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南渡时期沙县名儒邓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邓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官,唐朝邓光布将军的后裔。年少时,即 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他为人刚正,关心民瘼。在徽宗时因坐上诗 讽刺花石纲被屏出太学而名动天下。至靖康元年( 1 1 2 6 ) 钦宗即位,因李纲大 力推荐,得钦宗召对便殿,赐进士出身、补承务郎,授鸿胪寺主薄。后金 兵犯阙,他奉命出使金营,被扣五十日,坚强不屈,还设法探听敌营虚实, 了解军情,得出了“金人不足畏”的结论,极力主战。高宗时又擢为左正 言。他居谏官三个月,疏奏二十次,大胆揭露时弊,提出救国良策,亮直 之名满天下。宋建炎元年( 1 1 2 7 ) 八月,李纲因坚持抗金,受权臣陷害而再次 罢相。邓肃不计得失,竭力反对,并为之申辩,赞颂“李纲真以身殉国者”, 再次触怒执政,贬出守郡,罢官回家。邓肃罢官回家乡沙县后,目睹风雨 飘摇的国势,仍念念不忘国事,孤忠之气溢于言表。 邓肃有拼榈文集二十五卷,其诗文在宋朝不愧为名家,但是因为 为他的气节所掩,且遗存的文集极为难得,所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笔者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试图从邓肃的生卒年月、籍贯与字号、邓肃的 族系家学与生平、邓肃的交游、拼榈文集历代公私藏书目的著录及刻版 本源流以及邓肃的诗、词、文、书论几方面对邓肃做系统的研究,以期对 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小结:邓肃一生短暂,但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却万古流芳。他留 下的桥榈文集,至今仍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邓肃,南渡时期,拼榈文集 a b s t r a c t d e n g s uw a s ad i s t i g u i s h i e dp o l i t i c a lc r i t i ci nh i s t o r y ,舔ad e s c e n d a n to f g e n e r a ld e n g g u a n g b ui nt a n g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h i sc h i l d h o o d ,h ew a sn o to n l y c l e v e ra n ds e n s i b l ei nw r i t i n ga n dt a l k i n g ,b u ta l s og o o da tb e h a v i n gh i m s e l f w i t hg o o dm a n n e r s a sac i v i lo f f i c i a l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h ew a sh o n e s ta n df l a n k , a n d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b e c a u s eo f h i ss a r c a s t i cp o e ma b o u t f r e i g h to fs p e c i a lf l o w e r sa n ds t o n e sd u r i n ge m p e r o rh u i z o n g st i m e ,h ew a s d r i v e no u to ft h e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w h i c hc a u s e das e n s a t i o na l lo v e rt h ec o u n t r y t i l li n11 2 6 ,t h ey e a ro f l i n g k a n gy u a n ,e m p e r o rq i nz o n ga s c e n d i n gt h et h r o n e , a l o n gw i t h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i na g r e a te f f o r tb y l ig a n g - 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 i n f e u d a lc h i n a ) ,h ew a sv i s i t e da n de n n o b l e di m p e r i a ls c h o l a r sb yt h ee m p e r o r , h ew a sa p p o i n t e da sc h e n g w ul a n g - a no f f i c i a li nc h a r g eo fi n n e ra f f a i r ,a n d a w a r d e da st h eh i g h e s ts e c r e t a r yi ni m p e r i a lt