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思之诗——萨特文学的文本学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思之诗——萨特文学的文本学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思之诗——萨特文学的文本学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思之诗——萨特文学的文本学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思之诗——萨特文学的文本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萨特是2 0 世纪世界哲学和文学史上一座无法绕过而且必须瞩目仰视的高峰,其在哲学和文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在一定范围之内,存在主义与萨特之问可以划一个等号。也许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太为夺人眼目,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萨特文学作品所独具的艺术特色,众多学者把萨特的文学作品仅仅看作其哲学思想的简单图解,对于萨特的文学作品来说,这种结论无疑是十分武断而且片面的。本文试图扭转这种无视萨特文学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偏见,从萨特文学文本的特点切入来分析萨特文学作品所取得的独特而巨大的艺术成就。通过这种分析,我们认为萨特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其哲学思想的简单图解,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艺术生命和份值,正是萨特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了其哲学思想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得以播散,萨特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词:萨特;文学;文本一垒! 塑! !a b s t r a c tj e a n - p a u ls a r t r e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e ra n dw r i t e ri n2 0 t “c e n t u r y h eh a dw r o t em a n yb o o k s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m a y b em o s tp e o p l el o o ks a r t r ea sag r e a tp h i l o s o p h e r , t h e yt h i n ks a r t r e sl i t e r a t u r ew a so n l y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t oh i st h o u g h to f p h i l o s o p h y w ed o n ta g r e ew i t ht h i si d e a t h ev a l u eo fs a r t r e s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sg r e a tt o o i nt h i sp a p e r , w ew a n tt o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a r t r e sl i t e r a r yt e x ta n dt or e c o g n i z et h es u c c e s $ o fs a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s a r t r el i t e r a t u r et e x t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w a n gy a h o n gm a j o r :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s t u d i e s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 :h u a n gz a n m e i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_ f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王亚红签字日期:叮年p 月形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塞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亚红导师签名:兹磺物签字日期:加订年伊月厄日签字日期:叼司年z 月日j第1 章引言第1 章引言让一保罗萨特是2 0 世纪最出色的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之一,对其定位得困惑和迷茫是萨特研究中最棘手的闯题之一,这并不是研究萨特所独有的难题之一,身份的多重性是2 0 世纪以降众多学界巨擎的共同特色,如罗兰巴特,如德里达。丽也许正是这种身份的复杂性才使萨特身上具有永久的解读魅力萨特与“存在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萨特就等于“存在主义”。其实任何位在我们看来的。存在主义大师”都曾表示自己不是存在主义的,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这是大师们的先见之明之处,因为任何一位思想家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痛恶拘固于某种流派而使自己的思想理论狭隘化,教条化,庸俗化。只有为了。介入”、“宣传”的需要,萨特才像一位战士一样高举“存在主义”的旗帜,驰骋沙场,所向披靡。人们之所以把萨特、波伏瓦、加缪,梅洛庞蒂等人的小说称之为存在主义小说。是因为入们看到他们的小说描写的是人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所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指出了传统的,既成的价值标准与真理的失效,号召人们自我选择、勇于行动,在行动中塑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存在主义”之所以有巨大的轰动效应是因为萨特把这种所谓的存在主义思想上系统化理论化到了哲学的高度,写就并且发表了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陡然从发生之初的文学界转而步入哲学界的殿堂,在哲学界的声誉甚至超过了其在文学界的声誉,并且人们把以探讨“生存”主题为核心内容的思想家归纳为一个思想流派存在主义。