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摘要 婚俗,作为民俗中一个重要门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2 0 世纪- - z 十年代小说与婚俗关系密切,研究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婚俗描写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 对象,深入分析其婚俗形态、叙事话语和功能。全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形态篇。第一节病态社会的婚姻陋俗,揭露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那 个特殊时代存在的种种畸形婚姻习俗。第二节,田园牧歌的婚姻美俗,展现较少 文化压抑的人性化婚俗。第三节,成长阶段的新式风尚,论述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下缓慢成长的新式婚姻习惯。 第二章,叙事篇。第一节阐述婚俗叙事的情节模式,分别探讨了婚姻陋俗、 美俗和新风尚小说叙事的情节模式。第二节,分析婚俗叙事的叙事人称,重点探 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婚俗叙事。第三节,论述婚俗叙事中的民俗意象,重点分 析原型意象和情歌意象。 第三章,功能篇。本章分别从婚俗叙事的认识功能和文化重建功能来加以 阐释。第一节,婚俗叙事的认识功能,从传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社会文 化属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节,婚俗叙事的文化重建功能,从陋俗描写中的 文化批判、美俗表现中的文化鉴赏和新风变更中的文化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结语部分论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所具有文学史和文化 史意义以及对以后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小说;婚俗;形态;叙事;功能 硕士学位论文 ab s t r a c t 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 ,a sa ni m p o r t a n tc a t e g o r yo ff o l k l o r e ,p l a ya ns p e c i a la n dv a l u a b l e r o l ei np e o p l e sl i f e i ti sv e r ys i g i n i f i c a n tt or e s e a r c ht h en o v e l si nt w e e n t i t ha n d t h i r t i t hd e c a d eo f2 0 t hc e n t u r y ,b e c a u s ea l lt h e s en o v e l sa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w e d d i n g c u s t o m s t h i sp a p e rc h o o s e st y p i c a lw o r k so ft h a tt i m ea si t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d e e p l y a n a l y s i s e st h ep a t t e r n so fw e d d i n g ,t h e i rn a r r a t i v ed i s c o u r s e ,a n d t h e i rf u n c t i o n t h e 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i ,p a r tf o r m s e c t i o ni ,t h ev u l g a rm a r r i a g e i nt h es i c ks o c i e t y , r e v e a l m a r r i a g ec u s t o m so fw i t hv a r i o u sm a l f o r m a t i o n st h a te x i s ti n t h a ts p e c i a le r ao ft h e t w e n t i e sa n dt h i r t i e si n2 0 t hc e n t u r y 。s e c t i o ni i ,t h ei d y l l i cm a r r i a g ec u s t o m s ,s h o w h u m a nw e d d i n gc o n v e n t i o n sw i t hl e s so p p r e s s i o nf r o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e c t i o ni i i ,t h e n e wt r e n do ft h eg r o w t hs t a g e ,d e s c r i p et h es l o w l yf o r m e dh a b i t so ft h em o d e r n m a r r i a g e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c h a p t e ri i ,p a r tn a r r a t i v e s e c t i o ni ,e x p l a i nm o d e s o fs t o r yl i n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d i s c u s s 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so fv u l g a rm a r r i a g e ,i d y l l i cm a r r i a g e ,a n dn e wt r e n d s e c t i o ni i , a n a l y s i so fn a r r a t i v ep e r s o n si nt h en o v e l t h ef o c u si st h ef i r s t p e r s o na n d t h et h i r d p e r s o n s e c t i o ni i i ,d e p i c to ft h ef o l kc u s t o m si m a g e s ,c h o o s ep r o t o t y p ei m a g e s a n d ”l o v