁中道等都有不同的见解。最后是闲适的文化观、人生观。这是产生前面两个 问题的深层原因,也可以说是前面两个问题的思想支撑。 第三章探讨双方思想上的分歧,首先是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冲突。通过两人看待文 学的不同角度,梳理双方在文学的功能作用上的差异。其次是不同思想立场的冲突。 鲁迅以反映论和苏俄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为基础,而林语堂更主要的是以西方文 艺理论的表现说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是否因为两种不同的思想来源引 发了争端,是否真的如有的人所说的,在性质上是一场左翼作家与资产阶级文人的斗 争。再次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冲突。林语堂曾在鲁迅之死中写到“鲁迅与其称其为 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通过对两人不 同的人生经历的研究,探讨其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了他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的文化观、文学观。 4 第一章论争的起因和过程 一、论语仓l j l :i j 第一章论争的起因和过程 1 9 3 2 年9 月1 6 日,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半月刊,在论幽默的译名中, 林语堂曾强调,论语发刊是以提倡幽默为目标。论语每期封面内页,会刊登论 语社同仁戒条,宣称不反革命,不评论我们看不起的人,但我们所爱护的人要尽量 批评( 如我们的祖国,现代武人,有希望的作家,及非绝对无望的革命家) ,不破口骂 人,不附庸风雅,更不附庸权贵等等。杂志一经发行,立刻畅销,而且吸引了当时很 多知名作家,胡适、郁达夫、老舍、刘半农、朱自清、丰自恺等都曾是其一时的作者。 论语发行初期,鲁迅并没有持否定态度,1 9 3 3 年,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中 说:“我并非全不赞成论语的态度,只是其中有一二位作者的作品,我看来有些 无聊。 1 3 j 鲁迅的“并非全不赞成”,或许是因为论语创办初期,作为刊物主编的 林语堂其创作风格、思想主张和文学主张等等,与语丝时期尚有衔接,在论语 上开辟“我的话 、“论语”专栏,发表的些随笔、杂感,纵意而谈,文风泼辣, 延续了其前的进步思想,保留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倾向,如论言论自由、论政治 病、关于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中国何以没有民治、涵养等文章,抨击国民 党压制言论自由、实行白色恐怖等行径,均颇有锋芒,颇见生气。所以,从论语 创办至1 9 3 3 年3 月,鲁迅几次应林语堂之邀投稿,先后在论语第八期上发表帮 忙文学与帮闲文学,第十一期上发表了学生与玉佛( 署名动轩) ,第十二期上发表 谁的矛盾,第十三期上发表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 孔夫子有胃病( 署名何干) 等。这些杂文结构严谨,思想犀利,在鲁迅杂文里,也属 有一定篇幅的、内蕴沉厚的上乘之作。为林语堂和论语写稿,鲁迅是很重视的, 态度也是严肃、郑重的鲁迅很对得起这位老朋友。 不过对于林语堂和论语派,似乎鲁迅也已经预见到了他们的两面性和动摇性。1 9 3 3 年3 月,鲁迅发表从讽刺到幽默一文,分析了幽默及其存在的社会原因,“枢纽 是在这里:他所讽刺的是社会,社会不变,这讽刺就跟着存在 ,“我想:这便是去 年以来,文字上流行了幽默的原因,但其中单是为笑笑而笑笑的自然也不 少。 【4 j 第一次表明了他的态度。首先,他并不反对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但倘 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来。笑笑既不至于 得罪别人,现在的法律上也尚无国民必须哭丧着脸的规定,并非非法,盖可断言 的。列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而这情形恐怕是过不长久的,幽默既非国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于是虽幽 默也就免不了改变样子了,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 宜。 1 6 j 在这里,鲁迅对林语堂提倡幽默的时机和社会背景提出了异议。意犹未尽, 就在当天,鲁迅又写了从幽默到正经,进步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又不幸而 榆关失守,热河吃紧了 ,“当大敌压境之际,手无寸铁,杀不得敌人,而心里却总 是愤怒的, “然而这时也就幽默归天,正经统一了剩下的全中国。 