这个流派包括了许多思想巨匠;克尔凯郭尔被视为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即使坚决否定萨特的看法,但是己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石;雅斯贝尔斯尽管表示自己的思想与萨特大有不同,但仍然表现出对存在主义思想的喜爱,在1 9 3 8 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雅斯贝尔斯干脆以“生存哲学”作为标题。任何一个思想流派或者社会思潮,都不是横空出世,他们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拷问的思想长河中宝贵的一滴水晶。他们的出现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和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存在主义也不例外。西方的哲学传统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本质主义”哲学思想。“本质主义”把世界分为本质第1 章引言和现象,在另一个维度上把世界分为两方面:二边是人,一边是客观事物( 本质) 。、“本质”因人的感性而变为现象,人也可以通过知性与理性,透过现象而认识本质。如果说本质是感性现象之后的真实存在,那么知性和理性就是人的本质他们这种对世界采取。本质主义”的精神的看法,导致了二千年西方文明主流思想的绵延流传。到了十九世纪末,追求事物客观“本质”、规律的思想倾向已经蔚为大观,追求理性的精神异常膨胀,“科学架构”竟然使人类感到距离精神的家园越来越远。2 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用飞机和大炮再次摧毁了人们理性主义的梦想,战后的满目疮痍使人们不得不正视现实,对长期以来自己的生活、宗教与伦理理念产生怀疑,从而开始了普遍追求新的生存理念的过程。存在主义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它认为“本质的设定”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生活中,人们总感到标准对生命的压抑。存在主义者抛弃了与客观事物相比较而自我定位的方法,开始关注自身,关注“本质主义”所忽略的情绪、身体等现象,凸显。生存意识”和。处境意识”从此存在主义不断向历史纵深处扩展自己的范畴,最终形成一条存在主义的线索,并把西方思想史展示成为一个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相互消长的历史。萨特是西方“存在主义思想”史中的一分子,他第一次用自己的思想使。存在主义”这个名词风靡全球,而“存在主义”这一思想链条使得他与众多的思想家并驾齐驱。萨特的文学作品被称之为哲理小说,或者哲理剧,原因在于萨特的文学作品让人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人类的生存处境,带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意味。而且,在很多的存在主义者那里萨特的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并不是独树一帜的,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同时又是非常优秀的文学家,存在主义者表达其思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加缪,他写过西绪福斯这样的哲学作品,同时也写过 局外人这样的文学作品。比如克尔凯郭尔,他的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浑然天成。存在主义到底是哲学的还是文学的,这个闯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研究和争论,这也涉及到萨特的作品是更多的从哲学价值讨论还是更多的从文学性来研究。事实上目前我们傲的工作更多的是前者。大多数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萨榜文学作品是其哲学思想的图解:即由于其哲学思想的抽象艰涩难懂从而采用文学手法来更好的传达其“存在主义”这一与人的生命个体紧密相关的主题,比如情绪、身体、偶然性等。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把萨特的文学作品抽象化、哲理化,因为这不仅违背萨特本人的愿意,同时也是萨特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性所不允许的。2第1 章引言虽然萨特在哲学上的成绩非常突出,甚至许多学者都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待他的文学作品,但是对文学的追求对萨特来说始终是第一位的。萨特从小就立下当作家的志向,把文学似作视为一生的事业和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哲学是后来才进入到他的生活的。“小的对候我想象自已是一个小说的创造者0 在他同波夫娃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列当波夫娃问道“你认为哪一个对你是主要的,文学还是哲学? ”萨特回答说:。哲学是第二位的,文学是第一位。我要通过文学实现不朽哲学是实现文学的一种方式因为我把它作为写作的最好工具哲学给了我创造一个故事的必要的尺度”o 他不认为自己在哲学方面会有什么建树,也没有用哲学著作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最后他还是成了哲学的创作者,他说,这是一件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的事情萨特本人对于文学和哲学这两者的写作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写起哲学著作来他几乎从来不打草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为了加快写作速度,他服用兴奋剂。他认为哲学写作没有什么风格问题,词语都是单义的,只有意思明晰就行了。而他的文学创作是精雕细刻的,每写凡行都要留下很大一片空白,作反复修改,往往要改七八遍在写文学作品时他从不服用兴奋剂,认为这会严重影响他的写作水平他曾经指出:“今天许多人毫不留心文体。他们认为人们想说什么就应该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这就够了。对我来说,文体首先是用一句话说出三个或四个意思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排斥简洁,恰恰相反,有简单的句子,首先带着它的直接含义,然后在这下面,同时还包含着在深层相互配合的不同涵义如果人们不能使语言表达这种多义性,那么大可不必去写作。”。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萨特反对文学成为思想的简单的传声筒,他对于文学性的有着清醒而深刻的理解。萨特晚年视力严重衰退,失去了文学创作的能力尽管此时他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口述同别人合写哲学方面的书,还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他却感到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因为在他看来,文学写作时始终具有与生命同一意义的。