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国维( 1 8 7 7 1 9 2 7 ) 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在文学、哲学、文字 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长于古代史、甲骨文、考古、音韵学研究。 诸多领域的突出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在中国近代教育方面所 做的独创性研究,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 展,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早年接受的是传统旧学教育。后来在康德、叔本华等德国哲 学家的影响下,用西方理念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在学术上进行了多方面开拓。他汲取西方近代哲学精华,批判中国 传统思想的弊端。着手于对西方理论的学习和改造,实现了教育实践的 探索和升华。为其教育观点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王国维的教 育观点并不空洞,包括“学术独立论”、追求“完全之人物”、中西文化 教育的“相化”等。另外,他关于治学方法的研究是他教育理念中值得 关注的课题。他的治学方法为当代文化教育区域提供了有效途径、是当 代教学与研究方法的必然追求、为当代学人树立可效仿的榜样。足以肯 定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指导作用和丰富的现代价值。特别是他“二重证 据法”的建立,使他在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着眼于 新发现的材料,为历史研究开拓了广阔前景。 王国维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表明了他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 少有的文化巨子之一。当前,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对王国维教育思 想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入。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对王国维的教育 思想进行研究,对比当前教育的实际,并阐述其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王国维、文化教育理念、治学方法、当代启示 a b s 仃a c t c o n t e n t :w 缸gg u o 、v e i ( 1 8 7 7 1 9 2 7 ) w a saf 抽l o u ss c h o l a rm t h em o d e m c h i i l a h ec 锄b es a i db eo f 掣e a t e s ta c h i e v e m e n ti nl i t e f a n e ,p h n o s o p h y , 皿l o i o 日a l l d s 0o n w i mm e i l i t i e so fn e w l ye x c a v a t e da n i f a c t s ,h e s t u d i e dj i a g u 锄c i e n tl a l l g u a g e ,p h o n o l o g ya n da r c h e o l o g y ,m l 】sh ef b 彻e d s p e c i a l i z e dm e o r 矿t h c s ea c l l i e v e m e n te 锄e dk ma i li n t e m a t i o n a i 细e w 蕊gg u a w e i sa c a d e m i cc o 栅b u t i o n sd 啪o n s t r a t e 也a th ei so n eo f 也ef 嘶 百a i i t s 缸t h eh i s t o r yo fc l l i n e s es c h o l 甜s l l i po ft h et w e n t i e t l lc e n t u r y ,缸dl l i s s t u d y 证c d u c a t i o nb e a r sg r e a ti i l n u e n c eo ne s 协b l i s h m e n to fm o d 锄c l l i n c s c c a p i 协l i s t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d e v c l o p m e n t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t l l o u g l l i nl l i se a l l yy o u m ,w a n gg u o w e ir c c e i v c d 咖d i e dm el a n g i l a g e so f e n g l i s ha n dj 印a 1 1 e s c ,t h cp l l i l o s o p h ya n da e s t h e t i c so fs c h o p e n h 跚豇k a n t 趾ds c h i u e lh ew a s 也ef i r s tt oi 删b d u c ei d e 踮o fa b o v em e l l t i o n e d p 删o s o p h e r s t oc m n c s ep e o p l e ,删c ha na i ma t w a k 豳n gc 址n e s e i n t e l l e n t i l a l st ol o o ka tl i f ef o 蚰ad i 疵r e n tp e r s p c c t i v c w 锄gg u o w e i s e d l l c a t i o n a lv i e w sd b s o r b e dc h i n e s e 虹b d m o n a lc u l t u r e 。w e g t 啪t h e o f i e s s t u d ya r l dr e f o n l l ,印o c ht r e n d sp a n i c i p a t i o na l l ds u b l i m a t i o n 1 1 1 eu t i l 妇r a n db 勰e so fc i l i n e s e 锄dw b s t 哪c l l l t u r ep r o v i d eas 0 1 i de x p e r i e n t i a l 锄d t h e o r e t i cf o 珊l l l a t i i l go fh i st l l e o r y w 抽g se d l l c a t i o 矾lt h c o r yi sn o ti n a n e : m e o r yo fa c a d e m i ci n d e p e n d e n c e ,p u r s u i to f“p e r f e c tm a n a 1 1 dt 量l e e d u c a t i o n 劬m e w o r ko fi i l t e l l i g e n c e ,m o r a l i 饥a e s t l l e t i