es o n g s ”i m a g e sa st h ef o c u s c h a p t e ri l l ,p a r tf u n c t i o n n a r r a t i v eo ft h i sc h a p t e rf r o mt h ec u s t o m sa n dc u l t u r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f u n c t i o n a l f e a t u r et ob ee x p l a i n e d s e c t i o ni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f u n c t i o no fn a r r a t i v em a r r i a g ec u s t o m s ,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a t t r i b u t e s a n dp r o p e r t i e so f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s o c i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 s e c t i o ni i ,c u s t o m sa n dc u l t u r a lf u n c t i o n so fn a r r a t i v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f r o mt h ev u l g a ro fc u l t u r a lc r i t i c i s m ,t h eu s p e r f o r m a n c ei nt h e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o f a p p r e c i a t i o na n dan e ww i n do fc u l t u r a lc h a n g et or e f l e c to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w e n t i e sa n dt h i r t i e si n2 0 t hc e n t u r yo ft h ec u s t o m so nb e h a l fo fn a r r a t i v ef i c t i o ni s n o to n l yt h em e a n i n go f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b u ta l s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 a f t e rt h en o v e l so f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k e yw o r d s :n o v e l ;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 ;p a t t e r n sn a r r a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i v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京弓 , 醐:1 “月牛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囵。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月年e t 月f ,日 j ,o 年年 7, & 期期日日 弓芦 j l 压上一 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俗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 俗的基本特征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 和服务性。民俗来源于民间,存在于民间,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 象,隐含了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婚俗,是民俗中重要的一种,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 的文化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可以看作是民 族文化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陈顾远在其中国婚姻史一书中这样定义婚俗:“迨 人类知识发展以后,男女结合渐有规范,乃构成婚姻上之种种制度,或可称日婚 俗,于此,有男女然后始确有夫妇矣。社会学家所谓婚姻乃经过某种仪式之男 女结合,为社会所许可者,此种制度必以社会之许可为其特征,到处皆然云云 是也 。 婚姻与每个人的生活相关,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婚俗在 每个社会都是一种重要的习俗。婚姻又跟时代联系紧密,婚姻打上了时代烙印。 不同社会的人们在怎样结婚、与谁结婚以及与几个人结婚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然而婚俗又具有普遍性。不管社会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持什么态度,在所有 社会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一一婚姻关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透过婚姻习俗 我们可以窥测到一个时代入的思想观念和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从婚姻内容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渗透其间的道德、法律、宗教典籍、礼仪、制度和观念等因素。婚 俗中包含着法的观念和制度。从最原始的婚姻禁忌到后来颇具典章形态的婚姻法 典、婚姻制度,以及种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对婚姻行为的惩罚都存在于婚俗之中。 结婚要有媒人搭桥,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对童养媳、寡妇再醮都有 种种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实际上便是一种婚俗道德。