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论文主要 重的哲学论题。 提纲 譬五1 6 2 5 8 为此,不能忽视王阳明心学当中所着 次来分析。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 一,三是致良知。而且知行合一分为本体的知行合与补偏救弊的知行合一两个小标题来 、,一 探讨,致良知分为“良知为致良知的目的”、“致良知是为达到其目的的修养方法( 致知 格物) ”以及“实实在在彻根彻底致良知时能获得的结果”三个小标题来探讨。 ( 心即理思想原本是王阳明之前已所探讨过的哲学论题,并非新颖的哲学论题。譬如, 南宋陆象山首先提出来所探讨的哲学论题,还有明朝比王阳明稍微早一些的陈百沙、与王 阳明同时代活动的湛甘泉也着重过心即理思想。一般来讲,王阳明在这样的心即理思想的 基础之下对它更加以发挥,提出与心即理思想密不可分的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论。就心学 思想的逻辑而言,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论是在心即理的立言宗旨f 所产生出来的哲学论题。 因此,就其心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趋向而言,有心即理,知行台一与致良知论才能成立:反 过来讲,心即理有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论的支持,才可能成立。之所以是如此,是因为心即 理思想主要偏向于理论方面,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思想主要偏向于实践方面。换句话说,在 千:阳明心学思想当中,心即理的理论给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实践论指示实践的目的与方 向,其有关实践论给心即理思想提供心即理如何可能的线索。 那么,心即理思想给其实践论所指示的方向与目的是什么呢? 这可以说成是关r 纯粹 自觉自律道德意识与实践的问题。纯粹自觉自律道德意识与实践如何可能呢? 这属丁王阳 明心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王阳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依据前人的有关说法与个人的土观 领悟、阐释,提出天命( 天理) 的“命”即是性,这个性为心之本体。 那么,心之本体到底是如何呢? 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f 阳明主张,# - :l l 智心( 所谓四端之心) 有良知才可能。王阳明为了说明心之本体( 良知) 到底是如何,把 自己的眼光投向于在人事上才可能的伦理道德问题,且从普遍存在的伦理道德找到有关天 _ _ 。、- 。一 理的线索。这是所谓纯粹自觉自律道德意识与情感。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这个纯粹自觉 自律道德意识与情感。他将它了解为天命给予的天理、性、良知。这样,王阳明在心即理 论,把吾心的良知等同于有关纯粹道德意识与感情的根底,且从普遍存在的纯粹道德意识 与行为中找到关丁- 心之本体到底是如何的问题,或者说明心即理如何可能的问题。因 此,就其心学思想而言,心即理思想主要涉及到在理论上逻辑上纯粹伦理道德如何可能的 问题。然后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纯粹伦理道德意识与实践。王阳明试图拿知行合一与致良 知的实践论来实现有关纯粹道德意识与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就王阳明心学思想而 言,为何要实现它呢。不实现它或者没有实现它如何呢?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关系到大 学所提及的有关明明德、亲民、至善问题。这个问题在探讨致良知论时子以深究。 , 如l 二所述,本论文主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行探讨。l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w a n g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m i n da n d d i r e c t i o no ft h o u g h t i n d o i n gs o ,t h et o p i c sw a n gy a n g m i n g s t r e s s e si n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m i n dm u s tn o tb eo v e r l o o k e d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i st h o s et o p i c si n t h r e el a y e r s t h ef i r s ti st h a tt h eh e a n m i n di st h eo r d e ro f t h e t h i n g s t h es e c o n di st h e 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 ,a n dt h et h i r di s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p e r f e c t ( i n t u i t i v e ) k n o w l e d g e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i nt h eb r o a d s e n s es p l i t si n t ot h et w os u b e a t e g o r i e so f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i nt h e n a r r o ws e n s ea n dt h er e c t i f i c a t i o no fd e v i a t i o n so fa c t i o nf r o mk n o w l e d g e ,w h i l e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 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 i ss u b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i st h ea i mo f 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 p