c sa 1 1 dp h y s i c a l b l l i l d 访g - 印,q v i u t u a lm e m n g o fc l l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mc l l l t i l r ca 1 1 de d u c a t i o n a l lm e s ef a c t o r sp m v i d el l i si d e aw 曲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i l di l l u s 仃a t i o n w 抽g s 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e o r ya l s oi n c l u d e dh i s 咖d y i n gm e t h o d o l o 阱1 1 1 em e m o d 0 1 0 9 y o fw 抽gt 3 1 l o w di na c a d c m i cs c u d i e si so fl 鹊t i n gi n f h l e n c e m o r ea n dm o r e s c h o l a r sp a ya t t e m i o nt ow r a n g ss t u d y m gm e t l l o d 0 1 0 9 y ,e s p e c i a l l yl l i sm e t h o d o f d o u b l ep r o o f 血吼,w h i c hi st oc o r n p a r ct h en e w l y e x c a v a t e dm a t e r i a l sw i t h t h er e c o r d e de v e n ti nt l l el l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t od r a wn e w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 m e t h o d o i o g yo fw 髓g ,i n s t e a d ,w 器t op r o v et l l ea l l c i e n t s o r t oe x p l a i nt h e a n c i e n t s i nh i so w nw o r d ,i ti st o l e tf h c t sd e c i d ef o r t s i naw o r d h i s s n l d y 证gm e t l l o d o i o g yo 疏r sr e f e r e l m a l 印p r o a c h e st ot h e o r o t i cf o 珊u l a t i n 叠 o fc o n t e m p o m r yc u l t l l r e 甜l de d u c a t i o 坞 i n f e c t s d 呈g e s t i b l e n 删廿o nt 0 c o n t e l 玎p o r a r yt e a c l l i n ga n ds t u d y i i l g ,b r i n g se x p e r i e n c ef o rt h ec r e a t i o no f s c h o o lm a l l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a n ds e t su pe x 锄p l e st op c o p l ew h oa r ee n g a g e d i ns e l f _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l lt h e s ec o n 啊b u t i o n sa r ee n o u g ht op r o v ei t sg i l i d i i 培 s i 鲥f i c 姐c ea i l dm o d c mv a l u eo f c o n t e m p o 删ye d u c a t i o n a lt l l e o 融 t h e 咖d yo fe d u c a t i o n a ll e g a c yo f 撇m gg u o w e i 、j l ,i uc o n s t i t u t ea 1 1 i m e 伊a lp a no ft l l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a n d 诮l la l s ob ea ns o u r c e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 圭l i p t o d a y , t h er e s e 盯c h o n m g s e d u c a 虹o n a lv i e w si si nt h ca s c e n d a n t ,o nal a 唱e ra i l dd e e p e rs c a l e t h et h e s i s l n i l i z e sd o c l l i m - n t a ls a r yt od i s c u s sw 抽g s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e o r y c o m p a f e d 耐mt i l ep r e s e n te d l l c a t i o nr e a l i t y ,i te m p h 踮i z e si t sm o d e n le n l i g h t e n i n g g u i d a n c e t h cs u b s 协n c eo fw 髓g se d u c 瓶o n a li d e ag i v ei n 钾i t a b l ea i dt oo u r 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w a gg u d w e i m e t h o d o l o 科 c u l t u r a ie d u c a t i o n o p i n - o n s m o d e m i n s p i r a t i o n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第一章前言 ( 一) 王国维与教育 王国维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过去鲜有人提及,近年来才开始受 到人们的关注。王国维不仅是提倡美育、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 宗旨的第一人,而且一生躬行实践,教育活动突出。深入研究、总结王国 维的教育活动,对正确认识和评价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国维( 1 8 7 7 1 9 2 7 )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六岁 入塾,十五岁进州学。后又学于杭州崇文书院。他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古 代旧学教育。其父王乃誉教子严格,曾亲自前往杭州阅其书院卷,故王 国维学习进步很快。他中过秀才,早年学习英、臼文,研究哲学、文学 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1 8 9 8 年,王国维在 上海担任时务报的书记和校对时,业余去罗振玉的私立东文学社, 跟日本教习学习日文、英文及数、理、化等学科。