【7 】两 篇文章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可以看出,鲁迅对这位曾经“几乎闹翻过的老 朋友还是善意的提醒和婉讽的态度,希望他不要堕入传统的“说笑话 和“讨便宜”, 多作倾于对社会讽刺的文章。而林语堂也在论语第十三期上转载了这两篇文章, 至少在这时,他是深味鲁迅,懂得其意的。 1 9 3 3 年正月,中华民权保障同盟成立,蔡元培、宋庆玲、林语堂、鲁迅等当选为 执行委员。此时,林语堂在政治上、思想上倾向于左翼,因此,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 翼作家并没有对林语堂及提倡幽默文风的论语杂志进行过于直接的批评。1 9 3 3 年 6 月1 8 日,民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暗杀。6 月2 0 日,是杨杏佛入殓的日子。反动 派放出风声,要在这一天暗杀民盟的其他重要成员。坚卓者藐视敌人的阴谋,游移者 却望而生畏。在严峻的政治考验面前,林语堂不敢参加入殓仪式,担心同盟的会员遭 到暗杀,建议同盟停止工作。而鲁迅此时则表现出大无畏的气概,在国民党当局扬言 将加害于鲁迅时,仍偕许寿裳冒雨为杨杏佛送殓,并且出门时不带钥匙,视死如归, 以示抗议,返回后作悼杨铨诗。至此,两人的政治倾向的差异比较鲜明地显现出 来了。 1 9 3 3 年2 月,英国讽刺作家萧伯纳访华,林语堂负责主要的接待翻译工作,鲁迅 也曾到场。此后,林语堂曾向鲁迅约稿,就是后来的论语一年,时间是1 9 3 3 年9 月。在这里,鲁迅一反以往既不明确赞成也不公然反对的态度,虽然肯定其办“萧 的专号是好的 ,但也直言:“老实说罢,他所提倡的东西,我是常常反对的。先 前,是对于费厄泼赖,现在呢,就是幽默。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 只有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来的玩意儿,在中国,却连意译也办不到。 1 8 】在缺 乏幽默传统与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势之下,硬要作出幽默文章来,倒有几分幽默滑 稽的味道,这也是他不大热心于论语的原因。 林语堂在创办杂志,鼓吹幽默文学的同时,更与周作人一起提倡晚明“性灵说 和闲适的小品文。在写作论语一年四天后的2 7 日,鲁迅又做小品文的危机, 2 8 日做帮闲法发隐,也阐明自己对小品文的认识和看法。鲁迅认为,这种远离政治、 远离社会的小品文只是“太平盛世 里的“小摆设 ,是所谓“士大夫的清玩”,而 “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 ,人们“即使要悦目,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中的 6 第一章论争的起因和过程 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不必怎样精;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 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 【9 】而这种“文学上的小摆设,要求者以为可以靠着低诉或微 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不会有大发展。“这种小品,上海虽正在盛 行,茶话酒谈,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但其实是正如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 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蹙到马路上来了。 同时也为小品文的发展指出了 正确的方向:“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须 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 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 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l o 】在帮闲法发隐中,鲁迅更是揭穿了帮闲文学 的反动实质。在论语第八期上,鲁迅曾发表过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一文,虽 然当时针对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但同时也剖析了闲适小品文的某些负面倾向。 论语创办一年多,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天下无不幽默 的局面,一时间大 小刊物无不幽默成风,与其相呼应,如简又文主编的逸经半月刊,张海平主编的 谈风半月刊,黄嘉音、黄嘉德编辑的西风杂志等,以致1 9 3 3 年被哄为“幽默 年。 