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曾提出了文学研究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概念,他们把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之类不属于文学本身的研究统统归于西蒙波伏瓦萨特传) 黄忠晶译第1 7 6 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3第1 章引言“外部研究”,而把对文学自身的种种因素诸如作品的存在方式,叙述性作品的性质与存在方式,类型,文体学以及韵律,节奏,意向。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的研究划入文学盯“内部研究”在这本书中,韦勒克意在突出说明文_学“内部研究”的重要性,面“外部研究”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如果走向。因果论”和。决定论”的极端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外部研究”的极端方法完全忽视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的价值判断和评价,而只有重视对作品的“内部研究”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他们还极力反对那种把文学作品看作哲学j 既念的图解或者哲理教条的表述做法,主张对文学作品实际情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按照他们的理解,思想观念之类的素材只有经过艺术的创造转化为作品审美结构中的邮寄成分时,才具有研究价值。换言之,仅仅从哲学的而不是从审美的,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思想的关系不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韦勒克曾经说:“只有当我们了解所研究的小说家的艺术手法,并且能够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说明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m此观点针对于萨特文学作品的研究的意义极为重大,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于萨特文学作品的研究属于用萨特哲学观点套解他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内涵和故事内涵的模式,丽对于萨特的文学作品是如何采用艺术手法来体现其思想的方法的分析不够丰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文学作品做艺术分析就往往会忽略文学文本这样一个自足体,也往往会对作品内血肉丰满的故事人物和叙事方法的多样性关注不够萨特对待自己文学作品的态度要求我们必须从文本本身的艺术性分析方面对其作品给予足够豹重视。从两本文试图从萨特文学文本的角度入手,对其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萨特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来传达其独特的理念与思想的。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 江苏教育出版所第1 1 2 页2 0 0 3 年4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文本研究”并不是仅仅对作品“形式”的研究。文本学的研究是对文学作品的生成方式和存在形态的研究”噬种研究方式宓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我们不能想象脱离内容的形式,艺术是一定内容的表达程序,空洞的程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也不能想象没有形式的内容,因为艺术中不存在没有得到形式体现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应当是一元的,它 f 】统一于。文本”。从这种角度看待萨特的文学作品,我们就不能把萨特的文学作品看作形式意义上的“花瓶”,而把他的哲学观看做倒入这个“花瓶”中的内容“液体”。萨特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思想性和其。文本”是浇筑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萨特曾说:。我弟望表达我的世界观,我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在他们的生活中体验这种观点。”o1 9 6 4 年,瑞典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是:“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特文学作品的精神内蕴是极其引人瞩目的。笔者将从“存在之思”、“境遇伦理”和“自由选择”三个方面考察萨特是如何将关于世界和个人的思考融合于文学文本之中的。2 1 存在之思萨特笔下的人物均为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面正是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处境与选择,。人。自身的“存在”成为萨特所关注的中心。读者对于萨特笔下的人物的“本质”很难像对待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给他们下个定义如小知识分子:他们由于社会低位不高而为人谦卑但是极度自尊,他们痛恨虚伪却并不高尚,他们渴望爱情却无力改变世界;如妓女:他们视钱如命却心存善良,他们渴望尊重却不得不甘心委身于他人,他们时两愿意帮助类似于自己的弱者时而却又翻脸不认人;还有自私狭隘却又为了自己愿意为他人收拾残局的同性恋者;充满爱和迷茫的精神病人的妻子;英勇不屈的但又恐惧死亡的战俘等等这文本学 博修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 页 西蒙波伏瓦萨特传 黄忠晶译第1 7 5 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l 鹎6 年5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样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萨特的作品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一个人的“本质”? 人是以何种方式“存在”? 人在“存在”有什么意义?萨特关于人的“存在”的思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并引领了时代风骚。萨特的生活、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是其思想和文学诞生的根本原因。萨特生活的时代不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时代。