婚姻又是一种经济 行为,从中国人的婚姻动机、“门当户对”的婚姻交换理论、买卖婚、婚姻收彩礼 等,可见一斑。婚姻又具有政治的特点,“合二姓之好 的婚姻目的,等级制与男 尊女卑,不同民族的“和亲”,不同政治集团的“联姻”,显然都是一种政治婚姻。 婚姻的礼仪更是纷繁多姿,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绚丽多彩的婚礼服,迎亲诗歌, 婚礼歌舞,为我们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婚姻艺术的篇章。透过中国人合八字习俗、 喜的习俗、闹洞房与兴旺发家等习俗,可发现积淀于其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 民俗与文学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民俗作为一种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l 页。 圆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1 - - 2 2 页。 国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 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 ,上海书店,1 9 8 4 年版。 - - - t 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生活,文学从民俗中吸取养料来丰富其表现的内容。文学是人学,也是生活的反 映。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家有意识地创作了很多反映婚俗的文学作品。中国 文学作品中表现婚俗的文本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的诗作占有很大比重,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 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 的弃妇诗。都风柏舟即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 词:“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 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已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 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另外,周南桃天、郑 风女日鸡鸣、邶风绿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作品中都有对婚 姻习俗的描写。诗经中对婚俗反映最全面的当属卫风氓。从相识到自由 恋爱,再到请媒人说媒,再到占卜合婚,再到婚后生活都有详细的描写。诗经 之外,春秋记录描写了一夫多妻的纳妾婚俗。楚辞屈原的离骚中也有记录 当时婚姻需要“媒妁之言”的句子:“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心犹豫 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理弱而媒拙兮, 恐导言之不固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著作, 其中也记载了婚俗。比如,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就是娶的他姑姑馆陶大长公主的 女儿陈阿娇,并有“金屋藏娇 成语流传后世,说明当时表兄妹通婚很普遍。另 一个就是门当户对的观念。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新寡,嫁与大将军卫青,武帝即 封卫青为关内侯,这样才显得般配。在唐代诗歌和传奇中有反映婚姻爱情习俗的 作品,如长恨歌、柳毅传、李娃传等。宋话本小说、元杂剧中都对婚俗 有所反映。到了明清小说中描写婚姻习俗就更为普遍了,红楼梦就完整地展示 了清代婚俗的情形。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婚俗叙事的现象更普遍。婚俗与中国现代小说之间的 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婚俗描写很多且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的三个十 年,在乡土小说、左翼文学、通俗小说、女性文学等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尤其 以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最为丰富,一些左翼进步作家和通俗文学作家也有所涉及, 形成了一大批有关婚俗的文学文本。 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与婚俗关系十分密切,文本丰富。小说中有对 婚姻陋俗的批判,如鲁迅的祝福、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 台静农的负伤者蚯蚓们烛焰拜堂、许钦文的步上老老泪鼻 涕阿二难兄难弟、许杰的改嫁、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沈从文的萧 萧、巴金的家、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等。也有对 婚姻美俗的鉴赏,如沈从文的边城、龙朱、豹子媚金和那羊等等。 小说还叙述了多种正在成长中的新式婚姻风尚,如鲁迅的伤逝、冰心的两个 2 硕十学位论文 家庭、叶圣陶的倪焕之、陈衡哲的洛绮思的问题、冰心的西风、凌淑 华的绮霞、向凯然留东外史、巴金的憩园等等。 本文拟研究中国二十世纪- - = 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从婚俗叙事的形态、 叙事和功能三方面展开论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第一章形态篇 在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一些优秀作家凭借着他们对其特 定历史,自己所熟悉的地域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写出“巧妙地把人物命 运和民俗画幅结合在一起,更深刻地挖掘深层的民族心理 的现代民俗小说。他 们以鲁迅为发端,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李劫人、废名、沙、汀i 、艾芜、萧 军、萧红、王鲁彦等参与,创作出了熔民俗文化与小说艺术于一炉,风格各异、 个性鲜明、有特定民俗文化意识的现代民俗小说。