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冀7 6 8 9 7 4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国民经济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县域经 济的现代化,就研;可能有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安溪县是福建省泉州市近海山区,改 革开放斤,安溪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由全国贫困大县发展为全国百强县,其成 功经验值得探索。同时安溪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怎样促进安溪县域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现代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研析前人 研究县域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从空间协调、部| 、】协调、城镇协调等方面对县域经 济理论进行探析,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简析了安溪县域经济发展环境,通过特尔斐法及 g i s 综合分析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剖析了安溪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 因,提出了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从解放思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县级财政金 融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给予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安溪县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对其他相类似县域经济发展作以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安溪县 s y n o p s i s t h ec o u n t ye c o n o m yw h i c hi si nt h eb a s i cp o s i t i o ni nn a d o n a le c o n o m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t h e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 w i t h o u t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c o u n t y e c o n o m y , t h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m l r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m a yn o tc o m et ot r u e a n x ic o u n t yi st h ec o a s t a l m o u n t a i na r e ao f q u a n z h o ui n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 ,a f t e r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 - u p ,i th a v eo b t a i n e d f a s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o u n t ye c o n o m y a f t e ru n t i r i n ge f f o r t s ,a n x ih a sd e v e l o p e da so n eo f t h eo n eh d f e dp r o s p e r o u sn a t i o n a lc o u n t i e sf r o mal a r g en a t i o n a lp o o rc o u n t y , i t ss u c c e s s f u l e x p e r i e n c ei sw o r t he x p l o r i n g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 r ea l es t i l l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c o u n t ye c o n o m yo f a n x i s oh o wt op r o m o t ef u l l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n x i a n dr e a l i z e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h a sb e c o m ea n 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l e mw h i c hi si nf r o n to f u s t h r o u g ht h ed e l p h im e t h o da n dg i s ,t h i sp a p e rh a s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 dt h eo v e r v i e w o f c o u n t y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x ic o b n t ya n d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a n d r e a s o n si na n x ic o u n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b a s e do l lp r o p o s i n g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a n d t h i n k i n g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i sp a p e rh a sp r o p o s e ds o m em e a s b i _ e s ,s u c ha se m a n c i p a t i n gt h em i n d , 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 f i n a n c ea n db a n k i n ga t c o u n t yl e v e l ,d e v e l o p i n ge x p o r t - o r i e n t e de c o n o m y 1w i s ht h i sp a p e rw o u l db e h e l p f u li n p r o m o t i n g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u n t ye c o n o m yo fa n x ia n dg u i d eo t h e rc o u n t i e s t om a k eag r e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u n t ye c o n o m y b yd r a w i n gl e s s o n sf r o ma n x i k e yw o r d s :c o u n t ye c o n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a g e m ;a n x ic o u n t y 福建梯苊点学硪士学位论文 第章葑喜 2 0 0 0 多年来,”县直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相 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在国家管理和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现有 2 2 0 0 多个县( 市) ,所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 0 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 0 以上, 上农业总产值占全国上农业总产值的5 0 左右,gdp 占全国gdp 的6 0 以上。发展 县域经济,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学者高度关注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展对县域经济的研究日显重要与迫切。 