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肖 丽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刘兴章 教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提交论文日期 2011 年 5 月 3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5 月 28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唐凯麟教授 论文评阅人 易小明教授 二一一 年 五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 录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1 一、选题依据 .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三、研究方法 . 3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 . 3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 6 第一节 传统哲学关于历史的逻辑起点 . 6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历史观 . 6 二、“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 . 7 三、近代哲学中的历史逻辑起点 . 9 第二节 感性活动原则的提出与历史科学之奠基 . 11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继承与超越 . 12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历史观的批判 . 13 三、在感性活动原则基础统一起来的人、自然、历史 . 14 第二章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何以可能 . 16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内涵 . 16 一、“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 . 16 二、“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 . 17 三、“现实的个人”是有着各种需要的人 . 18 四、“现实的个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 19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主要依据 . 20 一、“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现实的主体 . 20 二、“现实的个人”道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全部奥秘 . 21 三、“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与目的的统一 . 23 第三章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意义 . 24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理论意义 . 24 一、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的逻辑起点是区别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源 所在 . 24 二、“现实的个人”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 25 目 录 三、“现实的个人”赋予人文主义新的内容与精神 . 27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现实意义 . 28 一、“现实的个人”是切近理解和把握当今“生活世界”的必经环节 28 二、“现实的个人” 为解决现代社会人的困境提供了出路 . 29 三、“现实的个人” 为未来社会人的理想生活样态指明了方向 . 30 结 束 语 . 32 参考文献 . 33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5 致 谢 . 36 摘 要 第 i 页 摘摘 要要 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的视域里,人并没有从世界万物中 凸显出来,历史是以外在的自然力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历史的起点,只是将人 统一进去的外在的自然界。这一时期的历史是“万物有灵”、“神人同形”的历 史。整个中世纪是信仰高于理智,上帝主宰一切的历史,人的现实生活完全处于 被宗教神学思想的统治、遮蔽、压制和贬斥之状态,这一时期历史的逻辑起点是 神,是上帝,哲学也是服务于神学,充当“神学的婢女”,此时的哲学是论证上 帝的存在、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神学,即使自然科学也服务于神学。在近 代哲学的视域里,人、社会以及历史是被视为“理念”、“绝对精神”之产物, 历史的逻辑起点是“理念”、“绝对精神”,人是抽象的存在,历史也只不过是 “自我意识”的展开史。 历史唯物主义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现实 的个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从而从哲学根源上区别了一切形而上学和 旧唯物主义,使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思辨的、逻辑的、机械的和直 观的,而是现实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着丰富的感性需要的个人,历史也是 记录“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进程,是“现实的个人”活动的结果。把“现实的个 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切近理 解和把握当今“生活世界”的必经环节,同时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提 供了出路。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 ; 历史唯物主义 ; 逻辑起点 abstract 第 ii 页 abstract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hol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k, especially to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the earlier greek, human being did not show the particularity from every creature . the motive power of history was external the natural element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was the external nature, which united human being. the history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was the history of “all things posse the perception” or “god and human having the same sex and shape”; in the whole middle ages , beliefs surpassed intellect, god disposes everything. in that period , the real life of people was ruled, veiled, suppressed and demoted by religions and theology.