e r f e c tw i s d o m ”,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 o fp e r f e c t k n o w l e d g e a sam e t h o do f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i n g s a n d e x t e n d i n gk n o w l e d g e t ot h eu t m o s t ) ”,a n d “t h ef r u i t so ft h ew h o l e h e a r t e dp u r s u i to f 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 ” t h eh e a r t m i n da st h eo r d e ro ft h e t h i n g si s as u b j e c tt h a th a da l r e a d yb e e n d i s c u s s e db e f o r ew a n gy a n g m i n ga n dw a sn o t h i n gn e wa t a l l ;e g ,t h e r e a r et h e w i d e l yd i s c u s s e dp r o p o s i t i o n so fl ux i a n g s h a n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 c h e nb a i s h a ,w h oh a dl i v e ds h o r t l yb e f o r e w a n gy a n g m i n g ,a sw e l l a s w a n g y a n g m i n g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z h a ng a n q u a n h a da l s oe m p h a s i z e dt h i sl i n eo f i d e a l i s t i c ” t h o u g h t w a n gy a n g m i n g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e d t h ei d e ao ft h eh e a r t - m i n d b e i n gt h eo r d e r o ft h et h i n g so nt h i sb a s i s ,a n dh er a i s e dt h ep o i n t so f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 a c t i o na n d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 o f p e r f e c t ( i n t u i t i v e ) k n o w l e d g e r e g a r d i n gt h el o g i c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m i n d ,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a n d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 p e r f e c t ( i n t u i t i v e ) w i s d o ma r et o p i c st h a tw e r eb o r ni np u r s u i to ft h ea i mo ft h e w r i t i n g so f t h eh e a r t m i n da st h eo r d e ro ft h et h i n g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e n t i r ed i r e c t i o no f 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 t h e m i n dc o u l do n l y d e v e l o p a f t e rt h e r ew e r et h eh e a r t m i n da st h eo r d e ro ft h et h i n g sa sw e l la s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a n d t h e r e d i s c o v e r yo f 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t h e o r yt h a tt h eh e a r t m i n di s t h eo r d e ro f t h e t h i n g sc o u l do n l yb ee s t a b l i s h e dw i t ht h es u p p o r to f t h e t h e o r i e so f t h e 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a n d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b e c a u s ei t f o r m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p a r t ,w i t h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 a n da c t i o na n d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 o f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a si t sm o r ep r a c t i c a lc o m p l e m e n t s i no t h e rw o r d s ,i nw a n g 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m i n d ,t h et h e o r yo ft h eh e a r t m i n db e i n gt h eo r d e ro f t h et h i n g sp r o v i d e st h et a r g e ta n dd i r e c t i o nf o rt h ep r a c t i c a lt h e o r i e so f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a n d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 ,w h e r e a st h e ys h o w h o w l i v i n gu pt ot h et h e o r yo ft h eh e a r t m i n da st h eo r d e ro ft h et h i n g sc o u l db e a c h i e y e d 2 s o ,w h a ta r et h ea i ma n dd i r e c t i o nt h i st h e o r yp r o v i d e s ? t h e y c a nb ec o n s i d e r e d p u r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a n d a u t o n o m o u si n q u i r i e si n t oe t h i c a lp r a c t i c e h o wc a np u r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a u t o n o m yi ne t h i c a lp r a c t i c eb ea c h i e v e d ? t h i si s o n eo ft h e f o r e m o s tp r o b l e m s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m i n d f o ri t ss o l u t i o n , w a n gy a n g m i n gr e l i e s o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h i s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s w e l la sh i so w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u s ,w a n gy a n g m i n gs u p p o s e st h a t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 t h ec o u r s eo f n a t u r ea r et h en a t u r a lq u a l i t i e s w h i c hf o r n l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t h eh e a r ta n dm i n d h o w e v e r , w h a te x a c t l y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a ts u b s t a n c e ? w a n gy a n g m i n gs u g g e s t st h a tt h e s u b s t a n c eo ft h eh e a r ta n dm i n di s p e r f e c t ( i n n a t e ) k n o w l e d g e h e a s s e r t st h a t b e n e v o l e n c e ,c o u r t e s y ,w i s d o ma n dc o n s c i e n c e ( t h es oc a l l e df o u r - p o l e dh e a r t ) c a n o n l ye x i s ti fo n ea c h i e v e s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 i no r d e rt oc l a d f y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 t h e h e a r ta n dm i n d ,w a n gy a n g m i n gl o o k sa te t h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t h a ta r i s ef r o mh u m a n a f f a i r sa n df i n d st h et h r e a do ft h ec o u r s eo fn a t u r eb ys t a r t i n gf r o mo r d i n a r y , c o m m o n l y h e l de t h i c a lv i e w s t h i si sw h a th ec a l l s p u r e 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a n d a u t o n o m o u se t h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 f e e l i n g w a n gy a n g m i n gs u g g e s t s t h a t e v e r y b o d y h a st h i sp u r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a n da u t o n o m o u se t h i c a la w a r e n e s sa n d f e e l i n g h eu n d e r s t a n d si ta st h eh e a v e n l yp r i n c i p l e s ,c h a r a c t e ra n d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w i t h w h i c ht h ec o u r s eo f n a t u r ee n d o w su s t h e r e f o r e ,w a n gy a n g m i n gi nh i st h e o r yo f t h e h e a r t m i n da st h eo r d e ro ft h et h i n g se q u a t e st h e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o fo n e sh e a r t m i n dw i t ht h er o o t so f p u r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a n da u t o n o m o u se t h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 f e e l i n g ,a n ds t a r t i n gf r o mc o m m o n l yh e l d ,i n t u i t i v ee t h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f