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 9 0 1 年,王国维在武昌农务学堂任教,兼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 界主笔,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心理学和教育学,阐述了进步的教育 思想,对中国教育学科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世界刊于1 9 0 l 1 9 0 3 年间,登载了9 7 篇有关日本学制的译文, 几乎都是日本办新教育以来所颁布的法令、章程,包括大学、中学、小学、 女予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门类。在短短两年间,如此全面、 详尽地译著别国的教育制度,在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绝无仅有。1 9 0 3 年,由 罗振玉推荐,王国维任教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讲授伦理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著有静安文集。王国维于1 9 0 6 年,随同罗振玉入京, 先在学部任总务司行走,后任学部图书局编辑。同年,发表了论教育 之宗旨一文,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 人物”。至此,王国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培养完全人物的德、 智、体、美四育主张第一人。随后,他由哲学转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 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 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 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1 9 1 3 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 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 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注重考证, 并且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 一代学风的影响。1 9 1 4 年,王国维作国学丛刊序,强调了他的学术思 想:“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 争。余正告天下日: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1 9 2 2 年, 王国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当时胡适对他赞赏有加,并 评论到,研究国学的“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1 9 2 5 年经胡适介绍,任清 华国学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三 年时间教授的课程包括说文练习、尚书、古史新证、仪礼等。在教授古 史新证这门课程时,王国维明确提出著名的治学方法论思想“二重证据 法”。他在学术上造诣很深,并教导有方,学生有成就的甚多。尽管如此, 从辛亥革命以来,王国维的思想明显与时代脱节。他对社会的变革充满 疑虑,而以清遗老自居。1 9 2 7 年6 月3 日,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 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震撼和惋惜,也留下了难解之谜。 综上所述,王国维担任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的主编,是 其中重要的撰稿、译稿者:他最早引进外国教育理论,最早翻译外国教育 学著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完备的外国教育理论体系:他 译著的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第一部外国教育学著作。他以 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为基础,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并用之亦 诠释亦批判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人物”。力主理论 与实际知识并重,提倡学习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学。主张大学是陶冶“英 才”的地方。他最早谋划创办师范学堂,见识颇深:他在我国最早的通州 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两所师范学校任第一批教员,时时谋其改善,堪 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他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 育界做出突出的贡献。诸多“最早”的教育活动集于一身,其成就非一般 的专门教育家所能及。纵观王国维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活动和教 育著作鲜明地反映了他欲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从他的 2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教育著作中我们发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有不少是反对封建传统 教育的。其中揭示的很多教育规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颇具启示。 ( 二) 学术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自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兴起导入和传播厦方近代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热潮,伴随着出现的是“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 的激烈论争。王国维站在维护“西学”与“新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 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主张和卓越的治学方法。