e m p l e - h o n g l us i w i mt h e i n v a s i o no fj i na r m y ,h et o o kam i s s i o ni nl i f et oc o m ei n t oj i nc a m pu n d e r d e t e n t i o nf o r15d a y s ,h ee m b o d i e dh i st o u g h n e s sa n du n y i e l d i n g ,a tt h es a n l e t i m e ,h em a n a n g e dl e a r n e da b o u t t u r ec o n d i t i o n so f j i na r m y , w h i c hd r e wa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j i na r m yi sl e s sf e a r ,h ea d v o c a t e dt ot i g h ta g a i n s tj i na r m y , a n dt h e nh ew a sp r o m o t e d 鹤h i g ho f f i c i a lc a l l e dz u oz h e n gy a n a sap o l i t i c a l c r i t i co f f i c i a lf o rt h r e em o n t h s ,h eh a sr e p o r t e dt ot h et h r o n ef o rt w e n t yt i m e sn o t o n l yt od i s c l o s ei l l so f t h e t i m e sw i t hf e a r l e s s n e s s ,b u ta l s ot op r e s e n th i sp r o p e r p o l i c i e st or e s c u eh i sm o t h e rl a n d h i sf l a n k n e s sa n dh o n e s t yw o n t h er e p u t a t i o n o f 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i na u g u s to f1 2 2 7 ( t h ey e a ro f s o n g j i a ny a ny u a n ) s i n c e 2 l i g a n gs t i c k e dt oh i sv i e w t of i g h ta g a i n s tj i na r m y h ew a sm a d eaf a l s e c h a r g ea g a i n s tb ys o m es n o b b i s ho f f i c i a l sa n dd i s m i s s e d 毓o f f i c e h en e v e r m i n d e dh i sg a i na n dl o s s ,h eu r g e dt ob ea g a i n s tl i g a n g sb e i n gd i s m i s s e da n d a r g u e ( o rp l e a d ) h i sc 鼬婚,a n dh ep r a i s e d t h a tl ig a n gw o u l dd i ef o r h i sc o u n t r y w h i c hl e dt ot h ee m p e r o r sa n g e ra n dh i sd e m o t i o na sd i s t r i c tm a g i s t r a t e a f t e r d i s m i s s e d 舶mo f f i c e ,h er e t u r n e dh i sh o m et o w n - - - s h a x i a nc o u n t y ,w h e r e h ew i t n e s s e d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o f 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a tm a tt i m et oc h e f i s hh i so w n c o n c e ma n dl e v et oh i sm o t h e rl a n d d e n g s uc o m p l e t e dh i s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c a l l e d w i t h2 5v o l u m e s t o g e t h e r , w h i c hs o m eo fp o e m sa r er e g a r d e da sm a s t e rp i e c e s b e c a u s eh i s r e p u t a t i o ni ni n t e g r i t yw a sm o r eo u t s t a n d i n gt h a nh i sp o e m s ,w h i c ht h er e m a i n s o f - h i s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a r eh a r dt oo b t a i n , p e o p l es e l d o ml