在本章节中,根据作家所展示 的多种民俗形态,分病态社会的婚姻陋俗、田园牧歌的婚姻美俗和艰难成长的新 式风尚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节病态社会的婚姻陋俗 社会的病态往往是通过社会陋俗等带给人们的文化影响以致人的麻木、愚昧 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俗民的不幸就往往被这些陋俗和传统封建思 想所害。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从民俗视角观察社会人生、揭示当时特定历史背 景下的社会“弊病 以及“国民性弱点。作家把忧郁的目光投向了民俗世界,对 民族文化和人的命运进行审视,笔触开始深入到整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写出了我 们民族历史文化坚厚的沉积层及其重压下的悲剧。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和致力 于改造国民性的精神界战士一一鲁迅就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 和病态心理。许多作家也从故乡的民间民俗生活出发,对野蛮落后的陈规陋习, 以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锐利的现代眼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中国2 0 世纪二三十 年代小说文本中描写的婚姻陋俗出现了典妻、卖妻与入赘婚,荒婚与童养婚,再 醮婚与转房婚,冥婚,纳妾与娶姨太太等形态。 ( 一) 典妻、卖妻与入赘婚 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而民俗与社会生活有着水乳 交融、不可分割的联系。历代作家曾努力从生活的矿藏中提炼他所需的民俗题材, 广泛应用于写作之中。典妻作为一项封建婚姻陋俗,它存在于生活之中,也引起 了作家的关注。在古代小说中,集中反映典妻( 妾) 的是水浒传和错斩崔 宁。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叙述了一段宋江典赡阎婆惜的习俗。宋代错斩崔 宁和明代冯梦龙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则以一个有关十五贯钱来历的“典妾” 戏言,导引出一个千古冤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典妻的野蛮残酷,也引起了 作家的重视,他们出于文化愤怒,纷纷提笔呐喊,向世人展出,代表作品有许杰 鲍昌著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4 4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的赌徒吉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这些作品从不同角 度,深刻揭露了典妻陋俗给妇女带来的身心摧残、给社会家庭造成的危害,对其 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台静农的蚯蚓们和负伤者是描写“卖妻 陋俗的典型作品。蚯蚓们 中的李小,由于生活特别艰难,不得已只能让妻子改嫁,其实就等同于将妻子儿 子卖给他人,且还立有字据为证。字据由老夫子张老翁代笔写,内容如下:“立卖 人字人李国富今因年岁欠收,无钱使用,情愿将女人出卖于赵一贵名下为妻,央 中说合,人价大钱四十串文正。女人过来以后,事后不得反悔。外者女人带来小 孩一口,亦由买主养活,日后不得藉此生端。恐口无凭,立此字为证。同中蒋三 星、陆华堂、江福贵、周三、范五、刘蹩子,张朗翁代笔。 朗翁读完,众人无 异议,李小即在上面“打手印 即“将左手涂了墨,重重地印在卖字上 。在字据 里明显提到的“卖 字,是将妻子卖给他人为妻即典妻。台静农的另一篇小说负 伤者也讲述了卖妻的婚俗,但其形式跟蚯蚓们中的“卖又有点不同。后 者中丈夫本人虽属无奈但终究还是自愿行为。相同的是,他们都立了卖妻的字据。 作者通过此一民俗描写反映出国民劣根性的一面。 与典妻、卖妻写女性的悲剧命运相反,入赘婚是男方到女方家里生活,就是我 们今天所说的上门女婿。许钦文在步上老和老泪两篇小说中都描写了入 赘婚,但反映的内容不同。家贫出赘是步上老的主题,为了夫家血缘的延续 而招赘则是老泪所表现的内容。未婚女子招进丈夫称为“入赘 ;已婚妇女招 进的丈夫称作“步上老 。做步上老的人多是由于生活的艰难,没钱娶妻,于是不 得不到女方家去。书中主角长生由于家境的贫寒而不得不做步上老,而他的儿子 同样因为贫寒,也将面临这一境况。老泪则描述了黄老太太一生婚姻的悲剧。 先是两次定了婚,还未过门就死了新郎。后嫁给黄麻子做三填房,儿子不到周岁 又死于天花,随后黄麻子又病死。黄麻子临死前要她向人“借种一,说成是他的“遗 腹子 。以后她有了女儿明霞,为续夫家香火,招女婿入赘,不久女儿又死了,于 是她又为女婿续弦,几年后,入赘的儿子患传染病死了,她又为儿媳妇招了一个 “补床老 。黄老太太的一生都是为了夫家子嗣的延续。篇中的“补床老也就是 “步上老,也许这一叫法能更形象地说明这类人的身份。 ( 二) 荒婚与童养婚 荒婚( 亦称病危冲喜) ,是未婚男子因病娶妻,以求以喜事冲去附着的晦气,达 到治病的目的,这是一类以牺牲妇女的一生幸福为代价的婚姻习俗。冲喜这一丑 陋的婚俗曾让不少中国女子新婚即成寡妇,又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度过暗无天日 的余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受压抑,人性被扭曲的一个例证。 o 台静农著地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8 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台静农烛焰描写的就是“冲喜 这一婚姻陋俗中女性的悲剧。全篇共八处 用到“冲喜”这两个字眼。故事起于办丧事一一吴家少爷的出殡,“冲喜 并未带 来转机,娶媳妇未能挽救他的性命,新过门的媳妇当上新娘就成了寡妇。婚嫁的 前夜,烛焰的灵验预兆着“冲喜的悲剧。说是“冲喜,实际上与抱主成婚、归 门守孝没有差别。台静农的这篇小说以“烛焰 命名,正是以新人出嫁时喜堂上 烛焰的变化来象征冲喜的结局。翠儿未来的命运就像那烛焰一样。同时也揭示了 冲喜这一婚姻陋俗的危害:将青年女子推向灭亡。然而,如果说“冲喜 这一婚 姻陋俗是将翠儿推向了新婚即寡境地的刽子手,那么翠儿的父母亲友则是帮凶。 在翠儿出嫁的前一晚,宾客都夸新婿如何好。结婚当天,翠儿妆扮齐备后,由姑 母和姨母引到堂前,行辞家的礼仪。新妇在父母亲友的合谋下走上了不归路。由 此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女子命运的悲惨。