王国维留给后人的 研究文献资料应该说极为丰富,为当代学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 贵的资料。亦为后人治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陆陆续续有对他的学术 进行研究的书籍面世,更多的是关于他在史学、美学、文学、哲学、音 韵学等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笔者手头上专门研究王国维的书籍 诸如王国维美学思想评述、王国维全集、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 国维评传、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王国维经典文存等,也时时能见 对他此类方面进行过集中的整理和研究的佳文:如周国栋的为“中学” 寻找价值依据王国维学术观的一种新解读、王振择的近现代中西 方学术思想的立交桥一纪念王国维诞辰1 2 0 周年、尚莲霞的王国维 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凌的王国维“境界说”的艺术本体阐述 等,但对他的中西融合观,教育观及治学方法等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文 章只在这些书籍中偶有出现并且评论性文字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从王国 维的遗书中挖掘他的教育思想,很少对此进行分类研究。专门对此研究 的文章有中国教育通史中第十四章第七节由李国钧教授撰稿的“王 国维的教育思想”。还有就是针对他早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思想或高等 教育思想和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著作:如胡正强、陈勇的王国维教育 思想探微、郭豫适所著王国维治学的思想和方法等。而针对本课题 进行研究的专著尚未查阅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试图以王国维的 中西文化观、教育观和治学观为研究对象,结合晚清教育界的思想背景,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王国维导入 西方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和意义,并挖掘他治学方法的精髓。既要看 到其合理的一面,也要分析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更主要的目的是如何 古为今用,从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方法中提炼出对当代教育仍然值得学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习和借鉴的思想和方法,这正是中国近代教育研究中值得发掘的课题之 一。 第二章与王国维同时代的主要教育理念变革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的不同,教育也随之具有不同的特性。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 8 4 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中 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一些先觉者开始了 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他们要求挽救国家危亡,改革社会,逐 步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最终发展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倡导者,著书立说,办报纸、兴学校、倡民权、宣 传维新变法,意图改革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近代史上一次进步的 政治运动。维新运动高涨期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形 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清末民初的思想与学术,在当时呈现出纷繁的态势。 这种学术观的变革,必然导致教育观也各具特色。与王国维同时代的教 育观变革指的就是清末民初时代的教育观变革。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 程,亦是中西文化教育思想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的过程。这场学术教 育观的变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一) 批判学界奴性、提倡学术自由 持有这种学术教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梁启超。梁启超是近代著 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梁启超 自幼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开始接触西方译 著。后入万木草堂,在康有为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经史文集, 也接触了不少翻译的西方书籍。然而梁启超早年学习西方,并没有明确的 目的,自然不得要领,缺乏系统的入门训练和消化吸收。1 8 9 6 年梁启超出 版西学书目表一书,介绍自洋务运动以来翻译出版的西书足有三百多 种。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游学日本,广泛涉猎。据他的三十自述 记载,“居日本东京者一年,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 他高度评价 培根,笛卡儿的学说,并在大量接触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之后,开 始自觉地破心奴,反思传统,并在旧学批判基础上去构建其伟大的新民 理想。梁氏认为,“改制”之说、“尊孔”之议、“保教”之论,都不过是 4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思想奴性的表现。他提出了“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 穷”的激昂口号,认为“思想之自由,真理之所从也”。他所指的“我”, 是思想自由,既有理性怀疑精神,又有经验实证精神的人文“我”。并以 此为依据,形成了“除心奴、反依傍”的独立思想和学术精神。纵观严 复的“意识我”,王国维的“生活之欲”,章太炎的“无待”的自由,“齐 物”的平等,都被认为是这种人文我在形而上学,经验认识上的表现。 必须提及的是梁氏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个人人格的自由。正是这一 积极的自由观的形成,使他认识到人类自由意志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而社会的发展史,正是人类自由意志在其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的 历史。