文明与进步并未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呈现正值增长;现实的苦难与精神的苦难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神经;和平、自由的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还是那么遥远,渺不可及。在这个世纪人类所发生的事件中,没有什么比两次世界大战更加重创世人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酷烈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都是历史上所有的战争无法与之比拟的。萨特后来谈到长篇小说恶心 创作感受时说;“在我三十岁上,我露了一手,在恶心中,确实真诚的,这大家可以相信一记下我同事所过的那种难以忍受的不公道的生活。”。我看到不少儿童饥饿而死。面对一个垂死的孩子,我的恶心实在无足轻重了”。o 这篇完成于1 9 3 6 年,发表于1 9 3 8 年的作品虽然还不是直接取自于二战期间的生存体验,但作者无疑感受到了死亡的阴影,表达了饱生存的焦虑和对生命的关注在稽神领域,人类的迷惘、爵惑、痛苦淤积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几个世纪以来的西方思想家和科学家都相信,人类理性的卓越性和有效性会帮助他们把这个世界改造的更好。近代史的过程,正如马克思韦伯所提供的线索,就是不断把人类生活理性化地组织起来的过程。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断的被“理性”所制度仡、体系化。但是任何制度和体系都在证明人的有限性: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资本家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教育变成了掌握谋生工具的方式等等。在理性泛滥、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文化危机、道德危机面前,人类将何去何从?当人类在自己亲手所缔造的世界中反而感到这个世界对自身产生压抑和摧残而茫然不知所措时,萨特对“人”自身的存在产生深深的焦虑和思考。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有神论的本质主义,指出:“如果上帝不存在,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在他那里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用任何概念可以规定以前就存在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就是人。”o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萨特的思想从人的本质论希望从绝望迸发一存在主义文学 汪剑钊刘英华李桂广等著海南出版社2 0 0 1 第5 页囝转引自西方哲学史 梯利著伍德增补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7 月3 9 6 页6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转向了人的存在论,存在的核心是存在而不是本质。“萨特关于人的重要概念是有意识的主观性、自由和虚无的概念”。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说,世问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格茨一开始把自己的命运归于上帝的选择,他要跟上帝对着干:“上帝能听到我,我吵的上帝头昏脑涨,这样我就满足了8 o 当别人告诉他上帝的意旨是使善在人间行不通时,他又要做善人了。最后他终于选择了不依靠任何外物来成就自身,他杀死了上帝:“我杀了上帝,因为他把我和人分开”。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萨特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劬造自己的本质。在萨特看来,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上帝死了,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根本不存在一种先验的、普遍的人性,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人该如何去傲,人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迸行选择而人们所身处的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遇之中。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两且要对一切人负责,“我要对我自己和其他任何入负责,我要刨造我自己选择的某种人的形象这帮助我了解什么是这些毋宁是夸张的字眼,如苦恼、面临的孤寂和失望内容。”o 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萨特呼吁人类重视自身,思考人生,探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他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生活充满了偶然性,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人是在完全自由的存在过程中每时每刻在给自己下定义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总有别的客观因素在阻碍你实现这一目的。在戏剧苍蝇中的厄勒克特拉是一生都处于悔恨之中的个角色,在没有报仇之前,她经常悔恨自己没有能力报仇;西方哲学史梯利著伍德增补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7 月3 9 6 页 萨特戏剧集 上李瑜青凡人主编施康强等译安豫文艺出版社第4 5 0 页 转弓l 自西方哲学史 梯利著伍德增社蓊务印书镳2 6 年7 月3 9 7 页7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悔恨自己为什么生存于仇人领导的国家;悔恨自己身陷在这样一个令人作呕的家庭之中。她曾对弟弟说:“你觉得我很幼稚可笑吧? 因为我很难想象散步、歌唱、微笑这些事是什么样子。是仇恨在折磨我。科任托斯那里的人,他们也有悔恨吗? 乙。在报仇之后,她仍然生活在悔恨之中;“救命啊,朱庇特。众神之王和人类之王,抱着我,保护我吧l 我悔过,朱庇特,我要终生赎罪,我悔过。”o 通过这个人物,萨特告诉人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我们不能逃避,沉湎与战争的创伤和自尊的颓废之中是徒劳的,那样的话,悔恨将伴随我们一生。只有勇敢的面对才是2 0 世纪人类的出路所在。萨特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对个人存在”的关注和理解深深的打动了处于精神极度饥渴迷茫和满目疮痍之中的世界各个国家无数个心灵。2 2 境遇伦理萨特的戏剧常常被称为“境遇剧”,境遇剧又称处境剧。这一概念最早由狄德罗提出,他对境遇剧的定义是:“戏剧情境要强有力,要使情境和人物性格发生冲突,让人物的利益互相冲突。不要让任何人物企图达到他的意图而不与其他人物的意图发生冲突,让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同时关心一件事,每个人各有各的利害打算。”