第一章前言 1 1 选题背景 1 1 1 宏观背景 随着国际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向 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新经济”为特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迅猛 发展;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中国形成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格局,加入w t o 将促使我国更加广泛深入地融 入世界经济犬循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米了新的生产要素大流动、人重组;市场 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市场日渐扩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 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层次将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城乡一体化 进程加快,城镇功能的开发和扩张将日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三农 问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探讨意义深远。 1 1 2 中观背景 ( 1 ) 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提升福建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客观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福建省全省 面积1 2 1 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 4 0 0 多万,其中,5 8 个县( 市) 的面积占全省的9 0 , 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 6 蚶“。2 0 0 3 年福建省国民生产总值为5 2 3 2 1 7 亿元,地方 财政收入3 0 4 7 1 亿元,其中,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省g d p 的6 1 5 7 ,地方财政收入约 占3 0 2 1 。可见,县域经济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影响重大。要提升福建省在全国的经济地 弼建榔慧土学礤士掌位论袁第一蕈前言 位客观要求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由于地域差异等主客观原因,福建省内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差异较 人。曾有学者就此作过专门研究:李永实先生在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研究一 文中,以全省9 个地级行政单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地区差异系数对福建省 经济区域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认为9 0 年代福建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的 偏离程度较高,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吼 此外,笔者也曾以福建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 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等3 个总量指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2 个均 值指标,采用均值比较法和级差系数法( 其中级著系数法即指标数列最大值相对丁数列 最小值的倍数) ,从福建省全省县域比较、“陆、海”县域比较及市域县域比较等三个方 面分析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福建省 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亟待重视与解决i ”( 见表l 、2 ) 。 表l 县域经济指标比较简表( 2 0 0 2 年) 全省县域内陆县域沿海县域 指标 极差 极差极差 均值均值均值 系数系数 系数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4 9 1 74 0 0 82 2 8 96 6 66 9 0 84 0 0 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2 6 2 42 1 5 68 72 9 4 33 9 5 22 1 5 6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 4 53 3 4 70 8 l1 0 6 61 9 23 3 4 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1 0 3 0 89 1 28 1 1 14 3 91 1 9 7 37 3 7 人均财政收入( 元) 3 1 7 1 0 0 32 8 77 3 93 4 09 6 2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 0 0 3 计算得出 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福建省位丁二北纬2 3 。3 0 2 8 。2 2 ,东经1 1 5 。5 07 1 2 0 。4 0 之间,地处我国 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交 界,舶南与广东相连,特殊而敏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福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与 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福建省在台湾问题上具有深远影响,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i 毳客 观要求福建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2 苎兰竺墨查兰竺三兰竺! 竺兰 翌:兰竺! 一 表2 市域范围县域经济指标比较( 2 0 0 2 年) 国内生产规模以上地方财 人均国内 县 人均财政 地区 项日总值( 亿j i :业总产政收入生产总值 数 收入( 元) 7 5 ,值( 亿元)( 亿元) ( 元) 均值 7 8 3 96 5 9 6 24 21 2 9 3 14 1 3 福州市8 极差系数 8 3 72 1 5 6 28 3 32 5 73 5 0 均值1 4 0 2 87 4 4 3 3 91 9 1 5 15 7 3 泉州市 7 极差系数 7 2 01 68 44 7 73 7 74 7 7 均值4 6 5 51 9 0 31 0 01 0 9 2 8 2 3 0 漳州市9 极差系数 7 4 73 4 2 89 0 52 3 72 9 1 均值2 5 1 6 7 8 20 7 86 7 7 72 0 8 宁德市 8 极差系数 62 19 8 36 3 6l _ 7 32 0 2 均值2 0 8 17 3 7 o 7 2 7 3 8 02 5 8 南甲市 9 极差系数 4 3 31 4 5 35 3 23 0 63 6 9 均值2 2 2 2t o 6 l 0 8 8 9 3 8 53 5 7 三明市1 0 极差系数5 9 32 4 1 l1 0 6 33 7 25 0 8 均值 2 7l l7 5 30 8 37 0 8 22 1 6 龙岩市 6 投差系数 15 72 6 62 5 12 4 63 o l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 0 0 3 计算得出 ( 2 ) 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泉州市发展迅速,其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 变化。2 0 0 3 年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1 3 8 0 1 1 亿元,继续稳居全省首何,比上年增长1 2 8 4 ; 地方财政收入5 0 0 3 亿元,比上年增长1 9 9 5 ,泉州市发展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最具活 力的地i 廷之一。