在婚姻问题上,她们不能自主,必须得 昕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被他人所 摆布。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也曾揭露此种畸形婚俗。曼娘的遭遇透露出封建伦理 的阴暗。在曾家老祖母的安排下,曼娘自幼便被许配给了其长孙平亚。这也指出 了另一种封建婚姻陋俗一一指腹为婚。当平亚已经病危时,她依旧习“冲喜 嫁 入曾家,意图挽救平亚,但这并没有留住平亚,婚后不过几天,平亚便去世,一 个年轻美貌的少女开始了其独枕孤灯的处女孀居生活。对于“冲喜 一事,曼娘 母亲孙太太曾说可以给曼娘关于婚姻选择的自由。然而从曼娘所受的教育、她对 平亚的感情以及孙曾两家的家境和关系,曼娘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在严 格的封建礼教制度下所教化出来的女子,一个有着“容、言、德、工良好教育 的女子,在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即将亡故,而通过“冲喜 可能重生的平亚时,在 一边是财大势粗的曾家而另一边是已近颓佚的孙家家境相比之下,曼娘除了走上 这条路别无选择。她不能自主,当然她也放弃了自主却又无可奈何。 童养媳是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婚俗,是指有子嗣之家,抱养人家的女儿 为养女,待其子和养女达到适当年龄,即使他们成婚。民谣“十八岁大姐九岁郎, 晚上困觉抱上床,不是公婆还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形象地反映出这种“夫妻 的荒唐。 童养媳这种婚俗形式的出现有其社会经济原因。陈顾远在中国婚姻史中 指出:“今日乡野间男子早婚而娶年长之妻,亦所以收其劳动力也。故虽在宗法社 会之继嗣一大目的下,此种求助之目的依然有相当地位,所谓:娶妻非为养也, 而有时乎为养( 孟子万章下) ;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 列女传贤明篇) 。究亦 未能完全排除经济方面之目的也。”童养媳婚姻有两种形式:一是有子嗣后,二 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 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 ,上海书店。1 9 8 4 年版,第9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是等郎婚。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指前一种,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曾向往自由 的萧萧,成长为麻木的看客,甚至轮回悲剧的帮凶。另外,冰心的最后的安息 通过描写1 4 岁的童养媳翠儿被婆婆虐待致死的悲剧命运,控诉了封建童养媳制度 的残酷性。 萧红呼兰河传也向读者展示了童养媳婚姻陋俗的悲惨。老胡家的童养媳 叫做团圆媳妇,十二岁才到老胡家来。团圆媳妇不符合大家的标准,也就注定了 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过了没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特别厉害, 直到被打病了。她的婆婆这样解释她的病,“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 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 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 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人在气头上还管得了这个那个, 因此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一没多久,小团圆媳妇就让他们给 折腾死了。 ( 三) 再醮婚与转房婚 再醮,即再嫁。自宋儒提倡寡妇守节的理论,并逐渐成为礼教以后,“再醮 就不仅仅是风俗,而是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的祝福展示 的不仅是礼教吃人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民间风俗对于人的心灵的束缚。祥林嫂 的“不事二主,以死相抵,并非在于她对礼教的认识,更多的是民间关于妇女再 嫁的习俗对她的束缚。许钦文老泪和鼻涕阿二中亦描写了陋俗对妇女再 醮的精神压力。社会一方面主张妇女“节烈 ,另一方面妇女在没有经济权的情况 下只能依靠男人生活,丧夫后在无子的情况下便被逼迫改嫁,祥林嫂如此,鼻涕 阿二如此,许杰改嫁中的启清嫂亦如此。“节烈、“再醮 都是为了男方的利 益,妇女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被作为商品被买被卖,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寡 妇再醮表现的是妇女丧夫及再嫁后的艰辛。 转房婚,亦称收继婚、转亲婚、叔嫂婚等。台静农的小说拜堂和许钦文 的难兄难弟都反映了这一婚姻习俗。叔嫂婚,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一定 的冲突。台静农的短篇拜堂中汪二当了蓝布夹小袄即去吴三元的杂货店买香 表蜡烛。当吴三元问汪二买这些做什么用时,汪只得谎说“人家下书子( 即过婚 书) 用 。汪二没有向吴三元说出他买这些东西的真相。因为叔嫂婚在外人看来也 是不光彩的,就连汪二自己也觉得面上无光。“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 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 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转而想,要 不是嫂子天天催,也就可以不用磕头( 拜堂) ,糊里糊涂地算了。不过她说得也有 萧红著呼兰河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1 1 页。 7 - - _ f 。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理:肚子眼看一天大似一天,要是生了一男半女,到底算谁的呢? 不如率性磕了 头,遮遮羞,反正人家是笑话了。”。在汪二自己看来,这种叔嫂婚也是不怎么好 的,所以才羞于向杂货店老板讲是为自己买香表蜡烛,他不敢放炮庆祝,就算磕 头( 拜堂) 也只能在半夜里进行,去请牵亲( 傧相) 的,也是晚上请,且羞于启 齿。拜堂也是不敢声张的,只在田大娘和赵二嫂主持下简单地拜了天地、祖宗, 却没敢叫醒汪二的父亲来受拜。第二天早上吴三向汪二的爹爹道喜,他却不怎么 高兴,只默默地喝他的酒。