e e l i n g s , h es e e k st oc l a r i f y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t h eh e a r t - m i n d ,a sw e l la sh o wt h eh e a r t m i n dc a n b et h eo r d e ro f t h e t h i n g s t h u s ,i nh i sp h i l o s o p h yo f t h em i n d ,t h et h e o r yo ft h eh e a r t m i n da st h eo r d e ro f t h et h i n g sm a i n l yc o n c e r n si t s e l fw i t hh o w p u r ee t h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c a nl o g i c a l l y ,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b ea c h i e v e d t h ee n s u i n gq u e s t i o n sa r ec o n c e m e dw i t hh o wp u r ee t h 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c a nb ea c c o m p l i s h e di np r a c t i c e w a n gy a n g m i n g a t t e m p t st ou s et h e p r a c t i c a lt h e o r i e so f 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a n d 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 p e r f e c t k n o w l e d g ei n o r d e rt oa t t a i nt h i sg o a l a n o t h e rp r o b l e mw o r t hm e n t i o n i n gi s ,w h y e x a c t l ys h o u l dt h i sg o a lb ea t t a i n e di nw a n g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m i n d ? w h a ti fw ed on o ta c c o m p l i s hi to ri th a dn e v e rb e e na c c o m p l i s h e d ? t h i s p r o b l e mi n t h ee n dr e l a t e st ot h ep r o b l e m sc o n c e r n i n gi l l u s t r a t i n gi l l u s t r i o u sv i r t u e ,l o v i n gt h e p e o p l e ,a n dt h es u p r e m eg o o da sd e s c r i b e d i n “t h eg r e a t l e a r n i n g ”i ti s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z e du n d e rt h et o p i co f t h er e d i s c o v e r yo f p e r f e c tk n o w l e d g e t h i sp a p e r m a i n l ye x a m i n e sw a n g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o f t h em i n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l o g i co u t l i n e da b o v e 3 l 前言 不用说,王阳明之心学思想包含了万物一元为主的宇宙论、渴求无善无恶之状态的本 体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同时,既有纯粹自律道德理论,又有其实践理论就王阳明 之心学理论体系而言,心即理为其核心,给“知行合一、“致良知”提供颇为妥当的理论根 据。就其心学实践体系而言,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探讨心即理如何能落在人事上。就是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心即理的理论前提之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实践论才可能,通过知 行合一与致良知而心即理才可以落于人事。因此,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在心学思 想理论的架构当中,确乎处于相互分不开的关系。就王阳明之心学的形成趋势而言,心即 理先于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并且就王阳明之心学思想的实践理论而言,心即理也先于知行 合一与致良知。由此,就王阳明心学而言,率先要解决的是让人们先知道心即理的意蕴以 便领悟吾心即天理或天理即吾心。王阳明认为,人们先有对心即理的体会与认可,才能往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实践工夫的方向走。因之王阳明借先秦儒家思想之助,对心即理如何 可能的问题做了阐释。这个问题,在后面继续探讨,先看一看牟宗三先生对此问题的看 法。 牟宗三先生对此问题有颇为深刻的研究。牟宗三先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上溯到孔子 以前的时代。按照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次来说明。一是忧患意识与 敬、敬德、明德和天命。二是天命下贯而为性。所谓忧患意识,跟基督教的恐怖意识、原 罪意识和佛教的苦业意识不同。忧患意识中忧患的原因并非是财货权势的不足,而是“德 之未修,学之未讲”。这样的意识,毕生存在于坦荡荡的胸怀中。这样的意识主要表现在 易经中。易经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 乎? ”,“显诸仁,藏诸用,故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由此可知,作易产生于忧患意 识。这里,圣人所担忧的并不是万物的不能生育,而是万物生育之不得其所。这样的忧患 意识,渐渐伸张扩大,最后凝成悲天悯人的观念。这样一来,忧患意识发展到某种作人应 该作到的责任感、道德情感。