泉州市在福建省经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重 点区( 见表3 ) ,对安溪县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作为泉州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安溪县,其 县域经济的发展及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福遣砰慧土学硕士掌位论文 第一毒箭喜 表3 泉州市近期经济情况简表( 单位:亿元) 项月年份 2 0 0 0 台二2 0 0 1 芷2 0 0 2 年2 0 0 3 年 国 福建省 3 9 2 0 0 74 2 5 3 6 84 6 8 2 ,0 15 2 3 2 1 7 内 生 泉州l “ 1 0 4 5 0 8 1 1 2 5 11 2 2 3 0 61 3 8 0 1 1 产 总 值 所占比例及排名2 6 6 6 l2 6 4 5 12 6 1 2 12 6 3 8 1 地 福建省 2 3 4 1 l2 7 4 2 82 7 2 8 93 0 4 7 l 方 财 泉州市3 7 0 34 4 9 34 1 7 l5 0 0 3 政 收 入 所占比例及排名1 5 8 2 3 1 6 3 8 3 1 5 2 8 3 1 6 4 2 3 资料来源:福建统汁年鉴o l 、0 2 、0 3 、0 4 年或经计算得出 1 1 3 微观背景 安溪县地处福建闽南厦( 门) 漳( 州) 泉( 州) 金三角地区结合部。安溪县原是福 建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大县。1 9 8 5 年全县8 0 万人口中有近3 0 万人处于温饱线下,农民 人均收入不足3 0 0 元,人均财政收入不足2 0 元,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省末位f 4 1 。近年 来安溪县经济迅速发展,1 9 9 6 年安溪县甩掉“贫困县”帽子连续8 年进入“福建省经 济发展十佳县”;2 0 0 3 年安溪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1 3 2 7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 5 1 4 亿 元,地方财政收入3 1 8 亿元,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 评选中, 安溪县成功入围,位居第9 9 位。弹指1 9 年间,安溪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一个x t a 超百万的昔日全国贫凼大县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县,其社会经济的成功发展值得 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总结p 】。 此外,本文笔者有幸与导师参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安溪县人县城空间发展战 略研究”课题科研,多次下到基层进行野外调研,对安溪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直观体验, 长期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与兴趣也将有助于本选题开展。 1 2 选题意义 研究安溪县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其一,安溪县作为县域经济成功 发展的典型代表,其由全国贫困大县到全国百强县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探讨,通过对安 溪县县域经济的研究,寻求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发展思路,找到其成 功所在,用以指导其他相类似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补充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及研 究方法。其二,虽然安溪县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 瓶颈与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安溪县县域经济的研究。寻求安溪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及对 4 弼建蝉麓土学碗士学位沦支第一章肓薯言 策,以期实现安溪县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1 3 研究方法 1 3 1 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经济研究通常采用互为联系的两种方法,即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的方法。前者回答 的是研究对象“是什么”,后者则着重回答“怎么样”或者“应该怎么样”。县域经济的 研究,要回答的同样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一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二是 一县面临的经济问题“应该怎么样解决”,前者属于实证分析的范畴,后者属于规范研究 的范畴。在本课题研究中,试图把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安溪县县域经济 发展的大量客观现象和历史资料的实证分析,揭示其问题的本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 方案。 1 3 2 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相结合 研究县域经济,一方面要分析县域经济的共性,即县域经济的普遍特征;另一方 面还要分析其个性,即不同类型的县域各自的特殊性。县域经济有其共同的特征,经 济运行发展也有其一般规律这就要求通过抽象的方法来分析县域经济的共同特征 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分析对县域经济具有普遍意义。在福建省5 8 个县( 市) 中,不同的县( 市) 具有不同的特性,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差异。故在研究县域经 济时,必须“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安溪县的个性及经济运行发展的特殊性。 1 3 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是对事物在某一时点上的状态进行分析,而动态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县域经 济运行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它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趋势。研究县域经济必须 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动态分析。因为经济 活动是极其活跃的,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 县域经济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发展格局与管理体制会产生不相适应,需 要进行调整、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察县域经济的现状,还要考察其过去和未来, 才能准确把握县域经济运行规律及发展趋势。 1 3 4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既有其量的表现,又有其质的规定性。研究县域经济 既要分析它的量,也要分析它的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研究县域经济“量与质”的 两种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就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调查、收集人量原 5 箍望师慧土学磺士掌蓝论主 第矗莳耋 始瓷料,经过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县域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定性分析就 是遥用l j = :j 纳柞理等逻辑方法,确定县城经济活动中各种相互制约因素之问的质的规定性。 研究县域经济必须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幸面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1 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i - : 靠研析前人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理沦与方法的基础上,以安溪县县域经济发胜为研究 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安溪县生产条件、发胜概况、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探索 安溪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以期对与安溪| 司类型的近海l l i 区县域经济发展予以借鉴。 142 论文框架 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论文的框架如下: 整个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土要对此项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研 究方法、总体框絮作简要说明。