因为在汪二的爹爹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道贺的事, 反而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 ( 四) 冥婚 冥婚,是中国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之俗主要受灵魂不死的宗 教思想的影响,即认为人死之后,离开了阳世,可仍生存于冥界、阴间。阳世没 能结婚,应该成全他们到冥界、阴间去举行婚礼。冥婚之俗周朝时已有。周礼地 官媒氏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 之定律。按郑玄注:“迁葬谓生时非夫妻, 死既葬迁之,使相从也。 孔颖达疏云:“迁葬谓成人鳏寡,生时非夫妻,死乃嫁 之。嫁殇者,生年十九已下而死,死乃嫁之。不言殇娶者,举女殇,男可知也。 它表明,古时冥婚有两种方式:迁葬和嫁殇。迁葬指本来无关系的男女,均未成 婚而死,死者家人或亲友为之结合,迁其骸骨而葬于同墓,使他们在阴间成为夫 妇。嫁殇指生时已有婚约,未成亲而死,由家人或亲友为之完成婚礼。在北方, 冥婚被称为“阴婚”、“阴配 、“阴亲 或“娶骨女 。冥婚之礼一切“率如生者。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描述了2 0 世纪3 0 年代乡村中的“冥婚 风俗,是中 国现代小说史上描写冥婚这一婚俗现象最为详尽的作品。菊英8 岁夭折,1 0 年后 也即她应成年时,其母要为她找婆家,她相信这样可除却菊英的寂寞与孤单,她 “毅然的把女儿的责任照着向来的风俗放在自己的肩上了 。菊英娘在为菊英备嫁 妆时费尽心思,各类金银首饰,四季衣服,各种被子、枕头,各类家具等等一应 俱全,还陪嫁了十亩良田。只是“各色纸童,纸牌,纸马,纸轿,纸桌,纸椅” 一切纸的物品才说明办着的是阴间的婚事。冥婚使菊英的灵魂有了归宿,也使她 的父母得到了安慰。小说中对冥婚的描写,揭露了民俗中落后的一面,把不可救 药的愚昧和令人沉思的母爱交织在一起。小说还写出了当地人对这种具有封建迷 信色彩、愚昧无知举动的认同。菊英的娘把已故菊英的婚礼办得跟活人一样,当 地人只说她办得好,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它体现了村民善良的愚昧。 ( 五) 纳妾与娶姨太太 台静农著地之子,人民文学m 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6 页。 郑注:周礼地官媒氏卷十四。 参见马之骗著中国的婚俗,台湾经世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5 3 页。 硕十学位论文 纳妾,是一夫多妻制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纳妾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皇帝可以 有三宫六院,臣子也可以妻妾成群。到了近现代,妾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那就是 姨太太。中国现代小说中对娶姨太太的描写也很常见,它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 种反映。姨太太这类人物是封建时代妾的名称遗留,是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时期一种特殊的产物。广陵潮中红珠就先是给官僚当姨太太,后又做了云麟的 姨太太。金粉世家中金家父子两代都有娶姨太太的。啼笑因缘中女主角沈 风喜也做了军阀的姨太太。家中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同样 是在家中,觉慧的五叔克定在外面租公馆娶妾。蹇先艾1 9 3 3 年创作的酒家 写来自省外的大学生与小城的酒家女相爱,结果酒家女却嫁给当地有权有势的驻 防团长做姨太太等等,这类小说都对纳妾或者说娶姨太太这一丑陋民俗进行了批 判。 第二节田园牧歌的婚姻美俗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田园和牧歌有着亲缘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在乡土小说中 找到经常和“情调 、“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在一起的牧歌的影子。婚俗中的美 俗指的是符合自然人性的要求,不对俗民构成文化压抑的民俗。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是以三十年代湘西独特民风习俗为素材,创造了一种与揭露国民性弱点 完全不同的,以赞美故乡美,人性美,人情美为主的作品。边城让人们了解了 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的盲肠 的湘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并给我们展示了田园 牧歌中的美好民风民俗。边城描绘的是湘西山光水色的新奇幽雅和“淳朴”、“憨 厚 、“安静和平 、“极有秩序 的茶峒独特的风俗习惯。正如作家所说的那样边 城中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认为,人 性包涵着两个部分:一是人的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 美好品质。茶峒的节日民俗丰富多彩。尤其是苗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当 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洒画王字。 龙舟竞渡的场 面不仅充分体现了湘西楚地独特的地域色彩,而且是端午节期间举行的最令人兴 奋的活动:那狭长的船被朱色彩绘,立于船头的指挥头裹红布,蓬蓬档挡的锣鼓 撼人心魄:赛龙船敲的高脚鼓“用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而赛后军民下河 抓鸭子的习俗,这一习俗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以及湘西的田园牧歌情调。再就是 边城中对歌求爱的习俗:端午节期间,团总母女到顺顺家相亲,翠翠本能中 感到了威胁,她唱起当地神巫在还傩愿时演唱的傩辞。这傩辞虽出于沈从文杜撰, 其苗族背景却是确实的。翠翠下意识的在扮演神巫的角色,她用了本土最庄严, 也最有效力的形式,为自己的爱情祈福。翠翠的父母也是在对歌中相爱,如今, 大老二老又要通过唱歌竞争爱情。二老的自信一部分来自他对自己歌声的自信。 大老在唱歌上逊色,他的丰厚的聘礼和殷实的家境也帮不了他的忙。对歌求爱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习俗不为苗族所独有,但在苗族中最盛行。更为特别的是“走车路 和“走马路 的找对象的方式。