由此他的学术思想也打上了个人自由的印记。他是位学者,但他 首先是位政治家。作为政治家,他研究学术,总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将 其对中国学术的研究与国民性的改造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决定他具体观 点的常变性。梁启超是由康有为带入政界和学坛的,他在初步学坛时, 无疑受其师思想影响很深,对其师康有为的“尊孔保教”思想亦十分赞 同。然而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通过日本维新派学者所宣传的 西方思想以及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说,“思想为之一变”。并逐 步地从康有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且渐渐和康有为的思想渐离渐远。 他强调,“自由”对于治疗中国传统思想的顽疾“奴性”,无疑是一济良 药,是中国走出国门的首要条件。他甚至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屡屡遭 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恰恰是我们放弃自由权的缘故。他说:“弟子之言 自由者,非对于压力而言之,对于奴隶性而言之。压力属于施者,奴隶 性属于受者。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 隶性来。”。 梁启超的学术自由和破除“奴性”的变革观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新 民”思想。他所说的“新民”,实指新的国民,是建立在群体进化论的基 础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人格理想。显然,梁启超意图从 中西汇合的角度去建构新的群体人格“新民”,主张先以教育“维新 吾民”,而后达到“维新吾国”之政治目的。换言之,他希望以西方所长 补己之短,同时扬己之长去其所短,从丽创造出一种中西调和的新国民。 这种新国民应该具有自由独立、权利竞争、冒险进取等符合新时代要求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的鲜明个性品质。他又强调,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最紧要的就是敢于 破除封建奴性,让自我从“身奴”和“心奴”中解放出来。其中,“除心 奴”无疑更为迫切。概言之,梁氏的“新民”理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 级的人生观和教育观,他所倡导的自由、独立、权利、进取等新人格素 质,对于冲破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道德观念具有很大的启蒙意义。 ( 二) 力主保存国故、提倡普及教育 清末民初的教育变革观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观点是以章太炎为代表力 主保存国故。章太炎于1 8 9 0 年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的诂经精舍求学。甲午 战争的失败,促使他走上了学习西学、探求新的救国真理道路。1 8 9 5 年, 康梁联络在京的各省举人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1 8 9 6 年1 1 月,上海成立强学会,章太炎立即参加,并于年底进入时务报报 社,担任撰述和编辑工作。章太炎生长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潮 高涨的时代,当时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 思潮,即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思潮的产生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 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它所围绕的议题就是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 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 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1 9 0 6 年至1 9 0 8 年间,章太炎主编民报,并以 此作为继续进行“国粹主义”宣传教育的阵地,主要是教育今语杂志 和学林杂志。两刊物尽管风格炯异,但对教育目的的论述却相似。教 育今语杂志创刊目的为:“本杂志以保存国故,振兴学艺,提倡平民普 及教育为宗旨。”。学林杂志的门类和前者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仅 在于前者以教育普及为己任,后者以提高为使命。而坚持建设具有民族 特色的近代文化,是贯穿于这两刊物全部论著的共同主题。在这些论著 中有一篇名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章太炎在此文中阐述 了他的教育观:“凡事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自国的人,施自 国的教育;象水火柴米一个样儿,贵也是要用,贱也是要用,只问要用, 不问外人贵贱的品评。后来水越治越清,火越治越明,柴越治越燥,米 越治越熟,这样就是教育的成效了。”文章还指出:“至于别国所有中国 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取来补助,断不可学格致古微 的口吻,说别国的好学说,中国古来都现成有的。”。为了使学术研究更 6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加符合中国的实际,章太炎还指出,必须使书本和书本以外的经验相结 合,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书籍不过是学问的一项,真求学的, 还要靠书籍以外的经验;学校教育不过是教育的一部分,真施教的,还 要靠学问以外的灌输。”。特别在当时学校被清政府控制,更应该强调这 一点,并用建立学会、倡导学会讲学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所有这些 关于教育观的论述表明章太炎研究国学的目的,亦是希望通过研究国学, 提倡国粹,使人们能抛掉民族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立 足于本国的教育实情,创造出中国近代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民主革命事 业的前进。 但章太炎也进一步意识到,提倡国学与研究新学是不相抵触的。“保 存国学”,反对“学奴”,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文化。在他发表的国学 讲习会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挈合者也”, 同时又指出,“今之言国学者。