与此相关,它也产生或蕴藏着所谓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等 的观念。“敬”、“敬德”、“明德”、“天命”的观念早就表现在孔子以前的典籍中。这可拿 尚书来作为例子。召诰说:“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 曷其奈 何弗敬! ”又说,“呜呼!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康诰云,“惟 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召诰又云,“今天其明哲,命吉凶,命历年。”由此可 知,孔子以前已经有敬、敬德、明德和天命等思想。古人认为,人受天命,不能不尽敬、 敬德、明德。就是说,人因由天所受命而孜孜不倦、自强不患地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体现天 所赋予的命。这样,华夏古人将尽敬,敬德、明德作为人该作到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天命观念决定和规范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他们为作不到它们而忧患。由此而产 生道德意识可想而知。这样,天命、天道从上天降到人间而为人之本体。 接着谈谈关于天命下贯而为“性”的问题。天命下贯而为“性”也是孔子以前早已有的中 国传统思想。所以,天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上有特别的含义。这里,所谓天并非是我们一般 了解的自然之天,而是超越的、具有人格的天。华夏人赋予“天”以既具有超验的、又具有 情感的含义。可见,所谓“天”、“天理”、“天道”都具有跟西方宗教不同的宗教色彩。华夏 人试图通过跟天相沟通而实现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就“天”而言,能跟人相沟通的窍 门就是命。就人而言,能跟天相沟通的关键就是敬、德。这敬、德在根本上就是人性的表 现。换句话说,是主体性的表现。这样,天命就落在人性中。下面来看看几个例子。 诗周颂雏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丈王之德之纯” 诗大雅民:“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康公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 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它们都表示,天命天道在敬的作用中,步步下贯而为人的性这一趋势。又表示,性命 天道相贯通。如果有人要提及关于天为何赋予人以命或者人为何要跟天相沟通的诸问题, 要回答它,就得上溯到宗教、伦理与政治合而为一的时代,并且追问巫师的极其重要的作 用。由于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这里,对此不予深究。 无论如何,天命步步下贯而为人的性这一趋势,开启了性命天道相贯通的大门。这是 中国从古以来所自然共契的一种意识趋向。这一意识趋向决定了中国思想的重点与中心落 在性命天道相贯通上,并开启了心性之学。这样的心性之学经过孔孟,到宋明达到高峰。 以上的内容依据于牟宗三先生的研究。” 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不难看出如上所述的趋势。他说: 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1 生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天之所以命于我也,也,性也” “走口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o ,是能尽其性矣” “人。是天渊。m 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 “o 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6 t版籍占海讲 四第 q 廿三第 质,特的下中学录录哲习习国传传 , 中 下卜 著集集 录录 三全全 习习 宗明明 传传 牟阳阳,0王王卜l卜 要0 同阿耐 摘( ( ( “知是心之本体,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根据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阳明将天命之命等同于 性,将性等同于道,将道等同于教。从这个逻辑来看,王阳明确乎予形而上学的天命概念 以既存在又活动的涵义,把它看成是性、道、教,且把它等同于吾心,也等同于理。这样 一来,天命之命的其他名称则是,性、道、理。天命原本是很抽象的观念。其实,它是摸 不着,看不到,听不到的观念的存在。王阳明有意无意地给它注入有人格的意蕴。在如此 天命( 天道,天理) 既存在又活动的思想背景之下,王阳明深信它落在吾心,为心之本 体。可见,在王阳明之心学思想当中,天命从天落在吾心,形成心之本体。那么,天命 ( 天理) 如何能落在吾心呢? 我看,我们按照一般所谓客观知识,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在无客观或宗教意义上才可 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如前面所说,王阳明面对这个问题,并非依据所谓客观知识来说 明,而是依据颇为主观的或观念,直观的立场来说明的。由于心学有这样的局限性,拿客 观的知识与科学的方式对天命如何能落在吾心的问题确乎无法做证明。只能按照前人的有 关话头,著作与个人的领悟与体会来回答这个在观念上直观上才可能的问题。实际上,王 阳明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说得那么精确,反而试图通过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行为来证 明它。这样一来,王阳明把很难说清楚的天命与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行为挂起钩来。在 他看来,吾心通过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实践,才能表现出天命,天理。因此,与其说王 阳明之心学很注重对本体论的探究,倒不如说它很注重普遍道德意识与实践。 王阳明更进一步,力图把普遍道德进化为纯粹自律道德意识与实践。因之王阳明给普 遍道德意识与行为提供归宿之处。沿着这样的逻辑,这普遍道德意识与实践归宿于所谓天 命( 天理) 。在王阳明看来,这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实践,通过吾心才有归宿。而且关 于天理如何能落在吾心的问题,通过吾心创造出的纯粹自律道德意识与实践,才有可能解 答。