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iddle ages was the god. philosophy also served for the theology and was regarded as the maidservant of theology. at that time, philosophy was the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god created everything, created the universe. even though natural science also served for theology; in the modern philosophy horizon, people, society and history was regarded as the product of idea, absolute spiri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y was idea and absolute spirit. man is abstract existed, history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self-consciousnes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based on criticisms and absorption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and old materialism. and declared realistic individual w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us philosophy from origin fou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ll the metaphysics or old materialism. for mans understanding to peoples existence is no longer an abstract, dialectical, logic, mechanical and intuitive, but regard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as real、vivid, have the thought, has the rich perceptual needs. history also records realistic individual activities process. and history is the result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activities. regard realistic individual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of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s the closest way to comprehend and grasp the current life world. also it provides the way for solving the survival of modern society. keywords: realistic individu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绪 论 第 1 页 绪绪 论论 一、选题依据 恩斯特卡希尔曾在他的著作人论中提到过:认识自身、探究自身是哲学 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点就如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潮的中心。在当今,工业化 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贫困、就业、民族冲突和恐怖主义等问题的 出现。这使得保护人权成为人们的心声。近些年来,理论界非常关注马克思哲学, 研究它的当代性。在这其中所涉及的一个主题是对个人生存、命运的关注。而个 人观问题就是人学问题的重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人类历 史的前提应是“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 的人,这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他挣脱了“抽象的个人”的束缚,在此书中 正式确立了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个人做了详细的规定。马克思指出, 德国的哲学是从想象的人出发的,而马克思的哲学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历史 唯物主义前提的提出,是马克思伟大发现的第一个发现。它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到 了逻辑起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研究,我们可 以透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人的一系列问题的争论是值得让我们深 思的。布哈林、斯大林的哲学思想中忽视了人的倾向,在处理人的存在、价值、 意义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涉及人的时候,多数使用的是“社 会的个人”。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里,他使用了“现实的个人”。 波兰学者亚沙夫认为马克思对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界说是“社会 的个人”概念而不是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1986 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索引中,出现的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等 头目。可见,只是在近些年里人们才关注“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 西方学者卢卡奇、马尔库塞等认为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概念;萨特认为马 克思学说里不存在关注人的问题;德国学者郎兹胡特等人认为马克思学说中含有 两种核心思想。一种人的学说,另一种社会学说;阿尔都塞则提出马克思思想发 展中存在着“认识论的断裂”,“断裂”前的马克思是人本主义,“断裂”后的 马克思拒绝一切主体,认为“历史是无主体的过程”。总的来看,这些西方马克 绪 论 第 2 页 思主义者总是站在自己的流派上来解释马克思思想的人学思想,没有去分析这一 思想产生的背景,从而也就不知道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个人”,而非抽象的 人。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三十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争论颇多。李晓明先 生发表的“自然的人”是唯物史观表述体系的逻辑起点(哲学动态1981 年第11期)中认为此起点是“自然的人”。他的理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 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成为历史唯 物主义的起点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的人。 孙承叔先生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强调把“现实 的人”作为根本前提和出发点。在他小束手稿的哲学地位读广松版(德意志 意识形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中提出正是确 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前提与出发点,巩固了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进而 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并为激活和贯通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一切范畴、概 念创造了条件。李荣海先生在“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 学发展理路”(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中意识到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 一方面是在了坚实的基础上建立起逻辑起点,另一方面使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 念的运动,为历史找了真正的主体。