e a r ns o m e t h i n ga b o u t h i m ,a n dt h u st h ea u t h o r , b a s e do nl a r g eq u a n t i t i e so fo r i g i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 h i m , m a k e sac o m p l e t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d e n g s ua sf o l l o w s 1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h i s b i r t h d a y ,n a t i v ep l a c ea n dr e p u t a t i o n 2 i l l u s t r a t i n gt h a th i sf a m i l yt r e em a d ea g r e a t e f f e c to nh i ma n da l l h i s l i f e 3 d e a l i n g w i mh i s p e r s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4 a r g u m e n t i n gh i sm a j o rr e c o r d a t i o no f “b i n g i u o n 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b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t t i n gb l o c k s 5 d e a l i n gw i t hh i s r e m a r k so ns u c ha sp o e m s ,w o r d s ,a r t i c l e sa n d p e n m a n s h i p i ns h o r t ,t h ea u t h o r a l m st oh a v eac o m p l e t ec o g n i t i o no f t h ea n c i e n ts c h o l a r i ns u m m a r y ,i ns p i t eo fd e n g s u ss h o r t l i v e dl i f e ,h i sp a t r i o t i cs p i r i ta n dh i s i n t e 鲥t yo fe t h n i cg r o u ph a v el e f tag o o dn a m ef o r e v e r s of a rh i sc o l l e c t e d , w o r k sc a l l e d h a sh j g t o r i c a lv a l u ea s w e l la s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 蠹埭鞭暖酝- e ,i ti sw o r t h0 1 1 1 m a k i n ga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 k e yw o r d s :1 ) e n g s u ,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 f r o mn o r t hd y n a s t yt os o u t h d y n a s t y , c d l e e t e dw o r k sc a l l e d 4 中文文摘 邓肃( 1 0 9 1 1 1 3 2 ) ,字志宏,号拼榈,原籍南剑州沙县( 今属福建) 人,唐朝邓光 布将军的后裔。年少时即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3 1 岁入太学,深得杨时器重。 宋徽宗当政时,令各地进贡奇花怪石以修建艮岳供其赏玩,邓肃呈上花石诗十一 章并序进行讽谏,批评那些借献花石纲以营私利的阿谀奉承之徒是“饱食官吏不深思, 务求新巧日孳孳”,发出“但愿君王安百姓,圃中无日不东风”的感慨,奏章一上,权臣 大怒,将邓肃逐出太学,贬回故里。 靖康元年( 1 1 2 6 ) ,在复职后的名相李纲举荐下,宋钦宗召见邓肃,赐以进士出身,补 承务郎,并授以鸿胪寺主簿之职,同年十二月,邓肃奉命押送金兵勒索的道释版籍前往 金营,被扣为人质,在金营的5 0 余天里,邓肃全无丝毫奴颜媚骨,而是镇定自如,借 机察看敌营,了解军情。宋靖康二年( 1 1 2 7 ) 三月,金兵灭北宋,立楚国。邓肃“不食 楚粟,饥饿殆不能行,万死一生”,奔赴宋高宗赵构行营,被擢为左正言。邓肃极力主 战,忧国忧君,身为谏官,忠于职守,激愤时曾在三月之内上疏二十余道。宋高宗嘉奖 他“论事正当,甚可取”,赐给五品服,邓肃因此名声大作。 建炎元年( 1 1 2 7 ) 八月十一日,高宗听信谗言,再度罢免李纲,一些太学生为保李纲 被斩首,一时间朝廷内外噤若寒蝉,邓肃毫不畏惧,毅然呈上留李纲疏,含蓄地批 评宋高宗出尔反尔的行为,因此触怒了宋高宗,被免去左正言之职,谪贬回乡。 邓肃为官清廉,回乡时两袖清风,又遇作乱,一家八口人四处躲避,缺衣少食,即 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写下“逐客难参国土忧,客枕曾无一夕安”的诗句,表现了忧国忧民 的本色。 