总的来说,王阳明认为道德意识与实践则是吾心对天命( 天理) 的体现。这样一来, 在王阳明之心学钵系当中,形而上学很浓厚的天命从天降f 来,变成心之本体。 在这样的心即理如何可能的理论背景之下,不得不问,吾心如何可能实现“天”给予 的“命”。王阳明觉得,这可取决于所谓修道之谓教的“教”与“学习”。王阳明说; ( 同上传习录上) 7 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 夫以蓄其德为m ,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蓄德之事7 好古敏求”者,好 古人之学而敏求此。之理耳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o 即理也;学者,学此m 也:求者,求此m 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由此可见,王阳明所谓修道之谓教的“教”,以教育吾心,培养在道德伦理上的情感为 主,且学习所指的是学习吾心,求其放心。王阳明说,教育与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包括培 养道德情感在内的求其放心,这并非凭空而出,而是出于圣人之忧。他说,“圣人有忧 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自私,去其弊,以复其心体之同 然”。又说,“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 王阳明将有关教育开端的问题上溯到尧舜禹相授受的时期。在他看来,吾心的堕落与 道德沦落现象是产生教育的根本所在。王阳明以为,圣人对此现象非常担忧,因而用以万 物一体为主的仁教天下,以便阻止道德沦落与吾心堕落之现象的扩散。如上所述,这是王 阳明所提出的教育的开始。那么,有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只有教育,能否阻止道德沦落与 吾心堕落之现象的扩散? 从一般的常识来看,只是教育不足以阻止那样的现象。因此,在 乇阳明之心学体系当中,学习的作用填补了其空白。王阳明所谓“学”,不是说专门对见闻 与经验知识的探究,而是说要为求其放心,恢复本然之心的学习,或者致良知。有关问 题,在探讨致良知时,予以研究。 王阳明引用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来强调学习的根本目 的何在。 总的来说,王阳明之心学在心即理的确认与前提之下,对天命如何落在吾心或心即理 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普遍存在的由吾心来表现的道德意识与实践而作了说明。这样的说 明方式,并非是客观知识与认识能允许的,而是无客观,直观以及观念上才能允许的。毫 无疑问,王阳明以后者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关于吾心如何可能实现天命( 天理) 的问题,王阳明采取了通过教育与学习( 在心学体系上的致良知) 的方法。这样,王阳明 要将天命与吾心之间的距离拿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情感以及实践来缩短,要将天命与吾 心拿教育以及学习的办法来贯通起来。 ”(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 ” ( 同上) ” (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 ”( - ie 传习录中) 2 心学的骨干思想 王阳明曾经笃信以程朱为主的理学,按照他们的教法和内容,专心对万物的根源“理” 进行探究。不过,他不久得病,对其理毫无把握。以后,就思想方面而言,他徘徊于二氏 ( 佛、老) 思想,就政治方面而言,经历磨难、坎坷与曲折的过程后,在龙场悟道。即人 们所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就王阳明心学发展趋势而言,是其思想的转折点。他从“龙 场悟道”开始对一直缠着他不放的有关格物致知之道彻底了悟。就是说,他从此彻悟“格物 致知”之宗旨与d 即理”的道理。此悟道后,他就开始讲“知行合一,到了晚年,专门讲 “致良知”。所谓d 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骨干思想。其中,心 即理是从宋代起心学家就强调的哲学论题,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自己所提出的哲学 论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即理是前人已经说过的命题,不过,王阳明对此的悟道是通 过思想的彷徨、对实践的渴望与在政治上的磨难、遭遇才获得的。跟q 0 即理”相关,他指 出能达到心即理的本体境界的实践之修养方法,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说过,人心里 皆具有这个理。且把吾心等同于天理。为何还要找回这个天理昵? 他认为,原因是,除了 圣人以外,一般都不能不被物欲所遮蔽而失去本然之心,即失去其理。他觉得,这样一来 个体越来越堕落,社会越来越陷于混乱。王阳明为了对它的恢复,提倡知行合一、致良 知。知行合、致良知的实践工夫从纯粹自律道德实践伦理和在生活上的人事入手。其终 极关怀与目的地也归结为本然之心、无善无恶的状态,即“至善”。这样,王阳明的心学试 图以求其放心来既跟天理相沟通、融为一体,又在人事上保持伦理道德的平衡。通过下面 王阳明心学的骨干思想可以更清楚这一点。 1 ) 心即理 如同前面所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确与华夏老传统观念、思想分不开。他的哲学理论 就依据传统观念思想而展开。与其说他的心学理论、有关思想毫无根据地自己创造,不如 说他受华夏传统观念、思想所启迪而加以发挥。他说: “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教” ”1 ( 同上传习录下) 9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 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 学者惟以此为学,盖其m 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 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由此可知,王阳明之心学哲学理论、宗旨的确植根于华夏传统观念、意识。他深信, 唐、虞、三代都以其心学纯明为治国、教育人民、培养人才、陶冶人性之本。还深信,这 才是圣人之学,而且也是心学之源。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j 此心学之源也。”“从此而推之, 人心被物欲遮蔽,保不住心之本体,因而导致道德的沦落与社会的危机。这样一来,圣人 怀着忧患意识,采用措施。这为心学之源头。