生产关系、生产力、政治制度、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等,这些主要范畴构成“现实的人”的合乎逻辑地展开。 杨霞在 论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和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 ( 社会科学战线 , 1994年第2期)这一论文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出发点的讨论中,要解决一个 问题,就是究竟应该用人说明历史,还是用历史说明人。人和现实的人都不能成 为逻辑前提,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才能称为历史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杨春贵 先生在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光明日报,2006年第5 期)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起点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人的存在的最本质的方式,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 唐晓东先生在再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只有劳动才是历史唯物 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鲁夫先生再现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一次尝试(社会科学,1991年第1 期)这一文中提到恩格斯和马克思是在这一基本观念的引领下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从而确立了唯物主义史观的现实出发点,是从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入 手,进一步考察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现象学,揭示人 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创建唯物史观。 在传统的教课书里上以社会的基本矛盾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把马克 绪 论 第 3 页 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宗旨(人的自由得到全面发展)扭曲了,忽视了人的地位。 三、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在思维模式上主要是要避免二元对立,要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 研究。另外,唯物辩证法对事物作出否定理解的同时也要对它作出肯定的理解。 (二)原著阅读法 整个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原典来展开,尤其是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思想为依据。在读原著时,要从显性文字 中读出隐性的知识,并且还需从多角度来较为全面的理解文本。 (三)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逻辑的方法是指通过范畴、概念的有序运动,建立逻辑的理论体系,从而来 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本质。历史的方法就是指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概述,来揭示 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其内在的规律。具体而言,本论文就是在考察马克思之前西方 的一些相关思想,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这一思想的形 成是历史的必然。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 人类自有意识起,就关注或者说思考着三个问题:自身、自然和社会历史。而 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关注或者思考不是孤立的、单向性的。还可以这样讲,人类对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对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关系的认识与探讨的理论和实践 活动形成了整个社会历史。因此,当我们谈论到社会历史的时候,即使我们所谈 论到的自然界,也绝对不是指那种发生学意义上自然界。因为“被抽象理解、自 为的、与人分离出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没有” 。 古希腊时期,由于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人们不可能对自身、人类和自然界 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认识。雅斯贝尔斯对古代哲学的渊源有过精彩的描述,“古代 哲学源于惊讶,如儿童般的天真,古代人对于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的探索与求解, 对他们而言,弄清了自然界的奥秘,也就打开了生命的奥秘。” 也正因为对自然 界怀有惊讶和畏惧之心,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歌和神话尤为著名,如荷马史诗 和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恩格斯也指出,古希腊的早期的哲学 家也就是自然科学家。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万物有灵”、“神人同形”的 参见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第 102 页。 参见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19 页。 绪 论 第 4 页 历史。因此可以这样说,那时现实的个人以及个人的现实生活是无法进入到历史 唯物主义的视域。 基督教统治的整个中世纪,继承和发扬了教父哲学的思想,是信仰高于理性 的时代,“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是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 创造物、创造宇宙的神学,即使自然科学也服务于神学。因而,现实的个人以及 人的现实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也是不可能进入到历史哲学的视域,整个历史无 非是宗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在近代哲学中,维柯第一次提出世界是由人自己创造的观念,从此人成为历 史哲学的主体。” 在新科学中,维柯旗帜鲜明地指出: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史。因而也确立了人是历史哲学的主体,这也表明了维柯的历史观:只有人才是 历史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得以可能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个人,在维柯 那里才真正进入了历史哲学的视野说。也正因为如此,维柯才被称作历史哲学的 开山祖师。赫尔德在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本身的时候,说出了人是人的本身的思 想;人的人性、理性、社会性等特征是使得人成为历史主体的根源。并且,赫尔 德在承认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这一思想的同时,也认识到历史前进的曲折性。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赫尔德的有些思想是比较粗糙的,朴素的,模糊的,而且在一定 程度上存在着心理主义或感觉主义的痕迹。