不可不兼求新识”。章太炎承认,人们对 于自己的语言、文化、政事等还有大量问题没弄明白,不知它们的优劣 究竟在哪,所以必须探究国学。在探究的过程中,他又强调,西方资产 阶级制度本身存在弊端,不可能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良药,必须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的灵丹妙药。因此必须反对两种倾向:“只佩服 别国的学说,对于本国的学说,不论精粗美恶,概不采,这是第一种 偏心:在本国的学说里头,治了一项,其余各项,都以为无足轻重,并 且还要诋毁这是第二种偏心。”他认为要克服这两种倾向,不能 人云亦云,而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由此看来,章太炎首先反对“略识 西字”,便“奴于西人,鄙夷国学为无可道者”。也就是反对盲目崇拜西 学。但从另一层次来看,章太炎所指的国粹,与其说是西学或新学的对 立物,不如说是企图将西学或新学中国化的最初尝试。国粹主义,在他 眼里,是指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形式上是民族的,但内容却是近代 化的。关于求是与实用的关系,章太炎的观点即是“致用本来不全靠学 问,学问也不专为致用”。只要符合几分真理,纵使不符合政府致用的需 要,仍然应当去专研,去追求。这一点与王国维的学术观和求真、求实 的治学态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三) 主张介绍科学、提倡实证精神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清末民初第三种有代表性的教育观就是严复主张的介绍科学、提倡 实证精神。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里 程碑式的人物,并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翻译,介绍西方科学,自觉运用科学 实证精神为武器,批判旧学非科学性的学者。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上,他以一贯的理性与持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既肯定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 长处,也表明了二者的缺陷与不足。严复这种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与 反思的努力,旨在寻求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会通,希望能创造出一套适合 现代中国国情的新文化。首先,严复认为“中学”务虚,“西学”崇实。 他的这种观点可以在论世变之亟中得到应证:“中国最重三纲,而西 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 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民 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 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 委天数,而西人恃财力。”。于是严复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崇实精神,以改造 中国。他在早年提倡学习西学,正是出于此目的。因为他注意到西方文化 中,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政治,及以理性为体,科学为用的学术,前 者为公,而后者崇真,都是中国文化应该效仿的。以彼之长,补己 之短,以最终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虽然,当时的中体西用论者也主 张融合中西方文化之长,但严复显然反对这批人士以割裂体用的态度来 对待西方文化。他认为,“一国之政教学术,其如具官之物体欤? 有其元首 脊腹,而后者有其六腑四肢:有其质干根,而后有其枝叶华实。一个国家的 政教学术,是一整套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 体用,离之则两利,合之则两伤。”。中国若要富强,必须要把西方这些政教 学术完整地学过来,使理性的精神与自然科学的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建设 的基石,使自由民主的意识成为政制革新的原动力。为此,严复以毕生的 精力,倾注与翻译介绍西方十九世纪最具建设文明与进步社会作用的自 然科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经典著作,以使西方社 会整套的富强之学在中国社会中植根,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严复还特别推崇西方的科学方法及精神,把它当作是“开民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智”的要妙。他主张提倡科学教育,改变以八股取士为核心的旧教育, 开展智育教育。他指出,与中国理学家格物以穷致心中之理不同,西方 治学方法高明之处在于即物实测与实验科学。他认为,科学为西政之本。 中国之所以效仿西方没取得实效,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对西方文化的科学 精神的体会。在他看来,西方重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不仅可以训练人的 感觉器官,养成良好的动手观察能力;而且有益于“智虑”、“心思”的 理性培养:“其绝大妙用,在于有以炼智虑而操心思,使习于沈者而不至 为浮,习于诚者不能为妄。”中国学者如果能发扬科学的求实精神,养成 科学的思维方式,那么一定可以起到摆脱国贫民穷的局面,挣脱封建旧学 的桎梏。在教育方面,他提倡在学习时“贵自得而贱因人,喜善疑而慎 信古。1 即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不因袭古人和旧说。比如在教逻辑 学、数学等科学时,应引导人们“思穷理之术”,教物理等科目时,应引 导人们“观物察变”。这才是真学问,才能开民智。严复的先进之处在于 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价值。相反,他认为中国传统文 化教育中必然隐藏着中华民族特性的“善者”,万万不能断然“去之”。 因此,他有一句评论:“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亦即融合古今、中西文化,摒弃“中体西用”的文化学术观,走综合创 新的新文化与新教育之路。他认为“排外”必然自塞文明之路:而“自 排”则是开放心态下的传统文化自我表现更新,带来的将是富强文明的 进步社会。 在教育理论方面,严复对西方文化的领会,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 及对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较,深刻而又独到,远远超越了前人和许多同时 代的人。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以自强,给人以智慧。