绍兴二年( 1 1 3 2 ) 五月,邓肃携母避乱于福唐( 今福清) ,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 2 岁。 有拼榈文集二十五卷传世。 本文分引言,正文六章和总结,对邓肃做了系统的研究,。 引言概述论文写作缘起,并对文章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作了必要的交代。 正文第一章对邓肃的生卒年月、字号与籍贯进行了考证。邓肃的生年当在1 0 9 1 年, r i b :i t 宋哲宗元祜六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 1 1 3 2 ) 五月初九。而清朝厉鹗的宋诗 纪事卷四十二、宋诗钞以及全宋词邓肃小传都说邓肃卒于绍兴三年,当误。 邓肃字志宏,一字德恭,号拼榈。邓肃为何以拼榈为号,原因之一可能是因李纲喜爱沙 县拼榈山而引起。关于邓肃的籍贯多有争议,笔者以为邓肃当为今福建沙县人。 第二章研究邓肃的族系家学与生平。邓肃是唐朝邓光布将军的后裔,是宋朝的“名 谏官”,为人鲠直,关心民瘼,可谓“一代之人豪”。 第三章研究邓肃的交游。邓肃交游广泛,所与游者皆名公胜流。李纲、陈瑾、陈渊、 杨时、朱松、罗从彦、张元干等皆与之至交;尤其与李纲为忘年之交。 第四章介绍拼榈文集历代公私藏书目的著录及刻版本源流。宋史艺文志、 宋百家诗存、挥麾后录等对拼榈文集均有记载。拼榈文集初刻于宋孝宗 乾道庚寅六年( 1 1 7 0 ) ,为邓肃的外甥饶君裒刻于沙阳,同里陈沃、张夔“稔知使末”, 均有作跋,时距邓肃之殁,仅三十七、八年。再刻于宋理宗淳祜甲辰四年( 1 2 4 4 ) ,知 县段震午重刻于沙阳,有跋文。三刻于明正德巳卯十四年( 1 5 1 9 ) ,是知县罗珊根据邑 人林孜编较本刻于永安,共二十五卷,有跋。四刻于明崇祯末年( 1 6 4 3 ) ,邓肃十八世 孙邓四教重刻于永安,共十二卷,有跋。五刻于清道光癸末三年( 1 8 2 3 ) ,江宁邓廷祯 重刻于秣陵,二十五卷。六刻于清咸丰巳未九年( 1 8 5 9 ) ,邓国选重刻于永安,十二卷, 有跋。六次刻版,内容完整,并无散逸。 第五章研究邓肃的诗。主要研究了邓肃诗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邓肃诗大多或表 达对时局的担忧,对当权者的愤慨,或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即使是在描绘山水 的景物诗中也往往寄托着伤时感事的情怀。他的诗多直抒胸臆,往往抒情与议论结合, 语言直率自然,不假藻饰,可谓诗如其人。邓肃的文学创作活动,正值北宋沦亡,又身 历离乱痛苦,使诗人冲破了当时诗坛占统治地位的“江西诗派”的束缚,诗风发生了明 显的转变,具有豪雄磅礴,忧国忧民的特点,读来豪迈放达,颇有唐人遗风。这一转变 既是特定历史时期宋诗发展演变的印迹,也是诗人气质秉性和心态的自然流淌。邓肃诗 笔雅建而情感真挚,四库全书总目以为邓肃“大节与杜甫略相似,其 靖康迎驾行、 后迎驾行等篇,亦颇近甫奉先诸作,在南北宋间,可笃励名节之士”。 第六章研究邓肃的词、文与书论。邓肃的词或抒写离愁、闺情,或表达爱国赤忱和 恢复中原的壮志,写得个性鲜明,风格多姿。他善于用事,语言或明丽或质直,形象鲜 明,优美自然。邓肃词委婉深秀,以至被认为是李煜词而难以分辨,且多寄托遥深,耐 入寻味。邓肃的文章多为事而作,条畅而切于事理,颇有欧苏之风。他往往把爱国忧民 之意,同仇敌忾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足以起顽而立懦。他论事切中时弊,谏诤奋不 顾身,不仕伪楚,痛斥贰臣,实乃天下之大勇,而所倾泄于文章的,都是他的大节大义。 邓肃不独擅长诗文词,也擅长书法,拼榈文集卷十九有书法贴二则,卷二十有 跋蔡君谟书,卷二十五有论书七则,皆精到语,亦可见邓肃之多才多艺。 邓肃一生短暂,但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却万占流芳。他留下的拼榈文集, 至今仍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6 引言 南宋初年,有一个和李纲相似的人物,他在当时颇有声望,但却少为后世注目;他 有爱国忧民的抱负,但终因朝廷昏庸而难展宏愿;他曾写过许多诗文,抒发壮怀。这便 是李纲的“忘年之交”邓肃。 邓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官,为唐朝邓光布将军的后裔。曾经“论天下事日:有 欲为之志者,未必有敢为之气;有敢为之气者,未必有敢为之才。三者备矣,虽天下可 宰。”而邓肃本人正是志、气、才兼备。邓肃自幼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二十六岁考入 太学,并成为太学中的佼佼者。他为人鲠直、刚正不阿。宣和元年,宋徽宗建造的“艮 岳”落成,奉承者纷纷献诗作赋,歌功颂德。邓肃却献上一首花石诗借以揭露官吏 鱼肉百姓的劣迹。他文词犀利,触怒赵佶而被逐出太学,贬回故里,但是他却因为刚正 不阿、不畏权贵而名震朝野。 北宋后期,朝廷腐朽不堪,危机四伏,金军南下,边关频频告急,面对强敌,宋朝 君臣束手无策,乱作一团。正当国难当头之际,朝廷起用李纲。李纲返朝后,鼎力推荐 才华出众的邓肃。邓肃因此被钦宗召见,并赐以进士出身,授鸿胪寺主簿。 在李纲、邓肃等一大批主战派的要求下,宋钦宗于靖康元年亲征。宋军士气大振, 金军攻城不下,正欲撤兵,而昏馈软弱的钦宗却向金国乞和。金军趁机向宋勒索了大量 财物,侵占了大片土地,还向宋朝索取图书、文籍及印书的镂板等。当时,朝廷命邓肃 等押道释经印板往金营并被扣为人质,历时五十日而返。