o 狄德罗已经注意到这种通过特定情境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戏剧。这种戏剧观念在萨特笔下真正得到了充实和发展。1 9 4 6 年6 月萨特在纽约做过一次关于戏剧的讲演,题为塑造传奇,他说:“为了取代性格剧,我们创立了情景剧;我们的目的在于探索一切人类经历中最共同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大部分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我们剧本中的人物各不相同,但并非写懦夫不同于吝啬鬼,或者吝啬鬼不同于勇敢的人,而主要是人物行动的差异或冲突,再不然使权力与权力发生了冲突。在这一点上人们完全可以说我们继承了岗乃依的传统”。1 9 4 7 年,萨特在为了一种境遇剧一文里说:“如果人确实在一定的处境下是自由的,并在这种身不由己的处境下自己选择自己,那么在戏剧中就应当表现人类普遍的情境以及在这种情境下自我选择的自由。情境是一种召萨特戏剧集 上李瑜青凡人主编施康强等译安徽文艺出版杜第2 3 2 4 页萨特戏剧集上李璃青凡人主编施康强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第髓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上卷人民出版社1 9 6 3 年出版2 6 4 页萨特文学论文集李瑜青凡人主编施康强等泽安徽文艺出版社4 9 0 夏8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唤;它包围着我们,给我们提供几种出路,但鹰当由我们自己抉择。”。我们发现境遇的安排并不仅仅存在于萨特的戏剧之中,在他的小说中往往也采取了这种手法。萨特笔下一个个人物往往在一开场就处于一种境遇之中。人物洛根丁伊比埃塔爱娃境遇察觉“恶心”招供摆脱“恶心死亡送丈夫进精神病院被丈夫折磨马跌结婚筹钱在萨特看来,“入的存在”之所以充满艰辛,不但因为自身之间存在。距离”,还因为他与异于自身的。饱人。和他所置身的“世界”存在距离。为了充分表达人与他人之问,人与世界之间的冲突,萨特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设定了一个“境遇”。以此向读者展示主人公之闻的各种伦理关系和道德选择。著名宗教学家、伦理学家社会活动学家瑟夫弗来彻曾经宣称,凡事浚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切取决于境遇。进而他说到:“任何行为即便是说谎、婚前婚外性关系、堕胎都可能是正当的,一切取决于境遇! ”。境遇伦理学的核心是“境遇决定实情0 强调偶然的环境因素对于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等道德活动环节起决定性的作用,其要义就是要在任何时候皆根据行为者面临的具体境遇当时当地的情景背景以及影响道德抉择的诸多偶然因素,由行为者本人现实地做出道德决定境遇伦理是做决定的道德,它注重的是实际行动。,萨特文学作品境遇结构的设定必然导致人物作出道德选择,而这种道德选择在境遇的安排下是个性的、非。本质”的这种个性的、非本质”的人物形象反映在文本中成为别具一格的,能打动人的人物形象。在其戏励肮脏的手中,主人公雨果出身于富裕之家,但他对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的伪善与不平极端厌恶。更为不幸的是,他参加组织和革命之后从不被同志们信任。整个剧情演变流程都是以雨果的选择作依据的。他为了表示自己的赤诚之心,选择了要求行动与冒险这条道路。然而当他按到刺杀贺德雷命令时,顿时失去了勇气。其思想与境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政治与道德、萨特文学论文集,李瑜青凡人主编施康强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4 8 9 页弗莱彻境遇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 9 8 99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组织纪律与个人理性之间的痛苦和彷徨使他成为当代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正是在这种意义与色彩上,雨果的丰富性格才得到充分展示。在小说自由之路第一部理智之年中,皮埃尔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一出场便遇到了一个“麻烦”他的情人马尔塞拉怀孕了。皮埃尔为了逃避与马尔塞拉结婚,他决定让马尔塞拉做流产手术,可是这需要他难以支付的五千法郎,为了五千法郎,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饱尝人间冷暖。无奈之下他也曾一度想至要娶马尔塞拉,他在选避与承担、梦想与责任之间苦苦徘徊,内心充满了痛苦,焦虑甚至无奈,但是这一切他又不得不面对,在这一境遇的背景下,萨特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充满人问冷暖、声像百态的生活画面。是否结婚这一境遇之下的皮埃尔的选择使得这个人物的性格,人品、价值取向不断明晰,最终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多面的充满复杂性的“人。一一个试图逃避的却不忍心让女友独自承担痛苦的人;一个对爱不负责任亦充满了真诚的人;一个犯了错误但是敢于承担错误后果的人这样的。人8 才具有真实性,才是感人的。在境遇伦理中有种极限境遇就是。死亡境遇”,萨特的文学作品多次把主人公推向死亡境遇之中,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刻画道德选择在。死亡境遇”中萨特斩断了死亡与死亡恐惧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死亡不是固有的可能性,它就像出生一样是一个偶然性的事实。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主人公不止一次的经历了死亡。在墙中,主人公伊比埃塔在短短的天时间中就经历了不死,死,不死三种入生命运,而这一切发生的是那么偶然和巧合,一切脱离于规律之中,我们抓不住死亡,就像我们抓不住出生一样。魔鬼与上帝中格茨在傲坏人时没有死,但是在做好人时却死去了,所以死与罪在萨特这里是相分离的。也就是死亡与上帝是分裂的,萨特从精神上彻底斩断了上帝与存在的联系,也斩断了死亡与罪恶的纽带。禁闭中,干脆就是三个死鬼,他们一个是逃兵遭枪毙,一个是因病而死,一个是因煤气中毒而死,在萨特看来,这种肉体的死亡是不重要的,因为它是多么的偶然而不可选择,重要的是精神的地狱,这比肉体的死亡更痛苦,更恐惧,这才是最无可挽回的真正死亡存在意义上死亡。在。死亡境遇”中萨特退出了有神论的死亡恐怖,但是惊恐之心却并未减退。相反,有时表现得更加沉重。这种惊恐之心来源于异己的惊恐和“存在”的惊恐。有神论的地狱,在萨特看来,并不是真正可怕与恐怖的地方。真正可怕与令人恐怕的,是因。别人”造成的。异己现象”。禁闭“别人就是地狱”的1 0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这个地狱,才是令人无时不刻、生生死死都同样难遘。同样恐惧的真正的地狱。 厌恶中,洛根丁对“存在”的恐惧不亚于对死亡的恐惧。“仁慈的上帝,是我要象蘑菇一样的存在吗? 我整天要干些什么呢? 我要出外散步我要到推勒里公园坐在一张铁椅上或者不如坐在一张凳子上,以便节省一点。我要到图书馆里看书。然后昵? 每星期看一次电影。然后呢? 