第二部分,对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提出自 己的若干思考。第三部分,对安溪县县域经济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安溪 县县域经济概况,总结了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第五部分,根据实证与定性分析的结 果,阐述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避并对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分析安溪 县县域经济发展精力,提出加快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第七部分探讨安溪县 域经济发展对策。 福建坪慧虫譬疆士誊位论支 第二章曼域蜷:齐发展相关理l 仁综述 第二章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2 1 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2 1 1 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区划内的国十为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 农村为腹地,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更大区域的分工 协作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是县域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生 产部门,又包括t 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等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 信等各项服务部门,以及以上备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是相对独立、相对完 整的基本经济单元【7 j 口 2 1 2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中观范畴,在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是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 济之间的中间层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1 ) 系统性 我国县域经济一改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状况,第二、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从部门行业看,县域经济包括权限范围的t 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 商业、物资、金融、饮食、服务、科学、教育、文卫、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外贸等名 种行业与部门。从县域经济体系看,县域经济包括县级全民、集体和个体及私营经济名 种经济成分。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人网络的综合性特点,是我国社会纤 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 2 ) 中介性 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既不属于宏观经济,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的对 象是国民经济,微观经济的对象是诸如企业之类的单个经济主体,县域经济是宏观绎济 与微观经济的中介,具有明显的中介性质。 ( 3 ) 开放性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县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它包括向县域经济内部的开赶, 也包括向外部的开放。从经济管理系统看。县域经济是以县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带有l 定的封闭性。但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一定经济量的聚集,也必将出现经济吞吐和内外 鼎建槽慧女擘磺掌位论文 第二蕈县减经;斋盘艘榍荚理论综述 经济交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县与县之间、县与大中城市 之间形成了相互辐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新态势,县域经济的外延发展必将突破认 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突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政治因素等影响,自然形 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贸易集散地或某一专业化生产中心。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 将进一步依赖于这种全方位的开放趋势。也正是因为开放和这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 道的协作和发展,将使各县域经济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产品,形成各 自的特色。 ( 4 ) 多样性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和区域所具有的特性,县与县之间具有各 自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形成各自的特点。应正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握特点尊重客观规律,使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赢得不败之地9 1 。 2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2 1 国外相关研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单元,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单元, 虽国外与之严格意义相对应的经济单元甚少,但县域经济终属于医域经济的范畴,故此 处对国外区域经济的研究现状稍作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产生 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自1 9 世纪初到2 0 世纪4 0 年代, 先后形成了桂能的“农业生产布局区位论”、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区位论”、克里斯泰 勒的“中心地理论”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4 种传统经济布局理论。2 0 世纪5 0 年 代后,随着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的 改变,形成了“累计因果理论”、“核心与边缘区理论”等。为解决地区经济两极分化的 问题,逐步提出了“点轴派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大推动理论”等,区域经济研究 转向关注区域的均衡发展,要求各地区间建立合理分工协作的综合优化的经济结构。近 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科学研究中,为区 域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t g 。下面的县域经济相关理论综述中,将会介绍到以上 相关的一些理论。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也可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 参考模式。有利于我国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8 福建师慧土学硕士掌位论文 精二毒强琏缝济发展捐i 芙_ 堰谤综述 2 2 2 国内研究现状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不少专家学者从我国的基 本国情山发,致力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已全面展开,县域经济以“经济小巨人”的姿态异军突起, 活跃在经济舞台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时至今日,我国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少学术成果见诸书刊。 