在圣人的眼光来看,道德的沦落与社会的危 机的原因是因为人失去本然之心。 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心性之学与前人的理论背景之下,对此加以发挥,而且对人心赋予 哲学上更丰富的含义。 “天之所以命于我也,m 也,性也” “夫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m ,是能尽其性矣”“。 “人m 是天渊m 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 q u 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知是。之本体,o 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八井自然 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 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 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d 一点是明”2 ” 王阳明把吾心等同于天理( 性) ,把性看作为心之本体,认为其根源在于“天”。这点 不免形而上学的色彩很浓厚。王阳明将它与伦理道德相联系起来,将它拉到人事里来。值 得注意的是,吾心对天与人事之间关系的作用。就是说,王阳明把吾心作为天与人事相融 合的通道。因此,他讲,“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这即是“尽心知性知天”。以此逻辑 ( 同上传习录中) ( 同上传习录中) (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 ( 周上) ( 同t 传习录下) ( 同卜传习录上) ( 问上) ( 删l :传习录下) o 而言,首先有“尽心”,然后才有“知性”。从此而推之,尽心则是人事上的尽心。这种尽心 达到极致,则等于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但,吾心装了天理,因而尽心的表现不能 违背它。他的发挥应当属于心之本体。因此,吾心发用上的伦理道德应该属于心之本体 ( 性) 。由于是这样,人在“尽心的过程中”也得改过为善。这可表现为“存天理,去人 欲”。这样一来,尽心在人事上要求如同“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 然知恻隐,这样的纯粹自律道德伦理意识与实践( 就知行本体而言,知孝等于已行) 。这 样的纯粹自律道德并非外在力的强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律的,自发的,自动的。之所 以是自然而然的、自律的伦理道德意识,是因为吾心里有自然而然能知的心之本体。王 阳明通由在人事上才可能的尽心而力图走进通往知性知理的道路。 其实,王阳明所谓“知”是心之本体的知,它所指的是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这种良 知自然而然具有能判断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善恶与是非的能力,因此它可以为我们的明 师。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又说,“道即是良知,良知 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 的明师。”王阳明有的时候把这种良知等同于心之本体。有的时候等同于能判别好恶, 是非之心。就王阳明心学体系而言,良知,性以及天理是异名而同义。王阳明予良知以如 上所述的能判别善恶与是非的涵义,并且赋予它以个体与整体都能得到各自的理的涵义。 他说: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 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问更有何乐可 代” “,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 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 终免于丧。之患矣,岂不快哉! ”“ ( 同上) ( 同t 传习录下) ( 同上传习录下) ( 问i 一传习录中) 由此可见,就个人而言,良知不但是能与物无对或与物融合为一,而且是无与伦比的 快乐的根本所在。就社会而言,它是能实现大同社会的根本所在。从此而推之,王阳明所 谓良知能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总的来说,这个问题究竟归结为“明明 德”、“亲民”。壬阳明把这两者融合为一的状态说成为“至善”。他说,“正心,复其体也; 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 矣。是故至善者,心之本体也。”2 ”明明德是对个人而言,亲民是对社会而言。按王阳明 的说法,明明德、亲民并非是不同的,而是同义而异名。只是对不同的对象而言。就王阳 明的心学而言,正如个体与整体相互分不开那样,明明德与亲民也分不开来。明明德与亲 民圆满的,融合为一的,合为一体的状态则是至善。其实,明明德、亲民都是心之本体的 表现。心之本体既然有如此的表现( 个体与整体都得各自的理) ,为何再要心之本体? 从 王阳明之心学来看,这是因为吾心常常被物欲所遮蔽反而导致对个体与整体的副作用。 王阳明说 “或日:人皆有m j 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日:恶人之,失其本 体”“ “先生日: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说,便谓之m ,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 性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 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不弊,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在王阳明看来,虽人人皆有良知而由于不具有圣人素质与水平的人始终被物欲遮蔽, 所以人人通由“格物致知”的修养工夫才能回到“良知”之怀抱。总的来说,这个问题关系到 “致良知”的问题,以后谈“致良知”时,予以深究。 他在, c , u p 理的立言宗旨之下,试图改善个人的不妥当、不足之处而实现圆满的社会。 这样一来,王阳明恨不得让人们知道- 6 , 1 p 理之意蕴,因为就学者而言,懂得良知存在于吾 心里是至关重要的。就心学而言,为了求其放心而学习,是对的;为学习吾心而学习见闻 与经验知识或探究客观之理,也是对的。但,学习一旦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