二、人间世发行 在幽默风盛行的形势下,1 9 3 4 年4 月5 日,林语堂又创办另一代表性的杂志人 间世,另有两位编辑陶亢德,徐懋庸。这是继论语之后,林语堂创办的第二份杂 志,也是中国第一本纯粹的刊登散文小品的刊物。除了先前所倡导的幽默文学,人间 世主张文章要抒发性灵,这不仅是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实践基地,更是他的小品文 理论实践基地。在发刊词上,林语堂解释“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人 间世。”此刊专门刊登平和冲淡,抒写性灵的小品文。他在性灵文学中说:“提 倡幽默必先解放性灵;盖欲由性灵之解放,渐再渗透义理,而幽默自然孕毓也。 【l l l 有了性灵,文章就有了生命力。而对于创办此刊的目的,或许可以从他的论幽默的 译名中找到解释:论语发刊以提倡幽默为目标,而杂以谐谑,但吾辈非长此道, 资格相差尚远。而在文章孕育中,林语堂更为直接的表示:论语提倡幽默,幽 默亦非一朝一夕可致,非敢望马上成功也。故提倡幽默,必先提倡解脱性灵,盖欲由 性灵之解脱,由道理之渗透,而求得幽默也。即林语堂也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没有 纯然的幽默,“论语收到的稿件,每读几行,即知此人腹中无物,特以游戏笔墨 作荒唐文字而已。 i l z j 然而,不同于论语的境遇,人间世的出版,遭到了左翼作家的批判。创刊 不到十天,申报自由谈即刊登了廖沫沙以野容为笔名的人间何世,矛头直接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向林语堂和人间世,开篇便称“主张论语而有幽默大师之称的林语堂先 生,出版了以提倡小品文相标榜的人间世,”【1 3 】是为了获得小品文大师的称号,“这 是很合逻辑的登龙之道 ,并指斥人间世“和近来的论语相似,俏皮埋煞了 正经,肉麻当作有趣。” 左翼作家的反对之声引起了林语堂的不满,一反以往“不评论我们看不起的人, 不破口骂人 的姿态,在我的话专栏中解释他出版人间世的理由,驳斥左翼 文坛:人间世出版与论语出版一样,因为没有人做,所以我来做。此外还有什 么理由? 现在明明是提倡小品文,又无端被人加以夺取“文学正宗 罪名。夫文学之 中,品类多矣。我提倡小品,他人尽可以提倡大品。在人间世刚刚创刊不到一周 的时间里,林语堂写成周作人诗读法,认为对于性灵闲适的小品文的否定是“系统 的攻击”,“近日有人登龙未就,在人言周刊、十日谈、矛盾月刊、中华日 报及自由谈化名投稿,系统的攻击人间世;如野狐谈佛,癞鳖谈仙,不欲致 辩 。并且说明自己是“寄沉痛於幽闲,但世间俗人太多,外间颇有訾言。一【1 4 】于这 之后的两天再写作方巾气研究,声明虽然左翼作家对自己的杂志大加批评,却丝毫 没有打动人间世。连一篇象样的对人间世的内容及编法的批评,足以供他虚心 采择的也没有。将左翼文学作品视为“在潜意识上中道学之毒甚深 的“杭呦杭呦 派 ,“动辄任何小事,必以救国亡国挂在头上 ,这种“方巾气道学气是 幽默之魔敌。 【l 5 j 就在林语堂与左翼文学家争论日趋激烈之时,4 月3 0 日,鲁迅在申报自由谈 上发表了小品文的生机一文,既反对“开口幽默,闭口幽默,这人是幽默家,那 人也是幽默家的一哄而上的做法,也不赞成把“一切罪恶,全归于幽默,甚至于比 之文场的丑角”的观点,似乎“骂幽默竟好像是洗澡,只要来一下,自己就会干净似 的了。 更正林语堂所认为的“新近各报上之攻击人间世,是系统的化名的把戏, 却是错误的。 并且,再一次指出小品文的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待于分析和攻战的 了,这或者倒是人间世的一线生机罢。 【1 6 】5 月4 日,林语堂致信鲁迅,鲁迅在 第二天回复的信中说:“窃谓反对之辈,其别有三。一者别有用意,如登龙君, 二者颇具热心,虽时有冷语,而殊无恶意;三则先生之所谓杭呦杭呦派, 因环境之异,而思想感觉,逐彼此不同。,【1 7 】这些言论,针砭的是当时鼓噪的文 坛,批判的是左翼文化界的某种恶劣的倾向:对于林语堂,虽然文学观有抵牾,思想 倾向也颇多分歧,但是鲁迅还是尽可能从林语堂的角度看问题,对其“苦心”多有体 察,也有体谅的。因为不管其中夹杂着多少人事纠葛,鲁迅关注的、并始终揪住 不放的是小品文的生存和出路这个大问题。之于林语堂,鲁迅的这些意见,乃“良药 也,乃“忠言 也,客观而公正! 另外,鲁迅还提出了自己的对人间世的看法, 8 第一章论争的起因和过程 “先生自评人间世,谓谈花柳春光之文太多,此即作者大抵能做文章,而无话可说之 故,亦即空虚也。 | l 叫即鲁迅将反对人间世的人分成了三种,第三种即林语堂在 方巾气研究中提到的“杭呦杭呦派 ,鲁迅与林语堂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 下,对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解不同产生了分歧。