星期日我要去看空中飞人吗? 在三十岁的年龄,我可怜我自己。有时我也想过,我不如在一年内就花掉我所剩下的三十万法郎以后就可是我怎样用法呢? 做些新衣服吗?玩女人吗? 这一切我都经历过,现在都完了,我再也不羡慕这一切,因为过后又不会留下什么l 在一年以后我会发觉我和今天一样空虚,甚至连回忆都没有,在死亡面前表现懦怯。洛根丁在最初的感知恶心,到开始对“存在”的探索,最终超越“自在的存在”的情感历程与墙中伊比埃塔生死历险的心境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经历场生死的较量之后,终于开始抛弃死亡意识,勇敢的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们知道。传统文学是以分析表现性格为着笔点,在激发观众与读者韵思考与判断效应上往往有所欠缺,其人物的激情、往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或者一定的杜会地位规定好了的,不能表现人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两疵萨特笔下,性格只有作为境遇的折射才是真实的,入的性格则是他在境遇中道德选择的总和这一故事设置的手法使得萨特的艺术作品哲理性与艺术性浑然一体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2 3 自由选择自由是萨特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他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中引申出了人是“自由”的这一重要结论。萨特指出:“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口在萨特看来,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权或者否定选择的自主权,不选择是选择了“不选择”人的自由就是选择人生意义的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人们拥有这种选择的自由,可以在多种可能性当中来进行选择,仓q 造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人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萨特小说集下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6 8 4 页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8 年1 1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处境。他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行动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去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就要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个人的一切成功失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懦夫是自己造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懦夫常有可能变成不再是懦夫,英雄也常有可能不再是英雄。在萨特看来,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人的本质是由自己选择的,自由与选择、行动密不可分,人只要生存于这个世界上,就要造就自己的本质,这一切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而行动又是在人的自由选择之中。这种自由选择的思想充分体现在了萨特的文学作品当中。萨特作品中的人物大部分首先会被置于一个特殊的“境遇”当中,萨特着重叙述的是人物在这种。境遇”当中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丽推动故事( 情节) 进行下去的,也就是说,故事( 情节)的发展是人物自己选择的结栗,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最终结果的原因恰恰是人物自己的选择萨特文学的中心闯题是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在种种。境遇”之中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自己的,没有哪种伦理学也没有什么别人能为自己做出选择。苍蝇中的主人公阿瑞斯特斯从小父亲被害。王位被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庆幸的是他被人收留在异国他乡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当他自己的保傅游历到自己的国家时,他遇到了自己的姐姐。姐姐劝他报仇,她对阿瑞斯特斯说:。我不需要好心人,我需要一个周谋”。回但是阿瑞斯特斯的保傅不同意他这样傲。保傅曾对他说:“先生,我怀着真挚的爱,精心为你选择你该学的东西,就好像要扎成一束鲜花一样,把我本人的智慧的结晶和我的宝贵经验调配在起。我使你家财万贯,仪表堂堂,深思熟虑有如一位长者你是一个才智超群的人,你也懂得,决不该承受诺言的约束你完全可以在一座著名的大学城里讲授哲学或建筑。”o 女神朱庇特也企图把他从自己控制的城邦中赶走:“年轻人,走开吧l 你到这里来寻求什么? 想行使自己的权力吗? 这里的人触犯了神灵,犯了大罪,不过现在他们走上了赎罪的道路随他们去吧,年轻人,不要去干扰他们摆脱苦海,点起脚尖轻轻的走吧! 。o 劝阻并没阿瑞斯特最终选择了复仇。在萨特看来,这里没有谁能帮阿瑞斯特斯做出选择,是要依赖于自己之萨特小说集上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4 9 页 萨特小说集) 上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 6 页 萨特小说集,上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 3 页1 2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外的别的某个人吗? 但是每个人的利益角度种种不同,每个人的观点也有种种不同,有的态度中庸,有的观点明确,有的随波逐流,阿瑞斯特斯选择谁呢?是依靠某种伦理原则吗? 但是我们并没有消除价值的不确定性。进而我们无法用这种不确定的价值取向用来对正在思考的特殊具体事物做出判断。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意见,也没有任何一种伦理规则可以告诉你怎么做。那么如何选择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人们进行的自由选择之后会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己的选择会与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一致,于是自我就会被社会所认可;另一种可能是与社会的公共价值标准不一致,那么自我将无法融合于社会,就会与社会发生冲突。