期间,他镇定自如,察看敌营 虚实,并得出“金人不足畏”的结论,返宋后他连八次上书,阐述抗金的有力方略, 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靖康二年( 1 1 2 7 ) ,金军背信弃义,再次进犯宋京,徽、钦二帝被掳。张邦昌却在金 人的扶持下自立“楚帝”。他为遮入耳目,积极招揽人才,收买人心。他诱迫邓肃为相, 替他点缀朝政,而邓肃却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容。邓肃忍饥挨饿,只身逃出东京。同年五 月,康王赵构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即位称帝,为宋高宗。邓肃历尽艰险,奔赴南京,拥 护宋高宗进行抗金救国。他的爱国气节为宋高宗赵构所赞赏,并擢为“左正言”。期间, 邓肃历数叛臣之罪恶,抨击当政官吏之昏庸,力主振纲纪,汰庸臣,并广开言路。高宗 见他直言不讳,又出于忠心,采纳了他的建议,惩办了一批奸佞叛臣。邓肃敢于犯颜直 谏,置生死于度外。谏言均颇有见地,切中时弊,多被采用,他也成为“宋之大儒”、“名 谏官”和“一代之人豪”。邓肃交游广泛,所与游者皆忠贞有节之天下名士。邓肃与李 纲即为忘年之交,此外与陈瑾、陈渊、杨时、朱松、罗从彦、张元干等亦为至交。 邓肃的诗文在宋朝不愧为名家,但是因为为他的气节所掩盖,且遗存的文集极为难 得,所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后人把邓肃的著作汇编成 拼榈文集,民国福建艺文 志对拼榈文集的评价很高,说邓肃“大节与杜甫略相似”。他的诗集被编入宋 诗钞等。拼榈文集初刻于宋孝宗乾道庚寅六年( 1 1 7 0 ) ,为邓肃的外甥饶君裒刻予 沙阳,至清咸丰已未九年( 1 8 5 9 ) ,邓国选重刻于永安,总共有六次刻版,内容完整, 并无散逸。 邓肃的文学创作活动,正值北宋沦亡,又身历离乱痛苦,使诗人冲破了当时诗坛占 统治地位的“江西诗派”的束缚,诗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具有豪雄磅礴,忧国忧民的 特点。这一转变既是特定历史时期宋诗发展演变的印迹,也是诗人气质秉性和心态的自 然流淌。他诗笔雅建而情感真挚,在萧德藻、刘克庄之上。四库全书总目以为邓肃 “大节与杜甫略相似,其靖康迎驾行、后迎驾行等篇,亦颇近甫奉先诸作,在南 北宋间,可笃励名节之士”。 邓肃的词或抒写离愁与闺情,或表达爱国赤忱和恢复中原的壮志,写得个性鲜明, 3 风格多姿。尤其是抒写离愁与闺情之词,委婉深秀,以至被认为是李煜词而难以分辨。 邓肃词多寄托遥深,耐人寻味。 邓肃的文章多为事而作,条畅而切于事理,颇有欧苏之风。他往往把爱国忧民之意, 同仇敌忾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足以起顽而立懦。他论事切中时弊,谏诤奋不顾身, 不仕伪楚,痛斥贰臣,实乃天下之大勇,而所倾泄于文章的,都是他的大节大义。 邓肃不独擅长诗文词,也擅长书法。拼榈文集卷十九有书法贴二则,卷二 十有跋蔡君谟书,卷二十五有 论书七则,皆精到语,可见邓肃之多才多艺。 邓肃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爱国精神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却永世流芳。 他留下的拼榈文集二十五卷,至今仍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品味和研读。 目前研究邓肃的有关学术论文不多,主要有王兆鹏、陈为民的邓肃年谱、黄曾 樾的读 拼榈文集) 。邓肃年谱侧重于对邓肃的生平的研究,使我们对他的一生 有了一个线条性的粗略了解。但文中认为邓肃为今福建永安人,笔者不能认同,并将在 下文中予以考证。同时文中还认为邓肃“因所居在桡榈山下,故自号拼榈”,笔者也有 不同见解,亦将在下文中进行论述。读 拼榈文集) 侧重于考证拼榈文集的版本 源流,内容颇为翔实,对邓肃的诗、文、词也略有提及,但文中亦认为邓肃是永安人, 对邓肃诗、文、词的论述也较为概括,不能见其真面目。另外郭义山的霜气袭人秋更 爽宋代沙县诗人邓肃及其诗作亦对邓肃及其诗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总之,目前对邓肃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多局限于生平事迹的简单介绍,而对其交游、 诗文、尤其是词的研究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多简略单一,使我们对邓肃的认识不够完整 丰满。本文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邓肃的生平、交游和创作进行梳理,以期 能更真实、清晰地认识邓肃,感受他的爱国胸襟和横溢才情。 由于资料有限,要对邓肃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是一件易事,疏漏之处定属难免, 敬请各位老师能够宽容并指正。 9 第一章邓肃的生卒年月、籍贯与字号考 邓肃,字志宏,一字德恭,号拼榈,原籍南剑州沙县( 今属福建) 人生于北宋哲 宗元祜六年( 1 0 9 1 ) ,卒子南宋高宗绍兴二年( 1 1 3 2 ) ,有拼榈文集。 第一节关于生卒年月 邓柞拼榈先生墓表云:”因侍母疾,积忧成病而卒。实绍兴二年五月初九日也, 享年四十有二。七年十二月,归葬于沙阳罗坑先茔之侧。”( 1 ) _ 邓肃的挚友张元干等于 “绍兴二年岁次壬子五月庚申朔三十日己丑”“致祭于亡友邓子志宏之灵”,祭文写道: 。