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鲁迅虽然反 对这种一味地鼓吹抒写性灵的小品文,但对林语堂仍然是引导和争取的态度,他关心 林语堂,关心人间世的出路和方向。5 月1 7 日,鲁迅又作一思而行,抨击那些 在幽默和小品文开初之时,随声附和一味鼓噪的人,而如今“天下又无不骂幽默和小 品。其实,则趁队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不在少的。 t t o 又坚持自己的见 解,“说几旬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 手散步;理学先生总不免有儿女,在证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俨然。小品 文大约在将来也还可以存在于文坛,只是以闲适为主,却稍嫌不够。”【2 0 】6 月1 6 日,鲁迅又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零食,借上海人喜欢的零食来比喻当时流行 的小品文,虽然在三十年代经论语派的实践风靡一时,“但也并不是新花样。当老九 章生意兴隆的时候,就有过笔记小说大观之流,这是零食一大箱, 【2 l 】虽然现在 仍旧是受人追捧,但前途还是令人担忧的。 人间世诞生后所遭到的反对,并没有促使林语堂反思当时的时代情势与人 间世所提倡的创作倾向之间的反差。相反,为了与左翼作家相抗争,1 9 3 4 年6 月5 日,人间世刊登了他的母猪渡河,以诙谐的笔调,将两年前追捧幽默小品,两 年后又大骂幽默小品的人,巧妙的骂为“蠢猪 。由单纯的关于小品文的论争,到意 气之争,而此时又已经表现出不同阶级之间思想倾向的对立和冲突,甚至有漫骂的趋 势,1 9 3 0 年的这场论争其性质和方向已悄然有些转向。7 月,又做说个人笔调,推 崇袁中道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使古文获得新生命,认为在现代最擅长个人笔调的,首推 周作人。强调在作文时,心境尤为重要,真情实感最为难得可贵,林语堂通过强调这 些作文的要素坚持自己的小品文创作观念。 尽管鲁迅和林语堂在厦大相处过四个多月,期间可以说过从甚密,相知颇深,但 由于两人有过第一次“相离 的经历,加之在小品文的幽默风格和小品文创作观念上 的分歧,在当时两人发表了许多文章,都坚持自己的主张,这导致了双方最终走上不 同的创作道路。又都精通外语,对于翻译和翻译技巧的看法也有差异,这也是两人第 二次“疏离 的诱因。1 9 3 4 年8 月1 3 日,鲁迅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曾劝过林语堂不 要再提倡幽默文学和性灵闲适的小品文,建议他翻译一些文学名著,而此时鲁迅仍然 认为“语堂是我的老朋友 ,“应以朋友待之 ,才劝说他放弃小品文,也是“竭了 我的诚意 ,只是语堂已经钻进小品文的牛角尖里,“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出来的。 瞄j 并且认为以林语堂的英文程度,翻译英国文学名著“不但译本于今有用,在将来恐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怕也有用的。 只是似乎两人却由此产生了误会,因为林语堂给鲁迅的回信中说“这 些事等我老了再说 。这在鲁迅看来,却是他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 。而林语 堂在事后对陶亢德的解释是,翻译工作要在老年时才做,因为在中年时有意思将中文 作品翻译成英文,这只是自己的工作安排,并无嘲笑讥讽的意思。然而虽然只是误会, 但是已经无形中加深了二人关系的裂痕。以致在1 9 3 4 年9 月1 3 日,鲁迅与林语堂在 曹聚仁招饮的家宴上再次相遇时,发生了严重的争吵,至此友谊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 地步,语堂的字眼从鲁迅的日记中消失了。之前的关于小品文的纯文学论争,也逐渐 发展到关于人格立场的对抗。 三、c - y - 宙风出版 继论语、人间世之后,1 9 3 4 年9 月1 6 日,林语堂又出版宇宙风杂志, 沿袭以往论语、人间世的风格,并说明宇宙风是以畅谈人生为主旨,所刊 载的文章既有幽默文学,也有性灵的小品文,不拘定义;议论则主通俗清新,记述则 取夹叙夹议,希望办成合于现代文化、贴切人生的刊物。 对于林语堂的一意孤行,1 9 3 4 年9 月,由左翼作家发起,陈望道主编的太白 半月刊在上海创刊。如果说人间世、宇宙风的创办并不是以左翼作家联盟的对 立面出现的,那么太白则是左翼作家为了与“论语派”对抗,抵制闲适、幽默小 品的影响和弊端而创办的。杂志以发表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杂文为主,总体上大多 对论语派的主张进行批评,其观点近似于又不同于鲁迅。很多作家纷纷撰文,阐发小 品文的战斗功能,主张小品文应该注重观照现实,而不应该立足于个人化的闲适。例 如茅盾写有关于小品文,朱光潜写有论小品文封给天地编辑者徐先生的公 开信,唐驶更是在小品文拉杂谈中,直接批评了林语堂的小品文主张,指出小品 文作家更应该注意的是小品文的发展,而不能停顿在闲适上,闲适绝不是小品文的主 旋律。