在萨特看来,这种处突是不可避免的,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因此,别人永远是一种威胁着我的存在的东西,我的存在就是对别人自由的限制,个人只有孤立,只有突出个性,才能获得自由,如果个人沉浸在“群众”,“集体”和。社会”当中就会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最终也将失去自由每个人仅仅在反对别人时才是绝髓自由的。从这一思想出发,萨特在剧本 禁闭当中通过主人公之口碱出曩渺他人即是地狱”这名言。禁闭当中,舞台是地狱,三个鬼魂在活动,饱们是现实中入与人关系的缩影。这三个鬼魂纠缠在一起,勾心斗角,只要有两念鬼试图拉近关系,另一个鬼就会百般阻挠破坏,他们无法摆脱别人的牵制而自由,行动:“原来这就是地狱。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l 真是天大的笑话l 用不着铁条蠹她狱,就是别人。”。入在进行自由选择时,萨特强调入的选择必须对他人和世界负责。人在进行自由选择时,不仅仅是自己在进行选择,而且是在为他人和全人类进行选择。这是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他每发生一事,都好像整个人类在用两眼盯着他。要他用他的行为来指导自身。”。既然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又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么人生必然充满孤独、绝望和焦虑人在自由选择时的孤独,是因为他无法依靠上帝或其他外在的力量,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切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是人自己创造的,也应由人们自己负责。进一步,人们由于在行动时无法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感到绝望。孤独、绝望等实际上都是与责任有关的内容,萨特将这些精神活动看作是与自由密切相关的责任所造成的。正因为人是自由萨特小说集) 上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 4 0 页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周煦良汤永宽泽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翮1 3第2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精神内蕴的,所以才需要承担责任。由于害怕自己实现不了预定的目标,完不成自己的责任,人就有了焦虑。一墙中的主人公伊比埃塔被捕以后感觉有一个沉重的东西压着他,这个东西既不是死的念头,也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无名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他在生理上不停地出汗,致使他在严冬时分衣服都湿透了。精神上的压力使他思考自己的一生,结论是自己的一生毫无价值。这种压力就是一种焦虑。巴布洛面临死亡。必须抓紧时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进两做出抉择。这时候焦虑就盘踞了他的整个意识。死无葬身之地也充分表现了人面临选择时的焦虑。大多数游击队员都选择了慷慨就死,但每一个人都在思考,都在焦虑。老革命家卡诺里斯想的是事业,他为了事业而生,如果不能干事业,活着无异于死去昂利则认为自己3 0 年来一直过着有罪的生活,一生只是一场错误。索尔比埃较软弱,害怕受折磨,他在死亡和折磨面前认识了自己,最后选择了自杀来逃避折磨。唯一的女性吕丝开始时靠着对队长让的爱来保持平静,可是后来被保安队强奸,受到了巨大的屈辱,加上自己的弟弟已死,她觉得活着己没有意义,也准备慨然赴死。萨特文学作品诞生的时候,法国人民正在由于二战失败的阴影中而处于自怨自艾和悲天悯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之中的,萨特的文学作品告诉自己的同胞,与其在自卑的情结中自暴自弃,不如傲一个自由选择和自我负责的人,而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他的文学作品中弥漫的“人要自由选择”的动人气息感动了和鼓舞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萨特也因此成为法国人民爱戴的精神领袖。1 4第3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叙事特点分析第3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叙事特点分析萨特运用了一些叙事手法使自己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内蕴生动活泼的表达了出来,从而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3 1 意识流叙事萨特的文学作品大量地采用了意识流的叙事手法。意识流是一融现代文学作品更新了的叙述语言,不同的文学流派用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从事创作的作家,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这种语言。能够主要采用这种语言叙事的文体通常被称作意识流文体,例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就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叙事是一种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塑造心理形象的文学语言形式。上世纪的西方哲学、美学和心理学f 挎发展为意识流叙事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韵思想意识犹如一条持续不断的河流,同时还是纷繁复杂、变化无端的流,它经常不合逻辑,不符理性。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进一步提出“心理时间”和+ “ 防理时间”,并认为在人的意识深处真正起作用的是“心理时间”因为“心理时间”是超越时空的,只有它才能打破时间的一维性顺序,打破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问的界限,使得各种复杂的人生经验重新组合成一种心理现实,这种一渗鲤现实才是人的真正客观真实的内心世界。意识流叙事不是简单的心理描写,传统的心理描写语言是逻辑的演绎和理性的分析,它提供出的内心世界不是理性的结论和分析,行为的状态和结果,而是得出理性的结论和分析时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或者是某一行为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感受。形象的说,它提供的不是一、两个点,而是划出这两点之间的那条线,而且往往是曲线。因此,取这条曲线上的若干个点来看,似乎是作者兴致所来,随手点了上去,即所谓自由的联想。而这种“自由联想”恰恰最能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自由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真实”的自由展示过程。