如孙学文等编著的中国县域经济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 县域经济学作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分总论、结构、运行、发展等四个部分从基本原理到 结构、运行、发展战略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怀岳编著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 及张金山主编的中国县域经济导论等书,也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县域经济晟新研究 的内容和成果。 在专题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县域经济的不同方面,提出了众多的看法和观点,主 要围绕:县域经济现状、问题及对策;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模式、战略;县域经 济与专题研究( 如:县域经济中的“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工业化问题、乡镇企 业与小城镇发展问题、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民营企业问题、特色经济问 题、教育问题、融资问题、体制探索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等) 。 2 3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述评 2 3 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1 ) t 业化与农村发展理论 工业人发展和农村发展理论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落后的原因在于资本积累不足,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与国家或区域可提供的资本供给不相等。故其发展战略是在现有 条件下注入足够的资本,促使经济发展起来。但“丁业化”发展理论极其强调工业化对 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认为落后国家或地区摆脱不发达的出路,只有借助一定的资本积 累与计划化,通过实现工业化获得足够的资本才能达到目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纳克斯( n u r k s e r ) 、刘易斯( l e w i s ,a ) 和罗森斯坦罗丹等。而“农村发展”理论认为 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片面强调工业化无论从公平还是效率来看都不是最佳的, 因为它们的收益低下,而对农村进行综合规划,以谋求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整体经济发 展才是更好的选择,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利普顿( l i p t o n m ) 。 ( 2 ) 大推动理论 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提出。其观点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以最 9 福建梯范文学j = j 萃士掌位论支 篱二章县域经涪美屣锅荚理论缚迷 小临界投资规模对儿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创造出互为需要的市场, 从而减低成本,同时克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狭小,需求不足等问题,产生“外部经 济效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其所需的资本巨大,故罗丹特别强调临界投资规模,即 小丁- 此规模,则地区经济不能实现腾飞启动。这一理论为欠发达地区开发吸引外资提供 了理论依据。 以上理论注重了区域发展过程中工业化、资金投入及宏观规划的重要作用,对欠发 达地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解决问题的方法趋于单一化,各自只关注了某一方面因 素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缺乏普遍适用性及系统性。 2 3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日豁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 与生活,人们开始探索人地关系的调整,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求人们着眼于未来,认识 以f 儿点: 可持续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包括经济发展与人口、资 源、环境之间的协调;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一定时期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济在社会、人口、资源 和环境等约束条件下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地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准确把握了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区域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类总结生产经验教训的明智选择,应始终将其作为行 动的指南。 2 3 3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引进了西方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 发展的实践,主要有梯度推移发展模式、反梯度推移发展模式和点轴派理论等。 ( 1 ) 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落后地区处在低梯度地区,教育落后、人员素质差,科技力量弱,产 业结构单一,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按照迈达尔的理论,该地区要想 摆脱贫困,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除了自身的努力外( 自力更生) ,还需要国家的扶持, 1 0 福建师蓖大学苒孬士掌位论支 嚣二蕈尝域经;齐发展榻关理法练进 需要由外区引进技术和资金,采取一系列政策并制定周密的扶持计划。按照梯度推移理 论,落后地区经济起b 要循序渐进,应该发展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 劳动密集型和资 源密集型) ,积累力量,尽快接受从高梯度地区外溢的产业,可依靠这些产业为地区的发 展积累资金。同时依靠这些产业,加速地区丁业的积聚和城市化进程,培养人才,为进 一步发展奠定基础l l q 。 ( 2 ) 反梯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经 济开发,而不管这一短期处于哪个发展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1 1 l j 。在改革开放中, 我国一些落后的中小城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越高梯度的 人城市的实例也屡见不鲜。然而,反梯度推移既有其内在的特殊原因,义有其外在的客 观环境,有其必然性,但并无普遍性,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看,梯度推移循序仍是 主体。 ( 3 ) 点轴派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创立。他认为经济空间由若干个中 心组成,经济增长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 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最终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是 在发达国家的条什卜,为寻求经济的增长而提出的理论模式。 点轴理论。是在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其中心 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有利条件的人区间、省区间及地区间线状基础设施轴 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予以发展重点,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 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f 1 2 lo 以上理论考虑了区域发展的规律性,显示了区域发展理论的相对成熟性,对区域经 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实践中可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发展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 综合利用。 