为纪念太白创刊半年,左翼作家又出版了小品文和漫画的纪念特刊, 由鲁迅,茅盾等作家撰稿,收集了为数不少的批评“论语派”文艺观的文章,将这场 关于文学的论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太白创刊前,鲁迅与林语堂的友谊关系已经破裂,这以后二人发表的文章, 已经不再是从前基于朋友的立场和争取或者探讨的原则,不再是对事不对人的纯文学 论争。鲁迅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待小品文,强调其战斗功能、社会批评功能的观点和 看法,集中代表了一部分左翼作家的无产阶级文艺观。太白创刊后,鲁迅更是作为 左翼文学的盟主,几乎在每一期上都会变换笔名发表批驳林语堂及小品文的杂文。1 9 3 4 年1 1 月2 5 日开始,鲁迅陆续写作骂杀与捧杀、读书忌、病后杂感,先是就刘 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中出现多处断句错误,批评论语派并没有完 1 0 第一章论争的起因和过程 全、彻底地了解袁中道的创作及为人,“借得他一榻胡涂,正如在中郎脸上,画上花 脸,却指给大家看,啧啧赞叹道:看哪,这多么性灵呀! ”,事实上不过是“他 自己的不诚实,或者学识的不够了。 关于“论语派 所推崇的袁中道及晚明小品, 鲁迅尖锐地指出“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 ,不过是“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 种极好的消遣品,而那些反映民生的“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 还要好。 田j 用反讽的笔调将论语派做空灵雅致的文学比做“君子远庖厨 ,虽然远 离世事,自命清高,却仍然要在纷争的现实中继续谋求生存,“其实,君子远庖厨 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办法”,要么“对于世事要浮光掠影,随时忘却,不甚了然, 仿佛有些关心,却又并不恳切;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 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 2 4 1 接着针对林语堂发表在论语五十期上的游杭再 记,鲁迅作了论俗人应避免雅人,文章中不但直接提及姓名,而且讽刺林语堂虽 然主张“费厄泼赖 ,但是遇到有左翼倾向的“口里含一枝苏俄香烟,手里夹一本什 么斯基的译本 的青年时,就会面目全非了。所谓雅人与俗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所 谓的“脱俗”只是欺骗世人的把戏而已。当时的论战已明显带有鄙视林语堂人格的色 彩。 面对以曾经的老友为首的庞大的攻击队伍,林语堂却丝毫没有放弃自己主张的意 思,相反,不断的发表文章以示反击。1 9 3 5 年1 月1 6 日,在论语第五十七期上发 表做人与做文,将左翼作家与其他派别的论战说成是“文人相轻 ,并且尖锐地将 这种现象比喻成女人之间的品头论足,“大家争营对垒,成群结党,互相臭骂”,并 且“今朝事秦,明朝事楚,” 2 5 】与妓女已无异。从这些犀利的用词中足见当时双方争 论之激烈。 在1 9 3 5 年1 月2 5 日写作的隐士中,鲁迅同样用辛辣的笔调揭穿了“隐士的 秘密”,所谓“归隐 与“登仕 一样,是假“清高,虽然“泰山崩,黄河溢,隐 士们目无见,耳无闻,但苟有议及自己或他的一伙时,则虽千里之外,半旬之微,他 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象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也就为了这缘故。其 实这和苍蝇也何尝有什么相关, 【2 6 】其中的“宇宙之灭亡 、“苍蝇 ,便是借用林 语堂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所说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仅仅只过了 一天,鲁迅又作了 “招贴即扯 ,讽刺林语堂虽为“中郎爷的徒子徒孙 ,却不懂 一个真实的袁中道,“以为骂了他的中郎爷,愤慨和狼狈之状可掬,觉得现在的世界 是比五四时代更狂妄了 ,“除了变成一个小品文的老师,方巾气的死敌而外,一 并无其它。1 2 7 j 其实中郎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关心世道,佩服方巾气人物”,“赞 金瓶梅,作小品文,并不是他的全部。 【2 8 】这之后的一些文章,都曾直接提及林语 堂或者林语堂之前所做的文章,如收集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寻开心,以及收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集在集外集拾遗补集中的天生蛮性、有不为斋、两种黄帝子孙。