“走车路 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求婚方式,是非听从不可的 封建婚姻制。“走马路 则是由青年自己用对歌的方式选择对象,反映了湘西人的 婚姻没有很多繁礼褥节的社会习俗。粽子、松耙、渡船、吊脚楼、小背篓、对歌、 赛龙舟都是湘西特有的风俗。作家紧紧抓住这湘西特有的风俗,给我们展现了湘 西楚地的原始、纯朴、重义轻利的民风,把我们带入到田园牧歌的人间“桃花源。 又如龙朱,它以苗民族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龙朱是苗民族中具备 美貌,健壮于一身的美少年。他具备了常人无法拥有的一切。而且神非常偏爱他, 让他具备了俊美、健康以及财富,还赏赐了他美妙的歌喉。他无所不能,是神的 杰作。所以他是许多青年女子倾心的偶像,但不是她们结婚的对象。他被视于神 的化身,女子们把他当神一样对待,敬而远之。所以,龙朱作为人们心目中理想 的人,爱情和女子与他无缘。但是,苗族独特的对歌择偶,给他提供了美妙绝伦 的机会。这是整个作品中最重要的线索。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婚俗他可能一辈子 不能结婚。当然,不能排除他的矮奴以及敢跟他对歌的美貌、勇敢的女子。最后, 龙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娘。故事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此外,媚金豹子和那羊中青年男女通过对唱情歌而相识相知相爱,婚 姻完全由青年男女自己做主,两情相悦。沈从文通过对远离中原文明的湘西社会 的婚姻美俗的描绘,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 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从而达到冲击封建礼教和伦理 道德,使婚姻获得自由、人性得到解放的目的。 杨振声的玉君也向我们展示了七夕乞巧的民俗。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 上“织女 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 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 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作 品对于海岛上七月七乞巧的活动描写尤其细致而精彩:时已初更,只看见一个个 灯笼,在暗中悠悠地走。又见一群腿动,合照在地上长大的黑影。山怀里一块平 原,平原中间起了一架棚,是用船桅和船帆扎成的。棚周围挂了些灯笼,棚前一 张供桌,两端排的是对红纸糊的风灯,中间是些水果碟子与香炉杯盏之类。桌 面的方向,正对着银河边织女星。棚底下高高矮矮拥拥挤挤的站了无数的女孩子 都是自十岁至二十岁的样子大红大绿的衣服,油光的头,扑满红脂的脸。那些女 孩子正要行乞巧礼,大家一齐向织女星跪下,合了手,闭上眼,脸向着天默祷。 一时大家行过礼,都到供桌上取了一根花针,三枚细长的绿豆芽子,踱到黑暗地 方,把那绿豆芽子穿在针孔里。她们的意思是谁能先把豆芽穿在针孔的,就证明 她是织女的高徒,全岛的人都要尊敬她的。通过“乞巧节 的民俗描写,把平民 生活的自由与欢快,人们通过乞巧求得美好姻缘的风俗习惯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 1 0 硕七学位论文 的面前。 第三节成长阶段的新式风尚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仅大量书写了传统婚俗中存在的陋俗,同时也在探索 新的婚姻形式,发出了要求婚姻自由的时代最强音,对新婚俗习惯的形成起到了 很好的推动作用。“五四 以来,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人们对婚姻自 由的探讨也越来越多。鲁迅的伤逝就是一篇反映恋爱婚姻自由以及存在的问 题的典型代表,茅盾的蚀三部曲,四十年代巴金的寒夜也表现了这一文 化现象,同样具有代表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映婚姻自由这一新风尚的作品 集中体现在一些女性作家的创作中。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大都经历过社会和家庭的重重围困,尝到过专 制家庭和包办婚姻的苦楚,并且她们几乎都是正当青春年华的时候开始创作,因 此她们关注的焦点首先就是女性的婚恋问题。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陈 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石评梅、苏雪林、丁玲、白薇、陈学昭、 谢冰莹、萧红等人先后登上文坛,她们以前所未有的创作姿态树起了女性自我解 放的里程碑,掀开了女性文学崭新的一页。她们从创作之初,就流露出鲜明独特 的自我意识以及对女性解放的关注,开始探索和书写新旧交替时代环境中女性的 生存困境和生命体验。在当时的文坛,她们因为自身有深切的人生经验和体会, 反映出了当时青年男女婚姻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婚姻习俗的变化,出现 了众多作品。如冯沅君的旅行、隔绝和隔绝之后三篇相互联系的小说 中,真实地记录了刚刚觉醒的女性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心声。苏雪林的棘心, 石评梅的这是谁的罪? ,庐隐的灰色的路程、时代的牺牲者、象牙戒指, 丁玲的梦珂等等都体现出现代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立精神,觉醒的女性 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心声以及事业与婚恋的冲突等。概括起来,二十世纪二三十 年代小说在探索新式婚姻风尚上,主要做出了如下几类描述。 ( 一)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中,写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小说数量众多。“五四运动 后,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自由民主思想为广大青年所接受。他们在恋爱婚姻问 题上渴望挣脱旧礼教束缚,特别是几千年来一直深受封建婚姻制度和习俗戕害的 女性,她们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式婚姻。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 出现较多的新女性。 