所以要救中 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那么用什么教育去“愈愚”呢? 当然是“西学”。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着重在观念形态领域,对中西文化 的异同,孰优孰劣,都渗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介绍西方文化时,也指出 其弊其失,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肯定其合理的部分。他更多强调的 是吸取西学的现实紧迫性。他呼吁:“中国所本无者,西学也,则西学为 当务之急明矣。”“可以说严复不仅善于介绍西方学术,而且能结合中国 实际,发表自己在教育观上的独特见解,给人以很深的智慧启迪,不愧 9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综上所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与王国维同时代 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观和学术观的变革,并没有成为明确的思 想体系,这可能与他们缺乏对辩证法的了解有关,所以存在一定的历史 局限性。这场学术观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传统学术的科学化。但这所谓的 “科学”,包含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内。在人文和科学精神的双重支持下, 它不但批判改造旧学,同时又汲取西学的精髓。亲历了中西文化交融的 中国新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风范,包括王国维在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 值得借鉴的闪光之处,并间接地影响了整个2 0 世纪中国学术风貌。 第三章学无中西、学术独立一王国维教育理念的学术基 础 ( 一) 不圈国粹成见、洞察文化特征 纵观历史,悉察中外,大凡学术的进步不能离开本土文化基脉。王 国维学术的变换必然受到当时特定因素的影响。王国维的学术观及一些 其它早期的论学言论固然多为独创,但毕竟仍有渊源可寻。除了受到上 文所提及的清末民初教育观的影响之外,国粹学派是王国维学术观的重 要渊源。事实上,国粹派学人关于学术有无新旧、中西、有用无用之说 已发其先声。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 0 世纪初,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 和本土文化相融合过程中的产物。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邓实,刘师培, 章太炎等,其中心组织为1 9 0 5 年成立的国学保存会,代表刊物为国粹学 报。国粹学报大部分是纯学术的国学文章,比如史篇,政篇,文篇, 学篇,美术篇,丛谈等。每期的评论大都是对当时国粹派学术的评说。 而王国维这其间恰在上海求学供职,受国粹学报的影响很深。王国维 1 9 0 6 年离沪赴京后,曾分别在1 9 0 8 、1 9 0 9 、1 9 1 0 年先后在国粹学报 上发表了他的人间词话、戏曲考源优语录宋大曲考录曲余 谈五种,使他在正统学界逐渐崭露头角,足证他与国粹学派的渊源之深。 其次,王国维继承国粹派的学术观还表现在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 华与糟粕,把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 代民族文化等问题上。比如在关于中西文化的融合问题上,国粹派对中 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西政出于中国”、“中西文化相合”、“民 0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主中西相合”等观点。其中著名的言论“民主中西相合”是刘师培在其 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提出的。刘师培从历代名人著述中体现反专制 精神的言论,并用卢梭民约论中的观点和它们进行对比来用来应证 他的观点:西人引以自豪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都可以找 到。另外,从王国维的教育小言等著作中不难发现王国维治学的观 点和依据很多与国粹派有着相合之处。如邓实曾主张:“:乃维今之人,不 尚有旧,自外域之学输入,举世风靡,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而无用, 而不知国之不强在于无学,而不在有学。学之有用无用在乎通大义,知古今, 而不在乎新与旧之分。”邓实又曾在“国学无用辨 中说:“学之为国 用者也,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沦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 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是故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由此可 见,邓实等人已经提出学无古今、新旧之分理念。而像王国维所说的“学 术之绝久矣。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 ”1 6 与黄节的“学之亡也,殆久矣 乎、乃学之不明,而非学之无用。学术之亡久矣! ” 的学术观竟是如此的 相似。而王国维所言“今举天下之人而不悦学,几何不胥人人为不祥之人, 而胥天下而亡也“8 和国粹派反复强调的“并其学而亡之,而使天下随之以 亡也”等语也实出同一话语系统。此类例子甚多,难以枚举。由此看来, 王国维和国粹派在学术立场上非常接近,王国维的学术观即是在章太炎、 邓实等人论学言论基础上的引申。实际上,罗振玉当初创办国学丛刊, 王国维欣然作国学丛刊序,都与王国维的国粹情结不无关联。 但并不能因此臆断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是国粹主义思想的复制,相反, 王国维学术研究的诸多观点是国学派无法乞及的。例如在对中西文化进 行比较时,国粹派有许多牵强附会的地方。国粹派在复兴古学、宣传国 故时,多将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特别是上三代的制度法规与近代西方制 度文化进行对比,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许多好东西 中国古已有之,因此近代中国大可不必去西方寻求救国良策,只要从中 国古代典籍中就能得到解决社会弊端的良法。显然,国粹派对中西思想 文化进行比较的不成熟之处即在于: 及代表不同阶段利益的实质性差异, 忽视了中西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以 混淆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近 代民主思想的根本区别。而王国维学术观的先进之处在于:国家与学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只有具有如此之心态, 他才会深刻领悟到中国近代学术的特征。