2 3 4 县域经济类型及发展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经济基础及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导致各个县情存在差异。 各县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弄清本县的类型,根据县情特点, 选择发展模式。对此我国学者张金山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归纳。他在中国县域经济 导论一书中提出,对县情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从地理条件或 福建坪麓大学硕士掌位论太 第二蕈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纬遵 区位条件可分为市郊县、山区县、沿海县、平原( 湖区) 县域等;按经济发展程度可分 为发达县、贫困县等;按人口面积可分为大、中、小县等。张金山在书中较详细地讨论 了从区位条件角度区分的市郊县、山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和从经济发展程度区 分的发达县、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i ”。 ( 1 ) 市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市郊县即城市的郊区县。在这里,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紧密结合,既有为城市服务 的商品性农业,又有发展t 业的有利条件:既环绕城市,又背靠农村,冈而是实现城乡 结合、工农结合的纽带。 市郊县经济与一般县域经济相比,县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郊区县是城市和农村的过 渡区,对城市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市郊县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具有经济发展的前驱性。 根据市郊县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应以服务城 市、繁荣市郊经济和富裕市郊居民为指导方针,以建立产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 较高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经济体系为经济发展目标,使其成为实现 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先导。 ( 2 ) 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县域内的地理条件,可将县域经济分为山区县、平原县和沿海县。山区县作为 一个明显有别于市郊县、沿海县、平原( 湖区) 县域的空间实体,常与老( 革命老区) 、少 ( 少数民族聚集区) 、边( 县城或大行政区域的边远地区) 、穷( 落后贫困地区) 相联系。 其经济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伟约。 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应结合县城本身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现有经济和工业发展 基础,正确选择主导产业,选择工业生产点和工业生产组合链,人力发展地方特色的名 优特产品生产,积极开拓与发展域外市场,筹措产业发展资金,逐步发展规模生产,提 高效益水平,加速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 ( 3 ) 发达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可将县域经济分成贫困县、中等县和发达县。发达县是从一个 县整体意义上的综合状况而言,着眼于我国现阶段总的发展水平,相对于贫困县( 不发 达县) 和中等县( 欠发达县) 面说的,其分类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 发达县具有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在其发展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强 优化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实现其县 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福建师慧土学硬女掌位论文 幕二蕈县域垮;寿发展裙笑霹谤芽述 ( 4 ) 贫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贫困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r 发达县而言经济相对落后的县。贫困县收入水 平低下,生活水平一般都低于平均生产水平以下,农业商品化程度低,温饱问题尚未解 决,生产条件差、底子薄,教育落后,文化素质较低。 贫困县含义具有动态性,一方面划分贫困县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另 一方面,贫斟县本身也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贫凼县不仅在自我纵向比较中早现山不断 发展变化的趋势,且某些县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会跳跃式地赶上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地 区。 要正确选择贫困县的发展模式,必须能够把握贫困县落后的实质。深刻认识制约其 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找到突破点,引起贫困县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变革,形成多元、 多层的动力结构,改变落后县生态、社会、经济环环相套的恶性循环,从市场需求出发, 考虑自身有劣势,立足本地资源,发展适合本地实情的产业,进而形成特色化,在不均 衡发展中寻求贫困县跃进式前进。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不同划分依据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思考,具有定的总结性及 指导意义,其从区位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来划分县情且归纳发展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 一定可取性及科学性。但其对县域发展模式探讨中所考虑的因素相对单一,各县域经济 类型的划分仅从一种划分依据出发,缺乏全面性,在指导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不能死搬模式硬套经验。 2 4 若干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探讨 前文介绍了前人对于县域经济相关理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笔者在课题实践中对于 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欲从空间协调、部fj 协调及城镇协调等方面予以探 讨,期盼能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县域经济发展理论。 2 4 1 空间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具有空间性。由于历史原因或生产条件的不同,县域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地区获得相对较快的发展, 相反落后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空间性差异的存在致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产生,区 域发展的绝对平衡在实际中难以达到,客观要求协调空间发展,思考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达到不平衡中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之间、较好区域与较差区域的互动与整合,因而空 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整体水平的提高,仅仅局部地区发展较快并不利于县域整体发 1 3 福建揖慧土学硪掌位论式第二蕈基减经;齐发展榍荚理论综造 展,落后地区将成为县域发展的拖累,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长久的胜利。空间 协调发展有利于县域内部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合理流通和有效配置。