究其根本原因,赫尔德没有真正理解 人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的本质。 黑格尔掌握了人的劳动的本质,而且把对象性的人和现实的、真正的人理解 成人类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说黑格尔从本体论上证实了唯有人类才有自己的历史。 但是由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的本质是在“自我意识”当中产生的,导致他对人的 本质的认识仍然是停留在思维领域或者说逻辑之中, 历史在他那里也不过只是 “自 我意识”或者说“绝对精神”的展开史,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的、思辨的逻辑 发展过程。 费尔巴哈不满足黑格尔对历史做出抽象的、概念的、思辨的理解。因此,他 的“新哲学”中有一个主要目的:从本体论视域来论述个人的存在,也就是“感 性的客体”。费尔巴哈认为,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把理性精 神或者自我意识看作是“绝对”的存在。在他看来“绝对”就是“非对象性”, 是“无对”,因而实际上就是“虚无”,是不存在。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在对人、 对自然界的理解上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和“单纯的直观”,也就是说他对人和 自然界依然是做出了一种抽象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费尔巴哈最终是没 有真正实现他的“新哲学”的目标,他的哲学仍然处于黑格尔哲学之下,其结果 不免返回到形而上学哲学的范畴中。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建自己的“历史科学”,总的来说他是在批判了自古希 参见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64 页。 绪 论 第 5 页 腊以来的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继 承和超越而实现的。具体来说,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的吸收了“作为创造原则和 推动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这一黑格尔哲学中最伟大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坚定 地继承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吸收了费尔巴哈历史观中的唯物主 义,从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个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 把历史理解为“自然界”在人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为人的历史。从而使 “现实的个人”,也真正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同时,把“现实的个 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出路, 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 6 页 第第一一章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一节 传统哲学关于历史的逻辑起点 应该可以这样讲,关于历史逻辑起点的问题,在任何一种历史哲学思想中都 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因为只有确立了历史的逻辑起点,历史理论才有可能找到 自己的出发点。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的不同阶段,对历史的逻辑起点 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历史观 雅斯贝尔斯曾将古代哲学的起源归结于“惊讶”这一情感,在古希腊人看来, 哲学和神话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哲学起源于好奇,由于好奇之心,自然会设定一 些难题,并且溯本追源。宇宙自身、万物自身、人生自身自然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古代哲学源于惊讶,如儿童般的天真,古代人对于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的探索 与求解,对他们而言,弄清了自然界的奥秘,也就打开了生命的奥秘” 但受当时 的生产力制约,他们的思想充满了明显的“万物有灵”、“神人同形”、“物活 论”的趋向: “希腊人总是把自然想象为有生命的。在神秘主义的层次上,一切事物,陆 地和海洋,山脉和河流,树木和丛林。在他们看来,都是充满神性的东西;在哲 学的层次上,他们把所有的物质想象成是有生命的,甚至石头也不例外,因为它 们也会显示一种力量。因此说是物活论或泛神论,会更准确些。在这些思想家看 来,不存在生命和精神的问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虽然程度不同,都 注入了精神,一个人失去了生命本原的自然,在希腊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从前段所引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早期的古希腊人来说,生命并不是 很复杂的,凡物都有生命,万物都充满灵性。一切物的活动都是其生命活动,生 命活动既直观又神秘,在神秘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中却已经蕴含了人的生存的 全部“真理”。而且,在希腊人的潜意识里,离开了万物的生命,是谈不上人的 生命的,理解了自然物的运动状态,也就自然弄清了人的生存的道理,或者说, 在没有弄清自然万物的生命对其形成惊讶与敬畏意识的情景下,也没有理由确定 人的生存。我们如果再综合一下早期的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可以得 出一下这个结论:在古希腊时期,历史是以外在的自然力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 历史的逻辑起点,只是将人统一进去的外在的自然界。 参见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19 页。 参见 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26 页。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 7 页 古希腊人的历史观是与其生存方式和态度相关联的,这种历史观是在被称为 古希腊人的圣经的“荷马史诗”和和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表现 出来的。在荷马的笔下,事物的生成变化,尤其是个体的死亡时间,并不是由事 物及个体自身控制,而是被“命运”所控制。众神的自由逍遥、及时行乐甚至放 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导着人们的平常生活行为。赫西俄德把人的生活、名 誉、能力等都依托于宇宙的最高之神宙斯之身上。与荷马不同,赫西俄德是一位 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神谱对古代人的宗教生活、对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和 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神谱里的确描述的基本上是神话故事,但和中世纪的 神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地还生了勇敢无比的库克洛赠给宙斯雷电、为宙斯制造霹雳的布戎忒 斯、斯忒罗佩斯和无比勇敢的阿耳戈斯。他们都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前额中间, 除此而外,一切方面都像神。由于他们都仅有一只眼睛长在额头上,故又都号称 库克洛佩斯。 他们强壮有力、手艺精巧。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的 主要内容来看,古希腊人在探索或者说思考世界的本原时,囿于时代所限制,由 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好奇与恐惧。生活的艰难,自然的威力,环境的险恶,自身 的脆弱与渺小。