茅盾虹中梅行素是经过五四洗礼的新女性,凭着勇敢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挣脱了家庭婚姻的束缚,在社会经历的冲撞中摸索人生的定位和方向,她不能回 头,但也还没有看清前面的目标,所以只能把握“现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一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是一步。赵园曾指出茅盾笔下这群“时代女性 的特色之一就是抱持着“现在主 义 。她勇敢地向青梅竹马的姨表兄韦玉提出私奔的要求,但抱持着“无抵抗主 义的韦玉却退缩了。私奔的愿望因韦玉的退缩而破灭。之后她把自己的婚姻当 作解救父亲债务的方法而嫁给了柳遇春。婚后柳的陋习让她不堪忍受,梅下定决 心离开父亲和丈夫,并逃离了家庭,去追求恋爱的自由。梅从家庭婚姻的束缚中 逃脱出来的过程中的挣扎可以说是虹最精彩的一部份。茅盾的另外几部小说 幻灭、动摇、追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中也有所表现。鲁 迅伤逝中的子君也是这一类的代表,她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毫不畏缩地 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勇敢地与涓生同居,实现了新女性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 反抗旧俗的行动。 ( 二) 事业与婚恋的冲突 事业和婚恋的冲突,做人还是做女人的两难选择,这一问题早就已初露端倪, 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已经成为知识女性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婚姻中两性不平 等的关系没有被彻底改变之前,当女性还有可能沦为性工具和生育机器的时候, 必然会有一些醉心于男女平等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为了事业而拒绝婚姻。在 她们看来,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确保自己的人格独立,如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 中的洛绮思,冰心西风中的何秋心,袁昌英玫君中的李玫君,凌叔华绮 霞中的绮霞,庐隐胜利以后中的文琪,施济美一个落花时节的梦中的 桓浣莲等等。这一选择,体现出现代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立精神。 ( 三) 跨国婚恋一一新风尚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量青年学生到日本和西 方留学,从而成就了跨国婚姻。其中较多的是中日跨国婚姻,日本女性对中国新 文学作家的影响构成了近代日本影响中国新文学的一种形式,一个侧面。中国现 代小说对这一社会现象也有所反映。最早展示这种留学生与所留学国家女子结成 夫妇而成就跨国婚姻的是向恺然( 笔名平江不肖生) 的留东外史。向恺然有过 留学日本的经历,据其经历和见闻,结合当时留日学生的故事写成了小说留东 外史。这是一部经得起实证性研究的小说。留东外史生动展示的,中国人留 学日本的副产品之一是为数众多的中国男士与日本女性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关 系。堕落性的嫖宿是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婚姻。周作人、郭沫若、蒋百里、 陶晶孙等人都是娶日本女子为妻。小说所具有的影射性,则是这种真实性的直接 产物,其中就有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影子。 。赵园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6 l 一2 6 3 页。 圆民国时期具有留闩背景的知名人物中多有以日本女性为妻妾者。相关问题可参阅民国名人与日本妻 妾,王晓元编撰,作家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版。 1 2 硕士学位论文 郭沫若作于1 9 3 7 年9 月的在轰炸中来去一文中叙述了吴履逊与他的日本妻 子离婚赴华北抗战前线的故事。通过郭沫若的描写,我们不光看到了中日跨国结 婚;也看到了离婚,协议式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吴履逊夫人这样一个日本女 性的独特性格。郭沫若的落叶以主人公菊子4 l 封充满忏悔色彩的信构成小说 的叙事结构,叙写了一个哀婉的爱情悲剧故事,即日本医院的护士基督徒菊子, 与中国留学生洪师武相恋的爱情悲剧故事。此外,张资平在约檀河之水中也 写了留学生韦先生与日本女子的相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第二章叙事篇 弟一早 蚁争扁 在考察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婚俗叙事的形态之后,本章主要用叙事 学的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指南
- 智慧树知道网课《当代世界电影文学经典选读》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窗体顶端商品房预售合同交易
- 2025上海市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合同
- 商业办公楼租赁与维护合同
- 2025防水材料购销合同
- 奥尔夫图谱课件
- 厦门安幸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度旧设备购买合同
- 2025租房补贴借款合同
- 粮食安全政策
- UL2034标准中文版-2017一氧化碳报警器UL中文版标准
- 【MOOC】认识飞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国际商务谈判 习题答案、练习题及答案(白远)
-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 幼儿园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 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探究与分享参考答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 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赏书法之韵》教学课件1
-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 02R111小型立、卧式油罐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