身负卓荦不羁之才,骋纵横无穷之辩”,“悲歌慷慨,时托兴于诗文浇胸中块垒不平 之气,同世间未遇陆沉之人”。( 2 ) 由此可知,邓肃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 1 1 3 2 ) 五月初九。而清朝厉鹗的宋诗纪 事卷四十二、宋诗钞以及全宋词邓肃小传都说邓肃卒于绍兴三年,误。 自绍兴二年( 1 1 3 2 ) 逆推四十二年。得出邓肃的生年当在1 0 9 1 年,即北宋哲宗元 裙六年。并且拼榈文集卷十谢李舍人题额有诗云;“顾我何为者,传家空一经。 栖迟已三十,寒灯尚短檠。”此诗作于宣和二年( 1 1 2 0 ) 七月,逆推三十,得其生年亦 在本年。 第二节关于字号 邓柞桥榈先生墓表云o “公讳肃,字志宏。”宋史卷三七五邓肃传云:“邓 肃,字志宏。”陈渊默堂集卷= 十邓德恭字序云“余友邓南夫之子名肃,请字 于余,余字之德恭,又趣余广其说。”题注云:“肃,初字至宏。”而其它书皆写做“志 宏”,惟独默堂集写做“至宏”,可能是抄刻之误。 邓肃自号拼榈。李纲的梁溪先生文集卷十将游拼榈二首序云;“去沙阳百 里有山日拼榈,峻峰清流,颇与武夷相似,地尤僻远,人罕知者。予将游焉,作是诗以 识之。”诗中“拼榈闻说自拼榈”旬自注:“邓志宏自号拼榈予。”邓肃政和八年戊戌( 1 1 1 8 ) 春所作论书即自书“拼榈邓肃”( 拼榈文集卷二五) 。其送成材和送张巨 源诗( 拼榈文集卷七) 亦自称“拼榈狂”。 邓肃为何以拼榈为号,拼榈文集和其它史籍均未作出令人信服的交代。据推断, 原因之一是因李纲喜爱拼榈山而引起。众所周知,邓肃与李纲关系非同一般。邓肃自称 是李纲的“门人”,( 3 ) 李纲谪屠沙县期阆,邓肃不离前后,相随出游唱和。耩榈文集 中写于这一时期的诗有凝翠阁陪李粱溪次韵、谢李舍人题额、陪李梁溪游泛碧、 次韵李舍人等。李纲除了与邓肃唱和之外,还为邓肃写了瑞芝轩一文:“宣和 二年中夏,有芝生于沙阳邓肃志宏之家志宏锐意文辞,期于有成,以显其亲,则是 芝之生非孝诚所感、文字之祥耶。梁溪李纲为名其轩日瑞芝轩,使藏芝其问。”李纲极 喜拼榈山景色,写有 游秽 榈山一诗,将拼榈山称为“小武夷”。邓肃受李纲影响, 取拼榈为号,不是没有可能的。文集中写于宣和元年即李纲谪居沙县之年之前的文 章,邓肃均以“肃”、“志宏”、“邓某”自称,宣和二年之后的文章才出现“拼榈”的称 号,这说明邓肃以横榈为号,确实同李纲有一定联系的原因之二可以从沙县的地名分 析。除了文集中写到的沙县城关附近山、水、风物之外,沙县附近还有风岗山、风 凰山、淘金山、豸山、大罗山、龙宝山、八仙山等,其中豸山已被陈世卿起用为名,其 余的均不适合用作名号,拼榈山当时属沙县。,加上前述李纲的因素,取之用作名号也是 顺理成章的。道光版沙县志云:“其号拼榈者,庄田在拼榈,乐其山水,故常居之, 因以为号。”( 4 疆! 于是否“常居之”,下文将会论述,但“乐其山水”,。因以为号”,似 乎也言之有理。古人常以山名或地名为号,但名号与故里并非一回事。陈世卿以豸山为 号,故里在沙县劝忠坊,朱熹以紫阳为号,并自称云谷老人,出生地却在尤溪。邓肃的 情况有类于此。 第三节关于籍贯 邓柞拼榈先生墓表称邓肃为“南剑州沙县人也”。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南剑 州沙县人”,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熊克中兴小纪卷一、李心传建炎以 来系年要录卷三等所载相同。 综观自宋代起沙县建制的历史沿革:宋王朝建立时,沙县属剑州。太平兴国四年( 97 9 ) ,为别于蜀之剑州,改称南剑州,沙县属南剑州。元朝时,南剑州分别于至元十五年、 大德六年改称南剑路、延平路,沙县所属依旧。元末陈有定据守延平一带,沙县亦在陈 有定镇辖之下。明洪武元年( 1 3 6 8 ) ,明王朝出兵平定延平路,改设延平府,沙县属延平 府,辖2 个坊,32 个都。景泰三年0 4 5 2 ) ,邓茂七起义被镇压后,划出二十四都的部分 及二十五都至三十二都,另设永安县;成化六年0 4 7 0 ) ,义划出十九都沙阳里、硖阳里 属归化县。这样,明、清两代,沙县均属延平府,下辖兴义、和仁2 个坊、仪奉团、普 硖团2 个团及24 个都( 中缺十九、二十都) 。民国初实行省、道、县制,废府置道,沙 县属建安道。1926 年废道,实行省县制,沙县直属于福建省。既然邓肃为“南剑州沙 县人”,那么他究竟是今福建沙县人,还是今福建永安人,这是目前争议的焦点。笔者 以为邓肃应是今福建沙县人。 确认邓肃是今福建永安人,多主要依据的是嘉靖延平府志。嘉靖延平府志卷 十六邓肃传有注:“肃之产,在龙山乡二十七都,读书拼榈山中。本都今属永安县, 则肃实为今永安之人物也。”同书卷二山川即云:“拼榈山,在( 永安) 县治北二十 七都,多产拼榈木,故名。宋左正言邓肃居其下,自号梯榈居士。”同书卷一沿革: “永安,本沙、尤二县地。”“景泰三年,始析沙县新岭以南、尤溪县宝山以西地置永安 县。”同书卷三乡都载“沙县坊二都二十有三”注:“按,朱为三乡,统八里。元拆 里为三十三图。国朝改附县为坊,在乡为都。景泰三年分二十四至三十二共九都隶属永 安县。”综合上述记载得出结论,邓肃出生地,在宋代属沙县第二十七都( 即拼榈山下) , 至明代景泰三年,划归新建的永安县管辖。所以,邓肃为今福建永安人。 如果嘉靖延平府志中的上述记载实足可靠,那么上面的推论当是合理的。问题 在于它的记载未必实足可靠。嘉靖延平府志是在宋端平年间( 1 2 3 4 - - 1 2 3 6 ) 和明弘治 年间黄仲昭主纂的旧延平府志的基础上由郑庆云、辛绍佐增补而成的。上述关于邓 肃的籍贯的一段话是作为一种异说以小字刻在邓肃传记全文之后的,黄仲昭的旧延平 府志中并无此语,显然是郑庆云、辛绍佐二人增补上去的。