在古希腊人眼里,自然万物都是有神灵的,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因此,可以这样讲,在古希腊那里,尤其是在早期时期的自然哲学家的视域里, 人并没有从世界万物中凸显出其特殊性,历史是以外在的自然力作为历史发展的 动因,这一时期历史的起点是神话,历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命运。 然而,在苏格拉底以后的西方哲学,人们的视角已逐渐发生了改变。苏格拉 底采用对话式的方法,注重“人类社会”、“人事”等,为古代人学指明了方向。 柏拉图紧随其后,但仍然受到神学力量的束缚,不注重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在他 那里理念世界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静止的,无任何变化性,历史是具有退化性、 循环性。而到了古希腊后期,人们突破了神的束缚,获得自身的发展。亚里斯多 德曾指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理念看作普遍的东西,同时又把他 们当作是单个的、能分离的个体。他认为历史是具有发展性,世界万物的发展是 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由于当时人们的交往不紧密、实践水平 较低,亚里斯多德难以逃脱对人类的认识局限在感性认识上的命运。 二、 “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 众所周知,整个“中世纪”是基督教统治一切,“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信仰高于一切,连自然科学也要服务于神学的历史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即使从 意为“圆目者”。英译 参见【古希腊】赫西俄德神谱,张竹明 ,蒋平译 ,商务印书馆, 第 30 页。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 8 页 苏格拉底以来一向被视为高于感性的理智,都被看作来源或者服从于神的指示, 人的现实的感性需要只有深深地处于被“遮蔽”、贬斥与压制之状态。 “中世纪”的神学或者说经院哲学,结合整个西方哲学史来看,可以划分为 两个时期:即从九世纪初到十二世纪末,这一时期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 其中出现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另一个时期是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 这是经院哲学的兴盛时期。期间也出现了许多的经院哲学家,考虑到以奥古斯丁 为代表的教父哲学是经院哲学的前身,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因此下面阐释一下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从而论述中世纪的神 学历史观。 奥古斯丁与德尔图良和奥利金的教父哲学不一样,他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上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的教义,他的体系讨论了当时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 是教父哲学的典型。奥古斯丁的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哲学、甚至是近代的宗教哲学 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全善的。在这一点上,奥古斯丁进一步 发展了柏拉图关于善的观点。他认为,上帝的善是最实在的,因为这种善是自明 的,并且这种善是和平和安稳地存在着。奥古斯丁对人的认识或者说关于人的思 想,直接受到他神学思想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他神学思想的延续。在今天看来 在奥古斯丁那里是不存在真正的人学思想。如果说有的话,那么主要是人的“原 罪”学说。如果说有的话,那么主要是人的“原罪”学说。奥古斯丁认为很早时 期的社会是和谐的、有秩序的。在这一状态下,理性控制欲望,灵魂控制着肉体, 上帝统治着理性。但后来由于我们的始祖偷吃了禁果,犯下了罪孽,从此人的本 性变坏。人类从那里继承了堕落的本性,世世代代天生带有原罪。在我们的始祖 犯下罪孽后就被上帝赶出了天堂,从此以后,就存在着两个世界“上帝之城” 和“世俗之城”。但上帝存有仁爱之心,派耶稣来拯救人类。基督教为此提供条 件。奥古斯丁的原罪论与救赎论为此提供理论依据。那些对上帝忠诚的城民将成 为上帝之城的成员,而只爱自己不信仰上帝的人则沦落在世俗之城。人类只有是 上帝之城的一员,才有可能获得幸福与和平。在这一时期人类所关注的问题是通 过对上帝的热爱和对自身的轻视来达到永生。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创建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的天主教思想体 系,并且他公然宣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科学也要为宗教服务。托马斯虽然认为 哲学和神学都可以存在,但两者存在严格区别:哲学通过自然的理性之光,可以 得以证明,但是它会发生错误。神学来源于上帝之光,是不会犯下任何错误,因 此神学的主题更为高贵,哲学不过是供神学驱使的奴仆而已。在现实生活这一方 面,奥古斯丁虽然也能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存在,有着自然的功能和目的,但是他 又认为,神学的洞察力更能深刻地揭示出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上帝的孩子。 “而神学的目的,就其实践方面来说,则在于永恒的幸福,而这种永恒的幸福是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 9 页 一切实践科学作为最后的目的而趋向的目的。所以说:神学高于其他科学。” , 并且托马斯阿奎那从不动的推动者之论证、最终因的论证、自身必然性的论证、 从事物存在的等级论证、从目的因来论证五个方面对上帝的存在作出了论证。 结合整个西方哲学史和我们以上引证的材料来看,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是神 学思想主宰一切的历史。人的现实的自然欲望和情感需要,从理论上无法得以确 认和肯定,在行为上也根本不能付诸实践。可以这样讲,整个中世纪,个人的现 实生活还没有进入到历史哲学的视域。一言以概之,整个中世纪的历史起点是上 帝,是宗教神学的历史。 三、近代哲学中的历史逻辑起点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看,维柯首次把人引进了历史哲学,获得“历史哲学之 父”的美名。在此以后,许多的哲学家把哲学探究的目光放在人类自身上,考虑 到其哲学地位的特殊性,我们在下面重点阐述一下维柯、赫尔德、黑格尔和费尔 巴哈哲学的历史逻辑起点。 由于基督教的势力以及深受基督教思想的禁锢,人们不可能认识到人类的历 史是自己创造的。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复兴时期,“维柯第一次提出世界是由人自 己创造的观念,从此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体。” 在新科学中,维柯旗帜鲜 明地指出: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而也确立了人是历史哲学的主体,这也表 明了维柯的历史观:只有人才是历史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得以可能的源 泉。可以这样说,人,在维柯那里才真正进入了历史哲学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 维柯才被称作历史哲学的开山祖师。他的这种历史观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性的飞 跃,使“哲学家不再需要对上帝的启示顶礼膜拜,把它看成真理的源泉”。 正 因为维柯认识到人类史和自然史以及神学史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他在新科学 中的一些思想被马克思认为是具有“天才的闪光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 给予维柯高度评价:“达尔文注意到自然工艺史,即注意到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 生产工具的动植物器官是怎样形成的。