先 进地区带后进地区,共同实现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故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空间协凋发展,实现空问整合,避免二元化和区域发 展过不平衡问题。 2 4 2 部门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是县域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商业、 交通、建筑、服务业等多种产业部门,众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制约。不协调的 部门关系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部门关系有利于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各部门相互协调,实现部门协调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县域具体县情,从本地条件出发,发扬本县特色,注重主导产 业的选择与扶持,培育优势产业,拓展产业链,实现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 而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 部j 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县域生产过程中致力达到的目标。建立 良好有益的部门联动关系,有利于挖掘县域发展潜力,增强其发展后劲。 2 4 3 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作为县域经济的载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城镇作为人口相对 密集、资金相对集中、信息相对便利的地区,具有较强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周边 腹通具有强烈的吸引集聚力与带动作用。城镇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县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开发性要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注重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模 式也要求在加大城镇建设的同时,促进城镇之间的互动,进而促使生产要素的有利流动 与县域经济的起飞。城镇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增长极的培育,促进点轴发展,构建城镇体 系,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网络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箍体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理论与发展模式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及时空,但对我国县域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以期对安溪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探讨。 1 4 福建师慈史学礤女掌位论文 第三章安溪基基域磐济生产= 环境分析 第三章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3 1 自然环境 3 1 1 地理位置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山区,晋江西溪上游,属于泉州市管辖。地处北纬2 4 。5 l 7 2 5 。2 6 ,东经1 1 7 。3 4 一1 1 8 。1 8 ,东接南安县,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 厦 门) ,北邻永寿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同漳平市交界。东西长7 4 公里,南北宽6 3 公里,面积3 0 5 7 2 8 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员最辽阔的县域。 3 1 2 地质地貌 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按地形地貌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 内外安溪。西北部山峦起伏,山峰林立,山势峻峭,坡度大,河谷狭窄,平均海拔在7 0 0 米以上,最高山峰太华山1 6 0 0 米,千米以上的山峰2 4 6 1 座。东南部地势相对比较平缓, 平均海拔在5 0 0 米以下,千米以e 山峰4 7 5 座,城厢经兜村最低海拔3 2 米。安溪县以丘 陵山地为主,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主要河流贯穿盆地,并切穿盆地 之间的山岭。 3 1 3 气候特征 安溪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条件的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 不同的气候特点。外安溪属南弧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9 2 1 ,年降雨量1 6 0 0 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暂而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以三熟;内安溪山峦起伏,地 形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玻谷地形成复杂的气候 状况,年平均气温在1 6 - - 1 8 1 2 ,年降雨量1 8 0 0 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冬季 较长,春温回升较外安溪来的迟,农作物常受“三寒”( 春寒、梅寒、秋寒) 危害,一般 一年只有两熟。 3 1 4 土壤植被 安溪全县土壤大致可分为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及潮土土类等5 人类, 全县耕地面积4 1 ,1 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 8 4 万亩,旱地面积2 7 万亩。耕地士壤中有机 质含量较为丰富,对发展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十分有利。 安溪地处亚热带,海拔高度差异很大,因此植被群落差异较明显。县域内西北部中 低山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东南部丘陵低山区属亚热带雨林植被带。 1 5 箍建榔慧史学磺士学位论文第三童安溪县盛域蛀济生声玢砖分析 3 1 5 资源禀赋 安溪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寓,已发现的矿种有铁、煤、石灰石、锰、花岗岩、高岭土、 铅锌、硫铁、石英、稀十、温泉等2 0 多种。其中铁矿储量2 8 7 8 万吨,并有含铁品位在 6 0 以上的富矿。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 9 0 9 6 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 6 3 3 8 。干流为西溪( 清溪) ,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 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 1 0 3 2 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3 6 6 2 。 主支流有福美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警格子状分布。 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来水量为2 9 9 0 亿立方米, 全县水力资源蕴藏量3 0 万千瓦,目前 可供开发1 8 万千瓦,占6 0 。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安溪的水利电力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越 的条件。1 9 9 0 年1 2 月安溪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 2 0 0 个) 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 综上所述,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凭借,有 利于安溪形成茶产业、藤铁及石材等特色支柱产业。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