在历代修志过程中,后志 增补前志也是常有之事,关键在于孙得是否合理,是否言之有据,但郑、辛二人增补的 依据何在,并未明言。而嘉靖延平府志之地理( 古) 宅中则有这样的记载: 沙县有吉宅十。这其中就有“邓肃”,但并非如前面所言在“在龙山乡二十七都”,而是 在“县东南洛阳里邓墩”,即今沙县琅口镇曹元村。这岂非与郑、辛二人的增补之词有 所冲突。至于邓肃在拼榈山读书并自称拼榈的事,也并不能说明邓肃就是永安人。因为 古代文入学者有择胜地治学修身的习惯,宋朝尤胜此风,因此治学居地与籍贯是不能贸 然划上等号的。这就如同朱熹,祖上居江西婺源,出生在尤溪,治学在崇安紫阳书堂、 建阳云谷等地,故又称紫阳,自称云谷老人,但朱熹却的确不是建阳人或崇安人。邓肃 的情况即有类于此。 成书于1 4 8 9 年,即永安建县之后的八闽通志( 黄仲昭主纂) 第六十九卷人物 邓肃言之凿凿:“邓肃,字志宏,沙县人。”同书第七十四卷又云:“邓肃宅,在( 沙) 县东南洛阳里邓墩。”邓墩在今沙县琅口镇曹元村,近年在曹元村后门山发现了邓肃的 墓葬,应该也可以作为八闽通志关于邓肃故里的说法的实证。 再透过拼榈文集来看看邓肃故里究竟在何处 - ! 拼榈文集共收录诗1 9 1 篇( 一篇多首者亦以一篇计) ,其中涉及沙县人物、景物的 有3 8 篇,涉及永安的只有4 篇。入邓肃诗的沙县景物有灵应寺、枕碧阁、凝翠阁、云 际岭、步瀛阁、西轩、龙兴寺、兴国寺、洞天岩、妙峰阁、栖云寺、太史溪、杉口、灵 岩等永安景物入邓肃诗的有黄杨岩( 二篇) 、梅斋和雷劈滩,而梅斋是邓肃在黄杨岩时 所建,所以实际上入邓肃诗的永安景物只有黄杨岩和雷劈滩。咏雷劈滩之诗标题为“避 地过雷劈滩”,只是“经过”而已。在咏黄杨岩的诗中,邓肃写道:“我因避地访名山, 扁舟夜渡沙溪寒。”( 5 ) 明明白自地道出邓肃原非住在黄杨岩,只是为了避祸才暂时来拜 访名山的。邓肃写永安的三首诗均说是“避地”而来。史籍载,从宋建炎三年( 1 1 2 9 ) 至0 绍兴元年( 1 1 3 1 ) ,先后有俞胜、袭富( “袭”疑为“龚”,待考) 、范汝为三支队伍“犯” 沙县,绍兴元年,“沙县令万谔破之于浮流镇( 今永安治) ”。( 6 ) 宋时沙县无城,似乎可以 推想,诸“寇犯沙”时,邓肃“避地”赴黄杨岩。后南剑州( 今南平) 及沙县官府派兵镇 压,战火蔓延至永安,邓肃又从永安“避地”福唐( 今福清) ,遂于绍兴二年( 1 1 3 2 年) 五 月病逝于福唐。从上述经历看,邓肃所居当在沙县今城关。 拼榈文集中尚有记、题跋、启简,祭文、书、序等文章5 8 篇,其中涉及沙县人、 事、物的有2 5 篇,无一篇涉及永安。 通观拼榈文集,有一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邓肃“读书拼榈山中”,甚至 有人说邓肃系“捞榈人”,可拼榈文集中却没有一文一诗、一章一句道及拼榈山和 拼榈山的诸多景点。邓肃擅长作诗且喜爱作诗,喜时有诗,悲时亦有诗;宦游有诗,家 居亦有诗,交往有诗,独居亦有诗。所到之处,均留诗名:唯独拼榈山无诗,岂非咄咄 怪事。不管什么原因, 榜榈文集中没有以榜榈山为内容的诗令人产生的直观感觉是: 邓肃尽管以拼榈为号,但他对拼榈山的印象是极为淡薄的。 拼榈文集中唯一明确谈到邓肃住所的文章是跋邓右文天池记。邓肃在文中写 道:“吾出吾庐西望,纵步可至,一日虽五七返不见衰惫。是太虚间有三天池,吾乃占 其一,时供胜赏,可谓闲居之幸乎。”( 7 ) 文中所说的天池在沙县城西五里处,与“西望”、 “一日虽五七返不见衰惫”相对照,邓肃宅当在今沙县城关,从“吾乃占其一,时供胜 赏,可谓闲居之幸”,可推断邓肃此时并非“暂居”。此说在有关邓肃居所的众说中,应 该说是证据较为充足的。 综上考证邓肃当为今福建沙县人无疑。 第二章邓肃的族系家学与生平 苏轼曾云“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黄庭坚亦称“生珠之水砂砾润,生玉之 山草木荣”。邓肃能成为“宋之大儒”、“名谏官”,成为“一代之人豪”( 8 ) 与他的族系 家学有一定的关系。 第一节邓肃的族系索学 根据闽沙邓氏族谱列传记载,邓肃一支的族系应为: ( 入闽始祖) 邓光布( 第二世) 舜一( 第三世) 成一( 第四世) 庆一( 第五世) 秩 ( 第六世) 石( 第七世) 佾一( 第八世) 克诣一( 第九世) 有仪( 第十世) 九囊 ( 第十一世) 元宾( 第十二世) 惟沂一( 第十三世) 祖谷一( 第十四世) 肃一( 第 十五世) 普一( 第十六世) 建 邓肃是唐朝镇将邓光布将军的后裔。邓氏家谱竹房列东支派有其传日:“公讳 光布,字明远,号南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时授殿中侍御史。光启元年同王绪 入闽,初任福州侯官县,继为崇安镇将,后封剑州路将军。公形高八尺四寸,丰颐广额, 虎背龙腰,性沉密寡言,勇略绝众豪侠,交海内知名士。公偕中原八姓随王氏入闽,王 氏亦家固始。( 八姓者;罗石、曹朋、胡运平、李是、何如、陈某、卢某、邓居其一, 又云十六姓未详孰是) 时唐季不兢,草窃四发,戎毒于远迩。公巡视沙邑,以旧趾弗完, 难于守土。与汀州司录参军摄沙县事曹朋谋,徙县治于扬箕坂之风岗山下,据险固守, 贼不敢窥。屠刘之祸,沙不与焉。徙沙时,见县治西北有山如豸角,喜而占日:百年后 当生忠义士,为国触邪者。及宋邑人为台谏,皆正色立朝,佥谓此山之应,服公先见之 明。后御浙寇误中流矢殁。民德公,图形配社立祠祀焉。”邑人尊称邓光布为“沙县始 祖”。邓光布亦为邓氏一族的入闽始祖。唐帝追封他为显应侯,并建祠于城南风凰山麓, 称为将军祠,也叫灵卫侯祠。宋靖康二年四月,朝廷还颁了“光布公加封匾额救书”, 敕书云:“安邦定国,实伏弘文;拨乱扶危,全资英武。故文为盛世之珍,武乃清平之 美。再唐崇安镇将邓光布,胸藏韬略,不亚孙吴:志蕴忠良,并驱陈瑾。伤其目而猛战, 损其躯而显灵,为勋烈无穷,精光并着。