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个特 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难道不值得同样注意吗?而且,这样一部历史不 是更容易写出来吗?因为,如维柯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 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工艺学会揭示人对自然的 能动关系,人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 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维柯的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参见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177 页。 参见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64 页。 参见伯恩斯著 ,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第 2 卷),商务印书馆,1987 年,第 298 页。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409410 页,注释 89。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 10 页 对社会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是,维柯的历史哲学思想中有些地方充满了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公开宣称 人类的历史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他承认上帝和天意的存在,还夸大了 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正如维柯研究者帕姆巴说,“对于维柯主张人类历史是人 创造的这一点,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一致的解释,因为维柯在同时还不断地主张人 的历史也是天神所创造的,这样,解释的困难就大大增加了,在过去的评论者中 对于如何调和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是分歧各异”。 在维柯之后,赫尔德创立了新的历史主义。他有句格言:“人是为社会而生 的”。概括地说,主要包涵了他的历史主义原则和活动原则。具体而言,赫尔德 认为:人类和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是一个活动着的整体,也是一个完整的社 会,这个社会是统一的、有机的,社会是诸多人实践活动的总和(这一观点和马 克思认为社会是放大了的个人的思想几乎完全一致)。赫尔德在入手研究历史哲 学的时候,反对那种抽象的、纯粹理性主义,而是把人视为一个活动着的主体。 并且赫尔德认为,历史的运动本身不存在一个预设的最终目的,而是历史的目的 是存在于历史的过程中,历史过程就是历史本身的目的。同样,赫尔德还认为, 人是一个有着感性和理性同一存在整体的人,历史是诸多人实践活动的结果。正 因为赫尔德的这些思想,因而才使他的历史哲学不再是抽象的、纯思辨的,也能 够使他的思想超越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重大的启示。虽然赫尔德的历史哲学很多方面是具有独创性,把到了人的形成、 社会的形成以及宗教的形成,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和 理解这种活动的本质,有时候把这种活动理解为某种悟性或者是天赋,在一定程 度上也有心理主义或感觉主义的痕迹,人在赫尔德那里也没有被得到真正地理解 和完全地揭示。这使他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本质上存在巨大 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形成了 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绝对精神”自我发展是世界运动变化动力。他认为 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思想的一种考察。而以哲学的思维观察历史的唯一思想称为理 性。在黑格尔这里,理性主宰着世界,它既把自己展现在自然宇宙中,又展现在 世界历史现象之中,它是永恒的、真实的。世界历史就是一种“理性”的展现, 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合理性。总之,黑格尔在从历史本身出发,把历史看作一个 整体运动来谈论历史的。他虽然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过程,也抓住了劳动 的本质,并且能够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真正的人理解为人类自己的劳动成果, 也就是说黑格尔从本体论上证实了唯有人类才有自己的历史。刘兴章在感性存 参见列奥帕姆巴维柯研究(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 年,第 51 页。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科学之发生 第 11 页 在与感性解放对马克思存在论哲学思想的探析这一著作中对黑格尔的历史 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把历史纳入了本体论的视域,历 史在他那儿形成了本体论的概念。但是,他却把自然界排除在历史以外,并且仅 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有一定的地位”。 费尔巴哈一直宣称自己的哲学为“新哲学”,他的哲学的始基和目标不是“思 想的客体”,而是“感性的客体”,他不再把抽象的“物质世界”当作实体。费 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现实的现实事物或具备现 实性的现实事物,是作为感性对象而存在的现实事物。感性、现在性和真理性的 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只有感性的实体才能是真正的和现实的实体。只有通过感觉, 对象才能够在真实意义下而存在。” 从以上我们所引述的材料来看,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确不是那种脱离了人 的感觉、欲望的纯粹的“物质实体”,而是把人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看作是唯 物主义原则的真理性根据。这在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费尔 巴哈的这一思想也在马克思那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抖音火花文化遗产网络直播内容推广合同
- 注册会计师岗位全职聘用与审计质量控制合同
- 氢能项目氢燃料电池性能评估测试员合同
- 离异家庭子女抚养权变更及共同监护协议
- 生物医药企业股权转让限制与专利许可协议
- 食品包装材料研发与质量控制合同
- 社区书店与社区儿童游乐场合作协议
- 国际投资并购常年法律顾问及尽职调查服务协议
- 电商平台入驻品牌孵化合作协议
- 网络硬盘数据恢复租赁及数据恢复进度监控合同
- 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词汇构建法:课件中的词根词缀解析》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Unit 7 第1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基础深耕】七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译林版2024)
- 2025年第33批 欧盟REACH 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247项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K30自动生成及计算试验记录
- 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第二节促进燃烧与防止爆炸》教学设计
- 新能源项目融资策略-全面剖析
- 2025年安徽国元农业保险滁州中心支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徽省 2025 年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