4 月1 4 日,再次针对林语堂的“文人相轻理论,在文学第五卷上发表文人相轻,表 达自己不会被这样的恶意讽刺所吓倒,要同异己斗争到底的勇气。此后陆续发表再 论文人相轻、三论文人相轻直至( - h 论文人相轻,虽然并非全是批评林语堂的文 章,但针对他的占了多数。4 月2 0 日所作的天生蛮性中将林语堂与尊孔复古,反 对革新的辜鸿铭,鼓吹“王道政治”、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的郑孝胥相提并论, 可以看出此时鲁迅对林语堂为人的不齿与反感。而4 月2 3 日所作的弄堂生意古今谈 里,则用“超现实主义 暗讽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文学创作,并引用林语堂在周作 人诗读法中的话“寄沉痛于幽闭”,调侃于他。 1 9 3 2 年至1 9 3 4 年间,林语堂在论语和人间世上以有不为斋随笔为总 题发表过数组文章,借此题,鲁迅于1 9 3 5 年5 月2 0 日写作有不为斋。巧合的是, 为了还击鲁迅和左翼作家对于自己的小品文主张和“性灵说 的极端抵触和排斥,林 语堂在这一天的人间世第二十八期上发表了今文八弊。文中历数当时文坛的劣 处,首先便是方巾气作祟,猪肉熏人。中国文章中,载道的观念由来已久,这种以文 章救国的传统不但抹杀了幽默小品之价值,而且贬低幽默于讽刺之下,而拯救这种文 风的有利途径就是提倡林语堂所主张的抒写“性灵 ,并且古今中外并无区别。用“西 崽 比拟左翼论敌,攻击鲁迅等翻译“西班牙诗歌及巴尔干小说是“洋场孽少的怪 相,谈文学虽不足,当西崽颇有才。 文章数千字,把左翼作家的观点几乎包括在“八 弊 之中,并且声明,论语提倡幽默,不过是提倡幽默文学而已,在各种文学题材 中,注重此一要素,人间世提倡小品文,也不过提倡小品文,在各种笔调之中,看 重一种笔调,并无他意,而左翼作家却多次声讨笔伐,加以评判,实在不应该。 “西崽的称号本是林语堂为了反击而送给左翼作家的,鲁迅见此称号,眼前一 亮,随手借用过来。在1 9 3 5 年6 月1 0 日做的题未定草( 一三) 中,鲁迅采取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方法,讥讽林语堂才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 界 的“西崽”,并且对今文八弊中的“八弊 逐一进行批驳。 就这样,一场关于幽默文学和小品文的论战,在双方的坚持中以及一些误会的影 响下发展成了关于人格和不同立场的纷争,论战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而这时也是民 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家生存危难的紧要时刻。由于林语堂在国内国际文坛上占有重要 地位,左翼作家联盟在不断批评林语堂的时候,仍然希望将其争取团结到中共领导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迫切需要建立联合战线的这种形势下,1 9 3 5 年7 月, 左翼作家的代表社团“文学社 、“太白社”等与“论语社”共同签署了我们对于 文化运动的意见,至此,这场为时一年的论争逐步趋于平息。鲁迅在1 9 3 5 年1 2 月2 日写作的杂谈小品文可以说是论争的最后的声音。 1 2 第二章论争的主要问题 一、幽默问题 第二章论争的主要问题 幽默一词最初是由林语堂于1 9 2 6 年在论幽默的译名中音译成中文的,由此, 他也获得了“幽默大师 的称号。而鲁迅也曾经在1 9 2 6 年翻译过日本学者鹤见佑辅的 作品说幽默,鲁迅以讽刺为主的幽默更是其杂文的典型特征。因此对于幽默及 相关的一些问题,两人分别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1 、什么是幽默 二十年代,林语堂发表论幽默的译名、幽默杂话,倡导幽默文风,但实际上 并没有在文学界引起太多的重视和呼应。三十年代,他又陆续写作了论幽默、会 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文章,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自己的幽默文学理论。 在论幽默的开篇,林语堂引用麦烈蒂斯在戏剧论的一段话:“我想一国 文化的极好的衡量,是看他喜剧及俳调之发达,而真正的喜剧的标准,是看他能否引 起含蓄思想的笑。 2 9 1 林语堂将麦烈蒂斯对于喜剧的观点加以转化、挪用,作为幽默 文学的一种品行,不仅将幽默视为一种文学风格,更认为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 观,“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 ,“道学家能将幽默屏弃于他们的碑铭墓志奏表之外, 却不能将幽默屏弃于人生之外。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犹如人生是永远充满悲惨, 性欲,与想象的。 