萨特的小说恶心基本上通篇都采用了意识流语言进行叙事,在这本日记中,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他随时随地的所第3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叙事特点分析思所想。文章开篇我们就感受到了这一切。“最好是把发生的事件逐日记下来。写一本日记以便把记下来的事情看个清楚。不放过微妙的变化,不放过那些即使从外表上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尤其要把他们分类。应该说出我怎样看见这张桌子、这条街、这些人,我豹烟袋,因为发生过变化的正是这一切。应该精确地确定这种变化的范围和性质。举个例子来说,这只纸盒装着我的墨水瓶,我应该设法说出以前我是怎样看见它的,现在我这样说吧:他是一个直角的平行六面体,他突出于真蠢,关于它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只要闭上眼睛,我的脑袋马上就像蜂窝似的嗡嗡的想起来,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许多面容,许多树林许多房屋,我又看见釜石的一个日本女人赤身裸体地在一只木桶里沐浴;看见一个死掉的俄国人我又想起了阿拉伯肉饼的味道我感动极了。这种快乐好久i :i 来已经消耗殆尽,难道今天又要复活了吗? 。等等口萨特的意识流描写看似杂乱无章,随心所欲,但是通读全文就会发现人物的所思所想仍然有中心的,那就是人物时刻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在体察世界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久物试图在纷纷扰扰的事件、人物、感觉中抓住什么,但是一切又都是虚无。它让人感觉一种思想像一副油画,作者用意识流这种燃料笔一笔的抹上去,近处只见色彩斑斑,退而远望,才见其轮廓。在小说墙、理智之年和一个领袖的童年之中,意识流描写也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萨特的意识流语言在追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又不断诉诸入的生理的感受,即味觉、听觉、触觉和视觉带来的印象。因而把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这也是意识流叙事这种方法的特点。它即使在描写外在世界的时候,写的也还是外在世晃通过人的五官映起的感觉,意识流语言中不再有脱离人物自我感受的纯客观的描写。例如恶心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停下来倾听这铃声。我觉得寒冷,耳朵冻得疼痛,一定是冻得通红了。可是我已经感觉不到自己韵存在,周围环境的纯洁无暇战胜了我,厌恶留在了那里,在黄色的灯光里。我很高兴。今天晚上的寒冷多么的纯洁。我自己不也是冷空气里的破浪吗?我既没有血,也没有淋巴液,也没有肉体。我只构成寒冷的一部分。”o 在墙中有这样的描写:“灯光不是很明亮,可是比没有好,昨天晚上他们是使我们在黑暗中度过静。然后我突然清醒过来,圆形的光圈消失7 ,我觉得一个沉重的东西在压着我。这个东西既不是死的念头,也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无名的压力。萨特小说集下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谭安徽文艺出版社4 8 2 ,5 0 1 页 萨特小说集下李瑜膏凡人主绽亚丁都永譬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4 9 4 页1 6第3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叙事特点分析我的脸颊像火似的在燃烧,我的脑袋疼痛”o萨特这种文学手法的运用不是偶然的,它对萨特思想内蕴以及文章主题的凸显是有着特殊意义。一首先,与传统的把社会生活事件作为叙述对象的文学作品相比,意识流叙事能够充分凸显和张扬一直被压抑、排斥的个别性、偶然性以及特殊、唯一等不可重复的边缘情感与体验传统的再现生活式的叙述模式是与理性主义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因为从文学本体立场而言,无论是传统文学的再现还是意识流叙事中的心灵表现都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化,情感的形式化及其心灵构建又受制于相应的历史文化实践下的价值观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实践是以历史进步为价值目标的,丽历史进步的主要标志则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财富增加、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这种历史进步一开始就无可避免地纠缠于无尽的矛盾之中,其矛盾的主要形式可以概括为二元对立项,如:人与自然、普遍与个另唾、必然与偶然、未来与现在等等q 在西方绵亘千里的理性主义文化框架中,二元对立项中的前项是西方人理直氖壮的追求,后项是西方人无可奈何的代价支付传统小说的情感形式化以及其心灵构建因为受制于这个理性主义文化框架,所以,他们一直将占有优先地位的人、普遍、必然、未来等作为他们的依据,其经典表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式”,或上帝的启示以及黑格尔坚信的“理念”等等。由此,再派生出它们选择相应艺术表达手法就是现实主义审美倾向和艺术原则的高度体现再现雀活的方法面这种方法也就把繁复幽深的情感、扑朔迷离的心灵体验整合成了种种社会生活事件至于那些与理性主义文化框架不相吻合豹表现愿望则从形式化原则的罅隙和心灵建构的裂缝中不经意地或者故意地被忽昭了,遗漏了。正如威廉福克纳所说:。我们往往按照每一个事务的名字来稼呼与之相对应的思绪,仿佛每一个思绪除了知道它所认知的那一事物之外就不知道还有别的。实际上,每一思绪在清晰地认知它的对应物之外,还有大约成千上万的不甚分明的事物。而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然,个别,偶然,现在的存在。由此他的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表现个体心灵和主观感受,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能够充分在文学的艺术世界里按照心灵建构的原则把连绵流动的心灵本萨特小说集 下李瑜青凡人主编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7 0 1 页 福壳纳评论集【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0 2 7 4 页1 7第3 章萨特文学文本的叙事特点分析然状态意识引向小说叙述的中心,从而更好的表达自然、个别、偶然、现在等主题。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洛根丁那种对世界以及自身存在产生的扑朔迷离的情感和思绪。伊比埃塔面对死亡所产生的独特的不符合规律性和公理的想法,卧房中爱娃对神经病丈夫莫明其妙和不可思议的爱,俄瑞斯忒斯所做出的独特的唯一的选择等等这些不可重复的边缘情感与体验都是萨特重点突出和描7述的对象。萨特认为,世界的真实性更多的存留于个别心灵受到历史、现实作用后所唤起的飘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