王国维论述到:“今日之时代, 已进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特权专制之时代。”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 了近代学术时代的本质特征。王国维在强调学术独立的同时,进一步指 出学者要以自由的心态研究学术,不要被所谓的权威桎梏住自己的思想。 他说:“自科学上观之,则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表明学 术研究是实事求是,探究真理的过程,不是某个权威说了算。王国维自 己就是遵循这一时代特征作出表率的。顾颉刚曾经说过:“王国维对于 学术界最大的功绩,便是经书不当经书( 圣道) 看而当作史料看,圣贤 不当作圣贤( 超人) 看而当作凡人看。”2 1 王国维追求学术的自由由此可 见一斑。 ( 二) 更新文化理念、倡导学术独立 在封建社会,传统学术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儒学的主旨就是教人体 养身心、理家安邦、顺应统治者维护封建帝王统治,所以以“六经治世” 毫无独立可言。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学术体系被涌入国 门的西学打破、融合、或取代,并逐渐形成所谓的“新学”。此处所言“新 学”,是以科学为支柱,以客观逻辑为基准,与以经学为支柱,以道统、心 性为基准衡量事物的“旧学”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上: 科举制被学堂制所代替,旧有的四书五经被新教材代替等等。其次,这种 西学对旧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版领域。当时西学倡导者创办了大量的报 纸,如申报、时务报、国闻报等等,出版了大批优秀的译著,如赫 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尔 的群学肄言、卢梭的民约论等文学作品,这无疑给旧学注入了一 股清新的空气。 这股清新的空气带来的是近代关于中学与西学之争、新学与旧学之 辩。王国维于中西学之争、新旧学之辩中通过对中国传统学科的考察发 现了个人的自主性,表现在学术领域便是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王国维开 展对晚清学术界的批评:“康有为之于学术非有固有之兴味,不过以之为 政治上之手段,而谭嗣同的仁学,提出以太说,是半唯物论,半神秘 论,人读此书的兴味也不在此等幼稚的形而上学,而在其政治上的意见 1 2 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 ”。”因此,王国维的观点是:“欲求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 视为手段而后可,学术的发达,正源于其独立”。这一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 了他的学术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述。 首先,王国维力主学术自主性就要努力拉开学术与政治的距离。针 对晚清的教育救国思潮,王国维深恶痛绝晚清社会中以官奖学的现象,认 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职业分工的社会,一切社会上的职业都需要特殊的技 能和特别之教育,而官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职业中的一种,用官来奖励 服务期满的师范生和留学生,这实际上等于说“今同学问、道德、实业等 皆无价值,唯官有价值”。在这之中王国维看到中国士人的爱好在于利和 官。在王国维看来,必须使道德、实业、学术具有独立的价值,然后才能 扭转社会的这种趋势。与王国维这一论点持相反观点的是张之洞。1 9 0 4 年,张之洞、荣庆等奉旨着手重订全国教育计划,即奏定学堂章程。王 国维对章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尤其是其没有设立哲学科目。对此,王国 维认为哲学乃是“博稽众说丽唯真理是从”,而自由、革命等是属于政治 学与法律学的,与哲学无关。如果说王国维与张之洞的一个分歧是在于强 调学术的独立性,那么,他们之间的另一分歧便是对于教育目的的不同见 解。在张之洞等人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如章 程中所讲的通经致用。王国维则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 道德、意志、智力、身体全面发展的个人。王国维不赞成仅仅为了“政 治上之目的”而倡言“西学”。他的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指出,康有 为、谭嗣同的维新学说“其震人耳目之处在脱数千年思想之束缚,而易之 以西洋已失势力之迷信。此其学问上之事业不得不与其政治上之企图同 归于失败者也。”“”又观近数年之文学,亦不重文学自己之价值,而唯视为 政治教育之手段,与哲学无异。总之,在王国维看来,只有视学为学,学术 为一自足的领域才能真正言学。王国维在强调学术的独立性的同时,更进 一步论述到学术的兴亡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柳州工学院《新媒体概论(艺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制备科学(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职业大学《GS二次开发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彩泥粽子手工课件
- 2024年贵金属靶材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17讲 人类遗传病-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讲课件
- 高中化学2023北京通州高三(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 新生儿脐部护理
- 调压器技术规范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 《康复医学》第四章 常见疾病的康复 第二节 肿瘤康复课件
- 61850报文解析-深瑞版-131016
- 2016年度高考全国3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 SIPOC培训教材学习教案
- 江西新定额2017土建定额说明及解释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2018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 部编版三下语文《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课件PPT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
- 附件一∶ 教育部专家实地评估案头必备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