念君之威勇,殊属堪夸。先帝之封灵卫侯也。 朕今主理鸿基,尤宜追奖,立灵卫于凤凰山下,题姓字于麒麟阁上,仍赐武显八闺 悬于祠第,以光盛典,以此褒崇。覃恩追赠,特赐护敕,传之代代”。( 9 ) 元朝元统元 年( 1 3 3 3 ) 朝廷又御赐了“威振闽邦”匾额,以褒其赫赫神威。邓光布有二予,长予名 顼;次子名舜,袭职为剑州路将军,是邓肃一支宗系中的第二世,闽沙邓氏族谱列 传中有其传日:“公讳舜,字尧卿,南津公之次子也。少状貌雄伟,才勇过人。闽越 王见,即子袭父职,授剑州路将军,行安抚事。以上游四郡属焉。公巡勘四郡,遭猁寇 骚扰,见黎庶流离,田畴荒芜,乃日:为国干功当自此始。於是,分兵安抚各郡,治城 池,绥百姓,辟田屯粮,养兵蓄锐,使民得以耕读,教化行,而民安矣。不数年,民业 一新,民多德之。公暇之秋,率部曲至荆山( 今三元区荆东村) ,田猎至宿,梦神指示 金,又见山川秀丽,必然昌炽,而卜居斯地,徙沙部曲会聚子姓治屋而居,名日:金村。 后见各庭院紫荆茂盛,改名荆村。是为荆山邓氏始祖。”继传八世克谐公,官至宋银青 光禄大夫,闽沙邓氏族谱列传中亦有其传曰:“公讳克谐,字仲孝,器宇竣拔,状 貌魁伟,颜六痣,左颊三小瘤如心。善读左氏春秋,少时喜游名山大川,交纳豪士。张 公齐贤与之友善,由辟荐特奏名进十,为长庐令。温仲舒公抵其地,称其廉平,不事苛 刻,迁大理评事,出嫠妇予杀人之冤,人称其仁。及张齐贤,李沆二公入相,尤器重公。 出守邢州路,寻召签署院事。王钦若、陈尧叟,恶其鲠直,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 赐章服金鱼带归第。时景德丁未年也。公八子,庭训甚严,八子率教惟谨。大中祥符庚 戌辛亥问,杀徵不起,享年六十七。”光布公是“勇略绝众豪侠,交海内知名士”胸藏韬 略,不亚孙吴;志蕴忠良,并驱陈瑾”屡被朝廷褒奖的的镇将,舜公亦是。才勇过入” “民多德之”,克谐公则是“廉平,不事苛刻”,“人称其仁”。可见邓肃实为忠勇智谋、 大仁大义之士的后裔。其“曾大父元宾,大父沂,皆隐德不仕”。( 1 0 ) 其父邓谷,曾考 进士不第,政和八年以特奏名得官,但他坚辞不就。邓谷平生未仕,不求闻达,不显于 时。所结交之士多为当时名流,尤与同乡陈瑾( 了翁) 友善。杨时龟山集卷二十六跋 了翁祭邓南夫文即云:“了翁友之,其厚如此。不问可知其贤。余幸与之同乡,未及 议而南夫已逝。”南夫与陈了翁从孙、杨时女婿陈渊亦过从甚密。陈渊默堂集卷三 有怀邓南夫、卷五有留别邓南夫四首诗,卷二十一有 祭邓南夫文云:。我友 多矣,实唯兄贤。孝友忠信,非学则然。”“忆昨西游,同寓京师。饮食起居,跬步不离。” 可见二人交情的深厚。杨时为闽学鼻祖,陈瑾、陈渊也为饱学之士,三人均以敢言直谏 闻名。实际上,邓肃与他们的交往也都十分密切,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见后详述) 。 第二节郊肃的生平 邓肃母罗氏,据剑沙三元邓氏家谱拼榈公行状记载:罗氏怀胎十二个月才生 下邓肃,他“三岁不笑,五岁不行,七岁不言”。一日正遇雷震,他忽脱口吟诗:“世道天 不言,雷鸣始作声。霖雨遍天下,万物同一眷。”当时他的表叔陈知默在旁,“闻而奇之”。 叫他再吟一遍,他却又默不作声。过了几天,家僮带他到池园中玩耍,他见花园池中雏鸭 浮沉,游鱼出没,又吟诗云:“乳鸭池塘绿,新鱼萍沼青。二般轻戏水,恐动个中天”。家 僮非常惊讶,回家后报告了邓肃的母亲,他的母亲听说以后十分商兴,让他再吟一遍。他 还是沉默不语。又过了几个月,“适见飞燕盆鱼,又吟诗云天地何其宽,鸳鱼任飞跃。 义理何其大,圣贤我同道”自此以后每每见景生情,出口成诗。这则记载虽然极有可 能出于杜撰,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邓肃敢为天下言的胆量和气魄。这种精神直贯 穿邓肃一生的政治生涯。他秉质奇异,天资聪颖,文思敏捷,尤善谈论。十岁即能礼宾 客、作诗赋。墓表这样评述他:“公幼而俊迈,聪明绝伦。十岁能属文,出语惊人。美 风仪,善谈论,视世间屑屑,无足动其意者。”宋史本传亦云:“少警敏能文,美风仪, 善谈论”。十三岁时,邓肃拜北宋著名学者杨龟山的女婿陈知默为师,深得陈公钟爱。 十五岁曾撰代人上书县令书,文辞优美,言语犀利,申辩富于情理,论据严谨,初 嚣才华,使上下震惊。十七岁时又拜“乡贤四才子。之一的罗从彦为师。二十岁时,其 文章已名扬四海。三十岁时遇遭贬的李纲,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忘年交”,二人常常 诗词唱酬,以抒情怀。三十一岁“屈于礼部,乃补太学生”( 拼榈先生墓表) ,师从杨 龟山先生,尽得其理学精华,深得杨龟山先生赏识,成为太学生中的佼佼者。 邓肃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熏陶,为人刚正鲠直,襟怀坦率,关心民瘼。宣和四年壬 寅( 1 1 2 2 ) 五月,徽宗所主建的“艮岳”( 1 1 ) 落成。其时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徽宗又穷奢 极欲,不理国事,国势江河日下,然而宫廷内外奉承者却纷纷献诗作赋,歌功颂德以粉 饰太平,一时之间佞幸逢迎纷起。唯独太学生邓肃以天下之忧而忧,呈上“花石诗十一章 诗并序”籍以讽谏;“臣闻功足以利一国者,当享一国之乐,德足以被四海者,当受四 海之奉虽移嵩岳以为山,决江海以为沼,竭东风之所以披拂者,以为台榭之观且不 足以奉圣德之万一。若真足以报国者,以臣观之是特以一方之物奉天子,曾不以天下之 物奉天子。”在诗中,他竭力抨击宋徽宗赵佶的昏庸,官吏鱼肉乡里的劣迹:。守令 讲求争效忠,誓将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