他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幽默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和解释:“幽 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 ,“有相当的人生观,参透道理,说话近情的人,才 会写出幽默作品。”【3 0 】而关于何为幽默,幽默的本质,林语堂极为推崇麦烈蒂斯发表 在戏剧论中的关于俳调的见解,即:是立于尘世之外,冷静超远的观察人类时所展现 的微笑,是“和缓恰当的,所表示的是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幽默,是一种“含 蓄思想的笑,一p l j 在二者之间林语堂似有所得,并将二者划了等号。 鲁迅的很多杂文、小说都以幽默、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当时黑暗、落后的社会 生活,揭露社会种种弊端,将幽默与讽刺同时使用,成为鲁迅文风的重要标志。1 9 2 6 年,鲁迅曾译介了日本学者鹤见佑辅的说幽默,在题记中他说:“作者的专门 是法学,这书的归趣是政治,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我对于这些都不了然, 阱j 将作 者以政治家的身份介绍给读者,虽然强调有的篇章“全篇中间有大背我意之处”,但 从鲁迅以后的滑稽例解、从讽刺到幽默、从幽默到正经等关于幽默的文章中 可以看出与鹤见佑辅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认为幽默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作品要将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成为其鞭挞黑暗社会的重要武器,展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媒介 等等。 “法人善于机锋,俄人善于讥讽,英美人善于幽默”,“都为社会状态所限制, m j 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家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难境地,“不幸东三 省沦陷 ,“又不幸而榆关失守,热河吃紧了 ,“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 瞰j 如果在这样的形势下坚持幽默文学,“幽默也就免不了改变样子 ,而且只能有两 种发展方向:“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3 5 】 因此,鲁迅的观点是:幽默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讽刺,“讽刺的是社会 , “这一流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的社会。 “社会不变,这讽刺就跟着存在。 【3 6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八年级上册 解析卷
-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2025七年级试卷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卷(含答案)
-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包利民小说(含解析)
- 达旗安全培训教育基地课件
- 基于数字孪生的仪表系统全生命周期运维模式创新与成本效益悖论
- 城市密集区微型分类屋的适老化设计与无障碍使用场景重构
- 国际能源署标准与本土油气管网能效评价体系兼容性矛盾解析
- 噻吩基丙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路径与工业级成本效益平衡研究
- 可降解生物材料在分体筷标准型筷柄中的产业化应用瓶颈分析
- 道路运输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解析版)
- 食品安全包保制度
- 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重庆某国有企业招聘新媒体运营(偏拍摄剪辑)参考题库含答案
- GJB297B-2020钝化黑索今规范
- 考勤管理制度全套表格
- 关于懂你的600字初三作文9篇
- 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制)(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30)
- 联邦学习在二零二五年保险精算模型跨机构协作中的实践
- 2025至2030年中国猫砂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